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时间:2024.5.8

千古之绝唱—史记

—《史记》读书报告

摘要:司马迁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远远不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历史家,文学家,他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历史传承的先锋者。而史记同样作为我国的名著之一,有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学地位。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历史传承

一. 司马迁的生平与思想及其对史记的影响

1.生平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时期的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思想

(一)经济思想

他的经济思想中最辉煌的部分,这就是他的“素封论”。司马迁的“素封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人,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司马迁“素封论”的基础是他的这样一种认识:“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他认为:“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这就是说,由于财富,编户之民可以成为素封的侯王;而侯王失势,也会出现“客无所之”的局面。 (二)对政治革新家的态度与评价

以商鞅便饭为例:商鞅变化的要点既然是“农”、“战”二字,那么“重粟”就必然成为他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与司马迁的“欲望论”和“富利论”是完全背道而驰的。由思想的差异而导致了感情的对立,这就是司马迁在实录商鞅等一些政治革新家变法功绩的同时,又往往有些贬抑之辞的原因。 (三)学术思想

司马迁为《史记》制定了“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思想标准。司马迁的学术思想是在充分吸收前人以及同时代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涉及到中国学术的方方面面。

(1)天人思想

(2)司马迁与史官文化及历史研究 (3)司马迁与西汉政治 (4)司马迁与阴阳五行说

(5)司马迁与经学

(6)司马迁的帝王史与帝王批判 3.对史记的影响

史记之所以能一直流传千史,在我看来,一部分是司马迁的文学素养及历史洞察力早就了它,另一很大部分是司马迁蕴含在其中的精神与情感,在面对残酷的刑罚,他依旧不放弃。史记在司马迁的笔下,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史记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它所承载的是卓绝千史的不屈服于强辱的悲鸣,是坚持自己责任的不卑不亢。 二.关于史记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信史”。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对于创作史记的灵感与动机,不仅仅是出于承载历史的目的,更为深层次的是对于一种精神的诠释和发扬。 三.史记各方面的艺术性 1.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史记》的文学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史记》描写了众多的历史

人物,具有鲜明性格特征,其中一部分具有典型性。这些历史人物形象,不仅凝聚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其精髓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把握性格,精选材料

(2)选取人物一生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 (3)《史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特征,也不排斥小事 2.叙事增势的艺术性

司马迁叙事增饰的离超表现在他菩于凭虑想象,拟事代言,落补遭化上。司马迁生活的时代离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和惊心动魄的楚汉纷争年代还不远,但时间的推移足以使许多真人真事在流传的过程中演变成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 司马迁为了创作《史记》,从二十岁起不止一次地到各地游历探访,获得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的第一手材料。他知道这些材料真假混杂,虚实相伴,对其一概相弃未免可惜,而和盘托出又不成体统。运笔时,他丫牢抓住事件的实处,然后凭实构虚,运实入虚,以虚补实,发挥合理的艺术想象,扩张或补足,最终形成了其独有的艺术性。 3.抒情性

司马迁在已经开始创作《史记》的时候,因为战败投降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而受宫刑,在遭受宫刑之后摆脱了对统治者乃至整个世俗的媚俗的姿

态,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对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的批判更为尖锐。在历代圣贤受挫后奋发有为的思想的激励下,司马迁满腔的悲愤喷薄而出,深深地融入了《史记》这部历史巨著中。 虽然司马迁创作《史记》有“发愤著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抒发个人的穷愁恩怨,而更多的是当他个人遭受厄运时,他对善恶天命观和人类社会理想关注和思索,他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同整个专制社会的黑暗和人类的苦难联系了起来。 4.悲剧性

《史记》中,其中以对悲剧人物的描绘最为突出,这些悲剧人物的辉煌业绩,精彩人生以及后来的不幸遭遇,也真实地反映了司马迁以前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来的英勇奋斗、敢于抗争、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美德。而最关键的是看这些悲剧人物在惊涛骇浪面前是否勇敢地搏击风浪,在人生道路上是否曾披荆斩棘,不畏惧不害怕,誓死奋力拼搏抗争。倘若如此,即使结局悲惨,也别有一番壮烈情怀,也才称得上是悲剧。 四.史记传承与未来

