北岩银行挤兑案例分析

时间:2024.5.14

北岩银行挤兑案例分析

一、案例内容

北岩银行是英国主要的住房按揭银行之一,其业务模式是向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贷款,这些贷款可以有抵押,也可以没有抵押。同时,银行通过吸引存款、同业拆借、抵押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融资,并投资于欧洲之外的债券市场,美国次级债也是其重要的投资方式之一。以住房按揭为主打业务的北岩银行,其按揭类型相当细化,住房抵押比例之高也可谓激进,利率优惠。以组合按揭为例,假设贷款人的房产价值为10万英镑,那么他可以得到最高9.5万英镑的按揭贷款,另外还可能得到最高3万英镑的不保障贷款,这3万英镑贷款视客户自身需求情况而定,相当于现金储备,利率统一。

北岩银行20xx年末向消费者发放的贷款占比为85.498%,加上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全部非流动性资产占比高达85.867%,而流动性资产仅占总资产的14.137%,特别是其中安全性最高的现金及中央银行存款仅占0.946%。在负债方,北岩银行最主要的两个融资渠道为消费者账户以及发行债务工具,特别是债务工具的发行占比高达63.651%,而北岩银行的资金来源只有5%是存款。

北岩银行的贷款利率低于其他贷款机构的重要原因是北岩银行采取了完全依靠全球的金融批发市场以及流动性的战略,这在三四年前被普遍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是美国次级债事件发生后,没有银行愿意向北岩银行提供资金,北岩银行头寸不足,只能向英格兰银行求助,消息传出导致北岩银行的投资者与储户丧失信心,股价在短短几个交易日内下跌近80%,同时出现了英国140年来首次挤提。

二、案例分析——北岩银行发生挤兑的原因

1.资产流动性差:北岩银行非流动性资产比重过大,这种资产配置方式在市场环境稳定时可以为股东带来更高的盈利,但是一旦银行融资渠道发生问题,无法以合理价格获取资金,并且现有的流动性储备无法满足流动性需求时,银行很难以合理的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流动性,在资产方银行流动性不足。

一: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实际上就主要是经营管理流动性、经营管理现金流;三;每一家银行行长开门第一件要事就是到计划上了解“今天本行的头寸状况!”)

流动性永远是第一重要的,没有它,银行不能开门营业;而有了它,银行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其它问题。

流动性概念涵盖了三个方面的要素:资金数量、成本和时间。

2.过于依赖负债流动性管理:与资产流动性管理相比,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潜藏着更大的风险性。

一方面,由于货币市场的利率波动无常,信贷资金的未来变化多端,采取这种方式的银行往往面临借入资金成本不稳定,增加了影响银行净收益的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陷入财务困境的银行常常最需要借入流动性,但此时其他金融机

构由于考虑到贷款风险,大多不愿向困境中的银行贷放流动资金。资产管理的失误往往只造成银行潜在收入的损失;负债管理策略使用不当,则会使它陷入破产的境地。正是由于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本身对银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并且受外界影响更大,因此一旦管理不当,银行就有陷入破产危机的可能。

3.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货币市场是北岩银行最主要的融资渠道。由于市场批发资金成本低于通过吸收客户存款获取资金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在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意味着更低成本的获取资金,因此也就可以更低利率的发放抵押贷款,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但是这种过于依赖货币市场,缺少分散化的融资渠道的负债结构,一旦货币市场遭受如次级贷款危机这样的冲击,市场萎缩,市场流动性下降,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大幅减少,拆借利率随之上升,北岩银行面临资金短缺,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取资金,再

加上储户挤兑,其他银行限制对北岩银行的贷款等因素,最终导致银行融资能力枯竭,完全丧失流动性。

4.对于核心存款的重视程度不够:

北岩银行的资金来源只有5%是存款,而其余的钱是靠公司债,由于没有充足的存款作为补充筹资渠道,银行也没有把同主要债权人的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导致一旦主要融资渠道无法获得资金,银行缺乏应急机制,迅速完全丧失流动性。

5.流动性管理期限错配:

北岩银行将短期借款放到长期的按揭贷款当中,这种“借短贷长”的经营方式导致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

6.管理层过于乐观,对于流动性紧缩思想准备不足:

北岩银行前董事会主席里德利(MattRidley)曾经认为,公司此前已经充分预见到信贷市场的紧缩风险对公司业务模式的影响,但公司认为稳固的信贷平台将帮助公司应对这一局面。正是管理层的这种盲目乐观意识,使他们低估了流动性紧缩对银行融资能力以及资产变现能力的冲击,最终导致流动性危机。 核心存款不一定为定期存款,它只是存款中保持稳定的部分。

流动负债是指在一份资产负债表中,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合计。长期借款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部分,也应转列为流动负债。

资产流动性是指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销售出去,即无损失状态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所付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

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以较低成本随时获得需要的资金,筹资能力越强,筹资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

三、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1、增强防范意识,构建预警系统。对各种经营风险,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

针,因为后期处置工作做的再好,也是补救性、被动性的工作,都会造成损失。为此,必须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收集各方面信息,识别、分析、评估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找出风险形成的原因,跟踪和预测风险演变趋势,并建立应对紧急预案,采取超前性控制对策,将潜在风险提前化解。

2、加强监控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防范银行风险,从内部讲关键是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和落实全过程的内控制度,环环相扣,科学合理,强化银行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3、加强存款管理,优化负债结构。以大量短期负债去支持长期贷款很可能由于资产负债期限匹配失衡而产生风险。中资银行应在优化负债结构的过程中,实现负债的期限结构合理化,既保持负债与资产的期限合理匹配,又尽可能降低筹资成本。

4、控制风险偏好,增强客户信任。次债危机和北岩银行挤兑危机都与风险过度使用密切相关,适度回避高风险区域,开拓低风险业务领域,加强风险管理是实现长期稳健增长的重要内容,也是赢得社会信任的基础和保障。

5、密切关注房贷市场的政策调控变化,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审查力度,控制信贷发放节奏,加大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创新力度。


第二篇:北岩银行挤兑危机案例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对我国银行业信贷高速增长的启示(2010.07.02)

[摘要]英国北岩银行挤兑事件从本质上看与其实施高速扩张战略紧密相关。危机前期该行高速发放房地产按揭贷款,造成资产负债结构失衡、流动性期限错配,在次级债风波影响下致使流动性不足而出现挤兑危机。20xx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信贷投放高速增长,流动性向社会转移,银行业流动性大幅下降,大多数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充足率,提高银行自身的流动性。北岩银行的经营教训凸显了银行业对信贷投放及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给金融监管带来新的启示。

(世经评论·北京)为满足经营业绩增长的需要,国内银行普遍实施扩张性经营策略,促使今年信贷投放高速、巨量增长,造成大多数银行流动性不足、资本充足率下降。因此,国内银行大多通过发行次级债而解决流动性不足及资本充足率下降的问题,但由于国内银行业发行的次级债大部分由各银行交叉持有,整个银行体系的增量资本较少,次级债的发行不能从根本上增强银行的流动性及整体风险抵御能力。20xx年北岩银行发生挤兑事件的本质与当前国内银行业的信贷高速扩张存在相似之处,我国银行业必须引以为戒,重新定位经营战略。

一、北岩银行挤兑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挤兑危机成因

北岩银行发生挤兑事件究其根源,其自身因素是危机的主导因素。北岩银行成为上市公司后,制定了快速扩张的经营战略,之后其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银行,在英国抵押贷款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北岩银行资本在挤兑危机发生前数年一直非常雄厚,资本充足率远远高于巴塞尔协议的标准,1997-20xx年10年间,其资产规模增长7倍,年均增长21.34%。可以说,北岩银行危机的本质是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所导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首先,为了配合北岩银行整体快速的发展战略,19xx年北岩银行转变经营战略采取了证券化模式,即发放与转移模式,证券化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而被过分依赖,从而使其资金来源存在明显较大的潜在风险。资金来源中的短期资金比重严重偏高,其中证券化资金来源占其资金来源的一半以上,而英国主要银行的这一比例约为20%,同时由于资金来源只有5%是存款,没有充足的存款作为补充筹资渠道,为日后危机的发生埋下伏笔。

其次,北岩银行挤兑危机是建立在风险偏好增强的基础上,为了追求高盈利、快发展的发展模式,北岩银行用高风险的优惠按揭产品过度开发市场,其按揭类型相当细化,包括组合按揭(together mortgages)、固定利率按揭(fixed rate mortgages)、可变按揭(variable mortgages)、终生按揭(lifetime mortgages)、出租按揭(buy to let mortgages)等等,并使用激进的低优惠利率和高住房抵押比例。以组合按揭为例,假设贷款人的房产价值为10万英镑,那么其可从北岩银行得到最高9.5万英镑的按揭贷款,另外还可能得到最高

