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时间:2024.4.8

 说明

一、前言

1、受甲方的委托,乙方承担了“商住楼”工程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本次勘察为详勘阶段。由甲方提供建筑总平面图一张。

2、工程概况:拟建商住楼位于满洲里市海关路东侧,三道街南侧,二道街北侧。主体建筑为地上16层,地下1层,附属商业地上3层,局部地下1层。总占地面积为3294.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7065.81平方米,其中商业建筑面积为7401.97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为6742.9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为2920.94平方米。框架结构。

3、勘察目的及要求

① 查明建筑物范围内的地质结构、成因类型、岩性及天然地基土的有关物理力学特征。

②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变化和可能产生的危害。

③ 查明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地基土层承载力及设计所需要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④ 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及排泄条件,提供季节变化幅度,提供基坑开挖工程应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及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⑤ 评价地震效应,明确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

⑥ 对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

⑦ 对场地地基进行评价,并对建筑物的基础方案提出建议。

4、勘察工作依据:

① 勘察合同(工程编号:2012042)

②《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年版

③《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④《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⑥《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⑦《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

⑧《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年版)

⑨《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⑩《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DBJ103—27—2007)

5、工程勘察等级:根据该工程的规模和特征,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该场地等级为二级;根据地基的复杂程度,该工程地基等级为二级;综合确定本次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6、工作方法及工作量:根据甲方提供的平面图作为本次勘察的工作底图,并编写了勘察纲要和事前指导书。沿拟建建筑物的周边及角端共布设钻孔16个,具体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总进尺298.9m/16孔,其中取土试样52件/7孔,进行了室内分析,并对6个钻孔进行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和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详见“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动力触探试验统计表”。波速测试孔2个,详见“波速测试报告”。

7、投入设备:本次钻探机具采用DPP—100型汽车钻二台,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和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设备各一套,CX-Ⅰ型悬挂式波速测井仪一套,浅层平板静载荷试验设备一套;钻探工作于20##年6月14日至20##年6月19日,采用无冲洗液套管护壁回转取芯钻进工艺。

8、水准基点:采用临时水准基点,临时水准基点设在海关路和三道街路中心线交汇处上,假设该点高程H=100.00m。

9、承载力确定依据:各地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根据室内试验、原位测试、静载荷试验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的,详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10、周边环境:拟建商住楼东侧为已建6层住宅楼和已建13层江南大酒店,南侧为二道街,西侧为海关路,北侧为三道街。

二、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一)、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勘探区属河流堆积地貌,原始地貌已被破坏。地势平坦,勘探区高程高程在100.27~100.84m之间,最大高差0.57m。

(二)、地层

据钻孔揭示,地层由上至下描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

①杂填土:杂色,主要由砾石、粘性土及建筑垃圾等组成,具有冻胀性。层厚0.8~3.5m。为工程弃土。普遍分布。

   (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②中砂:黄色,稍湿~饱和,稍密,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分选性较好,局部夹有粉质粘土薄层,季节冻深内不冻胀,透水性较好。>0.25mm颗粒含量占80.2%,<0.075mm颗粒含量占12.8%。内摩擦角φq=35°,粘聚力Cq=0kPa,土粒比重Gs=2.65,质量密度ρ=1.96g/cm3。层厚0.6~3.6m,层顶埋深0.8~3.5m。承载力特征值fak=200kPa。

③粉质粘土:黄色,可塑,天然含水量平均为25.8%,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有中砂薄层,弱透水~不透水。内摩擦角φuu=16.6°,粘聚力Cuu=28.8kPa。压缩模量Es(0.1-0.2)=7.49MPa,为中压缩性土。层厚0.9~4.4m,层顶埋深3.1~4.6m。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

④砾砂:黄色,饱和,稍密,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分选性较好,孔隙填充少量粘性土,透水性好。>2mm颗粒含量约占35.3%,<0.075mm颗粒含量约占10.7%。内摩擦角φq=42º,粘聚力Cq=0kPa,土粒比重G=2.65,质量密度ρ=1.98g/cm3。层厚1.7~4.3m,层顶埋深5.2~7.5m。承载力特征值fak=230kPa。

⑤残积粘土:黄褐色、灰褐色,硬塑,天然含水量平均为25.6%,切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内摩擦角φuu=18.3°,粘聚力Cuu=44.8kPa。压缩模量Es(0.1-0.2)=9.74MPa,为中压缩性土。该层未揭穿,层顶埋深7.8~10.3m。承载力特征值fak=200kPa。

