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4.5.8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子女们,无论是那些留在家乡农村、还是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安全环境等很多问题都亟待关注,他们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最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之一。曾经有一首这样的歌谣:“有人问我是谁,我总不愿回答,因为我怕,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他们的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学,一路鸣着喇叭,不是开着本田就是捷达。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一路都不说话,埋头蹬着板车腿上沾满了泥巴。”这首歌谣听上去有点刺耳,却反映了一些社会事实,农民工子弟不仅生活上不宽裕,而且还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一些歧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本次对于农民工子女的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调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在学习方面的需求,为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学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

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 建立民工子女学校:民工子女学校作为政府承办的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论是从师资力量,软硬件设备,教学能力和质

量,学费征收,伙食和住宿等学校条件上,还是从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优秀人格的培养上来讲,对于民工子女都是最适宜的选择。所以,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打工子女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方案。

3.制度创新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制度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就教育问题来谈教育的制度创新,因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四.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行动

农民工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义务,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青春不能浪费,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回馈社会,造福社会,因此,我们应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行动中来。比如可以积极的参加由我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坚持从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多种志愿服务,以这些行动为载体,将关爱传达到农民工子女。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那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

的外来人员们,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必须指出,民工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一般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因此, 希望以此次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和结论为基础,向社会大众传达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理念,唤起全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队伍中来,给与他们一些学习上的帮助,更好的关心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能够真正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


第二篇:关于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的调查报告


外语系 2007级英语(1)班 蒙晓红

《关于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蒙晓红

社会实践的主题: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的调查 社会实践的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2月

社会实践的地点:贵阳市

(一)入学机会不平等

1.缴纳费用高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学校收费仍然对农民工子女实行“双轨制”的歧视性政策。此外,除了教育部门规定的课本费及杂费外,公办学校的隐性费用高。因此,农民工子女往往被高费用的“门槛”挡在了校门外。

2.入学条件高

农民工子女入学还存在非经济因素障碍。农民工子女入学公办学校要办理繁琐手续,这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而且未必能够顺利办成。如果没有这些手续,当地公办学校则以此为由拒绝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

(二)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平等

1.教育形式不同

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少年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子女在重点学校就读的比例(9.2%)远远低于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比例(72.2%)[1]。并且,有些学校将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人为地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加以区别对待。这种基于家庭背景对学生群体进行强制性分类,实行“同城隔离”的分校教育或“同校隔离”的分班教育,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难以与城市学生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

2.教学和评价的不平等

有幸插班到混合班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在同一时空下学习,面对同一教师,理应享受平等的教育。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农民工子女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平等待遇。并且,在评奖评优、参加竞赛和课外活动中也受到限制,无法和城市学生享受平等的机会。

(三)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平等

进入公办学校的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由于学习基础差,加上教学环境改变,教材进度和难度的差异,教学方法的不同,影响其学习效果。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普遍偏低。并且,由于我国现行的是“户籍管学籍”的升学制度,农民工子女还面临着升学问题。受到非户籍身份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往往不得不回到原籍所在地继续升学。

二、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行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变迁

1.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

美国社会学家帕金(Frank Parkin)认为,任何社会都会建立一套程序或规范体系,使得资源和机会为社会上某些人享有而排斥其他人。排斥方式有两种:“集体排他”和“个体排他”。[2]我国的户籍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排他”性的屏蔽制度,阻止农村人口总体与城市人口总体分享某些机会和资源。天然的制度身份差异导致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享受“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不同国民待遇。在“户籍管学籍”的属地管理体制下,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平等问题与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密切相关,户口成为他们在城市中平等接受教育的“瓶颈”。

2.地方负责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制度

社会转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但是,义务教育体制的调整滞后于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体制。

义务教育经费主要依赖于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城市普及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市、区教育财政负担,教育经费按户籍学生数下拨。因此,一些学校和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城市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对于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仍持排斥态度。可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财”的问题实质上是“政”的问题,是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地方政府利益矛盾的表现。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但是,政策的出台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从政策执行角度解读现行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发现它还存在一些欠缺之处。

第一,合法性不高。教育政策只有被利益相关人所接受、认可,才具有了合法性,并能够有效地执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流入地政府需要对当地的教育资源和利益重新做出调整和分配,这必然将打破原有利益分配格局的平衡而引起利益冲突。同时,有些流入地政府担心会产生“盆地效应”,难以接受、认可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其自身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影响着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第二,政策资源的不充足性。任何政策的执行,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没有新资源支援,面临经费、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流入地政府执行政策的积极性不高。第三,欠缺必要的明确性。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的依据[3]。但是,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缺乏明确性。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有了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出现政策失真问题也就不可避免。

