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六步教学法

时间:2024.4.20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六步教学法

[关键词]:初中,中物,物理,理学,学生,生分,分组,组实,实验,验六,六步,步教,教学,学法,法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新大纲(20##年8月第三版)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三大目的之一。对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尝试利用实验手段和已知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实验;会正确使用仪器,对实验步骤作必要的记录,归纳实验结果并撰写简单实验报告。”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于重要的实验,往往不能根据实验名称列出实验器材,不能根据实验步骤正确操作实验,不能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实验显得较为生疏,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学习实验的信心、兴趣不足,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实验教学的目标难以达到。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认真贯彻大纲“上不封顶、下基本保底”的基本指导思想,狠抓实验教学的落实,总结出了“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六步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第一步:“养”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习惯。

初中物理实验正确的思维过程是:首先,明确实验的名称、目的、内容,即根据实验的名称,学生要知道做这个实验需要达到什么目的,知道实验内容有哪几个;其次,知道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即每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第三,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即将实验怎样做具体化,成为实验步骤,清楚做的顺序;知道实验做的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这是学生实验的重点和难点;第四,需要什么实验器材,即根据实验步骤的顺序准备实验器材,这样准备的实验器材能做到不多不少,而且每项器材学生都清楚它在本实验中的用途、用法、使用注意事项,避免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死记硬背;第五,怎样做好实验记录,能根据实验的需要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第六,怎样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知道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第七,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初中物理教材对实验的编写程序是:①实验名称,②实验目的,③实验器材,④实验步骤,⑤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册对实验的报告格式,前五项同教材,增加了⑥实验结果。教材和报告册的这种编写形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这种编写形式没有反映实验的全貌,过于“精炼”,不便于学生从整体(全貌)上把握实验;二是这种编写形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学习实验的思路,容易造成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去学习、掌握实验。按照思维的顺序,实验报告的项目和顺序应该是:①实验名称,②实验目的,③实验内容,④实验原理和方法,⑤实验步骤,⑥实验器材,⑦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⑧实验结果。

按上述要求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习惯,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思维过程,又使实验学习具有较强思维性,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

第二步:“讲”

学生明确了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和其格式后,教师要从一开始,结合具体实验,采用“套公式”的方法“讲”好实验的每一个思维环节(报告项目)。引导学生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消除每一环节的学习障碍,突破难点,同时训练学生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实验步骤的具体化和顺序,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及数据处理,对学生来讲难度是较大的,教师要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学生重点突破。如《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教材要求分别测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和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υ1和υ2。因此,本实验首先要观察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的运动情况是否是变速运动。其次,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υ=s/t,要分别测出υ1和υ2,就必须分别测出s1、t1和s2、t2。s1和s2可用刻度尺测量,t1和t2用停表测量。第三,测s1和s2时,用红粉笔分别标出小车前端在斜面顶端和底端(金属片)的位置及把s1平分为两段的位置。用刻度尺测s1时要根据分度值估读。第四,测t1和t2时,一人把金属片立在斜面底端(中间)红粉笔线处,同时负责按停表计时;另一人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并使小车前端与斜面顶端的红粉笔线对齐;当计时同学发出“放”的口令并开始计时时,拿车人立即放手让小车滑下;小车撞击金属片时,计时人停止计时。如此反复练习几次熟练后,才正式测t1和t2。第五,让学生自行分析,①本实验中如果要测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υ3,该怎样测?②根据本实验结果,判断小车在s1、s2、s3三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υ1、υ2、υ3相同吗?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套公式”的方法整体把握学生实验,一开始以教师为主,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教师要让学生多体会思维的过程,多体会学习障碍是怎样消除的,多感受思维的力量、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对实验本身的理解明确化,从意识下层面进到意识上层面,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学生“说”好实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说”好教师“讲”好了的实验,是对教师“讲”好了的实验的巩固、掌握,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前必须完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通过预习和讨论,由学生为主“说”(设计)好实验。教师“讲”好实验到学生“说”好实验,是由教师为主“套公式”到由学生为主“套公式”,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采用“套公式”的方法,按照实验思维的过程,逐一“说”清每一思维环节(报告项目)的具体内容,难点及突破,应注意的问题和技巧等,整个实验“装”在学生心中。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说”进行评价,“挑”毛病,帮助学生完善学生的“说”。初中物理教材从第二册《用电压表测电压》实验开始,就没有直接给出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记录表格等,而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第四步:“做”

