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物联网调研报告

时间:2024.4.20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

“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是第97次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的20##年度全省政府系统重大调研课题。按照省政府研究室的统一组织,省经信委、省政府研究室牵头成立专题调研组,于5月至10月开展了调查研究,形成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成果由主报告和三个附件构成。其中,主报告《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结了各市的贯彻落实情况、产业基地培育建设现状、省经信委一年来的相关工作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示范工程建设的成果。第二部分是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省集成电路产业、RFID产业、传感器产业、网络通信服务业和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规划与政策滞后、技术应用数量和质量偏低、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第三部分是推动我省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5条措施建议:一是着眼于自主创新,建议从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机制、制定标准体系、完善支撑服务平台等方面入手,重点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二是总结了当前正在形成的几种类型的商业模式,结合今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省物联网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探索产业化新路径提出了建议;三是建议从物联网产业载体建设入手,努力实现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和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四是建议把发展物联网作为我省工业“双轮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促进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五是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为物联网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个附件中,《关于加快“智慧矿山”建设,提升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调查与建议》,总结了近年来我省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我省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提出了推进我省“智慧矿山”建设的4条措施建议。《枣矿集团“数字矿山”建设有关情况》、《济南公交“智能公交”项目建设有关情况》分别总结概括了枣矿集团和济南公交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0##年度全省政府系统重大调研课题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报告调研组成员名单

组   长: 杨少军 (省经信委副主任)

副组长: 许  敏  (省经信委总工程师)

牵头人:耿宪海 (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

成   员: 罗贤清  (省政府研究室工交处主任科员)

韩旭东  (省经信委信息化处主任科员) 

   谢焕海  (省煤炭局经济运行处主任科员)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年11月8日)

物联网是现有信息产业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为进一步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省经信委、省政府研究室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专题调研组,从5月上旬—10月下旬,围绕《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快发展的相关建议。有关情况如下:

一、《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20##年12月,《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鲁政发〔2010〕114号)发布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积极开展《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在一些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表现:

(一)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行动迅速、措施到位。各市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自觉将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物联网发展工作,制定发展规划或相关文件,促进了本区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加快发展营造了氛围、奠定了基础。济南市提出以“数字泉城”建设为着力点,以促进两化融合为抓手,狠抓物联网在各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应用,全面推进济南物联网产业发展。潍坊市以应用为牵引,以潍柴动力和力德电器为主体开展“智能工业”示范工程,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和得利斯集团为主体开展“数字农业”示范工程,以田润物流为主体开展“智能物流”示范工程,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召开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展示会议和“数字矿山”暨物联网新技术应用推进会议,成立了全省第一个物联网产业协会,并大力规划实施“65168工程”,通过设立济宁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物联网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以曲阜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为核心的功能园区等措施,打造立足鲁西南、辐射和影响国内外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地。淄博、东营、烟台、日照等市也都采取编制产业专题规划、组建物联网行业协会、开展“数字企业”建设活动等措施,有力地推进《规划纲要》的实施,促进了本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

(二)物联网产业基地培育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目前,全省已初步建成了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滨州为主的RFID标签、读写器、打印机产业链硬件制造端,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滨州为主的软件集成端的产业基地,正在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集成电路设计基地,产业聚集效应初现。济南市充分发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聚地的优势,以济南高新区为核心,积极构建省部共建的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物联网产业基地围绕打造“智慧威海”,以产业培育为主线、示范工程实施为牵引、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公共平台建设为支撑,着力推进网络建设、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打造融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业化应用为一体的物联网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潍坊高新区计划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加强平台支撑、聚集创新资源和打造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手段,实现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亿元的目标,建成重要的物联网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示范基地。

(三)相关部门工作积极主动、稳步推进。今年以来,省经信委等部门、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各尽其职、各负其责,认真抓好《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一是组织开展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大示范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共征集示范项目100多项,其中济南银泉科技公司的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物联网基础支撑平台、日照活点网络科技公司的HOSPOT物联网浏览器、海尔集团物联网数字社区及智能家居示范工程、青岛港基于RFID技术的港口国际物流服务中心等多个项目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二是在国内率先开展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制定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基地培育和认定管理办法》(鲁经信信推字〔2011〕183号),并选定济南、潍坊、威海、济宁、日照等5个“基础条件好、项目可行度高、具有试点(示范)效应”的市进行专业性基地建设试点。三是研究制定物联网行业发展技术和方案标准。组织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省标准化院、中创公司等单位,从物联网传感、传输、应用等各个层面,开展物联网接口、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物联网领域标准化工作,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开展信息安全、电磁兼容、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监督检验和检测认证工作。四是探索建立物联网发展支撑体系。省计算中心的“山东省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山东联通公司的高标准电信级IDC机房、山东电信公司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山东智慧物联网研究院、RFI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省物联网应用中间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全部面向社会提供解决方案、设备租赁、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等专业化服务,成为全省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示范工程逐步扩大、效果显著。《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后,“智慧矿山”、智能交通等12大重点示范工程扎实推进,物联网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节能减排、生物识别、一卡通、防伪、票证、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并在养殖业、物流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城市公共服务、智能交通、生产制造等领域进行了多项示范应用,提升了重点示范区域智能管理和民生智能化水平,推进了全省物联网示范先行区建设步伐。特别是今年8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全省“智慧矿山”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现场推广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亲自到会并讲话,介绍、推广了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与枣矿集团合作建设的“智慧矿山”模式,在全省工矿企业掀起了一股物联网技术应用热潮。截至目前,“智慧矿山”方案已在全省20多家煤矿和非煤矿山得到应用,提高了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方便了矿区职工的工作和生活。

