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建设推动优秀财政所创建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4.29

以制度建设推动优秀财政所创建的调研报告

桦川县财政局

我县位于佳木斯市的东部,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县,全省十弱县,辖9个乡镇、105个行政村、164个自然屯、总人口2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79.7万亩,根据佳财发[2009]2号《关于开展乡镇财政财务管理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就如何以制度建设推动优秀财政所建设,提升队伍整体水平,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积极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规范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对我县9个乡镇全部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村财民理乡代管”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基本达到了管理科学化、行为规范化、工作标准化、手段现代化的要求,如何以制度建设推动优秀财政所创建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镇财政所现状

我县共有乡镇财财政所工作人员91人,在知识结构上有1名研究生、大专本科生72人、中青年占65人。根据省市税费改革要求,20xx年1月1日将全县九个乡镇财政所全部上划,人、财、物由财政局垂直管理、组织关系属地化管理、实行乡镇政府和县财政局双重领导。乡镇独立核算主体不变,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实施了“机构上划、预算代理、帐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票据统管、政府采购、县乡联网”的乡财乡用县监管、村财民理乡代管的管理方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实行了“核定收支、统收统支、小税种返还”的财政管理体制,乡镇财政所成立了会计 1

核算中心,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每年预算收支的核定是按照上年度乡镇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保持合理增幅,确定当年各项财政收入、支出指标,同时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做到季度有分析、年度有总结,预决算和各种财务报表编报及时、规范、准确,履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按照财力和事权匹配的原则、合理界定乡镇财政支出范围和规模,把确保同标准、及时发放工资作为第一要事。其次安排了维护乡镇政权运转经费以及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的支出。同时严把举债关,杜绝新债务,化解旧债。在财政管理方面,坚持原则,服务服从于乡镇党委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的领导,积极为乡镇政府建言献策,努力为管好资金出点子、想办法、把好关。

二、标准化财政所创建活动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为了全面规范基层财政所干部从政行为,结合标准化财政所创建活动,我们制定了《桦川县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桦川县财政所管理办法》、《桦川县财政所及工作人员考评办法》、《桦川县财政所考评细则》等制度,只有好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才能建立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勤奋型、廉正型的干部队伍。在创建优秀财政所活动中,我们主动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县9个乡镇财政所共投入资金90余万元,新购置一所280平方米的办公室,新建一所200平方米的办公室,对7个乡镇财政所进行了全面维修,提供了整洁适用的办公环境。同时配备了激光打印机、扫描仪、装订机、数码相机、档案柜等设施、统一购置了办公桌椅,每人配备了一台计算机,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实现了记帐微机化、凭证装订、档案管理规范化。在会计核算方面, 2

我们采用了县乡微机联网、光纤传输、提高了网速,确保了乡财乡用县监管软件系统正常使用,为了便于工作指导县局乡镇股又配备了专职的网络管理员、提高了乡镇财政工作效率。为了提高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要求每名干部都能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觉悟、一种修养、一种习惯,分批对乡镇人员进行对制度、基础知识、工作规范、凭证装订、档案管理进行业务培训,乡镇财政干部素质有了一定提高。

建立公平的用人制度

为了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我们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制定了《桦川县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财政所工作的人员录用、调动、任免由县财政局根据工作需要统一安排,财政所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定期对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进行轮换。几年来,我们累计在乡镇财政所之间调动人员18人次,选拔了多名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乡镇财政干部调入县财政局工作,统招了2名大学生充实到乡镇财政所工作。这种优秀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乡镇财政干部的工作热情、形成了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为了提升乡镇财政所的整体素质,我们加大了对乡镇财政所整体和个人的考核力度。对财政所及工作人员每季度考核一次,成立财政所考核领导小组,具体由考核领导小组成员负责考核,将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做年终考评依据。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评选出优秀财政所2个、优秀工作人员9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涌现出1名勇于和违法行为做斗争的工作人员,给予了荣誉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并由原来的聘用制转为正 3

式干部。通过了这种完善的考核制度极大的促进了乡镇财政所人员的工作热情,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建立优秀的档案管理制度

针对多年来,档案管理弱化的情况,我们制定了《桦川县乡镇财政所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并且建立了统一规范的管理表格模版。创建了档案建立、归档、借阅、归还、销毁等一系列的程序,同时为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县财政局通过政府采购为乡镇财政所购置了档案盒、档案柜等设备。建立了专门的档案资料室,配备了专门的档案管理员。通过这项工作的推进,极大的提高了乡镇财政所的业务水平,促进会计凭证装订规范,会计报表填报准确,会计帐簿记录清晰完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的方法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1、由于受到师资及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 我县每年都定期组织干部培训学习,但由于师资及能力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未达到预期效果,建议省市财政部门能够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对开拓视野、学习各地先进经验、博采百家之长、全面掌握财政理论政策水平和提高执政能力都会大有益处。

2、乡财政所职能多,人员少,影响了能力的发挥。

改革后的乡镇财政机构,出现了职能多,人员配置少的情况,财政所服务服从于乡镇政府,未实现单岗单人,出现了兼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财政工作,同时现行的乡镇财政所属于双重领导,由于受到干部提职名额的限制,处在两家都管、两家都不管的尴尬境地,为了更高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乡镇财政所长应由股级变更为副科级管理。

3、加强车辆计算机等设备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办公水平。

当前形式下、由于乡镇财政职能增加,工作覆盖面广,很多日常工作 4

都要走入千家万户,工作强度比较大、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加快软件更新力度、全面推行县乡联网、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核算、网上签章等无纸化办公程序。为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能,同时建议统一配备微型车,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保障。在以后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认真学习各地先进经验,继续加大标准化财政所建设的工作推进,研究制定有效的服务、学习机制,全面提高乡镇财政干部业务素质及能力、文明服务、依法行政、真正建成让群众满意,让领导放心的财政所。

二○?九年五月二十日


第二篇:财政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区,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正处在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扩张的转变点上,加快发展并逐步壮大县域经济,是振兴国民经济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国家和省市都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提出来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一系列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在我市“十一五”开局之年,对县域经济领域进行认真研究,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对于实施第三部战略部署,促进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加快现代化步伐,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下面结合近期调研情况及我市实际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十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阜阳市辖颍上、太和、阜南、临泉四县、颍州、颍泉、颍东三区及界首一个县级市。5个县(市)国土面积798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1.7%。县域总人口735.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80%。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从政策、资金、人才、资源配置等多方面予以支持、扶持,使我市县域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步入新的阶段,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xx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219.06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7.5%,县域财政收入达10.7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40.5%;全市县域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5元,比20xx年增长13.7%。各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xx年颍上县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太和、临泉收入突破2亿元,市辖三区登上亿元收入台阶。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如颍上县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财政补助近千万元解决100万农民看病就医问题,成为全省唯一超百万人口的试点县。

二是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核心和基础。各县(市)坚定不移的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把“工业兴县(市)”和“兴工富县”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的聚集,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培育精品名牌的力度,努力扩大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形成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工业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提升了县域工业的竞争力,推动了县域工业的快速发展。临泉县化工、酿造、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纺织、医药六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总产值由“九五”末的15.93亿元增加到28.4亿元,年均增长9.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达12.2%,工业效益综合指数达158。阜南县工业经济形成了板材、化工、麻纺、机电、化纤、建材、皮革等支柱产业,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民营工业已达6家。太和县构筑了以医药、人发、再生铅、筛网、木材、纺织、船舶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八大工业支柱。颍上县工业结构走向多样化,煤碳、造纸、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快速成长,新兴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颍泉区皖西北商贸城、生态园、机关办公区三项建设的成功实施,使泉北新区初具雏形;安徽阜阳工业园建成面积1.2平方公里,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周棚循环经济园建设全面启动,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两个园区建设初步构筑了泉北新区开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三是特色经济产业带初现雏形。各县(市)结合本地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形成特色经济。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的规模扩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界首市至20xx年上半年园区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

-1-

值13.9亿元,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2.7%;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8家位于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工业产值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9.6%。该市田营园区今年上半年实现税收3000万元(20xx年全年税收2600万元),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阜南县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基地和几个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呈现“东柳西椒、南林北蒿、效区蔬菜、中部食用菌”的格局;颍上县旅游业跨入全省强县行列,也是全省唯一拥有两个国家4A级风景区的县,20xx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68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580万元,被省政府授予首批“旅游经济强县”。

四是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对于加快产业集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在加大中心城区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各县(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能源交通、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建成和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根据不同特色,合理调整布局,强化城镇功能,建设出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中心镇和中心村。颍上县八里河镇、汤店镇同时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

五是非公有制经济增长较快。近年来,随着我市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呈现出规模迅速膨胀、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的发展态势。阜南县至20xx年民营经济业主发展到18426户,产值(营业额)42亿元,上缴税金1491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97%、81%、44%。颍泉区采取财政补贴、设立发展奖励基金、免征所得税、营业税、提供免费技术服务、放开经营领域等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和放手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如闻集的草莓协会、山羊协会,行流的先利禽业协会,中市办事处的黄牛协会、芦笋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壮大。颍东区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20xx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038户,注册资金1709万元;私营企业19户,注册资金389.5万元。

六是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全市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坚持“三权”不变的基本原则,即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全面开展 “乡财县管”管理方式改革,已基本形成了县、乡财政“预算共编、账户统设、票据统管、采购统办、集中收付”的财政管理模式,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加强乡镇财政监督管理,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保证了乡镇工资正常足额发放,乡镇的财政困难得以缓解,取得了“挖潜、节支、堵漏、控债”的初步成效。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以及财政存在的困难

十五期间,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兄弟地市比较,我市县域经济整体水平较低,经济实力弱,仍存在着增收潜力严重不足、财政收不抵支及发展速度较慢的问题。

(一) 财源结构单一,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化水平低。

20xx年,全国三次产业比重为12.4:47.3:40.3,全省为17.9:41.6:40.5,我市各县三次产业比例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如下图)

由此看出至20xx年,我市各县一产比重均在30%以上,比全国、全省高出10多个百分点;二产仅太和、界首在30%以上,颍州区二产业比重为19.4%,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28、22、8.5个百分

-2-

点。工业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单一性的特征十分明显,造成经济增长缓慢,财政增收乏力。20xx年我市工业化率比全国低20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2个百分点。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产业关联弱,各县支柱产业主要靠少数规模不大、链条不长的企业支撑,一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波动较大,整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还很弱。

(二)县域经济薄弱使县乡财政难以扭转困难局面。由于县域经济规模小,且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将主要税种做为共享税,财政收入的增量绝大部分被上级财政拿走。县乡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地方税收收入,同时县域事权和财权高度不对称。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支出中,县乡财政承担了87%,中央和省级财政仅负担13%;其次是粮食风险基金、社会养老金缺口、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医疗改革补助、住房制度改革等大量政策性资金需要县级财政兜底。一方面教育投入和公共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法定支出增长和通过条条下达的资金配套指标不断增加,要求县乡财政支出按一定的比例逐年增长。随着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义务教育改革、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和加大社会保障等事关社会稳定的支出等一系列增支因素,工资性支出、行政性支出、政策性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刚性支出不断上升,财政收支的压力将逐步加大,收入的增长满足不了支出增长的需要。

(三)总体实力较弱,人均水平偏低,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一是收入总量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各县财政支出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度高,阜南、临泉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二是人均水平偏低。由于人口多,总量少,各县市人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差距更大。临泉县20xx年全县人均GDP为2574元,而人均财政收入仅96元,不足全国人平均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各县市人均GDP如下图)

(四)财政基础不牢,债务负担沉重,加大基层潜在风险。基层政府债务风险大量积累,债务负担已成为县乡财政的突出问题。如颍泉区截至20xx年,全区政府债务为4.14亿元(区、乡镇两级,不含政策性挂帐债务0.94亿),其中区直0.8亿,乡镇3.34亿。乡镇所欠债务主要是以前年度为促进农业、水利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及弥补工资发放缺口等;另外由于受财力所限乡镇几年来只发国家基本工资,形成欠发地方出台的津补贴。这些大都是政策性欠款,受财力所限,大多债务无法在财力上多给予安排资金偿还,加上区及乡镇经济基础薄弱,债务消化困难,负担沉重,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界首市截止20xx年底,市乡两级政府债务高达4.75亿元,相当于一般预算收入的3.65倍,占全市GDP的15%.加上国有企业欠银行12.2亿元,人均债务达到3000元,沉重的债务造成县乡财力紧张,影响县域了经济发展。因此,上级预算扣款、债主上门逼债、行政诉讼等现象经常出现,不仅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干扰政府正常工作,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财政的稳固和平衡。

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

(一)全市解放思想、奋力崛起的氛围比较浓厚。经过近年来的奋斗和努力,全市上下人心思定、人心思进、人心思发展的已经形成,这些都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振兴县乡财政打下坚实基础。

(二)中央出台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三奖一补”政策,为全面振兴县乡

-3-

财政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省政府为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努力推进我省财政奋力崛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有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如省财政继续执行县级税收收入增收奖励发展资金的政策;安排一定的贷款贴息和奖励资金,支持县级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县乡财力性转移支付数只增不减,进一步平衡各县之间的财力差距,增强县乡财政基本支出保障能力等等。

