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劳动社会学-总结

时间:2024.5.13

劳动社会学-1-总结劳动社会学总结第一章1,论述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论述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 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职业,劳动组织,劳动关系,劳动社会问题五大方面。5、中国当今社会有那些主要劳动问题?可以从哪些视角进行研究。 、中国当今社会有那些主要劳动问题?可以从哪些视角进行研究。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制度变迁) ,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制度变迁) ,新的劳资关系的形成 (制度变迁) ,城乡二元结构(职业结构) ,户籍制度(机会结构) ,工人阶级的地位(阶层 结构) ,农民工(身份政治研究)等。第二章1,什么是劳动者?劳动者与社会文化环境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什么是劳动者?劳动者与社会文化环境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 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的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 的社会人。 (1)微观社会文化环境即劳动者具体工作场所种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在与劳动者密切相 关的技术,操作过程,同事及上下级等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对劳动者的价值观, 态度和积极性等有很大影响。 (2)中观社会文化环境指具体的劳动组织或企业的文化环境,主要是组织文化。组织文化 环境制约着劳动者的劳动活动、意义建构、身份和认同,而劳动者的行动又会影响到组织文 化环境的特性与重构。 (3)宏观文化环境指社会特有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习俗和社会规范。它在本质上 是一种社会秩序,为劳动者的劳动活动设置了制度与结构上的约束,而劳动者也是宏观社会 文化环境的体现者与建构者。4、 、 什么是劳动者的社会化?与一般社会化相比, 劳动者的社会化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劳动者的社会化?与一般社会化相比, 劳动者的社会化有什么特点?劳动者的社会化指社会将一个普通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 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 的过程。主要包括三方面:掌握职业角色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工作环境的文化;内化 职业角色。劳动者社会化与一般社会化的比较,见下表 比较项目起点 目标 施体 受体一般社会化一生下来就开始 成为合格社会成员 家庭、社会、邻里 一般的人-1-劳动者的社会化进入某一职业或某一劳动岗位时 成为合格劳动者 劳动岗位、企业、行业及劳动价值、劳动规范 劳动者

劳动社会学 - 2 - 总结

第三章

1,什么是职业?职业有何功能与特点?

职业,是劳动者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相对稳定的、又报酬的、专门类别的工作及由此而获得的一种特定的劳动角色。

职业的特点:同一性,差异性,层次性,基础性,广泛性。

职业的功能:经济性,工具性,社会性,社会分层功能。

2,什么是行业?它与职业有什么关系?

行业是在社会劳动者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每一个集团都具有特定的劳动对象,特定的劳动方式,为社会提供特定的劳动产品或劳动服务,因而具有特定的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

职业与行业的关系:两者都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两者的分工层次不同;两者内涵不同:行业时生产过程分工的结果,而职业时劳动者分工的产物;两者发展趋势不同;从一定程度上讲,行业是经济学概念,职业是社会学概念;两者存在着相互的交叉的情况。

4,简述职业,行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职业结构与社会发展:从总体上讲,随着社会的发展,体力性的,非技术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另外,职业结构变化能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行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人类自身需要的发展。

5,中国的职业结构与行业结构有何特点?

职业结构:a,目前中国的职业结构具有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型的特征,农业劳动者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一再下降,外出务工经商,兴办乡镇企业,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城市化,是当前中国农业劳动者实现职业改变的主要途径。

b,非农业劳动者中商业服务业劳动者的数量有了比较大的增长,同时这个阶层出现分化,相当一部分成员将向上流动,进入中间阶级,从而缩小了社会结构的中下层。

c,产业工人的职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在80年代明显上升,但90年代后变化不大。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含量的增加,产业工人内部出现了分化。

d,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和经理人员的规模有了快速的增长,成为职业结构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分之一。职业结构的这些转变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的转变,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职业结构的变迁方向从整体上看和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转变趋势是一致的,即农业劳动者的分额不断缩小,非农业劳动者的分额不断增加,社会的现代性也随之不断增长。

行业结构:建国以来第一产业劳动者的比例有了明显的下降。但目前就总体而言,中国行业结构的层次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主要是第一产业劳动者比例偏高,而第三产业劳动者的比重偏低,产业结构呈现“倒三角形”的形态。这种形态的行业结构与建国后中国以城市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以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排斥有关。改革以来,中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移,已经使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转变,极大的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劳动生活。但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劳动、经济、社会问题,也应当得到必要的重视。

- 2 -

劳动社会学 - 3 - 总结

第四章

1,什么是职业地位与声望?