二、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我省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也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人才资源、新产业培育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和集聚优势。据统计,20##年全省物联网及相关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20##年底预计可达到1200亿元的产业规模。

1.集成电路产业。一是我省集成电路设计已有良好基础。我省拥有济南、青岛两个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济南作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拥有8 家省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若干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企业。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单位在消费类电子、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信息安全、各类智能卡等领域已形成了较强的设计能力。其中,山东华芯收购奇梦达西安研发中心进一步增强了我省集成电路产品设计能力,其自主研发的65纳米存储器成为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制造产业开始起步。20##年山东华芯公司成功收购海外一条十二英寸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并计划于今年正式投产,下一步计划在济南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半导体存储器工程中心和规模化封测生产基地。淄博IC卡封装测试产能居全国前两位,聚集了山东山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淄博凯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和RFID生产企业。东营科达半导体有限公司、威海新佳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快速恢复二极管等功率半导体封装测试和生产领域形成优势,部分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三是我省已具备加快发展智能芯片产业的条件。我省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产业规模居国内前列,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厨房电器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与太阳能发电等产业迅速发展,机械、汽车、船舶工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这些都为物联网智能芯片及智能化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我省物联网智能芯片制造项目已开始启动并加快推进,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积极规划和投资发展智能芯片产业,越来越多的国际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大公司正在积极与我省开展交流合作。

2.RFID产业。我省从事RFID产业的企业近百家,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已基本形成了以RFID芯片设计、电子标签封装和印刷、RFID读写机具开发、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应用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发展方面,初步建成了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滨州为主的RFID标签、读写器、打印机产业链硬件制造端,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滨州为主的软件集成端的产业基地,产业聚集效应初现。技术方面,拥有的省射频识别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是省标准化研究院)和部分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中,中创软件、烟台东方电子等企业的RFID中间件技术较为领先,北洋集团拥有国际先进的RFID标签打印机和通道天线技术,神思电子掌握高频读写机具新技术,莱芜杰讯电子拥有超高频RFID产品的研制技术实力,淄博泰宝拥有防伪物流电子标签多个专利,东港印务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德国妙莎电子封装生产线的企业。

3.传感器产业。一是整个产业已具规模。目前,我省直接从事传感器产业领域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科研机构、企业达100余家。产品种类涉及热敏、湿敏、气敏、光敏、力敏、速度、加速度、振动等几十种类型。20##年,传感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二是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截止目前,我省传感器产业相关成果累计达500余项,申请专利230余项,部分单位成为国家传感器材料及元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会员或牵头单位。其中,威海的磁电式传感器、新型石油地震勘探MEMS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等石油地质勘探用传感器;淄博的压力传感器、敏感传感器、双元双补偿热释电红外气体传感器以及电子陶瓷传感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生物传感器等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为国内首创,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初步呈现区域分类聚集态势。已初步形成了6大传感器特色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传感器企业集群、淄博电子陶瓷传感器企业集群、济南工业测量应用传感器企业集群、威海打印设备传感器企业集群、烟台石英晶体传感器产业集群、济宁-泰安矿用安全系统传感器企业集群。

4.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全省电信行业WCDMA/TD-

CDMA/CDMA2000无线接入方式已覆盖全省所有城区、县城、乡镇和大部分的行政村、高速客运铁路、部分高速公路及大部分旅游景点,共建设WCDMA/TD-CDMA/CDMA2000基站约4.03万个,WLAN覆盖热点数量超过8000个。截至20##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341.8万户,居全国第二位,宽带接入用户达747.4万户。我省物联网M2M 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目前M2M 终端数已超过100 万,年均增长超过80%,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千万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加紧建设M2M 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以推进M2M 业务发展。海信、浪潮等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

5.软件及信息服务业。20##年,全省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42亿元;软件业务收入905亿元,居全国第4位,其中物联网相关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500亿元。一是中创软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物联网中间件及云端软件智能处理系统等项目的研发,目前已列入国家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其中,“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及平台”等7个项目入围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标志着我省具备了参与核心基础软件研究及产业化的实力,项目总投资8.8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4亿元。二是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等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服务模式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山东省云计算中心正式成立,“神威”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正式投入运营,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平台一期工程顺利启动,省科学院与齐鲁、东营等10余家软件园区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首期工程整合了超过100台服务器,实现了微软、IBM等主流开发平台的协同共享,能够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园区提供存储、软硬件租赁和数据处理及数据灾备服务,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节约了整体投资。三是软件技术呈现出“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物联网发展新趋势。以日照活点网络科技、地纬软件、蓝光软件等企业为代表,各类工业设计、嵌入式、虚拟仿真软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矿山、电力、信息家电、装备制造等领域,使我省企业产品设计周期平均缩短71%,开发成本降低37%,生产自动控制率达到89%。

(二)存在问题。目前,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导入期,与构筑“智慧山东”的目标任务相比,既存在商业模式未定、技术标准不一等共性问题,同时在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链培育、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机制建设、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方面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⒈规划较为滞后,发展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20##年出台的《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和措施,但截止目前仅有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济宁、威海7市制定出台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其他市和绝大多数县(市、区)均未制定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同时,诸多行业层面也大多存在规划缺乏、思路模糊以及发展战略不清晰、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智慧山东”战略的有效实施。比如,山东作为煤矿资源开采和利用大省,至今尚未制定统一的“智慧矿山”专项规划,也未出台针对煤矿企业物联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政策导向的指引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⒉应用领域不广,总体上数量不多、层次偏低。目前我省虽然已出现一些优秀的物联网应用案例,但是总体上仍存在应用分散、集成度不高、市场驱动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热情,不足以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即使在应用较为广泛的“智慧矿山”和“智能公交”这两个领域,相关企业的发展思路仍然停留在信息化建设这个层面,工作上仅局限于一小部分的技术应用,远未将物联网当作大战略和新产业来发展、去推动。同时,行业壁垒也是影响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领域的闭环应用很难兼容,信息也难以共享。例如,煤矿企业和运营商一致反映,由于受制于煤安标志认证,许多物联网技术与产品没法进入井下安装使用,影响了“智慧矿山”的建设效果。

