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24.4.2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xx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我市继续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面对有所好转但仍然复杂的外部形势,面对繁重艰 巨的转型发展任务,面对深层矛盾日益凸显、利益深刻变动的社会格局,我们在上级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突出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稳增长,加力调结构,积极优环境,全面强管理,锐意抓改革,着力保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在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快转型,取得了扎实 成效。东莞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获评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的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了 国家验收。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力保平稳增长,切实巩固了经济回升势头。紧紧抓住外部环境有所好转的时机,深入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巩固应对金融危机的成 果,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人均生产总值66344元,增长14.6%。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总 收入785亿元,增长25.1%,其中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8亿元,增长20.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078亿元,比年初增长19.3%。 坚持不懈帮扶企业。认真落实“六个10亿元”政策,加强用工、用电保障和融资、通关等服务,加快发展保税物流,开展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业务。企业经营明显 好转,外资企业关停外迁数比上年减少11%,增资扩产617宗,增加133宗。工业生产和出口均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3亿元, 增长19%;进出口总额1213亿美元,增长28.8%,其中出口696亿美元,增长26.1%。坚持不懈扩大内需。落实领导挂钩督导和审批绿色通道等制 度,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和优质产业项目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5亿元。实施八大商贸促进工程,培育和引导消费,社会零售总额1108亿元,增长 15.9%。优化外企内销通道,成功举办外博会、台博会、动漫展等,开展莞货展销活动,筹建工厂直销中心,全市工业产品内销总额3537亿元,增长 23.6%。坚持不懈扶持镇村。落实财政超收分成、公共管理支出补助、生态补偿等政策,对镇街统筹土地给予借款支持,实施市内“双到”扶贫。全年市财政共 安排65亿元支持镇村建设,预计32个镇街可支配收入280.7亿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183亿元,分别增长14.8%和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363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254元,分别增长10%和9.1%。

二、加力调整结构,产业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核心任务,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突出抓好外经贸“五个1000”专项工 作。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模式、拓展内销市场,全年共受理1250家来料加工企业转型,新增外资企业研发机构150个, 是历年总数的1.5倍。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组织赴美加、日韩台等地招商,主动拜访外企总部,邀请重点企业来莞考察,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6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27.3亿美元,分别增长60.7%和5.3%。突出培育重点企业和新兴产业。

认定现代产业体系“四个30项目”、商贸流通业“四个十大”项 目、民营工业50强、服务业50强和首批总部企业等,实施重点扶持。推动3家企业成功上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薄膜太阳能光伏和物联网2个基地被列 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制定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发展规划。突出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完善科技东莞政策,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质量强市活动,推动“两自” 企业发展。全市工业企业技改投资198亿元,增长28.2%,专利授权量增长70%。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省民营科 技企业126家、省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14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56个,参与制修订各类技术标准37项,获批省创新科研团队3 个。完善和落实民营经济扶持措施,加强内资引进,民营企业登记户数增长3.1%,实际引进内资176.2亿元,增长45.4%。突出加快园区开发建设。松 山湖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台湾高科技园开园,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落户,工业产值和税收总额分别增长23.7%和53.9%。虎门港泊位码头建设加 快,保税物流中心投入运行,对台直航航线正式通航。东莞生态园基础建设加快,生态修复初见成效,首次对外公开招商。长安新区用海申报、规划编制等工作扎实 推进。基本建成7个农业产业园。突出推进节能降耗减排。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重点企业监管,加快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治理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 生产,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和闲置地处置。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耗地、耗能分别下降

8.3%和2%。预计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4.2%和3.7%。

三、统筹规划建设,持续改善了城乡环境。坚持规划先行、城乡统筹,推进环境整治,创建宜居城乡。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环莞快速一期等39项市 属重点工程竣工,市轨道交通R2线试验段等26项工程动工。完成3个市区内涝点整治和75个欠发达村老化水管改造。建成镇村联网路31条、110千伏及以 上输变电工程21项、水利防灾减灾工程71宗、天然气管网131公里。着力抓好城乡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绿道网建设,建成区域绿道225公里。加快森林公园 设施配套,植树造林1800多公顷。全面完成在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完成运河整治应急工程,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大大提高,内河涌和水库污染治理有效加强。 着力抓好“三旧”改造。出台土地出让金调整、容积率计算、拆迁补偿指引等配套文件,完成30万亩土地的专项规划和标图建库,各镇街编制了5年专项规划和年 度实施计划,全市启动改造地块174宗、约3.4万亩。

