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时间:2024.4.2

国内种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第1章建设回顾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作物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种子产业始终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xx年以来,国家组织实施种子工程建设,推动了种子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1.1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相继颁布实施,特别是20xx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种子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出现了新变化,产业自身也伴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

(一)种子法律框架已经建立,产业发展纳入法制化

《种子法》施行后,种子法律制度逐步健全。农业部先后出台了9个配套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依据《种子法》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为种子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20xx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国办发[2006]40号),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种子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产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商品种子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种子工程引导,国家对种业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进行持续投入,相继建成一批国家种质资源库(圃)、农作物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农作物区域试验站、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分中心、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种子加工中心、农作物(原)良种繁育基地(场)等。这些项目建设,促进了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完善了种子社会化服务和

管理,提升了安全供种能力,有力地推动了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

(三)种子商业价值不断增加,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种子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种子市场的商业价值逐年增加,从20xx年的250亿元增加到现在的350亿元左右,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其中,玉米、水稻、蔬菜是种子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到种子市场总容量的70%。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进入了快车道,“十一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专用品种、非粮作物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对种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种子企业蓬勃发展,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通过近几年种子市场全面开放,种子生产经营呈现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全国各类持证种子企业有8500多家,其中70%左右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也发展到80余家。实行育繁销一体化、经营区域覆盖全国的种子企业超过100家,前10家大型种子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接近15%。种子产业集中度逐步增加,种子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初步确立。

(五)管理模式发生转变,市场监管逐步规范

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种业发展需求,种子管理理念和方式正在发生转变,种子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在依法废除不利于种子市场开放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的同时,加强了种子品种质量管理,规范了市场竞争秩序。通过政企分开和国有种子企业改制,强化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种质资源保护制度、品种审定制度、新品种保护制度、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制度、种子标签管理制度、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救灾种子储备制度等,规范了市场准入条件,保障了农业安全用种。

尽管我国种子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起步晚、产业化时间短,种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挑

战:一是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受非市场因素的较多影响,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尚未完全形成,种子生产经营条件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种子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加之产业保险制度和市场诚信体系没有建立,放大了自然和市场风险,给农业生产安全带来的隐患不可低估。二是研发投入少且效率偏低。全国有近400多家科研院所从事种子研发,国家对新品种的研发投入不足,且分散使用,难以形成合力。虽然一些种子企业开始介入具备商业化研发条件的农作物育种,但投入比例仅占2%-3%。从基础研究看,多数追求“短、平、快”,种质资源利用等公益性基础研究严重滞后。从应用研究看,研发投入少和资源分散,缺乏统一布局和整合,使许多项目低水平重复,针对性不强,育繁推相互脱节,导致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三是企业竞争力不强。我国种子企业“多、散、小”,产业聚集度依然较低,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积累十分有限,专业化程度不高,研发创新和抗风险能力弱,缺乏对制种基地田间建设的投入能力。同时又面临着跨国种业进入的巨大压力。20xx年美国孟山都控制了全球41%的杂交玉米种子和97%的转基因玉米种子,20xx年世界前10家跨国种子公司控制了全球商业种子一半以上。与这些大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竞争力还处于明显劣势。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承受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种子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新一轮种子工程项目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在把握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同时,在建设理念上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种子产业,不断提升种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在建设思路上注重突出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切实履行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服务职能;在规划设计上注重各类项目的系统布局和功能协调,充分发挥项目的整体效

益;在投资方向上注重按照现代农业要求及时调整建设重点,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在管理运行上注重提高投入效果,创新工作机制,提高项目的运行效益和回报率。

1.2建设基本情况

19xx年9月,经原国家计委批复,农业部编制的《种子工程总体规划》正式启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和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种子工程(1996~20xx年)建设基本顺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种子工程原计划投资130亿元,由种子工程专项资金、种子产业化一期工程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种子商业化项目”投资三部分组成。投资方向涉及建设和完善粮食等作物的良种引育、生产繁育、加工、销售和种子管理等方面。截止20xx年底,投资57.8726亿元。其中:种子工程专项资金实际投入42.5291亿元,包括中央投资31.5155亿元,地方配套及项目单位自筹11.0136亿元;种子产业化一期工程投资5434万元,包括贷款3264万元;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种子商业化项目”投资14.8亿元。

通过种子工程专项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共有10类812个(包括2004-20xx年种子工程投资整合到优粮工程投资的项目)。其中,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39个,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项目96个,国家原种场项目54个,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项目97个,经济和园艺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项目171个,薯类苗木脱毒中心项目35个,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项目135个,种子质量检测体系项目139个,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项目34个,其他项目12个(详见《种子工程

[1996-20xx年]建设规划总结报告》)。

1.3主要成效和问题

种子工程(1996~20xx年)建设,提升了种子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专家测算,良种在我国农业增

长中的贡献份额已从“八五”期末的29%上升到38%左右,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一)改善了种质资源保存条件,丰富了可供创新基因储备

建设种质资源库和周转库5座,保护区7个,新建和改扩建资源圃27个,使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量达到38万余份,缓解了长期以来种质资源保存设施落后的状况;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创新也由以表型为主向以表型与基因型结合的方向发展,分子标记被广泛应用于种质资源鉴定研究。种质资源分发和供种能力得到加强,每年向社会提供种质资源12000多份次,为作物育种创新提供了大量可利用材料。

(二)改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优新品种选育不断加速

启动建设的22个农作物国家改良中心和69个改良分中心,在育种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超级稻、抗虫棉、矮败小麦和杂交油菜等新品种培育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农作物育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创制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育种亲本材料万余份,增强了育种后劲;选育了780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认)定,其中部分品种成为主产区的主推品种。初步构建了改良中心、改良分中心、地方育种及推广单位有机结合的全国品种改良体系。

(三)区域试验审定逐步规范,优良品种推广速度加快

据统计,19xx年我国安排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17组,参试品种136个,涉及作物只有稻、小麦、玉米、棉花等4种。到20xx年,全国共安排各类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生试、预试共计309组,参试品种3311个,涉及稻、小麦、玉米、蔬菜等各类农作物34种。目前,已建成的135个区域试验站每年可承担近一半的试验任务,有效地整合了试验资源,改善了试验条件,确保了试验质量,为品种审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质量检验装备水平提高,种子质量监督管理能力增强

建设了一个国家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38个省部级检测中心,87个地市级检测分中心,初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全国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年检能力由原来的2万份达到37.8万份。种子质量检验步入科学化、标准化轨道,初步具备对重点地区、重点作物、重点品种、重点企业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的工作能力,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能力显著增强。

种子工程的实施,使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供应能力明显增强,种子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种子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与19xx年相比,全国商品种子生产能力由64亿公斤提高到80亿公斤,种子加工能力由33亿公斤提高到50亿公斤,种子加工设备及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商品种子全部实现了精选加工,种子包衣面积从无到有,应用面积达到4.2亿亩,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质量合格率分别提高了40和27个百分点。救灾备荒种子国家储备能力取得零的突破,储备能力达到5000万公斤以上。农作物新品种更新周期由原来的10年左右缩短到6-7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由“八五”时期的80%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

