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构建我市和谐交通环境
城市公共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 我市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一直位于自治区前列,城乡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建设我市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但是,做为城市重要的基础性建设的城市公共交通却因为政策、运营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一直在缓慢发展,远远滞后于我市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如果今后得不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对我市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产生瓶颈,影响我市文明城市形象,妨碍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
1、公交车辆总体数量不足,更新缓慢,车辆技术状况差、档次低
目前我市公交车万人拥有率仅为XX标台,与 “十二五”公交发展规划一类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12标台还有很大差距;公交分担率仅为XX%,与 “十二五”公交发展规划的20%相比还差XX个百分点;公交运营线路XX条;公交站点覆盖率仅为XX%,比 “十二五”公交发展规划XX%低XX个百分点;公交场站规划滞后,没有一处方便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站场;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缓慢,部分城区周边居民没有享受到经济便捷的公交出行服务。
2、车辆运营速度逐年下降,车辆及道路利用率逐年降低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社会车辆总数快速增加,道路明显拥挤,特别市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内,大部分主要路段及路口经常出现堵车现象,以公交5路线为例,途径道路设有30处信号灯,5路车辆的平均行车间隔是2分钟,车辆的主要路口候灯时间大部分90秒左右,高峰时段部分车辆有的要等2—3个红灯才能通过路口,这样后车便很自然的与前车加在一起,加之高峰时段客流较大,车辆行进很难保持均匀且速度逐年下降,这就非常容易出现串车和大间隔现象,造成车辆、道路利用率降低,乘车出行时间进一步延长。
3、公交车辆运营调度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公交集团对车辆运行的管理靠的是手工操作,通讯设施极为简陋,运调人员无法清楚车辆运行中前后车辆的距离,间隔及运营现状状况,所以无法做到科学合理的调度车辆运行,指挥驾驶人员合理的控制车辆的行进速度,减少串车及行车大间隔,社会成本逐年加大。
4、公交线路发展滞后,线网布局不到位
近几年来,我市城市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扩容迅速,居民小区、公司厂矿不断在建设增加,但公交线路滞后于城市建设,近8年来,我市仅增加了6条公交线路,远远满足不了我市广大居民及职工的出行需求。
5、公交场站严重不足,布局不合理
做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场站建设严重滞后,仍维持在上世纪##年代水平,新建居民小区及公司厂矿附近缺乏用来停放车辆的公交运营场地,公交场站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建设发展。
第二篇:村情民意汇报
丹东村情民意大摸底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丹东村位于丹阳镇东北方,与南京市江宁区毗邻,总面积12.7公里,有23个村民组,19个自然村,5个民族。总人口5231人,总户数1390户,有正式党员102名。
二、生产情况
本村产业发展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除种植传统的水稻油菜小麦等农作物外,还有牧草业、大棚蔬菜业、礼品西瓜业、双孢菇业等特色农业和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成立了西瓜种植合作社和双孢菇种植合作社各一个。
我村有劳动力2400人,其中从事建筑业250人,农业1450人,工业360人,运输50人,批发零售100人,住宿餐饮85人,其它105人,外出务工人数530人,主要从事建筑业及服务业、加工业。
三、保障水平
我村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丹阳镇全镇前列,20##年丹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87元,在全镇同类行政村位居第一。
对于社会保障工作这类民生工程,我村十分重视,花大力气进行宣传、讲解、鼓励村民积极参保,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57%,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参保率达100%。
四、困难群众情况
我村困难群众共有384人,其中多为鳏寡孤独、大病人员及残疾人等。我村对于这些困难群众,在多方面给予关心照顾,如积极帮助他们申报低保、五保待遇,逢年过节上门进行慰问,安排本村民组的党员平时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积极帮助他们就业等。
五、村民诉求情况
目前,我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础设施的薄弱仍是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如道路、水利、环境、电力等等,村民迫切需求建设更为完整的村级道路,以提高出行便利和可进入性,完善水利设施,提高防洪抗旱,灌溉农田的能力,缓解夏天用水高峰时带来的用水压力。加强环境建设,营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加快电力设施改造,确保全年用电充足等,都是村民反映较多的需求和愿望。
六、矛盾隐患
由于蒙牛牧场座落于我村,在给我村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村里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如牛粪引起的水质变坏、土壤酸碱度不平衡和空气污染等。这都成为了我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亟须改善的矛盾。对于这样的矛盾,我村积极与蒙牛牧场进行协调,安抚村民,配合上级部门,寻找缓解矛盾,消除隐患的办法。
七、管理情况
村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农村发展的水平,近年来,我村村务管理上坚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原则,提高工作透明度,关系到丹东发展、百姓利益的事情,都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方可实施。对于村务管理的相关资料,我们邀请了县档案局的专业人员实地指导,分类归档,基本实现了村务资料有序化、信息化,电子化。逢单月15号,定期更新村务公开栏的内容,向村民公布相关村务信息,方便群众随时了解村情发展,并接受群众监督。
八、党建情况
丹东村设党总支1个,支部3个,党小组6个。有正式党员102名,其中具有高中文化党员20名;初中文化的党员40人;小学文化的党员38名。党员年龄偏大在40岁以下的有30人,80%的党员按照无职党员设岗定置的10个岗位,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长按排不同的岗位。10%的党员在外或本地企业任职,女党员有7名,具有专业技术和致富带头人的党员10人。
我们定期召开党小组会、民主生活会汇报学习及工作情况,双培双带工作效果明显,建立了11个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带动农户110户,农民增收75万余元。远程教育设施设备完善,每月两次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国家政策,党建内容、农业技术等课件,提高党员干部素质。20##年,我村新发展党员1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为党组织输送了优秀人才和新鲜血液。
我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获得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多次肯定和表彰,被授予“五个好”基层党组织称号。
九、老党员、老干部、特困户、拆迁户情况
我村60周岁以上的老党员共有31名,老干部共有21名,每逢农历佳节,村两委都会对这些党员干部和农户进行走访慰问,对困难党员送去钱款和生活用品,询问他们近期身体及生活状况,还有没有需要帮助解决的事情,嘱咐他们保重身体,充分发挥他们见多识广、工作经验丰富、影响带动力强、无私奉献精神突出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继续发挥余热。
我村特困户有45户,对于这部分人群,在积极争取帮助他们申报低保、五保待遇外,村两委在夏冬两季给他们送去防暑防寒的物品,春秋两季,安排本村组党员干部,帮助他们春种秋收,还积极帮助他们联系企业,为他们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同时,每个村两委成员和种养殖技术能人都联系1-2户困难户,教授他们致富技术,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我村下陈村民组拆迁,涉及拆迁户有40户,村两委在积极为他们争取拆迁补贴、安排临时住所的同时,考虑到大部分村民乡土难离,还在新农村示范点的住宅小区中划出一部分住宅,以极其优惠的价格帮助他们重新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