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1

时间:2024.4.27

浙教版科学九下

第1章    知识归纳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 内的 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 一定生活环境 内生活的   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 群落 。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 种群   ,即区域内的全部 生物      。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 直接 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 食物关系 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  一定自然区域内的 所有植物 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 植物群落 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 主导作用 的是植物, 动物  和 微生物 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 水土流失 、 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 、             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  阳光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 适应 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 影响 环境

4.涵义:一个 生物群落 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 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把 有机物 转化成 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 食物   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   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 食物关系 形成联系——食物链。

举例:    草  →  鼠 →  蛇  →   鹰 。

(3)功能:生态系统中 物质和  能量 流通的渠道。

  变化规律 : 能量 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

2.食物网。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 食物链 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 食物网。

 (2)功能:生态系统中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的渠道。

注意:①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  生产者 。 

  ②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

(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自动调节能力  。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复杂 ,生物种类 越多 ,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 越强 。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

(1).破坏原因:  超过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

(2).破坏因素: 自然因素 和 人为因素 。

①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 火山、  台风 等。

 ②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③ 人为因素 可以导致 自然因素 的强化或弱化。

3章  人的健康与环境

 

本章特点

1、以“人”为中心,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对本章涉及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以“健康   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和影响健康的有利因素”为线索,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2、本章涉及到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许多概念与知识,但学习的目的除了了解“人的健康与环境”有关的一些科学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3、突出科学探究。

4、渗透科学史、反映新技术和社会问题。

本章知识体系

 

第1节  健康

1、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者处于最佳状态。    

实施调查的过程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

3、编制调查表。

4、实施调查。

5、统计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有关传染病的一些概念

病原体:指使人发生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 微生物又包括细菌和病毒)

传染源:指会散发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疾病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途径。

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方法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1、抵抗微生物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眼、伤口等防御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

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抵抗入侵的各种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反应抵抗入侵的病原体。

 3、人体免疫功能

 

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1、恶性肿瘤

2、冠心病

3、高血压                 病因和预防

4、糖尿病

第5节  照顾好你的身体

                 (1)环境毒物和中毒

    1、防中毒

                 (2)食物中毒

    2、平衡膳食

    3、毒品和吸烟的危害

    4、急救常识

    5、血型和输血

第四章

第一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

人口增长造成的问题——人类发展与环境间的主要矛盾:人口问题

二、环境问题

人类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而形成的生态破坏类环境问题。如由于盲目开耕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挖滥采、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森林面积急剧缩小,矿藏资源遭破坏,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以至流行性、地方性疾病蔓延等问题。

(2)城市化和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和农药污染等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第二节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人类发展面临的第三类问题:即人类发展与能源的问题。

1、目前,人类主要使用了哪些能源:煤、石油、水

2、能源的分类:矿质能源与非矿质能源

3、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及能源结构的变化:消费总费逐年上升,消费结构不断改变。

   原因:(1)生产技术与消费技术变化  (2)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影响  (3)环境污染的制约存在的问题:环境污染及不可持续发展(存量有限)

4、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变化,

(1)古代   生物质能和水能

(2)第一次工业革命   煤炭

(3)第二次工业革命   石油、电能大量使用

(4)21世纪           核能的大量使用

5、面对能源问题,人类该怎么办?

(1)开发新能源

沼气、原子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乙醇

(2)改进现有能源的使用方式

(3)公众层面的能源节约

第三节实现可持续发展

1、人类生活需要利用地球上的哪些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土地等

2、资源分类: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

3、人类发展与地球上资源出现了什么问题?

