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时间:2024.5.15

坚持浅脑山区面向城镇实施生态移民战略

实现生态保护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

尖扎县人民政府 拉结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既包括统筹兼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使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强调城乡之间的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生态敏感区,同时,又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是主要县情之一,又有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山大沟深,植被稀疏等复杂多样的地理和自然环境。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程度较深的贫困问题互为因果、相互制约,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尤其是浅脑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步履维艰,成为制约尖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如何才能攻克这一横亘在发展道路上的巨石,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面前的重大课题。经过多年的调研和思考,尤其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深化县情认识,以跳出尖扎看尖扎的积极态度,对今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当前,要实现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这两个历史性重大课题,只有紧紧把握各种政策机遇,千方百计把浅脑山区群众转移到沿黄城镇,实施面向城镇的生态移民和产业转移,才能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生

产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的群众,找到一条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性出路。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使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和自我恢复。同时,也可以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更加完备,服务更加完善、经济日趋繁荣,城镇文明及改革开放成果可以更加充分的惠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因此,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对保护好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破除尖扎县城乡二元结构,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生态移民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生态移民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改善浅脑山区群众生产生活面貌的根本途径。

1、实施生态移民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黄河纵贯尖扎南北,流经96公里,其支流隆务河横穿尖扎东西,在尖扎境内汇入黄河。由于处在两河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但由于全县地形呈南高北地分布,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有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形成晴天碧波,雨天浑浊的两种景象,如不及时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必然使黄河上游这道天然的生态屏障遭到破坏。因此,通过大规模生态移民,尽可能减少在生态脆弱区的人为开发性活动,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使其先绿起来,遏制水土流失,这是从整体上保护生态环境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因此为了从源头、上游保持黄河水的清澈,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 - 2 -

境,应在沿黄生态敏感区全面实施生态移民。

2、严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必须要实施生态移民。尖扎县土地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83万亩,总人口5.38万人,70%属于浅脑山区。全县地形南高北低、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相对高差达2680米,平均坡降11.4%。群众居住分散,土地沙化,植被稀疏,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有60个自然村3.5万亩耕地均位于干旱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土地干旱贫瘠,资源匮乏,持续着“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原始农耕面貌。冰雹、霜冻、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频发,抗灾防灾能力极低,群众因灾返贫现象严重。自然环境严酷,基础设施薄弱和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基本县情决定了只有进行生态移民才能使农牧民贫困面貌得到彻底改变,才能打赢与贫困和自然环境这场翻身仗。

3、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效益低决定了只有进行生态移民才能获得投资效益的最大化。19xx年以来,全县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6亿元,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9xx年的114.6万元,跃升至20xx年的5亿元,增长了436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9年间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年均增长370%,其中绝大多数投资都用于农牧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人均年投资额高达4200元,而9年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了 元,投资回报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使基础设施建设单位投资成本过高,通电、 - 3 -

通水及通路户均投资高昂,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加之灾害频繁,基础设施造水毁、塌方等损失严重,使用寿命缩减,维修和更新成本高。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进行集中安臵,可有效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效应,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实施生态移民是整合公共资源的有效途径。在公共资源配臵方面,城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县城学校学生数量猛增,学校压力加重,普遍存在班额过大,宿舍紧缺,教室拥挤,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而浅脑山区由于学生自然减少和大量转学,学生数量锐减,班额过小,有的仅有几名学生,甚至无学生,对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既便如此,由于地广人稀,农牧区71所小学和教学点也无法使学生就近方便入学,有些偏远村的小学生上学需步行8到10公里的路程,造成了新的入学难问题。同时,长期以来,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医药资源匮乏,通过近几年的全面建设,为全县82个村配备了卫生室,有效的改善了农牧民医疗卫生条件。但与此同时村卫生室又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支持,尤其需要有职业胜任能力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但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大量医务工作者被“闲臵”在基层,一个月难得看几个病人,职业技能也日渐荒废,留不住人,而县级医疗机构或乡镇中心卫生院又缺乏专业人才,医疗服务水平受到限制。如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可以有效整和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城镇 - 4 -

