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xx

时间:2024.4.20

《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综述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王辉耀

20xx年7月,中国第一个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由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系列图书的第一本《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发布。《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编写。书中在大量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归回国发展的优劣势,比较了海归创业和本土创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专题研究了海归创业成功的突破口,为海归发展描述整体情况、梳理政策脉络、提出多角度和操作性建议及理论指导。

20xx年,中国回国海归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比前一年增加50%以上。20xx年底,中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新增18.6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7.7%。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累计达到81.8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截止到目前,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人数已经由20xx年的649人,增加到20xx年的4752人,其中大部分是海外华人。自从20xx年千人计划以来,已经吸引了3300多名海外专家来华工作,其中90%是华人。

一、海归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不是被“逼”回来的

(一)职业发展类原因是海归回国创业的主要原因

职业发展类原因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原因(58.8%的海归认为职业发展是他们回国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家庭生活方面的原因(45.1%的海归认为家庭生活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原因),再次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41.2%的海归认为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国内职业发展、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与亲朋好友团聚的吸引,而不是在海外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文化受到制约,或是海外生活不舒适所导致。因此,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引回来”的,而不是被“逼回来”的。

(二)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障碍

海归人才回国障碍是国内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海归人才的四大类、十余种可能的回国障碍进行调查,并让参与调查的海归人才对回国的障碍因素进行打分。结果表明: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障碍(79.6%的海归认为社

会文化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其次是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69.6%的海归认为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再次是家庭生活方面的障碍(67.2%的海归认为家庭生活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最后是职业发展方面的障碍(67.2%的海归认为职业发展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

这与海归人才回国的原因是相对应的。在对海归回国原因的分析中,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职业发展原因、家庭生活原因和社会文化原因,因此海归回国主要是受到国内发展机会和家庭团聚的吸引,但因为认同国内文化或无法融入海外文化而回国的较少。相应的,在海归回国障碍的分析中,海归顾虑最多的是社会文化障碍,政策制度和家庭生活障碍居中,而顾虑最少的是职业发展障碍。因此,综合而言,国内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也是海归顾虑最少的方面;但社会文化障碍则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海归回国政策对海归有一定吸引力,但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也是阻碍海归回国的重要因素;家庭生活方面的因素是海归回国的重要动因和重要障碍,其重要性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并不高。

二、海归创业发展三要素:技术、团队和资金

(一)高科技、新经济以及知识服务产业领域,是海归成功创业的主要阵地

目前,鼓励海归回国创业的政策很多,究竟海归在哪些领域创业更容易获得比较优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根据样本研究,海归创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行业(39.7%)和新生物和新医药行业(18.2%)为最多。互联网、IT和通信等高新产业领域创业成功的海归占到了70%以上,还有20%的海归集中在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知识服务经济领域,只有5%左右是在制造领域。调查说明海归在自身擅长、有专业技术优势、国内外差距较大的高新技术领域里创业,独具优势。海归们踊跃回国创业的贡献,也突出体现在推动国内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信、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他们创办和管理的百度、亚信、UT斯达康、搜狐、新浪、中星微电子、当当、携程、E龙、空中网、尚德集团、展讯、启明星辰等企业,成为中国新经济和高科技的主流。例如,在美国以高科技板块著称的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大部分的中国企业是由海归创办和管理的。高科技产业、新经济领域、知识服务产业,成为海归创业的主要阵地,也是最能发挥海归创业优势的领域。

(二)创业团队非常重要,海归与本土成员优势互补

创业团队对海归创业成功来讲十分重要。海归通过多种途径结识创业伙伴。接近80%的海归曾在不同时期参与过起码一个不同的社团、商会、行业组织,校友会、同学会、创业园区组织等。这些机构的参与,对于海归扩大创业与发展的网络,认识新的创业合作伙伴,寻找和交流新的创业机会信息,建立新的创业团队关系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例如美国硅谷华源科技协会三任会长,陈宏,朱敏,邓峰。

