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调研报告格式

时间:2024.3.19

泉水、中华路沿线项目调研报告

点评:

1、 规划:

泉水居住区南起石灰石矿,北至沈大高速公路,西至华东路,东临黄海,该区域处于大连市与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是市政府康居住宅区开发的大手笔。将要开发建成的北部居住区是目前大连市建设规模最大的居住新区,规划总体分布为居住区、商业区和环境绿地,总规划面积为22.38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总建筑面积1199万平方米,因而泉水区域一直被业界誉为大连住宅市场的“航母”。

2、 06年区域供给

普通商品房:除上述已正式开盘销售和进入展示期的七个楼盘项目外,此外尚有锦绣泉水项目32万㎡,骏腾名苑北、金色阳光家园南侧22万㎡项目形成泉水区域潜在供应,预计今、明两年该区域总供给量将达到140余万㎡。

经济适用房:05年金广、鹏生、公用等三家房地产公司摘牌的占地共27.7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35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将实现年内供应。其中,住宅48万平方米。两栋多层,其余为高层和小高层,共64栋,6140户。80%的户型是中小户型,面积多在60—80平方米左右,20%在100平方米左右,预计售价在2500元/㎡。06年,泉水新区的4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也将分两批推出,8月份推出15万平方米,10月份推出33万平方米。此次经济适用房上市,虽然供给量不是很大,但对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此举将向市场传递一个信息,经济适用房将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出,如果此轮调控效果不够理想,那么今年还将有84.8万㎡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推向市场,政府已向市场表明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市场供给的结构性问题和房价增幅过高的问题。

3、 产品规划

随着区域配套的成熟和区位价值得到市场的认可,泉水和中华路沿线的产品也得以升级改造,龙畔金泉项目在一组团成功销售的基础上,二组团产品设计上户型设计更为紧凑合理,面积区间为44~108㎡,与经济适用房产品面积区间重叠较大,其优势存在于较为完善的配套。中华路沿线基于更趋成熟地配套,在产品设计上更为多元化,对产品细节的打造更为精细,如近期展示的加州洋房,不仅承袭了原有的多层、小高层住宅,甚至出现了联排别墅和公寓;动力院景将现代建筑与庭院生活完美结合,提出“社区庭院、组团庭院、入户庭院”的“三重庭院”理念,是大连首家把入户庭院变为现实的楼盘。(后附户型图)

4、 区域价格走势

在20##年以前,泉水区域内产品价格基本上以2000元以下的价格为主流,02年~03年小幅上涨,但价格基本维持在2500元以内。从04年开始,随着大大连建设目标的确立和实施,华南板块的商业定位,泉水地区动工开发,市政配套的跟进,一些项目的先后出现,使得这得这一地区热闹起来,价格也随之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到06年上半年,泉水区域二手房价格已突破4000元/㎡,中华西路甚至个别项目的高端价位达到5200元以上。由于国六条的出现,对全国房市调控从细从严,大连市政府加大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其中泉水地区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这无疑将对该地区整体价格有一个下拉的作用。同时,随着土地价格的日益上升,开发成本的提高,开发商的利润也将受到较大影响,这无疑都将成为本地域产品价格变动的潜在影响因素。

5、 区域内产品消费客群分析

以中华路为轴向南北辐射的北部区域,大部分是在原有空地的基础上新建立起来的大型居住集群。随着大大连的建设市区版图的不断扩大,已经把传统的大纺、促进路、山东路等地段围合的中北部区域扩展至此,而随着周边居住氛围的改善、环境的提升、商业配套水准的提升,在相对低端的价位、本地客群对该地域的认识逐渐向积极的方向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下,从二手房源的存量上我们不难看出以自住为主的客群正逐渐形成,并且随着华南商圈的逐渐形成,投资活动在区域内也越来越活跃。由于位置特点,华南和泉水地区较大部分地承接了北三市甚至东北地区客群向市区的涌入。该区域消化的市内其它区域动迁户、工薪阶层、创业期的年青人住房等客源的份额也越来越突现。从龙畔金泉、北府花园、骏腾名苑等相关项目的销售情况来看,以中华路为主线,以泉水地段、华南广场为代表的北部居住组团正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附表:区域内代表项目主力户型图

