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专家解读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

时间:2024.4.20

气候变暖事实更确凿 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气候专家解读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

20##年10月07日 11:43
来源:新民网 人参与条评论

“最近三个十年中的每个十年均比1850年以来的之前任何一个十年都暖。”9月2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物理基础》及决策者摘要,一经发布,立即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和报告中描述的逐渐攀升的气温一样,气候变暖的话题再次火热。

气候变暖的事实究竟是如何得出的?人类活动到底与气候变暖有何联系?评估报告是如何编写的?中国气象局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中国气象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IPCC第一工作组12次会议暨IPCC36次全会中国代表团成员巢清尘。

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报告,“气候系统暖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近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巢清尘告诉记者,“相对于1961年-1990年,1880年-2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约上升了0.85℃。”截取1880-20##年这段时间,是基于国际上三个独立的气候数据集最早的起始时间,(1850年-1880年全球器测数据有限,再之前几乎无器测数据,难以得出科学的温升判断)。

和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相比,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在很多数据方面都有了明显进展,尤其是得到更多量化的科学数据。例如,在海洋增暖方面,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1961年以来,海洋变暖所吸收热量占地球气候系统热能储量的80%以上;而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1971年至20##年间海洋变暖所吸收热量占地球气候系统热能储量的90%以上,几乎确定的是,海洋上层(0至700米)已经变暖。与此同时,1979年至20##年,北极海冰面积以每10年3.5%至4.1%的速度减少;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大多数地区多年冻土层的温度已升高,升温速度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这些数据说明,气候变暖的事实更为确凿。据巢清尘介绍,此次评估报告对整个气候系统进行了更客观科学的分析。和以往相比,现在使用的观测资料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可以更全面、多角度、多样化的描述科学事实。同时,在气候模式方面,考虑了更多影响因子,加入了碳循环和动态植被等过程,对人类活动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报告更科学客观地描述气候变化事实

现实中,最近15年(1998年-20##年)以来温度上升出现趋缓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对全球变暖的一些质疑。巢清尘解释道,气候变化研究一般需要以30年平均值作为基准态,此次会议在审议IPCC报告时,也有国家提出15年太短,不适合进行气候变化评估。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认为决策者和公众对最近15年温升趋缓现象很关注,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给予解释。

为此,报告指出由于自然变率,基于短序列的气候趋势对起始年和终止年的选择很敏感,一般不能反映长期的气候趋势,比如,过去15年正好开始于一个强厄尔尼诺年。这段时间增温趋势减弱是因为辐射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减弱,二者的贡献率不相上下。辐射强迫趋势减弱主要是因为火山爆发和现有太阳周期处于下行阶段,而内部变率有可能是由于海洋热量分布不均。

她指出,在对气候模式的评估中,也强调了模式对最近15年模拟的偏差。同时,报告也说明部分模式在对温室气体和其他人为强迫增加的响应估计过高,也是模式对近15年模拟不够好的原因。这些都是基于科学态度,客观地描述了现有气候模式性能的不足。但这一不足,不能掩盖模式在对过去60年长期气候趋势与实际观测较为一致的肯定。

人类活动影响极可能是气候变暖主因

IPCC对气候变化事实和趋势的最新评估结论显示,人类活动的影响极有可能是导致20世纪中叶以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这一认识得益于对气候系统更好的认识,巢清尘表示:“科学家对气候变暖的归因认识更加深刻,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证据更强。”

和过去相比,人为辐射强迫更强。这就是指,总辐射强迫是正值,并导致了气候系统的能量净吸收。自1750年以来辐射强迫的最大贡献者来自大气CO2浓度的增加。20##年与1750年相比,人为总有效辐射强迫估计值为每平方米2.29瓦,20##年人为总有效辐射强迫估计值比20##年高43%。

根据报告,人类活动极可能(95%以上可能性)导致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大部分(50%以上)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其中,温室气体在1951年至20##年间可能贡献了0.5℃至1.3℃。在一系列情景模式下,相对于1986年至2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在20##年至20##年将升高0.3℃至0.7℃,20##年至2100年将升高0.3℃至4.8℃。到2100年地球温度可能上升超过2℃,这是各国政府承诺保持的临界值。这表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可能将更大。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托马斯 斯托克说:“根据最低的情景模式,到本世纪末,与1850年-1900年相比,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可能高于1.5℃,而根据两个较高的排放情景,升温可能超过2℃。随着气候变暖,高温热浪将变得更加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湿润地区将有更多降水,而干旱地区的降水将变得更少。”这说明,在未来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可能将进一步增加,而人类则需要更多的应对措施来避免自己受到不利的影响。

中国科学家参与人数是最多的一次

根据巢清尘介绍,IPCC第二工作组和第三工作组的报告将分别于20##年3月和4月公布,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将于20##年10月公布。第一工作组报告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并为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对于今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9月23日至26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率中国代表团出席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第12次会议暨IPCC第36次全会,代表团成员来自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等单位。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说,中国政府和科学家在此次报告的起草和审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共有18名中国科学家参与起草报告,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有所提高。

巢清尘告诉记者,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从20##年开始编写,作为IPCC国内工作的牵头单位,中国气象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确定编写报告大纲到推荐编写作者,从专家、政府评审到最终定稿,评估报告几经磨砺,最终出炉。此次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国在地表大气观测、古气候模拟、云和气溶胶和模式评估等方面在国际气候研究进展明显,其研究成果在评估报告中引用较多。中国的5个气候系统模式参与了其中的评估与模拟,国家气候中心研发的气候模式表现较好。


第二篇: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


第35卷 第5期2013年10月

冰 川 冻 土

JOURNALOFGLACIOLOGYANDGEOCRYOLOGY

o.5Vol.35 N

Oct.2013

:/doi10.7522.issn.10000240.2013.0120j

,W[]anuoa.KefindinsandassessmentresultsofIPCCWGIFifthAssessmentReortJ.JournalofGlaciolondGeoShenYoningGyygpgyagpg,():[]沈永平,王国亚.2013,3551068-1076.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J.冰川冻croloygy():]土,2013,3551068-1076.