所谓职业地位是指不同的职业依据其本身的社会机构功能所占据的不同的客观社会位置。 所谓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不同职业的价值评价,它是社会成员对各种职业地位的主观态度的综合。

3,试比较功能理论与冲突理论关于职业地位与声望解释的异同。

相同点:均承认职业分层的存在及必要性。

不同点:功能主义认为职业分层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为确保重要的位置由可以胜任的人来担任,就必须提供更多的报酬,而报酬的差异导致了职业的分层。冲突论认为不同职业功能的大小无法比较,职业分层是职业垄断和社会冲突的结果,是职业特权的表现。

4,研究职业地位与声望有什么意义?

a,职业地位与声望研究是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b,职业声望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c,研究职业地位与声望有助于我们理解劳动者的社会行为与职业流动。 6,为什么世界各国在职业声望的等级上存在着很高的相似性?

文化决定理论:职业声望等级是一个国家特定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反映,一个社会的职业声望不同于另一个社会,如果相同的话那是西方职业声望评价体系作为西方势力强加的结果 文化传播理论:随着西方国家经济霸权和殖民扩张,职业评价的西方模式传遍了全球

结构性传播理论:不仅是西方价值体系传播世界的结果,也是西方劳动分工和劳动组织传播全球的结果。

声望决定的结构理论: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席卷全球,使西方社会的职业进化系统的扩散遍布整个世界,当代相似性部分是由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相似驱使的结果。

第五章

1,失业的具体形式由哪些?

(1) 摩擦性失业,指劳动力的质量和种类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劳动力与职业

岗位间的供求比例失调现象。一方面,单位和职业需要雇佣有某种技术特长的人员,而寻找职业的人却不具备这种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有关职业的信息传播不快,不能及时传到个人,使求职者缺乏能迅速移动的条件,更加剧了摩擦性失业。

(2) 结构性失业。由于行业和行业之间存在着技术上的差异,同时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也

存在着种种歧视,个人一时无法适应技术需求或因歧视进入不了某种职业,造成了劳动力与职业间供求的不平衡。

(3) 季节性失业,指工作带有季节性,雇佣也带有季节性的失业,主要集中在农业、旅游

和建筑部门。

(4) 需求不足性失业,指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足以创造出足够的就业岗位而造成的失业,

可分为周期性失业和增长不足型失业。

(5) 隐蔽性失业,指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完成同样的任务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但较

多的人仍留在工作岗位上,出现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的现象。

(6) 技术性失业,指由于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的运用而造成的失业。

- 3 -

劳动社会学 - 4 - 总结

(7) 自愿失业,指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自愿放弃工作机会或不愿去寻找工作而造成的失

业。

2,什么是职业选择的理性决定论?

理性决定论是将职业选择与个人的成熟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金兹伯格认为,职业选择是一种过程,它给予人们的选择观念,而这种观念要经过若干年才形成,职业选择中每一个决定都是个人兴趣,能力,机会和价值之间的折衷调和过程。萨帕将个人的职业选择过程与其自身自我概念的建立和发展联系起来,认为职业选择是有目的性的,它由自我概念的形成、转变和实现组成。

3,社会文化因素与个人的职业选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a,政治制度(各种政策的制定),人口政策(就业者的供应量),就业政策(统包统配与自由选择),社会意识形态(习惯,风俗等)。b,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c,家庭教育,家庭社会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择业意愿)。d,个人教育 4,简述人格特性-职业因素匹配理论。

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性与能力模式,人们的人格特性和能力模式与社会某种职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及其对人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人们在进行职业选择以及社会对人们的选择进行指导时,应尽量做到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素的接近和吻合。

5,简述人格类型-职业类性匹配理论。

这种理论将人格和职业均划分为不同的六种类型,当属于某一类型的人选择了相应类型职业时,即达到相互匹配。六种类型分别为:现实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6,试分析当今中国青年的择业特点。

