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作文题预测:“细微之处见成败”

时间:2024.4.27

20xx年高考作文题预测:“细微之处见成败” 20xx年高考作文题预测:“细微之处见成败”饶水知音

20xx年高考作文题预测:"细微之处见成败"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鞋大婶的一个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大婶把他的一只鞋带解下来,擦好付了钱后再系上,这个细节瞬间让他悟出,此城市民的道德水准成问题——定是有人擦好鞋后不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随身物品。最终,他把企业放在了b城,b城因而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因此收到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范文】

细微之处见成败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彰显出一个人的性格品质。举手投足、穿衣打扮、说话办事等生活习惯。一些不注重小节的人认为大可不必重视的小地方,往往就是错失良机的关键。 小部件,酿成大灾难。一台机器因为一个小零件的缺失就失去了价值,甚至机毁人亡。世界著名的航空航天的灾难,莫过于失事。19xx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发射的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宇航员麦考利夫是太空教学计划的第一名成员。她原本准备在太空中向学生授课,包括学生在内的85%的美国人都观看了挑战者号的发射直播。由于气温过低,造成固定右副燃料舱的O形环硬化失效。在爆炸前十几秒,宇航飞机遭到飓风一样的强气流。在发射后73秒,“挑战者”号炸成了几千个碎片,使7名风华正貌的宇航员魂系长空,命归黄泉,使美国陷入一场空前的灾难,导致美国的航天飞机飞行计划被冻结长达32个月。其实本来这场事故本来可以避免。在发射前13小时,一位重要工程师指出了问题的隐患,在发射前30分钟,一架波音757客机报告了强气流存在,但发射中心也没有在意。可以见得,小部件,小细节,能够酿成大灾难。

小细节,换来大成功。人亦如此。成功都是给有准备人的,细心处理好每一个细节之处,才会完美。作为中国唯一获得此殊荣——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出席颁奖典礼应该穿什么衣服这个问题上遇到了麻烦。穿着西式服装虽然入乡随俗,但无法展现中华民族的风采;穿着中式服装又是对其不够尊重。最后在颁奖典礼上,莫言身穿黑色西装,却在衬衫上大做文章。衬衫上印满了篆体字的“莫言”二字。巧妙的中西结合,既符合入乡随俗的要求,又极大的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看似细节之处,一旦受到了重视,结果必然不同,他的穿着让在场的所有人大加赞赏。由此看出,以小见大,辉煌成就都是从点滴细节开始的。 重细微,是取胜法宝。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能把小事做好,就能够干成大事情,哪一个成功不是从小事儿做起,从小细节做起的呢?别怕麻烦,也别说那些小题大作。有时候生活中就是需要“小题大做”。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某企业招聘职员,经过重重选拔,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两个人学历、口才和领导能力相当,于是公司故意设置了一个考验。分别把两个人安排在不同的房间里等候。房间里只有一把椅子。但是椅子很脏。第一个人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最后做到了窗台上。第二个人则借来了清洁用具,把椅子擦干净后坐到了椅子上。最后,公司决定录用了第二个人。因为第二个人注重细节,才战胜了对手。因此说,细节多么重要,他不能决定你的人生方向,却能帮助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我们青年学子,应该相信并做到,处理好每一个人生细节,迈好人生的每一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努力功亏一篑啊!

【解析】

角度一:做法是正确的,善于观察细节,并挖掘细节蕴含的本质,帮助自己的判断,取

得成功。要学会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角度二: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的一个细微的举动都能带来重大影响。角度三:不经意的小举动,小习惯折射出他们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水准或习惯。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一个动作、一个提醒,细微之处见人品。

【点评】

1.题目“细微之处见成败”能够准确的理解材料后恰当精炼的命题。

2.三个小论点,前两个运用对照式正反对比,鲜明而触目惊心。第三个例子再从正面,联系实际谈及细节的作用,结尾段升华中心,首尾照应,收束全文不拖泥带水,简短而有力。


第二篇:预测20xx年高考作文题


预测20xx年高考作文题:“较真”

冠华作文 2015-01-08 18:11:30 高考作文 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辅导 阅读(86) 评论(0) 分享到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日,蔡先生存钱时因零钞太多遭到了银行职员的抱怨。次日,蔡先生以多次存入1分钱的方式来“教训”银行。第三天,蔡先生又到银行办理业务,银行职员为了让其知难而退,故意多收了49.5元手续费。此后银行表示道歉,愿退回多收费用,但蔡先生拒绝接受,并到法院起诉银行,要求返还多收费用并赔偿1分钱损失。

对此,有人认为银行服务质量太差,就需要蔡先生这样爱较真的维权斗士;也有人说银行知错能改,应该宽容它;还有人认为银行一错再错,而蔡先生也用极端的方法跟银行“斗气”,浪费了银行和法院的公共资源,给别人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题目分析

这次写的是由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材料的作用是激活思维又限制写作范围,紧紧抓住材料分析题目的基本立意,读懂材料、把握关键性语句、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中心材料,是学生要重点把握的,是作文之根,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或情感态度由它激发;第二部分是启发思路的,提示学生这道作文题的角度很多,列举出来的这些方面都是切合题意的切入角度,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独特感受和认识,确立其它的自己能把握的作文角度。

蔡先生因存钱与银行发生了矛盾纠葛直至闹到要对簿公堂,这是一则叙述性的材料。对叙述性材料的审读,要侧重分析它写的是什么对象,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材料写的是蔡先生与银行的纠葛,曝光了一些人的服务态度,展示了一些人的维权意识和维权的做法,表现一些人的“争狠斗气”缺乏雅量……要提高素质、提高服务意识,要勇于维权、合理维权,有理也不要走极端,对待知错能改的要宽容……这些是材料的含义。落实“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就要对题目进行这样一番审读。

由叙述性的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往往有提示写作角度的内容,审读材料要重视和利用这部分内容,以便快速确立作文的角度和立意。抓住提示作文角度的材料,要全面理解不可断章取义,也要善于抓关键词句。“服务质量太差”、“爱较真的维权”、“宽容”“知错能改”、“极端的方法”、“斗气”等,这些关键词语体现了材料的立意,从这些点切入作文,都应是可取的。

除了用心审读材料部分外,还要认真对待作文的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表明作文的角度不止一个,学生有选择余地,同时也只能选择一个,不能东拉西扯面面俱到。上面提到的从材料中提取的关键词语,每一个都可以是作文可选的切合题意的角度。“自主确定立意”,则要求学生的作文一定要有明确的立意,你可以抨击“服务质量太差”的社会现象,可以批评“争狠斗气”“浪费社会资源”的处事

行径,可以赞美国人维权意识的觉醒,可以提倡雍容大度的君子风度……作文可立之意非常多。“自主确定文体”,表明作文可以用各种文体来写,像这道作文题,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文体都能够写出好文章来,学生要选择自己擅长的能自如驾驭的文体。“自主确定标题”,就是要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作文内容和确立的主题,拟定一个恰当的有表现力的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个要求限制了作文的范围,也就是学生的作文必须是由“蔡先生与银行的纠葛”这件事的某个方面引发的感受、认识、思想,所写内容一定要和这个材料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这是一道以现实生活现象为材料的作文题,所取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矛盾纠纷,立意又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从中可以感受到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维权的切实行为,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服务质量状况,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文明修养和处事的风度。体现了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尊重公民的权利、自觉维护公民的权利,加强文明修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时代主题。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学会思想有十分积极的帮助,有利于学生改变作文观念,推动学生去写具有真生活、真思想、真感情的高考作文。题目的含义丰富,可写的角度多,学生都有话说。学生的认识水平不一样,作文的立意很容易分出高低,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适合考试作文选拔人才的要求。

【优秀作文】

较真

我的哥哥在新加坡读大学,他总说那边的民主制度和服务意识好,虽然是资本主义制度,但高薪养廉和民主法制的建设比较成功。每每谈及都常常感叹,中国人缺少一份较真劲儿。

我生在一个大家庭里,五世同堂,家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经商的,从政的,研究学术的等等。时常能听到一些社会的负面消息,对此我深恶痛绝。

一次,讲到一位蔡先生因不满银行服务而起诉银行。在银行工作的小姨按捺不住,说:“虽然我是银行职员,但我赞同蔡先生的做法。银行本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但官僚主义之风盛行,总是欺软怕硬。若蔡先生那天存入的不是1分钱,而是一千万,那银行职员定会好茶好脸的接待他”。

时间过了虽久,但小姨的话还犹如昨日之音。的确,小姨的话很在理。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现象。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现在成为了人民的大哥大,而我们却少了那一份较真劲儿,才使社会多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法制社会,和谐社会不是口头上说说,笔下写写就算了,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维护,伸张正义的。我很佩服东北那位老大爷二十年来打击假药的较真劲儿,他的行动让许多病人少走弯路,得到确切的治疗;我也很佩服北京那位博士父亲,他为了女儿不受手机黄毒而立志打击黄毒,让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得到了一个干净的网络世界。种种较真的人们,我都很佩服他们,因为他们的一小步,促成了社会的一大步。正是因为他们的较真劲儿,中国才更法制,更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担很快就要挑在我们90后的肩上,我希望在我们这一代人里,能有更多的较真人出现,将社会的不公、缺陷指出来,并加以改善。我们是普及义务教育后有文化、高素质的公民,民主与法制的思想应该比较浓厚,但也需要那一股正直的较真劲儿才能让我们建设出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 点评:本文抓住蔡先生维权的“较真”精神展开阐述,论证了这种精神的可贵,突出了这种精神在建设和谐美好社会的意义。能发掘普通事件的深刻意义,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认识水平。

学会忍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三分,海阔天空。我们要学会忍,不要让武断和冲动遮盖了双眼,要沉着性子去面对,细作思考之后我们方可发现是忍让我们变得清醒。

逆境和是非麻烦面前我们要忍。某日一银行职员抱怨一蔡姓先生存钱时零钞太多,致使蔡先生以多次存入1分钱的方式来泻恨;银行职员又忍不住心生怒气,故意多收手续费,最终银行道歉也无济于事,蔡先生将银行告上法庭。是非麻烦面前,假如银行职员能一开始就忍住抱怨,之后又忍住怒火,何必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让我们重温历史,韩信忍得胯下之辱,私底发奋图强,日后锻造了忍得的精神,成为刘邦夺取天下时举足轻重的大将;司马迁忍住宫刑的耻辱,倾尽所能,写出了诲世名篇——《史记》,让历史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为史学研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本身也将为世人所铭记。他们在逆境面前,学会忍,暗自下定必胜的决心,十年磨一剑,心中充满了冲破逆境,血洗耻辱的斗志,而不是一味地冲突以致失败得彻底。学会忍,让我们在逆境和是非麻烦面前提高眼力,避免不必要的争端和损伤。所以说,学会忍对于我们有十分必要的借鉴意义!