(四)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五)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资本加速溢出并向内地梯度转移,以及省委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市各县区发挥区位、交通、能源及劳动力资源优势,为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扩大开放、搞好招商引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我市带来较多的投资和发展机遇。

(六)在省“861”行动计划和市“6611”工程推动下,各县区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等快速增长,项目库建设步伐加快,较多的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持续而有力的财力支撑。

(七)市委、市政府按照“十一五”的战略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市委、市政府提出把界首建成阜阳发展的副中心,为界首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提出在颍泉区建设泉北新区,给予区政府充分的开发建设自主权,在颍泉区设立规划分局,下放与之相匹配的城建、规划等权利,出台了由区财政收取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财政扶持政策。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奋力崛起”为主线,以“和谐阜阳”为平台,以工业化为核心,以“6611”工程为抓手,密切衔接“861”行动计划,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化、大开放、项目带动”四大战略,大力培育园区经济、外商投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集群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加快项目建设,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提高县域经济总量,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按照“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以经济崛起为主线,确保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地迈上2位数的新台阶,年均增长13%左右。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2%左右,达到65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争取达到60亿元,年均递增1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亿元,年均增长12%;招商引资确保五年累计突破500亿元,力争达到6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8 %以上。各县市区经济发展目标如下表:

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振兴县乡财政的主要措施

-4-

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从实际出发,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应该站在全市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规划,找准各县的区域定位和产业定位,发掘比较优势,以特色产品为依托,做强各县(市)的优势产业。必须按照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特点和要求,把工业作为各县(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建设,使资源型县(市)的产业转型有实质性进展,形成多元优势支柱产业,使县域工业真正符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同时,要注重循环经济发展。借鉴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各县实际,我们认为发展县域经济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组织实施工业突破,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生产手段从以手工劳动为主向采取机器为主的发展过程,是确保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更是县域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才能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为劳动力就业提供平台,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才能拓宽财政增收渠道,缓解财政支出压力,促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因此,各县结合本地实际分别制定了工业发展规划:颍上县将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快建设刘庄煤矿,扩建谢桥煤矿,新建罗园煤矿和刘庄深部煤矿,加快形成以煤矿生产基地为主的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集群,努力建成煤电一体化能源输出基地。阜南县决定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加快工业化的主要载体,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打牢化工、制造、板材、柳编、麻纺和农副产品加工六个工业支柱,切实抓好工业技改项目,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财税贡献率。颍州区将按照“一园两线”(工业园、105沿线、阜临路沿线)工业发展布局和“盘活存量、扩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以颍州工业园区为载体,依托骨

干企业,努力形成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等聚集度高、产业链条长、配套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

(二)认真落实支农政策,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在世纪之交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一是扩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层面。把农业由传统层面向立体多维层面扩展,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禀赋扩大农业领域的包容量。在同一产业门类上,延长产业链和开发项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二是依托市场靠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加快10个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建10万亩种植业示范区,5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万亩精养水面。争取10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通过认证,争创1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5个以上省级名牌。继续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力争进超市产品达到12个。颍上县将依托丰富优质特色农产品,延长加工链条,重点发展优质米、棉花、“三粉”、面粉、蔬菜、肉食品、水产品、木材等农产品加工,建设南照大米市场及产业化加工项目,形成沿淮知名米业加工集群。三是培植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工企业下连种养业,上连市场,是农业生产的中间和中介。国际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一般占到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我们大多在1倍左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潜力很大,市场也很大。要走出传统加工的老路,要向高、新、特方向发展。通过发展加工企业,真正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并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创新农村经济组织。近年来,农业经济的买方市场逐渐形成,流通不畅成为制约农村多种经营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培育一些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如:引导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同业联合体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一家一户的农民闯市场,流通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

-5-

问题。五是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融的产业。现代农业不仅受资源约束,而且受市场约束,通过农业产业化组织来追求平均利润的获得,是农业发展的趋势。要采取鼓励企业兴办绿色基地、龙头企业或与农户签订合同等多种办法,加快建立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机制,以分散风险,提高效益。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积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农村大地。加大支农力度,整合支农资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在“十一五”期间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落到实处。

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实行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乡村区划调整,加快编制集镇、村庄规划,做好不同类型的示范村、整治村规划。统筹安排农村生产区、居住区、生态区以及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生态良好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颍泉区启动以阜阳生态园为核心的沿泉河风景带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力争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区。加大“村村通”工程向示范村倾斜的力度,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搞好广播、电视、信息覆盖工程建设,抓好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进新农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切实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整体面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拓宽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重点支持示范村建设。

倾力打造劳务产业。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县乡发展的一大产业来抓,在培训方式上由短期培训向中长期培训、由引导性培训向就业型培训转变,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建立与劳动力输入地、用工大户和用

工企业的劳务联接机制,利用对口支援优势,力争使县乡农民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必须跳出县域经济就是县内经济的思维定势,开拓视野,树立大开放、大市场、大资源、大发展的意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县域经济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瓶颈性制约,形成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协调发展的格局;必须牢固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思想观念,创新完善生产要素流动与组合的活力机制,加强多渠道、多领域、高起点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开发新格局。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牢固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的招商理念,调动一切力量,整合一切资源,挖掘一切潜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继续严格实行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进节会招商、中介招商、驻外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积极组织参加徽商会、广交会、高交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着力实施重点突破,瞄准全国工业企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加强跟踪、集中攻关,力争在大项目、工业项目和外资项目的引进上取得积极进展。积极争取金融支持。争取开行、徽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密切政银企关系,用足用活各项金融政策,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项目是联结生产要素的纽带,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有效载体。实现县域经济率先突破,重点在工业,核心在项目,尤其要有一批投资项目拉动。有了项目,发展就有了载体,有了项目,突

破就有了支撑,有了项目,工作就有了抓手。必须要进一步把项目工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

-6-

(五)进一步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加强县乡财政管理

现行分税制确定基层政府承担的支出范围和内容比较宽泛,而留给基层财政的收入项目和收入能力却极为有限,使得体制性矛盾集中反映在县乡基层,因此,需要根据事权决定财权、财权决定税权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主体税种和财权与税权,给予县乡财政较大的财权。进一步加强县乡财政管理。继续做好“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工作,完善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实施“县乡振兴财政工程”发展县乡经济,培育新财源,增加财政收入,进一步理顺与省、县财政关系,加大对县级财政发展的财力支持,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化解乡镇债务,建立乡镇政府债务控制约束机制,缩小县乡职工收入差距,使县乡财政彻底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发展健康运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

坚持以硬措施整治软环境,继续治理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坚决查处“三乱”行为,严厉打击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强包工程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全面实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制、首问负责制和跟踪服务制,及时受理企业和投资者投诉,帮助企业解决好“围墙外的一切问题”。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阳光操作”和“一站式”服务,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信用阜阳”建设,维护重发展、讲诚信的良好形象,倾力营造规范、诚信、高效、安全的投资环境,确保项目招得来、留得住、早见效。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及时清理和废除一切歧视性的政策,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投资建设、土地使用、资金融通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建立面向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医疗、失业、养保险制度,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开拓、产品开发、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好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有、集体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自办企业或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积极运用担保、贴息、参股等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交通、码头、农林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市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环保等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组、改制,不断提高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七)依法增收节支,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县级财政困难,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唯有走发展、提高的路子,舍此别无他路可循。要加快县级财政的好转,一要在培植新的骨干财源上下功夫。按照“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植支柱,注重规模,系列开发,提高素质”的总体思路,改善财源结构,逐步建立起具有强劲实力的效益型财源建设体系。要大力扶持支持新的财源建设项目,把“蛋糕”做大。二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要解决税赋不公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偷税漏税和变相偷漏税问题,强化征管,堵塞漏洞,真正把该收的收上来。三要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财政管理方式,建立严格的预算约束机制,落实预算外资金、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提高县级财政调控能力。推行政府采购等,堵塞漏洞,在节流上下功夫。四是减少冗员。下决心减少财政供养人数,切实加强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堵住入口,敞开出口”,严禁机关事业单位超编进人。同时,对财政供养单位现有的富余人员和超编使用的临时人员要予以清退,从根本上减轻过重的财政负担。

-7-

建议省财政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政策上和财力上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如对困难县乡实行基本需求保障政策,加大对县乡一般性转移支付;对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税收增长,省财政参与分享的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的定比增量部分实行全部返还,把更多的收入留在县乡;拿出适量资金,对县(市)财政的一般预算收入、地区税收收入、财政自给率、财政供养人口系数等主要指标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完成情况好的实行以奖代补;拿出适量资金作为县里招商引资大项目奖励资金,鼓励县域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效益。

(执笔人:陈建 柳燕 )

加强工业项目建设,促进财政增长(黑山工业现状)

调研情况报告

招商引资项目储备情况

一季度我县招商引资到位额11300万元,同比增加82.38%,较市计划(58000万元)完成进度为19.5%,较县计划(10亿)完成进度为11.3%。招商项目1个,即国能黑山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域外资金来源为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

项目规划情况

一、引进项目的主要目标。

-8-

标:1、引进项目取得明显成效。按照“双增升位”的要求,发挥黑山比较优势,引进对县域经济拉动力 黑山县招商局在《黑山县2008-20xx年招商引资工作计划》(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引进项目的主要目大,对强县富民有可持续发展作用的大项目,培育一批具备区域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指标实现持续增长。20xx年计划实现域外引资6亿元,利用外资840万美元,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新上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个。按照年递增30%的预期,到20xx年计划实现域外引资7.8亿元,利用外资1100万美元,外贸出口1600万美元;到20xx年,计划实现域外引资10亿元,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外贸出口2100万美元。力争每年包装5个精品项目,作为城市名片,树立对外开放新形象。

二、20xx年包装项目的重点是:膨润土深加工项目;煤炭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花生深加工项目;玉米及附产品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肉牛(羊)养殖基地及牛(羊)肉(附产品)深加工项目;木制品精加工项目;糠醇、糠醛等化工产品深加工项目;老城改造项目;工业园区的一级土地开发及工业地产项目;城市配套服务及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等。

三、20xx年上半年,需要重点跟踪推进的项目:华润集团收购控股八道壕煤矿项目;辽宁山水矿业有限公司膨润土开发及深加工项目;禾丰饲料与绿源肉业合作项目;半拉门镇的糠醇项目;黑山镇的钢构项目;风力发电厂项目;大虎山镇镍加工项目;薛屯乡玄武岩开发项目;黑山镇金属铸造制品项目;绕阳河镇铸件出口项目。

四、建成项目的达产达效工作:国能电厂项目、百悦广场项目、弘圣花生项目、龙兴木业项目、大虎山镇变压器项目、新立屯市场开发二期工程项目。

五、已建成企业技扩改工作:西洋特肥30万吨复混肥项目、永丰造纸技改项目、鸿泰化工糠醛-糠醇项目。

六、截止20xx年一季度末经济局的统计数据,20xx年黑山县计划竣工投产500万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7个,其中续建项目4个(国能发电、瑞能变压器、宝龙肉禽、飞龙禽类加工),新开工项目13个。总投资8383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4434万元,20xx年计划投资43784万元。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增加销售收入121845万元,利润7397万元,税金5518万元。

软环境建设情况

一、政策或规定。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推进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领域,增强我县外向型经济的规模和实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内外商来我县投资兴业,促进我县城乡经济快速发展,20xx年5月8日,中共黑山县委、县政府就已制定《关于鼓励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即黑委发【2004】4号文件,规定了鼓励外商投资政策十一条、奖励引荐人员政策六条。县政府还制定了《关于印发黑山县工业园招商引资政策的通知》,规定了黑山县工业园招商引资政策,入园企业可享受的政策,包括土地政策(土地使用方式、土地转让价格、免交5年土地使用费等)、办照政策、税费政策。制定了入园企业建设期间免交费用表,免交费用计23项,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费、消防配套费、人防工程费、墙改基金、招投标管理费等。

-9-

二、服务机构。明确了黑山县主要涉外管理服务机构,包括:中共黑山县委办公室、黑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黑山县发展计划局、黑山县招商局、黑山县国土资源局、黑山县经济局、黑山县公共行政审批中心、中国银行黑山支行、中共黑山县委外宣办、黑山宾馆、姜城宾馆。

三、建立了招商网站,全方位宣传我县的招商政策,介绍我县招商环境,提供招商信息。招商网址为:

Http://www.heishaninvest.gov.Cn

Http://www.