1碎石:灰褐色,饱和,稍密,砾石呈尖棱角状,安山岩强风化破碎而成,手掰易碎,孔隙填充粘性土。>20mm颗粒含量约占56.3%,<0.075mm颗粒含量约占12.7%。层厚0.7~7.5m,层顶埋深15.3~19.5m。承载力特征值fak=400kPa。仅见2#、4#、5#钻孔附近。

2残积砾质粘土:黄褐色、灰褐色,硬塑,天然含水量平均为24.9%,含砾,砾砂呈棱角状,手掰易碎,局部含角砾、碎石。>2mm颗粒含量约占22.4%,<0.075mm颗粒含量约占59.4%。内摩擦角φuu=17.8°,粘聚力Cuu=40.2kPa。压缩模量Es(0.1-0.2)=11.19MPa,为中压缩性土。层厚2.1~7.5m,层顶埋深15.8~23.6m。承载力特征值fak=220kPa。

(三)、地下水

1、地下水埋藏情况:勘探区内存在地下潜水,水量丰富。钻探期间地下稳定水位埋深在4.04~4.61m之间,稳定水位高程为96.23m。季节变化幅度±1.5m,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及侧向径流补给为主,排泄方式以侧向径流为主。

2、地下水的腐蚀性:该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微腐蚀作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作用。详见“水质分析成果表”,取水深度4~5m。

3、地下水渗透系数:勘探区综合渗透系数90m/d,该值仅供参考,必要时按规范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察,进行抽水试验求得。

(四)、冻土

钻探深度内未发现多年冻土分布,以季节冻土为主。勘探区内季节冻土标准冻深安2.8m考虑。季节冻深内杂填土具有冻胀性,中砂不冻胀。

(五)、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由室内土工试验确定,具体参数详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六)、场地及地基地震效应评价

1、该勘探区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勘探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须按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2、建筑的场地类别:调查已有水井资料显示该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为45m,经现场波速实测结果,该场地等效剪切波速按20m计算为198m/s,综合确定该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3、综合分析该地段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此建筑场地不考虑液化的影响。

(七)、基坑支护

1、基坑工程安全等级:按环境、破坏后果、基坑深度、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条件综合确定为二级。重要性系数γ0=1.00。

2、基坑开挖、降水将对相邻建筑物和地下设施产生影响,可能引起地面下沉、道路开裂、管线错位、建筑物偏斜、损害等危害,应在周边已有建筑物和道路的适当位置设置变形、沉降观测点,发现四周建筑物和道路变形、沉降问题立即处理,以确保安全。

3、基坑开挖深度内由上而下为杂填土、中砂、粉质粘土、砾砂层,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在4.04~4.61m之间。施工前,基坑需进行降水,基坑降水建议采用井点降水,降水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颗粒的流失,地下水渗透系数90m/d。基坑周围地面应设置排水沟,且应避免漏水、渗水进入坑内;放坡开挖时,应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防护措施。建议基坑开挖前开始降水,满足地基土固结排水的时间,以及基坑干开挖施工的要求。施工时降水禁止中断,当建筑物的重力大于地下水浮力1.1倍时方可终止降水。

4、基坑支护防治措施建议:基坑支护应执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进行支护。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开挖深度和施工季节等条件,建议基坑支护结构形式为:降水后使用土钉墙形式或采用排桩形式。

5、基坑开挖各土层内摩擦角、粘聚力及重力密度见下表:

  

 三、结论与建议

1、地基稳定性与适宜性的评价:场地内无不良地质作用,稳定性较好,适宜该工程建设。

2、场地地基土的评价:基础开挖埋深内主要持力层为中砂、粉质粘土及砾砂层,从场地整体看该勘探区中砂、砾砂层分布较均匀、稳定,且厚度较大,工程性能较好,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高层部位,埋藏较浅,且为塑性土;杂填土具有冻胀性,工程性能差,建议清除。

3、地基与基础形式:

(1)附属商业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采用扩展基础或者筏板基础。

(2) 高层:①首先建议地基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建议采用筏板基础。

各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变形模量综合成果表:

②建议采用桩基,根据当地地质条件,可选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和超流态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优点是噪声和振动较小,对邻近建筑物影响较小,缺点是成桩几率低,易发生坍塌、掉块、断桩、缩颈等事故;超流态桩的优点是成桩几率高,缺点是当地无经验参考数据。单桩竖向承载力需通过静载荷试验确定,泥浆护壁钻孔试验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经验值可参照下表:

4、地基变形及基础沉降特征:采用天然地基时勘探区内主要持力层为中砂、粉质粘土及砾砂层,下卧残积粘土,其中粉质粘土和残积粘土为塑性土,故建筑物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如采用桩基可避免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发生。

5、地下水的腐蚀性:该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微腐蚀作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作用。详见“水质分析成果表”。

6、地下室抗浮评价与防水:稳定水位埋深在4.04~4.61m之间,稳定水位高程为96.23m,季节变化幅度±1.5m,抗浮设计水位高程为97.73m。

勘探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位高出基础底板,基础将受到上浮的影响,建议设计时应对上浮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建议做好防水处理,以防地下水浸入地下室。

7、建筑物沉降观测:在建筑物周边及道路的适当位置,应布置2~3个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水准基点标石应埋设在稳定地层中。在建筑物外墙周边、角点、中点布设观测点,并取得完整的沉降观测资料。

8、勘探区内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应按规定进行抗震设计。覆盖厚度45m,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勘察场地类别属Ⅱ类。场地无液化影响,属抗震一般地段。

9、各类土的综合物理力学性质及承载力特征值,详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10、勘探区岩土不含盐渍土;土对基础微腐蚀性。

11、勘探区季节冻土标准冻深按2.8m考虑。

12、此次勘察场地附近不存在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源

13、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当利用天然地基土做地基时,杂填土具有冻胀性,工程性能差,建议清除;开挖出来的中砂、砾砂可作为基础外侧回填材料。

14、基坑开挖后,应通知勘察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验槽工作。

15、本报告未尽事宜按国家执行标准规范执行。


第二篇: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文)


《岩土工程勘察》

课程设计

指导老师: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 生:

日 期:

1 概述.................................................................1

1.1工程概况..........................................................1

1.2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1

1.3勘察依据及技术标准................................................2

1.4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3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4

2.1区域地理位置......................................................4

2.2区域气象条件......................................................4

2.3区域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4

2.4场区岩石构成与特征................................................5

2.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6

2.5.1地下水条件......................................................6

3 岩土参数的统计与分析.................................................7

3.1试验结果统计分析..................................................7

3.2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9

4岩土工程特性分析与评价...............................................10

4.1场地适宜性及稳定性评价...........................................10

4.2地震效应分析评价.................................................10

4.2.1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10

4.2.2 地震液化判别...................................................10

4.2.3 场地、地基与基础应采取的抗震措施...............................11

4.3场地类别和场地土类型..............................................11

4.4基础持力层的选择及建筑性能评价....................................11

4.5土的胀缩性评价....................................................12

4.6水文地质条件评价..................................................12

4.6.1地下水腐蚀性评价................................................12

4.6.2土的腐蚀性评价..................................................13

5 基础选型论证及评价...................................................14

5.1天然基础..........................................................14

5.1.1天然浅基础......................................................14

5.2人工基础..........................................................14

5.2.1复合基础........................................................14

5.3深基础............................................................16

5.3.1桩型选择及沉桩条件分析..........................................16

5.3.2桩基设计参数....................................................17

6结论与建议............................................................18

7参考文献..............................................................19

附录:

附录1--岩土工程勘察纲要

附录2--钻孔(建筑)平面布置图

附录3--勘探点一览表

附录4--岩土工程勘察野外记录表汇总

附录5--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统计表

附录6--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

附录7--土工试验成果表

附录8--固结试验成果图

附录9-1-剪切波测试结果

附录9-2-剪切波速曲线

附录9-3-剪切波速计算表

附录10--水质、土的腐蚀性

附录11--钻孔岩芯照片

1 概述

1.1工程概况

广西北海地质工程勘察院受北海市路港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委托,对其拟建的北海市体育馆项目进行详细勘察,北海市体育馆项目位于北海大道与天津路交汇处西侧。该项目规划用地总面积63421.396m2,总建筑面积18558m2,其中一期建有体育馆(15876 m2),训练馆(2682 m2)。体育馆高54.00m,基底标高(相对)-2.50m,设有三层看台位于基地南端,城市广场西侧,其主入口立面朝向广场高高升起,具有显著的标志性,将成为北海新的城市名片。训练馆高16.15m位于体育馆与游泳馆(待建)之间。