利益和诱惑面前,我们要学会忍。如今世界,太多利益和诱惑迷惑着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深陷其中迷失自我。文强,这位重庆打黑风暴中揪出来的高官,在职场中忍不住对职权的滥用,忍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背弃了自己的人格,弃人民和国家与不顾,最终一切落空。长江大学英勇献身的大学生的遗体打捞工作,被人利用。八凌打捞公司老板陈波现场收取了3.6万元打捞费用,并额外向学校索要300元购买烟和矿泉水。怎么利益面前八凌打捞公司就不能忍呢?和英雄谈价钱,最终获得的将是一世骂名,永不得翻身做人!我们时刻也要要学会忍,利益和诱惑面前,物欲横飞,不正当的利益如何也不能去获取,无论如何也要忍住可能会饥渴的心,做一个人中君子,利人利己,避免迷失了人格。

逆境和是非麻烦面前学会忍对于我们高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借鉴意义,谁都要忍住备考过程中的不顺。当今社会腐败之风,利益纷争时刻腐蚀着社会,在利益和诱惑面前学会忍对社会每一个成员而言,是不容得去说不重要的。

学会忍,成就人生,服务社会!

点评:本文从蔡先生与银行的矛盾激化入手分析,分析蔡先生的行为有些冲动,如果蔡先生懂得忍让,事情就不会越闹越大。这样认识也是合题意的。但本文在写“忍”时,明显脱离了题目的限制,写成了泛泛的“忍”了,有硬套作文模式之嫌。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由于蔡先生存钱时零钞太多而遭到银行职员的抱怨,此后,蔡先生与银行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最终两者闹到了法院。对此,人们对这件事有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银行服务质量差;也有人认为银行知错能改,应该宽容……其实以上的说法都没有错,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总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一面,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

从前有位父亲有四个儿子。他为了教育他的孩子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事物,要他们每人选一个季节去观察梨树。老大冬季时出发,回来时对父亲说,梨树又老又丑,没有一点生机。老二从春季出发,回来时,说:“梨树长出了新叶子,看起来生机勃勃。”老三夏季时观察说:“它开满了花,充满希望。”老四从秋季出发,回来时说:“它结满果实。”于是父亲让他们在一起交流。他们惊奇地发现,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而是应该从多方面去分析,从中体会更多的感悟。

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今年春运期间,首次实行火车票实名制,目的是为了预防黄牛党的出现。对此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不好,有人却认为无所谓。因此有些人在出站时随意把印有自己姓名及身份证号码的火车票随意丢弃。可是黄牛党虽然消失,但却给了不法分子有利可图。为此,有人认为要取消实名制。这告诉了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或不好的一面,要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对待它。

其实,不管是人们对蔡先生与银行争执的事情的看法,还是火车票实名制的争执,以及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就下结论,而是要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认清问题所在。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从中体会其中的道理,会让你受益无穷。

点评:本文对题目理解不准确,没有把握住事件才是核心材料,没有理解所给材料的命题立意,属于偏题作文。(冠华作文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年轻的商人外出经商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而痛不欲生,欲跳湖者,碰上一位老者,他叙述了自己的悲惨境遇,希望老者点化。老者令他用最大的气力砍开地窖里一块方形巨冰。商人拿着斧头猛烈的重击坚冰,只能在冰面上划下一道细微印记而泄气。老者将冰块放到铁锅中煮。老者吩咐他,一定牢记整个过程。随着锅内温度升高,坚实的冰块开始慢慢融化。老者问有何领悟?商人高兴地说:开始方式不对,不该用斧头劈,得用火烧。老者摇头。商人想了想说:冰块变成水的事实告诉我,再强大的敌人也有它的弱点。老者又摇头。“这是成功人生的三境界。第一境界:百折不挠;第二境界:周济天下;第三境界:功成身退。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水样的年华多壮美

一位年轻的商人外出经商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而痛不欲生,欲跳湖者,碰上一位老者,他叙述了自己的悲惨境遇,希望老者点化。老者让商人用斧头将冰砍开,不管商人使用多大力气,冰仍然是艰苦的。后来让商人用锅煮,坚冰才化开为水。从这两个人对冰的不同态度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水以任何形式存在,它总是客观具体存在的,与环境融合在一起,这种坚持、滋养和谦恭的品性,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最高追求吗?

固态水:毫不屈服

人生当如固态水,坚强无比,坚忍于心,保留自己完美的人格而不受影响,超脱于世俗,此乃第一境界。

司马迁以冰一样的坚硬性格铸成笔墨,以冰为坚贞,挥就不朽的佳作,以表坚贞不愈的心性;苏武以冰心一样的气节,拘于寒冷的塞外,心系中华,忠君爱国坚如寒冰,任岁月琢磨,永不熔化;布鲁诺追求真理,虽身外火焰缠身,烈火腾腾,但内心仍如千年寒冰般坚硬,信念依旧,怎惧烈火焚心?那外柔内刚,凸显冰火两重天的决绝性格。

由此观之,冰一般坚守自己人格的人,无不青史留名,令人敬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液态水:周济天下

人生如液态水,当我们修炼自身品行后,切不可限于我们自身的狭小,我们一定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于那些身处困境无力自助的人,更应毫不犹豫如水一般细致入微地体贴关心。或许,在古代中“士”地位不高,但他们却能以天下为己任,忧国伤时。他们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在国家和百姓之后,正如曾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难道不是有如水般的周济天下、普度苍生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吗? 气态水:功成身退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大商人范蠡,在看清越王勾践的丑恶嘴脸后,毅然在越国打败吴国胜利的时刻,驾一叶扁舟,携美女西施,泛舟五湖。虽失去了权力地位和高爵显位,但是换来了一种极大的宁静幸福。功成名就,华丽转身,全身而退,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大智慧和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人生如气态水,之所以可以功成名退,是因为他们早已超然物外,将自己化于无形融入万千世界中。他们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当他们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而转换形式罢了。

无论你的人生是固态的水、液态的水、还是气态水,都不必担心。因为什么样的人生都是无可替代的。正是因为有着各式各样的水一样的人生,有着自由灵活,变化万千,超然物外的志趣,所以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心中才会如水一般的纯净。也许就在不经意间,你心中的那片水就会流淌于人们的身边,生命中正是由于这些“水”的存在而越发精彩。

追求成功,追求如水一样的豪迈人生。

【点评】

1.题目需要再斟酌以下,看是否可以换一个更好的。如“水样人生铸年华”。

2.三个小论点作为文章的小标题,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生三重境界之美。

3.在举事例之后的论述十分重要,应该紧扣论点,展开画龙点睛式的论述。(冠华作文网)

成功人生的三境界

一个上任被朋友出卖,人财两空,想要自杀。他向一位老者述说,希望得到老者的点化。老者带他去了一个冰窖,让他砍开一块坚冰。无论商人怎样用力,却只能在坚冰上留下一道痕迹。老者让他把坚冰放在锅里煮,一会儿,冰就化成了水。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了深刻的启示。做人就要像水凝结成坚冰一样,水凝结的坚冰却比水更坚硬,无论怎样砍,都看不开,这是水百折不挠的境界。第二阶段是周济天下,人生就像水一样,成功的人给人带来的是清爽喜悦的感觉;而第三阶段就是功成身退,就像水一样柔弱而隐忍。由此可见,成功人生的三境界就是百折不挠、周济天下和功成名退。

第一境界:百折不挠立恒心

做人做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恒心和毅力。每个人的一生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挫折和苦难,但是一定要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美名享誉海内外。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成功背后的艰辛和挫折呢?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失败的打击,都没有瓦解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斗志,为祖国人民都能吃上饱饭,解除忍饥挨饿的痛苦,实现温饱,他坚信成功就在不远处的那个待他。于是,他没有被失败击倒,愈挫愈勇,带着他的团队,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写作的精神,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忠于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他的目标终于实现。

第二境界:周济天下献爱心

每个人都来自社会,享受着人类的文明和科技的成果,当然,我们在成功之后,还要回报社会,对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关心他人,周济天下,便成为儒家处身立世的目标和责任。美国的前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就是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著名的慈善家,他是大富翁却不吝啬,已经为世界贫困者捐资数亿美元,他凭借自己的爱心,造福社会,造福世界。在他的带领下,各国的富翁们纷纷行动起来,捐款,甚至提倡裸捐,就是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献出来。

第三境界:功成名退有清心

在古代的英雄豪杰们当中,有一些智慧之士。他们做一个大事后,功成之际,寻求隐退。不为成功而张扬显耀,不为贡献而卖弄,不为荣耀而显白,即使是自己的事业,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选择了退让。这种大智慧的运用,往往化解了某些矛盾,赢得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人们的好评。华人首富李嘉诚,年事已高,但头脑清醒,处事睿智。在自己身体还硬朗的时候,依然将自己身下的资产全部非配给子女,使资产和平过渡,顺利交接,而他自己此时,没有任何烦恼,正在享受晚年的快乐。

可见,作为一名时代的青年,努力学习和追求人生的三种崇高的境界,励志做一个

年轻时百折不挠,成功后周济天下,如果我们老了那天,也会智慧地选择清心恬静地生活!

