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模拟各种药物对蛙心灌流的影响

时间:2024.4.13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模拟各种药物对蛙心灌流的影响

【实验原理】

心脏的正常节律性活动需要一个适宜的内环境,内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心脏的正常活动.本实验通过模拟软件在蛙心的灌流液内人为地加入一些物质而改变心脏活动的内环境,通过对心跳张力和收缩幅度的观察,判断药品成分对心脏的影响及不同药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验步骤】

1、抽取蛙心灌流液,加入无钙任氏液,得到实验结果

2、加2%氯化钙溶液

3、加入1%氯化钾溶液

4、加入0.001%乙酰胆碱溶液

5、加入0.5%阿托品溶液

6、加入0.01%肾上腺素溶液

7、加入0.2%普萘洛尔溶液

【实验结果与分析】

1.抽取蛙心灌流夜,加入无钙任氏液,得到实验结果如下:

                         图一:加入无钙任氏液心脏张力变化

由图像知:加入无钙任氏液后,曲线的幅度变小,即心脏的最大张力缓慢降低至2.3g,同时可观察到心脏收缩幅度降低,心率变化不大。

分析:心肌的收缩依赖外源钙离子的供给和启动,细胞外的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激活肌质网膜上钙离子释放通道,使钙离子从基质网池中释放至胞质中,钙离子浓度迅速上升,结合肌钙蛋白C,解除肌球蛋白结合位点的抑制,心肌收缩。将心肌放在无钙溶液中,心肌将很快停止收缩。

2、加氯化钙溶液后的心脏张力变化

图二:加氯化钙溶液后的心脏张力变化

由图像知:加入氯化钙后,心脏最大张力增大,约7.05g。同时可见曲线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维持水平,心率先有所增加,增至38bmp后降低为0,心脏在加液一段时间后停止收缩。

分析:加入氯化钙后,胞外的钙离子浓度增加,进入细胞内的钙离子变多,引发心脏收缩,并使其收缩幅度增大,而钙离子浓度过高时,其可以与肌钙蛋白结合且不能解离,使心脏停留在收缩期不可舒张。

3、加1%氯化钾溶液

图三: 加入氯化钾时心脏张力变化

由图像知:加入氯化钾后,曲线幅度不断下降,最后接近于一条直线,心率逐渐变小为0,心脏慢慢停止不动,停留在舒张期。

分析:胞外钾离子的浓度增加,静息电位减小,阈电位增大,导致心肌收缩振幅降低,最后不能收缩。

4、加0.001%乙酰胆碱溶液

图四:加入乙酰胆碱是心脏张力变化

由图像知:加入乙酰胆碱后,曲线迅速下降,直至减小到2.5g后,成为一条直线。蛙心收缩张力下降下降,心率下降至0。心脏活动逐渐减弱,基本不再跳动。

分析:乙酰胆碱和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膜k通道通透性升高,促进钾外流,使心脏自律性下将,同时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心肌收缩力下降。

5、加0.5%阿托品溶液

图五:加入阿托品后心脏张力变化

由图象知:加入阿托品后,蛙心受刺激线心脏张力没有明显变化。

分析:阿托品可以和M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抑制了乙酰胆碱合成的作用。

6、加0.01%肾上腺素溶液

图六:加入肾上腺素时心脏张力变化

由图像知:加入肾上腺素,曲线的幅度增大,即心脏的张力增大,最终达到7.18g,心率变化不明显。

分析:肾上腺素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结合,导致心肌细胞和胞浆网膜钙离子通透性增加,肌浆中的钙离子的浓度增大,心肌收缩增强。

7、加0.2%普萘洛尔溶液

图七:加入普萘洛尔溶液时心脏张力变化

由图像知:加入多洛尔(普内洛尔和肾上腺素)后,曲线没有明显变化。

分析:普内洛尔是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的阻断剂,抑制了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的作用,心脏正常跳动。

讨论与分析:

由以上实验结果得知,Ca2+在蛙心灌流实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肾上腺素对心脏的活性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Na+、K+、Ca2+、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均对心脏收缩活动具有一定影响。Na+使心肌的收缩活动减弱,Ca2+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K+使心肌收缩力降低,心搏曲线振幅减小,而一些药物可以作为另一种药物的抑制剂,通过心脏灌流实验,可以验证一些成分对心脏活性的影响,从而开发出心脏保健和治疗药品


第二篇:运动解剖


正 常 人 体 解 剖 学

实 验 指 导

湖北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1

绪 论

(一)人体解剖学实验的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直观性强,名词多、描写多是其特点。形态学的学习方法 主要是听课和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人体形态结构进行独立 的观察、寻认、分析、对比、描述、记忆、归纳总结,从而获得比较全面、系统的正常人体 解剖学知识的教学活动。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尸体标本和教学模型的观察,活体的触摸,加 深对形态知识的理解,将形态学活,帮助学生记忆。在实验时,要坚持形态与功能相互依存 的观点、进化发展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观点。在学习中, 要学会将教材、标本、模型、教材图谱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正确全面地认识

和记忆人体形态结构,学好解剖学的目的。

(二)人体解剖学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人体解剖学实验课一般采取实验要点讲授、学生独立观察标本(或示教)和老师课后小 结三个环节。要把人体众多的器官、结构弄清楚,需要边读教材、教材图谱,边仔细观察标本和联系活体,并注意标本的方位和切面,还可画一些简教材图,这样更可加深印象。看清形态以后,还要结合功能和发生来思考,再适当联系临床应用,力求弄懂,这样所学的知识就更灵活,记忆也更牢固。为此,同学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锻炼和要求自己。

1.学会配合使用教材、实验指导、教材图谱和直观教具(包括模型和标本),独立地进行标

本观察。

2.熟练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方位术语及各系统的常用术语,熟悉人体解剖学一般的 描述方法及各个系统的特点。

3.善于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包括各种教材图谱、挂教材图、标本、模型),帮助自己理解教材中

的文字描述和寻认各种结构,并找出辨认的根据。

4.要十分注意老师的课前讲解、提间、示教及小结,不仅要掌握学习的内容,更重要 的是学习观点和方法,培养自己的独立观察和独立分析学习能力。

5.要集中注意力,使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争取做到三勤

(1)勤动脑 多思考、多分析。

(2)勤动手 多接触标本、多画教材图、勤做笔记、勤小结。

(3)勤动口 勤读、善间、相互讨论。

6.自觉遵守实验规则,爱惜教具,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风。 2

第一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学

一、总论

(一)目的要求

掌握骨的构造;熟悉骨的形态;了解骨的理化特性。

(二)标本教具

1.示骨松质、骨密质的长骨干纵切面标本;示骨膜、骨髓腔、骨髓的湿标本;煅烧骨和脱钙骨;长、短、扁和不规则骨。

2.成人和儿童胫骨x线片。

(三)教学时数

1/2学时。

(四)注意事项

1.观察骨膜时,应用镊子将骨膜轻轻夹起,以免夹损或撕脱骨膜。

2.观察煅烧骨应轻拿轻放。

3.x线片为示教内容,只需了解其大概,不必深究。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

(六)实验内容

正常成人共有206块骨,其中

躯干骨(椎骨、胸骨及肋骨) 51块

颅骨 23块

上肢骨 64块

下肢骨 62块

听小骨 6块

共计 206块

1.骨的形态(教材图1-2)

(1)长骨 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有一体两端。中间细长称体或骨干,围成骨髓腔,容纳骨髓。两端膨大称骺,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

(2)短骨 呈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较灵活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如颅盖骨、胸骨和肋骨。

(4)不规则骨 形态不规则,如椎骨、蝶骨。

2.骨的构造(教材图1-3、4)

(1)骨密质、骨松质、骨膜和骨髓腔的观察 取一湿的长骨标本,可见在骨的外表覆有一层纤维膜,即为骨膜。再取一长骨纵剖标本观察,在骨干中央有一空腔称骨髓腔,其周围及两端骺外层的骨质质地致密称骨密质,长骨骺内部的骨质结构疏松,呈海绵状为骨松质。

(2)X线片(示教)

①在x线片上按上述部位,可观察到骨密质、骨松质和骨髓腔。

②在小儿胫骨的上端(或下端),可见到有不显影的带状或线状部分称骺软骨,与成人胫骨对照,可见在成人胫骨的上端(或下端)有一均匀一致的白线条称骺线。

(3)骨的理化特性

①煅烧骨(去掉有机质)虽形状不变,但脆而易碎。取煅烧骨一段,用手轻压,观察其结果。

3

②脱钙骨(去掉无机质)仍具原骨形态,但柔软有弹性。取一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试其是否可以弯曲。

③再取未经处理的骨,与上述两者比较,观察其物理特性,并说明理由。

二、躯干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躯干骨的组成,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2.掌握胸骨的分部和形态结构,熟悉肋骨和骨性胸廓的一般形态结构。

3.掌握躯干骨的骨性标志。

(二)标本教具

1.完整骨架、胸骨、肋骨、骶骨和游离椎骨(包括一般颈椎、寰椎、枢椎、隆椎、胸椎和腰椎)。

2.串连椎骨标本或模型。

(三)教学时数

1~2学时。

(四)注意事项

1.观察标本时,应参照书本上的插教材图,把标本放在解剖位置,分清其上、下、前、后、

左、右各方向,遇有疑难间题,可对照完整骨架解决。

2.重要骨性标志需在活体上摸认。

3.实验完毕后,应将标本、模型整理好,放回指定位置。若发现散失或损环,应及时向带教老师报告。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14

(六)实验内容

躯干骨(51块) 椎骨 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 胸骨 1块

肋骨 24块

1.椎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 取胸椎标本观察(教材图l-6)。

椎骨由椎体、椎弓及由椎弓伸出的7个突起构成。椎体在椎骨前份,呈短圆柱状,椎弓为椎体后方呈弓形的骨板,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全部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椎弓根。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称椎弓板。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椎弓上伸出7个突起,即 向两侧伸出的一对横突,向上伸出的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的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2)各部椎骨的特点

①颈椎 共有7个,其中第1、2、7颈椎形态特殊。

一般颈椎的特点(教材图1-7) 椎体较小,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通过。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特殊颈椎的特点

第1颈椎 又名寰椎(教材图1-8),呈环形,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侧的侧块构成。侧块上、下有关节面分别与枕髁和第2颈椎相关节,前弓的后面有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

4

第2颈椎 又名枢椎(教材图1-9),特点是由椎体向上伸出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

第7颈椎 又名隆椎(教材图1-10),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又,体表容易摸认,是临床计数椎骨和针灸取穴的标志。

②胸椎(教材图1-6) 共12个,其主要特点是椎体两侧和横突上有与肋骨相关节的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彼此掩盖,呈叠瓦状。

③腰椎(教材图l-11) 共5个,特点为椎体粗大,棘突短宽,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故相邻棘突之间的间隙较大,临床上可在此处作腰椎穿刺术。

④骶骨(教材图l-12) 成人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因此骶骨有些结构与椎骨相似,有的则是椎骨愈合后的遗迹。

骶骨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光滑微凹,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中部有4 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的痕迹。横线两端有4对骶前孔。背面隆凸粗糙,有4对骶后孔。骶 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骶管上连椎管,下端的开口称骶管裂孔,裂 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此作为标志。骶骨的两侧的上份有耳状面与髂骨 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

⑤尾骨(教材图1-12) 由4~5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

2.胸骨 位于胸前壁正中,上宽下窄,属于扁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 突三部分(教材图1-13)。胸骨柄上缘有三个切迹,正中的称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接。胸骨中部呈长方形,称胸骨体。体与柄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胸骨体下端为一形状不定的薄骨片,称剑突。

3.肋 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教材图1-14),共12对。现只观察肋骨。除第1肋外,其余各肋形态大致相同。肋骨为细而长的弓状扁骨,分为中部的体和前、后两端。前端稍宽,与肋软骨相接。后端膨大,称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肋凹相关节。肋头外侧的狭细部分称肋颈。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有关节面与相应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分内、外两面及上、下两缘。在内面近下缘处有一浅沟称肋沟,有肋间神经、血管经过。肋体的后份弯曲度更为明显,称肋角。

躯干骨观察完毕后,请同学们对照骨标本,在自己的身体上摸认下列各骨性标志 隆椎 棘突、骶角、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肋骨。

三、上肢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掌握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及尺骨的形态和主要结构;

2.掌握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3.熟悉手部骨的分部和形态结构。

(二)标本教具

全套上肢骨、完整骨架、成人手骨x线照片

(三)教学时数

1~2学时。

(四)注意事项

观察时,首先要按实验内容的描述,把骨标本放在解剖位置,注意分清前、后和左、右;其次要经常对照完整骨架观察,熟悉各骨的结构在整体中的位置。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18

5

(六)实验内容

上肢骨(32块×2) 上肢带骨 锁骨1块×2、肩胛骨1块×2

自由上肢骨 肱骨1块×2、尺骨1块×2、桡骨1块×2、手骨(腕

骨8块×2、掌骨5块×2、指骨14块×2)。

1.上肢带骨

(1)锁骨(教材图1-15) 位于胸廓前上方,呈“~”形。内侧端粗大称胸骨端,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称肩峰端,与肩峰相关节。锁骨对固定上肢、支撑肩胛骨、便于上肢灵活运动起重要作用,其全长均可在体表摸到,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2)肩胛骨(教材图1-16、17) 为一三角形扁骨,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上份,介于第2-7肋之间。可分为三缘、三角和两面。上缘的外侧部有一弯曲的指状突起,称喙突。内侧缘较薄,

靠近脊柱,又称脊柱缘;外侧缘肥厚邻近腋窝,又称腋缘。上角在内上方,平对第2肋。下角平第7肋水平,体表易于摸到,为计数肋的标志。外侧角膨大,有朝向外面的关节面,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前面与胸廓相对,为一大的浅窝,称肩胛下窝。后面被一向前外上突出的骨嵴肩胛冈,分为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称肩峰,是肩部的最高点。

2.自由上肢骨

(1)肱骨(教材图1-18) 位于上臂,是典型的长骨,可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有呈半球形的股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周围的环形浅沟,称解剖颈。 颈的外侧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大、小结节之间有结节间沟。上端与体交界处较 细为外科颈。

股骨体中份外侧面有一粗糙隆起称三角肌隆起,为三角肌附着处。在粗隆的后内侧有一斜行的浅沟称桡神经沟,内有同名神经经过。股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

股骨下端外侧有一半球形的肱骨小头,与桡骨头上面的关节面构成关节。内侧部为形如滑车状的滑车切迹,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关节。滑车的后上方有一深窝,称鹰嘴窝。小头的外侧和滑车内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外上髁和内上髁。内上髁的后下方有尺神经沟,内上髁骨折或肘关节脱位时,有可能伤及沟内的尺神经。

(2)桡骨(教材图1-19) 位于前臂的外侧,分一体两端。上端稍膨大称桡骨头,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形成肱桡关节。头的周围为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形成桡尺近侧关节。头下方稍细,称桡骨颈。颈的内下侧有突起的桡骨粗隆。桡骨下端粗大,外侧有突向下的锥形突起,称桡骨茎突,为骨性标志。下端的内侧面有与尺骨头相关节的尺切迹。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形成桡腕关节。

(3)尺骨(教材图1-19) 位于前臂的内侧,分一体两端。上端的前面有一大的凹陷关节面,称滑车切迹(半月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切迹的上、下方各有一突起,上方大者称鹰嘴,下方小者为冠突。冠突的外侧面有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尺骨下端称尺骨头,其后内侧向下的突起称尺骨茎突。

(4)手骨(教材图1-20) 分为腕骨、掌骨和指骨(用串连的手骨标本并结合手部x线片观察)。

①腕骨 由8块小的短骨组成,它们排列成远侧、近侧两列,每列4块。由桡侧向尺 侧,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近端共同形成一椭圆形的关节面,与桡骨的腕关节面及尺骨下端的关节盘构成桡腕关节。所有腕骨在掌面形成一凹陷的腕骨沟。

②掌骨 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称第1~5掌骨。掌骨分一体及两端,近侧端名底, 远侧端称头,底与头之间部分为体。

6

③指骨 共14节,除拇指仅有2节外,其余4指均为3节,由近端向远端依次为近节 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指骨的近端称底,中间部为体,远端为滑车。

上肢骨观察完毕后,请同学们对照骨标本,在自己身体上摸认下列各骨性标志 锁骨、 肩胛冈、肩胛骨下角、肩峰、鹰嘴、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尺骨头、尺骨茎突、豌豆骨 和掌骨等。

四、下肢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下肢骨的各称、数目、位置;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形态和主要结构;下 肢的重要骨性标志。

2.熟悉足骨名称、位置和排列。

(二)标本教具

全套下肢骨、完整骨架、小儿髋骨。成人足骨x线片。

(三)教学时数

l~2学时。

(四)注意事项

参阅上肢骨。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8-22

(六)实验内容

下肢骨(31块×2)

下肢带骨 髋骨1块×2(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

自由下肢骨 股骨1块×2、髌骨1块×2、胫骨1块×2、腓骨1块×2、足骨(跗骨7 块×2、跖骨5块×2、趾骨14块×2)。

1.下肢带骨 髋骨(教材图1-21~23) 属于不规则骨,幼年时的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借软骨连接而成(可在小儿髋骨标本上观察),15岁左右软骨骨化,三骨融合成一骨。在融合部的外侧面有一深窝,称髋臼。坐、耻骨之间围成闭孔。

(1)髂骨 构成髋骨的后上部,分为肥厚的髂骨体和扁阔的髂骨翼。翼的上缘肥厚,称髂嵴。髂嵴的前、中1/3交界处向外侧突出称髂结节,为一重要的骨性标志,临床常在此进行骨髓穿刺抽取红骨髓检查其造血功能。两侧的髂嵴的最高点连线,约平第4腰椎棘突,是临床确定椎骨序数的方法之一。髂嵴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在髂前、后上棘的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为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骨的内面光滑凹陷,称髂窝。髂窝的下界有圆钝的骨嵴,称弓状线,窝的后部骨面粗糙不平,有一耳状关节面,称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

(2)坐骨 构成髋骨的后下部,分坐骨体和坐骨支。体后缘有一尖锐的突起,称坐骨棘,棘下方为坐骨小切迹。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为坐骨大切迹。坐骨体下后部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其末端与耻骨下支结合。体与支移行处的后部是肥厚而粗糙的坐骨结节,为坐骨的最低点,体表可触及。

(3)耻骨 构成髋骨的前下部,分为体和上、支。耻骨体和髂骨体结合处骨面粗糙隆起,称髂耻隆起。自体向前内延伸出耻骨上支,其末端急转向下,成为耻骨下支。耻骨上支的上缘锐薄,称耻骨梳。耻骨梳向前终于耻骨结节。耻骨上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椭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

2.自由下肢骨

(1)股骨(教材图1-24) 位于大腿部,是全身最长最粗的长骨,可分为一体两湍。 7

上端有球形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的外下方较细部分为股骨颈,体与颈交界处有 两个隆起,上外侧为大转子(同学们用手掌贴在股上部的外侧,并旋转下肢,可以感受到大转子在手掌下转动),下内侧的较小为小转子。大、小转子之间,在后方有隆起的转子间嵴, 在前面以转子间线相连。股骨体后面有纵行的骨嵴,称粗线,此线上端分叉,向外上延伸为臀肌粗隆。下端有两个向下后的膨大,分别称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为内上髁和外上髁。

(2)髌骨(教材图1-25) 位于股骨下端的前面,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光滑的关节面,与股骨髌面形成关节。髌骨可在体表摸到。

(3)胫骨(教材图1-26) 位天小腿内侧,对支持体重起重要作用,故较粗壮,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之间有向上的隆起称髁间隆起,为前后交叉韧带的附着处。上端与体移行处的前面有粗糙的隆起称胫骨粗隆,它是股四头肌腱的附着处。胫骨体呈三棱形,其前缘和内侧面在体表可摸到。下端内侧面向下突出称内踝。

(4)腓骨(教材图1-26) 位于小腿外侧,细而长,上端略膨大称腓骨头,头下方变细称腓骨颈,下端膨大称为外踝。腓骨头浅居皮下,是重要的骨性标志。

(5)足骨(教材图l-27) 可分为跗骨、跖骨及趾骨(用串连的足骨标本并结合足部x线片进行观察)。

①跗骨 共7块,排成前、中、后三列 后列为跟骨和距骨,跟骨后部粗糙隆起称跟骨结节。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距骨滑车,与胫、腓骨下端相关节。中列为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骰骨。

②跖骨 共5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其后端为底,中间为体,前端为 头。

③趾骨 有14节,除 趾仅两节外,其余各趾为3节。

下肢骨观察完毕后,同学们应在自己的身体上摸认下列骨性标志 髂嵴、髂前上棘、髂 后上棘、坐骨结节、耻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股骨内侧髁、股骨外侧髁、股骨内上髁、股骨 外上髁、髌骨、胫骨内侧髁、胫骨外侧髁、胫骨粗隆、腓骨头、内踝、外踝、跟骨结节。

五、颅骨

(一) 目的要求

1.掌握颅骨的名称、数目及重要的孔道和结构。

2.掌握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

3.掌握颅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4.熟悉颅骨整体观以及颅底内面观的主要孔道和结构。

5.熟悉新生儿颅骨的特征。

(二)标本教具

1.完整颅骨、分离颅骨、颅盖、颅底骨、颅矢状切面和婴儿颅标本。

2.放大彩颅和筛骨、颞骨、蝶骨模型。鼻腔外侧壁模型。

(三)教学时数

1~2学时。

(四)注意事项

1.颅骨某些部位骨质薄而易碎,观察时要轻拿轻放。

2.观察分离颅骨时,应随时对比完整颅骨,以便了解分离颅骨及其重要结构在完整颅上的位置。

3.观察时,要参考书中的插教材图,帮助寻找结构。在观察颅底外面时要特别注意解剖位置。

8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29

(六)实验内容

颅骨共23块(不包括6块听小骨),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脑颅骨(8块)成对 顶骨和颞骨

不成对 额骨、枕骨、筛骨和蝶骨

面颅骨 (15块) 成对 鼻骨、泪骨、下颌骨、颧骨、额骨、下鼻甲

不成对 犁骨、上颌骨和舌骨

1. 脑颅骨(教材图1-28、29) 共8块,位于颅的后上部,围成颅腔,容纳脑。

(1)额骨 l块,位于颅的前上部。

(2)顶骨 2块,位于颅盖部中线两侧,介于额骨与枕骨之间。

(3)枕骨 1块,位于颅的后下部。

(4)颞骨 2块,位于颅的两侧,参与颅底和颅腔侧壁的构成。其中参与颅底构成的部分,称颞骨岩部,其内含有前庭蜗器。

(5)蝶骨 1块,位于颅底中部,枕骨的前方,形似蝴蝶。

(6)筛骨 1块,位于颅底,在蝶骨的前方及左右两眶之间。通过放大的筛骨模型观察,筛骨额状切面呈“巾”字型,分为三部分 ①筛板 呈水平位,构成鼻腔的顶,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②垂直板 居正中矢状位,构成骨性鼻中隔的上部。③筛骨迷路 位于垂直板的两侧,内含筛窦;迷路内侧壁上有两个卷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和中鼻甲。

2.面颅骨 (教材图1-28、29) 共15块,位于颅的前下部,构成眶、鼻腔、口腔和面部的骨性支架。

(1)上颌骨 2块,位于面颅的中央。内有大的含气腔,称上颌窦。

(2)鼻骨 2块,居两眶之间,构成鼻背。

(3)颧骨 1块,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

(4)泪骨 2块,为一小而薄的骨片,构成眶内侧壁的前部。

(5)腭骨 2块,位于上颌骨的后方。

(6)下鼻甲 2块,为附于鼻腔外侧壁的一对卷曲薄骨片。

(7)犁骨 1块,为垂直位斜方形骨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后下部。

(8)下颌骨 (教材图1-30) 1块,位于面部的前下部,可分为一体两支。下颌体居中央,呈马蹄形,上缘有容纳下牙根的牙槽。体的前外侧面有颏孔。下颌支是由体向后方伸出的方形骨板,其上缘有两个突起,前为冠突,后为髁突。髁突上端膨大,称下颌头,与下颌窝相关节。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相交处,称下颌角。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下颌孔。

(9)舌骨(教材图1-31) 1块,呈“U”形,分离独立(借肌肉和韧带与颅相连),位于下颌骨的下方。

3. 颅的整体观

(1)颅盖 取完整颅骨从上方观察,可看到在额骨与顶骨之间有横行的冠状缝,左右两顶骨之间有矢状缝,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似呈“人”字形的人字缝。

新生儿的颅(教材图1-37) 取婴儿颅观察,可见颅顶各骨之间的间隙较大,有结缔组织膜填充,称囟。其中最大的囟为前囟(额囱),呈菱形,位于冠状缝与矢状缝会合部。在矢状缝和人字缝相交处,有三角形的后囟(枕囟)。

(2)颅底

①颅底内面观(教材图1-32) 取颅底骨标本,可见颅底内面高低不平,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排列着三个凹陷,分别称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窝内有许多孔、裂,它们大都与颅外相通,故观察时,应同时查看它们在颅外的位置。

9

颅前窝 由额骨、筛骨和蝶骨构成,窝中央低凹部分是筛骨的筛板,板上有许多筛孔,有嗅丝通过。

颅中窝 主要有蝶骨和筛骨构成。中央是蝶骨体,体上面有容纳垂体的垂体窝。窝前两侧有视神经管,管外侧有眶上裂,它们都通入眶腔。蝶骨体两侧,自前向后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自棘孔有脑膜中动脉沟向外上走行。

颅后窝 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构成。窝内有枕骨大孔,孔前方有斜坡。孔的前外缘上有舌下神经管。孔的后上方有枕内隆凸,隆凸两侧有横行的横窦沟,横窦沟折向前下续为乙状窦沟,末端终于颈静脉孔。在颞骨岩部的后面有内耳门,由此通入内耳道。

②颅底外面观(教材图1-33) 后部中央有枕骨大孔,孔的后上方有枕外隆凸,孔两侧有椭圆形关节面为枕髁。髁的前外侧有颈静脉孔,其前方的圆形孔为颈动脉管外口。颈动脉管外口的后外侧有细长的茎突,其后外方为颞骨的乳突。茎突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茎乳孔前方的凹陷为下颌窝,与下颌头相关节。下颌窝前方的横行隆起称关节结节。前部有牙槽和硬腭的骨板,向后可见被犁骨分成左右两半的鼻后孔。

(3) 颅前面观(教材图1-28) 主要为两眶和骨性鼻腔等。

①眶 呈圆锥形,可分为一尖、一底和四壁,容纳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尖向后内,有视神经管通颅腔。底为眶口,朝向前下,略呈四边形,口的上、下缘分别称眶上缘和眶下缘。眶上缘上可见眶上孔(或眶上切迹),在眶下缘中份下方有眶下孔。眶上壁为颅前窝的底;眶内侧壁邻鼻腔和筛窦,近前缘处有泪囊窝,向下续为鼻泪管,通入鼻腔。试用探针从泪囊窝经鼻泪管,可通达鼻腔下鼻道;眶下壁为上颌窦的顶;外侧壁与上、下壁交界处后份各有眶上裂和眶下裂,内有血管、神经通过。

②骨性鼻腔(教材图1-34) 位于面颅中央,由犁骨和筛骨垂直板构成的骨性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半。在正中矢状切面颅骨标本或鼻腔外侧面模型上观察 可见外侧壁上有3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分别为上、中、下鼻甲。各鼻甲下方分别为上、中、下鼻道。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称蝶筛隐窝。

③鼻旁窦(教材图1-34、35、36) 共4对,为额骨、上颌骨、筛骨和蝶骨内的含气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额窦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最大,位于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其窦口高于窦底,故直立时不易引流;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内,由许多不规则的小房组成,可分为前、中、后三群,其中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4)颅侧面观(教材图1-29) 通过完整颅骨侧面观察,可见中部有一骨性孔为外耳门,门后方是乳突,前方为颧弓。颧弓上方的凹陷为颞窝。在颞窝区内,额、顶、蝶、颞4骨交汇处称翼点。此处骨质薄弱,外伤和骨折时,易损伤其内面的脑膜中动脉前支,引起颅内硬膜外血肿。

颅骨观察完毕后,请同学们对照颅骨标本,在自己身体上认真摸认下列骨性标志 乳突、枕外隆凸、下颌角、下颌头和颧弓。

第二节 关节学

一、躯干骨和上肢骨的连结

(一) 目的要求

1.掌握脊柱的组成和椎骨间的连结。

2.掌握肩、肘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

3.熟悉脊柱的生理弯曲、胸廓的构成和形态。

4.熟悉桡腕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

10

5.了解脊柱和胸廓的运动。

6. 了解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组成和特点;手关节的名称和组成。

(二) 标本教具

1.脊柱和椎骨间连结标本(示椎间盘、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

2.肩、肘、桡腕关节标本(打开和未打开关节囊两种)。前臂骨连结标本(示前臂骨间膜)。

3.躯干骨、上肢骨和完整骨架标本。手X线片。

(三) 教学时数

1~2学时。

(四) 注意事项

1.实习各类骨连结时,应紧密配合骨标本进行观察。

2.注意爱护标本,不得用力拉扯,标本看完后要用湿布盖好或放入保护液中浸好。

(五) 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0~42

(六) 实验内容

1.躯干骨的连结

(1) 椎骨间的连结(教材图1-39、40、41、42)

①椎体间的连结 椎体之间借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相连。取椎骨连结湿标本观察,可见椎体之间稍膨大,此即连结相邻椎体的椎间盘。在椎间盘横断的标本上观察,可见椎间盘中央部为白色而质较软的髓核,周围部为多层以同心圆排列的纤维环。颈腰部椎间盘前厚后薄,而胸部椎间盘则相反。同时,注意观察椎间孔的位置。在椎体和椎间盘的前面有上下纵行的前纵韧带。从去椎弓标本上观察,可见椎体和椎间盘的后面有纵行的后纵韧带。

②椎弓间的连结 包括椎弓板、棘突、横突间的韧带连结和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关节连结。取经正中线纵剖的脊柱标本观察,可见连于棘突尖端纵行的棘上韧带。连于两棘突之间较短的棘间韧带。连于相邻两椎弓板之间的为黄韧带(弓间韧带)。

(2) 脊柱(教材图1-44) 在完整骨架上观察,可见脊柱位于背部正中,构成人体的中轴。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及其连结组成。从侧面观察,脊柱呈“s”形,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从后面观察,脊柱在后正中线上有一串棘突。颈椎棘突较短,近水平位;胸椎棘突较长,斜向后下,呈叠瓦状,相互掩盖;腰椎棘突呈水平位,棘突之间间隙较大。

(3) 胸廓(教材图1-47) 在完整骨架上观察,可见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结组成。成人胸廓呈前后略扁,上窄下宽的圆锥形。新生儿的胸廓横径与前后径大致相等,近似桶状。胸廓有上、下两口。上口较小,向前下方倾斜,由第1胸椎、第1对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是胸腔与颈部的通道。胸廓下口宽而不整齐,由第12胸椎、第11、12对肋、左右肋弓和剑突围成。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从前面观察,胸廓前壁最短,胸骨居正中,上7对肋骨前端借助软骨与胸骨相连。第8、9、10对肋骨前端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第1 1、12对肋软骨前端游离于腹壁肌中。观察完胸廓标本后,同学们可在自己的身体上,用手掌紧贴胸廓,然后深呼吸,体会肋前端的移动情况。

2.上肢骨的连结 上肢骨连结包括上肢带骨连结和自由上肢骨连结。先在完整骨架上观察了解胸锁关节(教材图1-48)和肩锁关节(教材图1-49)两上肢带骨连结的组成,然后重点观察自由上肢骨连结。

(1) 肩关节(教材图1—49) 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

①先取未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关节囊向上附着于肩胛骨关节盂的周缘,向下止于肱骨的解剖颈。关节囊上部较紧,下部松弛。在肩关节的上方,有横架于肩胛骨喙突和肩 11