(三)“城市中心”价值取向下的学校教育

农民工子女入学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和教育资源短缺,给学校教学管理、教育质量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公办学校为维护自身利益,以各种借口来少收或拒收农民工子女,致使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在入学机会上不平等。对于受教育过程机会不平等和取得学业成功机会不平等的原因,下文将运用一定的社会学理论加以探讨。

冲突论教育社会学创始人韦伯认为,社会成员之间或因经济状况,或因权利地位或因文化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身份集团,这些身份集团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将公民划分为制度身份等级不同的“乡下人”和“城市人”两大利益集团。城市居民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占有上处于绝对优势,使得城市居民形成了身份优越感和对农民的排斥、歧视的文化心理。如今,城乡二元结构变为了城市内部的城市居民群体与农民工群体之间的隐性二元结构,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中无法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由于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制造”的刻板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和社会排斥、歧视,加之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在价值观念、生活 习惯、行为方式乃至语言等方面也存在差别。一些城市教师和学生以“城市人”的优越感自居,误解、歧视、排斥来自群体之外的“他者”——农民工子女,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遭受了不平等待遇。

(四)弱势状况的农民工子女家庭资本

据有研究调查表明,不同社会阶层背景的家庭中,可以用来帮助子女获得教育机会或较好学业成绩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比较明显,体力劳动者三方面的资本都相对较少[4]。相对于城市家庭,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处于弱势状况,强化了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平等问题。

1.弱势的经济资本及其影响

面对公办学校各种名目的收费,农民工家庭无力承担,家庭经济资本低下成为农民工子女入学机会平等的重要障碍。并且,经济资本的弱势状况,限制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由于缺乏学习的物质保障和学习场所,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学业成就的取得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弱势的文化资本及其影响

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

(1)身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布尔迪厄认为教育期望来自习惯,是人们对客观可能性的主观内化和领悟。每一个个体的选择行为是考虑其社会阶级客观机会结

构的结果,他们把自己从某种教育机会中排除。但有调查显示,与城市学生的父母相比较,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相对比较低[5]。农民工子女关于教育的抱负又深受父母的教育经历和文化生活机会的影响,不利于他们取得学业成功。

(2)客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家庭文化耐用品拥有量可以反映出家庭客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状况。有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电子设备和图书、报刊拥有量在很大程度上低于19xx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中的农村儿童的情况[6] 显然,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民工子女家庭拥有的客体化形态文化资本则更处于劣势状况,无法为其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物质资源。

(3)制度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据某项调查显示,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的家长文化程度有约半数左右只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少,具有大专以上高学历者只占较小比例,且仍有一定比例的文盲或半文盲[7]。由于农民工子女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对其子女的教育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弱势的社会资本及其影响

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社会资本可分为外部的社会资本和内部的社会资本。家庭外部的社会资本主要指父母与学校、教师的关系;家庭内部社会资本主要指亲子关系。进城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以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在与城市居民交往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往的内倾性和表层性[8]。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交往上呈现出油水不沾的分离状态,这将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的父母与教师联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难以有效地形成教育合力,不利于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同时,作为家庭内部的社会资本重要构成的亲子互动对学生学业成有重要影响。但是,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整日为生计而奔波,无暇和子女进行亲子互动,致使亲子关系疏远,甚至对立,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实现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的对策

(一)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提供制度保障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就近入学制度

改革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就是要求取消黏附在户口上的利益差别,逐步建立“自由迁徙、自主定居、籍随人走、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打破二元社会格局。依据新《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农民工子女具有在法定监护人的工作或居住地就近入学的权利。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常住人口取代属地管理的教育体制,实现受教育权利由“身份制”转化为“公民制”。

2.从法律、政策上明确教育责任主体,建立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修订现行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法律、政策,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教育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针对流入地政府行政不作为行为,实施问责制,督促流入地政府履行管理职责。并且,建立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为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义务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国家的公共财政应该对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给予支持,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分担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农民工在流入地履行了纳税人义务,流入地政府应该承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可以从农民工交纳的税额中按一定原则和培养费用比例转拨给教育部门,以补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不足。

(二)构建平等、多元、无歧视的学校教育

1.实施“平等且满足农民工子女特殊需求”的教学和课程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树立平等的教育观,既要在行动上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更应从心理上接纳农民工子女,构建平等、无歧视的学校教育环境,一视同仁地对待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同时,应该包容和尊重农民工子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学校和教师应结合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研究具有接纳性、适切性的教学内容,编制符合他们特殊需求的校本课程,实施“平等且满足农民工子女特殊需要”的差异教学。

