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考研笔记精华整理含课后题答案1-3

时间:2024.4.21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  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1.何谓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书后题)

 管理的定义、五种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何为管理: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7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二、管理的职能

2.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哪些职能活动?每种职能活动是如何表现其存在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书后题)

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哪些职能活动:

管理职能有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七种。

每种职能活动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1)信息职能通过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利用和反馈表现出来。

2)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表现出来。

3)计划职能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

4)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5)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6)控制职能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7) 创新职能是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存在的( 创新职能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和生命)

职能的相互关系:

1)信息获取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

2)决策既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

3)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4)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

5)管理就是这些职能的不断循环。

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书后题)

   根据亨利·名茨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常扮演十种角色,总体可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1)管理者扮演代表人角色。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参加一些重压的社会活动时,所在单位的领导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

2)管理者扮演领导人角色。由于管理者直接对所在单位的成败负责,他们必须在单位内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3)管理者扮演联络者角色。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沟通。

2)信息角色

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期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管理的职责性质决定了管理者既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单位信息传递的渠道。

1)管理者扮演监督者角色。监督的目的是获取信息。管理者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识别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2)管理者扮演传播者。管理者把监督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有关员工。管理者有时也因特殊的目的而隐藏特定的信息。

3)管理者扮演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必须把信息传递给外界。

3)决策角色

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

1)管理者扮演企业家角色。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对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

2)管理者扮演冲突管理者。一个组织运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冲突或问题。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3)管理者扮演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组织资源包括财力资源或设备、时间、信息和其他类型的重要资源。

4)管理者扮演谈判者角色。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谈判上,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组织,其管理者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必然要进行谈判工作。

4.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书后题)

根据罗伯特·卡茨提的研究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技术、惯例和工具的能力。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

2)人际技能:是指成功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既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也包括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对所有层次管理重要性大体相同

3)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拥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

第二节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5.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

  中: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主要指中国古代管理国家方面的思想。这些管理思想比较零星分散,可以归纳为组织、经营、用人、理财和管物5 个方面。

1)组织:

     中国关于组织的理论和实践,起源较早。《周礼》一书,相传是周公为周朝制定的一套官僚组织和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经济管理的论述和涉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春秋时代孙武所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距今已2500 年,是战略战术的杰作。这本书提到的军队编制,层次关系明晰,比较完备。

     在劳动组织方面,战国时代的墨翟,就提出过劳动过程分工的思想,所提出的一些办法可缩短操作过程,提高工作效率,符合现代流水作业原理。

2)经营:

     中国古代有许多知名的理财家,如春秋时的管仲、战国时的商鞅、北宋时的王安石等人,都进行过经济改革,影响很大。历史上著名的经营理论,有待乏原则和积著之理等。

3)用人:

     中国古代用人,素有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的主张。“禅让制度”就是推举能人的制度。

4)理财:

     中国古代在会计、成本核算、资金流转和利润、统计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5)管物:

     古代对财物的保管和收纳支出早有制度,并有专门官员分类管理。中国古代人们应用辩证思维把事物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作为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合,体现出一种系统管理思想,反映在古代的军事理论和工程技术管理中。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是由“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基本范畴组成。

    “重道”即做事要坚持原则和遵循客观规律;“明德”即讲求伦理道德;“修权”即有效地保持和利用权力;“知止”即明确所要达到的“至善”的目标;“行法”即实行法治,依法治国;“谋略”即讲求战略战术的运用。

  外:外国早期管理思想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奴隶社会,管理实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上。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也出现过许多管理思想,如16 世纪莫尔的《乌托邦》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但是,外国管理实践和思想的革命性发展是在工厂制度产生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少对管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管理实践和思想应运而生。

主要体现: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他的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

2)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

  采取了不少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起许多管理制度。

3)1841 年马萨诸塞车祸引发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历史上第一次在企业管理中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

  这种分离对管理有重要意义:

1.独立的管理职能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正式得到承认,管理不仅是一种活动,还成为一种职业;2.随着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这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企业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具有管理才能的雇佣人员掌握了管理权,直接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4)欧文的人事管理

   欧文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5)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管理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工作方法的研究;二是对报酬制度的研究。他主张按照对生产率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人的报酬。

6)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

    收益分享制度才能克服由利润分享制度带来的不公平,要求按照各个部门的业绩来支付报酬。

7)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哈尔西对管理的贡献也体现在工资制度方面。提出按照每个工人自身来设置奖金,依据是工人过去的业绩。

