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4.4.14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担任二(3)班、二(4)的数学教学工作,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角的初步认识

4:表内乘法(一) 5:观察物体(一)  6:表内乘法(二) 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8:数学广角——搭配(一)    9:总复习

(二)单元分析

    1.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3 .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4 .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5 .观察物体(一): 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6 .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7 .认识时间: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8 .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六、培优辅差措施(包括优秀生、后进生名单及具体措施)

(一)培优补差对象和形式

培优:二(3)班:

二(4)班:

辅差:二(3)班:  

二(4)班:

(二)具体措施

1.利用课堂时间相机辅导

在课堂上提问的差异性,对优等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启发性;对后进生的问题要基础性知识。当后进生作业出现较多错误时,教师要当面批改,指出错误,耐心指导。当少数后进生因基础差而难以跟班听课时,我们应采取系统辅导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促新,帮助后进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发展他们的智力,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另外,在课堂上对后进生多提问,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就及时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课余时间个别辅导

在限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是很难满足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的。因此,组织课外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优等生,我打算制定课外资料让他们阅读,布置要求较高的作业让他们独立思考,指定他们对其他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在每天的星期放学后定期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对当天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对掌握特别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平时,在后进生之间让他们开展一些比赛,比如:看谁进步快、看谁作业得满分多、看谁成绩好等。

3.家长和老师相配合

我打算布置适当、适量的学习内容,让家长在家里对后进生进行协助辅导,老师定期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家里进行家访,摸清他们在家的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定期让优等生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让后进生总结自己的进步。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优补差工作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作为教师,会不断摸索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我们的培优补差工作更具成效。

七、本学期教学研究主题

主题研修:如何搞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不断去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学生在参与时又不断反馈不同的意见,教师再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调整引导方向,如此循环互动大成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活动。

八、教学进度表

20##年9月5日


第二篇:20xx年秋二年级数学新人教版上册教学计划及第一、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角的初步认识

4:表内乘法(一) 5:观察物体(一) 6:表内乘法(二) 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8:数学广角——搭配(一) 9:总复习

(二)、单元分析

1 、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3 、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4 、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

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5 、观察物体(一): 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6 、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7 、认识时间: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8 、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四、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 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能力目标: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回形针、图钉、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介绍古时候的长度单位:庹,拃。人们用庹量石头的一面的长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量竹竿的长度。

2、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生汇报量的结果。

师: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不一样呢?

3、结论:不同的人拃长短不同,用它作单位,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要想得到的数值准确,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4、用什么量呢?(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田子格的宽度、图钉的长,橡皮的厚度??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3.学习用厘米量

(1)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2)、用厘米量纸条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师:量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全解第七页5题)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完成练习一第1-2题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四、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庹 拃

厘米,可以用cm表示,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 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拿出米尺1厘米,1厘米地数1,2,3…..99,100。

教师提问:一共有多少个1厘米?

生;一共有100个1厘米

师:那么“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3、1米=()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厘米 200厘米=( )米

4、完成练习一3-6题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

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例6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第5页做一做第1题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桌和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5、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过渡: 小朋友们会量线段,那么你们会画线段吗?

教学例7: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1.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2、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也可以在对应的长度处先点两个端点,在连线。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6页做一做1、2题。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4、完成练习一第7、10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对线段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有什么特点?。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在量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画线段的时候,我们又要注意什么?

板书:

线段

直直的、 有两个端点 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回顾。

二、自主探究:

1、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2、出示例8: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小组讨论,师巡视,并参与弱势同学讨论中进行引导点拨。

小组汇报

生1:1厘米这么长(手指宽),13厘米也就一拃长(或用手比划),所以旗杆不可能是13厘米,肯定是13米。

生2:我的身高就1米多,旗杆比我的高的多,所以不可能是13厘米,应是13米。 生3:我们量的一支铅笔就十几厘米,旗杆比铅笔长的多,肯定是13米。

结论:旗杆应是13米。

师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7页做一做,并说出是怎么确定的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8题。

4、练习一的9题。先估计实物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11题。师问:如果蚂蚁吃苹果能直接从蚂蚁量到苹果吗?如果不能,说明你的理由,应该怎么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解决问题

选择长度单位的方法: 单位和数据相结合 借助参照物

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2~13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每班有两名老师带队,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二(1)班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5+2=7 ,30+7=37没(3)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

师:怎么列式? 指名列式,自主探索

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1 7 5 0 4 2

1 9 7 6 7 2

3、第15页第3题

4、 3 7 4 5

5 9 7 9

5.开放题:

3 6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算式。

9 9

板书: 不进位加法

35+2=37 35+32=67

35 35

+ 2 +32

37 67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

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一共多少人?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7+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7+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5+32与37+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师小结:

提问: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与复习板演题比较,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复习:个位相加不满十。

新课:个位相加满十。

师讲:像今天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的加法,就叫进位加法。

板书:进位加法。

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小结

笔算加法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提问:书上的小朋友还告诉我们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如果从十位加起,要注意什么?

