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82自考语文教学研究

时间:2024.4.30

语文教学研究

第一编 语文教育发展论 导言 研究语文学科教育史所具有的三方面价值(B) 答:首先是认识价值;其次是借鉴价值;再次是发展价值

第一章 古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 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1、言文教育:“言”就是言语,即说话,“文”就是文字,即记录言语的符号。

2、古文教育:是指古代的书面语亦即“文言”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育。

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专指识字、写字的教育。

4、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答:a、语文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教化”为根本目的

B、语文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多学科知识高度综合

C、语文教育方法:以记诵为基本的学习途径

第二节 1、古代语文教育读本的类别和编写特点(B)答:蒙学读本、经学读本、文选读本(《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语文阅读课本。)

第三节 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出现最早,内容又最为完备的教学论著作。 第四节 对古代语文教育遗产的研究与认识

1、概述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的几个倾向性问题(B)

(1) 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是重道的。

(2) 在“应用”与“应试”的关系上,是重“应试”的

(3) 在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上,是重“文“轻”语“的

(4)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重“教轻“学”的

第二章 现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 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1、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时间及其标志:19xx年,以语文独立设科为标志。

2、《奏定学堂章程》和“癸卯学制”(识记):这是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因19xx年是癸卯年,这一学制称为“癸卯学制”。

3、自分科教学以后,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变(识记):19xx年——中国文字(初小)、中国文学(高小、中学);19xx年——国文;19xx年——国语;19xx年——国语(小学)、国文(中学);19xx年——语文

4、语文学科名称由“国语”、“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其内涵和性质发生的变化。(B)

5、现代语文教育发展进程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C)

答:第一阶段 初始阶段(19xx年——19xx年)第二阶段 起步阶段(1912——19xx年)第三阶段 建设与探究阶段(1923——19xx年)制定第一部体系比较完整的“课程标准”;第四阶段 深入发展阶段(1929——1937);第五阶段 艰难前进阶段(1937——1949)

6、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时间及其特点与意义。(B) 答:19xx年实行新学制,制定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标志语文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语课程标准纲要》,这套“课程纲要”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分阶段教学要求,对当时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的指导、规范作用,其体例也为其后的课程标准奠定了基础。

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1

第二节 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1、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所谓“自动主义”,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相对于被动地接受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变课堂教学的“无序”为“有序”,使之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所追求的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动学习”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有序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发展。

2、“因文而异”教学模式对教材的分类和所采取教学方法以及启示意义

(B)

答:语文教员陈启天提出“因文而异”的教学主张,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他把国文教材分为“模范文”、“问题文”、“自修文”。“模范文”是学生需要精读深究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上应当“特别留心考究形式,贵熟、贵精不贵多”,采用“自学辅导法”。“问题文”是反映社会、政治、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文章。采用“共同研究法”。“自修文”是学生课外自修的教材。采用“个别指导法”。

3、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学程序及特点(B)

答:第一段 理解:预习(一步)整理(二步)第二段 练习:比较(三步)应用(四步)创作(五步)活用(六步)。这一教学程序以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已自动精神为出发点,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整合和提炼;简化了步骤,增强了可操作性;既层次分明,又有较为严谨的逻辑联系;纠正了此前某些“程序”生硬模仿或过于繁琐等偏向。尤其是发展阶段的“活用”,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着眼于终身受用,这种语文教育思想体现了语文教育家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代表着语文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4、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按照克伯屈的主张,就是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连续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题,教师是指导者,教学内容太因活动需要确定,教材因活动需要来编制。

5、设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基本模式(B)

答:(1)儿童中心主义,教学活动以儿童为本位;(2)兴趣主义,学习过程中应不断提起儿童的兴趣;(3)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在做中学”。教学模式由五步构成:(1)提出活动课题;(2)确定活动目的;(3)制定活动计划;(4)实行活动历程;(5)评判活动成果。

7、道尔顿制教学实验: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19xx年创立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因为创试工作是在美国的道尔顿中学进行,故名道尔顿制。 第三章 当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 当代语文教育概述

1、当代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起落及其原因(C):19xx年——19xx年是当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改革探索最活跃、最繁荣的时期。

第二节 新中国语文教育的重要改革

1、建国初期推行凯洛夫教学“五环节”的利弊(B)

2

答:教学五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教学“五环节”的推广,促进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得教学过程遵循一般认知规律。但是,由于行政的方式强行推广,也造成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的程序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红领巾教学法

3、推广“红领巾教学法”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语言和文学因素;重视从课文本身的分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4、进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试验的起因和目的(C)

5、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试验的成绩和问题(B)

答:成绩:(1)结束了两科混教要求不明、缺乏系统的状态,初步创建了比较完善的汉语学科体系和文学学科体系。(2)依据这两个体系进行教学,目的任务比较明确,教学内容系统性、序列性比较清晰,增强了教学的科学性。

(3)有利于纠正“重道轻文”偏向,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和文学教育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的推广(4)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业务进修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问题:(1)文学教材分量过重;(2)太偏重文学的要求,对字、词、句徐年的要求注重不够。外国文学作品偏多,实用文较少。(3)无论是韩玉科,还是文学课,与写作练习如何结合的问题没有解决。(4)由于教材分量重,时间紧,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导致“赶进度”、“满堂灌”现象。(5)汉语课本内容缺少重点,叙述比较呆板,练习缺少多样化,还不能很好的指导语言实践。 6、60年代语文教学大纲的特点:纠偏求实

