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开题报告样本

时间:2024.4.27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的研究

Research on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Iterative Process

工程硕士开题报告样本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20xx年10月

一、 课题的意义

选择一个适合的产品开发过程对于成功完成产品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定义良好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指导和监控产品开发实践活动,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质量和可预测性。但是,如果过程定义不合理,却会反过来制约我们的工作,导致挫折、低效、低质量甚至失败。

产品开发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过程。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软件、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互相依赖、交叉并行。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往往采用串行、离散、重量级的方法,存在着以下问题: ? 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不能有效支持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项目的风险往往在后期集中爆发,导致项目进度失控或产品草率交付。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把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视为一系列静态的、离散的过程,对于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缺少有效综合与协调。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采用的重量级方法导致大量的文档工作和漫长的开发周期,难以快速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 ?

随着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功能和结构日趋复杂,其开发难度也不断增大。同时,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飞速提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加频繁,也使得开发时间日益缩短。在开发难度提高和开发时间缩短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已经不能满足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 国内外现状分析

为了解决传统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导致的产品设计改动量大、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质量差等问题,人们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与集成产品和过程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IPPD)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建立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行工程与IPPD本身并没给出具体的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尤其是对于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和多学科交叉并行特性缺乏具体的过程方法予以支持。

在产品开发中,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起着统领全局,综合、协调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关键作用。对于产品开发过程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工程领域,现有的各种系统生命周期模型和系统工程过程模型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了描述,现有的重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大多数正是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这些模型本身比较抽象化和一般化,不足以作为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同时,由于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主要应用于大型/超大型系统(如武器系统、航天飞机等),在应用这些模型进行产品过程定义时必须非常小心,否则容易产生过于重量级的过程。

反观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领域,对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研究和实践近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迭代开发正取代传统的瀑布模型逐渐成为软件过程方法的 — 1 —

主流。基于迭代开发的产品化的软件开发过程——RUP的出现,标志着迭代开发方法的成熟。以迭代开发为核心的一批敏捷方法(Agile Methods),代表着软件开发过程研究和实践中极为活跃的部分。但是这些过程和方法主要关注于软件开发过程,对于其他学科的活动通常只是作为软件开发过程的外部环境加以考虑,而不是从全局上予以综合和协调。

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3个领域的过程方法各有所长,但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

三、 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为消费电子产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支持产品开发迭代本质、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轻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

由于现有的过程方法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在综合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先进的过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合于消费电子产品的、基于迭代开发方法的、多学科综合的开发过程——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Iterative Process, MIIP)。在这里:

?

? “多学科”是指MIIP能够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的开发活动; “集成”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MIIP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集成了各个学科和专业

小组的活动,二是MIIP在过程方法上集成了RUP、敏捷方法、系统工程、并行工程、IPPD等多种过程方法的先进思想和经典实践;

“迭代”是指MIIP基于迭代开发方法。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 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多学科集成迭代特征,并为之建立合适的过程;

2. 研究迭代过程在多学科交叉并行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3. 将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4. 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注:一般研究内容3-6个,每个研究内容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四、 关键技术研究

[注: 关键技术研究是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是要使用的主要技术]

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IIP)以软件工程领域的RUP和敏捷方法为基础,将其扩展到系统工程领域,同时吸收了并行工程与IPPD的思想。MIIP的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 2 —

1. 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具备什么样的过程特征?

2. 如何为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建立合适的过程?

3. 对于消费电子产品,产品开发过程应具备什么程度的敏捷性?

4. 软件开发的迭代过程是否同样适用于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其他学科的产品组件的开发?

5. 在多学科交叉并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迭代?

6. 各个学科如何在迭代之间进行协同?

7. 各个学科在独立并行和同步协调之间如何进行权衡?

