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观察实录与分析

时间:2024.4.25

大班区域活动案例观察与分析:

插花坊趣事

班级:大二班 日期:2012.4.9

活动案例: 区域活动开始了,菲菲收好了自己的小椅子,来到结构区伸了伸脑袋看了一眼放在地上的积木正准备脱鞋,这时一旁的娜娜指着手工区《插花坊》墙上的“制作花的流程图”对她说:“这些花做得真好看,我们一起去做花吧”。菲菲便起身嘟着嘴和娜娜来到了《插花坊》, 今天的活动区里投放了一些手工纸及做花的流程图让幼儿自己看图做花,娜娜和菲菲分别拿起了一张手工纸??

“我做不起来??”菲菲现得不耐烦了,一边嚷,一边把手里的手工纸往桌上一扔。我走过去对她说:“是不是哪儿做错了呢,你再仔细看看墙上的图,是先做什么呢?”

菲菲又开始再次尝试,她先是走到墙边,把流程图仔细看了看,再回到座位,开始了第一步“对折”第二步“再对折”第三步“向中心卷花”,到了第四步只见纸张在她手里不停地翻转,无从下手,终于,她动手将卷好的花边向外翻开,这也就意味着她做的花已有所成型。表面看来已经接近成功,她也露出了惊喜的笑容。我对她说:“真棒!只差花柄了,你再试试看,把花柄插上,就成功了。”“好的”她非常肯定地回答。

这一次她的动作特别的迅速,很快就插好了。可是,再看看,怎么花柄插上后花儿就向下倒了呢?只见她手里拿着花儿转来转去,眉头一皱,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我对她说,“你把花儿重新拆开来看看吧”,他按我的提示,重新拆开来,一会看看图,一会做做,终于把花柄正确插入花中心了。

一、案例分析:

1、特点(1):选择活动区受同伴的影响。幼儿大多都具有“从众心理”,喜欢追随同伴或老师,缺乏自己的主见,所以,很多情况下选择的活动类型单一或是程式化的活动方式,一旦有了外界因素的干扰,就很容易改变自己的初衷,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而转移自己的活动目标。

分析:针对以上的特点,我们判断久而久之他们的个性将得不到显现,学习的过程也是被动的,自主性学习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以上案例我们看到了,本想到结构区活动的菲菲在好朋友娜娜的影响下来到了手工区的,该幼儿的活动选择容易受他人影响,缺乏一定的自主性。

2、特点(2):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内容。这样的幼儿缺乏一定的自信心,总认为自己不能独自完成任务,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喜欢身边有教师的陪伴,活动中他们做做停停,操作中带有许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教师在一旁不断地给予肯定或鼓励,才能完成操作内容,一旦完成了操作就兴奋不已。

分析:从案例中,“我做不起来??”菲菲表现得不耐烦了,一边嚷,一边把手里的手工纸往桌上一扔。我们可以看出菲菲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还未经过操作就认为自己不会。她显得烦躁不安,甚至于发起了脾气。她被困惑、挫折的情感体验所困扰,很有可能会放弃活动。在我的一步步地提示与鼓励下才逐步完成操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指导策略:

1、了解需要,直接建议。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及时地了解其真正需要,帮助幼儿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以直接建议的方式,让幼儿主观地选择自己所喜爱、兴趣的活动内容。以上案例,我认为教师可以以询问地方式“你今天最想去哪里玩?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等等,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需要,并直接建议“你不一定和别人选择一样的,你已经选择了结构区可以大胆地进去玩。”帮助幼儿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2、适当的鼓励,使之独立完成操作。教师可利用幼儿喜欢表扬的这一特点,及时、适当的给予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点头,逐步消除她们的依赖心理,从而提高她们自主操作的信心。以上案例,幼儿在我的一句“你真棒,只差花柄了”中,感觉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于是信心倍增,在我接下来的不断鼓励下,终于独立完成了操作活动。所以,教师的鼓励和赏识有时候是幼儿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

大班区域活动案例观察与分析:

我不填入区表

班级:大二班 日期:2012.4.25

观察内容:新学期本班制定来幼儿园就填写入区表后,为一些早到的幼儿提供了更宽广的区域选择空间,并把结构区当成必选区,让每组的幼儿按天轮流建构。其中,汤姆是每天最早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开始,他每次都很积极的填下自己的号数,特别是在星期三,轮到他那组玩结构,汤姆更是扮演了负责人的角色,提醒着每位组员填在结构区的位置上。