第三节  管理理论的形成于发展

6.西方管理理论出现哪些分支?每个理论分支的内容与特征各是什么?(书后题)

    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在出现于欧美,它可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亨利· L.甘特等。

泰罗的贡献(科学管理之父)

基本内容:

1.工作定额:劳动方法的标准化原理。通过进行时间和动作的研究来制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

2.标准化:培训工人的科学化原理。就是要使工人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来提高生产率。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了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实行奖励工资制的原理,即是按件计酬。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管理职能专业化原理。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由管理部门来研究时间和动作,制定科学的工作定额和标准化操作方法,再由工人执行。

其他人的贡献:

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

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

2)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

法约尔的贡献(“5+6+14”):主要在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管理知识其中一种

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

1.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和加工。

2.商业活动:采购、销售和交换。

3.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4.安全活动:设备维护人员保护。

5.会计活动:货物盘点成本核算。

6.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是企业六种基本活动之一。

14条原则:(内容了解)

1.分工:实行劳动的专门化,可提高雇员的效率,从而增加产出

2.权力与责任:管理者必须拥有权力以发布命令,但权力必须与责任相当

3.纪律:雇员必须服从和尊重组织规定,领导一身作则、管理者和雇员对规章有明确理解和公平的奖惩对于保证纪律的有效性非常重要的。

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并向这个上级汇报自己的工作。

5.统一领导:从事同种工作的任何部门应该由同一个管理者按一个统一的计划来加以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不能超越组织整体的利益。

7.报酬合理:必须给工作和服务以公平合理的报酬。

8.集权与分权:集权的程度应该适合于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所属环境。

9.等级链与跳板:表现为从最高权力机构直至低层管理人员的领导系列,上下层次之间和横向部门之间应保持灵敏的信息沟通。

10.秩序:企业成员和物品都应各得其位、各得其用。

11.公平:管理者应该友善和公正地对待下属。

12.人员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流动,以保证所属人员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13.首创精神:鼓励员工发表建议和增加执行任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4.集体精神:任何分裂对企业都是非常有害的,所以要注意协作、协调、沟通、配合,甚至包括必要的妥协。

韦伯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式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而权威有三种类型:个人崇拜式、传统式和理性—合理的权威。他认为,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对于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①存在明确分工。

②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和职位进行法定安排。

③根据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来选拔员工。

④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担任公职的人一般都是任命的。

⑤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者。

⑥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所管辖企业的所有者而是工作者。

⑦行政管理人员必须遵守组织中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⑧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

巴纳德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他认为在组织中,经理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为“社会系统学派”理论奠定了基础。

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20 世纪20 年代。

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①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

②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监督指导方式的改善能促使工人改变工作态度并增加产量,于是决定进一步研究工人的工作态度和可能影响工人工作态度的其他因素成为霍桑试验的一个转折点

③大规模访谈(1928-1931)影响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

④接线板接线工作试验(1931-1932)

在此基础上形成人际关系学说。(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维克托·H·弗鲁姆和戴维·麦克莱兰分别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成就需要理论。

行为科学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麦克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运筹学、系统分析和决策科学化。

运筹学:是数量管理理论的基础。是一种分析、实验的、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如何最经济使用人、财、物等资源.

系统分析:特点解决管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决策科学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源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已从的要素构成的。可以把系统分解为子系统,子系统还可以再分解。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在投入一转换一产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

权变管理理论:是20 世纪70 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不同的管理模式。权变管理理论着重考查有关环境的变量与各种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以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有效地实现目标。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质量管理理论:20世纪80和90年代,西方工商企业界掀起一场质量革命。

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的管理理念。(5点)

1.关注顾客。2.注重持续改善。3.关注流程。4.精确测量。5.授权于员工。

(了解)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20世纪90年代初,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①自我超越---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②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世界。③建立共同愿景---打造生命共同体④团体学习--激发群体智慧。⑤系统思考

并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

①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

②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

③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

④组织中的栖息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精益思想:最典型的是以日本丰田生产方式为原型的“精益生产方式”以及1996年沃麦克等人的著作《精益思想》一书。

所谓精益思想,就是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程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MUDA:专指消耗了资源而不创造价值的一切人类活动。

业务流程再造:对经营流程彻底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可在业绩衡量标准上取得重大突破。业务流程再造是对传统组织构造原则的挑战。

核心能力理论: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公司核心能力的概念,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制式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第二章  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 道德与崇尚道德的管理

一、四种道德观

1.何谓道德?在商业道德方面存在哪些观点?