峰之间的喙肩韧带,从上方保护肩关节。在肱骨结节间沟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自关节囊内穿出。此外,肩关节的前、后、上方有许多肌腱跨过,均有加强关节囊的作用,但关节囊的前下方没有肌腱和韧带加强,是关节囊的薄弱点。

②再取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原先粗糙不平的关节面因有关节软骨覆盖而变为光滑。从关节面形状上看,可见肱骨头的凸面大大超过关节盂的凹面(对关节的运动有何影响?)。在关节盂的周围还可见到一圈颜色较深由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加深关节窝。最后观察关节囊的内、外表面,可见其内表面光滑(滑膜层),外表面粗糙(纤维层)。

③以肩关节为例,在活体上进行关节运动形式观察 同学甲解剖姿势站立,同学乙用一手固定甲的肩胛骨,另一手握住甲的上肢(注意使上肢保持伸直),并做下列运动。

屈 使臂向前;伸 使臂向后;外展 使臂远离正中矢状面;内收 使臂靠向矢状面;旋内 使臂的前面转向前内侧;旋外 使臂的前面转向后外侧;环转 是屈、展、伸、收依次结合的连续运动,运动时全骨正好绘出一圆锥形轨迹。

(2) 肘关节(教材图1-50)

①取已打开关节囊的标本(结合骨标本)观察肘关节组成,可见肘关节包括3个关节 肱尺关节 由肱骨滑车与尺骨的滑车切迹构成。

肱桡关节 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的关节凹构成。

桡尺近侧关节 由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构成。

②再取未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驰,后壁尤为薄弱。关节囊的两侧壁厚而紧张,分别形成桡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此外,关节囊环绕在桡骨头周围的部分也增厚,形成桡骨环状韧带,可防止桡骨头脱出。

③肘关节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屈、伸运动。

④在活体上观察屈肘和伸肘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肘关节

。伸直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点可连成一条直线。关节屈至90时,这三点的连线

组成一等腰三角形

(3) 前臂骨连结(教材图1-51)

①前臂骨间膜 为连结桡、尺骨之间的坚韧致密结缔组织膜。取前臂骨连结标本,观察前臂处于旋前或旋后位时骨间膜的紧张度。

②桡尺近侧关节 在肘关节中已观察。

③桡尺远侧关节 取已打开关节囊的腕关节标本观察,可见此关节有桡骨下端的尺切迹与尺骨头环状关节面连同尺骨头下面的关节盘构成。关节盘为三角形纤维软骨板,将尺骨头与腕骨隔开。

④前臂骨的运动 同学们在自己身上做前臂旋转运动,并结合串连的桡、尺骨观察。 旋前 前臂的前面向内侧旋转(此时桡骨下端转至尺骨的前方,两骨交叉),手背向前;

旋后 前臂的前面向外侧旋转(此时桡骨下端转回到尺骨外侧,桡、尺骨恢复至并列位置),手背向后。

(4) 手关节 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利用手关节湿标本和手X线片,重点观察以下关节

①桡腕关节(腕关节) 取打开关节囊的桡腕关节标本观察关节面,可见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的近侧关节面共同组成关节头,桡骨下端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构成关节窝。

再取未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关节囊松弛,周围有韧带加强,但这些韧带紧贴关节囊,界线不清。

桡腕关节的运动方式 同学们在自己的身体上,以一手固定前臂,运动腕关节。桡腕关节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12

②腕掌关节 由远侧列腕骨与5个掌骨底构成。除拇指和小指的腕掌关节外,其余各指的腕掌关节运动范围极小。其中大多角骨与第1掌骨底构成的拇指腕掌关节则活动性大,可以灵活作屈、伸、收、展、环转和对掌运动。对掌运动是指拇指向掌心及拇指尖与其余四指尖掌侧面相接触的运动。这是人类进行握持和精细操作时所必需的主要动作。

二、下肢骨和颅骨的连结

(一) 目的要求

1.掌握髋、膝关节的组成、特点及运动。

2.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

3.熟悉踝关节的组成、特点及运动。

4.了解骨盆的组成、分部和性差;足关节的组成、名称和足弓的概念。

(二) 标本模型

1.髋、膝、踝关节 (打开和未打开关节囊两种) 湿标本。

2.骨盆的标本、模型;颞下颌关节湿标本;颅骨、下肢骨标本。

(三) 教学时数

1~2学时。

(四) 注意事项

同上肢骨连结。

(五) 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2~50

(六) 实验内容

1.下肢骨的连结 包括下肢带骨连结和自由下肢骨连结。

(1) 下肢带骨连结 有髋骨间的连结耻骨联合;骨盆以及髋骨与骶骨之间的连结骶髂关节等。现重点观察骨盆

骨盆(教材图1-54、55、56) 取骨盆湿标本(或模型)观察,可见骨盆由左右髋骨、骶骨、尾骨以及所属韧带构成。两髋骨在前方正中线借耻骨联合相连;后方两髋骨的耳状面与骶骨两侧的耳状面连结成稳固的骶髂关节;尾骨则附于骶骨尖的下方,整个骨盆形成一稳定而牢固的骨环。

在骶髂关节后下方,骶、尾骨与坐骨之间有两条韧带相连 ①骶结节韧带 从骶、尾骨的外侧缘至坐骨结节;②骶棘韧带 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方,从骶、尾骨的外侧缘连至坐骨棘。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坐骨大孔,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小孔。 骨盆的分部 从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连成的环行线称界线。骨盆以界线分为上部的大骨盆和下部的小骨盆。临床所指骨盆系指小骨盆。小骨盆有上、下两口。骨盆上口由上述界线围成。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和耻骨弓围成。耻骨弓为两侧耻骨相连形成的骨性弓。骨盆上、下口之间的腔称骨盆腔。 骨盆的性差借助男、女骨盆模型,比较两者上口的大小、形状以及耻骨弓的角度。

(2) 自由下肢骨连结

①髋关节 (教材图1-57、58) 由髋臼及股骨头构成。

取未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髋关节的关节囊厚而坚韧,向上附于髋臼周缘,前面向下附于转子间线,后面向下附着于股骨颈内侧2/3,故股骨颈的前面全部包在囊内,后面外侧1/3露在囊外。临床股骨颈骨折有囊内骨折、囊外骨折和混合性骨折之分。关节囊周围有韧带加强,其中以前方的髂股韧带最为强厚,它起自髂前下棘,呈人字形跨过关节囊的前方,向下止于转子间线,加强了关节囊前部,并可限制髋关节过伸。关节囊的后下部相对薄弱。

13

再取已打开关节囊的髋关节标本观察,可见髋臼为一较深的窝,周缘附有一圈颜色较深的纤维软骨环即髋臼唇,增加髋臼的深度。髋臼可容纳股骨头的2/3,限制了髋关节的运动范围,但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与肩关节标本比较) 。关节囊内可见股骨头韧带,连结股骨头凹和髋臼之间

同学们解部学姿势站立,自己运动髋关节

屈 下肢向前运动;伸 下肢向后运动。外展 下肢离开正中矢状面;内收 下肢向正中矢状面运动。旋内 大腿的前面向内侧旋转;旋外 大腿的前面向外侧旋转。环转 上述屈、伸、展和收运动方式的联合运动。

②膝关节 (教材图1-59、60、61、62) 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组成。

取未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关节囊宽阔而松驰,各部厚薄不一,附于各关节面周缘。囊周围有许多韧带加强。关节囊前壁不完整,前方由髌骨和髌韧带填补。髌韧带扁平而强韧,从髌骨下端向下止于胫骨粗隆,为股四头肌腱的一部分。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

取已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在股骨和胫骨的关节面之间有两块半月形的纤维软骨板,分别称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在关节内的中央部稍后方找寻到两条连结于股骨和胫骨之间的短韧带,它们相互交叉称前、后交叉韧带。

同学们自己做膝关节的运动

屈 小腿向后方的运动;伸 小腿向前方的运动。

③距小腿关节 (教材图1-63、64) 又称踝关节。取下肢骨标本观察,此关节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组成的上关节面和由距骨滑车构成的下关节面(注意此关节面前宽后窄)构成。再取踝关节湿标本观察,可见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内侧韧带(或称三角韧带)为坚韧的三角形纤维束,自内踝尖向下,扇形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外侧韧带较薄弱,由不连续的3条独立的韧带组成。

同学们可自己做踝关节的运动

背屈(伸踝关节) 足向上翘,使足与小腿前面小于直角;跖屈(屈踝关节) 足向下压,使足与小腿前面大于直角。

下肢除上述关节外,在跗骨之间有跗骨间关节,跗骨与跖骨之间有跗跖关节,跖骨与趾骨之间有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有趾间关节等,可在骨标本上大致了解,不必深究。跗骨间关节比较复杂,主要可做足内翻和外翻运动。足底面朝向内侧为足内翻,足底面朝向外侧称足外翻。

④足弓 取下肢骨标本观察,可见足弓是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的凸向上的弓。可分 为前后方向的足纵弓和内外方向的足横弓。站立时,足以跟骨结节及第1、5跖骨头三点着地,使足成为具有弹性的“三脚架”。

2.颅骨的连结

各颅骨之间大多借缝相连,颅底个别部分具有软骨结合。只有下颌骨与颞骨之间构成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 (教材图1-67) 又名下颌关节,是颅骨间唯一的关节。先取颅骨观察,可见下颌关节由颞骨的下颌窝和下颌头构成。然后取颞下颌关节湿标本(配合模型)观察,可见关节囊松弛,前部较薄弱,外侧有韧带加强。再观察打开关节囊的标本,在关节腔内有一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将关节腔分隔为上下两部分。运动下颌时,两侧下颌关节联合运动,可作开口、闭口、前进、后退及侧方运动。

14

第三节 肌 学

一、躯干肌和头颈肌

(一) 目的要求

1.掌握胸大肌的位置、起止及作用;膈的形态、位置、孔裂和作用。

2.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3.熟悉斜方肌、背阔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腹肌前外侧群的名称、层次及纤维方向;竖脊肌的位置和作用;胸腰筋膜的位置和组成。

4.熟悉咬肌、颞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的位置和作用及斜角肌间隙。

5.熟悉躯干、头颈部重要肌性标志 胸大肌、胸锁乳突肌、颞肌、咬肌、斜方肌、背阔肌、腹直肌。

6.了解肋间肌的位置和作用;腹直肌鞘的位置和组成;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及其通过的内容物等。

7.了解枕额肌、颊肌的位置;了解舌骨下肌群的名称和位置。

(二) 标本教具

完整躯干肌标本;膈专用标本;颈部肌和头面部肌标本或模型。

(三) 教学时数

2学时。

(四)注意事项

1. 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动手对尸体标本进行认真观察,反对怕脏不动手,只看书本的学习方法。

2. 为了理解肌的作用,同学们在实验中应注意观察肌的起止点,附着在骨的何处,该肌跨过关节的哪一面,对关节的运动起何重要作用以及肌纤维方向等。

3. 要爱护标本,试验时勿将肌纤维撕扯损坏。观察肌的起止点时,可将骨放在一边作对照,避免因观察肌的起止点而将标本撕脱。尸体标本观察完后应立即用塑料布或湿布盖好。

4. 实验前需复习下列骨性标志 下颌角、枕外隆凸、颞骨乳突、椎骨棘突、肩峰、肩胛冈、胸骨角、髂前上棘、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髂嵴等。

(五) 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5~65

(六) 实验内容

1.躯干肌 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

(1) 背肌

浅层 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深层 竖脊肌 (骶棘肌)

①背浅层肌 重点观察斜方肌和背阔肌 (教材图1-75)。

斜方肌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一侧呈三角形,两侧合起来为斜方形。该肌起点广,自枕外隆凸、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止于肩峰、肩胛冈及锁骨的肩峰端。注意观察上、中、下部肌束的纤维方向。

作用 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降;两侧共同收缩,可使肩胛骨 向脊柱靠拢。当肩胛骨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背阔肌 观察时应将臂外展。该肌位于背下部和胸侧壁,是全身最大的阔肌。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棘突及髂嵴后部,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 使臂内收、旋内和后伸,如背手姿势;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15

②背深层肌 在脊柱两侧排列,分长肌和短肌。此处只观察竖脊肌。

竖脊肌 (骶棘肌) 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两侧脊柱沟内。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多条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到达颞骨乳突。

作用 两侧同时收缩时,可使头后仰,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起重要作用。

③胸腰筋膜 包裹在竖脊肌周围,形成该肌的鞘,可分为浅、深两层。在剧烈运动中,胸腰筋膜常可扭伤,为腰肌劳损病因之一。

(2) 胸肌

胸上肢肌 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胸固有肌 肋间内、外肌。

①胸上肢肌 重点观察胸大肌(教材图1-76)。

胸大肌 位于胸廓前上部的皮下,宽而厚,呈扇形覆盖胸廓前壁的上部。该肌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上部肋软骨,肌束向外汇集,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作用 使肩关节内收、内旋;若上肢固定则可上提躯干,也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的深面,起自3~5肋骨,止于肩胛骨的喙突。作用 拉肩胛骨向前下。

前锯肌 紧贴胸廓外侧壁,起自上9肋,经肩胛骨前面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作用 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

②胸固有肌 (教材图1-77)

肋间外肌 位于肋间隙的浅层,起自上一肋骨的下缘,纤维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在肋软骨间隙处,无肋间外肌,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肋间外膜代替。

作用 上提肋,使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

肋间内肌 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翻起肋间外肌便可见到。其肌纤维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起自下一肋的上缘,斜向内上,止于上一肋的下缘。在肋角以后为肋间内膜代替。 作用 降肋,使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

(3) 膈 (教材图l-78) 在膈专用标本上观察,可见膈位于胸、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呈穹隆形封闭胸廓下口。周围为肌性部,起自胸廓下口的内面和腰椎的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中心腱。

膈上有3个裂孔 ①主动脉裂孔 约在第12腰椎水平、膈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②食管裂孔 在主动脉裂孔的前上方,约平第10胸椎高度,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③腔静脉孔 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约平第8胸椎高度,有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 膈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助吸气,舒张时助呼气。若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使腹压增加,有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分娩等功能。

(4) 腹肌

①前外侧群 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教材图1-79、80、81)。

腹直肌 位于腹前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内,将鞘前壁翻开,可见该肌为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在肌的表面可见3~4条横行的腱结构,称腱划。

腹外斜肌 为一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壁的浅层,起端呈锯齿状,肌纤维由后外上斜向前下,大部分肌束向内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腱膜,经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最后终于腹前壁正中的白线。

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分裂形成一近似三角形的裂隙,称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走行。

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将腹外斜肌翻开,可见该肌纤维大部分从外下方斜向前上方,近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腱膜,分成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分别参与腹直肌鞘前层和 16

后层的组成。腹内斜肌下缘游离成弓形,下部的部分腱膜与腹横肌腱膜结合止于耻骨梳内侧,称联合腱(或称腹股沟镰)。腹内斜肌最下部的一些细散肌纤维,包绕精索和睾丸,称提睾肌。 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的深面,翻开腹内斜肌,可见腹横肌的肌束横行向内,其腱膜越过腹直肌后面参与组成腹直肌鞘后层。下部肌束及其腱膜分别参与构成腹股沟镰和提睾肌。 腹肌作用 形成腹壁,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收缩时,可协助完成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等生理功能。同时参与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等运动。

②后群 (教材图1-78) 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脊柱的两侧,腰大肌外侧。腰大肌将在下肢肌中观察。

③腹直肌鞘 (教材图1-81) 由腹外侧壁三个阔肌的腱膜构成,分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以下4~5cm处,三层阔肌腱膜全部移至前层,后层缺如,其下缘形成一凸向上的弧形分界线称弓状线(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

腹筋膜、白线、腹股沟管(示教)。

2.头颈肌

(1) 头肌 以模型为主,配合标本观察。

①面肌 (表情肌) (教材图1-82、83) 位置浅表,大多起自面颅骨,止于皮肤,属于皮肌。此组肌短小、薄弱、呈环形、辐射状,分布于面部孔裂周围,收缩时牵引皮肤,改变眼裂、口裂的形状以显示表情,并参与语言和咀嚼等活动。观察时只要求了解其部位。

颅顶肌 左右各有一块枕额肌,由前面的额腹、后面的枕腹和两腹之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眼轮匝肌 位于眼裂周围,收缩时使眼裂闭合。

口轮匝肌 位于口裂周围,收缩时使口裂闭合。

颊肌 在面颊的深部,此肌紧贴口腔侧壁的粘膜,收缩时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

②咀嚼肌 (教材图1-83) 有4对,现只观察咬肌和颞肌。

咬肌 位于下颌支的外侧面,呈方形,起自颧弓,止于下颌骨外面的咬肌粗隆。当牙咬紧时,在下颌角的前上方,颧弓的下方可摸到坚硬的隆起。

颞肌 起自颞窝,肌束呈扇形向下集中,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冠突。当牙咬紧时,在颞窝区颧弓的上方可摸到坚硬的隆起。

两肌的作用主要是上提下颌骨,使上、下颌咬合。

(2) 颈肌 (教材图1-84、85)

①颈浅肌群 只观察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 位于颈部两侧,是一重要的肌性标志。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内侧端,两头会合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的乳突。在活体,当头向一侧转动时,可明显看到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呈长条状的肌肉隆起。

作用 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屈,面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②颈中肌群 包括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现只在颈肌模型上,配合标本示教舌骨下肌群。

舌骨下肌群 位于颈前部,在舌骨下方正中线两旁,每侧有4块肌。只要求了解肌的名称和位置。包括 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③颈深肌群 (示教) (教材图1-85) 此肌群位置较深,位于颈椎两侧,主要有前、中、后斜角肌。3肌均起自颈椎横突,下行分别止于第l肋骨和第2肋骨。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臂丛及锁骨下动脉通过。

17

二、上肢肌

(一) 目的要求

1.掌握三角肌、肱二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2.掌握上肢的重要肌性标志 三角肌、肱二头肌及肱二头肌腱、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尺侧腕屈肌腱、指浅屈肌腱、指伸肌腱、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拇长展肌腱。

3.熟悉肱三头肌、旋前圆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4.了解前臂屈肌群、伸肌群的名称和位置排列关系。

5.了解手部肌的分群,腋窝及肘窝的位置和组成。

(二)标本教具

1.上肢肌标本(包括浅层及深层),前臂的旋前肌和旋后肌标本。

2.手部肌标本(包括骨间肌及蚓状肌),或模型。

3.上肢骨标本。

(三)教学时数

1学时。

(四)注意事项

1.观察四肢肌的起止点时,应结合已学过的骨学知识,及时取骨标本进行对照。

2.实验前应先在自己身体上摸清重要的骨性标志 肩胛冈、肩峰、锁骨肩峰端、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尺骨茎突。

3.前臂肌较多,不易辩认,可先按群进行记忆,然后对照教材插教材图辨认各肌位置,再逐渐进行观察。

4.同“一、躯干肌、头颈肌”注意事项2。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65~71

(六)实验内容

上肢肌依其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肩肌 位于肩关节周围,能运动肩关节,并增强肩关节的稳固性。包括三角肌、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 (教材图1-86)。现重点观察三角肌。

三角肌 在肩部外侧面观察,该肌覆盖在肩关节的前、外、后三面,呈三角形。三角肌与肱骨头使肩部形成圆隆的外形。此肌近端宽大,起自锁骨的外侧端、肩峰及肩胛冈,远侧端集中成三角的尖,止于三角肌粗隆。

作用 主要是使肩关节外展。此外,还可协助屈和伸肩关节。

其次观察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的前面;冈上肌位于冈上窝内;在肩胛冈以下分别为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

2.臂肌 可分为前群 (屈肌群) 和后群 (伸肌群)。

(1) 前群 (教材图1-87、88)

肱二头肌 位于臂前面,肌腹呈梭形,有长、短两头。长头靠外侧,以一长腱起自肩胛骨关节盂上方(此起点可在肩关节标本上见到),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穿出;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中部合为一个肌腹,向下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用力屈肘90并使前臂旋后,则肱二头肌在臂前面明显隆起,其肌腱亦可在肘关节前面中份摸到,为重要的肌性标志)。肱二头肌内侧称肱二头肌内侧沟,内有重要的血管及神经通过;外侧称为肱二头肌外侧沟。

作用 屈肘关节,使前臂旋后,长头还可协助屈肩关节。

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有喙肱肌。在肱二头肌下半的深面,有肱肌。

(2) 后群 (教材图1-89)

18 。

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面,起端有3个头,即 长头、内侧头和外侧头。长头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下方,向下行于大、小圆肌之间;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的骨面;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3个头汇合成一个肌腹,以扁腱通过肘关节后面,止于尺骨鹰嘴。 作用 伸肘关节,长头可使臂后伸并内收。

3.前臂肌 位于桡、尺骨周围,共19块,分前、后两群。

(1)前群 位于前臂的前面,主要为屈腕、屈指及前臂旋前的肌肉,故称屈肌群,共9块肌,分为浅、深两层(教材图1-87、90)。

①浅层肌 有6块,从桡侧向尺侧依次为 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和位于稍深面的指浅屈肌。除肱桡肌起于肱骨外上髁外,其余均共同以总腱起于肱骨内上髁。其中旋前圆肌止于桡骨体中部外侧面,其它分别止于腕、掌、指骨。

同学们试用力握拳屈腕,在腕掌面,可清楚地见到从桡侧向尺侧有 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指浅屈肌腱和尺侧腕屈肌腱。

②深层肌 有3块,包括位于尺侧的指深屈肌,位于桡侧的拇长屈肌,以及位于前臂远侧上述两肌深面的旋前方肌。

(2)后群 位于前臂的后面,主要作用是伸腕、伸指和使前臂旋后,故称伸肌群,共11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教材图1-89、91)。

①浅层肌 有6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及其后方的肘肌。

②深层肌 也有5块,观察时将浅层肌拉开,由桡侧向尺侧(从上至下)依次为 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当伸腕、伸拇指并外展时,同学们在腕的背面可清楚见到从桡侧向尺侧有 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和指伸肌腱。

4.手肌 全部位于手的掌面,分为外侧群、中间群和内侧群(教材图1-92、93),主要作用为运动手指。

(1)外侧群 在拇指侧构成隆起称鱼际。有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拇收肌。

(2)内侧群 在小指侧形成隆起称小鱼际。有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及小指对掌肌。

(3)中间群 位于掌心,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

三、下肢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臀大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2.掌握下肢重要肌性标志 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腱、半腱肌腱、半膜肌腱、腓肠肌和跟腱。

3.熟悉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及作用。

4.了解其他下肢肌的名称、位置、分群及主要作用。

(二)标本教具

1.完整下肢肌(浅、深层)标本。

2.附有长肌腱的足部关节标本。

3.下肢骨标本。

(三)教学时数

l学时。

(四)注意事项

1.复习下列骨性标志 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臀肌粗隆、股骨内上髁、股骨外上髁、髂骨、胫骨粗隆、腓骨头、内踝、外踝。

19

2.其他同“二、上肢肌”注意事项。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1~78

(六)实验内容

下肢肌依其部位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1.髋肌 分布于髋关节周围,主要运动髋关节。分前、后两群。

(1) 前群 有髂腰肌和阔筋膜张肌 (教材图l-94)。

髂腰肌 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位于腰大肌的外侧,起自髂窝,两肌会合向下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

作用 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前屈,如仰卧起坐。

阔筋膜张肌 位于大腿上部的前外侧,肌腹在阔筋膜(大腿深筋膜)两层之间。

(2) 后群 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和梨状肌等(教材图l-95、96)。

①臀大肌 为臀部浅层一块大而肥厚的肌(多数标本上已切断),起自髂骨外面和骶骨背面,肌纤维由内上斜向外下,经髋关节的后面,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

作用 使髋关节后伸和旋外。

②臀中肌和臀小肌 翻开臀大肌,可见其深面有一块纤维略呈扇形的臀中肌。再翻开臀中肌,可见其深面另有一块呈扇形的臀小肌。

作用 外展髋关节。

③梨状肌 位于臀中肌的内下方,起自盆内骶骨前面,纤维向外穿坐骨大孔达臀部,将坐骨大孔分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止于股骨大转子。

作用 外展、外旋髋关节。

2.大腿肌 分布于股骨周围,分前、后和内侧三群。

(1) 前群(教材图1-94) 在股部前面观察。

①缝匠肌 在大腿前面,呈扁带状,起自髂前上棘,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 作用 屈髋和屈膝关节。

②股四头肌 为股部前面最强大的肌,包括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4个头。股直肌在大腿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位于大腿前内侧部,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股外侧肌位于大腿的外侧,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中间肌在股直肌深面,起自股骨体的前面。4头向下合并为1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向下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作用 伸膝关节,股直肌尚有屈髋作用。

(2)内侧群 (教材图1-94~97) 在缝匠肌的内侧,共5块肌,分层排列。浅层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深层有短收肌和大收肌。

作用 主要是内收大腿,故又称内收肌群。

股三角 在大腿前面的上部,腹股沟韧带下方,为一底朝上,尖向下的三角形区域。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的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三角内有神经、血管和淋巴结等。

(3) 后群 (教材图l-95、96) 有3块肌,居内侧的有半腱肌及其深面的半膜肌;居外侧的为股二头肌。3块肌均起自坐骨结节,经髋、膝关节的后方,止于胫骨和腓骨的上端。 作用 主要是伸髋关节、屈膝关节。

3.小腿肌 可运动膝、踝及足部关节,分前、后、外侧三群。

(1) 前群 (教材图1-98) 在小腿前面观察,可见胫骨前缘外侧有3块肌,在踝关节前方较易辨认,自内侧向外侧分别为胫骨前肌、 长伸肌、趾长伸肌。3肌均起自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向下经踝关节前方,止于跖骨、趾骨背面。

作用 伸踝关节(背屈)、伸趾、并使足内翻。

20

(2) 外侧群 (教材图1-98) 在小腿外侧观察,浅层为腓骨长肌,深层为腓骨短肌,两肌的腱经外踝后方绕至足底,长肌止于第1跖骨,短肌止于第5跖骨。

作用 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跖屈)。

(3) 后群 (教材图1-99) 位于小腿后方,分浅、深两层。

①浅层 有强大的小腿三头肌,由腓肠肌及其深面的比目鱼肌合成。

腓肠肌 位于小腿后面最浅层,腓肠肌的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 比目鱼肌 在腓肠肌的深面,形如比目鱼状,起自胫、腓骨上端的后面。

三个头会合成一肌腹,在小腿的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续为跟腱,止于跟骨。 作用 屈小腿和上提足跟。

②深层 有3块肌,翻开比目鱼肌观察,可见深层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趾长屈肌、胫骨 后肌和 长屈肌。此3肌起于胫、腓骨后面和骨间膜,向下移行为肌腱,经内踝后方转至足 底,分别止于跗骨和趾骨。

作用 使足跖屈和内翻,屈趾。

4.足肌 (略)

附 绪论 运动系统复习思考题

习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矢状面2、椎间孔3、椎管 4、翼点5、椎间盘6、黄韧带7、足弓8、股三角

9、肋弓10、腹股沟韧带11、胸骨角12、骨盆界线13、腹白线14、跟腱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骨中,不属于不规则骨的是 ( )

A.蝶骨 B.上颌骨 C.筛骨 D.椎骨 E.跟骨

2.下列各骨中,属于扁骨的是 ( )

A.上颌骨 B.蝶骨 C.胸骨 D.骶骨 E.颞骨

3.胸骨角 ( )

A.位于胸骨体与剑突交界处 B.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

C.后方平对第4胸椎体 D.两侧平对第2肋间隙

E.是两侧肋弓形成的夹角

4.下颌骨 ( )

A.下颌支后方的突起称下颌头 B.下颌支上缘前方的突起称髁突

C.下颌体的内面有下颌孔 D.下颌支的外侧面有下颌孔

E.下颌支与下颌体会合处形成下颌角

5.假肋为 ( )

A.第1-7肋 B.第8-10肋 C.第1-10肋 D.第8-12肋 E.第11-12肋

6.下列关节中,不含关节盘的是 ( )

A.膝关节 B.髋关节 C.桡腕关节 D.胸锁关节 E.颞下颌关节

7.前交叉韧带 ( )

A.伸膝时最松弛 B.防止胫骨后移

C.起自股骨内侧髁外面 D.防止胫骨前移

E.止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后面

21

8.不直接构成桡腕关节的骨是 ( )

A.尺骨 B.桡骨 C.手舟骨 D.月骨 E.三角骨

9.两髂嵴最高点的连线通过 ( )

A.第2腰椎棘突 B.第3腰椎棘突 C.第4腰椎棘突

D.第5腰椎棘突 E.第4、5腰椎椎间盘

10.通过斜角肌间隙的是 ()

A.肱动脉 B.臂丛 C.锁骨下静脉 D.膈神经

E.锁骨上神经

11.不能用来计数肋骨和椎骨的结构是 ( )

A.肋弓 B.胸骨角 C.肩胛骨下角 D.肩胛骨上角 E.第7颈椎棘突

12.与眶相通的孔、裂是 ()

A.舌下神经管 B.鼻泪管 C.圆孔 D.卵圆孔 E.筛孔

13.肩关节脱位常见的方位 ( )

A.上方 B.后方 C.前下方 D.后下方 E.后上方

14.黄韧带 ( )

A.位于相邻椎弓根之间 B.构成椎管前壁

C.有防止椎间盘后脱位作用 D.可限制脊柱过分后伸 E.连接在相邻椎弓板之间

15.有囊内韧带的关节是 ( )

A.桡腕关节 B.肘关节 C.髋关节

D.颞下颌关节 E.胸锁关节

16.使足内翻的肌是 ( )

A.腓骨长肌 B.比目鱼肌 C.腓肠肌

D.胫骨后肌 E.腓骨短肌

17.脑膜中动脉通过 ( )

A.圆孔 B.卵圆孔 C.破裂孔 D.颈动脉孔 E.棘孔

18.膈的腔静脉孔平对 ( )

A.第6胸椎 B.第7胸椎 C.第8胸椎

D.第10胸椎 E.第9胸椎

19.腹直肌鞘 ( )

A.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后层与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愈合而成

B.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前层愈合而成

C.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前层与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愈合而成

D.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E.在脐以下4~5cm以下,鞘的后层除腹横肌腱膜外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

20.尺神经沟位于 ( )

A.肱骨体后下方 B.肱骨下头后下方 C.尺骨下端后下方

D.肱骨内上髁后下方 E.肱骨外上髁后下方

21.肱二头肌 ( )

A.长头起于肩胛骨的喙突 B.受正中神经支配

C.止于桡骨粗隆 D.能屈肩关节、伸肘关节

E.短头起于肩胛骨的盂上结节

22.牵拉肩胛骨向前的是 ( )

A.前锯肌 B.斜方肌 C.背阔肌 D.胸大肌 E.肩胛下肌 22

23.止于肱骨小结节的肌 ( )

A.大圆肌 B.小圆肌 C.冈上肌 D.冈下肌 E.肩胛下肌

24.胸廓 ()

A.上口由锁骨、第1胸椎和胸骨柄上缘围成

B.上口由第1肋、第1胸椎和胸骨柄上缘围成

C.下口由肋弓第12胸椎、第11肋、第12肋和剑突组成

D.下口由肋弓第11肋、第12肋和第12胸椎组成

E.成人呈近似圆锥形,前后径长,左右横径短

25.在体表不能扪及的骨性标志是 ()

A.肩峰 B.尺骨冠突 C.桡骨茎突 D.肩胛骨下角 E.肩胛骨喙突

26.属于颅中窝的结构是 ()

A.舌下神经管 B.内耳门 C.卵圆孔 D. 颈静脉孔 E.筛孔

27.既能屈膝又能屈髋的肌是 ()

A.股薄肌 B.股四头肌 C.半腱肌 D.缝匠肌 E.半膜肌

28.关节囊内有肌腱穿过的关节是 ()

A.肩关节 B.肘关节 C.颞下颌关节 D. 髋关节 E. 膝关节

29.能使臂后伸、内收并旋内的肌肉是 ()

A.胸大肌 B.斜方肌 C.背阔肌 D.大圆肌 E.小圆肌

30.防止椎间盘向后脱出的韧带是 ( )

A.前纵韧带 B.棘上韧带 C.后纵韧带 D.黄韧带 E.棘间韧带

三、问答题

1、试述骨的构造。

2、简述椎骨的一般形态和颈、胸、腰椎骨的主要区别。

3、什么是鼻旁窦?各鼻旁窦分别开口于何处?