甲方提供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指出,该工程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年版)第3.1条判定,拟建建筑物为框架结构大跨度构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拟建项目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按规范综合确定本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1.2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

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目的是为拟建物的地基基础、基坑围护设计以及地基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并作出分析、评价和建议。主要勘察任务为:

(1)查明建筑物范围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工程特性及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对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

(2)根据场地条件和施工条件,建议建筑物基础类型,提出合理的基础持力层建议,并详细查明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的分布;分层提出设计及施工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和参数(应包括各层土层摩阻力,持力层及其下卧软弱层的承载力);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3)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4)判定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鉴定土层液化可能性和鉴别浅层土的液化深度及提供液化指数;

(5)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情况、渗透性,判定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地基处理的岩土工程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对可能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提供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特性参数;预测所选地基处理方法对环境和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提出地基处理方案的建议;

(7)若建筑场地需考虑桩基础时,对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的选择提出建议,并提供桩的极限侧阻力、桩的极限端阻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对沉桩可行性、施工时对环境的影响及桩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

1.3勘察依据及技术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刘之葵、牟春梅、朱寿增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业主提供的拟建平面位置图及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

(3)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年版);

(4)地方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T45-002-2011);

(5)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6)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国标《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8)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9)国标《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10)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1)国标《建筑桩基设计规范》(JGJ 94-2008);

(12)国标《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1);

(13)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标准》(JGJ87—2012);

(14)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15)《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工程地质手册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45/T 396-2007)

1.4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

勘探孔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年版),按详细勘察阶段布设,结合业主提供的建筑平面布置图及场地地质情况布置,共布置34个孔(体育馆26个,训练场8个),其中17个控制孔,体育馆孔深25-35米,训练场孔深20米;17个一般孔,体育馆孔深20-30米,训练场孔深20米。计划总进尺775m。

本次勘察外业施工自20##年3月16日至3月20日,共投入2台XY-150型液压回转钻机,完成工作量见下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1

本次勘探点用GPS实地测放,并测量其孔口高程,高程引测点由业主提供,为黄海高程。钻孔坐标系为54北京坐标系。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2.1区域地理位置

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陲,北部湾东北岸(东经108°50’~109°47’,北纬20°26’~21°55’),南北西三面环海,海岸线长度106.93公里,陆域宽阔,地势平坦,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北海是我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与海南省隔海相望,邻近东南亚各国,云贵川诸省,处于大西南、海南及东南亚的中枢位置,地理位置优越。

2.2区域气象条件

北海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高温多雨,干湿分明,夏秋之间台风暴雨较为频繁,年平均气温22.6℃,极端最高气温37.1℃,最低气温2℃,每年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3%,至翌年4月为枯水季节,降水量占全年的17%。年平均降雨量1548mm,最大1774.6mm,最小1160.4mm,蒸发量1869.6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夏秋两季常受台风影响,年影响0~6次,风力一般为5~6级,最大12级,台风最大风速为40m/s,台风一般伴随有大雨,当碰上大潮时,形成风暴潮。常年主导风向为北向,频率21%,次风为南西向,频率16%,静风频为12%,4~9月为季风转换期,基本风压值0.75kPa(50年一遇)。

2.3区域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

北海区域地质构造属南康盆地西隅,上覆地层由上而下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北海组(Q2b),下更新统湛江组(Q1z)和第三系地层,局部地势低洼处多沉积有第四系全新统(Q4)堆积物。盆地基底主要为志留系泥质砂岩、粉砂岩、砂岩等,局部地段为花岗岩侵入体。

北海地形由北东向南西拐弯呈反“L”型,是北、西、南三面环海的半岛,地形起伏不大,主要分为三个地貌单元:一是突起的基岩残丘,主要分布在西端冠头岭及东北面草花岭一带,标高一般大于20m,最高为冠头岭120m;二是开阔平坦的滨海平原地貌,分布在北海中部大部分地区,标高10~20m;三是海积阶地和浅滩地貌,分布在沿海岸一带,标高小于10m。在流水等作用下,在平原和海积阶地上常发育一些流水成因的地貌,如河谷、阶地、坳沟和冲沟等。

场地现状地势较为平坦,生长有杂草树木,西南面为树苗林地,西北面为耕地及居民居住区,拟建训练馆场地勘察时为耕地。

2.4场区岩石构成与特征

根据钻探、重型动力触探资料,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可将该场地地层划分如下:

1层:表土()

褐色,稍湿,松散,含较多植物根茎,且局部含少许细、粉砂,粘粒含量约占40~45%,手捏易碎,层厚为0.3~0.8m,分层深度0.3~0.8m,平均深度为0.5m。

2层:含粘性土粉砂()

土黄色,偏湿,稍密,粘粒含量约占35~45%,细粉砂约占10%,主要为石英质中、细砂,部分呈次棱角状,粘性较高,层厚为1.2~2.4m,分层深度1.7~3.1m,平均深度为2.1m。。

3层:含粘性土中砂()

红褐色夹土黄色,湿,稍密,成分主要以石英质砾砂为主,含量约为30%,次棱角状,粘粒含量约为30%,中、细砂含量约为20%,含铁锰结合物,层厚为0.7~4.7m,分层深度3.0~5.2m,平均深度为4.4m。

4层:中砂()

灰白色为主,夹少许浅肉红色或浅黄色,饱水,中密多为石英质砾砂,呈次棱角状,粒径约为2mm,粘粒含量不大于10%,分选性较好,级配一般,层厚为9.0~12.9m,分层深度13.7~18m,平均深度为16m。

1层:粘土()

该层为第四层中砂()亚层,为灰白色、浅红色,较湿,可塑至软塑状态,韧性好,无摇振反应,刀切面光滑。该亚层位于第四层以下下,分布较少,层厚为0.6~4.7m,分层深度4.6~6.0m。

5层:粘土()

灰白色夹棕红色,饱水,硬塑,质纯,细腻,刀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好,无摇振反应,层厚为3.4~10.0m,分层深度18.9~26.6m,平均深度为23m。

1层:中砂(

该层为第五层粘土()亚层,红褐色夹灰白色,湿,中密,多为石英质砾、粗砂,次棱角状,粘粒含量大于30%,具有弱粘性。层厚为2.0~2.8m,分层深度21.8~23m。

6层:砾砂()

灰白色夹褐红色或浅黄色,饱水,中密,多为石英质砾砂,中、粗砂含量次之,粘粒含量小于10%,因大部分勘探孔未将该层揭穿,层厚情况未知。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岩土层自上至下分为6层,场地上覆松散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的耕土层(①层);②~③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北海组(Q2b)海陆交互相沉积物;④~⑥层为第四系下更新统湛江组(Q1z)河湖相沉积物。②~③层的含粘性土粉砂、含粘性土中砂层中,夹有较多铁锰结核物。

经勘查揭露,场地土层自上而下为:①层耕土,层厚0.30~0.80m,平均厚度0.51m,分布较均匀;②层含粘性土粉砂,层厚1.20~2.40m,平均厚度1.63m,均匀性一般;③层含粘性土中砂,层厚0.70~4.70m,平均厚度2.32m,均匀性极差;④层中砂,层厚9.00~12.90m,平均厚度11.05m,均匀性较好;⑤层粘土,层厚3.4~10.0m,平均厚度7.5m,均匀性极差;⑥层粗砂未揭穿。

2.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2.5.1地下水条件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分潜水及承压水两种类型。潜水含水层主要为④中砂层,水量较大,据《北海市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报告》(1:50000) 资料,④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K值在20~40m/d(经验值),勘探期间测得稳定水位埋深5.40~7.90m,水位标高5.46~7.39m,勘探为3月份,为枯水期水位。场地位于区域地下水排泄区,场地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及上游径流补给。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潜水位年变幅2.0~2.5m。

承压水含水层主要为⑤1中砂、⑥中砂层,水量丰富,据《北海市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报告》(1:50000) 资料,⑥中砂层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K建议值为60m/d(经验值),承压水位比潜水位低1.0m左右,⑤粘土层及⑥中砂层以下土层为相对隔水层。承压水主要接受潜水越流补给。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承压水位年变幅1.0~2.0m。

3 岩土参数的统计与分析

3.1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本次勘察主要采用钻探取样室内试验结合原位测试的方法进行,以获取场地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各组数据进行极差处理,即:

则各项指标统计列表如下: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分层统计表 表2

根据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分析统计各土层的标准值如下:

现场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 表3

现场对第④层土层进行了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分析统计如下表4:

动力触探分层统计表 表4

3.2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依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T45-002-2011)综合提供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及基础设计计算参数见表5.