何谓道德:道德通常是指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或者重行为是否被组织所接受。

在商业道德方面存在哪些观点:四种道德观

1、功利观:决策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作出,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谋求尽可能多的利益。

2、权力关: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

3、公平观:要求管理者按照公平的原则行事。

4、综合观:决策人在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

2.目前中国的商业道德状况如何?你认为应从乃些方面入手加强中国的商业道德建设?

目前中国的商业道德状况如何:

    大多数生意人对道德行为持功利主义态度。因为功利主义和诸如效率、生产率和高额利润之类的目标相一致。随着个人权利和社会化公平越来越受到重视,功利主义遭到越来越多人的非议,因为它在照顾多数人的利益的时候护士了个人和少数人的利益。对个人权利和社会化公平的考虑,意味着管理者要从非功利角度建立道德标准。这对当今的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使用诸如个人权利,社会化公平和组织要求之类的标准来进行决策,要比使用诸如效率和利润之类的标准来进行决策更让管理者感到困惑。其结果是,管理者不断发现自己处在道德困境中。

你认为应从乃些方面入手加强中国的商业道德建设;

1、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

2、以社会利益为重。

3、重视利益的相关者的关系。

4、视人为目的。

5、超越法律。

6、自律。

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二、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3.崇尚的管理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1、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

2、以社会利益为重。

3、重视利益的相关者的关系。

4、视人为目的。

5、超越法律。

6、自律。

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第二节  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道德的发展阶段

4.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有哪些?

1)道德发展阶段

人类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在不同层次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时采取的准则是不一样的。

a.         最低层次——前惯例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

 阶段:1.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惩罚。

          2.只在符合你的职业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b.         中间层次——惯例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

阶段:3.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

      4.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c.         最高层次——原则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5.尊重他人的权利。在自身价值观和权利的选择上,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

     6.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及时这些准则是违背法律的。

研究表明:1)人们渐进地通过这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

          2)道德的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于任何一个阶段。

          3)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四阶段。

2)个人特征

每个人由于成长于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同时个人的信念强度和控制中心(用来度量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的不同都对道德选择有区别。

3)结构变量

好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在不同的结构中,管理者在时间、竞争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同,压力越大,管理者越垦呢个降低其道德标准。

4)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会影响道德行为。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具有承受风险和冲突能力的组织文化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6因素)

1道德行为造成的伤害或利益有多大?

2行为是否是善良或邪恶的?

3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的实际伤害或带来实际利益的可能性有多大?

4行为后果的出现需要多长时间?

5你觉得行为的受害者、受益者在生活上,心理上或身体上与你挨的多进?

6道德行为对有关人员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

(了解)研究表明:行为造成的伤害越大,越多人认为行为是邪恶的,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 伤害的可能性越高,行为的后果越早出现,观测者感到行为的受害者与自己挨得越近,行为的后果越集中,道德问题的强度就越大。

第三节  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

5.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的途径有哪些?

  改善企业道德管理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道德标准和决策规则

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4、设定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客观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第四节  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6.何谓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社会反映有何区别?

社会责任:指企业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社会义务(法律上得最低要求)

社会反映(企业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

    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意思相近,责任偏向于主观性,是企业应该承担但没有法律指令强制规定,义务是被动要求的,是国家以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工具强制执行的,责任不履行受到社会的指责和讨伐,义务不履行会受到国家执行机关的惩罚和勒令执行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一个组织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社会责任通常是指组织承担的高于组织自己目标的社会义务。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环境保护、社会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经济责任、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构成。

7.支持与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有哪些

1.赞成

满足公众的期望、增加长期利润、承担道德义务、公众形象的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政府的管制、责任和权力相称、符合股东利益、资源占有、预防胜于治疗。

2.反对

违反利润最大化原则、冲淡目标、提高成本、权力过大、缺乏技能、缺乏明确规定的责任、缺乏广泛的公众支持

8.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的关系如何?

