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璞归真观点报告

时间:2024.4.21

关于举行昆阳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的通知

各位老师: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根据教科研计划,决定举行语文专题观点报告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17日。

二、参加对象:全体语文教师。

三、活动地点:办公室

四、活动主题:教育科研

五、活动内容: 《语文更应反璞归真》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昆阳小学

反璞归真观点报告

反璞归真观点报告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反璞归真,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主讲人:张秀英

摘 要:语文课“串味”太常见了。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笔者从回归“语文味”,营造“语文味”、释放“语文味”、品出“语文味”、写出“语文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使语文课堂回归其本质,能根据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开展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语文味”。

关键词:课堂;语文味;观念;转变;提升;实效

近几年来,由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味:老师只注意课件的大量运用,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探究的实践时间;只注意问题的结论,没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读、悟的少。这样,语文课堂变味,课堂效率下降,令人担忧。

1 课堂,因实在而美丽

“实在”是真实,地道、不虚假;实在,是实事求是,合乎规律;实在,是扎扎实实,地地道道;实在,意味的是本质的回归;实在,强调的是与时俱进;实在,追寻的是新与活的融合。

在很长时期内,我们的教师一直在为如何上好一节课而绞尽脑汁。为此,教师在朴素的课堂加上“工艺”,抛开文本大势拓展,教师的范读非得使用复杂的电教手段,教师本该自然交谈的话语变成话剧似的语言,一次分角色朗读就像在演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本剧。今天制作一个课件,明天画两张图画,再编个小故事吸引学生?? 总之是使出了十八般的武艺。记得在一次教研活动上,有一位老师执教的是低段的识字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老师制作了大量的课件,从生字的出示、书写的指导、以及复习巩固几乎每个教学环节都用到了课件。的确,这些课件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当我们面对这样精彩纷呈的课时,在欣赏之余,不禁感叹:那纷繁的内容、精美的课件,老师要花费多少的心血呀!为了上好一次公开课,我们如此费尽心思无可非议,但平时有那么多的课,又如何来实施落实呢?同时,在我们以奇异的目光欣赏这样的课时,我们是否认真的关注到我们的孩子是否喜欢这样的课堂?我们老师在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的时候,有没有想想学生是否需要具体化?有没有想想文本是否需要画面化?这节识字课有两处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复习巩固生字的时候,这位老师也不例外的运用了开火车这个老办法,但她开的是新式火车,课件中出现一辆小火车,当火车开到一个地方停下来,就会出现一个词语,这时再请一个学生读,读对了火车才往前开。这种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觉得很新奇,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很是活跃。但静下来我发现了值得我深思的几点:

一、由于课件出现的词语不多,请到读词语的学生很少,训练的面不广。二、由于课件由老师操纵,词语出现的速度比较慢,化了很多时间,训练的效率较低。

三、由于学生从没见过这样开火车的形式,因而在整个复习生字的过程中都处于兴奋状态,几乎没有学生在认真的倾听,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这个环节老师就采用老办法用抽卡片来开火车,会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更能节约时间,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另外,这位老师还画了很多精美的图画贴在黑板上,但整节课都没有使用到这些图片,这些图片在这节课中只起着装饰黑板的作用,在听课者眼里这个设计似乎纯粹是为了展示教师个人的基本功。

其实在很多时候,当我们的课堂穷尽一切力量,展示种种先进的理念,展示教师个人素质时,学生双基训练的时间在一些形式化的交流与展示中悄悄地流逝,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现出过于松散的状态,学习习惯的养成无法落实到位。要知道没有内涵的美是浮躁的,没有本质的美是虚荣的,没有价值的

美是徒劳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该是浮华地去宣扬某个观点,不该是喧闹式的走马观花。而应实实在在地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前提,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学生认认真真去读书,体味语言文字背后隐藏地情和理,教导学生规范正确书写,感受汉字字形端庄大方之美。

2 课堂,因简约而深远

简约的课堂是深远的课堂。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学习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删繁就简,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搭建更广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他应得到、想得到的东西,让课堂变得简约起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更自由,更灵活,更深远。在简约的课堂上,也许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也许没有另人拍案叫绝的设计,然而老师却引导的巧而精,学生独特精彩的发言在自然宽松的氛围中越来越多,课堂中流淌着行云流水一般的自然美。

想起近日在网上观赏到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朱自清先生《匆匆》一文的教学录像。支老师的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课堂中支老师凭借自己丰富的表情、手势、语言、朗诵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引导孩子用心灵去诵读,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在一次次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沉醉于文本之中,学生的情感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支老师继续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说道:读你感触最深的话,作者说这些话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一边读一边注意,哪句表达的最强烈,可以猜到作者说了些什么,从读的语感中捕捉他传递给你的信息。

生1:“八千多个日子” ??

