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列车信息处置要求
一、旅客列车信息分类
旅客列车信息分为特级信息、紧急信息、一般信息三种。
(一)特急信息
1.误拉紧急制动阀;
2.误拧人力制动机;
3.列车边门开启;
4.列车发生火灾、爆炸事件;
5.列车发生脱轨;
6.乘务员生病、受伤危及生命;
7.旅客跳车或乘务员坠车;
8.列车因车辆故障需途中甩车;
9.因列车责任导致晚点发车;
10.车班票据丢失或被盗;
11.乘务员殴打旅客或旅客殴打乘务员危及生命的;
12.值乘中乘务员触犯法律行为;
13.旅客因列车责任造成死亡等特急信息。
(二)紧急信息
1.旅客摔伤、烫伤、夹伤、砸伤、挤伤;
2.精神异常旅客自残或伤人;
3.因列车责任旅客受伤;
4.旅客上访;
5.乘务员生病下车治疗;
6.列车钩差超线、弹簧压死;
7.旅客食物中毒;
8.列车空调故障;
9.车底有异响停车处理;
10.因天气突变导致列车大面积晚点等紧急信息。
(三)一般信息
凡不属于特急、紧急的信息均为一般信息
二、旅客列车信息处置要求
(一)发生特急信息时的处置:
1.列车长:列车长应第一时间电话汇报派班室,汇报内容包括(时间、地点、车次、列车长姓名、列车运行所在局、区间、发生事件的简要概况)。
2.调度员:调度员接到电话,根据列车长汇报的内容(汇报内容简明扼要)立即电话向段长、段党委书记、主管副段长、值班段领导进行汇报,同时通知相关科室负责人及相关车队负责人、车队值班干部,车队值班干部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派班室协同调度员进行处置。调度员根据值班干部了解的情况及时整理信息向段长、段党委书记、主管副段长、值班段领导进行汇报;同时整理详细信息向局相关处室进行汇报。
3.相关车队值班干部:车队值班干部负责对事发车班事态进行详细追踪,追踪情况及时汇报调度员。
4.相关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赶到派班室后根据现场情况,指导车班进行处置。
(二)发生紧急信息时的处置:
1.列车长:列车长必须在30分钟内汇报派班室,汇报内容包括(时间、地点、车次、列车长姓名、列车运行所在局、区间、发生事件的简要概况):列车长必须在60分钟内汇报发生事件的详细情况。
2.调度员:调度员接到信息后,根据列车长汇报的内容(汇报内容简明扼要)立即电话向主管副段长、值班段领导进行汇报,同时通知相关科室负责人及相关车队负责人、车队值班干部,车队值班干部必须迅速赶到派班室协同调度员进行处置。调度员根据值班干部了解的情况及时整理信息向段长、段党委书记、主管副段长、值班段领导、关科室负责人进行汇报;同时整理详细信息向局相关处室进行汇报。
3.相关车队值班干部:车队值班干部负责对事发车班事态进行详细追踪,追踪情况及时汇报调度员。
(三)发生一般信息时的处置:
1.列车长:列车长须在60分钟内汇报派班室,汇报内容包括(时间、地点、车次、列车长姓名、列车运行所在局、区间、发生事件的简要概况):列车长须在120分钟内汇报事件的详细情况。
2.调度员:调度员接到信息后,根据列车长汇报的内容进行整理后短信报,值班段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
第二篇:总局通知要求加强和改进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
总局通知要求加强和改进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统计〔2010〕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机关各司局、应急指挥中心:
为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建立健全快速反应、运行有序的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机制,及时、准确掌握生产安全事故信息,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处置生产安全事故,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强事故信息报告工作,全面提高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的时效性
(一)严格安全调度值班制度。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必须设立生产安全事故信息调度值班机构,建立健全安全调度值班制度,严格实行24小时不间断岗位值班,确保及时接报和处置生产安全事故信息。
(二)严格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制度。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接到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后,要严格按照事故报告的时限、内容和要求逐级上报:
1.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信息,要在事故发生后3小时内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2.较大事故和较大涉险事故信息、煤矿一般事故信息,要在事故发生后7小时内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事故具体情况一时难以核实清楚的,可先电话报告事故概况,随后及时报告文字材料;
3.加强事故跟踪调度,及时续报事故抢救进展情况。重特大事故和社会影响重大的事故要每天早、晚各续报1次;较大事故和较大涉险事故要每天续报1次。续报工作直至事故抢救工作结束。
必要时,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
(三)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报告情况通报制度。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决定从20xx年开始,建立每月对各地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情况通报制度,对未按规定及时报告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单位进行通报。各省(区、市)、市(地)安委会办公室也要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情况的通报制度,每月对各地生产安全事故信息的报告情况进行通报,督促各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事故报告工作,全面提高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的时效性。
(四)建立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激励约束机制。
各地要建立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工作纳入各地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考核表彰奖励办法之中,与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控制指标实施和行政执法工作等一并进行考核。同时,将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情况纳入安全生产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对有瞒报、谎报、漏报或迟报重特大事故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
二、加强事故现场督导,及时有效地处置生产安全事故
(一)特别重大事故的现场督导。
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含被困和下落不明的情形,以下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事故,以下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有关业务司局主要负责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以及省、市、县级安全监管部门、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煤矿事故,以下同)(以下简称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二)重大事故的现场督导。