3万英镑的不保障贷款,3万英镑贷款则视客户自身需求情况而定,即是按揭计划可以使贷款购房者得到相当于房屋价值125%的贷款,风险偏好过强增加了危机发生可能。与此同时,北岩银行的债务比和产权比率近年来不断增加,而存款占资产和资金的比率却连续下降,其5年间的增长率均为-15%左右,总资本比率也从20xx年的14.30%降至20xx年的11.60%,高速增长的债务存量以及存款相对的增长缓慢意味着北岩银行的发展不平衡,存在过度使用风险的倾向。

第三,北岩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期限、利率不匹配问题也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该银行直接持有与美国次级债相关的金融产品尚不足总资产的1%,但由于资金来源主要依赖短期市场,当美国次级债危机波及到欧洲短期资金市场时,造成流动性不足,银行信贷收缩,造成北岩银行融资困难,引发挤兑危机。加上批发市场和住房贷款市场不同的定价机制加大了北岩银行资产负债的利率缺口,其每年要多支付1200万英镑利息,利率缺口的扩大以及流动性不足导致的贷款业务放慢降低了银行经营收益,影响了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

(二)事件的特点

1、事件发生突然。此特点是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同以往相比具有的最大特点。危机发生前北岩银行业绩优良,其资产规模在1997-20xx年10年间增长了7倍,同时观察其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变动率指标(roc)近几年的表现,北岩银行在挤兑危机发生前具有较强的利润创造能力,并且其销售增长率从前几年的10%左右大幅提升至20xx年的60%以上,而在挤兑危机发生前的20xx年下半年及20xx年上半年,其销售增长依旧维持在30%和37%的较快发展水平(见图1)。在此背景下,较为原始的银行挤兑危机突然发生在具有良好成长性的银行上较为出人意料。

图1:2002~20xx年北岩银行盈利能力情况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提供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2、管理层应变能力不足加剧危机。北岩银行高速扩张以来就长期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并且敏感性较高的企业盈利能力小幅下降并未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对潜在风险的忽视使北岩银行失去避免挤兑发生的契机。而在危机发生后,北岩银行管理层曾一度试图掩盖事实真相,以资金营运故障等借口解释流动性缺失的现状,并在资金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依然进行部分派息,由此引发市场更大的担忧,造成了二次挤兑的发生。北岩银行管理层在挤兑危机过程表现出较低的危机发现能力和应对能力,由于管理层应对能力的不足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加上明显存在管理失当,加剧了北岩银行挤兑危机。

二、当前我国银行业信贷增长情况分析

(一)20xx年国内信贷增长情况

1、总体概况。随着我国20xx年末推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国内银行业特别是上市银行迫于经营压力的增大,自20xx年11月银行信贷投放大幅度快速增加,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见图2),其中一季度信贷投放增长更是创造历史高位,总体创下19xx年以来的最快信贷增速。截止20xx年9月末,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04万亿元,同比增长34.16%。1-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分部门情况:

居民户贷款增加1.8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67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7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6.8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30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803亿元。9月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167亿元,若还原票据贴现减少的3517亿元,贷款实际增长8684亿元,信贷增速再次提升。

图2:国内信贷增长情况图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diaochatongji/tongjishuju/)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2、运行特点。总体来看,20xx年的信贷投放以大型上市银行为主,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4家国内大型上市银行的贷款增量约占前三季度境内贷款增量的四成。从贷款投向情况来看,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吸纳了大量的信贷资金,特别是7-9月票据融资连续下降,共减少8262亿元,而新增短期贷款仅1207亿元,新增中长期贷款高达11229亿元,其中大部分长期贷款流向了政府投资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此类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接近70%。

3、增长模式的变化。随着20xx年下半年票据的陆续到期和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金约束逐步增强等因素的影响,国内银行业信贷增长形成以票据置换为特征的信贷增长模式,一般性贷款占比迅速上升,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占比已升至53.8%,9月末票据贴现余额仍有2.8万亿元,未来仍有较为充足的置换空间。从主体上看,票据存量的减少基本来自于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增长模式仍直接来自一般性贷款自身的增长。四季度这种趋势仍将持续,城市商业银行在贷款规模增长上的优势会进一步显现,信贷投放增速完全平稳的可能性较小。