⒊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备,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集成、集群、集聚是未来物联网发展的方向。我省物联网产业链条的界定和分工不明晰,主要产品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一些重要的环节尚未发展起来,物联网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联动效应不足,实现集成集群集聚发展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应用领域缺乏大型企业,难以支撑以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的发展路线,不利于培育市场规模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⒋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创新体系不够完善。虽然我省在芯片技术、敏感器件等基础技术和高精度技术方面进步很大,但由于相当一部分技术是在原有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深化发展,总体上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等现象,远未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导致RFID、传感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成果产业化进程较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无法快速跟进。另外,当前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标准规范缺失,传感单元品种繁多,各自制定的标准数量很多且彼此难以协调,这种现象也限制了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应用。

三、推动我省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全国各地物联网发展基本上同处于一条起跑线上,山东具有一定的发展先机和优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使物联网成为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和助推器。

(一)重点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⒈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核心技术是第一支撑,核心产业是第一基础。要立足我省现有技术优势,着力破解产业发展关键制约瓶颈,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在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新一代通信和网络高端计算设备、高端软件、数字家庭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攻关,努力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形成一批关键技术专利,迅速占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同时,推动传感器、RFID等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深层次技术合作,进行补充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

⒉深化“产学研”机制。从体系构建、合作模式、政策和法规体系、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推广应用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着手,构建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联动机制。推动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都具备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合作机构。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各方积极主导和参加标准制定、共性和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和实施试点示范应用项目,支撑我省物联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发挥高校、研究机构的人才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⒊科学制定标准体系。从趋势上看,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一个渐进发展成熟的过程,将呈现从成熟应用方案提炼形成行业标准,以行业标准带动关键技术标准,逐步演进形成标准体系的趋势。今后几年,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当前,我省应着重在优势行业和涉及互联互通等共性问题方面尽早制定相应的标准,如统一编码规则、基础应用平台的中间件接口标准等。同时,要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吸纳已经具有广泛国际市场基础的相关应用技术标准,鼓励我省企业参与到国际国内各项标准制定工作当中,实现合作共赢。

⒋加快支撑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加快推进物联网海量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交换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高速宽带网络、山东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超级计算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等共性基础支撑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推进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四是面向重点领域,依托山东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山东省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建设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创新基地,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五是建设物联网标准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保障我省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的规范化发展。

(二)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探索我省物联网产业化新路径

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从而导致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从物联网广泛的应用看,当前和今后物联网产业将可能会形成以下几种类型的商业模式:一是政府买单模式。政府为关系物联网发展的一些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示范性的公共服务、民生工程买单,有助于产业化过程中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能有效地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二是免费模式。即公司通过向某一类客户收取少量费用或提供免费服务,来吸引足够数量的同类客户,然后再依靠他们来大量吸引另一类客户,而后者贡献的收入将大大超过公司获取和服务前者的成本。三是运营商推动模式。运营商依据客户市场的共性需求特征,充分利用传感技术和运营商的运营服务能力,形成智能终端或其它智能应用,广泛服务于大规模的用户群体,直接带动社会化的应用创新和生活方式改变。四是用户与厂商联合推动模式。系统集成商或软件产品厂商作为系统的实施方,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针对特定用户需求形成智能化服务方案,如煤矿企业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城市交通系统等。五是行业共性平台模式。这个行业内的企业碎片化,大大小小企业众多,物联网应用难以规模化,需要公共平台的支持和服务。这样的行业标准化推进难度非常大,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合作推进,提供相应的行业共性平台服务。

目前,物联网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民生领域的政府推动和能源企业与运营商共同探索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和商业模式。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市场的日益壮大,其他几种商业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地被采用,甚至有更新的模式逐渐出现,广大企业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因此,广大终端生产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商,要牢牢把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提前在新一轮竞争中寻找各自的新定位,努力向可提供成体系解决方案的物联网应用集成商、能够提供成套服务的公共服务运营商以及利用某一环节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跨领域跨行业服务的新兴企业转变。

(三)加快物联网产业载体建设,培育发展物联网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

⒈加快形成产业布局。从全省层面,要突出自主创新,选择2—3个设区市建设核心技术和产业聚集区;突出产业支撑,选择4—5个设区市发展产业支撑区;其他区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形成若干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开展物联网应用和示范工程,集聚物联网优势企业,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形成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各市应有重点推动特色化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在省内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⒉加快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集中力量逐步推进各类产业园区、特色园区建设,引导各类物联网企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在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加快引进省外优势企业以及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支持企业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重点打造RFID、传感器、集成电路和物联网服务产业等园区。针对现有的信息产业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重点物联网基地,每年选取1-2个产业园作为物联网产业基地。以济南、青岛等市为全省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促进实现其他各市产业园区与之协同发展、错位竞争的良性发展态势。

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培育有竞争力的主导企业。在新型RFID、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开发、高端集成服务、网络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整合现有财政资金和扶持政策,实施物联网产业100强企业培育计划。以浪潮、海信、北洋等企业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物联网国内领先企业,力争在芯片、传感器及无线传感网络设备研发制造领域取得突破。以中创软件、济南银泉科技、华东电子等企业为重点,在物联网操作系统、传感网智能管理软件等行业技术应用领域做强一批龙头企业。