但最近发现汤姆都没在区域表内填写了,起初我以为他忘了,经常提醒他去填,可后来觉得他是故意不填的,区域活动开始后,汤姆就在每一区附近晃荡着,特别是在最喜欢的的结构区,他经常忍不住参与进去指手画脚的当起了拼插小老师。我又一次提醒他:“今天不是第三组玩结构的,你去填写其他区的吧!” 汤姆低着头,走到区域表面前磨蹭了一会,又走开了,当我发现他出现在美工、数学、动手区后,问道:“汤姆,你选择的是哪个区?玩了些什么?”他跑开了,我找了找区域表,还是没看到他填写下自己的号数。

分析与反思:

新表格及新制度的制定,幼儿积极的填写入区表,能提前计划自己想玩的区域活动,并与该区的幼儿交流经验与玩法。该幼儿起初能担当一定的责任,遵守所制定的规则。由于教师对必选区的限制,使该幼儿对结构区的兴趣与热衷得不到满足,所以不填入区表,在活动中他还间接的参与到其他喜欢的区域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做到:

1、帮助幼儿肃立坚定的信念,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能力与兴趣,引导幼儿选择其中一种活动。

2、鼓励表扬幼儿的活动,除了看到幼儿本身的优势外,在其他区域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进步。

3、提供更多吸引幼儿活动的区域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

4、对必选区的指定应合理安排,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活动。

大班区域活动案例观察与分析:

造高楼

班级:大一班 日期:2012.5.4

案例:在生活区里,我为孩子们投放了很多的废旧物品,这时几名孩子正拿起自己平常收集来的各种牙膏盒、牛奶盒、月饼盒东拼西凑想制作些什么。制作一个世界第一高楼,因为孩子们认为高楼大厦也是硬纸板做纸箱、装饰花瓶一样简单。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浓厚兴趣,由枫枫带头,且有着明确的分工,一些孩子去废品收藏箱寻找合适的材料,一部分孩子着手剪裁装饰用的彩带,枫枫和凯凯看中一棋盘一般大的硬纸板作为底座,并在上面边画着草图边讨论着,活脱脱是两个总工程师摸样,孩子们都积极地投入到这伟大的工程中去。

当活动进行到一半时,问题出现了,因为硬纸板太硬,而用于制作“高楼大厦”的小的纸盒子又太长、太小,无论怎样粘贴都无法使“高楼大厦”立在硬纸板上。怎么办?这时有幼儿提议,我们用双面胶吧!又有幼儿说我们在底盘挖个洞吧?

分析:

创设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因为只有新奇、生动的环境,才会使幼儿产生感知的兴趣。“兴趣是个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并指引注意流下来。”孩子们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各种事物的特性。幼儿几乎对任何动态的环境都感兴趣,其实他们自己正是构成动态环境的最活跃的因素。运动是幼儿的一种本能,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发育的需要,也是幼儿探索环境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场地及自然界所提供的被废弃的材料来为幼儿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反思:

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是幼儿自由选择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能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来进行活动,因而能给儿童提供更多的体验成功愉快的机会。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延伸。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当前活动需要时,可以适时增添材料;当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提示或示范材料的玩法;当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教师可以提醒或展示材料的多种玩法;当幼儿缺少材料时,教师可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加许多玩法以及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幼儿自主活动的意识也会大大加强。教师在充分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后,应该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参与游戏、介入指导,应该对哪些幼儿给以帮助,给以什么样的帮助,如何做最为恰当,一句话,帮助要适时、适度。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对随时捕捉到的问题进行适时的指导。一般是在幼儿探索问题难以深化时,发生纠纷、缺少材料学具、有破坏性行为等情况下,教师要给以适时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