生2:时间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生3:时间过的很快“悄声无息”地流去,默默地算着,八千多个日子?? 生4:时间一去不复返,滴到大海里,无影无踪。

师:“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珍惜时间

师:说了半天,朱先生这文章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呀?”

生1、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

生2:时间对有的人来说是漫长的,利用了它就会受益匪浅

生 3:时间掌握在你手中,如果你把握不住它它就会抛弃你。

生4:珍惜时间就是生命。

生5:生命如一杯水,你是喝了它,还是倒了它。

生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啊。

??

师:“那么,把朱自清的心里话说出来吧,每个同学都写出一句话,简简单单,来倾诉对这篇文章的感悟。”请你把这句话写到黑板上。并且写上你的名字。

多么精妙的收笔!“说了半天,朱先生这文章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呀?” 这问题问得多简单,但由于学生在反复读文中,与作者的心灵一次次碰撞和对接后,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启发,有了很多心里话。支老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用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激发孩子们把这些心里话“倾诉”出来,当学生用心灵去诉说出那么多的感悟,那么多的“格言”时,一切都显的那么自然,水到渠成。

可见,简约并不简单,简约的背后是大气、精要、深刻、智慧、更是一种超越。只有在简约的课堂中我们才能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给学生深秋的天空一般明净澄澈的感受,才能给自己更多的解放,把自己从繁琐的教学步骤中解脱出来,才能让我们在课堂中有“闲暇”去琢磨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去关注孩子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种表情,让自己的心真正 “牵挂”着课堂上的主人,我们才能收获如此多的美丽和精彩!让我们扔掉一些为了展示理念而设计的包袱,让课堂更好地回归一种宁静,让孩子的心在宁静中,感受到一种进步的力量,得到有效的发展,让课堂更耐人寻味。

朴素的课堂是博大精深的课堂。面对新课改后出现的“各门各派”和“百家争鸣”,我们不能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平淡看真情,摆脱那世俗的、繁琐的教学过程,用最经济的素材,以我们教师洒脱自如的引领,让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体验,让语文课堂更加真实、自然、生机盎然且充满灵性!

参考文献

[1] 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中华读书报,2003.7.16

[2] 秦建新.个性化与语文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

[3] 程少堂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2006.8


第二篇:观点报告


观点报告: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 二度开发教材习作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 钱志英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教师发觉现行教材习作中的一些问题,比如:

——一些习作命题主题性、思想性偏强。一些诸如“《我的理想》、《写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等“广”而“散”的命题主题性、思想性偏强,让学生无处下手,缺乏创意的命题形式也不能引起学生对作文的好感,甚至产生厌恶感。

——一些习作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材一旦编订、审核通过后往往要保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性,这一特性给人教版教材习作带来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内容的滞后性,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是“胜似亲人”,选择了王炳炎先生的图画(大致内容是少先队员慰问军属老大娘),要求学生“注意服饰,可能是谁?他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发挥想像写下来。这种经历是远离当下学生的现实生活,滞后的习作内容无形中给学生习作过程设置了一道较难跨越的鸿沟。

——一些习作指导不够具体,泛泛而谈。习作部分依附在每组单元的课文后,文字陈述所占比例甚少,内容单薄,过程简单。既不提供适用于习作指导课上的文字化的操作策略,也没有呈现适用于习作评改中的具体操作措施。习作提示语言笼统,针对性不强,习作目标不明确。一些简单的习作建议,诸如“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五年级下册习作七),对学生而言,究竟运用哪些课文中学习到的哪些写人的方法,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是模糊的,给教师的“教”,学生的“习”带来诸多不利。

——一些习作内容无法照顾地域文化差异性。人教版教材可谓举国通用,在编写过程中往往较多考虑地域、文化特点后采用较为折中的内容选择及编排方式,以求最大范围的考虑到受众的需要及特点。但对于个体(或局部范围内的群体)而言,教材习作的内容编排还是存在无法照顾到学生的地域文化差异这一缺陷的。例如三上第五单元习作“写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教材呈现的都是我国北方人民过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这与我们南方孩子的生活是无法实现链接的。