四、强化社会管理,有效维护了安全稳定。落实综治维稳责任,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序。加强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恶性和多发性犯罪,大力开展扫黄禁 赌等专项行动,深入整治治安重点区域和行业,加强巡逻防控与校园安保。新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41个,市平安社区218个,全年刑事案件破案宗数增长 26.9%。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三小”场所、出租屋、建筑安全、食品药品质量等专项整治,开展创新消防管理试点,落实挂牌督办任 务,排查和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新建镇街应急避灾中心17个,建成食品安全样板市场67个,全市各类安全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2%和2.2%。 加强市政交通管理。强化城管综合执法,深入整治城市“六乱”,加强市政设施、环卫绿化等管理养护。完善道路护栏设施和步行系统,完成一批交通隐患点的整 治,严查酒后驾驶。发展公共交通,新增公交运力120辆、线路12条,更新出租车600辆,新建了一批首末站和候车亭,建成运河路自行车专用道示范工程。 加

强矛盾纠纷调解。完成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村(社区)综治工作站的建设,落实领导接访包案和带案下访等制度,群众信访总量下降23.4%,纠纷调处成 功率达93%。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和劳资关系调解,劳资突发事件、欠薪逃匿案件分别下降3.4%和37%。

五、办好民生实事,全面发展了社会事业。市财政用于民生事业支出116.4亿元,基本完成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切实做好就业培训工作。加强就 业服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广“村民车间”模式,继续实施免费技能培训、工资差额补贴、岗位津贴等政策,全年共培训劳动力13.1万人次,发放就业补贴 2.7亿元,户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两次调整医保待遇,最高支付额提至15万元,职工和 农(居)民退休金分别增长10.2%和44.8%。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向困难人群发放临时物价补贴,发放高龄津贴,设立自然灾害人身保障金。加强 住房保障工作,帮助2978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和首届“东莞慈善日”活动。积极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服务。切实繁荣 文化教育事业。出台文化名城建设规划纲要和若干政策,举办各级各类文化系列活动,新入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文艺作品首获文华大奖,东莞作家首 获鲁迅文学奖。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完成扩建新建6所中学。出台助学贷款和学历进修补助政策。新招收近1.5万名新莞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设立民办学校扶持 专项资金。高考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人数居全省首位。切实推动医疗、体育等事业发展。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市中医院新院等大型医疗机构建设,有效防控 基孔肯雅热等疫情。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成功承办第16届亚运会举重赛事,参加第13届省运会取得佳绩,宏远男篮第六次夺取全国联赛冠军。优化计生服 务,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自然增长率6.23%。。国防人防、拥军优属、科普法普、外事侨务、海洋渔业、工青妇幼、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气象测 报、档案方志、志愿服务、打私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六、深化各项改革,激发了体制机制活力。坚持先行先试,锐意改革创新,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成部门“三 定”方案,市政府工作部门从37个调整为32个,市直临时议事协调机构精简53%。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新进人员实行 公开招考。深化镇村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石龙、塘厦简政强镇试点工作,扩大下放事项,优化机构设置,并在中心镇和市属园区铺开。村级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 进。基本完成集体林权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第四轮清理工作,调整审批事项232项,精简32%。积极推进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深化 户籍制度改革。实行积分制入户和居住证制度,近1.2万名新莞人获得积分入户资格。深化公共事业改革。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确立4家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认真履行部省协议,推进民政工作改革,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社会工作试点。完成水务一体化管理以及农村公路养护改革。深化机关作风建 设。加强廉政和执行力建设,将加工贸易转型等13项重要工作和十件实事纳入行政问责范围。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政务公开制度,市长办公会向媒体开放。深 入开展财政绩效评价。实施大规模干部培训。继续开展市民评机关活动。深化区域合作发展。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制定“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三市在界河污 染共治、交通对接、社会管理联动和社保卡互通等方