4、以膝关节为例,简述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5、比较肩关节和髋关节在结构和运动上有何异同。

6、试述儿童易发生桡骨小头脱位的原因。

7、简述膈的位置、裂孔及通过内容。

8、简述腹前外侧壁肌的位置、纤维方向和作用。

9、简述骨盆的组成及男女骨盆的性别差异。

10、阑尾炎手术作麦氏切口时,由浅入深经过哪几层结构到达腹膜腔?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

1.由前向后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称为矢状面。若通过人体正中线,将人体纵切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则称为正中矢状切面。

2.相邻两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的孔,称椎间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3.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贯穿形成的纵行管道,称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和脊神经根等。

4.位于颞窝区内,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常构成H形的缝。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若该处骨折,易损伤动脉而形成颅内硬膜外血肿。

5.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椎间盘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外部为纤维环,由多层纤 23

维环按同心排列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内部为髓核,是白色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成年人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或暴力撞击下,纤维环破裂,髓核多向后外侧突出,常压迫脊神经根,形成椎间盘突出症。

6.又称弓间韧带,是连结相邻两个椎弓板的韧带。此韧带坚韧而富有弹性,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分前屈的作用。

7.跗骨和跖骨借韧带和肌的牵拉而形成的凸向上的弓,称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足纵弓和内外侧方向的足横弓。足弓增加了足的弹性,可在跳跃和行走时缓冲震荡,同时具有保护足底血管、神经免受压迫的作用。

8.在大腿前面的上部,为底朝上、尖朝下的三角形。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的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三角内有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和淋巴结等。

9.第8、9、10对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借助第7对肋软骨连于胸弓,形成一对肋弓。

10.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形成腹股沟管的下壁。

11.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横行隆起,称胸骨角。此角两侧连第2肋软骨,为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后方此角正对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12.骨盆以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界线是由骶骨的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线。

13.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之间,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上起剑突,下至耻骨联合。

14.腓肠肌内、外侧头和比目鱼肌肌腱在小腿中下部会合,形成一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二、选择题

1. E 2.C 3.B 4.E 5.B 6.B 7.D 8.A 9.C 10.B

11.A 12.B 13.C 14.E 15.C 16.D 17.E 18.C 19.D 20.D

21.C 22.A 23.E 24.B 25.B 26.C 27.D 28.A 29.C 30.C

三、问答题

1.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分布。

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致密坚硬,由紧密排列的骨板层构成,抗压、抗扭曲能力强。长骨的骨干以及其他类型骨和长骨骺的外层由骨密质构成。在颅盖,骨密质构成内板和外板。骨松质由交织成网的骨小梁构成,主要见于长骨骺和短骨的内部。

骨膜是包裹除关节面以外整个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膜。骨膜内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成骨细胞,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作用。

骨髓充填于长骨骨髓腔及骨松质腔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的骨内全是红骨髓,成人见于骨松质腔隙内。黄骨髓为脂肪组织,无造血功能,6岁前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黄骨髓。

2.椎骨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五类。其共同形态结构一般具有椎体、椎弓和突起三部分。椎体位于椎骨的前份,呈短圆柱状,是支持体重的主要部分。椎弓位于椎体的后方,可分为椎弓根和椎弓板二部分。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2个横突,2个上关节突,2个下关节突和1个棘突。

颈椎 椎体小,椎孔大,呈三角形,棘突末端分叉。其主要特征是横突上有一圆孔,称横突孔。胸椎 棘突较长,伸向后下,互相掩盖,呈叠瓦状。椎体侧面和横突尖端的前面,分别有椎体肋凹和横突肋凹。

24

3.是额骨、筛骨、蝶骨及上颌骨内含气的空腔,因其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与鼻腔,故称鼻旁窦。额窦 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筛窦 位于筛骨内,分前、中、后三群,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 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 位于鼻腔两侧的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由于窦口高于窦底,直立时不易引流。

4.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的辅助结构主要有韧带、关节盘、关节半月板、关节唇和滑膜囊等。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与髌骨共同构成。关节囊薄而松弛,附于各关节面的周缘,周围有韧带加强。囊的前壁有股四头肌腱、髌韧带和髌骨。囊的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膝关节腔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关节囊的滑膜层附着各关节软骨的周缘,在髌骨下方中线的两旁,滑膜层向关节腔内突成一对翼状襞。在膝关节的周围,特别是肌腱附着处有许多滑膜囊,有的与关节腔相通,如髌上囊。

5.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其结构特点是 肱骨头大,关节盂浅小,盂周缘有盂唇加深,但只能容纳肱骨头的1/4~1/3。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喙肩韧带在囊的上部架于喙突和肩峰之间,囊后部和前部有肌和肌腱加强。关节囊前下方薄弱,临床上以肩关节前下方脱位多见。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构成。其结构特点是 髋臼窝较深,边缘有髋臼唇,可容纳股骨头的2/3。关节囊紧张而坚韧,囊内有股骨头韧带,囊周围有韧带加强,以囊前壁的髂股韧带最为强大。关节囊的后下部较薄弱,临床上髋关节以后脱位多见。肩关节和髋关节在运动形式上都可以作屈、伸运动,内收、外展运动,旋内、旋外运动,环转运动。因受髋臼的限制,髋关节的运动范围较肩关节小,不如肩关节灵活,但其稳固性强,以适应其支持负重和行走的功能。

6.肘关节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构成。包括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关节囊前、后壁薄弱,两侧有韧带加强。桡骨环状韧带位于桡骨环状关节面的周围,两端附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与尺骨桡切迹共同构成一个上口大、下口小的骨纤维环,容纳桡骨头,防止桡骨头脱出。幼儿4岁以前,桡骨头尚在发育之中,环状韧带松弛,在肘关节伸直位猛力牵拉前臂时,桡骨头易被环状韧带卡住,或环状韧带部分夹在肱桡骨之间。从而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

7.膈位于胸、腹腔之间,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封闭胸廓下口。

膈肌上有三个裂孔 平第12胸椎高度有主动脉裂孔,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平第10胸椎高度有食管裂孔,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平第8胸椎高度有腔静脉孔,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8.腹前外侧群肌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直肌位于腹前正中线的两旁,腹直肌鞘内。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的前面。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为多个肌腹。

腹外斜肌位于前外侧壁的浅层,起自下8肋外面,肌束由后外上方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大部分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半,肌纤维斜向前上方,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

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起自下6肋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部,肌纤维向前内横行,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后壁的构成。

腹前外侧壁肌共同形成牢固而富有弹性的腹壁,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腹肌收缩时,腹压增加,协助呼气、排便、分娩、呕吐及咳嗽等活动。该肌群还可以使脊柱前屈、侧屈及旋转等运动。

9.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骨盆以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由于女性骨盆要适应孕育胎儿和分娩的功能,因此男女骨盆有明显的性别差 25

异。

男性骨盆外形窄而长,骨盆上口较小,近似桃形,骨盆腔的形态似漏斗状,耻骨弓的角度为70°~75°。

女性骨盆外形宽而短,骨盆上口较大,近似圆形,骨盆腔的形态呈圆桶状,耻骨弓的角度为90°~100°。

10.由浅入深要通过皮肤、皮下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壁腹膜,才能到达腹膜腔。

26

第二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消化管

(一) 目的要求

1、掌握咽峡的组成,腮腺的位置及腮腺管的开口部位。舌的形态、黏膜和舌肌。

2、熟悉口腔的构造和分部。下颌下腺与舌下腺的位置及导管开口部位,牙的结构,了解出牙和牙式。

3、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分部和结构;腭扁桃体的位置。

4、熟悉咽和各部的交通。

5、掌握食管的位置及3个狭窄的部位。

6、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了解胃壁的构造。

7、掌握小肠的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熟悉小肠的位置。

8、掌握大肠的形态特点、分部和位置;阑尾的位置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熟悉直肠的位置、弯曲和结构及肛管的结构。

(二)标本教具

1、头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观察口腔、牙、舌、唾液腺、食管等)。

2、游离的舌、胃、小肠、大肠、直肠、(包括肛管)标本。

3、切开的空、回肠标本;盆腔矢状切面标本(示直肠、肛管的结构)及模型。

4、打开的胸、腹盆腔标本(示消化管各器官的位置及毗邻关系。)

5、半身人模型。

(三)教学时数

1~2学时

(四)注意事项

1、观察内脏游离标本,请首先注意按解剖姿势放好,然后再按实验指导顺序仔细观察;同时注意结合整体标本和图谱观察位置关系。

2、切忌用锐器损坏标本,也不要过分牵拉以免损坏正常结构及各部位置关系。

3、进行活体观察时,态度要严肃认真。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2—109

(六)实习内容

1、口腔 取头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并结合用小圆镜了对照活体进行观察。口腔前壁为口唇,两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底。向前以口裂通体外,向后经咽峡通咽腔。

(1)口唇和颊 由皮肤、肌和口腔黏膜构成。上唇表面正中线上有一浅沟称人中,其上、中1/3交界处为人中穴。从鼻翼两旁至口角两侧各有一浅沟称鼻唇沟。

(2)腭 在头正中矢状切面标本上观察、腭为口腔上壁,前2/3为硬腭,后1/3为软腭。软腭由粘膜及肌构成,前缘与硬腭相续,后缘游离而下垂,其中央向下突起称腭垂,自软腭游离缘向两侧形成前、后两条由粘膜形成的弓形皱襞,近前方的一条叫腭舌弓,向下续于舌根,后方的一条叫腭咽弓,止于咽的侧壁,前、后两弓之间的凹窝内有腭扁桃体教材(教材图2-4)。由腭垂、左右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区域称咽峡

(3)牙 取牙模型观察。每个牙可分为3部,露于口腔的部分称牙冠,在牙冠的表面,被有一层洁白的釉质,埋在牙槽内的部分称牙根,牙根尖部有一小孔,称牙根尖孔,牙冠和牙根交界处称牙颈。牙槽表面和牙颈周围都被覆着口腔粘膜和结缔组织构成的牙龈。牙嵌入上、下颌骨牙槽内,分别排列成上牙弓和下牙弓。乳牙共20个,包括切牙、尖牙和磨牙; 27

恒牙共32个,包括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教材图2-5、6)

(4)、舌 取游离舌标本观察。舌位于口腔底,分为上、下两面,上面可见一人字形的界沟,将舌分成前2/3的舌体和后1/3的舌根。舌体的前端称舌尖。舌下面正中线处有一粘膜皱襞称舌系带,在舌系带根部的两侧各有一小粘膜隆起称舌下阜,由舌下阜向两侧延伸,各有一粘膜隆起称舌下襞。其深面有舌下腺(教材图2-7)。

舌粘膜 取小圆镜各自活体观察。舌粘膜被覆于舌的上、下面,舌上面的粘膜上有许多小突起称为舌乳头。按其形状可分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等(教材图2-4)。丝状乳头数量最多,遍布舌背;菌状乳头数量较少而体积较大,为红色钝圆形小突起,散在丝状乳头之间;轮廓乳头最大,有7~11个,排列于界沟前方。

舌肌 取头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观察。舌内肌起止点均在舌内,其纤维有纵、横和垂直3种(不必观察)。舌外肌中最重要者有颏舌肌,起自下颌骨体后面中央,肌纤维向后上方呈扇形分散,止于舌内。

(5)大唾液腺 大唾液腺有3对,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教材图2-9)。其中最大者为腮腺,位于耳郭前下方,外表略呈三角形,腮腺导管由腮腺的前缘发出,在颧弓下方一横指处,向前横过咬肌表面,再呈直角向内,穿过颊肌,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

2、咽 在头颈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结合切开咽后壁的咽肌标本观察。咽是一漏斗形肌性管道,上起颅底,下至食管上端(平第6颈椎体下缘),后面紧邻上6个颈椎,前面与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因此,可将咽分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教材图2-10、11)①鼻咽 是鼻腔向后的直接延续。上达颅底,下至软腭平面,位于下鼻甲后方约1cm处有咽鼓管咽口,其前、上、后方的明显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有纵行凹陷称咽隐窝。②口咽 上续鼻咽,下连喉咽,向前经咽峡通口腔。③喉咽 位于喉口和喉的后方,是咽腔比较狭窄的最下部分。在喉口两侧与咽腔壁之间各有一个梨状隐窝。

3食管 在示食管位置的整尸上观察。食管是一前后扁窄的肌性管道。成人长约25cm,上端平对6颈椎体下缘处与咽相接,为食管的第1狭窄处;在第4、5胸椎之间高度,交叉于左主支气管侧之后处为食管的第2狭窄处;在第10胸椎水平穿膈肌食管裂孔处为食管的第3狭窄处,入腹腔后,在第11胸椎左侧接胃的贲门(教材图2-12)。

4、胃 胃的位置(从打开腹腔标本上观察),胃空虚时一般位于左季肋区及腹上区;胃的形态,从游离胃可见胃有:

(1)两口 入口称贲门,与食管相接;出口称幽门,约在第1腰椎右侧,与十二指肠相接。

(2)两壁 胃前壁朝向前上方;胃后壁朝向下方。

(3)两缘 上缘称胃小弯,在近幽门处折弯成角称角切迹,下缘称胃大弯,凸向左下方。

(4)四部(教材图2-13):靠近贲门的部分称贲门部,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称胃底,胃的中间大部称胃体,在角切迹右侧至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幽门部又可分为幽门管和幽门窦两部分,幽门部紧接幽门而呈管状的部分称幽门管,幽门管向左至角切迹之间稍膨大的部分称幽门窦。

从游离胃内面观察,在胃小弯处,黏膜皱襞多为纵行,约4~5条。在幽门括约肌内表面的黏膜向内形成环状皱襞,称幽门瓣(教材图2-13)。胃的肌织膜由内斜、中环、外纵3层平滑肌构成(教材图2-14)。在幽门处环形肌特别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

5、小肠 在切开腹腔的整体标本观察,小肠全长约5~7m,起自胃的幽门,盘曲于腹部,下接盲肠,从上至下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

(1)十二指肠 取十二指肠游离标本观察。十二指肠呈“C”字形包绕胰头,长约25cm, 28

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教材图2-15)。①上部 起于胃的幽门,上部左侧与幽门根连接处肠壁较薄,黏膜光滑无环状襞,称十二指肠球部。②降部 起于十二指肠上部,达第3腰椎体下缘处急转向左,移行于水平部。剖开降部,可见降部中份肠腔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粘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此襞下端有一乳头状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上有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它距中切牙约75cm。③水平部 在第3腰椎平面自右向左,横过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前面,移行于升部。④升部 自腹主动脉前方斜向左上方至第2腰椎左侧,再向前下转折续于空肠。转折处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它被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的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

(2)空肠和回肠 在十二指肠末端处找出十二指肠空肠曲,此即空肠的起始处,空肠与回肠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大致空肠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回肠占右下方,两者长度比约2:

3。空肠与回肠均由小肠系膜连于腹后壁。

内部结构 在切开的空肠与回肠标本上观察结构区别。空肠壁厚,回肠壁薄。空肠内面环形襞大而多,回肠则小且少。将其展平拿起来对着亮光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很多散在不透光点,象芝麻样大小(大小不定)的孤立淋巴滤泡。仅有此孤立淋巴滤泡者则为空肠,回肠末端除有孤立淋巴滤泡外,尚有成片的椭圆形不透光区,大小不一的集合淋巴滤泡(教材图2-16)。

6、大肠 大肠全长约1.5m,略成方框形,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起自右髂窝,终于肛门,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

盲肠和结肠外形有3个主要特点(取一段离体结肠标本观察) ①结肠带 是肠管表面的3条纵带,②结肠袋 是由肠壁上的许多横沟隔开而成的环形囊袋状突起。③肠脂垂 为结肠带附近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教材图2-17)。

(1)、盲肠和阑尾 盲肠为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以膨大的盲端开始,一般位于右髂窝内,向上连于结肠。在切开标本或模型上观察盲肠的内部结构,可见其左后上方有回肠未端的开口,此口称为回盲口,口的上、下缘各有一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称回盲瓣(有何作用?),在回盲瓣的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教材图2-18)。

阑尾(蚓突)在整体标本上观察。上端连通盲后内壁,下端游离。3条结肠带最后都汇集于阑尾根部,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此点称为麦克伯尼点。急性阑尾炎时,此点可有压痛(教材图2-19)。

(2)、结肠 在腹腔深层标本观察。按其位置和形态,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4部分。①升结肠 是盲肠上升至结肠右曲的部分。②横结肠 介于结肠右曲至结肠左曲之间的部分。③降结肠 由结肠左曲下降至左侧髂嵴处的一段。④乙状结肠 平左髂嵴处接续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向下进入盆腔续于直肠(教材图2-1)。

(3)、直肠 在盆腔矢状切面标本游离的标本上观察。直肠位于盆腔内,上端平第3骶椎处接乙状结肠,下端至盆膈处续于肛管。注意直肠不直,在矢状切面上有两个弯曲,其上部与骶骨前面的曲度一致,形成凸向后的骶曲;下端绕过尾骨尖前面转向后下方,形成一凸向前的会阴曲(教材图2-20)。直肠的下端的肠腔膨大称直肠壶腹,直肠壶腹内面的黏膜,形成2~3个半月形襞称直肠横襞(教材图2~21)。其中最大而恒定的一个皱襞在壶腹上份,距肛门7cm。

(4)肛管(教材图2~21) 取游离直肠至肛门矢状切面标本观察。肛管为大肠的末段,上端连于直肠,下端开口肛门,长3~4cm。肛管上段的黏膜形成6~10条纵行皱襞称肛柱。各肛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称肛瓣。两个相邻肛柱下端与肛瓣围成袋状小陷窝称肛窦。各肛瓣和肛柱的下端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肛皮线)。齿状线以下有一宽约1cm表面光滑的环状带,称为肛梳。肛梳下缘有一环状线称白线,此线恰为 29

肛门内、外括约肌的交界处,活体指诊时可触知一环状沟。白线以下的皮肤颜色较深,下方不远即终于肛门。

肛管的环形肌层特别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围绕在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骨骼肌构成肛门外括约肌,主司括约肛门。

第二节 消化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肝的形态、位置及体表投影;胆 的形态、分部、位置及胆襄底的体表投影。

2、熟悉输胆管道的组成及开口部位。

3、了解肝和胆囊的功能。

4、掌握胰的位置和形态;熟悉胰管的开口部位。

(二)标本教具

1、游离肝和胰标本。

2、打开腹腔的整体标本。示肝、胰的位置及肝外胆道。

3、肝、胰的模型。

4、半身人模型。

(三)教学时数

1~2学时

(四)注意事项

1、实习时肝、胆、胰标本易损坏,要注意爱护。

2、观察标本时要注意各器官的解剖位置。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10—113

(六)实习内容

1、肝

(1)肝的形态(教材图2-22、23)用离体的肝标本、肝模型配合观察。肝呈楔形,可分上、下两面和前、后两缘及左、右两叶。肝上面隆凸,贴于膈穹隆之下称为膈面,借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肝下面凹凸不平与许多内脏接触称脏面,脏面朝向下后方,有排列呈“H”的左、右纵沟和横沟。左纵沟窄而深,沟前部有肝圆韧带,后半有静脉韧带、右纵沟阔而浅,前部有胆囊窝,后部有下腔静脉由此通过。横沟为肝门,是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肝的门户。

(2)、肝的位置 在打开腹腔的整体标上并配合半身人模型观察,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的右界和上界与膈穹一致。肝的右界起自腋中线肋弓最低点(第10肋)至第7肋连于上界,由此向左作上凸弧线,位右锁骨中线上与第5肋至胸剑结合,左锁骨中线稍内侧平第5肋间隙;肝下界与肝的前缘一致。在右腋中线平等10肋,至右侧第8、9肋软骨结合外离开肋弓,经剑突下3~5cm处斜向左上,经左侧第7、8肋软骨结合处扣连于上界左端。正常成人,肝的下界在右肋弓下一般不能触及,剑突下可触及。小儿肝的前缘可低于右肋弓下缘2~3cm。7岁以后儿童右肋弓下已不能摸到。

(3)胆囊和胆道系 胆囊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呈鸭梨形。分为胆襄底、胆襄体胆囊颈和胆囊管(教材图2-24)。胆囊管弯曲,向下与左侧的肝部总管会合成胆总管。胆总管位于肝门静脉右前方,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总管称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的管壁内,有环形平滑肌称为肝胰壶腹括约肌,可控制胆汁的排出和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逆入胆总管和胰管内。

30

2、胰 胰横行,位于胃后方,第1、2腰椎前方,分头、体、尾3部分,胰头在右方,有十二指肠包绕,胰体横跨第1腰椎及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前面,胰的左端是胰尾,胰尾较细,与脾门接触(教材图2-15)。

在胰的实质内偏后方,有一条与胰的长轴平行,起自胰尾向右横贯其全长的主排泄管,称胰管,最后与胆总管合并,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第三节 腹 膜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壁腹膜、脏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

2、熟悉男、女盆腔腹膜陷凹的位置。

3、了解网膜和系膜;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二)标本教具

1、完整腹膜标本与腹膜模型。

2、男、女性盆腔矢状切面标本与模型。

(三)教学时数

1/4学时。

(四)注意事项

实习时切忌用镊子去翻动腹膜及腹模形成的结构,如小网膜、小肠系膜根等。否则腹膜极易撕破。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3—117

(六)实习内容

1、腹膜的配布 腹膜分为衬于腹、盆腔壁内表面的壁腹膜和贴覆于脏器表面的脏腹膜,脏、壁两层腹膜互相移行,共同围成腹膜腔(教材图2-26~28)。男性腹膜腔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囊,与外界不通。而女性腹腔则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与外界相通。

2、腹膜形成的结构。

(1)网膜(教材图2-29) 在完好腹膜标本、模型上观察。①大网膜 由4层腹膜组成,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像围裙一样垂挂于横结肠、空肠、回肠前面,下垂至骨盆缘时再急转向上,包绕横结肠,至此与横结肠系膜相续。②小网膜 为连于肝门至十二指肠上部和胃小弯之间的双层腹膜,包括从肝门至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小网膜,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肝门至胃小弯之间的肝胃韧带。③网膜囊 是位于小网膜和胃与腹后壁之间扁窄的腹膜间隙,它是腹膜腔的一部分,又称腹膜小囊(小腹膜腔)。

(2)系膜 由双层腹膜形成。内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等。系膜包括: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阑尾系膜等(教材图2-30)。其中肠系膜最长,呈扇形,其根部从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至右骶髂关节前方。

(3)腹膜陷凹 腹膜在盆腔脏器之间返折而形成的一些较大而恒定的凹陷(在男、女性整体标本及盆腔矢状切面标本上观察)。在男性,膀胱与直肠间有直肠膀胱陷凹。在女性,子宫与膀胱间有一较浅的膀胱子宫陷凹,直肠与子宫间有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的最低点,且与阴道穹后部相邻(教材图2-26)。

31

附 消化系统复习思考题

习 题 部 分

一、名词解释

1、咽峡 2、十二指肠大乳头 3、麦克伯尼点 4、齿状线

5、肝门 6、腹膜 7、腹膜腔

二、单项选择题

1、上消化管是指( )

A、口腔至食管 B、口腔至胃

C、口腔至十二指肠 D、口腔至空肠

2、不属于下消化管的器官是( )

A、十二指肠 B、空肠C、回肠D、阑尾E、盲肠

3V表示( )

1乳磨牙 B、右上颌第1前磨牙

C、左上颌第1乳磨牙 D、左上颌第2乳磨牙

E、左上颌第1前磨牙

46 表示( )

1前磨牙 B、左上颌2前磨牙

C、左上颌第1磨牙 D、右上颌第1前磨牙

E、右上颌第1磨牙

5、下颌下腺的导管开口于( )

A、舌根 B、舌系带 C、舌下阜 D、舌下襞 E、颊黏膜

6、咽( )

A、是上窄下宽的肌性管道 B、向下至第6颈椎下缘续气管

C、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 D、咽鼓管咽口位于口咽部 E、以上均不正确

7、食管( )

A、位于气管的前方下行 B、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处与咽相续

C、下端在第12胸椎处接胃 D、第2狭窄处距中切牙40cm E、第3狭窄为食管与胃相接处

8、食管的第2狭窄位于( )

A、起始处 B、与右主支气管交叉处

C、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D、穿膈处

E、与胃相接处

9、食管的第3狭窄距中切牙( )

A、15cm B、25cm C、40cm D、50cmE、75cm

10、胃的位置( )

A、大部分位于上腹区 B、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工区

C、贲门约在第11胸椎的右侧 D、胃前壁完全被膈与肋弓掩盖 E、以上均不正确

11、十二指肠( )

A、分为上部、降部和升部 B、上部又称为球部,黏膜面光滑

C、降部沿第1~3腰椎前面下行 D、降部的右后壁上有十二指肠大乳头 32

E、大乳头距中切牙55cm

12、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存在于( )

A、回肠 B、阑尾 C、盲肠 D、直肠 E、肛管

13、没有结肠带的肠管是( )

A、盲肠 B、升结肠 C、横结肠 D、乙状结肠 E、直肠

14、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 )

A、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

B、脐与右髂前下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 C、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

D、两侧髂结节连线的中、右1/3交点 E、两侧髂前下棘连线的中点

15、不属于肝门的结构是( )

A、肝门静脉 B、肝固有动脉 C、肝静脉

D、肝管 E、神经和淋巴管

16、胆囊( )

A、位于肝下面,右纵沟后部的胆囊窝内 B、呈梨形,可分泌胆汁

C、可分为底、体、颈管四部分 D、胆囊底与胆襄体分界明显 E、胆襄底在体表不能触及

17、胆总管( )

A、由左、右肝管汇合而成 B、由肝总管和胆襄管合成

C、行于肝胃韧带内 D、位于肝门静脉的后方

E、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前面

18、关于腹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是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

B、衬覆于腹、盆腔脏壁内的腹膜称为壁腹膜

C、覆盖于腹、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称为脏腹膜

D、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移行,共同围成腹膜腔

E、男、女性腹膜均为一封闭性腔隙

19、有关小网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是由肝门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双层腹膜结构

B、从肝门连于胃小弯的部分又称肝胃韧带

C、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D、肝十二指韧带右缘游离

E、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前方为网膜孔

20、女性腹膜腔的最低点位于( )

A、网膜囊 B、膀胱直肠陷凹 C、膀胱子宫隐陷凹

D、直肠子宫陷凹 E、阴道后穹

三、问答题

1、试述咽的形态、位置、合部及交道?

2、舌的黏膜有哪几种舌乳头?各有何功能?

3、三对大唾液腺的位置及其导管开口何处?

4、食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位于何处?距中切牙的距离合别是多少

5、简述胃的形态和分部。

6、简述空回肠的区别。

7、简述真肠的位置及比邻。

8、试述齿状浅的构成,齿状浅上下的动脉供应,静脉回流,淋巴引流和神经合布有何 33

不同。

9、肝脏由“H”形沟合分别有何结构?

10、试述胆汁的产生,储存及排泄途径?何误用腹膜腹腔膜?