1.《史记》思想与先秦诸子的联系 (1)司马迁与《史记》儒道互补的形成

司马迁思想中以儒家为主体的部分,迁以思想家的睿智、史学家的宏观、文学家的敏感,在批判儒道思想的基础上将二者融合互补,他的“一家之言”既源于儒道,又高于儒道。

(2)《史记》儒道互补的政治思想

司马迁与《史记》的政治思想体现为:发扬大一统精神,排斥小国寡民理想,维护进步统一,反对分裂倒退;推崇无为而治,摒弃繁文缛礼;融合儒道的尚德精神,抨击汉武帝的酷吏政治。 (3)《史记》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

司马迁与《史记》的哲学思想体现为:吸收道家的宇宙观和辩证法,根基为朴素唯物主义;融合儒道两家的人生哲理精义,形成进步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2.对后世史学、文学的影响( 1)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2)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3)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4)《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 五.读《项羽本纪》的感想

看了《项羽本纪》,心中有一丝感动也有一丝悲愤。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

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

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总之,史记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冲击,还有精神上的震撼和鼓舞。这无愧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 中华书局1958。

2、刘纲纪、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3、韩兆琦.《史记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M]. 4


第二篇:史记论文


千古之绝唱—史记

—《史记》读书报告 摘要:司马迁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远远不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历史家,文学家,他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历史传承的先锋者。而史记同样作为我国的名著之一,有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学地位。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历史传承

一. 司马迁的生平与思想及其对史记的影响

1.生平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时期的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思想

(一)经济思想

他的经济思想中最辉煌的部分,这就是他的“素封论”。司马迁的“素封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人,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司马迁“素封论”的基础是他的这样一种认识:“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他认为:“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这就是说,由于财富,编户之民可以成为素封的侯王;而侯王失势,也会出现“客无所之”的局面。

(二)对政治革新家的态度与评价

以商鞅便饭为例:商鞅变化的要点既然是“农”、“战”二字,那么“重粟”就必然成为他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与司马迁的“欲望论”和“富利论”是完全背道而驰的。由思想的差异而导致了感情的对立,这就是司马迁在实录商鞅等一些政治革新家变法功绩的同时,又往往有些贬抑之辞的原因。

(三)学术思想

司马迁为《史记》制定了“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思想标准。司马迁的学术思想是在充分吸收前人以及同时代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涉及到中国学术的方方面面。

(1)天人思想

(2)司马迁与史官文化及历史研究

(3)司马迁与西汉政治

(4)司马迁与阴阳五行说

(5)司马迁与经学

(6)司马迁的帝王史与帝王批判

3.对史记的影响

史记之所以能一直流传千史,在我看来,一部分是司马迁的文学素养及历史洞察力早就了它,另一很大部分是司马迁蕴含在其中的精神与情感,在面对残酷的刑罚,他依旧不放弃。史记在司马迁的笔下,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史记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它所承载的是卓绝千史的不屈服于强辱的悲鸣,是坚持自己责任的不卑不亢。

二.关于史记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信史”。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对于创作史记的灵感与动机,不仅仅是出于承载历史的目的,更为深层次的是对于一种精神的诠释和发扬。

三.史记各方面的艺术性

1.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史记》的文学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史记》描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具有鲜明性格特征,其中一部分具有典型性。这些历史人物形象,不仅凝聚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其精髓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把握性格,精选材料

(2)选取人物一生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

(3)《史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特征,也不排斥小事

2.叙事增势的艺术性

司马迁叙事增饰的离超表现在他菩于凭虑想象,拟事代言,落补遭化上。司马迁生活的时代离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和惊心动魄的楚汉纷争年代还不远,但时间的推移足以使许多真人真事在流传的过程中演变成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 司马迁为了创作《史记》,从二十岁起不止一次地到各地游历探访,获得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的第一手材料。他知道这些材料真假混杂,虚实相伴,对其一概相弃未免可惜,而和盘托出又不成体统。运笔时,他丫牢抓住事件的实处,然后凭实构虚,运实入虚,以虚补实,发挥合理的艺术想象,扩张或补足,最终形成了其独有的艺术性。