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xx

团队中的本土成员和海归成员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团队整体优势的发挥。在海归创业的企业中,本土成员在销售市场、生产运营、财务和人事等职能发挥重要的管理作用;而海归成员主要在研发方面作用较为突出。在88.7%的海归创业企业中,董事长是海归;在81.3%的海归创业企业中,总经理是海归;在60%的海归创业企业中,研发总监是海归;在27.7%的海归创业企业中,市场总监是海归;在20.8%的海归创业企业中,运营总监是海归;在14.6%的海归创业企业中,人事总监是海归;在14.4%的海归创业企业中,财务总监是海归。

(三)海归创业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存款,依托国内市场获得资金和人才

据调查,目前国内海归创办的企业中近1/3 最终没有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难以为继。从海归人才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看,53%的海归创业主要资金来源于个人存款;9%的海归回国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朋友亲戚借款;10%和8%的海归回国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内企业和国内风险投资;分别只有3%和4%的海归创业主要以国外企业入股和国外风险投资为资金来源。

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xx

尽管创业海归具备一定的海外社会网络和海外优势,他们仍然需要依托国内市场获取政府、客户、资金和人才等重要创业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国外和国内资源有明显的互补关系。海归主要从海外获得技术资源:87.6%的创业海归从国外获得了技术资源;而只有54.6%、33.1%、20.7%以及8.3%的创业海归分别从国外获得了人才资源、客户资源、资金资源和政府资源。相反,海归创业主要从国内获得政府、客户、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73.6%的海归从国内获得了政府资源,67.8%的海归从国内获得了客户资源;57.0%和57.9%的海归分别从国内获得了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

三、海归双元文化对创业的助推作用

思维方式的改变使海归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79.4%的海归认为海外经历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对他们对外国的理解和对本国的理解上有较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进程使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真实的海外经济和文化,因此年轻海归在出国后对外国经济和文化的理解不需要做出太大改变,出国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不会太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兼容性,因此年轻海归出国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这种双元文化的经历对海归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国内的人才所无法复制的。

海归大多具有集体主义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方面,大部分海归认为企业管理应该以集体主义为导向;海归管理者更多的是主要以信任管理导向为主、以自由市场导向为主,部分以人际关系导向为主、并以长期目标为导向。

海外经历增强了社会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大部分海归人才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自我推介能力和获得好感的能力。高学历人才中的自然学科和工程学科海归人才在创新意识方面体现较为突出的是实验和探索;创业型海归明显比就业型海归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他们更有冒险精神,以及更善于通过观察、想法交流和提问进行创新。

四、海归创业与本土民营企业需要共同的合作基础

海归创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与资金”、“国际市场与本土市场”、“人才与资本”的优势互补就可以了,因为这只意味着双方具有合作空间。在创业海归与本土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难以谈成的例子中,最常见的互相抱怨就是:本土民营企业抱怨海归只想智力入股,创业失败时不担风险,且在股权上狮子大开口;海归则抱怨本土民营企业出资就想要控制权,实际上是把自己当高级打工者而非合伙人看待。

海归创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双方应该存在合作的“共同基础”。这一共同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形成既共利共赢又一损皆损的共同利益基础,能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成果,形成合适的股权配置。另一方面,双方还需要在理念、价值观上达成一定程度的一致,并形成共同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海归和民企对接的重要接合点就在高新技术领域,但研发某个产品包括高技术产品有一定周期,市场化也有一个过程。有时候,即使创业海归自己出资,形成了共担风险的局面,双方也不容易形成信任感。许多时候政府出面扮演第三方黏合剂的角色会是个很好的选择,对于合适的高新企业,政府可以出资入股,形成股权三足鼎立、没有一方可以单独获得控制权的局面,这样也有利于保障海归与本土民营企业各自的长远利益。

五、海归创业的趋势

早期的海归主要从事“拯救中国”的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大多数从事“建设中国”的事业,改革开放后,“创业中国”事业又成为当代留学人员区别于以前中国留学生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支持广大留学人员回国创办企业,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中国海归创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海归创业人数将不断增多。中国政府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工作方针,提出了“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工作要求,大力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为国服务。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过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成立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培训等活动,大力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据统计,全国已建成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区150多家,其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地方政府共建了38家,入园企业超过8000家,2万多名留学人员在园内创业,通过创业园孵化出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留学人员企业,有效带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并且,由于中国政府对海归回国创业的鼓励与支持,将有更多的海归加入到创业大潮中。