犐犘犆犆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

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

犓犲犻狀犱犻狀狊犪狀犱犃狊狊犲狊狊犿犲狀狋犚犲狊狌犾狋狊狅犳犐犘犆犆犠犌犐犉犻犳狋犺狔犉犵

犃狊狊犲狊狊犿犲狀狋犚犲狅狉狋狆

沈永平1, 王国亚

()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2.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2013年9月2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ClimateChane2013:ThePhsicalScienceBasisSummarorPolicmakgyyfy,发布,随后于9月3ersSPM)0日公布了报告全文.报告指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近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升温过程,变暖体现在地球表面气温和海洋温度的上升、海平面的上升、格陵兰和南极冰盖消融和冰川退缩、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增加等方面.全球地表持续升温,1880-2012年全球;过去3,每1平均温度已升高0.85℃[0.65~1.06℃]0a0a地表温度的增暖幅度高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时期.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最近1400a来气温最高的30a.特别是1971-2010年间海洋变暖所吸收热量占地球气候系统热能储量的9已经变暖.与此同0%以上,海洋上层(0~700m)时,1979-2012年北极海冰面积每10a以3.5%~4.1%的速度减少;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大多数地区多年冻土层的温度已升高.全球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但对于1950年以来观测到的变化,人为因素极有可能是显著和主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显著上升,COCH4和N00ka来的最高水平,人类2、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已上升到过去8使用化石燃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人为影响因素中,向大气排放CO2的长期积累是主要因素,但非CO2温室气体的贡献也十分显著.控制全球升温的目标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有关,但由此推断的长期排放目标和排放空间数值在科学上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关键词:IPCCWGIAR5;气候变化;未来变化;温室气体;关键结论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2013年9月27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

)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IPCC)WGI

[]1

告(的决策者摘要(发布,拉开了AR5)SPM)

于2013年9月23-26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各国政府代表27日在斯德哥尔摩签署了IPCC第一工作组有关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报告的决策者摘

[]

要,随后报告全文于30日公布2.新报告结合了

IPCC第五次评估系列报告陆续发布的序幕.IPCC

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第十二次会议

39个国家259名作者的努力,引用了9200多篇科学论文和大量的科学数据,并进行了专家和政府部门的评审.AR5报告对2007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研

20131015;修订日期:20131020  收稿日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CB951404;2010CB95140241201062;41271083  

资助

,男,陕西西安人,编审/研究员,1961-)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寒区水  作者简介:沈永平(

:文与全球变化研究及科技期刊编辑.Emailshenlzb.ac.cn@yp

5期沈永平等: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

1069 

究新进展进行了全新的评估,为新一轮国际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提供新的科学支持.

和世界气IPCC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象组织(于1WMO)988年成立,旨在评估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相关信息,认识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的相关风险及其潜在影响,以及减缓与适应选择.IPCC本身并不进行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也不从事气候相关数据的监测工作,而只是对全世界范围内经过仔细审议和已出版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科研文献和技术资料进行评估并归结成评估报告予以的分析,并且在评估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存在具体差异.根据以上的规则,使用专门的术语评估和表述)证据的类型、数量、质量关键发现的不确定性:1、“;达成一和一致性表述为“有限”中等”或“确凿”、“低”中”或“高”致的程度表述为“.一般情况下,当具有多条独立的高一致性、高质量证据时,证据)使用不同的限定词表示信度水平:“最确凿;很2、“、“、“低”中等”高”和“很高”低”.信度综合了作者团队对于结果有效性的判断,通过评价证据和一低”和“很低”的结果应在主要关致性而确定.信度“

发布,将人类有关气候变化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IPCC下设3个工作小组:第一工作组,解决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第二工作组,处理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以及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方案;第三工作组,处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减缓的解决方案.IPCC的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方法报告和技术报告等.这些报告已成为气候变化领域的权威产品,被世界各国的决策者、科学家广泛使用.自1988年成立以来,IPCC以其独有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在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构建了世界各国政府决策者与科学家沟通交流的平台.IPCC通过其历次评估报告赢得了极大尊重,并因为支撑气候政策和提高全球公众意识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气候变化评估中不确定性的处理

由于自然气候系统极端复杂,具有内在混沌的特性,并包括各种时间尺度的非线性反馈,因此,

气候变化无论观测、还是预估都存在不确定性[3]

一些不确定性可用某些数值范围来表述,而另一些不确定性则可表述为专家对某些科学发现认识的信度.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关于不确

定性一致处理的指导说明[

],报告中依靠两种衡量标准传达重要发现的确定性程度:1)根据证据的类型、数量、质量和相容性(如机理认识、理论、数据、模式、专家判断)以及一致性程度,对某项发现有效性的信度.信度以定性方式表示;2)对某项发现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衡量,用概率表示.

第五评估报告中各项发现的不确定性评估与

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的不确定性[5-7]

评估进行直接对比很难做到,因为,第五次评估采用了修订后的不确定性指导说明[

4]

,并且涵盖了新的信息,科学认识上有所提高,对数据和模式开展了不间断

注的领域提出,并且应审慎地解释提出这些结论的

理由[3]

.信度不应从概率角度解释,它不同于“

统计意义上的信度”.