8. 在实践中,产品开发如何实现从传统的串行过程到迭代过程的转变? [注:关键问题3个以上,并建议每个问题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五、 研究方案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 文献阅读:大量阅读文献,了解业界成熟的过程理论、经典实践和最新研究

进展,建立充实的理论基础。

2. 过程资产分析:分析Z公司(一个大型的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商)过程资产库

中的现有过程定义文档,并将其与实际执行结果相比较。

3. 项目历史数据分析:分析Z公司项目历史数据,特别是项目计划、监控、度

量结果和技术类工作产品,了解项目的实际执行过程。

4. 人员访谈:访谈Z公司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过程改进人员,了解现有过程

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和人们的期望。

5. 过程定义:在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特征之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

学科集成迭代过程。

6. 讨论和评审:在新过程的设计过程中定期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评审,

集思广益。

7. 过程试点:在Z公司选择一个现有项目进行试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过程

定义。

8. 试点总结: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Z公司乃至整个行

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1. 基于复用定义软件总线架构

2. 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拟包括以下子过程:

a) 需求与组件池的匹配过程

b) 派生组件的开发过程

— 3 —

c) 需求的验证过程

d) 快速服务交付过程

e) 组件反馈维护过程

3. 借鉴CMMI和PSP来建立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能力成熟度模型,并进行评估

[注:如果是开发系统,则可画个系统结构图,并说明开发语言、工具、框架等]

本课题的研究经费来自Z公司的过程改进费用,Z公司有一支专职的过程改进队伍,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过程资产和项目历史数据,过程的试点项目已经选定,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的核心思想已经开始在该项目中应用。课题研究各方面的资源已基本具备,可以支持研究工作的开展。

六、 计划进度

[注:一般从开题到答辩是一年时间]

?

?

?

?

?

?

?

? 2005.10 开题 2005.12 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 2006.03 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中个人能力成熟程度 2006.04 选择2-3个专业服务项目进行推广试点 2006.06 对试点专业服务项目进行评估与改进 2006.07 撰写学术论文 2006.08 部门内部推广 2006.10 学位论文定稿和答辩准备

参考文献

[1] Product Development & Management Association. The PDMA Glossary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library/glossary.html, 2004

[2] 熊光楞,徐文胜,明,范文慧。并行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3] 傅立丰,张耀宗,刘长红。并行工程的发展及应用。机械加工与自动化,2003(9)

[4] R. Winner, J. PenneU, H. Bertrand, M. Slusarczuk. The Role of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n Weapons System Acquisition. IDA Report R-338,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1988

[5] 朱焕立,刘玉宾。并行工程的产生、应用及研究现状。中州大学学报,2003(4)

[6] 万立,郑霞,刘清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实现研究。 — 4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计算机辅助工程,2005(6)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Engineering Handbook, Version 2a. INCOSE, 2004 The Institute for Systems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s engineering. http://www.isr.umd.edu/ISR/about/definese.html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Systems Engineering. Guide to the Systems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 Alexander Kossiakoff, William N. Sweet. Systems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Wiley-Interscience, 2003 Systems Thinking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http://www.lboro.ac.uk/departments/mm/research/product-realisation/res_int/ipps/sys1.htm Watts S. Humphrey. Managing the software process. Addison-Wesley, 1989 Winton Royce. Man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oftware Systems. Proceedings of IEEE Westcon, 1970 Frederich P. Brooks Jr.. The Mythical Man-Month.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5 Roger S. Pressman. Software Engineer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 Fifth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1 Steve McConnell. Rapid Development: Taming Wild Software Schedules. Micosoft Press, 1996 Walker Royce.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A Unified Framew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8 Barry W. Boehm. A Spiral Model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IEEE computer, 1988(5): 61~72 Craig Larman. Agile & Iterative Development: A Manager’s Guide.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4 Barry W. Boehm. Anchoring the software process. IEEE computer, 1996(7): 73~82 Philippe Kruchten. The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Addison-Wesley, 2000 Ivar Jacobson, Grady Booch, James Rumbaugh. The Unified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1999 沈备军,陈诚,居德华。敏捷软件过程的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11) Manifesto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 Principles behind the Agile Manifesto. /principles.html 钱乐秋,张敬周,朱三元。Agile方法研究综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2(6) — 5 —