(二)国内信贷高速增长问题的分析

国内银行业信贷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银行经营考核的压力所致。从银行角度来看,国内部分银行上市后,为确保业绩增长,在符合国家的政策环境下通过实施扩张性经营策略,加大信贷投放量成为经济下行期保利润的最主要选择,对优质项目先投放是同业竞争需要,也是银行纾缓经营发展压力的要求,特别表现在季末最后几天银行信贷投放的突然冲高。

1、巨量投放的同时造成信贷结构失衡。信贷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政府项目带动特征,政策性银行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银行成为拉动贷款增长的主力,巨量信贷投放在改善企业的流动性状况中提升全国企业景气程度和企业家信心及带动经济回暖等方面已起到积极效果。但是,从信贷投放的结构来看,投放贷款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这不利于银行信贷结构、产业结构及经济结构的优化。首先,从信贷投放主体来看,各银行将贷款集中在铁路、高速公路、电网、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且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贷款高度集中在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融资平台及基础设施行业,客户和行业集中程度提高不利于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并且各地政府大力发展新的基建项目,其还款来源是否具备仍需要进行充分评估。与贷款大幅集中在政府背景企业相比,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有效贷款增长乏力,融资情况依然不乐观。其次,从投放贷款品种来看,贷款主要集中在中长期项目贷款和超短期的票据融资,能够真正体现企业融资需求的短期贷款增长仍无起色,8-9月份短期贷款小幅增长是建立在票据融资减少的基础上的。再次,从信贷投放地区来看,不同地区的信贷投放不平衡,总部经济所在地的京津地区信贷增势迅猛,

而大型项目落户较多的中西部地区也出现大幅增长,相对而言东部一些外向型经济特征突出、产业调整受冲击较大的地区则增长放缓。最后,从贷款落地性质来看,目前信贷投放并未全部流向实体经济,存在通过资金多次流转间接流入股市、或变相用于股权投资等形式进行资本运作行,进入虚拟经济市场。总体而言,信贷投放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也不利于经济形势的整体复苏,同时加大了监管难度。

2、高速扩张的同时未能实现集约化经营。虽然短时间内来看,信贷高速扩张对银行业绩增长和增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银行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已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规范行为和迫于经营压力的放贷冲动,从长远利益角度来看,其经营行为将会受到制约,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具体表现在几方面:首先大面积的信贷投放是在低价策略和部分牺牲风险控制手段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有效顾及到长期的利益;其次是银行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没有对业务及客户进行深度开发,仅满足于单项业务收入,从而使客户的综合贡献度较低,未能创造出单户企业的最大利润;最后是由于业绩增长压力的不断加大造成了基层银行经营及风险管理上的弱化,如迫于经营业绩压力,部分基层银行分支机构出现月末冲时点的不审慎经营行为,特别是在3月末、6月末的临时突击放贷,在下月初再收回,以此提高贷款和存款的时点余额。因此,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信贷的有效增长,促进信贷集约化经营,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经得起时间考验,必须引起各银行的高度重视。

3、信贷高速增长致使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流动性下降。20xx年6月银行业贷存比为67%左右,表面上处于适中状态,相对于1998-19xx年期间90%左右的贷存比仍存在很大空间。但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6月扣除掉存款准备金后的贷存比为78.87%,较5月上升0.42个百分点,6月金融机构存贷差新增1661亿,较5月大幅减少2954亿。截至6月,银行超储率为1.7%左右,较一季度的2.8%大幅下降,由贷存比继续攀升以及超储率下降可见,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已有所下降,银行四季度的流动性管理重要性将会提升。

4、银行业依靠发行大量次级债弥补流动性及资本充足率。伴随着20xx年银行天量信贷投放,银行次级债的发行也出现井喷现象。截至20xx年8月,各银行已发行次级债2240亿元,是20xx年发行736亿元的3倍。在目前低利率的环境下,通过大量发行次级债一方面能够补充附属资本,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省成本,以较低对价取得高速的信贷扩张,从而实现银行以量补价(信贷增量弥补利差缩小的缺口)的经营策略。但由于我国次级债目前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交易,银行资金占据绝大部分,且次级债在市场上的流通性较差,故多为银行间交叉持有。有券商报告分析,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次级债大约有50%是银行体系内由各银行交叉持有,意味着整个银行体系并没有太多的增量资本进入,整个银行体系并没有真正实现增强整体风险抵御能力。