3.抒情性

司马迁在已经开始创作《史记》的时候,因为战败投降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而受宫刑,在遭受宫刑之后摆脱了对统治者乃至整个世俗的媚俗的姿

态,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对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的批判更为尖锐。在历代圣贤受挫后奋发有为的思想的激励下,司马迁满腔的悲愤喷薄而出,深深地融入了《史记》这部历史巨著中。 虽然司马迁创作《史记》有“发愤著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抒发个人的穷愁恩怨,而更多的是当他个人遭受厄运时,他对善恶天命观和人类社会理想关注和思索,他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同整个专制社会的黑暗和人类的苦难联系了起来。

4.悲剧性

《史记》中,其中以对悲剧人物的描绘最为突出,这些悲剧人物的辉煌业绩,精彩人生以及后来的不幸遭遇,也真实地反映了司马迁以前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来的英勇奋斗、敢于抗争、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美德。而最关键的是看这些悲剧人物在惊涛骇浪面前是否勇敢地搏击风浪,在人生道路上是否曾披荆斩棘,不畏惧不害怕,誓死奋力拼搏抗争。倘若如此,即使结局悲惨,也别有一番壮烈情怀,也才称得上是悲剧。

四.史记传承与未来

1.《史记》思想与先秦诸子的联系

(1)司马迁与《史记》儒道互补的形成

司马迁思想中以儒家为主体的部分,迁以思想家的睿智、史学家的宏观、文学家的敏感,在批判儒道思想的基础上将二者融合互补,他的“一家之言”既源于儒道,又高于儒道。

(2)《史记》儒道互补的政治思想

司马迁与《史记》的政治思想体现为:发扬大一统精神,排斥小国寡民理想,维护进步统一,反对分裂倒退;推崇无为而治,摒弃繁文缛礼;融合儒道的尚德精神,抨击汉武帝的酷吏政治。

(3)《史记》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

司马迁与《史记》的哲学思想体现为:吸收道家的宇宙观和辩证法,根基为朴素唯物主义;融合儒道两家的人生哲理精义,形成进步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2.对后世史学、文学的影响

(1)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2)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3)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4)《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

五.读《项羽本纪》的感想

看了《项羽本纪》,心中有一丝感动也有一丝悲愤。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

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总之,史记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冲击,还有精神上的震撼和鼓舞。这无愧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 中华书局1958。

2、刘纲纪、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3、韩兆琦.《史记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4、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更多相关推荐:
《史记》经典名句

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

史记名句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3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齐太公世家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

《史记》名言

史记名句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译文干大事的人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不避小的责备3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选自史记晋世家译文提拔外面的人才不拒绝自己的仇人推荐...

史记选读名句

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

《史记名句

史记选读必背名言名句1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2周...

《史记》选读名句背诵、常用短语整理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史记中出现的常用短语轩辕天子中华民族第一帝文明之祖人文初祖史记五帝本纪网开一面夏桀荒淫无道...

史记中的名句

史记中的名句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2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4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5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6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7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

《史记》选读名句默写

史记选读名句默写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短歌行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3安得猛士兮守四方4传曰其身正其身不正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6岁寒7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8诗有之高山仰止9衣食足而知荣辱10俗之所欲俗之所否11故上下能相...

史记名言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行动经常出门的孩子比父母知道的多读书如果不与实际结合知识不过是天空的浮云司马迁...

《史记》成语名句

ltlt史记选读gtgt部分常见成语安堵如故如先前一样相安无事史记高祖本纪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吏人皆安堵如故民争献牛洒暗度陈仓史记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

《史记》名句默写

史记选读名句默写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短歌行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3安得猛士兮守四方4传曰其身正其身不正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6岁寒7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8诗有之高山仰止9衣食足而知荣辱10俗之所欲俗之所否11故上下能相...

史记背诵名句

名句背诵太史公自序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

史记名句(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