(四)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促进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物联网产业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不仅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而且能够有力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物联网产业的推进策略上,应充分考虑到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将物联网相关技术作为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技术含量和服务品质含量的关键手段。一是推进物联网在制造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针对山东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控制水平,形成传统制造业更高精度、更可靠的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一方面,大力研发和引进微型化、高精度、低功耗、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技术,提升物联网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选择电子、汽车、装备等产业进行典型示范,推动企业对物联网应用的认识和实践,扩大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二是加快物联网在节能减排监测控制领域应用,利用物联网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性。可选择化工、纺织印染、冶炼等能耗较大或排放较重的行业,加强物联网在能耗监测和排污监测的应用,使企业和节能减排管理部门能够实时了解监测数据,并及时调整控制方案。三是根据现有条件,选择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等示范效应突出、产业带动性强、关联性高的重点领域,大力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和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加快物联网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渗透与融合。

(五)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努力促进物联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政策、资金、市场等各方面资源向物联网产业倾斜,全面指导、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强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快认定、建设一批物联网产业和应用示范基地,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建立省与重点地区、重大项目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有效实施。

⒉推进部门合作。物联网涉及产业链众多,应用领域遍及安防、交通、物流、医疗、电力等多个领域。因此在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中,很难有单一企业独立完成整个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另外,物联网的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又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因此,像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与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才能有效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要加强部省合作,建立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的合作机制,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

⒊加大产业政策支持。要完善政策导向,研究制定财政、土地、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省级专项资金对物联网重大项目建设、示范应用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要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要进行优先认定,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优先购买。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发挥银行信贷的主渠道作用,搭建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类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向物联网企业倾斜,切实加大对物联网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试点;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企业,创造有利于物联网企业成长的投融资环境。

⒋实施科学的考核办法。一方面,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落实考核内容,定期通报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对责任单位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产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和跟踪监测。要找准物联网产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全面收集和汇总相关数据资料,从规划设计、重点项目、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等多个方面,科学、合理地提出评价指标体系,为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遵循规范和参考依据。统计部门可以选定3—4个统计样板(如浪潮集团、济南高新区CIIIC等),作为样本企业和样本园区,统计20##年、20##年以及20##年预估物联网产值占比,研究确定物联网产值所涉及的产品及服务情况。

附件:⒈关于加快“智慧矿山”建设 提升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调查与建议

⒉枣矿集团“数字矿山”建设有关情况

⒊济南公交“智能公交”项目建设有关情况

附件1:

关于加快“智慧矿山”建设

提升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调查与建议

根据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同志的指示,加快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课题组围绕促进物联网技术在矿山企业的应用这个主题,赴济南、枣庄、淄博、济宁、泰安、菏泽6市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场考察了枣矿、兖矿、新矿等十余家企业、矿山,并分赴内蒙等省市进行了考察学习,形成了加快我省“智慧矿山”建设的调查与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伴随着我国煤炭工业整体快速发展,我省煤炭信息化进入到历史最快发展时期。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在行业改革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多数企业确立了信息化发展目标,制定了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信息化规划,建立和完善了各种信息化制度、标准,有序、规范地组织信息化项目实施和运行,信息技术在煤炭行业获得了广泛应用,信息化逐步由辅助生产经营管理,转变为推动和引领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经营决策水平,保障安全、清洁、高效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一)煤炭信息化发展成效显著

⒈信息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我省大型煤炭企业均已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比率达到90%以上,在信息化组织协调、规划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总部、分子公司、基层厂矿等多级信息化管理模式和配套考核机制,各级信息化管理部门具体负责信息化规划、管理、项目实施和维护;制定中长期信息化发展规划、年度信息化建设计划的比率达到60%,制定并实施了一大批信息化制度、规范、标准。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量逐年增加,部分企业将信息化预算单独列支、专项管理。

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网络建设方面:大型煤炭企业网络覆盖程度在90%以上;网络主干带宽在1G以上的占70%,计算机接入Internet比率在90%以上的企业已超半数;大部分煤炭企业已建有计算机网、通信网及有线电视网,部分企业已初步实现三网融合;光通信、无线网络通信等新技术开始在行业应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煤炭企业在生产、安全、物流、销售、管理等方面应用的各类软件已有200余种。“十一五”期间,我省煤炭行业应用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日趋成熟,财务资金管理、运销管理、生产安全调度指挥、视频会议系统等在大型企业获得普及并实现有效应用;部分先进企业积极推进管理手段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资源优化配置及决策支持紧密结合,构建了以ERP系统为核心的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为企业实现跨地区、多板块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部分煤炭企业引入信息资源规划理念,推进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利用,以数据中心为核心,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重要应用系统和关键数据异地备份容灾;建成统一信息编码体系,实现信息标准化,为信息资源有效加工和利用,反哺生产、安全、经营管理和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⒊信息安全体系逐渐形成。煤炭企业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普遍增强,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普及信息化安全知识,跟踪和开发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安全防护,不断提高网络和系统的可靠性。防病毒软件、防火墙等基本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得到普遍应用,通过网络出口统一、内外网异构防火墙、入侵检测、上网行为管理一系列措施和技术的应用,保证了网络安全,基本满足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⒋“数字矿山”建设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和“十一五”支撑课题中立项了一批我省“数字矿山”研究项目,支持“数字矿山”研究和建设。“数字矿山”成为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重点领域,高校、科研机构与煤炭企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开发应用。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设立了“数字矿山”研究所、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相继开展了采矿机器人、矿山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地学模拟、矿山虚拟现实、矿山定位等各领域的技术开发。兖矿集团建立了我国首个集团级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枣矿、新矿、临矿等部分企业实现了“数字矿山”功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速度快、水平高。20##年中国企业信息化五百强评比中,煤炭行业上榜企业达25家。但多数煤炭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建立起信息化管理体系,信息化与企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仅起到基础辅助作用。少数地方中小煤炭企业甚至没有信息技术应用。

