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报告

时间:2024.5.13

新疆哈密市庆城西

铜金矿区物探激电(IP)中梯勘查报告

大 能 实 业 公 司

二○○七年八月

新疆伊吾县庆城

铜金矿区物探激电(IP)中梯勘查报告

大能 实 业 公 司

二○○七年八月

目 录

第1章 序 言......................................... 1

1.1 工作目的及任务 ....................................... 1

1.2 工作区简况 ........................................... 1

1.3 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成果................................ 2

第2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

2.1 地 层 .............................................. 4

2.2 构 造 .............................................. 4

2.3 岩浆活动 ............................................ 5

2.4 变质作用 ............................................. 6

第3章 矿体特征 ....................................... 7

第4章 矿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9

4.1以往物化探工作程度.................................... 9

4.2地球物理特征 ........................................ 10

4.2.1 岩(矿)石电性特征.................................. 10

4.3 地球化学特征 ........................................ 12

4.3 1 表生地球化学特征................................... 12

4.3 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13

第5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 14

5.1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 14

5.2 完成工作量 .......................................... 17

5.3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 17

5.4 质量评述 ............................................ 18

第6章 异常解释 ...................................... 20

6.1 异常分类原则 ........................................ 20

6.2 异常推断解释 ........................................ 21

6.3 成矿远景预测区 ...................................... 25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27

7.1 结论 ............................................... 27

7.2 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 28

物探报告

第1章 序 言

1.1 工作目的及任务

根据大能实业公司(乙方)与 哈密腾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甲方)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书》的要求,甲方委托乙方在新疆哈密市伊吾县庆城铜金矿区其指定的找矿有利地段开展物探激发极化法(IP)剖面勘查工作,工作装置为中间梯度装置。根据哈密腾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新疆天山地质工程公司达成的合作协议,本次工作任务是在新疆哈密市伊吾县庆城铜金矿区开展物探激电(IP)中梯剖面勘查10.12千米,点距40米。

其目的是通过激电(IP)中梯剖面工作:进行铜金金属硫化物找矿及其成矿预测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地质找矿和工程验证提供物探依据。

1.2 工作区简况

工区属中山区,地势南西高北东低,海拔最高2200米,最低1720米。南西部地形陡峻,相对高差一般80~150余米,山势向东有逐渐减低的趋势,北东部相对高差25~50米。区内基岩裸露,沟谷纵横,植被不甚发育,仅在第四系冲沟中发育有少量梭梭柴、骆驼刺等植物。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干燥炎热,7~8月份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冬季寒冷,1月份最低气温达-30℃左右。每年4月份开始进入风季,白天多东北风,夜间转为西南风,风力一般6~7级,最大风力可达10级左右;区内降雨量极少,每年5~8月为雨季,大雨期间常沿沟谷形成山洪;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封冻期。年最佳工作期为5~10月。

工作区无人烟,仅在冬季有少量游牧民从事牧业生产,距矿区最近的居民点为沁城乡。其中小堡乡为少数民族乡,以牧业为主;沁城乡以农牧业为主。工作区地表泾流不发育,仅在山麓沟谷中有几处可供饮用的淡水泉、井,但水量小,且夏季常因水位降低而枯竭。较远的水源地小石头泉、哈狼沟距矿区20或10余千米,水量充足,可满足生产及生活用水。其它物资均需由哈密市供给。

1

1.3 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成果

1.3.1任务完成情况

接受任务后,我公司立即组成了六人的庆城物探项目组,于20xx年8月25日赴矿区开展激电(IP)中梯剖面施工工作,于20xx年9月14日完

表1-1 庆城铜金矿区设计及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物探报告

成了野外工作任务。本次工作设计及实际完成工作量见表1-1。表1-1的统计数据说明,项目组按质按量完成了设计的各项工作任务。

1.3.2工作成果

通过本次物探(IP)剖面工作,获得最有找矿前景的甲类异常3个(Y2、Y3、Y4),建议开展相关的后续地质找矿工作;找矿可能性较大的乙类异常

1个(Y5),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进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异常性质不明的丙

类1个(Y1),需进一步研究的异常。根据视极化率及视电阻率异常分布特

征综合地层、构造及岩体等成矿有利地质条件在整个工作区划分出三个矿远景预测区。其中,一级成矿远景预测区1个:Ⅰ—构造热液型铜金矿一级成矿远景预测区;二级成矿远景预测区1个:Ⅱ—构造热液型铜金矿二级成矿远景预测区;三级成矿远景预测区1个:Ⅲ—次火山热液型铜金矿三级成矿远景预测区。

2

第2章 矿区地质特征

新疆哈密市庆城西地区地处准噶尔古板块北天山弧盆带博格达—哈尔雷克晚古生代岛弧东段。区域上位于东天山博格达—哈尔雷克金、铜多金属成矿带东段,具有极为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

3

2.1 地 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五亚组(D2d)的一套火e

山碎屑沉积伴随大量的中基性喷发沉积建造。根据该地层的岩性特征、岩相、构造分析及古生物组合的不同可划分为两个岩性段:

2.1.1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五亚组第一岩性段(D2de-1)

主要集中分布于矿区南部及中部,为矿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其出露面积占了测区的一半以上。为一套正常沉积的火山碎屑岩建造,走向东西或近东西,沿走向具膨缩变化。岩层倾向10°~330°,倾角50°~80°,总体表现为南、北缓,中间陡。其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浅灰黑色凝灰质细砂岩、凝灰质粉砂岩以及含砾凝灰质砂岩,岩石多呈互层状产出,互层厚10~20米不等,由于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岩石普遍片理化、糜棱岩化,而尤以中部含砾凝灰质砂岩表现最为明显,岩石破裂面千枚岩化发育,岩石整体眼球状构造发育,其中的角砾多压扁、定向排列,砾径大小悬殊,最大可达10厘米?5厘米。该层在矿区内出露不完整,出露厚度大于1000米,未见底。

2.1.2 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五亚组第二岩性段(D2de-2)

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南部,与第一岩性段地层呈互层状产出。总体呈带状东西向延伸,北倾,倾角30°~70°。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喷溢沉积建造,该套地层与区内铜矿化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岩性为灰黑色、深黑色、灰紫色杏仁状玄武玢岩,在本区出露厚度大于600米,与下伏第一岩性段地层呈整合接触。

2.2 构 造

矿区构造基本格架为南北向挤压应力形成的东西向复式背斜以及东西向为主的剪切断裂带(构造片理化带)。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五亚组(D2de)地层组成背斜的北翼,倾向10°~330°,倾角50°~80°。

随着东西向复式背斜的发育过程,平行褶皱轴方向,在矿区中部 4

发育一条呈东西向延伸,宽300~500米的构造片理化带,带内岩石以强片理化、糜棱岩化为特征,破碎岩石多具不同程度的高岭土化。剪切作用明显,带内石英脉发育。该断裂带具层间断裂性质,控制了区内Ⅰ号矿体和Ⅲ、Ⅳ号矿化体的空间分布。

伴随上述构造,在矿区内发育有三组裂隙,走向分别为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其中北东向(如Ⅱ号矿化带)、东西向裂隙多被含铜石英脉矿充填,北西向裂隙则被白色石英脉贯入,与矿化无关。