四、20xx年2月,黑山县招商局又制定了《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指标档次分配表)》,制定了考核内容、考核对象、考核标准。还制定了《招商引资及出口创汇工作奖励办法》。

一、招商引资项目库纲要

(一)、矿产资源类

1、膨润土整体开发与深加工

2、煤炭综合利用与深加工;煤矿企业改制

3、玄武岩开发与利用

(二)、农业资源类

1、森林资源建设与木材深加工

2、牛(羊)养殖基地建设

3、牛(羊)肉深加工

4、牛(羊)屠宰附产品深加工

5、生猪屠宰及深加工

6、饲料加工厂

7、花生产业园建设;花生深加工

8、无公害蔬菜园区化生产

-10-

9、玉米副产品综合利用与深加工

10、优质矿物质水生产

(三)、旅游资源类

1、龙湾水库整体开发

2、湿地保护与开发

3、红色旅游开发

4、新农村农家游开发

(四)、新能源类

1、秸秆发电废弃物开发利用

2、风力发电

3、煤泥发电

(五)、城市基础设施类

1、污水处理厂

2、垃圾处理厂

(六)、房地产类

1、老城改造一般地产开发

2、地下商场、步行街、宾馆、娱乐设施等商业地产开发

3、园区建设工业地产开发

(七)、市场改造类

家俱市场、钢铁市场、杂粮市场、木材市场、牲畜市场、农贸市场

-11-

(八)、物流类

二、招商引资预可研程度以上项目库

1、以氧化钼、硫酸镍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系列产品项目

2、年产3万吨丙丁醇项目

3、年产5万吨二甲醚项目

4、锦州黑山阻击战纪念馆项目

5、年产5000吨活化胶粉及制品工程项目

6、50万吨∕年复合肥改扩建工程及12万吨∕年合成氨工程项目

7、锦州市黑山县热电厂工程项目

8、花生低温制油及蛋白系列产品开发利用项目

9、环保高效翻转式浅翻深松犁系列产品项目

10、微生物肥料中试及8万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11、年产8万立方米环保型高密度纤维板项目

12、生猪屠宰及肉制品深加工项目

13、10万吨∕年合成氨工程项目

14、黑山阻击战景区建设项目

15、黑山县玉成木业有限公司公司建设项目

16、黑山县常兴肉联厂建设项目

17、黑山县励家镇杂粮批发市场扩建项目

18、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

19、国能黑山生物热电厂配套热网项目

-12-

20、年产2000吨人体必须脂肪酸复合体工程项目

21、年产100万平方米复合地板、8万立方米刨花板、3万立方米细木工板(环保型)项目

22、牛羊屠宰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

23、辽宁省黑山县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化装备推进项目

24、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

25、年产10000吨活性白土项目

26、黑山县集成材总公司建设项目

27、10000T∕a糠醇生产线工程项目

以上27个预可研项目中行业较集中。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项目占据三分之一。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项目9个:以氧化钼、硫酸镍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系列产品项目;年产3万吨丙丁醇项目;年产5万吨二甲醚项目;50万吨∕年复合肥改扩建工程及12万吨∕年合成氨工程项目;微生物肥料中试及8万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0万吨∕年合成氨工程项目;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10000T∕a糠醇生产线工程项目。②木材加工业项目4个:年产8万立方米环保型高密度纤维板项目;黑山县玉成木业有限公司公司建设项目;年产100万平方米复合地板、8万立方米刨花板、3万立方米细木工板(环保型)项目;黑山县集成材总公司建设项目。③农副食品加工业项目4个:牛羊屠宰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生猪屠宰及肉制品深加工项目;黑山县常兴肉联厂建设项目;花生低温制油及蛋白系列产品开发利用项目。其他项目(包括新能源、医药制造、非金属矿采选、专用设备制造、批零贸易)10个。

2005-20xx年县域工业运行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2005、2006、20xx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18655万元、331755万元、474375万元;40.4%、增幅分别为:31.0%、36.7%。

2005、2006、20xx年工业增加值分别为:92756万元、133346万元、178786万元;增幅分别为:31.6%%、31.3%、26.9%。

2、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比

-13-

20xx年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27106万元、98204万元、167614万元,三次产业比为46.1:19.9:34.0

20xx年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40019万元、142428万元、201956万元,三次产业比为:41.1:24.4:34.6

20xx年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95200万元、191395万元、235452万元,三次产业比为:40.9:26.5:32.6

第二产业在GDP(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由20xx年的19.9%上升到20xx年的26.5%。

5、规模工业企业单位数及增长情况,其中:非公有制(除国有、集体外)情况。

2005、2006、20xx年规模工业企业户数分别为:74、109、127,其中非公有制户数分别为:57、88、113。20xx年与20xx年相比,规模工业企业总户数增加了53户,而非公有制户数增加了56户,说明非公有制规模企业户数的增长快于公有制经济的增长。

九、问题和建议

1、税源型项目和新进税源型规模企业少。

一是07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一季度投资项目仅有3个(阜新矿物局八道壕煤矿扩产改造续投2756万元;黑山县水泥制品厂投资527万元;宝龙溶剂制造公司投资95万元),仅占工业项目总数的15.8%,投资额仅占工业投资额的20.9%。因此建议抓项目以增加税源为基本切入口,乡镇考核项目以带来税收为标准。

二是规模企业中纳税大户较少,比例较小,141户规模工业中的07年纳税5万元以上企业仅有46户,比例仅为32.6%,其中亿元企业11户中仅有5户纳税5万元以上。因此建议规模工业的考核定为效益考核而不是数量和生产总量考核,即纳税额度和增长幅度考核。

三是新进税源型规模企业7户,仅占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户数的36.9%。因此建议在“双增升位”的大目标下,规模工业的准入原则首先严格界定在企业的财政贡献率上。

2、规模工业运行质量不明显。一季度规模工业产值增幅仅为17.2%,与全年计划增幅33.0%差距较大。另外增加值累计增长仅为2.5%,缩水后1.8%。税金总额增幅更小,同比增幅仅为2.3%。因此建议提高效率管理,让规模工业在发展的快车道上精装运行。

3、部分税种略有滑坡,税收征管待于细化强化、力度待于加大。比如个人所得税(25%)完成143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26.3%,比上年同期减少2万元,下降1.4%。

4、按照在《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规定的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到20xx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xx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

-14-

降低20%左右。我县一季度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6852吨标准煤(增加值22558.14万元,综合能

源消费量38014.85吨标准煤),距离“1吨标准煤以下”差距仍大,规模工业节约能源工作亟待加强管理。

节能工作建议:①建立我县能源管理部门。②突出抓好重点用能行业(我县20xx年合计耗能超过5000吨的行业有6个,分别是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的监督管理。③突出抓好重点用能企业(我县目前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10000吨的企业有4个,分别是永丰造纸46271.22吨标准煤、西洋特肥40687.17吨标准煤,千祥供暖23415.86吨标准煤,三鸽水泥12481.18吨标准煤)的节能减排。④建立节能减排乡镇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严格的评价考核体系。⑤对项目进行节能审批和验收。⑥对规模工业准入原则增加节能硬性指标。⑦提供财政税收政策及信贷支持。⑧强化统计职能,保证数据监测质量,建立我县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⑨加强节能宣传和教育,增强全民节能意识。

5、有些行业(如饲料、肥料、一些农副食品加工)的规模生产虽然没有带来税收或仅带来微薄税收,但是增加了农民就业和收入,促进了种植业发展,增加了种植业效益,带动了三产发展,符合县富民强的总目标,这些行业的项目或企业因为社会效益高有鼓励和发展的社会性。

6、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容忽视

在“双增升位”的新目标新形势下,我县项目计划定为100个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其中1000万元以上占3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xx年要完成17亿元。目前,从市到县都成立了县域办,对500万元以上项目进行全面考核。另外,对17亿元的投资额和1000万元以上项目另由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细致考核,给我县下达的新上1000万元项目18个,竣工投产12个。

在今年开始的项目严格考核中,自身完成任务是一方面,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怎么样才能被确认为完成了任务。初步可以肯定的是,首先要有统计部门的数据为依据。那么这项目艰臣的任务大体由三个部门来完成:招商局、经济局、统计局。用球场上的角色来定位:招商局是前锋,经济局是中卫,统计局是守门员。首先是需要招商局的全面招商部署,探路引资,还需要经济局的强力推进和全局的进度控制,最后需要的是统计局的准确上报和与上级局关系的沟通来保证项目不被漏报不闯报送红灯。因此除了各乡镇全面力抓的同时,还需要这三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及与各乡镇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保证既完成任务又使完成情况被全面证实。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容忽视。

一、区财政局在组织非税收入工作具体做法 非税收入在经济生活和社会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5-

20xx年,xxx区非税收入1297万元,相当于一般预算收入的53.8。非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预算资金的不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我们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和《xx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其管理范围、管理模式、征收机制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强化非税收入的管理再次成为我区财政工作的热点问题。为此,顺河区财政局不断健全非税收入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有序分配,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一是明晰政策。区财政局转发有关管理文件,结合区的实际加紧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明确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财政专户管理、部门预算管理、收费及财政票据管理等具体规定,拓宽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规范收支计划编制程序和办法,增强财政的综合平衡能力。 二是规范收费。财政局会有关部门对全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全面清理;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降低并缓征一批收费项目;对全区教育收费、建筑业收费进行专项治理,相关收费得到进一步规范。 三是票据控制。通过规范财政票据政策,健全票据领、发、用制度,督促单位及时、足额地将资金缴入财政专户,做到开票资金、入账资金、上缴财政专户资金三相符。 四是计划管理。积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按照零基预算、综合预算要求,审核编制综合财政收支计划,严格实行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项目经费按可能的安排方法。 五是预算管理。20xx年全区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款没收入863万元。 六是财政监督。加强与代理银行票据传递等业务的联系,确保非税收入准确、完整地划缴财政;有计划地开展“收支两条线”检查,对违规单位督促整改。

二、存在问题 近些年,我区在非税收入管理特别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管理方面,积极推进收费征管体制和综合财政预算改革,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解财政困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推进反腐倡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非税收入管理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容忽视。 (一)思想认识不一,改革举步维艰。主要表现为一些部门、单位甚至是一些领导同志,对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及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认识不清,把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视为单位自有资金,认为政府不必调控,财政无须管理;有的把非税收入与“三乱”联系在一起,认为抓非税收入就难免出现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也有的认为非税收入毛多肉少,不能有效增加政府的可用财力,花大力气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得不偿失;还有的认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平衡财政预算,在管理上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单位既得利益,明“脱”暗“挂”现象较为普遍。 (二)征管主体不明确,执收行为亟需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主体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非税收入由各执收单位自行征收,财政机关内部也没有一个统一归口的部门专司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这种多方征收、多头管理的格局,肢解了财政管理职能,分散了非税收入征管力量,增加了非税收入管理成本,造成了“收费养人”局面,更是形成编制人员膨胀的主要根源。同时,现行执收执罚行为主要存在部门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乱等问题。单位和个人要办成一件事,在涉及的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几乎都要过“交费关”,一些部门和单位甚至将某些管理职能置于下属事业单位或团体协会,从而增加收费环节。执收执罚单位一方面超范围、标准收费(罚款),甚至擅立收费(罚款)项目强行收费(罚款);另一方面则存在该收的不收,该罚的不罚,随意减免,收人情费,导致财政收入流失。 (三)资金管理不到位,政府难以统筹调剂。目前,对非税收入主要是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未真正触及执收执罚单位利益,仍然是“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加上传统的“重预算内轻预算外”习惯势力影响,非税收入难以全额进入预算“笼子”;加之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安排上采取的是先非税后预算,这样,单位甚至财政机关相关管理部门往往不愿把非税收入基数编制过高,造成科学的部门预算夹带相当成份的人为因素,从而使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政府统筹调剂乏力。 (四)法制不健全,监督缺乏约束力。目前,非税收入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完整、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虽有一些地方性规章,但由于监督不严或不合时宜,使得非税收入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级财政的管理模式不一样,不同地方的管理办法不一致,财政部门在非

-16-

税收入的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法规约束。 三、改革势在必行,出路在于创新(几点建议) 非税收入作为整个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制度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己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区财政局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 探索非税收入管理新途径,通过调查研究,我深深感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的问题依然存在,改革势在必行,出路在于创新。 从我区当前非税收入管理改

[1] [2] 下一页

革的实践来看,为了强化财政职能,增强政府调控非税收入的能力,摆脱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改革所遇到的部门利益驱动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约束,我们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由于这些改革主要集中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环节上,容易产生部门利益冲突的矛盾,有时候政府的调控能力仍显不足。因此,必须使非税收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才能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更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理念 要逐步淡化预算外资金概念,必须尽快建立非税收入新理念,真正把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非税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上来。一是要牢固树立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观念,把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与加强税收征管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二是树立全局观念,把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置于全区财政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衡量,摆正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三是树立宏观调控观念,注重完善政府的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通过改革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减轻社会负担,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从而为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征管主体,强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非税收入“谁收、谁用、谁管”的传统作法,就要把非税收入视同税收一样,将其征收管理权限集中于财政部门,明确代表政府管理一切财政性资金是财政部门的基本职责,强调财政部门是非税收入管理的唯一主体。只有实现对所有非税收入的统一征收,统筹安排,统一管理,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三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改进征收方式,真正做到“以票管收” 在征收方式上,要在现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基础上实行“单位开单(非税收入缴款通知单),财政(银行)开票、政府统筹”的征管制度,以票管收,统筹调剂。在具体征收方式上,针对非税收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按照有利征收、方便缴款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办法:对收入数额较大、来源稳定、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设立政府非税收入征收大厅,由非税收入管理机构集中统一征收;对少部分非税收入采取委托征收的方式;对罚没收入则委托银行代为征收缴库;对零星分散的小额非税收入委托有关部门、单位在执法过程中现场征收。 (四)实行资金统筹,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调控能力 要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作用,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统筹调剂能力。要将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对非税收入形成的财力实行统筹安排,适当调剂。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实现非税收入使用上的分类管理,改进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方法,真正做到非税收入的征收与使用分离。要积极探索非税收入按项目安排资金的新型预算管理方式,实现非税收入分配权集中于政府财政的管理目标。财政不但要在年度间对非税收入进行调控,而且在部门、单位间也要进行调度,并积极摸索非税收入在项目间进行调剂的新路子,努力提高非税收入的资金使用效率。

