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发展调查报告

时间:2024.3.31

中国金融业发展调查报告

(一)概述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分为三大部分:

一、银行。包括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2、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4、其他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投资基金、邮政储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管四大国有商行不良资产)包括中国华融(接管工行)、中国长城(接管农行)、中国东方(接管中行)、中国信达(接管建行)。

三、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

(二)金融的地位与作用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不但已成为一个发展因素,而且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两个紧密相连的层面上,其基础作用是通过它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如货币方便商品流通,信用促进资金融通等为经济运行提供便利条件;其延伸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直接推动经济增长。随着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化进程的推进,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正在快速增长。

对现代化经济发展中金融因素的分析,可以沿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思路来进行,即分析金融在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作用和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作用。同时,由于金融在现代经济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产业,还应把金融业自身产值在经济总量中比重的变化包括在内。

一、金融在要素投入量增加的作用与贡献

在要素投入量的增长中,劳动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资本的增长取决于储蓄的增长。就资本来说,储蓄是投入增长唯一的来源。

在国民收入分解为消费和储蓄的过程中,二者的比例关系有它内在的决定因素,但消费总是有最低的基本消费和一定程度的可能消费,储蓄也总是会有必不可少的基本储蓄和一定程度的可能储蓄。也就是说,在既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下,消费与储蓄之间是存在着一个弹性区间。弹性区间的存在使真实的消费一储蓄比例可能因许多因素而改变。金融在存在和发展促使这个弹性区间被更大份额的储蓄所挤占。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二个原因:一是金融的发展使储蓄转变为未来消费变得非常容易,如货币储蓄显然比实物储蓄更为方便。二是利息的存在使储蓄带来增值,从而为将来更多的消费创造条件。虽然金融发展(如提供消费信用)也有促使消费倾向增加的可能,但就总体来说,金融对消费一储蓄比例天平的改变中向储蓄一方倾斜。因此,金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储蓄上升,从而为投入量的增加提供源泉。

由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储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用发展中国家平均储蓄率的上升率来近似地代表资本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中的金融贡献率基本上是可取的。

发展中国家近30年间平均储蓄率的上升每年约为0.13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5%中,有0.133个百分点是由于金融促进增加从而引致资本投入量增长形成的。金融在这方面的贡献占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3.8%。

储蓄率的提高在一个国家经济的起飞阶段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当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之后,储蓄率的增长相对放慢,而当经济实现了现代化之后,储蓄率便会相对稳定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作用和对经济的总体贡献程度也随之降低,而是通过另外的途径(特别是通过促使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表现出来,这在下面原研究中会得到证明。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不但能够通过自身发展促使可能消费(或可能储蓄)转化为实际储蓄,从而提高储蓄率并以此扩大资本的投入量,而且金融还能够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任何经济社会中,在储蓄量既定的条件下,投资数量都取决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能力。在西方经济学家的分析中,对这一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凯恩斯把投资等于储蓄看成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但没有分析如何实现这个条件。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认为,只要保证经济有一个“合意的增长率”,储蓄便能自动全部转化为投资,其中劳动一资本配置比例和资本一产出比率不变。新古典模型虽然论证了劳动一资本配置比例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一产出比例也是变的,但该模型也是建立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这一论点上,他们认为储蓄直接了当就是投资。而在实际上,如同储蓄倾向一样,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的假定是完全成立的,在储蓄与投资之间不是完全平坦的直通道,中间隔着一个复杂的“市场”。

1

储蓄能否完全化为投资,或者说有多大比例铁储蓄能够转化为投资,取决于多种因素。要分析这些因素,比较直接的办法是分析投资的决定。

利息率是决定投资者进行实际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也就成为决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重要因素。当然,在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还有其他因素,但无疑利率是最主要的一个。

利息率是金融活动中的一个范畴,是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如果金融机构运作有效,能够通过提高自己的效率在充分吸收储蓄增加的同时,保持贷款利息在一个较低水平上,无疑就能够既实现储蓄的增长,又能够促使储蓄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投资,从而使总的资本投入量增加。

金融对劳动投入的增长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就业比重提高体现出来。劳动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增长。但对经济增长作贡献的劳动是就业劳动力的劳动,因此就业劳动力的增长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金融不能使人口增加,也不能使劳动力增加,但可以使总劳动力中的就业人数增加。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资本投入量的增加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金融领域直接吸纳了就业量。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部门的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因此,我们可以用金融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提高来衡量金融对劳动投入量提高的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就业比重无一例外地逐年增长,15年间增长了0.25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017个百分点。由于中国金融业的就业比重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所以这一比重的提高还会加快。如果我们用中国15年来金融业就业比重的增长率与70年代发达国家金融业就业比重的增长率的平均值代表金融对劳动投入量的贡献,那么,在世界经济年均3.5%的增长率中,金融在这方面的贡献占了0.053个百分点,即占总增长率的1.5%。

二、金融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作用与贡献

库兹涅茨、丹尼森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有大约一半是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引致的。而促使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进步、知识进展、资源再配置、规模经济等等。那么,被他们省略了的金融处于什么地位呢?