7、60年代初期的教学改革与试验

答:1、加强“双基”与“精讲多练”2、集中识字教学实验3、“十六字诀”: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

第三节 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更新发展

2、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C)

答;语文教学科学化首先从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开始。

3、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总体特点(B)

答:①从单项改革发展到整体改革,从单一研究到系统研究;②从以“双基”为主发展到知识、能力、智力并重,在推进到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③以研究“教法”为主发展到对“教法”、“学法”的综合研究;④有课堂教学研究发展到包括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在内的“大语文教育”研究;⑤教学模式、教学流派出现多样化格局。

第五节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语文新课程

1、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全球化趋势、信息化趋势、个性 3

化趋势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答;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当代世界各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答:1)教学观念:语文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

2)培养方向: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兼容并蓄

3)教材编写:分科、综合并存,有向综合发展的迹象

4)训练体系:主体依然是阅读中心与写作中心

5)阅读教学: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紧密结合

6)写作教学:文体训练与能力训练互相补充

第四章语文课程的内涵与性质 .............

一、课程在我国始见于唐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

二、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并重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是“正式课程”。潜性课程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教育课程的两大内容,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但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因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工具性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还表现在,它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首先表现在价值观上。其次体现在文化观上。再次体现在生命意识上。

第五章语文课程目标

一、教育目的:目的概念的内涵具有更强的终极性、原则性、抽象性和概括性以 4

及更远大的理念性,而目标概念的内涵则具有更强的阶段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以及更远大的理念性。

课程目标:

二、语文课程目标拟订的基本来源

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3、学科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总目标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培植热爱祖国与言文字的基本精神,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 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4)、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a、激发学生的创造钱能 b、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c、逐步养成学生实事求是、成稿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课程目标特点: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专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

层次性阶段目标

1、识字写字目标的主要特点:

(1)识写分开(2)重视“主动”识字、“独立”识字(3)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

(4)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阅读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所以,第一学段的第一个阅读目标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最后一条是“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加强积累,首先从阅读数量着手,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其次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

2、写作目标的特点

综合性学习主要特点:

1、乐于探究2、勤于动手

第四节 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P98)

5

一、 必修课程的目标

(一)阅读与鉴赏

1、阅读与写作的根本目的是“立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关于个性化阅读

4、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首先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其次注重感受体验,再次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5、为形成传统文化底蕴奠基

(二)表达与交流

1、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的精神。”

二、选修课程的目标

(一)文学修养方面的修养(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的目标(三)文化修养方面的目标

第六章 语文课程标准

一、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议建议。

2、课程标准的功能: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

3、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大纲的演变(识记)(19xx年,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文。19xx年编订了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19xx年违背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质量明显下降。19xx年,拨乱反正。19xx年,制定九年义务教育。20世纪80年代,,多纲多本。20xx年3月,颁发九年义务教育。

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

1、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课程资源分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

2、正确把握课程资源的涵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6

(2)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4)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二、课程文本资源——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1)泛指概念。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2)、特指概念。很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3)专指概念。

2、语文教材作用: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读物,语文基础知识的来源,也是学生思想品德熏陶、思维和语言训练、语文素养形成的典型范本。

3、语文教材编写原则:(1)鲜明的时代性;(2)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民族精神。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3)符合学生发展规律。(4)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4、“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点

(1)“两大系统“。这套教材每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与综合型学习两大系统构成,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融合,构成阅读系统;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并融合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课内外实践活动等,构成综合性学习系统。

(2)“三大板块”。融合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方面。

(3)“专题组元”。

(4)开放弹性的设计思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突出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5、“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特点:

一是强调综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素养的综合培养;二是突出过程与方法,比如阅读鉴赏,就分为品味与鉴赏、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三条线索组织单元;三是体现开放弹性的设计理念,打破过去只在语文课堂上、只通过语文课本学语文的思维定势,力求沟通课堂内外、书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第八章 语文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识记)

课程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评价”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一般包括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评价、对课程计划的评价、对课程标准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等核心内容,它的实施一般是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借助于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的进行的。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变化的注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7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

三、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

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五、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体系

1、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胡评价范围体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语文的优秀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素养”指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

(2)理解和运用阻国语文的正确态度。(3)丰富的语文知识。(4)较强的语文能力。(5)良好的语感。(6)较高的思维水平。(7)良好的个性。(8)健全的人格。

2、建立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指标体系

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六、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B)

(一)积累与运用得评价

(1)字词积累的评价

(2)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积累的评价

(3)优秀诗文积累的评价

(4)语言实际运用得评价

(二)阅读的评价(三)写作的评价(四)口语交际的评价(五)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七、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B)

(一)必修课程的评价

1、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2、表达与交流的评价

(二)选修课程的评价

1、诗歌与散文2、小说与戏剧3、新闻与传记4、语言文字应用5、文化论著研读

第三编 语文学科教学论(上)

第九章 基于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基本理念

8

第一节 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

1、工具性: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具有“实用”“中介”的含义。“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2、人文性“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3、实践性(B)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实际上是形成一种技能。