(五)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健全非税收入监管机制 一是要尽快结束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法律不健全的局面,加快非税收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步伐,实现依法管理非税收入,为消除“按需取费”和“收费养人”提供法律保障。建议尽快形成健全的法规程序和操作办法。二是要继续执行和完善非税收入政务公开和收

-17-

费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实行挂牌征收,使缴款的单位和群众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稽查、举报、违规处罚和责任追究等监督管理制度,对乱收乱罚乱用或应征不征、应罚不罚、随意减免的违纪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予以杜绝,并依法给予处罚。四是要建立定期将非税收入征、管、用情况向人大报告的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的监督。 总体来看,我区在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绿色城区的总体目标指引下,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财政部门,仍然担负着谋求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的重担,因此我们的财政工作要时刻体现出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必须在财政管理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而全面创新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必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xxxx区财政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通过我们推行银行代收,不断完善征管措施,加大收入组织力度,我区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升,整体财力不断增强。下面我把xx区组织非税收入情况以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介绍如下:

一、区财政局在组织非税收入工作具体做法

非税收入在经济生活和社会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xx年,xxx区非税收入1297万元,相当于一般预算收入的53.8 %。非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预算资金的不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我们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和《xx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其管理范围、管理模式、征收机制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强化非税收入的管理再次成为我区财政工作的热点问题。为此,顺河区财政局不断健全非税收入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有序分配,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一是明晰政策。区财政局转发有关管理文件,结合区的实际加紧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明确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财政专户管理、部门预算管理、收费及财政票据管理等具体规定,拓宽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规范收支计划编制程序和办法,增强财政的综合平衡能力。

二是规范收费。财政局会有关部门对全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全面清理;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降低并缓征一批收费项目;对全区教育收费、建筑业收费进行专项治理,相关收费得到进一步规范。

三是票据控制。通过规范财政票据政策,健全票据领、发、用制度,督促单位及时、足额地将资金缴入财政专户,做到开票资金、入账资金、上缴财政专户资金三相符。

四是计划管理。积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按照零基预算、综合预算要求,审核编制综合财政收支计划,严格实行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项目经费按可能的安排方法。

五是预算管理。20xx年全区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款没收入863万元。

六是财政监督。加强与代理银行票据传递等业务的联系,确保非税收入准确、完整地划缴财政;有计划地开展 “收支两条线”检查,对违规单位督促整改。

二、存在问题

近些年,我区在非税收入管理特别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管理方面,积极推进收费征管体制和综合财政预算改革,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解财政困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推进反腐倡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非税收入管理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容忽视。

-18-

(一)思想认识不一,改革举步维艰。主要表现为一些部门、单位甚至是一些领导同志,对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及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认识不清,把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视为单位自有资金,认为政府不必调控,财政无须管理;有的把非税收入与“三乱”联系在一起,认为抓非税收入就难免出现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也有的认为非税收入毛多肉少,不能有效增加政府的可用财力,花大力气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得不偿失;还有的认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平衡财政预算,在管理上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单位既得利益,明“脱”暗“挂”现象较为普遍。

(二)征管主体不明确,执收行为亟需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主体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非税收入由各执收单位自行征收,财政机关内部也没有一个统一归口的部门专司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这种多方征收、多头管理的格局,肢解了财政管理职能,分散了非税收入征管力量,增加了非税收入管理成本,造成了“收费养人”局面,更是形成编制人员膨胀的主要根源。同时,现行执收执罚行为主要存在部门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乱等问题。单位和个人要办成一件事,在涉及的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几乎都要过“交费关”,一些部门和单位甚至将某些管理职能置于下属事业单位或团体协会,从而增加收费环节。执收执罚单位一方面超范围、标准收费(罚款),甚至擅立收费(罚款)项目强行收费(罚款);另一方面则存在该收的不收,该罚的不罚,随意减免,收人情费,导致财政收入流失。

(三)资金管理不到位,政府难以统筹调剂。目前,对非税收入主要是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未真正触及执收执罚单位利益,仍然是“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加上传统的“重预算内轻预算外”习惯势力影响,非税收入难以全额进入预算“笼子”;加之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安排上采取的是先非税后预算,这样,单位甚至财政机关相关管理部门往往不愿把非税收入基数编制过高,造成科学的部门预算夹带相当成份的人为因素,从而使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政府统筹调剂乏力。

(四)法制不健全,监督缺乏约束力。目前,非税收入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完整、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虽有一些地方性规章,但由于监督不严或不合时宜,使得非税收入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级财政的管理模式不一样,不同地方的管理办法不一致,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的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法规约束。

三、改革势在必行,出路在于创新(几点建议)

非税收入作为整个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制度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己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区财政局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税收入管理新途径,通过调查研究,我深深感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的问题依然存在,改革势在必行,出路在于创新。

从我区当前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实践来看,为了强化财政职能,增强政府调控非税收入的能力,摆脱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改革所遇到的部门利益驱动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约束,我们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由于这些改革主要集中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环节上,容易产生部门利益冲突的矛盾,有时候政府的调控能力仍显不足。因此,必须使非税收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才能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取得实质性成效。

-19-

)更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理念 要逐步淡化预算外资金概念,必须尽快建立非税收入新理念,真正把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非税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上来。一是要牢固树立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观念,把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与加强税收征管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二是树立全局观念,把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置于全区财政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衡量,摆正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三是树立宏观调控观念,注重完善政府的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通过改革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减轻社会负担,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从而为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征管主体,强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非税收入“谁收、谁用、谁管”的传统作法,就要把非税收入视同税收一样,将其征收管理权限集中于财政部门,明确代表政府管理一切财政性资金是财政部门的基本职责,强调财政部门是非税收入管理的唯一主体。只有实现对所有非税收入的统一征收,统筹安排,统一管理,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三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改进征收方式,真正做到“以票管收” 在征收方式上,要在现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基础上实行“单位开单(非税收入缴款通知单),财政(银行)开票、政府统筹”的征管制度,以票管收,统筹调剂。在具体征收方式上,针对非税收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按照有利征收、方便缴款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办法:对收入数额较大、来源稳定、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设立政府非税收入征收大厅,由非税收入管理机构集中统一征收;对少部分非税收入采取委托征收的方式;对罚没收入则委托银行代为征收缴库;对零星分散的小额非税收入委托有关部门、单位在执法过程中现场征收。

(四)实行资金统筹,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调控能力 要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作用,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统筹调剂能力。要将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对非税收入形成的财力实行统筹安排,适当调剂。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实现非税收入使用上的分类管理,改进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方法,真正做到非税收入的征收与使用分离。要积极探索非税收入按项目安排资金的新型预算管理方式,实现非税收入分配权集中于政府财政的管理目标。财政不但要在年度间对非税收入进行调控,而且在部门、单位间也要进行调度,并积极摸索非税收入在项目间进行调剂的新路子,努力提高非税收入的资金使用效率。

(五)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健全非税收入监管机制 一是要尽快结束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法律不健全的局面,加快非税收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步伐,实现依法管理非税收入,为消除“按需取费”和“收费养人”提供法律保障。建议尽快形成健全的法规程序和操作办法。二是要继续执行和完善非税收入政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实行挂牌征收,使缴款的单位和群众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稽查、举报、违规处罚和责任追究等监督管理制度,对乱收乱罚乱用或应征不征、应罚不罚、随意减免的违纪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予以杜绝,并依法给予处罚。四是要建立定期将非税收入征、管、用情况向人大报告的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的监督。

总体来看,我区在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绿色城区的总体目标指引下,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财政部门,仍然担负着谋求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的重担,因此我们的财政工作要时刻体现出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必须在财政管理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而全面创新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必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

关于我市财政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总体工作安排,10月上、中旬,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冀焕忠为组长的工作评议调查组,对我市财政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整理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调查组首先到市财政局召开了由局班子成员及部分中层干部参加的座谈会。然后,深入到部分市直部门和各镇街进行了调查。

调查期间,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室向人大代表发放对市财政局工作情况调查问卷278张,收回246张,从收回的调查问卷看,人大代表对财政局工作表示满意的达到了98%以上。

二、主要工作及成绩

20xx年以来,市财政局能够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圆满完成了历次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依法行政,自觉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执行、扎实办理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审议意见和人大代表建议;能够认真践行为民理念,努力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力地推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调查认为,我市的财政工作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了基层部门和群众满意的目的。

(一)依法组织收入,保障了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一是狠抓了税源控管。市财政局注重加强与税务部门协调,实现了与税务部门的微机联网和税收月报制度,加大了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监控力度,及时了解企业纳税情况,保证了税收的及时足额入库。在抓好主体税种征收的同时,还专门设立了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窗口,与相关部门实现了联网,有效遏制了税款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二是加强了非税收入征缴。严格实行了“票款分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等非税收入征缴机制,保证了非税收入按时足额征收。三年来,我市非税收入累计达到了156796万元。三是加大了稽查力度。市财政局与税务部门联合开展了对房地产、交通运输、建筑装饰等重点行业的综合治税,严厉打击了偷、逃、骗、欠税行为。同时健全了零散税种征管和代扣代征机制,通过以查促管、以查补收,做到了应收尽收,确保了财政收入持续健康快速增长。我市地方财政收入从20xx年的6.2亿元上升到2005

年的12个亿,基本实现了两年翻番;今年1-9月份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9%。

(二)合理保障支出,促进了全市经济和各项事业和谐发展。一是保障了全市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适应赶超发展的需要,市财政局能够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证了新区、四大经济板块建设,东西两城区旧城改造,张招路、牟黄路等主干路的改造扩建,污水处理厂、配水厂建设,黄水河、绛水河、矫家河河道治理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确保了这些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加大了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市财政局能够严格执行“多予、少取”的方针,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保障了市委、市政府各项支农政策的落实。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的政策和部署,累计减轻农民负担8162万元。20xx年以来,对种粮农民发放直接补贴和农机补贴627万元,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农村“五通双建”的各项激励政策,先后投入资金2745万元,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公交车、通科普,“双建”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加大对社会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市财政局能够认真落实上级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启动了以保障最低生活、养老、五保集中供养、义务教育、农村医疗、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为主要内容的“六保”工程。今年以来,全部免除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进一步提高了农村低保、五保和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全面落实各项保障资金投入,做到了应保尽保。三年来,市财政局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达到4.4亿元。

(三)加强资金监管,加快了节约型财政建设的步伐。一是严把了会计集中核算关。20xx年成立了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对预算内外财政资金实行统一调度,对工资、人员经费、政府采购金实行直接支付,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20xx年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对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增强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目前,已将156个预算单位纳入了集中核算,基本涵盖了市级所有预算单位。二是严把了政府采购管理关。进一步完善了政府采购的各项制度,并依法规范和划定政府采购范围。三年来,政府采购节支7211万元,节支率达到了21.4%。三是严把了财政投资评审关。20xx年,成立了龙口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对财政投资项目进行事前论证、事中监督和事后效益评估,实现了对财政投资项目的全程监督。三年来,共对394个单项工程项目决算进行了审查,净核减资金11320万元,核减率达21.6%。四是严把了国有资产管理关。全面开展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年报的汇审及产权登记工作,加强了改制企业前欠的产权转让价款的收缴,合理有效的调配搬迁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积极推进闲置资产的处置。妥善解决了物资、建材、黄金、外贸、商业集团等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三年来,共实现国有资产经营收益67040万元。

(四)狠抓队伍建设,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市财政局坚持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财政一项重要工作,采取得力措施,狠抓了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学习,干部职工素质不断提高。经常性地组织财政系统干部职工学习财政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二是发扬民主,团结协作意识不断增强。领导班子作风民主、团结协调,凡涉及职工和局里工作的大事,都能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讨论决定,保证了各项工作协调一致地开展。三是加强管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制定完善了廉洁勤政、政务公开、工作失误责任追究、限时服务承诺制和首问首接责任制等多项管理制度,推行了分层次评议、轮岗交流、末位淘汰等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树立了部门良好的对外形象。市财政局在20xx年度全市“社会评机关”活动中,在30个热点部门中获得了第一名。今年3月被省文明委授予“省级文明机关”荣誉称号。

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财政预算执行的环节上还不够严谨。在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参谋作用发挥得还不够,临时变动、调整、追加预算时,在报审报批等环节做得还不够及时到位。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还存在对预算执行的分析和调度不够经常等问题。

(二)财政收支结构还不够优化。税收收入占GDP、地方税收占全部税收、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三个比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投入还不够到位;事关新农村建设的部分基础性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资金投入相对偏低。