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如发现活动区的内容孩子都掌握了,或是材料太简单了,孩子不感兴趣了,即应投放新的材料,加强操作的难度,就能重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对幼儿游戏进行有效指导,首先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不是以教师身份出现,而是作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出现。与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运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而不是用“你应该这样”“你必须这样做”等命令式、控制式的语言。如:小班幼儿对娃娃家比较感性趣,但不会抱娃娃,有的提着娃娃的腿,有的拽着娃娃的头发,老师发现后,就来到娃娃家说:”我是娃娃的阿姨,今天来看看娃娃长胖了没有。让我抱抱娃娃吧?“老师一边接过娃娃,一边自言自语的说:”多可爱的小娃娃呀,我要轻轻地抱,让娃娃的头枕在我的胳膊上,轻轻托住娃娃的腿,不能拽伤、老师示范后说:“今天我还要上班,我要走了,你们自己照顾好娃娃吧,再见。”然后幼儿就 很自然的模仿老师的动作,轻轻的抱娃娃了。幼儿的年龄、生活经验、技能等相对缺乏老师的参与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还能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在某种情况下,教师的直接点拨也是必要 的。区域游戏强调的是自主游戏和幼儿的主体活动,但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必要时教师也要恰如其分的插入显性指导,这种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了解游戏规则,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通过及时指导,推进游戏的开展,如: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现象,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出现过激行为,破坏玩具影响别人正常游戏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自然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以个别指导和小组指导的形式出现。

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显然,以上课为主的教育形式是不可能给幼儿提供很多发展主体性活动的机会。因而区域活动是较适合的教育形式。

儿童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如果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能经常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能经常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就会产生自信心,从而激起他对学习的主动性。区域活动属于个别活动的形式,它可以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活动中孩子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活动材料,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地学习,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多,并给幼儿提供了较多的同伴交往,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显示自己的机会,使同伴了解他,也使他了解同伴。在相互了解的过程来了解自己,产生自信心,从而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区域活动由于提供了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而且又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产生自豪感、自信心。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大班区域活动案例观察与分析:

纸箱有了新玩法

班级:大一班 日期:2012.4.4

活动案例:体育区域活动中新投放了2个大纸箱子,象两个山峰一样立着,让幼儿玩钻“山洞”的游戏。刚开始,来进行游戏的幼儿还比较多,后来,逐渐人数减少。到后来,只有几个幼儿,他们没离开,但又不游戏,全都躺在“洞内”休息。我走过去,玩下腰“呦,你们都累了!”一个幼儿对我说:“老师,没意思,我们不想钻了!”“我们可以把山洞变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我也钻进了山洞,幼儿的情绪一下子兴奋起来,商量如何变换玩法,他们发现可以把一个三角形变成一个长方形,空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幼儿可以在里面爬,爬着爬着,发现大纸箱子也在跟着他们一起向前滚。新的方法,又吸引了许多幼儿。

分析:

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放弃原来的游戏行为。让幼儿自己动手改变教师投放的体育游戏的材料,变换游戏方式,进行新的游戏。

在面对幼儿放弃游戏的行为时,教师的及时介入是很有必要的,教师的提示可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经验。教师在以后制作和投放体育游戏的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材料是不是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幼儿进行游戏的特点;材料对幼儿是否有一定的挑战性!

思考:

游戏与幼儿的兴趣密切相关。兴趣受经验和好奇心的制约,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的保持是短暂的,容易转移。所以幼儿对某一幼儿游戏从“热”到“冷”是正常的。如果通过调整游戏的材料重新唤起幼儿原来的游戏兴趣,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教师在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的前提下的介入,可以支持幼儿延续游戏的进行。同时,教师介入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以巧妙的言语对幼儿进行游戏行为的启发,使幼儿实现他们的游戏愿望。

大班区域活动案例观察与分析:

扭扭花的舞蹈

班级:大一班 日期:2012.5.17

活动案例:这些天天气特别的炎热,我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到了自己班,整个空间都是凉凉的,小朋友们看到大一班的大窗户都兴奋的跳起来。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呀?”我把一只漂亮的扭扭花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真漂亮,真好看,让我看看,哈哈!”

“这是一朵神奇的扭扭花,它会动吗?”

我请一个小朋友拍了一下扭扭花的头,扭扭花有趣的在音乐声中扭动起来。

“哇——!小朋友们都叫起来,目不转睛看着扭扭花的动作。

所思所悟:

经过这一段时间,小朋友们都基本上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学习了,但是也有几个小朋友情绪不是很稳定,早晨来时还要哭会儿。我们也为了帮助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做了很多的工作如:玩玩具、做游戏、唱歌、跳舞等。这些小朋友到现在基本上都了解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但是在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活动中,我发现小编的孩子在理解、接受能力上,常常表现出的是不乐意或不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小朋友在音乐活动中更加不爱动等等。孩子们的这些反映是小班孩子正常的表现,他们的情绪是多变的,爱好更是出自与自身的兴趣。