4、综合性(B)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源于语文的社会性。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因此,它无时不在,无处不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发生着最广泛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综合性表现在:1、教育目标的综合性2、学科知识的综合性3、语文能力的综合性4、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

5、民族性:独特性和差异性。

6、审美性(B)首先,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特点表现在审美内容的丰富性。其次,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特点表现在审美时间的广泛性。

再次,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特点还表现在人格影响的持久性和深刻性。

第二节 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学工作的思想、观念,以及对这些问 题的理性认识,它对于教学工作、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坚持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由“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概念的内涵和教学理念上发生的变化。(B)

2、a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形成这样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探讨、反复的论争过程。b任何一个

国家的语文教学都不仅仅是单纯地指向传授一种符号系统,或者是单纯地指

向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而是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全方位的传播占统治地

位的主流文化和道德伦理,注重它的教育功能。人们认识到语文学科从属于

人文学科,在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它不仅包含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

教育,还具有探讨人生意义,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形成并完

善人格、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功能。而“思想性”已无法概括语文学科的丰富

的人文内涵。因此,用“人文性”来概括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较之于“思想

性”更为合适。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其基本性质是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

3、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正确把握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实践的关系(B)

第一,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文知识和形成能力都是重要的,而且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第二,学习知识,在于理解;运用知识,在与形成习惯。“知”是基础, 9

“行”是目的。所谓“成为习惯”是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熟练程度。

(2)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C)首先,先让学生更多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是语文实践的一个特点。其次,要更多给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

(3)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与实践空间(B)

(4)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B)所谓综合性,主要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应关注一下几点:1、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奇心理、探究兴趣、问题意识2、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并有所感受、有所体验;3、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5)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应用)

3、根据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重视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

(1)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以汉字认读与书写为例)(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这是它与拼音文字的主要区别。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结合体。运用描红、仿影、临摹等方法训练书写。

(2)重视语言的积累(古代的传统经验、理解与积累的关系)(C)古人是以积累为主,通过多读多背,大量储存语言材料,在语言的理解上,采用的是自然主义方法。儿童时期多读多背,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则为以后的理解和运用提供了可能,如果缺少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无论怎样强调理解,也是难以发展语言能力的,积累与理解相比,积累更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

强调语言积累的重要,并非意味忽视语言理解的作用。

4、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1)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任务(B):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课程的审美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从而更加热爱美的事物,促进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完善。

(2)语文美育的一般原则(B):形象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渗透性原则。

(3)开发语文课程的美育资源(B):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汉字美。

(4)创造美的教学过程,塑造美的教师形象(B)

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审美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一,语文课程丰富的审美资源,不可能直接成为学生的审美素养,只有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其育人功能。其二,教学过程本身就蕴含着美育功能。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创设美的情境、美的氛围,开展审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审美需要,获得审美经验,进而进入审美愉悦。这就是教学的过程之美,也称为教学美。

教学美是一种动态之美,包括教学过程的情境美、和谐美、节奏美、

等等。教学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教师美。教师的美主要包括外在美和内涵美两个方面。外在美主要指教师的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教态美、教学行为等;内涵美主要指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修养、能力结构、心理素质、美学修养等。

教师形象的外在美。总的要求是高雅、明快、得体,于朴实中见高雅, 10

于整洁中见涵养。教师的风度应诚于中而形于外,稳重端庄而不矫饰,活泼开朗而不轻浮,热情大方而不做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虚伪。教态美包括神态美和姿态美。

教师的内涵美。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爱国热情,用于坚持真理的精神,高尚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构成教师的政治素质。教师的内涵美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爱心:爱教育事业,爱学生。

第十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教育研究着和教育工作者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各要素,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计划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制订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媒体,计划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检查教学目标,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收获。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

2、程序教学设计:是以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为基础而诞生的。当代行为主义的立言人斯金纳认为:一个有机体主要是通过在其环境中造成的变化来进行学习。程序教学设计步骤:首先确定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其次,小步子呈现信息。再次,学生对刺激物作出积极的发硬,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即时的反馈。

3、加涅的教学设计:加涅的基于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有不同的学习结果,也有不同的学习条件;对掌握不同的学习结果而言,有不同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和促进学者内部条件。

4、建构主义教学设计(B)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有赖于创设能提供真实情景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和师资设备等硬资源,而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活动、社会协作等软资源,学习环境是由盈资源和软资源中的各个因素组成融合体。其中软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借助一定的情景,通过协作和绘画等方式,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属性。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1、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识记)

(1) 钻研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

(2) 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

11

(3) 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4) 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2、教学目标的表述(B)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学到社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

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要包含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因为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2、行为动词3、情景或条件4、表现水平或标准

3、确定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应考虑的范围 (B)

(1) 学习者的认知成熟度

(2) 学习者的动机水平

(3) 学习者的归因类型,学习者的归因类型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动机水平

(4)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信息加工的方式;感情的需求;社会性需求;环

境和情绪的需求

3、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标准和要求 (B)

(1)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实践选择教学

方法。

(2)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 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 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5、教学方法的分类 (B)

(1)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和谈话法。讲授法师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讲评五种方式。谈话法包括四种类型:启发性或开导性谈话;复习性或检查性谈话;总结性或指导性谈话;讨论性或研究性谈话。

(2)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3)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性和练习性