“说”好实验是“纸上谈兵”,是“做”好实验的准备。“做”好实验是将“说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有一个动手能力的锻炼过程。按程序规范操作是训练动手能力的技巧。“做”不仅是“说”的操作化,而且应是对“说”的调整、完善和补充。“做”好实验,一是学生开始做实验前必须过好“说”好实验关,把整个实验“装”在心中.二是确保每人动手,小组配合。实验尽可能做到两人一组,学生成绩、动手能力优差生相互搭配,以好带差。三是突出“预防”,消除障碍。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普遍问题,实验前进行适当引导,突破难点,确保实验成功率。如《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实验。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电源的电压、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和判定。学生对于本实验的原理和电路图是比较熟悉的,假如电源使用两节新的干电池,待测电阻6~8Ω,则由于电源电压只有3V,因此,电压表选用小量程0~3V。而电流表量程的选择,则应先计算可能通过待测电阻的最大电流Imax=Umax/Rxmin=3V/6Ω=0.5A<0.6A,判断出电流表也选用小量程0~0.6A。而如果待测电阻大约是80Ω,选用的电源电压为1.5v,选用的电流表量程是0~0.6A,请学生判断电源电压和电流表量程的选择是否得当?为什么?四是做好实验中的巡查和指导。学生实验中的困难、错误和不规范,教师在巡查中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帮助困难学生“做”好实验,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兴趣,五是实验做完后要统一答疑。实验做完后,学生总是有许多问题和感受要问、要交流。教师要让学生分享同学实验后的一些新的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和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第五步:“写”

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是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它能检查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把握情况和实验的完成情况,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对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在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中的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如果说从“说”到“做”是一次质的飞跃的话,那么从“做”到“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应该说,有了学生对实验的思维过程和报告格式的整体把握,学生能根据实验名称“说”好实验,自己列出实验器材,独立“做”好实验,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是没有困难的。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只需按教材和报告册的要求,学生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就行了。

第六步:“考”

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核,是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措施。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学期考核,以该学期的实验为考核内容,通过抽签形式确定被检测的实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名称学生自己提出实验器材,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独立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列出的实验器材,学生实验做的情况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分。检测成绩作为学生该学期实验能力的考核成绩。初中毕业物理实验能力考核,以初中阶段物理全部实验为考核内容,仍然采用抽签形式确定被检测实验,办法同上。

运用“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六步教学法”提高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情况,可分两步走:学生实验能力较弱时,遵循教师“讲”好实验→学生“说”好实验→学生“做”好实验→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学生“考”好实验的程序操作;学生实验能力较强时,遵循学生“说”(设计)好实验→学生“做”好实验→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学生“考”好实验的程序操作。两个层次中学生“说”好实验的含义是不同的,起始层次的“说”,是学生“说”好教师“讲”好了的实验,是对教师“讲”好了的实验的巩固、掌握;较高层次的“说”,是学生在预习、讨论的基础上的“说”,是学生对实验的“设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善学生的“说”。“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六步教学法”,由起始层次过渡到较高层次,要依学生(教学)的具体情况而定。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六步教学法”,针对了初中学生物理实验的“初学”实际,狠抓了实验教学的落实,对学生进行了规范化的实验训练,取得了明显的实验教学效果,是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有针对性、有操作性、有实效性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篇: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

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研究

南京市第一中学     单锦浦  

一、实验在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地位

1、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许多物理概念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如密度和压强等概念的建立、浮力产生的原因、大气有压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欧姆定律等,这些问题离开了实验,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被动接受,而不能体会到物理现象的客观存在性和物理概念建立的必然性。

2、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

原《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应该初步具备的实验能力,主要是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误差的概念,会写简要的实验报告”。因此,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之一。

《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种学实践活动”。

可见,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项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猜想、设计、验证等科学探究,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实验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实验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对学习对象产生了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物理实验具有直观、真实、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能激发矛盾,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前言”中,课本安排了四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认真做好这几个实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做两只蜡烛燃烧的实验后(图a),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将两只蜡烛的实验深化,问:⑴如果将这两支蜡烛放进上端开口的圆筒里,两支蜡烛会怎样烛燃烧?(图b)⑵如果将这两支蜡烛放进更细一点的250mL的量筒中会怎样?(图c)⑶要让这两支蜡烛燃烧,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图d)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适当地进行点拨,使学生认识到同样是蜡烛在燃烧,但燃烧条件不同结果会不一样,从而告诉学生“为了解开这些物理之谜,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