(1)选择的多样化:改革后多种成分的经济形式获得了发展,不同经济形式的单位在收入福利方面拉开了距离,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职业选择。

(2)更加重视个人利益。当代青年在职业选择时更加注重收入和兴趣爱好。原因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3)自主性增强。青年人传统的就业途径是依赖国家和家长。而近年来随着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人逐渐抛弃了依赖性和服从性的就业观念,逐步树立齐了自主择业的信念。

(4)职业类别偏好产生变化。

针对青年人的职业选择教育:(1)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指导工作。(3)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4)实行公平的劳动报酬差别制度。 7,论述网络理论对于劳动者与职业匹配的主要观点。

网络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和职业匹配的过程中,重要的如何获得信息,而社会网络在信息的获得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在寻找职业的人与职业需求之间充当了桥梁作用,而且通过社会网络传递信息有三个优点:(1)信息的丰富性(2)信息的隐蔽性(3)可以传递最佳信息。两种不同的社会网络对于职业匹配的作用不同。强关系作为群体内部的纽带,由此获得的信息重复性高,而弱关系是群体之间的纽带,提供的信息重复率低,充当信息桥的角色。因此弱关系在职业匹配上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社会资源理论扩展和修正了弱关系假设。林南认为,所谓资源,是指在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中,经过某些程序而被全体认为是有价值的无或形,如果这些无或形被占有会增加占有者的生存机遇。资源可分成两种:一是个人性资源,是自身具有的财富、声望与地位这三种 - 4 -

劳动社会学 - 5 - 总结 公认资源的总和。二是社会资源,是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能直接与间接接触和动员的资源的总体。社会资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越多,越能从他的亲朋好友中得到帮助,职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社会资源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可归纳为三个命题:(1)社会资源命题,工具性行为的成功度与联系者的社会资源成正比;(2)地位强度命题,原有地位(如家庭背景、初职)越高越有机会使用较好的社会资源(求职时介绍人社会地位高)。3,联系强度命题,使用弱关系扩大接触的范围,比强关系更易接触或使用社会资源较佳的人。

第六章

1,什么是职业分层?比较功能理论与冲突理论关于职业分层方面解释的异同。 职业分层是指通过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对应的经济收入,权力、地位和社会声望进行评价,从而对多种职业进行排序的分层方法。功能主义认为职业分层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为确保重要的位置由可以胜任的人来担任,就必须提供更多的报酬,而报酬的差异导致了职业的分层。冲突论认为不同职业功能的大小无法比较,职业分层是职业垄断和社会冲突的结果,是职业特权的表现。

3,什么是职业流动?它有哪几种分类方式,有何特点?

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在职业分层体系中层级间和类属间的变动,与这种变动相伴随的是劳动者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及职业地位等方面的变更。以职业流动的方式分类:同行关系上的地位变动,从一种职业到另一种职业,一种整体职业声望的升降。

以劳动者在职业分层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为依据: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以劳动者流动的参照物为依据: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以教育体制和社会化模式为依据:赞助式流动和竞争式流动。

以流动的原因或和规模为依据:宏观的结构性流动,微观的非结构性流动。

赞助式流动:精英的招募由已经是精英的人或者他们的代理机构挑选,经营地位的给予式根据某些认可或设定的标准,个人的努力不起什么作用。

竞争式流动:精英地位的获得是期望这个位置的个人在公开竞争中获得的奖赏,竞争的规则是公平表演,竞争者在这个过程中尚有很大的余地应用策略。

4,简析影响职业流动的各种因素。

(1)社会结构:如各种制度法规,各种人口和就业政策等。

(2)产业结构:产业机构影响到职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对社会劳动成员的分配和安置产生影响,进而使劳动者都具有社会流动的可能性。

(3)人口变迁:比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到向上流动的机会。

(4)教育:影响着人们流动的机会和方向,也影响着人们的流动意愿。

(5)家庭背景:父母的地位,经济能力,以及家庭结构等。

(6)社区的性质和规模:如教育设施,文化环境等。

(7)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职业兴趣等。

6,试分析中国目前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的特点。P142

目前职业分层的特点:层次多元化,中下层人数减少,中下层规模仍然很大,层次评价的观念转变,上层与下层差距过大等等。目前职业流动的特点:

(1)总体特征:呈现多元化的特色;市场型流动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职业流动的速度加快,流动渠道拓宽;自由流动的空间和资源的增加。

(2)农村劳动者职业流动的特点:以较快速度向非农产业转移,如乡镇企业的开办,城市农民工等;流动的渠道拓宽,如上学,参军,技术培训,投资工商业等。

- 5 -

劳动社会学 - 6 - 总结

(3)城镇劳动者职业流动的特点:由原来单一的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模式的转移;经济运行机制由原来的计划调节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通过市场机制的引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减弱了计划管理对城镇劳动者流动的影响,拓宽了城镇劳动者流动的渠道。具体表现为: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的机会供给的角色;职业机会供给的行为市场化;职业地位获得机制发生了变化,身份已不起重要作用,个人能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劳动者对职业的评价多元化;职业评价功利性和实用性成分增加;更加看中自我的设计和自我发展。

目前中国劳动者的职业流动存在的问题:就业岗位稀缺的限制;有关制度的制约(如户籍制度);观念的约束,比如传统文化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的影响,如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土地牵制;社会歧视,城市居民和进城农村劳动力的不平等。

第七章

1,什么是劳动组织?简述劳动组织的功能。

劳动组织作为组织中的一种类型,它是为社会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按照一定的劳动法规、章程建立起来的组织,是执行生产、经营、服务与管理职能的劳动者的有机体。 劳动组织的功能:

(1)经济功能,创造经济价值为社会提供财富,同时为劳动者获取维持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报酬提供机会。(2)社会心理功能:使劳动者担当一定的角色,从而获得社会地位,社会声望及职业成就等。(3)教育训练功能:为劳动者提高社会化的场所和机会。(4)社会控制功能:将劳动者组织在一起,在客观上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2,什么是劳动组织结构?试问中国劳动组织结构有何特点?

劳动组织机构是组织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主要包括组织构造体系,权力关系体系,职位系列以及内部沟通网络等,其中组织构造体系是劳动组织结构的基础。 中国劳动组织结构的特点:组织构造体系方面,一般都由上级直接规定,无任何灵活性,分配上有强烈的平均主义色彩;权力关系体系,组织领导人权力来自上级行政机关,故容易造成领导人只对上级负责的行为,下级对上级服从,上级对下级有父爱主义;沟通结构,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非正式组织发达,人们很重视人际关系。

3,简述非正式组织的类型、特点及功能。

按照与正式组织目标关系分类: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破坏型。

按照形成的基础分类:感情型,兴趣型,利益型。

按照多重侧面分类: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

按照层次与规模分类:不合群的劳动者,亲密朋友群体,以车间班组为基础的小团体,跨班组的团体,非正式组织体系。

特点:自发性形成;目标具有短暂性广泛性;组织中的权威是自然产生的;组织边界是无形的;组织结构是自然形成的,取决于成员的特性;沟通一般是经过传闻的方式;领袖往往是由于个人魅力等被公认而形成的;成员的行为受团体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积极功能:(1)凝聚功能(2)培养和利用领导潜力(3)减压功能(4)辅助生产功能(5)监督功能;消极功能:(1)制造冲突(2)反对变革(3)压制冒尖(4)小集团行为(5)散步谣言

4,分析中国单位制形成的原因、表现形式,80年代以后发生的变化以其原因。 单位制度是中国的基本的体制和国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用的结果。

- 6 -

劳动社会学 - 7 - 总结

首先,它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其雏形可以追溯到革命战争年代共 产 党在农村建立的独特的根据地组织制度,这对后来党在全国的领导方式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它是社会重新组织需要的产物,解放后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中国社会落后状态之间的落差,导致了党和政权组织所直接推动的对社会的大规模重新组织国曾,从而使单位制逐渐成为中国一切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

第三是社会经济需要,特别是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条件下要克服外界的封锁,迅速进行工业化,国家需要集中人财物进行建设,因而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社会经济管理体制,依靠行政力量通过微观组织调动资源。

单位制的变化主要是由80年代以来中国为了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而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所引起的,具体来说,是因为:

第一,国家集中控制和统一分配的资源的情况逐渐改变。

第二,以“分灶吃饭、权利下放”为标志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中央与地方、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权力与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上顷的利益格局开始向下倾斜。同时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组织独立利益和自主权扩大。

第三,由于政府组织与各种专业组织间实行“政企分开、放权让利”,专业组织所受到的行政控制大为减弱。

第四,在计划体制外逐渐成长起来的私营企业,在资源获取、雇佣关系、企业与国家的关系、组织结构等方面表现出与体制内企业的很大不同,并对体制内企业产生了相当的冲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单位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现在:

(1)单位角色职能化。企事业单位政治职能在减弱,专业职能在加强,不再是国家的“代理人”,而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功能性整体。

(2)单位利益独立化。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其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

(3)单位责任具体化和内向化。企业成为利益主体并同国家建立契约关系使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具体化,同时企业对其成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内向性责任的承担重于其对国家负责的外向性责任,使其成为真正的职工利益的共同体。

(4)单位的“家长”角色强化。单位成员利益共同体加强了成员同舟共济及企业对其成员的保障意识。这些责任不可推卸和社会化机制使得单位的家长角色普遍强化。

单位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一,中国的单位虽然发生了某些方面的变化,但单位制依然存在,构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两极结构:一极是权力相对集中的国家和政府,一极是大量相对分散的单位制度,国家通过单位组织对社会成员的控制还依然存在。

第二,单位体制与非单位体制的并存构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一种新形式,但单位制为主的社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第三,单位体制的一些变化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单位角色的职能化,单位利益的独立化等变化,中国社会结构的异质性大为增加,促进了结构的分化。

第四,单位制的变化方式影响着社会结构分化的方式和走向。社会结构从等级式分化到团块式分化的转变意味着中国社会的阶层化过程将是缓慢的。

5,劳动组织的理论。

(1)人际关系学派指出理性的组织并不是效率的保证,组织的效率还取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指出个人不是简单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

(2)权变学派是对组织环境开始考虑的一种理论。认为如果组织内在的特征能够最好 - 7 -

劳动社会学 - 8 - 总结 的满足环境的要求,组织就具有最好的适应性。

(3)资源依附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组织本身在市场框架下的自由度问题,认为所有的组织都不是自足的,都需要与环境进行交换。因此对资源的需求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的依赖。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从而也决定了组织在环境中的自由度。资源依附理论让人们看到:组织的自由是有限的,它的生存需要依靠采用各种战略来改变自己,选择环境和适应环境。

(4)种群生态学不是把组织个体当作分析单位,而是从作为群体的组织入手来分析各种问题。它强调环境选择过程对于组织种群的影响。其基本假设是分享系统资源的组织之间会因为争夺资源而相互竞争,这样的竞争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5)组织批判理论的六个命题:组织中存在着技术理性和实践理性,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张;占支配地位的技术理性对操作过程的控制与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技术理性在一种意识形态的支撑下,对现实进行系统的歪曲;与人类需要相符合的组织实践以及与大多数人的利益一致的组织实践必须与技术理性的至高无上进行决裂;商业组织等是技术理性再生产的工具,它们的存在也仰仗技术理性;对组织功能的理解应该在支配既定历史与社会框架的理性范畴下进行。

第八章

1,什么是企业文化?简述企业文化兴起的原因。

企业文化: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体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兴起的原因:竞争性原因:企业为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激励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开放性原因:跨国贸易的发展,各国管理经验的交流等,均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兴起。

2,简述企业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

企业价值观念,企业意识(如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管理方式,企业规范(习俗礼仪,文化网络,规章制度),企业英雄人物,企业形象。

3,企业文化有哪几种类型,有何特点?

