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河预可研报告

时间:2024.5.2

西藏巴河雪卡电站(含冲久水库)工程

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4.工程地质

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西藏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一九九九年七月·兰州

批 准: 核 定: 审 查:

校 核: 编 写:

参加工 作人员:

万宗礼刘 昌沈启湘沈维耘宋学民刘 勇 沈启湘张志华袁复爱

附 目 仁 真 何果佑 何果佑 万志杰 周开平

王权忠录

1

2

巴河预可研报告

目 录

0 前 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形地貌

1.2 地层岩性

1.3 地质构造

1.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1.5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2 冲久水库工程地质条件

2.1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2.1.1 基本地质条件

2.1.2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2.2.2 冰碛坝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性

2.2.3坝址比较及选择意见

2.2.4推荐坝址及左岸泄水闸的工程地质条件 3 雪卡电站工程地质条件

3.1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3.1.1 基本地质条件

3.1.2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3.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3.2.1 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3.2.2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

3.2.3 坝址比较及选择意见

3.2.4 推荐坝址及右岸泄水闸的工程地质条件

3.3 引水发电系统工程地质条件

3.3.1 基本地质条件

3.3.2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3.3.3 引水线路比较及选择意见

3.3.4 前池、厂房工程地质条件

4 天然建筑材料

4.1 砂砾石料

4.2 堆(块)石料

4.3 土料

5 结论及建议

3

0 前 言

雪卡电站(含冲久水库)是西藏巴河巴松湖以下河段水电规划中的第六个梯级电站(即原巴河规划阶段的雪卡Ⅱ级水电站)。位于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的雪卡乡、错高乡境内。西距拉萨市约400km,距工布江达县城约70km。东距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约100km。川藏公路从巴河口经过,河口距工程区20~40km,并有简易砂石路通向雪卡乡、冲久村及错高乡和错高村。交通较便利(图0—1)。

该工程由雪卡电站和冲久水库两部分组成,两者间河道距离约20km。冲久水库为一年调节水库,兼顾下游防洪。枢纽建筑物由大坝、泄水闸等组成。本阶段比较坝型为砼面板堆石坝和浆砌石重力坝,设计正常蓄水位3476m,最大坝高20m左右,总库容约23×108m3,其中调节库容2×108m3,工程规模属大(2)型;雪卡电站以发电为主,枢纽建筑物由大坝、泄水闸、引水发电系统等组成。本阶段比较坝型为砼面板堆石坝和浆砌石重力坝,设计正常蓄水位3345m,最大坝高23m左右,总装机容量40MW,工程规模属小(1)型。

19xx年8月~19xx年8月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院)与西藏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以下简称西藏院)合作完成了巴河巴松湖以下河段规划阶段的地质勘测工作,并提交了规划阶段的工程地质报告。19xx年7月通过审查。“审查会议记要”认为巴河巴松湖以下河段下一步水电开发的方式,宜利用巴松湖天然湖泊(抬高水位)作为该河段的调节水库,在雪卡修建一引水式发电站作为该河段的近期开发方案。

受西藏自治区电力厅的委托,两院继续进行该工程的预可研及可研工作,并于19xx年3月23日~4月3日,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雪卡电站(含冲久水库)进行了现场查勘,随即下达了《勘测任务书》,编制了《勘测大纲》。

19xx年4月~19xx年7月,西北院和西藏院对雪卡电站(含冲久水库)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勘测工作。本阶段对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区域构造稳定性等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联合成都理工学院对冲久冰碛坝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对雪卡及冲久水库库区、坝址区、雪卡引水发电系统的基本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勘察评价,并取得了初步的结论;对砂砾石料场、堆(块)石料场及土料场进行了初查。勘测深度能够满足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要求。

截止19xx年7月底,西北院和西藏院完成的地质勘测实物工作量见表0—1所列。

4

在本工程的地质勘测工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西藏自治区电力厅、林芝地区行署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特此致谢!

5

巴河雪卡电站(含冲久水库)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的主要勘测及试验工作量汇总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6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形地貌

雪卡电站(含冲久水库)工程区处在南念青唐古拉山中部的巴河中段。属构造剥蚀高山地貌及峡谷地貌。区内山峰高耸叠障,高程一般在5200m左右,相对高差达1500m~2000m。冰斗、冰围谷、冰川谷、“U”型冰槽谷、角峰、冰碛堆积等冰川地貌发育。

巴河流域植被好,覆盖率约在80%以上。高程4200m以下为原始森林区及灌木丛区,高程4200~4500m为灌木丛草原,高程4500~5200m为高山草甸带,高程5200m以上为高山寒漠和冰雪带。

工程区上自冲久水库库尾的错高乡错高村,下至朱拉河河口一带。跨越巴河河段长约40km。该河段河谷呈典型的“U”型冰槽谷地形,谷底宽度一般0.7~1km。两岸自然边坡高陡,坡角45°~55°,相对高差一般高达1200余m。河谷两岸与冰川活动有关的沟谷较发育(表1—1),而且一般切割深度大、延伸长,常年有冰雪消融水流。水流较清澈,含砂量少。

工程区巴河两岸典型冲沟调查汇总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巴河两岸高阶地不发育。沿河仅发育Ⅰ、Ⅱ、Ⅲ级侵蚀堆积阶地(表1—2),拔河高度分别为2~5m、10~20m和30~50m。其中Ⅰ级阶地阶面较平坦,两岸均有发育。Ⅱ、Ⅲ级阶地阶面高低不平,纵、横比降较大。其中Ⅲ级阶地受河流侧蚀作用影响,右岸较左岸发育、宽广,宽度一般在700~1000m之间;两岸基岩边坡坡脚多被冰碛物、冰水冲积物、崩坡积物等覆盖。沟谷出口冲洪积扇、冰水冲积低丘和冰碛堆积地貌均较发育。基岩边坡上冰斗、冰围谷、冰川谷、冰槽谷、角峰等冰川地貌发育较为普遍,滑坡、松动岩体、风化

7

卸荷等物理地质现象亦较发育。

工程区巴河两岸阶地发育特征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雪卡乡冲久村上游约700m发育一天然湖泊──巴松湖。湖长约15km,宽约1.5~2km,湖泊面积约26km2,湖水面高程3473m左右,最大水深120m左右。其成因是第四纪晚更新世末冰川活动时期,冰川刨蚀形成的“U”型冰槽谷,在随后的冰川后退过程中形成的终碛堤,堵塞冰槽谷、阻滞冰融水外流而成的冰碛湖泊。目前在湖泊两岸还能清晰的看到三次冰川活动所形成的侧碛垄。

1.2 地层岩性

本区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主要有:

1.2.1 时代不明的混合岩(H)

广泛出露在工程区东南部,工程区西北角亦有零星出露。其时代比较古老。岩性主要为混合岩类。

1.2.2 上古生界(Pz2)

(1)、前石炭系(AnC1):出露在工程区东南的都登以南一带。由一套区域变质岩组成,岩性主要为二云母片麻岩。

(2)、石炭系旁多群(Cpn):广泛出露在工程区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朱拉~错高断裂以北)。由一套区域变质岩组成,岩性主要为变质石英砂岩、板岩、泥岩等。

(3)、二叠系上统(P2):广泛出露在工程区中部(朱拉~错高断裂以南)及西南部。为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石英砂岩、板岩、云母石英片岩、白云岩、结晶灰岩等。与石炭系旁多群地层呈断层接触。

1.2.3 中生界(Mz)

(1)、三叠系中统(T2d)和上统(T3l):出露在工程区西南部,东南的墨脱一带亦有零星出露。由一套碎屑岩组成。其中中统(T2d)岩性主要为砂岩、灰岩、板岩等,上统(T3l)岩性主要为页岩、砂岩、灰岩等。

8

(2)侏罗系上统(J3lg):出露在工程区东北角及北部边缘。岩性主要为页岩、砂岩、板岩等。

(3)白垩系下统(K1d)和上统(K2m):仅在工程区东北角零星出露。由一套碎屑岩组成。下统(K1d)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等,上统(K2m)岩性主要为砾岩、砂岩等。

1.2.4 新生界(Kz)第四系(Q)

广泛分布于雅江、尼洋河、巴河、朱拉河等河谷及山麓地带。成因类型主要有冰碛、冲积(河流、冰水)、湖相沉积、洪积及崩坡积等。

(1)、上更新统(Q3):为晚更新世末期冰川活动形成的各类冰碛物(Q3gl)及冰水冲积物(Q3fgl)。冰碛物(Q3gl)多为漂石、块石、碎石、中粗砂层、砂卵砾石及碎石土,总厚度30~80m不等,较密实。主要分布在冰围谷、冰川谷和冰槽谷中;冰水冲积物(Q3fgl)多为含漂石砂卵砾石,厚度80余m,较密实。主要构成巴河及其支流两岸的Ⅰ~Ⅲ级阶地。冲积层(Q3al)主要构成巴河朱拉河口以下河段、尼洋河等河流的Ⅰ~Ⅲ级阶地。多为磨园度良好的砂卵砾石及漂石。厚度80余m。

(2)、全新统(Q4):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在巴河、朱拉河等河流的河床及两岸高漫滩。多为磨园度良好的砂卵砾石及漂石。厚度3~10m不等;湖相沉积(Q4l)主要分布在冲久冰碛坝临湖缓坡上及坝前湖底。为深灰~淡黄色粉砂、粉土及泥质条带,总厚度15~20m厚(局部达40余m),具明显的沉积韵律和层理,较密实,透水性小;洪积层(Q4pl)为松散的砂、砾、碎石及碎石土;崩、坡积层(Q4col+dl)为松散的块石、碎石及碎石土。

1.2.5 侵入岩

本区岩浆侵入活动主要有两期:

(1)、燕山晚期侵入岩(δ53、? 53):零星出露于工程区内。岩性主要为闪长岩类(δ53)和花岗岩类(? 53)。多呈岩基状产出。

(2)、喜山期侵入岩(? 6):主要出露于工程区北部,东南部亦有零星出露。岩性主要为花岗岩类(? 53)。多呈岩基状产出。

1.3 地质构造

工程区在大地构造部位上隶属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断块隆起区之南念青唐古拉弧背褶皱中部的林芝──波密褶皱带范围内、雅江断裂带与阿扎──易贡断裂带所夹持的断块内。构造形迹以弧背逆冲、断块隆升和走滑断层为基本特征。构造线总体呈NWW向及NNE向展布,并构成区内基本构造格架(图1—1)。

1.3.1 褶皱

9

工程区30km范围内主要发育工布江达、雪卡──冲久两个较大的背斜褶皱(图1—1)。

(1)、工布江达复式背斜:展布于工布江达县以南──百巴以北一带,延伸长度约85km。呈紧闭状。轴面走向NE80°左右,两翼地层基本对称,岩层倾角一般65°~75°,由一套二叠系区域变质岩组成。

(2)、雪卡──冲久背斜:展布于雪卡乡以北──冲久村一带,延伸长度20余km。呈紧闭线状,轴面近直立。走向NW275°左右,两翼基本对称。北翼由二叠系云母石英片岩、板岩、结晶灰岩夹大理岩等组成,岩层产状为:走向NW275°、倾向NE、倾角70°左右。南翼由二叠系变质石英砂岩、云母石英片岩、板岩等组成,岩层产状为:走向近EW、倾向S、倾角77°左右。

1.3.2 主要断裂特征

工程区断裂构造的发育特点是:NWW向──近EW向断裂规模较大、延伸较长,NNE向──近SN向断裂规模较小,但较发育(图1—1)。

(1)、雅江断裂带:展布于雪卡、冲久以南约90km,大致沿雅江河谷发育。为欧亚板块内部的缝合线构造,具挤压逆断性质。该带以分布广泛的上三叠统修康群、白垩系日喀则群复理石混合杂岩带和保存完好的蛇绿岩套为特征,具有比较完整的碰撞缝合结构。

(2)、阿扎──易贡断裂带:发育于石炭系旁多群地层中。具挤压逆断性质。展布于雪卡、冲久以北约60km的阿扎──易贡一带,走向NWW、倾向NE、倾角70°左右。延伸长度大于200km。

(3)、朱拉──错高断裂:具挤压逆断性质。展布于朱拉乡、错高村以北,延伸长度约190km。走向NW280°、倾向NE、倾角70°左右。上盘为石炭系旁多群地层,下盘为二叠系上统地层。

(4)、NNE向断裂:属于与NWW向大断裂相伴生的次一级构造,多具挤压逆冲性质。

1.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1.4.1 新构造运动特征

工程区与整个西藏高原的新构造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即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整体性隆升、差异性隆升和间歇性隆升运动。并伴有明显的断裂和褶皱活动。

(1)、整体性隆升:西藏高原在上新世晚期平均高程在1000m左右。目前平均高程4500~5000m的巨大高原是第四纪以来地壳隆升的结果。工程区最大高程一般在5200m左右,与沟谷底部相对高差达1500m~2000m。

(2)、差异性隆升:从构造和地貌上,新构造运动以各种断块山和断陷带相间发育为特征。如念青唐古拉断块隆起区明显高于其以南的雅江断陷谷地 10

和以北的丁青断陷谷地。同时,南念青唐古拉山──雅江断陷谷地地势逐渐降低。

(3)、隆升的间歇性:①巴河“U”型冰槽谷自第四纪发育以来,由于地壳不断隆升、河流下切,形成了相对高差达1200余m的“U”型谷。目前在巴松湖、罗结曲两岸均能清晰的看到多次冰川活动的痕迹。如在高程3800m以上有三次冰川活动形成的基岩平台,高程分别为3900m、4100m(左岸罗结曲上游侧)和4600m(巴松湖右岸)。在巴松湖两岸3472~3550m高程间有三次冰川活动形成的侧碛垄;②更新世早~中期,由于地壳差异性下降或相对稳定,在“U”型冰槽谷谷底沉积有厚度达80余m的漂石砂卵砾石层,并在巴河水冲蚀下形成了Ⅰ、Ⅱ、Ⅲ级侵蚀阶地,其拔河高度分别为3~5m、16~23m和25~50m。由此反映出新构造活动间歇性上升及持续隆升的特点。

(4)、活动断裂:工程区60 km范围内未见有活动性断裂。外围的活动断裂以NNE向──近SN向张性断层和剪切断层为主。同时,NWW向──近EW向断裂主要为逆冲活动,并且相对具有南强北弱的特点。

1.4.2 地震活动及地震基本烈度

(1)、地震活动

工程区无系统的历史地震观测记载。根据现代地震台网观测结果,区内地震活动频繁,小震、微震常有发生。属中等偏强的地震活动水平;据西藏自治区1929~19xx年的地震记录资料(表1—3),共记录到M≥5.0级的地震7次,其中6.0~6.9级1次,7.0~7.9级1次。最大的为19xx年8月15日墨脱──察隅8.6级地震。据工程区当地居民反映,此次地震波及到本区时人站立不稳,室内悬挂物下掉,湖源牧场发现长约数十米、宽达1.5m的地裂缝,房屋有倒塌现象。这些地震、特别是强震多发生在区域性活动构造带上或附近,距工程场地的距离一般为130~210km,最近的为80km左右,最远达300km以远。除19xx年8月15日的墨脱──察隅8.6级地震对工程场地的影响烈度为Ⅵ度外,其余外围地震对工程场地的影响烈度均小于Ⅳ度。

(2)、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资料(图1—2),该工程工程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1.5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雪卡电站(含冲久水库)工程场地距区域性主干活动断裂较远,区内次级断裂的活动性较弱;工程区属中等偏强的地震活动水平,80km范围内无M≥7.0级中强震发生的记录,中强震多发生在外围区域性活动构造带上或附近,波及到工程场地的地震烈度均小于Ⅵ度;工程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 11

基本烈度为Ⅶ度。故工程区属于区域构造基本稳定区。

工 程 区 部 分 地 震 资 料 汇 总 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2 冲久水库工程地质条件 2.1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2.1.1基本地质条件 2.1.1.1 地形地貌

冲久水库区位于雪卡水库上游约18km的错高乡巴松湖湖区,水库将在巴松湖天然湖水位的基础上抬高水位至3476m高程。巴松湖为一冰碛成因的天然湖泊,湖长约15km,宽约1.5~2km,湖泊面积约26km2,湖水面高程3473m左右,最大水深120m左右,湖尾为沼泽地;在湖泊出口上游约2.5km、距离左岸岸边约100m处有一湖心岛──名莲花寺,周长约450m,高程3480.65~3482.65m,高出湖水面8~10m,是当地藏族群众从事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库区两岸山峰高耸,植被茂密,高程一般4500~5200m,与湖水面相对高差达1200~1730m,两岸岸坡坡角一般45°~55°,坡上植被茂密,覆盖率达

12

80%以上。两岸分水岭高程均在5200m以上;库区冰斗、冰围谷、冰川谷、“U”型冰槽谷、角峰、冰碛堆积等冰川地貌发育。在高程3850m以上有三次早期冰川活动成因的基岩平台,高程分别为3900m、4100m(左岸罗结曲上游侧)和4600m(巴松湖右岸)。在巴松湖沿岸3470~3550m高程间,有在巴松湖冲久冰碛坝形成过程中三次冰川活动形成的侧碛垄,高程分别为3472m、3507m、3541m左右。在整个左岸及右岸沙阿沟、布热沟等沟口一带均有由于冰川活动形成的冰碛垄地貌,相对高差分别为426m和128m。