在和他们一起游戏的时候,我观察到:不管是什么,只要是有趣、新鲜的东西都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果然扭扭花的出现让孩子们都兴奋起来,大家都跟着它扭动着身体,还发出一阵阵的笑声。班级里那些不爱动的孩子也在扭扭花的带动下,做着各种有趣的动作,头在扭、肩膀、屁股,脚都在动,真有趣。我还精心设计了其中的模仿、创编环节:请小朋友们模仿扭扭花,一拍谁的头或任何部位就跟着音乐扭动起来。小朋友们都乐坏了,带劲的模仿和想出各种扭动的动作,这次活动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大班区域活动案例观察与分析:

幼儿打架之后

班级:大一班 日期:2012.4.23

案例观察:三个大班小朋友在玩开汽车的游戏。聪聪开着“汽车”把乐乐的“汽车”撞翻了。乐乐立刻大声对聪聪说:“不准撞我的汽车!”聪聪没有反应,他再次发动“袭击”。这时,乐乐对聪聪嚷道:“不准撞我的汽车!我要生气了!”聪聪还是不说话,他笑眯眯地招呼壮壮一起去撞。壮壮犹豫了一会儿,接受了聪聪的“邀请”。于是,聪聪和壮壮一起去撞乐乐的汽车。乐乐看到心爱的“汽车”被撞翻在地,气愤地拽过壮壮的胳膊,闭着眼睛就咬。这时老师恰巧过来,看到这一情景,便大声阻止道:“乐乐,你在干什么?”乐乐听见后就松开壮壮,低下了头。老师生气地指着壮壮胳膊上的小牙印,训斥乐乐:“你看看,你看看你把人家咬的!”几秒钟的沉默后,老师接着说:“你怎么能咬人呢?”此时壮壮一言不发。老师又问:“怎么回事?你们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乐乐和壮壮都低着头,一声不吭。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指着壮壮的伤痕对乐乐说:“你看看,你都把壮壮咬出血了。他爸爸妈妈看见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别的小朋友咬成这样,你爸爸妈妈是不是很心疼啊?”乐乐低着头嗫嚅着说:“是。”老师说:“这就对了。快对壮壮说‘对不起’。”乐乐绞着手,不说话。老师又要求说:“快向壮壮道歉,说‘对不起’!”乐乐停顿了几分钟后才抬起头对壮壮说:“对不起。”壮壮回答说:“没关系。”老师看到自己的要求被执行了,就温和地对乐乐说:“以后再也不许咬人了,听见了吗?”乐乐点点头。“好了,去玩吧!”

观察与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及时有效地阻止了幼儿的打架行为,而且都是通过提问介入的,教师调解时的问话是指向攻击幼儿,围绕被攻击幼儿的受伤程度进行的。方法是通过移情,使攻击的幼儿认识到打人是错误的,然后让他通过道歉来弥补过错,取得对方的谅解。事情到此为止,没有再深入下去。教师关注的是被攻击幼儿的伤势以及教给攻击的幼儿“打人不对”的道德观念,但没有教给他们体现这种道德观念的合适的途径。没有体现尊重儿童个性、力求公正的观念。其实,幼儿打架不一定全是坏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幼儿只懂得进攻或只懂得退缩,对其个性发展都是不利的。打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有益的经验。攻击者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被攻击者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当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会退缩。如果我们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指导幼儿面对冲突时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幼儿一旦面临类似情况就会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处理,否则便有可能重蹈覆辙,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能。

大班区域活动案例观察与分析:

大家的力量

班级:大二班 日期:2012.5.24

活动案例:在娃娃角区域内,今天进区玩的是蔡浩、金星宇、邱添、林雨婷等几位小朋友,这次他们玩的游戏是抢救在海啸中受伤的病人。游戏一开始,由金星宇为队长组成的120医疗队就忙开了。首先,他们接待的第一个伤员是小兔,因为小兔伤势比较严重,据俞队长讲它几乎没有呼吸了。于是,几个医生一起上,有的给小兔接氧气,有的给小兔打针,邱添则在给小兔电击。我问他:“你这是在干什么呀?”他说:“这是最有效的抢救方法,我在电视中看到的,一般在伤员最危险的时候就用这个方法。”“真不简单!”我当即就表扬了邱添。(这是由幼儿发起的一次活动内容,无论是在整体过程中还是在各个环节上,其积极行为多于消极行为)