以市场绩效与绩效反馈之间的关系来划分:强人文化(风险大,反馈很快);“拼命干,尽情玩”(风险小,反馈极快);攻坚文化(风险大,反馈慢;过程文化(风险小,反馈慢)。 以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来划分:主体文化,次属文化。

以文化对员工的控制方式来划分:强制性文化,非强制文化。

以企业文化所反映的基本内容来划分:市场服务型,竞争创新型,团结协作型,科学求实型,社会风险型。

4,企业文化的功能。

协调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振兴功能,凝聚功能,应变功能。

5,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以伦理为中心的特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具有非制度化特征;具有非自主性特征;具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

- 8 -

劳动社会学 - 9 - 总结 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面临的任务。

正确对待中国文化传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如公有制,按劳分配;正确对待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企业家素质和职工素质的提高;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第九章

2,劳动报酬与工作激励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强调劳动者各种需要的满足;海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成就赏识提升等因素可以提高劳动者对工作的满足感;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劳动者对所得的报酬是否满足是看相对值,同自己的过去以及别人比较,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对劳动者的投入给予恰如其分的承认,并通过合适的劳动报酬体现出来。

3,劳动组织中的劳动报酬结构制定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为什么?

应该满足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的要求。外部公平要求劳动组织的报酬标准与其它组织相比具有竞争力,否则就难以吸引或留住人才;内部公平性要求劳动组织内劳动者感到自己与同事之间在付出和所得的关系上是合理的。在一个组织内部从事相同工作的人可能在绩效上存在着差异,报酬结构应该充分反映这种差异。

4,如何运用社会学关于收入差异的理论对中国的社会收入分配问题进行研究?

(1)地位达成理论:社会经济背景影响着个人的心智能力,社会经济背景和能力影响个人可以取得的教育成就,社会经济背景,能力和教育成就影响个人的职业成就,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了个人的收入。

(2)人力资本理论:劳动者是理性的个体,他们将通过投资以使其一生收入的最大化,教育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投资。劳动者的收入差异主要是初期人力资本投资与其后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差异的结果。

(3)制度经济学从工资结构和部门劳动力市场来解释收入差异。认为造成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岗位的性质以及制度性的要素,不同的收入是由于岗位的关键性所决定的。

(4)网络理论等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问题分析了收入差异。认为现实的收入差异很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流动问题造成的。

解释中国收入差异的理论:

(5)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理论:认为在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出起,社会不平等的程度会明显的持续上升。人均GNP达到800USD以后,社会不平等就会降低。但是中国的各领域的市场化进程并不是同步的,所以这个理论在中国很可能不成立。研究:可以通过今后中国社会收入不平等的走势来检验这个理论。

(6)制度分析: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网络这三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共存于社会,但是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方式不一样,使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命运不同。研究:如何建立起合理的制度?如何根除非制度因素对公平分配的负面影响?

5,精英循环理论与精英再生产理论:书P211并结合教程。研究:社会转轨时期出现的官员寻租现象,如何预防?

- 9 -

劳动社会学 - 10 - 总结

第十章

1,什么是工会?

中国工会是由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2,简述工会的三种组织形式。

职业工会,产业工会,企业工会。

4,简述工会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阶级性,群众性,经济性,政治性,其他性质如教育性等。

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参与职能,教育职能。

5,试论中国工会的地位与权力。

享有独立统一的组织地位,代表组织职工参加社会生产和进行民主管理的权力,代表和保护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参加行政工作的权力。

6,试分析在企业改革的形势下,工会如何保障工人的利益?

要切实保证工会的合法独立的组织地位;工会应该切实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提高工会干部自身的素质;工会地位和权力影响力的发挥与企业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要依靠建设职能的积极发挥;在维权上发挥作用的状况还取决于工人自身积极主动的参与;工会干部注意工作方法。

第十一章

1,什么是劳动关系?

指人们在一定形态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

3,简述劳资关系的概念及其发展阶段。

包括劳资双方及其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劳动者及其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雇主及其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三阶段:单个资本家与单个工人;单个资本家与组织起来的工人;有组织的资本家与有组织的工人。

4,试分析工会在劳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其组织性,纲领性,地位日益重要。通过有组织的行动,对劳动关系施加如下影响: 改善工人的货币性与非货币性就业条件;迫使资方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通过对劳动力供给的控制,改善工人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从而控制劳动力价格;通过工人政党或组织,影响各种立法与政策的制定;可以协调企业经营者的活动。