(三)财政监管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预算外资金征收、投入、监管方面还存在制度不够完善、力度不够大的问题;财政投资的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跟踪监管上还存有薄弱环节;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执行的还不够到位,有些制约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四、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法制观念,切实维护财政预算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对财政预算的执行和调整,《宪法》、《地方组织法》、《预算法》都有明确的规定。市财政部门应从维护宪法、法律尊严的高度,从对百姓负责,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的角度,依法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及时做好财政预算调整的报审报批工作,以保证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收入情况的分析和调度工作,以确保各项财政收入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保证重点支出,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将推进

-22-

赶超发展与解决好群众困难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调节和杠杆作用,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在保工资、保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支出的前提下,对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支出,在财政资金安排上应适当予以倾斜。要继续加大对旧城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使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切实让群众享受到我市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加强财政监察,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加强监督管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设节约型财政的关键环节。市财政局要进一步抓好《预算法》、《会计法》等与财政工作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实施工作,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依法理财的自觉性;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机制,规范会计核算,提高理财水平;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外资金管理机制,加大对违规使用资金的查处力度;要严格把好财政投资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资金的收、支、管各个环节,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管,确保财政资金的专款专用;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市人大常委会财政工作评议调查组

20xx年11月

关于 20xx年财政决算初步审查及

2007 年 1— 6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

调查报告

—— 2007 年 7月 30日在区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 《监督法》规定和 常委会 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在副主任杨智煜的带领下,我们于 7月 2— 20日,对我区 20xx年财政决算和 20xx年 1— 6月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初步审查和调查。调查组分别走访了区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发改委、建委、教委、人口计生委、工业园区管委会和草街镇等单位 。通过调查和综合分析,基 本了解了我区 20xx年财政决算情况和 20xx年 1— 6月预算执行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 20xx年度财政决算

-23-

1 .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 1) 20xx年,区十四届四次人代会批准全区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 61600万元,比上年增长 16%。实际完成 71038万元,为预算的 115.3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44341万元,为预算的 117.06%;基金预算收入 26697万元,为预算的 112.54%,超收 9438万元。

批准全区地方财政支出预算 86428万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 37.99%。全年实现 126492万元,为预算(包括上级专款和结转使用数)的 78.1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 109187万元,为预算的 88.95%;基金预算支出 17305万元,为预算的 44.32%(土地有偿使用支出为预算的 44.24%)。

( 2)批准区本级财政收入预算为 47416万元,比上年增长 18.52%。完成 55277万元,为预算的 116.58%,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28580万元,为预算的 120.63%;基金预算收入完成 26697万元,为预算的 112.54%。

批准区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 58717万元,比上年增长 43.19%。实现 102224万元 (含重庆市专款等 ),为预算的 74.3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 88522万元,为预算的 86.7%;基金预算支出 13702万元,为预算的 38.66%。

2 .预算收支平衡及决算情况

( 1) 20xx年,年终决算上报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 141531万元(含地方财政收入、上级补助收入、调入资金、上年结转支出),地方财政总支出 141358万元(含地方财政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当年结转支出增加数),当年净结余 173万元。累计净结余 -1143万元。

( 2)区本级地方财政总收入 139291万元(同上,加镇街体制上划收入),地方财政总支出 139205万元(同上,加补助镇街转移支付),当年净结余 86万元。累计净结余 77万元。

2006 年决算已上报,重庆市财政局尚未批复。

2006 年,市政府及财税部门抓住我市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的有利时机,努力培植财源,坚持规范财税秩序,狠抓财政收入,年度财政收入增长达到 33.76%,实现了财政收入和经济的同步增长;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较 20xx年提高了 3个百分点,扭转了税收占比持续下降的局势,收入结构开始好转;财政

-24-

支出向社会事业和 “三农”倾斜,各类转移支付补助按规定进行分配和安排,结转资金按规定要求使用,财政直接列支依据合法;保证了重点支出的安排标准、增长比例和资金到位,较好地体现了保重点、促发展的原则,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区本级超收收入和本级使用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平衡预算,预备费的安排使用均由政府审批。自觉接受市人大监督,认真落实审议意见,加大了对财政资金和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预算的规范和约束力继续得到增强。

同时,通过调查也发现 20xx年财政决算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支出结转项目和金额大:一般预算支出结转虽较上年减少 1834万元,仍达 13706万元;基金预算结转达 21739万元。而土地储备整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建设等又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进展缓慢;二是部分预算单位实际决算超支,单位经费超支较为普遍。据统计,区级部门 33个出现超支,共 1535万元,预算执行审计的 6个部门超支 648万元。其原因:( 1)部分单位支出控制不严:招待范围和标准、公车使用管理、考察参观费用、奖金补贴发放等管理比较松驰;( 2)部分支出项目未能安排预算:如设备购置、维修等;( 3)预算标准不能全面适应相关单位实际需要:公用经费 4200元包括了水电、通讯、办公、业务、培训教育等;三是对单位预算的安排还不完全合理:各单位预算的人均财力相差很大,少数单位个别预算安排大于实际,而多数单位预算安排不足;四是项目支出监督还没有全面到位。单位超支中部分存在挤占、挪用项目经费或专项经费等问题,滞留、挤占、挪用违规现象仍较为严重;五是部分预算执行单位执收管理不到位,预算收入未及时收取解缴。六是决算办理中仍存在调整不及时等问题。

二、关于 1— 6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 .全区地方财政收支情况

( 1) 20xx年区十五届一次人代会批准全区财政收入预算 85250万元,较上年增长 20%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49710万元,增长 12.11%;基金预算收入 35540万元,增长 33.12%。

1-6 月预算收入完成 50530万元,为预算的 59.2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35281万元,为预算的 70.97%(税收收入为预算的 60.38%,非税收入为预算的 93.54%);基金预算收入 15249万元,为预算 35540万元的 42.91%。

( 2)批准财政支出预算 120927万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 39.9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 86551万元,增长 15.17%;基金预算支出 34376万元,增长 204.83%(包括城乡社区事务 34176万元)。

1-6 月地方财政支出实现 59639万元,为预算(包括上级专款和结转使用数)的 38.1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 48920 万元,为预算 48.79%%;基金预算支出 10719万元,为预算的 19.1%(土地出让金支出为

-25-

20.71%)。

2 . 1— 6月区本级财政收支情况 (基金预算收支同全区数)

( 1)区人大批准区本级财政收入为 66489万元,比上年增长 20.28%(一般预算收入 30949万元,增长

8.28%)。收入完成 36092万元,为预算的 54.28%(一般预算收入 20844万元,为预算的 67.35%)。

( 2)批准区本级财政支出 99998万元,比上年增长 37.29%(一般预算支出 65622万元,增长 6.6%)。实现 49174万元,为预算的 36.31%(一般预算支出 38455万元,为预算的 48.48%)。

3 .区本级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区十五届人大一次常委会批准区本级预算内外总财力预算为 106718万元,其中:预算内财政补助 69622万元,单位部门自筹收入 37096万元。扣除直接列支和待安排支出 20037万元,部门预算的财力为 86681万元;安排部门预算总支出为 86471万元(扣除财政直接列支和待安排支出等后,可供安排到单位的为 49585万元),一是基本支出 58041万元(人员支出 25466万元,对个人及家庭补助支出 10550万元,公用经费支出 22025万元);二是常年经费和项目经费支出 28430万元。结余 210万元。

1-6 月部门预算实现拨款总支出为 35405万元(含专款 8918万元,为可供安排到单位预算的 53.42%。

上半年,区人民政府及财税部门按照区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狠抓财政收入为核心,通过强化财税征管,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确保应收尽收, 地方财政收入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超额完成了上半年收入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并突破了 5亿元大关 ;深化预算改革,增强财政资金实效性;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优先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也较好地满足了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 ,促进了我区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 预算执行情况是基本正常的。

4 .上半年预算执行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区人民政府及财税部门紧紧围绕“提速发展、跨越赶超、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目标,在我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的运行态势和社会消费需求拉动有力,以及 20xx年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市场发展影响等情况下,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通过:一是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所提高。税收收

-26-

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57 . 9% ,继续得到提高。除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外,其余税收均出现大幅增长(如腾辉水泥 20xx年上半年由于劳资纠纷无增值税入库,而今年上半年入库税收 864万元;煤炭行业入库增值税 1643万元,增收 570万元,增长 63 . 12% 等);二是政策性调整因素导致小税种强势增长。如城镇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由于撤市设区后等级税额标准调高,车船税税率调高等。三是重点项目投产增加了税收收入。如合川发电公司入库税收 4492万元,同比增收很大等;四是房地产税收政策的调整、房价上涨、征管方式的改变和继续加强税收征管等增收。 1— 6月,房地产业税收收入(含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完成 7627万元,同比增长 105.35%,增收 3917万元。五是人口计生根据中央的要求集中清理整治工作开展措施有力、督查到位、效果明显,社会抚养费收入累计完成 8631万元,同比增长 524%,增收 7248 万元。六是强化土地出让管理,出让价格大幅提高,增收 3614万元等。

应该看到,上半年财政收入的超额完成和大幅增长中,计划生育专项清理整顿、房地产行业清理整顿等一次性增收超亿元,占到了一般预算收入的 28%以上;而在收入征管中仍存在:

一是收入完成进度不平衡,少数项目效果不好。除行政性收费、其他收入和因政策调整提高的小税种收入外,增值税、资源税、专项收入、罚没收入、土地出让金、公用事业附加、配套费收入等均未完成进度;营业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房产税、专项收入增幅低于收入总体增幅和进度;耕地占用税、配套费、公用事业附加、罚没收入等比去年同期出现大幅下降;建筑业、其他行业税收收入出现了两位数的负增长。如:增值税入库欠进度达 5.58个百分点,金额为 478万元;营业税同比仅增长 21.73%,低于税收增长 32.13%达 10个百分点,且 6月同比下降了 9.88%;耕地占用税同比下降达 58.36%,而同期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增长 41.52%;罚没收入和专项收入均仅完成约 40%(包括交警罚没 180万元);城市建设配套费收入完成 35.83%等。

二是房地产和建筑业项目开工太少,影响下半年该行业可征税源大幅下降,其中房地产行业上半年无一批准项目;建筑业续建和新建项目大幅减少,其税收收入上半年同比已下降达 17.38%。

三是预算收入征管仍存在漏洞,如交警罚没收入 180万元上交后,由于预算管理环节存在不严密情况,导致未及时转帐入库,检察院罚没收入仅完成不足 2万元等,将增大下半年收入组织的难度。

但也应看到,虽然下半年存在上述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我区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但仍有一些增收因素,包括固定资产投入随进度和强度的增加、富金坝电厂等重点工程正常运行和投产,税收调整政策执行以及各项征管措施的加强,房地产及建筑业项目逐渐开工及建设项目配套费标准调高,强化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征管,土地出让收入还存在较大空间等,对全年收入任务的完成仍会起到积极的保证作用。

在支出预算执行方面,上半年进度为 38.14%,欠时间进度达十一点八六个百分点,表明:一是在部分支

-27-

出的安排、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力度仍还不够大,进度上抓得还不够及时。如:科学技术支出仅为 17.42%、城乡社区事务仅为 28.34%、农林水事务为 40.51%、土地出让金支出仅为 20.71%等;而环境保护支出为 32.71%、其他支出为 38.68%,均同比出现了 40%以上的降幅。二是项目支出的分配考虑单位特殊工作的需要不足,一些必须的但与单位基本运行和公业务费支出无必然联系的方面未纳入项目预算安排。如公安、教育、计生等。三是由于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特别是公务员津补贴兑现及对事业单位的影响等,财政支出压力有增无减;四是仍有部分镇街历欠拨教师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金等未得到解决;五是政府性融资增长迅猛、利息增加迅速且无偿付来源、风险加大等,将给下半年的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带来较大压力。

三、对下半年预算执行的建议

针对上半年预算执行和 20xx年财政决算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区政府和各部门要密切关注全区财政经济走势,全力抓好收支管理工作,加大经济建设推动力度,确保全年各项财政目标顺利实现。

1 .积极推进财政体制和管理改革措施的落实,提高政府财政管理水平

要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实际,在对现行镇街财政分成体制充分调查研究和全区财力许可的前提下,根据各镇街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资源布局、总体发展规划定位等实际,采取科学核定镇街财政收支基数及相关定额、收入分成比例等措施,进一步理顺区、镇财政关系,继续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全面实行 “ 镇财区管镇用 ” 的财政管理模式,规范镇街财政财务管理,因地制宜、科学制定镇街财政管理办法,合理划分镇街收支范围,在加强镇街财政收支监督和资金统筹高度集中的前提下,确保镇街政府机关正常运转和经济发展。 认真落实激励性财政政策并不断加以完善,凡政府出台的收支管理政策,必须严格执行和兑现,并明确其支出安排范围和管理方式,调动部门和镇街组织财政收入、管理安排支出项目的积极性。

2 .改进宏观经济管理,落实经济发展措施,带动财政收入增长

充分发挥财政体制与政策的调控作用,密切关注、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完善和落实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政政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要 牢固树立发展决定税源的观念, 把财源建设的重点放到项目建设、引进企业和现有企业挖潜改造、扩大规模上来,建设新的重要财源支撑;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落实力度,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引导和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增长;在房地产行业清理整顿的同时,遵循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特点,以积极的态度恢复正常发展和放量;积极支持和协助发电公司、富金坝电厂等重点企业搞好和扩大生产经营,