【点评】

1.作者审读材料,确定立意,精准地命题:“成功人生的三境界”。

2.三个小标题,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第一境界:恒心”、“第二境界:爱心”、“第三境界:清心”,给人感觉层层深入,不断递进,是文章的结构严谨。

3.语言温婉清心,读罢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使人感到一丝丝温馨。仿佛置身于学子成长的大环境中,看到了青少年的成长和成熟,听到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成长,走向成功的足音。(冠华作文网) 水的智慧:坚强、周济、退隐

冰遇热而化成水,水继而转变成为蒸汽,水又能想到这个物理现象竟包含着人生的三种境界呢? 人心如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的境界不等罢了。

冰虽为水,却比水更坚硬百倍。越是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般的特征,因此,那样猛烈的重击,也只能在光洁的冰面上划一道细细的痕迹。人的品性经过长期的磨练后不也如坚冰一样吗?

百折不挠与愈挫愈勇。有多少人柔软脆弱,不堪一击?既对失败惶恐不安,又对失败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梦想,这样的性格,就会没有人生目标。如果跌倒了你就不再爬起来,永远会滞留在成功的起点。曾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坚持一下,成功就在脚下,百折不挠地挑战挫折,直到最后的成功。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只要百折不挠,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1832年,林肯失业了,接着州议员竞选也失败,再接着一年不到,自己的企业倒闭,为偿还债务道出奔波,历尽磨难。随后林肯再一次决定参加州议员竞选。这一次,他成功了,所以才有了我们熟知的林肯总统。事实上,他尽管一次次失败,却又一次次奋起,一直没有放弃。他在一次次遭受痛苦后,可他仍然愈挫愈勇,跨入了人生的第一境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周济天下与感恩无限。朋友,当你因百折不挠而进入成功的第一境界时,你是否想到,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就像水一样,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温柔善良而又谦卑之心。它以不参加争斗,自甘流向低洼之地,哺育世间万物,却从不向他们索取。当你锦衣玉食香车宝马时,你是否想到这个世界上的某处还有那么一群人,要把一个馒头分成几份吃?是否想到还有上不起学的孩子?是否想到你曾经帮助过他,发达后他还不忘记的人?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境界:周济天下,感恩无限。美国的比尔·盖茨,巴菲特,中国的陈光标等人,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雾虽无力却有自由本性。聚可成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间。《道德经》说:“功成名退,天之道也。”功成名退,便可获得一分独特的自由。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因为丈夫也是参议员少数党领袖,作为他的妻子,赵小兰决定不再参政,功成名退,相夫教子,享受人生的自由、静谧与美好。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雄,范蠡却功成名退,被封为上将军,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的古训,所以明智地选者了隐退江湖,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返。”传说范蠡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致富。他完成了成功人生的第三境界:理想选择,功成名退。

青年学子们,人生如水,百折不挠,成功不忘周济天下,功成名退享受自由,这便是成功人生的三种崇高的境界,这便是水的智慧。大智若水,上善若水。

【点评】

1.题目“水的智慧:坚强、周济、退隐”,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涵盖了文章的内容,给读者深刻印象。

2.作者善于将小论点放在每部分的段首,具有统帅全段,点明中心,将其串起来,就是文章的论述线索。

3.文章首尾照应。开头“冰遇热而化成水,水继而转变成为蒸汽,水又能想到这个物理现象竟包含着人生的三种境界呢?”结尾“青年学子们,人生如水,百折不挠,成功不忘周济天下,功成名退享受自由,这便是成功人生的三种崇高的境界”。结尾还深化和升华文章的中心。作者并能够联系青年实际,发出号召。(冠华 一、设喻明理,深入浅出

设喻明理,就是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或典故作比喻,来说明人们比较生疏的抽象的道理,以达到喻理结合、虚实相生、深入浅出的效果。这种议论方法,可以提高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改变议论文常见的枯燥、沉闷之风,读后给人以新颖活泼之感,是议论文出新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就其篇幅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

1、局部性的运用

这是相对于全篇而言的,就是在文中的某个部分运用比喻。这种情况,小及句子,大到段落,灵活多变,信手拈来,难度不大。它讲究的是个体优势,是局部的求新,但要让读者感觉出“新”来,就某一句子是难以达到的,因为它过于单薄,运用也十分普遍,也就是说,要体现创新优势,最好是整段性设喻。例如《拿来主义》的第8自然段,全是由比喻构成的。一开始即点明取譬设喻说理的特点,然后具体设喻,用从祖上得来一所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以“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跑主义者,以“昏蛋”比喻裂割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患者,以“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这样,就将对待外国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三种错误态度,作了入木三分的揭示,形象逼真而不乏幽默之感,令人捧腹之余而沉思其理,具体形象,准确生动,把比较深奥的道理说得鲜明突出、通俗易懂,令人耳目一新。

2、整体性的运用

这是相对于局部而言的,就是在全文中都运用比喻,至少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这种情况,涉及内容多,范围广,篇幅长,相对于局部运用来说,难度要大得多,它不仅要考虑设喻的方式,还要考虑内容的吻合,还要去考虑前后比喻的协调,前后内容的连贯。例如议论文《理想的阶梯》,就通篇运用了比喻手法,但它不是每句话都在用喻,也不是每个段落都以比喻为主,而是在议论的关键地方都进行了设喻,请看关键语句:

理想的阶梯。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奋斗的人。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以上这六句话,有题目,有总论点,有分论点,有总结论,都运用了比喻,集中体现在“阶梯”上,喻说了达到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勾勒了理想与奋斗的关系,而且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进行论证,既构成了本文总—分—总的格局,又深入浅出地说清了问题。这样,以喻为题,以喻领起,以喻收束,以喻分论,说理具体形象,新颖别致,令人爱不释手。

运用设喻明理的议论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要明确目的,比喻是为说理服务的,只是一种手段,不能孤立地用喻,讲究喻与理的一致性,不能成为说理的累赘,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巧用描写,具体形象

描写是一种表达方式,多用于记叙的作品之中,如果把它运用到议论文里,以之论理,不仅照样具有说服力,而且可以增加论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幽默感,产生意想不到的议论效果和出奇制胜的积极作用,是使议论文出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寓理于具体感性的形象之中,使人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信服由此阐述的抽象的道理。这样议论文就不再枯燥了,也没有空虚之感,我们看到的是触手可及的形象,有物有据,有

血有肉,实实在在,具体充盈。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某一句话,也可以用于某几句话或某几个段落,还能够通篇运用。就描写角度来看,不外乎如下两种情况:

1、正面描写。这种方法,多出现在立论文中,多运用于正面的人事物,可以对论点进行形象解说,也可以对论据进行具体的绘制,还可以对论证方法作形象的勾勒,从而达到以描写来论理的目的。这种描写,一般带有明显的褒赞色彩,如方志敏同志在《死》一文中的论述文字:

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睡在猪栏狗窠的场所!不稀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的苦工!不稀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

这段文字,就是通过对两种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形象描写,论证了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必须具备坚定立场与献身精神的道理。语段以作者“我”为议论对象,采用了一正一反的对举方式,有物的形象对比,如“大厦”对“茅棚”、“大菜”对“住所”;有事的形象对比,如六个“不”和两个“宁愿”,态度鲜明,有力地表现了方志敏的精神品质,字里行间虽然没有直接的论述,但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给人的形象感、直观感和新颖感是非常明显的,描写对论理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2、反面描写。这种方法,既可以出现于立论文中,也可以出现在驳论文中,但都必须用在反面的人事物身上,要么对反面观点进行形象性的描绘,要么对反面的人事物进行必要的形象化的展示,还可以对错误的矛盾的论证方法或逻辑关系进行形象的勾勒。描写中,含有一定的嘲弄或讽刺意味,感情色彩多以贬斥为主。例如《别了,司徒雷登》第16自然节,语段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政府如鸟兽散为背景,具体描写了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无可奈何花落去”“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丑态:他“坐着不动”,“睁起眼睛”,他看到了“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还看到了人们“喊口号,讲革命”的情景,就是“没有人去理他”,于是“只好挟起皮包走路”。你看,这里句句都有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司徒雷登带着强烈的失落感和惨败心境离开中国的神情,读后,既有大快人心之感,又无不对作者这种入木三分的刻画手法叹服之至,这些都是形象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形象描写是议论文求新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时要注意一点,就是描写要恰如其分,要适度,一般不大量运用,不围绕一个对象运用,描写中含有浓厚的议论成分,为说理服务,只要达到了说理的目的既可。

三、生动活泼,议论风生

生动活泼,议论风生,就是在议论中充满活力,能激发人感动人,兴致盎然,富有情趣,这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来的,是议论文语言上的求新。语言运用涉及范围很广,遣词造句,语调语法,语汇语感,语序语气,还有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等。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任何一种议论之中,也可以运用于文中的任何位置。在议论文创新方法中,它是最生动、最方便、最活跃的一种。就运用形式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

1、遣词造句生动活泼。这主要是指在语言的运用上,采取多种表现手法,诸如幽默、诙谐、讽刺、夸张、反语、含蓄、隐晦、讳饰、假设、整散交叉、庄谐并重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既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又给人以新颖独到之感,从而很好地服务于议论内容,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鲁迅先生的《不懂的音译》,就是一篇语言形象、活泼风趣的战斗檄文,请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倘如他的尊意,则怎么办呢?我想,这只有三条计。上策是凡有外国的事物都称之为洋鬼子,……下策是,只好将外国人名改为王羲之唐伯虎黄三太之类,例如进化论是唐伯虎提倡的,相对论是王羲之发明的,而发现美洲的则为黄三太。