对金融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定性分析并不十分困难,即使在直观上观察,也是显而易见的:金融促进了资本流动,节约了资本和劳动投入,为资源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提高了资本效率等等。应当肯定,金融在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是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这不但包括劳动、资本、土地这三大基本要素,而且包括技术进步、知识进展、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等新生增长因素。库兹涅茨、丹尼森等人分析的新生活增长因素对经济的贡献,哪个因素也不可能离开金融而单独起作用。

但对金融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贡献作直接定量分析,其困难要比作定性分析多得多。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统计分析资料,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只是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思路。尚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计算公式或数量模型去准确计算它,这就使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研究没有直接的科学方法来借用。其次是对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众多因素进行归纳和界定很难做到全面,也很难避免实质内容上的重复。第三个困难来自于对金融本身的分析,由于金融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是和众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在技术上很难从相互交错的作用机理中直接剥离出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探寻一些相近的指标去近似反映金融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贡献程度。虽然下面的分析并不十分理想,但考虑到对新生增长因素贡献比率进行分析这一命题本身从出发点上就不是为了追求精确,更多的是理论象征性的,因此,不应用纯数学的严谨去要求它。

从动力源泉来说,促进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可归结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分析的知识进展并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可看作是主要的内在因素,而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规模节约可看作是主要的外在因素。金融对生产率的贡献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去寻找。(1)金融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在生产率提高方面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内动力。技术进步的源头是发明和创新,而生产率的提高在于发明和创新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很显然,金融不但在源头上为发明和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更重要的是金融的支持使科技成果迅速传播和普及并现实地转化为生产力。(2)金融通过促进资源再配置和规模节约在生产率提高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源再配置和规模节约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外部因素。金融市场的发展便利了资本集中、转移和重组,也改变着生产、经营部门的融资比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便是在众多生产、经营部门的融资比重变化中实现的。所谓融资比重是指在投资主体的投融资中自身积累和外部融资各自所占比重的大小。金融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社会化,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企业外部融资比重的提高又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变为现实。因此,企业外部融资比重的变化率从某种意义上可用来反映金融通过促进资源再配置和规模节约在生产率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金融对经济总量增加的直接作用与贡献

2

在现代经济中,最主要的经济总量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近几年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服务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70年代初已达到57%,80%年代超过了60%。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产值比重平均已接近40%。

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低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从全球最大服务公司排名来看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最大服务公司分布,也基本反映了这些国家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实力。70-80年代,金融保险业在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半值中大约占30%,目前仍有继续提高的趋势。由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在60年代,这个比值大约占10%左右,到9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15-20%。这个比值大约每年增第0.3个百分点。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3.5%比较,说明金融产值增长对国民生产增长率的贡献系数大约为0.086。

综合上述分析,金融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从三个方面体现出现,即对要素投入量提高的贡献、对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和通过自身产值增长对经济的直接贡献。总之,在现代经济中,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除土地、资本、劳动这三个基本要素外,一些新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增长。在这些“新的因素”中,金融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现阶段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结构、效率及公共政策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生产率增长最为迅速、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密度较高的产业之一,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处于领头羊的位置。金融媒介是全社会的资金媒介和中枢机构,其将资金从储蓄部门导向到投资部门,是与直接融资同等重要的金融部门。与其他服务业相比,金融服务业的特殊性在于,金融机构在从事资金媒介服务活动时,往往不是直接收取服务费用,而是通过对外提供资金的利率高于吸收资金的利率这种间接的方式获得服务收入。

在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业主要扮演三种角色: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为其他产业融通资金、作为维持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的服务性产业。现有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基本上以金融服务业的前两种职能为主,较少涉及或根本忽视了金融产业作为与其他产业保持密切关联关系的服务业的角色。因此,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对金融的过分干预以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组织体系中因国有金融机构占主体而缺乏其他竞争性产业具有的通过加强竞争以改善服务和增进社会福利的积极效果,或者以往政府为国有企业解困而赋予金融机构特殊的政治义务等等问题,极少看到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结构各产业健康协调发展而给予金融服务业合理的定位和给予公平的发展空间,以提高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而后者是保持金融产业生命力长盛不衰的源泉。

一、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市场结构

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通过计算某产业市场上买方和卖方各自企业数及其在市场上的相对规模(即市场占有率)来反映市场结构中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的基本指标。使用市场集中度可以大致描述中国金融服务业市场中买卖双方竞争程度强弱和提供服务的企业市场力量大小。同时,因为中国金融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主要改革内容是在原有的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的体制内金融组织体系基础上设立股份制和市场化金融机构的体制外金融制度推进过程,因此,该指标揭示的趋势也基本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成效。该指标不断降低,表明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逐渐降低,意味着政府控制的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市场的垄断程度开始下降,市场效率开始提高;反之,若该指标不降反升或基本不变,表明国有金融机构对市场的强垄断地位仍没有消除,市场效率较差。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正在经历一种从高度垄断到竞争程度不断增强的变化过程,但到目前为止,该市场的垄断程度仍然较高。我国证券服务业、保险服务业的市场结构基本上也保持了与银行业类似的以垄断为主,但是市场竞争不断加强的格局。

2.进入壁垒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的进入壁垒是很高的。以银行业为例,进入壁垒主要包括消费者的转换成本、缺乏明确的市场信息以及法律限制。我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法律的限制。

3.竞争方式

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具有从事价格竞争的优势,但是,这种价格竞争采取间接的而非直接的形式。因为金融机构在从事资金媒介服务活动时,往往不是直接收取服务费用,而是通过对外提供资金的利率高于吸收资金的利率这种间接的方式获得服务收入,而且,金融服务的价格包括利率和费用。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价格尤其是利率的敏感性大大增强,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例如,20xx年我国中央银行上调住房按揭贷款的基准利率的浮动程度,考虑到占领 3

更大市场和巩固客户群的因素,几乎所有的国有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基准利率水平调整到中央银行划定的浮动范围的最低水平。

