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归纳

时间:2024.5.2

河北省专科接本科选拔考试

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3、〖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3、〖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3、〖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一)  物质观:

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且可以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    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否认这一点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2)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这一点回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是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具有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1)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2)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反对两种错误: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必须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其一是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夸大成绝对静止的观点,这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其二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这种观点会导致相对至于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3、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间、空间的含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者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空间的特点:时间具有唯一性,它是不可逆的。空间具有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4、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1)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时间空间在客观性上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否认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客观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2)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收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否认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形而上学观点。

5、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1)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过程是无始无终的,它既没有开端,也没有中介;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有始有终的,事物的存在是具有暂时性。

2)    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范围无边无际;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的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

3)    然而,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这就说,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无限。我们要善于通过有限把握无限。

(二)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1、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时间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际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3、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

(三)实践观

1、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实际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客体是指时间的主体所要探索和改造的对象。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进行改造,一方面,实践要创造客体的价值,另一方面,又优化了主体。而优化了的主体能够更好地改造客体,更好地改造客体反过来再一次优化了主体。于是形成良性循环,主体与客体不断地协调发展。

  2、自在世界语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黄金原理

       所谓自在世界,是指人类还没有认识、实践尚未影响到的世界;所谓人化世界(人类世界),是指人类通过时间活动改造过并打下自己烙印的世界。

自在世界是人化世界的基础,人化世界是由自在世界转化而来的,实现这一转化的决定性条件是实践。人的实践越发展越深入,对世界的认识就是越广泛越深刻,人化世界的边缘就越扩大。

(补充: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消极,不过分,不要为所欲为,也不要无所作为)

一、    两原理

(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且可以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上上说,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上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这里的物质是指客观实在。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

3)    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一)  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它有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面的存在以晾衣服的存在为前提;其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1)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这是指它的条件性。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才能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旦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旧的统一体就会破裂。

(2)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是指它的无条件性。这里所说的无条件,是指矛盾在任何条件下都会斗争。矛盾的斗争性会打破旧的同一性,建立新的同一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让位给新的矛盾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差别的具体的同一,而这种同一必须包含斗争;另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斗争性总是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总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4)    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加以割裂,或者只见同一而不见斗争,或者只见斗争不见同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万能原理)

   (方法论:我们应当学会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个性。即具体事物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特点。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含义:在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矛盾可分为主、次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服从低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关系:1)主要矛盾在矛盾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它制约着次要矛盾,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用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2)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旦出现转化,我们工作的重点也相应地转移。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的地位、其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关系:1)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此药方吗,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和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

           3)矛盾的主、次双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易位,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方法论:我们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

4、 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①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②   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③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④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5、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含义:内因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关系: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的作用。

      ③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二)  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含义,特征)

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志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特征:(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4)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灭亡。“一切以条件、地点、时间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3、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系统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关系: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的部分。

       ②整体对部分其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

       ③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④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在特殊的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发展

1、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2、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1)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同时我们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十五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繁殖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3、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三)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之否定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1、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我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

   关系:①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

         ②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一方面,质变体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④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质变又可以转化为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着事物的永恒的变化的发展。

3、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1、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含义: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关系:①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对立的。当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保持自身的存在和原有的性质;如果否定方面在斗争中取得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为自身的烦闷,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②肯定和否定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所谓相互依赖,是指二者互为前提,无肯定即无否定,无否定即无肯定;所谓相互渗透,是指二者相互包含,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补充(1)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①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现实这一过程必须要对旧事物进行否定,否定实现了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②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时候,并不是把旧事物全盘否抛弃,一笔勾销。

   (三)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就是无的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抛弃旧事物的糟粕,继承其精华,并把它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扬弃体现着事物发展过程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方法论:①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辩证否定原理告诉我们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扬弃传统文化,反对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

        ②在对待向外国学校的问题上,辩证否定原理告诉我们要“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既要反对全盘照搬,又要反对盲目排外。

2、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四)四个四是指四队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和偶然,现象和本质。

1、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是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关系:(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A、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可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本质则隐藏着事物的内部,只能靠抽象思维来把握。B、现象是事物个别的具体方面,本质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C、现象是易逝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2)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A、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表现。真象表现着本质,它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象也表现着本质,它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B、本质也离不开现象。任何本质都有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2、必然和偶然(并列,都有)

 含义: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符规律的、一定发生的、确定不移的确实。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关系:(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①它们的地位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②他们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的决定,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③它们的作用不同。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提和方向,偶然相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使事物发展的趋势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模板)

3、原因和结果(并列,都有)

  含义: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特点:原因在先,结果在后(简称现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但原因和结果必须同时具有必然联系,即二者关系属于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此之后”不等于“由此之故”。

  关系:(模板)

4、现实和可能(并列,都有)

  含义: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前者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关系:(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模板)

5、形式和内容(从属)

  含义: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其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原理

(一)一观——真理观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含义:真理的绝对性: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归路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时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②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这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及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①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②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的反映。  

   关系:(模板)                

2、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真理的具体性: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超出一定的范围,真理会变成谬误。

3、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4、真理的价值性和客观性的原理:

   ①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②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象成分。

   ③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题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的,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④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5、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原理:

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6、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确定又不确定。

 (1)绝对性、确定性的表现: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②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长远看,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一切错误的认识终于被实践推翻。

 (2)相对性、不确定性的表现:①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同时,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②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是相对的,有限度的。

 (3)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二)一论——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认识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产生的;B、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C、一切真知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人的人之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流”不是“源”,所以实践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①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

     ②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遭到失败。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在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共同推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非理性因素应当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应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3、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时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价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三)一方法论——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

(一)因素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必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

      ②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如果生产力仅仅发生量的变化,那么生产关系也只是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发生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变化,就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旧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生产力的时候,就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经济基础又叫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三)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原理;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主体性选择的原理。

(四)动力

  ①生产力的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⑥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更多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读后感

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通过学习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所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自梁树发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9月第一版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市委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本家教材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第一篇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

读马克思哲学原理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专业XXXXX年级XXXX级姓名XX通过老师精彩的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笔记

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 产 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读书报告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实践教学马列经典原著读书报告读书报告题目主标题把握哲学之美指引我们前进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小组代表人院系专业班级联系电话指导教师填表日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20xx年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关灿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篇一马克思主义gt读后感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

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后感

近两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读书问题多次发出号召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倡导在全国应该大兴读书之风广大党员和干部要身先示范带头做好学习的表率要真正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

马克思基本原理原著读后感1

多环节实践教学马克思基本原理原著读后感姓名马银班级互联网4班学号5410120xx414马克思基本原理原著读后感在人的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方法的两种解释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解释一种是辩证法的解释形成了互相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