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4.4.20

政府工作报告

20xx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朱泽君在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

(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20xx年1月13日在梅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梅州市代市长

朱泽君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破难攻坚中奋发有为,经受了煤炭行业退出、淘汰落后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严重冲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和绿色现代产业基地,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20xx年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经济总量不断壮大。预计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以上,增幅可望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1.45万元,年均增长10.8%。来源于梅州的财政总

收入突破百亿,达114.46亿元,年均增长1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95亿元,年均增长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0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2%和19.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发展绿色现代产业作为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安排资金用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增资扩产,20xx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6∶41.8∶37.6。全市工业增加值207.3亿元,年均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73.5亿元增加到164.4亿元。烟草、电力、建材、电子、机电和矿冶加工六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5.2%提高到79.6%。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从20.5亿元提高到4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从9.8%提高到11.5%。蕉岭、丰顺被确立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零的突破,省级著名商标达38件,居山区市前列。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比20xx年下降17.6%。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基地面积300万亩,农业龙头企业321家,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个,预计全市农业总产值204.8亿元。我市被国家确立为 “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梅州金柚打进欧美市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服务业快速发展,创建了“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成重点景区23处,3A以上景区11个,雁南飞通过国家5A级景区评审,梅州成为“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梅县成功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比20xx年翻一番。梅州被确定为全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率先在山区市组建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全市7家上市公司(新增4家),居全省第六。商贸、金融、保险等服务业蓬勃发展,汽车、住房、体育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27亿元,年均增长13.4%。

——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以“生态园区、工业新城”为发展定位,创新市县共建共享模式,举全市之力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制定实施《加快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组建专业招商队,强势推进招商引资。我市连续两次以最高分竞得省共10亿元扶持资金,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转移园的建设,首期开发了4.03平方公里,二期开发正在加快推进,园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蕉华工业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丰顺、五华经济开发区等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全市共引进1689家企业,投资总额达80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5个,招商引资企业累计实现产值663亿元、税收30.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和21%。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2亿美元,外贸出口30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49%和170%。

——城乡交通明显改善。西环、天汕、兴畲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梅大高速加快建设,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7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103公里。完成392公里国省道改造、138座危桥大修加固,所有行政村实现公路硬底化,累计投入133亿元。梅县机场扩建工程动工建设,梅江、汀江航道整治主体工程竣工。我市公路通车总里程、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被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城乡建设亮点纷呈。出台了《建设生态、文化、平安名城行动纲要》和《建设宜居城乡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宜居城乡示范市建设,启动修编《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梅州市域城乡总体规划》,推进中心镇、重点建制镇及村庄整治规划,全市城镇化率达46.5%。投入30多亿元新建、改造市政工程,江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大力推进,江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开始启动,新建、改造市政道路65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1.8平方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区绿化、亮化水平大幅提升。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客都大道成为城市新亮点。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暗访。省市共建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9.4%,成功创建5个省级林业生态县,梅县、蕉岭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全市有9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建5个垃圾填埋场和8家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8%和65%。梅城公厕建设管理模式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龙丰填埋场垃圾发电项目获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五年共投入50多亿元,实施12宗16项城乡防灾减灾工程,180公里重点堤围、177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梅城和各县城