2.3 岩浆活动

本区自古生代以来,在板块构造作用影响下,伴随着沟、弧、盆的发育演化,岩浆活动极为频繁,火山喷发时间长、旋回多、范围广,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侵入岩及火山岩。

2.3.1侵入岩

为华力西中期产物,从深成至浅成—超浅成侵入岩均有发育。

2.3.1.1深成侵入岩

以酸性、中酸性岩为主,主要类型有灰白色~灰红色黑云母花岗岩、肉红色钾质花岗岩及灰绿色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东部及图外的广大区域。该类侵入岩大多呈岩基、岩株产出。大面积的岩浆侵入破坏了构造、地层的本来面貌,沿接触带往往见有硅化、绿帘石化现象。

2.3.1.2浅成—超浅成侵入岩

浅成—超浅成侵入岩规模不大,但与成矿关系密切,为火山喷发期后岩浆活动产物。主要类型有闪长玢岩、安山玢岩、英安斑岩、等。

1、闪长玢岩: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在矿区各部,而以矿区北部蚀变闪长玢岩规模最大。受区域构造影响,区内闪长玢岩大多呈东西向、北东向延伸,岩石多呈灰绿—浅黄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中长石),环带构造发育,含量<5%;基质成份为斜长石及角闪石,副矿物有磷灰石。在其与地层的接触部位,局部可见硅化、绿帘石化、孔雀石化现象。北部蚀变闪长玢岩长1700米,宽100~500米,在其南侧内接 5

触带可见面状或透镜状展布的硅化、孔雀石化三处,蚀变范围50~80000平方米,经拣块取样分析,Cu可达2.3-3.3?10-2,Au0.8-1.6?10-6,表明对该蚀变体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地质评价工作。

2、安山玢岩:分布范围不大,仅零星出露于矿区北部和西部,地表呈脉状、透镜状、不规则状,岩石呈深灰—灰绿色,斑状结构,基质为安山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中长石,环带结构清晰,基质中微晶斜长石呈长条状定向排列。岩石蚀变强烈,主要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黄铁矿化及钠长石化,属典型青盘岩化产物。安山玢岩普遍切层,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

3、英安斑岩:主要出露于矿区北部、黑云母花岗岩南侧,蚀变闪长玢岩体西侧。地表出露呈厚大脉状、透镜体状,受区域构造控制而呈东西向延伸。岩石呈灰绿色、浅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其An<50%,相当于更长石)、石英,偶尔含钾长石;基质成份与斑晶相同。岩石蚀变强烈,主要为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及碳酸盐化等。

2.3.2火山岩

矿区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五亚组(D2de),主要为一套火山

碎屑沉积伴随大量的中基性喷发沉积,整个沉积环境不宁静,火山喷溢活动较为剧烈,因而主要沉积了一套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区内出露岩性以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熔岩次之。主要岩石类型有灰白色、浅灰黑色凝灰质细砂岩、凝灰质粉砂岩以及含砾凝灰质砂岩,岩石多呈互层状产出,互层厚10~20米不等,由于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岩石普遍片理化、糜棱岩化。熔岩主要见有灰黑色、深黑色、灰紫色杏仁状玄武玢岩。

2.4 变质作用

根据矿区存在的变质岩类型及变质矿物组合特征,本区变质作用类型可划分为动力变质作用、热接触变质作用和热液变质作用。其中后者与本区矿化关系密切。

2.4.1区域动力变质作用

在区域应力作用影响下,使(D2de)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

6

等普遍发生强片理化,糜棱岩化,且可见绢云母、绿泥石等浅变质矿物组合。沿构造破碎带,岩石在构造作用产生的强应力的影响下发生变形、破碎等。形成的动力变质岩有:糜棱岩,千枚岩等。

2.4.2热接触变质作用

主要发育于矿区北东、北西部黑云母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常使接触带附近围岩发生硅化、绿帘石化蚀变。

2.4.3热液变质作用

是矿区内重要的变质作用,与区内铜矿化关系密切。中泥盆统大南湖组晚期(第五亚组)伴随火山活动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热液蚀变,主要表现为硅化、绿帘石化,并于其附近的裂隙及气孔中,充填了星点状、薄膜状孔雀石。热液主要来源于岩浆期后热液、构造活动所形成的变质热液等,在矿区内的断裂破碎带内及其附近、构造裂隙等构造薄弱地带,发生各种热液蚀变,形成矿化蚀变体。蚀变组合为石英+方解石±绿帘石±绢云母+绿泥石+金属硫化物。

第3章 矿体特征

庆城西铜金矿区总体工作程度很低,20xx年度仅对前人发现的Ⅰ号矿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表槽探揭露,而对本年度新发现的四个矿化带和一个含铜蚀变体尚为进行系统的工程控制。以目前对矿区的工作研究程度,按赋矿岩石类型、控矿构造和成矿元素的不同,可将区内铜(金)矿化划分为三种矿化类型:

一、受东西向层间断裂带控制的铜、金矿体

该类型矿体主要有Ⅰ号矿体和Ⅲ号、Ⅳ号矿化带,矿(化)体产于东西向层间(含砾凝灰质砂岩和细砂岩间)断裂带内,赋矿岩石为蚀变细砂 7

岩。该断裂带地表表现为一宽400~500米(东西两端延伸出图)的灰白色糜棱岩化、片理化带,带内岩石强烈破碎、片理化,石英脉发育。矿(化)体在其中多呈脉状、透镜状、近东西向、北东向延伸。其中:

Ⅰ号矿体:位于矿区中部,近东西向延伸,地表槽探控制长400米,宽2~10米不等,平均品位Cu2.3?10-2,最高3.3?10-2;Au则反应较弱,平均品位0.8?10-6,最高1.6?10-6。该矿体成矿元素总体以Cu为主,伴生有Au。赋矿岩石为强片理化蚀变细~粉砂岩,孔雀石化、硅化、绿帘石化发育,其间杂以脉状、透镜状含铜石英脉。

Ⅲ号矿化带:位于Ⅰ号矿体南西延伸方向,近北东向延伸,矿化带断续出露长250米、宽40米左右,呈脉状产出,尚未用地表工程进行控制。

Ⅳ号矿化带:位于Ⅰ号矿体南西延伸方向、Ⅲ号矿化带北西侧并与其呈平行脉状产出。近北东向延伸,矿化带断续出露长200米、宽30米左右,尚未用地表工程进行控制。

Ⅲ号、Ⅳ号矿化带地表孔雀石化、硅化、绿帘石化与Ⅰ号铜、金矿体地表蚀变、矿化相当。反映同一成矿系列在不同的成矿阶段、成矿部位,成矿元素的分离、析出能力的不同。

从三者的空间分布位置来看,Ⅰ号矿体和Ⅲ号、Ⅳ号矿化带有可能沿走向相连,在三者的走向连线上极有可能存在一个隐伏次级北东向构造破碎带,该带构成了三者的控矿构造。

二、受北东向构造裂隙控制的铜矿化体

该类型矿化主要有Ⅱ号、Ⅴ号矿化带,矿化体产于北东向延伸的构造裂隙内,与次火山岩关系密切,主要赋矿岩石为蚀变玄武玢岩。

Ⅱ号矿化带:位于矿区中部偏北,是矿区内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含铜矿化带,该带由东向西走向由东西向逐渐过渡为北东向,地表呈一向南突出的弧形脉状,总长3千米以上,向西延伸出图,西窄东宽,向东膨大,宽度30~180米,带内岩石以硅化、绿帘石化、孔雀石化为特征,含矿岩石新鲜面可见有细脉浸染状黄铜矿。该矿化带矿化明显,延伸稳定,规模大,找矿前景较好,但目前尚未用地表工程进行控制。