三、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北岩银行危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反映了当今世界金融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国内银行业特别是上市银行迫于经营压力,过分追求业绩的长期、高速增长,从而大多实施高速的扩张策略以及提高风险偏好以提高竞争力,使银行间逐渐出现无序竞争的苗头,从微观层面看对单个机构是合理的行为,但如果成为金融机构的一致行动,在宏观层面则可能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虽然国内银行业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生挤兑的可能性极小,但国内银行也可以从北岩银行挤兑危机中得到几点经营管理的启示。

(一)对内部经营管理的启示

信贷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激烈的同业竞争使银行不能依靠信贷持续大幅增长实现利润增长,从而要求银行必须从现有资源上进行改变、整合,谋求信贷战略转型。

1、要提升危机发现能力和应对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要针对可能出现的信誉风险、法律风险等问题,构建预警预案系统,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及时收集各方面信息,识别、分析、评估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找出风险形成的原因,跟踪和预测风险演变趋势,并建立应对紧急预案,采取超前性控制对策将潜在风险提前化解。

2、要积极调整、优化存贷款结构。目前我国银行经营往往忽视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性,形成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结构不合理现象。国内银行应在优化负债结构的过程中实现负债的期限结构合理化,既保持负债与资产的期限合理匹配,短期存款配置短期贷款,定期存款配置中长期贷款,同时要对现有的贷款进行结构调整,优化贷款结构,尽可能地降低筹资成本,确保实现资金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的统一。

3、要加快业务多元化发展步伐。虽然近几年国内银行中间业务有所发展,但信贷利息收入仍占总收入的八成左右,业务多元化的进程仍然缓慢。业务多元化一方面可以拓宽盈利渠、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分散和规避风险。在低利率的环境下,银行的利润空间缩小,必须大力拓展包括中间业务在内的业务范围,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要主动加强流动性管理。银行的经营是负债经营,现阶段银行的流动性来源主要依靠存款增长及发行次级债,但目前次级债的政策即将有所改变,在此情况下,银行要培育稳定和持续增长的资金来源,在大力开展存款营销的同时要多元化筹集资金,加强流动性管理。

5、要强化内部合规经营。安全运营是监管部门的要求,也是银行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安全运营关键要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和落实全过程的内控制度,适当转变片面追求高增长率的经营策略,做到依法、稳健、合规、有序经营,强化银行抗风险能力。

(二)对外部监管部门的启示

外部监管部门要发挥监管作用,通过宏观指导和微观检查分析及时防控风险,防止银行出现管理弱化和不审慎的经营行为,并通过规范银行经营行为以稳定整个金融体系。

1、加强金融数据、信息的综合化管理。监管权力分散导致难以获得金融体系综合信息,识别和判断系统性金融风险有赖于真实、完整的金融数据和信息。由于英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存在职责分工不够明确、信息共享不够及时、运作效率不高等问题,虽然金融服务局(fsa)是唯一的监管机构,但缺乏来自其他机构的制衡和监督,这是金融服务局忽视北岩银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可能带来的风险、未能进行有效监督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分设的体制中,金融体系的数据和信息被分割,缺乏信息共享机制的妥善安排,中央银行无法及时获得关于各个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及整个金融体系状况的信息,但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在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时必须决定是否必要救助。由于难以获得监管信息,中央银行在紧急情况下为维护金融稳定而作出的救助决定缺乏决策依据。

2、要实现外部监管框架、层次的宏观化。目前我国建立了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构成的金融监管体系,但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框架基本停留在微观审慎监管层面,防范系统性风险还没有成为金融监管的着力点。一方面,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对我国现行分业监管体制形成严峻考验,近年来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相互介入案例逐渐增加;另一方面,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对现行分业监管体系也造成较大冲击。在目前的监管格局下,没有一家机构对防范系统性风险负总责。因此,需要尽快完善系统性、宏观面上的监管框架,防范和维护金融稳定,同时要从中观层面引导银行稳健的经营发展,多利用窗口指导及道义劝告等手段促进银行形成健康、有序的同业竞争态势,提醒银行贷款长期化和信贷过度集中等相关风险。