教育及医疗服务水平,为全县各族群众提供高质量和优质的公共服务。同时,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服务理念,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可以让农牧民享受到城镇文明带来的较高水平的学习、工作、购物、娱乐等环境,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广场文艺演出、赛事活动等较为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实施生态移民也是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成果普惠性的有效途径。

(三)实施生态移民是彻底转变农牧民保守思想增强适应现代文明的有效方法。环境造就人,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孕育符合该环境条件的人群,并会逐步形成固有的思想和行为定式,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人类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自觉不自觉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但秉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有所改善,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生存环境,用文明程度较高的新环境塑造更加适应现代文明的新思维和新的生活方式。广大农牧民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对外面的世界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了解不多,知之甚少,因此很难摆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思维,满足于一亩三分地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的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而实施生态移民后,随着农牧民群众渐渐溶入到城镇,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逐步改变其思维和生活定式,更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

二、实施生态移民的有利条件

- 5 -

(一)良好的政策保障。从党的十七大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加快农村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也为推动农村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国务院研究部署支持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将生态保护摆在首要位臵,也为我们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快农牧区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游牧民定居工程、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实施,也为实施生态移民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今年尖扎县又被列入全省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通过深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移民群众老有所养的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生态移民工程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二)明显的区位优势。尖扎处于西宁为中心的东部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上游旅游明珠带的关节点上,已融入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将受到我省经济发达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辐射和带动,对转移富裕劳动力,为移民群众发展二、三产业将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三)丰富的特色资源。尖扎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县域农牧业资源层次分明,水电资源富集,水面资源广阔,自然景观奇特秀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以坎布拉国家公园为龙头的旅游资源进入全面开发阶段,文化旅游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通过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可极大的推动移民群众向“二、三”产业转移,稳定实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 6 -

(四)人口规模小。截至20xx年,全县人口为5.38万人,这与其他周边地区相比,规模较小,而需要搬迁的浅脑山区群众只有1.8万至2万人,人口基数少,使人员更有利于转移和安臵,土地更有利于集中,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加之,近几年,通过积极开展生态扶贫移民,使浅脑山区635户3506人,搬迁到城镇或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为今后农牧民继续向城镇转移积累了经验。同时,近年来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20xx年输出劳动力达1.0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915万元,农牧区近一半劳动力实现了外出务工就业,也为今后移民群众进行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

三、实施生态移民的基本思路

实施生态移民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农牧民脱贫致富为目标,有计划地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浅脑山区的农牧民,彻底解决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群众脱贫难的问题。通过完善城镇功能,大力培育和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使转移到城镇或城镇周边的农牧民,通过从事二、三产业或特色种养业,得到发展,壮大,力争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真正实现农民融入城镇,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四、实施生态移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7 -

(一)容量有限。尖扎县沿黄三镇通过近几年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利用已呈现饱和状态,已没有空闲建设用地,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因城镇环境容量有限,安臵较为困难。

(二)故地难舍。由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了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的传统思想,缺乏开放意识,缺乏“人往高处走”的竞取精神,外迁欲望不足。

(三)资金不足。生态移民是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巨额的投入才能实现。从现实情况看,国家还没有用于大规模生态移民的专项资金,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加之尖扎县又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不论是财政 资金还是群众自筹都将不足,特别是被迁对象多数是贫困群众,自筹存在很大困难。

五、实施生态移民的原则和举措

(一)主要原则

1、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高度注意和避免搬迁移民过程中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又使移民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找到新的脱贫致富路子,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经济收入有较大增长,促进和带动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及新的经济增长点有较快的发展。

2、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照尖扎县城镇体系规划和沿黄三镇建设性详规,合理安排移民安臵点,真正做到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有机结合。 - 8 -

3、坚持移民搬迁与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把移民安臵与优势资源开发、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使移民生计有着落,又使县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得到促进与推动。

4、坚持集中安臵与分散安臵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沿黄三镇实际,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集中连片的移民安臵区;在条件不具备的城镇,进行插花式的分散安臵。