5,简述西方国家在二战以后劳资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在激烈的企业竞争环境中,雇主已经认识到企业的发展依赖于雇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而雇员们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劳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雇主自愿放弃对企业权力的独揽,主动或被动的推行民主协商管理制度,采取劳资协商合作的方式来决定生产经营和利益分配。近年来广泛倡导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工人对生产过程的参与,建设内部劳动力市场,营造晋升阶梯,实行利润分成制度等。这些措施均很好的改善了劳资关系。

6,试论改革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变迁及其特点。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

a,劳动关系的形成不是通过市场决定的,一切均由上级决定。

b,企业不仅承担经济功能,而且还承担社会与政治功能。

c,就业关系稳定,有广泛的社会福利。

- 10 -

劳动社会学 - 11 - 总结

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对企业有组织的依赖:对企业经济和社会的依赖;对管理的政治依赖;对上级的人身依赖。

体制转轨中的劳动关系的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推行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恢复,建立和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探索建立劳动关系的三方协调机制。

总体而言,改革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变迁有以下特点:

(1)由单一类型的劳动关系向多种类型劳动关系并存转变。全民所有制发展到多种所有制并存。

(2)国有企业中传统的单层次的国家对职工的劳动关系转变为国家与企业,国家与职工,企业与职工的多层次复合式劳动关系。

(3)由稳定的劳动关系向多变的劳动关系转变。一干一辈子到职业流动的增加。

(4)由身份制的劳动关系向非身份制的劳动关系转变。如干部,农民等身份在劳动关系中的淡化。

(5)由行政性依赖的劳动关系向契约交换型劳动关系转变。单位制到合同制的转变。

第十二章

1,什么是劳动制度?简述劳动制度的要素与特点。

劳动制度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为满足劳动关系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有系统的,有组织并为社会所公认的劳动行为规范体系。劳动制度的构成要素有:概念系统,规范系统,组织系统,设施系统。劳动制度的特点:普遍性,组织强制性,相对稳定性,系统性。

2,什么是就业制度?有哪些类型?

广义的就业制度指直接或间接规范劳动者就业行为的制度总称。狭义的就业制度指雇佣解雇制度及用工制度。现行的就业制度有两大类:(1)契约雇佣就业制:以劳动力市场为依托,采用类似商品交换的方式,将劳动的供给与劳动需求联系起来的一种配置劳动者到各种职业的方式。(2)行政配置就业制:政府采用行政办法把劳动者统一分配到企业,以固定工形式将劳动者和企业的劳动关系固定下来的一种就业制度。

3,试论中国就业制度的特点及其改革。

中国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它是以劳动指令性计划为龙头的三位一体的结构。这个三位一体指的是我国劳动就业制度主要由劳动计划体制,就业体制和用工制度三部分组成,而劳动者就业,辞退等安置的计划性与行政性则为就业体制的核心。

传统劳动行政计划的主要特征是指令性“人头”计划;传统就业体制的主要特征是“统包统配”;传统用工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固定工制度。指令性计划集中过多,统得过死,计划缺乏科学依据,年度计划也缺乏稳定性和准确性。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对劳动力的配置不考虑价值规律,把安置就业的重任都推给国家。同时也压抑了劳动者个人就业的积极性,劳动者没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用人单位也没有自主权,阻碍用人效率的提高。固定工制度使企业和劳动者都缺乏互相选择的权力,使用工制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统包统配”就业格局的改革。如劳动服务公司的建立;对新就业劳动者实施劳动合同制;对原有固定工进行改革。主要采取优化组合的形式;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与“减员增效”。92年开始,国家加快了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劳动合同制普遍的代替了“终身就业制”,企业在用人方面的自主权大大增加。

4,什么是工资制度?有哪些内容?

工资制度是有关工资形式,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的原则和办法的总称。

- 11 -

劳动社会学 - 12 - 总结 5,什么是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制度是怎样制定的?