这时,又有几个病人送过来了,当然,我也加入了他们的抢救队伍。(因为我听见医生们都在说:“太忙了,太忙了!”)小朋友见我参加了,都高兴的跟什么似的,劲头更足了,他们安排给我的任务是接听电话。于是,在老师和小朋友的共同活动中,内容更加丰富了。他们听心跳、摸胸口、相互讨论抢救方法……忙进忙出,俨然一副小医生的样子。这时,又送来一个危急病人,是一个娃娃,好象连呼吸也没有了。小医生们开始议论纷纷:“陈老师,是不是他已经死掉了?”“不会吧?看看他还有没有气?”“先听心跳!有心跳就说明他还有气!”于是,他们有的捏捏娃娃的脸,有的推推娃娃,有的用听筒听娃娃的心跳……在老师的引导下,又一次抢救行动忙碌而有序的进行着。在活动结束时,我表扬了他们120抢救小组。因为有了大家的合作力量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将这么多的伤员抢救过来,小朋友初次经历了救死扶伤的过程,也尝试到了成功后的喜悦,小脸上个个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分析和反思:

案例是一种由幼儿发起行为,引出的师幼互动活动。由于该活动是由幼儿发起的,所以,幼儿在活动中所能达到的教育性目标,不是教师所能掌握的,而只能从幼儿自己的活动及教师的反馈刺激中实现。这也就直接确立了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主动地位,激发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初,该活动只是幼儿自己,但在活动中途老师饶有兴趣的参与到活动之中,她不仅影响了互动中的教师和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的劲头更足了。教师在这次活动充当的角色不是管理者、指挥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教师不是告诉幼儿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而是作为一个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以及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出现在活动之中。由幼儿关注的这次抢救海啸中受伤的伤员事件,自然引入到安全知识的巩固练习中,提取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幼儿的情感需要出发,而不是局限于约束纪律和简单的传授知识,教师在与幼儿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不是流于表面层次的互动,而是深入有效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在幼儿寻求指导时教师才适时给予引导帮助,鼓励幼儿自身主动的学习,来积极的建构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作为一个支架,因帮助幼儿逐渐发展并逐步

独立。

大班区域活动案例观察与分析:

区角活动时

班级:大二班 日期:2012.5.11

活动案例:又到了区角游戏时间了,慧慧和几个小伙伴还是选择了“小舞台”进行游戏,我看了一下,在平时的其他的活动中慧慧也是和她们一起玩的多,只见她们到了“小舞台”后就开始分配起角色来,慧慧今天轮到的是伴奏,只见慧慧听着音乐敲起节奏来,还边敲边唱呢,那样子和平时的她真是判若两人,看着这副情景,我在想这不是个教育的好机会吗,于是我对慧慧说:“你真棒!”慧慧听到我的表扬后,马上停止了敲奏,一副难为情的样子,说真的,我真没想到我的一句表扬会带来这样的效果,我想可能是这小家伙怕难为情吧,我就悄悄走开了,我刚走进教室,就听见外面的敲奏声又响了起来,我偷偷看了一下,慧慧又恢复刚才的活泼开朗的样子了。

分析与反思:

慧慧今天这一表现说明她并不是一个完全内向的性格,她的内项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在表现出来的,其实,这也是孩子两面性性格的表现,她在和她熟悉而又喜欢的小伙伴面前的面前表现得是那么活泼在见到老师或者陌生人时却那么的沉默,我想要改变慧慧的这一现象,首先就是让孩子经常接触一些陌生的人和事物,只有先去接触她才能适应和接受,渐渐地她就会表现得自然大方了。

感恩教育案例反思:以“爱”换“爱”

案例背景: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肯定地指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而遴选的过程即是我们感恩教育的过程。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达到和谐相处;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这种基本情感的形成需要从小培养,作为教师的我们当然也肩负着这个责任。