区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或100年一遇。

——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深入开展文化名城创建活动,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建成使用。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6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4人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东山书院等17处文物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市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兴宁、平远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功推出 《桃花雨》、《客家意象》、《黄遵宪》等文艺精品,出版发行《客商概论》、《客商人物》、《客家梅州》等书籍,世界客商大会、客家山歌文化节成为弘扬客家文化的重要平台。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稳步推进,梅江区、蕉岭县和41个镇(街)实现“创强”目标,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xx年的54.8%提高到89.3%,提前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实现教师待遇“两相当”,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创建职业教育基地,建成3所万人职业(技工)学校,市技工学校晋级国家重点技校。嘉应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民生福利全面改善。公共财政重点向民生倾斜,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达296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192亿元。科学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帮扶资金6亿多元,实施帮扶项目6万多个。采取产业、招商项目、学技就业、安居工程、社会保障等帮扶方式,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省市共建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推动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就业服务平台,30多万农村劳动力得到免费技能培训,49.9万人实现转移就业,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67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9.8%。率先在山区市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13.2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月人均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分别由20xx年的410元、340元提高到20xx年的1018元和589元,为3083户城镇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3万多名离任村(社区)干部的生活保障得到妥善解决。残疾儿童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优抚、低保、五保标准居全省山区市第一。开展平安名城创建活动,开通“梅州民声”、“民生820”等八大民意诉求渠道,被省政府列为“实施网络民生民情工程试点示范市”。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称号,大埔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与此同时,全面完成全国经济、农业和人口普查等统计调查任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四年获省先进。制定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扎实推进,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大埔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妇女儿童发展十年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穗梅对口帮扶、粤闽赣边合作取得新成效。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会等事业取得新进步。人事编制、供销合作、打私、方志、档案、史志、气象、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325件代表建议、902件政协提案全部办复。建立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审批监督、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行政审批事项减少672项,减幅达79.3%,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开通市县电子监察系统,电子监察绩效测评居全省前列。市行政服务中心建成启用,机关作风评议活动深入开展。积极推进富县强镇、医药卫生、农村金融、蕉岭县“大部制”试点等改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加大防治腐败力度,市政府班子连续两年在省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中评为“好”的等次。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丰富经验弥足珍贵。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齐心、奋发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梅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梅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和支持我市建设与发展的中央和省属驻梅单位、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外出乡贤,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十一五”的工作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制约因素。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的基

础仍然薄弱。20xx年全市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1.3%,人均GDP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三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的1.2%。二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区位优势不明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特别是随着武(汉)广(州)、深(圳)厦(门)等高速铁路的开通或建设,潮汕国际机场的建成,全省山区市及粤东地区交通越来越发达,梅州交通问题尤为突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难度将进一步增大。三是人才支撑力量不足,高素质人才缺乏。全市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8.8%,远低于全省34% 的平均水平。四是有些干部作风不够扎实、责任心和执行力不强,有些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予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梅州加快推进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关键时期,是梅州急起直追,推动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一是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梅州地处珠三角、海西区和粤闽赣结合部,随着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加快建设,其对梅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不断增强,为我市加快建设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无限商机。二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区发展,随着“双转移”、扶贫开发“双到”、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等一系列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一步加大对粤东北地区的扶持力度,我市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必将为梅州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三是“十二五”时期省市道路交通等基础建设将掀起新高潮,今年将掀起交通建设大会战,梅州到惠州高速铁路,鹰梅、浦梅快速铁路将加快建设,梅大、济广、畲华等高速公路将建成通车,潮汕国际机场通航、梅县机场扩建完工。快捷的交通将拉近我市与珠三角、海西区乃至世界各地的时空距离,必将提升我市的区位优势和地区竞争力。四是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实施了《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科学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五是经过历届班子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经受了“十一五”各种复杂形势的严峻考验,为“十二五”加快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干部群众追求科学发展的愿望强烈,全市人民干事创业和海内外乡亲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高涨,梅州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梅州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面临的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增速减缓和结构加速转型时期,国家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强化资源环境和建设用地约束,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环境建设、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特别是省内及周边各市争先恐后,迅猛发展,我市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迎难而上,变压力为动力,力争“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努力开创“十二五”新局面。

根据中央、省和市委的有关精神,我市组织编制了《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到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比20xx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控制目标。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处理好起步晚与起点高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绿色生态和经济崛起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的关系,努力探索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相融并进的山区科学发展之路。一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加快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发展环境;三是注重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四是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五是着力建设文化强市,全面提升发展软实力;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七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八是强化组织保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奋斗。通过五年的努力,我市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各项

事业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干部群众幸福感和自豪感明显增强,努力建设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

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中国共 产 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加快转型升级,以交通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以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以优化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以大文化建设增强软实力,以改善民生增强凝聚力,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力,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品位城市,培育高素质市民,凝聚民心、汇聚力量,全力打好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交通建设、扶贫开发“双到”三场硬仗,务求宜居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等三项重点工作有新突破,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500元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新口径)增长20% 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高起点建好园区,强力抓好招商引资,努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工业化是山区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梅州作为生态发展区,传统工业化模式既不可取,也难以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因此,我市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实施“双转移”为契机,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等工业园区为主战场,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有利于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低污染、有增长潜力的主导产业,努力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全力推动园区建设,努力提升产业承载力。办好园区,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降低投资成本,培育支柱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围绕“大开发、大提速、大见效”目标,尽快把园区建设成梅州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省级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各工业园区要按照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生活设施集中配套的要求,大力推动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完善产业功能配套,形成优势特色产业群。迅速掀起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和蕉华工业园大开发大发展高潮,依法征地拆迁,增加土地存量,认真解决有项目没建设用地问题,抢时间、争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要在推进“双转移”上实现重大突破,力争园区开发面积达8.5平方公里,推进畲江新桥、物流中心建设和商住配套项目开发。兴宁、梅县、蕉岭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兴城、畲江和蕉城,既为园区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又为自身优化发展拓展空间。各县(市)要明晰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城镇和产业布局,全面盘活资源,大力推动环境友好型特色园区规划建设,筛选优质项目,引导企业入园发展,培育新型特色工业及相关产业。科学策划项目,打好招商引资这场硬仗。

