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3.31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作用?

形式: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作用:(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对象: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方面:①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上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及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突出原因: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7.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优势,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8.怎样认识文化多样性?(地位,作用)

地位作用: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9.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10.什么是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即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11.文化传播有哪些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12.什么是传媒?大众传媒?

传媒: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告、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13.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①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

③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4.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哪些?

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继承方式和途径: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15.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多样性,继承性

16.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像文化发展的因素?

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18.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源泉与动力:社会实践

作用: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9.文化创新的主体?途径?为什么?

主体:人民群众

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原因: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0.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怎样建立?

①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是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②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条件;

③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④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标志:文字

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4.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7.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8.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9.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样?

原因: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怎样:①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3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31.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32.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3.当代在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主旋律)的是什么?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34.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什么?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

35. 当代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指导:马克思主义           目标: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

如何:①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

人民精神更加昂扬向上。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障。

3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⑤社会主义荣辱观

3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如何建设?

根本目标: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

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原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要求: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原因: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求: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如何:①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

③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3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①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39.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0.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

41.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42.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二篇:高二(上)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必修三第一、二单元)


必修二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1.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广泛性:1) 主体的广泛性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它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2) 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3.新型专政的具体内容国家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专政的职能,人民民主也不例外。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只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直接原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现实意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新的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推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出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5.公民和国家的关系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6.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2) 政治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制定相

应的法律,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意义: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要求:公民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3) 监督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内容: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6.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7.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的使用法律)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原因: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使每个公民对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力8.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原因:国家以法律规定并保护公民享有的神圣权利,公民有关心国家和社会、履行义务的责任地位: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当代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9.中学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1) 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政治生活的内容更多的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2)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3) 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1. 我国的选举方式1)从选举人角度   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称为直接选举优点: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更能直接的表达民意缺点:选举的成本较高,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交通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不适用使用范围:适用于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的选举间接选举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往往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这种选举方式,称作间接选举优点:便于集中、形成决策,选举的成本较低,便于组织缺点:影响了选民的意愿适用范围:适用于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的选举 2)从被选举人角度  等额选举  为了使选票相对集中,选举时一般需要事先确定候选人。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就是等额选举优点:可以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选民的选择  差额选举 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就是差额选举优点: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缺点: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的情况2.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历程表明,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3.公民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的   意义: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做法:态度上积极参加选举,不断增强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能力上不断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了解候选人的品格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4.公民参与民主决策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方式: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问题、提出建议  依据: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  意义:拓展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意义:听取专家的意见,集中学者的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

决策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依据: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意义:对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有利于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4)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意义: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于民意义:从决策者角度: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从公民角度:有利益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5.民主管理 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农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1)村民委员会性质: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内容: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村民切实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居民委员会     性质: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作用: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居民委员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居委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各项工作居民监督,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的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自觉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6.民主监督途径:1)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含义: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特点:信访举报制度是我们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们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作用: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2)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含义: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特点:好比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     作用:人大代表联系圈中制度,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得到切实保障   3)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含义: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特点: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     作用: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实行民主监督权利的方式: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用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7.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有序与无序的区别: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权力、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就能确保有序的参与;脱离党的领导、不遵守法律法规、不遵守程序和要求,必然导致无序的局面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准绳是法律与规则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有力的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公民无序参与政治生活: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遭到藐视;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维护;正常的政治生活无法进行;国家、集体的利益遭到损害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1.政府的职能政府的性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职能:1)基本职能——政治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目的: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2)经济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文化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目的: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

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微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公共服务职能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目的: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提供公共服务内容: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完善社会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政府的责任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为人民负责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为公民提供的求助途径:开设热线电话(特点:快捷,迅速,直接);设立信访部门(特点: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推行电子政务(特点:方便,快捷,透明,效率高);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特点:政府和国家为公民提供求助或投诉的途径)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1.政府的权力1)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政府依法行政的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合理行政,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程序正当,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外,政府应当公开行政管理的内容,同时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高效便民,政府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诚实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权责统一,政府依法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当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对人民)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对政府)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对国家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4)如何提高政府依