北府花园

骏腾名苑

龙畔金泉(四期)主力户型:

奥林园

富士庄园:

小高层的主力户型:

动力院景


第二篇:关于加快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快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宁波市科技局

党的十六大之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的新方向,率先实现现代化又成为一些较发达地区的中心议题。各地方无一例外地把新的希望和措施诉诸于科技创新这一不竭的动力之源。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区域创新体系既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其必要的实践支撑体系。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正成为各地方加速整合创新资源、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宁波“一号工程”实施以来,我市科技、教育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这为新时期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前,面对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面对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发展和统筹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发展“大港口、大都市、大产业、大文化”的现实要求,通过对国内和市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一、宁波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又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追赶科技创新步伐,迎接新世纪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挑战,都非常迫切需要国家和地方加快科技发展,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并实现 - 1 -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从过去那种“重视引进和跟踪”的发展思路,向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转变,并强调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以及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投入和支持创新创业。这一新的战略思维将使我国未来科技事业的发展步入新的轨道,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在全球科技发展中地位。

随着突出创新和产业化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行将进入到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的新阶段。这为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提供了新的机遇。创新体系建设是又一次全新的改革开放。在整个国家以创新求发展过程中,地方在区域创新体系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决定其未来的地位和作用。

(二)深化认识、筹划方案正成为各地方科技工作的新热点 国家创新体系泛指一个国家整合创新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网络,主要体现为在国家层次上推动持续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组织与制度。创新体系概念既包括创新要素、基础机构、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等内容,也涵盖学术、科研、技术、产业、市场、政策、文化等多个范畴和环节。构建良好的创新体系就是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并为之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坚实的支撑平台。区域创新体系体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多样性和互补性。区域创新体系的能力和活力是一个地方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将更加有助于本地区吸纳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使科技创新畅通地实现产业化,壮大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 2 -

构建创新体系是一个相当长而又不断升级的过程,需要院所、大学、企业和政府等多主体的广泛参与。未来的区域创新体系必然是兼顾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及政府宏观调控与导向功能,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充分激励各微观主体,同时还要完善创新环境,活跃创新文化,充分动员全社全的力量参与和支持创新创业。

国家科技部提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地方科技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今年已就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问题召开了两次工作座谈会,这在我国行政史上极为罕见,足见解决这一问题非常之迫切。全国已有十几个地方己提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纲要或规划初稿,很多地方都把参与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战略考量。

(三)宁波加快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着空前的紧迫性

首先,在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大调整过程中,急需本地的积极回应,而本地科技创新能力是争夺投资和创业的重要根据。其次,宁波较快的经济增长与薄弱科技基础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近年来宁波市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不仅落后于其经济竞争力排名,而且也落后于先前科技资源还不如我市丰富的城市。另外一些科技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又在高起点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机构。北京投资5亿元建造国际水准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广东、广洲和中科院投资3亿元共建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争夺科技资源,特别是一流创新人才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目前,创新能力正成我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以提升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这一工作越发显得刻不容缓。第三,小康社会的远期目标和发展“大港口、大都市、大产业、大文化”的内要要求都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新的支撑和机遇。宁波的港口及产业要融入世界,都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幅提升产出效率和竞争力。第四,不论是进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系列,还是参与长三角的 - 3 -

跨区域创新合作,都需具备必要的创新素质,否则,在新一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发展竞争中,能力差的区域必然会边缘化、空心化,即优势资源被抽走,区域自主发展的功能会严重削弱,如东北现象。

二、宁波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体系的科技基础有了很大改善

自从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以来,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起点迅速推进,现已初具规模: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发机构能力迅速,上百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异军突起,数十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专利事务所、网络技术市场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登台亮相,非常活跃,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的平台效应日益显著。

——科研开发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引进与重建并举,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与兵科院、中科院合作共建的科研机构成为宁波市研究开发的重要力量,依靠现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发力量建设的重点实验室进展较快,现已建成的2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中,有4家已经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全市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并获得同行好评。