-28-

发整治,搞好地块规划和包装,提前做好土地分期出让工作,保证土地出让收益如期实现。

帮助企业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协助落实改进措施,增加企业收入和效益等,带动财政收入增收;做好土地开

进一步加强税源监控和收入分析,坚持依法治税管费,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加大非税收入的征管、监督力度,及时出台城市建设配套费调标等办法,健全罚没收入等监督工作,确保财政收入的全面完成。

3 .严格执行预算法律法规,强化支出预算管理

政府和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预算法》、《审计法》等预算法律法规,严格预算编制和审批,加强预算约束;积极推进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发挥和调动部门在预算工作中的主观作用,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要 完善财政支出体制,加强对各种财政补贴资金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压减不合理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努力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投入,弥补收支缺口,确保中央政策及时公正、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要遵循全面预算和实事求是原则,认真分析和解剖预算单位支出结构、内容、特点,研究部分单位因工作特性等形成的超支和因管理监督不到位造成的违规超支的解决及处理办法,尽量避免和防止支出结转,如实强调指出决算;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等必须报送区人大常委会;预算收支目标调整和超预算收入使用必须编制方案,报区人大常 委会审议,确保圆满实现全年预算目标合法以及财政收支平衡。

关于岚皋县财政收入的调查报告

关于岚皋县财政收入的调查报告

岚皋县位于陕西南部,大巴山北麓,南与重庆市城口县接壤,北与安康市汉滨区、西与紫阳县、东与平利县相邻,总面积185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641米,最低海拔331米,全县辖17个乡镇198个行政村,

4.4万户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2万人,属典型的农业县、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外出务工是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岚皋县政府敞开山门吸引投资,依托当地水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事业,电力企业成为岚皋经济支柱。

二00五年,岚皋县财政总收入3096万元(国税、地税和财政机关组织的收入合计),其中,上划中央“四稅”收入1734万元(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80万元,上划省市所得税8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80万元包括:工商税收类968万元(其中:留地增值税360万元;地方工商各税608万元);耕地占用税43万元;契税27万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67万元;罚没收入、行政类收费137万元;专项收入类24万元;其他收入14万元。

-29-

一 国税机关组织收入部分

20xx年,岚皋县国家税务局组织收入合计2230.05万元。按税种统计收入构成:工商税收收入2220.61万元,罚款收入4.74万元,两费收入4.70万元。其中,工商税收收入2220.61万元具体收入构成如下:增值税收入2068.54万元,消费税收入17.97万元,企业所得税收入0.60万元,利息所得税收入74.74万元,车辆购置税收入58.76万元;按预算级次统计收入构成:中央收入1682.77万元,省级收入170.21万元,地市级收入7.54万元,县级收入369.53万元。

按现行财政预算分配制度,由国家税务局征收的税收收入入库比例如下:

比例

税种

中央

省级

市级

县级

消费税

100%

增值税

75%

-30-

7.5% 0 17.5%

企业所得税 60% 20% 10% 10%

个人所得税 60% 20% 10% 10%

车辆购置税 100% 0 0 0

-31-

罚款收入

100%

两费收入

100%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岚皋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导致岚皋的税源结构非常单一,电力企业是岚皋的税源支柱,直接左右岚皋的财政收入形势。以岚河公司为龙头的小水电20xx年供缴纳增值税1456.15万元,占全县增值税总收入的70%(1456.15/2068.54*100%=70%),况且,电力企业都是靠天吃饭,企业销售收入一定程度上依赖降雨量,税源结构极不合理。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源结构的合理性是税收收入能否保持快速增长,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经济结构决定税源结构,税源结构也是经济结构的客观反映。因此,从税收角度讲,经济结构调整实质是一种税源结构的调整。科学合理的税源结构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政府应当及时引导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探索地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和科学化。税务部门为了防止重点税源企业经营形势的变化对我县税收任务造成较大的波动和影响,在坚持任务服从政策、服从经济变化原则的同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深入调查研究,做好税源的分析与预测,提高税收收入的预见性,保证收入均衡入库;第二、有效加强重点税源控管,要把电力企业税源的管理委于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同志专人负责,有条件的最好驻厂管理。第三、要把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作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长抓不懈。

二 地税机关组织收入部分

-32-

20xx年,岚皋县地方税务局组织收入合计1610.94万元。按税种统计收入构成:工商税收收入1107.06万元,其他收入503.88万元(教育费附加收入27.88万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0.53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75.47万元)。其中工商税收收入1107.06万元具体收入构成如下:营业税收入643.59万元(金融保险营业税47.59万元,其他营业税596.00万元),企业所得税收入57.54万元,个人所得税216.61万元,资源税9.12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81.51万元,房产税58.21万元,印花税5.73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22.18万元,车船使用税12.57万元;按预算级次统计收入构成:中央收入164.49万元,省级收入789.42万元,地市级收入31.85万元,县级收入625.18万元。

按现行财政预算分配制度,由地方税务局征收的各类收入入库比例如下:

比例

税种

中央

省级

市级

县级

营业税

30%

70%

土地使用税

30%

20%

-33-

50%

房产税 0 30% 0 70%

资源税 0 30% 0 70%

企业所得税 60% 20% 10% 10%

个人所得税 60% 20%

-34-

10% 10%

印花税 0 0 0 100%

车船使用税 0 0 0 100%

土地增值税 0 0 0 100%

城建税

-35-

100%

教育费附加

100%

岚皋县的地方税收零星分散,第三产业营业税收入微乎其微,正常管户中没有年纳税超过50万元的企业。随着城市建设和小水电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安装领域营业税大幅度上升,固定资产转让是营业税的另一个增长点。

三 财政机关组织收入部分

20xx年,财政机关组织收入312万元,其中,耕地占用税43万元、契税27万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67万元、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137万元、专项收入24万元、其他收入14万元。

按现行财政预算分配制度,由财政机关征收的各类收入入库比例如下:

比例

税种

中央

省级

-36-

市级 县级

耕地占用税 0 0 0 100% 契税 0 0 20% 80%

土地出让金 0 0 20% 80% 其他 0

-37-

100%

四 现行财政体制和一般性转移支付部分

20xx年,全县收入合计1280万元,支出合计13218万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11938万元。

为了保持地方既得利益格局,逐步达到税制改革的目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xx年为基数年核定,按照19xx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情况,核定19xx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19xx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部返还地方,保证现有地方既得财力,并以此作为以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19xx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xx年基数上逐年递增。

按照“陕政发(2004)42号”文件“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问题的通知”,将省与市的收入进行了如下调整:

1.将全省电力企业(不含小水电)增值税(25%部分),省级汇算清缴的电力增值税和西北电网有限公司过网费增值税附征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全省金融保险业(含非银行金融机构)营业税以及随同征收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全省高等级公路通行费营业税以及随同征收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作为省级固定收入。

2.将全省增值税(25%部分)(不含列入省级固定收入部分)、营业税(不含列入省级固定收入部分)、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资源税作为共享收入(简称共享5税,下同),省与市县统一按30∶70比例分享,即:省级分享30%,市县分享70%。

3.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维持原分享办法不变,留地方部分省市继续按对半比例分享,即:省级分享20%,市县分享20%。

4.将剔除上述税收收入外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印花税、筵席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税收作为市县固定收入。

取消递增上解和上划中央“两税”返还省级集中0.15等办法,以后年度增加的上划中央“两税”增量返还额改按增量比重进行计算,即:按照新体制规定的省与各市区当年上划中央“两税”(上划增值税与体制调整方案规定的增值税25%部分的划分范围和比例相一致,上划消费税省与市区按30∶70比例划分)增

-38-

按照保既得利益的原则,维持不变。

量占全省当年上划中央“两税”增量的比重进行分配。对20xx年以前形成的上划中央“两税”返还基数,

关于基数的计算与考核问题,体制调整基数统一以各地20xx年决算收入,加其20xx年比20xx年3年的年均递增率推算确定。以后年度,按省财政核定的收入返还基数如数返还各地,但各地上划省级收入达不到上划基数的,相应扣减其收入返还基数。

为体现激励政策,省对铜川、渭南、汉中、安康、商洛、杨凌6市区的共享5税收入当年净增量,实行当年全额返还政策。

随着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逐渐加大,县级财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解决个别县区财力过低问题,确保县区财力能够保证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首先建立最低财力保障机制。在全省所有县区财力能够保证干部职工工资发放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支出标准,按照同意的转移支付办法,采用20xx年基础数据,根据各县区总财力以及按照全省县级统一支出标准和各县标准财政供养人数计算的各县标准支出需求,确定转移对象。同时考虑设区市本级财力状况,根据省财政当年用于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资金量,测算对困难市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额(具体计算办法见附件1:“20xx年陕西省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

通过对岚皋县20xx年度的财政调查, 我们感觉在税收计划管理方面存在依法治税与税收计划分配严重不协调问题。辨证地看,依法治税是完成税收计划的法律保证,税收计划是历史沿袭下来的重要工作方法,是依法治税尚不完善时期做好税收工作的有力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税收计划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应该改革。税收计划存在按需下达,以支定收的问题。县政府为保税收返还、保预算盘子,不顾经济税源的实际,违背税收来源于经济的客观规律,人为以支定收,对税收计划层层加码。造成了企业不能依法纳税,税务机关不能依法征税的事实,严重危害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此,在税收计划方面,应遵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兴利除弊,与时俱进,编制零基税收计划。

税收是对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来源于生产、非生产的各个部门,与国内生产总值在范围上具有一致性,税收收入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规律十分明显:首先,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变化是同向的,即二者增长曲线向着同一方向变动。其次,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变动轨迹基本吻合,即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周期接近一致。所以,运用国内生产总值分析评价税收收入水平,科学编制税收计划具有较高的价值。

税收计划是政府预算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为正确发挥税收计划的作用,必须彻底改变以基数为依据编制税收计划的方法,实现零基税收计划。

零基税收计划的主要特点是取消基数在计划编制与分配中的基础作用,一切从零开始,也就是完全以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重新编制每个年度税收计划。零基税收计划的优点主要是使税收计划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有利于实现依法治税,保证法定税收制度与实际税收制度的一致性,正确贯彻税收政策。

-39-

在零基税收计划执行阶段,应当将零基税收计划作为指导性计划,而不是指令性计划,在考核税务部门的工作业绩时,主要不是考核税收计划完成情况,而应重点考核税收管理的有效性,具体包括税务登记率、纳税申报率、申报准确率和税款入库等。

为保证零基税收计划的执行,需要改革政府的预算管理,必须彻底改变用财政支出制约税收收入的做法。在此基础上,税收收入不敷财政支出的差额,利用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手段来弥补,防止随意改变税收计划,用税收计划适应支出需要。

会计集中核算,就是在预算单位(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财务审批权及会计责任主体不变的前提下,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采取“一厅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由财政部门的专职会计核算机构,对预算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并提供会计服务的一种制度。

会计集中核算作为一项强化会计职能,加强财政监管,规范会计行为的重大改革举措,对构筑新型公共财政框架,完善我国社会主义财政体制,效果明显,影响深远,这一举措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并取得良好成效。但是,会计集中核算在具体执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对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改进。

一、县级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作用

经过几年的会计集中核算试点,各地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会计核算中心制定完善了各种内部管理办法和制度,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推行源头治腐三项制度的实施办法》、《会计核算中心职能配制、内部机构、岗位及职责、银行操作规程、内部审核办法的通知》、《会计核算中心内部稽核制度》、《会计核算中心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会计核算中心岗位责任考核办法》、《会计核算中心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暂行办法的通知》等。会计集中核算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重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强化监督管理,促进单位财务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财政部门的监督由事后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并举,为实行国库单一支付制度奠定基础,推进了支出管理改革,可以杜绝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

-40-

会计工作,为政府和财政部门了解和掌握国有资产的真实数量和状况提供了可靠保证,减少因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资产损失和浪费,防止低价转让国有资产和恶意经营等现象的发生,遏止或减少铺张浪费。镇巴县经过几年的会计集中核算运作,建立账套110多户,拒付金额多达l30万元。不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而且通过“收支两条线”减少财政资金的流失、浪费,有利于县级财政收入及时入库。

二是能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信息共享系统。镇巴县的会计集中核算实行会计电算化,通过财会联络员就可以与核算中心联络人员完成资金结算等业务,增加了效能。这样就能使各个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的运动信息全部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并且实现了电算化管理和微机联网,达到了方便对账、利于监督、资源共享的目的。作为县政府会计核算中心,能按月编制县政府公共财力运动状况的资产负债表,让县政府决策完全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同时由于财政信息共享,使得征收单位、财政部门、支出单位能够相互监督与牵制。

三是能规范和统一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镇巴县通过落实《会计核算中心职能配制、内部机构、岗位及职责、银行操作规程、内部审核办法的通知》、会计凭证审核制度等,规范操作程序,统一会计处理方法,规范了会计核算。县级的会计集中核算使会计工作的独立性相对增强,政府和财政部门的外部监督通过集中核算转移到单位内部,这使得会计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同时,会计人员与单位经济利益的脱钩,降低了会计人员因利益驱动而从事违法活动的可能,有利于防止技术性信息失真,也有利于防止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

二、县级机关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县级机关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县级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