案例描述: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按照日常惯例依自己的意愿各自进入自己喜欢的区或进行活动,娃娃家、建筑区当然是孩子们的首选。今日早来的翀翀,早早地进入娃娃家,选好了当厨师的角色,手中紧紧地握着她最喜欢的玩具菜刀,忙碌地切菜准备入锅。迟来的宁宇这时也急匆匆进入了娃娃家,眼明手快地把翀翀放在一边的菜刀拿在手里到另一边切菜去了,嘴里高兴的说:“啊,菜刀在我手里了。”在一边烧菜的翀翀听到后急了,赶紧跑过来说:“这是我的!”说着伸手就把宁宇手中的菜刀给抢了过来。” 宁宇当然不肯,伸手又把它抢了过来,嘴里还念着: “这是我的,每次都是我先拿到的,该还给我。” 翀翀边喊边过来,想要拿回菜刀。宁宇也不肯,把菜刀藏到背后,瞪着乌黑大眼睛说:“哼!不给,这是我喜欢的!” 翀翀也不肯让,伸手要拿回自己的菜刀,宁宇火了,抡起拳头就打了翀翀一拳,嘴里还嘟呶着:“谁叫你抢我的菜刀。”被打的翀翀马上哭着告诉了我,由于我看到了刚才的一幕,马上把她叫了过来,问她:“你该不该抢人家的菜刀?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她瞪着眼睛看着我说:“谁叫她抢我的菜刀,这是我的。”边说边把菜刀藏到自己的身后。我说:“我看到是翀翀先拿到的,来!我们把菜刀还给她,老师再帮你换一样别的工具好吗?”我边说边伸手想拿她手中的菜刀,宁宇见我要拿,马上把菜刀藏到了背后,说:“不行!不行!是我的。”我说:“宁宇是最听老师话的,来把菜刀还给翀翀。”“不行不行!”宁宇恼怒的喊着,我还想劝说她,可没想到她手一转就把菜刀给丢在地上,用脚使劲地踏着就是不愿给我。 案例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方式。

其实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家庭。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成员之间的彼此影响,孩子的行为问题并非单纯就是她一个人的行为问题,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对孩子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长辈采取溺爱的教养态度。通过家访,我们也得知宁宇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很少与孩子在一起,她从小就由二外婆和保姆照顾。她们对她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她的要求,使得她从小就非常霸道,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哭闹不止、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学着电视中的镜头动手动脚,二外婆和保姆根本拿她没办法,有时只能采用恐吓的手段来进行教育。如:你不乖的话闪电要来打你的。由于在家中放任孩子,对她所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所以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骄横、霸道的性格。

第二、长辈一些偏激的教育观念。她的二外婆怕她受欺负,所以教她这种攻击别人作为“自卫”的行为方式,当她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时,她就会用攻击性的行为来对待同伴,以至孩子就容易直接用这种肢体语言与别人相处。

优秀心理案例分析:帮助孩子消除心理障碍

背景:

现在的独生子女意志薄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遇到困难与挫折,就退缩、放弃,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究其原因是因为生活安逸、父母娇惯,使孩子在面对逆境时缺乏勇于尝试的勇气,缺乏敢拼敢闯的搏击力,做事前总先想到困难。意志薄弱已成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大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帮助孩子消除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定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康。

实录:

在近几天的户外活动时,我发现我班的男孩子很喜欢玩”跨越鞍马”的游戏。他们让一个孩子俯下身、手

撑地,其他的孩子从他的身上跨跳过去。起先是两三个孩子在玩这个游戏,后来发展成大部份男孩子都参加,就连不少女生也加入了。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玩这个游戏,我就特意组织了一次“跨越鞍马”比赛。在比赛中我发现,让孩子来当鞍马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可幼儿园里又没有“鞍马”器械,怎么办,于是,我就用几张小方凳叠在一起充当鞍马,在方凳前方铺上泡沫板,让孩子跳得安全些,我也安心。在比赛中,大部份幼儿都能跨跳过鞍马,只有一小部份幼儿不敢跳或是跳不过去,在我的鼓励和帮助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成功的跨跳,全班就只有云凌一个人跳不过去。我发现,他有时是跑到鞍马前就突然停下来不敢跨跳,有时是跳起来后就坐在鞍马上不敢下来。有时是跑到鞍马前,然后右脚踩在地上左脚从鞍马上跨过去,一点点跳的动作都没有??。我一再的鼓励他勇敢的跨跳过去,并一再的向他保证我会在旁边保护他,决不会让他摔倒,可不管我怎么说怎么做,都不见成效。我问他:“云凌,你为什么不敢跳过去呢?”云凌说:“鞍马太高了,我怕。”于是,我当着云凌的面把充当鞍马的小方凳拿掉了好几把,看着变得低矮的小方凳,云凌很快就跨跳成功。我对云凌说:“云凌,你看这方凳一点都不好看,我们找一块布给它盖上,让它穿上漂亮的衣服好吗?”云凌很高兴的说:“好、好。”于是,我让云凌到教室里把盖电子琴的红布拿来,趁云凌进教室的机会,我偷偷的叠上一张小方凳,增加了鞍马的高度。云凌拿来了红布,我马上盖在方凳上,云凌一点都没察觉鞍马的高度增加了,他依然像刚才一样,很快就跨跳过去了。我又叫云凌去帮我拿奖品,在他进去拿奖品时,我又给鞍马增加了高度。这一次,云凌还是没察觉到,依旧跨跳成功。几次下来,鞍马的高度增加到了最初让他害怕的高度,可云凌竟然又跨跳成功。在这个高度上,我让云凌连跳了几次,他都成功的跨跳过去,没有一次失误。我这才告诉他我做的手脚,并拿下红布让他看。我对云凌说:“云凌,其实鞍马一点都不高,你完全跳得过去,你刚才跳了好几次都跳过去了,你行的,现在,我们把鞍马上的红布拿掉,你再跳,跳过去后,老师就把这个奥特曼的奖品送给你,因为只有最棒最勇敢的孩子才可以拿这个奖品。”这一次,云凌犹豫了一下就成功的跨跳过去,后来,连跳了几次都成功了,我把奖品送给了云凌并拥抱了他。