2、实验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的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例如“研究气泡在充水玻璃管中运动规律的实验”,教师设计了分次实验的方法:(1)先取一只内径1cm的玻璃管,管中充水并留有一个水泡,翻转玻璃管,让学生看气泡在水中上升。由于玻璃管的内径较大,水中气泡上升很快,达不到观察匀速运动的教学要求。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水泡上升运动的速度很快,它是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水泡上升运动的速度很快,是不是因为管子的内径太大了?如果换用油来做实验,效果是不是会改变?有学生提出:若用油做实验会造成污染,建议将管子的内径改小后还是用水做实验。(2)教师取出第二只玻璃管,翻转玻璃管让学生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看起来气泡在管内是匀速向上运动了,但怎样才能确定是匀速运动呢?有同学提出在玻璃管上每隔10cm做一个记号,记录气泡通过每一小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加以比较就可以确定了。(3)教师取出第三只玻璃管,上面做上了记号,组织学生记录气泡通过每一段的时间,记在画出的表格中并算出各段的速度。最后经过交流,学生掌握了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测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速度的计算等知识点。

这个实验的教学过程虽然用时较多,但整个实验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尤其是当一个学生指出用油做实验会浪费并污染环境后,有学生说可以用排油烟机中接下的油做实验,管子的两端密封起来,不污染环境,可以多年使用。这一点已经超出该知识点的范畴了。

众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的奧秘。

3、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如图所示,教师设计了一种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受到浮力的分组实验,用以区分两种密度相接近的清水和淡盐水。学生在实验后发现,用该方法并不能区分出清水和盐水。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原理、观察实验器具的刻度、分析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经过交流,学生认为该实验的原理是正确的,只是由于重物的体积较小,在清水和盐水中受到浮力差距不大,弹簧测力计分度值太大,读不出差值,所以实验不能成功。教师又引导学生从改用分度值较小的弹簧测力计或改用体积较大的物体入手,选择新的实验器具重新实验,达到了区分两种液体的目的。

教师也可以设计让学生用普通量筒区别质量相同而密度相近的两种液体(或两个固体)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后用取得的数据,分析、判断出用该方法也不能区分两种物质。学生通过分析,改用分度值小的量筒或改为先测体积后比质量的方法也区分出两种液体。

通过这些实验,不但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还让学生懂得:设计的实验既要符合科学性原则,更要注意可操作性。

4、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实验器具,有很多是教仪厂生产的,但还有一些教学仪器,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学生身边文具、家中或生活中随手可找到的废弃材料拼凑制作而成。这样,一则可以展开随堂小实验使学生参与物理教学过程,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二则弥补了实验器具不足,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懂得: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用身边的“坛坛罐罐”就可以研究深奧的物理知识。

例如,教师让学生做“自制乐器” :学生们用竹子、塑料管做了哨子、竖笛;有学生用几根橡皮筋做成了高低音不同的“筝”;有的用纸做成鼓,竹筷绑上布条做成锤,当堂敲击大小不同的鼓,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

又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铅笔研究:⑴压力、压强;⑵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⑶铅笔痕迹是由不连续的颗粒组成的;⑷研究电阻的大小与长度的关系;⑸做成密度计,研究浮力等。

再如,学生用纸研究:⑴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⑵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⑶惯性;⑷流速和压强的关系等。

教师在用自制的器材演示时,应该告诉学生自制器材的制作过程,一则让学生体验到教师为教学做出的努力,二则让学生知道研究物理规律并不—定要精密的仪器,只要用这些仪器做出的实验,能说明物理道理、研究出物理规律即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会布置一些课外小实验,由于耳濡目染,学生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做出形态各异的作品来。有的作品构思巧妙,工艺水准较高,从这些作品中,教师就能观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阶段可以布置学生做的小制作有:“自制乐器”、“潜望镜”、“小孔成像”、“照相机”、“量筒”、“天平”、“密度计”、“小鸟入笼”、“土电话”、“水果电池”等。当然,不必也不可能全部安排学生制作,每年做2~3个就可以了。