种子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集中表现在:现有商品化供种能力尚不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已安排项目的数量和覆盖面不足;科研育种布局仍不完善,品种选育还不能满足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区域试验站现有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辐射能力不强,试验、统计、分析、评价手段相对落后,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还难以全方位地开展;种子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水平还停留在常规项目检测上,对种子纯度和健康等关键质量指标不能快速测定,普遍缺乏转基因种子的检测能力等;种业信息缺乏共享服务体系,没有充分反映种子市场产需动态、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状况和种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形势。

种子工程建设虽然为促进我国种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步入良性

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构成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但与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应具备的实力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

第2章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面临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三大课题,客观要求新时期的种子工程必须与时俱进,大力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良种引育创新、品种审定展示、繁育基地建设和种子质量监督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实现持续发展。

2.1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立足国内基本保障粮食供给是我国粮食发展的基本方针。近年来,在政策、价格、气候、投入等多种有利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粮食累计增产1000多亿斤、单产连创历史新高,出现了恢复性发展的良好势头。但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抗灾减灾能力薄弱,“靠天吃饭”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持续增产的空间十分有限。加上耕地逐年减少、农业可用水量逐年下降等农业资源约束,实现“十一五”规划期末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在这种形势下,必须以主攻单产为核心,同时注重质量的提高,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种植业整体效益不断提升。从前10年的实践看,良种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已经提高到38%左右,因此,进一步强化种子工程建设,着力提高种子繁育基地的供种能力,提升种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和质量检测能力,有利于不断提升粮食等农作物的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为我国粮食基本自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力支撑。

2.2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种子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许多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产品的生产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但由于广大农户普遍缺乏技术和资金储备,良种苗木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瓶颈”环节,品种适宜度和品种优良率偏低的问题仍很突出。针对优质专用农产品的生产集中度不高,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尚不稳固等问题,我部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引导各地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经济区位的优势,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这就而要求种子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优质品种的筛选、繁育、展示和推广能力,为各地引导农民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加工专用品种的种植,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2.3有利于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种子产业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目前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已有80余家,位居世界前10名的种子公司都在我国设有办事机构。这些公司大多选择蔬菜、花卉、棉花等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种子进行研发,并针对我国生态环境选育出一批产量和品质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品种。一些外国种子公司已在搜集我国的种质资源,研究我国种子市场的走势,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择机进入我国种子市场。跨国种子企业利用科技、资金、人才等优势,在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推广种植等方面,已对我国种子产业发展形成强大的冲击,使我国种子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加速提高我国种业竞争力,牢牢掌控农业发展主动权,成为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严峻课题。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xx年)》的要求,通过种子工程的项目建设,着力提高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的能力,不断提升我国种业的核心竞争

力,是应对挑战的关键措施。

2.4有利于推动我国种业的产业化进程

市场机制给我国的种子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种子研发、繁育、推广的繁荣。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种子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产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产业化程度还很低,总体上处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型的过渡期,需要通过国家投资政策的扶持,加快实现种子产业的升级转型进程。为此,优先解决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研发、种子鉴定检测等基础性、公益性设施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社会监管和公共服务手段不足等问题,为产业主体的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是今后种子工程建设必须优先解决的重点环节。

2.5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种子的监管

随着《种子法》的实施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种子管理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明确,品种管理、质量管理、市场监管、信息服务等已经成为政府种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但目前,我国种子管理体系的设施装备水平依然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种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譬如覆盖全国的品种区域试验、新品种展示示范、种子种苗质量检验和认证的网络体系不健全,种子行业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种子种苗储备和应急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急需进一步落实相关扶持政策,通过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政府对种子的监管能力,保障种业的健康发展。

第3章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3.1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工作主线,依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总体要求,坚持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紧密结合,通过政府支持公益性、战略性、高技术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突出强化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监管手段,努力创新运行机制,全面改善服务能力,促进种子产业向市场化发展的平稳转型,稳定提高良种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水平,逐步提升种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2建设思路

新时期种子工程建设重点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结构调整、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立足“资源保护与开发、良种创新与应用、市场监管与引导”的工作任务,重点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改良、品种区域试验展示、良种繁育、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五大环节,着力提升三大能力:

提升种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新品种改良体系建设,补充完善种质资源保护的国家三级体系,优先完善已有工作基础和建设条件的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技术装备条件,不断提升种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新品种供给与推广应用能力。突出良种繁育和品种区域试验展示,依托优势农产品布局和粮食生产能力布局,着力改造完善一批重点产区的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设施,补充完善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田间对比展示网点设施装备条件。

提升种子质量监督检测能力。以服务于粮食生产布局为重点,适当兼顾其他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在继续补充完善国家、省两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技术装备的同时,在制种优势区和主要用种区,依托种子管理机构,选建一批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初步构建覆盖主要农作物生产区的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提高种子监管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水平。

3.3建设目标

以优先选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高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构建覆盖全国的品种区域试验和质量检测体系五个方面为建设突破口,带动种子产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整体提升。主要建设目标分述如下:

——在现有基础上,建成比较完善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对现有220多种作物的38万份种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为种子产业技术创新奠定资源基础。

——新建26个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扩建完善32个改良中心、分中心,使我国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总量达到117个,继续建设航天育种中心,持续增强我国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

——新建70个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使国家级区域试验站总数达到205个,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比较完备的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网络,为新品种审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把好品种市场准入关。同时,拓展区域试验站的展示示范服务功能,引导农民择优选用新品种,探索市场机制下新品种推广应用的有效实现途径。

——新建251个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改善制种基地和苗木场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效地增加农作物良种综合生产和供应能力,显著提高农作物商品供种率和良种覆盖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种子检测中心,拓展26个省部级种子检测中心的功能,新建47个地市级种子检测分中心,构建覆盖主要农作物制种及用种区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网络体系,使种子检验能力由37.8万份/年提高到80万份/年,初步形成覆盖80亿公斤商品种子的质量监测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用种质量安全。

3.4建设原则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种子产业发展相协调,“十一五”期间,种子工程建设重点把握好以下建设原则:

(一)坚持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突出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 紧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根据资源禀赋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以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桔、苹果等优势农产品及特色经济作物为重点,突出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适度集中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开发。同时,依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在规划实施中适度调整完善扶持的重点品种和建设布局。

(二)坚持以政府公共职能为主体,强化重点支持领域

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体现并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投资方向以种质资源保存、品种改良、良种繁育基地、区域试验、质量检测等为主。考虑到国家财力与种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情况,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安排,要突出重点,择需布局。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坚持整体设计与系统布局相结合,考虑长期效益的发挥 依据总体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按照子系统项目功能整体协调的要求,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技术优势、自然条件、基础力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各类项目的建设布局实行整体规划、系统布局,确保工程建设的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促进各类项目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和功效。

(四)坚持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充分利用项目已有条件,采取填平补齐的方法,拓展和完善服务功能。全面考虑新建项目的辐射半径,避免同类功能项目在布局上的重复交叉。良种繁育基地和质量检测中心、分中心的规划布局和数量安排要与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有机衔接,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建设。根据“十一五”期间国家财力的可能,分步推进工程建设。

(五)坚持鼓励企业参与,提高核心竞争力

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扩大种子产业的资金投入,促进项目效益的稳定发挥,提高种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4章建设重点