在两岸坡脚一带、大小冲沟沟口分布有崩坡积、冰水冲积、洪积扇等堆积地貌景观。

库区两岸共发育大小二十余条冲沟,但除左岸的罗结曲、布朵沟、冲久沟和钟错曲,右岸的布热沟、沙阿沟和曲角普榜曲(见表1—1)规模较大、常年有水外,其余规模均较小,常年无水。

调查结果表明,这些规模较大的冲沟,水流均较清澈,含沙量小。冲沟两岸植被覆盖率较高,约在80%以上,植被以密集生长的青冈树灌木丛及原始森林为主。

2.1.1.2 地层岩性

库盘主要由二叠系上统(P2)变质岩及第四系(Q)地层组成:

(1)、二叠系上统(P2)变质岩:从库首至库尾出露岩性依次为云母石英片岩、板岩、结晶灰岩夹大理岩、板岩、结晶灰岩夹大理岩、云母石英片岩、砂岩夹板岩。岩石致密、坚硬,变晶或变余结构,中厚层~厚层状构造。

(2)、第四系(Q):按成因类型主要有冰碛、冲积、湖相沉积、洪积和崩坡积。

①、上更新统冰水冲积层(Q3fgl)及冰碛层(Q3gl):a、冰水冲积层(Q3fgl)多为含漂石的砂卵砾石,密实,厚度80余m。主要分布在冲久冰碛坝下部。b、冰碛层(Q3gl)多为漂石、大块石及碎石等,粘粒含量高,约大于10%。块径一般20~50cm,最大达2~3m,厚度30~80m不等。表层有20~50cm厚的块碎石砂壤土。较密实,局部有架空现象。主要构成冲久冰碛坝及库区两岸的侧碛垄。

②、全新统(Q4):冲积层(Q4al)主要构成罗结曲、曲角普榜曲河床及两岸高漫滩。多为磨园度良好的砂卵砾石及漂石和砂壤土。较密实,厚度10~50m不等;湖相沉积(Q4l):主要分布在冲久冰碛坝临湖缓坡上及坝前湖底,为深灰~淡黄色粉砂土、粉质粘土及泥质条带,厚度15~20m厚(局部达40m),具明显的沉积韵律和层理,较密实,透水性小;洪积层(Q4pl)主要为块石、碎石、砂卵砾石等,块径一般10~30cm,最大达1~2m,表层有20~50cm厚 13

的块碎石、砾石土。较密实,局部有架空现象。厚度10~20m左右,主要分布在较大冲沟的沟口;崩坡积层(Q4col+dl)主要为块石、碎石等,块径一般20~50cm,最大达2~3m,厚度10~30m。表层有20~50cm厚的块碎石砂壤土。较密实,局部有架空现象。广泛分布于库坝区两岸坡脚一带及小冲沟内。

2.1.1.3 地质构造

水库区位于雪卡──冲久背斜的北翼,地层整体呈单斜构造。岩层产状总体为:走向近EW或NW280°~300°、倾向NE、倾角一般57°~70°。层理面(或片理面)不甚发育,而且层面结合较好。

库区两岸基岩露头少。植被覆盖率高,灌木丛、原始森林茂密,分布位置高。同时两岸3600~3800m以下被冰碛物、崩坡积物、洪积物等广泛覆盖。因此水库区断裂构造出露较少。

(1)、断层

经调查,水库区除库尾错高村以北约5km发育一条规模较大的朱拉──错高断裂外,未发现有其它规模较大的断层横穿库区。库区主要发育NNE组和NWW组两组规模较小的断层。

①朱拉~错高断裂:具挤压逆断性质,展布于朱拉乡、错高村以北,延伸长度约190km。走向NW280°、倾向NE、倾角70°左右。上盘为石炭系旁多群变质石英砂岩、板岩、泥岩等,下盘为二叠系上统砂岩夹板岩。

②NNE组断层:走向NE5°~25°、倾向SE、倾角55°~65°,为切层逆断层。破碎带宽度一般0.1~0.3m,构造岩主要为碎裂岩、角砾岩和糜棱岩等,未胶结。延伸长度大于1km。如F1。

③NWW组断层:走向NW275°~290°、倾向SW、倾角60°~70°,为切层逆断层。破碎带宽度一般0.2~0.5m,构造岩主要为碎裂岩、角砾岩和糜棱岩等,未胶结。延伸长度大于1km。如F2、F3等。

(2)、裂隙

库区构造裂隙较发育,按其主要产状可分为四组。①NNE组:走向NE5°~25°、倾向NW、倾角60°~76°,剪性,多呈闭合状。发育间距一般1.5~2m,面平直较光滑。延伸长度一般3~5m;②NE组:走向NE34°~44°、倾向NW、倾角49°~67°,剪性,宽度0.1~0.3cm,充填岩屑及钙质等,未胶结。发育间距一般1~2m,面平直较光滑。延伸长度一般2~5m;③NNW组:走向NW330°~354°、倾向NE、倾角51°~63°,剪性,宽度0.01~0.02cm,充填岩粉、岩屑等,未胶结。发育间距一般2~3m,面波状起伏。延伸长度一般小于5m;④NWW组:走向NW275°~283°、倾向NE、倾角60°~70°,剪性,宽度0.01~0.03cm,充填岩粉、岩屑等,未胶结。发育间距一般0.5~ 14

1.5m,面波状起伏。延伸长度一般大于5m

2.1.1.4 水文地质条件

库区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潜水。

孔隙潜水赋存于两岸透水性较好的冰碛层、崩坡积层、洪积层和冲积层中,接受降水、冰雪融水或山体中基岩裂隙水补给,水量较丰富,排泄于湖中、沟谷中或两岸斜坡下部。如错高村山前洪积扇一带、错高乡(区)东南一带及左岸简易公路和右岸人行便道上下一带。多数为下降泉或形成溢出带,少数为上升泉。

基岩裂隙潜水赋存运移于两岸基岩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排泄于巴松湖及沟谷或山前孔隙潜水中。由于本区降水和冰雪融水丰富,地下水量较丰沛,埋深不大。推测两岸地下水位埋深10~30m。

库区岩体多为弱风化变质石英砂岩、云母石英片岩及板岩等。岩体坚硬、较完整。两岸除卸荷带中等弱透水外,微风化、新鲜岩体透水性微弱。但两岸冰碛层(Q3gl)及崩坡积层(Q4col+dl)等透水性较好,渗透系数约在50~70m/d左右。

2.1.1.5 物理地质现象

虽然水库区两岸基岩岸坡高陡,但岩石坚硬完整,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仅零星表现为浅表层岩体的蠕滑或轻微倾倒松动变形及岩体受寒冻风化而形成的危石。

2.1.2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3.1.2.1 水库淹没及浸没

冲久水库库水位在原巴松湖水位的基础上抬高3m后,库区可能涉及到淹没和浸没问题的地段有冲久坝临湖缓坡上的青年度假村、错高乡结巴村湖边的部分贫脊耕地及库尾错高村荒滩。同时淹没至错高区、错高村的简易公路3~5km及两岸沿湖岸边的灌木丛和少量森林。除此之外,库区无草场和具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

(1)、青年度假村浸没区

位于冲久坝临湖缓坡的一级、二级平台上。现为林芝地区团委经营的青年旅游度假村。主要为房屋建筑(平房)及少量风景树木。一级平台地面高程3477.9~3481.3m,地面坡度3°~5°,后缘为25°~45°的斜坡地形。二级平台地面高程3482~3483.5m,地面坡度3°~5°,后缘为25°~45°的斜坡地形。

从地层结构上看,两台地上部均为深灰~淡黄色湖相粉砂土、粉质粘土及 15

泥质条带,厚度15~20m厚(局部达40m),具明显的沉积韵律和层理,较密实,透水性小。其下为冰碛大块石、漂石和块碎石层(Q3gl)及冰水冲积砂卵砾石层(Q3fgl);取本区湖相层的毛细水上升高度1.4m(经验值),取房屋基础安全超高0.5m(实地调查结果),则地下水位临界深度为1.9m。取上部湖相层及冰碛大块石、漂石和块碎石层的渗透系数K1=4.74×10-4~6.24×10-5cm/s,下部冰水冲积砂卵砾石层的渗透系数K2=2.68×10-2~3.11×10-2cm/s。地下水位浸润曲线可按图2—1模式及公式:H32=H12-(H12-H22)/(1+L1 K2/K1L2 )计算。当正常蓄水位为3476m时,一级平台(地面高程3477.9~3484m)及二级平台(地面高程3482~3483.5m)均基本不存在浸没问题。

(2)、结巴村湖边浸没区

位于库中左岸罗结曲以上的错高乡结巴村湖边。为新近几年开恳的、属冲洪积成因的劣质耕地。地面高程3474~3492m,地面坡度3°~5°(大致以3477m高程为界前缓后陡)。从耕地的地层结构看,表层为15~25cm厚(局部达30~40cm厚)的砾石砂壤土,耕植土层较薄。其下为冲洪积块碎石和砂卵砾石及冰碛大块石、漂石和块碎石等。故本区浸没问题甚微。当正常蓄水位为3476m时,浸没耕地面积约0.007km2(10.5亩)。

(3)、库尾错高村浸没区

位于库尾错高村湖边。无耕地,均为荒滩或沼泽地。该区地面高程3473~3482m,地形平缓,地面坡度小于3°。表层为1.5~2m厚(局部达2.5m厚)的砂壤土,其下为冲积砂卵砾石层。

天然条件下,汛期巴松湖水位至村庄、农舍一带,并产生沼泽地。水位抬升成库后,该区的淹没及沼泽化将加剧。

2.1.2.2 水库渗漏

库区两岸山体高陡雄厚,两岸山顶高程均在4500~5200m以上,分水岭高程均在5200m以上,远高于正常蓄水位3476m高程,地形封闭条件好。库区两岸基岩由相对隔水的岩层组成,虽然水库中段有结晶灰岩夹大理岩可溶岩分布,但岩溶不发育,仅见小的溶孔、溶隙。两岸无通向库外的断裂等渗漏通道,地下水补给河水。水库蓄水后,水位仅在原巴松湖水位的基础上抬高3m,因此水库不存在永久性渗漏问题。

2.1.2.3 固体迳流

库区两岸发育有二十余条大小冲沟。虽然左岸的罗结曲、布朵沟、冲久沟和钟错曲,右岸的布热沟、沙阿沟和曲角普榜曲规模较大、常年有水。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规模较大的冲沟,平时水流均较清澈,含沙量小,多数冲沟沟口仅堆积有少量的冲洪积物,未见较大规模泥石流。冲沟两岸植被覆盖率较 16

高,约在80%以上,植被以密集生长的青冈树灌木丛及原始森林为主。既使在洪水期,固体物质也不会增加太多,加之水库深度大。故对水库效益及正常运行无大的不利影响。此外,水库水位抬升仅3m,库岸再造形成的堆积对水库正常运行亦无大的影响。

2.1.2.4 库岸稳定

(1)、两岸基岩岸坡稳定性

水库区两岸基岩自然边坡虽然高陡,但岩石致密、坚硬。岩层走向近EW或NW280°~300°,倾向N或NE,倾角一般57°~70°,部分地段近直立。层理面(或片理面)不甚发育,而且层面结合较好。岩层走向与库岸边坡走向夹角:在错高区一带以下一般为10°~30°,在错高区一带以上一般大于60°。即右岸总体为反向坡或横向坡,稳定条件较好。左岸错高区一带以下为顺向坡,但岩层陡倾(倾角多大于70°,大于坡角),边坡的自然调整改造过程已基本完成。错高区一带以上为横向坡,稳定条件较好。同时,两岸岸坡岩体中断裂构造不发育,未发现有大的不利结构面组合,亦未发现有大的滑坡和变形体。边坡变形主要表现为表层岩体的轻微倾倒和由寒冻风化所形成的小块危石。故两岸基岩边坡整体稳定条件较好。水库蓄水后,水位抬高仅3m,不会对目前稳定的基岩自然边坡造成大的不利影响。

(2)、塌岸

水库区两岸约3600~3800m以下岸坡大部分为晚更新世未期冰碛物(Q3gl)和全新世崩坡积物(Q4col+dl)、冲积物(Q4al)、洪积物(Q4pl)等广泛覆盖,其所形成的自然边坡坡角一般20°~30°。松散堆积物多以粗大的颗粒为主,相互间具有较强的镶嵌咬合力,内摩擦角较大(约在42°左右),大于水下休止角,故其稳定性较好,不会形成大规模的塌岸。在库水及波浪作用下,仅会局部产生小规模的塌岸,但对水库运行无大的不利影响。

2.1.2.5 湖心岛工程地质评价

(1)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湖心岛莲花寺位于巴松湖出口处上游约2.5km、离左岸岸边约100m的巴松湖中,周围湖水较浅。湖心岛上植被茂盛,风景秀丽。北平台上的莲花寺有一千三百四十四年的悠久历史,是当地藏族群众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巴松湖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岛周湖水面高程3473m。湖心岛东西宽约90m,南北长约110m,周长约450m,面积约9900m2。高程3480.65~3482.65m,高出湖水面8~10m;小岛南边为一小山坡,坡顶高程3482.65m,临水面岸坡坡角65°~80°。北边为一平台,台面高程3480.65 m,临水面山坡坡角50°~70°;南山坡与北平台 17

之间地形相对较低,高程约3479m左右,而且东西两侧山坡较缓,坡角25°~45°,大致构成一“马鞍状”地形。其中靠东边有一小冲沟,沟长约15m,沟底宽约2~3m,沟深约3~5m。

当巴松湖湖水位抬高至3476m后,湖心岛东西两侧岸坡、小冲沟下部将位于水面以下。

湖心岛整体由二叠系上统(P2)石英岩和云母石英片岩组成。但地表(除四周较陡岸坡外)大部分为第四系(Q)崩坡积及人工堆积块、碎石土类。

构造上小岛位于雪卡──冲久背斜的北翼。岩层(或片理)产状:走向NE86°~90°、倾向NW~N、倾角85°~90°,但层理(或片理)不甚发育,而且层面结合较好。

湖心岛上仅发育一条规模较小的f1断层。f1断层产状为:走向NW355°、倾向SW、倾角62°,逆断层,破碎带宽度0.1~0.2m,构造岩主要为碎裂岩、角砾岩等,未胶结。延伸长度大于10m。构造裂隙有近SN、近EW和NNE三组,多短小,充填少。

湖心岛基岩岸坡较低,受岩体结构特征及岩石坚硬完整等有利条件的制约,无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岸坡整体稳定条件较好。

(2)工程地质评价

当冲久水库在原湖水位的基础上抬高至3476m时,湖心岛南、北临水基岩岸坡较陡,不存在浸没问题。但南山坡与北平台之间地形较低的地方,特别是东边小冲沟部位,将有一定范围被淹没,但淹没处无重要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

湖心岛由坚硬、致密的二叠系石英岩和云母石英片岩组成,多为弱风化完整岩体。岩层走向NE86°~90°、近直立,层理(或片理)不甚发育,而且层面结合较好。同时,岸坡岩体中断层不发育,仅发育一些短小的裂隙,未发现有不利的结构面组合。边坡变形主要为表层岩体受寒冻风化所形成的小块危石。故湖心岛周围岸坡岩体稳定条件较好。水库蓄水后,水位仅抬高3m,不会对目前四周稳定的岸坡岩体带来本质上的改变,故水库不会对湖心岛造成大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冲久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除冲久青年度假村、错高区结巴村和错高村存在较小的淹没或浸没问题,左岸淹没3~5km简易公路外,其余库段不存在浸没和淹没问题;水库封闭条件良好,不存在永久性渗漏问题;固体迳流物质来源少,不影响水库效益及正常运行;两岸高陡边坡岩体稳定条件较好,局部松散堆积物形成的塌岸不影响水库正常运行;水位抬高3m,不会对湖心岛造成大的不利影响。

18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2.2.1.1 地形地貌

坝址区位于巴松湖口及以下约1km河段内。在上坝址巴河流向为近SN向(由北向南流),在下坝址流向为SW210°左右,主流线偏向左岸。坝址区河谷呈不对称的“U”型。平水期上坝址河水位高程3473m左右,河水面宽度107m,水深1~2m,正常蓄水位3476m时,谷宽128m;平水期下坝址河水位高程3472m左右,河水面宽度80m,水深3~6m,正常蓄水位3476m时,谷宽106m。坝址一段河道平均坡降达16.9‰,水下地形凹凸不平,起伏差较大。覆盖层厚度45~90m。

河谷左岸为河流冲蚀形成的宽缓平台。台面宽度160~190 m,高程3481~3488 m。后缘基岩山坡坡脚广泛被崩坡积物和洪积物覆盖;下游约500m处为冲久沟,沟长9km左右,常年流水,水流清澈,沟口高程3470m,高出河水面8~10m。从沟内灌木丛、森林茂密及沟口仅堆积有少量洪积物,初步认为该沟不会产生泥石流。