Ⅴ号矿化带:位于Ⅱ号矿化带东端南侧,与之呈平行脉状产出。矿化带近北东向延伸,断续出露长300米、平均宽40米左右,地表矿化特征同Ⅱ号矿化带,目前尚未用地表工程进行控制。

8

三、与次火山岩有关的含铜蚀变闪长玢岩体

该类型矿化主要有Ⅵ号含铜(金)蚀变闪长玢岩体,位于矿区北部闪长玢岩体与地层的内接触带内,该岩体为灰黄色中—细粒闪长玢岩,绿帘石化发育。目前在该蚀变体内见有三处硅化、孔雀石化分布区,硅化以密集的石英细脉、网脉为特征,其上多见有星点状、薄膜状孔雀石分布。三处蚀变、矿化分布区多呈脉状、透镜状、不规则状产出,长100~400米,宽40~200米,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中间的Ⅵ-2蚀变区,该蚀变范围地表呈一向东倒伏的火焰状,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除硅化、绿帘石化、孔雀石化外,尚见有褐铁矿化发育,从蚀变矿物组合类型上看,有形成闪长岩型铜(金)矿的可能。经地表拣块取样分析,Cu品位3.1?10-2,Au品位0.8?10-2。

第4章 矿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4.1以往物化探工作程度

工作区以往物化探工作程度较低,19xx年原有色地质勘查局物探队在庆城矿区小团山矿段投入物化探试验性综合剖面5条5千米,其方法有高精度磁测、时间域瞬变电磁法(TEM)及化探原(次)晕。19xx年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物探队在该区开展了比例尺为1/万、面积为15平方千米、网度为100?40米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和10千米的瞬变电磁法(TEM)剖面工作。

9

4.2地球物理特征

4.2.1 岩(矿)石电性特征

本次采集测定岩矿石标本32件,地球物理电性参数测定结果见表3-2。它们的总体特征如下:

表3-2 庆城矿区岩矿石电性特征表

物探报告

①岩石间电性差异

由表3-2可知:工作区各地层岩石标本电阻率测定值的几何平均值从低到高的顺序为:紫红色砂、泥岩(J3b)为164.3Ω.m,浅黄绿色泥岩(J2h2)为204.2Ω.m,紫红色泥岩(J2y)为253.5Ω.m,灰白、绿色砂岩(T3m)为295.0Ω.m,紫红色砂、泥岩(J2h1)为364.8Ω.m。各地层岩石电阻率最大差值为200.5Ω.m,其值相差较小而无法区分不同地层,它们与工作区各地层岩性均为砂岩、泥岩相符,异常推断解释时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依据。表3-3说明:板岩电阻率各向异性明显,垂直于标本层理面方向的电阻率值是平行层理面方向电阻率值的7—20倍;极化率各向异性极小,异常推断解释时可不考虑。

工作区各地层岩石标本极化率测定值的平均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紫红色砂、泥岩(J2h1)为2.6%、浅黄绿色泥岩(J2h2)为2.5%、紫红色砂、泥岩(J3b)为2.3%、紫红色泥岩(J2y)为2.0%,灰白、绿色砂岩(T3m)为1.3%。各地层岩石极化率最大差值仅为0.6%,其值相差较小而无法区分不同地层,与工作区各地层岩性均为砂岩、泥岩相符,野外实测时其视极化率差值相比偏小,异常推断解释时当作极弱的叠加异常考

10

虑。

工作区全部地层岩石电阻率几何平均值246.3Ω.m;极化率平均值为

2.1%。虽然它们都无法区分不同地层,但为了异常解释方便,将视电阻率划分为:低电阻率ρ≤200Ω.m,中电阻率ρ在200~300Ω.m,高电阻率ρ≥300Ω.m;将视激化率划分为:低激化率ε≤1.5%,中激化率ε在

1.5~2.5%,高激化率ε≥2.5%。因此,主要含矿层(T3m)具中阻低极化

特性,次要含矿层(J2h1)具高阻高极化特性、(J2h2)具中阻高极化特性。

其余地层J3b显示低阻中极化特性,J2y显示中阻中极化特性。

②矿石间电性差异

矿石电阻率几何平均值从低到高的顺序为:硫化致密块状铜矿石为

1.18Ω.m、褐铁矿为583.8Ω.m;极化率平均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铜矿石为17.1%、褐铁矿为6.1%。铜矿石电阻率最低、极化率最高,具有显著的低阻高极化率特性。褐铁矿电阻率最高、极化率较高,具有明显的高阻高极化率特性。

③岩石与矿石间的电性差异

致密块状硫化铜矿石的极化率是其它岩石极化率的6~13倍以上;其它岩石的电阻率是致密块状硫化铜金矿石的61~153倍以上,差异较大;硫化铜金矿石具有显著的低阻高极化特性。褐铁矿具明显的高阻高极化特性。总体而言,围岩与铜金矿体比较,具高阻低极化性质。围岩与铜金氧化矿石(成份主要是褐铁矿)的电性差异为高阻低极化性质。

另外,根据区内激电工作结果,普通断层附近显示低阻特征,地表矿化蚀变带(褐铁矿)显示高阻特征。

以上岩矿石电性特征说明,在工作区开展物探电法硫化铜金矿勘查工作具备了良好的物性前提。

4.2.2矿(化)体物探异常特征

本次工作有Y2、Y3、Y5号异常分布于已知蚀变带或矿化带上。现以Ⅱ

号硅化带为例分析如下:据视极化率、视电阻率异常图(参见附图2、3),Y3异常区分布于已知Ⅱ号硅化带上的观测点有1#号线的36、37号点,其

视极化率分别为3.4%、3.3%,其视电阻率分别为900Ω.m、927Ω.m;2#号线的33号点,其视极化率为3.1%,其视电阻率为552Ω.m。1#号线 11

上的硅化带宽约60米,视极化率比两侧岩脉和地层的视极化率稍高,显示高阻高极化特征;2#号线上的硅化带宽约40米,观测点的视极化率比两侧岩脉和地层的视极化率微高,显示中阻高极化特征。Y2异常区分布于

已知Ⅱ号硅化带上的观测点有3#号线的40、41、42、43、44号点,其视极化率分别为7.3%、6.6%、6.6%、6.3%、6.4%,其视电阻率为286Ω.m、299Ω.m、305Ω.m、320Ω.m、328Ω.m。3#号线上的硅化带宽约100余米,视极化率与两侧岩脉和地层的视极化率明显升高,具显著的低阻高极化特征。综上所述,Ⅱ号硅化带从西至东由窄变宽,硫化矿化由弱增强。由于硅化、硫化与金铜矿化关系密切,注意在硅化带东端的视极化率高值区寻找与之相关的铜金等矿(化)体。推测Y2异常为已知Ⅱ号硅化带和隐

伏硅化和硫化铜金矿(化)体矿致异常。

综合分析、类比区内所有剖面的地层、构造、蚀变矿化、岩(矿)石电性差异等特征及对应物探异常的分布规律,初步得出以下认识,为下步异常解释提供依据:

① 铜金矿(化)体具有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特性,对应位置能产生明显的激电高视极化率、低视电阻率异常。

② 铜金矿(化)体异常与矿体的埋深、规模大小、矿化程度有关,矿体埋深浅、规模大、矿化程度高则低阻高极化异常强度高,反之则低缓。

③ 综合异常的展布特征,能大致推断低阻、高极化体的产状。 ④ 岩石标本极化率测定值均比野外实测时对应地层的视极化率值明显偏高,异常推断解释时仅作极弱的叠加异常考虑。

4.3 地球化学特征

4.3 1 表生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量少,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所渗入的地下水较少。风化作用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风化风化作用较弱。氧化深度可能较浅。

氧化带在地表常呈褐黄色、灰白色带状,其范围常与地表矿化带相吻合,多为矿石中的黄铁矿因氧化而形成褐铁矿、黄钾铁矾等所致。矿石表面还可见到被膜状的孔雀石、星点状铜兰等,显示一种表生氧化的特征。 12

氧化带内矿石品位一般较低,Cu品位一般在2.2~3.3?10-2,矿石构造也为地表疏松多孔状。

4.3 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1∶10000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结果显示,对应于地表矿化体分布范围,具有较为明显的Cu、Zn、Pb、 Ag、As组合异常。尤其在矿区I号铜(金)矿体和Ⅱ号含铜矿化带表现得最为显著。

对应于强片理化细~粉砂岩,异常相对表现为Cu、Pb、Zn、Ag、As的富集,但分段局部富集特点明显,异常元素总体表现为一定的正相关。异常宽度可达280米,基本涵盖了强片理化带内大沟以南区段。该异常区段内Cu异常丰度可达101?10-6,Pb异常丰度可达329?10-6,Zn异常丰度可达222?10-6,Ag异常丰度可达307?10-9。该异常区段对应于I号铜(金)矿体分布范围。对应于Ⅲ号含铜矿化带也表现为相似的异常组合特征,其异常宽度可达40米,Cu异常丰度可达219?10-6, Zn异常丰度可达162?10-6,Ag异常丰度可达266?10-9,而Pb丰度值则急剧降低。结合异常分布特点,从Ⅰ号铜(金)矿体和Ⅲ号含铜矿化带的空间分布和二者的走向上来看,二者沿走向应该是相连的,推断有一个北东向次级构造破损带控制了它们的空间分布。

结合I号铜(金)矿体的规模和该异常区段的宽度,从异常元素的分段富集特点来看,在该异常区段内有可能存在尚未发现的、与I号铜(金)矿体呈平行排列的矿(化)体。同时前缘元素As的相对富集,说明该区总体剥蚀不深,深部有找矿潜力。

对应于Ⅱ号含铜矿化带,异常相对表现为Cu、Ag、Zn,且Cu元素表现出强富集特点,其丰度值可达571?10-6。 Zn异常丰度可达104?10-6,Ag异常丰度可达196?10-9。异常宽度120米,与地表硅化、绿帘石化带基本吻合,蚀变岩石主要为杏仁状玄武玢岩。

13

第5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5.1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5.1.1 测地及技术要求

本次激电(IP)中梯工作各剖面起始点及终点理论坐标见表5-1。其中,

表5-1 庆城铜金矿勘查剖面坐标一览表

物探报告

长2.6千米的剖面1条,长2.56千米的剖面2条,长2.4千米的剖面1

14

条。剖面从西至东编号为1#、2#、3#、4#;测点从南至北编号为1、2、???、61或65、66号点。

在工作区开展野外施工前,首先将所用奇遇手持式GPS设置为:用户定义网格中央经线E93°00′00″,比例系数1.0,东西偏差+500000.0米,南北偏差0.0米;用户定义的地图基准DA为-108米,DF为0.0000005米。然后将GPS用户定义的地图基准Dx、Dy、Dz均设置为零,选地形较明显的一点为校正点,实测此点坐标高程(x,y,z)为(664501,4759389,2013);理论点坐标高程(x,y,z)为(664507,4759406.6,2013);理论坐标与实测坐标之差得校正参数值Dx=+6m,Dy=+17.6m,Dz=0m。

在本工作区开展工作时,所有测线、测点均使用校正好的奇遇手持式GPS按设计的理论点导航确定具体点位。

5.1.1.1 基点测量

使用校正过的奇遇手持式GPS按设计的理论点导航确定各设计剖面的起止点坐标,剖面共计4条。各剖面端点坐标见表4-1。

5.1.1.2 剖面测量

使用校正过的奇遇手持式GPS导航定向定点,点距为40米;剖面总长1.12千米;各测点用写有点线号的红布条作标志。各剖面长度见表4-1。

5.1.2 激发极化法及技术要求

5.1.2.1 激发极化法原理

激发极化法是以不同岩、矿石的极化效应之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极化效应,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种方法。

激电效应定义:在向地下供入稳定电流的情况下,可观测到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一般是变大),并经一定的时间后趋于某一稳定值;在断开供电电流后,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在最初一瞬间很快下降,而后随时间相对缓慢下降,并在相当长时间后衰减接近于零。这种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附加电场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简称激电效应)。

以下是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过程:

15

断电后放电状态

自然状态极化状态

电子导体j(充电)阴极阳极

在矿产勘查方面,激电主要用于铜、铅、锌、金、银等等金属硫化矿床的勘查。

5.1.2.2 激发极化法及技术要求

本次工作使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制的WDFZ—1大功率智能发射机供电,采用该研究所研制的WDJS—1数字直流激电收机观测。

工作装置为中间梯度装置。

发射机供电周期8秒。

接收机参数设置:叠加次数2次,延时100毫秒,宽度40毫秒,周期8秒。测量电极距选用MN=40米,满足了MN≥(1/50~1/30)AB距的要求。

本次激电(IP)中梯剖面测量过程中,供电电流±1000毫安。要求观测并储存每个点的测量数据,并当日传输到电脑中及时备份;同时记录当天的主剖面线号、供电电压、供电电流,以及每个测点的一次电位(Vp)、自电(Sp)和视极化率(εs)。当移动AB极完成整条测线的观测时,在

相邻观测段间都重复观测了3~4个点。每条测线的每个观测段都位于装置的中部,且观测段距离均小于2/3AB距。一线供电多线观测时,旁剖面与主剖面间的最大距离均小于AB距的五分之一。

在所有剖面的施工过程中,各工作环节均严格按设计及地质矿产部《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93)的要求执行。工作质量达到了设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

5.1.3 电性参数标本采集、测定及技术要求

本次采集岩矿石标本32件,电参数测定32件。电阻率测定结果用几何平均值法进行统计,极化率测定结果用算术平均值法进行统计。 16

5.2 完成工作量

5.2.1 测地完成工作量

本次工作设计及实际完成工作量见表5-2。

表5-2 庆城矿区物探测地设计及完成工作量对比表

物探报告

5.2.2 激电中梯完成工作量

5.2.2 1 激电中梯完成工作量

本次工作设计及完成工作量见表5-3。激电中梯:设计观测257点,

表5-3 庆城矿区激电中梯设计及完成工作量对比表

物探报告

实际完成257点。岩矿石电参数样设计30件,实际完成32件。

5.3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

5.3.1资料整理

① 对野外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检查和备份,并作100%的检查,5%抽查合格后,方可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及成图。