⒉行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弱化导致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指导。行业信息化制度体系不健全,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统一规划和方向引导。企业管理体制、模式滞后,机构职能和管理流程不清晰,信息化建设仍依赖于主要领导重视程度,思路、做法缺乏规划和延续性,中层、基层人员对信息化认识普遍不高,信息化规划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仍然偏低。

⒊信息化项目整体水平偏低。信息化基础依然薄弱,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开发,重先进技术、轻实际应用等问题依然普遍。在一些项目建设中,管理层思路无法落地,执行层需求没有满足,先进的信息系统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信息系统建设多、小、杂、孤现象严重,信息孤岛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多板块、多专业、多层次的“一体化”建设和应用模式推进缓慢,集成共享,统一协同程度较差,决策支持能力显著不足。

⒋信息安全保障及风险管理能力弱。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面对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煤炭行业整体信息安全认识不足,信息安全基础十分薄弱,信息安全保障和风险管理体系很不完善,缺乏信息系统安全应急预案。

⒌适用于煤矿井下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煤矿井下地质条件复杂、恶劣,大量在地面已获广泛应用的成熟信息技术在井下无法使用,适用于煤矿井下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水平严重滞后。由于井下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较窄,目前开展煤矿井下信息技术研究的机构和厂商数量少、规模小,研究和技术水平层级低,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保障仍较为脆弱。

⒍“数字矿山”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缓慢。“数字矿山”概念提出已经11年,但“数字矿山”定义尚未完全统一,具体建设内容没有明确,多数研究停留在理论阶段。“数字矿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信息采集、传输、处理、集成、显示到应用,涉及领域广泛,需要理论创新、多学科交叉和现场实际相结合。但以目前的管理体制,企业特别是煤矿管理者对“数字矿山”认识不足,加之“数字矿山”建设资金投入较大,多数企业没有把“数字矿山”作为战略任务来对待,影响了发展进程。

⒎专业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不足。多数大型煤炭企业中的专业IT技术工作人员占全部员工比重小于1%。行业内既懂煤矿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十分缺乏,企业在岗人员IT应用能力偏低,信息化专业培训范围和培训深度不足。仅个别企业具备自主研发、自我人才培养、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深度开发利用能力。企业与IT服务厂商合作模式僵化,长期稳定的专业团队建设滞后。

二、我省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一)政策环境对信息化的要求。两化深度融合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工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和基本要求,也是煤炭行业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国家及我省制定了市场化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等一系列与煤炭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贯彻和落实,要求信息化从中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化改革。随着煤炭市场化改革和交易方式转变,煤炭交易中心、现代煤炭物流、煤炭储备、在线交易等新贸易方式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兼并重组。随着大型煤炭集团的整合重组,大集团兼并收购小煤矿,集团型企业加强人财物、产供销整体、集中管控,实现管理模式的快速复制需要信息化的支撑。

安全生产。“十二五”国家对煤矿安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煤矿井下六大系统中,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矿井通信联络系统等三大系统主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

节能减排。信息化是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信息化能够部分实现生产作业过程中的自动化、精确化控制,减少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时能够降低管理业务中的材料和能源消耗。

(二)行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根据省政府对煤炭行业的要求和行业发展实际需要,煤炭企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采取了“走出去”、多元发展、精益管理、风险防控等一系列战略措施,提高自身实力和经营效益。信息化能为这些战略措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走出去”。随着煤炭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大型煤炭集团异地办矿、跨国办矿已成趋势。依托企业专网、虚拟专网、视频会议等手段,利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管控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已成为必由之路。

多元发展。“十二五”时期,我省煤炭企业纷纷制定了延长产业链,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战略部署,部分企业非煤收入超过50%。煤化工、煤电、煤建材、煤炭物流等循环经济产业成为新增长点的同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新产业的管理及运营能力,提升新产业科技含量。

精益管理。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要求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进行彻底的改革和提升,利用信息化梳理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是解决管理问题的最好途径。

风险防控。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企业决策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基于企业ERP等的决策支持系统、风险防控系统能够为降低管理风险提供支持。

三、推进我省“智慧矿山”建设的措施建议

加快“智慧矿山”建设是实现矿山安全生产、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客观要求,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煤炭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先导省”为目标,集中资源突破煤矿行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大力推进煤炭工业“两化融合”,打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高水平的“智慧矿山”和“矿联网”,推动煤炭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矿山企业要把“智慧矿山”建设列入“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和物联网发展规划,作为加快采矿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以推进。由省经信委牵头,建立和完善“智慧矿山”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适合我省实际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共性技术开发、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优化“智慧矿山”建设投融资机制;定期发布“智慧矿山”建设项目指南和技术导向目录,促进矿山企业和IT企业的对接和融合;建立“智慧矿山”建设专家咨询制度,加大“智慧矿山”建设的技术指导。各市、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相关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合力推进。行业主管部门要利用各类信息技术,打造行业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行业内各类网站的工作联系和网络资源连接,将煤炭各类历史及更新数据、信息收入统一于行业数据库平台,建立煤炭信息资源共建、公用、共享模式和机制。各煤矿企业要落实“智慧矿山”建设“一把手工程”,鼓励企业设立CIO(首席信息官),建立高效运行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在资金和人力上给予支持,有力推动“智慧矿山”工作。