5、实验能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物理学科本身就要求对客观事物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求必须尊重客现事实,避免主观臆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细微末节现象,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抓住要点,追根寻源才能获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例如,在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中,一些同学发现,当烛焰和观察者位于凸透镜同侧时,能从凸透镜上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和一个正立缩小的像。同学向教师提出这一问题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善于观察现象,其次要引导学生认识:在两种介质的介面上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同时发生的,因而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第一球面反射时在凸透镜的后方出现正立缩小的像,而在第二球面反射时在凸透镜的前方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从而对现象作出了圆满的回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以及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的洞察力。

例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实验中采用5Ω、10Ω、15Ω三个电阻,电压采用1V、2V、3V,在学生通过实验取得了相应的数据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电阻的阻值并不准确、电流表和电压表也不一定精确而且指针不一定在刻度线上,造成数据不一定符合正比或反比的关系。此时教师应多获取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指出学生不正确数据产生的原因,要求学生重新实验,取得新的数据。在分析数据时应指出:(1)当实验的条件在成比例地变化时,注意对应的实验数据是否成比例地变化;(2)一个结论、一个定律的获得,是经过多次的实验数据所证实的,所以我们至少要做三次,最后还要用全班各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才能得出结论。

类似的实验还有研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关系、研究阿基米德原理等等。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应对发现的一些现象应因势利导,告知学生如何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三、新课程物理实验设计的几点注意

物理教学过程离不开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但在设计新的实验和操作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设计应注意科学性

不论何种实验的设计和改进,首先要考虑的是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的科学性,特别是一些实验从表面现象看没有问题,而在伪象掩盖下可能存在科学性错误。

例如,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三节有关视力矫正的实验,因为使用新编的教材,各校都没有合适的凸透镜、凹透镜,有的教师采用如下图A、B、C三图顺序做实验,A图表示视力正常;B图表示某人近视,蜡烛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教师将光屏向前移,让蜡烛在光屏上有一个模糊的光影;C图表示凸透镜前加凹透镜,蜡烛的像清楚了,说明佩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这里发生的错误是当某人成为近视眼的时候,其晶状体已经变凸,焦距变小,所以物距不变时,像距变小,清晰的像应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而B图是在凸透镜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将光屏当成视网膜,并且将它向前移动,真正的眼睛能这样移动吗?而且在加戴了近视眼镜后,视网膜(光屏)仍在原处,虽然光屏上面的像变清晰了,但是违背了科学性原则。

2、实验设计应注意安全性

不论何种实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总有学生,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教师必须考虑到的。

例如⑴在演示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最好不要做“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的实验,因为容易发生烧瓶承受不往气压而爆裂的现象;⑵在演示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的实验时,要注意橡皮塞不能对着学生,不能让沸腾的水溅在学生身上;⑶在演示压缩空气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棉花燃烧的实验时,要防止玻璃器皿的突然破裂、硝化棉的爆燃,可采用普通火柴头做燃烧物,不要用乙醚或硝化棉;⑷在演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实验时,教师用电子打火器上面套上一只胶卷盒,酒精被点燃后,胶卷盒飞出去。演示时要防止胶卷盒飞到学生身上造成伤害;⑸在演示“碘的升华” 时,不要将碘放在烧杯中加热使碘升华和凝华,因为实验时总有少量的碘蒸气从烧杯口逸出对学生造成伤害,改用“碘锤”;⑹在“观察雪树” 的实验中,应将椎形烧瓶的瓶口用橡皮塞塞紧,不使萘的气味外逸。在一些学校的公开课上,有学校将它作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这是不合适的。

3、实验设计应注意针对性

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实验,教师除了完成规定的实验外,有时还要设计和创新实验。设计和创新实验,一般有三个目的:⑴为完善实验体系,填补空白的实验。如设计了“浮力产生原因”的演示实验、“研究熔化和凝固”的分组实验、“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分组实验等;⑵为改善课本中规定实验的演示效果。如设计了“焦耳定律演示”的演示实验、“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演示实验、“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演示实验等;⑶与新的教育理论、教育体系相适应的实验。如设计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的分组实验等。

教师设计的这些实验,简便、直观、原理单一,符合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和知识水平,有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讲授的课题;有的实验用于建立概念和规律的知识准备;有的用于知识深化和训练。

4、实验设计应注意简便性

演示实验在设计中应排除次要的干扰因素,突出研究对象这—主要矛盾,特别是建立、巩固物理概念或引入课题的定性演示,没有必要为追求过分精密而使仪器结构复杂或操作过程、方法复杂化。