② 把检查合格的原始数据,使用专业软件进行相关的统计计算及综合分析,编制相关的统计表,绘制相应的图件。

物探(IP)工作实际材料图:把此次物探工作的测线编号、测点的端点编号都落在1/万地形地质底图上编制而成。

物探(IP)异常及成矿远景预测综合平面图:把整个工作区所观测的视 17

激化率数据用物化探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分布检验,选择最接近标准对数正态分布曲线的直方图统计其背景值,按异常下限公式lg(Ca)=lg(Co)+n?lg(δ)[其中,lg(Ca)为异常下限值,lg(Co)为背景值,δ为标准差,n取值为1。]计算视激化率异常下限值为2.8%,实取3.1%。根据视激化率异常下限值,按视激化率值<3.1%、3.1%≤εS<3.6%、3.6%≤εS<4.1%、4.1%

≥4.1%勾绘出工作区视激化率的背景区、异常区,异常中值区,异常高值区。按视激化率异常区结合成矿有利地质条件划分出成矿预测区范围,将它们套绘在1/万地形地质底图上编制而成。

物探(Y)剖面平面图:将工作区各条剖面的视激化率(εS)、视电阻率

(ρS)分别套绘为综合剖面曲线图,然后,扣绘在1/5000简易地质底图对

应的剖面位置上编制而成。

物探(Y)综合剖面图:根据工作区视激化率(εS)异常的分布特征,选

择有代表性的7条测线做成对应的1/5000地质剖面,将套绘好的视激化率(εS)、视电阻率(ρS)综合剖面曲线扣绘在对应剖面位置的上方编制而

成。

③ 本次工作成果的图件采用GPS测定数据成图,点位及高程(综合剖面图)存在一定误差。当GPS接收信号弱时,误差会稍大些。

④ 收集有关地质、物化探资料,做综合推断解释。

5.3.2综合研究

在本次综合研究过程中,激电(IP)视极化率异常下限偏高取值,目的是为了抑制部分地层、断裂及岩体引起的激电(IP)视极化率干扰异常。

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地质资料、物化探异常进行综合研究与分析,定性解释物探异常。

5.4 质量评述

本次工作的野外施工、资料整理、图件编制及报告编写,严格按设计书及地质矿产部《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93)与《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的要求实施。

⑴测地工作:在工作区开展野外测地工作前,首先对GPS进行了校正。 18

测地设计工作量10.12千米(见表5-4),实际完成工作量10.12千米,完成率100%。测地检查3#线南段的1-30号点1.2千米,占实际完

表5-4 庆城矿区物探测地完成工作量及检查量统计表

成工作量的11.9%(规范要求≥5%);GPS点位误差最小1.0米、最大7.0米,点位中误差±5.3米(设计≤±10米)。测地工作质量达到设计的要求。

⑵ 激电(IP)中梯工作:在野外施工前,项目组首先对供电导线进行了绝缘性检查,确保导线不漏电。其次,在工作区1#线上对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实地的试验、检查及校正,确认仪器供电和接收均正常后才展开数据采集工作。另外,为了确保观测质量,对突变点一般重复观测2~3次;在移动AB极分段观测时,接点处都重复观测2~3点。

激电(IP)中梯设计工作量257点,实际完成工作量257点,完成率100%。激电(IP)中梯检查3#线1-30点(见表5-5),占实际完成工作量的11.7%(规范要求≥5%);检查精度为:在εs>3.1%地段,视极化率(εs)总均

表5-5 庆城矿区激电中梯剖面完成工作量及检查量统计表 方相对误差为5.4%(规范≤7%);在εs<3.1%地段,视极化率εs总均方误差为0.17(规范≤0.21)。视电阻率(ρs)总均方相对误差为4.1%(规范≤7%)。

激电(IP)中梯工作质量达到设计及地质矿产部《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93)的要求。

⑶ 激电(IP)中梯岩矿石电参数样设计工作量30件,实际完成工作量32件,完成率107%(见表5-6)。达到设计的要求。

表5-6 庆城矿区岩(矿)石电参数样设计及完成工作量对比表

物探报告

物探报告

物探报告

综上所述,此次激电(IP)中梯工作的物探测地、激电数据采集、岩(矿)石参数测量及室内资料整理、综合研究、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各项工作均严格按设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执行,且质量均达到设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工作质量可靠,资料可供使用。

第6章 异常解释

物探异常推断解释是借助一些专业软件对物探异常平面位置、异常源深度(或高程)等进行描述、正演计算、反演计算等。最后结合物探异常的分类原则、地质、物化探异常特征,对引起物探异常的场源体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最后推测异常源的性质。

6.1 异常分类原则

物探异常分类原则是以已知矿的物探异常特征为标准,用其它地段的物探异常特征与已知矿的物探异常特征进行对比,并结合工作区的找矿标志、岩(矿)石电参数特征,异常地段的地质资料、工程验证结果和化探异常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将物探异常划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异常。具体分类如下:

甲类物探异常:有明显的物探异常对应已知的矿(化)体或蚀变矿化带,推断为最有找矿希望的异常。

乙类物探异常:有明显的物探异常、化探异常,异常发育在有利的含矿层位上,具有有利的地层、构造、岩体和矿化信息等成矿有利条件。推断找矿可能性较大,但仍需进一步工作的异常。

丙类物探异常:有明显的物探异常,但异常所处地段的成矿地质条件较差,物探异常的性质不明,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异常。

按照以上异常分类原则,综合已往的地物化资料和本次物探(IP)勘查工作的视电阻率异常特征,将本次在测区获得的带状高视极化率异常(参见附图2)划分为5个视激化率、视电阻率综合异常。按从南至北的顺序把综合异常编为Y1、Y2、Y3、Y4和Y5号异常。其中,甲类异常3个(Y2、Y4、Y5),乙类异常1个(Y3)、丙类1个(Y1)。甲类异常为最有找矿前景的异常,

建议开展相关的后续地质找矿工作;乙类异常为找矿可能性较大的异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丙类异常性质不明,需进一步 20

研究的异常。

6.2 异常推断解释

工作区完成了4条激电勘查剖面,点距40米,共计10.12千米。通过此次物探(Y)剖面勘查工作,获得甲类异常3个(Y2、Y4、Y5),乙类异常

1个(Y3)、丙类1个(Y1)。

本次工作物探异常的推断解释,主要依据已知矿(化)体上获得的激电异常特征,综合测区已知的地物化特征进行定性解释。本次综合研究工作,选用视激化率异常下限偏高取值,目的是为了抑制工作区地层、断裂等引起的物探干扰异常。对工作区5个异常的定性解释如下:

Y1异常(丙类):异常分布于工作区西北角的1#、2#号剖面上,面积约

0.5平方千米。异常区分布于中泥盆大南湖组第五亚组D2de-2(βμ)地层的

第二岩性段:灰紫—深黑色杏仁状玄武玢岩与华力西中期侵入岩(γβ2b

4)

中期(第二次)浅灰色—灰绿色黑云母花岗岩和(δμ)闪长玢岩脉的侵入接触部位。异常位于具硅化、绿帘石化的Ⅵ-1号蚀变带北西缘。Y1异常

为一个近东向展布的宽带状视极化率异常,西边未封闭。据综合剖面图(参见附图4):Y1异常1#线有9个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在3.1-3.5%