(一)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预算监督机制不健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单位分散管理财政性资金的现状,实现财政性资金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收付,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县级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强化了单位收支管理,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预算监督机制也很不健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还相当薄弱,预算执行不力的矛盾相当突出。

(二)财务支出标准与实际支出存在较大出入。如果对超出规定的开支,经县级单位审核后就一律报销,这就违背了财务制度、放弃了会计监督,而且还可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但是如果对超标开支一律不予报销,则有可能影响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三)资金结报时间周期长,制度出台相对滞后。核算单位资金结报时间周期长,跨月报账现象时有发生,容易造成财会联络员(或报账员)挪用等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在报账审核工作中,新制度出台相对滞

-41-

后,审核的标准、范围及尺度难以把握。比如:1.外出学习补助报销标准;2.各单位自行奖金、津贴的控制标准;3.外出考察学习如何报销等。

(四)财务管理权与会计核算职能的分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实际是将会计核算职能从预算单位分离出来,单位只保留财务管理权。在这种模式下,预算单位往往认为财务会计核算已由财政统管,单位只管用钱就行,从而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降低,导致预算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和理财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如果不加以解决,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问题势必更加突出,会造成新的腐败之源。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规范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确保资金运作的安全完整。为了保证各单位资金的安全完整,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确定了岗位分工和职责,各个会计岗位权限按会计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界定,确保资金运作的安全完整。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将会计核算从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分离出来,也就是说把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留在单位,把会计人员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把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纳入会计核算中心。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核算单位的“财会联络员”是单位与会计中

心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完善财会联络员制度,提高财会联络员素质是提高会计中心核算质量的关键。

(三)建立预算监督体系,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同时要加强部门问的沟通与协调。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综合财政预算管理。

(四)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资金效益。一方面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内部控制与自我约束,严格操作,防范风险。另一方面,要求单位财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并尽可能深入到单位实际中调查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督促单位切实用好用活资金,使会计核算工作与财务管理协调一致。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要求:“要把反腐倡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特别是要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和缺乏制约的问题。”《中国共 产 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还明确规定:“党内监

-42-

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所谓“主要负责人”,即通常所说的“一把手”。把“一把手”列为党内监督的重点,这是条例的一大“亮点”。监督“一把手”,是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落实这一举措,关键在于既要促进“一把手”严于自律,又要强化对“一把手”的他律,同时还要强化制度建设,三者并存,相互制约。

如何摆正自律?他律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加强自律是防微杜渐,避免走上腐败堕落之路的重要一环。“一把手”作为主要领导,权力大,责任重,影响广,在工作中要起到统筹全局、协调关系、集中意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一把手”应不断提高自律意识,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来自于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对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重大意义的深刻认识;来自于对消极腐败现象损害群众利益、影响执政为民的严重危害性的深刻认识;也出于领导干部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视他律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反腐倡廉,既需要内在自觉,又需要外在推动。既要严于自律,还要重视他律。任何人有了权力和地位,不管是否自愿,总有一个为了谁、图什么的问题。应当看到,在“一把手”队伍中确有少数领导干部行为不端,作风不正,图的是腰缠万贯、封亲荫戚、奢靡玩乐,一旦有了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就会在邪路上越走越远。显然,对于这类人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没有舆论压力、没有监督措施,即缺少强有力的他律,是难以令其警醒、收敛、改正的。他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监督机制;二是严厉进行查处。对于监督,中央要求综合运用党内监督、国家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构建完整有效的监督机制。并使各种监督相互配置、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功能,形成制衡机制,逐步构建起上下、左右、内外共同遏制腐败的监督机制。使“一把手”无法腐败。至于严励查处,中央同时颁布的《中国共 产 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得很具体、很明确,并强调“坚持党员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把手”如不接受监督或监督无效,就应按相应条款给予查处,触犯法律的要坚决绳之以法。

——制度是根本,是教育和监督的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举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教育、制度、监督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实践,其中制度是根本,是教育和监督的依据。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它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明确性、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些特征使它在规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行为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健全、良好的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相反,制度不健全或制度定得不好,则可能导致权力腐败。因此,监督“一把手”,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怎样实现自律?他律与制度约束

-43-

《中国共 产 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正式颁布实施,使党内监督得到了规范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既要时刻警醒自己的所作所为,警惕人间的各种诱惑,严于自律,不断强化自身免疫功能。又要有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肩负起开展党内监督的组织领导责任。与此同时,抓好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并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机构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等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严密的网络和健全的机制,以充分发挥党内外对正确运用权利的保障功能、运行偏差的矫正功能和运行错误的惩治动能的监督。从而实现关口前移,使领导干部少犯或不犯错误,进一步提高反腐斗争水平,保证权力的运行不能脱离正确轨道。

一是一定要把握权力的二重性。权力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矛盾体,就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正确使用权力时,它是“天使”,可以造福一方,可以造福于民,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不正确使用权力时,它是“恶魔”,可以造孽于民,延缓、阻碍甚至破坏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成为时代进步的绊脚石。所以,把握好权力的二重性,对领导干部非常重要,可以做到有权不傲、不刁、不狂、不霸。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常修为官之德,常想立身之本,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储水万担,用水一瓢;广厦千间,夜卧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三餐”,一定不要为功名所累,不要为金钱利禄所累,不要为各种消极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所累。应该牢牢记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坚持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坚持清清白白做官,老老实实生活,防止被权力腐蚀,更要防止自己滥用权力而最后被权力葬送悲惨结局的发生。

二是一定要充分认识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重要性。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人的当初为了维系自己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建立权力关系之时,从来没有想到权力会“变异”,从来没想到权力会产生约束发展、危及生存的巨大负面作用,所以当权力的负面作用出现时,人们为了防止权力“变异”,一直在想方设法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一直在寻找最佳的控制机制来减少或消除权力的负面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就是这种趋势的必然发展。《中国共 产 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就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进而跳出政权得而复失的历史周期律,防止出现“人亡政息”的历史悲剧,长久巩固执政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三是一定要切实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领导干部能否在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中把握住自己正确的前进方向,能否切实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是对每一位领导干部得失成败的一个重大考验。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在对待监督这个问题上最起码应做到以下五点:一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规范好自己的用权行为,严格进行自我监督;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班子成员互相监督,坚决反对那种开展民主生活会是“洗温水澡”、“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陋习的蔓延;三是广开言路,主动接受监督,坚决反对一言堂的不民主作风;四是只要不是保密事项,要公开透明,方便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五是保护监督者,鼓励监督。这样才能把自己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规范好用权行为,以保证手中的权力不用错地方,不用出问题,从而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四是一定要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像成克杰、胡长清、李嘉廷、王怀忠等之类的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经不起权力、金钱的考验,走上腐化堕落之路,固然有思想方面的原因,但这与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密切相关。比如,有的制度与变化了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缺乏时效性;有的制度照搬上级文件,不能结合地方实际,缺乏针对性;有的制度体系不健全,标准模糊,缺乏可操作性;有的

-44-

执行制度不力,使制度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权威性等。制度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不适应反腐斗争的需要,因此,消除腐败现象,还是要抓住制度这一根本。一方面,应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在民主集中制、基层党建、干部的培养与选拔等方面,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的规章制度,形成与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的新机制、新规范;另一方面,应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具体体制、制度和薄弱环节,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建立结构完整、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约束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保持党的纯洁,才能保持政府官员的廉洁从政,执政为民,一心为民。

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保障农村基层干部待遇,激发基层干部活力、巩固基层政权,该县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及综改办围绕建立村级组织“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的目标,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层就建立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进行了调研,反复研究讨论,出台了村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使该县的村级组织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村组干部报酬制度化。根据镇巴县目前村组干部报酬现状和县财政对村级组织运转转移支付情况,从20xx年起对村组干部报酬实行统一管理。各乡镇按县财政下达的村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标准除按30%安排村级办公经费外,其余资金应全额用于村组干部、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报酬。县财政安排的转移支付资金,各乡镇要坚持“同工同酬、保障兑现”原则,在本乡镇范围统筹安排使用。村干部报酬实行月薪制,月工资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大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占工资总额的70%左右,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的30%左右。基本工资由职务工资、人口基数工资和工龄工资组成,分别占工资总额的30%、30%、10%左右。村支书、主任同一职务工资档次,村副支书、副主任、专职村文书职务工资同一档次,且应不低于村支书、主任职务工资的80%;人口基数工资按村人口多少确定,工龄工资按村干部任职时间长短确定。对组干部、配套组织负责人、专职村计生专干等报酬也做了具体规定。绩效工资由各乡镇根据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对村干部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后,年终一次兑现。对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各级党委、政府表彰的先进个人应进行适当奖励。中省市劳模,中省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可适当发放津贴10元—50元/月,具体标准由各乡镇制定。

二、离退职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化。根据镇巴县财力状况,坚持“量力而行、适当补助,任职时间越长补助标准越高”的原则,适当提高连续任职15年以上、年满60周岁且正常离任的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任职15年—20年每年400元,任职21年—29年每年500元,任职30年以上的每年600元。离退职村干部生活补贴由县财政纳入年度预算,年终实行“一折通”办法直接发给个人。

三、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社会化。鼓励村干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要求乡镇鼓励45岁以下村干部自愿以个人名义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尽最大努力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村干部在职期间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采取“政府补一点、乡镇挤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总额的80%,县、乡(镇)财政分别补助10%。离职后养老保险金县、乡(镇)财政不再补助。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村干部连续缴费15年,在男年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四、村组干部报酬的发放方式规范化。村组干部报酬实行月薪制或年薪制两种形式,通过“一折通”和

-45-

现金发放两种方式直接发放给村组干部个人。村干部基本工资和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村计生专干、村民组长、计生中心户长年报酬,每月或每年终由乡镇财政所会计核算中心从村级组织运转财政统筹资金专户中直接打入个人存折,确保村组干部报酬足额兑现。绩效工资由乡镇政府按对各村工作目标责任书考核的情况进行兑现,乡镇会计核算中心根据考核结果将绩效工资发放给村干部个人。

五、资金来源明确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一是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原由村集体经营收入开支的村干部报酬、办公经费等继续保留。对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村“两委”干部,在每年新增加的村集体经济净利润中,可提取20%左右给予奖励。二是村级运转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县财政要加大对村级的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增加转移支付资金。县财政的村级运转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只能用于村级办公经费和村组干部报酬发放。村级办公经费主要用于办公和订阅党报党刊、业务刊物。

六、配套措施科学化。一是鼓励减少村组干部职数。通过合村并组、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兼职等办法,努力减少村干部职数,达到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待遇的目的。对因村干部职数多而形成的资金缺口由乡镇财政自行负担。二是强化对村干部的工作考核。各乡镇在原有考核办法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村干部工作考核制度。坚持平时考核、年度考核、民主测评和年度审计相结合的方法,认真抓好对村干部工作年度考核和民主测评工作。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报酬和任用直接挂钩,奖罚分明,严格兑现。三是各乡镇人民政府都要在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设立村级组织运转财政统筹资金专户。严格实行“村财村用乡代管”制度,严禁截留、挪用村级组织运转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四是县财政局、审计局、民政局等单位要做好对村级组织运转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五是各乡镇每年底要向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民政局专题报告村、组干部报酬,村级公务经费,离退职村干部生活补贴的发放情况。县委组织部将乡镇建立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纳入党建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新农村。

一、公共财政工作在服务“三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湖南财政部门在支持“三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深深感受到,只有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三农”工作中的应有作用,才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条件。

只有支农力度显著加大,公共财政才能温暖“三农”。全省财政部门应该心系“三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公共财政的阳光洒向广阔农村。据不完全统

20xx年,计,仅中央和省级有关部门安排用于“三农”的财政性资金就高达121.19亿元,比20xx年的98.76亿元增加22.43亿元,增长22.71%。一是主动坚持“少取”。 20xx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行农业税全免政策,其中由省自行减免形成的5.19亿元财力缺口全部由省财政负担,三湘农民因此减负31.34亿元,延绵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在我省成为历史。二是更加注重“多予”。2004-20xx年,我省共计发放粮食直接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资金21.88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46-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十五”期间全省投入扶贫资金27.66亿元,“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04-20xx年共安排资金1.17亿元,四是大力推动农民就业培训。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共培训农民32.17万人,转移就业28.25万人;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帮助12.2万人掌握了实用科学技术。五是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50.89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8.7亿元、农业产业化资金11.05亿元,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六是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中央和省级财政2004-20xx年投入42.18亿元,促进了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沼气池等建设;“十五”期间累计投入47.5亿元,支持了8300公里乡村公路建设。