例如在讲述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辨别纸币时,有的教师从银行中借来验钞机,再通过投影仪放映给学生看,操作过程很复杂。其实市场上就有—种紫光发射器卖,其大小比红色激光笔小,价格也只有几元一只,演示时用它对着纸币的相应部分照射,只要在学生座位绕行—周就可以了。

例如在讲述红外线具有能量时,课本上介绍用温度计放在红外区域中,几分钟后看到温度计示数上升,说明红外线具有能量。实验时操作方法非常复杂,可见度也比较差。我们知道,有一些家用电器是用遥控制器控制工作的,遥控器发射的就是红外线。实验时用遥控器的探头对准寒暑表的液泡,2min内温度计示数明显上升2℃左右。该实验改进后的优点为:(1)不需要大功率的光源色散后形成的红外区域;(2)不需要太阳光色散;(3)学生可以在家中自行做实验。

又如在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时,课本上用—只大水槽演示,效果固然很好,可有几个学校有这样的大水槽呢?教学活动改成这样安排:用红色激光向一只透明软饮料瓶中间照射,问学生看到什么?学生反映什么也未看到,此时教师问学生:要想看到清晰的光路应采取什么措施?在交流后教师点燃蚊香,使烟雾进入瓶中后,学生反映可以看见光路了。此时教师接着问:夜晚为什么能看到高楼顶上射灯射出的光束?学生回答:说明此时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珠或灰尘。

接着,在饮料瓶中放入清水,激光照射下也看不清光路,教师又问学生该怎么办?学生说:在水中加入一些杂质就行了。果真,在教师向瓶中滴入几滴牛奶后就看见光路了,本实验所能达到的效果已经远远超过教材内容。

又如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教师在激光笔前加了一小段圆柱玻璃,使一束激光变成了条形光,发动学生制作了“光的反射仪”,课堂内学生用自制的仪器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教学,完成了探究的过程。

到处可见的饮料瓶、激光笔,可以完成实验,这就是简便性原则。

5、实验设计应注意启发性

教师的演示实验,应对知识的传授起到提供信息、激化矛盾、引导指点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应有意识地将一个实验分段完成,或将几个实验组合完成。

例如,在讲述、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时,实验的步骤是:

⑴先将石蜡块放入水中,石蜡块漂浮(已有知识);

⑵将石蜡块浸没水中后松手,石蜡块上浮至漂浮,说明石蜡块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新授知识);

⑶将石蜡块不平滑一面浸没水底,在玻璃板上压紧后松手,石蜡块上浮至漂浮,说明石蜡块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新授知识的应用);

⑷将石蜡块磨平的一面浸没水底,在玻璃板上压紧后松手,石蜡块不上浮,说明石蜡块没有受到向上的浮力(激化矛盾,分析问题);

⑸演示“浮力产生原因” 教具,对比教具上下两块橡皮膜向内凹陷的程度,说明浮力是由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形成的。(得出结论)

根据研究浮力产生原因实验过程可以看出,由于实验过程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每一个实验传递一个知识,且对下一个知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达到了由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 → 分析 → 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教学要求。

6、实验设计应注意趣味性

虽然有些教学的内容,学生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了,但对教师演示书本上或补充的实验,学生还是会认真观看的。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实验操作上应加以注意,使一些即便为一般的实验,也要让学生看成是有趣味的实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反复演练,课堂内不但要一次成功,而且要辅以语言或形体的动作,使学生感到有趣,加深记忆。

例如,引言中的“长、短蜡烛” 、“烧瓶烧鱼”的实验、光直线传播中“手影” 的实验、浮力中“乒乓球不上浮” 的实验、浮力中“潜水艇” 实验等,都是学生喜欢观看的实验。

生动有趣的演示的实验可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从而提高实验的观察效果。

7实验设计应注意直观性

演示实验是几十名学生共同观察同—实验现象的实验,由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可知,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的能力,因此,演示实验特别强调直观性原则。

(1)实验引入的直观性:如能用实验表达的物理现象,不要用课件,除非不能做或不允许做的实验。

(2)实验器材的直观性:能用简易仪器做的实验就不用精密仪器;能用日常生活用品做的实验就不用专门仪器,要让学生看到实验仪器后教师一说就能理解。

(3)实验过程的直观性:由于演示实验的对象是几十个学生,因此所用的实验器件要足够大,要保证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观看到。对于细小的实验元件或微弱的实验现象,最好用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如在讲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时,宜采用投影电表或用实物展示仪放大表头。由于讲台的高度一定,所以要抬高实验器材,最好制作一个专用提盒,演示实验时只要将它反过来放在讲台上,使实验仪器的位置提高,保证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