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落实“双转移”战略,市财政投入1亿元推进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投入援建资金 9亿元,提前完成援建四川映秀任务。制定支援新疆农三师图木舒克市总体方案和规划,3个试点项目竣工。落实推进与云浮、韶关两市“双到”扶贫开发,筹集帮 扶资金2.2亿元,帮助50.8%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捐赠甘肃玉树灾区6311万元,援助广西河池、西藏林芝、新疆伊吾等对口帮扶地区财物1986万 元。

刚刚过去的20xx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五年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稳步增强的五年。我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实现了高基数上的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五年增加2000亿元,财政总收 入增长1.3倍,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社会零售总额均突破100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出口总额稳居全国第四。镇街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7亿元,村组平均可支配收入超3000万元。东莞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这五年,是结构调整逐步加速的五年。我们解放思想,科学谋划,以深入发动强化共识,以激励政策明确导向,以罕见力度稳企扶企,以危机倒逼助推转 型,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呈现出三大产业结构、内外经济结构、企业经营形态、产品市场结构优化,以及人均经济指标、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水平、产业集聚程 度提升的良好态势。工业技改投资五年增长4倍,专利授权量跃居全省第二。 这五年,是城乡环境持续优化的五年。我们加强统筹,以城带乡,全社会投入2300多亿元推进城市建设,投入200多亿元治理水污染,建成数百宗 工程防灾减灾,扎实推进“四清理”、“五整治”以及森林公园建设。城乡一体化程度更高,市中心区地位更加凸显,镇村形象更加靓丽,水环境明显好转,空气质 量持续改善。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 这五年,是社会管理全面提升的五年。我们强力打好“治摩”、“治吧”、整治出租屋、扫除黑诊所等战役,全面推进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改、大培 训、大建设,坚持开展民间纠纷调处、劳动争议调解、市镇领导接访等行动,建立健全维稳综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各类事故指标、刑事案件和信访数 量稳步下降,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东莞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这五年,是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市财政累计投入453.4亿元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公办义务教育实现了全免费,教育强 镇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统筹,公园和博物馆等实现了免费开放。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 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市民素质不断提升。东莞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各位代表!

五年的发展令人鼓舞,奋斗的历程让人铭记。五年风雨兼程,五年春华秋实,我们在困难中保持了平稳发展,在危机中加快了转型步伐,在磨砺中经受了 严峻考验,在奋进中坚定了信心决心,在实干中铸就了新的辉煌。这离不开上级和市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与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广大市 民、新莞人和外来投资者以及驻莞部队的共同努力,离不开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发展启示良多,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必须强化转型才有出路的共识。只有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 济社会双转型,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坚定制造业立市的方向。实体经济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东莞经济的品牌和特色。只有坚定不移 地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才能强化产业依托,发挥比较优势。必须坚守强镇才能强市的理念。镇村是东莞的发展之基、实力所在、惠民所依,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强镇 域经济,才能筑牢全市发展根基。必须坚持实施环境取胜的战略。城乡一体、组团发展、绿色宽畅是东莞城市环境的独特优势,只有坚定生态宜居的发展定位,深入 实施环境取胜战略,才能赢得主动。必须发扬实干创新发展的精神。实干铸就了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培育了东莞人开拓创新的胆识和勇气,成 就了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地位。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永不止步,永不懈怠,才能永葆活力,开创未来。

五年的发展攻坚克难,当前的问题仍有不少。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回升基础仍不牢固。尽管已基本走出金融危机的低谷,但部分经济指标与危机前比, 与珠三角其他城市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结构调整力度仍需加大。外向依赖、资源依赖程度还比较高,优质品牌企业还不够多、不够强,企业总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 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环境资源压力仍然较大。土地、能源等资源制约突出,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力度仍需加大。均衡发展水平仍待提升。镇村之间发展不平衡, 村组集体收不抵支现象有所增多。社会管理工作仍需加强。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治安管理、安全生产、信访矛盾、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等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近来物价的持续上涨也给群众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政府服务效率仍待提高。机关作风有待深入改进,办事难等依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

一。对此,我们将高度 重视,积极应对,努力破解。

“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将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复杂变革期,是全球新兴产业、新兴市场孕育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对东莞来 讲,这将是深入推进双转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五年。虽然我们面临着外向依存度过高、先发优势弱化、企业成本上升、节能减排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挑 战,中央货币政策收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减弱以及国内较大的通胀压力等,也将对东莞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拥有许多有利条件:外部经济环 境有望逐步好转,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内需拉动效果逐步显现;全市发展基础扎实,政府和民间的创造力较强,推动转型发展的思想更加统一、目标更加明确、方 法更加对头,东莞和谐的人文环境、舒适的城市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及完备的产业体系仍然受到客商信赖。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增强机 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既要对困难有充分的估计和应对的准备,