4.1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建设

4.1.1项目背景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和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资源。它以各类作物品种、品系、野生种和农作物野生近缘种为载体,为高产、优质、抗病、节水、环保、营养健康等新品种选育提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遗传材料。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主要包括: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圃、离体库(试管苗库、超低温库)、DNA库、种质繁殖更新基地、引种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鉴定评价、编目保存、交流展示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材料与方法的创新等。种质资源保护设施直接关系到国家种质资源的拥有数量、质量和竞争力,关系到种质资源能否得到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等重大问题。因此,种质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我国作物育种竞争力的基础支撑。

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农业植物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农作物栽培种类有600多种,野生近缘植物约有1万多种。依据《农业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发展规划》和农业原始创新的发展需求,到20xx年,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需要的设施包括国家级长期库1个,复份库1个,离体DNA库1个,中期库16个,种质资源圃48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200个,种质资源繁殖更新与引种基地7个。通过种子工程建设,到20xx年,我国已拥有国家级长期库1个、复份库1个、中期库7个、种质资源圃30个,保存着38万多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初步构建了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还尚未到位,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离体保存和DNA保存设施,在我国仍是空白,使得通过分子基因利用种质资源的能力相对落后。由于保存种质资源对象与方式不同,保存温度与程序不同,以及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依然缺乏安全的库容空间,原有的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设施无法承担离体保存和DNA保存的任务,建设离体保存和DNA保存设施已成为种质资源保护的迫切需求。二是我国许多特有或具有重要价值的作物尚未建立种质资源圃。如椰子、棕榈、木薯等热带作物,野生苹果、猕猴桃、杨梅(梅)等果树,山药、魔芋、生姜、芋头、大蒜、葱、韭菜、百合、香椿、黄花菜、枸杞、笋竹、芦笋等多年生蔬菜等,这些宝贵资源由于缺乏种质圃保护设施,面临消失的危险。三是部分已有种质资源库(圃)也存在保存设施简陋、加工及处理设备缺乏、容量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大更新改造力度,以确保种质资源得以安全保存。

4.1.2目标任务

按照“安全保存、高效利用、共享服务、主权保护”的指导方针,以确保国家种子安全和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为目标,根据保存设施实际需求的迫切程度,新一期种子工程以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离体与DNA保存设施为核心,初步建立起集种质库、种质圃、试管苗库和DNA库等各类种质资源设施齐全、水平先进、总体布局合理的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体系。

国家种质资源离体与DNA保存中心承担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的长期保存,保存数量总体规模为10万份,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离体与DNA保存技术研究平台,开展中长期安全保存理论与技术研究,构建种质资源信息网络中心,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基地。

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承担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战略保存,一般不

对外供种,贮藏寿命达到50年以上。开展农作物种质长期安全保存理论与技术研究,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

国家复份库承担国家长期种质库贮存种质的备份安全保存。

国家中期库承担某一种或某一大类作物种质资源的中期保存、特性鉴定、繁殖更新,向全国使用者提供所保存的种质资源。

国家种质圃通过活体种植承担无性繁殖作物及多年生作物种质的保存、特性鉴定、繁殖更新,所保存的种质资源提供给全国使用者作为育种材料。

4.1.3建设内容

新建国家种质资源离体与DNA保存中心1个,保存能力达到10万份。改扩建种质资源库6个,其中复份库1个,长期库1个,中期库4个。新建改建种质圃12个,其中新建多年生蔬菜作物、野生苹果、杨梅(梅)、木薯、热带果树、热带香饮料、棕榈等7个种质资源圃,改扩建野生稻、天然橡胶、猕猴桃等5个种质资源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初步建成完整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和开发利用平台。

新建种质资源离体与DNA保存中心的建设内容,一是土建工程,包括超低温液态氮罐保存库,试管苗保存库,DNA库,组织培养操作室、室外工程等;二是保存和实验设备的购臵,包括大型液氮罐,自动化控制系统,温湿度自控培养箱,低温生物学设备,数据网络系统设备等。

改扩建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内容,主要是库体建筑结构和保温设备改造完善,仪器设备(制冷、发芽、干燥、包装、遗传完整性检测等)的补充更新等。

新建种质资源圃的建设内容,一是土建工程,建设梯田式植株保存园,包括修建种质资源保存圃、检疫圃、鉴定评价圃,整地改土,完善排水灌溉设施、防护围栏、配套温室(网室)、野外观测室、田

间道路等;二是购臵农机具和实验设备。

改扩建种质圃的建设内容,主要是设施设备的扩充、完善、更新等。

4.1.4项目布局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农业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发展规划》,综合考虑不同农业生物保存和利用的迫切程度,以及与现有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改良中心”相互协调配合关系,项目布局如下:

在北京新建1个国家种质资源离体与DNA保存中心,在北京、西宁、青岛、郑州、长沙、黑龙江改建6个种质资源中长期库。

在北京新建1个无性繁殖和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在新疆新建1个野生苹果种质资源圃,在江苏新建1个杨梅(梅)种质资源圃,在广东新建1个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在海南新建1个木薯种质资源圃、1个热带棕榈种质资源圃、1个热带香料饮料种质资源圃。

改扩建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圃,海南橡胶种质资源圃,已有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圃。

4.2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分中心建设

4.2.1项目背景

品种改良是种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环节,是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抗性和解决优良品种不断“退役”问题的根本措施。我国农作物品种改良主要包括亲本材料创制、育种方法研究、新品种选育、原原种扩繁和原种提纯复壮等。目前,此项工作主要由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和分中心承担,部分种子企业也开始介入该领域。截止20xx年,全国已建设品种改良中心22个、改良分中心69个,启动了国家航天育种中心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开发,提升了育种创新能力。

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种子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考虑农作物种类和分布及生态类型的差异情况,到20xx年,全国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至少应建设30类作物160个,而已建的改良中心、分中心在数量和布局上,都不能满足我国作物类型繁多、生态条件复杂、耕作栽培制度多样、新型能源作物扩展等对品种多元化的实际需求,部分改良中心、分中心的建设内容还不完备,整体设计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作物虽已建设了改良中心、分中心,但由于跨越多个不同生态区域或优势研发区域,难以有效提供服务能力,需要合理调整布局分工,适当增加改良分中心的数量;二是部分播种或栽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尚没有专业化的改良中心、分中心,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已建部分改良中心、分中心投资强度小,目标定位偏低,田间试验和信息化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部分仪器设备需要升级换代,整体功能难以满足现代育种技术的需求,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4.2.2目标任务

以作物遗传育种为核心,结合耕作栽培、生理生化、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等学科,建成多学科联合协作、仪器设备先进、基础设施配套、管理运行机制优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农作物改良平台,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种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新品种支撑。

改良中心主要负责农作物育种理论与方法、育种材料和种质创新研究,为各分中心及全国农作物育种单位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良育种材料;组织种质资源的引进、鉴评和交流,指导和协调各分中心的业务工作,研究解决育种工作和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改良分中心主要从事所在生态区或相邻生态区优良新品种的组配和选育工作,进行良种良法研发和应用。

2006-20xx年,在现有改良中心、分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建设:一是新建26个改良中心、分中心,包括牧草、浆果、热带水果、梨4个中心,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