(1)森林与草原掠夺性的破坏与危害。

(2)海洋资源的破坏及危害

(3)淡水及土地资源的匮乏等

4、对策:

森林的可持续发展:(1)砍伐的方式(完全砍伐、边砍边种、选择砍伐)

                  (2)森林管理:把森林分割成许多小的区域,每年在不同的区域砍伐

如松树区每20—30年砍伐一次,而一些硬木森林只能每40—100年才砍伐一次。

(3)鉴定树木:鼓励公众选择经鉴定为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下培育出的木材。

(4)少用一次性筷子或纸盒

(5)纸制品的重复使用

海洋(渔场)的可持续发展:

(1)限量捕捞  (2)建立禁渔期   (3)改变捕鱼方式  (4)水产养殖  (5)新资源


第二篇: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一章知识要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温度觉或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形成嗅觉。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当食物进入口腔,其中一些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味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8、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9、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1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11、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12、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3、耳的结构:P10 图1-18

14、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的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5、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16、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17、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18、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9、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10赫兹到20000赫兹

之间。

20、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

21、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2、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23、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能影响音色。

24、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5、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826、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达到3×10米/秒

27、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等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28、发生光的色散时,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

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

29、白光是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0、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31、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光,其他颜色的光均被吸收。

32、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

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33、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

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35、光的折射定律: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

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6、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37、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成。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共同组成了眼的折光系统。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40、虹膜的作用是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41、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

42、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的变化。

43、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44、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光也是

一种电磁波。

45、不论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它们形成的部位都在大脑。

第2章 知识归纳总结

知识结构图:

1. 力:(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单位:牛(N)

?形变

??速度大小改变??运动状态改变?运动方向改变?(3)作用效果?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弹簧测力计及原理? (5)力的测量?正确使用

??起点(或终点)→作用点???力的图示法?长度→大小??箭头→方向??? (6)力的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

2. 力的种类:

?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大小:G?mg????重力的三要素?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找重心的方法:?1?支撑法;?2?悬挂法。 ? (1)重力?

(2)摩擦力:

?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

?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①两个物体间必须相互接触。??产生条件?②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必须相互挤压。??③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大小:(初中阶段只是利用二力平衡计算滑动(静)摩擦力)??三要素??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可把作用点画在物体中心上)???种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滚动摩擦力。?

?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的摩擦。 ?

4. 二力平衡:平衡态→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应用

5.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

6.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惯性:惯性的利用和防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惯性定律(条件: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重点知识详解

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机械运动可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单位为米t

/秒或千米/时。

5.力既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又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单位是牛顿。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6.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可以将这

三个要素表示出来。

7.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8.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增大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加润滑油、用滚动代替滑动、利用气垫等方法可以减小摩擦。

9.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即惯性。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惯性。

10.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第三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一、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动物的生命周期

1.人的生命周期。受精卵→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死亡。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2.青蛙的生命周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死亡或冬眠。

3.家蚕的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4.蝗虫的发育:受精卵→成虫→出生。

5.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构成。

(二)变态发育。

1.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发育类型,称为变态发育。

2.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种发育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3.一生只经过受精卵、幼虫(若虫)、成虫和三个阶段,不经过蛹,这种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三)动物的寿命是指动物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影响动物寿命的较大的因素有气候、食物、敌害等。

二、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是人体中的生殖细胞。

(1)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其中睾丸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

(2)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尿道等器官组成。其中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

2.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2)一般情况下,一个卵子只能接受1个精子。受精卵形成后,也进行细胞分裂,边沿输卵管往下移动,进入子宫,在子宫内膜,这样妇女就怀孕了,也称为着床。

3.胚胎的发育

(1)子宫是胚胎主要的、最终的发育场所。胚胎发育过程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来自卵细胞质中的卵黄,以后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吸取营养和氧气,并将代谢废物排入母体血液。

(2)胚胎发育的开端是受精卵分裂,到60天左右时,器官和系统基本形成,初具人形,成为胎儿。

(3)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280天左右,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分娩出来的胎儿叫婴儿。

三、走向成熟

1.青春期是儿童期逐渐成为中年期的过渡时期,是指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女孩的青春期一般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二年左右。

2.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3. 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4、青春期是人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人体变化最明显的时期。

(1)人体的外表变化

青春期人体的外表男女共同变化有: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长出腋毛和阴毛等。

男性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现是长胡须、声调较低和喉结突出等。

女性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现是脂肪增多、声调较高和乳房发育等。

(2)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这是青春期发育的重要特征。

进入青春期,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后,大约每一个月有1个成熟的卵排出。如果卵没有受精,就会引起子宫出血,这就是月经,即女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月经。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睾丸已经能产生精子,因此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这种现象叫遗精。即男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遗精。