第二,海归创业的地点逐渐转向内地以及中小型城市。杭州、常州、青岛、成都、天津、西安、沈阳、哈尔滨……我们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内陆以及中型城市中看到创业海归的身影。很多海外留学生之所以回国创业放弃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而选择中小城市,主要是因为大城市的竞争压力大,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比较庞大,政府能给与的支持也有限,所以在资金方面对年轻海归的回国创业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然而,中小城市竞争压力则相对较小,政府能给与的支持也相对更多一些,很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去中小城市,当地政府都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并在创业启动资金上给予资助。另外,由于相当一部分海归来自中小城市,

所以为了回报家乡,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他们大多会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第三,海归创业将进一步催化科技创新。通过我们的调查看,海归在高科技领域里面创业更容易成功。高科技产业是海归创业的主要阵地,他们的贡献突出体现在推动国内在新技术、互联网、IT、通讯等诸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著名海归创办和管理的企业如百度、亚信、搜狐、新浪、中星微电子、当当、携程、E龙、如家快捷、展讯等大都成为了中国新经济和高科技的主流。因此,海归回国创业将进一步催化科技创新,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海归创业的行业选择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中国早期的留学人员中学理工科的占绝大多数,而经济管理和人文学科类等专业则较少涉及。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出国学习会选择实用类的学科,如经济和工商管理等专业几乎占到一半以上,人文社会学科和法律专业也占到了很大比例。在创业海归中,行业的分布不仅仅聚集在IT、电子技术等技术型行业,选择正变得更加多元化。服务业行业知识增长、海外学习和经历的相关、能较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企业运作模式以及对国内市场状况的了解,服务业行业将会增多。

第五,选择创业海归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但是在初期出国留学访问学者较多,年龄大的较多。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自费留学规模越来越大,从攻读博士逐步发展到硕士,甚至是在海外读本科或中学。留学低龄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由于他们走出校门后大部分选择了回国就业、创业,因此海归就业、创业也开始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

第六,女性海归创业的现象增多。从19世纪晚清中国第一代女海归,到21世纪中国的女海归,海归女性们从彼岸到故国,凭海临风,美丽绽放,独领风骚,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第七,海归团队创业渐成趋势。团队创业使得团队成员之间的能力得到了互补,在做决策时眼光更远、起点更高。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也更容易激起创业激情。国际化的视野,默契的团队合作,较高的团队凝聚力,使企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像亚信、携程等企业就有由海归组成的团队。因此,创业团队使得海归能够创业成功的几率大大上升。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是由中国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发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学会、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学院以及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智库型非盈利的研究机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重要课题,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战略性、可行性、及时性的建议和政策研究。作者简介: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


第二篇:《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xx》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

中国网 时间: 2012-08-07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

国家人口计生委于近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利用20xx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围绕流动人口生存发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人口管理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以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应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构建属地化的人口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人口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及其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出现新的特征。

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20xx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新生代流动人口比较看重自己未来的发展,注重体面就业发展机会。其中占据主体的新生代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大多数在城市成长,基本不懂农业生产,即使经济形势波动,城市就业形势不好,他们也不大可能返乡务农。

人口流向由东南沿海单向集中向多向集中转变,新增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培育的城市群和城镇化地区。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主要集中流向东部地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和福建等六省市集中了全国八成以上跨省流入人口。但这种单向集中的态势正在发生转变,由于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快,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出现人口回流。未来10年,国家重点培育

的城市群和城镇化地区将是城镇新增人口的重要吸纳地,预计将吸纳一半左右的城镇新增人口。

流动人口稳定性增强,家庭化迁移成为趋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活、就业更加趋于稳定。超过三成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生活时间超过5年,从事目前工作的平均时间接近4年,全年平均回老家不足2次。随着生活、就业的稳定性增强,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趋势日益凸显。目前,近70%的流动人口与家人一同流动。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平均家庭规模达到2.5人,青少年流动人口和老年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72%的流动人口家庭通过租房居住,尤以租住私房为多。住房条件和子女教育正在成为影响流动人口在城镇稳定生活的重要因素。

流动人口参保比重较低,权益维护有待加强。尽管20xx年流动人口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比重稳中有升,但就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的参加比重均不超过30%。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平均每周工作54.6小时,远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此外,流动人口劳动合同签订率普遍较低,仅有51.3%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超过30%。