大麦、棉花、油菜、花生、芝麻、桑蚕、柑橘、茶叶、蔬菜、食用菌、木薯、甜高粱等等22个分中心;二是改建完善32个改良中心、分中心,从已建的投资规模不足、育种科研能力较强的改良中心、分中心进行选择;三是继续完善航天育种中心建设。

4.2.3建设内容

新建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将根据现代育种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主要建设三方面内容:一是土建工程,包括品质分析室、抗性鉴定室、生理生化分析室、生物技术实验室、栽培技术研究室、考种室、挂藏室、资料室、种质库等;二是田间工程,包括温室、网室、制种圃、病圃、试验用地及灌溉、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农机具和实验仪器设备的购臵。

改扩建的改良中心、分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按照节约资金、不重复建设、提升功能的原则从以上三方面对基础设施条件进行补充、更新和完善,重点添臵分子育种和品质检测所需的仪器设备,改建或扩建现有田间试验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等。

航天育种中心继续建设空间诱变生遗传机理和种子筛选、装载、地面育种试验等地面育种工程。

4.2.4项目布局

改良中心、分中心布局遵循“突出优势产区、兼顾生态区域、增强研发能力”的原则,针对现有中心、分中心建设存在的“区域空白、作物空白、数量不够、功能不全”等问题,按照“填平、补齐、拓展、提升”的原则进行建设。主要支持对象有3类:一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在未承担过此类项目的部分优势产区和生态区域,新建一批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二是根据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适当补充建设木薯、甜高梁等能源作物改良分中心。三是从已建项目单位中择优筛选,对前期投资不足,仪器设备需要更新,田间试验和网络化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育种研发能力较强的承

建单位,适当安排部分改扩建项目。

新建4个改良中心布局为:在内蒙古新建1个牧草中心,在河北新建1个梨中心,在海南新建1个热带水果中心,在吉林新建1个浆果类中心。新建22个改良分中心布局为:在湖北新建1个水稻分中心,在安徽、新疆新建2个小麦分中心,在黑龙江、河北新建2个玉米分中心,在广东新建1个大豆分中心,在甘肃新建1个马铃薯分中心、在甘肃和新疆新建2个大麦分中心,在新疆建设兵团和四川新建2个棉花改良分中心,在安徽新建1个油菜分中心,在广东和河南新建2个花生分中心,在河南新建1个芝麻分中心,在浙江新建1个柑橘改良分中心,在四川新建1个桑蚕改良分中心。在福建新建1个食用菌分中心,在云南新建1个茶叶分中心,在广西新建1个木薯分中心,在重庆新建1个蔬菜分中心,在河北新建1个甜高粱分中心。

从20xx年前批准建设的36个改良中心、分中心中,选择32个中心、分中心进行改扩建。

4.3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建设

4.3.1项目背景

农作物品种的区域试验和审定是科研育种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统一安排品种对比鉴定试验,对新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适宜范围等方面进行鉴定,确定品种推广利用价值,以确保因地制宜地推广良种,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区域试验质量直接关系到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关系到科学公正地评价新品种,关系到育种者、农业生产者的切身利益。《种子法》明确规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应当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发布广告,不得经营、推广。”完善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体系,改善试验条件是提高农作物品种试验质量的重要保障。

我国作物种类多,同一作物的熟期也存在很大差异,需要根据不

同生态区、不同作物安排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据统计,20xx年我国共安排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34种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309组,参试品种3311个。种子工程已投资建设的135个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近一半的试验任务。目前尚有一半的试验工作委托给各级科研院所、基层种子站、种子公司、良繁场等单位分散承担,涉及试验点870个。这些试验点往往只具备承担一种作物品种试验的能力,试验条件十分简陋,很多试验点没有固定的试验用地,仪器设备严重不足,难以保证区域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投资建设新的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进一步改善品种区域试验工作条件,增强试验能力。

按照每个新建区域试验站整合相邻6个试验点的布局测算,需补充投资建设145个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以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网络,基本满足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需要。同时,为了加快新品种的推广步伐,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区域试验站可以充分利用对比试验的条件,进一步拓展新品种引种、展示功能,充分展示众多品种的特性和区域适宜性,为农业系统提供品种信息,为农民择优选种提供直观服务,促进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推动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

4.3.2目标任务

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在全国新建70个国家农作物品种综合区域试验站。加上已建的135个国家区域试验站,将初步构成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体系的骨干网络。所建区域试验站主要承担本区域内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和示范任务,每个区域试验站每年至少承担5种作物、100个以上品种试验和展示示范任务。

4.3.3建设内容

区域试验站重点建设三个方面:一是品种试验和新品种展示用

地,包括田间排灌系统、田埂硬化、作业道路、挡鼠墙(稻区)、防雀网(稻区)、保护地试验用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二是品种检验检测、储藏设施,包括试验室、考种室、挂藏室、仓库、晒场、农机库房等;三是配备种子检验检测以及品种生产所必要的仪器、机具等设备,包括供试验田用的小型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机具,以及数粒仪、水分仪、烘干机、发芽箱等仪器。

4.3.4项目布局

区域试验站的布局,主要根据不同气候带和主要农作物情况,并与种子工程(1996-20xx年)已建区域试验站连成整体网络。计划在北京、天津、山西、河北、黑龙江、吉林、上海、山东、河南、西藏、青海、宁夏、全国农技中心各新建1个区域试验站,在辽宁、浙江、广东、广西、重庆、贵州、海南、甘肃、新疆、新疆兵团各新建2个区域试验站,在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黑龙江农垦各新建3个区域试验站,在江苏、江西各新建4个区域试验站,在内蒙古新建5个区域试验站。

4.4国家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4.4.1项目背景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制种基地的田间或园地标准化工程,并辅之以必须的储运加工设施,以增强标准化商品供种能力,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农产品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具备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基本特征,在种子产业化发展的“过渡期”应当作为政府扶持的对象。

从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实看,良种繁育基地的政策扶持对象有三类。一是制种农户的耕地设施条件改善,主要涉及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区域重点是具有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条件,易于形成优势产业带的部分地区。这部分制种生产基本上是采取企业通过属地农业技术部门或村级组织,与农民签订制种合约,按交种质量支付费用,

农民自我承担改善制种田设施条件的任务。加大对这类基地的扶持力度,实际上是帮助农民改善生产条件,增加繁种、制种农户的收入。二是农业科研机构或农技部门管理的良繁场及园艺苗木场,既有大田农作物,也有经济作物和园艺品种。这类基地大多承担新品种或主推品种的扩繁任务,并肩负配套新技术推广职责,是引导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种植品种调优的核心力量,加大对其设施条件改善的支持力度,有利于加快推进新品种的普及率,新技术的入户率,政府引导措施的到位率。三是种业龙头企业的制种及储藏加工基础设施建设,这类基地主要涉及大宗农作物良种的加工储运设施、非粮作物良种扩繁设施等。这类项目虽然属于良种商业化生产的范畴,但也具备增强良种质量,为发展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的功能,特别是通过精选、包衣等环节,可以提高种子发芽出苗整齐度,减少病虫和雀鸟损害,降低单位面积用种量,促进增产增收,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种子乃至农产品质量,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良种繁育基地生产设施比较薄弱,产量低而不稳。原有良种繁育体系以自繁自用为基础,对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始终缺乏稳定的投入渠道,以致许多生产良种的耕地基础条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不仅造成资源匹配不合理和相当程度的资源浪费,而且给我国农业用种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造成隐患。虽然从“九五”后期开始,良种繁育生产正在迅速走向市场化运作,相当数量的企业和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良种繁育生产,但按照现行土地制度,制种基地仍以租用或协约利用农民的土地为主体,目前出现的企业难以投资、农民无力建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良种繁育基地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常规良种,由于技术扩散性强,研发和经营者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生产用种质量也没有保障,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运营,制约着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具有特殊优势条件的海南南繁基