5、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将拟搬迁移民的农户数量与拟选择迁入地的土地等容量相结合,以容量决定搬迁移民农户的数量;二是将投入与搬迁移民规模相结合,即对容量与拟搬迁移民数量基本区配的,也要根据资金等投入的可能性视实际情况实施搬迁。

6、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对待搬迁移民,政府要加大力度引导扶持,特别是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方的农户,更应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动员、说明和组织工作;另一方面,在群众接受搬迁移民后,除了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物资扶持,提供用地保障外,要充分发挥搬迁移民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好新家园,走上脱贫致富路。

7、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除受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急需搬迁的农户进行及时搬迁外,将思想认识高、搬迁欲望强、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优先列入搬迁计划,积极帮助他们解决 - 9 -

搬迁中和搬迁后的实际困难,促其尽快脱贫致富,带动其他农户搬迁移民。

(二)实施生态移民主要举措

1、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划分生态保护和生产生活区域。将实施生态移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农牧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举措。在结构体系上,以沿黄三镇(马克唐镇、康杨镇、坎布拉镇)为人居和生产中心,通过农牧民有计划的迁移,逐步把全县浅脑山地区规划为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双赢局面。

2、整合项目资源,全面推动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当前,国家支持农牧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增多,深化对农村牧区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期。因此,要紧紧抓住项目这个政策落实的有效载体,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彻底改变项目投资“撒胡椒面”的做法,与退耕还林、扶贫开发、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项目结合起来,将各种项目资金进行统筹考虑,整合使用。同时在土地、户籍、入学、就医等方面特事特办,提供方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依据分工,通力合作。一是充分利用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有利时机,从20xx年起对游牧民定居工程、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统一集中在沿黄三镇实施,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实施,解决部分移民群众的住房问题。二是充分利用校舍改造项目,在沿黄三镇建设规模、档次、标准满足社会发展和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需要的九 - 10 -

年一贯制学校,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和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积极申报医疗机构改扩建项目。县城以县医院和藏医院两所中心医院为核心,康杨、坎布拉两镇以中心卫生院为核心,通过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其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满足移民群众的就医需要。四是充分利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和对口支援等项目,通过调整建设内容,将扶贫项目尽可能的向生态移民工程靠拢、聚集。

3、加快土地草场流转,为移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为确保移民群众“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对移民迁出地耕地、草场及宅基地复恳后纳入统一经营范围,以反租倒包等形式,进行适度规模的特色化经营,使农民即使离开土地在城镇定居也不会丧失土地的受益权,以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30年不变的合法权益。对还未承包到户半农半牧乡草场在进行分户承包后,进行草场流转,以明确受益对象。二是对坡度超过15度的耕地一律申请退耕还林草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农民可享受到相应的补贴。三是对迁出地宅基地全部进行复垦进行农业生产或进行生态综合治理,以换取移民群众在城镇安臵时的土地占用实现占补平衡。

4、强化政府在生态移民工程中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调动广大农牧民移居城镇的积极性。一是政府要肩负起移民安臵区土地租赁、基础设施建设等职责。对移民安臵所需土地租赁或收购费 - 11 -

用由政府采用兜底担保的形式通过贷款等渠道筹集,并负责安臵区的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对移民住房建设资金采取政府补贴、群众自筹和项目争取的方式筹集。或根据原住地房屋状况由政府出资对移民户进行适当补贴,作为迁入地房屋修建或购买的基础资金,不足部分统过项目和移民户自筹、借贷等方式解决。三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严要求建设。移民安臵区要兼顾居住及生产经营功能,在解决移民群众基本的居住需求外,还要为群众提供商铺等生产资料,从集约利用土地和发展生产的角度出发,安臵区建设采取商住楼的建设模式,一层或二层全部设计为商铺或经营场所,力争使每个移民户都有一定的商用房屋面积,建立稳定的群众增收渠道。

5、加强政策及制度保障,解决移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一是逐步打破户籍界限,消除移民群众与城镇居民在医疗、入学、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之间的差异,享受同等待遇。二是加大对移民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三是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在不断巩固现有劳务输出渠道和规模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赴疆拾棉劳务和赴铁岭职业技能培训规模,进一步增加移民群众收入。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对生态移民的生态补偿,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 12 -