地基土承载力值的综合取定值见下表:

地基土承载力建议值表 表5

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计算,并应满足变形要求:

式中:

?a——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Mb、Md、Mc——承载力系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按表 5.2.5 确定;

b——基础底面宽度(m) ,大于 6m 时按 6m 取值,对于砂土小于 3m 时按 3m 取值;

ck——基底下一倍短边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土的粘聚力标准值(kPa) 。

4 岩土工程特性分析与评价

4.1场地适宜性及稳定性评价

据区域地质资料和野外钻探结果,拟建建筑场地内及其附近无大的断裂构造通过,属稳定区域。场地范围在勘察深度内未发现影响工程稳定性的塌陷、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可判定为稳定场地,适宜用作建筑场地。

4.2地震效应分析评价

4.2.1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

据记载,自从公元220年以来,北海市范围内从未发生过大于6级的地震,只有在1934年4月1日的灵山县平山圩发生6.75级地震,波及北海市的地震烈度为5度;在1994年北部湾坳陷区内的涠洲大断裂带(即涠洲岛)附近海域发生6.4级地震,波及北海亦有震感。但北海市区历史上未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有关规定:北海市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但由于该建筑为甲级建筑,需对其抗震设防烈度进行修正,所以最终抗震设防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

4.2.2 地震液化判别

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对于饱和粉土和砂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7、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

2)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3)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du > do+ db-2

dw > do+ db -3

du+ dw > 1.5do + 2.0db - 4.5

式中:

dw-地下水位深度(m),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

du-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m),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扣除;

db-基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

do-液化土特征深度(m),砂土为7。

由勘察资料得出:

(1)该场地地基土为第四纪新近沉积土;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3)年最高地下水位为3.0m。

判别结论:拟建场地不进行液化判断,综合评价该场地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

4.2.3 场地、地基与基础应采取的抗震措施

拟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标准设防类),建筑的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3场地类别和场地土类型

本次勘察采用单孔剪切波波速试验分别对 10、14、28 号勘探孔进行了剪切波波速测试(测试结果详见附录9-1)。根据场地剪切波波速测试结果,本场地26.6m深度内地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分别为272m/s、267m/s和263m/s,则取平均值为267.3m/s。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4.1.3条的划分原则,拟建场地勘探深度内土层为中硬土土层;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4.1.3条,确定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结合已有相同地质单元的地面脉动测试资料,场地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4.4基础持力层的选择及建筑性能评价

(1)①层耕土,结构松散、稍密,土的压缩性较大,层厚约为0.3~0.8m,承载力低,不适宜用作拟建物基础持力层。

(2)②层含粘性土粉砂,为松散纸稍密状,强度一般,压缩性一般,局部分布,分层厚度为1.2~2.4m,承载力特征值为115kPa,可用作荷载一般的拟建物基础持力层。

(3)③层含粘性土中砂,稍密状态,砂土密实度一般,强度较高,承载力特征值为165kPa,层厚为0.7~4.7,为局部分布,可用作拟建物基础持力层。

(4)④层中砂,稍密至中密状态,砂土密实度较好,承载能力较好,层厚为9~12.9m,分布较为均匀,强度较高,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下卧层。

(5)⑤层粘土,土的性质较好,处于硬塑状态,层厚为3.4~10.0m,分布较为均匀,强度较高,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下卧层。

4.5土的胀缩性评价

场地内粘土⑤层局部分布,根据《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45/T 396-2007)表1确定,本场地黏土⑤层为冲积黏土,属C1类,参考场地附近的勘察资料,拟建场地土层为非膨胀土。

4.6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4.6.1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据本次勘察时在9号、10号、28号孔所取水样分析结果:

水质分析结果及腐蚀性评价表: 表6

注:具体结果见附10“水质分析报告”

依《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年版)相关条文,结合北海当地经验综合评价:场地地下潜水对砼结构具弱腐蚀性,长期浸水条件下对其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其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承压水对砼结构具弱腐蚀性,对其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4.6.2土的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察对土层②含粘性土粉砂、③含粘性土中砂各选取2件做易溶盐分析,主要评价指标见表3:

土的腐蚀性情况一览表 表7

据土的腐蚀性报告结果,本场地②含粘性土粉砂层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砼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③含粘性土中砂层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砼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综上,基础设计时,建议应按照《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2008)的有关规定,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5 基础选型论证及评价