分析:

云凌起先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心理障碍在作怪,他总觉得鞍马那么高肯定跨跳不过去,而这种害怕禁固了他的勇气、束缚了他的动作,导致了他一再的失败,而一再的失败就形成了难以功克的心理障碍。要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只有先消除他的害怕心理,激发他的勇气。如果当时我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强制云凌去跨跳,甚至在他每一次的跨跳失败时都指责、漫骂,那云凌不但不可能成功跨跳,而且,“跨越鞍马”这项运动将会成为他最害怕的运动而在他心里留下阴影。记得以前在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一位出名的跳高教练发现了一棵好苗子:男孩才十岁,身高1米88,双腿修长,弹跳力极强。教练如获至宝,对他进行精心的栽培,几个月下来,男孩的进步很大,已经能够跳越过1米89的高度,只要再提高1厘米,就能破记录了,教练非常的高兴。可是,这区区1厘米却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教练想尽了各种办法,可几个月下来,男孩的成绩都不能突破这1厘米。冥思苦想后,教练终于想出了一个奇招准备试试。一天当男孩跳过1米84后,教练直接将横杆升至1米90,按照平时的习惯,横杆总是2厘米2厘米的往上升,可今天,教练打破常例,偷偷做了手脚。男孩并不知道横杆的实际高度。男孩成功跳过。当横杆高度达到1米92时,男孩居然一跃而过,连跳几次成功后,教练才把实请告诉了男孩。最终,男孩在运动会上成功的破了记录。

心理作用有时大于生理和体能本身。有时,在人的心中或许会“刻”有一个看似不可跨越的“障碍高度”,也就是常说的“心理障碍”。当你把困难想象得很可怕时,这个“心理障碍”就会出现,它会禁固你的勇气和束缚你的行动;当你把困难看得渺小或是没有意识到困难的所在时,你就能跨越心中的“障碍高度”,成功突破阻碍人生高度的1厘米而取得成功。要孩子克服退缩行为消除心理障碍,就要先增强他的自信心、使其内敛的情绪得以放松,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让他感到自己的实力,让他确信“我能做好”“我有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勇敢地迈出,使其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充份发掘自己的潜力,展现自己的才华。

教养支持:

作为家长,不应该替孩子做太多事,家长切不可凡事都习惯于包办代替,不要让孩子太依赖父母。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都要狠下心让他独立去完成,并且,在孩子做完事情后,不管做得好不好都要常常赞许、表扬和肯定,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其行为就会表现为积极、果敢,而且情绪稳定,

有很强的自信心,就不会形成太多的心理障碍。

作为一名教师,更要给孩子予自信,不要因为教育的失误而让孩子们形成心理障碍。当孩子们出现心理障碍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因人施教,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孩子们消除心理障碍。孩子们能否跨越心中的“障碍高度“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但愿我们都能成为良师,成功的引导每一个孩子跨越他人生的“障碍高度”。