1.发生一次死亡20-29人的重大事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分管领导和有关业务司局、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2.发生一次死亡10-19人的重大事故,或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有关业务司局、应急指挥中心有关部门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3.发生重大事故,省、市、县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业务处(科)室的主要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三)较大及较大涉险事故的现场督导。
1.发生一次死亡6-9人的较大事故,或受伤25-50人,或社会影响较大的事故,省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分管负责人和有关处室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2.发生一次死亡3-5人的较大事故,或受伤10-24人或较大涉险事故,省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有关处室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3.发生较大事故或较大涉险事故,市、县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主要负责人和有关科室主
要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4.下列事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有关司局、应急指挥中心有关部门派员赶赴事故现场:
(1)煤矿发生一次死亡6-9人的典型事故,或一次受伤或涉险20人以上的事故。国家煤矿安监局相关司与应急指挥中心的有关处室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2)金属与非金属矿、地质勘探等行业发生一次死亡6-9人,或一次受伤20人以上,或涉险30人以上的事故;海上石油发生一次死亡3-9人,或平台倾覆事故;石油、天然气井(含有毒气体)发生井喷失控事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一司、应急指挥中心有关处室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3)军工(民用)、民爆、建筑、水利、电力、教育、邮政、电信、林业等行业(领域)发生一次死亡6人以上,或一次受伤10人以上,或涉险30人以上的事故;列车、地铁、城铁较大伤亡事故;建筑施工大面积坍塌、大型水利设施、电力设施事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二司、应急指挥中心有关处室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4)危险化学品、化工、医药、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发生一次死亡6人以上,或一次受伤20人以上,或涉险30人以上的事故;危险化学品大量泄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故;紧急疏散人员1000人以上,或住院观察治疗50人以上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三司、应急指挥中心有关处室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5)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领域)发生一次死亡6人以上,或一次受伤10人以上,或涉险30人以上的事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四司、应急指挥中心有关处室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三、进一步完善事故举报核查和处置制度,加大事故举报核查和瞒报事故的查处力度
(一)事故举报信息的核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接到事故举报后,有关司局要通知有关地区进行核查。接到重特大事故举报后,有关司局在立即通知有关地区进行核查的同时,要派员会同有关省(区、市)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共同组织开展核查工作。
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接到重特大事故举报后,要立即报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统计司,同时由分管负责人带队组织开展调查核实工作。接到较大事故举报后,在立即通知有关地区核查的同时,要派员会同有关市(地)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和区域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共同开展核查工作。
(二)瞒报事故的查处。
对瞒报事故,要按照提高一个事故等级进行调查处理。瞒报重大事故的,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派出工作组,会同有关省(区、市)政府及省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共同开展瞒报事
故查处工作;瞒报较大事故的,由有关省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派出工作组,会同有关市(地)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和区域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共同开展瞒报事故查处工作。
瞒报事故要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刑法修正案(六)》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查处。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做好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
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要高度重视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认真落实领导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要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事故报告制度、报告方式和方法,强化制度落实,从组织、机构、人员、装备等方面为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提供保障。要建立联动机制,扩展信息渠道,提高事故报告时效性。总之,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确保及时、有效地报告和处置生产安全事故。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一○年二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