3、尽快完善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目前国内银行业存在依赖发行次级债弥补流动性缺口以及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现状,且由于次级债的流通性较差,多为银行间交叉持有,不利于银行业的整体抗风险性。因此,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在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时,应从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中全额扣减本行持有其他银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的额度,消除目前次级债的政策漏洞,确保次级债真正能够实现抗风险的保障作用。

4、建立贷款交易市场平台。贷款交易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银行业务,在美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种创新性的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可以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散与转移,同时贷款交易改变了传统的发放-持有传统经营理念和形式,有助于商业银行转向信贷资产的深度开发利用。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及时出售资产弥补资金缺口,增强银行经营的稳健性。监管机构可以在产品设计、交易模式、结算方法等方面进行规范,以通过规范化的交易流程和标准化的交易产品,逐步推动和实现商业银行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

更多相关推荐: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成绩勇于承担责任——观巴林银行案件有感课程名称授课教师院系年级专业姓名学号时间案例概述巴林银行案件的主要讲述了一个出身寒徽的年轻人,凭个人努力、自信及野心的年轻人,在实力雄厚、历史悠久的巴林银行备受雇用并飞黄腾…

金融大和银行案例分析

课程序号:3172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财务管理专业《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题目:从操作风险角度看日本大和银行巨额亏损案编号:33姓名:徐赛娜11806322成绩:从操作风险角度看日…

金融大和银行案例分析

从操作风险角度看日本大和银行巨额亏损案引言大和银行是日本大商业银行之一,为日本国内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公认为唯一一家除提供银行服务外,亦设有信托银行业务的城市银行。本案例的研究讨论目的是借鉴商业银行由于内控不利…

中国银行案例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案例分析报告服务是银行柜面人员的基本职责也是银行业力争客户的有力手段谁的服务好谁的质量高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然而我们面对的客户群体是一个由低到高的群体范围之广难度之大使我们在柜台营销服...

商业银行案例

商业银行案例分析崔翔案例一民生银行创新是银行的命脉作者钮键军熊静如20xx年04月08日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作为中国民生银行的董事长董文标总是怀有强烈的危机感面对着股东迫切的盈利诉求董文标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危机感演...

银行营销案例范文

附件2案例范文一1案例介绍案例类型销售服务类案例名称新客户的陌生拜访案例性质成功案例2案例细节12案例范文二1案例介绍案例类型经营管理类案例名称店面冲突处理案例性质失败案例2案例细节34

中国银行实习案例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毕业实习案例分析报告春节过后,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安排我到象山支行进行实习,在整个实习期间我认真学习了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发展战略,核心业务等知识,初步掌握了点钞,计算器使用等操作技能,对中国银行业有了一…

全自动化立体仓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可用于发改委立项及银行贷款+20xx详细案例范文)

全自动化立体仓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可用于发改委立项及银行贷款20xx详细案例范文编制机构博思远略咨询公司360投资情报研究中心研究思路关键词识别1全自动化立体仓库项目可研2全自动化立体仓库市场前景分析预测3...

海南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1海南发展银行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9xx年之前即海发行兼并托管信用合作社事件之前海南省被设立为经济特区经济开始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大规模扩张同时伴生了许多金融机构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有效监控房地产业出现了泡沫并在1...

木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可用于发改委立项及银行贷款+20xx详细案例范文)

木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可用于发改委立项及银行贷款20xx详细案例范文编制机构博思远略咨询公司360投资情报研究中心研究思路关键词识别1木合项目可研2木合市场前景分析预测3木合项目技术方案设计4木合项目设备方...

疑难案例分析报告

来某诉李某不当得利案基本案情原告与被告于20xx年7月相识后确定恋爱关系并同居生活20xx年1月原告在招商银行天津分行富裕中心支行开立一张卡号为的招商银行储蓄卡并将该卡取款密码告诉被告而后原告将该银行卡长期放置...

关于中国平安与深圳发展银行合并案例分析报告----曾玲

《高级财务会计企业合并案例分析》报告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发展银行国会102班目录第一章引言.1第二章并购各方介绍.1一.深圳发展银行...1二.新桥资本...4三.中国平安...5四.平安寿险...6第三章并购过程…

银行案例分析(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