河谷右岸为冰川活动形成的终碛堤。冰碛堤长730m左右,宽560m左右。高程3452~3507m,高出河水面20~41m。终碛堤地表起伏差达28m,呈凹凸不平的冰碛丘状地貌。后缘基岩山坡坡脚广泛被崩坡积物和洪积物覆盖。终碛堤临湖坡面早期被湖水(浪)淘蚀呈“凹”状地形,并沉积有10~41m厚的湖相粉砂、粉土层,在坝前形成良好的天然铺盖。

坝址区两岸基岩山峰高耸,植被茂密,高程4500~5200m,与河水面相对高差达1100余m,左岸坡角一般50°~65°,右岸坡角一般40°~55°,坡上植被茂密,覆盖率达80%以上,冰斗、冰围谷、角峰、冰碛堆积等冰川地貌均有发育。

2.2.1.2 地层岩性

坝址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上统(P2)变质岩及第四系(Q)地层:

(1)、二叠系上统(P2)云母石英片岩,岩石致密、坚硬,变晶或变余结构,中厚层~厚层状构造。

(2)、第四系(Q):按成因类型主要有冰碛、冲积、湖相沉积、洪积和崩坡积。

①、上更新统冰水冲积层(Q3fgl)和冰碛层(Q3gl):a、冰水冲积物(Q3fgl),分布在冰碛层下。主要为含漂石的砂卵砾石层。目前钻孔揭露(ZK2#)其最大厚度应大于50.70m,推测在65m左右,较密实。b、冰碛层(Q3gl)分布在左、右岸及河床下部。目前钻孔揭露厚度21~51m。主要为块石、巨大块石、碎石、 19

砾石夹细砂层、粗砂层和碎石土类,大多无分选,磨圆度差,密实。 ②、全新统(Q4)

冲积(Q4al):主要分布在坝址区下游河床及左、右岸地形低凹地带。为磨园度良好的含漂石砂卵砾石层。较密实。厚度一般5~7m左右,局部达13m;

湖积(Q4l):主要分布在冲久冰碛坝临湖缓坡上及坝前湖底,坝址区河床及两岸亦有分布。为深灰~淡黄色粉砂土、粉质粘土及泥质条带,厚度15~20m厚,最厚达41m,具明显的沉积韵律和层理,密实,透水性小。层理产状一般为:走向NW330°~340°,倾向NE(湖内),倾角18°~21°。

在现代河床中,该层厚度由湖口至坝址区下游逐渐变薄、右岸较左岸厚。如上坝址右岸ZK7#钻孔揭露其厚度为8.4m,至下坝址右岸厚度为7.6m(ZK5#),下坝址左岸厚度为3.4m(ZK4#);

洪积(Q4pl)主要为块石、碎石、砂卵砾石等,块径一般10~30cm,最大达1~2m,表层有20~50cm厚的块碎石、砾石土。较密实,局部有架空现象。厚度一般10~25m,主要分布在坝址区大小冲沟的沟口;

崩、坡积(Q4col+dl)主要为块石、碎石等,块径一般20~50cm,最大达2~3m,厚度10~30m。表层有20~50cm厚的块碎石砂壤土。较密实,局部有架空现象。广泛分布于坝址区两岸坡脚一带及小冲沟内。

2.2.1.3 地质构造

(1)、雪卡──冲久背斜

雪卡──冲久背斜轴斜穿坝址区。该背斜轴面走向NW275°左右,轴部岩层近直立,两翼基本对称。北翼由云母石英片岩、硅质—绢云母板岩等组成,岩层产状为:走向NW280°、倾向NE、 倾角70°左右;南翼由云母石英片岩、变质石英砂岩等组成,岩层产状为:走向近EW、倾向S、 倾角77°。层理面(或片理面)不甚发育,而且层面结合较好。

(2)、断裂构造

坝址区两岸基岩中未见断层发育。但构造裂隙较发育,按其产状可划分为四组:①NNE组:走向NE25°~30°、倾向NW、倾角35°~40°,剪性,宽度1~2mm,充填岩粉、岩屑等,未胶结。发育间距一般1.5~2m,面平直、较光滑。延伸长度一般大于10m;②NE组:走向NE34°~44°、倾向NW、倾角49°~67°,剪性,宽度0.1~0.3cm,充填岩屑及钙质等,未胶结。发育间距一般1~2m,面平直、较光滑。延伸长度一般2~5m;③NNW组:走向NW330°~354°、倾向NE、倾角51°~63°,剪性,宽度0.01~0.02cm,充填岩粉、岩屑等,未胶结。发育间距一般2~3m,面波状起伏。延伸长度一般小于5m;④近EW~NWW组:走向近EW向~NW283°、倾向NE、倾角70 20

°~80°,属层面裂隙,剪性。宽度0.01~0.03cm,充填岩粉、岩屑等,未胶结。发育间距一般0.7~1.0m,面波状起伏。延伸长度一般大于5m。该组裂隙常构成岸坡卸荷的边界结构面。

2.2.1.4 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的类型

坝址区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潜水。

①孔隙水:按其赋存条件的差异,可细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赋存于两岸透水性较好的松散堆积物中的孔隙潜水,接受降水、冰雪消融水及山前基岩裂隙水补给,水量较丰富,排泄于地表及小冲沟或地形低凹地带;

二是赋存于冰碛物中透水性较好的砂层夹层中的上层滞水,接受微弱的湖水、河水渗透补给,排泄于冰碛物下冰水冲积砂卵砾石层中;

三是赋存于冰碛物下透水性较好的冰水冲积砂卵砾石层中孔隙潜水,接受巴河水补给,排泄于下游木坝村一带巴河中。

②基岩裂隙潜水:赋存运移于两岸基岩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冰融水补给,排泄于巴松湖及沟谷或山前孔隙潜水中。由于本区降水和冰融水丰富,地下水量较丰沛,埋深不大。推测两岸地下水位埋深10~30m。

(2)、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

水质分析试验成果表明:①、巴河水及巴松湖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l—K+ Na·Ca-++++型水,游离CO2含量为4.198mg/l,侵蚀性CO2含量为3.797mg/l,HCO3-含量为63.266mg/l,SO4=含量为12.007~14.409mg/l,Cl-含量为24.120mg/l,PH值为7.87~8.03,矿化度为0.140~0.142g/l,对砼具有分解性溶出型弱侵蚀性;②、冲久沟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l-—K++ Na+型水,游离CO2含量为10.859~13.574mg/l,侵蚀性CO2含量为0.000~2.092mg/l,HCO3-含量为0.713mg/l,SO4=含量为12.007~18.001mg/l,Cl-含量为24.120mg/l,PH值为7.40~7.53,矿化度为0.114~0.124g/l,对砼具有分解性溶出型中等~弱侵蚀性。

(3)、岩(土)体透水性

坝址区岩体主要为弱风化云母石英片岩。岩体坚硬、较完整。两岸除卸荷带中等弱透水外,微风化、新鲜岩体透水性微弱。

据现场渗水试验结果。冰碛(Q3gl)物中细砂层的渗透系数K值在1.56×10-4cm/s左右;冰碛(Q3gl)块碎石、泥砂混杂物的渗透系数K值在4.74×10-4~

6.24×10-5cm/s之间;湖相(Q4l)层顺层理方向的渗透系数K值在1.10×10-4~ 21

5.96×10-4cm/s之间,垂直层理方向的渗透系数K值在1.09×10-6cm/s左右。

冲积(Q4al)及冰水冲积(Q3fgl)漂石砂卵砾石层透水性较好。现场渗水试验结果,其渗透系数K值在2.68×10-2~3.11×10-2cm/s之间。属强透水性。

2.2.1.5 物理地质现象

坝址区两岸基岩岸坡高陡,断裂构造不发育,未发现有大的不利结构面组合,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亦未发现有大的滑坡和变形体。仅零星表现为浅表层岩体的蠕滑或轻微倾倒松动变形及岩体受寒冻风化而形成的危石。如在坝址区下游左岸路边发育的sd1#松动岩体,厚度约5~10m,体积约3×104m3。

2.2.2冰碛坝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性

冲久冰碛坝──终碛堤,天然挡水后形成巴松湖。利用此湖,堵其泻口,作为水电工程的调节水库,在国内外均不多见。由于其成因特殊,物质组成和颗粒组成复杂。因而具有比较复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性。为揭示其做为天然坝体及工程坝基的可行性,本阶段我院与成都理工学院合作对冲久冰碛坝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

2.2.2.1 冰碛坝的成因和时代证据

(1)、科技文献资料

据1973~19xx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第四纪地质专题研究报告”资料。冲久冰碛坝下伏第四纪沉积物为上更新世冰水冲积成因;冲久坝以上(含冲久冰碛坝)第四纪沉积物为上更新世冰碛成因;冲久~朱拉河口段第四纪沉积物为上更新世冰水冲积成因;朱拉河口以下第四纪沉积物为上更新世河流冲积成因。

(2)、调查证据

①从宏观地貌形态上,冲久冰碛坝地表起伏差达28m,呈比较典型的冰碛丘状地貌。同时,冲久冰碛坝内、外轮廓均呈向下游略凸的弧形,坝体上大致垂直两岸岸坡、整体向下游略凸的弧形埂状地貌比较醒目,这亦是比较典型的冰碛堆积地貌特征。另外,冰碛坝上游两岸亦有与之相伴生的侧碛垄地貌。

②冲久冰碛坝以上湖泊走向呈EW向~SEE向展布,两岸阴、阳坡不明显,差别不大。反映在冰碛坝堆积物高度上两岸差异不大,其中右侧(阳坡)略高。

③从冲久冰碛坝的物质组成特征上,块石、巨大块石、碎石、粗砂及细砂等大小混杂。岩性以花岗岩、片岩为主,且有冰川擦痕。而冰碛坝两岸基岩均为云母石英片岩。显然,冲久坝物质是经远距离搬运而来。此外,在坝址区下游左岸河边,发现一巨大的羊背石,体积达15m3以上,其上冰川擦痕长而宽且深,极其发育。

④如果冲久坝为滑坡堆积成因,则其上埂状地形应与两岸岸坡大致平行, 22

岩性亦应以云母石英片岩为主。同时,堆积物虽然大小混杂,但并无架空现象,空隙间充填的碎石、砂等密实度较高,亦表明不是滑坡堆积。

⑤如果冲久坝为主河道泥石流堆积成因,则应无大擦痕,亦不会形成垂直河流的埂状地形。如果是两侧冲沟形成的泥石流堆积,则堆积物应呈扇形状。同时,本区无产生泥石流的迳流区、堆积区地形特征,即无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⑥区内无大的断裂构造,巴松湖亦不属构造运动形成的断陷湖泊。

综上述,冲久坝为冰碛坝──终碛堤,巴松湖为冰碛湖泊。

2.2.2.2 成因背景、时代及岩组划分

(1)、冲久冰碛坝(巴松湖)形成的背景及其发展与演变

①根据对冲久冰碛坝及其下游河段的调查结果,结合有关的资料分析认为:约在晚更新世早~中期,由于地壳差异下降或相对稳定,冲久一带至朱拉河河口段,沉积了一套厚约80~90m的冰水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该套地层的特点是,分选、磨圆均较好,细颗粒中粘粒含量较低(约占5~10%),透水性较强(10-2cm/s),冲积成因特征明显;至晚更新世中~晚期,由于冰川活动,在该河段上段(冲久村~木坝村河段)堆积有大量的冰碛物或冰碛与冰水冲积过度型堆积物,其厚度由上至下逐渐变薄。这种堆积物的特点是,颗粒粗大,大小混杂,无分选、磨圆,细颗粒中粘粒含量高(约占20%左右),透水性弱(10-4~10-5cm/s);至晚更新世末期,由于三次冰川强烈活动,大量的松散物质堆积在现湖口一带,形成终碛堤。野外调查发现,冲久冰碛堤三次强烈的冰川活动遗迹明显残存。

②此后,冰川后退,冲久冰碛堤阻滞冰融水,在上游形成宽阔的冰水湖,冰碛堤成为冰碛坝。随着湖水位的不断抬高,湖水首先在整个冰碛坝上形成漫流,并堆积有与此相对应的湖相沉积及湖、坡积相和河、湖相混合沉积物。

从右岸靠河边第一个小山头(高程3506.766m)天然剖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冰碛物与湖、坡积物的界线。山头四周为湖、坡积含块石、碎石的粉砂、粉土,上部为冰碛块碎石及砂。由此可初步认为,巴松湖早期最高湖水位或历史最高湖水位应在3504m高程左右。同时,地面调查发现,在冰碛坝其它地形突出部位类似的地质露头亦有残存。

③湖水在漫流过程中,首先在冰碛坝两侧薄弱部位形成集中性流水并不断下切冲蚀,两侧松散物坍塌、泄量增大、湖水位下降、右岸低凹处断流,湖水集中沿现湖口下泄,直至现今。同时也形成了冰碛坝右侧条带状的低凹地形和左侧的现代河道及冲积物。如在左岸分布有厚5~7m(局部达13m)冲积砂卵砾层,该层从湖口左岸至下游冲久村桥头均有延续。在冰碛坝右侧条带状低凹地带亦有该层堆积物。

23

(2)、岩组划分及其分布特征

冲久冰碛坝坝体组成物质复杂多样。从时代顺序(由老至新)及成因类型上可划分为如下五类:

①上更新世冰水冲积漂石砂卵砾石层(Q3fgl),主要分布在冰碛坝下,最大厚度约65m左右,下伏为二叠系基岩;

②上更新世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及卵砾石夹细砂层、粗砂层(Q3gl),主要构成冰碛坝的主体,厚度21~51m;

③全新世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Q4al),主要分布在冰碛坝两侧条带状低凹地形部位,厚度一般5~7m左右,最厚达13m;

④全新世湖相沉积(Q4l)粉砂土、粉质粘土及泥质条带,主要分布在冰碛坝临湖缓坡上及坝前湖底,临湖厚度一般15~20m,最厚达41m。现场调查及统计结果表明,该层具明显的沉积韵律和层理,较密实,透水性小。每一个韵律层由下至上依次为粉砂土—粉质粘土—泥质条带,其中泥质条带约占统计厚度的5~10%,粘粒含量高,现场可搓成1.5~2.5mm粗的条带状。在坝址区河床及两岸亦有分布,厚度一般3~8m;

⑤全新世湖、坡积含块碎石粉砂、粉土层(Q4l+dl),主要分布在冰碛坝临湖斜坡上,厚度一般3~5m。

按其颗粒组成和结构的不同,以及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的差异,可概括为如下四个岩组:

①Ⅰ岩组:为上更新统及全新统冲积漂石砂卵砾石层,主要分布在冰碛坝下及巴河左岸;

②Ⅱ岩组:为上更新统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广泛分布在冰碛坝上; ③Ⅲ岩组:主要为上更新统冰碛细砂、粗砂层,呈夹层状或包裹状混杂在Ⅱ岩组中;

④Ⅳ岩组:主要为全新统湖相层及湖、坡积含块碎石粉砂、粉土层,广泛分布在湖前及坝址区两岸和河床中。

2.2.2.3 各岩组的基本工程特性

(1)、Ⅰ岩组(漂石砂卵砾石层)

Ⅰ岩组漂石砂卵砾石层多为冰水冲积成因,磨园度好,分选性差,粘粒含量较高,约在5%左右,结构紧密,属密实状态。颗粒岩性主要为变质石英砂岩、花岗岩和灰岩等。其颗粒组成中以粗粒为主。大于300mm颗粒约占21.1%,300~150mm颗粒约占12.8%,150~80mm颗粒约占13.1%,80~60mm颗粒约占5.1%,60~40mm颗粒约占6.0%,40~20mm颗粒约占8.4%,20~5mm颗粒约占12.9%,小于5mm细粒约占20.6%。属不良级配。

24

试验结果表明,漂石砂卵砾石层具有较好的物理力学性质。天然密度为

2.16~2.32g/cm3,天然干密度为2.08~2.23g/cm3。

3组现场载荷试验结果,漂石砂卵砾石层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性能,极限承载力为1.061~1.238MPa,变形模量为79~121MPa。

3组砼板/砂卵砾石层现场抗剪试验结果,漂石砂卵砾石层具有较高的抗剪性能,f′值为0.55~0.58,c′值为0.025~0.030MPa。

2组现场渗水试验结果表明,漂石砂卵砾石层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渗透系数K值在2.68×10-2~3.11×10-2cm/s间,属强透水性。

对漂石砂卵砾石层原状样从下向上的现场渗透变形试验结果表明,其可能的渗透变形破坏形式为机械潜蚀~管涌,临界坡降JPK为0.50~0.63。

(2)、Ⅱ岩组(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

Ⅱ岩组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物质组成主要为花岗岩、变质石英砂岩、云母石英片岩、结晶灰岩等,棱角状,无分选,粘粒含量较高,约在5~8%左右,结构紧密,属密实状态。其颗粒组成中以粗粒为主。据6条现场测线法颗分统计结果,大于200mm颗粒约占35~40%,200~20mm颗粒约占30~35%,20~2mm颗粒约占10~15%,小于2mm细粒约占10~25%。属不良级配。