又要坚定信心决心,扬长避短,主动作为,努力推动东莞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稳步 前进。

“十二五”时期东莞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为 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城市升级为重点,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主要发展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结构调整取得明显突破,城市软实力明显提升,体制机制明显完善,人民幸福感明显增强。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硬实力与软实力、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政府与市场、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先行先试、 转型发展,坚持调整结构、创新发展,坚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发展,坚持扩大开放、合作发展。要重点在以下

四 大方面下工夫:

一、深入提升“东莞制造”品牌。毫不动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主导、粗放增长向创新主导、绿色低碳转变,从多轮驱动、零散 发展向园区带动、集群发展转变,从外向依赖向内外并重转变。大力调整产业存量,深入开展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扶优扶强力度, 促进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提升产业增量,提高利用内外资水平,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年倍增计划,努力实现以大补小、以优代劣。大力提高产业质量,加强科 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壮大民营经济,扩大内需市场,落实节能减排,实现高端化、本土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强化产业服务,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金融强市、 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会展休闲之都。大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一个核心区、三大经济带、五大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空间布局,打造更多更高层次的产业集 群。全面构建起先进制造业实力较强、现代服务业支撑有力、都市农业高效集约的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深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按照“强核、宜居、内畅、外联”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性 格。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以构建内聚外联的轨道交通为突破,完善一环六横六纵三连的高快速路网、四通八达的主干支次路网和便捷顺畅的公交体系,推动市民出行 方式转变,建成市内半小时生活圈;以打造“智慧东莞”为方向,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发展,完善城乡全覆盖的水电气设施和通 讯网络。坚持组团发展,大力提升以中央商务区、商贸区、生态休闲区为重点的市中心区建设,推进各镇标志性片区和成熟社区的建设,力争把主城区建设成为城市 形象展示区、高级人才集聚区和成熟社区示范区,各个镇建设成为具有“小市富县”配套水平的城市支点。坚持环境取胜战略,突出以绿为魂、水气同治,深入推进 环境整治,努力做到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坚持建管并重,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数字化、社会化。努力争创国家生态城市。

三、深入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紧紧把握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要求,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培育现代城市文 明,弘扬“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学习型城市,

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地位。加快 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水平,打造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成人教育 多元发展,努力建设全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珠三角重要人力资源培训配置基地和人才高地。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打响东莞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事业产业繁 荣发展,初步建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四、深入建设和谐幸福家园。坚持发展民生社会事业,维护安定局面,增进社会和谐,不断提高市民幸福指数。推动公安护民,努力实现社会治安根本性 好转,信访数量和安全生产事故逐年降低,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切实提高,市民安全感显著增强,建成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推动强镇富民,推动镇 村集体经济增资减债,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打造更多的名镇名村,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以此为依托促进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实现居民收入 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推动卫生健民,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明显缓解,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社保惠民,全市 居民的参保面不断扩大,人人享有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推动服务便民,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建成10分钟公共服务圈,初步实 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xx年全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 8.5%,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出口总额增长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 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2%,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控制在3%以内和4%左右。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为核心,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增强内需拉动、力促平稳增 长,着力加强建设管理、提升发展环境,着力办好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改善,巩固和扩大应对金融危机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 实的基础。

围绕以上目标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加快加工贸易转型。抓好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工作,制定方案,争取政策支持,用好专项资金,加强转型服务,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三资”或民 营,