(二)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打造“智慧矿山”高地

一是成立技术产业联盟。围绕“智慧矿山”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信息服务企业、矿山企业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加大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立足原始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组建“智慧矿山”技术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联盟在推进关键性技术研发、新成果产业化、标准制定、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我省“智慧矿山”产业链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二是完善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要参照现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体系,结合煤炭实际,由政府有关部门委托,协会牵头,联合重点煤炭企业、IT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工作,建立健全由总体标准、信息资源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应用系统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等组成的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明确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化的总体架构。对行业信息化亟需的标准进行优先制定和攻关。同时,找准“智慧矿山”建设的重点领域,全面收集和汇总相关数据资料,从规划设计、重点项目、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等多个方面,科学、合理地提出“智慧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智慧矿山”建设提供遵循规范和参考依据。由点到面逐步扩大评价数据采集范围,逐步形成政府指导与企业自评相结合的“智慧矿山”建设评价长效机制。

三是对煤炭重点领域开展信息技术攻关。主要包括:⑴基础网络:重点研究跨国跨地区多用途集团网络构建模式,矿区三网融合解决方案,无线通信网络关键技术。⑵管控平台:建立和完善煤炭行业数据系统,实现企业间部分业务的互通互联。从建设新平台和改造旧平台两方面入手,重点研究开发煤炭企业综合管理系统,研究多产业板块系统融合集成,兼并重组企业的系统兼容和集成,煤矿综合信息化系统集成等。⑶小煤矿信息化:重点研究大型企业兼并重组小煤矿的互通互联问题,小煤矿低成本信息化改造升级整体解决方案。⑷安全生产:重点研究煤矿安全生产“六大系统”中,瓦斯监测、人员定位、井下通讯三大系统解决方案。加大井下人员精准定位系统和可靠、安全、经济的井下通讯系统技术攻关。开展生产设备故障预报、重大危险源监测、安全灾害预警预报、无人工作面遥控、井下生命探测等技术研究。⑸节能减排:研究煤矿节能环保信息化系统开发,开展适用于煤炭行业的环保节能数据分析及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控系统研究。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整合自动化、信息化、管控一体化及节能减排新技术。推进煤炭洗选加工、矸石利用、煤层气等领域信息化技术应用。⑹物流贸易:开展煤炭行业物资装备电子交易及招投标平台研究,促进区域煤炭交易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煤炭物流产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及建设要点,研究煤炭储备基地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开发煤炭物料采购、仓储、设备管理、供应链、销售链、远程管理等综合信息管理平台。⑺煤化工:针对目前大型企业开展的煤制液体燃料、煤制天然气和煤基多联产项目开展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研究。⑻其他领域:加强对煤炭建设、地质勘探、装备制造、科研高校等各领域信息技术研究。

(三)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研究与推广

智能感知技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和技术,重点在井下人员识别定位、设备实时监控、物资动态监控、物流管理等领域进行研究。开展煤炭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全程管控研究,在地质勘探、设计、建井、装备制造等各领域开展研究。

云计算。摸索出适合煤炭行业特色的云计算发展与应用模式,研究探讨利用云计算的租用模式为中小煤炭企业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网融合。通过网络技术的融合,实现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技术一致,网络互联,无缝覆盖,互相渗透交叉,统一协议的高度融合。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图像等综合的通信业务。

移动互联网。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煤炭企业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服务,研究移动办公、井上井下通信、定位服务等在行业中的应用。

(四)培育“智慧矿山”示范企业、示范煤矿、示范项目。继续加强煤炭行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工作,不断完善评比标准。研究制定“智慧矿山”示范煤矿评价标准。在示范企业中,选择省内信息化领先煤矿开展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设5-10个“智慧矿山”示范煤矿;在煤炭信息化各重点领域,评选和建设一批行业领先的“智慧矿山”示范项目。加强示范企业、煤矿和项目的经验交流和技术推广工作。同时,要加强督导检查,每季度至少对企业活动进展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及时通报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落实。组织专家论证,制定一套规范的“智慧矿山”考核标准,对经考核达到标准的煤矿企业授予“山东省智慧矿山示范单位”称号。

附件2:

枣矿集团“数字矿山”建设有关情况

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枣矿集团)是一个集煤炭生产、加工、机械制造、化工、发电、建筑建材、铁路运输、医疗、教学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近年来,枣矿集团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以“三网融合”工程和信息化、数字化、物联网建设促进技术智能化,努力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延伸,实现了企业各种管理要素的高效集成和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一、基本概况

枣矿集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早在20##年公司领导就提出了全面建设“智能枣矿”、“网络枣矿”、“信息枣矿”的工作要求,20##年又在全省煤炭企业中率先提出了在整个矿区加快实施电信、电视、宽带“三网融合”建设目标。截止目前,已累计建立信息管理子系统140余个,涵盖了新闻传递、会议办公、安全监控、生产指挥调度、煤炭运销、企业网站等各个方面,搭建了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信息化运行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井下无线通信系统。基于当前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CDMA2000,融合CDMA语音、精确定位和无线数据业务功能,面向单个煤矿用户、针对矿区井下特殊作业环境和多种业务应用需求而研制的综合业务多功能无线通信网络。二是瓦斯监控系统。可实现各矿瓦斯监测、重点瓦斯监测、通风监测查询、集团报警监视、各矿报警查询、短信告警等功能。三是煤炭产量监控系统。具有实现自动采集矿产称重数据、报表统计及智能化分析、远程实时监控各个矿企产量(年、月、日产量汇总及单次重量)、远程实时视频监控、安全报警等功能。四是矿业集团综合管理系统。依托中国电信“一卡通”系统,可实现矿山内人员考勤、消费、身份识别、会议签到等功能。五是综合办公系统。主要包括:收文管理、发文管理、档案管理、待办工作管理和开机提醒、日程安排、信息采编和发布、个人信息管理、公共信息服务、通讯录和系统维护等。六是手机移动视频监控系统。依托中国电信的“全球眼”平台及移动通信网络,为客户提供了基于移动网络的视频监控服务,拓展了视频监控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七是手机WAP网站系统。包括新闻、业界动态、文章等更新信息实现手机浏览,企业文化或刊物对用户的彩信版信息发布,WAP客户反馈与留言系统,企业产品信息(图片、铃声、视频等格式)即时通过WAP方式发布,短信群发等功能。