11、何谓腹膜,腹膜腔?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

1、咽峡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2、在十二指肠降部中段肠腔中段肠腔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粘膜皱襞,襞下端有一乳头状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

3、麦克伯尼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阑尾发炎时,此点可有压痕或反跳痛。

4、各肛瓣和肛柱的下端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

5、肝脏面边接左、右纵沟间的横沟称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神经和淋巴管出人。

6、腹膜是一层浆膜,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衬于腹盆壁的内面和腹盆腔脏器的表面。包括脏腹膜和壁腹膜。

7、脏、壁腹膜两层互相移行,共同形成一个潜在性腔隙,称为腹膜腔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C 5、C 6、C 7、B 8、C、9、C 10、E、

11、B 12、C 13、E 14、A 15、C 16、C 17、B 18、E、19、E 20、D。

三、问答题

1、①形态 咽是消化管上端膨大的部分,为一个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前壁不完整。②位置 咽上起自颅底,下至第6颈椎体下缘续食管,后壁位于6个颈椎的前方,前壁通鼻腔、口腔、喉腔。③分部 咽可分3部,自上而下为鼻咽、口腔和喉咽。④咽的交通 鼻咽向前借鼻后孔与鼻腔相通,口咽向前借咽峡通口腔,喉咽向前借喉口通喉腔;向下直接与食管相续,咽是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

2、舌的粘膜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丝状乳头具有一般感觉功能,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内含味蕾,司味觉。

3、腮腺位于耳郭前下方,导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的颊黏膜上,下颌下腺位于下颌骨体的内面,导管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位于舌下襞深面,导管开口于舌下阜及舌下襞。

4、第1个狭窄位于咽与食管相续处,正对第6颈椎下缘平面,距中切牙15cm。第2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约平第4、第5胸椎体之间,距中切牙25cm。第3个狭窄位于食管穿过膈的食管空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约平第10胸椎体平面,距中切牙40cm

5、胃的形态有两口即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有两弯即胃大弯和胃小弯;有两壁即胃前壁和胃后壁。胃可分为四部,即胃底、胃体、贲门部和幽门部。

6、空肠占空、回肠的上2/5,主要位于腹腔的左上部,管径较粗,管壁较厚,血管较丰富,颜色较红润,黏膜环状皱壁密而高,粘膜内有许多散在的孤立淋巴滤泡;回肠占据空回肠的下3/5,主要位于腹腔的右下部,管径较细,管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淡,粘膜环状皱璧疏而低,粘膜内除孤立淋巴滤泡以外,还含有集合淋巴滤泡。

7、直肠位于盆腔内,上端平第3骶椎处接乙状结肠,下端至盆膈处续肛管。直肠后面是骶骨和尾骨;前面在男性有膀胱,前列腺、精襄等;前面在女性有子宫和阴道。 34

8、肛管内各肛瓣和肛柱的下端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齿状线以上动脉来自直肠上、下动脉;静脉回流至肝门静脉系的直肠上静脉和下腔静脉系的直肠下静脉;淋巴回流至肠系膜下淋巴结髂内淋巴结;由植物性神经支配。齿状线以下动脉来自阴部内动脉的肛动脉,静脉回流至肛静脉;淋巴回流至腹股沟浅淋巴结;由躯体神经支配。

9、肝脏面“H”形沟的左纵沟前内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韧带;右纵沟前部内有胆襄,后部有下腔静脉通过;横沟内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通过。

10、、肝细胞分泌胆汁,经肝内胆小管、左右肝管,肝总管再经胆囊管运至胆襄内存,胆囊收缩时胆汁经胆总管、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降部。

11、腹膜是一层浆膜,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衬于腹盆壁的内面和腹盆腔脏器的表面。衬于腹、盆壁内表面的部分为壁腹膜,被覆于脏器表面的部分为脏腹膜。脏壁腹膜两层互相移行,共同形成一个潜在性腔隙,称腹膜腔。

35

第三章 呼吸系统

(一) 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

2、熟悉固有鼻腔体黏膜分部。

3、掌握喉的位置,主要喉软骨的名称;熟悉喉黏膜的主要形态结构,喉腔分部。

4、掌握气管的位置,主要喉软骨的名称;熟悉喉黏膜的主要形态结构,喉腔分部。

5、掌握肺的形态和结构,熟悉肺的位置及体表现投影。

6、掌握壁胸膜、脏胸膜和胸膜腔;熟悉壁胸膜的分部和肋膈隐窝的位置,胸膜的体表投影。

(二)标本教具

1、头颈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

2、颅骨矢状切面示骨性鼻腔与鼻旁窦标本。

3、喉腔矢状切面标本与模型。

4、离体呼吸系统标本。

5、游离肺标本与模型。

6、胸膜示教标本。

7、喉软骨模型与标本。

8、纵隔标本与模型。

9、半身人模型。

(三)教学时数

1学时

(四)注意事项

1、呼吸系统器官的结构比较小,因此必须细心地观察。

2、观察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标本。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18-130

(六)实习内容

1、肺外呼吸道

(1)鼻 鼻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3部分。

①外鼻 外鼻有鼻根、鼻背、鼻尖及鼻翼等部,外鼻下端有鼻孔。

②鼻腔(教材图3-2、3)在头正中矢状切面标本观察,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鼻腔,每侧鼻腔又分前为鼻腔前庭和后为固有鼻腔,鼻前庭为鼻翼所围成的空腔,内面衬以皮肤,生有鼻毛。固有鼻腔由骨性鼻腔被覆以黏膜构成。外侧壁上有上鼻甲、中鼻甲及下鼻甲,各鼻甲下方分别形成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固有鼻腔的黏膜可因其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嗅区和呼吸区两部分。

③鼻旁窦(见运动系统)

(2)咽(见消化系统)

(3)喉

①喉的位置 在整体标本与半身人模型上观察。喉位于颈前正中,位置表浅,上连于舌骨,下接气管,两侧有颈部大血管、神经和甲状腺侧叶。

②喉的结构 观察喉软骨模型。

36

喉软骨主要包括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一对杓状软骨(教材图3-4)。甲状软骨是最大的喉软骨,由左右对称的两个方形软骨板构成,两板前缘以直角互相愈着形成前角,其上端向前突出称喉结。两板后缘有两对突起分别为上方的一对为上角,下方的一对为下角。环状软骨在甲状软骨的下方,形如指环。前部低窄呈弓形,称环软骨弓,后部高宽呈板状,称环状软骨板。杓状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上方,左右各一,呈三棱锥体形。尖朝上,底朝下,杓状软骨底有向前的突起称声带突。会厌软骨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形似树叶,下端狭细,上端宽阔,游离于喉口上方,前面凸,后面凹。

弹性圆锥 为圆锥形弹性纤维膜,其下缘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上缘游离,张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与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称声韧带(教材图3-5)

③喉腔 在喉矢状切面标本与模型上观察。喉腔的两侧壁有上、下两对黏膜皱襞。上方的一对称前庭襞,两侧前庭襞间的裂隙称前庭裂,下方的一对称声襞,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间的裂隙称声门裂。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此裂前3/5为膜间部,与发音有关。

喉腔分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声门下腔3部份。前庭裂以上的部分称喉前庭;前庭裂和声门裂之间的部分称喉中部腔,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隐窝称喉室;声门裂以下的部分称声门下腔(教材图3-10、11)。

(4)气管和主支气管(教材图3-12):在整体标本并配合半身人模型观察。

①气管 为前后略扁的圆筒状管道,主要由14~16个“C”形气管软骨构成,其间由结缔组织连结,后壁无软骨,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所封闭,并紧邻食管。气管上端平第6颈椎体下缘与喉相连,向下至第4、5胸椎之间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杈处称气管衩。

②主支气管 由气管杈至肺门之间的管道,左、右各一,分别称为左主支气管和右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细、长而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而垂直。

2、肺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整体标本并配合半身人模型观察)。肺的形态和结构(整体标本并配合离体肺观察)。左肺狭长,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即为左肺上叶与左肺下叶;右肺宽短,被斜裂和右肺水平裂分为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下叶。

肺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教材图3-13、14)。肺尖呈钝圆形,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肺底位于膈的上方。肋面广阔圆凸,贴近肋和肋间肌,内侧面贴近纵隔和脊柱。此面中央凹陷处称肺门,出入肺门的结构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及神经等。这些结构由结缔组织和胸膜包绕成束,称肺根。肺的前缘锐利,左肺前缘下半有一明显缺口称心切迹,切迹下方有一向前向内的舌状突起,称左肺小舌。肺的后缘圆纯,贴于脊柱的两旁。肺的下缘也较锐利,伸向膈与胸壁之间。

3、胸膜(示数)胸膜在胸腔内形成左、右两个密闭的腔。胸膜分为壁胸膜与脏胸膜。脏胸膜又称肺胸膜,紧贴在肺的表面不易撕开,壁胸膜贴在胸壁内面。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周围相互移行,围成完全封闭的胸膜腔(教材图3-15)。

壁胸膜由于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四部分。胸膜顶为突出胸廓上口,包围肺尖的部分;肋胸膜贴在肋及肋间肌内面;膈胸膜覆盖于膈上面的部分;纵隔胸膜衬附于纵隔两侧的部分。在各部胸膜转折处,可形成潜在的间隙,其中最重要的间隙位于肋胸膜与隔膜转折处,称肋膈隐窝,为胸膜腔最低部位。

4、纵隔 在开胸的整体标本与纵隔模型配合观察。

纵隔是两侧纵隔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结构的总称(教材图3-17)。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上界达胸廓上口,下界为膈。纵隔通常以通过胸骨角和第4胸椎下缘平面将其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再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3部分。

纵隔主要包括心、心包、大血管、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奇静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淋巴结等。

37

附 呼吸系统思考题

习 题 部 分

一、名词解释

1、弹性圆锥 2、声门裂 3、喉室 4、气管杈 5、肺门

6、胸膜 7、肋膈隐窝 8、肺根 9、声韧带

二单项选择题

1、呼吸系统 ( )

A、其功能仅是进行气体交换 B、鼻、咽、喉、气管属上呼吸道

C、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称下呼吸道 D、肺位于胸膜腔内

E、以上都不正确

2、属于下呼吸道的是 ( )

A、口腔 B、鼻 C、咽 D、喉 E、气管

3、开口于蝶筛隐窝的鼻旁窦是 ( )

A、额窦 B、蝶窦 C、筛窦前小房 D、筛窦中小房 E、筛窦后小房

4、开口于上鼻道的鼻旁窦是 ( )

A、额窦 B、蝶窦 C、筛前小房 D、筛窦中小房 E、筛窦后小房

5、不开口于中鼻道的鼻旁窦是 ( )

A、筛窦后小房 B、筛窦中小房 C、筛窦前小房 D、额窦 E、上颌窦

6、额窦开口于 ( )

A、上鼻道 B、中鼻道 C、下鼻道 D、蝶筛隐窝 E、鼻泪管

7、成对的喉软骨是 ( )

A、甲状软骨 B、会厌软骨 C、环状软骨

D、杓状软骨 E、气管软骨

8、上呼吸道最狭窄处位于 ( )

A、鼻前孔 B、鼻后孔 C、喉口 D、前庭裂 E、声门裂

9、对右主支气管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较左主支气管垂直 B、比左主支气管长

C、么比左主友气管粗 D、结构类似于气管

E、在肺门处分成三个肺叶支气管

10、右主支气管的特点是 ( )

A、细而长 B、细而短 C、粗而长 D、粗而短 E、较长

11、左主支气管的特点是 ( )

A、长、粗而水平 B、短、粗而垂直

C、长、细而水平 D、短、细而水平 E、较长

12.气管杈位于( )

A、第6颈椎下缘平面 B、第7颈椎下缘下面

C、第2胸椎下缘平面 D、胸骨角平面

E、第6胸椎下缘平面

13、肺 ( )

A、位于胸膜腔内 B、左肺分3叶、右肺分2叶

C、右肺较左肺宽而短 D、右肺有肺小舌 E、位于中纵隔内 38

14、肺尖的位置 ( )

A、高出胸骨上方2~3cm B、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

C、高出锁骨中段上方2~3cm

D、高出锁骨外侧段上方2~3cmE、高出颈静脉切迹1cm

15、右肺 ( )

A、比左肺窄而长 B、通过斜裂分为上、下两叶

C、前缘锐利有心切迹 D、位于右胸膜腔内

E、以上均不正确

16、对左肺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较右肺窄而长 B、通常分为两叶

C、前缘近于垂直 D、前缘下部有心切迹

E、肺尖突入颈根部

17、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在锁骨中线相交于 ( )

A、第5肋 B、第6肋 C、第7肋 D、第8肋 E、第9肋

18、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在腋中线相交于 ( )

A、第8肋 B、第9肋 C、第10肋 D、第11肋 E、第12肋

19、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在肩胛下线相交于 ( )

A、第8肋 B、第9肋 C、第10肋 D、第11肋 E、第12肋

20、对胸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为一层浆膜 B、分脏胸膜和壁胸膜

C、脏、壁两层胸膜相互移行成胸膜腔 D、脏胸膜形成胸膜顶 E、壁胸膜移行处形成胸膜隐窝

21、肋膈隐窝 ( )

A、 是胸膜腔的一部分,呈负压 B、是肋胸膜和壁胸膜移行处

C、是肋胸膜和膈胸膜移行处形成 D、深吸气时肺下缘可伸入至肋膈隐窝内

22、关于胸膜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脏胸膜分4部分 B、胸膜伸入心包内 C、左右胸膜相连续

D、壁胸膜与肺结合 E、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

23、胸膜炎的渗出液常积聚于( )

A、咽隐窝 B、梨状隐窝 C、蝶筛隐窝 D、肋膈隐窝 E、胸膜顶处

24、胸腺位于 ( )

A、前纵隔 B、中纵隔 C、上纵隔 D、后纵隔 E、下纵隔

三、问答题

1、简述喉腔的分部。

2、简述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3、简述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4、试比较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异物多落入哪侧?

5、简述鼻腔外侧壁的结构。

6、试述壁胸膜的分部及其位置、肋膈隐窝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

39

1、弹性圆锥是附于环状软骨上缘、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和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的膜状结构,又称环甲膜。

2、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间的裂隙称为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分。

3、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隐窝称喉室。

4、气管在第4胸椎体下缘(相当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杈处称为气管杈。

5、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处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6、胸膜指覆盖于两肺表面、胸廓内表面、纵隔侧面和膈上面的浆膜。

7、肋膈隐窝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而成,呈半环状,是胸膜腔最低的部位,胸膜炎的渗出液常聚于此。

8、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绕成束,称为肺根。]

9、弹性圆锥的上缘游离,前方附着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后方附着于杓状软骨声带突,称声韧带,是构成声带的基础。

二单项选择题

1、C 2、E 3、B 4、E 5、A 6、B 7、D 8、E 9、B 10、D

11、D 12、C 13、C 14、B 15、E 16、C 17、B 18、C 19、D 20、D

21、C 22、E 23、D 24、C

三、问答题

1、喉腔可分喉前庭、喉中间腔、声门下腔3部分;前庭裂以上的部分称为喉前庭;前庭襞和声门襞之间的部分为喉中间腔;声门裂以下的部分称声门下腔。

2、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在锁骨中线平第8肋,在腋中线平第10肋,在肩胛线平第11肋,接近脊柱处平第12胸椎棘突。

3、肺下界在锁骨中线平第6肋,在腋中线平第10肋,在肩胛线平第10肋,接近脊柱处平第10胸椎棘突

4、左主支气管细、长而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短、粗而较垂直。气管异物容易落入右主支气管。

5、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有3个平行排列的长形隆起,分别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3个鼻甲的下方各有一个裂隙空间,分别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道和中鼻道有鼻旁窦开口,下鼻道前部有鼻泪管开口。

6、壁胸膜按其覆盖的部位可分为4部分,即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膈胸膜覆盖于膈的上面;肋胸膜紧贴于胸壁内表面;纵隔胸膜被覆于纵隔的两侧;胸膜顶是包围肺尖的部分,向上突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最高点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而成,呈半环状,是胸膜腔最低部位,胸膜炎的渗出液常积聚于此。

40

第四章 泌尿系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熟悉肾的内部结构;了解肾的被膜。

2、掌握输尿管的分段及3个狭窄的部位。

3、掌握膀胱的形态、膀胱三角的构成和特点;熟悉膀胱的位置。

4、掌握女性尿道外口的开口部位。

(二)标本教具

1、腹后壁示肾的被膜及肾蒂的标本。

2、男、女性盆腔标本(显示男性输尿管与输精管,女性输尿管与子宫动脉的关系)。

3、男、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及模型。

4、肾的额状切面标本与模型。

5、男性泌尿生殖器模型。

(三)教学时数

1/2~1学时。

(四)注意事项

男性尿道内容在生殖系统学习。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是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1-139

(六)实习内容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4部分组成。

1、肾 在观察中将离体肾结合腹后壁原位肾、冠状切面肾的标本进行观察。

(1)外形 在游离肾标本观察。肾外形似“豇豆”,分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和内、外侧两缘,内侧缘中部凹,称为肾门,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等出入,这些结构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肾蒂。由肾门深入肾实质之间的腔隙称肾窦(教材图4-2、3)。

(2)位置 在整体标本观察。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为腹膜外位器官(教材图4-3).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第2腰椎下缘,右肾较左肾低半个椎体(教材图4-4)。

(3)被膜 在整体标本观察,肾的被膜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教材图4-6)。

(4)肾内部结构 在肾的冠状切面标本和模型观察,肾实质分为边缘的肾皮质及深部的肾髓质两部(教材图4-2)。肾皮质新鲜时呈红褐色。肾髓质位于肾实质的深部。由12~20个圆锥形的肾锥体组成,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肾锥体底朝向皮质,尖端钝圆,朝向肾门,称肾乳头。围绕在肾乳头周围的膜状小管称肾小盏,相邻的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合成一个漏斗型的肾孟。肾孟出肾门后逐渐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2、输尿管 输尿管起自肾盂,终于膀胱的肌性管道,长约20~30cm(教材图4-3、7)。输尿管先位于腹部,后进入盆腔,最后穿膀胱壁口膀胱,其全程有3个生理性狭窄,第1个狭窄在起始部,第2个狭窄越过小骨盆入口跨髂血管处,第3个狭窄在膀胱壁内。

3、膀胱

(1)形态 在游离标本上观察,膀胱空虚时为锥体形,分尖、体、底、颈四部分(教材图4-8)尖端较小,朝向前上方,称膀胱尖。底部膨大似三角形,朝向后下方,称膀胱底。 41

尖与府之间称膀胱体。膀胱的下部的前列腺或尿生殖膈处,称膀胱颈。

(2)位置 在盆腔矢状切面标本观察,成人膀胱位于小骨盆的前部,耻骨联合后方(教材图4-10),空虚时,膀胱尖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尿液充盈时,膀胱尖则高出耻骨联合上缘。当膀胱充盈时,膀胱上面的腹膜也随之上移,临床上在耻骨联合上方,经腹前壁进行膀胱穿刺或膀胱手术,可不经腹膜腔而直达膀胱(教材图4-11)

膀胱内面靠底部有光滑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三角恰好位于2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三者之间的连线内(教材图4-9)。膀胱三角在剖开的游离膀胱内观察。

4、尿道 女尿道短、直、宽、长约3~5cm,直径约0.8cm,上端起自尿道内口,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该口称为尿道外口,位于阴道口的前方,距阴蒂约2.5cm。

附 泌尿系统复习思考题

习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1、肾门 2、肾窦 3、肾蒂

4、肾区 5、肾乳头 6、膀胱三角

二、单项选择题

1、属于肾皮质的结构是( )

A、肾小盏 B、肾孟

C、肾锥体 D、肾柱 E、肾大盏

2、肾窦( )

A、是肾门向肾内延续的腔隙 B、内有肾筋膜

C、内有输尿管的上端 D、内有肾皮质 E、内含肾柱

3、肾的被膜自外向内依次为( )

A、脂肪囊、纤维囊、肾筋膜 B、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

C、肾筋膜、脂肪囊、纤维囊 D、肾筋膜、纤维囊、脂肪囊

E、肾筋膜、肾血管鞘、纤维囊

4、关于肾的位置描述,错误的是 ( )

A、左肾比右肾高半个椎体高度 B、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

C、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 D、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中部

E、肾的位置因性别、年龄和个体差异而不同

5、关于肾锥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底部朝向肾皮质 B、尖朝向肾窦

C、肾乳头被肾大盏包绕 D、肾乳头有肾小盏围绕

E、 肾乳头的顶端有乳头孔

6、肾乳头( )

A、为肾柱的尖 B、朝向肾皮质

C、顶端有乳头孔 D、每肾有7~8个 E、被肾大盏围绕

7、不属于肾门的结构是( )

A、输尿管 B 肾动脉

C、肾静脉 D、神经 E、淋巴管

42

8、肾门约平齐( )

A、第11胸椎体 B、第12胸椎体

C、第1腰椎体 D、第2腰椎体 E、第10胸椎体

9、输尿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为腹膜外位器官 B、在肾门处接肾孟

C、腹段与盆段以骨盆上口为界 D、壁内段为其斜穿膀胱壁处 E、输尿管开口于膀胱三角

10、男性膀胱底的毗邻不包括( )

A、前列腺 B、精囊

C、直肠 D、输精管壶腹 E、尿道球腺

11、女性尿道( )

A、位于阴道外侧 B、开口于阴道前庭

C、较男性尿道直而窄 D、不易感染 E、位于阴道口后方

12、膀胱( )

A、属于腹膜内位器官 B、空虚时全部位于小骨盆腔内

C、膀胱颈后方有前列腺 D、男性膀胱的下方邻接尿生殖膈

E、膀胱三角具有很多皱襞

13、关于膀胱三角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在膀胱底的内面 B、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连线之间

C、缺少黏膜下层组织 D、黏膜与肌层紧密相连

E、充盈时黏膜光滑,收缩时黏膜有皱襞

14、关于女性尿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长约3~5cm B、较男性尿道短、直、宽

C、穿尿生殖膈 D、开口于阴道前庭的尿道外口 E、尿道外口位于阴道口的后方

三、问答题

1、 简述输尿管的分段及3个狭窄的部位。

2、 简述膀胱的位置和形态

3、 男、女性膀胱的毗邻区别

4、 简述女性尿道的毗邻,特点及临床意义

5、 试述肾在冠状切面上的结构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

1、 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为肾门,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孟出入的门户

2、 肾门向深处延续为肾窦,即由肾实质所固成的空隙,肾窦内含有肾孟、肾盏,肾的血管和脂肪组织。

3、 出入肾门的结构为肾动脉,肾静脉 ,肾孟,淋巴管和神经被结缔组织所包裹组成肾蒂。

4、 临床上常见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当肾有病变时,此区有压痛。

43

5、 肾锥体尖端钝圆伸向肾窦,称肾乳头,有时可由2~3个锥体合成一个乳头。

6、 在膀胱底的内面,有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称膀胱三角。该区缺少粘膜下组织,无论膀胱空虚或充盈,其粘膜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肿瘤或结核的好发部位。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D 5、C 6、C 7、A

8、C 9、B 10、A 11、B 12、B 13、E 14、E

三、问答题

1、输尿管按行程全长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3段;输尿管全长有3个生理性狭窄,其位置为第1个狭窄位于输尿管起始处,即肾孟与输尿管移行处,第2个狭窄位于超过小骨盆入口处;第3个狭窄在膀胱壁内。

2、膀胱位于小骨盆的前部,耻骨联合的后方。膀胱的形态可分尖、体、颈、底四部分。

3、膀胱位于小骨盆腔前部,耻骨联合的后方。在膀胱底后方,男性与精囊、输精管壶腹和直肠相邻,女性与子宫颈和阴道相邻;膀胱的下方,男性邻接前列腺,女性邻接尿生殖膈。空虚时膀胱尖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充盈时,膀胱尖高也耻骨联合上缘,此时膀胱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

4、女性尿道上端起于膀胱的尿道内口,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与阴道前壁紧密相邻。其特点是较短,直而宽,较易引起尿路感染。

5、在肾的冠状切面上,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位于肾实质的表层,髓质位于肾实质深层。肾皮质深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住。肾髓质由16~20个肾锥体构成。肾锥体的尖为肾乳头,伸向肾窦,底朝向皮质,漏斗状的肾小盏包绕肾乳头,2~3个肾小盏汇合成一个肾大盏,肾大盏再集合与一扁平漏斗状肾孟,肾孟出肾门后移行为输尿管。

44

第五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睾丸、附睾的位置、精索的位置及其组成,前列腺的位置和形态;

2、熟悉阴茎的分部和形态结构,射精管的组成。熟悉睾丸,附睾的形态和结构,输精管的行程、位置和分部。

3、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及弯曲。

(二)标本教具

1、男性盆腔标本(示输精管、精囊、前列腺)。

2、男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

3、游离男性泌尿生殖器标本。

4、男性泌尿生殖器模型。

(三)教学时数

1学时。

(四)注意事项

1、观察男性生殖器标本时,需要将标本按解剖学姿势位置放好。

2、观察生殖器标本时,要严肃认真。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140-148

(六)实习内容

1、男性内生殖器

(1)睾丸

①位置及形态 左、右各有一个睾丸,位于阴囊内,睾丸分内、外侧两面,前、后两缘和上、下两端(教材图5-1、2)。

②构造 在剖开的游离睾丸观察,睾丸内部由许多睾丸小叶组成,每个小叶含有数条精曲小管(用镊子在睾丸小叶内轻轻挑起精曲小管进行观察),可见睾丸内含有很多比头发还细有精曲小管。睾丸表面包有一层坚厚的致密结缔组织膜,称白膜。睾丸后缘的白膜较厚(教材图5-3)。

(2)附睾 是贴附在睾丸的上端和后缘的一长条形结构,上部为附睾头,中部为附睾体,下端为附睾尾 末端与输精管相接(教材图5-2)。

(3)输精管 从附睾末端开始,为一细长的管道,长约50cm,行程较长,可分为4部分(教材图5-3)。①睾丸部 起自附睾头,沿睾丸后缘和附睾内侧上升至附睾头。②精索部(皮下部)介于附睾头与腹股沟管浅环之间,常为结扎输精管的部位。③腹股沟管部 位于腹股沟管内。④盆部 自腹股沟管深环向内下入骨盆腔,经输尿管末端前上方至膀胱的后面,两侧输精管膨大形成输精管壶腹。其末端与精囊的排泄管会合。

精索是柔软的圆索,由腹股沟管深环延至睾丸上端。精索的主要成分为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丛和淋巴管等,其外面有被膜包裹。

(4)射精管 由输精管壶腹下端与精囊排泄管汇合而成,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教材图5-1、3)。

(5)精囊 位于膀胱底与直肠之间,是一对长椭圆形囊状器官。下端为排泄管,与输精管末端汇合成射精管(教材图5-1、3、4)。

(6)前列腺 位于膀胱底与尿生殖之间,呈板粟状,上端宽大,下端尖细,体的后面 45

正中有一浅的前列腺沟(教材图5-1、3、4)。

(7)尿道球腺(略)。

2、男性外生殖器

(1)阴囊 为耻骨联合下方的一皮肤囊袋,中间有隔,将阴囊分为左右两半,其中容纳睾丸、附睾和输精管的一部分(教材图5-5)。

(2)阴茎 分头、体、根3部分,后部为阴茎根,固定在耻骨和尿生殖器,中部为阴茎体,在耻骨联合前下方,尖端膨大为阴茎头,阴茎头与体交界处有一环状沟称阴茎颈(又称冠状沟)。

阴茎由一条尿道海绵体和两条阴茎海绵体构成(从阴茎横断面上进行观察),尿道海绵体位于左、右阴茎海绵体的腹侧,前端膨大形成阴茎头,后端膨大为尿道球;阴茎海绵体位于阴茎背侧,左、右各一,前端变细嵌入阴茎头后面的凹陷内,后端分开形成左、右阴茎脚,附着耻骨弓。阴茎的皮肤薄,易伸展,有阴茎头处反折而形成双层环形皱襞,称阴茎包皮,在阴茎腹侧的包皮与尿道外之间有一纵行的皮肤皱襞,称包皮系带(教材图5-7、8、10)。

3、男尿道 在男性盆腔矢状切面标本观察。男尿道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终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全长约16~22cm,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前列腺部和膜部临床称后尿道,海绵体部称前尿道。男尿道全长有3个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处。有2个弯曲,一个耻骨下弯,位于耻骨联合的下方,凹向前上方,此部属于尿道的固定部。另一个弯则为耻骨前弯,位于耻骨联合前下方,凹向下,在阴茎根与体之间。将阴茎上提时,此弯变直(教材图5-10)。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女乳房,会阴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卵巢的位置、形态及韧带;输卵管的形态、位置和分部;子宫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2、熟悉阴道的位置和阴道弯。

3、掌握尿道外口和阴道口的位置。

4、掌握女性乳房的结构。

5、熟悉会阴的位置和分部;坐骨肛门窝的位置。

(二)标本教具

1、女性生殖器游离标本(末切开的和冠状切面卵巢、子宫和阴道标本)。

2、女性盆腔标本(腹膜完整无损),兼示外生殖器。

3、女性盆腔中正中矢状切面标本(兼示盆腔血管)。

4、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模型。

5、会阴的模型和标本。

6、乳房标本及模型。

(三)教学时数

1学时。

(四)注意事项

同男性生殖器。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 正常人体解剖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149-160

(六)实习内容

1、女性内生殖器

46

(1)卵巢 在女性盆腔标本与游离女性生殖器标本上观察。卵巢左、右各一,为椭圆形实质性器官,位于髂内、外动脉起始部之间夹角处,可分为内、外侧两面,上、下两端和前、后两缘。上端为输卵管端,借卵巢悬韧带与盆壁相连,下端为子宫端,借卵巢固有韧带连于子宫角(教材图5-11)。

(2)输卵管 为成对的肌性管道,长约10~12cm。包裹在子宫阔韧带上缘内。其内侧端连于子宫角,外侧端游离。输卵管分为4部分。①输卵管子宫部 此部于从子宫外侧角穿入子宫壁内,以输卵管子宫口,开口于子宫腔。②输卵管峡 短而狭窄,行输卵管结扎手术多在此进行。③输卵管壶腹 此段管腔膨大成壶腹状,约占输卵管全长的2/3段,卵子通常在此受精。④输卵管漏斗 为输卵管的外侧端,扩大成漏斗状,漏头边缘有许多不规则的突起,称输卵管伞,漏斗底部向腹部膜腔开口,称输卵管腹腔口(教材图5-11、14)。

(3)子宫

①形态 呈前上后略扁,倒置的鸭梨状。分前、后两面,左、右两缘。前面朝向膀胱,后面邻直肠。子宫从上向下可区分为底、体、颈3部分,两侧输卵管子宫口上方的子宫顶部为子宫底,子宫下端狭窄部为子宫颈,其下端(下1/3)突入阴道内称为子宫颈阴道部,子宫颈其余部分位于阴道上方,称子宫颈阴道上部。子宫颈与子宫底之间有部分,称子宫体。子宫体与子宫颈阴道上部连接的部位,稍狭细称子宫峡(在非妊娠此部不明显),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腹取胎(教材图5-13),子宫与输卵管相连的部位称子宫角。

子宫内腔狭窄,可分为子宫腔和子宫颈管2部(女性内生殖器冠状切面标本上观察)。子宫腔在子宫体内,系前后扁平的三角形腔隙,底向上,尖向下,两端各有输卵管开口。子宫颈管在子宫颈内,上下两端狭窄,中间稍宽,呈梭形,上口通子宫腔,下口通阴道,称子宫口。子宫口的前、后缘分别称为前唇和后唇。后唇稍长,位置较高(教材图5-12)。

②子宫的位置 在女性盆腔矢状切面标本观察,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成年女子子宫正常位置为轻度前倾、前屈。前倾是指子宫和阴道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前屈为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教材图5-12、13)。

③子宫的固定位置 主要靠盆膈承托,子宫的正常位置主要依靠下列4对韧带维持;子宫阔韧带为被覆在子宫前、后面的腹膜,在子宫外侧缘移行为两层腹膜皱襞,并延伸到骨盆侧壁(教材图5-11)。子宫阔韧带内包有卵巢、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和子宫圆韧带及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子宫圆韧带起自子宫角下方,行走在阔韧带中,从内侧向前外方,跨过骨盆侧壁,经腹环入腹股沟管出皮下环,止于大阴唇和阴阜皮下,其作用是维持子宫前倾(教材图5-14)。子宫主韧带(略)。子宫骶韧带(略)。

(4)阴道 阴道为前后扁平的肌性管道,连接子宫与外生殖器(教材图5-11、12、16)。阴道上端围绕子宫颈下部,与子宫颈之间形成一环形腔隙称阴道穹。阴道穹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分别位于子宫颈阴道部的前、后和两侧。阴道穹后部深而宽广,与直肠子宫陷凹相邻,阴道下端以阴道口开口于阴道前庭。处女的阴道口周围有粘膜皱襞称处女膜。

2、女性外生殖器 在完整女性标本观察。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女阴。主要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阴蒂等(教材图5-16)。

3、女乳房

乳房并不属生殖器官,但功能上与生殖器官关系密切,故习惯在学习女性生殖器时一并观察。乳房左、右各一,位于胸前部,呈半球形,乳房的中央有乳头,其表面有输乳管的开口,乳头周围一颜色较深的环行区域,称乳晕。

乳房内部有乳腺(乳房已解剖的标本上观察),乳腺的组织形成15~20个乳腺叶,每一个、乳腺叶又分为若干个乳腺小叶,每个乳房叶发出一排泄管称输乳管,都向乳头集中,并呈放射状排列,其末端则变细开口于乳头上的输乳孔。在乳房深部自胸筋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束穿过乳腺小叶连于皮肤,称乳房悬韧带,又称枯柏韧带,对乳腺有支持作用(教材图 47

5-18、19)。

4、会阴

在会阴标本和模型上观察。

(1)位置和分部 广义的会阴是指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前为耻骨联合下缘,后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坐骨和骶结节韧带(教材图5-20)。由两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可将会阴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尿生殖区(尿生殖三角),后部为肛区(肛门三角)。临床上,常将肛门和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织会阴,即为狭义的会阴。

(2)层次结构 会阴的层次结构细小,只要求建立一般概念。会阴的层次可分为浅层和深层。会阴浅层结构生殖区和肛区基本相同,均由皮肤、浅筋膜和浅层肌构成。会阴深层的主要结构为尿生殖膈和盆膈,两膈共同封闭整个骨盆下口。尿生殖膈位于尿生殖区最深部,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两层筋膜间的横纹肌构成(教材图5-23)。男子有尿道膜部穿过,女子有尿道和阴道穿过。盆膈位于肛区深部,由盆膈上、下筋膜及两层筋膜间的肛提肌构成,其中央有肛管穿过(教材图5-24)。

(3)坐骨肛门窝 又名坐骨直肠窝。主要观察标本、模型。坐骨肛门内窝为成对的楔形腔隙,位于肛管与坐骨之间,盆隔下方在额状面上呈三角形(教材图5-23、24)。坐骨肛门窝内充填大量脂肪组织,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和阴部神经贴于坐骨肛门窝的外侧壁。在此分别发出肛动脉、肛静脉和肛神经,分布于肛门外括约肌及其附近结构。

附:生殖系统 女乳房 会阴复习思考题

习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精索 2、阴道穹 3、尿生殖区 4、肛区 5、坐骨肛门窝 6、包皮系带 7、会阴

二、单项选择题

1、男性内生殖器不包括 ( )

A、附睾 B、阴囊

C、精囊 D、射精管 E、睾丸

2、输精管结扎常选的部位是( )

A、睾丸部 B、精索部

C、盆部 D、腹股沟部 E、附睾部

3、构成附睾头的结构是( )

A、输精管 B、附睾管

C、精曲小管 D、睾丸输出小管 E、精直小管

4、构成附睾体和尾的结构是( )

A、附睾管 B、输精管

C、精曲小管 D、睾丸网 E、射精管

5、射精管开口于( )

A、尿道膜部 B、尿道球部

C、尿道海绵体部 D、尿道前列腺部 E、尿道外口

6、精囊( )

A、位于前列腺下方 B、可储存精子

C、开口于膀胱 D、可分泌弱碱性粘液,组成精液的一部分

E、分泌物营养精子

48

7、有关前列腺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 B、位于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

C、上端宽大、下端尖细 D、体的后面正中有前列腺沟 E、有男性尿道穿行

8、男性尿道最窄的一段在( )

A、尿道外口 B、尿道内 口

C、尿道膜部 D、尿道海绵体部 E、尿道前列腺部

9、有关男性尿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3个狭窄 B、有2个弯曲

C、有3个扩大 D、可分为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和球部 E、有排精排尿的功能

10、包皮系带( )

A、作包皮环切除应一起切除 B、位于阴茎根背侧中线

C、位于阴茎头背侧中线 D、位于阴茎头腹侧中线 E、为双层黏膜皱襞

11、男性尿道第2个狭窄位于( )

A、尿道前列腺部 B、尿道球部

C、尿道膜部 D、尿道海绵体部 E、尿道外口

12、精索( )

A、从睾丸上端至腹股沟管腹环 B、从睾丸下端至腹股沟管浅环

C、精子排列呈索状 D、由结缔组织包被输精管组成 E、位于输精管的盆部

13、卵巢( )

A、是腹膜间位器官 B、后缘有血管出入

C、卵巢动脉来自髂内动脉 D、紧贴小骨盆侧壁

E、血管淋巴管神经卵巢门出入

14、卵巢与子宫角相连的韧带是( )

A、卵巢悬韧带 B、卵巢固有韧带

C、卵巢系膜韧带 D、子宫圆韧带 E、卵巢主韧带

15、输卵管结扎通常在( )

A、子宫部 B、峡部

C、漏斗部 D、壶腹部 E、伞部

16、受精的场所在( )

A、输卵管伞部 B、输卵管峡部

C、输卵管壶腹部 D、子宫腔 E、子宫颈管

17、有关子宫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为腹膜外位器官 B、位于膀胱和直肠之间

C、其长轴呈垂直位 D、子宫底连有骶子宫韧带

18、维持子宫前倾的主要韧带是( )

A、子宫阔韧带 B、子宫圆韧带

C、子宫主韧带 D、骶子宫韧带 E、卵巢子宫韧带

19、产科剖腹取胎常用切开( )

A、子宫底 B、子宫体

C、子宫颈 D、子宫峡部 E、子宫口 49

20、不参与构成会阴境界的结构是( )

A、耻骨 B、坐骨

C、骶结节韧带 D、骶棘韧带 E、后为尾骨尖

三、问答题

1、男、女性内生殖器各包括哪些器官?