第二篇:“教育移民”情况的调研报告的发言


创新扶贫模式 推行教育移民

全面破解决加快贫困山区发展问题

省教育移民联合调研组提交的《海南省“教育移民”情况的调研报告》,全面客观地总结了我县“教育移民”的做法和经验,并从全省推广的高度,提出了富有深度、广度和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教育移民”的推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下面,我就去年以来我县实施“教育移民”工程的情况作个介绍,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交流有所启迪。

一、实施“教育移民”的背景和现状

王下乡是我县最偏远、最贫困的少数民族山区,位于霸王岭林区腹地。长期以来,王下乡的发展主要依赖国家、省级和县级的专项扶贫,据不完全统计,19xx年至今,国家、省级、县级投入王下乡的扶贫资金累计达4600多万元,仅牙迫村易地搬迁就耗资867万元。先后在王下推行养牛、养猪、养羊、种芒果、种橡胶等多种就地扶贫方式,加强对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联手扶贫。20xx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尝试了易地扶贫方式,将牙迫村104户、580人进行整体搬迁到县城石碌镇。但牙迫村易地搬迁后,因为农民思想观念、生产技能没有得到转变和提高,无法适 1

应搬迁后的发展环境,不少村民又被迫返回原村居住,并没有达到易地扶贫的预期目标。从王下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17年来的扶贫虽然投资巨大,但收效甚微。按现有人口计算,王下乡人年均投入的扶贫资金已达到1600元,而20xx年王下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050元,投入大于产出,农民收入增幅缓慢,靠吃政府回销粮和救济扶持金过日子。受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王下地区学校规模小、分布散,教学条件简陋,工作条件艰苦,留不住人才,教师以本地转正民师为主,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教学质量远远落后于全县,王下中学的高中升学率连续10年几乎为零,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仍十分滞后。

穷则思变。王下乡多年来的扶贫实践证明,按照现在的常规办法,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只靠在村子里搞点种养业,是根本无法实现脱贫致富的。如何抓住海南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探寻一种新的农村发展模式,并使之迅速转变为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生产力,尽快破解我县贫困山区发展滞后问题,成为我们时常研讨的重要课题。20xx年,我们通过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先后六次深入调研和多次反复论证,在不断总结王下乡扶贫经验和教训中认识到,农民文化素质低和思想观念落后是贫困山区发展的最大障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 2

保护的突出矛盾是贫困山区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王下要发展,思路要转变。我们在汲取牙迫村易地搬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王下山区生态保护需要,决定将经济扶贫转变为智力扶贫,把扶持学习作为一种投资来抓,从“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移民”的扶贫新模式。即将王下乡整乡初中生易地搬迁到县城,按民族寄宿班的形式,由政府出资“包学、包吃、包住”进入县城读书大胆构想。教育移民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县职业中学就读,并享受免除学杂费、课本费、信息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四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县政府负责帮助他们实现易地就业、易地创业,解决教育移民的长远生计保障问题。“教育移民”形成了“通过易地就读实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职业教育实现易地就业能力增强—通过城镇就业实现摆脱贫困—通过教育移民易地发展实现保护生态目的”的“四个实现”发展模式,既可以使贫困地区的民族教育实现跨跃式发展,彻底解决黎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的问题,又可以逐年实现王下乡的人口战略转移,减轻霸王岭森林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承载量,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目的。

3

二、实施“教育移民”的做法和经验

(一)主要做法。20xx年8月31日,我们将王下乡初中部271名学生整体搬迁到县民族中学,以三包(包吃包住包学费)的方式寄宿在县民族中学读书,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对王下乡实施“教育移民”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到“四个明确、四个到位”:

一是明确“教育移民”实施方案,确保组织领导到位。20xx年初,我们在深入王下乡充分调研、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精心制定王下乡“教育移民”搬迁方案。为确保方案的准确具体性,我们认真核实教育移民的学生数量,经反复核查,最终确定初中一、二、三年级共271名初中生迁至县城读书,并决定将王下乡原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其初中部迁往县城后改为只办小学的乡中心小学,扩大乡中心小学的办学规模。同时,及时成立了由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担任组长,县教科局、财政局、民政局、公安局等部门负责人参与的王下乡“教育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将责任具体明确到单位,明确到个人。明确规定由教科局负责组织搬迁和入校就读的管理工作,财政局负责资金的划拨和管理,王下乡政府负责宣传发动工作,县民族中学负责学生入校的学习、生活的具体管理工作,形成了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网络。