使用“可能性”量化不确定性.表1提供了描述

“可能性”的术语[

],用于表示某一事件或结果发生概率的估值.“可能性”可基于统计分析或模拟分析、专家观点的启发或其他量化分析.

表1 可能性范围[

1]

Table1 Likelihoodscale[1

术 语结果的可能性

(Term)

(LikelihoodoftheOutcome

)几乎确定(Virtuallycertain)99%~100%的概率很可能(Verylikely)90%~100%的概率可能(Likely

)66%~100%的概率或许可能(Aboutaslikelya

snot)33%~66%的概率不可能(Unlikely)0~33%的概率很不可能(Veryunlikely

)0~10%的概率几乎不可能(Exceptionallyunlikely

)0~1%的概率

  注:可酌情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使用的其他术语(极有可能(extremelyikely),95%~100%的概率;多半可能(morelikelythannot),50%~100%的概率;极不可能(extremelyunlikely

),0%~5%的概率). 第五评估报告使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是对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基础.过去应用的情景设计是在2000年完成的,早

就需要更新与补充[6

].第五次评估报告采用了新一代情景[1-2]

,称为“典型浓度目标”(Rep

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ys,RCPs)情景.这里,repesentative表示只是许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可能

性,用concentration而不用辐射强迫是要强调以浓度为目标,pathway

s则不仅仅指某一个量,而且包括达到这个量的过程[8].4种情景分别称为RCP.5情景、RCP6情景、RCP4.5情景及RCP2.6情

1l2Ir8

冰   川   冻   土                    1070

]9

:景[

5卷   3

中的SRESA2、A1B和B1相对应,RCP的简单情

9,11]

况如表1所示[.

()1RCP8.5情景.这是最高的温室气体排放

]10

情景[.情景假定人口最多、技术革新率不高、能源改善缓慢,所以收入增长慢.这将导致长时间高能源需求及高温室气体排放,而缺少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过去的情景相比,有两点重要改进:1)建立了大气污染预估的空间分布图;2)加强了土地利用和陆面变化的预估.

()2RCP6情景.这个情景反映了生存期长的全球温室气体和生存期短的物质排放,以及土地利用/陆面变化,导致到2100年辐射强迫稳定在6.0,温室W·m-2.根据亚洲太平洋综合模式(AIM)气体排放的峰值大约出现在2060年,以后持续下降.2060年前后能源改善强度为每年0.9%~1.5%.通过全球排放权的交易,任何时候减少排放均物有所值.

()3RCP4.5情景.这个情景是2100年辐射强迫稳定在4.5W·m-2.用全球变化评估模式(模拟,模式考虑了与全球经济框架相适应GCAM)

的,长期存在的全球温室气体和生存期短的物质排放,以及土地利用/陆面变化.模式的改进包括历史排放及陆面覆盖信息,并遵循用最低代价达到辐射强迫目标的途径.为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改变能源体系,多用电能、低排放能源技术,开展碳捕获及地质储藏技术.通过降尺度得到模拟的排放及土地利用的区域信息.

()4RCP2.6情景.这是把全球平均温度上升限制在2℃之内的情景.无论从温室气体排放,还是从辐射强迫看,这都是最低端的情景.在21世纪后半叶能源应用为负排放,应用的是全球环境评估,采用中等排放基准,假定所有综合模式(IMAGE)国家均参加.2010—2100年累计温室气体排放比基准年减少70%.为此,要彻底改变能源结构及CO2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提倡应用生物质能、恢复森林.

其中,前3个情景大体同2000年方案(SRES)

3 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变化事实

20世纪50年代以来,观测到的气候系统的许

多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包括:大气和海洋的温度升高、冰雪覆盖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以及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3.1 大气观测事实

过去30犪,每10犪地表温度的增暖幅度高于

1850年以来的任何时期.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最近1400犪来气温最高的30犪,21世纪的第一个10犪是最暖的10犪.

全球地表持续升温,结合陆地与海洋的地表

温度数据,通过线性趋势计算1880-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已升温0.85℃[0.65~1.06℃].基于最长的数据库资料,1885-1900年平均和2003-2013年平均相差0.78℃[0.72~0.85℃].

●整体来说,已观察到的长期气候趋势呈现升温,但受到自然变率的调节,短期气候记录不见得会立即反映长期趋势.如1998-2012年这15a间,地表平均以10a升温0.05℃的趋势在上升,较1951年以来每10a平均升温0.12℃为少;但若剔除1998强烈厄尔尼诺带来的高温影响,1995-2009年每10a的升温趋势是0.13℃、1996-2010年为0.14℃、1997-2011年为0.07℃.