(4)研究性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探究性。

6、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B)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2)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教学媒体,(3)依据媒体的技术特性选择教学媒体(4)依据经济条件选择教学媒体。

7、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识记)

第一步,选取教学环节。第二步,在选取教学环节后,要具体设计课堂 12

教学各环节的组织,即将各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安排各环节的先后

顺序,使之前后环连,成为一个适于教学的整体结构。第三步,对各教

学环节的设计进行协调,使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组织有机结合,协同作用,

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以保证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保证教学

目标的实现。

8、中小学一般的课堂座位编排方式 (识记)秧田式排列法、圆形排

列法、会议式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马蹄形排列法。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

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 及其时间流程。”

2、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测评。

3、教学环节: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它是教学活动的运动、变 化、发展在时间连续性上展开所需要经历的具体阶段。

4、教学过程的本质:a实施过程 b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掌 握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只能、个性、体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特殊认识论(B)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是在我国教

育界影响最大、认同者最多、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本质观。“特殊认识论”

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理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教学过程和认识

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反映者主题和被反映者客体,认

识就不能发生或受到影响;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

及哦啊学也不能超越一定的社会历史实践,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

上进行;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发

展到实践的负责曲折的过程,教学过程同样如此。特殊性在于:它具有

间接性,具有引导性,具有教育性。

(2)其他新观点(发展说、‘认识—发展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

特殊交往说)(C)

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认识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而学生

的发展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所以认识过程也包含在学生的发

展过程之中。把“发展说”与“特殊认识论”结合起来就是‘认识—发

展说’,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内在统一于教学过程中,因此,教

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实践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时一种特使的实践活动。把“实践说”与

“特殊认识论”结合起来就是认识—实践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

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的“教”属于一种特

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受教育者的“学”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3

特殊交往说: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

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5、语文教学过程(识记):是指语文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师生根据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以平等对话、合作互动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6、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

第二节 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

1、教学过程模式(识记):当某种教学程序在实践中经过概括、提炼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时,这种程序就成为教学模式,或称教学过程模式。具有简约型、操作性、整体性等特点。它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中介。

2、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模式及特点(识记):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样一个有四个阶段组成的、以教师系统传授为主、一张我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模式。

3、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设计教学法教学过程模式(识记,同第二章)

4、凯洛夫的教学过程模式(识记):凯洛夫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根据巴甫洛夫心理学的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教学过程,提出一节课的程序由“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五个教学环节组成。

第三节 语文教学过程的多种模式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模式(C、B)

(1)朗读型教学过程:其教学过程经历“导入——初读——深度”几个阶段。要求“读要有目的,读要有层次,读要有重点,读要有指导”。

(2)探究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自主或者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是“初读课文——提出探究主题——思考探究——成果交流”几个阶段。

(3)导学型教学过程:这是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学会阅读的阅读可行。其教学过程大致经历“导学——自学——说学——结学——用学”.

(4)读写结合型教学过程:以探究课文是”怎样写的“为重点,读中悟法,从读学写,先读后写,以实现读写迁移。其教学过程大致经历”明确目标——阅读课文——领悟写法——迁移习作“几个阶段。

(5)综合训练型教学过程:这种模式以综合训练为主要手段,听说读写,感受、理解、积累、运用和谐运行。过程是“导入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综合学习——练习表达、总结释疑”。

(6)“情境教学”一般过程: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一般程序:初读——创设情境抓全片,重点激发动机;细读——强化情境,理解关键词、句、段,在重点句段上强化情境;精读——凭借情境品尝语感,欣赏课文精华,主要采用“比较”(增、删、调、换)和“诵读”的方法,来达到体会语感的目的。倡导者是李吉林。

(7)“尝试教学”一般过程,倡导者是邱学华老师。在学生独立初读课文、掌握大意的基础上,因文而异的设计大跨度的尝试题,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 14

“尝试探索,自求得之”。

2、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模式(C、B)

(1)“自读-教读-练习(运用)”三段式教程:

(2)上海育才中学“八字式”教学过程:“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3)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教学过程: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四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和复读式。

(4)魏书生“六步式”教学过程:“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

(5)潘凤湘“八步教读法”教学过程:1、默读课文,标出节码,画出生字2、查工具书,解决生字难字3、小组内朗读、听写4、每个人写课文分析草稿5、小组讨论课文6、停机教师分析课文7、个人完成正式的分析课文作业8、写读书笔记,背诵课文。

(6)“四遍八步”自读过程:跳读、速读、细读、精读。

3、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局限性(B)

(2)教学模式的稳定性和变通性(B)

(3)结合教学实践,阐述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和创新(应用)

答:首先要把握所选用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和特点,即渗透在这一模

式中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其次,运用教学模式,要正确地把握体现教学规律的基本过程,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环节,具体环节的设计和安排应富于变化。再次,在以一种基本模式为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课型、教学对象的居停情况,灵活的运用多种模式。总之,不要定于一尊,囿于一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正确运用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教学改革,而不是束缚教学,抑制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第十二章 现代学习理论与语文学法指导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识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从活动的结果对学习性质作出界定的研究成果,他们将学习的结果看成是行为上的变化,他们把学习定义为;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识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立足于从学习者个体内部寻求突破,解决学习的本质问题。结论是:学习的本质在于学习者大脑中的认知结发生了变化,而不是行为上的变化。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积极意义在于:强调了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信息主动选择、加工的过程,重视和突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学习方法和学生的认识(B) A\关于学习的认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15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B\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护士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C\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应当答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第二节 语文学法与学法指导