支持企业向研发和销售环节拓展。加快发展保税物流,继续举行“莞货全国行”活动,加强与大型零售、电子商务机构的合作。改革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推进外 经贸、海关、企业三方联网管理。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坚持专业兴镇,扶持各镇集中精力发展1-2个优势传统产业。推广专业镇、专 业市场与会展业联动发展模式,加强专业市场整合培育,办好各类知名展会。探索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加强“东莞老字号”宣传推介,扶持传统特色企业发展。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重点推动半导体照明、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四大产业发展。 加快省市共建产业基地建设,争取电动汽车等产业纳入省级基地。加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的引进培育,实行用地用电优先保障,政府采购优先考虑,带动形成新兴产 业集群。 加快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落实新兴物流城市实施意见,推动“一港三带六园区”的规划建设,加快海港航运、城市配送等发展。推进市金融商务区建设, 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发展新型金融机构,促进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商业网点规划修编,整合完善西正、东纵、世博、鸿福、华南摩尔等商贸集聚区,提升主城区 商业档次。发展旅游、设计、会计、法律等产业。

二、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整合完善现有政策,五年投入100亿元,深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积极培育“两自”企业。支持企业组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资助重大科技专项、粤港招标项目和科技合作交流项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落实税 收减免政策,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深入开展质量强市活动,扶持品牌经营,试行品牌质押,加强区域品牌培育与保护,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订。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中科院信息技术研发中心等公共平台,支持半导体照明等行业以及茶山食品、沙田港口物流等专业镇创新平台建设,抓紧建 设国家半导体光源产品质检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等检测平台。加强对已建平台的运营管理。落实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建 立高层次人才列席重大会议制度。

深化产学研合作。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推动科技金融结合,支持技术研发。建设一批产学研示范基地,组建太阳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产学研联 盟,加快散裂中子源与民用核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办好科技合作周,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交流对接。推进专利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工 作,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引导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完善和落实扶持民营经济政策措施,选定一批成长型民营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先进制造业领域,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支持兴建市民营大厦。

三、着力实施引优扶强,提升产业集约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力引进和培育优质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实力。

加大园区开发建设力度。加强松山湖招商推介,用好国家级园区优惠政策,完善各项配套,推动落户项目尽快投产。抓好虎门港二期市政工程及麻涌港区 建设,建成东莞保税物流中心和虎门港数据中心,提升港口吞吐量。加快生态园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招商活动。完成长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争取尽快进入开发 阶段。制定镇街工业集聚区整合改造指导意见。

加大优质项目引进力度。完善招商引资目录,建立重大项目洽谈、决策快速反应机制,积极引进跨国企业、央企和大型民企。开展日韩台驻点招商,逐步 建立政企高层沟通机制。完善用地指标分配机制,优先解决一批优质项目用地问题。加强对镇街招商的协调指导,鼓励合作引进大项目。

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落实能源保障、办事优先等政策,大力扶持521家重点工业企业、现代产业体系“四个30项目”、商贸流通业“四个十大” 项目、民营工业50强和服务业50强等。选定一批具备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力争两年内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15家以上,超100亿元3家以 上,并对实现目标的企业给予奖励。认定第四批上市后备企业,力争新增上市3-5家。

四、着力加快改旧建新,推动城乡环境持续优化

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重点项目、“三旧”改造、环保工程等为抓手,深入推进城乡规划建设,进一步扩大投资拉动,完善城市功能,增创环境新优势。 推动交通项目建设全面提速。积极配合穗莞深、穗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加快市轨道交通R2线建设,加强沿线土地规划统筹。推进东莞新火车站及其 配套建设,加快东莞东站升级改造。建成广深沿江高速东莞段一期、虎门港支线一期、东莞大道延长线,加快从莞高速、深圳外环、博深高速、莞番高速东莞段和虎 岗高速延长线、环莞快速二期、松山湖大道常平连接线,以及东江梨川、东平大桥等建设。完成中麻公路、S120石排至桥头段、S256南城至虎门段、 S358长安至虎门段改造,抓紧石大公路、东部快速企石至桥头段改造,推进沿海公路、疏港大道等建设。

推动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完善。加快中央商务区、商贸区、生态休闲区的规划建设,抓紧推进南城总部经济片区、东城中心片区、东莞火车站石龙茶山新片 区等建设,建成广电中心、市中医院新院、篮球中心等项目,加快工人文化宫、市民艺术中心等项目,进一步增强主城区功能。继续完善城市水电气网络,推进水