二、主要特点

枣矿集团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结合煤炭企业特点,在安全生产、煤炭运销、经营管理、决策研究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利用计算机、互联网、通信及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融合”、“三个突出”和“四大功能”。

“三个融合”:一是信息化建设与安全质量管理相融合。坚持从管理、技术、装备三方面着手,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信息化调度指挥、矿井安全保障信息化网络、综合自动化、远程监测监控、安全质量编码管理等五大系统。二是信息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相融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资源规划,在统一数据库、统一开发平台上进行经营管理应用系统的研发,实现了经营信息的上下贯通和共享,已形成煤炭销售远程计量监控、集中式财务管理、标准成本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股权动态管理、闲置资产管理等七大信息管理系统。三是信息化建设与办公手段的融合。通过建立网能大学、协同办公系统(OA)和“枣矿一卡通”移动信息化系统,实现企业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的连接,让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利用资源。

“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实时高效。在煤炭行业首家将3G网络引入井下,使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信息实时传输到各级管理人员和安全生产人员的手机。CDMA 3G信号覆盖井下后,通信指挥调度系统一呼即应,实现井上、井下、跨域指挥调度一体化,如遇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内通知到矿井下所有人员。二是突出智能化。自主研发了安全质量编码管理智能化系统,通过安全信息集成、安全预警信息集成、安全隐患整改信息集成,实现了“三违性质自动界定、隐患处理自动预警”。其中,利用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矿井提升、通风、运输、排水、供电等主要动力系统的数字化控制,并具有无人值守的遥测、遥试、遥调、遥控等功能,获得了国家专利,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三是突出集成与共享。与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合作开发了“枣矿一卡通”系统,借助有源射频卡的功能,实现考勤、身份识别、门禁、车库管理、就餐付费、购物消费等应用集成。该系统还具有综合办公、移动OA、桌面OA随身而行的功能,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矿区”、“一机在手,浏览世界”。自主研发的煤炭销售远程计量监控网络系统属全国煤炭行业首创,集称重、安防、监控、广播、出入拍照、数据采集收集、现场设备控制、信号传输、视音频光端机的应用于一体,做到了数据采集储存和统计计算远程控制、现场无人值守和网上监控计量的高智能化,实现了煤炭产运销业务的“集中管控、精细管理”。

“四大功能”:一是提升了安全保障水平。井上井下各类安全质量信息即时地让决策层看得见、管理层管得住、执行层办得快,以最少的人工介入,减少人的主观失误和劳动代价,避免管理的盲区和误区,更加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和物的状态,确保本质安全。二是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通过实施矿井生产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无人值守范围不断扩大,解放了人力资源,减少了井下作业人员,实现了集约高效。三是推动了自主创新进程。借助信息化建设优势,构建了科技创新高效运行体系。20##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及省煤炭行业科技成果142项,52项科研课题列入山东省技术创新计划,申请国家专利125项,3个项目被评为国内、省内首台(套)技术装备。四是实现了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对企业内部管理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整合利用,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矿区储备资金占用实现科学有效的降低,“让社会当库存”的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三、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我省以枣矿集团为代表的矿山企业“数字矿山”建设总体上仍处于矿山信息化阶段,在向物联网技术普遍应用的“智慧矿山”迈进过程中。从枣矿集团“数字矿山”建设看,“智慧矿山”建设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智慧矿山”标准。由于国家没有一个真正部门具体统管、协调、指导我国“智慧矿山”的研究、实施工作,使得不同部门、不同体制、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的矿山在不同的科研单位、高校的帮助下,在不同层次上、不同深度上进行着“智慧矿山”的研究、实施。它们之间难有交流、没有协调、没有协作,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最终的成果,矿山花了钱也不知到自己构建的“数字矿山”到底是什么水准,“数字矿山”应该达到什么水准。

(二)企业内部“建—用”不完全衔接。很多企业存在以下这种现象:一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对基础数据、信息不够重视(有的不全、有的遗失、有的混乱);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办公手段落后,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高,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预测和控制很大一部分靠人力进行,工作量大,既不及时,也不准确。上述现象导致整个系统尽管已经构建起来,但是仅在局部使用,特别是用于煤炭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的系统部署仍未全面推开,缺乏对生产现场采集的安全生产数据进一步分析与融合处理的能力,感知和智能处理能力需要加强。

(三)各监测监控子系统彼此独立。各系统之间难以进行信息集成与共享,在矿井内部形成了以各子系统为单元的信息孤岛。这种部门之间横向的信息流通不畅,信息反馈迟缓,导致各种生产管理决策滞后甚至决策失误。

附件3:

济南公交“智能公交”项目建设有关情况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济南公交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力地推进了公交智能化建设。

一、基本内容

济南公交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了融合公交各种应用为一体的大型共享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平台、运营生产平台、安全管理平台、后方保障平台、乘客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六大子平台。如图:

智能公交系统主要有以下六大功能:一是实时调度。模拟车辆站点、线路,实时显示车辆动态信息;二是定位监控。电子地图显示车辆位置、速度等信息,拥有历史轨迹等多功能;三是排班计划。实况智能配车排班,生成次日排班计划,并可查看计划执行情况;四是运营分析。生成车辆营运报表,直观显示站点、线路客流量;五是视频监控。无线视频多层次监控车辆运营状况;六是系统管理。系统信息配置、车辆信息配置等,操作方便快捷。