地,虽然经过国家多次扶持,也同样存在着田间排灌沟渠缺失、制种隔离保护不足、检疫检验设施滞后等问题。为此,有必要通过加大国家投资力度,建立相应的良种繁育基地,引导建立区域性供种体系,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

1996-20xx年间,通过种子工程已投资完善了具有区域供种能力的粮食良种繁育基地97个,非粮作物良种繁育基地172个。“十一五”期间,根据已建项目运行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农作物品种的生态适宜性,依据农业生产需求和现有基地平均供种能力,按照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不超过2万亩测算,仅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类粮食的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就需要约700个,已有的良繁基地因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大多也难以满足区域供种的要求,基地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

4.4.2目标任务

按照“十一五”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种子工程建设各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共251个(详见附表三)。按品种分类如下:

粮食作物计划建设113个,主要承担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小杂粮和脱毒马铃薯种薯的良种繁育任务,平均每个基地具有年提供优质小麦种子880万公斤、优质常规水稻种子800万公斤、优质杂交稻种子50万公斤、优质玉米种子630万公斤、优质杂粮种子100多万公斤和5000万粒脱毒马铃薯种薯的能力。到“十一五”末,使全国规模化制种生产基地达到430个以上。

非粮作物计划建设91个,主要承担棉花、油料和糖料良种繁育任务,缓解棉、油、糖良种基地严重不足的矛盾。平均每个基地每年可相应承担50万公斤优质棉种、75万公斤双低油菜种子和4500吨优质蔗种的繁育任务。承担优质蔬菜花卉种苗、果树良种苗木、茶树良种苗木、蚕原(良)种、食用菌菌种、中药材良种、橡胶、咖啡良种苗木等的繁育任务,带动各地特色经济和园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农作物南繁育种基地计划建设6个,主要承担常年作为农作物南繁育种用地的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南繁科研、生产条件,发挥我国这块绝无仅有的“天然大温室”的作用。

粮食良种繁育基地加工项目10个。顺应种子管理体制事企分开用的新形势,在粮食作物良种生产集中、加工滞后的地区,加强良种加工设施建设,为良繁基地稳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探索国家投资企业承建农业基建项目的管理模式,为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积累经验。

其他良种繁育基地项目31个。主要用于品种或区域间的机动调整。目前,各省(区、市)对各类农作物都开发出有许多优良品种,各类产业在各地的发展又不均衡,适当安排机动项目,便于根据各地良种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最具优势、最急需的良种进行繁育,在年度计划安排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4.4.3建设内容

良种繁育基地重点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良种繁育区域的农田基础设施,如排灌沟渠、土地平整、田埂硬化、土壤改良、田间灌溉、机耕路桥等。二是购臵田间耕作机械,如翻耕、整地、播种、收获等机械。三是种子质量检验检测、品种分析、病虫害鉴定等配套仪器设备实验检测仪器以及仓储设备,包括实验室、检验室、质量鉴定温室、温室、防虫网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晒场、种子苗木周转库、原种原原种仓库、农机库房。薯类、苗木等还需建病毒检测实验室、脱毒试管苗生产车间等。四是商品种子仓库、购臵基地良种精选、包衣等机械设施、工厂化生产车间、种子加工车间。

按照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需求,新建良种繁育基地对建设内容作了必要调整,除粮食良种繁育基地加工项目外,其余基地项目的建设内容为上述前三项。良繁基地建设要根据各种农作物品种的自然生育特性和产业化发展程度以及已有的基础条件确定具体的建设内容。

每个基地建设规模,主要粮食良种繁育基地规模控制在1-2万亩

左右,杂粮良种繁育基地规模控制在0.5-1万亩,经济作物良种基地控制在1万亩左右,园艺作物良种繁育基地视其生育特性酌情确定。

4.4.4项目布局

良种繁育基地的布局要注重发挥良种生产优势产区的特点,根据品种特性、市场接受程度等合理安排基地的辐射半径。原则上要建立在具有制种自然优势、具有制种传统习惯或技术积累和支撑、具有一定时期连片稳定制种基础的地区。

(1)粮食作物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考虑到《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xx年)》中,已在13个粮食主产省484个产粮大县(农场)安排了188个粮食良种基地建设,种子工程投资建设粮食良种繁育基地将重点向其他省区倾斜,在优粮工程县(场)不予安排。对于甘肃、陕西、海南等适于良种繁育的地区,适当增加建设数量。

(2)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棉花良种繁育基地项目重点支持集中产区,主要安排在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棉区;油料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重点放在“双低”油菜、优良油葵和花生三大作物;糖料良种繁育基地安排在甘蔗和甜菜优势产区。蔬菜花卉、水果、茶叶、桑(柞)蚕、食用菌、热带作物(包括橡胶、咖啡、剑麻)等优良种苗繁育基地主要安排在优势产区。

(3)南繁基地建设项目

目前,海南省三亚、乐东、陵水三市县南繁面积较大、科研育种较集中,6个南繁建设项目均可安排在三县市。

(4)粮食良种繁育基地加工项目

粮食良种繁育基地加工项目主要安排在粮食制种面积大、加工滞后、经济实力不够强的地区。具体布局在河北、内蒙、吉林、安徽、江西、河南、广西、甘肃、宁夏。

(5)其他良种繁育基地项目

31个其他良种繁育基地项目不作固定布局,原则上按照优势产区进行布局,每个省(区、市)安排一个,根据年度种子(种)苗市场需求情况确定。

4.5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4.5.1项目背景

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是实现依法监管种子市场的重要技术支撑,能够为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为种子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按照“宝塔型”建设的思路,重点是“树塔尖、强塔身、夯塔基”,即树建一个综合检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强大的国家种子检验中心作为“塔尖”,以省级种子检测中心为中坚力量,强化重点明确、特色突出的“塔身”;以承担日常监管检测和基础服务工作的种子检测分中心为基础,夯实分工明确的“塔基”,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覆盖全国的“宝塔型”检测网络。通过科学合理的种子质量检测网络和完善种子检验设施建设,推动种子质量检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打击假冒伪劣种子,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种子质量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必要损失,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和粮食安全。

截止20xx年底,通过种子工程和优粮工程,国家在31个省(区、市)共已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39个,检测分中心87个,年检种子样品能力达到37.8万份,检测网络初步形成,检测能力达到应检样品的70%。据测算,20xx年全国农作物商品种子供应量将达到80亿公斤,平均以1万公斤种子为1个检验批次划分(小品种的检验密度更大),每年需要检验种子的批次至少达80万份样品,需要建设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140个。国家通过2006-20xx年优粮工程再建设6个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将完成13个粮食主产省计划任务。通过种子工程还需再建设47个分中心,使全国种子检测分中心达到