0世纪末的升温是横跨全球的,虽然在大陆●2

)尺度恢复的中世纪暖期(在一些地区AD950-1250的气温与20世纪末一样高,但仅限于区域性升温,并未像20世纪末一样是跨地域全球性的升温.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对

流层已经升温.更完整的观测表明,对流层温度变化在北半球温带的估算比其他地方的信度更高.自1901年以来,北半球中纬度陆地的降水量已经在增加.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自1950年以来已有变

9,11]

表2 典型浓度目标[

Table2 Re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s91py

[,]

情 景RCP8.5RCP6RCP4.5RCP2.6

描  述

辐射强迫上升至8.5W·m-2,2100年CO70mL·m-32当量浓度达到约13辐射强迫稳定在6.0W·m-2,2100年后CO50mL·m-32当量浓度稳定在约8辐射强迫稳定在4.5W·m-2,2100年后CO50mL·m-32当量浓度稳定在约6

辐射强迫在2100年之前达到峰值,到2100年下降到2.6W·m-2,CO90mL·m-32当量浓度峰值约4

5期沈永平等: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

1]

表3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全球尺度评估[

1071 

:,Table3 ExtremeweatherandclimateeventsGlobalscaleassessmentofrecentobservedchaneshumancontributiong

,))tothechanesandproectedfurtherchanesfortheearl2016-2035andlate(2081-210021stcenturgjgy(y

[]

对已经产生变化的评估

现象和变化趋势

(除另标明外,通常是自1950年以来)

大部分陆地地区的冷昼和冷夜偏暖和/或偏少大部分陆地地区的热昼和热夜偏暖和/或更加的频繁

暖期/热浪:在大部分陆地地区的发生频率和/或持续期增加

在全球尺度上是中等信度;在一些地区(如,欧洲大部、亚洲和澳大利是可能亚)

强降水事件: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或降水量增加

可能陆地上更多的地区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在北美中部是很可能的很可能很可能

未来变化的可能性

对观测变化中人类贡献的评估很可能

21世纪早期(2016-2035年)可能

21世纪晚期(2081-2100年)几乎确定

很可能可能几乎确定

通过一些热浪案例可能(

看到一些地方发生可能人类影响的概率大幅增加)中等信度

没有进行正式评估(模型预测近期的热浪和暖期的时期、强度和范围在增加)

在许多陆地上是可能的

很可能

在一些地区是可能,但在中纬度陆地的大部分和湿润的热带地区是很可能的

干旱的强度和/或干旱期增加

在全球尺度上是低信度;低信度在一些地区是可能(干旱频率和强度在地中海和西非可能是增加,但在北美和澳大利亚西北部可能是减少)

低信度(由于对土壤水分的预估低信度)

从区域到全球尺度上是(可能的(中等信度)在区域到全球尺度上预估的土壤水分是减少,在RCP8.5情景下到21世纪末目前为干旱区的农业干旱可能(中等信度)会增加)

强热带气旋活动增强在长期(世纪尺度)变化上是低信度;但自1970年以来在北大西洋是几乎确定的

低信度低信度在一些洋盆较有可能

由极端高海平面所引发的事件和/或幅度增加

自1970年以来是可能的没有做评估没有做评估很可能

情景.R5的预估是相对于1986-2005年,除了特别注明,情景使用新的典型浓度目标(RCP)  注:A

化,极端气候亦发频繁(表3).在全球范围内,已观察到昼夜较寒冷的天数正在减少,而昼夜较温暖的天数则在增加,并且在北美及欧洲出现更频繁,或是更剧烈的降水事件.已经观察到大部分陆地上的冷昼和冷夜呈偏暖和/或偏少,而热昼和热夜呈偏暖和/或更加频繁;同时,暖期/热浪在大部分陆地上发生的频率和/或持续期也在增加,在欧洲、亚洲及澳洲等地区热浪发生的频率正增加;陆地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强降水的频率、强度和/或降水量在增加.可以肯定的是,自1970年以来北大西洋强热带气旋活动在增强,从全球来看,由极端高

海平面所引发的事件和/或幅度可能也在增加.3.2 海洋观测事实

海洋变暖导致气候系统中储存的能量增加,占高可信度)1971—2010年储存能量的90%以上(.

海洋上层(在10~700犿)971—2010年几乎肯定变暖,而在19世纪70年代至1970年则有可能变暖.

从全球尺度来讲,海洋升温最大的是在近表

层,1971-2010年期间海面至水深75m之间的表层海水以每10a升温0.11℃的速度在升温.在1957-2009年期间,700~2000m海深的海水可能已经变暖;但1992-2005期间,在2000~3000m海深间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升温趋势,而在水深

冰   川   冻   土                    1072

5卷   3

3000m以下直到海床的海温这段期间却在升温,深层海水温度上升最多的地区是在南极海.

而6月的北半球积雪面积范围则每10a以11.7%速率在减少.

依据1971-2010年40a相对完善的采样,自1980年代初期以来,大多区域的多年冻

超过60%气候系统所增加的能量被储存在0~70030%储存于700m以下的海洋,m的表层海水中,

这说明90%新增的气候系统能量储存在变热的海洋.从线性趋势估计,1971-2010年表层海水的热

22

)(可能增加了1含量(heatcontent7×10J[15~22

)]19×10J.

土层温度在增加.已观测到阿拉斯加北部在1980年代初期至2000年代中期增温达3℃,俄罗斯欧洲北部在1971-2010年增温达2℃.其中,在俄罗斯欧洲北部多年冻土的厚度及面积在1975-2005年间有明显减小.3.4 海平面观测事实

自1950年代以来,海洋上蒸发占优势的高盐度区盐度更加高了,而降水占优势的低盐度区海水变的更淡了,这提供的间接证据说明海洋上蒸发和降水已经发生了变化.

.3 冰冻圈观测事实

过去20犪,格陵兰岛和南极冰盖已大量消失,

世界范围内的冰川继续萎缩,而北极海冰和北半球春季积雪已呈持续减少的程度(高可信度).

全球除冰盖周边冰川之外的冰川冰量损失,

在1971-2009年间平均速率很可能为每年损失

26×109t·a-1

,但在1993-2009年期间平均速

率很可能为每年达到275×109t

·a-1

,显示出全球冰川退缩速度在增加.