第二篇:开题报告(工程硕士的例子)


开 题 报 告

面向空间试验的遥科学网络技术研究

学生:刘斌

指导老师:鲁士文 研究员

中科院研究生院

二零零四年十月

一、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空间试验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由于太空处于微重力,高真空,超洁净以及无容器的特殊环境下,和地面环境有非常显著的区别,所以许多在地面不能进行的实验在太空成为了现实,利用它,科学家可以培养出优良的植物品种,可以制造出纯度极高的金属,可以让地球上不能融合的细胞紧密结合到一起….,因此,太空可以成为许多高新产品的加工厂,而空间试验正是围绕这一主题来开展的。通过开展空间试验,一个国家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由于没有足够的条件,空间试验开展得比较晚,最初是通过返回式卫星作一些种子的试验,后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神州飞船的发射为我们进行空间试验创造了有利条件,从神舟一号开始,在飞船上组建了专门进行空间试验的应用系统,空间试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神州四号飞船飞行期间,更是进行了包括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对地观测、综合精密定轨实验、综合性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空间细胞电融合实验研究等八项在轨应用任务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预见,随着空间实验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今后这方面的实验会越来越多,范围会越来越广,航天部门也已经有了创建空间实验室的计划,相信不久的将来,空间试验任务会越来越多,对于相应的实验支持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2.遥科学网络是空间试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遥科学(telescience)在我国是一个新名词,目前对它的解释不是太统一,但根据它的实际意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遥现场与遥操作的集成运用。作为一种特殊操作模式,遥科学现在已成为空间科学与实验应用的重要途径。通过远程交互方式,遥科学可直接将位于空间站或空间试验室内的实验装置与地面研究人员连接在一个回路中,从而使之能在线地控制实验或其它应用的进程。显而易见,这种操作手段对于提高空间应用效率、增加空间各系统的安全系数与可靠性和降低系统成本都大有好处,它尤其适用于无人环境。因而遥科学是我国开展空间科学与实验研究必须的一项应用技术。遥科学网络是遥科学技术的具体实现,通过它,地面控制室可以从空间实验室获取数据,同时把地面的控制数据传送给空间设备,使之完成相应的功能。所以,遥科学网络是未来开展空间实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3.开展空间试验中的遥科学网络研究的重要意义

3.1 确保空间试验的可靠性

遥科学网络是确保互操作试验成功的关键,一个运行良好稳定的网络,将确保空间试验的数据及时的传回地面控制中心,并且保证地面控制中心准确的接收到数据,同时,它还需要帮助地面控制中心将实时的控制数据发往空间试验设备,控制试验的进程,所以,只有在开展遥科学网络技术研究后,才有可能建立一个运行良好的控制传输网络,才能确保空间试验的可靠性。

3.2 确保空间试验的高效性

现在,空间试验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预见,今后空间试验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如果不对遥科学网络进行研究,今后对这些试验的管理,控制会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如果在网络设计之初没有对网络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分析仿真,随着新节点的增多以及老节点的变动,会使工程人员疲于应付今后的变化,影响科学实验的效率,也浪费我们的资源,所以,为了确保空间试验的高效

性,我们需要开展遥科学网络的研究。

3.3 完成高度复杂的空间科学实验

遥科学能够实现地面和空间试验设备的实时交互,所以,对于一些复杂的试验,遥科学网络必不可少,比如机器人控制,试验的调度流程控制等,只有地面科研人员的实时参与,才能保证试验过程按照我们预计的方向发展,这相当于把人的手臂延长到了遥远的太空,而在这个过程中,遥科学网路的可靠性是完成这些试验的关键,而它的这种可靠性正是通过它的研究和仿真来保证的。