济南公交通过物联网建设及应用,在提升公交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经济效益明显。以智能调度为例:三公司在实施智能调度后,实现了定点发车准时到站,六条线路里程投入减少了9%,收入上升2%,运量上升10%,千公里收入上升了13%。按照比例推算到全公司,如有50%的线路节约里程9%,则每日可节约里程2.25万公里。二是促进了节能减排。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有效地节约了运营里程,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同比例推算:全年可减少碳排量7291吨。三是社会效益巨大。智能管理系统的实施,实现了线路的科学调度,缩短乘客的等车时间。加强了车辆运营的安全监管,改善了乘车安全环境,公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据统计,智能管理系统实施后,20##年乘客满意度上升到94.76%,同比提高了1.9个百分点。

二、主要特色

(一)提出智能公交精确调度概念,研制出了GNSS车载智能卡、图像采集移动传输、智能报站定位新装备。支持宽带融合通信与现代3G数据无线通信异构环境下的动态数据路由新方法,解决了公交行业体系繁杂、协议多样、版本更新频繁等问题。

(二)建立统一兼容多模式济南公交信息采集和共享交换平台,完善济南公交基础数据库与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了智能公交的“一卡通、动中测、远程摄、全程管、大服务”数据中心处理。实现了公交业务的信息综合,有效解决了信息分散、业务分离、服务滞后等难题,具有普适性、开放性,协同高效传输能力大为提高。

(三)提出制定济南公交综合信息分类编码和数据字典新标准,实现了多级管理的统一、系统信息集成“一个网”和调度管理“一张图”。通过引入位置信息的设计,形成宽带视音频采集和移动记录的低成本空间属性化服务,便于地理信息集成管理。形成分布式数据多级动态调用、存储备份和信息挖掘的一体化、高可信综合应用。

(四)突破公交异构信息融合处理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引领行业进步的科技集群创新。建立以网关集群为核心的新一代公交信息采集通信服务,实现公交信息分布式采集、通信与服务构建统一的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支撑平台。

从济南公交信息化发展历程来看,智能交通系统的三大建设重点分别为:对交通状态的全方位感知,立体化的互联、监控与管理,更加深入的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相应的智能交通的建设也分为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信息化程度和发展智能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主要应用是通过电子和通讯技术加强车辆管理,特色产品是电子路线诱导系统,利用道路和车载电子装置进行路、车之间的交通信息交流;第二阶段是关键技术研发和试点推广阶段,特色产品是智能车辆道路系统,深化信息化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并逐渐明确智能交通系统的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具体推进模式及投融资渠道等;第三阶段是产业形成和大规模应用阶段,特色产品包括车辆信息通信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紧急救援系统等,全面实现交通的智能化。

三、存在问题

目前,济南公交仍处于智能交通的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信息化程度的重叠阶段。从济南公交“智能公交”运行情况看,我省发展智能交通面临以下难点和问题:

(1)系统建设模式难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目前的建设模式缺乏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基础建设规划与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分离,且连续性不强,建设往往受建设资金制约,导致系统建设前后衔接不强,总建设成本高,而且难以有效集成,应用效果不理想。

(2)服务模式制约产业发展。智能交通产业是服务产业,但服务价值尚未得到有效的认可,这导致系统建设期过后,供应商缺乏服务的积极性,系统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最终伤害了用户利益。供应商缺乏跨地域、高品质的服务能力也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3)技术标准不完备。技术标准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了设备、系统的互联互通,导致用户的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建设效率不高,最终造成了企业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此外,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维保服务标准,影响了系统应用效果的发挥,导致用户与供应商的利益均难以保障。

更多相关推荐:
物联网应用调研报告

物联网应用调研报告院系:信息学院专业:计科物联班级:10级计科物联1班学号:**提交论文(报告)时间:20XX年7月5日物联网应用调研报告一、摘要从飞鸽传书到电报的发明,从电报到电话,从电话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专业调研报告(20xx)

20xx物联网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物联网被世界公认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

物联网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调研报告(20xx)

物联网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摘要物联网被世界公认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本文从物联网的产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相关人才培养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对职业院校开设物联...

物联网调研报告0511

1物联网11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的内涵是起源于由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对客观物体进行标识并利用网络进行数据交换这一概念并不断扩充延展完善而逐步形成的物联网th...

对物联网认知的调研报告

对物联网的调研报告目录一对物联网的初步了解二物联网调查背景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三调研方法四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一对物联网的初步了解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互融合促使物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以物物智能互联为核心的时...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市场调研报告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市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物联网产业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将形成万亿级的新兴产业20xx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无锡物联网产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开启了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新纪元我...

物联网调研报告之智能家居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调研报告智能家居11级邮政系专业市场营销班级24班学号31101062420姓名张帆鹭任课教师徐晓昭完成日期20xx年6月1日目录111121314物联网简介1问题的提出1选题的意义...

20xx-20xx年中国智能安防与物联网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20xx20xx年中国智能安防与物联网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第一章20xx20xx年中国智能安防与物联网产业整体运行形势分析第一节20xx20xx年中国智能安防...

关于物联网报告

物联网发展与应用探讨摘要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它被认为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将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美国...

20xx-20xx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分析及预测报告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20xx20xx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分析及预测报告报告目录第一章物联网相关概述第一节物联网的概念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二物联网的定义和体系架构三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第二...

物联网信息处理实训室-调研报告

物联网信息处理实训室调研报告二零一三年八月物联网信息处理调研报告目录一现场调研11基本情况12企业调研121公司简介122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123公司产品介绍4二非现场调研51调研方式52资料来源53资料分析5...

智能交通物联网研究报告

智能交通物联网研究报告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20xx09050前言智能交通系统ITS是指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从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

物联网调研报告(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