2、简述精子的产生部位及排出体外的途径。

3、为男性患者导尿需依次经过哪些狭窄和弯曲?

4、简述女性腹膜腔与外界相通的途径。

5、简述输卵管的分部、受精和结扎部位。

6、简述前列腺的位置及结构。

7、试述男性尿道的分部、结构特点及功能。

8、试述子宫的位置及固定装置。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

1、精索是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由腹股沟管深环至睾丸上端,精索的主要成分是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丛和淋巴管等,表面包有被膜。

2、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间形成环状凹陷,称为阴道穹。阴道穹可分为前后部及两侧部,以后部为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

3、尿生殖区位于两坐骨结节与耻骨联合下缘三点之间,即广义会阴的前部,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4、肛门位于两坐骨结节与尾骨尖三点之间,即广义会阴的后部,有肛管贯穿。

5、坐骨肛门窝位于坐骨结节与肛门之间,为底朝下的楔形腔隙,窝内有大量的脂肪和会阴部血管神经等。

6、在阴茎头腹侧中线上,阴茎包皮与尿道外口相连的皮肤皱襞,称包皮系带。

7、会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会阴是指封闭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是由前面的耻骨联合下缘、后面的尾骨尖、两侧的耻骨、坐骨和骶结节韧带围成的菱形区域。狭义的会阴仅指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织。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A 5、D 6、D 7、A 8、C 9、D 10、D

11、C 12、A 13、D 14、D 15、B 16、C 17、B 18、B 19、D 20、D

三、问答题

1、男性内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精襄、前列腺、尿道球腺。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2、精子由睾丸的精曲小管上皮产生,经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排出。

3、依次通过的狭窄是尿道外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内口,依次通过的弯典是耻骨前弯和耻骨下弯。

4、女性腹膜腔经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5、输卵管由内向外可分为4部分: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和输卵管漏斗。受精场所通常在输卵管壶腹。结扎部位多在输卵管峡。

6、前列腺位于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由腺组织、平滑肌结缔组织构成,表面有前列腺襄,体的后面正中有前列腺沟,实质内有尿道和一对射精和穿行。

7、男性尿道全长可分为3部分: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有3个狭窄:尿道内口、 50

尿道膜部、尿道外口。有3个扩大: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状窝部。有2个弯曲耻骨前弯、耻骨下弯。具有双重功能:排尿、排精。

8、子宫位于小骨盆的中部,在膀胱与直肠之间,呈轻度前倾前屈位。了宫的固定装置主要有下列4对韧带:子宫阔韧带,可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位;子宫主韧带;维持子宫前倾位;子宫阔韧带,防止子宫向下脱垂;骶子宫韧带,维持子宫前屈。除上述韧带外,还有盆底肌及阴道的托持和周围结缔组织。

51

第六章 循环系统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心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和各腔结构。

2.熟悉心的传导系、心的血管分布和体表投影。

3.了解心壁构造和心包的形态结构。

(二)标本教具

1.离体心(包括完整和切开的心)。

2.打开胸前壁的完整尸体标本。

3.心传导系标本或模型。

4.心的血管标本。

5.心的模型。

(三)教学时数

1学时。

(四)注意事项

1.一定要把心标本放在解剖位置后再进行观察。

2.心的形态结构较复杂,必须对照教材插图,密切联系功能学习,这样才能易于理解和记忆。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64-174

(六)实习内容

1.心的位置与外形 在打开胸前壁的完整尸体标本上观察,可见心位于纵隔内,居两肺之间。其外裹以心包。翻开心包的前份,即见心呈圆锥形,约2/3在身体正中矢状面的左侧,1/3在正中矢状面的右侧(教材图6-6)

将离体完整心放在解剖位置,配合心模型观察。心形似倒置的圆锥体,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和三条沟。其尖指向左前下方,称心尖;底朝向右后上方,称心底,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又称胸肋面;后下贴在膈上,称膈面。心的右缘较锐利,左缘钝圆,下缘近水平位。心表面近心底处有一几乎呈环形的冠状沟,此沟将心分为上、下两部,上部较小为心房、下部较大为心室。心室的前、后面各有一条纵沟,分别称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前、后室间沟为左、右心室分界的表面标志(教材图6-4、5)

2.心的各腔 心有4个腔。即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右心房间有房间隔;左、右心室之间有室间隔。心房与心室之间的开口称房室口。

把切开的离体心或心模型放在解剖位置上,分别观察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内部结构。

(1)右心房 其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称右心耳。翻开房壁,可见其壁薄,内面光滑。查看出入口,其后上方的入口为上腔静脉口;后下方的入口为下腔静脉口;前下方的出口为右房室口,此口通右心室。在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有冠状窦口。在下腔静脉入口左后上方有一卵圆形浅窝,即卵圆窝(教材图6-8)

(2)右心室 将右心室前壁揭开,可见其室腔呈倒置的圆锥形。有出入两口,入口在后上方,即右房室口,在口的周缘附有3片呈三角形的尖瓣,称右房室瓣(三尖瓣)。在右心室内面,有锥体形的肌隆起,称乳头肌,在乳头肌与房室瓣边缘有腱索相连。右心室腔向左上方伸延的部分,形似倒置的漏斗形,称动脉圆锥。动脉圆锥的上端即右心室的出口,称肺 52

动脉口,在口的周围附有3片呈半月形的瓣膜,称肺动脉瓣(教材图6-9)。

(3)左心房 将心翻转,在心底处找到左心房,其向右前突出的部分称左心耳。左心房后壁有4个入口,左、右各2个,称肺静脉口。揭开房壁,可见前下部有一出口,称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教材图6-10)

(4)左心室 翻开左心室前壁,可见左心室内腔亦呈倒置的圆锥形,其底部有出入两口,入口在左后方,称左房室口,该口的周缘附有2片呈三角形的尖瓣,称左房室瓣(二尖瓣),借腱索连于乳头肌;出口位于右前方,称主动脉口。通向主动脉。主动脉口周缘也有3片半月形瓣膜,称主动脉瓣(教材图6—12)。

3.心壁的构造 用已切开的心观察,心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3层(教材图6-14)。

(1)心内膜 衬贴于心房、心室的内面,薄而光滑。

(2)心肌层 由心肌组成,心室肌比心房肌发达,请自己比较左、右心室肌的厚度与功能关系。

(3)心外膜 被覆于心肌表面,为浆膜心包的脏层。

4.心的传导系统(示教) 心传导系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房室束及其分支等(教材图6-17)。心传导系也可在牛心和羊心标本上观察。

(1)窦房结 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之间的心外膜深面。

(2)房室结 位于冠状窦口与右房室口之间的心内膜深面,相当于冠状窦口前上方。

(3)房室束 由房室结发出,入室间隔分为左、右两支。右束支较细,在室问隔右侧心内膜深面下降;左束支沿室间隔左侧心内膜深面下行。左、右两支在心室内逐渐分为许多细小分支,最后形成浦肯野纤维网,与一般心室肌纤维相连。

5.心的血管 用离体心标本配合模型观察

(1)动脉 营养心本身的动脉,有左、右冠状动脉(教材图6-4、5)。

① 左冠状动脉 起自升主动脉根部左侧,经左心耳与肺动脉之间左行,即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前室间支沿着前室问沟走向心尖;旋支沿冠状沟向左行,绕过心左缘至心的膈面。

② 右冠状动脉 起自升主动脉根部右侧,经肺动脉与右心耳之间沿冠状沟向右行,绕心右缘至冠状沟后部,其中一支沿后室间沟向下前行,称后室间支(教材图6-5)。

(2)静脉 在心的膈面观察,在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有一短粗静脉干,称冠状窦,它收集了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的血液,经冠状窦口注入右心房(教材图6-4、5)。

6.心包 在未切开和已切开心包的标本上观察。心包为包裹心和大血管根部的锥形囊,包括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两部分。浆膜心包又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紧贴在心表面,即心外膜;壁层贴于纤维心包的内面(教材图6-18)。浆膜心包的脏、壁两层在大血管根部互相移行,两层间形成的腔隙,称心包腔。纤维心包紧贴在浆膜心包壁层的外面,上方移行为大血管的外膜,下方愈着于膈肌。

7.心的体表投影 (在整体标本上定位观察)。

二、肺循环的血管

(一)目的要求

1.熟悉肺动脉干的位置、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名称。

2.了解动脉韧带的位置。

(二)标本教具

1.连肺动、静脉离体心和离体肺与纵隔标本。

2.心模型。

(三)教学时数

53

1/5学时。

(四)注意事项

肺动脉内含静脉血,肺静脉内含动脉血。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75

(六)实习内容

1.肺动脉 在打开胸前壁的完整尸体标本和离体心的标本上观察,肺动脉以一短干起自右心室,称肺动脉干,它沿主动脉前方上升,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分别经左、右肺门入肺(教材图6-4、5)。在肺动脉分叉处,其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有一短纤维索相连,称动脉韧带。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2.肺静脉 肺静脉是运送肺内血液返回左心房的血管。在离体肺标本上观察,肺静脉位于肺门前份。在离体心的后面观察,左、右肺静脉均开口于左心房的后壁,每侧各有两条(教材图6—5)。

三、体循环的动脉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主动脉的分段和其重要分支。

2.掌握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及分布范围。

3.掌握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尺动脉、桡动脉、股动脉、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起始和走行位置。

4.掌握腹腔干3大分支、肠系膜上、下动脉及肾动脉的名称和分布范围,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走行位置、髂内动脉的起始和分布范围。

5.熟悉甲状腺上、下动脉、上颌动脉和脑膜中动脉、椎动脉和胸廓内动脉、直肠上动脉、阴部内动脉起始和分布范围。

6.熟悉上、下肢动脉分布范围和腹腔干3大分支后的各级分支及肠系膜上、下动脉分支的名称。

(二)标本教具

1.示全身动脉标本(完整尸体和上、下肢离体标本)。

2.头颈部及盆部血管的示教标本,掌浅、深弓示教标本。

3.去顶盖颅骨。

(三)教学时数

1~2学时。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在标本上区别动脉、静脉。

2.根据动脉起止、行程、分支及分布范围来学习。

3.观察时动作要轻巧,不要用力牵拉,以免将动脉扯断。

4.观察后要将动脉放回原解剖位置上。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75-194

(六)实习内容

1.主动脉 在已打开胸、腹前壁的完整尸体标本上观察,主动脉由左心室发出后,上升不远即弯向左后方至脊柱的左侧下行,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腹腔,达第4腰椎水平分为左、右髂总动脉(教材图6-19)。

(1)升主动脉 配合离体心脏标本观察。升主动脉起自左心室主动脉口,向右前上方 54

斜行达右侧第2胸肋关节处,移行为主动脉弓。左、右冠状动脉发自升主动脉根部。

(2)主动脉弓 是升主动脉的延续,弓形弯向左后方,至第4胸椎水平,移行为降主动脉。在主动脉弓的凸侧,发出营养头、颈和上肢的血管,从右至左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在右胸锁关节后面,亦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3)降主动脉 是主动脉弓的延续,以主动脉裂孔为界,又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2.头颈部的动脉

(1)颈总动脉 左、右各一,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起自主动脉弓,两者都经胸廓上口入颈部,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教材图6-20、21)。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有两个重要结构,即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颈动脉窦为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颈动脉小球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为红褐色的麦粒大小的椭圆形结构(示教)。

(2)颈外动脉 由颈总动脉发出后,经胸锁乳突肌深面上行,至颞下颌关节附近,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颈外动脉分布于颈部、头面部和硬脑膜等(教材图6-20),其主要分支有:

① 甲状腺上动脉 自颈外动脉起始部前面发出,向前下方至甲状腺上端,分支营养甲状腺及喉。

② 面动脉 起自颈外动脉,通过下颌下腺的深面,在咬肌前缘绕下颌骨下缘达面部,再经口角和鼻翼外侧迂曲向上,至眼内呲,改名为内眦动脉。

③ 颞浅动脉 为颈外动脉终支之一,在耳屏前方上升,越过颧弓根至颞部,分支营养腮腺、眼轮匝肌、额肌和头顶颞部的浅层结构

④ 上颌动脉 是颈外动脉另一个终支,在下颌颈部起自颈外动脉。向前行达上颌骨后面.沿途分布于下颌牙齿、咀嚼肌、鼻腔、腭扁桃体等。其中还分出一个支到颅内,称脑膜中动脉,它自棘孔入颅,分布于硬脑膜(示教)。

(3)颈内动脉 由颈总动脉发出后,向上经颅底颈内动脉管入颅腔,分支营养脑和视器(见“神经系统”)。

(4)锁骨下动脉 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白头臂干。左、右锁骨下动脉都贴肺尖的内侧绕胸膜顶,出胸廓上口,在锁骨下方越过第l肋,进入腋窝,改名为腋动脉。其主要分支如下(教材图6-21、22)。

① 椎动脉 为锁骨下动脉最内侧一个较粗的分支,向上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营养脑和脊髓(见“神经系统”)。

② 胸廓内动脉 起自锁骨下动脉的下面,与椎动脉的起始处相对,在第1-肋软骨后面下行,其终支进入腹直肌鞘内,改名为腹壁上动脉,沿途分支至肋间肌、乳房、心包、膈和腹直肌。

③甲状颈干 短而粗,起自锁骨下动脉。其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下动脉。横过颈总动脉等后面,至甲状腺下端的后方,分数支进入腺体。

3.上肢的动脉

(1)腋动脉 在第1肋外缘续于锁骨下动脉,经腋窝至背阔肌下缘改名为肱动脉。腋动脉的内侧有腋静脉伴行,周围有臂丛包绕。腋动脉主要分支分布于胸肌、背阔肌和乳房等处(教材图6-23)。

(2)肱动脉 是腋动脉的直接延续,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与正中神经伴行,向下至肘窝深部,平桡骨颈处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教材图6-24)。

(3)桡动脉 为肱动脉终支之一,经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继在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下行至桡腕关节处绕到手背,然后穿第1掌骨间隙至手掌深面,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教材图6-25)。

55

(4)尺动脉 斜越肘窝,在尺侧腕屈肌和指浅屈肌间下行,至桡腕关节处,经豌豆骨的外侧入手掌,其终支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形成掌浅弓(教材图6-25)。

(5)掌浅弓与掌深弓 利用掌浅、深弓标本示教(教材图6-27、28)。

① 掌浅弓 位于掌腱膜深面,指屈肌腱的浅面,由尺动脉的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构成。自掌浅弓向前发出4个分支,内侧支供应小指尺侧缘,其余3个为指掌侧总动脉。在掌指关节处各又分为2支指掌侧固有动脉,供应2~5指的相对面。

② 掌深弓 位于指屈肌腱的深面,由桡动脉的终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构成,血液主要来自桡动脉。掌深弓很细,由它发出3个分支,向远侧至掌骨头附近注入掌浅弓的各个分支。

4.胸部的动脉 在打开胸前壁的完整尸体标本上观察,胸主动脉位于脊柱的左前方,上平第4胸椎高度续于主动脉弓,向下斜行至脊柱前面,在第8、9胸椎水平同食管交叉(在食管之后),向下平第12胸椎处穿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腹腔,延续为腹主动脉。胸主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壁支和脏支(教材图6-29)。

(1)壁支 主要为肋间后动脉,共9对,走在第3~11肋间隙中,位于相应肋骨的肋沟内,还有1对肋下动脉沿第12肋下缘走行,壁支主要分布到胸、腹壁的肌和皮肤。

(2)脏支 细小,主要有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营养同名器官(不必观察)。

5.腹盆部的动脉

(1)腹主动脉 先在腹腔深层标本上观察,可见腹主动脉在脊柱的左前方下行,约在第4腰椎高度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分支有脏支和壁支,主要观察脏支。

① 腹腔干 短而粗,自腹主动脉起始部发出,立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3支,主要营养胃、肝、胆囊、胰、十二指肠和食管腹段等处(教材图6-32、33)。胃左动脉向左上行至胃的贲门处再沿胃小弯向右下行,与胃右动脉吻合。肝总动脉向右行,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脾动脉,轻轻把胃向上翻起,可见脾动脉沿胰的上缘向左行至脾门。

② 肠系膜上动脉 约平第1腰椎水平起自腹主动脉,经胰和十二指肠之间进入小肠系膜根内,分支分布于十二指肠以下至结肠左曲之间的肠管(教材图6-34)。

③ 肠系膜下动脉 约平第3腰椎处起自腹主动脉,向左下方行走,分支分布于横结肠左曲以下至直肠上2/3的肠管。其重要分支有直肠上动脉(教材图6-36)。

④ 肾动脉 为一对粗大的动脉,约平第2腰椎处发自腹主动脉,水平横向外侧,经肾门入肾(教材图6-31)。

⑤ 睾丸动脉(示教)

⑥ 肾上腺中动脉:(示教)

6.盆部的动脉

(1)髂总动脉 腹主动脉平对第4腰椎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髂总动脉向外侧行至骶髂关节处又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教材图6-31、37)。

(2)髂内动脉 是一短干,向下进入盆腔,分支分布于盆内脏器及盆壁。示教下列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

(3)髂外动脉 是输送血液至下肢的主干,它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股部,移行为股动脉。髂外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发出腹壁下动脉,行向上内至腹直肌鞘。

7.下肢的动脉

(1)股动脉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续髂外动脉,向下穿大收肌腱达窝,改名为动脉。在股三角内,股动脉居中,其内侧有股静脉,外侧有股神经(教材图6-40)。股动脉较大的分支为股深动脉。它行向后内下方,分支营养大腿诸肌。

(2)

动脉 位于

运动解剖

窝深部,为股动脉的延续,向下至56 窝下角处分为胫前动脉和

胫后动脉(教材图6-41)。

(3)胫后动脉 是动脉终支之一,行于小腿后群肌深、浅两层之间,向下经内踝与跟腱之间达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胫后动脉分布于小腿后群肌、外侧群肌和足底肌(教材图6-41、42)。

(4)动脉 发出后向前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群肌之问下行,经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教材图6-43)。

四、体循环的静脉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的组成、收纳范围和汇入。

2.掌握颈外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及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及汇入和静脉角概念。

3.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位置、收纳范围及侧支循环。

4.熟悉奇静脉的位置,各级属支的名称和收纳范围;胸廓内静脉的收纳范围;髂总静脉、肾静脉、肝静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及汇入。

(二)标本教具

1.完整尸体标本(示主要动、静脉)。’

2.头颈和四肢浅静脉标本。

3.游离静脉若干段,示静脉瓣。

4.肝门静脉系标本和模型。

(三)教学时数

l学时。

(四)注意事项

1.深静脉多与动脉伴行,故制作标本时,有些静脉可能被切除,可观察同名动脉体会之。

2.静脉的变异较多,尤以浅静脉变异更多,观察时应特别注意。

3.静脉比动脉壁薄、弹性差、易损坏,故观察时切忌用力拉扯。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4-203

(六)实习内容

在完整尸体标本上观察。

1.上腔静脉系 上腔静脉系由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头颈、上肢及胸部(心除外)的静脉血,注入右心房。

上腔静脉 为一条短而粗的静脉干,于右侧第1肋的后而,由左、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右侧垂直下降,注入右心房(教材图6-45、49)

头臂静脉 是由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汇合而成,其汇合处形成的夹角称静脉角。

(1)头颈部的静脉(教材图6—46、47)

① 颈内静脉 是头、颈部的静脉主干,上端起自颅底颈静脉孔,收集颅内静脉血,沿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外侧下行,在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颈内静脉的属支分为颅内属支与颅外属支。主要观察颅外属支:

面静脉 起自眼内眦(内眦静脉)与面动脉伴行,在下颌角附近与下颌后静脉前支汇合,下行注入颈内静脉。

下颌后静脉 由颞浅静脉与上颌静脉汇合而成。注入颈内静脉。

57

② 颈外静脉 起自下颌角附近,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下降,注入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为一浅静脉干,一般在活体透过皮肤可见。

(2)上肢的静脉 有深、浅两种,浅静脉居皮下,深静脉与动脉伴行(教材图6-48)。 ① 浅静脉 手背皮下的浅静脉形成手背静脉网,由此网汇集成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头静脉 起白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桡侧和肱二头肌外侧沟上行,至三角肌和胸大肌之间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 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沿前臂尺侧和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行,注入肱静脉或腋静脉。肘正中静脉 位于肘窝内,是连接头静脉与贵要静脉的一条短干。

② 深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请查看,在臂以下,一般有两条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

(3)胸部的静脉

① 奇静脉 在除去胸腔脏器的标本上观察,可见奇静脉在椎体右侧上行,至第4或5胸椎水平向前弯,绕过右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静脉。奇静脉收集右侧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及半奇静脉的血液(教材图6-49)。

② 胸廓内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头臂静脉。

2.下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系由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下肢、盆部、腹部等处的静脉血,注入右心房。

下腔静脉 是一条粗大的静脉干,约在第5腰椎体右侧,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右侧上升,经肝的腔静脉窝,穿膈的腔静脉孔入胸腔,注入右心房。

(1)下肢的静脉 可分浅静脉和深静脉两类。

① 浅静脉 下肢的浅静脉在皮下组织内构成静脉网,其中有两条较恒定的静脉,即大、小隐静脉(教材图6-51)。小隐静脉 在足外侧起自足背静脉弓。经外踝后方上升,沿小腿后面正中线行至窝,注入静脉。大隐静脉 是全身最长的皮下静脉,于足内侧起自足背静脉弓,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和大腿内侧上行,至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大隐静脉在注入股静脉之前还收纳腹壁浅静脉及股内、外侧浅静脉的静脉血。

② 深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在小腿以下的动脉有两条同名静脉伴行,到窝处合成一条静脉,然后延续为股静脉。股静脉经腹股沟韧带深面延续为髂外静脉。

(2) 盆部的静脉 盆壁和盆腔内脏的静脉汇集成髂内静脉;与由收静脉延续来的髂外静脉在骶髂关节处合成髂总静脉(教材图6-50)。

(3) 腹部的静脉 可分为腹壁的静脉和腹腔内脏的静脉(在完整尸体标本上主要观察腹腔内脏的静脉)。

① 成对脏器的静脉 肾静脉 与肾动脉伴行,成直角注入下腔静脉。睾丸静脉:(略)。 ② 不成对脏器的静脉 不成对脏器的静脉先汇集成肝门静脉入肝,经肝静脉再注入下腔静脉。

肝静脉 有2~3支,由腔静脉沟(窝)内穿出肝实质,汇入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 肝门静脉收集腹腔不成脏器(除肝外)的静脉血。肝门静脉是一短而粗的静脉干,多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后方汇合而成。在十二指肠上部后方上行,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至肝门。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查看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位置关系(教材图6-53)。肝门静脉的属支有:肠系膜上静脉沿同名动脉上行,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脾静脉起自脾门,沿同名动脉右行,至胰头后方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肠系膜下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通常注入脾静脉,有时注入肠系膜上静脉。胃左静脉与胃左动脉伴行,注入肝门静脉(不细查)。附脐静脉起自脐周静脉网,沿肝圆韧带上行至肝门,注入肝门静脉(不细查)。

58

第二节 淋巴系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淋巴系的组成;胸导管的组成、走行位置、收纳范围和汇入;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收纳范围的汇入。

2.掌握腋淋巴结群和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群的位置,收纳范围及其回流,掌握脾的位置。

3.熟悉淋巴系的主要功能及各淋巴干的名称、收纳范围。

4.熟悉颈外侧浅、深淋巴结群的位置、收纳范围及回流。熟悉脾的形态。

(二)标本教具

1.示全身主要淋巴结标本。

2.示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标本。

3.示部分肢体和脏器淋巴管的注射标本。

4.淋巴系模型和脾标本(或模型)。

(三)教学时数

1/2学时

(四)注意事项

1.胸导管结构很脆弱,观察时切莫用镊子拉扯,以免拉断损坏。

2.爱护模型、标本。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04-214

(六)实习内容

1.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示教)

(1)胸导管 是全身最长最粗的淋巴导管,长约30~40cm。在示胸导管标本上轻轻提起食管的胸段,即可在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见到胸导管,再向下,向上追索观察其位置及行程。胸导管的下端膨大称为乳糜池,此池通常位于第1腰椎体前面,由左腰干、右腰干和肠干合成(教材图6-57)。胸导管约在第4、5胸椎处,移向左侧,出胸廓上口至颈根部,呈弓状弯曲注入左静脉角。胸导管收集左侧上半身和整个下半身的淋巴。

(2)右淋巴导管 在标本或模型上观察,右淋巴导管为一短干,长约1.5cm,它收集右上半身的淋巴,注入右静脉角(教材图6-57)。

2.全身主要淋巴结

(1)下颌下淋巴结 位于下颌下腺附近,收纳面部等处的浅、深淋巴,此淋巴结的输出管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

(2)颈淋巴结 可分为浅、深两组。①颈外侧浅淋巴结 位于颈部皮下,沿颈外静脉排列,收纳耳后、枕部及颈浅部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②颈外侧深淋巴结 沿颈内静脉排列成一条纵行淋巴结链。它直接或间接地收集头、颈部淋巴,其输出管汇集成颈干。

(3)腋淋巴结 位于腋窝内的血管周围。主要收集上肢、胸壁和乳房等处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锁骨下干。

(4)腹股沟淋巴结 可分浅、深两群,浅群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及大隐静脉上段周围的阔筋膜浅面;深群位于阔筋膜的深面,股静脉根部的周围。收集下肢、会阴、外生殖器、臀部和脐以下的腹前壁淋巴,其输出管经髂外淋巴结、腰淋巴结,最后经腰干注入乳糜池。

(5)腹部淋巴结 大致观察即可。①腰淋巴结 位于腰椎体前面,沿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排列,其输出管汇合一对腰干,注入乳糜池。②腹腔淋巴结 位于腹腔干周围,其输出 59

管入肠干。③肠系膜上、下淋巴结 分别沿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周围排列,其输出管均入肠干。

3.脾

(1)脾的位置 打开腹前壁,可见脾位于左季肋区,在第9~11肋之间(教材图6-69)。

(2)脾的形态 利用游离标本观察,脾略成长扁椭圆形。脾可分为膈、脏两面,前、后两端和上、下两缘。脏面凹陷,近中央处为脾门。上缘较锐,有2~3个脾切迹。脾肿大时,可作为触摸的标志。

附 循环系统复习思考题

习 题 部 分

一、名词解释

1.体循环 2.肺循环 3.右房室瓣(三尖瓣)

4.左房室瓣(二尖瓣) 5.肺动脉瓣 6.主动脉瓣

7.窦房结 8.房室结 9.颈动脉窦

10.颈动脉小球 11.静脉角 12.乳糜池

二、单项选择题

1.心尖位于( )

A.左侧第5肋间隙,右锁骨中线内侧2~3cm处

B.左侧第4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2~3cm处

C.左侧第4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D.左侧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E.第5肋上缘,距中正线7-9cm处

2.心室舒张时,防止血液逆流的结构有( )

A.右房室瓣 B.主动脉瓣、肺动脉瓣

C.腱索 D.乳头肌

E.左房室瓣

3.肺动脉口( )

A.是右心室的入口 B.运送动脉血

C.位于动脉圆锥下端 D.附有3个半月瓣

E.为左心室的出口

4.窦房结( )

A.是心的正常起搏点

B.呈圆形

C.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冠状动脉

D.位于下腔静脉与右心耳之间心外膜深面

E.位于冠状窦口处

5.颈总动脉( )

A.均起于主动脉弓 B.内侧有颈内静动脉

C.在甲状软内处分为颈内、外动脉 D.外侧有迷走神经

E.颈内动脉位于颈外动脉内侧

6.颈动脉窦( )

60

A.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后方 B.呈椭圆形

C.内有化学感受器 D.有副神经分布

E.为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

7.不属于颈外动脉分支的是( )

A.甲状腺下动脉 B.舌动脉 C.面动脉

D.上颌动脉 E.颞浅动脉

8.桡动脉( )

A.较尺动脉粗 B.下段在桡侧腕屈肌腱外侧可触及搏动

C.发出掌深支 D.终支参与掌浅弓的组成

E.其分支主要构成掌浅弓

9.不属胸主动脉分支的是( )

A.支气管动脉 B.食管动脉 C.肋间后动脉

D.肺动脉 E.肋下动脉

10.额、顶、颞部软组织出血,可压迫( )

A.面动脉 B.上颌动脉 C.颞浅动脉

D.颈总动脉 E.脑膜中动脉

11.脑膜中动脉穿经( )

A.圆孔 B.卵圆孔 C.棘孔 D.眶上裂 E.眶上孔

12.构成心外膜的是( )

A.纤维心包 B.浆膜心包 C.浆膜心包脏层

D.浆膜心包壁层 E.心瓣膜

13.心底朝向( )

A.右前上方 B.左前上方 C.右后上方

D.右后下方 E.左后上方

14.营养胆囊的动脉来自( )

A.胃左动脉 B.胃右动脉 C.肝固有动脉左支

D.肝固有动脉右支 E.脾动脉

15.阑尾动脉来自( )

A.空肠动脉 B.左结肠动脉 C.右结肠动脉

D.回结肠动脉 E.中结肠动脉

16.直肠上动脉来自( )

A.腹腔干 B.肠系膜上动脉 C.骼内动脉

D.肠系膜下动脉 E.骼总动脉

17.睾丸动脉( )

A.为腹主动脉不成对分支 B.参与精索的组成

C.来自骼内动脉 D.沿腰大肌行向内下方

E.为闭孔动脉分支

18.腹主动脉( )

A.始于第10胸椎水平

B.右侧有奇静脉

C.平第2腰椎下缘处分为左、右骼总动脉

D.起始处发出肾动脉

E.穿经膈的主动脉裂孔

19.营养大腿内收肌群的主要动脉是( )

61

A.臀上动脉 B.闭孔动脉 C.臀下动脉

D.股动脉 E.阴部内动脉

20.营养股四头肌的主要动脉是( )

A.臀上动脉 B.闭孔动脉 C.动脉

D.股动脉 E.臀下动脉

21.髂外动脉( )

A.为髂总动脉的分支 B.沿腰大肌外侧缘下行

C.分支有腹壁上动脉 D.续为闭孔动脉

E.分支有肛门动脉

22.髂内动脉不发出( )

A.直肠上动脉 B.直肠下动脉 C.子宫动脉

D.阴部内动脉 E.臀上动脉

23.颈外静脉( )

A.属深静脉 B.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

C.注入锁骨下静脉 D.是成人静脉注射、输液常用部位 E.与颈外动脉伴行

24.关于上肢浅静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包括肘正中静脉

B.贵要静脉是上肢最长的浅静脉

C.头静脉和贵静脉之间无交通

D.贵要静脉注入肱静脉或腋静脉

E.肘正中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内侧

25.大隐静脉行经( )

A.内踝前方 B.内踝后方

C.外踝前方 D.外踝后方

E.与腓肠神经伴行

26.不属于肝门静脉属支的是( )

A.脾静脉 B.肠系膜上静脉

C.肝静脉 D.肠系膜下静脉

E.胃左静脉

27.不成对的淋巴干是( )

A.颈干 B.腰干 C.锁骨下干

D.肠干 E.支气管纵隔干

28.右淋巴导管( )

A.长约10cm B.注入右静脉角

C.由右颈干、锁骨下干汇合而成 D.收集身体右侧半的淋巴 E.注入左静脉角

29.胸导管( )

A.起于乳糜池 B.穿经食管裂孔

C.注入右静脉角 D.收集7条淋巴干的淋巴 E.经胸腔至腹腔

30.腋淋巴结( )

A.位于腋窝内 B.分为6群

C.仅收纳上肢的淋巴 D.注入颈干

62

E.分为3群

31.肝静脉注入( )

A.肝 B.右心房 C.下腔静脉

D.肝门静脉 E.上腔静脉

三、简答题

1.试述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简述体、肺循环各自的途径和特点。

3.简述心的位置和外形。

4.心的传导系包括哪些结构?传导途径如何?