金融机构也在与价格不相关的方面进行竞争。银行业的非价格竞争主要包括设立分支机构、客户服务、通过通讯和信息手段提供金融服务与其他对手竞争。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逐渐逼近和外资金融机构对国内市场的渗透,近年来内资金融机构在非价格服务方面竞争日趋激烈。

4.需求

未来影响我国金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有:我国目前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金融深化的速度和深度将会有显著的变化,特别是金融作为工业化过程中其他产业的中间投入型的需求将继续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变,金融服务作为消费者和住户的最终需求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规模扩大,为金融服务创造更大的需求空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将迅速增加。

二、转型经济中的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规模、结构与效率

1.金融服务支持的产业领域偏重于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程度弱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关联产业比较偏向于资本密集的制造业,而发达国家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各行业。

2.金融服务业支持的对象中国有企业比重大,民营企业比重小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也是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直接关系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3.提供金融服务的地区结构差异大

西部较低的收益预期促使商业银行贷款更多地投放到东部和中部高收益项目,同时现有政策性贷款的商业化倾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西部政策性贷款的规模和比重每年提高很快,但是数量和所占比重增长十分有限。

4.金融服务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消费者最终需求的比重偏低

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看,金融业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紧密相关,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来自工业生产的中间需求,因此金融业属于补偿性服务业。但是,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仍有相当部分来自最终消费者。从各国实际情况看,金融服务业具有为其他行业提供服务和作为其他行业中间投入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各个国家金融体制、金融与产业的融合程度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服务业在相当一部分国家具有最终需求型产业的特点或者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强化最终需求型产业的趋势。

在当前,中国金融服务业主要还是作为其他产业的中间需求,我国金融服务作为居民或住户的最终需求的规模远远不足。

5.与发达国家和同等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金融服务业在我国GDP中的比重不低,但就业比重大大低于国外 从产业规模上,我国金融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低,与发达国家的比重相差不大,但就业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6.从金融企业竞争力角度分析,现阶段金融服务业粗放经营和经营效率的外延式扩展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在人均营业收入、人均资本和相对劳动生产率方面,银行服务业的效益均为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但银行服务业的资金周转率较低,而且主营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三、制约金融服务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体制背景

1.服务业发展滞后,造成金融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耦合程度低

虽然我国近年来服务业产值增长迅速,但是与国外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仍存在着增加值占GDP比重低、就业比重低、人均增加值低、传统服务业占优势但现代服务业不发达等诸多差距。

2.结合中国和其他国家金融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度和中外劳动生产率巨大差距,我国金融服务业处于大规模资本替代劳动力阶段,资本密集度不断上升,从而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攀升

但我国银行服务业这种要素投入结构的迅速变化并不是市场条件下金融机构对要素价格对比而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主导的金融体制改革条件下的作为金融机构主体的国有金融机构减员和进行机制转换所致。国有金融机构人员的减少,同时资本购置的规模加快,形式上直接带来了劳动效率的提高,但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资本投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资本效率仍很低。所以,与国外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金融服务机构的差距表现在粗放外延式发展,经营效率较低。

3.我国金融服务业人力资本积累能力不足,劳动者的素质和人力资本积累仍然欠缺

4

金融业属于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员工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营方式。国外金融行业重视人员培训,人力资本投入占金融机构支出的比重较大,因此形成了较高的生产率和良好的内控系统。中国金融服务业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一方面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业,为降低成本和压缩开支,为员工支付的报酬低于国内很多较高收益行业的水平,其占总支出的比重也大大低于国外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对职工个人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自然也低;另一方面,较低的员工报酬和低人力资本投入使得内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收益率差别越来越大,从而大量的员工向外资金融机构流动,造成内资金融机构效率更低,更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和大幅度提高员工报酬,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金融服务企业内部管理和机制改革仍然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对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和要求

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必须按照商业金融的公认原则进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健全的财务管理不但是商业银行实现市场业绩的内在要求,也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微观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的根本要求。中国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仍然较为薄弱,与市场经济商业金融原则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相容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

四、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金融服务业的产业链条较长,几乎同所有的产业都有关联。因此应加强金融产业的宏观监管和调控,避免金融产业的发展过度或不足对国民经济造成不良的甚至破坏性的影响。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变化趋势,推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方式逐步由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转换,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改变目前主要依靠资本投入提高生产率的状况,应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重视人的素质提高。

(四)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中的效率分析

自19xx年以来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改革,中国经济的货币化和金融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金融业得到长足发展,并有力推动了金融体系作为最重要的储蓄吸纳和投资转化机制的形成,金融成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促动因素;也成了经济运行中最活跃、最敏感、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因素。

中国金融体系在数量方面增长是惊人的,然而质量方面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效率低下上。由此可见,中国的金融发展带有明显的数量型特征。由于只有数量增长而没有效率提高,我们认为金融深化的部分指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金融深化的实现,中国仍处于金融深化的进程之中。也就是说,尽管金融自由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体上金融仍处于压制之中,只是与改革初期相比,这种压制有较大程度的缓和,政府逐渐放宽了对金融的管制。

金融深化要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使生产最有效率,而我国则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

一、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中的效率分析

(一)中国金融深化与经济效率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这种高速的增长主要由投资增长驱动着,投资增长加速时,经济增长率上升;投资增长减缓或下降时,经济增长率下降。但我国的经济效率不是很高,从1981——19xx年一直徘徊在0.55左右,19xx年达到高峰0.71。但是从95年之后经济效率一直在下降。按照金融深化理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随着金融不断深化,经济效率会提高。在分析中国金融深化与经济效率的关系以前,我们首先要明白经济效率的定义。经济效率通常是由增加的产出与资本的比率(IOCR)来表示。IOCR定义为相对于投资支出的产出变化。