3.4 国际合作的需要

今后,空间试验必然会走向国际合作,如果我们只是着眼于国内,而不注意国外的发展形势,不与国外的标准融合,会导致我们走很多弯路,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让遥科学网络适应国际发展是我们开展空间试验的需要。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目前针对面向空间试验的遥科学网络技术的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在神舟飞船上有一部分初级的应用,主要是在飞船的轨道舱,返回舱里布置多项科学试验,然后把试验数据通过S频段的发射机传回地面应用中心,另外,在科学院还建立了遥科学实验床,进行了相关模拟。

从实现面向空间试验的遥科学网络建设的能力而言,我国现在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这主要来源于我国这些年对遥测遥控的研究和工程实践,遥科学从很多方面近似于遥测遥控,目前我国的遥测遥控主要是指对导弹,卫星等航天器的遥测遥控,它们都是通过天地信道在航天器和地面设备之间形成一条通路,由航天器的电子设备向地面发送航天器的状态和位置,再由地面设备向航天器发命令对它的状态进行控制。目前,我国的很多卫星和导弹都成功的运用了这些技术,这同时也为我国今后开展空间试验用的遥科学网络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外对遥科学网络的研究和应用要深入一些,尤其是在国际空间站,好些成员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空间实验室,地面和空间已经建立了比较畅通的网络,在无人值守的试验现场,已经广泛采用了机器人,地面对空间的控制也加强了。综合起来,国外目前对于空间试验中的遥科学网络应用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2.1 数据系统贯彻CCSDS的标准

现在各航天大国都对CCSDS标准非常重视,在他们的航天器和地面设备中尽量采用CCSDS的标准,如国际空间站的哥伦布舱,就采用了AOS(Advanced Orbiting Systems 高级在轨系统)的数据系统。

2.2 走向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多国资源

由于靠一国的力量发展空间事业,会造成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各国很早以来就开始走国际合作的道路,比如租用别国的地面站,使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TDRSS(数据中继卫星)进行数据传输,而不是在航天器的航线上建站等手段。

2.3 地面系统逐步和Internet接轨

目前,ESA的成员国正在研究各国通过Internet实现对空间试验的分散控制,并且通过Internet共享试验数据,这样,使遥科学网络在空间上得到了延伸,也对遥科学网络的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在我国建立面向空间试验的遥科学网络的解决方案,同时对遥科学网络中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仿真。

由于遥科学在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与位于相对遥远空间跨度的实验设备之间的“遥交互工具”。鉴于这种特点,从空间实验设备及接口、天地通信、地面传输与实验支持等几方面加以充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2],因此,本课题围绕这些方面展开研究,拟解决如下的关键技术:

1. 遥科学网络空间部分的架构和协议

我们知道,在地面网络里,我们常用的是Ethernet,采用TCP/IP协议来连接遍布世界的各种一直网络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这种体系结构适不适合于应用到空间系统里,来组建大大小小的网络管理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和实验装置呢?这是不合适的,原因是当Ethernet作为工业控制协议存在一个主要的缺点:Ethernet对于分布在局域网里的各个节点没有主从之分,采用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冲突检测载波监听多点访问)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这是一种非确定性或随机性通信方式。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某节点要发送报文时,首先监听网络,如网络忙,则等到其空闲为止,否则将立即发送,并同时继续监听网络;如果两个或更多的节点监听到网络空闲并同时发送报文时,将发生碰撞,同时节点立即停止发送,并等待一段随机长度的进间后重新发送。16次碰撞后,控制器将停止发送并向节点微处理器回报失败信息。试验表明,当网络流量比较小时,Ethernet网络冲突较小,而一旦网络流量增大时,Ethernet的网络冲突明显增加,甚至会导致系统振荡,使得控制命令得不到响应,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找出一种适合空间试验的网络协议是组建遥科学网络的首要一步。