   在社会责任问题上同时存在两种观点并且每种观点所界定的企业社会责任范围差别很大,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利润取向的企业也要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论证分两方面:

1)在古典观下:企业在实现利润目标的过程中就在承担着社会责任,从而企业的社会化责任与利润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2)在社会化经济观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表明,与不承担社会责任相比,承担社会化责任或许会使企业的短期利益受到损害(承担社会责任通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换来的确实比所损害的短期利益多的多的长期利益,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其利润取向相容。

社会责任的定义

    指企业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1、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1)企业要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方法要发挥示范作用。(2)企业要以“绿色产品”为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对象。(3)企业要治理环境。

2、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1)不歧视员工。(2)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员工。(3)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4)善待员工的其他举措。

3、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1)提供安全的产品。(2)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3)提供售后服务。(4)提供必要的指导。(5)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利。

4、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5、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有吸引力的投资报酬,及时将其财务报表报告给投资者。

6、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提供就业机会、创造财富、参与社区公益等,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利润取向

一、企业和人一样是一个完全的法人,那么他就应该在建立之处,立业之处就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以盈利为目的合法的社会团体法人,那么就是说从出生一个企业就应该是一个富有一定社会责任的法人。
   

二、现在大众才来关心这个问题是因为最近几年国内企业频频在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二引起关注。就其原因是我国在改革之处在法律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企业的从产生到发展鱼龙混杂,才导致如此。
 

 三、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国家要注重在这番方面的法律和社会引导,比如在企业的员工录用、产业导向、税收政策的方面给于优惠,让企业慢慢的转移到自觉自愿上来就能购基本解决。

投入时间、精力、物资、资金而无直接回报,改善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得形象,吸引大量人才,提高企业知名度“大多数研究表明,公司的社会参与与经营业绩之间有着正的相关关系”

第3章 全球化与管理

第一节  国际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动机

一、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1习题什么是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精力了那些发展阶段?

国际化经营: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比如国际贸易、劳务输出、国际间间接投资、直接投资、企业在多国市场的拓展、企业在国外建分厂等。

国际化经营精力了那些发展阶段:

1、历史发展的角度

国际化经营经历了一个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的过程。

初始发展阶段(19世纪—二次大战前)活动方式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跨国投资方式较少且所涉及的国家和行业也十分有限。

高速发展阶段(二次大战后—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外投资成为国家化经营的主导方式。

全球竞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化经营活动最主要的载体,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2、企业发展的角度

从企业发展角度,国际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出口阶段:出口贸易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此时出口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正确选择能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海外市场。

非股权安排阶段: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的呢等多个非股权安排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方式。

直接投资阶段: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不仅仅是以一般商业利益为目标,主要通过审查那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资源优化组合,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二、跨国经营的特征(了解)

1、跨国界经营

国际经营涉及不同主权国家、不同经济体制、价值观、售货方式、语言文化等多元复杂的环境。

2、多元化经营

跨国经营可能在原有的行业中扩大规模,也可能在新兴行业中从事经营。无论是相关多元化还是不相关多元化经营都要对技术、资金、人力等资源,做到有效整合。

3、资源共享

比如相同的品牌、先进技术、销售网络、信息系统等资源可在全球范围内来利用。

4、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把全球经营作为一个系统,从全球角度制定长期发展方向的战略和实施一体化的管理。

三、国际化经营的动机

2.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有哪些?

1、利用优势能力(汉堡效应)

包括品牌、技术、市场、地理位置、所有权、人才、资金、管理等优势。

2、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

3、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美国vs伊拉克)

4、抵御和分散风险

5、对竞争对手进行打击

第二节  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

一、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要素

3.国际化经营要受到哪些环境要素的影响?

(1)政治与法律环境

1、国家政治体制     2、政治的稳定性    3、支付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

4、本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5、法律环境

(2)经济技术环境

1、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2、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   3、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

4、科技发展水平         5、社会基础设施

(3)文化环境

1、权力距离   2、不确定性的避免   3、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   4、男性化或女性化

(4)自然地理环境

非人为因素形成的环境条件。

二、国际化经营环境的评估

(一)评估体系中指标的设置原则

1.系统性和目的性   2.客观性和可比性   3.差异性原则

(二)冷热分析法

比较简单和直观,适合于粗略评价。

不足:首先,选取的指标相对笼统,多为主观指标,其次只有冷热两种评价结果,不够细化,另外,各因素的冷热和国别冷热之间逻辑性不强,因此评估结果的整体性较差。

(三)等级尺度法

将问题定量化,结果一目了然,有利于投资者对投资环境进行比较。

不足:没有考虑影响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因素,法律制度、市场体制和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差的发展国家不适用。