2.采取多元化评价和灵活的管理办法

教师应该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实行多元化评价,发现农民工子女身上体现的闪光点。同时,学校在制度层面上也要取消在评优奖励、参加竞赛等

活动中的身份限制,实现平等的教育评价。并且,学校应该尽量简化入学手续,实行灵活多样学籍管理和收费制度,以适应农民工子女的特殊需求。

3.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和教育辅导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交往,结成“一对一”的伙伴关系,增强城市学生对农民工子女的理解和接纳,改变农民工子女交往的封闭性。并且,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公办学校后出现的学习、心理适应性等问题,采取教育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措施,促进农民工子女更好地适应、融入新的教育环境。

(三)改善和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家庭资本

1.改善家庭的经济资本

政府和社会需要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尊重和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清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并且,对农民工实行教育关怀,提高其整体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改善其经济生活状况。从而解决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造成的“上学难”的问题,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物质教育环境。

2.提升家庭的文化资本

农民工应该自觉地接受继续教育和家庭教育培训来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从而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同时,社会支助系统尤其是社区、学校,应为农民工子女家庭提供咨询服务,促进其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合理化。此外,应该整合社区、学校的客观化形态的文化资本,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公共文化资源、活动设施和场所,来弥补农民工子女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

3.加强家庭的社会资本

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家校合作。教师应该定期开展家访和组织家长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改善亲子关系;家长也应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加学校活动。这既有利于增进双方的信任、理解,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对农民工子女采取一致的持续性教育行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邹泓,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J].青年研究,2005(2):3.

[2]Frank Parkin. Marxism and Class Theory: A Bourgeois Critiqu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53-58.

[3]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91.

[4]刘精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162.

[5]周序.文化资本与学业成绩——农民工子女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J].国家教育政治学院学报,2007(2):74.

[6]关颖.青年流动人口如何对下一代负责——天津市青年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2(5):11.

[7]吴恒祥.关于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状况的调查[J].教学与管理,2003(8):34.

[8]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85.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

xx学院社会调查实习关于农民工问分院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日期题调查报告20xx年08月10日目录摘要1一方法与过程1二遇到的问题2一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2二劳动合同签订率比较低保险意识不强3三居住条件差子女就学...

关于农民工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工问题调研报告自动化0901汪华军摘要自从国家放宽人员流动管理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应看到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民工问...

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

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实践报告题目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专业数学类年级20xx级组长成员指导老师教室评语时间20xx年5月6日贵阳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分析调查方式问卷法以及访谈的形式针对农民工问...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研报告

摘要自己假期与农民工兄弟一起生活工作了一个多月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再加上回到家乡后对家乡周边村镇的打探调查发现农民工问题的主要表现这些问题深刻反映出农民工的基本特点主要问题关键词农民工基本特点...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情系农民工一前言二提出问题三问卷调查四数据统计与分析五专题研究1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及工作环境2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及子女教育3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及解救措施六总结与感想组长组员前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向...

农民工调查报告

情系农民关于农民工的调查关于农民工的调查报告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必有其出现和存在的理由和历史意义当代中国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其社会制度尚未完善各种社会问题充斥形式环境复杂19xx年改革开放时在农村实行家...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申请分数90分申请理由本次实习调查在大三年级寒假期间完成学生户籍所在地某地区市某地区镇外出务工人员在春节将近时大部分已回家由于假期长调查样本比较多准备也充足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包含了调查报告应有的...

农民工维权的调查报告

乡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情况调查报告为全面把握XX乡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非凡是权益保护状况准确建立农民工基本状况名录库进一步分析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筑牢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按照县总工会的要求积极到有关部...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摘要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由于他们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在工作及工作以外的生活消费从事的工种等诸多方面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其劳动保护权益工伤保险权益养老保...

关于农民工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一调查时间20xx年月日至月日二调查地点大坝乡沙庙村二队三调查对象大坝乡沙庙村经常外出打工的农民四调查目的了解农民工获取法律知识及法律援助的途径了解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农民工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工问题调研报告自动化0901汪华军摘要自从国家放宽人员流动管理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应看到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民工问...

农民工收入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收入问题调查报告基于上海杭州宁波台州四个地区的调查研究邵莹邱红王丽芸王素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法律与传媒分院法律系02级法学3班摘要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农民工在收入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民工的欠薪讨...

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