大策划推动大招商,大招商带动大发展。一是创新招商方式。省里今年将组织三场重大招商活动,分别面向大型央企、龙头民企和世界500强招商。我们要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务求实效,力争全年新引进项目投资总额300亿元以上。一方面要借势发力,主动唱戏。认真策划一批与梅州产业、资源和人才基础相适应,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加强沟通、提前对接,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另一方面要自建平台,主动出击。市、县(市、区)也要策划大型招商引资活动,联合广州和省直部门专题招商,围绕本市资源开发与产业优势策划项目抓招商,加快发展新型特色工业、旅游先锋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健康疗养产业、精致高效农业和信息物流业,重点促进珠江啤酒、五羊摩托、品尚光电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动员乡贤回乡创业。充分发挥我市外出乡贤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多、实力强等优势,力争召回一批,带动一片,致富一方,大力支持嘉应集团控股、广东客家商会等龙头企业回乡发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突出招商实效。重点项目专人负责跟踪落实,发挥市、县专业招商队作用,强化绩效考核,提高招商

引资实效,确保招得来、留得住、尽快做强做大。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支柱产业。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实施《省市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烟草行业主动适应政策调整,积极争取支持,实现产值和税收平稳增长。电力行业加速向清洁生产、绿色发展转型,加快推进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荷树园电厂三期、大埔电厂、丰顺华润风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材行业要淘汰落后产能,塔牌、油坑、梅雁等企业要做强做大旋窑项目。矿业以规模开发、集约经营为方向,精深加工,提高效益,重点推进兴宁霞岚钒钛磁铁矿、五华钼矿、广晟稀土等项目尽快投产。陶瓷产业围绕旅游做文章,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酿酒产业加快建设广东省米香型白酒生产基地,打响“长乐烧”及“客家娘酒”等品牌。二是发展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摩托车及汽车零部件、电气装备、农用机械等装备制造业。鼓励广东明珠、广汽强华、BPW 车轴、荻赛尔铸造等企业扩容提质,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是提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创办清洁能源产业园区,扶持超华、国威、博敏、培英等企业发展,做强高端电路板和数字化电声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注重科技创新,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实施现代产业“双百”工程,拉动工业投资,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产,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有核心技术、有创新能力的优势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深化与中央和省属企业、科研院校战略合作,创建政、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促进生命科学、保健疗养、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等产业发展,促进嘉应制药、紫晶光电等加快发展。二是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打造“数字梅州”,建设“智慧城市”。三是培育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制订激励创名牌措施,提高名牌产品知名度,壮大名牌企业,招商拓展名优品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名优产品企业合法权益,加大整体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提高五叶神香烟、长乐烧酒、绅浪服装、强华电机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以名牌拓展市场,以名企带动产业。

二、科学规划,高效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只有规划好才能建设好。我市要按照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以梅州市区为中心,以七个县(市)城为重点,以城带乡,建设宜居城乡,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一个中心区、七个卫星城”的城镇群发展格局。