之间;视电阻率(ρs)值在899-1156Ω.m之间。2#线有8个异常点,视极

化率(εs)异常值在3.1-3.6%之间;视电阻率(ρs)值在187-256Ω.m之

间。视电阻率具有西高东低特征;异常西部显示高阻中极化特征,异常东部显示低阻中极化特征。Y1异常东端地层、岩体接触带有孔雀石化、褐铁

矿化、硅化和绿帘石化等,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已知矿化信息,有较大范围的低阻中极化异常特征。从视极化率异常展布趋势分析,异常是由隐伏矿化还是由闪长玢岩脉(δμ)或岩体接触界限引起无法判断,异常性质不明。综上所述,Y1异常地段虽然有较好的成矿空间,东部有已知的含

矿地层和矿化蚀变等有利信息。但Y1异常视极化率(εs)值偏低;据现有

工作无法判明异常源。划归为性质不明的丙类异常。

Y2异常(甲类):异常分布于工作区中北东部的1#、2#、3#号剖面上,

为一个近东向展布的条带状异常,西边未封闭。面积约0.7平方千米。异常区分布于中泥盆大南湖组第五亚组D2de-2(βμ)地层的第二岩性段:灰

紫—深黑色杏仁状玄武玢岩与第一岩性段(D2de-1):细砂岩、粉砂岩、砂砾

21

岩及安山玢岩脉(αμ)的接触部位,处在已知孔雀石化、硅化和绿帘石化的Ⅱ号矿化带上,位于孔雀石化、褐铁矿化、硅化和绿帘石化的Ⅵ号矿化蚀变带南缘,成矿地质环境优越。据综合剖面图(参见附图4):在Y2异常区1#线有10个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在3.1-3.9%之间,视电

阻率(ρs)值在1134-1229Ω.m之间;2#线有5个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在3.1-3.9%之间,视电阻率(ρs)值在660-733Ω.m之间;3#线

有10个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在3.3-7.3%之间,视电阻率(ρ

s)值在286-425Ω.m之间。1#剖面异常显示高阻中极化特征,2#剖面异常

显示中阻中极化特征,3#剖面异常显示低阻高极化特征。视极化率具西弱东强特征,视电阻率有西高东低特征。Y2异常区3#号线处的矿化带宽度100

余米,Ⅱ号矿化带从西至东由窄变宽,硫化矿化由弱增强。矿化带上的视极化率值是两侧岩脉和地层视极化率值的两倍,具显著的低阻高极化矿化特征。注意在Y2异常东段寻找与硅化、硫化关系密切的隐伏铜金等矿(化)

体。综上所述,Y2异常区南部出露Ⅵ号矿化蚀变带;异常处于已知Ⅱ号矿

化带上,激电异常已具有显著的低阻高极化的硫化矿化特征,具有很好的找矿信息;位于地层及岩体的接触带上,成矿地质环境优越。推测Y2异常为已知Ⅱ号矿化带和隐伏硫化铜金矿(化)体矿致异常,为甲类异常。

Y3异常(甲类):异常分布于工作区中部的1#、2#、3#、4#号剖面上,

为一个近东向展布的条带状异常,西边和东边均未封闭。面积约0.6平方千米。异常区分布于中泥盆大南湖组第五亚组D2de-2(βμ)地层的第二岩

性段:灰紫—深黑色杏仁状玄武玢岩与第一岩性段(D2de-1):细砂岩、粉砂

岩、砂砾岩及杏仁状玄武玢岩(βμ)的接触带上,异常中西部1#、2#号剖面穿过已知孔雀石化、硅化和绿帘石化的Ⅱ号矿化带。据综合剖面图(参见附图4):Y3异常区分布于已知Ⅱ号矿化带上的观测点有1#号线的36、

37号点,其视极化率分别为3.4%、3.3%,视电阻率分别为900Ω.m、927Ω.m;2#号线的33号点,其视极化率为3.1%,其视电阻率为552Ω.m;Y3异常区分布于已知Ⅴ号矿化带上的观测点有3#号剖面的33、34、35号

点,其视极化率分别为3.4%、3.5%、3.7%,视电阻率分别为288Ω.m、289Ω.m、285Ω.m;在Ⅴ矿化带上,宽约100米,其视极化率比北侧地层的视极化率高出约3倍,与南侧岩脉的视极化率相近,显示高阻中极化特征。1#号线上的Ⅱ矿化带宽约60米,视极化率比两侧岩脉和地层的视极 22

化率稍高,显示高阻中极化特征;2#号线上的Ⅱ矿化带宽约40米,观测点的视极化率比两侧岩脉和地层的视极化率微高;Ⅱ矿化带显示中高阻中极化特征。在Y3异常区1#线有10个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在3.1

-3.5%之间,视电阻率(ρs)值在900-1071Ω.m之间。2#线有5个异常点,

视极化率(εs)异常值在3.1-8.5%之间,视电阻率(ρs)值在539-614

Ω.m之间。3#剖面异常显示低阻中极化特征9个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在3.4-3.7%之间,视电阻率(ρs)值在285-319Ω.m之间。4#线

有8个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在5.1-9.7%之间,其中有8个连

续≥5.1%;视电阻率(ρs)值在36.2-415Ω.m之间,其中有5个连续≤

37Ω.m。1#号剖面异常显示高阻中极化特征,2#号剖面异常显示中阻中极化特征,3#号剖面异常显示低阻中极化特征,4#号剖面异常显示低阻高极化特征。视极化率具西弱东强特征,视电阻率有西高东低特征。Y3异常区高

极化(硫化矿化)从西至东由弱到强,异常东边最强,向东外延的趋势明显。注意寻找与硫化矿化关系密切的隐伏型铜金等矿(化)体。综上所述,Y3异常区南部分布Ⅵ号矿化蚀变带;异常处于已知Ⅱ号矿化带或其南东部

及位于已知Ⅴ号矿化带上。激电异常东部具有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的硫化矿化特征,位于地层与岩体的接触带和已知的Ⅴ号矿化带上,成矿地质环境很好,具有很好的地物化综合找矿信息;推测Y3异常为已知Ⅱ号、Ⅴ号矿

化带和隐伏硫化铜金矿(化)体矿致异常,为甲类异常。

Y4异常(甲类):异常分布于工作区中南部的1#、2#、3#、4#号剖面上,

为一个近东向展布的条带状异常,西边和东边均未封闭。面积约0.8平方千米。异常区分布于中泥盆大南湖组第五亚组第一岩性段D2de-1(Ss+st)、

D2de-1(cgss):细砂岩、粉砂岩、砂砾岩地层与华力西中期侵入岩(γβ2b4)中期(第二次)浅灰色—灰绿色黑云母花岗岩、英安斑岩脉(δπ)及闪长玢岩脉(δμ)的接触带上,异常南部有一条构造片理化带。据综合剖面图(参见附图4):Y4异常区1#号剖面有9个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在3.1-3.7%之间,视电阻率(ρs)值在918-1122Ω.m之间。2#线有8

个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均为3.1%,视电阻率(ρs)值在630-747

Ω.m之间。3#剖面异常显示低阻中极化特征9个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在3.3-54.2%之间,视电阻率(ρs)值在44-362Ω.m之间。4#线