法行政的水平: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5)怎样处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3.政府权力的监督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2)有效制约的监督权利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的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民主: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全、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法制: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3)行政监督体制内容: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 产 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4)意义: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5)阳光工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意义: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4.政府的权威含义: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信和公信力决定因素:一个政府是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权威的体现: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声望;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讲信誉的政府,有令必行,有禁则止,他得到人民认可和拥护;有权威的政府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促进作用标志:政府

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标志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科学、执行顺畅、清廉高效、业绩卓著等树立起来的如何树立政府权威: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作用:本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3.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产生方式:民主选举任期:五年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机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政机关等总称为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优越性: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1.中国共 产 党执政性质:中国共 产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方式:1)科学执政——遵循共 产 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头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       作用: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重要体现: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治政的重要体现      4)三者的关系:依法治政使中国共 产 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 产 党为领导核心原因:只有坚持中国共 产 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 主要内容:围绕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核心内

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集中概括:中国共 产 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科学发展观 客观依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4)中国共 产 党应给怎样当好人民的公仆  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共 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党派: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4.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中国共 产 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 产 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中国共 产 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  中国共 产 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民主党派的权利:各民主党派与共 产 党一样,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民主党派的

义务:共 产 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5)人民政协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政治协商机构)性质:共 产 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主题:团结和民主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1.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新中国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民族平等原则(首要原则)2)民族团结原则(重要原则)  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原因: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三项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2.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我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级别: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地位: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的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4.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

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应如何面对宗教: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2)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3)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人生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1.主权国家地位: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分类:按国家性质划分,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的重要性: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和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的权利:1)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2)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3)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4)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2.国际组织 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概况:名目众多,规模不一 分类:以主题为标准,分为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以区域为标准,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3.联合国机构:联合国设立了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主要机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

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简单的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积极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4.国际关系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基本形式 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5.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内政、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使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6.坚定维护我国的利益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政治、经济利益,增强国家的实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抵制外国干涉我国内政,反对霸权主义;尊重别国政党的国家利益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1.和平问题含义: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2.发展问题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基本经济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突出问题: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3.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效途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1)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共同发展的权利4.世界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5.国际竞争 综合国际的含义: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各方面力量的总和。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各国

的应对策略: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的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我国的应对措施:在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中药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6.外交政策 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7.我国的外交政策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权力.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必修三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1.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2.文化与经济、政治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有一

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表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2)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名称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文化竞争力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语言、符号、器物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2.文化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许多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3.文化对人的影响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4.文化对人的塑造 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原因: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

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中国共 产 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作用: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 功能: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2.文化遗产 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意义: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他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保护: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予以保护 世界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重遗产3.文化的多样性 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各民族之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处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尊重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文化交流的要求: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互相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4.文化传播 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以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途径: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贸易、教育5.大众传媒 传媒: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

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6.文化交流积极意义:利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促进文化交流的方法:促进各国代表文化在中国传播,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传统文化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1)传统习俗的继承含义: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理解和习惯,是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影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地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2.今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征: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的意义: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 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文化继承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正确的态度: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首要因素: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根本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作用:思想变革往往催生社会变革,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促进文化发

展,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作用:教育是人没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人是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五课 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即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只有充分认识建设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2.文化创新的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文化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怎样看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不许以面向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这意味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要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文化形式各种各样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知识点总结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文化的作用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1章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的特点文...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lt发展先进文化gt重难点解析1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它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知识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了解文化的含义形式1文化的含义P6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第四单元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第四单元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第四单元主要是讲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对文化生活的了解以及促进文化繁荣的所带来的影响让我们更好的铭记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文化形式各种各样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_知识点总结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文化的作用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

必修三政治知识点总结(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