初步试验结果,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具较好的物理力学性质。天然密度为2.27~2.39g/cm3,天然干密度为2.18~2.25g/cm3。渗透系数K值在4.74×10-4~6.24×10-5cm/s间。属弱~微透水性。

对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原状样从下向上的现场渗透变形试验结果,其渗透变形破坏形式为机械潜蚀~管涌,临界坡降JPK为0.96~3.79。

(3)、Ⅲ岩组(冰碛细砂层、粗砂层)

Ⅲ岩组冰碛细砂层、粗砂层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石英、云母等,含泥量约5~10%。试验结果表明,天然密度为2.02~2.08g/cm3,天然干密度为1.67~

1.73g/cm3,孔隙比在0.55左右,故属于密实的砂。渗透系数K值在1.56×10-4cm/s左右,属弱透水性。

以冰碛细砂层、粗砂层的颗粒组成及结构特征等,参考漂石砂卵砾石层的渗透性能和渗透变形特性,按工程类比,其可能的渗透变形破坏形式为机械潜蚀~管涌,临界坡降JPK为0.70~0.85。

(4)、Ⅳ岩组(湖相粉砂土、粉质粘土及泥质条带)

对湖相层的颗分试验结果,5~2mm颗粒含量约占2%,最高4.1%。2~1mm颗粒含量约占1%,最高1.7%。1~0.5mm颗粒含量约占1.9%,最高2.8%。0.5~0.25mm颗粒含量约占3.8%,最高4.6%。0.25~0.1mm颗粒含量约占29.9%,最高41.4%。0.1~0.05mm颗粒含量约占19.2%,最高25.3%。0.05~0.005mm 25

颗粒含量约占32.1%,最高40.0%。<0.005mm颗粒含量约占9.9%,最高15.0%。<0.002mm颗粒含量约占3.7%,最高7.3%。曲率系数为15.1,不均匀系数为1.65。混合样可定名为含砂粉质粘土。

Ⅳ岩组湖相层(粉砂土、粉质粘土及泥质条带)能否做为将来坝前的天然铺盖层,在现场对其进行了密度、含水量、渗透性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天然密度一般为1.65~1.90g/cm3,天然干密度一般为1.28~1.43g/cm3,含水量一般为18~27%。比重为2.69,相对密度0.42。顺层理方向的渗透系数K值在1.10×10-4~5.96×10-4cm/s之间,属弱透水性。垂直层理方向的渗透系数K值在1.09×10-6cm/s左右。属微透水性。其可能的渗透变形破坏形式为流土。垂直层理方向的临界坡降JPK为9.52。g/cm3。

各岩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如表2—1。

各岩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成议值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2.2.2.4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初步评价

冲久水库在现巴松湖湖水位的基础上抬高约3m后,天然冰碛坝坝体一方面将做为坝体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将做为拦河坝的坝基。其能否满足这两方面的技术要求,是本工程能否兴建的关键所在。以下从四方面作一初步评价。

(1)天然冰碛坝材料特性

从冰碛坝的物质组成上,现场统计结果,大于200mm颗粒约占35~40%,200~20mm颗粒约占30~35%,20~2mm颗粒约占10~15%,小于2mm细粒约占10~25%(其中粘粒含量约在20%左右)。属不良级配。应定名为粗碎屑土,可类比为均质土坝或砂砾石坝(坝前湖相沉积物可视为天然铺盖或天然斜

26

墙)来对待。

①从冰碛物的密实程度上,天然干密度为2.18~2.25g/cm3,接近砂砾石坝要求坝体干密度在2.15~2.20g/cm3之间的技术要求。

②从冰碛物的渗透性上,现场测得其渗透系数K值在4.74×10-4~6.24×10-5cm/s间,接近均质土坝的防渗要求。

③从渗漏量及渗透稳定性上,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Ⅱ岩组(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Ⅲ岩组(冰碛细砂层、粗砂层)及Ⅳ岩组(湖相层)均具有较小的渗透系数和较好的抗渗透变形性能。唯Ⅰ岩组(漂石砂卵砾石层)渗透系数较大、抗渗透变形性能较差,但其埋深较大,上部为渗透性小的Ⅱ岩组和坝前湖相层(Ⅳ岩组)天然铺盖,故渗径较长,初步认为巴松湖湖水位在抬高3m后,只要不破坏现有的天然,可以避免库水大量渗漏和渗透变形破坏问题。

(2)、冰碛物做为拦河坝坝基承载力评价

冲久拦河坝位于冰碛坝左侧的现代河床内,建坝时Ⅰ~Ⅳ岩组均有所涉及。

①Ⅰ岩组漂石砂卵砾石层,主要分布在冰碛坝下及巴河左岸。从承载能力和抗变形性能上满足高20m左右的砼面板堆石坝和浆砌石重力坝的技术要求。

②Ⅱ岩组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及Ⅲ岩组冰碛细砂层、粗砂层,从承载能力和抗变形性能上,总体上能够满足高20m左右的砼面板堆石坝和浆砌石重力坝的技术要求。

③Ⅳ岩组湖相层分布在巴河两岸浅表部及河床中,从承载能力和抗变形性能上,初步分析不能满足高20m左右的砼面板堆石坝和浆砌石重力坝的技术要求。

(3)、坝前湖相层做为天然铺盖的评价

①根据地面地质调查、物探测试和初步勘探结果,坝前湖相层厚度一般15~20m,勘探揭露最大厚度41m(ZK11#),其中泥质条带约占统计厚度的5~10%。按设计库水位差9m考虑,满足其厚度不小于1/5水头差的要求。若按100m湖水深计,也可满足要求。从天然铺盖的长度上,亦满足大于8~10倍水头差的要求。

②从天然铺盖的防渗性上,如果以防渗体下部漂石砂卵砾石层的渗透系数K=2.68×10-2~3.11×10-2cm/s来考虑,根据试验结果,天然铺盖顺层理方向的渗透系数K值在1.10×10-4~5.96×10-4cm/s之间,垂直层理方向的渗透系数K值在1.09×10-6cm/s左右。故满足其渗透系数K值应大于被防渗体100倍的要求。同时,调查结果还表明,天然铺盖在坝前湖水位以上的产状一般为:走向 27

NW330°~340°,倾向NE(湖内),倾角18°~21°,在湖前浅滩上的堆积角度为3°~5°。由此来看,未来水库运行中库水渗漏将以微弱的垂直渗透为主。

③湖相层韵律明显,粗细清楚。一个韵律层呈明显的从粉砂土—粉质粘土—泥质条带的变化。顺层渗透时,主要为沿较粗粒层的渗透,垂直层理渗透时,主要为粉质粘土和泥质条带阻水。故分析认为一个韵律层混合样击实后的渗透系可达到10-5~10-6cm/s,天然综合渗透系数(不考虑顺层和垂直层理)亦可达10-5cm/s。

④从目前的钻孔勘探情况看,在坝址区、右岸湖边湖相层下的Ⅰ、Ⅱ岩组中多为干孔或地下水位远低于湖水位及河水位(水位差达12~75m之多),说明现天然条件下,该层的天然铺盖起到了良好的封闭湖水的作用。

综上所述,湖相层厚度大、分布广、颗粒细、抗渗性强,对水位抬高仅3m的冲久水库亦可起到有效的天然铺盖防渗作用。

(4)、天然冰碛坝的渗漏及渗透稳定性评价

①从冰碛坝的物质组成及其渗透性的差异上,可将其大致分为三层介质。上层为湖相层,其在顺层理方向的渗透系数K值在1.10×10-4~5.96×10-4cm/s之间,垂直层理方向的渗透系数K值在1.09×10-6cm/s左右。第二层为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及卵砾石夹细砂层、粗砂层,其渗透系数K值在4.74×10-4~6.24×10-5cm/s间。第三层为冰水冲积漂石砂卵砾石层,其渗透系数K值在2.68×10-2~3.11×10-2cm/s间。

②根据目前钻孔(ZK2#、ZK4#、ZK5#、ZK16#、ZK6#、ZK14#、ZK11#)初步揭露的情况,钻孔中地下水位均较巴河及巴松湖水位低12~75m以上。说明在坝址区及湖前一带,由于 湖相层K值在10-4~10-5cm/s之间,可视为相对隔水层,故巴松湖水与冰碛坝中地下水的水力联系极其微弱或无联系,两岸湖相层下的Ⅰ、Ⅱ岩组仅受巴河水和远山地下水的补给。

③从渗透性上,前二层的渗透系数基本为同一量级,可按同一介质对待。即冰碛坝的水文地质结构可视为双层介质。设前二层的渗透系数为K1,第三层的渗透系数为K2,则K2 >> K1。地下水位浸润曲线应符合图2—1模式及按

公式:H32=H12-(H12-H22)/(1+L1 K2/K1L2 )计算的结果。单宽渗漏量亦可按图2—1模式及公式:q=(H12-H22)/2(L2/ K2+L1 /K1 )计算。

由上述基本条件分析认为,湖相层对巴松湖水起到了良好的天然封闭作用,湖相层下冰碛、冰水积层中的低水位、干孔均表明湖水基本未渗漏。人工筑坝堵口,只要结合现天然铺盖层做好防渗,可有效地防止水库渗漏;从渗透稳定角度看,冰碛层渗透系数小,允许渗透坡降大,天然条件下未见渗透破坏 28

迹象。筑坝后,水位仅抬高3m,预计产生渗透破坏的可能性不大(假如人工筑坝不防渗,坝基渗透坡降仅0.17左右)。底部冰水积虽然透水性强,允许渗透坡降小,但该层埋深大,在库底渗径长,在天然铺盖的有效防渗条件下,也不会发生渗透破坏。

2.2.3坝址比较及选择意见

由于冲久冰碛坝的特殊成因和现今坝址区天然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的限制,坝址选择的余地不大。坝址区仅局限在约300m长的河段上。为方便比较,本阶段拟定相距230m左右的两处为两比较坝址。

从前述,两坝址地质环境条件相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岩土物理力学特性均相同。主要的不同点为:

(1)、上坝址临近湖口,河谷呈“U”型宽浅谷,正常蓄水位3476m处谷宽128m;下坝址河谷呈不对称的“U”型宽浅谷,正常蓄水位3476m处谷宽106m,略窄于上坝址。

(2)、上坝址坝轴线部位湖相层厚度较大,右岸河边8.4m,河床及左岸增厚至12~28m;下坝址坝轴线一带湖相层左、右岸河边分别为3.4m和7.6m,推测现河床部位为5~10m,浅于上坝址,便于挖除,有利于面板坝趾板设置和浆砌石重力坝布置。

由上述,结合水工布置和施工要求,本阶段以下坝址为推荐坝址。

2.2.4推荐坝址及左岸泄水闸的工程地质条件

2.2.4.1 推荐坝址坝基工程地质条件

下坝址坝轴线位于湖口下游约260m处,轴线方向SE120°~130°。河谷呈不对称的“U”型,坝址一段河流流向为SW210°左右,主流线偏向左岸。平水期下坝址河水位高程3472m左右,河水面宽度80m左右,水深3~6m,并有一6m左右的深槽。正常蓄水位3476m时,谷宽106m。

(1)左岸坝基

左岸为河流冲蚀形成的宽缓平台,台面宽度160 m左右,高程3480~3488 m,临河岸坡坡角约25°,坡高8m左右。

平台后缘基岩山坡坡脚广泛被崩坡积物和洪积物覆盖,其上为云母石英片岩构成高陡基岩边坡,坡角一般50°~65°。岩层走向近EW、倾向S、 倾角77°左右,层理面(或片理面)不甚发育,而且一般结合较好,为一反向坡稳定结构。岩体中断裂构造不发育,边坡整体稳定条件较好,仅表部零星散布有少量由于寒冷风化所形成的小块危石,清坡处理即可。

平台后缘崩坡积物主要由块、碎石土组成,厚度5~15m,块径一般5~15cm,最大达1.5m以上,结构松散,具大孔隙,强透水性,局部有架空现象。 29

平台上部为冲积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厚度一般5~7m左右,局部达13m;中部为湖相层,厚度2~4m;下部为上更新统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及卵砾石夹细砂层、粗砂层(Ⅱ岩组+Ⅲ岩组),厚度在30~40m左右,其中粉细砂厚6~13m。

覆盖层下伏基岩为云母石英片岩,岩石致密、坚硬,岩体完整性较好,力学强度高。推测弱风化带岩体厚度30m左右。

(2)河床坝基

上部为湖相(Q4l)层(Ⅳ岩组)。该层厚度变化有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变薄、右岸较左岸厚的规律,在右岸水边揭露其厚度为7.6m(ZK5#),在左岸水边揭露其厚度为3.4m(ZK4#),推测其厚度在5~10m左右;中部为上更新统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及卵砾石夹细砂层、粗砂层(Ⅱ岩组+Ⅲ岩组),厚度在15~30m左右,其中粉细砂厚12~16m;下部为上更新统冰水冲积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推测其厚度在20~42m左右;下伏基岩为云母石英片岩。

(3)右岸坝基

右岸为冰川活动形成的终碛堤。冰碛堤长730m左右,宽560m左右。高程3452~3507m,高出河水面20~41m。起伏差达28m,呈凹凸不平的冰碛丘陵地貌。临河岸坡坡角约60°左右,坡高20余m,由于其表层有5~7m厚的含块碎石的砂壤土、粉质粘土,浸水后将产生局部塌岸,需予防护。

上部地层为深灰~淡黄色湖相层(Ⅳ岩组),厚度一般3~5m,密实,透水性小;中部为上更新统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及卵砾石夹细砂层、粗砂层(Ⅱ岩组+Ⅲ岩组),推测其厚度在40~50m左右;下部为上更新统冰水冲积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推测其厚度在30~45m左右;下伏基岩为云母石英片岩。

上述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及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及卵砾石夹细砂层、粗砂层(Ⅱ岩组+Ⅲ岩组),结构紧密,密实程度高。承载能力及抗变形性能满足高20m左右砼面板堆石坝和浆砌石重力坝的技术要求。但湖相层(Ⅳ岩组)的承载能力、抗变形性能及抗滑能力均较差。同时,漂石砂卵砾石层具有强~较强的透水性,存在坝基渗漏、绕坝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需防渗处理。

建议漂石砂卵砾石层及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及卵砾石夹细、粗砂层开挖边坡值:水上1:1.0~1:1.5,水下1:1.5~1:2.0,建议湖相层(Ⅳ岩组)开挖边坡值:水上1:2.0~1:2.5,水下1:2.5~1:3.0。

2.2.4.2 左岸泄水闸工程地质条件

30

冲久水库泄水闸由明渠、泄水闸和泄流区构成,布置在巴河左岸宽阔平坦的台地上,台面高程3475~3481m。

明渠段地基主要为湖相层(Ⅳ岩组—粉砂土、粉质粘土及泥质条带),厚度一般15~25m,上游厚,下游薄,承载能力、抗变形性能及抗滑能力均较差。湖相层之下为冰碛块碎石、漂石层,厚度一般10~18m,承载能力及抗变形性能满足要求。

泄水闸地基主要为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及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夹细砂层(Ⅱ岩组+Ⅲ岩组),承载能力及抗变形性能满足要求。但Ⅰ岩组存在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防渗是工程处理的重点。

泄流区地基主要为洪积块碎石及含砾砂壤土,厚度一般8~13m,较密实,局部有架空现象,具强~较强的透水性,因此存在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需防渗处理;左侧基岩边整体稳定条件较好,但需清除表部的危石。

3 雪卡电站工程地质条件

3.1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3.1.1 基本地质条件

3.1.1.1 地形地貌

雪卡水库区位于巴河巴松湖以下河段中段。库水位于现代河槽内。正常蓄水位3345m时,水库回水至孜木中沟沟口偏上游一带,与雪卡六0六电站尾水相接。回水长度约2km,水面宽120~300m。

水库区左岸及右岸Ⅲ级阶地后缘斜坡为高山斜坡地貌。山顶高程在4500m以上,左岸坡角65°~80°,右岸坡角40°~55°,相对高差达700~900m,山体雄厚。斜坡上植被茂密,覆盖率在80%以上。左岸冰斗、冰围谷等冰川地貌较发育。两岸分水岭高程均在5000m以上;右岸谷底为宽阔的Ⅲ级阶地地貌,阶地前缘高程3354~3368m,其下为近30m高的砂卵砾石陡坡或阶梯状斜坡,阶地面宽700~1000m左右,其上为荒滩草地或村舍;库底均被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现代河槽两岸均发育有Ⅰ级阶地,局部有Ⅱ级。Ⅰ级阶地面高程3332~3340m;库区两岸冲沟较发育,但除孜木中沟规模较大、常年有水,杀木沟常年有水,雪卡沟有季节性流水外,其余规模均较小,常年无水。