有8个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在3.4-12.9%之间;视电阻率(ρ

23

s)值在412-17657Ω.m之间。1#号剖面异常显示高阻中极化特征,2#号剖

面异常显示中阻中极化特征,3#号剖面异常显示低阻高极化特征,4#号剖面异常显示中高阻高极化特征。视极化率具西弱东强特征,视电阻率有西高东低特征;但异常东南角近构造片理化带地层的视电阻率特别高。Y4异常区硫化矿化从西至东由弱增强,异常北东角与Y3异常南东角连成宽约600

余米向工作区东部外延的面状低电阻高极化异常浓集区。此异常浓集区处于地层、岩体及构造片理化带的会合部位,地质成矿环境极佳,具有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的硫化矿化特征,注意异常浓集区及其东部的铜金矿勘查工作。综上所述,Y4异常区具有很好的地物化综合找矿信息。推测Y4异常为

隐伏硫化铜金矿(化)体矿致异常,为甲类异常。

Y5异常(乙类):异常分布于工作区南部的1#、2#、3#号剖面上,为一

个近东向展布的条带状异常,东边均未封闭。面积约0.8平方千米。异常区分布有第四系(Q4pal)冲洪积物和中泥盆大南湖组第五亚组第一岩性段

D2de-1(Ss)、D2de-1(cgss):细砂岩、粉砂岩、砂砾岩,第二岩性段D2de-2(β

μ):灰紫—深黑色杏仁状玄武玢岩地层与英安斑岩脉(δπ)及闪长玢岩脉(δμ)的接触带上,异常位于北东向构造片理化带上。据综合剖面图(参见附图4):Y5异常区1#号剖面有7个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

在3.1-3.6%之间,视电阻率(ρs)值在120-1251Ω.m之间。2#线有8个

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均为3.1-3.3%,视电阻率(ρs)值在

570-923Ω.m之间。3#剖面异常显示低阻中极化特征2个异常点,视极化率(εs)异常值为5.5%、24.2%,视电阻率(ρs)值在25-163Ω.m之间。

1#号剖面异常显示高阻中极化特征,2#号剖面异常显示中阻中极化特征,3#号剖面异常显示低阻高极化特征,视极化率具从西至东由弱渐强至渐弱特征,视电阻率有西高东低特征。侵入于构造片理化带上的闪长玢岩脉(δμ)显示有黄铁矿化(低阻高极化)特征。由于本次工作剖面间距太大,剖面未通过槽探部位,不好与控制地段的异常进行对比。但从1#、2#号剖面的视极化率(εs)数据趋势分析,推测槽探控制地段的激电异常不会太

强。1#号剖面的一号点位于Ⅲ号矿化带边部,其视极化率(εs)值明显较高。

Y5异常区视极化率从西至东由弱渐强至渐弱特征,此异常区所处地层、岩

体及构造片理化带、已知矿化带及较弱的激电异常特征等对成矿有利,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综上所述,Y4异常区具有一定的地物化综合找矿信息。

24

推测Y4异常为已知矿化带或隐伏硫化铜金矿化体所致异常,为乙类异常。

6.3 成矿远景预测区

物探勘查具有多解性,即引起物探异常的场源体并不是某种唯一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物性特征的地质体,会引起同样特征的物探异常。比如说,硫化矿具有低阻高极化的物性特征,碳质层及某些含水构造破碎带也具有低阻高极化的物性特征,它们都会引起低电阻率高极化率特征的物探异常。所以,对物探异常的推断解释,除了先对物探异常特征进行仔细分析外,还必需对异常地段的地质、化探异常以及工程验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才能更充分地认识引起物探异常场源体性质,才能更好更准确地区分矿(化)与非矿物探异常,从而作出更合理的异常推断解释。

本区地处准噶尔古板块北天山弧盆带博格达—哈尔雷克晚古生代岛弧东段,区域上位于东天山博格达—哈尔雷克金、铜多金属成矿带东段。区内构造活动极为强烈,火山机构遍布,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分异演化较完全,为成矿提供了较丰富的物质来源及热液来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极为有利。

庆城西铜金矿以铜矿化为主,伴生有金矿化。矿区近东西向的次级层间断裂及北东向构造裂隙为矿质元素的富集提供了成矿空间。矿床总体沿东西向层间断裂带(如Ⅰ号矿体和Ⅲ号、Ⅳ号矿化带)和北东向构造裂隙(如Ⅱ号、Ⅴ号矿化带)展布,与次火山岩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目前已地表工程控制圈定了一个Ⅰ号矿体,填图发现了四个矿化带(Ⅱ号、Ⅲ号、Ⅳ号、Ⅴ号矿化带)和一个Ⅵ号含铜(金)蚀变闪长玢岩体。其中的Ⅰ号铜、金矿体地表控制长400余米,宽2~10米不等,平均品位Cu0.75?10-2,最高2.53?10-2;Au则反应较弱,平均品位0.13?10-6,最高0.28?

10-6。其它矿化体尚未用地表工程进行控制,但地表孔雀石化、硅化、绿帘石化与Ⅰ号铜、金矿体地表蚀变、矿化相当。反映同一成矿系列在不同的成矿阶段、成矿部位,成矿元素的分离、析出能力的不同。多种矿化线索显示出本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通过综合研究工作,结合上述已知的地物化资料及岩(矿)石电性特征和本次观测的视极化率、视电阻率异常等特征,以视激化率异常下限值(3.1%)为界,将工作区划分为视激化率的背景区<3.1%、异常区3.1%≤ε 25

s<3.6%、异常中值区3.6%≤εs<4.1%和异常高值区εs≥4.1%(参见附图

2)。将激电视电阻率(ρS)以400Ω.m为异常下限值,把工作区ρS划分为:ρS≤400Ω.m的异常低值区、400Ω.m<ρS≤800Ω.m异常中值区、ρS≥800Ω.m高值区(参见附图3)。在上述基础上,把整个工作区划分为三个有利于寻找热液型(构造或次火山热液)铜金矿床的成矿远景预测区,有效地缩小了找矿靶区。

成矿预测的一般原则是:一级成矿远景预测区应具由明显的物探(IP)异常,以甲类异常为主或伴有部分乙类或丙类异常,地层、构造及岩体等成矿地质条件很有利,有已知矿化带分布等。二级成矿远景预测区有明显的物探激电(IP)异常,以乙类异常为主或伴有部分甲类或丙类异常,地层、构造及岩体等成矿地质条件较有利,有已知矿化带分布等。三级成矿远景预测区有一定的物探激电(IP)异常,以丙类异常为主或伴有部分乙类异常,地层、构造及岩体等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无已知矿床(点)分布等。按照上述成矿预测原则,在工作区共圈出一级、二级、三级成矿远景预测区(参见附图2)各1个。一级成矿远景预测区:Ⅰ—构造热液型铜金矿一级成矿远景预测区,二级成矿远景预测区:Ⅱ—构造热液型铜金矿二级成矿远景预测区,三级成矿远景预测区:Ⅲ—构造热液型铜金矿三级成矿远景预测区。分述如下:

Ⅰ—构造热液型铜金矿一级成矿远景预测区

Ⅰ预测区位于工作区北东部,包括最有找矿前景的甲类异常Y2、Y3、Y4及找矿可能性较大的乙类异常Y5的东段的低视电阻率高视极化率异常

浓集区。预测面积约1.5平方千米。预测区出露中泥盆大南湖组第五亚组第一岩性段及第二岩性段地层与华力西中期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γβ2b