4

二是明确“教育移民”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经费保障到位。为了让搬迁出的王下乡初中生上得起学、吃得饱、睡得好,我们明确对王下全部初中生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学费”政策,并对整个搬迁需要的硬件设施建设做出详细规划,及时落实配套资金,确保经费保障到位。至今为止,我县已投入王下乡“教育移民”资金达264.63万元,其中一次性拨付的搬迁经费(含学生用品购臵费),总额155.69万元,生均建设经费5745元,主要用于配套设施建设;拨给王下乡“教育移民”入读县民族中学初中阶段一年所需的其他教育经费66.79万元,生均教育经费每年2465元;拨给王下乡“教育移民”56名初中毕业生继续教育经费42.15万元。此举有力地保证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安心。

三是明确“教育移民”管理机制,确保学生安心就读。为了让王下寄读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不断强化管理,完善机制,先后制定了《王下乡寄宿生管理制度》、《王下乡寄宿生学习生活调查制度》等6个方案制度,从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方面加强学生管理。实行政领导联系学校和定期检查制度,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直接联系县民族中学,并专门成立“王下乡寄宿生管理办公室”,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将王下乡寄宿生全部安排在新落成的学生公寓住宿,宿舍内安上 5

电风扇等设施,饭堂设立王下寄宿生窗口,食谱日日更换,让学生睡得香,吃得饱。此外,我们还实行了王下寄宿生医疗费报销制度,所有王下乡的寄宿生看病治疗全由政府买单,县教科局定期组织人员检查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家庭情况,有力地保障了王下移民学生在县城安心就读。

四是明确“教育移民”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确保初中毕业生学好谋生本领。为防止教育与就业脱节,我们确定了“贫困偏僻农村学生易地搬迁读书—职业教育—城镇就业”的思路,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移民学生学好谋生本领的关键环节。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首批投入1400多万元,建成了容纳3000名在校生的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并对进入县职校读书的移民学生实行免除学杂费、住宿费、信息费、课本费、补助学生生活费的“四免一补”政策和联合办学等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今年秋季,56名王下乡初三毕业生除3名就读普通高中外,其余的53名已由县政府出资全部安排在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确保了王下初中生能学到一技之长,为在城镇就业打好基础。

(二)基本经验。经过一年来多来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对“教育移民”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积累了一些 6

浅显的经验。

一是要把教育移民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相结合。教育移民实质上是让贫困山区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在实施教育移过程中,一方面,要选择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使教育移民政策真正惠及最需要的地区和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优质教育资源的承载量,注意加大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整合资源,既可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又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是要把教育移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卫留成书记曾指出:“海南贫困家庭最根本的问题在教育上,必须狠抓10年到15年的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和教育素质,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我县从“易地扶贫”转向“教育移民”扶贫,是源于对过去扶贫工作方式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扶贫工作的深入思考,慎重作出的决策。从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入手,通过教育移民解决贫困问题,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要害,提高了人口素质,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要把教育移民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通过“教育移民”,减少生态保护区的人口,逐步改变其生产生 7

活方式,有利于保护好生态环境。我县在对王下乡实施教育移民的同时,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由县财政按人口每月发放生态补偿金(每人每月33元),大大提高了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教育移民可以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区范围内的贫困人口,这样即可以达到把贫困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又可以更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目的。

四是要把教育移民与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相结合。实施教育移民最终的目的是让移民学生实现在城镇就业,进而实现脱贫致富。我县把王下乡初中学生转移出来集中接受初中教育,只是其中的一步。下一步,我们还要认真解决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要把教育移民与职业教育衔接好,把发展职业教育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作为关键环节,为移民学生今后在城镇就业和带动家庭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实施“教育移民”的效果