孜木中沟发育在库尾右岸,沟长约20余km,出口段沟底宽500m左右,纵坡降10‰左右。该沟常年有水,水量较大,但含沙量小。沟口仅堆积有少量的冲洪积物。沟两岸阶地及基岩斜坡上植被覆盖率较高,约在80%以上,植被以密集生长的青冈树灌木丛及原始森林为主。故初步认为该沟不会产生泥石流。

雪卡沟发育在库尾左岸,沟长约3.5km,坡降较大,出口段沟底宽600m 31

左右。该沟平常无水,遇大的降水时有暂时性山洪。从沟口堆积有大量的洪积物看,在本区未生长灌木丛及原始森林以前,该沟曾经产生过小规模的泥石流。但现代沟谷两岸及沟底植被覆盖率较高,约在80%以上,植被以密集生长的青冈树灌木丛及原始森林为主。预计该沟不会产生大的泥石流。

杀木沟发育在坝址区下游左岸,沟长约4km,坡降较大,出口段沟底宽900m左右。该沟常年有水,但水量较小,遇大的降水时有暂时性山洪。从沟口堆积有大量的洪积物看,在本区未生长灌木丛及原始森林以前,该沟曾经产生过小规模的泥石流。但现代沟谷两岸及沟底植被覆盖率较高,约在80%以上,植被以密集生长的青冈树灌木丛及原始森林为主。分析认为该沟产生泥石流的可能性不大。

3.1.1.2 地层岩性

库盘主要由一套二叠系上统(P2)变质岩及第四系(Q)地层组成:

(1)、二叠系上统(P2)变质岩:岩性主要为变质石英砂岩、云母石英片岩及板岩等。岩石致密、坚硬,变晶或变余结构,中厚层──厚层状构造。变质石英砂岩广泛分布在库区两岸。云母石英片岩及板岩呈薄层条带状夹于变质石英砂岩之中。

(2)、第四系(Q):按成因类型主要有冰水冲积、冲积、洪积和崩坡积。 ①上更新统(Q3):冰水冲积层(Q3fgl)主要为含漂石的砂卵砾石,密实,厚度80余m。主要构成巴河两岸的Ⅰ~Ⅲ级阶地。

②全新统(Q4):冲积层(Q4al)主要构成巴河河床及两岸高漫滩。多为磨园度良好的砂卵砾石及漂石。较密实,厚度数一般5~7m;洪积层(Q4pl)主要为块石、碎石、砂卵砾石等,块径一般10~30cm,最大达1~2m。表层有20~50cm厚的块碎石、砾石土。较密实,局部有架空现象。厚度8──20m,主要分布在较大冲沟的沟口;崩坡积层(Q4col+dl)主要为块石、碎石等,块径一般20~50cm,最大达2~3m,厚度数5~10m,松散,局部有架空现象。表层有20~50cm厚的块碎石砂壤土。

3.1.1.3 地质构造

库区位于雪卡──冲久背斜的南翼,地层整体呈单斜构造。受构造变动影响,岩层产状多变。左岸为:走向NW278°~335°、倾向SW、倾角一般40°~55°,局部仅30°左右。右岸为:走向NW278°~300°或NE83°~87°、倾向SW或SE、倾角一般45°~50°。

库区仅在右岸发育F18一条规模较大的断层。F18产状为:走向NW300°、倾向SW、倾角60°,逆断层。破碎带宽度0.2~0.5m,由碎裂岩、角砾岩和糜棱岩等组成,未胶结。延伸长度大于1km。

32

库区构造裂隙较发育,按其主要产状分为三组:①NNE组:走向NE3°~10°、倾向NW、倾角60°~70°,剪性,宽度0.2~0.5cm,充填岩粉、岩屑等,未胶结。发育间距一般1.5~2m,面平直较光滑。延伸长度一般3~5m。②NWW~近EW组:走向NW283°或NE83°、倾向SW或SE、倾角49°~70°,剪性,宽度0.1~0.3cm,充填岩屑及钙质等,未胶结。发育间距一般1~2m,面平直、较光滑。延伸长度一般2~5m。③NW组:走向NW330°、倾向NE、倾角80°,剪性,宽度0.05~0.2cm,充填岩粉、岩屑等,未胶结。发育间距一般2~3m,面波状起伏。延伸长度一般小于5m。

3.1.1.4 水文地质条件

库区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潜水。

孔隙潜水赋存于谷底透水性较好的砂卵砾石层及沟口洪积物和岸边崩坡积块碎石中,接受河水、降水、冰雪消融水或山体中基岩裂隙水补给,水量较丰富,排泄于河中或下游。

基岩裂隙潜水赋存运移于两岸基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冰雪消融水补给,排泄于巴河及沟谷或山前孔隙潜水中。由于本区降水和冰雪消融水丰富,地下水量较丰沛,埋深不大。

库区岩体多为弱风化的变质石英砂岩、云母石英片岩及板岩等。岩石致密、坚硬、完整。两岸除卸荷带中等弱透水外,微风化、新鲜岩体透水性微弱。但两岸、特别是冰水冲积层(Q3fgl)及崩坡积层(Q4col+dl)透水性较好。

3.1.1.5 物理地质现象

虽然水库区基岩岸坡高陡,但岩石坚硬完整,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仅零星表现为浅表层岩体的蠕滑或轻微倾倒松动变形及岩体受寒冻风化而形成的危石。

3.1.2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3.1.2.1 水库淹没及浸没

水库位于现代河槽之中,水位仅抬高约20m。库区无耕地、草场和矿产等,仅淹没两岸少量低矮的灌木丛;右岸Ⅲ级阶地平台地层结构主要为砂卵砾石层,表部有20~30cm厚的含砾石、碎石土。阶地面宽700~1000m左右,其上为荒滩草地或村舍。阶地前缘高程3353~3368m,高出库水位(3345m)8~23m。因而水库无淹没损失,也不存在浸没问题。

3.1.2.2 水库渗漏

库区两岸山体高陡雄厚,水库蓄水后,水域依然在现代河谷之中,地形封闭条件好。库区两岸基岩由相对隔水的岩层组成,地下水补给河水。无通向库 33

外的渗漏通道。因而水库不存在永久性渗漏问题。

但坝址区河床及两岸分布的第四系砂卵砾石层和块石、碎石层,透水性较强,存在坝基渗漏及绕坝渗漏和暂时性渗漏问题。

3.2.3 固体迳流

注入雪卡水库的巴河水经过上游冲久水库和雪卡六0六电站水库后,水流清澈,含砂量小。此外,库岸再造形成的堆积及库尾孜木沟、雪卡沟对固体物质的搬运量均很有限,对水库正常运行亦无大的不利影响。

3.1.2.4 库岸稳定

(1)、左岸基岩岸坡稳定性

水库区左岸基岩边坡虽然高陡,但岩石致密、坚硬,层面结合好,岩层产状为:走向NW278°~335°、倾向SW、倾角57°~84°,为一典型的反向坡稳定结构。同时,岸坡岩体中断裂构造不发育,未发现有大的不利结构面组合。亦未发现有大的滑坡和变形体。边坡变形主要表现为表层岩体的轻微倾倒及寒冻风化形成的小块危石;水库蓄水后,水位抬高不多,不会对目前稳定的基岩自然边坡造成大的不利影响。

(2)、塌岸

水库区右岸为宽阔平坦的Ⅲ级阶地,库岸线呈“凸”型。阶地前缘高程3353~3368m,阶地面宽700~1000m,其上冲沟不发育。库中段为近30m高的(Ⅲ级)阶梯状砂卵砾石斜坡,而且有较好的植被覆盖,故不会产生大的塌岸;库首及库尾段为近30m高的砂卵砾石陡坡,在库水及波浪作用下,将产生小规模的塌岸。但按卡丘金方法预测,塌岸最终宽度不大于5m,塌岸对水库运行无大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雪卡水库区不存在浸没、淹没问题;固体迳流物质来源少,不影响水库正常运行;左岸高陡边坡稳定条件较好,右岸塌岸范围不大;不存在永久性渗漏问题,但存在坝基及绕坝渗漏问题。水库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良好。

3.2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3.2.1 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本阶段坝址区勘察范围上自上坝址上游300m一带,下至左岸杀木沟沟口上游侧一带,沿河长度约0.9km。上、下两坝址坝轴线相距约350m。

3.2.1.1 地形地貌

坝址区河流流向总体呈近Ew向,主河道偏向左岸。河谷呈不对称的“U”型。平水期上坝址河水位高程3332m左右,河水面宽度38~42m,最大水深

2.5m左右。正常蓄水位3345m时,谷宽125m;下坝址平水期河水位高程3327.5m左右,河水面宽度50~55m,最大水深2.5m左右。正常蓄水位3345m时,谷 34

宽140m;坝址河道平均坡降达12.9‰。水下地形凹凸不平,起伏差较大,局部有1m左右的跌水。已揭露河床覆盖层最大厚度54.2m(ZK4#)。

坝址区左岸及右岸Ⅲ级阶地后缘斜坡为高山斜坡地貌。山顶高程在4500m以上。其中上坝址左岸岸坡相对高差达900余m,下坝址左岸岸坡相对高差达300m,左岸坡角65°~80°。右岸岸坡相对高差达700~900m,坡角40°~55°。两岸斜坡上植被茂密,覆盖率在80%以上。左岸冰斗、冰围谷等冰川地貌较发育。

河谷右岸为宽阔的Ⅲ级阶地,阶地前缘高程3352~3368m,拔河高度23~27m,其下为近30m高的砂卵砾石陡坡或阶梯状斜坡。阶地面宽700余m,其上为荒滩草地或村舍。现代河槽两岸均发育有Ⅰ级阶地,局部有Ⅱ级。Ⅰ级阶地面高程3332~3340m,拔河高度4m左,Ⅱ级阶地面高程3345~3349m,拔河高度16~20m。

坝址区两岸冲沟不发育,左岸发育的数条小冲沟,延伸短、切割深度浅。唯左岸下坝址下游发育一较大的深切冲沟。该沟延伸长度700余m,最大切割深度50m左右,沟内植被茂密,沟口高程3350m左右,该沟不会产生泥石流。

3.2.1.2 地层岩性

坝址区出露地层由二叠系上统(P2)变质岩及第四系(Q)地层组成:

(1)、二叠系上统(P2)变质岩:岩性主要为变质石英砂岩、云母石英片岩及板岩等。岩石致密、坚硬,变晶或变余结构,中厚层──厚层状构造。变质石英砂岩广泛分布在坝区两岸。云母石英片岩及板岩呈薄层条带状夹于变质石英砂岩之中。

(2)、第四系(Q):按成因类型主要有冰水冲积、冲积、洪积和崩坡积。 ①上更新统(Q3):冰水冲积层(Q3fgl)多为含漂石、块石及碎石的砂卵砾石,密实,总厚度85~95m。分布在现代河床冲积层以下及两岸的Ⅰ~Ⅲ级阶地上。

②全新统(Q4):冲积层(Q4al)主要构成巴河河床及两岸高漫滩。多为磨园度良好的砂卵砾石及漂石,较密实,厚度一般5~7m;洪积层(Q4pl)主要为块石、碎石、砂卵砾石等,块径一般10~30cm,最大达1~2m。表层有20~50cm厚的块碎石、砾石土。较密实,局部有架空现象,厚度3~10m,主要分布在较大冲沟的沟口;崩坡积层(Q4col+dl)主要为块石、碎石等,块径一般20~50cm,最大达2~3m,厚度5~10m,表层有20~50cm厚的块碎石砂壤土,较密实,局部有架空现象。

3.2.1.3 地质构造

坝址区位于雪卡──冲久背斜的南翼,地层整体呈单斜构造。左岸为:走 35

向NW278°~335°、倾向SW、倾角一般40°~55°,局部仅30°左右。右岸为:走向NW278°~300°或NE83°~87°、倾向SW或SE、倾角一般45°~50°。

坝址区断层不发育。构造裂隙按其主要产状分为三组:①NNE组:走向NE3°~10°、倾向NW、倾角60°~70°,剪性,宽度0.2~0.5cm,充填岩粉、岩屑等,未胶结。发育间距一般1.5~2m,面平直较光滑。延伸长度大于一般3~5m。②NWW组:走向NW283°或NE83°、倾向SW或SE、倾角49°~70°,剪性,宽度0.1~0.3cm,充填岩屑及钙质等,未胶结。发育间距一般1~2m,面平直较光滑。延伸长度大于一般2~5m。③NW组:走向NW330°、倾向NE、倾角80°,剪性,宽度0.05~0.2cm,充填岩粉、岩屑等,未胶结。发育间距一般2~3m,面波状起伏。延伸长度大于一般小于5m。

3.2.1.4 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的类型

坝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潜水。

孔隙潜水赋存于两岸透水性较好的冲积层和崩坡积层中,接受上游河水、降水或山体中基岩裂隙水补给,水量较丰富,排泄于巴河或下游。

基岩裂隙潜水赋存运移于两岸基岩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冰雪消融水补给,排泄于山前孔隙潜水中。由于本区降水和冰雪消融水丰富,地下水量较丰沛,埋深不大。推测两岸地下水位埋深10~30m。

(2)、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

水质分析试验成果表明:①、巴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

+-·Cl—Ca-++·K+Na+型水,游离CO2含量为5.037~6.296mg/l,侵蚀性CO2含量为

-4.637~5.696mg/l,HCO3含量为59.311~63.266mg/l,SO4=含量为

6.004~12.007mg/l,Cl-含量为17.229mg/l,PH值为7.79~7.86,矿化度为0.120~0.123g/l,对砼具有分解性溶出型侵蚀性;②、坝址区地下水(孔隙潜水及泉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K++Na+型水,游离CO2含量为

4.198~6.296mg/l,侵蚀性CO2含量为3.422~5.642mg/l,HCO3

--含量为67.220~76.446mg/l,SO4=含量为9.606~15.610mg/l,Cl含量为17.229mg/l,PH

值为7.25~7.80,矿化度为0.130~0.150g/l,对砼无侵蚀性。

(3)、岩(土)体透水性

坝址区岩体多为弱风化变质石英砂岩及少量云母石英片岩。岩体坚硬、较完整。两岸除卸荷带中等弱透水外,微风化、新鲜岩体透水性微弱。

据钻孔抽水试验现场渗水试验结果,坝址区砂卵砾石层的渗透系数K值在2.30×10-2~6.34×10-2cm/s之间,含砾中粗砂层的渗透系数K值在2.8× 36

10-2~3.0×10-2cm/s之间。均属强透水性。 3.2.1.5 物理地质现象

虽然坝址区左岸基岩岸坡高陡,但由于其为一典型的反向坡,断裂构造不发育,未发现有大的不利结构面组合,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未发现有大的滑坡和变形体。仅零星表现为浅表层岩体的蠕滑或轻微倾倒松动变形及岩体受寒冻风化而形成的危石。

sd1#倾倒松动体:位于上坝址上游约300m的左岸基岩边坡下部。分布高

程3368~3400m,高差32m左右,长度约60m,宽度20~27m,厚度5~10m。总方量约1.2×104m3左右。

倾倒松动体所处边坡坡向NE75?左右,坡角35°左右。其上植被茂密;构成sd1#松动岩体的岩石为变质石英砂岩夹云母石英片岩,岩层走向NW275?左右,倾向SW,倾角34?~45?,倾向岸内;岩体具明显的拉张、倾倒、松动变形,张开宽度一般5~7cm。岩体强~弱风化,多呈次块状~碎裂结构,岩体完整性较差。但底部无统一的贯穿性界面,自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对建坝及水库无大的不利影响。

3.2.2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 3.2.2.1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坝址区基岩为变质石英砂岩夹云母石英片岩,均属坚硬岩类。岩石致密、坚硬,抗风化、抗水溶解能力较强,具有强度高、变形模量大、吸水率低等特点,试验成果见表3—1

岩 石 室 内 试 验 成 果 汇 总 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3.2.2.2 覆盖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

雪卡电站整个枢纽区(包括坝址区、引水明渠沿线及前池和厂房部位)涉及到的覆盖层,从成因、物质组成和颗粒组成上基本相同。即河床和Ⅰ、Ⅱ、

37

Ⅲ级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均属上更新世巴河冰水冲积成因。亦具有基本相同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

(1)、覆盖层岩组划分及其分布特征

枢纽区覆盖层主要为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及含砾中粗砂层透镜体,绝大部分为上更新世冰水冲积成因。仅河床表部有5~7m、左岸Ⅰ级阶地表部有1.5~3m、右岸的Ⅱ、Ⅲ级阶地表部有1~2m厚的全新统冲积漂石砂砾卵石及含砾砂壤土。根据钻孔揭露情况及物探测试成果,河床覆盖层厚度一般为50~55m,左岸Ⅰ级阶地一般为30~55m,右岸Ⅱ级阶地一般为75~85m,右岸Ⅲ级阶地一般为80~90m。