140个,形成成比较完善的全国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网络。

4.5.2目标任务

规划在2006-20xx年期间,种子质量检测体系主要完成三项建设任务:一是完善国家级种子检测中心,提高检测水平,拓宽原有功能为。二是对26个已建成未进行又没有给予过更新改造的省部级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改扩建,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检测方法与先进装备和手段,在原建设水平上更新仪器设备,提高检测设备水平,进一步扩展能力和完善功能。三是新建47个检验测试分中心,夯实基础,完善全国种子监督检测网络。

为实现种子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劣质种子给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带来的隐患,种子质量检测体系主要承担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仲裁检验、认证检测、委托检验、技术研发等项任务。通过项目建设,具备五种能力:一是依法履行法定种子质量监督检验职能的能力;二是大力推进种子检验的国际互认,增强为我国种子出口的服务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在全国种子质量检验网络的“龙头”作用,完善种子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确保全国种子检验员的素质和能力保持;四是成为全国的种子质量质量评价和认证中心;五是建立新技术、新方法研发平台,开展品种纯度的分子检测技术和转基因检测技术等研发与应用,适应种业发展的需要,以更好地为种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国家级中心建设作为全国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网络的中枢,将成为我国种子产业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窗口。

4.5.3建设内容

国家农作物种子质检中心改扩建,主要是检验室扩建和改造,建立分子水平检测室,购臵转基因品种快速检测设备,检测样品前处理设备,测试数据处理设备等。

省部级农作物种子质检中心的扩建和完善内容,主要是检验室扩

建和改造,购臵新品种检测仪器设备,转基因品种检测设备,测试数据处理设备等。

农作物种子质检分中心主要建设三个方面:一是检验检测设施的基础框架,包括温室、检验室、种子样品低温储藏室、种子发芽室等。二是检验检测必备的仪器设备;三是建设高标准种子种植鉴定基地,包括平整土地、田间水土工程等。

4.5.4项目布局

国家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安排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6个省部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47个新建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重点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商品种子供应量大的地市,并做好与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的同类项目布局相衔接。按照每个分中心年设计检验种子样品能力2000-3000份,每110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安排一个测算,具体布局为:北京、天津、内蒙、辽宁、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西藏各新建1个;浙江、福建、重庆、海南、四川、广西、青海、宁夏各新建2个;山西、贵州、云南、甘肃、新疆各新建3个;陕西新建4个。

第5章总投资匡算与筹措

5.1总投资

总投资包括土建工程投资、仪器设备购臵及安装、田间工程及其他基本建设费用(其他基建费用按前三项的10%取值)。“十一五”期间种子工程建设规划投资总需求量为270280万元。

5.2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渠道包括中央预算内非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和地方财

政配套(包括建设单位自筹,下同)投资两部分。根据“九五”和“十五”种子工程及其他农业建设项目实施情况,本着事实求实、保障项目设计功能完整性的原则,项目资金筹措按照以下比例安排:

中央直属单位项目共16780万元,全部由中央预算内非经营性投资安排。

由企业承担的粮食良种繁育基地加工项目共6000万元,其中东部地区600万元,中部地区3600万元,西部地区1800万元。中央和地方的投资比例按照东部地区1∶2,中部地区1∶0.5,西部地区1∶0.25的比例进行计算,中央需要投资481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需要1184万元。

其余的项目共25.35亿元,其中东部地区75240万元,中部地区81940元,西部地区96320万元。中央和地方的投资比例按照东部地区1∶0.5,中部地区1∶0.2,西部地区1∶0.1的比例进行计算,中央需要投资20600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需要47493万元。

上述各项总计,“十一五”期间种子工程建设需要中央投资222787万元,占总投资的82%;地方投资安排47493万元,占总投资的18%。项目实施5年,平均每年需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44557万元。

本规划没有计算种子工程带动社会投资,主要出于以下考虑:种子工程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建设内容是种子产业中最需要国家支持的环节,属于政府主导行为,主要应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为了尊重社会各方对种子产业的投资意愿以及做出的贡献,拟通过典型调查在事后取得。

5.3分项投资

5.3.1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框算

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共19个,其中新建保存中心1个,新建种质圃7个,改建种质库6个,改建种质圃5个。预计需要

投资9420万元,占总投资的3.5%。

从具体项目类型看:新建国家种质资源离体与DNA保存中心1个,预计需投资2950万元;改建1个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预计需投资480万元;改建1个国家种质资源复份库,预计需投资850万元;改建4个种质资源中期库,预计需要投资1040万元;新建7个国家种质资源种质圃,预计需投资2800万元,平均每个种质圃需投资400万元;改建5个国家种质资源种质圃,预计需1300万元,平均每个种质圃需投资260万元。

5.3.2改良中心、分中心建设项目投资框算

改良中心、分中心体系建设项目共59个,其中新建26个改良中心分中心,改扩建32个改良中心、分中心,续建航天育种中心,预计需要投资41480万元,占总投资的15%。

平均每个新建改良中心约需投资1300万元左右,其中,土建工程投资550万元左右,设备及安装700万元左右,其它建设投资50万元左右。新建4个中心共需投资5200万元。

平均每个新建改良分中心约需投资800万元左右,其中,土建工程投资320万元左右,设备及安装450万元左右,其它建设投资30万元左右。新建22个分中心共需投资15200万元。

平均改扩建一个改良中心,约需投资560万元。其中田间工程240万元左右,设备及安装300万元左右,其它建设投资20万元左右。改扩建10个共需投资5600万元。

平均改扩建一个改良分中心,约需投资400万元。其中田间工程170万元左右,设备及安装220万元左右,其它建设投资10万元左右。改扩建22个共需投资8800万元。

航天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已经启动,投入720万元。按项目建设需求,还需投资4280万元。

5.3.3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建设项目投资匡算

新建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70个,平均每个站建设需要投资400万元,共需投资28000万元,占总投资的10%。

5.3.4国家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投资匡算

国家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251个,其中113个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91个非粮作物类良种繁育基地,6个南繁育种基地建设项目,10个粮食良种加工基地,31个其他农作物良繁基地,总投资约需为165330万元,占总投资的61%。

从具体项目类型看:

(1)新建113个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包括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小杂粮和脱毒种薯等品种,平均每个基地约需投资700万元,共需投资79100万元。

(2)新建91个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预计需投资55530万元。其中:10个油料良种繁育基地,每个约需600万元,共需6000万元;15个棉花良种繁育基地,每个约需700万元,共需10500万元;8个糖料良种繁育基地,每个约需500万元,共需4000万元;15个蔬菜花卉项目,每个项目约需600万元,共需9000万元;17个果树项目,每个约需680万元,共需11560万元;8个茶树项目,每个约需700万元,共需5600万元;9个蚕、麻项目,每个需430万元,共需3870万元;5个食用菌项目,每个约需450万元,共需2250万元;4个热带作物项目(包括:2个橡胶项目各580万元、1个咖啡项目790万元、1个剑麻项目800万元),需要2750万元。

(3)新建6个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

(4)新建10个粮食良种繁育加工基地,每个约需600万元,共需6000万元。

(5)新建31个其他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项目,每个按700万元计,需要21700万元