5.试述心体表投影。

6.治疗某心肌炎患者,经臀部肌注射药物,问该药经何途径到达患处?

7.口服香连片治疗腹泻,试述药物到达结肠的途径。

8.某夜盲症患者口服鱼肝油,试述药物到达眼球的途径。

9.治疗某肝炎患者,在其右侧足背内侧皮下静脉注射药液,试述其到达病处的途径。

10.从肘正中静脉注入葡萄糖酸钙后,随之舌感到发热,写出其循环途径。

12.下肢浅静脉干的起始、行程与注入,有何临床意义?

13.试述肝门静脉的组成、收纳和主要属支。

14.下肢大隐静脉内血栓脱落,最后梗塞于肺,问此血栓通过哪些途径到达肺?

15.简述胸导管的起止、行程与收集范围。

16.简述9条淋巴干的收集范围。

17.脾位于何处?其功能如何?

18.面部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内发生感染后,切忌挤压,为什么?

参 考 管 案

一、名词解释

1.体循环是指心与全身间的血液循环,又称大循环。起自左心室,经主动干及其分支,再

经各级静脉,流回右心房。特点是路程长,范围广,压力高;以动脉血运至全身,将代谢产物带走。

2.肺循环是指心与肺之间的血液循环,又称小循环。起自右心室,经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到

肺泡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特点是路程短,只流经肺将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

3.在右房室口周缘,附有3片呈三角形的瓣膜,称为右房室瓣,能防止血液从右心室逆流

入右心房。

4.在左房室口周缘,附有2片呈三角形的瓣膜,称为左房室瓣,防止血液从左心室逆流入

左心房。

5.肺动脉口周缘附有3个呈半月形瓣膜,称为肺动脉瓣,能防止血液逆流入右心室。

6.在主动脉口周缘附有3个呈半月形瓣膜,称主动脉瓣,以防止血液逆流入左心室。

7.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耳之间心外膜深面,呈狭长椭圆形,是心的正常起搏点。

8.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冠状窦口前上方心内膜深面,呈扁椭圆形,具有传导冲动的作

用。

63

9.颈动脉窦为颈内动脉起始部膨大处,属压力感受器,能反射性调节血压。

10.颈动脉小球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内有化学感受器,能感爱

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

11.同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汇合处形成的夹角为静脉

角。左、右静脉角分别有胸导管、右淋巴导管汇入。

12.乳糜池是胸导管起始处,位于第1腰椎前方,呈梭形膨大,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

成。

二、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A 5.C 6.E 7.A

8.B 9.D 10.C 11.C 12.C 13.C 14.D

15.D 16.D 17.B 18.E 19.B 20.D 21.A

22.A 23.C 24.D 25.A 26.C 27.D 28.B

29.A 30.A 31.C

三、简答题

1.组成 分为心血管系和淋巴系两部分。心血管系包括心、动脉、毛细血管和

静脉,淋巴系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

功能:运输营养物质、氧、激素和代谢产物,还参与免疫机制。

2.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干及分支 全身各处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 右心房。特点:路程长,范围广,流经全身;把营养物质、氧气运到全身各部位。 肺循环 右心室 肺动脉干及分支 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肺静脉

左心房。特点:路程短,只流经肺;将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

3.心位于胸腔纵隔内,膈肌上方,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线右侧。外形呈倒置

圆锥体,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心尖朝左前下方,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中线7-9cm处;心底朝右后上方,与大血管相连;前面又称胸肋肌面,后下面又称膈面;左缘斜向左前下方,右缘垂直,下缘较水平。在心的表面还可见三条沟,即冠状沟,前、后室间沟。

4.心的传导系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及分支。

传导途径为:窦房结产生兴奋 心房肌

房室结 房室束及分支

5.左上点:左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处。

右上点:右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1cm处

左下点:左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右下点:右第6胸肋关节处。

6 臀下、上静脉 髂内静脉 髂总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左心室 主动脉干 心肌

7.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壁毛细血管

肝门静脉及分支 肝血窦 肝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主动脉干 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分支 结肠。

8.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壁毛细淋巴管 肠干 胸导管 肺循环 左心房 64

左心室 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眼动脉:眼球。 9.右足背眼静脉网内侧大隐静脉 股静脉 髂总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主动脉干 腹腔干 肝总动脉 肝固有动脉:肝。

10.肘正中静脉 贵要静脉 肱静脉

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主动脉干 舌动脉:舌。

11.头静脉 起于手背静脉网桡侧,沿前臂、臂的外侧向上,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贵要静脉 起于手背静脉网尺侧,沿前臂和臂内侧上行,注入肱静脉或腋静脉。

肘正中静脉 位于肘窝,自头静脉斜向内上注入贵要静脉。临床上常用作静脉穿刺,

供采血,输液或注射用。

12.大隐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端 内踝前方 小腿、大腿内侧面上行

股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端 外踝前方 小腿后面中线上行 注入静脉。

临床上,下肢浅静脉易发生静脉曲张,同时这些静脉位置的表浅,常用作静脉穿刺部位。

13.肝门静脉由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收纳食管腹段至直肠上部消化管、胆囊、

脾、胰等的静脉血。主要属支有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胆囊静脉、胃左静脉,附脐静脉等。

14.大隐静脉脱落的血栓 股静脉 髂外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肺。

15.胸导管起自乳糜池(由左、右腰干与肠干汇合而成),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食

管后方沿脊柱前面上行,至颈根部呈弓形弯向左,注入左静脉角,注入左静脉角前接纳

左颈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锁骨下干。胸导管收集双下肢、盆部、腹部、左半胸部、左上肢和左半头颈部的淋巴。

16.左右颈干 收纳头颈部淋巴。左、右锁骨下干 收纳上肢、胸前外侧壁和肩胛区的淋巴。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收纳胸部淋巴;左、右腰干 收纳下腹部、盆部、腹壁及腹腔内

成对脏器淋巴。肠干 收纳腹腔内不成对脏器淋巴。

17.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平对第9~第11肋,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

功能 储血、滤血、造血,参与机体免疫反应。

18.该三角区域内静脉血由面静脉收集。面静脉向上经眼静脉等与海绵窦相通,而口角以上面静脉缺乏静脉瓣。面部发生感染时,如加以挤压,使静脉管腔内压力增高,易导致脓性分泌物随静脉血倒流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故临床上把该三角区称为面部的“危险三角”。

65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内分泌器官和内分泌组织的基本概念和甲状腺、肾上腺及垂体的形态与位置。

2.熟悉甲状旁腺、胸腺和松果体的形态及位置。

3.了解内分泌腺的功能及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二)标本教具

1.头颈部矢状切面标本〈示垂体〉和头颈部示甲状腺与甲状旁腺标本。

2.童尸〈示胸腺〉和腹后壁标本〈示肾上腺〉。

3.游离甲状腺、肾上腺、垂体和胸腺标本。

4.示甲状腺、肾上腺、垂体模型。

(三)教学时数

1/4学时。

(四)注意事项

内分泌器官有的很小,又比较分散,故需要配合多个标本,细心寻找。同时内分泌器官又易损坏,故动作要轻巧。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15-219

(六)实习内容

1.甲状腺 在头颈部标本上观察,可见在颈前部及两侧有一呈“H”形的器官,这就是甲状腺〈教材图7-2〉。甲状腺由左叶、右叶及甲状腺峡组成。有些个体在甲状腺峡上方有锥状叶。

2.甲状旁腺 贴附在甲状腺左、右叶的后面或埋在甲状腺组织中〈教材图7-3〉,为棕黄色的卵圆形小体,一般有上、下两对〈示教〉。

3.肾上腺 位于两肾的上端,腹膜之后。左肾上腺呈半月形,右肾上腺约呈三角形〈教材图7-4〉。

4.垂体 呈椭圆形,位于垂体窝内,借漏斗连于下丘脑〈教材图7-5〉

5.胸腺 在童尸上观察其位置与形态〈教材图7-6〉。

6.松果体 位于背侧丘脑的上后方,颜色灰红〈教材图7-5〉〈示教〉。

附 内分泌系复习思考题

习 题 部 分

(一)名词解释

1.激素 2.内分泌腺3.内分泌器官 4.内分泌组织

(二)单选题

1.属于内分泌器官的是 ( )

 A.睾丸 B.胰腺

 C.卵巢 D.甲状旁腺 E.下丘脑

2.属于内分泌组织的是 ( )

 A.胰岛 B.垂体

66

 C.肾上腺 D.甲状腺 E. 甲状旁腺

3.垂体位于 ( )

 A.颈前部 B.颅中窝内

 C.背侧丘脑的内后上方 D.上纵隔内 E.颅后窝内

4.内分泌器官 ( )

 A.分泌消化液 B.有排泄管

 C.无排泄管 D.是散在于其它组织里的内分泌细胞团 E.以上都不对第八章 感觉器

(三)问答题

1.简述甲状腺的位置和形态。

2.简述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

1.内分泌腺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然后运送到全身。

2.分泌激素的腺体称内分泌腺,没有导管。

3.形态结构独立存在,肉眼可见的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甲状旁腺、垂体、胸腺 和松果体等。

4.指内分泌细胞团块,分散于其他器官内,如胰腺内的胰岛、睾丸内的间质细胞、卵巢内 的卵泡和黄体。

(二)单选题

1.D 2.A 3.B 4.C

(三)问答题

1.答 甲状腺呈“H”形,分左、右叶及中间的甲状腺峡。左、右叶贴于喉下部及气管上部两侧,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至第6气管软骨环。甲状腺峡多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方,有时自峡向上伸出一锥状叶。

2.答 肾上腺位于两肾的上端,腹膜之后。左肾上腺近似半月形,右肾上腺呈三角形。肾上腺由外层的皮质和内层的髓质构成。

67

第八章 感觉器

第一节 视 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眼球壁各层的名称、位置、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

2.熟悉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的位置和形态结构;眼底的形态结构;结膜的位置与分部。

3.了解眼睑、泪器、眼球外肌和眼血管的位置和形态。

(二)标本教具

1.猪眼、牛眼〈已解剖的和未解剖的〉。

2.示眼睑、泪器、眼肌、眼的血管标本。

3.去眶上壁的颅骨。

4.眼球模型。

(三)教学时数

1学时。

(四)注意事项

1. 实习时要配合标本和模型,能在活体上看到的尽量在活体上观察。

2. 注意眼肌的位置与作用。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2-226

(六)实习内容

1.眼球 使用水平切或冠状切牛眼和模型,并对照活体观察以下结构。

〈1〉眼球壁 由外向内可分为3层〈教材图8-1〉

1〉眼球纤维膜 可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

①角膜 为眼球纤维膜的前1/6,无色透明,约呈圆形,向前突出。

②巩膜 占眼球纤维膜的后5/6,呈乳白色。活体上看到的“白眼珠”就是巩膜的一部分。巩膜后而坚韧,后部有视神经穿出。

2〉眼球血管膜 在眼球纤维膜内面,此膜由于含大量色素细胞,在标本上颜色较深。从前向后可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①虹膜 为眼球血管膜的最前部,国人呈棕色,中央有一圆形的瞳孔。在活体上通过角膜可见。虹膜与角膜周缘形成的夹角,称虹膜角膜角隙。

②睫状体 是眼球血管膜环形增厚的部分,在虹膜的后方〈教材图8-2〉。

③脉络膜 占眼球血管膜的后方大部,贴于巩膜内面。

3〉视网膜 为眼球壁最内层的薄膜,可分两层,易于剥脱下来的为神经层,紧密贴在中膜内面者为色素上皮层。在视网膜后部的视神经起始处,有一圆盘状的结构,称视神经盘〈教材图8-3〉。在视神经盘的外侧,有一带黄色的斑点,称黄斑。

〈2〉眼球内容物 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主要观察

1〉晶状体 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外形象一个双凸透镜,解剖牛眼时可见。

2)玻璃体 充填于晶状体后面的眼球内,为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解剖牛眼时可见。

2.眼副器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和眼球外肌等结构,在标本或活体上观察。

〈1〉眼睑 俗称眼皮,分上睑和下睑,两睑之间的裂隙称脸裂。睑裂内、外侧两端,分别称内眦和外眦。翻转上、下睑,透过结膜,可见致密坚硬,呈半月形的结构,称睑板。

〈2〉结膜 翻转眼睑观察,结膜为睑内面与眼球前部的薄而透明的粘膜,依其所处部位可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和结膜穹窿3部。

68

〈3〉泪器 由泪腺和泪道组成。

1〉 泪腺 在标本上观察,泪腺位于眶前部上外方。

2〉 泪道 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教材图8-6〉。

①泪点 在活体上观察,在上、下睑缘内侧端各有一个小突起,其顶端的小孔,称泪点。. ②泪小管 在标本上难以观察。

③泪囊 在标本上观察,泪囊为膜性囊,位于泪囊窝内,其上部为盲端,下部移行为鼻泪管。 ④鼻泪管 在颅骨标本上观察骨性鼻泪管。

〈4〉眼球外肌 位于眶内,分别运动眼球和眼睑〈教材图8-7〉。在标本上观察运动眼球的4条直肌和2条斜肌。同学们在模型上观察上述6条肌的位置与走向。

3.眼的血管 结合模型观察,眼动脉起自颈内动脉,与视神经伴行入眶,在眶部发分支营养眼外肌、泪腺及眼球。其中重要的分支有视网膜中央动脉。眼静脉收集眼球及眼副器静脉血,注入海绵窦(教材图8-8)。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分部;鼓膜的位置、形态与分部;三块听小骨的名称及连结;内耳迷路的组成、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

2.熟悉耳郭的外形、中耳的位置。

3.了解鼓室六壁及毗邻;咽鼓管位置与功能,小儿咽鼓管形态特点。

(二)标本教具

1. 示外耳与中耳标本〈锯开〉。

2. 内耳特制标本。

3. 听小骨标本。

4. 耳模型。

5. 颞骨与鼓室模型。

(三)教学时数

1学时。

(四)注意事项

1.活体观察要严肃认真。

2.此次实习标本小而且少,要注意配合模型。观察时,一定要将其放在解剖位置上仔细观察和体会。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8-236

(六)实习内容

1.外耳 包括耳郭、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

(1) 耳郭 在人体上对照教材及插图〈教材图8-11〉互相观察。

〈2〉外耳道 结合模型观察,外耳道是外耳门至鼓膜之间长约2.5CM的弯曲管道。

〈3〉鼓膜 在模型和湿标本上观察,可见鼓膜位置倾斜,与水平面成45度角,鼓膜可分为上1/4的松弛部和下3/4的紧张部。松弛部活体呈红色。紧张部活体呈灰白色,其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教材图8-12〉。鼓膜凸面对向鼓室,与锤骨柄紧密附着,凹面对向外耳道,凹面中心为鼓膜脐。

2.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3部分〈教材图8-13、14〉。在模型及锯开的颞骨标本上对照观察或示教,注意它们的解剖位置。

69

〈1〉鼓室 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含气腔隙。室壁覆有粘膜,此粘膜与咽鼓管及乳突小房内的粘膜相续。

1〉鼓室的6个壁 主要示教内、外侧壁。

外侧壁 又称鼓膜壁,以鼓膜与外耳道相隔。

内侧璧 又称迷路壁,即内耳外侧壁,此壁凹凸不平,中部有圆形隆起,名岬。鼓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孔,名前庭窗,被蹬骨底封闭。岬的后下方有圆形小孔,名蜗窗。在活体上有膜封闭,称为第二鼓膜。

2〉鼓室内容物 主要为听小骨〈教材图8-1〉。

三块听小骨分别称锤骨、砧骨和蹬骨,在游离标本上观察三骨的形态大小,在模型上观察三块听小骨的连结。

〈2〉咽鼓管 对照模型观察,咽鼓管为沟通中耳鼓室和鼻咽部的管道。

〈3〉乳突小房 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在锯开的颞骨标本上观察,可见这些小腔互相交通,向前经乳突窦与鼓室相通。

3. 内耳 内耳埋藏在颞骨岩部骨质内。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教材图8-18〉。

(1)骨迷路 在模型和显示内耳的标本上观察,可见骨迷路是颞骨岩部骨质中曲折的隧道。按形态、部位可分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3部。

1)骨半规管 为三个半环形的小管,分别称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排列在三个平面上。三个骨半规管以五个脚与前庭相通。

2〉前庭 为骨迷路中部较大的椭圆形结构,外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

3〉耳蜗 形如蜗牛壳,由一骨性蜗螺旋管环绕蜗轴〈耳蜗中心的骨轴〉旋转两圈半构成,蜗壳的尖端称蜗顶,朝向前外方,基底部称蜗底,有蜗神经穿出。

(2)膜迷路 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观察位置、分部及连通关系。

附 感觉器复习思考题

习 题 部 分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 2.巩膜静脉窦3.视网膜盲部 4.视神经盘5.黄斑 6.中央凹7.虹膜角膜角

8.结膜9.鼓膜 10.光锥11.鼓膜脐 12.第二鼓膜13.前庭器 14.螺旋器

二、单选题

1.对眼球的错误描述是 ( )

 A.纤维膜的前1/6是角膜,无血管分布

 B.晶状体有折光作用,无血管分布

 C.脉络膜位于血管膜的前部

 D.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区称虹膜角膜角隙

E.虹膜中央有瞳孔

2.房水: ( )

 A.由晶状体产生 B.由虹膜产生

 C.有屈光作用 D.经视神经盘入眼静脉 E.位于晶状体和玻璃体之间

3.睫状肌收缩 ( )

 A.运动眼球 B.开大瞳孔

 C.使晶状体曲度加大 D.使晶状体曲度变小 E.使瞳孔转向外上

70

4.视神经盘 ( )

 A.在视网膜睫状体部 B.为光感敏感区

 C.有视网膜中央动脉穿过 D.在黄斑的外侧 E. 在视网膜虹膜部 5.无屈光作用的结构是 ( )

 A.睫状体 B.房水

 C.晶状体 D.玻璃体 E.角膜

6.巩膜静脉窦位于 ( )

 A.结膜内 B.巩膜内

 C.巩膜与角膜连结处的深部 D.虹膜根部 E.睫状体部 7.上直肌收缩时,该眼球瞳孔转向 ( )

 A.上方 B.上内

 C.上外 D.下方 E.下内

8.使瞳孔转向外下方的肌是 ( )

 A.下斜肌 B.下直肌

 C.内直肌 D.上斜肌 E.上直肌

9.运动眼球的肌是 ( )

 A.提上睑肌 B.瞳孔括约肌

 C.瞳孔开大肌 D.睫状肌 E.以上都不是

10.调节晶状体曲度的是 ( )

 A.提上睑肌 B.眼轮匝肌

 C.睫状肌 D.眼外肌 E.瞳孔括约肌

11.眼睑的构造从外向内依次为 ( )

 A.皮肤、皮下组织、睑板、肌层和睑结膜

 B.皮肤、皮下组织、睑结膜、睑板和肌层

 C.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和睑结膜

 D.皮肤、皮下组织、睑结膜、肌层和睑板

E. 皮肤、睑结膜、肌层和睑板

12.眼副器包括 ( )

 A.眼睑、睫状体、结膜和眼球外肌

 B.结膜、睫状体、泪器和眼球外肌

 C.眼睑、睫状体和泪器

 D.眼睑、结膜、眼球外肌、泪器

E. 眼睑、虹膜、眼球外肌、泪器

13.泪腺: ( )

 A.位于眶的内上角

 B.位于泪囊窝内

 C.其排泄管开口于结膜上穹

 D.其排泄管开口于下鼻道

E. 位于眶的内下角

14.听觉感受器是 ( )

 A.椭圆囊斑 B.蜗管

 C.壶腹嵴 D.螺旋器 E. 球囊斑

15.前庭窗位于鼓室的 ( )

 A.迷路壁 B.乳突壁

71

 C.动脉壁 D.盖壁 E.外侧壁

16.椭圆囊: ( )

 A.是骨迷路的一部分 B.是听觉感受器

 C.属于膜迷路 D.内含外淋巴 E.与蜗管不相通

17.不属于内耳的是: ( )

 A.蜗管 B.咽鼓管

 C.半规管 D.耳蜗 E. 椭圆囊

18.对鼓膜的错误描述是: ( )

 A.构成中耳鼓室外侧壁的大部

 B.为一椭圆形半透明的薄膜

 C.分为松弛部和紧张部

 D.鼓膜的前上方有一反光区称光锥

E.鼓膜中心向内凹陷为鼓膜脐

19.鼓室: ( )

 A.为一密闭的小腔

 B.借鼓膜与内耳相隔

 C.面神经管凸在迷路壁

 D.前壁是颈静脉壁

E.下壁为鼓室盖壁

三、问答题

1.简述眼球壁的分部和形态。

2.简述房水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3.当视物时,晶状体的曲度是如何调节的?

4.简述前庭蜗器的组成。

5.简述鼓膜的位置和形态。

6.简述骨迷路的分部和形态。

7.简述内耳的组成和位置。

8.简述膜迷路的分部和形态。

9.试述正常情况下声波的传导途径。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器由感受器及其附属器构成,感受器是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结构。 2.巩膜与角膜相接处深面有一环形的房水循环的通道,叫巩膜静脉窦。

3.视网膜的虹膜部和睫状体部贴附于虹膜和睫状体的内面,无感光作用,叫视网膜盲部。 4.视网膜后部,眼科称眼底,该处有圆形隆起,称为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是视网膜神 经节细胞轴突汇集而成,该处有视网膜中央血管出入。

5.在视神经盘外侧约3.5mm处,有一黄色小区,称为黄斑。

6.黄斑的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地方。

7.在眼前房的周缘,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间隙,称虹膜角膜角,又称前房角。 8.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覆盖在眼睑的后面与眼球的前面。

9.鼓膜为椭圆形半透明的薄膜,位于外耳道底与鼓室之间,其位置向前外倾斜,与外耳道 底呈45°角。

72

10.在鼓膜紧张部,活体检查时,其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为光锥。

11.鼓膜的中心向内凹陷,有锤骨柄末端附着,该处称鼓膜脐。

12.封闭蜗窗的膜,称第二鼓膜。

13.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均是位觉感受器,合称为前庭器。

14.螺旋器位于蜗管的基底膜上,又称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

二、单选题

1.C 2.C 3.C 4.C 5.A6.C 7.B 8.D 9.D 10.C11.C 12.D 13.C 14.D

15.A16.C 17.B 18.D 19.C

三、问答题

1.答:眼球壁由外向内依次为眼球纤维膜、眼球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眼球纤维膜前1/6由无色透明、曲度较大、有折光作用的角膜构成,此部无血管,神经末 梢丰富;后5/6为巩膜,为白色不透明的纤维膜构成。巩膜与角膜相接处深面有一环形的巩 膜静脉窦。

眼球血管膜含有大量血管和色素细胞,在眼球纤维膜内面。此膜从前向后可分为虹膜、睫 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虹膜位于眼球血管膜最前部,呈圆盘状,中央有一孔,称为瞳孔,其 位置稍偏于鼻侧,可随光线强弱而缩小和散大。黄种人虹膜呈棕色;睫状体位于巩膜和角膜 移行处的内面,虹膜后外方环形增厚部分。睫状体发出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脉络膜占眼 球血管膜的后2/3,前端连于睫状体,后方有视神经通过。

视网膜在眼球血管膜的内面。可分为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视部三部分。虹膜部和睫状体部 贴附于虹膜和睫状体内面,无感光作用叫视网膜盲部。视部贴附在脉络膜内面,有感觉作用 。在眼底有圆形隆起,称为视神经盘,无感光能力,称生理盲点。在视神经盘外侧3.5mm处 ,有黄斑,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地方。

2.答: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后,自眼球后房经瞳孔到眼球前房,然后经虹膜角膜角隙入巩膜 静脉窦,最后汇入眼静脉。房水不断循环更新,若房水产生过多或回流受阻,可造成眼内压 增高,压迫视网膜,影响视力,临床上称青光眼。

3.答:晶状体屈光功能的调节,主要借睫状体和睫状小带的作用去完成。当视近物时睫状 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使晶状体依其本身的弹性变凸,屈光能力增强,使物像清晰地落在 视网膜上。视远物时,睫状肌松弛,睫状小带紧张,使晶状体变薄,屈光能力变弱,使远 处物像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

4.答:前庭蜗器由前庭器和蜗器组成,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外耳 道和鼓膜组成。中耳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鼓室内有锤骨、砧骨和镫骨 三块听小骨构成听骨链。内耳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外耳和中耳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装置; 内耳有接受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受器。

5.答:鼓膜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位于外耳道底,作为外耳和中耳的分界。鼓膜上方小部 分薄而松弛,称为松弛部;下方大部分坚实紧张,称为紧张部。鼓膜呈漏斗形,中央向内凹 陷称鼓膜脐,鼓膜与外耳道底约呈45°角。其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6.答:骨迷路可分为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

前庭是位于骨迷路中部,略似椭圆形的腔隙。前庭的后上方有5个小孔与3个骨半规管相通 ,前下方有一大孔通耳蜗。外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

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上方,有3个,即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3个半规 管相互垂直。每个半规管呈“C”形,有两个骨脚,其中一个脚上有一膨大部称骨壶腹。但 前、后半规管的单脚合成一个总骨脚,因此3个骨半规管只有5个开口,这5个开口通于前庭 。 耳蜗位于前庭的前下方,是一卷曲的骨管,形似蜗牛壳。耳蜗的顶端称蜗顶,朝向前外方 。底端称蜗底,朝向后内方,对着内耳道底。耳蜗由蜗螺旋管环绕蜗轴卷两圈半构成。自蜗 轴发 73

出骨螺旋板入蜗螺旋管内,此板约达蜗螺旋管腔的一半,其缺损处由膜迷路填补封闭, 从而将蜗螺旋管分为上半的前庭阶,下半的鼓阶。前庭阶通向前庭窗,鼓阶通蜗窗。前庭阶 和鼓阶在蜗顶处借蜗孔彼此相通。

7.答:内耳位于颞骨岩部骨质内,在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由构造复杂的管腔组成,故称 迷路,是前庭蜗器的主要部分。内有位、听觉感受器。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骨 迷路为颞骨岩部内的骨性隧道,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囊管。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 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间隙内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8.答: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管壁上有前庭器和听器。膜迷路可分为椭圆 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

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在后上方,球囊在前下方。椭圆囊后壁有膜半规管开口 ,前壁有球囊管接球囊。椭圆囊底部有椭圆囊斑。球囊较椭圆囊小,下端以连合管连于蜗管 ,球囊的前壁有球囊斑。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能接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 刺缴。 膜半规管在骨半规管内,形状类似骨半规管。在骨壶腹内也有相应膜壶腹,其壁上有壶腹 嵴。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合称为前庭器。

蜗管在耳蜗内。蜗管的顶端为盲端,下端借连合管连于球囊。横切面呈三角形,位于前庭 阶和鼓阶之间,其上壁为蜗管前庭壁;外侧壁与蜗螺旋管外侧壁的骨膜相结合,含丰富的血 管;下壁为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蜗管鼓壁又称基底膜,其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 i器,为听觉感受器。

9.答:声音的传导在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 →前庭阶的外淋巴→蜗管的内淋巴→螺旋器→蜗神经→大脑皮质听觉中枢。

74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髓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

2.熟悉脊髓灰质的形态结构,白质内的重要传导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

3.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脊髓的功能。

(二)标本教具

1.离体脊髓和去椎管后壁的标本。

2.脊髓各段横切厚片标本和椎管横断〈示脊神经〉标本。

3.脊髓切片放大照片和脊髓横切面模型。

(三)教学时数

1学时,

(四)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44-253

(五)注意事项

1.注意爱护标本,因为神经系统,特别是脊髓,柔嫩脆弱,严禁用锐利工具,挟持和撕拉。

2.观察时必须弄清解剖方位。

(六)实习内容

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在离体或去掉椎管后壁的标本上观察,可见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上端与延髓相续〈已切断〉,下端缩细呈圆锥形,称脊髓圆锥。自圆锥的尖端向下延伸为一根细丝,称为终丝。脊髓全长有两个梭形膨大部分。上方的称颈膨大,由此发出的神经支配上肢。下方的称腰骶膨大,由此发出的神经支配下肢。〈教材图9-7〉。

脊髓表面有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恰好把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在脊髓两侧,分别有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在前、后外侧沟内有成对的根丝出入,按位置分为前根和后根。每一对脊神经的前、后根丝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在合并之前,后根上有一个膨大的部分是脊神经节,内含假单极神经元胞体〈教材图9-10、11〉。

在脊柱去推板的标本上观察 成人脊髓下端达第1腰椎水平〈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水平〉。由此可见,脊髓比椎管短。因此,脊神经根丝在颈部几乎是横行穿椎间孔,在颈部以下的脊神经根丝则下行一段才达相应的椎间孔,腰、骶、尾段的神经根在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降,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有31对,故脊髓也相应分为31个节段 即8个颈段、12个胸段、5个腰段、5个骶段、1个尾段。各个节段并非等长。从标本上看脊髓胸部节段最长,脊髓尾部节段最短〈教材图9-8〉。

2.脊髓的内部结构 在脊髓的横断面厚片上或脊髓放大图上观察〈教材图9-10、100〉。根据横径、前后径及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首先确定方位,再观察内部结构,切面上中间颜色较浅部分是灰质,周围颜色较深的部分是白质〈在新鲜标本上灰质颜色灰暗,白质鲜亮发白〉

(1)灰质 居脊髓中央部,略呈“H”形, “H”形的中央部分称灰质连合,其中央有一小孔,是脊髓中央管的横断面,灰质的外侧前端扩大的部分为前角,向后突出的部分称为后角。前、后角之间的移行部分称为中间带。在第1胸节段到第3腰节段,中间带向外侧突出形成侧角。从脊髓整体看,前、后、侧角上下连续成柱,故又称前柱、后柱、侧柱。

75

(2)白质 位于灰质外周,每侧被脊髓的沟裂分成3部。在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的部分称前索;位于前、后外侧沟之间的部分称外侧索;位于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的部分称后索。前正中裂与灰质连合之间的白质称白质前连合。