按其颗粒组成和结构的不同,以及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的差异,可分为两个岩组。Ⅰ岩组为含漂石砂卵砾石层(亦即冲久坝址区的Ⅰ岩组),主要构成河床及Ⅰ、Ⅱ、Ⅲ级阶地;Ⅱ岩组为含砾中粗砂层,厚度一般1~3m,该岩组在纵、横向上连续性均比较差,多呈透镜体状夹于含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中。据钻孔揭露(表3—2)和物探测试成果,在上、下坝址河床坝基范围内,有一层比较连续、厚度较稳定的含砾中粗砂层分布。其在上坝址分布高程为3300.69~3303.19m,厚度2.5m,埋深29.7~32.2m。在下坝址分布高程为3296.92~3299.82m,厚度1.9~2.9m,埋深28.1~34.5m。初步分析可能属于同一层位。

坝址区钻孔揭露含砾中粗砂层位置汇总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2)、含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的工程特性

坝址区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多为上更新统冰水冲积成因,磨园度好,分选性差,结构紧密,属密实状态。颗粒岩性主要为变质石英砂岩、花岗岩和灰岩等。其颗粒组成中以粗粒为主。大于300mm颗粒约占11.7%,300~150mm颗粒约

38

占10.0%,150~80mm颗粒约占14.6%,80~60mm颗粒约占9.8%,60~40mm颗粒约占9.1%,40~20mm颗粒约占11.3%,20~5mm颗粒约占12.9%,小于5mm细粒约占20.5%。属不良级配。

试验结果表明,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具有较好的物理力学性质。天然密度为

2.19~2.26g/cm3,天然干密度为2.15~2.22g/cm3。

3组现场载荷试验结果,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性能。极限承载力为1.238~1.326MPa,变形模量为107~134MPa。建议砂卵砾石层的允许承载力0.60MPa~0.70MPa,变形模量70~80MPa。

3组砼板/砂卵砾石层现场抗剪试验结果,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具有较高的抗剪性能。f′值为0.57~0.60,c′值为0.030~0.035MPa。建议抗剪指标f′值0.50~0.55,c′值为0。

4组现场渗水试验结果及钻孔抽水试验结果均表明,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渗水试验渗透系数K值在2.3×10-2~4.3×10-2cm/s间,ZK1#、ZK12#钻孔抽水试验渗透系数K值在5.88×10-2~6.34×10-2cm/s间。属强透水层。建议渗透系数K值采用50~55m/d。

对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原状样从下向上的现场渗透变形试验结果,其可能的渗透变形破坏形式为机械潜蚀~管涌,临界坡降JPK为0.50~0.63。建议允许渗透坡降值0.10~0.20。

(3)、含砾中粗砂层(Ⅱ岩组)的工程持性

砂层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石英、变质石英砂岩及云母等。颗粒组成中以中、粗砂为主,约占50%以上,含砾量占10%左右,属含砾中粗砂。并具有较好的物理力学性质。天然密度为1.59~1.62g/cm3,天然干密度为1.52~1.54g/cm3,相对密度约为0.85~0.90。渗透系数K值为2.8×10-2~3.0×10-2cm/s。建议渗透系数K值采用25~30m/d。

以含砾中粗砂层的颗粒组成及结构特征等,参考含漂石砂卵砾石层的渗透性能和渗透变形特性,按工程类比,其可能的渗透变形破坏形式为机械潜蚀~管涌,破坏坡降为0.70~0.85。建议允许渗透坡降0.25~0.30,允许承载力0.40MPa~0.45MPa,变形模量20MPa~30MPa。

(4)、各岩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① 含砾中粗砂层(Ⅱ岩组)振动液化评价

据钻孔揭露和物探测试成果,在上、下坝址坝基范围内有一层比较连续的含砾中粗砂层分布。分布高程为3296.92~3303.19m,厚度1.9~2.9m,埋深28.1~34.5m。在此条件下,上覆非液化盖层产生的有效覆盖压力(约为0.66MPa)和侧向应力,再加上将来坝体的重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砂层 39

振动液化的产生。同时砂层本身及其上覆、下伏砂卵砾石层的渗透系数均较大(砂层K值为25~30m/d,砂卵砾层K值为30~55m/d),因而排水条件良好,亦不利于砂层产生振动液化。

从该砂层的成生时代及颗粒组成和结构特征看,其为上更新世冰水冲积成因。颗粒组成中以中、粗砂为主,约占50%以上,含砾量占10%左右,属含砾中粗砂。天然密度为1.59~1.62g/cm3,天然干密度为1.52~1.54g/cm3,相对密度约为0.85~0.90。

比照规范及有关技术资料,雪卡电站坝址区(坝基)含砾中粗砂层属非振动液化砂层。

② 覆盖层坝基工程地质评价

坝址区(坝基)覆盖层厚度为50m~60m。主要为含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含砾中粗砂层(Ⅱ岩组)多呈透镜体状。从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上,Ⅰ、Ⅱ岩组均能满足20余m高当地材料坝的技术要求。含砾中粗砂层属非振动液化砂层;由于砂层的埋深大,已经受过上部层位的长期压重,故认为不均匀沉降对建成后的坝体影响不大;含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及含砾中粗砂层(Ⅱ岩组)透镜体均具有强~较强的透水性。因此,坝基及坝肩覆盖层存在渗漏问题。同时,在水头差作用下,两岩组均易产生机械潜蚀~管涌破坏,渗透稳定性较差。

3.2.3坝址比较及选择意见

上、下坝址处在相同的地质构造及地貌单元上,两坝址初拟坝线沿河道仅相距约350m,工程地质条件基本相同,两坝址均具备修建高20余m砼面板堆石坝和浆砌石重力坝的工程地质条件。但上坝址较下坝址略优:一是上坝址坝高可降低5 m左右,二是上坝址左岸覆盖层较薄。故从地形地质条件、水工布置等综合考虑,本阶段推荐上坝址。

3.2.4推荐坝址及右岸泄水闸的工程地质条件

3.2.4.1 上坝址坝基工程地质条件

上坝址坝轴线位于杀木沟上游约580m处,轴线方向NE4°06′~NW348°34′。河谷呈不对称的“U”型,坝址一段河流呈近EW向。平水期上坝址河水位高程3332m左右,河水面宽度38~42m,最大水深2.5m左右。正常蓄水位3345m时,谷宽125m。

(1)左岸坝基

左岸为崩坡积物构成的斜坡,坡角35°~45°。上部为变质石英砂岩夹少量云母石英片岩构成的基岩边坡,坡高900m左右,坡角65°~80°。岩层走向NW278°~335°、倾向SW、倾角一般40°~55°,局部仅30°左右。为 40

一反向坡稳定结构,岩体中断裂构造不发育,边坡整体稳定条件较好,仅表部零星散布有少量由于寒冷风化所形成的小块危石。

基岩为变质石英砂岩夹云母石英片岩,岩石致密、坚硬,岩体完整性较好,力学强度高。

崩坡积物主要由块、碎石土组成,厚度10~15m,块径一般5~15cm,最大达1.5m以上,结构松散,具大孔隙,强透水性,局部有架空现象。

崩坡积物之下为含漂石砂卵砾石层,主要为上更新世冰水冲积成因,厚度35~50m。埋深32.6m夹有一层1.9m厚的含砾中粗砂层。

(2)河床坝基

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厚度50~55m,上部约5~7m为现代河流冲积成因,下部为上更新世冰水冲积成因。在埋深28.1m、52m夹有两层厚1.9~2.9m和4.2m的含砾中粗砂层。

(3)右岸坝基

右岸为Ⅰ、Ⅱ、Ⅲ级阶地构成的台阶状缓坡地形,坡角20°~45°。其中,Ⅰ级阶地长约200m,宽50m,阶地面略向河床缓倾,高程3335~3338m。Ⅱ级阶地长度大于200m,宽110m左右,阶地面起伏不平,高程3346~3349m,局部比正常蓄水位高程3345m低。Ⅲ级阶地宽阔平坦,阶地面高程3355~3358m。均由含漂石砂卵砾石层构成。

含漂石砂卵砾石层主要为上更新世冰水冲积成因,厚度80m左右。在埋深29.7~32.2m夹有一层厚2.5m的含砾中粗砂层。分布高程为3300.69~3303.19m。

上述含漂石砂卵砾石层主要为上更新世冰水冲积成因,结构紧密,密实程度高,承载能力及抗变形性能满足高20m左右的砼面板堆石坝和浆砌石重力坝的技术要求。同时,含砾中粗砂层属非振动液化砂层。但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及含砾中粗砂层均具有强~较强的透水性,存在坝基渗漏、绕坝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因此,防渗是工程处理的重点。建议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开挖边坡值:水上1:1.0~1:1.5,水下1:1.5~1:2.0。

3.2.4.2 右岸泄水闸工程地质条件

雪卡电站泄水闸布置在巴河右岸Ⅰ、Ⅱ级阶地上,由明渠、泄水闸和泄流区构成。Ⅰ级阶地面高程3335~3338m,Ⅱ级阶地面高程3350左右m。

地基主要为上更新统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其中Ⅰ级阶地部位厚度60~70m,Ⅱ级阶地部位厚度75~80m,间夹厚1~2m左右的含砾中粗砂透镜体。该套地层结构紧密,密实程度高,承载能力及抗变形性能满足工程要求。同时,含砾中粗砂层属非振动液化砂层。但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及含砾中粗砂层均具有 41

强~较强的透水性,存在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因此,防渗是工程处理的重点。

预计泄流段含漂石砂卵砾石层的抗冲流速在2m/s左右,设计可视需要适当防护。

建议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开挖边坡值:水上1:1.0~1:1.5,水下1:1.5~1:2.0。

3.3 引水发电系统工程地质条件

本阶段引水发电系统研究范围,上自坝址区巴河右岸,下至巴河与朱拉河汇合口上游约1km一带。引水线路有两个比较方案:①明渠+前池方案;②隧洞+调压井方案。厂房也有两个比较方案:①朱拉河厂房方案;②巴河厂房方案。

3.3.1基本地质条件

3.3.1.1 地形地貌

引水线路沿线地貌类型主要有河流阶地地貌和高山斜坡地貌。

(1)、河流阶地地貌

主要为巴河及朱拉河的Ⅰ、Ⅲ级阶地,局部发育Ⅱ级阶地。其拔河高度分别为3~5m、14~16m和26~28m。Ⅰ级阶地面较平坦,略有起伏,高程3308~3332m,呈条带状顺河向展布,宽度一般50~80m。Ⅲ级阶地面宽阔平坦,高程3337~3356m,呈条带状顺河向展布,宽度一般500~600m。在明渠方案1100~1860m一段,由于缺失Ⅱ、Ⅲ级阶地,为垫方段。

(2)、高山斜坡地貌

引水线路沿线Ⅰ、Ⅲ阶地后缘为基岩山坡,山势高陡、雄厚,基岩裸露,山顶高程在3950m以上,相对高差约550~700m,坡角一般40°~45°,局部达70°以上。沿线冲沟不发育,对洞线布置无影响。

3.3.1.2 地层岩性

引水发电系统沿线出露岩性为二叠系上统(P2)变质石英砂岩及第四系(Q)地层。

(1)、二叠系上统(P2)变质石英砂岩,岩石致密、坚硬,力学强度高,属坚硬岩类。变晶或变余结构,中厚层──厚层状构造。局部夹少量薄层条带状云母石英片岩。

(2)、第四系(Q):按成因类型主要有冰水冲积及崩坡积。

①冰水冲积层(Q3fgl):主要为含漂石的砂卵砾石,密实,最大厚度80余m。主要构成巴河及朱拉河的Ⅰ~Ⅲ级阶地。

②崩坡积层(Q4col+dl):主要为块石、碎石等,块径一般20~50cm,最大达2~3m,厚度5~10m。表层有20~50cm厚的块碎石砂壤土。松散,局部有架空现象。主要分布在Ⅰ~Ⅲ级阶地后缘基岩坡脚一带。

42

3.3.1.3 地质构造

引水发电系统沿线岩层总体呈单斜构造,岩层走向NW275°~300°,倾向SW,倾角一般40°~50°。局部受构造变动影响具层间揉皱现象,岩层产状变为:走向NW330°~335°,倾向SW,倾角68°~72°。

地质构造相对较简单,仅发育F1、F2、F3三条小断层(表3—3)。 构造裂隙主要有四组。①NNE组:走向NE5°~20°、倾向NW、倾角75°~85°,宽1~2mm或闭合,充填岩屑,未胶结。面平直、较光滑,延伸长度一般10~15m,发育间距一般0.2~1m;②NW组:走向NW290°~295°、倾向SW、倾角65°~75°,宽2~3mm或闭合,充填岩屑,未胶结。面平直、较光滑,延伸长度一般小于5m,发育间距0.3~0.7m;③NEE组:走向NE80°、倾向NW、倾角55°~60°,宽1~2mm,后期张开1~3cm,充填岩块、岩屑及少量次生泥质,未胶结。面平直、较光滑,延伸长度一般10~15m,发育间距5~10m;④NE组:走向NE45°~50°、倾向NW、倾角28°~30°,宽1~2mm或闭合,充填岩块、岩屑,未胶结。面平直、较光滑,延伸长度一般小于5m,发育间距0.5~1m。

引水线路断层特征汇总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3.3.1.4 水文地质条件

引水发电系统沿线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有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两类。基岩裂隙水埋深一般低于洞体,局部地段可能存在脉状裂隙水或断层水,估计水量不大,对引水洞围岩无大的不利影响。孔隙潜水水位一般低于明渠底板30m以上。

3.3.1.5 物理地质现象

引水发电系统沿线物理地质现象,除引水洞方案进洞口下游发育一大型古老滑坡和小的松动岩体及明渠中段发育一小的松动岩体外,主要为零星浅表层岩体的蠕滑或轻微松动变形及危石。基岩弱风化深度一般30~45m,洞身段岩 43

体一般较新鲜。

3.3.1.6 岩(土)体工程特性

引水发电系统各水工建筑物基础所涉及到的岩(土)体与坝址区基本相同。即同为二叠系变质石英砂岩夹少量薄层条带状云母石英片岩、上更新统含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和含砾中粗砂层(Ⅱ岩组)。其物理力学参数,可结合各水工建筑物所处具体地质条件参考3.2.2一节选取。建议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开挖边坡值:水上1:1.0~1:1.5,水下1:1.5~1:2.0。

3.3.2引水线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引水明渠沿线右侧基岩边坡高陡,山顶高程在3950m以上,相对高差约550~700m,坡角一般40°~45°,局部达70°以上。但整体上为一顺向坡,仅填方段下段有较短的一段横向坡。顺向坡坡角与岩层倾角相近或略小于岩层倾角。边坡岩体主要由厚层~块状结构的变质石英砂岩构成,局部夹有少量薄层状云母石英片岩,岩石致密、坚硬,层理面不甚发育。岩体中虽然发育有①NNE组、②NW组、③NEE组和④NE组四组裂隙,但多为中陡倾角,性状较好,同组发育间距一般0.5~2m,岩体完整性较好。

沿线除发现一大型古老滑坡堆积体及两个小的松动岩体外(sd1#、sd2#),未发现有其它大的不利结构面组合,边坡变形主要表现为零星散布的浅表层岩体轻微松动及危石。

(1)、滑坡堆积体工程地质评价

地面地质调查结果,在引水洞方案进洞口下游侧有一大型老滑坡堆积体。其分布高程3350~3870m,高差约520m,长度约750~900m,坡角35?左右,宽度约350~400m。厚度上变化较大──上部薄,下部厚,两侧薄,中间厚。一般5~20m厚,平均厚度约15m。总方量约400×104~450×104m3。

从滑坡堆积体下部Ⅲ级阶地上仅堆积有少量崩坡积块碎石土初步分析,该滑坡应发生于Ⅲ级阶地面形成以前,为典型的顺层岩质滑坡。其控制性边界结构面为:上游侧兼底部控制面为变质石英砂岩所夹薄层云母石英片岩中片理密集带,走向NW275°,倾向SW,倾角一般42°~45°,局部50°;下游侧边界结构面为一组较发育的NNE向裂隙,走向NW10°~25°,倾向NW或SE,倾角一般73°~85°,局部近直立;前缘剪出口受一组NWW向缓倾角裂隙控制,走向NW280°~293°,倾向NE,倾角一般13°~15°。

滑坡堆积体主要由块、碎石及碎石土组成。块石约占60%,块径一般8~20cm,最大达1.5~2m。碎石约占20%,块径一般1~2cm。碎石土主要分布在表部,厚度一般0.5~1.5m。滑坡堆积体表部植被极其茂密。总体看,滑坡堆积体以粗大颗粒为主,大小混杂,结构较紧密,相互间具有较强的镶嵌咬合力, 44

内摩擦角较大,约42°,较自然坡角(35?)大,故初步认为其自然状态下稳定条件较好。

(2)、sd1松动岩体工程地质评价 #

sd1#松动岩体位于滑坡堆积体下游侧,平面展布方向约NE135°。所处边坡坡向NE40°左右,坡角35°~40°。上、下游侧各发育一条5~10m深的宽浅冲沟,在地形上为一相对突出的小山梁,其上植被茂密。分布高程3350~3550m,高差约200m,长度约300~350m。顶部宽度5~8m,中部30m,下部50~60m,平均宽度约35m。顶部厚度2~3m,中部6~8m,下部10~13m,平均厚度约7m。总方量约8×104~12×104m3。