1、学法指导(识记):学法指导是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的简称。它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传授、诱导、诊治,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2、学习方法的分类(B)答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学习原则和学习策略层次,它对学习做方向性的要求,是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指南。第二是一般学习方法层次,即适合于各个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第三是某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层次,第四是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层次。

3、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识记)诵读法、出入法、循序渐进法、“八面受敌”法(苏轼)、“钩玄提要”法:韩愈总结提出

4、现代语文学习方法(识记):结网学习法、框架学习法、逆向学习法

5、学习策略(识记):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6、语文学法指导的要求和方法(B) 答:学法指导要注意几个环节:(1)了解学生学情(2)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计划,做好准备。(3)实施指导,指导计划激动灵活地付诸实施。学法指导几个阶段:趣味引入;方法剖析;方法运用;方法反思。

第十三章 现代语文教育技术

第一节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

1、教学媒体: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交流与传递的工具,它能储存、表达、传递和传播教学信息,能在教学过程中为人所选择、控制盒操作使用。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体、工具或设备,也包括教学过程中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行为方式,如形体、动作、表情等。 16

3、现代教育技术:从三个角度加以理解:首先,将现代教育技术看作是教学活动中现代化教学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其次,将现代教育看作是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教学教学任务的过程,;最后,将它看作是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估,媒体因素、人的因素、人机之间交互关系构成的一种系统。

4、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1、多媒体化2、信息化3、网络化4、智能化

5、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B)

答:(1)突破文本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资源

(2)丰富了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效果和质量,促进了教师施教能力发展

(3)引发并促进了教学方式、师生角色等一系列变化

第二节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多媒体技术:就是将各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功能上相互补充,以达到比单媒体更丰富、更理想的效果。运用于教学的媒体称之为“教学媒体”。

2、几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功能和特点(C):录音媒体、幻灯媒体、投影媒体、录像媒体、计算机媒体

3、选用教学媒体要考虑的主要因素(B)

答:1、教学目标和任务2、学生与教师3、媒体功能特点4、经济与条件因素

4、选用教学媒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B)答:1、适用性原则2、互补性原则3、最小代价原则4、教学最优化原则

5、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的四个技术性要素(B)

答:1、树形结构2、呈现方式3、呈现控制4、拓展选择

6、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总体要求(B)结合教学实践,谈如何设计好多媒体课件(应用)答:总体要求;(1)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2)要紧扣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源,突出重点、难点、疑点,体现语文学科特点(3)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注重交互性,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4)内容精当,繁简适宜,经济实用,操作简便(5)设计新颖,美观大方,努力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艺术。总之,过媒体课件的设计是思想与技术的整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技术和艺术的合成。

第三节 网络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B)

答:1、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与信息形式的多样化2、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共享性和获取的便捷性3、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与交互性

2、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B)

17

答;1、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和需要,学会收集、选择、整理、利用信息资料2、利用网络丰富非学习资源,拓展学生课外语文阅读空间3、教师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为学生上网学习创设良好条件4、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节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应用)

(1)技术与理念

(2)手段与目的

(3)形式与内容

(4)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

第十四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1、识字与写字教学总目标(识记)能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而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是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2、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特点(C)

答:(一)学段目标编排的特点

1、目标内容比较全面

2、目标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3、目标要求弹性化处理

(二)识字写字具体教学目标的特点

4、准确定位汉语拼音学习目标,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要求

5、“识”“写”要求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

6、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子

的优美

7、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第二节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策略 (B)

答:(一)突出“拼读音节”重点

1、注重拼读音节的训练,避免繁琐的知识灌输

2、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使儿童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拼音

3、要把巩固汉语拼音与学说普通话、与识字相结合,充分发挥汉语

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作用。

18

(二)突出语文教育实践性特点(三)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2、几种常见的识字方法 (识记)答:(1)、追源溯流识字法(2)、寓教于乐识字法(3)、别出心裁识字法(4)、“消毒”纠正广告字

第十五章 阅读与阅读教学

1、阅读的本质

答;(1)阅读是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2)阅读是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3)阅读是言语操作技能和言语心智技能的统一(4)阅读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

2、现代阅读理念: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3、阅读的一般规律(C)阅读首先是感悟,其次是理解最后是最终目的,即获得精神的自由,个性化地感悟事物,体味社会和人情,创造性地表达人生。

4、阅读能力的构成

答:(1)积累性阅读与阅读感知力(2)理解性阅读与阅读理解力(3)欣赏性阅读与阅读审美力(4)研究性阅读与阅读评价力(5)创意型阅读和阅读创造力

(6)信息阅读与信息素养

5、创意性阅读(B)答:创意性阅读也叫创造性阅读,它以形成读者自己的创见为目的。在创造性阅读中,读者把所有的读物都视为一种参照系,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提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上。

6、简述阅读教学的职能(B)