高起点抓好规划和建设,提高城镇建设品位。一是优化人居环境,着力建设市民满意的美丽新城。梅州市区要以规划建设百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为方向,优化江南,改造江北,拓展梅县县城。江南以新城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剑英体育馆和剑英公园为核心,以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为重点,着手规划建设新城区和体育会展中心,建设集金融、商贸、物流、客家文化博览、美食美居于一体的高端商务区,以新城新业态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江北以东山教育基地为龙头,以梅江碧桂园社区为重点,着力抓好总投资50亿元的客家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树立文化产业新标杆。梅县县城以山水城为龙头,向扶大方向拓展,主动高水平对接梅州市区。二是抓好城镇规划,提高城乡设计水平。高标准修编完善中心城区、各县县城及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带动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促进城镇提质扩容。政府科学规划引领,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参与城镇和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严格把好规划实施关,坚决执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规范报建手续,强化规划管理,严防出现新的违章建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立足系统谋划,善于经营城市。坚持长短结合,工贸结合,旅游与文化和农业三位一体结合,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规,用财有效。尤其要抢抓“三旧”改造契机,着力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瓶颈问题,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改造整合盘活存量,提升优化扩大容量,谋划大项目争取增量,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城市开发,依法做好经营城市文章,搞活城市经济。四是打造名镇名村,凸显客都特色。各县要立足长远,抓好名镇名村规划,完成75% 的镇级规划和40% 的村庄整治规划。各县(市、区)力争打造1—2个名镇、2—3个名村、1—2个 “三旧”改造项目,建成2个以上绿道建设示范点,2个以上“三边”(路边、山边、水边)整治示范项目,各县城建好1—2个示范社区。

规划建设主体功能区,优化城镇与产业发展布局。按照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坚持从实际出发,科

学论证,因地制宜规划功能分区。梅江区为优化开发区,着力在优化城市功能与产业结构和人居环境上狠下功夫,以发展城市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商贸会议、文化创意、保健休闲、度假旅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梅县、丰顺和五华为重点开发区,发挥靠近珠三角、潮汕平原等区位交通优势,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加快园区建设,主动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度假等服务业,发展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尽快形成梅州特色产业增长极。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为生态发展区。生态发展区不是慢发展,而是快速发展“慢生活”,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借助强势,重点依托山水秀美生态环境,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保健疗养、休闲度假等产业,争创文化、旅游与品牌农业三位一体联动发展“特区”。

推进富县强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小河有水大河满”,只有全面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才能实现梅州综合实力的大提升。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的骨干力量,尽快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实施意见》,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关心爱护和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优化政策、政务和舆论环境,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用工难、用地难和融资难等问题。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发挥中科客家股权投资基金等作用,搭建银企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实力强、信誉好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设立企业投诉服务中心,凡对企业“卡、拿、压、要”的,一经查实,严肃查处并予以曝光。二要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各县(市、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做强做大县域特色经济。科学规划发展专业镇,简政放权,调动各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特色工业、特色旅游、特色农业,形成一镇一特色,尤其要抓好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断增强镇级经济实力。

三、以人为本,优化环境,全面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

环境既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梅州作为生态发展区只有更生态、更文明才更有发展潜力。我们要坚持交通先行,文明引领,生态优先,宜居为重,大抓文化教育、修路建桥、治山蓄水、种树添绿等造福千秋万代的好事实事,营造优美的创业安居环境。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以发达交通改善区位条件。梅州不是区位差,而是交通欠发达。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我们要抢抓全省掀起粤东西北交通建设大会战历史机遇,打好交通建设这场硬仗,大力推进15项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尽快打通梅州直达珠三角、海西区及潮汕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千方百计摆脱边缘化的困局。一要规划建设“两高”,尽快融入珠三角。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直接连通珠三角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全力争取立项建设梅州至惠州高速铁路,尽快动工建设鹰梅、浦梅快速铁路,力促梅州早日走进“高铁”新时代。争取畲江到华阳、梅城至平远、梅州东环高速公路尽快立项,加快梅大高速建设和梅河高速加铺沥青改造工程进度,促进济广高速平兴段、汕湛高速梅州段、梅大高速东延线尽快动工,促进梅州尽快融入珠三角“三小时经济圈”。加快市域交通道路的建设和扩建改造,构建发达的交通网。二要改造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努力解决梅州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坚持“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抓好梅州城区绿色交通专项规划,调整梅城公交站场规划,加快建设广州大桥,推动彬芳、梅江等市政道路改造升级和打通“断头路”,改造建设一批小公园、小广场,以良好的公共服务带动新旧城区的综合开发。三要确保梅县机场扩建如期完工,力争增加航班,多开航线,变小飞机为大飞机,全面拉近梅州与大都市的时空距离。