格陵兰冰盖的冰量损失平均速率已经从

992-2001年每年34×109t·a-1

,持续增加到002-2011年的每年215×109t

·a-1

,反映出格陵兰冰盖冰量损失速率在极速增加.而在南极冰盖的冰量损失平均速率从1992-2001年的每年30×

09t·a-1,增加到2002-2011年的每年147×109

·a-1.这些融冰主要发生于南极半岛北部和南极

西边的阿蒙森海.

在1979-2012年间,年均北极海冰范围很

可能每10a以3.5%~4.1%的速度在减少(

相当于每10a减少45×104~5

1×104km2

海冰面积).到了夏季,海冰面积最小,但这时段的多年冰的面积每10a也以9.4%~13.6%的速度在减少(

相当于每10a减少73×104~107×104km2

海冰面积).过去30a来北极夏季海冰退缩与海水温度上升,至少在1450a以来均属异常的.而南极海冰面积反而在增加,在1979-2012年期间,南极海冰范围很可能每10a平均以1.2%~1.8%的速度增加(

相当于每10a增加13×104~2

0×104km2

海冰面积)●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北半球的积雪范围发

生了减少.在1967-2012年间,北半球3、4月间北半球积雪面积范围每10a以1.6%速率在减少;

自19世纪中叶以来,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一直高于过去两千年的平均速率.在1901—2010年间,

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0.19犿[0.17~0.21犿].

●1

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海平面变化的过度期,从前两千年的相对低平均上升率转变到相对高上升率.自20世纪初以来,全球平均海面上升速率在持续增加.在1901-2010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

面上升的平均速率是1.7mm·a-1

,1971-2010年到2.0mm·a-1

,1993-2010年到达3.2mm·a-1

的高速率.在1920-1950年期间,海平面上升

速度也可能达到这个高速率.

自1970年代以来,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原

因有75%可归因于海洋受热膨胀与冰川物质损失(高信度).在1993-2010年,上述原因促使海平面

平均上升2.8mm·a-1

,其中,海洋受热膨胀贡献了1.1mm·a-1,冰川变化贡献了0.76mm·a-1

,格陵兰冰盖贡献了0.33mm·a-1

,南极冰盖贡献了0.27mm·a-1

,陆地水储存贡献了0.38mm·a-1

在末次间冰期(距今129~116ka

),全球海平面持续几千年比现在高至少5m,但不会超过10m,当时温度至少比现在均温高2℃.在末次间冰

期时,格陵兰冰盖冰层的融化曾造成海平面上升1.4~4.3m.

3.5 碳与其他生物地球化学

大气中犆犗2、犆犎4、犖2犗浓度已经上升到过去

00犽犪来的最高水平.犆犗2浓度已经比工业革命前

水平上升了40%,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其次是由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净排放.海洋吸收了0%的人为犆犗2排放量,从而导致海洋酸化.

●自1

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大气中的CO2、CH4、N2O浓度皆有增加.到2

011年,大气中的CO2、CH4、N2O浓度已经达到391mL·m-3、1803μL·m-3、324μL·m-3,分别超出工业化时代前的40%、150%、20%;与冰芯中的

32121t83

5期沈永平等: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

1073 

COCH4、N2、2O气体成份相比,这些温室气体浓

度已经超过过去800ka的最高浓度,是史无前例的;其过去百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平均速率在过去22ka是未曾有过的.

-0.1~0.1℃之间.这一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这一

时期0.6~0.7℃的升温.全球水循环的变化、冰雪的消融、海平面升高和某些极端天气的变化也与人类活动关系紧密.因此,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极可,导致了2能(extremelikel95%以上可能性)0yly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部分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

在2002-2011年间,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

与生产水泥每年产生的CO.3GtC·2排放达到8

-1-1

;其中,,a2011年CO.5GtC·a2排放达到9

比1990年全球排放水平还要多54%.在2002-2011年,人类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净CO2排放则

-1

达到年均0.9GtC·a.以总量而言,在1750-5 未来的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预估

5.1 未来气温的预估

除了犚犆犘2.6情景之外的所有犚犆犘情景下,全011年间,燃烧化石燃料与生产水泥贡献了365GtC,砍伐森林和其他土地使用变化估计则释放了80GtC,总计累积人为排放达545GtC.在已排放的温室气体里,其中,有240GtC仍存在大气中,55GtC存于海水,150GtC积累在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中.海水吸收CO2后,酸碱度值(pH值)逐渐改变.自工业化时代开始,海水酸碱值已经减少.1,相对的氢离子浓度增加了26%.

 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归因

在给出全球变暖的证据后,报告探讨了全球变暖的原因.科学家用辐射强迫(Radiativeforcing,RF)

来衡量不同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某个影响因素的辐射强迫指它造成的对流层顶或大气层顶的能流变化,单位为W·m-2.正的辐射强迫表示该

因素会导致地表温度增加,负的则表示导致地表温度降低.总辐射强迫的加强已经导致气候系统的能量摄取,总辐射强迫的最大贡献是由1750年以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所造成的.

与1750年相比,2011年人类活动造成的辐射强迫达到2.29W·m-2,比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对2005年的评估高了43%.温室气体(CO2、CH4、N2O和卤代烃)排放贡献了3W·m-2,其中,CO2的辐射强迫为1.82W·m-2,CH4为0.97W·m-2,与臭氧层破洞相关的卤代烃则为0.18W·m-2.云雾和黑碳气溶胶等气溶胶的辐射强迫贡献了-0.9W·m-2.相比之下,太阳活动变化(贡献0.05W·m-2)和火山喷发(仅在个别年份有影响)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微乎其微.