——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迅速推进。到20xx年底,已经建立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0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4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9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目前,己有87 %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有近39%的大中型企业拥有单位办的科研机构。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以国家级示范中心的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包括了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形成了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网络。以宁波市科技情报所为基础,以中国浙 - 4 -

江网上技术市场宁波网上技术市场为载体,以市技术交易中心、市技术评估中心等为配套,形成了科技信息、成果交易网络。以两个国家级的创业服务中心(宁波市科技园区的“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和宁波市保税区的“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和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宁波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技创业园”和江东区、慈溪市的科技创业中心为主体,创业服务中心发展迅速。

——创新环境建设引发积极反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法规,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的科技创新,宁波市的专利授权数已连续三年居国内各类城市第五名。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大增增长,增速在同类城市中居前列,为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进一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三年来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科技综合竞争力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面临当前的紧迫局面,我们认为,下一步加快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应着重解决如下前进中面临的难题。

1、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层次和能力。

从总体状况看,企业的技术创新层次相对较低,技术开发能力不强,这种状况亟待改变。企业技改投入远高于科技投入,而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远高于R&D经费支出,技术引进以硬技术的引进为主,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比例偏低。企业中虽然普遍建立了研发机构,但研发机构规模不大,人员层次不高,研发能力仍然相对较弱。如在上报考核数据的49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中,有73%的中心三年来没有获得到发明专利,三年中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在2项以下。此外,人才和信息的缺乏,与高成本、高风险特点相关联的资金的紧缺,是目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难点。 - 5 -

2、加快转变区域科技基础落后和研发能力薄弱局面。

在18个同类城市的比较中,宁波市最为薄弱的环节为高校在校学生数、科技论文数(国内科技论文、SCI、ISTP、EI)、专业技术人员数等反映科技基础的指标。20xx年,综合反映科技基础的主成份因子在18个城市排名第16,均受上述指标影响。虽然近几年宁波市的专利授权量大幅攀升,专利授权量连续三年居国内各类城市的第五位,但其中发明专利不多,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很低。

3、规范并大力扶持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职能主要尚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和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发育不足,服务能力较弱。调查显示,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处于一对一状态,通过技术市场、技术交易的科技合作途径与渠道还处在探索阶段,国际科技合作刚刚起步。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园区创业中心为主要形式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开始发展,呈现出起点高、发展快的特征。但毕竟处在起步阶段,主要功能仍局限在吸引科技人员带项目入驻孵化,专业性的创业服务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不足。

4、打造科技创新的财政引导和金融支撑体系。

从政府角度看,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增长迅速,但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宁波市的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显得相对不足。从19xx年开始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左右,在18个城市中居中等水平。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20xx年全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总量在18个同类城市中位居第14位。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比例、结构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的统计数据,我们无法对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浙江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宁波市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88 %,企业技术开发经 - 6 -

费的投入比例明显偏低。

从金融体系的支撑角度看,则主要表现为银行中介、金融资本的支持不够和风险投资发育不足,突出表现为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为了扶持这类企业的成长,宁波市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财政融资渠道,开始了孵化器融资的尝试,但相对于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虽然尝试建立了风险投资联盟,创办了宁波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但总体上看,仍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大力推进。

三、宁波市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近期区域体系建设拟将遵循“开放、特色、高效”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积极的引导作用,以提升能力和创新效率为主题,全力打造长三角群体中富有活力的创新型都市。

(一)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1、建设开放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宁波应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合作,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体化的长三角科技发展格局和技术要素市场;其次,宁波应实现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对接,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基地和能力的建设,继续强化与中科院、兵科院、浙江大学等创新机构的合作,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可参与国际竞争的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第三,宁波应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建设国际化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吸纳国外科技资源为宁波市的经济、科技发展服务。

2、建设支撑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产业集群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需要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支 - 7 -

持。宁波市自发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是宁波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兴起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宁波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十大工业园区”是宁波市未来产业集群形成的空间载体。

建设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关键是形成有龙头企业支撑、集群共性技术平台完善、技术服务活跃的组合型产业技术体系,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微观目标,以形成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为中观目标,以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宏观目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