5.3.5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体系投资匡算

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项目74个,预计需要投资26050万元,占总投资的10%。

从具体项目类型看:

改扩建国家种子检测中心,预计需投资500万元。

改扩建26个省部级检测中心,每个中心约需投资350万元,共需投资9100万元。

新建47个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每个中心约需投资350万元,共需投资16450万元。

第6章运行机制

吸取种子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广泛发挥各方优势,凝聚全行业力量,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进一步创新项目运行机制,探讨不同的分类运行管理模式,保证项目建后长期发挥效益。

6.1种质资源项目

作物种质资源是战略资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未来。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繁殖项目作为政府公益性、服务性项目,应坚持“政府投资、保障运行”的原则,项目运转经费应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项目建设通过申报、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立项,主要由具有种质资源保护能力的科研院所承担。要充分利用项目设施,严格按照《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的要求,作好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利用和管理等工作。特别是在资源利用上,应鼓励从事研究和育种的有关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通过政府资金和自身研发投入,积极开展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以确保国家种质资源的社会共享和有效利用。

6.2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项目

为了实现持续提高我国农作物育种能力和水平的目标,本着“开

放式运行”的原则,允许相关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使用改良中心、分中心的设施,从事育种基础性研究和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改良中心、分中心可根据实际情况收取适当的设施使用和消耗费,但不以赢利为目的。在运行管理上,积极争取加大国家的科研投入力度,整合科研力量,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基础性、高技术性研究项目和常规育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成果的公益性和社会性。此外,鼓励企业在应用研发上的投入,对经济效益看好的育种项目,逐步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的局面。

6.3良种繁育基地项目

项目设计应适应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需求,区别对待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建设内容。具有公益性质的建设内容,如良繁基地田间设施、良种检测等,主要由具有种子监管职能或技术服务能力强的事业单位法人承担建设任务。具有经营性粮食良种繁育加工,根据良种繁育需求和加工企业成长状况,公开选择一批信誉较好、有相当实力的企业独立承担。

南繁基地建设单位既可以是海南省有承担能力的事业法人单位,也可以是各省在海南取得土地所有权、并有能力承担能力事业单位。

项目建设和运行要在明确以国家投资为引导的基础上,形成良种繁育基础性、公益性的固定资产设施,坚持“国家投资,农民受益,产业发展”的原则,做到产权明晰,由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指导核定资产,项目建成后必须保证10年以上用于制种。

6.4品种区域试验和检测中心项目

品种区域试验和检测中心项目的运行本着以非赢利为目的,坚持“政府投资,保障运行”的原则,项目运转经费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和公益性、服务性功能。根据目前的管理体制,主要由种子管理事业单位进行项目承建和资产使用。

第7章效益分析

7.1规划实施后的总体水平

7.1.1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能力显著增强

实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繁殖建设项目,改造和完善原有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期库、国家种质资源复分库(西宁)进行,新建国家作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库和DNA库,新建和改造国家种质资源圃,从而完善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体系,强化了各生态区域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鉴定和扩繁功能,使现有220多种作物的38万份种质资源,尤其是使那些我国独有的农作物资源得以有效保存。可以有效地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及亲本材料的研究、改造和创新,加强作物育种基础研究,解决我国目前作物育种工作育种资料缺乏、种质基础狭窄、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的局面。能够为各科研院校、农作物改良中心开发新品种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带动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的选育,提高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7.1.2农作物品种改良与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实施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项目,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现代农作物育种材料创新体系和品种选育体系,从而有效解决我国育种材料缺乏、种质基础狭窄、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及选种条件差等问题,提高我国农作物育种材料的创新能力和品种选育水平。到“十一五”末,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每年可提供各类型育种新材料2000~3000份;育成各类型新品种300~400个。

7.1.3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速度明显加快

实施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建设项目,新建70个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与现有的135个区域试验站共同构成较为完整的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体系,为确保区域试验质量、客观评价农

作物新品种打下坚实基础。每个区域试验站每年不仅可承担15种粮、棉、油、蔬菜、瓜果等农作物共100~150个品种的区域试验工作,而且可承担100~200个新品种展示任务,为当地筛选适宜种植的优新品种10~15个,加快优新品种推广速度。

7.1.4农作物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

新建良繁基地每年可提高优质原原种、杂交亲本原种供应量,新增小麦、大豆、常规水稻良种38000万公斤左右,可供180万公顷小麦、33万公顷大豆和150万公顷常规水稻大田用种;新增马铃薯微型种薯1.5亿粒,甘薯原种510万公斤,可以保证260万公顷薯类使用一、二代脱毒种(苗)的需要;建设和完善杂交种子繁育基地3万公顷,生产种子可以满足260万公顷播种使用,其中玉米杂交种子产量5280万公斤,可以满足140万公顷生产用种,杂交水稻种子产量2700万公斤,可以满足120万公顷生产用种。

新增“双低”杂交油菜和花生、油葵良种820万公斤,可保证240万公顷生产用种;棉花良繁基地每年提供原种、良种720万公斤,可满足30万公顷优质棉花生产用种的需要;甘蔗原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质种苗4万吨,可满足5400公顷甘蔗的生产用种。项目建成后,预计15个蔬菜花卉组培育苗中心每年可提供优质商品苗3亿株。25个果茶良种苗木繁殖中心,每年可增加优质脱毒果树苗木1000万株,优质茶树苗木4亿株,9个蚕种基地可增加繁育一代杂交蚕种500万张,可生产蚕茧30万吨。天然橡胶基地每年可生产优良种苗200万株、剑麻优良种苗300万株、咖啡优良种苗800万株。

良繁基地建设将进一步增强我国良种供应能力,强化良种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支撑作用,显著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7.1.5种子质量检测手段显著增强

实施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对国家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和

部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进行改造和完善,同时新建57个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种子质量检测网络,保证国家依法对种子质量开展有效监督,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种子质量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必要损失,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和粮食安全。按每个检测分中心的监督检测样品3000份计算,年检测样品能力新增40.5万份,再加上已建的39个农作物种子质量认证检测中心的年检测样品19.5万份,年检测样品总数可达到60万份,基本满足现有60亿公斤商品供种量所需的质量监督检测需要,为强化种子市场的监管提供技术保障,有利于从根本上有效制止和杜绝假劣种子的市场流通,从源头上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

7.2社会效益

实施新一期种子工程建设项目,可以显著增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能力,提高农作物品种改良与创新能力,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增强良种的供应能力,提高种子质量检测手段和信息服务水平,促使我国种子产业体系的结构趋于合理,加速种子产业育、繁、推、销及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推动我国种子产业体系由行政区域封闭的自给性生产经营向社会化、国际化市场竞争转变,由分散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向专业化企业集团转变,由科研生产经营相脱节向育繁推销一体化方向转变,促进种子产业体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显著提升我国种子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种子产业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支撑作用,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目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地科技支持。

7.3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可以显著增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能力,提高农作物品种改良与创新能力。新建、改扩建改良中心、分中心,每年可提供各类型育种新材料1000~1500份,育成各类型新品种150~200个。以粮食作物为例,按平均每个品种推广面积100