本工程拟建建筑总高54m,按每层3m计算,楼高18层。拟按每层15kPa计算,平均基地压力约270kPa。

5.1天然基础

5.1.1天然浅基础

根据场地内各土层特性及拟建物荷载要求,可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将1层耕土全部清除,以2层含粘性土粉砂作为基础持力层,该层砂土地基承载力验算如下:

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02)第5.2.4条之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进行修正:

式中:

?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ηb、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kN/m3);

b-基础底面宽度(m);当宽度小于3m时按3m计,本工程以6m计;

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kN/m3);

d-基础埋置深度(m),当d<0.5m时按0.5m计。

对于拟建建筑物,采用筏板基础,荷载每层按15kPa/m计,b=6m,常年地下水埋深为3m,假设基底埋深为3m,则=368.8kPa,满足承载力要求,则采用筏板基础可取。

但是由于此层砂土较为松散,且分布不均,因此不建议采用浅基础。

5.2人工基础

5.2.1复合基础

该场地由于分布厚度在1.2m~2.4m.平均在1.80m左右,若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埋深较大,由于地基土层多为含粘性土砂土,施工不方便而且造价较高,若进行地基处理可以含粘性土粉砂层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施工前应进行压实处理。按照场地条件和经验,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较为经济合理。处理至层中砂,深度以6.0m为宜。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1)中的有关规定,估算水泥土搅拌桩(干法)单桩竖向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考虑桩周土提供的阻力和桩体能承受的压力,二者取小值,计算如下:

按桩体承受压力计算(假设桩径0.5米):

其中:

fcu——与水泥土搅拌桩桩身加固土配比相同的室内加固试块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若水泥掺入比为12%~15%,根据地方经验值一般为2.0~3.0MPa,本工程取2.3 MPa

η ——强度折减系数, 0.25~0.33,取0.3;

经计算Ra=0.3×2300×3.14×(0.5/2)2=135.4kN。

按桩周土阻力计算:其中:Ra——水泥土搅拌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qsi——桩周土的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kPa);

Up——水泥土搅拌桩的桩周长(m);

Li——桩长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

α——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一般可分别取0.4~0.6,本工程取0.4;

Ap——水泥土搅拌桩的截面积(m2);

qp——桩端地基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本工程取180kPa。

以10号孔为例,基础埋深按1.5米计,桩端进入第层中砂,假设桩径0.5米、有效桩长按5.5米进行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达213.16kN,各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可按下表取值。

根据以上估算,二者取低值:

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1)中水泥土搅拌桩(干法)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估算:

其中:?spk——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λ——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宜按当地经验取值,无经验时可取 0.7~0.90;

m ——水泥土搅拌桩的面积置换率(%);

?sk——桩间天然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取0kPa;

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10。

面积置换率可用下式计算: m=d2 /de2

(其中d为桩直径,de为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校圆直径)

按桩距1.0米计算。置换率为19.6%,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达297.2kPa,建议取295.0 kPa。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估算,当假设条件改变时,应重新进行估算,且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终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施工方应当严格按照《建筑地基处理规范》进行施工。

5.3深基础

本项目的高层建筑可考虑采用桩基础,桩型的选用应根据可行性、经济性、场地条件、地质资料及目前施工队的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比选。

5.3.1桩型选择及沉桩条件分析

根据场地条件,本工程可能采用的桩型有:

(1)冲(钻)孔桩:不受场地地质条件限制,可以根据上部荷载、结构要求而选择不同的桩径和桩端持力层,较易达到设计深度。缺点是排污问题突出,施工现场环境较差,该桩型可选择中砂、粘土层和砾砂⑥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2)预制桩:预制桩生产成本低,配筋率很小,节约钢材,空心桩环保,直径小比表面积大,单方混凝土的承载力很大,施工简单,技术难度低。该桩型可选择中砂、粘土层和砾砂⑥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3)长螺旋钻孔桩:优点是清底干净,经济,高效,可充分利用岩层承载力。该桩型可选择该桩型可选择中砂、粘土层和砾砂⑥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根据可行性、经济性、场地条件、地质资料及目前施工队的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比选,本工程建筑建议采用预制桩或长螺旋钻孔桩,以中砂、粘土层和砾砂⑥层作为桩端持力层,具体桩型由设计方综合各种因素考虑。