2.遥科学网络的数据链路设计

随着空间试验的增多,会有越来越多的实验设备加入到遥科学网络来,这就对遥科学网络的数据链路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今后数据链路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随着网络设备数量的增加,会有各种各样的数据要求,主要表现特征是多信源,多用户,多目标,而且,各设备的突发,并发数据量也会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有一个灵活多变的数据链路管理。而目前,我国多数空间设备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采用IRIG106的数据格式,通过对各个设备数据进行编帧的形式来传递数量众多的遥测数据,这种数据格式的灵活性很差,一旦新增或删除设备,帧格式需要相应的调整,这样极大的制约了网络的灵活性。而且,空间试验设备的数量可能是时多时少的,如果采用传统的IRIG106格式,不但适应不了今后数据的复杂要求,也会导致带宽的浪费。

<2>空间试验传输的速率要求会越来越高。目前,我们的遥测数据主要是传递设备参数,这样的话,目前的体制足够应付,但是,今后随着对遥操作要求的提高,我们将需要传递更多的图像数据或者是音频数据,数据量将大大提高,而且,由于空间试验室一般绕近地轨道飞行,一般一天要绕地球好几圈,我们现在的跟踪设备无法覆盖它的全程,一种比较经济的办法就是先把数据存下来,等空间试验室与地面取得联系之后再把这些数据发送给地面接收站,这样,对于遥科学网络处理高速数据的能力要求更高,目前仅仅2Mbps的处理速度是远远不够

的。也需要寻找适应的方法来设计数据链路。

此外,由于目前的遥测数据有高速,大容量,低误码率的要求,而遥命令需要高可靠性,需要严防虚指令,误指令,漏指令,而遥测和遥命令数据必须通过噪声干扰非常严重的空间信道,因此,对于遥科学网络的物理信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根据通信学的理论,需要在编码和调制上下功夫,因此,要找到不失真的让遥测,遥命令数据通过空间信道的数据链路方法。

3. 遥命令的控制策略

遥科学网络主要通过对试验设备遥测数据的分析,然后在地面对空间设备进行遥操作,因此,地面控制室对试验设备的遥命令的控制策略非常重要,它主要面临如下一些难题:

<1>从控制策略上提高遥命令的可靠性:因为空间信道环境非常恶劣,不能保证它会可靠的传输数据,甚至可能会面临人为的干扰,所以,从控制策略上把这种风险降到最低是唯一的选择。

<2>当空间试验室不在通信范围内对空间试验的控制:由于如前文提到的空间试验绕地旋转的问题,它必然会出现不在通信范围内的现象,这时候,如何实现对试验的遥控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4. 地面试验室对空间试验的分散控制

由于我国是集中全国的力量发展空间试验室,所以,试验的设备和试验的需求肯定也是来自全国各地,那么,怎么对空间试验进行控制呢,一般的做法是采用集中的控制中心,这样一来,随着试验时间的增长,要把各个试验的专家集中到一起进行日夜守护控制,显然是不经济的,那么,怎么办才是一种好的方式呢,如果让全国各地的实验室都能够在原地对空间试验进行监视与控制,那将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方案。

5. 实验数据的存档与利用

试验数据的处理是对空间试验支持的一部分,我们知道,空间试验数据是宝贵的知识财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是我们从事空间试验的重要收获之一,因此,对于试验数据的处理是我们遥科学网络的一部分,目前,我们的空间试验数据还主要采用各个测控站分段采集,再集中到数据中心进行分析的手段,实验数据的存档格式也五花八门,需要配备专用的软件和参数库才能解释,这样下去,导致我们各个部门交换数据困难,也不利于数据的存档,甚至可能在将来会出现这些数据无法识别的现象,这种现状极大的禁锢了试验数据的利用,因此,如果采用一种非常通用的语言来保存数据,这些数据将永远都是可以阅读的资料;如果能通过Internet来察看这些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就会被更多的科学工作者所利用,也更容易发挥它的最好作用。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1. 遥科学网络空间部分的架构和协议