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AR5给出了更为完善的气候模型.根据该模型,在1951-2010年间,温室气体的排放贡献了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中的.5~1.3℃;其他的人为影响,如气溶胶的增加等,贡献了-0.6~0.1℃;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在

球地表温度变化到21世纪末相对于的1850—1900

年可能超过1.5℃;在犚犆犘6和犚犆犘8.5情景下,相对于1850—1900年可能超过2℃;而在犚犆犘4.5情景下,则更有可能不超过2℃.在除了犚犆犘2.6情景之外的所有犚犆犘情景下,变暖都将持续,但持续表现出年代际变率,并且区域变化是不均衡的.

全球平均气温到2016-2035年期间相较于

1986-2005年,可能增温在0.3~0.7℃的范围.

根据CMIP5模式进行的模拟结果(表4),在RCP2.6情景下,到21世纪末的2081-2100年,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相比1986-2005年,可能升温在0.3~1.7℃范围;在RCP4.5情景下,升温可能在1.1~2.6℃范围;在RCP6情景下,升温可能在1.4~3.1℃范围;在RCP8.5情景下,升温可能高达2.6~4.8℃范围.同时,北极区域暖化的速率会比全球平均的速率快,陆地增温的速度也会比海洋变暖的速度快.

当地表均温上升,几乎可以确定大多数地方

在平日与季节性的时间尺度下,将出现更多高温日数和更少的酷寒日数(表3).热浪发生的频率将可能增加且持续时间拉长,但是偶发性的冷冬仍会发生.

5.2 对水循环未来的预估

在21世纪,全球水循环响应气候变暖的变化

将不是均匀的.尽管有可能出现区域异常情况,但潮湿和干旱地区之间、雨季与旱季之间的降水对比度会更强烈.

到21世纪末,在RCP8.5情景下,高纬度地

区和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年降水量将会增加;许多中纬度的潮湿地区,平均降水也将增加.但在中纬度干燥地区与副热带的干燥地区,平均降水将减少.在全球持续变暖的趋势下,到21本世纪末,中纬度大部分陆地区域与热带区域的湿区,极端降水事件将很可能更剧烈并更频繁.

211040

冰   川   冻   土                    1074

5卷   3

[]

表4 21世纪中期和末期相对基准期为198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预计1

Table4 Proectedchaneinglobalmeansurfaceairtemeratureandglobalmeansealevelriseforthemidandjgp

late21stcenturelativetothereferenceperiodof1986-20051yr

变量

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变化/℃

情景RCP2.6RCP4.5RCP6RCP8.5

全球平均海面上升/m

RCP2.6RCP4.5RCP6RCP8.5

2046-2065年平均1.01.41.32.00.240.260.250.30

可能范围0.4~1.60.9~2.00.8~1.81.4~2.60.17~0.320.19~0.330.18~0.32380.22~0.

平均1.01.82.23.70.400.470.480.63

[]

2081-2100年

可能范围0.3~1.71.1~2.61.4~3.12.6~4.80.26~0.550.32~0.630.33~0.630.45~0.82

以全球尺度而言,到21世纪末受到季风系

统影响的区域可能会增加,季风强度可能会减弱,但是季风降水可能更加剧烈.季风开始时间可能会提早或不变,但因为季风结束的时间可能延迟,故造成季风季节的延长.

11%,在RCP8.5情景下约为34%.由于AMOC

本身内部动力特性,约在2050年AMOC会减弱,某些年代时又会增强.在21世纪AMOC将可能不会有突然的改变或是崩解,然而若在持续较大的暖化趋势下,仍不排除AMOC仍会有瓦解的可能.5.5 对冰冻圈未来的预估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在2ENSO)1世纪

具有全球影响,仍将是21世纪影响热带太平洋年际变化最重要的因子.由于水汽的增加,造成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相关的降水在部分区域将可能增强.

5.3 对空气质量未来的预估

从全球来讲,地表增温会使近地表的臭氧减少.在RCP8.5情景下,CH4浓度的增加将使得地表臭氧增加的幅度大于因增温减少的幅度,到2100年臭氧的浓度会比其他情景的模拟增加25%.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下,受污染地区的地面气温偏暖时,将会增加地面臭氧和PM2.5的浓度.5.4 对海洋未来的预估

由于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将非常有可能继续萎缩和变薄,北半球春季积雪将很有可能减少.全球冰川体积将进一步减少.

通过多模式平均,预估到21世纪末北极海

冰范围全年都会缩减,其中,在9月份RCP2.6情景下北极海冰面积会减少43%,而在RCP8.5情景下减少可达94%;在2月份RCP2.6情景下北极海冰面积会减少8%,而在RCP8.5情景下减少可达34%.依据部分对目前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模拟最接近的模式来评估,在RCP8.5情景下,9月无冰的北极将可能在2050年前出现.随着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到21世纪末,南极海冰面积和体积可能会减少.

全球海洋将在21世纪持续变暖.热量将从海洋表层渗透到深海并影响海洋环流.