5.3.2桩基设计参数

根据原位测试成果,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各桩型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 及极限端阻力的标准值qpk 建议值见表11:

桩基设计岩土参数表(16m≤L<30m) 表8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经验公式:

可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验证满足要求,则桩基础可取。

6 结论与建议

(1)场地无断裂、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危害,属稳定场地,适宜兴建拟建建筑物。

(2)地下水对砼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里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水和土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的规定。

(3)拟建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属丙类,北海市的地震烈度为6度,建筑场地类别为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拟建场地位于抗震一般地段。

(4)本场地拟建建筑,宜采用桩基础,如采用桩基础,桩型可采用混凝土预制桩)或钻孔桩,桩端持力层建议选择粘土⑤层。桩型采用静压桩时,施工前应先进行试桩,以确定合适的桩径及桩长。混凝土预制桩(预应力管桩)或钻孔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

(5)本场其他拟建建筑,可以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可采用片筏或板筏基础,以含粘性土中砂作为地基持力层。但是由于此层砂土较为松散,且分布不均,因此不建议采用浅基础。

(6)当本场其他拟建建筑采用地基处理时,宜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施工时应采取合理的钻探工艺及施工顺序, 严格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1)有关要求进行施工,加强施质量控制。复合地基经检测合格达到处理要求后,方可进行下步施工。

(7)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应对拟建建筑、基坑、地下水及周边建筑物进行监测,监测工作应从基坑开挖时开始,直到建筑物沉降稳定为止。

(8)基础施工时,应通知勘察单位验槽。

7 参考文献

【1】业主提供的拟建平面位置图及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

【2】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地方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T45-002-2011);

【4】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国标《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国标《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国标《建筑桩基设计规范》(JGJ 94-200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国标《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1);

【12】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标准》(JGJ87—201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工程地质手册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5】《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45/T 396-2007);

【16】 叶洪东 刘熙媛主编《基础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7】 四校合编《土力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8】黄生根 张希浩等主编《地基处理与基坑支护工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更多相关推荐: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范文

目录1勘察工作概述211工程概况212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及等级213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214勘察执行的规范标准215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4151勘探点布置原则3152勘探点的数量与深度3153完成工作量32场...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范本

目录地理位置及工程规模1工程地质条件1一地形地貌1二地层岩性2三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烈度2四水文地质条件2五不良自然地质现象3六特殊性岩土3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建议3一场地稳定性及工程建设的适宜性评价3二与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范文

目录1勘察工作概述211工程概况212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及等级213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214勘察执行的规范标准215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4151勘探点布置原则3152勘探点的数量与深度3153完成工作量32场...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

工程编号XZH20xx00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临床科研大楼拟建场地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总经理总工程师审定审核项目负责项目技术负责湖南中核建设工程公司二一一年元月目录文字部分1前言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2...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怎么写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

3.1-天津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范本

第一部分天津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补充报告或变更范本适用于岩土工程咨询天津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说明1一份完整规范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需有外封面责任页目录正文及附图附表其排列顺序亦同外封面责任页及目录不计页码正文和...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

中南大学天马公寓三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KCJD1工程概况拟建中南大学天马公寓三期由JSDW筹建SJDW设计委托我KCDW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拟建工程位于GCDD勘查工作于GCKGRQ开始于GCWGRQ结束建筑物的主要...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拟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勘察报告第1页共5页拟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工程概况受业主委托我公司对四川省蜀府房屋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及四川蓉锦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建项目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详细勘察该工程...

某岩土工程勘测报告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习单位实习时间X年X月X日X年X月X日随着大三生活的结束我们迎来了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暑假我们也充分利用了这个暑假进行了实践活动这次实习是我们学习理论知识三年以来的第一接触现场可以想象其意义的重...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广州市天河区东筑尚都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二七年十月目录一前言1一工程概况1二勘察目的和技术要求1三完成工作量2四执行规范规程及标准2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一场地地形地貌3二场地岩土层划分及...

黄峪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七里河区黄峪乡王官营村新农村建设一期工程工程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名称七里河区黄峪乡王官营村新农村建设一期工程编号TM11KC13主管院长审定审核编写正文10共页共126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

XXXX岩土工程勘察合同范本

GF20xx0203建设工程勘察合同一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含凿井工程测量工程物探项目名称XXXX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建设地点XXXX合同编号20xx勘字第号勘察证书等级综合甲级发包方湖南XXXX置业有限公司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