狠抓教育改革与发展,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地区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弘扬梅州崇文重教的光荣传统,努力创建教育强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推动新建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向市区或县城集中,小学、幼儿园向镇区或中心村集中,想方设法让所有农村的孩子共享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在梅城江南规划新建市实验小学,各县(市)要在县城、中心镇规划建设一批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和幼儿园。加强东山中学、曾宪梓中学等1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加快建设5所万人、6所五千人职业(技工)学校,筹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把东山中学办成全国知名学校,力争大埔县和13个镇通过教育“创强”验收。发挥嘉应学院专业人才多、科研能力强的优势,开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创建国内知名特色大学。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制度,健全教

师培训和引进机制,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稳步提高教师生活待遇,不断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创建学习型社会,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活动,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和文明程度。

强化城乡管理,建设宜居城乡。弘扬客家人爱干净、讲文明的传统美德,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共同把搞好环境卫生这件“小”事办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面整治城乡“脏、乱、差”和交通秩序,推进市、县及中心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完善城乡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拆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商业街区改造、市场、公园、广场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完成“一江两岸”及叶帅旅游大道的景观照明工程。加强农村规划,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结合客家新民居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建设,为农民做好规划报建、验收服务,禁止抢建乱建,全面规范农民建房。大力推广梅县长教村等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建设一批富有客家特色的示范村。

开展“绿满梅州”行动,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山水秀美是梅州的亮丽名片,生态优势是梅州最大的后发优势,我们要倍加珍惜和爱护。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为宗旨,广泛开展“屋前屋后树成荫,庭内庭外花飘香”活动,拆围建绿、绿上添花,扩大城乡绿地,建设城市绿道,创建生态文明社区,营造鸟语花香的城乡环境。动员全民爱绿护绿,积极参与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开展“回赠母校一棵树”等绿化美化和创建校园文化活动,率先推进校园公园化。各县(市、区)要以高速公路、城镇主干道、主要河道和旅游线路为重点,规划建设绿化景观林带,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优美的绿色景观长廊。加快梅江、程江、黄塘河、周溪河生态景观绿化带和百岁山、泮坑公园、梅县公园等城市生态休闲区建设。抓好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力争完成造林10万亩。采取最严格的措施,控制林木采伐,强化森林防火,全面提高森林管护水平。鼓励引导农民和林业大户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变砍树为“看树”,多种“优质树”、营造“致富林”,既优化生活环境,又搞旺旅游,发展绿色经济。

加强水环境治理,落实节能减排硬任务。大力推广“宝丽华”现象经验,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打造一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企业。完善环境保护政绩考核机制,严格把好环境保护关,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大力推进中小河流、灌区改造等185宗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加强地质灾害和水利隐患排查整治,增强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推进市环境监控中心、江南污水处理厂、东升和畲江园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落实人大清凉山饮用水源水质保护议案,筹建梅南水库,加大水源水质保护,确保全市人民喝上优质水。

四、传承创新,保护利用,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体验,创新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发展特色经济,又保护优美环境,对破解山区科学发展难题,提升城市品位意义重大。

突出保健休闲特色,做强旅游先锋产业。旅游是关联性强、带动力大的朝阳产业,一业带旺百业。我们要善于变资源优势为产业竞争优势,加快打造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梅赣龙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圈和梅潮汕山海文化生态旅游圈,想方设法搞活旅游,与发达地区形成错位发展态势。一要抓好旅游总体规划。推进 《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整合资源,串珠成链,点线面结合,加快形成雁洋保健疗养线、大埔名人名居生态旅游线、丰顺五华兴宁温泉度假线、蕉岭平远秀美山水旅游线等精品线路。二要抓好景区景点建设。出台扶持文化与旅游企业的政策措施,推广雁南飞、雁鸣湖、客天下等的建设经营管理模式,带动新景点景区建设与发展。以叶剑英纪念园、雁南飞、雁鸣湖等景区为核心,全面整合资源,全力推进雁洋保健休闲度假区建设,着力引进知名医疗保健机构,积极发展以保健休闲、疗养度假为重点的健康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推进蕉岭长潭、大埔西岩山、平远五指石、五华热矿泥、丰顺千江温泉等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三要抓好旅游招商。策划客天下婚礼殿堂、生态放生区、野生动物园、乡村高尔夫和疗养院等一批旅游与健康产业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拓宽消费领域,拉动休闲消费,引导民间资本大力参与项目和商品开发,支持建设星级酒店、娱乐场所和主题公园,做强做大旅游经济。

大力弘扬客家文化,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创新推动客家文化有形化、市场化、品牌化大有可为。勤劳智慧的客家人,亲切悦耳的客家话,优美动听的客家山歌,绿色健康的客家美食,包容开放的客家围龙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重要题材。我们要深入