到2包括南极冰1世纪末,预估的全球冰川(

表面海水温度增暖最明显的地区位于热带和储量在R盖周围的冰川)CP2.6情景下会减少15%5%,而在RCP8.5情景下会减少35%~85%.~5

根据模式平均,到21世纪末北半球春季积雪面积预估在RCP2.6情景下会减少7%,而在RCP8.5情景下会减少25%.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北半球高纬度的近地表多年冻土的面积将会减少.预计到21世纪末,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近地面(上部3.多年冻土面积,将较25m)0世纪末将再减

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海洋,但较深海水温度增暖最明显的区域是在南半球的海域.到21世纪末,上层100m深的海洋增温大约为0.6℃(RCP2.6情景

;在10下)到2.0℃(RCP8.5情景下)00m左右深至的海水温度,增幅约为0.3℃(RCP2.6情景下)0.6℃(RCP8.5情景下).

1世纪,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在2很可能会减弱,在RCP2.6情景下减弱的幅度约为

5期沈永平等: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

1075 

少3到87%(RCP2.6情景)1%(RCP8.5情景).5.6 对海平面未来的预估

21世纪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在

存在的CO2.

在RCP8.5情景下,到21世纪末因多年冻土的融化而释放出的COH4将达50~2502或是CGtC.

所有的犚犆犘情景下,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很可能会超过1971—2010年的观测值.1971—2010年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是由于进一步的海洋变暖和冰川与冰盖的物质损失引起的.

气候变化的承诺和不可逆性6 气候的稳定性、

累积的犆犗2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21世纪及以后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气候变化的许多方面会持续多个世纪,即使停止犆犗2排放.这代表了一个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犆犗2排放所造就的多从表4关于未来海平面在4个RCP情景下

的预估,与1986-2005年相比,2081-2100年海平面最高将上升0.82m.到2100年,在RCP8.5情景下,海平面将上升约0.52~0.98m.

在所有RCP情景预估中,21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主因是受海水热膨胀影响,约占30%~55%,冰川融化约占15%~35%.格陵兰冰盖表面消融的增加将会超过降雪的增加,其表面冰雪物质平衡变化对未来海面上升起到正的贡献;南极冰盖消融较少,而降雪将会增加,其物质平衡变化将对未来海面上升起到负的贡献.但格陵兰冰盖与南极冰盖二者的融冰相加,到2018-2100年将使海平面上升0.03~0.20m.5.7 对碳和生地化循环预估

气候变化将以加剧大气中犆犗2浓度增加的方式影响碳循环过程.海洋对碳的进一步摄取会加剧海洋酸化.

在4个RCP情景下,到2100年海洋将继续

吸收人为CO2,并且情景的CO2浓度越高,吸收的越多.但未来陆地的固碳能力则尚不确定,有部分模式指出因受暖化影响,加上土地利用变化,将使得陆地固碳作用减弱.根据地球系统模式(ESM)的结果,在21世纪气候和碳循环之间的反馈是正的,气候变化将部分抵消陆地和海洋碳汇机制,而导致人为排放的CO2会存留在大气中.在所有的RCP情景下,ESM预估到2100年,最保守的讲,海水p

H值将减少0.06;而在严峻的升温情景下,海水p

H值将减少0.32.●

依据来自15个地球系统模式(ESM)

的预估结果,在4个情景下,2012-2100年全球累积排放的CO2最少140GtC,最多高达1910GtC,表明人类排碳仍将持续增长.

若要限制和缩减全球变暖的幅度,只能以

RCP2.6情景进行,则到2050年每年的CO2排放量

将要比1990年的排放量稍小(约4%~96%).依此情境到了21世纪末,一半模式推论是全人类排碳量将接近于零;另一半模式则推论必须移除大气已

个世纪的气候变化承诺趋势.

地表气温增暖的速率,基本上和大气中累积

的CO2排放量成正比,因此须将所有人为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量控制在1000GtC以内,才有>66%的机率,相较于1861-1880年的均温,将21世纪末的升温控制在2℃以下.若考虑到其他非CO2造成的升温,则至少要将排放量减至800GtC.然而至2011年,人类已排放了531GtC,要达到控温目标愈来愈渺茫.

因CO2排放增加所导致的大部分人为的气候

变化,在百年至千年的时间尺度上是不可逆的.同时,依不同的情景有将近15%~40%的CO2排放量会存留在大气中超过1000a之久.若以RCP2.6情景来看,可以肯定的是,海平面高度在2100年后还是会随着全球增温继续上升;预计到2300年,若大气中的CO2浓度达到500mL·m-3时,海平面高度比工业革命前高不到1m;然而在RCP8.5情景下,届时CO2浓度介于700~1500mL·m-3间,海平面将上升1m至超过3m.

全球大规模的冰盖物质减少,并可能造成更

高的海平面上升,部分冰盖减少已成为不可逆的过程.当地表升温超过某一临界值的增暖幅度时,在千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格陵兰冰盖有可能全部融化,到时将引起海平面上升超过7m.目前,推估临界值相较于工业革命前约高于1℃,但是小于4℃.

7 结论

IPCC第一工作组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

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是由几百名科学家历时3a完成,其他工作组关于影响、减缓的部分和综合报告也将于明年发布.IPCC本次评估报告给出数据说明,气候变暖的事实更为确凿.此次评估报告对整个气候系统进行了更客观科学的分析,和以

冰   川   冻   土                    1076

5卷   3

往相比,现在使用的观测资料在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可以更全面、多角度、多样化的描述科学事实.同时,在气候模式方面,考虑了更多影响因子,加入了碳循环和动态植被等过程,对人类活动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IPCC报告在推动各国政府通过并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致谢: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之后,许多媒体、机构和专家对报告进行了报道和解读,这对我们理解和深入解读评估报告提供了很]:方法的介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8(2)150-]153.