教师说明:笔算加法还可以从十位算起,算十位,一定要看个位满不满十,个位满十,十位相加的和要多1。

四、拓展运用:

1、“做一做”.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第15页第6题

.25 45 32 9 37

+ 63 +47 +18 + 5 6 +38

3、数学医院第15页第5题:

4 9 2 1 27

8 3 6 67

说明理由。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圆圈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2 ○ 4 7 3 ○ 2 ○ ○○

+ ○○

9 4 8 6 6 0 5 5 9 9

板书: 进位加法

35+37=72(人)

35

+37

72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30+20= 50+26= 92+4= 61+25=

35+32= 3+45= 13+72= 44+53=

3、第16页的第9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

5小组比赛完成第16页第8,10题

开放题、第16页第11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学生提问题时说完整话。 板书: 两位数家两位数练习

14+27=41(元)

教学反思: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xx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在20xx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奖牌总数 第一名的好成绩.你知道金牌前五名都是那几个国家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金牌榜统计表,观察图,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美国一共得多少块?北京和英国一共得多少块?…

美国比俄罗斯多得多少块?美国比北京少得多少块?….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3 6-23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30-20=10,6-3=3,10+3=13。

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4、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

3、完成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4、39-23= 74-34= 99-14= 57-51=

强调笔算57-5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5、小英捡了32个贝壳,小勇捡了21个贝壳,小英比小勇多捡了多少个贝壳?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板书: 不退位减法

36-23=23

36

-23

13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

2、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中国比美国多得多少块金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2。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6根,再拿出3捆。

(2)先拿出3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6根。

(3)先拿出4捆,再从4捆中拿出4根。

(4)先拿1捆拆开与1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6根,再拿出3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1-36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6、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拓展运用:

20xx年秋二年级数学新人教版上册教学计划及第一二单元教案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板书: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第21页第8题: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 19 43

小鸡16+27 52-9 44+41 98-13 90-5

64-45 19+24 91-72 98-13 90-47 19+24

二、自主探究:

1、第21页第10题:夺红旗,计时,看那组最快 又正确

2、第22页第11题:计时做再连线,全班订正

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4、按规律填一填:先观察,发现规律,在填空。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第22页12题

姓名 小明 小华 小方 小强

跳的个数 34 41 45 39

(1)小明比小华少拍多少个?

(2)小芳和小强一共拍多少个?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选择两个列式算一算。

四、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

减法练习课

(1)41-34=7(个 ) (2)45+39=84(个)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主体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本周我校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借助小棒摆一摆或画图分析。

(2)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班比一班多3面,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就是求比12多3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

2、三班的小旗比一班少4面,你能说出三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借助画图或摆一摆进行解决。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求三班得了多少面?就是求比12少4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运用:

1、完成“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要求的鸡蛋和鹅蛋都和谁有关系?

学生自己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课本24页第1、3题,独立完成。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今年有35只,去年比今年少了18只,你知道去年有多少只?

【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板书: 解决问题

(1)12+3=15(面) (2)12-4=8(面 )

教学反思 :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

二、基本练习:

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

4、小南和小娇踢毽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

(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帆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帆比静静少跳9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6页第5、6、7题。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 “优惠”是什么意思? 开放题:第26页第8题

四、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解决问题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7、(1)58-8=50(元) (2)45-8=37(元)

教学反思: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28个 34个 22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

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2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2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2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2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

摘出:28+34+22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 2 8 6 2 2 8

6 2 8 4 6 2

+ 2 2

8 4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4个西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4-40-26 40+26=66 84-66=18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 75-28-19 54+20+16 90-58-24

注意书写格式,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2、把同一条线上的的三个数加起来(第29页第一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2,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板书:

连加连减计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主体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

出示例4: 72-(47+16)

(1)师:这道题这么算呢?

(2)认识( ): ( )叫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生试算:47+16=63 72-63=9

3.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4、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意图:

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完成练习五第4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五第6题。说出错误原因 ,并改正.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能正确运用加减法计算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找准中间量.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周末美术兴趣组的同学要去郊外写生,你想知道他们一共有多少人要去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5:

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所求问题是什么? 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

讲思路:(1)要求男生有多少人,就是求比14少4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2)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板书:14-5=9 (人0 9+14=23(人)

小结:用加减法计算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先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题中给出的两个已知条件求出中间量,然后把中间量作为已知条件,结合另一个已知条件求出题中的问题。

三、拓展运用:

1、第3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1、2题。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板书:

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

14-5=9(人) 9+14=23(人)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解决问题。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猴子捞月亮:完成练习七第1题看谁做的又多又快。

3、夺红旗比赛:完成练习七第8题独,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

20xx年秋二年级数学新人教版上册教学计划及第一二单元教案

4、完成练习七第4、5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5、完成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6、完成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7、完成P35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科技大楼高多少米?你是怎么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板书:

整理与复习

20+38=58 (米) 100-58=42(米) 42>40 答:够。

教学反思: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9篇)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1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修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九华吉利学校曾辉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角的...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5篇)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我以使秋天这么美丽的神奇画家是谁吗这么一个问句使孩子的感情从欣赏秋天的美景转为寻找创造这一美景的人们并且以梨树苹果树高粱稻海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为句式加深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感情2究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部教学反思 (1)

二下语文教学反思1找春天本课是新开学的第一课教学中注意了学法的指导不仅让孩子熟悉课文更让学生将生疏了一学期的学习方法加以熟悉本课描写的是美丽的春天可以用画图结合讲解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开始就激发孩子求知欲用疑...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认识乘法教学反思课后反思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我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田小学李萍1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二课时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