在脊髓后索,内侧的部分是薄束,外侧的部分是楔束。在脊髓外侧索,后方有皮质脊髓侧束,前方有脊髓丘脑侧束。在脊髓前索,内侧有皮质脊髓前束(不超过中胸节),前方有脊髓丘脑前束。

第二节 脊神经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脊神经的数目、组成及纤维成分;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和位置;膈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挠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神经的走行位置和主要分布。

2.熟悉颈丛的组成和位置,胸背神经、肋间神经、阴部神经和隐神经等的走行位置和主要分布。

3.了解颈丛皮支、脊神经后支、闭孔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等的分布。

(二)标本教具

1. 脊神经标本;

2. 示颈丛、臂丛、腰丛、骶丛标本;

3. 示膈神经、肋间神经标本;

4. 完整尸体〈主要示上、下肢神经〉。

(三)教学时数

2学时

(四)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53-267

(五)注意事项

1.在学习上肢、下肢的神经时,应结合复习上、下肢肌。

2.为掌握神经的行程和主要毗邻关系,在观察神经主干行程时,必须把附近结构放回原来解剖位置。

(六)实习内容

脊神经共31对,分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后两支。后支较小,走向后方,分布于枕、项、背、腰和臀部的皮肤及深层肌。前支粗大,除大部分胸神经前支外,其余各支分别交织成丛。计有颈丛、臂丛、腰丛、骶丛。在头颈上肢和下肢或完整尸体标本上观察。

l颈丛 翻开胸锁乳突肌,可见颈神经第1~4前支组成的颈丛〈教材图9-21〉及其分支。 〈1〉皮支 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教材图9-22〉。它们经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分布于枕部、耳部、颈前区和肩部的皮肤。

〈2〉肌支 其中重要的有膈神经。膈神经是颈丛中最长的一支,由第3~5颈神经前支组成。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沿前斜角肌表面下行,经胸廓上口入胸腔〈由锁骨下动、静脉之间通过〉,沿心包两侧、肺根前方下行至膈,支配膈的运动和管理沿途胸膜、心包等的感觉,右侧的感觉纤维还分布到肝和胆囊等处〈教材图9-23〉。

2.臂丛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及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教材图9-21〉,行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经锁骨之后进入腋窝,在腋窝内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及后束。 76

由各束发出数条长的神经、主要分布到肩、臂、前臂及手的肌和皮肤。

〈1〉尺神经 由内侧束发出,伴肱动脉下行,向下经肘关节后方紧贴尺神经沟下行,渐至前臂前面,伴尺动脉走行,达腕部经掌腱膜的深面入手掌〈教材图9-24〉,尺神经在前臂发分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伸屈肌尺侧半,入手掌发分支支配小鱼际肌、拇收肌、第3、4蚓状肌和骨间肌等。皮支分布手掌尺侧1/3区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的皮肤,手背面尺侧1/2及尺侧两个半指的皮肤〈第3、4两指毗邻侧只分布于近节〉。

〈2〉正中神经 由外侧束和内侧束各发出一个根会合而成,可在腋动脉前方寻找,可见该神经伴肱动脉下行至肘窝,并穿过旋前圆肌向下经指浅、深屈肌之间、再经腕部达手掌。该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在前臂部有分支,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伸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屈肌。在掌部正中神经的终支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1、2蚓状肌。皮支分布于手掌桡侧2/3区、桡侧3个半指掌面及桡侧3个半指中节、远节背面的皮肤。

〈3〉肌皮神经 由外侧束发出,其分支支配臂部前群肌及前臂外侧皮肤〈教材图9-24〉。 〈4〉桡神经 此神经粗大,由后束发出,在肱骨后面,贴桡神经沟走向外下达肱骨外上髁前方。分深、浅两支(教材图9-24、25、27)。深支穿旋后肌至前臂的背面,支配前臂后肌群;浅支伴桡动脉下行,达前臂远端背面,分布于手背桡侧1/2区和桡侧两个半指背面近节的皮肤。在臂部发分支支配肱三头肌。

〈5〉腋神经 起自后束,在腋窝后壁处,可见腋神经向后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主要支配三角肌〈教材图9-25〉。

3.胸神经前支 可在胸后壁或离体肋间神经标本上寻找。胸神经前支共12对。第1~11对各自位于相应的肋间隙内,称为肋间神经。第12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第12肋下方,故名肋下神经。上6对肋间神经分布于相应的肋间肌、胸壁皮肤及壁胸膜,下5对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除分布相应的肋间肌、胸壁皮肤、壁胸膜外,还进一步向前下斜行进入腹壁,走在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支配腹前外侧壁的肌和皮肤以及壁腹膜(教材图9-30)。

4.腰丛 在暴露腹后壁的标本上观察。翻开腰大肌,于腰椎横突前方可见腰丛。它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及第1~4腰神经前支组成〈教材图9-30〉主要分支有

(1)股神经 是腰丛的最大分支。此神经沿腰大肌的外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和股动脉的外侧入股前部,分支支配大腿前面的肌和皮肤〈教材图9-32〉。股神经的皮支中有一支最长的分支称为隐神经,与大隐静脉伴行,向下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皮肤。

(2)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示教〉 此二神经自腰大肌外侧缘

走出,髂腹下神经于浅环上方浅出;髂腹股沟神经自浅环穿出,两者均分布于腹股沟区的肌和皮肤。

(3)闭孔神经 通过闭孔至大腿内侧肌群和大腿内侧的皮肤。

5.骶丛 可在带有骨盆矢状切面的标本上观察。它由第4~5腰神经前支和全部骶神经前支以及尾神经的前支组成(教材图9-30),位于小骨盆腔内紧贴梨状肌的前面。由骶丛发出的主要神经有

〈1〉坐骨神经 从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下行至大腿后面,沿途分支到大腿后肌群。坐骨神经一般在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教材图9-33〉。

1〉胫神经 沿腘窝中线向下,在小腿后面的浅、深层肌之间伴胫后动脉下行,通过内踝后方至足底分成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胫神经分支分布于小腿后群肌、足底肌和小腿后面及足底的皮肤〈教材图9-33、35〉。

2〉腓总神经 沿腘窝外侧向外下行。绕过腓骨颈,达小腿前面,分为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腓深神经伴胫前动脉下降,支配小腿前群肌及足背肌等。腓浅神经行于小腿外侧肌群内,并支配该群肌。腓浅神经于小腿下部穿出深筋膜,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及趾背的皮肤〈教材图 77

9-32、35〉。

〈2〉阴部神经 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再经坐骨小孔至坐骨肛门窝,沿窝的外侧壁向前,其分支达阴茎〈阴蒂〉、阴囊、会阴及肛门外括约肌和肛门附近皮肤〈教材图9-34〉。

第三节 脑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脑干的位置、分部及主要外部形态结构。

2.熟悉主要脑神经核的名称、位置和性质;薄束核、楔束核的位置和性质;脑干内的主要纤维束〈锥体束、内侧丘系、三叉丘系、脊髓丘脑束〉。

3.了解红核、黑质的位置;脑干网状结构概念和脑干的功能。

4.掌握小脑的位置和外形;了解小脑的构造。

5.掌握间脑的主要位置和分部;熟悉背侧丘脑的位置和主要结构;下丘脑位置、形态结构及其主要核团,后丘脑的位置和功能;了解下丘脑的功能。

6.掌握大脑半球的外部形态结构、分叶、主要沟、回、裂、基底核概念和构成;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通过的主要纤维束。

7.熟悉大脑重要的皮质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的位置。

8.了解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分区;语言中枢的位置;大脑髓质的概念;边缘系统的概念。

(二)标本教具

1. 脑干标本。

2. 小脑和小脑横切面标本〈示小脑核〉。

3. 完整脑、正中矢状切面脑标本、大脑水平切〈示内囊〉标本、大脑分离标本。

2.有机玻璃脑干模型(示神经核)、脑干放大模型、塑料脑模型、脑室模型。

(三)教学时数

2学时。

(四)注意事项

1.观察脑标本时要小心和爱护、切勿用镊子夹持,要轻拿轻放。

2. 端脑与间脑之间及间脑各部分之间的分界和范围不易看清,观察时应加注意。

3.观察标本和模型要结合不同标本和模型体会各结构的立体概念。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67-291

(六)实习内容

脑位于颅腔内。分为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6个部分。通常将延髓、脑桥和中脑合称脑干。取完整脑标本观察,上方有两个半球形隆起即大脑半球,端脑就是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的后下方为小脑。小脑的前方,端脑下部,呈柄状的部分为脑干,脑干与端脑之间为间脑。

1.脑干

(1)脑干的外形〈教材图9-39.40〉 在脑干标本或模型上观察,脑干由下往上依次为延髓、脑桥和中脑3部分组成。

脑干的腹侧面,延髓位于其最下部。延髓的上部略膨大,形似倒置的圆锥体,借一横沟与脑桥分隔,下部较细,通过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续,在延髓正中线上有前正中裂。裂的两侧有前外侧沟。在裂与沟之间有两条纵行隆起,称锥体。内有皮质脊髓束经过,在锥体下端,左、右两侧的纤维大部分相互交叉称为锥体交叉。在锥体外侧,有舌下神经的根丝发出,在舌下神经根丝后方的沟内,由上而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附着。在延髓背侧面, 78

其上部为第四脑室底的下部,在延髓下部,有膨大的隆起分别为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其深面有薄束核和楔束核。楔束结节外上方的隆起为小脑下脚。

脑桥腹面膨隆宽阔为基底部。脑桥向两侧逐渐变窄,移行为小脑中脚。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可见三叉神经的根丝附着。基底部在正中线上有一条纵行浅沟,称基底沟,有基底动脉经过。基底部与延髓之间的横沟内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有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的根丝附着。脑桥背侧面形成第四脑室底的上部。第四脑室底呈菱形故称菱形窝。菱形窝的外上界为小脑上脚。

中脑腹侧面上界为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主要有两条纵行的柱状结构,称为大脑脚,内有锥体束等经过,两脚间的深窝称脚间窝。由脚间窝伸出一对动眼神经。中脑的背侧面,有两对圆形隆起,总称四叠体或顶盖。上方一对隆起为上丘,下方的一对为下丘。在下丘的下方,有很细的滑车神经走出,它绕大脑脚由背侧走向腹侧。

〈2〉脑干的内部结构主要在有机玻璃脑干模型上观察〈示教〉。

2.小脑 在脑模型和正中矢状切面标本上观察。小脑位于颅后窝中,由两侧隆起的小脑半球和中间缩窄的小脑蚓组成〈教材图9-50、51〉。小脑半球下面近靠小脑蚓的椭圆形隆起部分,称小脑扁桃体,其位置恰好在枕骨大孔上方。在小脑横切面标本上观察其表面为灰质,称小脑皮质,内部色浅为白质,称小脑髓质。白质内埋有灰质块,称小脑核。其中最大的为齿状核(教材图9-52)。

3.间脑 在脑模型、脑正中矢状切面的标本和脑干标本上观察。间脑位于端脑和中脑之间,绝大部分被大脑半球覆盖,间脑中间有一矢状裂隙称为第三脑室。间脑可粗略地分为背侧丘脑〈丘脑〉、下丘脑、后丘脑3部分〈教材图9-54、55〉。

〈1〉背侧丘脑 是间脑的最大部分,从脑干标本和模型上观察,可见它位于中脑上方,为卵圆形的灰质块,其外侧紧贴内囊,内侧面为第三脑室侧壁的一部分,前下方邻接下丘脑。两者之间以下丘脑沟为界。

〈2〉后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后下方,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接受听觉纤维,是听觉传导路的中继站。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纤维, 是视束传导路的中继站。

〈3〉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部,从脑底面观察,可见前部视交叉及行向后外方的视束。视交叉后方有一单一的细蒂,称为漏斗。漏斗向前下方连于卵圆形的垂体(重要的内分泌腺)。

4.端脑

〈1〉大脑半球的外形 在完整脑标本和模型上观察,可见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两个半球间有大脑纵裂,裂底有连结两个半球的结构称胼胝体。半球表面为大脑皮质,大脑皮质上有许多沟,沟之间凸起部称大脑回。每个半球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1〉大脑半球的分叶 在大脑半球上外侧面有一由前下方走向后上方的深沟,称为外侧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有一条由后上走向前下的沟,称为中央沟。半球内侧面后部由前下方走向后上方的深沟称为顶枕沟,根据上述各沟可将大脑半球区分为5叶〈教材图9-60、61〉。

额叶 是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的部分。

顶叶 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后与顶枕沟以前的部分。

枕叶 顶枕沟以后的部分。

颞叶 脑外侧沟以下。

岛叶 在外侧沟的深处。

2)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沟和回 在中央沟之前有中央前沟,两者之间为中央前回。在中央沟之后有中央后沟,两者之间为中央后回。隐藏在外侧沟深处下壁上有2~3个横走的短回,称颞横回。

3〉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和回 在胼胝体上方有一沟称扣带沟。扣带沟与胼胝体之间称扣带回。胼胝体后下方有弓形走向枕极的沟称距状沟。位于颞叶最内的回称海马旁回。海马旁回 79

向前弯成钩状称钩。胼胝体和背侧丘脑的前端之间有一孔,称为室间孔,是侧脑室与第三脑室相通的孔道(教材图9-62)。

扣带回、海马旁回及钩,它们呈半环形,位于大脑与间脑的边缘处,故称边缘叶〈教材图9-63〉

4〉大脑半球下面 由前部的额叶,中部的颞叶,后部的枕叶构成。在额叶下面前内侧有一椭圆形的嗅球,它的后端变细为嗅束〈教材图9-39〉。

〈2〉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1〉大脑皮质和髓质 在大脑半球上部的水平切面上观察,可见其周边部分颜色较深,为大脑皮质;中央部分颜色较浅为大脑髓质,此处髓质主要由胼胝体纤维所构成。在大脑半球较低水平切面上观察,可见胼胝体纤维大部横行,在前后端则呈钳状走向两侧额极及枕极。 胼胝体为连合左右大脑半球的主要纤维束。

2〉基底核与内囊 在大脑半球中部的水平切面上观察,可见髓质中包埋着灰质团块。它们接近大脑底部,故名基底核。借助大脑分离标本和有机玻璃脑干模型观察,可见位于背侧丘脑前、上、外、后方的尾状核和在背侧丘脑外侧的豆状核。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

在在水平切面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间有“><”形的白质区,称为内囊(教材图9-71)。内囊由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经内囊前肢的投射纤维主要有额桥束。经内囊膝的投射纤维主要有皮质脑干(核)束。经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主要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在后肢的后份有视辐射和听辐射通过。

3〉侧脑室 在大脑半球中部水平切面上观察,可见前部有一呈倒“八”字的裂隙;后部有一呈“人”字的裂隙,此即为侧脑室。前者为伸入额叶内的前角;后者为伸入枕叶内的后角。借助脑室模型〈或侧脑室特殊标本〉,观察侧脑室全貌。它分为中央部、前角、后角和下角4部〈教材图9-114、115〉。

第四节 脑神经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脑神经的数目、名称、总的纤维成份;动眼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的主要分布及其一般功能。

2.熟悉脑神经出入颅部位;视神经、滑车经神、展神经和副神经的主要分布和一般功能。

3.了解嗅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的主要分布及一般功能;角膜反射和咽反射的途径。

(二)标本教具

1.去顶盖颅骨标本,取脑后留有硬脑膜的头矢状切面标本;去眶上壁的眶内结构标本〈含睫状神经节〉。

2.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头、颈、胸部〉、舌咽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标本。

3.模型 脑干模型、三叉神经模型、头面部神经模型、颞骨和耳模型。

(三)教学时数

1~2学时

(四)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91-303

(五)注意事项

1.脑神经比较复杂,为了学好,首先应预习颅骨部分解剖结构,颅前窝的筛孔、颅中窝的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孔、三叉神经压迹,颅后窝的内耳门、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以及茎乳孔、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下颌孔等。

2.脑神经比较细小,故观察时要特别细心,动作要轻巧,切勿拉断,爱护标本。

80

3.脑神经纤维复杂,不同神经到同一个器官执行不同的功能,因此要注意脑神经的纤维成分。概括为以下4种 ①躯体感觉〈传入〉纤维;②内脏感觉〈传入〉纤维;③躯体运动〈传 出〉纤维;④内脏运动〈传出〉纤维。才能掌握该神经的性质与功能。

4.一对脑神经内容有时不能在同一标本上看到,须在不同标本或模型上配合观察。

(六)实习内容

分别在不同标本上观察12对脑神经。

1.嗅神经 取保留鼻中隔的头部矢状切面标本上观察,可见鼻中隔的上部和上鼻甲突起部的粘膜内有15~20条嗅丝,向上穿筛孔,终于嗅球(教材图9-74)。

2.视神经 在去眶上壁的标本上观察,可见眼球后极偏内侧有粗大的视神经出眼球、经视神经管入颅腔〈教材图9-75〉。

3.动眼神经 用同上的标本并配合附有脑神经根的标本观察,可见大脑脚间窝发出的动眼神经,经过海绵窦穿眶上裂入眶,达眼的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和上睑提肌,还有一小支与睫状神经节相连〈是动眼神经副交感核的纤维,换神经元后分布到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教材图9-75〉。

4.滑车神经 用同上的标本观察,可见由中脑背侧下丘下方发出的滑车神经,绕大脑脚至腹侧,向前经海绵窦穿眶上裂入眶内,支配上斜肌〈教材图9-75、76〉。

5.三叉神经 取三叉神经标本和模型观察,可见三叉神经连于脑桥,往前行于颞骨岩部,在硬脑膜下方有膨大的三叉神经节,从节上发出3支〈教材图9-79、80〉

〈1〉眼神经 经眶上裂入眶内,分支分布于眼球、结膜、角膜、泪腺、鼻腔粘膜以及鼻背。 眼神经的一个终支,名为眶上神经,它沿眶上壁下面前行经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分布于上睑和额顶部皮肤。

〈2〉上颌神经 穿圆孔出颅后经眶下裂入眶改名眶下神经,分布于眼裂、口裂之间的皮肤。沿途还分支至上颌窦和鼻腔的粘膜以及上颌牙齿和牙龈等处。

〈3〉下颌神经 经卵圆孔出颅后立即分为许多分支,其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感觉纤维则分布于下颌牙齿、牙龈、颊和舌前2/3的粘膜,以及耳前和口裂以下的皮肤。下颌神经的主要分支有 下牙槽神经、舌神经。

6、展神经 可在去眶上壁的标本上观察,在脑桥延髓沟中出脑,经眶上裂入眶内,支配外直肌〈教材图9-75、76〉。

7.面神经 主要纤维发自脑桥的面神经核,在脑桥延髓沟中出脑,入内耳门〈在颞骨模型观察〉,经颞骨面神经管,最后出茎乳孔,穿过腮腺,呈放射状分布于面部表情肌等〈在面神经和头面部神经模型上观察〉。此外,面神经还有内脏感觉〈味觉〉纤维,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教材图9-81、82〉。

8.前庭蜗神经 包括传导听觉的纤维和传导平衡觉的纤维〈教材图9-85〉。在耳模型上观察,可见此神经与面神经同行入内耳门,分布到内耳〈前庭和耳蜗〉。

9.舌咽神经 此神经由延髓发出后,经颈静脉孔出颅〈教材图9-86〉达咽及舌后1/3,发出颈动脉窦支,达颈动脉窦及颈动脉小球〈不易观察到〉。

10.迷走神经 在头、颈、胸部的标本上观察。此神经在延髓侧面离开脑干,经颈静脉孔出颅,在颈部走在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后方,经胸廓上口入胸腔,通过肺根的后面沿食管下降,经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达胃的前、后面、胃小弯和肝等。行程中发出许多分支〈教材图9-87〉。这里只观察喉返神经,左侧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右侧喉返神经勾绕锁骨下动脉。回返向上,行于食管和气管间沟内至咽下缩肌下缘,改称喉下神经。分布于大部分喉肌和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11.副神经 翻开胸锁乳突肌向上,其深面相连该肌的神经即副神经。此神经在延髓侧面离开脑干,经颈静脉孔出颅,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教材图9-86〉。

81

12.舌下神经 在颈部深层标本上观察。首先找到颈外动脉下部,于该动脉前面跨过,连于舌的神经即舌下神经,该神经由延髓锥体外侧离开脑干,经舌下神经管出颅,支配舌肌〈教材图9-86〉。

第五节 传导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全身浅感觉的传导路、躯干和四肢意识性的本体感觉传导路、锥体系运动传导路。

2.熟悉视觉传导路、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

3.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锥体外系的组成及功能。

(二)标本教具

运动和感觉传导路模型。

(三)注意事项

1.要分别了解各个传导路模型切面部位。

2.各传导路换神经元的位置。

3.传导束是否交叉和交叉部位。

(四)学时分配。

1~2学时。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03-315

(六)实习内容

此次实习,利用神经传导路模型观察传导通路的行程,然后进行病例分析。在观察传导路之前,请老师根据本院校传导路模型情况,分别介绍每个传导路各切面,并在各切面上复习有关的重要灰、白质结构、位置,同时介绍各种颜色的塑料丝〈或线〉和塑料珠分别代表什么传导束和神经元。

1.感觉传导路

〈1〉躯干、四肢意识性的本体〈深〉感觉传导路 该通路由三级神元组成〈教材图9-88〉。第1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至四肢和躯干的肌、腱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和皮肤。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同侧后索中上行。其中来自脊髓第4胸节以下的纤维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纤维形成楔束〈教材图9-88、89〉。两束上行至延髓,分别在薄束核和楔束核中换第2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管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央管两侧上行,称为内侧丘系,经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换第3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2〉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 该通路亦由三级神经元组成〈教材图9-90〉。第1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至躯干和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进入灰质后角中换第2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纤维经中央管前方的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其中一部分纤维进入外侧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另一部分纤维进入前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两束向上经延髓、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换第3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3〉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 亦由3级神经元组成〈教材图9-90〉。第1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和粘膜的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分成短的升支和长的降支〈三叉脊髓束〉。升支传导触觉,止于三叉神经脑桥 82

核,降支传导痛、温觉,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在核中换第2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向上止于背侧丘脑,换第3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纤维参与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

〈4〉视觉传导路 用视觉传导路模型,结合视觉传导图〈教材图9-92〉观察。视觉传导路的感受器为视网膜内的视锥和视杆细胞。第1级神经元和第2级神经元分别是视网膜中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向后行,出眼球组成视神经,其中来自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在视交内交叉到对侧;而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在视交叉处不交叉走向同侧,与对侧视交叉过来的纤维共同组成视束。视束纤维绕过大脑脚,多数纤维终于外侧膝状体,换第3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的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枕叶距状沟上、下的皮质,即视觉中枢。

2.运动传导路

〈1〉锥体系〈教材图9-93、94〉。

1〉皮质脑干〈核〉束 在大脑冠状切面上〈传导路模型〉,可见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 的轴突集合组成皮质脑干(核)束,在大脑水平切面上经内囊膝部,下行至脑干。其中一部分纤维终止于两侧的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上部面肌的面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

另一束纤维下行至脑桥下部,止于对侧的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上部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纤维,其轴突参与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表情肌,面神经核下部只接受对侧的皮质脑干束纤维,其轴突也参与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面下部表情肌,舌下神经核也只接受对侧的皮质脑干束纤维,其轴突组成舌下神经,支配同侧舌肌。

2〉皮质脊髓束 在大脑冠状面上〈传导路模型〉,可见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组成皮质脊髓束。在大脑水平切面上,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下行经中脑、脑桥至延髓,构成锥体。在锥体下端,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后下降至脊髓外侧索中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在下降中陆续直接或间接止于各节的前角运动细胞。在锥体下端没有交叉的纤维下行入脊髓前索,形成皮质脊髓前束,逐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前角运动细胞。前角运动细胞的轴突参与组成前根脊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

〈2〉锥体外系〈教材图9-96、97〉 结合挂图和模型,认识锥体外系的组成。

第六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内脏神经系统的区分及分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

2.熟悉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灰、白交通支;交感干的位置和组成。

3.了解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的位置;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去向;内脏感觉的特点等。

(二)标本教具

1. 交感神经标本。

2. 脊神经标本和模型。

3. 第3、7、9、10对脑神经标本。

(三)注意事项

1.为了帮助同学建立系统概念,需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有关内容 如脊髓的侧角、脑干内的副交感神经核以及第3、7、9、10对脑神经。

2.观察标本时要结合模型和图帮助理解。

83

3.灰、白交通支用肉眼观察不易区别。

(四)教学时数

1/2学时。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15-325

(六)实习内容

内脏神经系统可分为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两种。内脏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 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各有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部已在中枢神经系统 观察,本次实验只观察周围部。

1.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节可分为椎旁节(借节间支连成交感干)和椎前节。

〈1〉交感干 成对,位于脊柱的两侧,呈串珠状,上起颅底,下至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终于一个奇神经节。每条交感干各有22~24个节,各节借节间支相连。椎旁节可分为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和尾部(教材图9-103)。

1〉颈部 有3对神经节,分别称为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和颈下神经节。颈中神经节小,且常常缺如。颈下神经节常与第1胸神经节合并形成颈胸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寻认各神经节与脊神经相连的交通支及发出的心支。

2〉胸部 有10~12对胸神经节。寻认以下分支

①交通支 胸部各节均有交通支与脊神经相连。

②内脏大神经 由第6~9胸交感神经节穿出的节前纤维,向下合并而成。比神经向下穿过膈,终于腹腔神经节。

③内脏小神经 由第10~11〈或12〉胸交感神经节穿出的节前纤维,斜向下合并而成。此神经向下穿过膈,终于主动脉肾神经节。

3〉腰部 有4~5对腰神经节。

4)骶部 有2~3对骶神经节。

5)尾部 有1个奇神经节。

2.副交感神经 分为颅部和骶部。颅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分别随第3、7、9、10对脑神经走行〈同学可观察和复习上述4对脑神经标本〉。骶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随骶神经前支出骶前孔组成盆内脏神经,参加盆丛。

第七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和脑脊液、脑的血管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名称;脑室的名称、位置;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大脑动脉环的

位置、组成;

2. 熟悉硬膜外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的位置;硬脑膜窦、终池、小脑延髓池的概念;

颈内动脉主要分支名称;大脑中动脉的分布范围。

3.了解大脑镰、小脑幕的位置;海绵窦、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和窦汇的位置及汇入;

(二)标本教具

1. 开颅和去椎板显示脑、脊髓被膜标本。

2. 游离硬脑膜标本。

3. 脑血管标本和模型。

(三)注意事项

本次实习标本容易损坏,应特别保护,观察血管切忌用力牵拉。

(四)教学时数

84

1/2学时。

(五)参考教材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25-328

(六)实习内容

1.脑和脊髓的被膜 取已开颅和去掉椎板的标本以及离体脑膜标本观察。

〈1〉硬膜 可分为硬脑膜和硬脊膜。

1〉硬脑膜〈教材图9-112〉 可见贴附在颅骨内面为一层较厚的坚韧致密的膜,即为硬脑膜。此膜外面粗糙,内面光滑。在颞部撕开硬脑膜对光亮处观察,可见脑膜中动脉的分支。硬脑膜在相当于矢状缝处有一形如镰刀状向下垂的皱襞称为大脑镰,伸入大脑纵裂中;在相当于横窦沟处的硬脑膜伸入大、小脑之间,称为小脑幕。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形成硬脑膜窦。主要有 ①上矢状窦 位于大脑镰的上缘;②直窦 在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③横窦 位于颅骨横窦沟内;④乙状窦 位于乙状窦沟内。

2〉硬脊膜 是脊髓最外的一层膜,上端附于枕骨大孔的边缘,与硬脑膜相续;下端于第2骶椎水平以下变细,包裹终丝,附于尾骨。硬脊膜与椎管骨膜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外腔〈教材 图9-110、111〉。

〈2〉蛛网膜 位于硬膜的深面,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跨越脑和脊髓的沟裂。在上矢状窦两旁,蛛网膜部分向上矢状窦突入,形成蛛网膜粒。蛛网膜与软膜间的空隙称为蛛网膜下隙。此腔主要在两处变大,其一在小脑与延髓之间称为小脑延髓池,另一个在脊髓末端与第2骶椎水平之间的一段称为终池(教材图9-113、117)。

〈3〉软膜 紧贴于脑和脊髓表面,并伸入沟裂之间,分别称为软脑膜和软脊膜。软脑膜还参与构成脉络丛;在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等处可见到脉络丛〈教材图9-110〉。

2.脑室和脑脊液

(1)脑室 为脑内的腔隙,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侧脑室 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分为4部分 中央部在顶叶内;前角伸入额叶内;后角伸入枕叶内;下角伸入颞叶。第三脑室为两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裂隙。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教材图9-114、115〉。

〈2〉脑脊液由各脑室内脉络丛产生,其中以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量最多〈约95%〉。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如下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然后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最后经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中。

附 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习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神经元 2.突触3.反射 4.反射弧5.灰质 6.白质7.神经核 8.神经节

9.纤维束 10.神经11.脊髓圆锥 12.马尾13.白质前连合 14.锥体15.锥体交叉 16.内侧丘系交叉17.小脑扁桃体 18.基底核19.投射纤维 20.内囊

21.边缘叶 22.锥体外系23.节前神经元与节前纤维24.节后神经元与节后纤维 

25.白交通支 26.灰交通支27.脑干网状结构 28.蛛网膜下腔29.硬膜外隙 30. 85

终池31.蛛网膜粒 32.脉络丛33.大脑动脉环

二、单项选择题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  A.神经胶质细胞 B.神经纤维  C.神经 D.神经元

E.神经组织

2.关于脊髓内部结构的描述何者错误: ( )  A.由灰质和白质构成

 B.灰质在内部,白质在周围

 C.横切面上灰质呈“H”字形

 D.各节段灰质都具有前角、后角和侧角

E. 各节段白质都具有楔束

3.成人脊髓末端终止部位: ( )

 A.第1腰椎下缘 B.第2腰椎下缘

 C.第1骶椎下缘 D. 第2骶椎下缘

E. 骶管裂孔

4.后索内上行的纤维束是: ( )

 A.皮质脊髓束 B.脊髓丘脑束  C.薄束、楔束 D.丘脑顶叶束

E.前庭脊髓束

5.薄束和楔束: ( )

 A.由对侧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  B.由同侧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  C.传导痛、温度觉

 D.半侧脊髓损伤出现对侧本体觉障碍

E. 楔束贯穿脊髓全长

6.皮质脊髓侧束: ( )

 A.由脑干内躯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

 B.由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

 C.由对侧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  D.由皮质脊髓束中不交叉的纤维组成

E.传导内脏运动

7.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纤维束是: ( )  A.脊髓丘脑束 B.皮质脊髓束  C.薄束和楔束 D.红核脊髓束

E. 前庭脊髓束

8.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传导束是: ( )  A.皮质脊髓束 B.脊髓丘脑束  C.红核脊髓束 D.薄束和楔束

E.脊髓小脑束

9.只含运动纤维成份的是: ( )

 A.脊神经前根 B.脊神经前支  C.脊神经后根 D.脊神经后支

E.膈神经

86

10.脊神经后根: ( )

 A.由后角细胞的轴突组成

 B.由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

 C.由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组成

 D.每对脊神经后根只含躯体感觉纤维

E.T1~L3脊神经后根内含交感神经成分

11.有关脊神经的说法哪一项是错的: ( )

 A.每对脊神经都由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而成

B.共31对

 C.均为混合性 D.颈神经7对

E. 胸神经12对

12.颈丛: ( )

 A.由全部颈神经前支组成 B.位于胸锁乳突肌的表面

 C.只发出肌支 D.膈神经是混合性神经

E.颈丛深支不支配颈部深肌

13.膈神经: ( )

 A.发自臂丛,属感觉性 B.发自颈丛,管理纵隔的感觉  C.发自颈丛,属混合性 D.发自颈丛,只支配膈肌运动 E.发自臂丛

14.腋神经支配: ( )