][4PCC.GuidancenoteforleadauthorsoftheIPCCFifthAs I

/sessmentReortonconsistenttreatmentofuncertainties[Rp:////OL].[20121028].httwww.iccwz.ovmeetinsppggg/_CGCsUncertaintiesGN_IPCCbrochurelo.df.p

[]5henYonin.Keesultsfromsummarorpolicmakers Sgpgyryfy

]ofIPCCWGIAR4[J.JournalofGlaciolondGeocrologyay,():沈永平.2007,291156.[IPCCWGI第四次评估报告gy

]:冰川冻土,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要点[J.2007,29(1)]156.

[]:6IPCC.ClimateChane2007:ThePhsicalScienceBasisCo gy

好的参考.我们在解读报告时,参阅了相关资料并引用了有关解读,由于资料来源多途径,不能逐一标注,在此一并对相关机构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1] IPCC.WorkingGroupIC

ontributiontotheIPCCFifthAssessmentReport,ClimateChange2013:ThePhysicalScienceBasis:SummaryforPolicymakers[R/OL].[20131028].http://www.climatechange2013.org/images/uploads/WGIAR5SPM_Approved27Sep2013.p

df.[2] IPCC.WorkingGroupIC

ontributiontotheIPCCFifthAssessmentReport(AR5).ClimateChange2013:ThePhysicalScienceBasis.FinalDraftUnderlyingScientificTechnicalAssessment[R/OL].[20131030].http://www.climatechange2013.org/images/uploads/WGIAR5_WGI12Doc2b_FinalDraft_All.p

df.[3] SunYing,QinDahe,LiuHong

bin.IntroductiontotreatmentofuncertaintiesforIPCCFifthAssessmentReport[J].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2012,8(2):150-153.[孙颖,秦大河,刘洪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不确定性处理

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totheFour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M].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7] ManningMR.T

hetreatmentofuncertaintiesintheFourthIPCCAssessmentReport[J].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2006,2(5):233-237.[ManningMR.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对不确定性的处理方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5):233-237.

][8] MossRH,EdmondsJA,HibbardKA,犲狋犪犾.Thenextg

enerationofscenariosforclimatechangeresearchandassessment[J].Nature,2010,463:747-756.

[9] WangShaowu,LuoYong,ZhaoZong

ci,犲狋犪犾.Newgenerationofscenariosofgreenhousegasemission[J].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2012,8(4):305-307.[王绍武,罗勇,赵宗慈,等.新一代温室气体排放情景[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8(4):305-307.

][10]RiahiK,RaoS,KreyV,

犲狋犪犾.RCP8.5:ascenarioofcomparativelyhighgreenhousegasemissions[J].ClimaticChang

e,2011,109:33-57.[11]vanVuurenDP,EdmondsJA,KainumaM,犲狋犪犾.Therep

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ys:anoverview[J].ClimaticChang

e,2011,109:5-31.

更多相关推荐:
工作表现评估报告

通用公司职员评估表1直属主管经理签署签署日期本人已阅读及明白此评估签署日期部门最高领导总经理批准人力资源部复核董事长审批2

年度员工评估报告-out

年度员工评估报告姓名职位入职时间评估人职位日期I业绩评级考虑到此项任务的复杂性及员工级别接受的培训和工作经验对以下每项给其进行评分1表现优秀4表现低于预期需改进2表现高于预期5表现欠佳3表现如预期na不适合注释...

就业工作评估报告(20xx年)

经济管理学院20xx届就业工作评估报告20xx年经济管理学院不断加强领导与教育开拓就业市场强化服务意识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良好局面的形成保证了经济管理学院每届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好的就业质量在开展就业指导...

工作表现评估报告(普通职员)

职员评估表直属主管经理签署签署日期本人已阅读及明白此评估签署日期部门最高领导总经理批准人力资源部复核董事长审批2

招聘工作效果评估报告(范本)

招聘工作效果评估报告一、招聘活动概述20xx年x月x日起人力资源部开展了一系列招聘活动,现就此期招聘活动作以汇总分析.此次招聘活动计划招聘48岗127人(生产部工人由原来的计划招聘100人改为80人),主要招聘…

工作表现评估报告

工作表現評核報告PERFORMANCEAPPRAISALREPORTForAdministrationHRDepartmentuseonly(行政及人力資源部專用)Note:ConclusionofApprai…

项目评估报告怎么写?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http://www.jlun.net项目评估报告怎么写?项目评估报告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必要性。必要性评价又称背景分析,即分析项目在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和地位,从而明确目标项目是否…

市政道路评估报告

JLC005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单位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监理号工程名称成都市温江区海科高管一支道B段三支道A段道路工程子项名称道路排水电力交通照明工程监理单位章成都天立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甲乙丙级年月日S...

外包风险管理工作评估报告

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评估报告XXXXXXXXXX局根据指引的文件精神XXXX有序开展了信息安全外包风险管理工作XXXX领导对管理系统十分重视采取相关措施防范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认真落实有关规定现就xxxx年度信息科...

物业工作评估报告00

物业工作评估报告建议稿二零一二年九月物业评估报告建议稿

工作坊评估报告 模板

工作坊评估报告工作坊名称赢在起跑线新人入职必备知识组员姓名刘子一李海燕周翠玲黄树筠郭沛雯陈华秋子一工作坊内容1目标通过组织培训相关入职知识和技能让成员了解职场领域简单的必备知识让成员在日后投入到职场时更有竞争力...

辐射工作单位年度评估报告

辐射工作单位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年度评估报告20xx年度单位名称盖章时间20xx年11月30日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制编写说明1年度评估报告由辐射工作单位负责编写是对本单位一年中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

工作评估报告(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