答:(1)训练阅读技术,提高阅读能力(2)学习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3)丰富文化知识,发展认识能力(4)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5)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格境界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1、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应用和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它具有敏锐性、直接性、完整性、联想性、体验性,同时还具有模糊性、会意性和非理性。语感是语言感知力、语言领悟力、语言感应力、语言触发力的合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

2、意象(识记):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3、思维品质(识记):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4、个性化阅读(C)个性化阅读指向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9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方法

1、揣摩语言法(B)

揣摩语言,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阅读理论研究证明,揣摩语言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语言揣摩的重点是:

(1)言外之意最丰富之处。(2)感情最丰富最强烈之处。(3)表达突破常规之处。(4)富有美感的语段。

2、涵泳法:涵泳一词的本义是:“水中潜行”、“沉浸”,引申为“深入体会”。涵泳,就是一种亲身实践、沉浸其中、玩味体会、自得其乐的读书境界。

3、运用提问对话法的一般策略(B)

答:(1)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提问。(2)问题指向要明确,切忌笼统抽象(3)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4)提高问题价值,杜绝“伪问题设计”(5)指导解疑,引导质疑

第四节 文学作品教学意义及策略

1、神化、童话、寓言的教学策略(B)

答:(1)分析神话人物,认识神话本质

(2)通过朗读、复述、编写童话等手段,加深对通话内容的理解

(3)用寓言中的道理来评价现实中的人和事。

2、诗歌教学的策略(B)

答:(1)把握诗歌的抒情性特征,创设情感共鸣的氛围

(2)探寻诗歌意境创造,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品味诗人的“炼字”,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

3、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识记)答: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

4、语言表达方式(识记):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和抒情。

第五节 实用文教学意义及策略

1.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配图表等。

2、议论文论点、论据的识别以及结构模式的把握(B)

答:论点是议论文的价值所在,是文章的“灵魂”,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中心论点的提出一般有四种情况:(1)在文章的开头,所谓开门见山、开宗明义;(2)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3)卒章显志,在文章的结尾处归纳得出中心论点;(4)隐含、渗透在整篇文章中。

20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有事实论据、理论论据两种,写文章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不可写观点与事例简单相加的文章。教学中要加强对说理精辟的章节反复朗读体会,增强语感。

议论文的篇章结构,通常有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即绪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四种。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1)从论证的性质看,有立论和驳论;(2)从逻辑推理的形式上看,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3)从论据的特点分,有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还有正反对比法、比喻论证法。

第六节 文言文教学意义及策略

1、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B)

答:(1)整体感知和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2)了解并分析文章独到的表现形式

(3)学习语言,培养语感

2、信、达、雅的涵义:

答: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达,准确通顺,明白地表达原意;雅,语言要优美、流畅,符合规范。

第十六章 写作与写作教学

第一节 写作的性质与写作教学新理念

1、写作的性质:

答:(1)写作是人的一种心理要求(2)写作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过程(3)写作是一种通过内部言语来操纵的技能

2、写作教学新理念(B)

答:(1)重视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

(2)重视砥砺思想,涵养情感,建构精神世界(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二节 新课程写作教学的目标及特点

1、写作教学的职能

答:(1)训练言语表达,提高语文素养

(2)提高认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3)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1-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的特点(B)答:写作总体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特点:(1)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有乐趣、有自信心。 (2)重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善于发 21

现,珍视感受,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坐真人。(3)重视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注重方法的培养;注重方法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3、普通高中写作教学目标的特点

答:(1)强调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条件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3)突出写作的个性要求

第三节 写作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

1、观察能力的构成:注意力、鉴别力、联想力

2、积累的含义及意义

答:广义积累,泛指写作主体对客体由外而内的一切摄取吸收,包括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技巧积累、语言积累等。狭义的积累,专指写作材料的积累和储备。对学生进行积累材料的训练,目的不仅仅在于为写作储备材料,还在于指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作一个积极投入社会、关心生活的有心人。

3、写作对感受的基本要求

答(1)感受要独特(2)感受要敏感(3)感受要深刻(4)感受要细腻

4、思考能力训练的内容:

答:思考能力是写作能力的核心。(1)提高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演绎,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经过分析,概括出一般原则的思维方法。(2)加强联想和想象的训练。联想可分为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对联想。想象可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思维(4)学会辩证思考问题(5)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表达达意。

5、审题立意:审题,就是认读、分析、研究题目,弄清命题意图,包括题目内涵、主题、写作对象、选材范围、写作重点、题材等相关要求。立意,就是确定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即观点、主题或思想感情。

6、作文立意的具体要求

答:(1)立意要正确。(2)立意要鲜明。(3)立意要深刻。(4)立意要新颖

7、怎样对作文进行修改润色

答:1、完善主题,指为了深化或变更主题而进行的修改。2、增删材料,指对文章所用材料进行增补或删减的修改方法。3、调整结构,对文章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甚至重新安排的修改方法。4、润色语言,即对文章中语言运用,包括字、词、句、段,乃至标点,进行增、删、调、改的修改和加工的过程。 第四节 写作教学的基本过程

1、分析过去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22

答:1、写作需要创设自由空间2、写作的丰富源泉是生活3、继续发扬读写结合的教学传统4、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要遵循先放后收的规律

3、你更推崇什么样的作文讲评方法(B)