万亩、每亩平均增产5%计算,每年可推广新品种15000-20000万亩,增收粮食225-300万吨。

实施国家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各类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能够显著提高我国良种供应能力,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项目建成后,可促进常规作物商品供种率由30%提高到45%,其中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达到60%;新建杂交作物种子繁育基地的种子供应量可以满足260万公顷大田生产用种,占杂交作物种子需求量的7%左右;棉花种子商品供种率可由73.8%提高到80%,棉花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长绒∶中长绒∶中短绒的比例由1∶95∶4调整为7∶83∶10;新建甘蔗种子繁育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质种苗4万吨,可满足5400公顷甘蔗的生产用种;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成后,其良种生产能力可以基本覆盖相应作物的主产区,并推动相关作物的良种推广,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可由项目实施前的25%提高到32%,优质果率由40%提高到50%,橡胶园优良新品种更换率达到50%;咖啡优良新品种更换率达到70%;其它经济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同时遏制蔬菜等作物种子进口增长势头。

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综合产出能力、总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形成。据测算,2006-20xx年,预计可以直接促进粮食新增800万吨,油料新增80万吨,薯类200万吨,棉花8万吨,甘蔗10万吨,蔬菜2000万吨,优质水果250万吨,优质茶叶1万吨,蚕茧15万吨,橡胶3万吨,咖啡1000吨。按同期可比价格计算,可新增产值150亿元;中央每投资1元可通过引导社会投资,形成4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产值5.7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第8章保障措施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建设,是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状况的重要举措之一,事关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必须从提高我国种子产业和农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对项目建设精心组织,严格管理,以保质保量完成项目预定目标。

8.1组织措施

8.1.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种子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种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和组织机构,负责项目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等工作,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项目建设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把任务和责任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具体承办人员,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8.1.2健全管理,规范运作

种子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为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推动我国种子产业不断发展,加快新型种业体系的建设步伐,必须健全管理机制,规范项目运作。一是建立工程管理的科学决策机制,在工程规划制定、年度项目安排等方面,应由相关业务专家把关审查,切实落实民主决策。二是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严格遵照执行国家相关规定,规范项目运作程序,实行大宗设备采购招标投标制度、基建会计制度、质量监理制度和预结算多重审计制度。第三,建立工程建设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增加工程建设透明度,做到年中有建设进度报送,年末有项目总结,竣工有材料完备的工作报告。第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确保已建项目的高效运行,充分发挥项目社会经济效益。

8.1.3加强监督,确保质量

各级项目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责,对项目承担单位的建设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与项目承担

单位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对项目管理不善、偏离建设目标、资金使用不当等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并采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取消项目承担资格等措施。项目验收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综合评估,严格把关,保证质量。

8.2法律保障

要以《种子法》为依据,认真实施种子工程各项项目建设,为《种子法》的观测落实提供条件保障。要通过项目建设,搞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利用和交流工作,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审定工作,保证良种的有效供给,强化政府对种子市场监管。同时,要通过完善《种子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发展要求的种子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种子工程建设项目功能的充分发挥。

8.3配套措施

8.3.1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种子法》的有关要求,对种子工作实行科学管理,严格做到政企分开,增强农业部门种子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已经实行政企分开的种子管理站(局),要作为责任主体,切实履行好职责。各级种子管理机构要按照“健全机构,稳定队伍,强化手段,保证经费,转变作风,搞好服务”的原则,建立一支协调统一、相对集中、高效廉洁的管理队伍,切实做到管理到位、责任到位、服务到位。同时,种子工程建设项目的许多方面涉及种子管理部门,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也是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以及建成后项目高效运转和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

8.3.2扶持龙头企业

对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龙头企业,要在政策、信贷、科研、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要继续执行生产经营种子免征增值税政策,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种子龙头企业免征所得税政策,并积极探索

种子生产经营政策性保险和风险基金制度;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参与繁育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行;通过市场竞争淘汰机制和国家扶持政策,逐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

8.3.3促进种子产业科技创新

继续加大对种子产业基础性、公益性、高技术性研发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种子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重视对遗传资源的功能挖掘和利用,为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奠定基础。重点支持高新技术育种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作物品种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种子检验技术开发,适应种子贸易全球化需求。加强新品种推广,提高优良品种的商品率和覆盖率。实行优惠政策,扶持种子企业建立科研育种体系。鼓励种子企业在应用研发项目上进行投入,鼓励企业利用改良中心项目来开展育种研究等项目,逐步在应用技术领域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种子科技创新体系。利用市场机制和国家扶持措施,鼓励种子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种子加工、贮藏、包衣、包装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8.3.4搞好种子产业信息网络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采取政府支持的方式,建立和完善种子产业信息网络体系,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政府监管与服务功能。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健全行业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提供所需经费,形成国家、省、县种子信息网络,实行统计信息定期上报和发布制度;要及时、准确地发布种子行业信息,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提供服务,为农民选育优良品种提供帮助;要提高全行业的现代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种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8.3.5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的组织优势和中介作用,积极探索种子企业诚信资质分类管理制度,引导种子企业依法经

营、守法经营,树立自律和诚信意识,促进种子企业的诚信建立。加强种子工程“软件”建设,促进种子产业发展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和淘汰机制,把种子产业名牌企业和主导企业的评选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继续组织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等重大活动,为企业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和了解种子产业发展动态搭建平台。

8.3.6实行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

进一步完善良种推广补贴制度,逐步扩大补贴品种和补贴范围,解决育繁推脱节的问题,带动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形成。加大对种子公司的政策支持力度,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种子企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实行收购资金专项安排与管理,对国家储备救灾备荒种子的贷款利息、损耗和管理费用进行补贴。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现状分析报告美国兰德公司是一家著名的非盈利的研究机构为美国官方提供客观的分析和有效的解决方案最近他们公布了一份对中国现状分析报告即有肯定也有严厉批评值得国人反省如果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富裕和统一的国家我们会...

20xx年大数据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xx20xx年中国大数据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报告编号1567619大数据20xx20xx年中国大数据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

20xx年电影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xx20xx年中国电影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报告编号1566169电影20xx20xx年中国电影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

中国智库发布“20xx年中国现状分析报告”简版1

报告人周小平等调研单位中和会智库中和会智库是一个非官方的智库机构和著名的美国兰德公司智库一样属于独立运作每年2月都会发布一份本年度中国现状分析报告此报告含军力国防民生经济产业文化网络等领域内容并通过网络发布简版...

图书出版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xx20xx年中国图书出版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报告编号1553122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20xx20xx年中国图书出版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

20xx年快递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全球及中国快递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xx版报告编号1558A53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全球及中国快递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xx版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

IT咨询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xx20xx年中国IT咨询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报告编号155A321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20xx20xx年中国IT咨询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

云台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xx20xx年中国云台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报告编号1552517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20xx20xx年中国云台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

中国小家电市场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小家电市场现状分析深圳协林创业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咨询服务热线075583229655FAX075582865255中国小家电市场现状中国小家电市场分析中国小家电行业现状小家电行业营收利润下滑小家电行业首现...

餐饮连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xx年版中国餐饮连锁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报告编号1552798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20xx年版中国餐饮连锁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

20xx年百货零售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20xx年中国百货零售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报告编号1560672百货零售20xx年中国百货零售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

工程测绘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20xx20xx年中国工程测绘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报告编号1553116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20xx20xx年中国工程测绘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

中国现状分析报告(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