流动人口融入意愿强烈,社会参与渠道较少。大多数流动人口关心流入地的发展和变化, 愿意参与所在工作单位或所居住社区的管理和选举活动,逐步融入当地社会。但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其他社会群体交流却并不多,社会交往仍局限在原有的亲属、同乡、同学中,参加当地社会活动比例较低。35%的流动人口从未参加现居住地举办的任何活动。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参加选举、评先进以及业主委员会活动的比例较低,均不足10%。《报告》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地位、社会参与和身份认同等五个方面构建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显示,流动人口总体融合水平不高,仅为36.4分。

流动人口增速趋于平稳,本世纪中叶达到稳定。目前,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约占流动人口总量的80%。《报告》预测,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未来将逐步趋于平稳, 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在本世纪中叶,城镇化也将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未来十年全国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300万-1600万,其中,农村转移人口1000万-1300万。

此外,《报告》还深入分析了新生代流动人口婚恋、生育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情况,总结了各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并汇集了中国与德国人口挑战和社会融合合作项目在移民管理、城镇化、家庭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引导人口有序迁移、提高人口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政策措施。

据悉,近年来,国家人口计生委按照中央要求,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深入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相关政策研究,取得积极成效。自20xx年起,国家人口计生委每年发布年度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报告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来自国内外读者和媒体的积极评价。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中国报业发展报告(上)

20xx年中国报业发展报告上20xx年中国报纸产业走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报纸产业延续了20xx年以来最大力度的报业改革的成果摊派发行得以遏制治散治乱卓见成效这一年中国报业市场在报纸总...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20xx年12月目录一新闻事业概况二公共管理体制三传统媒体发展四新兴媒体发展五媒体融合发展六队伍构成及权益保护七职业道德建设八对外交流合作一新闻事业概况中国共 产 党和中国...

20xx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将超万亿元20xx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4月19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xx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传媒发展论坛20xx上发布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牵头编撰已连续出版十年今年...

20xx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报告

20xx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报告一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1发达国家把握物联网发展契机积极进行产业战略布局2物联网应用稳步发展市场化机制正逐步形成3物联网技术创新活跃IP化和语义化成为技术标准热点4物联网产业加速...

20xx中国企业发展报告

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xx发布时间20xx020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中国经济时报点击2209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对于广大企业家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性特征的研判主动转型升级积极努力...

20xx中国仓储业发展报告(摘要)

20xx中国仓储业发展报告摘要根据商务部的统一部署由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和中国仓储协会共同研究编制的中国仓储行业发展报告20xx以下简称报告于9月16日首次公开发布报告以20xx20xx年两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与国...

20xx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

20xx年中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20xx注定会被中国旅游行业深深铭记的一年行业潮流风起云涌各类大事件层出不穷但这其中任何一个潮流都比不上出境游市场突飞猛涨的势头和光鲜耀眼的形象截至20xx年11月中国内地公...

20xx年中国会展业发展报告

20xx年中国会展业发展报告20xx年中国会展业发展报告文章来源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时间20xx07121627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一会展业发展基本状况20xx年中国会展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

20xx年中国行动数字生活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行业报告的用途国统调查报告网目前涉及的行业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调研报告预测报告等众多报告课题的主要用途是辅助业内企业经理人专家学者投资类等企业与个人的重要市场参考文献是...

中国报纸分类广告行业发展前景及十三五投资规划研究报告20xx-20xx年

中国报纸分类广告行业发展前景及十三五投资规划研究报告20xx20xx年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目录第一部分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第一章全球报纸分类广告行业发展分析第一节国际广告行业发展状况一20xx2...

中国报刊业市场前景预测及竞争战略研究报告20xx-20xx年

中国报刊业市场前景预测及竞争战略研究报告20xx20xx年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目录第一章20xx20xx年国际报刊行业发展分析1120xx20xx年全球报刊行业发展总况111全球报刊行业发展环...

中国P2P行业发展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证券投资学课程题目中国P2P行业发展报告学生姓名学号班级学生所属学院经管任课教师教师所属学院经管成绩1目录一12二1234三1P2P网贷3基本概念3贷款模式3P2P网贷的...

中国报业发展报告(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