利 防灾减灾工程,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16项、天然气管网140公里、改造供水管网600公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推动“三旧”改造取得突破。用好政策优惠期,加快解决历史用地手续问题。加强改造方向引导,注重开发产业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实行领导挂钩督 导,简化工作流程,推行并联审批和逾期同意制,加强政策宣传辅导,加快解决征地、拆迁、审批等难题。抓好试点建设,强化示范带动,推动已批项目加快开工建 设。 推动环境整治工程深入实施。严格落实生态控制和耕地保护红线,研究分期实施生态保护区退果还林工程。编制全市绿道网总体规划,启动市级和社区绿 道建设。加快黄旗山城市公园的建设和已建森林公园的配套,启动凤岗南门山、清溪山水天地等森林公园建设。加强社区绿化,新建一批乡村公园,创建一批宜居社 区。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加快支次截污管网建设,推进运河及挂影洲中心涌综合整治。加快4座垃圾处理厂和7个环保专业基地建设。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 任,加强排污监控和环境监测,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推广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强化土地执法监察,盘活存量土地。

五、着力扶持镇村发展,切实增强基层活力

镇村是全市发展的重要基础,集体经济是东莞的特色和优势,必须促进镇村持续稳定发展,打造更多的名镇名村。

加力推进市内帮扶。改革市镇财政管理体制,通过提高分成、超收奖励、增加补助等措施,每年增加镇街财力约15亿元。出台激励村一级转型的财政政 策。开展市内“双到”扶贫,继续实施原有扶贫贷款贴息、公共管理支出补助等措施,设立定点帮扶资金,延长借款期限,扩大使用范围,对所有基本农田实行生态 补偿,实施用地收费返还。年内帮助60%的欠发达村和贫困户脱贫。

理顺镇村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简政强镇,推动中心镇和三大市属园区加快改革,用好下放事权。推进黄江、厚街村级体制改革试点。设立农村经济风险储 备金,加强镇村集体资产和债权债务管理,出台农村干部薪酬管理办法,制定政经分账核算和集体经济多元化经营的指导意见,严控非生产性支出和超前分配。做好 镇村(居)班子和农村股份经济组织换届工作。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强项目引进,打造精细农业示范区。推进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用地集约和规模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下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推广先进装备,提高生产效益。加快渔区建设改造,稳定海洋渔业发展。

六、着力强化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局面

坚持防范与打击并重、服务与管理并举,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继续狠抓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保持高压态势,加强治安复杂场所整治,严厉打击恶性犯罪和多发性犯罪,突出打击汽车抢劫、入室盗窃、黄赌毒等。推 进“平安公交”建设,加强出租屋管理。探索推动巡警体制改革,强化公安信息化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大安全宣教和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实施消防“防火墙”工 程,加快“三镇一港”化工园区建设。完善各级应急机构建设,建成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高突发事件联合处置能力。

继续狠抓劳动监察执法和信访调解。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开展劳动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建设,提高劳动仲裁处理效率,严厉打击欠薪逃匿等行 为。建成市人民来访接待厅,完善基层综治信访维稳机构,强化矛盾排查化解,落实领导接访包案和干部下访制度,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继续狠抓市政交通和综合执法管理。增加公交运力和线路,加快完善公交站点和公共停车场建设,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加强交通疏导和执法值勤,加快交 通拥堵点的改造,完善步行系统、自行车道以及视频监控、护栏设施。加强城乡内涝整治,修缮农村巷道和排污排水设施。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继续改进环 卫保洁工作。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深入整治城市“六乱”,抓好流动商贩管理和违法建筑整治。

继续狠抓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启动“幸福家园”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工程,打造社区优质服务示范点,继续抓好省“六好”平安和 谐社区、市平安社区创建工作。加大社会工作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成熟社区建设,出台考核验收标准,推动社区功能配套加 快完善。

七、着力发展各项事业,有效保障民生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改善民生,继续办好十件实事,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铺开文化名城建设。设立5年共50亿元的专项资金,出台配套政策。推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启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加快印刷、创意设计、现代传媒等行业发展。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实 施城市形象塑造和提升工程。力保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公办中小学的生均经费标准。加大市镇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壮大公办幼儿园规模,提升民办发 展水平,落实村(社区)和新建小区办园,提高幼师待遇,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完成10所高中学校新建扩建和职教城一期工程,落实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各 项工作,支持高等教育发展。

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稳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 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加强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强化食品药