3、建设结构合理、环境优化、运行高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切实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培育、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创新主体结构。加快各类科技园区,以及科技园区内的孵化器建设,加大对科技信息等科研基础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政策法规,建设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国内一流的创新环境。完善科技管理,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形成市内外创新主体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宁波市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通过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四年来的努力,我们已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快建设,早日形成创新驱动经济的机制。

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xx年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框架,科技滞后于经济的状态有较大的改观,科技综合竞争力居同类城市的中等水平;到20xx年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科技综合竞争力居同类城市的中上水平;到20xx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科技综合竞争力居同类城市的前列。

- 8 -

到20xx年具体的发展指标包括:

(1)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机构体系。建成100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力争有2家成为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有5~10家居省内先进水平,使得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有显著性提高;建成2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力争有1家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5~10家居省内先进水平。

(2)形成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争取各县(市)区都建有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形成以2家国家级和10家市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网络。建成10家市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力争有3家成为具有国家级资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3)形成强有力的科技投入保障体系。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7%,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比例在70%以上。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以上,其中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在50%以上。

(4)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年获国家专利授权达到5000件,每万人口年专利授权8件以上。力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总数的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自营出口额的25%。传统产业的企业信息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完成支柱行业的共性技术攻关,形成现代农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环保、医疗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

四、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

以提升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增强区域科技发展潜力为目的,为了大规模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增强技术创新支撑,建设两大体系,构筑三个平台。

- 9 -

(一)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开发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层次。目前宁波市企业的技术设备水平及相对应的制造能力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应尽快向技术开发和研究开发转移。为此,在技术创新政策上应作相应的调整,淡化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强化对企业技术开发的支持,重点是实施积极有效的科技财政政策。即:一方面实行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事后补助,另一方面切实落实企业R&D经费支出的税前列支政策,对企业列入R&D经费支出的项目要从宽处理,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改善科技投入结构。

支持建设行业龙头企业的研发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可以改变目前宁波市企业研发机构规模小、水平低,企业技术创新层次低的问题,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研发机构上规模、上档次,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加快技术能力的积累和提升,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提升技术创新层次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为宁波市争创国家级企业工程中心创造条件。

(二)加快建设区域研发体系,增强区域科技发展潜力

优化高校结构,提升办学层次。积极引导在甬高校转变办学思路,加强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联系,围绕本地产业体系调整专业设置,鼓励面向企业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提升高校的办学层次与规模。要通过重点扶植宁大、理工学院等机构扩大硕士点、突破博士点来建设研究型大学,通过加快发展高教园区北区和高教园区北区与科技园区的互动发展,建设研究生院,以吸纳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科技资源。

引进与培育并举,强化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要围绕为企业技术开发提供支撑的目的,加强独立的科研院所建设。重点扶持好已引进 - 10 -

的科研院所,并积极引导引进科研院所与本地产业的结合。继续结合本地的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引进科研院所,结合本地的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支持科研院所的基地建设。重点支持转制院所增强技术开发能力,扶持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增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能力。

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建设开放、合作的重点实验室。继续加大对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的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为宁波市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的重点应转向能力提升,注重产业发展的贡献,重点支持有潜力的重点实验室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三)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筑专业化、社会们的技术服务平台

继续强化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功能,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技术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扶持类似于农业领域的民营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专家大院式的技术服务和咨询机构,增强这些机构为中小型企业和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的功能。同时,在体制和机制上加强引导,接受政府资助的重点实验室和公益性科研机构,要求有一定比例的技术服务与咨询的活动。

借鉴香港经验,与培育行业协会相结合,积极探索建设公共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行业创新基金等有效的技术创新形式,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这些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产品档次。

(四)提升孵化器和园区功能,完善科技创业平台

增强科技园区的创新服务功能。在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孵化和招商功能的同时,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专业性的创业服务,以解决科技人员创办企业中碰到的各类商务难题及管理难题,增强创业服务能力,提高科技型企业的成功率。二是通过与邻近的高校,加强以专业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以解决入驻孵化 - 11 -

企业和孵化毕业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

构建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在进一步强化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环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针对产业园区共性技术创新需求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增强产业园区的集聚力,提升产业园区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园区的发展。