(二)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中的低效表现。金融资产包括流通中的现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各种债券余额、股票筹资额和市价总额、保险收入费等。由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主要集中在银行,我国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故我们集中讨论国有银行而不讨论其它金融机构。此外,尽管中国保险业发展很快,但直到19xx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到目前为止,其总资产不超过GDP的3%,所以保险也不作为我们讨论的重点。于是我们便结合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相对而言比较重要的国有银行、股票、债券来分析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中的低效运行状态。

1.国有银行与运行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改革以来,中国金融部门获得最大发展的还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所占比例最高,由于其绝对优势,它的效率便决定着银行业的整体效率。

第一,国有银行自身运行效率太低。

第二,国有银行与资源配置效率。“拨改贷”后银行信贷是现阶段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若银行信贷配置有效,将促进整个经济效率;反之,若银行信贷扭曲,将使得经济效率低下。在我国,长期以来信贷政策倾向国有企业,使信贷结构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资金更多的流向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而经济效益良好的非国有企业则被排斥在外,只得从地下金融机构、黑市以较高的利率融资,故银行的资源配置是低效的。

5

由上可知,国有企业资金利用率低却获得了国有银行80%以上的贷款,这是一种对资金的低效配置,虽然国有企业经营效益极低甚至已亏损破产,但由于国家信贷支持仍然从国有银行源源不断地获取资金从而维持长期经营,结果因为国有企业无力偿还本息而形成国有银行的呆帐、坏帐,使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上升。

2、股票与效率。由于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特别是在政策上,股市被作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的工具,企业机制的转换无从谈起,各种不规范行为屡屡发生。众多国企不分大小都争相上市“圈钱”,企业的上市需求远远大于上市供给,上市供给和市场容量绝对不平衡。这种状况迫使国家不得不对上市公司实行计划额度分配,于是跑上市指标就成了不少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股权融资市场出现了在国家计划额度分配下的“虚幻均衡”。而作为企业在筹到巨额资金后在其它方面的积极效应并不明显。李义平在其《中国的过度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我国企业的上市初衷是为了钱。企业为了钱不得不通过种种包装手段制造和公布虚假信息,以提高自己的可信度。结果大量的社会资金通过股票注入到一些并未真正改制的国企中,使得股市充斥了缺乏投资价值的股票。

3债券市场与资源配置效率。在我国企业债券发行较少,所以我们主要以国债为重点进行分析。中国的国债市场从19xx年开始起步,到19xx年,国家财政债务收入为247682亿元。财政收入由税收和债务收入等项目共同组成,所以很难说债务收入对应的是哪些支出。但是中国政府19xx年财政支出682372亿元,其中经济建设费支出为285578亿元,后者占比为41.8%(《中国统计年鉴》1996,1998)。虽然无法衡量政府支出的效率,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支出一般不具有比私人投资更高的效率。因此很难得出国债发行的增长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结论。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股票、国债在我国金融总资产中占有绝对地位。因此,这三者的效率就可以说明中国金融资产增长的总体效率。当然,谁也不能否认,19xx年以来我国资源配置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然而,由于我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市场制度不完善,金融体制改革不彻底,协同程度低,从而使我国出现了金融深化进程中的低效率运行状态。

(五)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投资问题

1.概述

外资金融机构是指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的从事金融业务的分支机构和具有中国法人地位的外商独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现已在中国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有外资银行、外资财务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申请设立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国金融机构,总资产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其所在国须有严格的金融监管,并且在华设立代表机构达二年以上。设立外资金融机构须按有关法律法规申请,报经国家金融主管机关批准。

2.我国主要外资银行

20xx年底在华外资银行约有90家(不含下设分行)。主要有国际财务公司、联合财务公司、东亚银行、华侨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日本兴业银行、花旗银行、东京三菱银行、樱花银行、上海-巴黎国际银行、荷兰银行、住友银行等。

现在就其中最著名的外资银行之一—花旗银行做以下简要介绍。花旗银行,现为花旗集团成员,原来隶属于花旗公司的花旗银行是仅次于大通曼哈顿银行的美国第二大银行。在信用卡发行量上,花旗银行不仅名列美国第一, 也是世界第一, 其信用卡发行量高达9千6百万张。花旗公司同旅行者集团合并后成立花旗集团,花旗银行就成为花旗集团的一部分。在同旅行者集团合并前,花旗公司在全世界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办事处, 并通过在40多个国家设立的分行为零散客户以及公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此外,花旗公司还通过一套相当完善的网络为跨国公司以及新兴市场地区的新兴公司提供贷款丶往来帐户和贸易等方面的服务。

花旗银行的前身纽约城市银行 ,纽约城市银行於1812年成立。十九世纪初,纽约城市银行改名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并开始进入亚洲市场。19xx年纽约国民城市银行首先在中国的上海和菲律宾的马尼拉设立办事处。花旗银行其实就是当时纽约国民城市银行设在上海的分支。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时已经发展成美国最大的银行 客户迅速增加, 经营范围和项目也不断扩大。它是美国第一家为向定期存款客户提供复利利率的银行。旅行支票也是纽约国民城市银行的发明。20年代末美国经济大萧条时, 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在美国本土的贷款营业损失高达8千6百万美元, 不过由于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迅速, 股东们还是照常拿到了红利。