讲评的要求是要有计划有重点、实践结合理论、多鼓励重发展、师生积极互动、巩固讲评效果。奖品的方式有综合讲评、专题讲评、典型讲评、对比讲评、交流互动。

第十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

1、口语交际与“听话”和“说话”的本质区别:“听话”、“说话”是一种单向自我式的静态语言实践,或指单纯地“听”,或指单纯地“说”;而口语交际则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

2、口语交际的特征:瞬时性、简约性、交际性、互动性

3、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

答:1、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口语交际教学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1)口语交际能力训练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

(3)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及其特征

1、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征

答:(1)发展性(2)整体性(3)操作性

2、口语表达与交流的教学要求

答:义务教育口语交际教学要求: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高中口语表达与交流的教学要求:

(1)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

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

(2) 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

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3)鼓励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23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和策略

1、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答:(1)耐心专注地倾听(2)自信负责地表达(3)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交际策略:1、确立可行的交际目的2、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情境策略:1、教师精心创设情境2、学生大胆创设情境;互动策略:1、善于倾听2、从容表达3、交流互动

3、表达与交流能力由哪些要素组成

答:答问、朗读、看图说话、口头复述、讨论、口头作文

第十八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与基本形式

1、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答: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索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相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

3、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

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答:1、社会活动型2、虚拟活动型3、模拟实践型4、角色体验型5、专题研究型6、自由拓展性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答:(1)遵从个性化原则(2)遵循循序渐进原则(3)综合性学习不是少数优秀生的专利(4)“语文综合性学习”不等于“语文活动”(5)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的发挥

2、如何评价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果(B)

答:(1)在评价内容上,有注重结论转变为注重过程(2)在评价主体上,由“单一化”、“单向化”转向“多元化”、“互动化”(3)在评价标准上, 24

弱化“班级成员参照”,强化“自我参照”(4)在评价方式上,由单一的“量化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

第五编 当代语文教师论

第十九章 当代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历史使命

第一节 语文教师的角色与职责

1、语文德育行为(C)

答:1、传授道德知识2、激发道德情感3、养成道德行为与语文学习习惯

2、语文智育行为(C)

答:发展智力是智育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能动的活动室智力发展的条件,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发展,是学生通过接触语文材料,对语文教材进行不断的分析、综合,在认识教材的主体性活动中实现的,是在对语文教材的感知、理解、评价等活动中,通过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的主动性、主体性活动中得到发展的。

3、语文美育行为: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中的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并养成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的教育;主要是感受语言文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自然风光美和文学艺术美。

4、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角色期待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第二节 当代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1、新时代人文精神内涵:答:1、健康人格2、高创造力3、主体意识4、求实求真5、乐于竞争与善于合作6、个性和谐7、乐观开放8、热爱生活

第二十章 语文教师的德行发展与个性塑造

第一节 语文教师的德性构成与发展

1、教师德行的构成

答:1、教师善,教师善是教师德行的核心。2、教师公正3、教师责任感:人既应该对人有责任,也应该对自然有责任。这种责任感主要会落到教育上。(1)如何使学生感到在学校安然自在、不受拘束,而且觉得学校充分创造的活力,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2)帮助学生发展学生学习的动机,是美中学习活动切合学生,唤起对各种学习材料和生活问题相互联系的意识,以及创造有益于学 25

习的情境,也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更是教师的责任。

2、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答:师生关系是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两方面: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需要:(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提高法制意识,依法从教;(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使自己具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品质,提高人格感召力。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个性塑造与教育智慧

1、语文教师如何塑造自己的独特个性

答:一、稳固共性根基。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人的共性,一切行为要符合做人的准则,立业必须先立人。首先,教师要自觉恪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育公正、教育人道主义的职业道德原则;具有自律自强意识和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其次,要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文化视野、科学的思维方法等。二、提高人格修养。三、实现“个性化”发展。四、追求“多样化”发展。

2、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优良的个性品质(B)

答: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韩进之提出,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优良的个性品质:1、热诚关怀2、真诚坦率3、胸怀宽阔4、作风民主5、客观公正6、自强自信7、耐心自制8、坚韧果断9、热爱教育事业

3、教育智慧的涵义:教师独特个性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基础,具有教育智慧,是教师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

4、语文教师教育智慧的构成

答:语文教师教育智慧包括智力智慧、道德智慧、情感智慧。

第二十一章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第一节 科学性和艺术性辩证统一的教学观

1、教学的科学性及具体体现(B)

答:教学的科学性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所体现的教学规律性。(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首先,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中随机传授的一般只是、经验不同,是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检验的人类知识、经验的精 26

华,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客观性、相对真理性,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其次,这些知识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的,它是有序的、系统的。(二)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2、教学的艺术性及具体体现(B)

答:教学作为艺术,主要是由教学实践的创造性特点以及教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决定的。教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1、教学既要求教师深刻地理解、熟练地把握教学规律和规则,又要求教师具备高潮精湛的教书育人的技艺,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2、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3、教学过程是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动态的过程。4、从教学的内容看,无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是真、善、美的统一,这就决定教学必然带有不同程度的艺术性色彩。5、成功的教学总是体现着艺术的特点。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2、教学情境:是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旨在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使他们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3、结合教学实践,分析阐述创设教学情境的艺术(应用)