(五)开拓科技合作新领域,构筑技术要素交流平台

扩大科技合作范围,拓宽科技合作的渠道和途径。在加强与“两院一校”等传统重点合作对象科技合作的同时,积极推进境外科技合作,迅速展开与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技实力强市之间的科技合作。在继续做好政府倡导的科技合作活动的同时,着力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形成科技合作的新渠道与新途径,实现从政府主导型的科技合作活动向市场化的科技合作活动转移。

构建技术要素交流平台。围绕建设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宁波网上技术市场,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等信息资源和技术交易平台建设,着力培育围绕技术交易的中介机构。健全网上技术市场的法规,建设管理机构,加大对网上技术市场的投入。加强与国内外著名技术转移机构的联系,采用合作、设点等多种形式,构筑畅通的技术引进信息与交易平台。

培育科技中介机构。通过政策的引导和人员的培训,营造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创业者。同时,对科技中介机构在科技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并加强规范性管理,以帮助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能力和信誉。在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同时,逐步向市场化运作转移。

(六)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和融资服务机构,构筑资本与知知识的对接平台

- 12 -

提高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区域科技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对区域科技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支持培育区域研发机构建设和培养研发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重要基础,继续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对于宁波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科技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保证宁波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的逐年增长,并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居领先水平。

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支撑。加强对现已成立的宁波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形成以政策性风险投资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制,示范带动宁波市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业。加大对风险投资联盟的支持力度,以求通过风险投资联盟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来甬开展业务。鼓励企业开展联盟融资、战略融资等多种融资活动,推进具有资本优势的企业与拥有知本优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战略联盟与合作。鼓励各类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开展财政融资等科技投融资活动,积极尝试成立政策性风险担保公司,引导商业银行进入科技投融资体系。

- 13 -

更多相关推荐:
调查报告格式及范文

调查报告格式一般如下:一、概念与特点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

调查报告的格式和写法

调查报告的格式和写法一概念与特点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写实性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格式范文

调研报告格式范文调研报告概念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

史上最完整的调研报告格式及一篇范文示例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调研报告4000字调研题目宋体小三指导老师宋体小三职称宋体小三学生姓名宋体小三学号宋体小三专业宋体小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制20xx年9月1日关于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调研报告黑体二号摘要黑体...

调查报告格式及范文

中学生与网络调查报告1作业说明本次作业主要针对教材第二单元内容要求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交流摸索实践word的使用方法通过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熟悉并掌握WORD报告内容编辑格式排版等知识技能每小组从提供的20项研究课题中...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及范文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一概念与特点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

调查报告格式及范文

调研报告格式标题页1标题2客户委托人3调研公司4日期内容目录1章节标题和副标题附页码2图表目录3附录目录执行性摘要1目标的简要陈述2调研方法的简要陈述3主要调研结果的简要陈述4结论与建议的简要陈述5其他相关信息...

调研报告格式种类及相关调研报告的写法

淘宝编制ID大村团购网调研报告格式种类及相关调研报告的写法不同种类的调研报告其调研报告格式与写法总体上大致相同但由于强调的重点和要求不完全一样因此每种调研报告格式的写法也有一定的区别下面对几种常用调研报告格式及...

调研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方法 (1)

什么是调研报告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

几种主要调研报告的写法

调研报告格式种类及相关调研报告的写法不同种类的调研报告其调研报告格式与写法总体上大致相同但由于强调的重点和要求不完全一样因此每种调研报告格式的写法也有一定的区别下面对几种常用调研报告格式及调研报告的写法分别作一...

调研报告的写作格式

调研报告的写作技巧调研报告指的是以研究为目的写出的调查报告主要侧重于研究与结果它是以调查为前提以研究为目的研究始终处于主导的能动的地位它是调查与研究的辩证统一充分反映调查研究的结果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抓好三个主要环...

考察报告写作文本格式要求及规范

考察报告写作文本格式要求一递交要求及格式1审核合格后文章必须要严格按格式要求排版2全班论文统一装订成册班长或学习委员注意封面格式见附件装订是需采用铜版纸进行胶装二考察报告的具体格式要求1文章题目格式宋体三号加粗...

调研报告格式范文(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