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建筑风格考察报告03

时间:2024.5.2

              青岩古镇建筑风格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年12月9日

调查地点:青岩古镇

调查人:潘寿

指导老师:张婧

通过实践考察青岩古镇的建筑风格,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一些建筑的类型、风格、功能、优点及缺点等进行分析。以此加强自身对本专业在现实生活实际应用的了解,并收集相关素材,为今后的学习及设计积累经验。

青岩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贵阳市南郊28 公里,与花溪区中心城区相距十余公里,210 国道与之相连,也是贵阳通往惠水、罗甸、广顺等地的交通咽喉,交通十分便利。我们乘坐花溪至青岩古镇的小型中巴车,花上了3元钱,近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到了青岩车站。

古镇保存了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特别是以明清古街两侧的建筑最为典型。青岩古镇又是多民族聚集地,移民汉族和当地以苗族、布依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汇聚一堂,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民俗文化,各民族的民俗节日继承了各自的特点又相互融合。

1、砖石结构

青岩的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有很多采用当地的石质材料,有用方整石垒砌的,也有用片毛石垒砌的。寺庙、会馆、专祠以及民居的墙垣多用砖石砌筑,十分规整,普通民居的石垣墙砌筑自由得多,一般基础部位以方整石垒砌,而中上部位则多用片毛石。也有从下至上全用片毛石垒砌的,这种垒砌蕴涵了丰富的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

由于石材造价相对较高,目前在青岩古镇的建筑更新中,已经较少使用,除了部分较为重要的建筑外。现在民居大多采用砖混结构,然后在立面上外饰木门窗、木栏杆等。这一结构建筑隔声性能好,又有一定承载能力,并可就地取材、施工简易、使用普遍。

2、木板结构

青岩民居的内外墙,多用木板墙壁,以1 厘米厚的杉板,镶于木楞组成的木框内,两面刨光,再涂桐油漆。墙板用几块木板加竹钉镶成,接缝内涂牛胶粘合。这种结构与构造方式是完全对古镇风貌和特色的延续,但造价较高,不宜于大面积推广,适用于在主体结构改动不大的情况之下,以改造风貌较差的建筑为主。

3、    砖木( 石木) 结构

砖木( 石木) 结构以砖或石为主要承重结构,再以木构件为外皮作为装饰,延续古镇风貌。这种结构,与传统木结构相比,空间更大,更灵活,能够反映现代建筑功能布局,特别是能塑造布局功能良好的商业交流空间。这种结构和构造,主要是针对古镇风貌破坏较大,需要完全重建的建筑。

考察总结:

经过这次实践调查,我对青岩的建筑有了一些了解,并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此次社会调查活动中,青岩古镇的建筑风格、特点和材质等对我们今后的学习都具有很大帮助和意义。但此次活动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考察内容不够丰富不够细致,有些地方分析得不到位;以及对中国古代建筑不够了解,所以只能慢慢摸索,不断改善;上述缺点与不足将成为我继续努力的动力和参照,将努力做的更好,做的更完善。

                            

                                


第二篇:湘西考察报告


湘西凤凰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xx年7月1日—20xx年7月5日

考察地点:凤凰古城、苗寨、乾州古城

考察对象:沈从文墓碑、历史遗迹、民俗民风以及历史名人等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通过参观文物、名胜古迹以增加对中国历史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理性认识相结合。

报告题目:对湘西文化的初步研究

摘要 :220xx年7月1日至5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湘西凤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

关键词 :湘西 吊脚楼 剪纸 服饰 苗绣 文化保护

一、考察目的

了解学习湘西文化,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学习感受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学习考察的主要目的。

二、考察概况

(一)湘西凤凰基本概况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位于湖南湘西州的西南边。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后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湘西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风光无限。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有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

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风景名胜装点湘西凤凰奇幻无穷的大地,给湘西凤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让这个美丽的小镇散发着更加迷人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二)湘西文化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将其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湘西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保存完好的唐朝旧县治黄丝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南方长城——“湘西边墙”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无穷的智慧与魅力。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湘西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湘西凤凰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

1、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2、苗族剪纸文化

苗族民间剪纸叫“锉花”,是不同于汉族民间剪纸的独特艺术样式。它大都是用凿刀锉出来的,所以苗语把剪纸称为“锉本”。在苗语里就是“花”、“花样”的意

思。锉是苗族剪纸的主要制作技艺,同时还有锥、扎、削、切等技艺。在苗族剪纸的制作中,剪的技艺也有,但只是辅助技艺,并且是在作品完成的最后部分一般只是作为修边或修改图案时使用。因此准确的说苗族剪纸应为“苗族锉花”。 湘西苗族锉花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是靠神话传说和古歌、长诗传承下来的。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苗族人民巧妙地将自身内涵丰富的文化特征储存在自己服饰刺绣图案中,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苗族锉花的出现不仅成为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最直观的物象媒介。因此苗族锉花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湘西苗族服饰

苗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其服饰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湘西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苗族服饰图案代替了文字,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服饰文化这部“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服饰艺术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中提到,苗族有100多个分支,每一个分支一种服饰,也就有100多种服饰。苗族女子的服饰也是很有讲究的。苗族老年妇女的服饰一般比较单纯、简易,很少俏丽鲜艳。衣服的缝制显得比较宽松大方,服装上的装饰花纹也比较简陋,衣袖较长又大,衣摆较长,主要是便于老年妇女的行动和生活起居,并且讲究适用。充分体现苗族妇女勤俭节约、善良纯朴的美德。苗族青年妇女是苗家幸福美好的象征,是苗家最具活力和爱恋的象征。在服饰穿着方面最有特色。衣领、衣袖、衣服下垂裙边、衣摆花纹刺绣讲究鲜艳丽目。但适度得体,在银饰装饰方面要突出豪华艳丽的花样,显得美丽、大方、漂亮。苗族青年妇女是苗家美的化身、神的化身、富有的化身、幸福自由的化身。年幼的苗族少女服饰,一般来说,既简单纯朴,又适用大方,这充分体现了苗族对少女教育从小要勤俭朴素的美德。