只有财力分配向基层和困难地区倾斜,才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几年来,各级财政部门自觉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财力分配注重向基层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按照“中央和省帮助、市尽责、县努力”的思路,积极落实中央“三奖一补”政策,共拨付奖补资金7.89亿元,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二是加大对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20xx年省财政对县乡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达58.4亿元,2005是20xx年的22.21倍,所有资金由省财政直接计算分配到县市,增强了县乡自我发展能力。年,38个国扶、省扶县的人均财力达到13093元,比20xx年增加5953元,增幅达83.38%。三是重点支持困难地区加快发展。“十五”期间,省财政对湘西州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定额补贴资金达到61.84亿元,扶贫资金达到7.09亿元。2004-20xx年,省财政投入3.7亿元,重点支持湘西地区168个产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了该地区的发展步伐;每年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亿元,专项弥补困难县级公安机关经费缺口。 只有建立县乡财政管理新机制,才能缓解县乡困难。为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中央和省财政在继续加大对财力薄弱市县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新机制,为缓解县乡困难作出了积极努力。一是较大幅度增加了对财政困难县市和少数民族县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20xx年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规模达到58.4亿元,比上年增加25.3亿元,增长76.5%。二是落实中央“三奖一补”政策性资金7.9亿元,对63个产粮大县、78个增加税收收入的财政困难县市给予奖励,对精简机构和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县市给予补助。三是在汝城等41个县市开展了“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对乡镇财政实行“统一核算、统设账户、统发工资、统办采购、统管票据”,直接监管乡镇财政收支,促进乡镇精兵简政。通过机制创新、奖补结合,充分调动了市县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基层财政的经费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二、充分发挥财政支农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财力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举措,更是我们作为农业大省实现“中部崛起”的良好机遇。我们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基本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尤其注重在“多予”上下功夫,多渠道筹集资金,有效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努力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加充分地照耀广大农村。要落实好这一要求,我们不仅应在加大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通过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优化增量分配,加快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而且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及时掌握中央财政资金和政策信息,加强资金和项目申报工作,努力使中央财政加大对我省的支持力度;还要综合运用贴息、补助、奖励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农”,努力拓展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突出扶持重点,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并且要切实采取有效手段,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切实可靠的财力支撑。

突出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项目贴息、投资参股、有偿无偿相结合等方式,重点扶持一批与农户联系比较紧密、辐射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比较高、市场竞争力比较强的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要支持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业标准、认证认可等体系建设经费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继续支持完善动物防疫长效机制。推动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将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对基础设施建

-47-

设和设备购置给予适当补助。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要建立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继续安排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引导资金,积极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突出支持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稳定并完善各项补贴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达到中央对省包干的粮食风险基金规模的50%。二是继续实施水稻良种补贴。三是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进一步扩大补贴规模,并积极争取中央增加一些适合我省山区、非水稻作物生产的农机具补贴目录。四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补贴,完善生态效益林补贴制度。六是继续实行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各地粮食生产积极性。七是继续支持实施农资储备制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省级化肥储备贴息,并根据一定标准对化肥生产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条件。一是着力支持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充实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督促市县加大相关投入;完善小农水建设激励机制,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同时,支持洞庭湖堤防维护和“四水”治理。二是积极支持土地治理。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力度,确保新增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80%以上用于粮食主产县,土地治理项目资金90%以上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从省级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部分资金,支持实施农村土地开发。继续做好测土配方施肥中央补助资金的立项申报工作,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耕地质量。三是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完善补助机制,建立以市县为主、省级适当补助的分级负担机制,支持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四是改善农村饮水条件。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大地方配套投入,重点支持解决全省120万人口的饮水困难。适当调整人畜饮水解困资金使用范围,优先支持解决山丘区高氟、高砷、苦咸水和洞庭湖区血吸虫病区、水污染区的饮水问题。五是支持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安排补贴资金重点支持沼气池、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发展。

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一是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部免除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沅江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并落实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启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支持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资金适当向财力状况差、基础条件薄弱、危房改造任务重的地区倾斜;支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实行资源共享,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针对当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校舍异常紧张的情况,要研究制定按各地新增校舍面积给予补助奖励的办法。二是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统筹安排培训资金,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积极支持各项农民培训工作,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三是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40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各补助20元;支持建设600所乡镇卫生院;支持农村重大传染病防治、农村医疗救助工程,缓解农村困难人群看病难问题。四是支持农村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积极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认真落实农村独生子女保健费;积极支持农村妇幼工作,研究建立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五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实施农村特困农民生活救助和落实农村优抚对象的生活医疗待遇。支持改扩建300所乡镇敬老院,提高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率。六是努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支持湘西地区建设140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和省属剧团送戏下乡工作,为县级剧团配置流动舞台车。

加强财政扶贫工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省财政预算新增扶贫资金逐年增长。继续支持“整村推进”式扶贫工作,支持贫困村改善水、电、路、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种养业。支持贫困地区实施产业开发,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基地,带动贫困农民增收。加大对库区特困移民建房支持力度,从20xx年起,三年内投入5100万元,帮助解决5100户特困移民无房户的住房问题。

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完善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首先要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省财政重点指导益

-48-

阳市和其他13个市州试点县做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筹措改革成本,按照分级负担、分类处理的原则,对各地改革给予适当补助。积极支持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妥善处理人员分流问题。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和“村账乡管村用”。努力化解乡村债务,加强乡村债务监管,坚决制止发生新债。继续执行原有对农民的收费优惠政策,防止出现强制收费、加价收费和搭车收费。其次要支持国有农场、林场改革改制。将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减轻农场职工负担;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富余职工妥善安置,加快国有林场脱贫步伐;进一步做好农场剥离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发挥农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作用。最后要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落实农村信用社保值储蓄补贴政策,并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信用社处置风险,核销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呆坏账。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财政财务监督,增强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服务的能力。

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统筹使用、渠道不变、统一规划的原则,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提高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20xx年,我们将选择4个县市区开展试点,重点是抓好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农业综合规模开发等资金的整合工作,促进支农资金的优化配置。二是完善涉农补贴信息化发放网络。进一步完善乡镇财税管理信息网络,加快“三农”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扩大涉农补贴的信息化发放范围。努力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生态效益林补贴、农村能源建设补贴等涉农补贴补助全部纳入信息化发放和管理渠道,确保补贴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安全发放到农户手中。三是制定和完善各种涉农资金管理办法。重点是制定和完善扶贫资金、农村能源建设补助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等管理办法。四是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规范项目申报审批,明确标准和方式,加强投资评审,严格资金拨付,实施跟踪问效,提高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

×财政是地方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秘114,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正确运用预算、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

-49-

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年,我县财政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万元,同比增长,增幅为历年以来的最高年份。但是,昭苏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还相对滞后,财政收入占的比重和人均财政收入两大指标均在全州后进行列,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基层财政困难问题非常突出,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

×年,昭苏县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突出一个中心、紧抓两 个关键、加强三项重点、强化六项措施、推进七项改革”,以做大财政“蛋糕”,壮大财政实力为中心,以切好财政“蛋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把发展作为兴财理财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和体制创新,为昭苏县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支持全县经济加快发展,把财政“蛋糕”做大

×财政部门作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在支持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方面责任重大。一是要转变思路。突破单一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优化环境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政策、转移支付等多种财税手段,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和银行投资。二是要转变方式。改革传统的减税让利、直接投入等财政支持经济的模式,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支持经济发展。实现“三个转变”:由财政直接投入向间接投入转变,由对单个企业的扶持向改善总体发展环境转变,由财政资金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整合财政性资金,包括跨类、跨部门资金的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三是要转变投向。着力抓好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工作,以扶持高新技术区、工业园区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突破口,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和实施意见,积极运用财税政策,鼓励投资新建大中型工业企业,提升集约化开发建设水平;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稳定和减轻农业负担;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教育、卫生保障水平。

×二、致力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把财政“蛋糕”切好

×从财政收支矛盾的角度来讲,增加财政收入是做大“蛋糕”,切好“蛋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也是做大“蛋糕”,切好“蛋糕”。一是推进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加大综合财政预算改革的力度,统筹运用预算内外财力,合理配置政府财力资源;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尽可能将部门收支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单位;体现公开、公平和科学合理的要求,核定部门分类和支出定额标准,逐步建立、完善专项支出项目库;稳步开展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制定昭苏县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方案,在县本级选择个部门实行改革试点,逐步把集中收付转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轨道;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以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彻底脱钩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创新财政监督方式方法,不断强化财政监督机制。二是优化支出。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首先是保工资、保运转的钱;其次是关于全县稳定、发展、改革大局的重点支出,财力上要予以重点保障;再次是新增的财力,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保体系倾斜;第三要进一步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第四要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增强债务风险意识,加快建立政府债务预警机制和偿债风险基金。

×三、加强财政部门自身建设,把干部队伍带好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干部素质始终是我们事业兴旺发展的基础。财政系统必须在提倡团队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上争先。突出先进性,贴近财政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保持共 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更新财政干部的生财、聚财、理财观念,提升财政干部的执政能力。突出和谐性,大力倡导和谐的理念,着眼于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建设结构科学的人才队伍,激发财政干部的潜能和活力,努力打造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健康向上、竞争图强的和谐团队。突出联动性,财政部门进一步树立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增强全系统的凝聚力,扩大财政系统在支持促进“两个率先”中的影响及效果。同时,进一步搞好政务公开制度,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的透明度,

-50-

保证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提高依法从政、依法理财水平。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是建立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一方面可以规范和加强项目管理,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绩效和预算安排挂钩,可以真正建立起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切实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坚持和明确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的使用原则。一是公益性原则。要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让大多人受益,对于直接服务于农民的项目,如教育、卫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应以无偿性资金支持为主,对于自身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涉农项目,财政更多的应以有偿的周转性资金予以扶持。二是公开化原则。对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的使用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分配原则,凡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项目,要向社会公布、公开招标竞标,规范程序,避免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三是市场化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直接关系民生的方面倾斜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原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支农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市场规则办事。四是安全性原则。要让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上,避免被变相侵占、挪用或截留。

合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让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真正体现出对“三农”的倾斜,就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长远的科学规划和近期的目标任务,把现行分散的项目建设目标向产业建设目标转变,把优势农业与延伸发展产业链衔起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在保持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的力度,对农业投入的同时,应对现有支农资金进行整合梳理,合理配置,按照渠道不变,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合理分工的原则,把农业项目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真正使农业投入实现从分散的项目建设目标向产业链配套建设目标的根本转变,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推进规模农业,实现规模效益。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财政专项支农资金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建立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目的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过程中目标与结果的对应关系,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绩效考评的内容可分为项目考评和财务考评,项目考评指标应包括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项目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一致性,立项目标完成情况,项目组织管理情况,项目的政策效应,项目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内容,财务考评指标应包括财务计划的科学性,资金配套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内容。当然,财政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重点围绕是否让农民受益,是否为国家培植税基,增加税源这一目标,如果项目运行有成效,带动农民增收明显,就应集中投入,重点倾斜,以最大限度体现绩效考评的结果。

对支农项目资金进行过程监控。一是在立项阶段,做好支农项目预算,进行事前控制,财政与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扶持政策规定,对支农项目的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审查,组织专论证、筛选,严把入口关;二是在执行阶段,做好支农项目的事中监督,财政与主管部门可委托中介机构跟踪抽查项目实施情况,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防止财政资金流失与浪费。三

-51-

是在竣工阶段,做好支农项目的检查验收,支农项目完成后,财政与主管部门要及时委托或中介机构进行项目竣工的决算审计,根据审计结果核拨项目尾款,除国家、省、市的规定外,对于超出项目支出核算部分一律由项目用款单位自行承担。

-52-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乡镇财政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茫丁乡财政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多年以来,乡财政在管理基层财政、组织地方税收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财政的职能作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乡财政职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上级财政政策…

乡镇财政调研报告

浅析乡镇财政困境及解决对策乡镇财政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石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危机四伏严重影响着乡镇政权的稳定和乡镇经济的发展破解乡镇的巨大债务难题已迫在眉睫一新形势下乡镇财政面...

财政收入调研报告

财政收支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市局要求我局立即组织财政局相关业务股室并取得国地税部门配合对今年一季度财政经济运行基本情况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政增减收及增支因素等进行了分析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今年一季...

财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财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内容附图。

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赤峰市松山区岗子乡财政所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基础在巩固基层政权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财务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镇财政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在建立公共...

关于新形势下乡镇财政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10.25改稿)

关于新形势下乡镇财政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乡镇财政直接面对广大乡村和农民群众在巩固基层政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收钱的职能淡化管钱的职能强化发钱的职...

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托克托县伍什家镇财政所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理财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逐渐淡出农业税收征管的同时落实民生政策发放涉农补贴服务三农发展的职责逐步增强乡镇财政面临着新的形势与...

关于加强娲城财政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娲城财政建设的调研报告乡镇财政是我国整个财政体系的基础直接面对广大乡村和农民群众在巩固基层政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的综合服务会计核算和资...

调研报告,法泗财政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经济和财政的良性发展武汉市鑫农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调研报告法泗财政所作为法泗镇经济管理的重要部门为了搞好财源建设做大我镇经济蛋糕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宏观调控收入分配和监督管理上的重要职能我...

家庭财政管理系统调研报告

家庭财政管理系统调研报告组员贾宾家庭财政管理系统调研报告一选题背景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理财领域的巨大变革和创新新的金融工具和理财观点不断产生迅速地刷新家庭与个人传统的理财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穆棱市财政投资评审调研报告

穆棱市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调研报告穆棱市财政投资工程项目管理评审办公室于20xx年12月经市编委批准成立为股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市财政局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围具体承担市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管理评审职能20xx年6月升级为...

调研报告 - 财政部

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费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费以下简称科技推广费的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及农业综合开发财...

财政所调研报告(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