(3)内脏功能日渐健全:进入青春期,心脏收缩力增强、肺通气量增大 、脑调节功能增强等。

四、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动物新老个体间的更替。新个体是通过动物的生殖产生的,而成年个体在死亡之前,能产生新个体,以保证种族的 延续 。

2、通过精子和 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不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3、动物生殖的多样性

(1)受精方式不同①体外受精②体内受精

(2)胚胎发育方式:①卵生②胎生③ 卵胎生(也叫假胎生)

4、变形虫、草履虫 等单细胞动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5、新生命诞生后,经过生长发育,最终都要衰老和死亡。

6、影响人衰老的因素有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等。

五、植物的一生

1、菜豆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其中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两片)组成。

2、玉米种子由种皮和果皮、胚和胚乳构成;

3、(1)根据种子里有无胚乳分为:①有胚乳种子②无胚乳种子

(2)根据种子里子叶数目分为:① 单子叶植物种子② 双子叶植物种子

4、种子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5、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胚必须是活的,它是将来发育成幼苗的结构基础,子叶或子叶中的 营养物质是胚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来源。

6、芽是未发育的茎、叶或花。

7、芽的结构有生长点、叶原基、幼芽、芽轴和芽原基等部分。

8、花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花由花被和花蕊组成,其中花萼和花瓣构成了花被,花蕊则有雄蕊和雌蕊构成。

9、植物的一生也跟动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

10、植物的种族在这种生命周期的循环运动中不断地得以延续。

六、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当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发育成熟,花被展开,雄蕊和雌蕊显露出来,叫开花。

2、传粉是指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3、传粉的方式: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其中,异花 传粉是普遍的传粉方式。

4、异花传粉的途径:虫媒花,靠昆虫传粉,动力来自于昆虫;

人工授粉: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常用人工的方法来传播花粉 。

5、完成传粉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伸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同时花粉管内形成2个精子。

6、精子到达胚珠后,一个精子与胚珠内的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 。

7、受精后,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柱头和花柱一般都凋落。(也有少数花萼不凋落,如草莓)

8、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

9、营养繁殖是指许多被子植物还可以用营养器官,即根、茎、叶进行繁殖的生殖方式。常用的营养繁殖方法有四种: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第四章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

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 15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

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经线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 000

4.日界线:以180经线为基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曲折。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昨天),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今天)。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

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

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 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4、其他地区无直射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纬度越高,昼夜变化最大)

5.五带的划分:(1)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少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2) 热带:在南北纬23.5°之间,,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

温带:在南北纬23.5°与南北纬66.5°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66.5°到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

第四节 日历上的科学

1.历法的种类:①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②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 ③阴阳历: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和月相变化周期。

2、我国的日历由公历和农历组成。公历(包括年月日星期)属于阳历,农历(包括年月日节气)属于阴阳历,农历中的月是属于阴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3.闰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是闰年,世纪年能被400整除是闰年。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00年中有97年是闰年,有303年是平年)平年2月份28天,闰年2月份29天。

4.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将四季更替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15日)叫做一个节气,属于阳历, 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和预告的作用。

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2.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 00

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3)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4)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距、等震线。

(5)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6)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板快构造学说: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2.等高线地形图

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1.常见的地形。

3、地壳的缓慢变化——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生物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

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更多相关推荐:
浙教版 (七八九)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6册)深圳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上)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知识要点一酸的通性1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2酸碱盐水复分解反应用胃舒平中和过多胃酸3HClAlOH3AlCl33H2O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CuOH2H2SO4CuSO42H2O...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观察实验思考...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概念(一)、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

1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观察实验思...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

浙教版科学八下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下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第一章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新教材)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1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科学技术2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3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机械运动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一酸1认识酸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盐酸硫酸硝酸碳酸2以上物质电离时产生的全部是所以它们都是3酸的pH值7酸溶液中加入石蕊试液变色加入酚酞试液变色2将生锈铁钉投入稀盐酸中可以观察到色固体...

深圳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宇宙空间1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一节四季的星空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