由于目前的Ethernet对于空间众多电子设备的控制能力还不够,通过对以往空间设备的应用分析,发现宜采用总线技术组网。目前的总线技术很多,多年来,1553B总线由于其稳定的性能在卫星,火箭和国际空间站中得到了应用,这种总线采用集中式控制,由Bus Controler采用短命令的形式来和连接在总线上的各个终端(Remote Terminal)通信,各个RT用被动的方式通信,这样,避免了各个电子设备间信息的冲突,使得遥科学网络的可靠性得到了保证。但是由于1553B总线的价格昂贵,如果各层设备都采用这种总线的话,会导致生产周期变

长,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因此,本文提出采用CAN总线和1553B结合的方式来控制空间试验设备的方法:利用CAN总线作为单机设备的局域网联接协议,而使用1553B总线来作为系统的总线,CAN总线作为1553B总线的一个RT。本课题还拟采用仿真的方法来验证它的可行性。

2.遥科学网络的数据链路设计

鉴于空用数据必然走向复杂化,多样化,高速化,国际化,而CCSDS标准是专为这些数据应用提出来的,因此,本文提出采用CCSDS标准中的AOS(Advanced Orbiting System:高级在轨系统)来解决今后遥科学网络的空间数据链路应用,并打算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采用AOS提供的六种子网业务(SLS子层服务)来解决遥科学网络中的图像,音频,突发信息的天地传输问题,并因为AOS采用了虚拟信道技术在发射端将物理信道分时利用,在接收端并行处理,可以解决数据高速传输的问题。同时,AOS采用RS(255,223)的编码方式来获得更高的信道增益,以保证数据不失真地通过空间噪声信道。

3.遥命令的控制策略

遥命令要准确发送到试验设备,否则会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在遥科学网络中,目前可以借鉴对于导弹,卫星的遥控技术,目前,遥控技术主要有大环比对和小环比对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经过了时间的验证,有很高的成功率,本文将考虑这两种方式在遥科学网络中的应用。

对于空间试验室和地面失去联系时的控制,拟采用如下方法:

? 提前向空间试验设备发送遥命令,让试验设备保存,等到了预定时间自动执

行;

? 海外布站方式,在国境之外对空间试验进行控制,这样的代价较高;

? 船站的方式,让测控船在测试的盲区去测控试验设备,这适合于短期的重要

的试验;

? 采用数据中继卫星进行实时的数据交流

? 尽量提高空间试验设备的自适应能力。

4.地面试验室对空间试验的分散控制

地面试验对空间试验分散控制的最好策略是利用现有的地面网络,近期CCSDS提出了这方面的一些初期规范SLE,本文在处理地面试验的控制策略时将借鉴这种规范,提出解决办法,具体分为如下几点:

? 由分散的实验室通过网络向控制中心预定数据服务,可以预定某个设备的,

也可以预定某个虚拟信道的数据,根据双方的约定和经济情况决定; ? 各个试验室通过网络向控制中心传送遥命令;

? 控制中心在和空间试验室通信时,按照预定的服务向各个试验室发送数据,

并把各试验室的遥命令实时发送给空间试验设备;

? 所有的预定服务和传递命令服务都采用XML的数据格式。

5.实验数据的存档与利用

目前试验数据多采用二进制的方式保存,不利于阅读,今后容易变成一堆谁也看不懂的乱码,而且,不利于交流数据,因此,需要一种好读好传播的语言来处理试验数据,因为XML目前拥有易于在不同系统之间传递信息,易于实现搜索,易于在Internet上发布数据和采用开放可扩展的标准等优点,它成了今后试验数据存档的首选。采用XML同时也符合空间试验自主,安全,经济的特点。