(4)实验现象的直观性:有些实验的现象看不到或不明显,要设法让学生看到。例如,如何知道音叉在振动呢?可以在音叉旁边放一只乒乓球,乒乓球被撞击而跳动了,说明音叉在振动。又如在讲述电能转化热能时,可用细铜丝缠绕在火柴头上,两个线圈串联后通电,可观察到圈数多的火柴头先燃烧,说明电流相同时,电流的发热与电阻的大小有关。

为了突出实验的主体,要注意实验器材主体与背景的颜色。例如观察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中的橡皮膜宜采用红色,因为它比较鲜明;观察浮力产生原因的蜡烛块也宜用红蜡烛制作;U型管压强计中的水也宜染成红色;如果器材的颜色不好改变,教师要变化自己衣服的颜色,注意引起色差而突出主体。

8实验设计应注意超前性

使用新的教材,一定要提前较长的時间备课,而且要能备一章的课。因为新书在很多地方都较原来的课本内容做了改进,应增加一些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而新实验器具的制作和准备要花去大量的时间。

四、几个有趣的小制作

1、“悬浮子(a)”:在试管中加以配重,在橡皮塞上旋上一枚螺钉,仔细调节螺钉,可使“悬浮子”悬浮在水中,或在水中做匀速上升、下沉运动。

本实验说明在G不变的情况下,改变V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缺点是调节比较困难。

2、“悬浮子(b)”:用塑料药瓶制作,要求瓶盖与瓶身之间配合比较紧密。

本实验说明在G不变的情况下,改变V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调节比较容易。

3、“潜水艇”的制作:关键是“潜水艇”身的材料选取和出水口的位置,吹气球和潜水艇身用长乳胶管连接。挤压、松开吹气球,可控制“潜小艇”的上浮、下沉和悬浮。

本实验说明在V不变的情况下,改变G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

4、“溢水杯”的制作:杯身用“雪碧瓶”制作,溢水管用粗饮料管制作,两者用胶连接。

本实验器具为研究阿基米德原理用。

5、“观察水的凝固和冰的熔化实验”:按图中的尺寸,请厂家制作。

本实验为研究水的凝固和冰的熔化。使用时小试管中放入约3cm3的水,将装置浸在约-10℃~-15℃的饱和食盐水中,3min内水结成冰;完全结冰后将装置取出放在空气中,观察冰的熔化,观察冰的熔化过程仅需4、5min。

(注:本实验装置获江苏省20##年实验调演壹等奖)

6、“帕斯卡裂桶”实验:

器材:软饮料瓶一只、约2m长的软塑料管一根、100mL塑料药瓶一只、橡皮筋一根、圆形圆珠笔杆二根。

制作方法:

⑴将饮料瓶底部剪去,瓶盖上戳一个小孔,将圆珠笔杆插入(为保证不漏水,小孔的直径应略小于圆珠笔杆的直径,圆珠笔杆慢慢旋转进去) 。

⑵将100mL塑料药瓶四周竖直方向划开4至6条的裂缝,并用橡皮筋圈紧,以防漏水。在瓶盖上戳一个小孔,将圆珠笔杆插入(要求同上) 。

⑶按图用软塑料连接好。

实验过程:

⑴在瓶内灌满水。

⑵当两只塑料瓶高度差较小时,下面的瓶中没有水喷出,不断提升上面的塑料瓶,使两瓶水面的高度差增大,可观察到水从下面瓶中喷出,两瓶的高度差越大,水喷得越急。

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7“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和“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具的制作:

    材料:铁丝、硬透明圆柱环(可用硬塑料杯去底);

制作:关键是转孔的制作。它实际上铁夹子的转轴,因此在另一块塑料上钻了孔后,用胶连上去。在圆柱环两端绑扎上松紧适宜的橡皮膜,排气孔上用乳胶管连接,然后将装置放入水槽中演示。


   8、“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分组实验的制作:

材料:AB、CD、GH是由300W电炉丝上抽出来的,EF是由小提琴E弦制成;

A、B、C、D、E、F、G、H是八个接线柱。

制作:⑴AB=CD=EF=2GHLAB长约35cm;

CD由2股电炉丝并联,所以,SCD=2SAB

9、“研究螺丝管磁感线”教具的制作:

在20cm×15cm的透明塑料板上均匀地钻出二排孔,每排约20孔,孔中穿入粗约0.7mm的漆包线(或铜线),线头接在接线柱上即可。

10、“焦耳定律演示仪”的设计和改进:

⑴将影响电流发热量的三个因素分别控制,两个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并在一次实验中完成。具体方法是:

采用三只烧瓶,瓶中用于发热的电阻阻值分别为:R1=2Ω,R2=4Ω,R3=2Ω,三个电阻接入电路时采用如图所示的混联电路。

⑵.将三只烧瓶固定在同一示教板上,如图所示,每只烧瓶侧面有一竖直的铅丝和相应的鳄鱼夹。

⑶实验步骤如下:

①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研究多变量物理问题的方法。要研究电流发

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必须要进行三次实验,即当电流和通电时间不变时,发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当电阻和通电时间不变时,发热量与电流的关系;当电流和电阻不变时,发热量与通电时间的关系。在实验中如何控制这些条件呢?

首先,在制作装置时控制好电阻的关系,使R2=2R1,并使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就可保证电流和通电时间相等。

其次,把串联的R1R2R3并联,由于R=3R3,根据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即可得I3=3I1,并使混联电路同时工作,可控制通电时间相等。

第三,利用秒表测出同一电阻通电时间的数值,并记录液柱上升的高度,就可研究发热量与通电时间的关系。

②讲清原理后,接好电路开始实验,闭合开关,揿动秒表,待通电时间为1min(或2min)时用鳄鱼夹记下R3瓶中液柱到达的位置,通电时间为2min(或4min)时断开开关,用鳄鱼夹记下三个瓶中液柱到达的位置。

③用折纸条法比较三个瓶中液柱上升高度之间的关系,具体方法是:

用纸条量出鳄鱼夹A、C间的距离,对折后恰巧为A、B间距离(说明发热量与通电时间成正比);折成九分之一后恰巧等于鳄鱼夹D、E间的距离(说明发热量与电流平方成正比);将九分之一长的纸条加长一倍,恰巧等于鳄鱼夹F、G之间的距离(说明发热量与电阻成正比)。

11、电子点火枪的制作

⑴材料:压电打火机、空心金属管、导线、胶卷盒、木片、胶带纸;

⑵将打火机中可燃气体放尽,取出两根引火线,连接在两根导线上;

⑶金属管前端应用万能胶等填实,以防漏气;

⑷在胶卷盒盖上扩一个小孔,让金属管紧紧地塞进去;

⑸使用时,在胶卷盒中装入少许无水酒精,绕胶卷盒转动数周后将多余的酒精倒掉,套在枪口,扣动点火按钮即可听到爆炸声、看到胶卷盒飞出。

(注:本实验装置获江苏省20##年实验调演壹等奖)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总结(1)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总结(20xx——20xx)吕中肖鹏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

初二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潘志同20xx.7本学年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物理,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地位,确定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共同…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心得体会

广饶县实验中学-张伟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

初中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宿豫区来龙初中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一段的工作,我觉得我们在实验教学方面发挥了应有的教学辅助功能。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紧紧围绕学校的整体工作,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不断推进实验室…

初一下学期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生物实验具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功能,更有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为使今后实验教学顺利有效开展,现将本学期生物实验教学做如下…

20xx-20xx一学期初中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20xx-20xx初中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本学期在校领导的领导下,在生物教师的配合下,完成了实验室制定的各项工作。为任课老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在新课程中的重要作用。下面简单总结几点:一.政治…

20xx年初中生物教研组工作总结

初中生物教研组工作总结本学期生物科组全体教师在学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各级教育工作精神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团结协作努力学习敬业乐教以教书育人为本积极投身教研教改活动中在学校提倡的有效教育有效教学有...

注重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注重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湖北省京山县永兴中学雷平原摘要生物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新课程改革后的生物教材中生物实验的权重也在不断加大我遵循能力培养原理紧扣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注重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湖北省京山县永兴中学雷平原摘要生物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新课程改革后的生物教材中生物实验的权重也在不断加大我遵循能力培养原理紧扣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广州市天河区初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总结

广州市天河区初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总结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郑雪萍新课程的实施既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也是进一步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契机从20xx年开始我区初中生物学科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实...

20xx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教学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教学总结本学期我任教七年级的生物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经过一学期的实验课教学实践现总结如下一实验目的明确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总结(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