研究,深度开发,开拓创新,形成产业,带动创业。一要加快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基地、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千佛塔文化旅游区、林风眠艺术园等项目建设。尽快组建客都演艺集团,支持市广播电视台、梅州日报社实施集团产业化战略。开发传媒出版、影视制作、音乐创作等新兴文化产业,设立世界客家网站,培育有客家特色、竞争力强的文化骨干企业。二要支持创作精品力作。大力培育山歌、汉乐等文艺人才,组织创作客家题材的《叶剑英》、《红婚纱》、《合家福》、《大迁徙》等影视戏剧作品,着力打造一批富有特色、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和主题晚会,弘扬提升传统文化,拉动旅游促进消费。

三要科学开发利用。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并进,以注入文化内涵提升新兴工业、绿色农业、旅游度假产业的发展水平。推进中国客家博物馆和剑英图书馆申报国家一级馆工作,充分利用客家围龙屋、古村落和博物馆、纪念馆,开展客家文化特色精品游,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四要丰富群众文化。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城乡群众文化需求。

加强策划推介,提升世界客都形象。挖掘客家民情民俗和典故传说,深入浅出编撰通俗易懂的客家故事,整体策划包装,系统联动推介。精心办好世界客商大会、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客家风情啤酒节、金柚飘香旅游节、“李惠堂杯”足球联赛等系列活动,加快客商会馆建设,策划举办客家文化博览会,规划论证筹建代表客家人精神家园的标志性建筑,进一步提升梅州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五、提质增效,培育品牌,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

梅州农业基础好,绿色、健康、有机、安全的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目标,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大力推进传统农业“绿色再造”,构建完善的绿色农业产业链,变农业大市为农业强市。

扩大基地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深化与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培育和引进良种良法,大力促进油茶产业健康发展,打响梅州金柚、平远脐橙、有机茶、有机蔬菜等品牌农业。争取新增4个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各2个,辐射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

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综合效益。发挥农业专项资金和农业龙头企业贴息政策的引导作用,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新大地、富农、裕丰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升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的精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0亿元以上。规划建设特色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加快建设粤闽赣边农产品物流中心和省深加工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加强梅台合作,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拓宽梅台农业合作领域,积极引进台湾农业龙头企业,以新理念、新技术培育梅州农业新品种、新品牌。组团参加香港工展会等展销活动,推动梅州农产品打进国内外市场。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加大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力度,完善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粮食安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依法征地制度,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完善农房统保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六、富民优先,民生为重,积极探索扶贫开发“双到”新路子

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以人为本,科学算好“三笔账”:即一是有多少群众受益、二是群众从中得到多少利益、三是长期受益还是短期得利,“算了做”而不是“做了算”,创新帮扶模式,实现稳定脱贫,长效致富。

打好扶贫开发“双到”这场硬仗。扶贫开发“双到”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是我市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实现脱贫致富的重大机遇,我们要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扶真贫,真扶贫,扶贫扶到点子上,开发开出生产力。一是正确引导农民抢抓机遇率先致富。建立激励竞争机制,评选百个脱贫致富先进村和

千名致富之星,鼓励农民自强不息,形成“被动等、靠、要可耻,自力更生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潜能。二是拓宽帮扶路径。以提高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为重点,探索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对接、技能培训、为老弱病残致贫者购买社保等有效途径,变“输血”为“造血”,突出抓好“五帮”:帮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帮策划实施优质的项目、帮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帮富余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帮贫困学子读上书读好书,力争80%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狠抓城乡就业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致富之源。开展全市劳动力资源大摸底行动,完成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升级改造工程,加快中心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办事大厅建设。开展城乡当年新增劳动力免费全员培训和转移就业大行动,重点抓好当年应届大中专、高中毕业生和退伍复员军人培训转移就业,力争全年培训劳动力8万人、转移就业10万人。办好各类招聘会,免费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确保全市企业用工需求。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规划建设和改革试点工作,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水平。加快社会保险市级统筹步伐,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力争梅江区、蕉岭、丰顺列为省第三批试点县,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全覆盖。全市家庭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儿童福利院和乡镇敬老院建设,提高五保户、残疾人等特困群体保障水平。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城镇职工工资水平。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强化安全生产教育,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抓好消防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完善灾害事故、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物价水平。加强县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调解机制和县镇村三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建设足球训练基地,振兴“足球之乡”。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关心老干部生活,重视妇儿工作,统筹推进人事、编制、统计、档案、方志、史志、民政、民族、宗教、社会科学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七、勤政廉政,高效服务,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政府