大班角色游戏案例:超市购物

班里有的孩子的口袋里经常装着一些散钱,1元的、5角的、1角的。他们不时地拿出来摆弄,或向同伴们炫耀:“我有‘很多’钱啦!”,“这是我陪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收银阿姨找给我的钱”,“我也能去买东西啦”??在孩子们的心里,他们渴望自己能成为象爸爸、妈妈那样的“大人”,想做一些“大人”们才能做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自如地运用钱币买东西是“大人”们特有的权力,而孩子们对钱币的了解只局限在它是可以买东西的,对于它的价值、与物品之间的联系却是模糊的。基于这种原因,经由班级幼儿讨论,我们确定了“钱币”这个主题,希望能通过一系列有关钱币的探究活动,使孩子们对钱币有清楚的认识,了解到它的由来、发展、作用。学会正确的使用钱币。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们在主题进行中,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去超市,自己拿钱去尝试对于他们来说真正意义的购物。

为此,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

1、孩子们集体给社区的华润超市写了一封信(幼儿口述,教师记录),并由孩子们选出联络员将信交给华润超市的负责人,并表明我们小朋友的意图——我们想来超市参观和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请超市的叔叔、阿姨给予支持与帮助。

2、在超市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孩子们参观了超市。虽然他们对社区的超市已经非常熟悉,可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观察着各种不同商品的价格,留意超市中顾客购物的情景及超市工作人员的服务方法。

3、经由大家商讨,每位幼儿从自己的存钱罐中取出3元钱,用来进行自己的购物活动。

4、孩子们自由组合,分成三个购物小组,并自创队名(如:探险队、星星队等)。同时制定本小组的购物计划,其中包括:小组收集多少钱?硬币有多少?纸币有多少?打算买些什么?如果钱不够怎么办?买回的商品想怎样处理?

一切准备工作就续后,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钱币开始了购物活动。在超市里,他们兴奋极了,拿着红色的购物筐,穿梭在货架之间,认真地挑选着自己想要买的商品,“这个饼干妈妈给我买过,很好吃的”、“不行,你不能拿这袋小食品,没看到它要很多钱吗?”、“找到了,蓝月亮洗手液在这里,”、“轻一点,不要把东西碰下来”??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计划选购到了商品,兴高采烈地去付款。在付款时,遇到了商品过多而钱不够的情况,经由孩子们同收银员的交涉,把多出的商品退回,直到买到与所带钱币等价的商品。看到孩子们认真的选购商品,互相提醒商品的价格,目不转睛的盯着收银台上的数字,小手一元元数着钱币,退货时忍痛割爱的模样,买到商品开心的笑脸,我真的感动了,为孩子们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就象瑞吉欧教育体系提倡的那样:“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机会,鼓励儿童去思考、去推理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一个学习者,应在与儿童重温与儿童共同建构的过程中了解儿童,除了担负着观察、记录、解答、协调等工作以外,还要善于为儿童创造能引起他们共同建构经验的机会。

更多相关推荐: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2观察教师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二观察教师郑美秋公园路幼儿园教研室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观察幼儿区域活动记录反思

观察幼儿区域活动记录反思观察记录清涵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恐龙家族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看了四页后他开始皱眉头然后拿着书去找思娴说思娴这本书是你带来的能给我讲一讲吗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思娴把自己的玩具...

大班区域活动观察反思

大班区域活动观察反思大班区域活动观察反思一大班区域活动观察反思观察记录开展区域活动的时间又到了孩子一切就绪就待老师发号施令了为增加孩子们开展区域活动的兴趣我会定期在区角添加一些活动材料在每次活动前都会向孩子介绍...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2观察教师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二观察教师郑美秋公园路幼儿园教研室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班级小三班观察者覃慧姣

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芳芳幼稚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大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

吴江区平望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区域名称扮演区幼儿姓名年龄段56岁

中班下学期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观察记录

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观察记录活动内涵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区域活动是近...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三观察教师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二观察教师郑美秋公园路幼儿园教研室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2观察教师王迪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二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二观察教师王迪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班级大二中班美工区中幼儿与同伴...

区域活动反思上

区域活动观察记录日期20xx11班级小一班记录者

区域活动常规反思

大班区域活动常规20xx年春季4月份教学反思大二班开展区域活动的时间又到了孩子一切就绪就待老师发号施令了为增加孩子们开展区域活动的兴趣我会定期在区角添加一些活动材料在每次活动前都会向孩子介绍新玩具这次区域活动我...

区域活动观察反思(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