①构成sd1松动岩体的岩石为变质石英砂岩夹少量薄层云母石英片岩,#

岩石致密、坚硬。岩层走向NW275°,倾向SW,倾角一般42°~45°,略大于边坡坡角。NNE组、NW组、NEE组和NE组四组裂隙在其上较发育。岩体强~弱风化,多呈次块状~碎裂结构,岩体完整性较差。但底部无统一的贯穿性界面。

②调查结果表明,sd1#松动岩体在其上游侧滑坡下滑时,曾产生过一定的变形和破坏。一是在其后缘发育5条呈NE35°~45°方向展布的拉张陷落带,带宽3~4m,最宽达5m左右,陷落高度1~2m,表层岩体松动破碎,并具架空现象。二是在PD2#平硐内,浅表层岩体(厚约5~7m)较破碎,完整性较差,并具明显的松动错落变形迹象。

③Ⅲ级阶地形成以来,未发现sd1#松动岩体有明显的变形破坏迹象和变形继续发展的趋势。一是在松动岩体下部Ⅲ级阶地上仅堆积有少量松散堆积物;二是在松动岩体表部及PD2#平硐内,未发现有新的拉裂缝、错落松动等变形迹象。

综上述,sd1松动岩体在其上游侧滑坡体下滑时曾产生过错落及松动拉裂#

变形破坏,但Ⅲ级阶地形成以来,未发现有明显的变形破坏迹象和变形继续发展的趋势。故初步分析认为自然状态下稳定条件较好,对引水明渠线路无大的不利影响。

(3)、sd2松动岩体工程地质评价 #

sd2#松动岩体位于坝址区下游右岸Ⅲ级阶地后缘斜坡上。分布高程3345~3450m,高差约100余m,长度约130m,坡角35?~42?左右。顶部宽度10~15m,中部30m左右,下部45m,平均宽度约30m。顶部厚度3~5m,中部5~8m,下部10m,平均厚度约8m。总方量约3×10m。

①松动岩体所处边坡坡向NE85°,坡角35°~42°。上、下游侧各发育一条3~8m深的宽浅冲沟。在地形上为一相对突出的小山梁,其上植被茂密。 45 43

②构成sd2#松动岩体的岩石为变质石英砂岩夹少量薄层云母石英片岩,岩石致密、坚硬。岩层走向NW296°,倾向SW,倾角一般37?~40?,与边坡坡角相近。NNE组、NW组、NEE组和NE组四组裂隙在其上较发育。岩体强~弱风化,多呈次块状~碎裂结构,岩体完整性较差。但底部无统一的贯穿性界面。

③调查结果表明,sd2松动岩体具明显的变形和破坏迹象。主要表现为岩#

体沿NW组及NEE组中陡倾角裂隙拉张、松动变形,张开宽度一般0.3~0.7m,最大达1.2m,并具由下至上逐渐增大的特点,破坏形式为崩落。

综上述,sd2#松动岩体规模小,底部无统一的贯穿性界面。主要表现为浅表层岩体的拉张、松动变形。从Ⅲ级阶地上仅堆积有少量松散堆积物分析,自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对引水明渠线路无大的不利影响。但随时崩落的危石对引水明渠运行期的安全有一定的威胁。

3.3.3 引水线路比较及选择意见

本阶段发电引水线路有三个比较方案。方案①(至朱拉河前池引水明渠方案);方案②(至巴河前池引水明渠方案);方案③(引水明渠+引水洞+朱拉河调压井方案)。

(1)、方案②(至巴河前池引水明渠方案)

根据沿线地形地貌条件的差异,将其分为三段。

第一段(0~1100m):明渠地基为Ⅲ级阶地冰水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厚度67~82m,较密实。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及抗变形性能。但砂卵砾石层渗透性强,抗渗透变形能力较差。在渠线距Ⅲ级阶地前缘较近的地段,水力坡降较大,容易产生渗透变形破坏。因此防渗是主要的工程处理措施。

第二段(1100~1860m):从地形地貌条件上,该段缺失Ⅱ、Ⅲ级阶地,渠基为崩坡积块碎石、碎石土及Ⅰ级阶地冰水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因此渠线通过该段时,需垫方或采用渡槽。

1100~1440m段,上部为崩坡积块碎石、碎石土,厚度20~27m,下部为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厚度10~40m;1440~1620m段,主要为崩坡积块碎石、碎石土,厚度2~5m; 1620~1860m段,上部为崩坡积块碎石、碎石土,厚度5~10m,下部为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厚度28~52m。

该段沿线崩坡积块碎石、碎石土较松散,局部有架空现象, 工程性质较差,需适当的工程处理后方可做为垫方和渡槽基础;Ⅰ级阶地冰水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较密实,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及抗变形性能。但渗透性强,抗渗透变形能力较差。做为垫方和渡槽基础,承载力及抗变形性能能够满足要求,建议允许承载力0.60MPa~0.70Mpa,变形模量70~80MPa。

46

右侧基岩山坡山顶高程在3950m以上,相对高差约550~700m,坡角一般40°~55°,局部地段达70°以上。边坡整体稳定条件较好。Sd1#松动岩体自然状态下稳定条件较好,对引水明渠运行无大的不利影响。但该段边坡上部有零星散布的危石分布,对引水明渠运行期的安全有一定的影响。需清坡处理。

第三段(1860~3440m):明渠地基为Ⅲ级阶地冰水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厚度55~80m,较密实。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及抗变形性能。但砂卵砾石层渗透性强,抗渗透变形能力较差。在渠线距Ⅲ级阶地前缘较近的地段,水力坡降较大,容易产生渗透变形破坏。因此防渗是工程处理的重点。

其中1860~2600m段右侧基岩山坡山顶高程在3950m以上,相对高差约550~700m,坡角一般40°~45°,局部达70°左右。边坡整体稳定条件较好。Sd2#松动岩体自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该段边坡上部虽有零星散布的危石分布,但由于引水明渠距坡脚较远,对运行期的安全无大的不利影响。清坡处理即可。

(2)、方案①(至朱拉河前池引水明渠方案)

该方案引水明渠前段(0m以前)工程地质条件与方案②0~2574m相同。 0~510m段:明渠地基为冰水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厚度25~55m,较密实。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及抗变形性能。但砂卵砾石层渗透性强,抗渗透变形能力较差。在渠线距Ⅲ级阶地前缘较近的地段,水力坡降较大,容易产生渗透变形破坏。因此防渗是主要的工程处理措施。

该段右侧基岩边坡整体稳定条件较好。但边坡上部有零星散布的危石分布,由于引水明渠距坡脚较近,对运行期的安全有不利影响,需清坡处理。

(3)、方案③(引水明渠+引水洞+朱拉河调压井方案)

①、明渠段(0~540m)

明渠地基为Ⅲ级阶地冰水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厚度60~80m,较密实,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及抗变形性能。但砂卵砾石层渗透性强,抗渗透变形能力较差,在渠线距Ⅲ级阶地前缘较近的地段,水力坡降较大,容易产生渗透变形破坏。因此防渗是主要的工程处理措施。

②、隧洞段(540~2600m)

进口位于一古老滑坡的上游侧,高程3336.42~3328.92m。出口位于水文站下游朱拉河Ⅰ级阶地上,高程3320.20m。洞线全长约2080m。

进口段(540~680m):洞向为NW306°,长140m。该段基岩为厚层状~块状结构变质石英砂岩夹少量薄层条带状云母石英片岩,岩层走向NW273°~280°,倾向SW,倾角42°~50°,但层理面不发育。洞脸处自然边坡坡向NE80°,坡角35°~45°,略小于岩层倾角,上覆崩坡积块、碎石,厚 47

度5~10m。下伏岩体中断裂构造不发育,边坡整体稳定条件较好。建议洞脸开挖边坡值:覆盖层1:1.5~1:2.0,基岩1:0.55~1:0.50。

进口段隧洞傍山厚度为20~60m,上覆岩体厚度65~75m。岩层与洞轴线夹角33°左右,对围岩稳定不利。岩体多为弱风化,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完整性较好,呈块状~次块状结构,多为Ⅲ类围岩,部分为Ⅳ类,稳定性较差。

洞身段(680~2440m):长1960m。依据岩层走向与洞轴线夹角的大小及对围岩稳定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两段。

680~860m段:洞向为NW306?,长180m。隧洞傍山岩体厚度为60m左右,上覆岩体厚度90~180m。围岩为变质石英砂岩夹少量薄层条带状云母石英片岩,岩层走向NW273°~280°,倾向SW,倾角40°~50°,与洞轴线夹角16°~33°,对围岩稳定不利。岩体为微风化~新鲜,断裂构造不甚发育,而且由于埋深大,结构面性状较好。岩体呈厚层状~块状结构,完整性较好,多属Ⅱ类围岩,局部为Ⅲ类,基本稳定。

860~2440m段:洞向为SW256°,长1580m。隧洞傍山厚度一般大于80m,上覆岩体厚度260~450m,围岩为坚硬完整的变质石英砂岩夹少量薄层条带状云母石英片岩,岩层走向NW273°~280°,倾向SW,倾角40°~50°,与洞轴线夹角17°~24°,对围岩稳定不利。岩体中断裂构造不发育,岩体新鲜完整,呈厚层状~块状结构,多属Ⅱ类围岩,局部为Ⅲ类,基本稳定。

调压井段(2440~2480m):朱拉河厂房后缘基岩边坡高陡,从地形上无合适的调压井位置。

按在3560m高程左右开挖调压井考虑,则在调压井后缘将形成近50~80 m高的人工开挖高边坡。初步分析认为,该人工开挖高边坡整体稳定条件较好,未发现有大的不利结构面组合。但由于岩体中NNE向、NWW向及NEE向裂隙较发育,易在开挖边坡上形成大小不等的危石,对调压井运行期间的安全不利。建议开挖边坡1:0.50~1:0.35。

调压井井深约36 m,傍山厚度32~40m。围岩由变质石英砂岩夹少量薄层条带状云母石英片岩组成,岩层走向NW280°~300°,倾向SW,倾角40°~45°。岩体弱风化,井壁稳定条件较好。该处主要发育NNE向、NWW向及NEE向三组裂隙,对井壁稳定影响不大。围岩分类结果,井壁围岩为Ⅲ~Ⅱ类,以Ⅲ类为主,稳定性较差。

压力钢管段(2480~2620m):洞向为SE115°,长140m。上覆岩体厚度15~20m,围岩为弱风化变质石英砂岩夹少量薄层条带状云母石英片岩。岩层走向NW280°~300°,倾向SW,倾角40°~45°。与洞轴线夹角5°~10°,对围岩稳定不利。该段发育NNE向、NWW向及NEE向三组裂隙。对围岩稳 48

定无大的不利影响。围岩分类结果,斜管段为Ⅲ类围岩,局部为Ⅳ类,稳定性较差。

平管段地基为Ⅰ级阶地冰水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较密实,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及抗变形性能。但地下水位埋深仅3~5m,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排水。 同时,软、硬基础接头部位存在变形不均一的问题。

围岩分类及各类围岩力学参数建议值见表3—4。

隧洞围岩分类及岩体力学参数建议值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巴河预可研报告

D—地下水评分 E—主要结构面产状评分 F—地应力评分

综上比较,三条引水线路在地质条件上均是成立的。但相对而言,方案①傍山段明渠较长,涉及的边坡问题相对较多,加之至朱拉河厂房时利用水头低,涉及学校搬迁和移民问题,不宜选用;方案③明渠段条件较好,但隧洞施工难度大于明渠,且配套的朱拉河调压井部位需人工开挖出高近100m的边坡,同时也存在方案①的利用水头低及学校搬迁和移民问题,亦不宜选用;方案②均为明渠,渠基条件好,施工场地开阔,且又多利用4m左右的水头。故综合考虑,方案②较优。

49

3.3.4 前池、厂房工程地质条件

由前述引水线路的比较结果,本阶段以巴河前池、厂房为推荐方案。

(1)、厂房工程地质条件

厂房区位于坝址区下游约2.4km的巴河右岸Ⅰ级阶地上。阶地呈条带状展布,阶地长>1km,宽50~80m,高程3306~3312m,其上冲沟不发育。阶地面较平坦,局部略有起伏。阶地前缘巴河水高程3300.50m左右。

Ⅰ级阶地组成物质为上更新统冰水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根据上游ZK21#钻孔揭露情况(30.45m未揭穿),对比目前坝址区钻孔(ZK4#)揭露河床覆盖层最大深度(54.2m),推测厂房区厚度覆盖层在55~65m左右。

Ⅰ级阶地后缘为Ⅲ级阶地砂卵砾石层构成的斜坡,坡高27m左右,坡角40°~45°,稳定条件较好。

厂房区地下水为孔隙潜水,地下水位高程3301m左右,埋深6~7m。 厂房基础主为上更新统冰水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夹少量薄层含砾中粗砂层(Ⅱ岩组)透镜体。两岩组均为松散层,承载力可满足要求,变形指标较高,但需设计进行沉降变形核算,视需要加厚基础或对地基进行补强。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属强透水性,基坑开挖至地下水位以下后存在基坑涌水问题,需有排水措施。建议砂卵砾石层开挖边坡值:水上1:1.0~1:1.5,水下1: 1:1.5~1:2.0。

尾水渠段为巴河Ⅰ级阶地,地层为含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夹少量薄层含砾中粗砂层(Ⅱ岩组)透镜体,厚约45~60m,较密实,承载及变形能满足要求,预计含漂石砂卵砾石层的抗冲流速在2m/s左右,设计可视需要适当防护。

(2)、前池工程地质条件

前池位于巴河右岸宽阔的Ⅲ级阶地上,距坝址区约2.1km。阶地面较平坦,局部略有起伏,高程3336m左右,其上冲沟不发育。

Ⅲ级阶地组成物质为上更新统冰水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对比目前坝址区钻孔(ZK4#)揭露河床覆盖层最大深度(54.2m),推测其最大厚度应在80~90m左右。

前池部位地下水为孔隙潜水,但埋深较大,推测在30m左右。

前池地基主要为上更新统冰水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Ⅰ岩组)夹少量薄层含砾中粗砂层(Ⅱ岩组)透镜体。从承载能力、抗变形性能上能够满足前池基础的技术要求。但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属强透水性,抗渗透变形能力较差,需进行有效的防渗处理。建议砂卵砾石层开挖边坡值: 1:1.0~1:1.5。

朱拉河厂房地基与巴河厂房地基条件相近。但前池及厂房均涉及高陡基 50

岩边坡、施工期间交通被中断、公路改线较难及移民和学校搬迁的问题,加之前述引水线路条件上的不利因素,朱拉河前池、厂房不具优势,本阶段仅为比较方案。 4 天然建筑材料

西藏巴河雪卡电站(含冲久水库)本阶段比较坝型为砼面板堆石坝和浆砌石重力坝,工程对各种建筑材料的需要量及勘察储量见表4—1。

本阶段对朱拉河砂砾石料产地、朱拉河堆(块)石料产地、桑阿沟堆(块)石料产地和工布江达土料产地进行了初查。分述如下:

工程对各类天然建筑材料的需要量及勘察储量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4.1 砂砾石料

本阶段对朱拉河砂砾石料产地进行了初查。

朱拉河砂砾石料产地位于朱拉河桥上游两岸Ⅰ~Ⅲ级阶地上,阶地面高程3313~3345m。距雪卡坝址区约2~2.5km,运距近,开采运输方便。距冲久水库坝址区约22km。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方便,但运距较远。 4.1.1砼骨料

根据产地地形地貌条件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三个区。Ⅰ区为朱拉河右岸Ⅲ级阶地,Ⅱ区为朱拉河右岸Ⅰ、Ⅱ级阶地,Ⅲ区为朱拉河左岸Ⅰ级阶地。 (一)、Ⅰ区

位于朱拉河右岸Ⅲ级阶地上,实际勘察面积0.056km2,地面高程3330~3345m,地形较平坦,略有起伏。

料场表部无用层厚度一般0.3~1.5m,靠近阶地后缘坡脚一带0.3~2.5m,为含碎石、砾石砂壤土。料层为上更新统灰白色冰水冲积砂卵砾石层,厚度稳定,为15.6~20.4m,分选性较差,结构松散。卵砾石成份主要为变质石英砂岩、花岗岩等,弱风化,磨园度较好。砂粒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等。

按实际勘察面积0.056km2,有用层平均厚度17.8m计算,Ⅰ区砂砾石料总储量约100.4?104m3(表4一2)。其中蛮石(>150mm)约15.8?104m3,砾石(150~5mm)约68.9?104m3,砂(<5mm)约36.3?104m3。砾石分级储量见表