4)、英安斑岩脉(δπ)及闪长玢岩脉(δμ)等。Ⅰ预测区发育孔雀

石化、硅化和绿帘石化及构造片理化等;分布有Ⅱ、Ⅴ号矿化带;近东西向展布的高视极化率条带状异常反映构造控矿的趋势明显,构造是下步找矿工作的重点。Ⅰ预测区具有寻找隐伏构造热液型铜金矿床的良好前景,建议加强地物化综合找矿工作。

Ⅱ—构造热液型铜金矿二级成矿远景预测区

Ⅱ预测区位于工作区中西部,包括最有找矿前景的甲类异常Y2、Y3、Y4及找矿可能性较大的乙类异常Y5西段的中高视电阻率中视极化率异常

26

区。预测面积约1.5平方千米。预测区出露中泥盆大南湖组第五亚组第一岩性段及第二岩性段地层与华力西中期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γβ2b

4)、

英安斑岩脉(δπ)及闪长玢岩脉(δμ)等。Ⅱ预测区发育孔雀石化、硅化和绿帘石化及构造片理化等;分布有Ⅱ、Ⅲ号矿化带;面状展布的中视极化率异常反映测区中段总体都具有矿化的趋势,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Ⅱ预测区具有寻找隐伏构造热液型铜金矿床的较好前景,建议进一步开展地物化综合找矿工作。

Ⅲ—次火山热液型铜金矿三级成矿远景预测区

Ⅲ预测区位于工作区西北角,包括性质不明的丙类异常Y1,为中高视

电阻率中视极化率异常区。预测面积约1.5平方千米。预测区出露中泥盆大南湖组第五亚组第二岩性段地层与华力西中期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γβ2b

4)及闪长玢岩脉(δμ)等。Ⅲ预测区发育孔雀石化、硅化及绿帘石

化等;边缘分布有Ⅵ号矿化带;面状展布的中视极化率异常反映预测区具有一定的矿化的趋势,具有寻找隐伏次火山热液型铜金矿的找矿前景。Ⅲ预测区具有寻找隐伏次火山热液型铜金矿的找矿前景,但异常尚需查证后方能开展进一步的勘查工作。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通过庆城铜金矿区的物探激电(IP)勘查工作,可得出以下结论:

(1)选用视极化率异常下限偏高取值,可抑制部分地层、断裂及岩体引起的激电(IP)视极化率干扰异常。在已知的矿化蚀变带上,激电(IP)都有较明显的视化率异常。说明采用物探(IP)方法在该铜金矿区找矿,方法选择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

(2)按照异常分类原则、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和物化探异常特征在庆城铜金矿区获得综合异常5个。最有找矿前景的甲类异常3个:Y2、Y4、Y5;找矿可能性较大的乙类异常1个:Y3;异常性质不明,需进一步研究

的丙类异常1个:Y1。在工作区共圈出成矿远景预测区3个:构造热液型

铜金矿一级成矿远景预测区:Ⅰ;构造热液型铜金矿二级成矿远景预测区 27

1个:Ⅱ;次火山热液型铜金矿三级成矿远景预测区1个:Ⅲ。

(3)物探在地质找矿方面具有快捷、经济的优点,尤其在寻找盲矿体方面,其方法更具优势。但物探是一种重要的间接找矿方法,物探异常具有多解性。定性解释结果,仅供地质人员参考,不可作为布置工程的依据。

7.2 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7.2.1 存在问题

⑴ 由于测区缺乏必要地物化资料,对矿区的认识只浮于表面,导致异常解释与实际存在偏差。

⑵ 由于矿区地形起伏较大,对物探激电观测数据有一定的干扰。 ⑶ 由于剖面间距太大,异常形态会产生变形,异常解释也受影响。

7.2.2 工作建议

(1)建议对Ⅰ成矿远景预测区开展物探(EH4)、化探(原次晕)综合剖面工作,为工程验证提供地表及深部物化探依据。

(2)建议对Ⅱ成矿远景预测区开展异常查证工作。并加强测区东部的找矿工作。

(3)建议对Ⅲ成矿远景预测区开展异常检查工作。

28

更多相关推荐:
某地铜矿物探报告

目录第一章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务及完成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地质矿产概况及存在主要问题1第一节地层3第二节岩浆岩3第三节构造3第四节矿产分布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4第五节地球物理特征错...

物探报告5

直流电法超前探测报告贵州集团有限公司20xx年9月9日1405运输石门超前探测报告一概述1405运输石门现布置在1405水平为确保该巷道安全施工认真贯彻六安监管通20xx19号的文件要求以及落实防治水原则和工作...

物探报告规范

第一章绪言1工作任务及目的任务来源任务书编号具体任务通过工作达到的目的2工区慨况工区范围地理坐标及所属行政区划地形特征等3任务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果简述工作过程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找矿成果第二章地质及地球...

物探报告

黔江区武陵山汽摩机电交易中心岩土工程勘察第1页共6页黔江区武陵山汽摩机电交易中心岩土工程勘察物探勘察报告目录一前言二测区地质概况及物性前提三原理简介及野外工作方法四仪器设备五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六结束语附图黔江区武...

物探报告

一绪论为了满足矿业开发对资源的需要新疆天博勘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受乌鲁木齐鑫磊矿业有限公司委托在鄯善县红石山金矿开展了地质普查工作为了探矿权的延续特编制年度报告进行评审11目的和任务1对矿区内已知矿化带进行槽探揭...

平寨煤矿物探报告(物化探总队)

一概述11工程概况平寨煤矿是贵州青利集团有限公司荔波分公司下属的一个生产矿井该矿位于荔波县立化镇平寨村矿井距立化16千米立化至荔波39千米从广西河池立化现有运煤铁路专用线从井田内通过并设有平寨车站交通方便矿区交...

物探报告

地球物理探矿课程报告姓名XXXXX班级XXXXX学号XXXXXXXXX指导老师曲x1目录一序言3二重力勘探31重力方法的物理原理和重力方法的特点32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重力方法来解决地质问题5三磁法勘探51磁法的物...

物探报告

贵州天健矿业集团金沙县回归煤矿瞬变电磁法超前探物探报告贵州天健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xx年1月19日贵州天健矿业集团金沙县回归煤矿二采区回风上山掘进头瞬变电磁法超前探物探实验报告为了避免巷道掘进中直接揭露含水...

物探报告

勘查地球物理学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磁法勘探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一实验目的1学习磁法勘探数据采集工作方法2了解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二磁法勘探的原理磁法勘探是以岩矿石间的磁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

物探报告样本

地球物理勘探报告受甲方委托我单位承担了工程建设场地地球物理勘探的任务旨在确定该扩建工程场地内是否存在断裂拟建场地位于张庄的东侧西侧为张家港南与李村相临北有顾店村地理坐标北纬XX东经XX野外工作于XXXX年10月...

物探报告

结论1100米范围内测点12678910电阻值92146欧米2100米范围内测点345电阻值3992欧米孔隙度较大地质结构相对疏松结论1260米范围内12345电阻值195489欧米2测点678电阻值10019...

中国物探船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20xx-20xx年

中国物探船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20xx20xx年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目录第一章物探船行业发展综述第一节物探船行业相关概述一行业定义与研究范围界定二物探船的分类三物探船行业的特点分...

物探报告(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