早在19xx年,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就通过兼并国际银行公司在伦敦、上海、香港、横滨、马尼拉、新加坡和旧金山建立起一套银行网络。大萧条结束后,美国立法部门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避免经济危机和恶性竞争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风险,制定了“格拉斯-斯蒂高尔法案”,禁止银行涉足保险和投资业务,纽约国民城市银行不得不退出这些领域,但是公司在海外的业务不断扩大。到30年代即将结束时,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已经在23个国家设立了100个分行和办事处,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

19xx年第一国家城市公司改名为城市集团。随后不久,第一国民城市银行也正式更名为城市银行, 也就是中国人习惯 6

称呼的花旗银行。 80年代中期,花旗公司通过储蓄及贷款并购计划在加利福尼亚丶佛罗里达丶伊利诺伊等州以及华盛顿特区大量收购丶兼并中小银行, 一度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90年代中期又跃居全球信用卡和签帐卡的最大发行者。

19xx年花旗银行在俄罗斯设立了当地第一家外国独资商业银行。19xx年,又在中国的北京建立了45年来第一家提供全套金融服务的花旗银行分行。 在香港,花旗银行被称万国宝通银行。万国宝通银行很早以前就进入香港, 目前是香港最大的美资银行。万国宝通银行在香港的服务范围包括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提供网上银行业务、投资指南和储蓄指南等。花旗银行在台湾的全球企业金融为台湾的有关机构、跨国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现金管理、外汇交易、证券交易、融资和贷款等多种服务。

3.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竞争战略分析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充分兑现银行业务领域开放承诺。目前在华的外资银行可全面经营外汇及部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业务战略上,外资银行多采取突出风险相对较低的非融资业务、做强其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外汇业务、精心挑选人民币业务、力推技术含量高并有较高附加值的个人理财服务等八类核心产品的战略。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里,规定了外资银行外汇业务及时开放、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分阶段开放的承诺。加入世贸组织后近三年来,中国政府充分兑现了银行业务开放承诺,至超承诺开放,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反应。

(1).经营全面外汇业务

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在华外资银行只能对外商投资企业和非居民提供外汇业务。根据开放承诺,自加入世贸组织之日起,外资银行就可申请对中资企业和居民提供外汇业务。这样,外资银行办理的外汇业务就“全面”了。也即,经营全面外汇业务,即外资银行可以向中国境内全部企业、全部居民和非居民办理外汇业务。到20xx年底,几乎全部希望并有资格经营全面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均获批准。

(2).经营人民币业务

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只有设在深圳和上海浦东的外资银行能够对外商投资企业和非居民提供人民币业务。根据开放承诺,现已有18个城市的外资银行获准申请经营或已经经营人民币业务。

截至20xx年7月15日,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在华外资银行机构达到100家,占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总数的50%。上述100家机构中,53家已获准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与20xx年底相比,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总数增加了70家。截至20xx年6月底,在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产总额为84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49%,其中贷款488亿元,增长18%;负债总额7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其中存款488亿元,增长96%。获准经营的人民币业务范围包括:存款、贷款、办理票居承兑与贴现;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买卖、代理买卖外汇;外币兑换;及同业拆借等。

4.外资银行整体业务战略

在业务战略上,从近三年来看,外资银行采取“突出非融资业务、做强外汇业务、精心挑选人民币业务、力推八类核心产品(个人理财、外汇资金业务、外汇存贷业务、消费信贷、信用卡、企业现金管理业务、证券业务、国际清算结算业务)”的战略。

(1)突出非融资业务

也即表外业务。包括财务咨询、国内外结算业务、信用证及担保业务、汇款业务、外汇买卖业务、买卖政府债券及金融债券以及买卖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币有价证券业务等。如:20xx年12月底,外资银行或有资产2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从结构上看,担保和备用信用证是或有资产的主要构项,其所占比重由上年末的61.5%上升到70.5%。

(2)做强外汇业务

自19xx年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进入内地以来,外汇金融业务一直是其主打业务,也是中国监管当局首先放开的业务。外汇业务,主要包括外汇存贷款业务和国际结算业务。

外币存款服务包括活期帐户和定期帐户两种,其中外币现钞帐户的币种为美元、港元、日元、欧元等4种,外币现汇帐户为美元、港元、日元、欧元、英镑、加拿大元、澳元、新加坡元等8种。对于外汇定期存款,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设有最低起存额。外汇贷款业务,有项目贷款、贸易融资等。

国际结算业务,如进口付汇、押汇等,长期是外资银行力主的业务品种。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外资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都已超过30%。

(3)精心挑选人民币业务

7

现已有18城市允许当地外资金融机构经营有限人民币业务,并且,已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可以延伸到已经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城市。

由于资金来源的限制,对于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会精心选择,如企业存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与贴现、银团贷款、按揭贷款业务、人民币信用卡业务等。

(4)筹划高技术含量的复杂金融交易业务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汇率弹性化,使得人民币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凸显,产生了日益增加的对管理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品等复杂金融交易工具的需求。外资银行具有这方面的比较竞争优势,有意介入这一市场。20xx年11月,东京三菱银行上海分行立即向监管当局提出在中国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申请。20xx年6月,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南洋商业银行、东京三菱银行获得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牌照。

全球现金管理等一类更复杂和有较高附加值的跨国财务管理服务都是外资银行积极筹办的业务。如外汇保值和增值、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跨国财务系统。其中,跨国财务系统,即地区财务中心(RTC)、共享服务中心(SSC)、现金汇集等之类的财务指导、咨询服务是外资银行的强项。