这段文字,采用了夸张用词的方法,它以假设起始,顺着对方的意思往下说,列举了上中下三条计策,重点是论述“下策”,构成总分格局,于是,进化论的提倡者竟成了唐伯虎,相对论的发明者竟是王羲之,发现美洲的竟为黄三太。毫无疑问,这里多处运用了夸大其词的方法,但却丝毫没有荒唐之感,反而在一笑之中领悟到了作者的真意,批判和讽刺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产生了很好的论证效果。语言的新颖活泼是显而易见的。

2、多用修辞,议论风生。修辞是专门解决语言好不好、美不美、新不新的问题,议论文要想创新,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应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它比其他创新方法的运用难度要小一些,要方便简易一些。但这里强调的是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议论风生,这样,才能形成语言优势,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柳斌杰先生《事业篇》中的第二段,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首先,连用四个设问,构成问句排比,并嵌用“象牙塔里”和“高楼深院”两个比喻,摆出浪费人生的种种表现,概括了四种不同的类型,促人深思;然后,通过两句概括的话语过渡,进入评析文字,否定在“酒色财气”和追求“金钱、财产、享乐”中浪费一生的人生观,又运用了“蛀虫”、“贼”和“奴仆”三个比喻和一个排比,最后,又通过一个“保险柜”的比喻,提出中心论点,可见,语段中共运用了设问、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而又以后者为主,使语言生动形象,令人爱读。可见,这段议论语言十分精彩,主要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来实现的。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浮华造作,不能以辞害意,不可过分讲究语言的新颖,而产生生硬之嫌,因为创新的目的是为说理服条的。

四、反弹琵琶,独辟蹊径

反弹琵琶,独辟蹊径,是一种违反常情常理的逆向思维写作活动,是相对于正向和顺向写法而提出来的。它的优点是一反人们熟知的陈旧观点,发人深醒,令人耳目一新,因而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种写法的意义,可以增加新的议论领域,扩展新的思维空间,辩证客观,积极向上,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透彻了解,是一种创新的好方法。

反弹琵琶的显著特点是一个“反”字,就是与人们的观点相反,认识相反,态度相反。而在实质上则是转换角度,选准角度。角度选不准,选不好,就无法进行反弹。要写好这类作文,就角度而言,可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角度要小。反弹琵琶议论文与写一般议论文一样,选择的角度一定要小,这样,可以很快进入反弹重点,容易把问题写深写透,增强反弹力度。角度小,就是从某一个方面来切入,余者可以不及,这样,反弹内容集中,降低写作难度。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东施效颦”,不仅不应遭到人们的耻笑,相反,人们应当向她表示足够的敬意。东施既想“效颦”,说明她有自知之明,既知自已貌丑,也知貌丑者不为人喜,不该轻易抛头露面。但东施不自暴自弃,不避已丑,不畏外嫌,竟然敢冒风险,在众目睽睽之下效法西施的身姿。她这种敢于学美的精神和勇气,实在可嘉可敬!

“东施效颦”这个典故用作贬义早成定论,而该文却对此进行反弹,为东施“翻案”,并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论据。可见,作者的反弹是从“美”的角度来进行的,是从“勇敢美”方面来议论的。东施不避丑、不怕丑,敢想敢做,付诸行动,“可嘉可敬”。由此看来,作者翻案有理,反弹成功,应该说,主要是独力于选择角度小。反弹琵琶作文,从一个很小的角度来写,不失为聪明之举。

2、角度要巧。反弹作文,角度是十分新颖的,但光新还不行,还要巧,要产生以一驭十、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巧”的概念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来比较省力顺手,无须花大时间和精力就能把道理说透。二是人们很少写过见过的角度,易于获得创新价值。例如,“头冷顾头,脚冷顾脚”,这是一个传统的观点,是被人们否定了的,多表现为贬义,它的意思是就事论事,不作通盘打算,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一种十足的实用主义,其结果是问题越出越多,直至最后到处都出现了问题而无法解决。如果对其反弹,为这个反面格言正名,仍然可从本身的实用主义出发,从正面肯定这句话的价值和意义。现实生活中,“头冷顾头,脚冷顾脚”是正确的,这种做法也具有普遍性。如果“头冷顾脚”,或者“脚冷顾头”,既不合实情,也容易出问题。这样反弹,写来十分巧妙,情理相济,令人可信。

反弹琵琶作文的出新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铺势文字,这是基础,就是被反弹的传统的原来的观点,文章起始,要把它摆放出来,还可作适当解释,为下文反弹做准备、打基础。但这种文字只是个引子,不可多写。二是不能诡辩,这是关键,虽自圆其说,但要持之有据,论之成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让读者信服,如果陷入诡辩的怪圈,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这样的“新”也就没有意义了。

五、平中见奇,推陈出新

平中见奇,推陈出新,就是在平淡中发现和挖掘出新奇巧妙之处,踢除原有陈旧的东西,创造出新鲜活泼的内容来,是一种作文求新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平”和“陈”的基础上,而重点又是“奇”和“新”。这就要求作者,对于一些平淡陈旧的东西,要放出眼光,进行分析、剖解、取舍,尤其要存同求异,抓住异点,如泥沙中淘金子,使之闪闪发光,令人炫目。这样的文章,就能够生出新意。 这种方法的运用,就议论要素来看,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

1、使论证方法平中见奇。

论证方法,无非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等几种,对于它们的运用,如果简单地在文中出现,只能成为一般议论文而已。要想出新,写出新意,在论证方法上必须有所突破,即使同是举例论证,也要与众不同,这样,才能产生平中见奇的效果。例如,有一篇题为《“8-1"和“8+1”》的议论习作,在运用论证方法上就很奇妙。文章虽然运用了举例论证,但在具体操作时,并不是某某人怎样怎样,某某事如何如何,而是别出心裁地采用简明的公式来代替事实以证明论点。作者指出,三个和尚无水吃的原因是“住持管理无方”,这就极具出新效果,而且在运用例证法的时候,还巧妙地出现了许多算式,从“1×2=2”到“3×0=0”,先后运用了六个简明的算式,它既是客观事实,又是改变了角度,是从数学方面来证明观点的,带有分析推理的意味,可谓平中见奇,增强了论证效果,显然高人一筹。

2、使事实论据推陈出新。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运用较多的是事实论据。在事实论据中,运用最多的又是名人名事。但话又说回来,这些名人事迹,你用我用大家用,当时用后来用长期用,难免有陈旧之嫌,有味同嚼蜡之感。对于这些论据,如果非用不可,必须用其鲜为人知的方面,而人所共知的方面应尽力回避。这样

才能出奇制胜,推陈出新,获得较好的议论效果。例如,有一篇《谈尊重父母》的议论文,文中列举了人所共知的张海迪的事迹,但并非她的顽强生活、坚持学习、逆境成才等方面,而是她这样做的原因是为父母争光,尊重父母,不负父母养育之恩。请看其中的几句话:

张海迪深知,她能够活到现在,都是父母给予的,他们吃了多么大的苦,操了多少的心血啊!于是,她为了减轻父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勇敢地生活着,不屈地努力着,终于给父母以极大的安慰,从这个角试来看,张海迪不仅是我们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学习的楷模,而且还是一个极为尊重父母的大孝女呢!

这段议论,用的虽然是人所共知的陈旧论据,但出现的却是人们并不熟知的新鲜方面,论证效果也就不同凡响了。

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一味地求新而好新猎奇,要在求实的基础上求新,不能盲目求新,不能把“新”作为点缀物,这是至关重要的。

六、中心包围,多方阐发

中心包围,多方阐发,就是围绕某一个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阐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广度是面上的内容,深度是点上的内容,点面结合,纵横兼顾,可以取得良好的论证效果。对于这种方法,要达到求新的目的,必须做到确定好中心,包围要全面,阐发要透彻,但更主要的是在结构上要缜密严谨,形成一种美感,这种美就是匀称美,以匀称求新,以匀称悦人,从而达到新颖活泼的目的。具体运用有两种情况:

1、整体性的中心包围。这是从全篇来说的,就是某篇文章的结构,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形式,“总”属于“中心”方面,一般是中心论点,也有的是中心论题;“分”属于“包围”的方面,至少要有两个方面,但也不可太多,多了容易增加篇幅,写作难度相对加大。这“分”的内容之间,不管有几个方面,都必须是并列关系,不能重合交叉。例如,富兰克林的《哨子》,就是在中心包围方面运用得最为充分的一篇。

这篇议论文共有10个自然节,开头三节叙述自已的一个生活实例:为“哨子”付出过高的价钱,带来悔恨,是引起话题,议论的发端;第10节,即结尾,提出中心论点:许多人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的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太高的代价,这就是全文的总,是全篇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包围的是六个自然节,即四至九节,它们又是包围中心的“分”。这些包围的段落,字数大致相近,句式基本相同,而每一段几乎都有“为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形成反复式照应,构成了上挂下连、严丝合缝的连贯效果,但在内容角度上却千变万化,涉足广泛,举例是丰富的,包围是严密的,幽默含蓄,意味深长,新颖巧妙,可见一斑。

2、局部性的中心包围。这主要是从某个段落或层次上而言的,即小论点或小论题为“总”,是中心,包围的是“分”,是围绕中心而构建的,其基本形式和体例,与上面那种情形大致相同,只是相对于全篇来说,内容要少得多,篇幅要小得多,写作难度也相对降低。例如:

我们青年人也应该具备这样的虎性。学习时,选下了目标,就应按计划学下去,持之以恒,潜心钻研,务必学出成绩。在战斗中,就要像猛虎下山一样,英勇顽强,攻无不克。对待工作,要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脚踏实地,坚持到底。对改革,要有胆有识,敢于破除陋习,勇于开创新路。这些难道不是我们从虎身上得到的启发吗?