所以,开始抛弃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另辟蹊径,自由开发作文教材。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但对于大部分尚未构建自身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的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教材中的习作仍是其实施习作教学的有效抓手。教材习作的编排充分体现了习作训练的有序性和连贯性,随着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一点,是单凭一位教师自由开发的作文教材所无法企及的。所以,相对于完全抛弃,更有效的策略是 1

对教材习作进行生本化的“二度开发”。

策略:

一、转换

面对陈旧、老套的命题(主题),教师可将其改良、转换,使之更具趣味,

让学生一见就喜欢,一见就想写,一见就跃跃欲试,充分唤醒学生的习作欲求,调动学生写作的情绪,从而让习作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进入写作状态,乐此不疲地参与写作活动。

1.转换习作命题

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命题比较传统,很难触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打开学生的言

语世界。这时教师如果能将命题转换,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坎上,尽最大可能增强命题的诱发力,那么习作就会成为一种需要,成为学生倾吐为快的乐事。

以五年级下册为例,对部分单元的习作题目进行趣味性的改版,学生的眼睛

观点报告

二、松绑

尽管教材习作的编写者努力突破陈旧作文观念的藩篱,但是教材中的一些习

作命题、要求还是让人看了觉得很不合理,甚至别扭,比如:《我的理想》(六下习作三)、《我敬佩的一个人》(四下习作七)??

要求学生写“高尚的东西,正面的东西”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顽疾,虽在课程

改革以来有所改变,但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还在,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突破,给习作内容松绑,引导学生把最真实的一面写出来。

例如,六下习作一《难忘的“第一次”》,教材当中罗列“第一次动手做饭、

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养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得奖??”都是正面的、正统的。我在教学中做了两方面的努力:

松绑 第一次——那一次

突破 教材中例举的都是正面的、至少是中性的,在课堂上,我很刻意地

想引导学生意识到,只要真实的生活就可以写(哪怕向打架、偷钱等)想突破这 2

些束缚。案例一:

这些努力,是针对选材的。我以为,孩子不缺乏生活,缺乏地是对生活的敏感。砸破“第一次”、价值导向这些紧箍咒,其实就是想在学生身上培养一种敏感的素材意识,打开了学生长期以来被遮蔽、被压抑的那方角落。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然会爆发出创作的火花,而教材习作中的一些要求、建议也会“好心办坏事”,往往是在无意间关掉了这一主动性,框定了学生的习作思维,使学生处于“被习作”的状态。面对这样教材习作,教师要真正“以人为本”,对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给予学生一种主动、自由写作的状态。

以上面提到的《我的理想》为例,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教学这一习作时,就砸破了教材给学生习作带上的“紧箍咒”,将教材提出的 “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一框死学生写作思维的要求去掉了,而且充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建议学生写写“自己第一份工作第一天的遭遇”也无妨。这样的松绑,给了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表达空间,原本特别难写的学生不仅可以写了,而且可以写出彩。

三、增补

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编写者们竭尽全力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然而因为它要关照到使用教材的全体,一些命题拿到个体层面看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对于这样的现状,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这些命题结合地域特色、班级实际相进行再次开发,适度增补,以此缩小习作命题与学生的文化心理距离。

1.增补“读者对象”

所谓“读者对象”,即指预设好具体的读者,学生在习作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习作过程中要考虑到读者的特征,从而能够进入真实的写作状态,真实地习作。读者对象不同,写作方式可能也有别。其实,读者意识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习作内驱力。

——案例一:六上习作五《我的小伙伴》;

——案例二:四下习作一《写写校园里的景物》时就引入了“读者对象”这一写作要素:向老校友或一年级的新同学介绍我们校园。学生有了明确的倾诉对象,习作不再是一种类似于抄写词语一样的专门应付老师检查的任务,而是进入了相对真实的写作状态,内容的选择、情感的抒发、语言的表述都有了针对性,从而恢复了习作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2.增补习作内容

教材中的一些习作与孩子的生活相距甚远,与当下的儿童生活脱节的,孩子 3

看了无法与自己的生活链接,习作也就剩下了“抓耳挠腮”、“生搬硬造”。遭遇这样的主题,教师不妨适当的补充一些内容,拉近学生与习作的距离。

案例:四上习作六的命题为看图作文《胜似亲人》,提供的图片是一个小姑娘给一位军属老奶奶洗衣服,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出真情实感。这样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是实情,写出真情实感更是无从谈起。怎么办?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将学生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诸如“同撑一把小雨伞”、“借我半块橡皮”之类的情景以照片的形式和教材习作中的图片一起呈现,供学生选择,让学生从一组图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言语“尺码”,从而有话可写,有事可叙。