全球活跃银行历来重视基础专利的研究工作。所谓基础专利,即可以被多种从属专利引证的专利。一旦基础专利被其他从属专利引证,就可以收取不菲的使用费。例如,花旗银行在美国授权的“电子货币系统”专利,已被其他相关专利引证高达84次。花旗银行在全球已经取得64件金融产品基础专利。在中国,花旗银行已在国家专利局悄然申请了19项金融产品的“商业方法类”专利。截至20xx年底,至少又有8家银行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递交了发明专利申请,许多专利已进入审定阶段。花旗银行在中国申请金融技术专利,其目的是要做全球以及国内银行电子核心技术及标准的垄断者。

5、外资银行八大核心业务

国际活跃银行尽管业务非常广泛,都很强调核心市场/产品优势,做到业务广中有精。如花旗银行具有信用卡、零售银行、外汇交易和贸易融资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大通曼哈顿银行则在全球批发银行业务、全球托管和清算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在华的外资银行同样强调要以核心业务制胜。

(1)个人理财业务

个人理财已成为国际活跃银行业务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理财,分为面向富豪阶层的私人银行服务和面向一般富裕阶层的贵宾理财服务。

(2)外汇资金业务

银行的外汇资金业务包括外汇买卖业务、货币市场业务、贵金属业务、债券业务、筹资业务、衍生产品业务等。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外汇资金业务更多地集中在外汇资本金结汇业务和因私购汇业务。

(3)外汇存贷业务

a.外汇存款。一是外币结构性存款。外币结构性存款,即提供不同程度本金保证、与汇率挂钩的结构性存款。汇丰银行推出的双利存款,花旗银行推出的优利帐户,渣打银行推出的汇利帐户,荷兰银行推出的美元挂钩存款均属此类性质。二是外汇贷款业务。包括短期贷款和银团贷款。

b.外汇—人民币转换贷款

(4)消费信贷

a.住房抵押贷款b.汽车消费贷款

(5)信用卡

外资银行十分看好中国的银行卡市场。而拟议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卡管理条例》将允许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和其他外资发卡机构进入银行卡市场。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关于讲到外资银行在中国进行银行卡业务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是赞成和支持的。??所以我们支持外资银行应该有自己的银行卡业务。”

(6)企业现金管理业务

国际银行业的公司业务已经从单纯的支付结算和贷款授信业务为主转变为银行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现金管理服务。

(7)证券及投资银行业务

a.QFII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

自20xx年1月,花旗、汇丰和渣打三家外资银行获批从事QFII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后,目前已有多家外资银行(东亚银行等)获得QFII托管行资格。QFII托管银行提供的服务包括:为投资者申办QFII资格;代客托管资产组合;提供兑换外汇、人民币资金结算、证券及现金结算;监督合格投资者客户的投资运作;向监管机构汇报合格投资者客户的投资活动、收付汇款、兑换外汇、收取本金及指定;人民币户口的活动情况;提供财务报告服务,并遵从公布所规定的一切申报要求。 8

b.QFII业务

QFII可以在中国投资股票、债券和基金。QFII必须在3个月内将资金汇到在托管银行建立的帐户中。根据外汇管理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单个合格投资者申请的投资额度不得低于等值5000万美元的人民币,不得高于等值8亿美元的人民币。”

c.不良资产管理及抵押贷款证券化

值得注意的是不良资产处置实际上成为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跳板。通过参与不良资产的处置,外资进入目前尚受管制的领域。一些不良资产经过重组、整合后,可以形成新的竞争力。外资机构可以通过购买不良资产而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以较小的投入计入被管制的领域,并且如果持有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外资机构可以通过处置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而成为上市公司的债权人或股东,间接进入A股市场,以较小的投入而获得管制带来的溢价。

d.中资企业海外融资业务

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包括IPO和发债,都是外资银行争夺的业务。

中资企业境外上市,根据上市公司注册地的不同区分为两类: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和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是指在境内注册、境外上市的公司,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是指在境外注册、中资控股的境外上市公司。”对于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通常又根据上市地点将其称为H股(香港)、N股(纽约)、L股(伦敦)和S股(新加坡)等。在港上市的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通常称为红筹股——意即公司的利润规模上有超常规的增长。两类境外上市公司的共同特点都,是上市在境外,营运主体、业务收入主要在内地(中银香港等是例外)。

(8)国际结算清算业务

a.国际结算业务

信用证、托收等基本国际结算业务,外资银行都可以提供。部分外资银行利用离岸结算业务,政策的灰色地带,通过离岸帐户办理国际结算,中转费用少、资金在途时间短,很有市场竞争力。外资银行往往从提供信用证担保开始,然后再推广到外汇贷款,并通过这些服务带动结算业务的发展,进而拓展到其他的金融产品。

b.外汇清算业务

20xx年11月,允许香港银行办理个人人民币业务后,中银香港、汇丰及渣打等7家香港银行提出申请希望成为人民币在香港的清算行。20xx年2月,中银香港全面启动清算业务。从2月25日起,中银香港为40家参加办理个人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提供存款、兑换和汇款清算服务。

(六)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对中国来说,由于美国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地,出口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美国经济衰退、消费疲软将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但对金融领域而言,印度可能遭受的冲击最大,言外之意是中国金融领域受到冲击的可能性会小很多。目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比原来预期的要小,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已经造成了实质性危害。同样,在此次浩劫过程中,中国也难幸免,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对中国贸易而且对中国金融也已经产生了实质性冲击:资本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股市大幅下挫;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进口品价格持续走高,输入型通胀成为推高物价的重要动力。

前不久,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的洪祝平表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衰退将通过贸易、金融和能源、农产品在内的商品市场三个渠道对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金砖四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产生影响。对中国来说,由于美国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地,出口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美国经济衰退、消费疲软将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但对金融领域而言,印度可能遭受的冲击最大,言外之意是中国金融领域受到冲击的可能性会小很多。同样,央行行长周小川4月12日在华盛顿参加国际会议时也表示,从目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比原来预期的要小。其实,这也是许多人的观点。那么,这次被罗杰斯称为信贷史上“最大泡沫”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领域究竟有何影响?影响有多大?未来趋势又是如何呢?