51

4一3所列。

Ⅰ区颗粒分析成果表明,>150mm蛮石约占14.0%,粗骨料约占61.0%,细骨料约占25.1%。粗骨料中150~80mm级约占26.7%,80~40mm级约占26.7%,40~20mm级约占21.8%,20~5mm级约占24.8%,级配良好,粒度模数7.35~7.73。其物理力学指标试验成果见表4—4,各项指标均能满足砼粗骨料的规范要求(表4—5)。细骨料中5~2.5 mm级约占13.3%,2.5~1.2 mm级约占10.6%,1.2~0.6 mm级约占39.5%,0.6~0.3 mm级约占23.5%,0.3~0.15 mm级约占5.9%,<0.15 mm级约占7.2%,级配良好,粒度模数2.46~3.02,平均粒径0.39~0.57mm,含泥量2.6~5.8%,膨胀率3.5~11.5%,各项指标基本满足砼细骨料的规范要求(表4一6)。

朱拉河砂砾石料产地储量计算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巴河预可研报告

朱拉河 砂砾石料分级储量表

52

(二)、Ⅱ区、Ⅲ区

Ⅱ区、Ⅲ区分别位于朱拉河右岸Ⅰ、Ⅱ级阶地和朱拉河左岸Ⅰ级阶地上,阶地面高程3313~3324m,地形较平坦,略有起伏。实际勘察面积分别为0.206km2和0.058km2。

料场表部无用层厚度一般0.3~0.8m,靠近阶地后缘坡脚0.3~1.5m厚,为含碎石、砾石砂壤土。料层为上更新统灰白色冰水冲积砂卵砾石层,厚度稳定,总厚度大于22.9m,其中水上4.8~5.0m。卵砾石成份主要为变质石英砂岩、花岗岩等,弱风化,磨园度较好。砂粒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等。

砂砾石料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汇总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按Ⅱ区实际勘察面积0.206km2,有用层平均厚度3.8m计算,砂砾石总储量约78.1?104m3(表4一2)。其中蛮石(>150mm)约22.8?104m3,砾石(150~5mm)约54.8?104m3,砂(<5mm)约22.5?104m3。砾石分级储量见表4一3所列。

按Ⅲ区实际勘察面积0.058km2,有用层平均厚度4.3m计算,砂砾石总储量约25.0?104m3(表4一2)。其中蛮石(>150mm)约7.3?104m3,砾石(150~5mm)约17.5?104m3,砂(<5mm)约7.2?104m3。砾石分级储量见表4一3所列。

53

Ⅱ区、Ⅲ区颗粒分析成果表明,>150mm蛮石约占23.6%,粗骨料约占56.8%,细骨料约占19.6%。粗骨料中150~80mm级约占24.4%,80~40mm级约占28.8%,40~20mm级约占23.2%,20~5mm级约占23.7%,级配良好,粒度模数7.36~7.68。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成果见表4—4,各项指标均能满足砼粗骨料的规范要求(表4—5)。细骨料中5~2.5 mm级约占16.2%,2.5~1.2 mm级约占11.3%,1.2~0.6 mm级约占33.7%,0.6~0.3 mm级约占21.0%,0.3~0.15 mm级约占6.5%,<0.15 mm级约占11.3%,级配良好,粒度模数2.25~3.18,平均粒径0.40~0.58mm,含泥量3.8~10.8%,膨胀率3.5~14.5%,各项指标基本满足砼细骨料的规范要求(表4一6)。

巴河预可研报告

砼用粗骨料试验指标与质量技术要求对比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砼用细骨料试验指标与质量技术要求对比表

54

4.1.2 坝壳料

试验成果表明,朱拉河砂砾石料颗粒级配良好,>300mm级含量约占8.2%, 300~150mm级含量约占11.0%,150~80mm级含量约占13.3%,80~60mm级含量约占12.1%,60~40mm级含量约占10.1%,40~20mm级含量约占11.6%,20~10mm级含量约占7.8%,10~5mm级含量约占5.9%,5~2mm级含量约占4.5%,2~1mm级含量约占3.4%,1~0.5mm级含量约占6.5%,0.5~0.25mm级含量约占3.4%,0.25~0.1mm级含量约占1.1%,<0.1mm级含量约占1.2%。曲率系数85.54,不均匀系数4.58。天然密度2.18~2.31g/cm3,自然休止角30?~34?,作为坝壳填筑料,各项质量指标良好(见表 4—7),卵砾石含量约占60%左右,紧密容重大于2.04g/cm3,含泥量1.3%,干燥和饱和水状态下内摩擦角大于36°,碾压后渗透系数大于1×10-3cm/s,均满足坝壳料规范技术要求。

综上述,朱拉河砂砾石料产地储量丰富,满足工程需要量,场地平坦开阔,开采方便、容易。作

巴河预可研报告

为砼骨料及坝壳料,各项指标均能满足砼粗、细骨料及坝壳料的规范要求。

砂砾石坝壳料试验指标与质量枝术要求对比表

4.2 堆(块)石料

本阶段对朱拉河堆(块)石料产地和桑阿沟堆(块)石料产地进行了初查。 4.2.1 朱拉河堆(块)石料产地

55

巴河预可研报告

该产地位于朱拉河右岸山坡上,距雪卡坝址区约2.5km,运距近,交通方便。本阶段对该料场进行了1/2000平面地质测绘和调查,勘察储量约1146.4?104m3左右,满足工程需要量。

产地分布高程3310~3670m,相对高差360余m,坡角35°~55°,为横向坡,局部有卸荷松动,未发现有滑坡或变形体存在,边坡整体稳定条件较好。坡上植被较少,开采条件较好。

料场岩性为二叠系上统变质石英砂岩,局部夹有少量薄层云母石英片岩。岩石致密坚硬,强度高(Rb在100MPa左右)。单层厚度0.5~1.5m。岩层走向NW280°~300°,倾向SW(下游),倾角40°~50°。岩体多呈弱风化,局部有3~5m厚的强风化松动岩体。岩体中主要发育三组裂隙。①NE组:走向NE20°、倾向NW、倾角75°~85°,发育间距一般0.2~1m;②NW组:走向NW290°~295°、倾向SW、倾角55°~60°,发育间距0.3~0.7m;③NEE组:走向NE80°、倾向NW、倾角55°~60°,发育间距5~10m。

五组岩样试验成果见表4—8所列,除软化系数略小外,其余各项质量指标可满足堆(块)石料质量技术要求。

堆(块)石料试验成果汇总表

巴河预可研报告

4.2.2 桑阿沟堆(块)石料产地

该产地位于桑阿沟右岸山坡上,距冲久坝址区约4km,运距近,交通方便。本阶段对该料场进行了1/2000平面地质测绘和调查,勘察储量约561.3?104m3左右,满足工程需要量。

56

产地分布高程3450~3728m,相对高差270余m,坡角50°~70°,为横向坡,局部有卸荷松动,未发现有滑坡或变形体存在,边坡整体稳定条件较好。坡上植被较少,开采条件较好。

料场岩性为二叠系上统云母石英片岩及变质石英砂岩和少量云母片岩,岩石致密坚硬,强度高(Rb在64MPa左右)。片理(或层理)不发育。岩层走向NE70°,倾向SE,倾角70°。岩体多为弱风化,局部有3~5m厚的强风化松动岩体。岩体中主要发育四组裂隙。①NNE组:走向NE25°~30°、倾向NW、倾角35°~40°,发育间距一般1.5~2m;②NE组:走向NE34°~44°、倾向NW、倾角49°~67°,发育间距一般1~2m;③NNW组:走向NW330°~354°、倾向NE、倾角51°~63°,发育间距一般2~3m;④近EW~NWW组:走向近EW向~NW283°、倾向NE、倾角70°~80°,发育间距一般0.7~1.0m。

五组岩样试验成果见表4—8所列,除软化系数略小外,其余各项质量指标可满足堆(块)石料质量技术要求。

4.3 土料

工程区天然土料贫乏。在工程区80km范围调查的结果,仅在工布江达县城上游约3km的尼洋河右岸郎木村附近发现有少量土料。

该产地距雪卡坝址区约89.5km,距冲久水库坝址区约90km,运距远,但开采条件较好,交通较方便。

产地位于一大型古滑坡前缘,分布高程3382~3430m,呈阶梯状(3~7级),相对高差48m左右,坡角30°左右。产地面积约0.028km2。中间发育一条20~30m宽的冲沟。

土料为山前洪积相成因,呈浅棕红色,具垂直节和大孔隙。岩性为粉质壤土及碎石土,厚度3.5~7.3m,其中无用层平均厚度0.6m,体积约1.8×104m3,有用层平均厚度3.9m,储量约10.9×104m3,满足工程需要量。

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地土料质量较好,天然容重1.57~1.96g/cm3,比重2.70~2.72,天然含水量11.6~13.8%,平均13.0%,最优含水量12.1%~15.7%,平均14.0%,粘粒含量11.6~19.6%,平均14.5%,塑性指数8.8~11.9,平均10.5,渗透系数8.45×10-6~9.55×10-7cm/s,平均2.93×10-6 cm/s,其余各项指标亦基本符合质量技术要求,初步认为可以作为防渗体土料。

综上所述,朱拉河砂砾料产地,总体上无用层薄,有用层厚度稳定,质量较好,储量丰富,开采运输条件好。其中Ⅰ区砂砾料超径石含量少,含泥量低,建议作为砼骨料料源,Ⅱ、Ⅲ区超径石含量、含泥量均较Ⅰ区高,建议作为坝壳料料源;朱拉河及桑阿沟(堆)块石料质量好,储量丰富;工布江达土料质 57

量较好,初步认为可以作为防渗体土料,但储量欠丰,运距远。

5 结论及建议

(1)、西藏巴河雪卡电站(含冲久水库)库坝区处在南念青唐古拉山中部的巴河中段。属构造剥蚀高山地貌及峡谷地貌。在大地构造部位上隶属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断块隆起区之南念青唐古拉弧背褶皱中部的林芝──波密褶皱带范围内、雅江断裂带与阿扎──易贡断裂带所夹持的断块内。构造线总体呈NWW向及NNE向展布,并构成区内基本构造格架。

工程场地距区域性主干活动断裂较远,区内次级断裂的活动性较弱;地震活动水平属中等偏强,80km范围内无M≥7.0级中强震发生的记录。中强震多发生在外围区域性活动构造带上或附近,波及到工程场地的地震烈度均小于Ⅵ度;工程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故本区属区域构造基本稳定区。

(2)、冲久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除冲久青年度假村、错高区结巴村和错高村存在较小的浸没问题,其余库段不存在浸没问题;不存在永久性渗漏问题;固体迳流物质来源少,不影响水库效益及正常运行;两岸高陡边坡岩体稳定条件较好,局部松散堆积物形成的塌岸不影响水库效益及正常运行;亦不会对湖心岛造成大的不利影响。

雪卡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不存在浸没问题;固体迳流物质来源少,不影响水库正常运行;左岸高陡边坡稳定条件较好,右岸塌岸范围不大;不存在永久性渗漏问题。

(3)、冲久水库坝址区河谷呈不对称的“U”型,左岸坡角一般45°~65°,右岸坡角一般45°~60°。坝基岩性主要为漂石砂卵砾石层及冰碛块碎石、砂混杂巨大块石及卵砾石夹细砂层、粗砂层,结构紧密,密实程度高。承载能力及稳定性能满足高20m左右砼面板堆石坝和浆砌石重力坝的技术要求。但湖相层的承载能力、抗变形性能及抗滑能力均较差,作为坝基时建议挖除。漂石砂卵砾石层具有强~较强的透水性,存在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需防渗处理。

天然冰碛坝坝前湖相层分布连续、厚度大、颗粒细(粘性土),起到了良好的天然铺盖作用,有效地防止了现湖水的渗漏和冰碛层、冰水积层的渗透破坏。筑坝堵口成库后,只要结合现天然铺盖对人工坝进行有效的防渗,人工坝及冰碛坝的渗漏及渗透稳定是可以保障的。

(4)、冲久水库坝址比选的余地不大,湖水、地形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限定坝址区仅局限在上下游约300m的范围内。从湖相层的出露位置和厚度考虑,本阶段推荐下坝址。

58

(5)、雪卡坝址区河谷呈不对称的“U”型,左岸坡角一般35°~45°或65°~80°,右岸坡角一般20°~45°。坝基岩性主要为上更新世冰水冲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结构紧密,密实程度高,承载能力及抗变形性能满足高20余m砼面板堆石坝和浆砌石重力坝的技术要求。同时,含砾中粗砂层属非振动液化砂层。但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及含砾中粗砂层均具有强~较强的透水性,存在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因此,防渗是主要的工程处理措施。

(6)、雪卡上、下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差别不大,上坝址略优于下坝址。

(7)、雪卡三条引水线路的地形地质条件均可满足工程要求。但从远离高边坡、减少人工开挖、施工方便等方面考虑,以方案②(至巴河前池引水明渠方案)为优。

(8)、雪卡巴河前池与厂房方案均为软基,冰水积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可满足承载要求。该层变形模量高(达70~80MPa),内夹含砾中粗砂层,沉降变形需校核计算,并视需要进行适当处理。

(9)、朱拉河砂砾石料场,级配良好,各项物理力学指标满足砼粗、细骨料及坝壳料的质量技术要求。可以做为砼骨料及坝壳料料源。

朱拉河堆(块)石料产地及桑阿沟堆(块)石料产地,储量丰富,作为堆(块)石料质量指标满足技术要求。

工程区天然土料贫乏,对工布江达土料产地勘察的结果,总体来看质量较好,初步认为可以作为防渗体土料料源,但存在运距远的问题。

(10)、下阶段工作建议:

①、进一步搜集区域地质资料,复核区域构造稳定条件。

②、查明冲久水库区浸没地段及雪卡水库区暂时渗漏的工程地质条件。 ③、查明冲久坝址区及雪卡坝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做出评价并提出处理意见,对推荐坝址建筑物部位进行补充勘察。

④、查明冲久冰碛坝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湖相层的厚度及分布规律。对其工程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⑤查明雪卡引水发电系统的工程地质条件,对选定方案做出评价并提出处理意见。

⑥对雪卡坝址区及冲久水库坝址区深厚覆盖层的工程特性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查明雪卡引水线路右侧基岩边坡上滑坡堆积体、sd2#松动岩体和sd3#松动岩体的边界条件、规模及其稳定条件和对选定引水线路的影响及工程治理意见。

⑦查明冲久水库及雪卡枢纽区辅助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

⑧对朱拉河砂砾石料产地、朱拉河堆(块)石料及桑阿沟堆(块)石料 59

产地、工布江达土料产地的质量和储量进行详查。结合设计需要,在工程区继续查找新的防渗土料料源,并研究冲久湖相层作为防渗料的可行性。 60

更多相关推荐:
预可研报告一般编制格式

预可研报告编制格式一总论1项目名称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业情况3拟建地点4建设规模5建设年限6概算投资7效益分析二市场预测1产品市场供应现状2价格现状与预测3产品市场需求预测三资...

如何编制预可研报告

如何编制项目建议书预可研报告19xx年国家计委关于简化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手续的通知中规定了项目建议书的内容和要求一般项目建议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依据1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拟建地点提出与项目有关的...

工业项目预可研报告格式

项目预可研报告编制格式注项目预可研报告可以由项目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写工业项目预可研报告格式一总论1项目名称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业情况3拟建地点4建设规模5建设年限6概算投资7效...

工业项目预可研报告格式

项目预可研报告编制格式注项目预可研报告可以由项目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写工业项目预可研报告格式一总论1项目名称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业情况3拟建地点4建设规模5建设年限6概算投资7效...

预可研报告

项目预可研报告注项目预可研报告可以由项目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写工业项目预可研报告格式一总论1项目名称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业情况3拟建地点4建设规模5建设年限6概算投资7效益分析二...

生物菌肥预可研报告

生物菌肥项目市场调查报告阿克苏市招商局二00九年三月1目录一生物有机肥的宏观环境分析二生物有机肥的特点及应用1生物有机肥的特点2生物有机肥的应用三阿克苏市及南疆农林种植及原料情况1农业种植情况2林业种植情况3畜...

机械加工项目预可研报告

液压机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二00八年元月液压机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液压机生产项目2建设地址福建梅列经济开发区高源科技工业园区3项目负责人林高存联系电话138xxxxxxxx4投资概算总投...

服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预可研报告

服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预可研报告项目建设单位xxx报告编制日期20xx年3月目录第一章项目市场前景研究4一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现状4二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现状4三中国电子商务模式研究4四中国电子商务技术应用现状4五中...

预可研报告编制格式

预可研报告编制格式一总论1项目名称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业情况3拟建地点4建设规模5建设年限6概算投资7效益分析二市场预测1产品市场供应现状2价格现状与预测3产品市场需求预测三资...

工业项目预可研报告格式

工业项目预可研报告格式一总论1项目名称3资源赋存条件矿体结构埋藏深度岩体性质三工程方案等1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结构及面积方案附平四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面图规划图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

工业项目预可研报告格式

工业项目预可研报告格式一总论1项目名称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业情况3拟建地点4建设规模5建设年限6概算投资7效益分析二市场预测1产品市场供应现状2价格现状与预测3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预可研报告格式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预可研报告格式一总论1项目名称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业情况3拟建地点4建设规模5建设年限6概算投资7效益分析二市场预测1供应现状本系统现有设施规模能力及问题2供应...

预可研报告(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