这段文字,以“虎性”喻说人事,采用了总分总的构式。语段共有六句话,第一句和第六句是总,是观点,是中心,二至五句是分,从学习、战斗、工作、改革等四个方面包围中心,论述这几个方面应有虎的作风和气魄。这样,以喻说理,以分围总,形象生动,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获得了理想的创新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包围中心的“分”的方面,无论是内容上、范围上还是概念上,都必须是并列的关系,都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考虑,论述问题尽可能全面一些,深刻一些。

七、旁征博引,为我所用

旁征博引,就是在议论文中广泛大量地援入引用内容,以充实论证,增加力量,获得创新效果。这种方法,如果从新鲜的角度来看,引用的形式要千变万化,引用的内容要多种多样。这样,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要在引用上创新,必须在“博”字上下功夫,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1、引用的次数要多。这是从量上和频率上来说的,主要是指在议论中要多次引用,可以间接引用,也可以直接引用,可以是完整引用,也可以是部分引用。引用的次数一多,阐述的道理就会充分,内容就会充实,说服力就会增强。由于是用别人的话,来证明自己观点,而且是不止一次地证明,新颖之感也就由此产生了。例如习作《种花和种刺》,在论述“种刺”一节里,习作者主要采用了引证法,语段不到二百字,而引用就达有四处之多,占了近四分之一文字。先后引用了民谚、格言、成语和经典等。这样,不仅充实了论证内容,而且增加了论证色彩,使议论生动活泼、新鲜悦人,收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

2、引用的种类要多。这主要是说引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能单一专一,如不可能都引用谚语,即使再充分,也不能写出新意来,甚至会产生累赘、单调之感。种类要多,就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之中,引用的形式多彩多姿,千变万化。这样的引用互相印证,彼此配合,可以给人生气勃勃、清新自然之感。就引用形式来看,可以有很多为我所用,包括经典著作中的言论,科学上的公理和定律,尽人皆知的常识,内涵精辟的格言、警句、谚语、成语等等。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有志不在年高。”这张蓝图的起笔是“有志”。俗话说:“不怕路远,只怕志短。”一个人有无成就,决定于他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不论是在过去旧社会或在今天新社会里,凡是那种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做一天各尚撞一天钟”的人,总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一个人民大学生“志在四方”,只有胸怀革命,才能精神振奋,胸襟开阔,意志坚强,从而增长智慧,使学业不断进步。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这段文字围绕“有志”展开议论,阐明了作为未来大学生“立志”的重要,语段只有二百来字,但引用竟达五处之多,而且,这些引用涉及多种形式,既有俗语,如第一二两处,又有领袖论断,如第三处;既有成语,如第四处,又有名人名言,如第五处。这五处引用,就达四种形式,而且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首尾和中间均有;而且有长有短,有完整引用有节录引用,变化灵活,充满生气,激发人们健康向上的激情,给人的感觉是十分新颖的。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引用要真实,不能造假,不能张冠李戴,要保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引用不实,不仅达不到引用的目的,而且会造成论证的失败。

八、富有哲理,意味深长

富有哲理,意味深长,就是议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充满智慧,给人以启迪、教益和警醒。这种方法,主要是从内容上提出来的,而落脚点是在句子上。运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句子,必须言简意赅,以精短

的语句传达丰富的内容,语句越精粹凝炼、富有哲理、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就越显示出新鲜的特点,就越给人以新颖之感。可见,这种求新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初写议论文者是难以做到的,而如果有意味地去努力实践,可以锻炼写作者议论创新的睿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这种方法,在运用形式上,有如下两种:

1、多用警言佳句。

就是在议论的时候,所用的句子要涵义深刻而动人,但又不是警句的堆垒,而是上下联系很紧,表达意思明畅,说理透彻。这些句子,可长可短,以短句为主;可明可蓄,以蓄为主;可整可散,以散为主。它们互相配合,彼此作用,共同为创新服务。例如,弗兰西斯·培根的《论求知》,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写成的议论文,也就是说,这篇议论文,语言精炼有力,警句很多,不少已相沿成为有口皆碑的名言,请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辨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这段文字共有五句话,每句话都富有深刻的内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第一句运用了排比和对比手法,指出不同的人对知识和学问的不同态度,让人对号入座,给人们以警醒;第二句运用对比手法,摆出两种知识,重在书外知识,强调实践的重要;第三句顺着第二句往下说,告诫人们学知识要经过实践,明确途径;第四句又用对比。指明应怎样对待书本知识的正确态度,辩证客观,一分为二;第五句仍用对比,阐明了求知目的,否定错误做法,指出了正确的方面。可见,这段文字虽然理论性很强,可人们并不感到枯燥,其主要原因就是富有哲理,意味无穷,产生新颖有趣之感。

2、文句整齐有力。

就是在议论时,所用的语句以整句为主,以短句为主,多用对比、对偶、排比等手法。这种情况,不仅在句意上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而且还给人以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的美感,于是新颖之感也就由此产生了。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在批评主观主义态度的语段中,所用句子短促有力,整齐工仗,很有韵味。第一句是观点,然后是:两个“或”字句,构成并列,双双相对,基本工整;一“无”一“有”,构成对比对偶;两个“而不”,对仗十分严格;三个“拿了”,形成排比,揭示危害;四个“大敌”,又用排比,提出实质。可见,这段文字,以整为主,以散配合,整散相间,错落有致,可谓语言优美,新颖活泼,趣味横生。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句子不宜过长,但也不是都用短句,这是载意创新的关键。写作时,能短则短,少用长句,或者化长为短,实在非用长句不可时再嵌用一些,以形成语言错落之势。

九、诙谐幽默,趣味横生

诙谐幽默,趣味横生,就是议论有风趣,引入发笑,意味深长,使读者感到有意味,有吸引力,从而给人以新鲜之感,获得较好的议论效果。这种方法,主要是体现在语言上。但它又是为内容服务的,能产生更好的议论意义。运用中,可以灵活掌握,随时操作,讲究的是独立行动,是个别的参与,是一种语言运用技巧,甚至一个词语也能起到这种作用。

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灵活多变,具体运用形式又有两种情况:

1、喜怒哀乐成文章。这是从整体上和感情角度来说的。它主要是指一些文艺性的议论文,即杂文。这种文章,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特点,而且这种语言风格并不是局部的运用,更不是个别的行动,而是通篇见用,形成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生动幽默,尖锐泼辣,以适应喜怒哀乐的需要。运用时,或寓庄于谐,举重若轻;或旁敲侧击,切中要害;或说理明彻,而富于感情色彩。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把历史名人当道具、工具,并非自今日始,所谓“拉大旗做虎皮”源远流长。远的不说,说近的,前十几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孔子、孟子被绑来“陪斗”;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孔子、孟子又被人拉“下海”。五四时代喊出“打倒孔家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的“孔家店”真的开张了,而且触目皆是。更有胆大妄为者,一些当代名人尸骨未寒也弄得陵寝不安,窃取名人之名办厂、开店,毫不理睬名人之后的抗议;等而下之者,搜罗名人隐私,编造名人情节,出书出报、牟取暴利。

这段文字,选自晚钟先生的杂文《孔子“下海”》,文章主要讽刺了一些经商之人利用古代名人做过分广告的现象,语言辛辣有力,趣味横生,节选文字更体现了这一特点。语段先用对比手法,以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孔孟的不同态度,也即孔孟的不同遭遇,来嘲讽人们一味追求经济的过分做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运用概括性笔法,罗列了类似上例的种种做法,将论证内容和范围扩展开来。这段文字以“怒”以“哀”为主,讽刺幽默,抨击有力,内容的严肃性和语言的文艺性有机结合,新颖别致,妙不可言。

2、创造新词成文句。这是从句子和词语角度来说,属于微观上的创新。它的特点,是讲究个体优势,进而影响整体,相对于全篇来说,这些创造的新词,犹如大草原中点缀的花儿,对全文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以新夺人的效果。例如,鲁迅先生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关于“道”的论述。首先解说了三种“道”,即“怒道”、“直道”和“枉道”,重点是后者,这三个词语就具有独创性,用于一段,构成比较,既严整又新颖,令人过目不忘。然后重点论述不打落水狗的原因,又创用了“唉人”、“齐观”和“纵恶”等三个新词,概括力表现力都很强,增加了语言色彩,给从以新鲜的印象和清新的感觉。

运用这个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创造新词要恰当,要符合造词规律,要有助于表现力,不能搞文字游戏,不能庸俗化,更不能深奥而令人难以揣摩,其创新的标准是,既让人明确意思,又给人以新颖之感。

十、铺垫蓄势,以退为进

铺垫蓄势,以退为进,就是在议论之中,先用若干文字作适当的铺垫,以形成蓄势和退势,然后奋力前进,或猛击对方,置之于死地;或进入深层佳境,从而获得较好的论证效果,使人获得新鲜之感。可见,这种方法,形如拳击,先收拳于胸,运足气力,然后再猛攻对方使倒地,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退是基础,是手段,进是深入,是目的,重点在进。这种方法多用于驳论文,立论文也有市场,是论证力度最大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新颖独特的形式。

这种方法的运用篇幅,不外乎两种情况:

1、局部性的运用。就是在议论的部分文字中运用这种方法,多则一个段落,少则一两句话,这种情况,文字不多,运用灵活,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请看《“友邦惊诧论”》中的两句话: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这两个复句,就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论证方法,都是转折关系,以“但”为界,前面是铺垫蓄势,是“退”,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后面是“进”,进击对方,重点在进,它揭示了学生请愿的原因,揭露了大人老爷们葬送土地、卖国求荣的罪行,抨击了“友邦”所谓“秩序”和“文明”的反动本质。可见,这种方法,论证有力量,有层次,有梯度,灵活简洁,方便自如,创新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2、整体性的运用。即整篇文章是由“退”和“进”两部分组成的,退进各占一次频率。这种情况,退和进的文字都会明显增多,尤其是“进”的文字,往往是议论的重点和主体所在。“退”的基础要牢固一些,扎实一些,“进”的内容也要充实一些,详尽一些。至于退进的形式,除了仍以“但是”之类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为界而外,退和进的内容一般不用于同一个段落,因而退进的标志各阶段更为明显。吴桐先生的《“旁观者”未必清》,就是以这种方法写成的议论文,全文共11个自然节,其中前2节为“退”,后9节是“进”,退进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前三节。第一节是“退”,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传统观念进行解说分析,承认其有道理,表示肯定,构成蓄势和垫笔。第二节是“进”,对传统说法进行否定,通过“然而”转折,着重列举一些旁观者的言语和特征,然后用一个极简的独立段落提出观点,即旁观者“一点也不清”。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这个观点来阐述的,都是表示“进”的文字,从而逐步深入地论述了“旁观者”未必清的道理,不仅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而且赋予传统观点以反向的新鲜的意义,令人耳目一新。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点蓄势即“退”的文字不宜过长,以免冲淡主体内容,造成反客为主之弊;二是要明确“退”的目的,它是为“进”服务的,是“进”的基础和垫托,一切从“进”出发,为“进”考虑。(冠华作文网)

一、设喻明理,深入浅出

设喻明理,就是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或典故作比喻,来说明人们比较生疏的抽象的道理,以达到喻理结合、虚实相生、深入浅出的效果。这种议论方法,可以提高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改变议论文常见的枯燥、沉闷之风,读后给人以新颖活泼之感,是议论文出新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就其篇幅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

1、局部性的运用

这是相对于全篇而言的,就是在文中的某个部分运用比喻。这种情况,小及句子,大到段落,灵活多变,信手拈来,难度不大。它讲究的是个体优势,是局部的求新,但要让读者感觉出“新”来,就某一句子是难以达到的,因为它过于单薄,运用也十分普遍,也就是说,要体现创新优势,最好是整段性设喻。例如《拿来主义》的第8自然段,全是由比喻构成的。一开始即点明取譬设喻说理的特点,然后具体设喻,用从祖上得来一所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以“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跑主义者,以“昏蛋”比喻裂割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患者,以“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这样,就将对待外国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三种错误态度,作了入木三分的揭示,形象逼真而不乏幽默之感,令人捧腹之余而沉思其理,具体形象,准确生动,把比较深奥的道理说得鲜明突出、通俗易懂,令人耳目一新。

2、整体性的运用

这是相对于局部而言的,就是在全文中都运用比喻,至少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这种情况,涉及内容多,范围广,篇幅长,相对于局部运用来说,难度要大得多,它不仅要考虑设喻的方式,还要考虑内容的吻合,还要去考虑前后比喻的协调,前后内容的连贯。例如议论文《理想的阶梯》,就通篇运用了比喻手法,但它不是每句话都在用喻,也不是每个段落都以比喻为主,而是在议论的关键地方都进行了设喻,请看关键语句:

理想的阶梯。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奋斗的人。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以上这六句话,有题目,有总论点,有分论点,有总结论,都运用了比喻,集中体现在“阶梯”上,喻说了达到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勾勒了理想与奋斗的关系,而且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进行论证,既构成了本文总—分—总的格局,又深入浅出地说清了问题。这样,以喻为题,以喻领起,以喻收束,以喻分论,说理具体形象,新颖别致,令人爱不释手。

运用设喻明理的议论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要明确目的,比喻是为说理服务的,只是一种手段,不能孤立地用喻,讲究喻与理的一致性,不能成为说理的累赘,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巧用描写,具体形象

描写是一种表达方式,多用于记叙的作品之中,如果把它运用到议论文里,以之论理,不仅照样具有说服力,而且可以增加论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幽默感,产生意想不到的议论效果和出奇制胜的积极作用,是使议论文出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寓理于具体感性的形象之中,使人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信服由此阐述的抽象的道理。这样议论文就不再枯燥了,也没有空虚之感,我们看到的是触手可及的形象,有物有据,有血有肉,实实在在,具体充盈。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某一句话,也可以用于某几句话或某几个段落,还能够通篇运用。就描写角度来看,不外乎如下两种情况:

1、正面描写。这种方法,多出现在立论文中,多运用于正面的人事物,可以对论点进行形象解说,也可以对论据进行具体的绘制,还可以对论证方法作形象的勾勒,从而达到以描写来论理的目的。这种描写,一般带有明显的褒赞色彩,如方志敏同志在《死》一文中的论述文字:

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睡在猪栏狗窠的场所!不稀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的苦工!不稀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

这段文字,就是通过对两种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形象描写,论证了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必须具备坚定立场与献身精神的道理。语段以作者“我”为议论对象,采用了一正一反的对举方式,有物的形象对比,如“大厦”对“茅棚”、“大菜”对“住所”;有事的形象对比,如六个“不”和两个“宁愿”,态度鲜明,有力地表现了方志敏的精神品质,字里行间虽然没有直接的论述,但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给人的形象感、直观感和新颖感是非常明显的,描写对论理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2、反面描写。这种方法,既可以出现于立论文中,也可以出现在驳论文中,但都必须用在反面的人事物身上,要么对反面观点进行形象性的描绘,要么对反面的人事物进行必要的形象化的展示,还可以对错误的矛盾的论证方法或逻辑关系进行形象的勾勒。描写中,含有一定的嘲弄或讽刺意味,感情色彩多以贬斥为主。例如《别了,司徒雷登》第16自然节,语段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政府如鸟兽散为背景,具体描写了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无可奈何花落去”“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丑态:他“坐着不动”,“睁起眼睛”,他看到了“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还看到了人们“喊口号,讲革命”的情景,就是“没有人去理他”,于是“只好挟起皮包走路”。你看,这里句句都有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司徒雷登带着强烈的失落感和惨败心境离开中国的神情,读后,既有大快人心之感,又无不对作者这种入木三分的刻画手法叹服之至,这些都是形象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形象描写是议论文求新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时要注意一点,就是描写要恰如其分,要适度,一般不大量运用,不围绕一个对象运用,描写中含有浓厚的议论成分,为说理服务,只要达到了说理的目的既可。

三、生动活泼,议论风生

生动活泼,议论风生,就是在议论中充满活力,能激发人感动人,兴致盎然,富有情趣,这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来的,是议论文语言上的求新。语言运用涉及范围很广,遣词造句,语调语法,语汇语感,语序语气,还有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等。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任何一种议论之中,也可以运用于文中的任何位置。在议论文创新方法中,它是最生动、最方便、最活跃的一种。就运用形式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

1、遣词造句生动活泼。这主要是指在语言的运用上,采取多种表现手法,诸如幽默、诙谐、讽刺、夸张、反语、含蓄、隐晦、讳饰、假设、整散交叉、庄谐并重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既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又给人以新颖独到之感,从而很好地服务于议论内容,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鲁迅先生的《不懂的音译》,就是一篇语言形象、活泼风趣的战斗檄文,请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倘如他的尊意,则怎么办呢?我想,这只有三条计。上策是凡有外国的事物都称之为洋鬼子,……下策是,只好将外国人名改为王羲之唐伯虎黄三太之类,例如进化论是唐伯虎提倡的,相对论是王羲之发明的,而发现美洲的则为黄三太。

这段文字,采用了夸张用词的方法,它以假设起始,顺着对方的意思往下说,列举了上中下三条计策,重点是论述“下策”,构成总分格局,于是,进化论的提倡者竟成了唐伯虎,相对论的发明者竟是王羲之,发现美洲的竟为黄三太。毫无疑问,这里多处运用了夸大其词的方法,但却丝毫没有荒唐之感,反而在一笑之中领悟到了作者的真意,批判和讽刺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产生了很好的论证效果。语言的新颖活泼是显而易见的。

2、多用修辞,议论风生。修辞是专门解决语言好不好、美不美、新不新的问题,议论文要想创新,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应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它比其他创新方法的运用难度要小一些,要方便简易一些。但这里强调的是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议论风生,这样,才能形成语言优势,才

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柳斌杰先生《事业篇》中的第二段,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首先,连用四个设问,构成问句排比,并嵌用“象牙塔里”和“高楼深院”两个比喻,摆出浪费人生的种种表现,概括了四种不同的类型,促人深思;然后,通过两句概括的话语过渡,进入评析文字,否定在“酒色财气”和追求“金钱、财产、享乐”中浪费一生的人生观,又运用了“蛀虫”、“贼”和“奴仆”三个比喻和一个排比,最后,又通过一个“保险柜”的比喻,提出中心论点,可见,语段中共运用了设问、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而又以后者为主,使语言生动形象,令人爱读。可见,这段议论语言十分精彩,主要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来实现的。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浮华造作,不能以辞害意,不可过分讲究语言的新颖,而产生生硬之嫌,因为创新的目的是为说理服条的。

四、反弹琵琶,独辟蹊径

反弹琵琶,独辟蹊径,是一种违反常情常理的逆向思维写作活动,是相对于正向和顺向写法而提出来的。它的优点是一反人们熟知的陈旧观点,发人深醒,令人耳目一新,因而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种写法的意义,可以增加新的议论领域,扩展新的思维空间,辩证客观,积极向上,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透彻了解,是一种创新的好方法。

反弹琵琶的显著特点是一个“反”字,就是与人们的观点相反,认识相反,态度相反。而在实质上则是转换角度,选准角度。角度选不准,选不好,就无法进行反弹。要写好这类作文,就角度而言,可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角度要小。反弹琵琶议论文与写一般议论文一样,选择的角度一定要小,这样,可以很快进入反弹重点,容易把问题写深写透,增强反弹力度。角度小,就是从某一个方面来切入,余者可以不及,这样,反弹内容集中,降低写作难度。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东施效颦”,不仅不应遭到人们的耻笑,相反,人们应当向她表示足够的敬意。东施既想“效颦”,说明她有自知之明,既知自已貌丑,也知貌丑者不为人喜,不该轻易抛头露面。但东施不自暴自弃,不避已丑,不畏外嫌,竟然敢冒风险,在众目睽睽之下效法西施的身姿。她这种敢于学美的精神和勇气,实在可嘉可敬!