1、起初人们对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判断普遍比较乐观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是由美联储频频降息、商业银行放松贷款条件、消费者低成本炒房共同引发的,实际上孕育时间至少持续了四五年,不过直到去年上半年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出现财务困难为标志,危机才真正开始显露。次贷危但在次贷危机刚发生时,人们对次贷危机的严重性认识普遍不足,预期比较乐观。比如,当初(20xx年8月)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市场动荡会使美国经济增长减缓。但他相信,美国经济和市场是强健的,足以消化金融市场动荡造成的损失,从而可以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弗朗索 9 机发生已经有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次贷危机已经引起美国经济金融动荡,甚至放缓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

瓦·布吉尼翁(20xx年9月)更加乐观,他表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将在几个月后结束,对美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里丝廷·福布斯也对次贷危机的影响表现了较为积极的态度,认为次贷危机如同为美国经济打开了一个缺口,虽然存在消极影响,但不至于动摇美国经济的全局。并且近几年美国企业界整体表现不错,盈利大幅增加,有助于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

同样,国内学者谭雅玲(20xx年8月)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她认为虽然次贷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并且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个焦点话题。但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是低端客户的问题,对美国房地产大势影响有限,不大可能导致美国经济或金融出现实质性的改变或动荡,目前国际市场对它的过度关注更多的是一种炒作,次贷危机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被过度夸大了。

当然,也有学者分析指出了美国次贷危机可能会引起美国房地产业的进一步衰退。因为次贷的违约率上升,抵押房屋被抛售,增加房屋市场供给,降低市场价格,减少新建房屋的投入,房屋市场收入减少带来的消费市场萎缩,投资和消费减少带来的总需求的大幅下滑和美国经济增长下滑,经济不景气对进口商品需求下降,使得全球对美国的商品出口受到影响,动态均衡的第一个环节可能被打破。

对中国来说,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花旗银行经济学家黄益平也表示,次贷危机对中国没有直接影响。同样,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郑京平8月19日认为,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人民银行的易纲当时(8月)也认为,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不大,因为目前我国银行业整体信贷资产质量还是比较好的。北大教授林毅夫甚至说,次贷危机对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影响。

与此相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次贷危机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向阳研究员(20xx年底)就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和经济放缓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从贸易来说,美国经济如果降低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的增长率将会下降6个百分点,所以通过贸易这个渠道毫无疑问会产生重大影响。但通过金融领域的影响反而没那么明显,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开放的步伐比较慢,所以还没有分享到当初美国人搞房地产抵押贷款发行的各种各样的有价债券带来的好处。至于对中国金融领域的影响,许多人的观点是影响有限。以中国股市(20xx年8月)为例,分析认为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股市受全球及美国股市的影响并不大,甚至存在“背离”现象:美国经济增长目前已跌落至五年以来的最低谷,而中国经济的增速却达到了三年以来的最高值;美国股市7月以来连续暴跌,而中国股市却连创新高。

可见,在次贷危机发生后不久的几个月里,大多数人持有比较乐观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进而对世界经济影响有限,对中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影响就更加微弱。

2、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实际冲击远超出人们的预期

不过,回顾一年来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经济指标均超出人们的预想。首当其冲,美国经济20xx年全年仅增长了2.2%,为20xx年以来最低(第四季度甚至仅增长0.6%),而今年一季度增长可能为零甚至为负,全年最乐观的估计也在2%左右;欧盟预计增长2%,远低于去年预测的2.4%的水平;最新预测,日本2008财年增长可能在1.1%,比2月份预测值又低了0.6个百分点。另外,全球股市普遭重创,半年内,道琼斯工业指数(DJI)下跌15%、日经指数(OSA)、和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SES跌幅均在20%左右。毫无疑问,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已经造成了实质性危害。同样,在此次浩劫过程中,中国也难幸免,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对中国贸易而且对中国金融也已经产生了实质性冲击。

(1)资本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股市大幅下挫

20xx年,中国股票市场一路走高,1月末上证指数只有2786点,到8月23日,短短半年多的时间,上证指数就突破5000点大关,10月15日又站上了6000点的历史高位,10月16日达到6124点,再创历史新高。但此后,股指一路走低,截止到20xx年4月11日,上证指数为3493点,下跌2500多点,跌幅超过40%,是今年以来全球跌幅最大的证券市场。我们认为,在本次大调整中,至少有40%与美国次贷危机、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有关,即至少有1000点跌幅与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有关。随着股指的大幅下挫,沪深股市总市值也急剧缩水。20xx年11月5日,随着中国石油的上市,沪深股市总市值一度达到33.6万亿元,但随着股指一路下滑,目前两市总市值约为23万亿元,缩水10万亿元,蒸发速度之快为世界罕见。半年来,大陆股指巨幅下挫,一举推翻了此前有人认为的“中国股市受全球及美国股市影响并不大,甚至存在背离现象”的观点,让社会各界深切感受到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大陆资本市场的影响。实际上,有研究表明,20xx年以后中国大陆股市与世界股市关联度已经达到了60%左右。