为了让科研人员容易地访问试验数据,本论文提出采用B/S模式共享试验数据的办法,并提出采用JAVA操纵XML文档,采用Apache+Tomcat作服务器得

的实现模式。同时在课题研究中探索它的工程实现。

五、预期研究成果及创新之处

1.提出在遥科学网络中应用1553B总线和CAN总线结合的技术并进行仿真

2.对遥科学网络的遥命令策略,数据链路进行研究并提出工程上的实现方法。

3.提出遥科学网络地面分散控制的策略和实现方法。

4.提出使用XML来保存试验数据使它们永久可读的方法。

5.提出通过网络共享试验数据,使各个研究机构都能容易地得到试验数据。

6.通过程序验证试验数据保存为XML文档的可行性。

7.搭建Apache+Tomcat平台,并用JSP程序验证这种共享方式的可行性和作用。

六、已有工作基础(最好写)

1.从事过多套航天遥测遥控电子设备的研制,清楚遥测遥控在工程上的实现

2.查阅了空间站和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进行空间试验的相关资料

3.进行过CCSDS标准的专题研究,对于CCSDS提出的COS,AOS,SLE标准有深入的了解

4.了1553B总线和CAN总线的标准,并查阅了1553B和CAN总线在航天产品中的应用情况

5.查阅了神州系列飞船的数据系统资料,并了解飞船应用系统进行空间试验的情况

6.阅读了关于RS编码,卷积编码等方面的论文和资料

7.查阅了美国ITC和欧洲ETC文集的大量文章,并阅读了我国的遥测年会的论文集以及相关的学术期刊《遥测遥控》和《宇航杂志》上的一些文章

8.有JAVA编程的基础,较熟悉Apache+Tomcat的应用

七、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1)2004.5 -2004.10 阅读相关资料和RFC

2)2004.11-2005.3 关键技术研究

3)2005.4-2005.5 关键技术仿真

4)2005.6-2005.10 论文写作

八、参考文献

[1]鲁士文.天地一体化的遥科学系统和网络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xx年第1期.

[2]张珩,李庚田. 遥科学的概念、应用与发展[J].中国航天,19xx年11期

[3]姜昌.测控(TT&C)技术21世纪发展动向预测[J].遥测遥控,2000,21(3):1-5

[4]谭维炽.空间数据系统[C].北京,讲稿,2004

[5]陈芳允,贾乃华.卫星测控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6]刘蕴才,张纪生,黄学德等.导弹卫星测控系统工程.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7]于志坚.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系统[J].宇航学报.Vol.25 No.3 2004

[8]王晶,袁建平.国际宇航界研究动向初探[J].863航天航空技术.20xx年第一期

[9]许学雷.在VC++6.0平台上实现1553总线初始化[J].微计算机应用,Vol.22,No.1,2001

[10]Gert N. Helles,CAN总线及其集成解决方案[C], .cn

[11]CCSDS,ADVANCED ORBITING SYSTEMS,NETWORDS AND DATA LINKS:ARCHITECTRUAL SPECIFICATION, June 2001

[12]John Bono,Preston Hauck,Application of Data Compressing to Frame and Packet Telemetry[C].ITC,2003 Session 28

[13]Hugh Kelliher,Paula Quintela,Managing Cross Support with CCSDS Space Link Extension Services[C].CCSDS,2003

[14]Nestor Peccia,Gianpiero Di Girolamo,Michael Dyck etc.,TOWARDS A CCSDS XML PACKAGING APPORCH IN THE ESA DATA DISPOTION SYSTEM,

[15]Nestor Peccia,Carios Guerreiro,Martine Julien,ESA CCSDS PANEL 2 CONTROL AUTHORITY OFFICE SYSTEM(CAOS) USING XML TECHNOLOGY[C].CCSDS,2004

[16]Systron Corporation,An Overview of MIL-STD-1553[E].