国家为了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在正常劳动时间内履行正常劳动义务后的劳动者,必须支付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

最低工资制度的制定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主要考虑:工人的最低生活费用;工人的赡养系数;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居民平均生活消费;工人的消费结构及其变动趋向;社会劳动生产力平均水平和预期发展水平;市场消费品物价指数及变动趋向;其他相关因素。 6,试论中国的工资制度及其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工资制度是一种典型的中央集权式的工资制度,工资的决策权基本上被政府部门所控制,管理上高度集中,形式过于繁琐。旧工资制度的缺陷和弊病可以概括为“低,平,乱,死”。职工的工资水平在很长时间一直处于冻结状态;工资分配中广泛存在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现象;工资标准过于复杂多样;企事业单位没有收入分配的自主权利,劳动者个人也没有多少劳动与收入的选择自由。

1978以后的工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恢复物质激励制度与工资调整,提倡按劳分配;全面实行工效挂钩的政策。对工资实行了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废除了等级工资制,实行职务工资;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将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并存,尝试建立集体谈判工资制度。

7,试论中国的失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

解放初期曾实行过短暂的失业救济制度。随着就业的“统包统配”,失业现象在很长时间内消失。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一些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的框架得以初步形成。

现行失业保障的基本内容:享受失业保障的人群为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资金的筹集实行国家,企业,职工本人三方承担;开支项目包括救济费医疗费等;保障金一般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

中国失业保障制度建立和推行的时间较短,因此在运行上存在着不少问题:保险统筹的层次低,互济性差;基金支出结构不合理,管理费用支出较高;失业保险的社会功能较弱。 面临职工的大量下岗以及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压力,中国失业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8,论述中国企业劳动制度的特点。

从就业制度,工资制度,退休制度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就业:略。工资:略。

退休制度:退休保障制度实行的范围狭窄;缺乏个人参与与积累,社会保险的激励机制不够强;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立法不健全。

第十三章

1,试分析中国就业无保障和在职失业的原因与后果。

劳动力过剩,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就业制度的弊端,生产关系变革过快,限制了人们就业渠道的拓展,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政治社会气候的影响。

后果:劳动资源的浪费,生产效率低下,社会负担沉重,家庭生活水平下降,个人心理负担,社会不稳定。

- 12 -

劳动社会学 - 13 - 总结 2,试分析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及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失业问题更为复杂多样了,具体特点概括如下:

a,隐性失业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b,隐性失业显性化。

c,职工下岗常规化。

d,失业与劳动力短缺并存。

e,出现了选择性失业。

造成近年来愈加严峻的失业问题的原因:

a,劳动力供给总量。

b,依靠投资和GDP增长带动就业的效应减弱。

c,第二产业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d,需求不足使就业形势恶化。

e,体制转轨带来失业。

缓解失业问题的建议:

a,实现以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中心的发展战略。

b,继续推进经济增长,保持或扩大就业需求。

c,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减轻就业压力;

d,积极发展小企业。

e,消除体制障碍,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f,强化劳动力市场,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发育。

g,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h,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 13 -

更多相关推荐:
社会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它思考人们实际上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情还能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和事件及二者在...

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

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第一章1.: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科学。P132.社会学家:孔德【法】,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一门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1马克斯韦伯将合理性进行类型的划分实质合理性形式合理性2社会学中国化的思想是从20世纪30年代提出并逐步明确的3马克斯韦伯把权威分成理想的类型即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41897年...

社会学总结

1实证主义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2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总结新闻3班熊昱20xx22110220xx76初闻社会学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感受甚至觉得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是上了这门课之后完全改变了这一想法上第一堂课时就发现社会学其他社会科学有着诸多联系正如郑先生评价的社会...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SociologySocius社会中的人们拉丁文Logos论述学说希腊文第一讲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学的...

西方社会学思想总结

19世纪中期1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年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年实证主义手册1851年实证政治体系四卷18511854年主观的综合1856年思想背景18世纪末进步哲学特别是杜尔哥...

西方社会学理论总结

结构功能主义1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19xx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基本特征研究层次上通过强调系统范畴将社会结构社会整体基本的分析单位研究重点社会研究方向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研究主题上社会系统为维...

社会学试题总结1

社会学试题大汇集社会学试题大汇集名词解释试题检索杜克海姆的集体意识南开20xx社会学社会交往形式齐美尔人大19xx社会学报酬类型布劳人大19xx社会学权威结构达伦多夫人大19xx社会学戏剧论戈夫曼人大19xx社...

社会学概论自考重点总结

社会学概论一名词解释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总结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总结一名词解释1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既包括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2社会互动又称为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

社会学总结(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