20xx年秋季,我县正式启动“教育移民”工程以来,王下乡的全部初中生按计划顺利搬进县民族中学易地就读。今年,有56名教育移民完成了学业,其中3人考上了昌江中学,第一次实现了王下初中生凭实力考上高中的“零”突破,其余53名毕业生全部被安排进 8

县职业中学免费就读。从省教育移民联合调研组的办学效果评价结果上看,“教育移民”的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视野进一步开阔,学习态度积极向上,学习成绩普遍提高,与“教育移民”工程实施前相比,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移民”工程有效推动了我县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贫困山区学生与县城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按照“教育移民”的扶贫模式,我们如果再花上15年时间,每年投入100万元,15年共投入1500万元,每学年新增“教育移民”80至100人,到20xx年,王下乡迁移的“教育移民”总数将达到1480人,约占其总人口数的41%。“教育移民”毕业后,我们将支持和帮助“教育移民”实现外地就业,保证每一个贫困家庭有一两个人出来就业,使贫困家庭脱贫致富。随着生活改善和社会发展,他们的父母和家庭主要成员自然会跟着搬迁出来,产生“自然搬迁”效应,加上15年间的人口自然减员,留守在王下山区的人口将会越来越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也会随之减轻,从而从根本上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同时,我们对王下乡实行生态补偿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突出矛 9

盾,推动山区发展生态经济。与王下乡过去17年的常规扶贫模式相比,“教育移民”扶贫新模式呈现“两增二减”优势:一增是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加快城镇化进程;二增是农民收入增加,加快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一减是山区留守人数减少,减轻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二减是扶贫资金约减少一半,降低了扶贫投入成本。产生了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素质,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项综合效益,是一种治标又治本的扶贫新模式。

10

更多相关推荐:
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移民办二一二年1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全县...

XX市扶贫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YY市扶贫生态移民调研报告为学习借鉴兄弟市区推进扶贫生态移民的经验市人民政府于6月10日12日组织市扶贫生态移民联席会议办公室成员赴YY市22县11县33县等地考察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推进情况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是...

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gt调研报告xx县异地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首批跨盟市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试点工程工程建设于19xx年20xx年完工期间经历了首批移民和二次调整移民其中首批移民...

关于库区生态移民扶贫规划调研的情况汇报

关于新安江库区生态移民扶贫规划调研情况汇报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十一五若干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通知黄政秘20xx83号精神我办及时与市发改委等有关责任单位进行联系组建专门班子确定专人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上报市发改委并到...

关于陕南地区生态移民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陕南地区生态移民问题的调查报告以汉中市勉县武侯镇武侯村为例调查人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勉县科学营营员关源孙飞王坤鑫周堃调查时间20xx年8月14日内容摘要生态移民是在新的形势下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两项政策...

关于牧区生态移民和小城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牧区生态移民和小城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7月中旬至9月底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文化经济促进会组织内蒙古农牧业厅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和中国农科院内蒙古草原研究所的部分专家学者就牧区生态移民和小城镇建设问题进行了调...

生态移民——海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调研报告)

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生态移民海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海原县移民办二一二年1生态移民海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海原地处宁夏中部干旱片带国家确定的重点扶贫县是全国少见的贫困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不...

乡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

党委发20xx67号签发人张开银中共定宁镇委员会关于报送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的报告县扶贫开发办现将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报来请审示二一二年五月二日1定宁...

贵州重点项目-生态移民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贵州重点项目生态移民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

龙岩市锦坊村移民调研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论文对龙岩市锦坊村灾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调查摘要锦坊灾区移民搬迁安置是龙岩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和战略举措为了保证广大移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更好更快高质量地完成移民搬迁工作实现移民搬得...

十三五重点项目-生态移民新区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十三五重点项目生态移民新区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资金申请报告是项目投资者为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而出具的一种报告政府资金支持包括投资无偿补助奖励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政府只审批资...

20xx年度全市生态移民工作自查报告

关于20xx年生态移民工作自查自验情况的报告吴忠市委督查室今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移民局的全力指导和支持下吴忠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及相关会议精神把生态移民作为全市一号民生工程以移民六大建设任...

生态移民调研报告(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