品安全监管,加大检测抽查力度。完善各项体育设施,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蓬 勃发展。继续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做好就业社保等工作。鼓励开办“村民车间”,实施青年见习培训计划,开展农民工专场招聘,帮助市民充分就业创业。完善城乡一体社保体系,提高离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低保标准从400元提高到440元,实施低保动态管理,增加特困低保家庭生活补助。制定临时救助办法,探索为困难人群购买重大疾病 保险,完善专项慈善基金运行机制。落实积分制入户和居住证制度,探索基本公共服务积分制管理。抓好“菜篮子”工程,加强物价管理,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物价 补贴。加强住房保障,建设雅园新村二期。扎实开展双拥共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继续做好国防人防、科普法普、外事侨务、工青妇幼、民族宗教、 统计审计、档案方志、气象、打私等工作。

八、着力落实规划纲要,积极扩大开放合作

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积极落实内地与港澳台相关经贸合作协议,落实对口帮扶任务,推动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

强化深莞惠一体化合作。共同编制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论证建立产业合作示范区。加快跨界路网对接,优化跨界公交线路,推进车辆通行年票 互通。加强界河联合整治,开展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打击跨区域犯罪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协作。推进职称鉴定和证书互认互 通、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养老保险无障碍转移,以及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合作。

强化与港澳台等交流合作。加强与香港、澳门在城市管理、金融、会展、旅游、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合作,落实产业服务制度,促进在莞港资企业转型升 级。加强与台湾高科技产业、现代农业等合作,推动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尽快形成规模效益,推进虎门港与高雄港、基隆港的合作。加强与东盟合作,开拓新兴市 场。 强化对口援建与扶贫协作。落实援疆、援藏计划,抓紧启动一批民生项目。扎实推进与云浮、韶关两市“双到”扶贫开发,力争提前实现80%贫困户脱 贫的目标。用好省市扶持资金,加强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完成援建汶川映秀收尾工作。继续做好对广西河池等地的对口帮扶。

九、着力加强自身建设,打造廉洁高效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优化政府服务,狠抓工作落实,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决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健全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制定行 政处罚裁量标准,完善处罚程序,开展执法评议考核,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网络问政平台及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中心镇成立法制机 构,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和落实重点项目并联审批、超时默认制度,推动一批群众常办事务上网审批。完善政府采购实施办 法,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全面推行市级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广“一站式服务”,严格执行首问责任、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六项 制度。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落实各项扶企制度,帮助解决好用工、用电、用地、融资等问题。

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加强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的跟踪督查,落实现场办公和季度片会制度,促进难点问题解决。严格厉行节约,严控会议和庆典活动, 建设全市视频会议系统。落实《廉政准则》,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综合型纪检监察平台。健全明查暗访机制,坚决纠正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十二五”的蓝图已经绘就,各项目标任务已经明确。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恪守主抓执行的职责,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不甘人后的拼 劲,在抓落实上见分晓、比高低;必须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惠民生上办实事、办好事;必须提振奋发有为的精神,坚定改革 创新的决心,强化攻坚克难的锐气,在促转型上求突破、勇争先,为建设幸福东莞而努力奋斗!

名词注解

“双到”扶贫

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省委省政府提出,从20xx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省内欠发达地区的贫困村、贫困户,通过“规划到户责任到 人”进行帮扶,确保基本实现脱贫。其中我市承担韶关、云浮两地的帮扶任务。参照省的做法,我市对市内的欠发达村、低保困难户也开展“双到”扶贫。 外经贸“五个1000”专项工作

即推动1000家来料加工企业转变形态、推动1000家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内销市场、推动1000家加工贸易企业提升生产力水平、拜访1000家目标引进企业(机构)、邀请1000家海外企业(机构)深入考察我市投资环境。

现代产业体系“四个30项目”

即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30个优势传统产业项目、3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

商贸流通业“四个十大”项目

即十大连锁经营企业、十大专业市场、十大物流企业和十大会展项目。 一个核心区、三大经济带、五大产业集聚区

一个核心区即中心城区建设现代产业核心区;三大经济带即以松山湖为龙头的园区经济带、以虎门港为依托的物流经济带、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商贸经济带;五大产业集聚区即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临港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集聚区。

“强核、宜居、内畅、外联”

“强核”是指强化主城区和各镇中心区的城市功能;“宜居”是指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内畅”是指打造连接顺畅的市内交通网络;“外联”是指打通对外连接通道。