答:课堂教学活动之所以需要创设情境,这是因为:1、“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从具体的形象到抽象的概括,从感官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时人们一般的认知发展规律,也是直观教学院里的基本依据。2、教学过程是以“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这是情知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感知——情绪——意志性格”形成了对立统一关系,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同步发展,融为一体。这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又一重要依据。3、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要,促成学生“乐学”。4、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说,对人的教育,必须促进个性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4、结合教学实践,分析阐述课堂语文思启智的艺术(应用)

答:启发学生思维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教学艺术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开启学生智慧的基本策略是:

a以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b善于设疑、激疑,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c运用比喻、故事、演示等手段,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化繁为简、化理为趣,达到启智开塞的目的。

d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以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e交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掌握打开智慧宝库的钥匙。

f在启发思维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g在启发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遵循适时合度、因人循序、反馈强化三条原则。

27

5、结合教学实践,分析阐述课堂调控应变的艺术(应用)

答:课堂教学是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教学结构关系的改变。优秀的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敏锐、准确的把握课堂上的动态和动势,灵活、机智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这种课堂教学随机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是教师教学机智的集中体现,是学艺术才华的精髓。包括1、课堂调控策略2、课堂应变策略

1、教学风格: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是教

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教学风格的实质是教师的教

学创造个性。

2、教学风格的特征:整体性、独特性、外显性、稳定性

3、风格的基本类型:活泼与严谨、优美与朴实、细腻与旷达

4、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素:人格要素、学识要素、技艺要素、气质要素

5、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形成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应用) 第二十二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终身教育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概念的区别:

答:“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

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

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和

“教师专业化”是两个概念,就广义而言,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用

以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就狭义而言,则有个性与群体、内在与

外在的区别。教师专业化,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而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的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教师专

业发展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

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

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从“普通

人”变成“教育者”。

2、教师要具有哪几种胜任新的历史使命的能力

答:(1)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2)教育管理能力(3)

教育研究能力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互动

1、语文教师要具备哪几种知识素养:

(一)语文知识结构1、语言学知识2、文章学知识3、文艺学知识

(二)教育专业知识1、教育学知识2、心理学知识3、语文教育学知识 28

(三)社会科学知识(四)自然科学知识

2、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哪些方面(B)

答:(一)教学研究的能力1、研究语文教学内容的能力2、研究语文教学过程的能力(二)教学设计的能力1、设计教学目标2、确定重点、难点3、精选教学内容4、安排教学程序5、选择教学方法6、设计作业练习7、精心设计板书8、科学编写教案9、恰当运用教学媒体(三)驾驭课堂的能力1、组织能力2、应变能力3、语言能力4、批改作业能力(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能力1、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2、精心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3、让学生做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人(五)1、遴选、鉴别能力2、组合、变通能力3、协调、沟通能力(六)语文科研能力的发展1、选题的能力2、手机资料的能力3、撰写教研论文的能力

3、语文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B) 答:1、遴选、鉴别能力 语文学习资源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品味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2、组合、变通能力3、协调、沟通能力

第三节 语文教师的培养与进修

1、“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的涵义:包括三层意思:(1)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2)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师范大学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

2、我国当前语文教师培养与进修的目标

答1、提高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准;2、更新语文教育观念;3、拓展知识结构;4、增强教育教学能力;5、增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6、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29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这学期,我们低段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全体语文教师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全面贯彻学校对教研工作的要求,从规范入手,有目的…

20xx-20xx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福农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伴随着冬季的阵阵寒气,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回顾我们语文教研组本学期所走过的足迹,不难看出,我们的步伐迈得踏实、稳健、有力,可圈可点…

20xx语文教研总结

语文教研工作总结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李安禧本学期,我根据语文教研组的教学计划,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导,全面贯彻实施新课标,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总结

新民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总结20xx.1光阴荏苒,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阵阵热潮,又一个充满挑战、富有收获的学期结束了。回顾我们新民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本学期所走过的足迹,不难看出,我们的步伐迈得踏实、稳健、有力,可…

语文教科研总结

20xx20xx第二学期语文教师教科研工作总结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指针仍把创新作为教科研的主旋律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和发展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把更新教学观念作为转变教学方式的主要策...

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这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全体语文教师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全面贯彻学校对教研工作的要求,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初中语文教研总结

语文教研工作总结时间在平凡而忙碌中过去了,一年的语文教研工作也在忙碌中结束了,但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却是充实而有转折性的。现将本学期的教研工作总结如下:一、本学期的教研中,我着力于以下方面:1.按照语文组制定的语文…

语文教研计划总结

20xx20xx学年上学期语文教研组计划为贯彻落实学校和教导处的各项工作安排更好地完成本学期各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组织好师生语文活动特制定如下计划一指导思想我校语文教研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教学工作目标围绕创建教...

二年级语文教研小结

20xx20xx下学期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本学期我们二年级语文教研组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工作的重心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从课题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教研组...

八年级语文教研组总结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本学期已经结束了我们语文教研组在学校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在全体语文教师密切配合下以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总结反思深入探索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努力转变...

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歧亭镇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全体语文教师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全面贯彻中心学校对教研工作的要求从规范入手有目...

五年级语文上教研组工作总结

五年级语文上教研组工作总结20xx年1月这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全体语文教师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全面贯彻中心学校对教研工作的要求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

语文教学教研总结(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