“东施效颦”这个典故用作贬义早成定论,而该文却对此进行反弹,为东施“翻案”,并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论据。可见,作者的反弹是从“美”的角度来进行的,是从“勇敢美”方面来议论的。东施不避丑、不怕丑,敢想敢做,付诸行动,“可嘉可敬”。由此看来,作者翻案有理,反弹成功,应该说,主要是独力于选择角度小。反弹琵琶作文,从一个很小的角度来写,不失为聪明之举。

2、角度要巧。反弹作文,角度是十分新颖的,但光新还不行,还要巧,要产生以一驭十、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巧”的概念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来比较省力顺手,无须花大时间和精力就能把道理说透。二是人们很少写过见过的角度,易于获得创新价值。例如,“头冷顾头,脚冷顾脚”,这是一个传统的观点,是被人们否定了的,多表现为贬义,它的意思是就事论事,不作通盘打算,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一种十足的实用主义,其结果是问题越出越多,直至最后到处都出现了问题而无法解决。如果对其反弹,为这个反面格言正名,仍然可从本身的实用主义出发,从正面肯定这句话的价值和意义。现实生活中,“头冷顾头,脚冷顾脚”是正确的,这种做法也具有普遍性。如果“头冷顾脚”,或者“脚冷顾头”,既不合实情,也容易出问题。这样反弹,写来十分巧妙,情理相济,令人可信。

反弹琵琶作文的出新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铺势文字,这是基础,就是被反弹的传统的原来的观点,文章起始,要把它摆放出来,还可作适当解释,为下文反弹做准备、打基础。但这种文字只是个引子,不可多写。二是不能诡辩,这是关键,虽自圆其说,但要持之有据,论之成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让读者信服,如果陷入诡辩的怪圈,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这样的“新”也就没有意义了。

五、平中见奇,推陈出新

平中见奇,推陈出新,就是在平淡中发现和挖掘出新奇巧妙之处,踢除原有陈旧的东西,创造出新鲜活泼的内容来,是一种作文求新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平”和“陈”的基础上,而重点又是“奇”和“新”。这就要求作者,对于一些平淡陈旧的东西,要放出眼光,进行分析、剖解、取舍,尤其要存同求异,抓住异点,如泥沙中淘金子,使之闪闪发光,令人炫目。这样的文章,就能够生出新意。 这种方法的运用,就议论要素来看,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

1、使论证方法平中见奇。

论证方法,无非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等几种,对于它们的运用,如果简单地在文中出现,只能成为一般议论文而已。要想出新,写出新意,在论证方法上必须有所突破,即使同是举例论证,也要与众不同,这样,才能产生平中见奇的效果。例如,有一篇题为《“8-1"和“8+1”》的议论习作,在运用论证方法上就很奇妙。文章虽然运用了举例论证,但在具体操作时,并不是某某人怎样怎样,某某事如何如何,而是别出心裁地采用简明的公式来代替事实以证明论点。作者指出,三个和尚无水吃的原因是“住持管理无方”,这就极具出新效果,而且在运用例证法的时候,还巧妙地出现了许多算式,从“1×2=2”到“3×0=0”,先后运用了六个简明的算式,它既是客观事实,又是改变了角度,是从数学方面来证明观点的,带有分析推理的意味,可谓平中见奇,增强了论证效果,显然高人一筹。

2、使事实论据推陈出新。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运用较多的是事实论据。在事实论据中,运用最多的又是名人名事。但话又说回来,这些名人事迹,你用我用大家用,当时用后来用长期用,难免有陈旧之嫌,有味同嚼蜡之感。对于这些论据,如果非用不可,必须用其鲜为人知的方面,而人所共知的方面应尽力回避。这样才能出奇制胜,推陈出新,获得较好的议论效果。例如,有一篇《谈尊重父母》的议论文,文中列举了人所共知的张海迪的事迹,但并非她的顽强生活、坚持学习、逆境成才等方面,而是她这样做的原因是为父母争光,尊重父母,不负父母养育之恩。请看其中的几句话:

张海迪深知,她能够活到现在,都是父母给予的,他们吃了多么大的苦,操了多少的心血啊!于是,她为了减轻父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勇敢地生活着,不屈地努力着,终于给父母以极大的安慰,从这个角试来看,张海迪不仅是我们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学习的楷模,而且还是一个极为尊重父母的大孝女呢!

这段议论,用的虽然是人所共知的陈旧论据,但出现的却是人们并不熟知的新鲜方面,论证效果也就不同凡响了。

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一味地求新而好新猎奇,要在求实的基础上求新,不能盲目求新,不能把“新”作为点缀物,这是至关重要的。

六、中心包围,多方阐发

中心包围,多方阐发,就是围绕某一个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阐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广度是面上的内容,深度是点上的内容,点面结合,纵横兼顾,可以取得良好的论证效果。对于这种方法,要达到求新的目的,必须做到确定好中心,包围要全面,阐发要透彻,但更主要的是在结构上要缜密严谨,形成一种美感,这种美就是匀称美,以匀称求新,以匀称悦人,从而达到新颖活泼的目的。具体运用有两种情况:

1、整体性的中心包围。这是从全篇来说的,就是某篇文章的结构,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形式,“总”属于“中心”方面,一般是中心论点,也有的是中心论题;“分”属于“包围”的方面,至少要有两个方面,但也不可太多,多了容易增加篇幅,写作难度相对加大。这“分”的内容之间,不管有几个方面,都必须是并列关系,不能重合交叉。例如,富兰克林的《哨子》,就是在中心包围方面运用得最为充分的一篇。

这篇议论文共有10个自然节,开头三节叙述自已的一个生活实例:为“哨子”付出过高的价钱,带来悔恨,是引起话题,议论的发端;第10节,即结尾,提出中心论点:许多人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的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太高的代价,这就是全文的总,是全篇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包围的是六个自然节,即四至九节,它们又是包围中心的“分”。这些包围的段落,字数大致相近,句式基本相同,而每一段几乎都有“为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形成反复式照应,构成了上挂下连、严丝合缝的连贯效果,但在内容角度上却千变万化,涉足广泛,举例是丰富的,包围是严密的,幽默含蓄,意味深长,新颖巧妙,可见一斑。

2、局部性的中心包围。这主要是从某个段落或层次上而言的,即小论点或小论题为“总”,是中心,包围的是“分”,是围绕中心而构建的,其基本形式和体例,与上面那种情形大致相同,只是相对于全篇来说,内容要少得多,篇幅要小得多,写作难度也相对降低。例如:

我们青年人也应该具备这样的虎性。学习时,选下了目标,就应按计划学下去,持之以恒,潜心钻研,务必学出成绩。在战斗中,就要像猛虎下山一样,英勇顽强,攻无不克。对待工作,要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脚踏实地,坚持到底。对改革,要有胆有识,敢于破除陋习,勇于开创新路。这些难道不是我们从虎身上得到的启发吗?

这段文字,以“虎性”喻说人事,采用了总分总的构式。语段共有六句话,第一句和第六句是总,是观点,是中心,二至五句是分,从学习、战斗、工作、改革等四个方面包围中心,论述这几个方面应有虎的作风和气魄。这样,以喻说理,以分围总,形象生动,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获得了理想的创新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包围中心的“分”的方面,无论是内容上、范围上还是概念上,都必须是并列的关系,都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考虑,论述问题尽可能全面一些,深刻一些。

七、旁征博引,为我所用

旁征博引,就是在议论文中广泛大量地援入引用内容,以充实论证,增加力量,获得创新效果。这种方法,如果从新鲜的角度来看,引用的形式要千变万化,引用的内容要多种多样。这样,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要在引用上创新,必须在“博”字上下功夫,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1、引用的次数要多。这是从量上和频率上来说的,主要是指在议论中要多次引用,可以间接引用,也可以直接引用,可以是完整引用,也可以是部分引用。引用的次数一多,阐述的道理就会充分,内容就会充实,说服力就会增强。由于是用别人的话,来证明自己观点,而且是不止一次地证明,新颖之感也就由此产生了。例如习作《种花和种刺》,在论述“种刺”一节里,习作者主要采用了引证法,语段不到二百字,而引用就达有四处之多,占了近四分之一文字。先后引用了民谚、格言、成语和经典等。这样,不仅充实了论证内容,而且增加了论证色彩,使议论生动活泼、新鲜悦人,收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

2、引用的种类要多。这主要是说引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能单一专一,如不可能都引用谚语,即使再充分,也不能写出新意来,甚至会产生累赘、单调之感。种类要多,就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之中,引用的形式多彩多姿,千变万化。这样的引用互相印证,彼此配合,可以给人生气勃勃、清新自然之感。就引用形式来看,可以有很多为我所用,包括经典著作中的言论,科学上的公理和定律,尽人皆知的常识,内涵精辟的格言、警句、谚语、成语等等。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有志不在年高。”这张蓝图的起笔是“有志”。俗话说:“不怕路远,只怕志短。”一个人有无成就,决定于他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不论是在过去旧社会或在今天新社会里,凡是那种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做一天各尚撞一天钟”的人,总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一个人民大学生“志在四方”,只有胸怀革命,才能精神振奋,胸襟开阔,意志坚强,从而增长智慧,使学业不断进步。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这段文字围绕“有志”展开议论,阐明了作为未来大学生“立志”的重要,语段只有二百来字,但引用竟达五处之多,而且,这些引用涉及多种形式,既有俗语,如第一二两处,又有领袖论断,如第三处;既有成语,如第四处,又有名人名言,如第五处。这五处引用,就达四种形式,而且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首尾和中间均有;而且有长有短,有完整引用有节录引用,变化灵活,充满生气,激发人们健康向上的激情,给人的感觉是十分新颖的。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引用要真实,不能造假,不能张冠李戴,要保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引用不实,不仅达不到引用的目的,而且会造成论证的失败。