(四)多因素评价法

一般性的投资环境评估方法,适合于对各国透支环境的全貌评价。

不足:其出发点是一般性,因此对具体项目的投资动机考虑较少,关键因素评估方法弥补不足。

第三节 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

    在选择目标市场和东道国市场的进入方式后,管理者就需要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管理和组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代理机构。这就需要企业在全球化和当地化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恰当的组织模式。

一、全球一体化的压力

   产品需求的同质性使得降低成本;全球战略协调的竞争对手的出现。

二、当地化反应的压力

不同国家的习惯不同;不同国家之间分销渠道和销售方式的差异;东道国政府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要求。

三、全球战略的选择

4.试从适用条件、特点、优缺点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全球战略。

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在全球一体化压力和当地化反应压力下,一般采取以下竞争战略:

1)        国际组织模式:利用现有能力向国际市场拓展。 在国际模式下,母公司向世界各地的子公司转移技术。

缺点:不能为子公司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使他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反应。此外通常不能以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2)        多国组织模式:设在多个国家的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业务单位来运营。

缺点:较高的制造成本和重复的工作,难以向竞争对手发起协调一致的全球性进攻。

3)        全球组织模式:将全球视为单一的市场,公司总部统一经营。

特点:由母公司集中决策,并对海外的大部分业务实行严格控制,试用采取低成本全球竞争战略的公司。

缺点: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还必须为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景象的产品转移确定价格。

4)        跨国组织模式:专业化工厂符合本地反应的要求,通过复杂的协调机制进行全球一体化。需要子公司之间大量和广泛的沟通。子公司之间为了互利,转让技术、知识,同时加强集中化的加工厂和各地组装厂相互协调,高效率的运行全球集成的生产体系。

5、作为全球化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几个方面?

作为一名全球化管理者,首先需要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以及理解这些环境对管理的影响。其次,需要理解与掌握一些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

1)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l  一般环境:

a)         政治与法律环境: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法律环境

b)        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基础设施。

c)         文化环境:权利距离、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

l  任务环境:

供应商、销售商、顾客、竞争对手、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2)  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a)         国际商务知识

b)        文化适应能力

c)         视角转换能力

d)        创新能力

更多相关推荐:
周三多《管理学》总结

第一单元总论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第一节管理活动一管理的定义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2对定义的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在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

管理学要点笔记 周三多 第五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加符号为重点知识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2依存性3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读后感因为本学期我们要学习管理学的课程所以我安排将管理学的阅读放到这时候来讨论因为有了管理学学习的基础大家都觉得管理学读起来较经济学的阅读相对简单些我们结合了老师的上课内容阅读了这本书因为与学习的只是有关...

趣味管理学读后感

趣味管理学读后感李石华的《趣味管理学》是一本比较有趣的管理学著作,他把管理知识和故事结合得巧妙,赋予管理学以趣味。将枯燥的管理学方法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会增加其趣味性、可读性和认知性。同时,将管理知识进行系…

管理学_重点总结_周三多版

一管理1管理的含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要以人为中心2管理的职能有五种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读后感国本093班20xx0501118石硕硕这学期我读了尤利群的管理学写下了我的体会希望我写的一些感受能够让更多的同学认真地学习管理学这门课程更多的人去阅读管理方面的书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自居至今管理无处不...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考试复习笔记精华版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笔记总结第一章绪论一管理的涵义人类的共同劳动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共同目标定义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孔茨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工...

《管理学》周三多 第五版 教案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内容的讲授使学生理解管理的含义把握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也就是管理的基本内涵二教学重点管理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三教学难点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四...

每天学点管理学读后感

每天学点管理学读后感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人类近代史上发展最迅速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门学科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

《管理学原理》读后感

读管理学原理有感刘柏松的管理学原理是一本比较经典的管理学著作虽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读后感但更确切的说是读书笔记一边读总会想到些什么其他的东西理解之后有的问题更是可以扩展的很远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仅限于管理学的范围了...

管理学论文——《Z理论》读后感

管理学论文Z理论读后感20世纪80年代当美国人民提出日本威胁论的同时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撰写了这部管理学经典著作Z理论威廉大内是第一位提出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的人在书中他从组织的角度研究了日本企业及其成功模式希望...

周三多管理学读后感(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