 A.胸大肌 B.三角肌

 C.肱二头肌 D.肱三头肌

E.背阔肌

15.支配肱二头肌的神经是: ( )

 A.肌皮神经 B.尺神经

 C.正中神经 D.桡神经

E. 腋神经

16.支配三角肌的神经是: ( )

 A.肌皮神经 B.腋神经

 C.肩胛背神经 D.肩胛上神经

E. 正中神经

17.支配肱三头肌的神经是: ( )

 A.正中神经 B.肌皮神经

 C.尺神经 D.桡神经

E. 腋神经

18.尺神经: ( )

 A.发自臂丛外侧束 B.沿肱二头肌外侧沟下降  C.支配桡侧腕屈肌 D.支配尺侧腕屈肌

E. 支配肱二头肌

19.正中神经: ( )

 A.发自臂丛后束 B.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下降  C.支配肱二头肌 D.支配前臂所有伸肌

E. 支配所有手肌

20.尺神经与正中神经共同支配: ( )

87

 A.指浅屈肌 B.指深屈肌

 C.旋前圆肌 D.尺侧腕屈肌

E.肱桡肌

21.桡神经: ( )

 A.发自臂丛内侧束 B.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降

C.支配肱二头肌 D.支配臂及前臂所有的伸肌 E. 支配所有手肌

22.手掌侧皮肤感觉的神经管理: ( )

 A.正中神经和桡神经 B.尺神经和桡神经

 C.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 D.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E. 桡神经和腋神经

23.肋间神经: ( )

 A.共12对 B.是脊神经前根

 C.只含支配肋间肌的运动纤维 D.沿肋沟走行

E.常交织成丛

24.腰丛: ( )

 A.由全部腰、骶、尾神经前支组成 B.位于腰大肌前面

 C.发出股神经 D.发出阴部神经

E. 股神经是感觉神经

25.股神经: ( )

 A.发自骶丛 B.从梨状肌下孔出骨盆  C.最长的皮支称隐神经 D.支配股二头肌

E.支配胫骨前肌

26.骶丛: ( )

 A.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5腰神经前支和全部骶、尾神经前支组成  B.位于腰大肌深面

 C.发出股神经

 D.发出闭孔神经

E.最大的分支是股神经

27.关于坐骨神经的描述何者错误: ( )

 A.发自骶丛 B.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

 C.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 D.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进入股三角 E.支配大腿后群肌

28.坐骨神经支配: ( )

 A.股四头肌 B.股二头肌

 C.缝匠肌 D.臀大肌

E.大腿内侧群肌

29.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由何神经支配: ( )

 A.腓总神经 B.胫神经

 C.腓浅神经 D.股神经

E.闭孔神经

30.从脑干背侧面出脑的神经是: ( )

 A.动眼神经 B.滑车神经

 C.三叉神经 D.展神经

88

E.视神经

31.属于内脏感觉核的是: ( )

 A.三叉神经脊束核 B.三叉神经脑桥核  C.孤束核 D.蜗神经核

E.动眼神经核

32.延髓内的躯体运动核是: ( )

 A.动眼神经核 B.滑车神经核  C.面神经核 D.舌下神经核

E.展神经核

33.不与延髓相连的脑神经是: ( )

 A.三叉神经  C.迷走神经 E.副神经

34.属于非脑神经核的是: ( )

 A.疑核  C.上泌涎核 E. 滑车神经核

35.下列核团中,何者不属于躯体运动核? ( )

 A.疑核  C.前庭神经核 E. 滑车神经核

36.对小脑的描述何者错误: ( )

 A.中间部称小脑蚓,两侧部叫小脑半球  C.借三对脚与脑干相连 E. 白质内有小脑核

37.关于背侧丘脑的描述哪一项是错的: ( )

 A.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  C.接受全身躯体浅、深感觉 E.内侧面构成第三脑室

38.通过内囊膝的纤维束是: ( )

 A.皮质脊髓束  C.视辐射 E.丘脑皮质束

39.与中脑相连的神经是: ( )

 A.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  C.滑车神经与展神经 E.三叉神经

40.动眼神经不支配下列哪块肌: ( )

 A.上直肌 B. C.上斜肌 D.E.提上睑肌

41.对三叉神经的描述何项为错: ( )

 A.与脑桥相连 B. C.上颌神经由圆孔出颅 D. B.舌咽神经 D.舌下神经

B.孤束核

D.薄束核与楔束核

B.展神经核 D.舌下神经核

B.小脑半球下面有小脑扁桃体 D.表层为白质,内部为灰质 B.皮质下高级感觉中枢

D.一侧损伤引起同侧半身感觉障碍 B.皮质脑干(核)束 D.听辐射

B.动眼神经与展神经 D.视神经与动眼神经 下直肌 下斜肌

是一混合性脑神经 下颌神经是感觉性

89

E.是最粗大的脑神经

42.分布于眼球角膜的神经是: ( )

 A.视神经 B.眼神经

 C.滑车神经 D.展神经

E.动眼神经

43.上颌神经: ( )

 A.为感觉性神经 B.经卵圆孔入颅

 C.发自三叉神经运动核 D.支配咀嚼肌

E. 支配面肌(表情肌)

44.支配舌肌的神经是: ( )

 A.舌神经 B.舌咽神经

 C.舌下神经 D.迷走神经 E.面神经

45.舌的神经: ( )

 A.舌肌受舌神经支配

B.舌前2/3粘膜的一般感觉由面神经管理

 C.舌前2/3粘膜的味觉由上颌神经管理

D.舌后1/3粘膜的一般感觉和味觉由舌咽神经管理

E.舌下神经为混合性

46.面神经不支配下列哪个腺体的分泌: ( )

 A.腮腺 B.泪腺

 C.舌下腺 D.下颌下腺

E.鼻腔粘膜腺

47.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的交叉部位在: ( )

 A.脊髓 B.延髓

 C.脑桥 D.中脑

E.间脑

48.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 ( )

 A.脊神经节 B.后角细胞

 C.薄束核、楔束核 D.背侧丘脑

E.端脑

49.头面部痛、温度觉传导路第1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 ( )

 A.脊神经节 B.三叉神经节

 C.三叉神经脊束核 D.三叉神经中脑核

E.脊髓后角

50.视觉传导路: ( )

 A.视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全部交叉 B.内侧膝状体细胞发轴突组成视辐射  C.视辐射通过内囊前肢 D.视辐射投射到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E.来自视网膜鼻侧半点纤维不交叉

51.一侧视束损伤可导致: ( )

 A.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B.双眼鼻侧视野偏盲

 C.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D.患侧眼全盲

E.对侧眼全盲

52.皮质脑干(核)束: ( )

 A.起自中央旁小叶前部 B.经内囊后肢下降至脑干

90

 C.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D.直接或间接止于脊髓前角细胞 E.支配同侧舌下神经核

53.皮质脊髓侧束损伤,可导致: ( )

 A.伤面以下同侧硬瘫 B.伤面以下同侧软瘫

 C.伤面以下对侧硬瘫 D.伤面以下对侧软瘫 E.对侧下部面肌瘫痪

54.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的脑神经核是: ( )

 A.动眼神经核 B.滑车神经核

 C.舌下神经核 D.展神经核

E.疑核

55.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 ( )

 A.脑干的内脏运动核 B.脊髓胸1~腰3节段的灰质侧角  C.脊髓骶2~骶4节段 D.下丘脑

E.大脑皮质

56.支配瞳孔括约肌的节后纤维发自: ( )

 A.动眼神经核 B.动眼神经副核

 C.椎旁神经节 D.睫状神经节

E.翼腭神经节

57.白交通支内含有: ( )

 A.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 C.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D.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E.以上都不对

58.含有内脏运动纤维的是: ( )

 A.三叉神经 B.面神经

 C.副神经 D.舌下神经 E.展神经

 59.蛛网膜粒: ( )

 A.由脊髓蛛网膜形成 B.突入脑室内

 C.与脑脊液产生有关 D.与脑脊液循环有关

E. 位于蛛网膜下隙内

三、问答题

1.简述神经系统的组成。

2.何谓反射?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

3.简述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4.什么是脊髓节段?脊髓节段如何划分?

5.简述脊髓灰质的形态结构。

6.简述脊髓白质内有哪些重要传导束?

7.简述脊神经的数目、组成及纤维成分。

8.简述膈神经的走行位置及分布。

9.试述臂丛的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

10.简述正中神经的走行位置、分布及体表投影。

11.简述尺神经的走行位置、分布及体表投影。

12.简述桡神经的走行位置及分布。

13.简述腋神经的走行位置及分布。

14.简述肌皮神经的走行位置及分布。

91

15.简述股神经的走行位置及分布。

16.简述坐骨神经的走行位置、分布及体表投影。

17.简述腓总神经的走行位置及分布。

18.简述胫神经的走行位置、分布及体表投影。

19.简述腰丛的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

20.简述骶丛的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

21.脑由哪几部分组成?

22.简述延髓的外形。

23.简述脑桥的外形。

24.简述中脑的外形。

25.脑干各部有哪些躯体运动核团?

26.脑干各部有哪些躯体感觉核、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

27.简述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28.简述间脑的位置、主要分部及功能。

29.简述大脑半球形态及分叶。

30.大脑皮质有哪些重要中枢?各位于何处?

31.什么是基底核?主要包括哪些核

32.简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通过的主要传导束。

33.脑神经都有哪些?有哪些纤维成分?

34.简述三叉神经的主要分布及其一般功能。

35.简述面神经的纤维成分、分布及一般功能。

36.简述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分布及一般功能。

37.简述角膜反射途径。

38.简述动眼神经和副神经的分布和一般功能。

39.脑室有哪些?各位于何处?

40.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41.试述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

42.试述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

1.神经细胞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因此,又称 神经元。

2.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联系的接触点,称为突触。

3.所谓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4.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

5.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为灰质。

6.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有髓鞘,颜色苍白,称为白质。

7.在中枢神经白质内的灰质块,其内聚集有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称为神经核。 8.在周围神经,神经元胞体聚集的地方,形状略膨大,称为神经节,如脑、脊神经节。

9.在中枢神经白质内,起或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称为纤维束或传导 束。 10.神经纤维集合成粗细不等的集束,由不同数目的集束再集合成一条神经。

92

11.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

12.腰、骶、尾段的神经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重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 马尾。

13.灰质连合与前正中裂之间的白质,称为白质前连合,由左右交叉纤维组成。

14.在延髓腹面前正中裂的两旁有纵行的隆起称锥体,它是由大脑皮质发出的维体束构成。 15.在锥体的下端,锥体束中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称为锥体交叉。

16.由薄束核、楔束核内的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呈弓形走向延髓中央管的腹侧,在中线 上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折向上行,组成内侧丘系。

17.小脑上面平坦,小脑半球下面凸隆,两半球下面靠近小脑蚓的椭圆形隆起,称为小脑 扁桃体,它紧靠枕骨大孔,其腹侧邻近延髓。

18.是埋藏在大脑底部白质内的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

19.是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大都经过内囊。

20.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可分为内 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

21.在大脑半球内侧面,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与钩等围绕胼胝体的脑回几乎成一圈, 加上被挤到侧脑室下角的海马、齿状回等,共同组成边缘系统。

22.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控制骨骼肌活动的传导路,为多级神经元链,涉及脑内许 多结构,主要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红核、黑质、网状结构以及小脑等。

23.内脏运动神经从脑干和脊髓的中枢到支配的器官有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为节前 神经元,其细胞体在中枢内,它发出的轴突称为节前纤维。

24.内脏运动神经从脑干和脊髓的中枢到支配的器官有两个神经元。第二节神经元为节后 神经元,其细胞体在内脏神经节,它发出的轴突称为节后纤维。

25.白交通支是脊髓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通路。只见 于全部胸神经和上3对腰神经与交感干之间。因纤维有髓鞘,故呈白色。

26.灰交通支是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进入脊神经的通路,存在于全部交感干神经 节与全部脊神经之间。因纤维无髓鞘,故呈灰色。

27.脑干内除各种核团和纤维束外,在脑干中央区域还有较分散的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网 眼内散在有神经细胞,这个区域称为脑干网状结构。

28.脑和脊髓的被膜中,蛛网蟆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叫蛛网膜下隙(腔),腔隙内含有脑脊 液。 29.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硬膜外隙(腔)、内含静脉丛、淋巴管、疏松结缔组织 和脂肪。

30.脊髓蛛网膜下腔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特别宽阔,称为终池,池内有马尾与终丝 。 31.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旁,形成许多颗粒状小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为蛛网膜粒 ,蛛网膜下隙内的脑脊液经过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内。

32.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上的血管形成毛细血管丛,与室管膜上皮共同突向脑室, 形成脉络丛,脑脊液由此产生。

33.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 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在颅底中央形成一动脉环路。

二、单项选择题

1.D 2.D 3.A 4.C5.B 6.C 7.C 8.A9.A 10.B

11.D 12.D 13.C14.B 15.A 16.B 17.B 18.D19.B 20.B

21.D 22.D 23.D24.C 25.C 26.A 27.D 28.B 29.C30.B

31.C 32.D 33.A 34.D 35.C 36.D 37.D38.B 39.A 40.C

41.D 42.B 43.A 44.C 45.D 46.A 47.B 48.C 49.B 50.D

93

51.C52.C 53.C 54.C 55.B 56.D57.D 58.B 59.D

三、问答题

1.答:按其位置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内,脊髓 位于椎管内,两者在枕骨大孔处相连续;周围神经系统 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 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按分布的对象不同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 统),它们的中枢部也在脑和脊髓内,而周围部分别称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两者都有感 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两种纤维成分,其中内脏运动神经,根据功能不同又可分为交感神经 和副交感神经。 2.答: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孤 ,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答: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被膜,成人长约45cm,脊髓上端在枕 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下端在成人一般平第1腰椎下缘 ,新生儿平第3腰椎,脊髓圆锥下端向下延续为一根细丝,称为终丝,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脊髓表面有数条纵沟,前面正中的沟较深,称为前正中裂,后面正中的沟较浅称后正中沟,前后正中两条纵沟把脊髓分为对称的两半。在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的两侧,分别有成对的 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在前、后外侧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丝出入。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 两个膨大部,上方的称颈膨大,为自颈髓第4节段到胸髓第1节段的部分,由此发出的神经支 配上肢,下方的叫腰骶膨大,自腰髓第2节段到骶髓第1节段,由此发出的神经主要支配下肢 。

4.答:与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1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脊神经31对,因此, 脊髓分为31个节段:即8个颈段、12个胸段、5个腰段、5个骶段和1个尾段。

5.答:脊髓灰质在横切面上呈“H”字形,其中间横行部分,称灰质连合,其中央有中央 管,纵贯脊髓全长,每侧灰质前部扩大,称为前角,前角内主要为运动神经元,通称为前角 运动细胞。后部狭细,称为后角,后角内含多极神经元,分群较多,统称后角细胞,后角细 胞主要接受后根的各种感觉纤维。前、后角之间称为中间带、第1胸节段到第3腰节段,中间 带向外侧突出,称为侧角,侧角内含中、小型多极神经元,通称侧角细胞,是交感神经的低 位中枢。 6.答:脊髓内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有:①薄束和楔束 位于后索内,薄束在后正中沟 两 旁,纵贯脊髓全长,楔束在薄束的外侧 ,仅见于第4胸节以上,两者均传导来自肢体同侧的 本体觉和精细触觉;② 脊髓小脑束 包括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及前部,主要传导非意识性本性觉;③脊髓丘脑束 位于脊髓外侧索前部和前索,分别称为脊髓丘脑侧束和 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及粗触觉。

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有:皮质脊髓束包括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分别位于脊 髓的外侧索和前索,传导随意运动,另外下行纤维束还有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 髓束。 7.答:脊神经共31对,即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每对脊神经都是由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而成,脊神经前根属运动性,脊神经后根属感 觉性,所以脊神经是混合性的,均含有四种纤维成分:①躯体感觉纤维来源于脊神经节细胞 ,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将浅感觉和深感 觉冲动传入中枢;②内脏感觉纤维来源于脊神经节细胞,分布于心血管、内脏和腺体,向脊 髓传入来自这些结构的感觉冲动;③躯体运动纤维来源于前角运动神经元,分布于骨骼肌; ④内脏运动纤维来源于侧角细胞及骶副交感神经元,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脊神经出椎 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和后支,前支和后支都是混合性的。

8.答:膈神经是颈丛中最重要的分支,经胸廓上口入胸腔,沿肺根前方,心包的两侧,下 降至膈,膈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主要分布到胸膜和心包,右侧膈神经的感觉 纤维还分布到肝和胆囊表面的腹膜等处。

9.答:臂从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经颈根部、行于锁骨下 动脉的上方,再经锁骨之后进腋骨,在腋窝内,围绕腋动脉,并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 ,束 94

发出分支,主要分支为: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胸背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10.答:正中神经由发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两个根合成,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 下 行到肘窝,从肘窝向下行于前臂的正中,位于前臂浅深屈肌之间,经腕入掌,在腕上方,正 中神经位于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的深方,位置浅表;肌支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 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的屈肌以及手肌外侧大部分,皮支分布于手掌桡侧2/3区、桡侧三个半指掌面及这三个半指背面末两节的皮肤,正中神经的体表投影自肱动脉的 始端搏动点至肘部肱骨内、外、上髁间连线中点稍内侧,再由此至腕掌侧横纹中点。

11.答:尺神经发自臂丛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下降,至臂中部离开此动脉 转向后下,经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至前臂,在尺侧腕屈肌深面随尺动脉下行,于豌豆 骨外侧入手掌,肌支支配前臂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尺侧半以及手肌内侧大部分,皮支在 手掌面分布于于手掌尺侧1/3区和尺侧1个半手指的皮肤,在手背面,分布手背尺侧1/2区 及尺侧两个半指的皮肤;尺神经的体表投影自肱动脉始端搏动点至肱骨内上髁后方,再由此 至豌豆骨外侧缘。

12.答:桡神经发自臂丛后束,经肱三头肌深面紧贴肱骨体中部后面沿桡神经沟向下外行 ,至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深两支,桡神经在臂部发肌支支配肱三头肌和肱桡肌;桡神经 浅支为皮支,与桡动脉伴行,至前臂下1/3转向手背,分布于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两个半指近 节背面的皮肤;深支为肌支,穿至前臂背侧分支支配前臂所有的伸肌。

13.答:腋神经起后束,绕过肱骨外科颈行向后外,支配三角肌、小圆肌、肩关节及肩部 的皮肤。

14.答:肌皮神经发自臂丛外侧束,在肱二头肌的深面下行,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 肌后,在肘关节稍上方穿出深筋膜,延续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其末端分布于前臂外侧的皮肤。 15.答:股神经是腰丛分支中最大的神经,沿腰大肌和髂肌之间下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 至大腿前面股三角内,位于股动脉外侧,分支主要支配大腿肌前群以及大腿前面皮肤,股神 经中有一最长的皮支,称隐神经,与大隐静脉伴行,向下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的皮 肤。 16.答: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经大转子 与坐骨结节之间至大腿后面,多在窝上角附近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干发出分 支支配大腿肌后群;坐骨神经干的体表投影:自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的中点稍内侧到股骨 内、外侧髁之间的中点,其上2/3为坐骨神经干。

17.答:腓总神经自坐骨神经发出后,沿月国窝上外侧缘向外下方行,绕腓骨颈至小腿前面 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走在小腿肌外侧群与前群之间,于小腿中、下1/3交 界处穿至皮下,支配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并分布于小腿前外侧面下部和足背、趾背的皮肤;腓深神经在小腿肌前群之间伴胫前动脉下行,分支支配小腿肌前群和足背肌,其末支为皮 支,分布于第1~2趾相邻缘背面皮肤。

18.答:胫神经为坐骨神经干的直接延续,沿月国窝中线在小腿三头肌深面伴胫后动脉下行 ,通过内踝后方至足底,分成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胫神经分支主要分布于小腿肌 后群和足底肌,以及小腿后面和足底的皮肤。

19.答: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共同构 成,位于腰大肌的深面,其主要分支如下: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 神经、闭孔神经。

20.答:骶丛由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第5腰神经前支和全部骶、尾神经前支组成,位于 骨 盆腔内,在梨状肌的前面,其主要分支如下: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 、坐骨神经。

21.答:脑位于颅腔内,脑可分为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六个部分,通常 将 95

延髓、脑桥和中脑合称为脑干。

22.答:延髓形似倒置的圆锥形,脊髓所有纵沟都延伸到延髓,其腹侧面前正中裂的两侧 有纵形的隆起,称为锥体,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构成,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锥体束中 的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称为锥体交叉,在锥体外侧的前外侧沟中,有舌下神经根丝发出, 在延髓侧面自上而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附着,在延髓背侧面,其上部因 中央管敞开而形成第四脑室底的下半,在延髓下部,由脊髓后索中的薄束和楔束向上延伸, 分别延续为膨隆的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其深面埋有薄束核和楔束核,楔束结节外上方的 隆起,为小脑下脚,主要由进入小脑的纤维束构成。

23.答:脑桥的腹侧面膨隆宽阔称为基底部,与延髓间以横沟为界,沟内从中线向外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的根,基底部的中线上有一浅沟,称为基底沟,容纳基底动脉,脑 桥向两侧逐渐变细,称为小脑中脚,伸入小脑,在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有粗大的 三叉神经根,脑桥背侧面形成第四脑室底的上半,其上外侧为左、右小脑上脚 ,主要由小脑通向中脑的纤维束构成。

24.答:中脑位于脑桥和间脑之间,其中间的管腔称为中脑水管。中脑在腹侧有一对纵行 的粗大隆起,称为大脑脚,两脚之间的凹陷为脚间窝,由脚间窝伸出一对动眼神经,中脑的背侧面有两对圆形隆起,总称四叠体或顶盖,上方一对 隆起叫上丘,是视觉反射中枢,下方的一对叫下丘,是听觉反射中枢,在下丘的下方有滑车 神经出脑。

25.答:躯体运动核其主要者:在中脑内有动眼神经核支配大部分眼球外肌,脑桥内有三 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面神经核支配面肌,延髓内有疑核支配咽喉肌,舌下神经核支配 舌肌。 26.答:躯体感觉核其重要者有位于脑桥内的三叉神经脑桥核,主要接受面部皮肤和口、 鼻腔粘膜的触觉冲动,还有三叉神经脊束核,主要接受面部皮肤和口腔粘膜的痛、温度觉; 内脏运动核其主要者:在中脑内有动眼神经副核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延髓内有迷走神 经背核支配颈部、胸腔和大部分腹腔器官的平滑肌或心肌和腺体;内脏感觉核为延髓内的孤 束核,接受脑神经中的内脏感觉纤维。

27.答: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在大脑半球枕叶的下方,脑桥与延髓的后方,小脑借3对脚与 脑干相连,即小脑上脚与中脑相连,小脑中脚与脑桥相连,小脑下脚与延髓相连,小脑脚由 出入小脑的纤维束组成;小脑在外形上,可分中间的小脑蚓和两侧的小脑半球,小脑上面平 坦,小脑半球下面凸隆,两半球下面靠近小脑蚓的椭圆形隆起,称为小脑扁桃体,它紧靠枕 骨大孔。 28.答:间脑位于中脑的前上方,除腹侧面一部分露于表面之外,其它部分皆被大脑半球 所掩盖,间脑中间有一矢状裂隙,称为第三脑室,间脑主要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和下丘 脑三部,每部内含许多核团;背侧丘脑:通称丘脑,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块,是皮质下高级 感觉中枢,来自全身浅、深感觉的纤维,先在丘脑中继后,再到达大脑皮质;后丘脑:包括 两对小隆起,分别叫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前者为听觉传导通路的中继核,后者为视觉 传导通路的中继核;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垂体和乳头体,下丘脑是重要的 皮质下内脏神经中枢。

29.答:大脑半球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大脑半球表面凸凹不平,有许多浅、 深的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为大脑回,大脑半球被3条较重要的沟,分为5个分叶,3条 沟是中央沟、外侧沟和顶枕沟,中央沟在半球上外侧面,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向下前斜行 ,几乎达外侧沟,外侧沟位于半球的上外侧面,此沟较深,由前向后斜行,顶枕沟位于半球 内侧面的后部,由前下向后上,并略转至半球上外侧面,5个叶是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和岛叶,额叶在外侧沟以上和中央沟之前,顶叶在中央沟与顶枕沟之间,枕叶在顶枕沟以后 ,颞叶在外侧沟以下,岛叶在外侧沟的深处。

30.答:躯体运动中枢是随意运动的最高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躯体感 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视觉中枢在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上、下的皮质;听觉 中枢 96

在颞叶的颞横回;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皮质所特有的,通常只存于一侧半球;运动性语 言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部;书写中枢 位于额中回后部,紧靠中央前回;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顶叶的角回;听觉性语言中枢在颞上 回后部;嗅觉中枢在海马旁回、钩的附近;内脏运动中枢一般认为在边缘叶。

31.答:基底核是埋藏在大脑底部白质内的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等, 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尾状核分为头、体、尾三部分;豆状核内侧部色泽较浅由两块 组成,称苍白球,又称旧纹状体,外侧部分色泽较深,称为壳。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在进化 上较新,合称为新纹状体。

32.答: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 在大脑半球的水平切面上,呈“> <”形,可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 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内囊后肢较长,在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前、后肢相 接的拐角处,称内囊膝。经内囊前肢的投射纤维,主要有额桥束。经内囊膝部的投射纤维有 皮质核束(皮质延髓束),经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主要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在后肢的 后份有视辐射及听辐射通过。

33.答:脑神经共12对,其排列顺序是以它们的出入脑的部位前后次序而定:即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蜗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脑神经的纤维成分为以下四种:躯体 感觉纤维将头面部皮肤、肌、腱和大部分口、鼻腔粘膜以及前庭蜗器和视器的感受器获得的 信息传递到脑内的躯体感觉核;内脏感觉纤维将内脏感受器接受的刺激传递到内脏感觉核;躯体运动纤维是脑干躯体运动核细胞发出的轴突,支配头、颈部的横纹肌;内脏运动纤维:脑神经中的内脏运动纤维为副交感纤维,它是脑干内副交感核细胞体发出的轴突,支配平滑 肌、心肌和腺体。 34.答:三叉神经是最粗大的脑神经,含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两种纤维,分为三个支:第1 支眼神经为感觉性,为三支中最小的一支,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泪腺、眼球、部分鼻腔粘 膜以及上睑、鼻背和额部皮肤;第2支上颌神经为感觉性,由圆孔出颅后,经眶下裂入眶, 延为眶下神经,它沿眶下壁的眶下沟、眶下管,前行出眶下孔至面部,分成数支,分布于睑 裂与口裂间的皮肤,上颌神经在穿出眶下孔以前,沿途有分支到上颌牙齿、牙龈以及上颌窦 和鼻腔的粘膜等处;第3支下颌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纤维,经卵圆 孔出颅,立即分为许多分支,其躯体感觉纤维主要分布于下颌牙齿、牙龈、颊和舌前2/3的 粘膜以及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肤,躯体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

35.答:面神经含有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味觉)纤维和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躯体 运动纤维支配面肌,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司味觉;副交感纤维分布于泪腺 、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司其分泌。

36.答:迷走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混合性神经,由四种纤维成分组成:内脏运 动( 副交感)纤维起自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分布于胸腹部的内脏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躯体运动 纤 维由延髓疑核发出,分布于咽喉肌;内脏感觉纤维胞体位于下神经节,属假单极神经元,周 围突分布于颈、胸、腹内脏,中枢突终于孤束核;躯体感觉纤维胞体位于上神经节,周围突 分布于耳廓背侧皮肤和外耳道皮肤等处,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37.答:角膜反射是以棉花轻触一侧眼球的角膜,引起双眼闭合,其反射通路是:角膜→ 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三叉神经脑桥核及脊束核→两侧面神经核→两侧面神经→两侧眼轮匝肌 。 38.答:动眼神经含有躯体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其躯体运动纤维支配提上 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副交感纤维进入睫状神经节内换神经元,发出节 后纤维入眼球内支配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副神经含有躯体运动纤维成分,分布于胸锁乳突 肌和斜方肌,此神经受损时,患侧肩下垂,面不能转向对侧。

39.答:脑室是脑内的腔隙,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脑室内充满脑脊液。 97

(1)侧脑室:左右各一,位于大脑半球内,可分为四部: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伸入额叶内;后角伸入枕叶内;下角伸入颞叶内。

(2)第三脑室:是间脑内的矢状裂隙,向上外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后下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3)第四脑室:是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的腔,第四脑室向上通中脑水管向下通脊髓 中央管,向背侧和两侧分别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第四脑室外侧孔通蛛网膜下腔。

40.答:脑脊液主要由侧脑室和第三、四脑室的脉络丛产生,一般认为95%的脑脊液由侧脑 室的脉络丛产生,脑脊液从侧脑室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通过中脑水管至第四脑室,再经 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最后经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归入静脉,如 脑脊液循环的通路发生阻塞时,可引起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

41.答: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是位于脊神经 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 进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止于后角。第2级神经元是脊髓灰质后 角细胞,发出的纤维经中央管的腹侧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内形成对侧的脊髓丘脑束上 行,终止于第3级神经元,即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由此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 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42.答: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由同一传导路传导,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中枢突由后根进入脊髓,在同侧脊髓后索上行形成薄束和楔束,向上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即第2级神经元),由此发出2级纤维越过中线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折上行称为内侧丘系,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即第3级神经元),由此核发出纤维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98

更多相关推荐:
人体生理学 ABO 血型与动脉血压实验报告

ABO血型鉴定与动脉血压测量综合实验摘要本实验采用波片法鉴定人体ABO血型和汞式压力表测定人体动脉血压被测者血液遇抗A血清和抗B血清均不凝集汞式压力表在压紧被测者上臂后松开第一次听到声音时读数110mmHg声音...

人体生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人体生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使用一人体生理学课程实验的目的与任务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实验课是人体生理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课的延伸...

人体生理学教案 7教案实验七反射时测定、脊髓反射及其反射分析

教案日期20xx61课节第34节教室生理第1实验室教学对象运动人体科学系08级1班第7次课

生理学综合性实验报告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生物科学20xx级B班实验课程名称生理学实验指导教师及职称开课时间20xx至20xx学年第二学期填报时间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生理实验报告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姓学系组同组姓名号别别名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20xx年4月23日实验室温度实验日期一实验题目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A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阈值和最大幅度的确定B蟾蜍坐骨...

生理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生理感觉实验姓名同组成员学号组别第6组室温24实验日期20xx515实验1辐辏双眼视力要求左右眼睛里的图像合二为一只有当图像落在视网膜左右相应的部位置时才能将一个物体的两个图像融合为一否则会出现重...

生理实验报告

家兔呼吸运动调节模拟实验姓名学号日期同组一实验原理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运动是在呼吸系统参与下通过多种传入冲动的作用反射性调节呼吸的深度和频率其中比较重要的调节活动有呼吸中枢的直接调节和肺牵张反射化学感受器等的反...

生理实验报告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姓名学号系别组别同组姓名实验室温度20实验日期20xx年5月8日实验题目蟾蜍骨骼肌生理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

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课四次课成绩20实验报告书写平时实验课表现全班统一准备实验报告册小本徐进文实验报告书写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讨论实验结论实验课老师讲解为辅学生动手分析为主30mins讲解动手最后总结实验...

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医20xx秋生理学实指导教师实验员学号联系方式验报告实验一骨骼肌的观察及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目标要求1掌握蛙类动物单毁髓的实验方法2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方法3学习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生理实验报告6

生命科学院生理实验101140003操哲3A操哲车烨刘畅12109实验六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与阻滞骨骼肌电兴奋与收缩的时相关系及电活动与收缩的关系101140003操哲一实验目的1学习同时记录骨骼肌电兴奋与机...

生理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论文植物的无土培养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实验开课时间学科专业学号姓名任课教师交稿日期成绩评阅日期评阅教师签名20xx年6月5日植物的无土栽培摘要本综合性试验使用玉米苗作为实验材料将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按...

人体生理学实验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