3.增补相关资料

教材中的一些习作内容编者为了符合单元的专题,却离学生比较遥远。此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材料,填补空白,使其易于动笔。

案例:四下习作四是提供了一张日本侵略者轰炸南京火车站后一个小孩面对废墟哭泣的照片,要求学生仔细看图,合理想象,进行习作训练。面对这样与学生时间距离相隔甚远的习作素材,我们不妨增补了对于那段历史的动情描述(文字、影视资料),为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习作铺平道路。

4.增补程序性知识

审视教材中的习作要求,有些看似“开阔”的启发、合理的规范、民主的建议常常令学生的习作无从下手,言语和精神裹足不前。笔者以为,教材习作中的要求更是一种指导,可以给学生的习作带来策略上的指导。

案例:三上习作四是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写自己最想写的”。这项要求似乎很符合《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建议,给了学生很大的习作自由。但是,对于刚刚习作起步的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习作自由与习作难度是我们必须同时考量的。日本小学写作教材中也有相关的写作内容(三年级调查作文),很值得借鉴:

——找一种你最感兴趣的虫,用放大镜、尺等工具进行调查、研究; ——记录下观察的日期、天气、气温、虫子的身体特征(形状、颜色、大小、构造等)、虫子的行动方式(叫声、食物等),记录下你认为最有趣的事和最奇怪的事;

——如有疑问别忘了问爸爸妈妈、老师,或查阅资料;

——根据记录,写一篇小结文章,注意不要遗漏重要的事;把图、表放到文章里去,要写得别人容易懂??

综上所述,教材习作不应当成为习作教学的“镣铐”。只要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对教材习作进行二度开发,或趣化,或童化,或适度松绑与增补,让教材中的习作成为学生当下生活的倾诉需要,使其 4

有话想写,有话好写,我们一定会发现教材习作教学的广阔天地,给学生的童年留下一串鲜亮的言语足迹,构建一张快乐的习作地图。

5

更多相关推荐:
观点报告:生命的品质在于内心的丰盛

生命的品质在于内心的丰盛现代人的心态正处于一个很不健康的状态生活很复杂每天总有让人焦头烂额的事斗争很激烈周围的好朋友好同事随时可能成为对手内心很焦虑忙碌了半辈子房子车子仍无着落那么怎样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品质有意...

观点报告

把握教材三度提高教学实效新华小学刘建萍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观摩公开课阅读教学中表面上课堂热闹学生唱主角可有时事与愿违教学的实效性并不理想而在我们的常态课的教学中不少老师觉得课改以来语文教材阅读量明显增加课时相对...

观 点 报 告

观点报告1学校管理塔水处上游学校姚新春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在现如今学校管理活动已经从经验走向科学继而走向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应当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观点报告

立足文本读写结合一关于读写结合什么是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训练就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把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达到让学生了解知识掌握方法运用知识和方法...

观点报告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关注第56号教室的奇迹好久也算是久仰其大名这次进修学校组织教师综合素养培训班主任给我人手发了一本真是觉得很幸福啊这本书可以说是教师的实操百科全书我虽然是老师但对于教育孩子还是有许多疑惑的...

七大报告必背观点60条

七大报告必背观点60条1报告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写到主标题上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报告的灵魂和标志也是报告最大的新意和亮点2首次明...

观点荟萃·行业研究报告(20xx0229—20xx0301)

观点荟萃·行业研究报告(20160229—20160301),内容附图。

六年级数学观点报告

六年级数学观点报告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阮颖霞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时期这在阶段注意给学生渗透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

观点荟萃·宏观研究报告20xx1214—20xx1218

观点荟萃·宏观研究报告20151214—20151218,内容附图。

个人观点报告---LNG

个人对于LNG观点的报告随着能源结构改革的逐步深入环境改善需求的逐步加大能源对经济发展杠杆作用的日益凸显国家十分重视对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近十年来我国液化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起步在LNG链的每个环节上都有所发展...

观点荟萃·行业研究报告20xx0113—20xx0114

观点荟萃·行业研究报告20160113—20160114,内容附图。

观点荟萃·行业研究报告20xx0217—20xx0218

观点荟萃·行业研究报告20160217—20160218,内容附图。

观点报告(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