[17]Robert Bosch GmbH.CAN Specification Ver2.0.Postfach 50,D-7000 Stuttgart 1,1991

[18]Yoshinodai,Sagamihara.CCSDS TELEMETRY/TELECOMMAND STANDARDS RESTRUCTURED AS COMMUNICATIONS PROTOCOLS. ,2003

[19]Sergio D.Penna,Antonio Magno L.Espeschit.FLIGHT TEST DATA HANDLING THROUGH EXTENSIVE USE OF PARAMETER GROUPS,ETC 2004 Session 5

[20]Carolyn A.Kahn.ECONOMIC IMPACT OF TELEMETRY AND ITS ESSENTIAL ROLE IN THE AEROSPACE INDUSTRY,ITC 2003 Session 2,03-02-01

[21]Bill Bullers.REMOTE REAL-TIME SIGNAL COLLECTION USING OC-12 NETWORK DATA FORWARDING,ETC 2004 Session 7

[22]Armen Nahapetian Teledyne Controls,Loss-less Compression of AIMS Data for Transmission or Storage.ETC 2004 Session 8

[23]Jeffrey R.Kalibjian,THE IMPACT OF XML SECURITY STANDARDS ON MANAGING POST PROCESSED TELEMETRY DATA,ICT 2003 Session 21

[24]John Pietras,CCSDS SPACE LINK EXENSION SERVICE MANAGEMENT STANDARDS AND PROTOTYPING ACTIVITIES,ITC 2003 Session 10

[25]Tom Nelson,ALAMOUTI SPACE-TIME CODING FOR QPSK WITH DELAY DIFFERENTIAL.ITC 2003 Session31

更多相关推荐:
工程硕士开题报告

20xx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号G0807363研究生姓名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基于BS框架结构下的人力资源管论文题目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与集成技术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工作单位大庆石化公司信息技术中...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专业方向学位级别开题日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学院二一二年三月制表一简况12345三研究方案6四预期研究成果7五预计工作进度六主要参考文献891011

天津工程硕士开题报告

天津大学工程硕士生开题报告登记表学号姓名所在学院工程领域所在单位导师单位导师单位开题日期251320xx94张欣建筑学院北京建工博海建设有限公司董娜天津大学谢婧北京建工博海建设有限公司年月日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制填...

工程硕士开题报告(范本)

学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学科专业地质工程论文题目新安煤矿小浪底水库下采煤防治水技术研究研究生姓名李松营硕士导师姓名陈植华教授所在院系环境学院开题日期20xx年4月研究生院二八年制区分科学...

工程硕士开题报告(样板)

请用蓝黑或碳素墨水书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书学号姓名工程领域电气工程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单位导师姓名职称培养学院能源与电气学院开题报告时间20xx年3月5日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制表说明1学位论文...

工程硕士开题报告

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系部自动化学院学科专业导师研究生年级论文题目基于GSM的油田生产工况开题报告日期研究生部说明一开题来源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

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开题报告

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程领域名称项目管理班级学号20xx51101026硕士生姓名导师姓名硕士生所在单位名称填表日期20xx年7月10日开题报告内容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表电子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长春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程领域软件工程研究生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论文题目水利局档案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开题报告日期二九年五月学位评定委员会制表说明1开题报告由研究生本人在完成文献阅读科研调查的基础上填写并...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校代码10128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学号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生处20xx年4月5日1开题报告要求一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至少30篇二详述选题目的和意义工程背景国内外发展动态经济价值及预期成果三简...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课题名称学号姓名专业领域所在院系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开题时间年青岛大学研究生处年月日工告57

20xx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数字媒体内容制作环境建设研究东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学号G08091姓名xxx工程领域控制工程企业导师xx学校导师开题日期20xx119填表日期年月日数字媒体内容制作环境建设研究数字媒体内容制作环境建...

电子科大工程硕士开题报告模板

电子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撰写规范说明第一条开题报告是工程硕士生论文阶段工作的重要环节为规范和统一工程硕士开题报告材料现对其内容和格式做以下说明请工程硕士生按此撰写第二条工程硕士生在公开开题报告会前应...

工程硕士开题报告(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