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和高效服务的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政府经济调节、规划引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办好市行政服务中心,对投资审批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强化行政复议,加强司法救助和普法工作,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及分类考核制和问责追究制。

自觉接受监督,坚持民主科学决策。主动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高度重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切实提高办理质量。深入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工作。完善重大决策依法审查、听证咨询、社会公示制度,推进政府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

强化科学理财,注重用财有效。积极培植税源,加强预算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把财政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综合效应。加强税收征管,开展评选纳税大户活动。严肃财经纪律,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大工程的审计监督。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素质。公务员的形象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打造一支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闯劲足、懂经济、善发展的干部队伍,是推动我市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关键。一要增强学习意识,敢于解放思想。学习是创新的前提,是打破传统思想束缚,解放思想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善于学理论,学业务,学做人,下真功夫,学真本领,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在实践中善于思考,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善于跳出“框框”看问题,学习别人的点子,创新自己的路子,正确把握客观规律,寻求与众不同新突破。按市委的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大规模培训干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规划建设美好家园和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为重点,全面提高公务员能力水平。二要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树立强烈的群众观念,

坚持走群众路线,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抓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上关心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一切发展为了群众。发挥 “梅州民声”和“行风热线”作用,继续开展机关作风评议活动,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不良作风。三要增强公仆意识,勤政廉政。“公生明,廉生威”,无私才能无畏。政令要畅通,关键要清正廉明,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不贪图享乐,立足打基础、做实事、创业绩、重品行,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让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四要增强责任意识,敢想会干。全市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视权力为责任,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地区的兴衰荣辱紧密结合,爱岗敬业爱梅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发扬良好的团队精神,共同营造 “我为梅州争光、梅州以我为荣”,奋勇争先、不甘人后、万马奔腾的干事创业氛围。工作中要敢讲真话、敢于碰硬、敢于负责、敢于争取、善于作为,有所作为关键要想得到、讲得通、干得成。干得成关键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对想好看准了的事情要一抓到底、抓一件成一件,以实绩实效取信于民。

八、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努力为民办好10件实事

一是实施城乡居民免费培训转移就业工程;

二是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

三是规划建设主干道景观林带;

四是开通梅州城区至主要旅游景点景区公交专线;

五是实施江北人居环境改善首期工程;

六是完成东升水厂扩建工程;

七是推进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危房改造工程;

八是完成300人以上革命老区自然村通公路二期工程;

九是完善全市治安视频网、社区群防群治网建设;

十是规划建设梅州市儿童福利院。

各位代表!回顾“十一五”,我们信心倍增;展望“十二五”,我们豪情满怀。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破难攻坚,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坚持不懈奋起直追,同心同德共谋发展,为迎接建党90周年,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作出新贡献!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3月20日在平山镇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镇长姚胜善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20xx年工作的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

军转干考试题: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练习题01

导语政府工作报告是军转干考试中考察的重要内容中公教育军转网为广大军转干部整理20xx年军转干考试必备资料政府工作报告试题供20xx年军队转业干部备考单项选择题120xx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

20xx年蔚县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在蔚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蔚县县长燕旺林20xx年1月22日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20xx年工作回顾20xx年是...

20xx政府工作报告

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

惠城区: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

惠城区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区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文件之三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3月10日在惠城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惠城区人民政府区长黄干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

工作参考:20xx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20xx年工作回顾20xx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我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起步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

20xx年金山屯政府工作报告

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2月28日在金山屯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区长王立光各位代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xx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市...

20xx年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2月3日在襄樊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发布时间20xx0303市长李新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人大代表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关于20xx...

20xx年陇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xx年2月6日在陇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长陈青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xx年工作回顾20xx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

20xx湖北公务员申论备考: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新型城镇化

20xx年湖北省公务员申论备考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新型城镇化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更具体的我们来看看20xx湖北公务员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点击这里可以gtgtgt在...

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汇总

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汇总20xx年03月05日来源证券时报网屈宏斌货币政策不能紧要为经济提供流动性支持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

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删减精华整理

公务员之路从华图起步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删减精华整理李克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一20xx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经济社会发展既...

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