物流“一港三带六园区”

一港即虎门港物流基地;三带即西部沿海物流产业带、东部铁路物流产业带、中部城市物流产业带;六园区即东莞市保税物流园、立沙岛石化物流园、常平大京九物流园、石龙红海物流园、茶山铁路物流园、生态园城市配送物流园。 消防“防火墙”工程

全面加强消防建设,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形成政府部门、社会单位、群众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控格局,推动消防安全环境明显改善,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有效遏制。

“三镇一港”化工园区

在谢岗、大岭山、清溪、虎门港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重点规划区域。

“幸福家园”社区服务体系

今年启动体系建设,到20xx年基本建成,主要包括打造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示范点、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培训社会建设人才、建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物业管理型社区等。

20xx年市政府十件实事

1. 加强社会治安治理

严厉打击入室盗窃及路面“双抢”违法犯罪活动,全市社区警情同比下降12%、路面“双抢”警情下降10%;打造“平安公交”,全市50%以上公交企业成立内保机构,二级以上车站全部成立警务室,创建700台平安车厢、15个平安车站,全市公交治安警情下降15%。

2. 建设一批学校

投入23亿元,建成市第六高级中学、市第七高级中学、市第八高级中学、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石龙中学、万江中学、厚街专业技术学校、市卫生学校,完成市第五高级中学、长安职业高级中学扩建工程,基本完成职教城一期工程建设。

3.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

投入8亿元,全面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报告处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重 性精神疾病管理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建成市中医院新院和广东医学院附属松山湖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并投入使 用。

4. 加大就业保障和扶贫力度

投入8亿元,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东莞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将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提高10%以上;将低 保标准从400元提高到440元;年内实现60%的欠发达村村组两级集体经营性年纯收入达到150万元,实现60%以上已结对帮扶的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脱 贫。

5. 建设宜居社区和社区生活服务中心

投入2亿元,年内建成80个宜居社区(村),创建20个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示范点。

6. 整治市区内涝

投入8亿元,基本完成鸿福河和四环路宏远路段内涝整治工程,动工建设东纵路内涝整治工程。

7. 保障食品安全

加强食品抽检,确保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7%以上、生猪“瘦肉精”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9%以上、水产品药物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5%以上、食品生产

环节抽检合格率85%以上;新建30个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创建5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

8. 建设城市绿道和森林公园

投入7亿元,建成260公里城市绿道,基本建成凤岗镇南门山和清溪镇山水天地两个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黄江镇黄牛埔、清泉,凤岗镇碧湖,寮步镇佛灵湖等4个森林公园。

9. 治理垃圾填埋场、汽车尾气和工业锅炉

投入8000万元,整改塘厦、虎门、樟木头三座垃圾填埋场,实现无害化处理;治理营运客货车尾气,抽检达标率达78%以上,淘汰或改造工业锅炉400个,改善全市空气质量。

10.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投入5亿元,实现全市镇街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实现全市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到“五个有”的标准;实现全市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组织“万场电影、千场演出、百场培训”到村(社区)、到企业。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xx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1月17日在东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府市长李毓全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xx年及十一...

东莞市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东莞市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xx年1月7日在东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袁宝成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并对今后五年和20xx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

东莞市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

东莞市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xx年1月7日在东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袁宝成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并对今后五年和20xx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

20xx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80分

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80分,内容附图。

20xx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上)-汪玉凯

课件名称20xx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上测试题目共20总分值100测试时间60分钟第1题目前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还不尽满意是否题分值5A对B错第2题尽管这两年政府改革力...

20xx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

20xx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注意有关数据亮点关键词20xx年3月5日至1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120xx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目标任务详情

附件1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表123456789101112附件2市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目标任务主要责任单位详细实施方案表样1314

20xx年阜新市政府工作报告

阜新市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1月6日在阜新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一20xx年工作回顾20xx年是阜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20xx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王伟成政府工作报告一20xx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去年以来市政府在中共常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务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

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1(1)

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1月13日在安民镇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齐洁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一20xx年政府工作回顾20xx年是实施十一五发展规...

20xx年凤城市政府工作报告[1]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20xx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回顾20xx年是我市振兴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

政府工作报告.12.14

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12月日在龙井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人民政府市长安明植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和20xx...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