(2)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

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在次贷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美国不断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衰退,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再加上中、美利率倒 10

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更是无法阻挡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步伐,使中国再次成为国际资本保值增值的避风港。实际情况是,目前中国大陆一年期存款利率为4.14%,远高于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2.25%,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上升,仅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上涨了4.2%,很多人预计今年的涨幅在10%左右,这样即使不做任何投资,国际资本只要把钱转移到中国存进银行,就能得到稳定的(低风险)高回报(收益10%以上)。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一季度宏观数据的佐证。央行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682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9.9%,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539亿美元,同比多增182亿美元。扣除外贸顺差(414亿美元)和FDI(274亿美元)之后,一季度外汇储备增量中不能被解释的部分仍然达到851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比重的55.3%,这充分表明了目前中外利差倒挂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使得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由于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增加、美元走软、预期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直到20xx年4月10日首次“破七”。数据显示,一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处于升值通道中,而且进入20xx年以后,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截止到20xx年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首次跌破人民币7.0000元,美元开盘报人民币6.9920元。反过来,人民币升值又激发了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冲动,使外汇储备、资金流动性进一步增大,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使人们对央行加息的预期进一步增强,外资进入中国的冲动更加强烈。由此可见,央行加息、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增加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金融领域运行的突出特征,使得央行多项货币政策处于两难境地.。

(3)进口品价格持续走高,输入型通胀成为推高物价的重要动力

由于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市场动荡,美国、欧盟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降息、注资等措施以防止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结果必然是全球流动性大幅增加,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陡然增加。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1-2月份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涨幅达到44.1%。同时,美元贬值,使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粮食、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xx年以来,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价格上升33.5%,矿物燃料类产品上升53.8%,煤类产品上升37.3%,石油类产品上升54.5%,天然气类商品上升49.8%。这些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带动了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提高。2月份我国R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7%,与此类产品进口价格迅速拉升有直接关系。

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直接增加了我国上游产业的生产成本,这必然会挤压本产业内部的利润,或者向下游产业转移成本。我们认为,发生向下游产业转移成本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根据最新数据,3月份CPI上涨8.3%,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PPI涨幅也达到6.9%,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传导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虽然不能认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国内CPI和PPI的大幅上涨都是由次贷危机及相关规避措施引起的,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美国次贷危机及其美元贬值确实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而增加了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加大了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

3、小结:还将发生什么?当防患于未然

从已经发生的情况可以看出,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世界的金融、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已经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正如经济学家樊纲近日在博鳌论坛上所指出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对中国外贸和资金层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目前缺少严密经验分析的必要数据,但通过观察和应用简单数据直接判断,我们认为,一年来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实际影响要比当初预测的要严重得多。到目前为止,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后续影响才刚刚开始,具体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但有两点可以明确:一方面要防患于未然,重视和观察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和世界金融经济波动的扩散的方向、范围和程度,以及对我国金融和经济影响的可能途径及其后果,提前做好前瞻性的应急准备,把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对过去分析、预测和政策等各方面的回顾、总结,分析和查找过去工作的成绩和不足,为今后更好地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支持。

11

更多相关推荐:
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xx)

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xx发布发布时间20xx1223111621来源中国网财经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孙毅中国网财经12月23日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

中国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xx摘要

中国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xx摘要发布时间20xx49100227来源人民网重庆视窗编辑万江人民网重庆4月9日电小微金融自20xx年正式提出以来至今已经走过六年的发展历程小微金融服务也从最初的模式探索阶段转入优化...

20xx年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

20xx年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互联网金融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主要表现在金融业与互联网业的交叉融合金融背后所经营的是建立在数字载体之上的资本信息信用和风险具有很强的数字化基础表现形式极易被技术改造虽然以互联网为代表...

《20xx年—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xx年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宏皓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随着社交网络的繁荣和金融脱媒化趋势的形成人类迎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序幕一拉开热潮就在中国开始了互联网金融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

20xx年—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xx年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全文20xx0425贸易金融贸易金融tradefinance关注贸易金融及时收取贸易金融跨境金融及财资的行业资讯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与趋势本微信公众号由贸易金融杂志...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格局研究报告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格局研究报告趋势一互联网金融助力社会形成多层级的金融服务体系趋势二以抽象逻辑组合不同金融业务趋势三提高财富的使用价值将有效拓展平台发展空间趋势四纵向战略综合平台未覆盖的市场趋势五横向战略同质化...

中国金融仓储业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20xx-20xx年

中国金融仓储业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20xx20xx年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内容简介第1章中国金融仓储业背景综述11金融仓储概念与特征111金融仓储的概念112金融仓储的特征113与传统仓储...

中国金融培训行业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xx-20xx年

中国金融培训行业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xx20xx年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目录第一章研究概述11第一节研究背景11一产业背景11一产业定义11二产业分类12三产业发展历程13四产业价值链...

20xx-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xx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一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定义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涵盖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和第三方金融平台六种模式而这六种模式也正是现阶段我国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20xx-20xx年

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20xx20xx年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目录第一章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综述11第一节互联网金融行业概述11一行业定义11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11一成本低1...

《20xx年—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干货:《20##年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未来,只有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开始运用互联网金融这个工具的时候,那么互联网金融的精彩大戏才开始上演。同时,在我们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在我们互联网金融创…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xx)》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xx6月3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京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xx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单位交通银行牵头20余家成员银行参与撰写其主要报告点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