4、苗绣

湘西苗绣以古朴、稚拙的形式纯洁、朴实的情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从每一件刺绣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古朴的造型、艳丽的色彩所表现出的纯真毫无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之感。纹样繁缛、夸张、饱满体现出一种原始的情趣。苗绣中形象各异的蟠龙、飞鸟、蝶、花、鱼、虾让人觉得那么的美好、淳朴、自然、可爱。

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苗族人民美好的情感和生命的存在。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古朴的湘西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去体会神奇的蜡染、苗锦、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黄永玉大师的画展……会让你感觉到这个古朴小镇它所散发出的那种难以言语的魅力。

(三)湘西文化的保护

1、树立科学的保护理念

科学的保护理念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关键要素,是开展保护工作的指导。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生态,它是湘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自然传承的文化事象之总和,在文化空间中互相联系具有不可再生性。不能只单纯地追求对某个项目的具体保护或者片面保护,必须自觉地把所有的“保护对象”纳入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生态系统当中科学地探索它们生成、活跃、衰微、濒危的具体原因解决办法。

2、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

通过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湘西自治州与及湘西民族文化相关地区已经逐步建立起较为有效的工作机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强化自觉意识和全局意识,把分散的、阶段性的、应时性的工作机制纳入整体的文化生态系统建设当中来,循序渐进实现保护区的长效机制建设。在文化生态保护区机制建设中,法制建设是推动工作开展的保证。《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办法》、《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等的出台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保护民族文化。

三、结束语

“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文化生态保护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构建湘西民族文化生态和谐健康发展有效途径,合理科学地保护文化生态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强劲的动力。美丽灿烂的凤凰文化才会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去感受古老文化的无穷魅力。

这几天的游览和考察,让我不仅欣赏了凤凰优美的风景,感受了文化名人的气息还对凤凰古城、梦幻苗疆和乾州古城的民风异俗、历史文物以及历史文人有了深刻

的了解和认识。乾州古城现在还在修建完善中,希望它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不要像凤凰古城那样过于商业化了!

更多相关推荐:
古建筑参观调研报告

镇江金山寺古建筑调研前段时间总是在纠结调研对象的问题因为听说了可能之后的调研就是要去镇江怕写的重复了也担心写的过于单调镇江在我看来算不上一个旅游发达的城市但如果你去让一个镇江人向你推荐一处旅游之地时得到的答案不...

古 建 筑 调 查 报 告

古建筑调查报告题目洛阳古建筑调查报告指导老师黄杰专业装饰艺术设计学号Z12115334姓名李英飞目录内容摘要一调查的基本情况2一调查的时间3二调查的地点方式3三调查的目的3四调查的内容3五调查的过程4二调查中发...

古建筑存在与保护调研报告

龙游溪口地方民居建筑的存在与保护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拓调研之风构新农风貌古建筑保护的调研调研时间20xx070720xx0710调研人员杨敏范凯伦刘思阳完稿时间20xx09051龙游溪口地方民居建筑的存在与...

李宇--江西窑里徽派古建筑考察报告

江西窑里徽派古建筑考察报告历史渊源景德镇瑶里古称窑里是景德镇瓷器的发源地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就产于瑶里附近的高岭山瑶里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又渐渐被世人所遗忘这里风景秀美保留了大量徽派古建筑以及许多古代景德...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HefeiUniversity古建筑测绘论文AncientArchitectureMapping论文题目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导师姓名完成时间浅谈皖南徽派古民居特色合肥学院12建筑学lt1gt班胡超张烨李思源...

建筑考察报告

四川旅游学院建筑考察报告福州三坊七巷班级环艺二班学号130501032廖泽波20xx224考察时间20xx年12月27日至20xx年2月20考察地点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考察目的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了解明清建筑风格...

古建筑测绘考察实习报告

古建筑测绘考察实习报告古建筑测绘考察实习报告--记“承志堂”之感和上次一样,大山也用它那特有的热情迎接了我们;雷雨,闪电和着狂风,我们行驶在大山之中;回忆着两年前和这片大山的那段感情,我们或多或少的都有些触景生…

路孔古镇建筑考察报告

20xx美术实习考察报告考察目的了解路孔古镇的古建筑格局与风格特点考察地点路孔古镇考察方式口头询问摄影考察时间20xx322路孔古镇依山傍水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着耐人寻味的古朴美无论是摇着那悠闲的乌篷船...

于家石头村古建筑测绘考察报告

于家石头村古建筑测绘考察报告1历史与择址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西部太行山区是成化年间约1486年于谦的长孙于有道为避难迁居而建500多年来历经明嘉靖万历清初及民国十年的4次建房高峰才形成这座占地面积约12...

徽派民居考察报告

室工专业考察报告江西婺源徽派民居实地考察婺源县徽派建筑考察学院系环境艺术设计系专业名称室内设计与工程管理年级20xx级学生姓名谢德指导教师刘延国年4月2日20xx江西婺源徽派民居实地考察绪论现代人越来越认识装饰...

欧式建筑考察报告

浅谈欧式建筑姓名苗海丽班级环艺学号068班3061411144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诚实它一座西北古城千百年历史沉淀构成了古城特有历史的气息唐式建筑风格极大的体现了西安光辉的历史也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印象他就是一部历...

建筑材料考察报告0

建筑材料考察报告考察地点川南建材市场考察范围室内装饰材料涂料考察种类考察时间20xx614

古建筑考察报告(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