八、富有哲理,意味深长

富有哲理,意味深长,就是议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充满智慧,给人以启迪、教益和警醒。这种方法,主要是从内容上提出来的,而落脚点是在句子上。运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句子,必须言简意赅,以精短的语句传达丰富的内容,语句越精粹凝炼、富有哲理、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就越显示出新鲜的特点,就越给人以新颖之感。可见,这种求新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初写议论文者是难以做到的,而如果有意味地去努力实践,可以锻炼写作者议论创新的睿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这种方法,在运用形式上,有如下两种:

1、多用警言佳句。

就是在议论的时候,所用的句子要涵义深刻而动人,但又不是警句的堆垒,而是上下联系很紧,表达意思明畅,说理透彻。这些句子,可长可短,以短句为主;可明可蓄,以蓄为主;可整可散,以散为主。它们互相配合,彼此作用,共同为创新服务。例如,弗兰西斯·培根的《论求知》,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写成的议论文,也就是说,这篇议论文,语言精炼有力,警句很多,不少已相沿成为有口皆碑的名言,请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辨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这段文字共有五句话,每句话都富有深刻的内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第一句运用了排比和对比手法,指出不同的人对知识和学问的不同态度,让人对号入座,给人们以警醒;第二句运用对比手法,摆出两种知识,重在书外知识,强调实践的重要;第三句顺着第二句往下说,告诫人们学知识要经过实践,明确途径;第四句又用对比。指明应怎样对待书本知识的正确态度,辩证客观,一分为二;第五句仍用对比,阐明了求知目的,否定错误做法,指出了正确的方面。可见,这段文字虽然理论性很强,可人们并不感到枯燥,其主要原因就是富有哲理,意味无穷,产生新颖有趣之感。

2、文句整齐有力。

就是在议论时,所用的语句以整句为主,以短句为主,多用对比、对偶、排比等手法。这种情况,不仅在句意上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而且还给人以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的美感,于是新颖之感也就由此产生了。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在批评主观主义态度的语段中,所用句子短促有力,整齐工仗,很有韵味。第一句是观点,然后是:两个“或”字句,构成并列,双双相对,基本工整;一“无”一“有”,构成对比对偶;两个“而不”,对仗十分严格;三个“拿了”,形成排比,揭示危害;四个“大敌”,又用排比,提出实质。可见,这段文字,以整为主,以散配合,整散相间,错落有致,可谓语言优美,新颖活泼,趣味横生。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句子不宜过长,但也不是都用短句,这是载意创新的关键。写作时,能短则短,少用长句,或者化长为短,实在非用长句不可时再嵌用一些,以形成语言错落之势。

九、诙谐幽默,趣味横生

诙谐幽默,趣味横生,就是议论有风趣,引入发笑,意味深长,使读者感到有意味,有吸引力,从而给人以新鲜之感,获得较好的议论效果。这种方法,主要是体现在语言上。但它又是为内容服务的,能产生更好的议论意义。运用中,可以灵活掌握,随时操作,讲究的是独立行动,是个别的参与,是一种语言运用技巧,甚至一个词语也能起到这种作用。

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灵活多变,具体运用形式又有两种情况:

1、喜怒哀乐成文章。这是从整体上和感情角度来说的。它主要是指一些文艺性的议论文,即杂文。这种文章,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特点,而且这种语言风格并不是局部的运用,更不是个别的行动,而是通篇见用,形成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生动幽默,尖锐泼辣,以适应喜怒哀乐的需要。运用时,或寓庄于谐,举重若轻;或旁敲侧击,切中要害;或说理明彻,而富于感情色彩。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把历史名人当道具、工具,并非自今日始,所谓“拉大旗做虎皮”源远流长。远的不说,说近的,前十几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孔子、孟子被绑来“陪斗”;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孔子、孟子又被人拉“下海”。五四时代喊出“打倒孔家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的“孔家店”真的开张了,而且触目皆是。更有胆大妄为者,一些当代名人尸骨未寒也弄得陵寝不安,窃取名人之名办厂、开店,毫不理睬名人之后的抗议;等而下之者,搜罗名人隐私,编造名人情节,出书出报、牟取暴利。

这段文字,选自晚钟先生的杂文《孔子“下海”》,文章主要讽刺了一些经商之人利用古代名人做过分广告的现象,语言辛辣有力,趣味横生,节选文字更体现了这一特点。语段先用对比手法,以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孔孟的不同态度,也即孔孟的不同遭遇,来嘲讽人们一味追求经济的过分做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运用概括性笔法,罗列了类似上例的种种做法,将论证内容和范围扩展开来。这段文字以“怒”以“哀”为主,讽刺幽默,抨击有力,内容的严肃性和语言的文艺性有机结合,新颖别致,妙不可言。

2、创造新词成文句。这是从句子和词语角度来说,属于微观上的创新。它的特点,是讲究个体优势,进而影响整体,相对于全篇来说,这些创造的新词,犹如大草原中点缀的花儿,对全文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以新夺人的效果。例如,鲁迅先生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关于“道”的论述。首先解说了三种“道”,即“怒道”、“直道”和“枉道”,重点是后者,这三个词语就具有独创性,用于一段,构成比较,既严整又新颖,令人过目不忘。然后重点论述不打落水狗的原因,又创用了“唉人”、“齐观”和“纵恶”等三个新词,概括力表现力都很强,增加了语言色彩,给从以新鲜的印象和清新的感觉。

运用这个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创造新词要恰当,要符合造词规律,要有助于表现力,不能搞文字游戏,不能庸俗化,更不能深奥而令人难以揣摩,其创新的标准是,既让人明确意思,又给人以新颖之感。

十、铺垫蓄势,以退为进

铺垫蓄势,以退为进,就是在议论之中,先用若干文字作适当的铺垫,以形成蓄势和退势,然后奋力前进,或猛击对方,置之于死地;或进入深层佳境,从而获得较好的论证效果,使人获得新鲜之感。可见,这种方法,形如拳击,先收拳于胸,运足气力,然后再猛攻对方使倒地,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退是基础,是手段,进是深入,是目的,重点在进。这种方法多用于驳论文,立论文也有市场,是论证力度最大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新颖独特的形式。

这种方法的运用篇幅,不外乎两种情况:

1、局部性的运用。就是在议论的部分文字中运用这种方法,多则一个段落,少则一两句话,这种情况,文字不多,运用灵活,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请看《“友邦惊诧论”》中的两句话: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这两个复句,就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论证方法,都是转折关系,以“但”为界,前面是铺垫蓄势,是“退”,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后面是“进”,进击对方,重点在进,它揭示了学生请愿的原因,揭露了大人老爷们葬送土地、卖国求荣的罪行,抨击了“友邦”所谓“秩序”和“文明”的反动本质。可见,这种方法,论证有力量,有层次,有梯度,灵活简洁,方便自如,创新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2、整体性的运用。即整篇文章是由“退”和“进”两部分组成的,退进各占一次频率。这种情况,退和进的文字都会明显增多,尤其是“进”的文字,往往是议论的重点和主体所在。“退”的基础要牢固一些,扎实一些,“进”的内容也要充实一些,详尽一些。至于退进的形式,除了仍以“但是”之类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为界而外,退和进的内容一般不用于同一个段落,因而退进的标志各阶段更为明显。吴桐先生

的《“旁观者”未必清》,就是以这种方法写成的议论文,全文共11个自然节,其中前2节为“退”,后9节是“进”,退进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前三节。第一节是“退”,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传统观念进行解说分析,承认其有道理,表示肯定,构成蓄势和垫笔。第二节是“进”,对传统说法进行否定,通过“然而”转折,着重列举一些旁观者的言语和特征,然后用一个极简的独立段落提出观点,即旁观者“一点也不清”。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这个观点来阐述的,都是表示“进”的文字,从而逐步深入地论述了“旁观者”未必清的道理,不仅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而且赋予传统观点以反向的新鲜的意义,令人耳目一新。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点蓄势即“退”的文字不宜过长,以免冲淡主体内容,造成反客为主之弊;二是要明确“退”的目的,它是为“进”服务的,是“进”的基础和垫托,一切从“进”出发,为“进”考虑。(冠华作文网)

:中心包围法

冠华作文 2015-01-03 08:45:03 高考作文 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辅导 阅读(256) 评论(0) 分享到 ?

?

?

?

所谓“中心包围”,就是先确定一个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然后围绕它,选择有关材料,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包围中心,表现中心,论证中心,是一种比较方便自由的议论方法。

中心包围的具体运用,常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并列式包围,即包围中心的那几个部分,那几个内容和方面,形式上是并列关系,位置可以互换,先说哪个,后说哪个,对中心都没有影响。例如,《理想的阶梯》就采用了这种议论方法。这篇文篇的中心论点是“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围绕这一中心,从三个方面包围:第一个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第二个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第三个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三个方面,修辞上构成排比段,内容上互不重合,各自独立,形式上并列相垒,无主次之分,无轻重之别,无论哪一个,先说后说都无不可。但都受制于中心,服从于中心,统率于中心,印证于中心,论证严密,层次清晰。《俭以养德》亦运用了这种方法。

二是非并列式包围,即包围中心的那几个方面,或相承关系,或主次关系,或因果关系,其先后顺序有讲究,不能互换。例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的第一部分,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首句是第一部分的中心论题:“我对于我国献身科学的青年们的希望是什么呢?”围绕这一中心,从三个方面:“首先,要循序渐进”,“第二,要虚心”,“第三,要有热情”。这三个方面,有主次之分,先主后次,先详后略,前者用了五段文字,中者用了三段文字,后者只用一段文字。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层次清晰,有理有据,有物有序,情真意切,语重心长。

中心包围法论述问题特点,是行文自然灵活,结构变化多姿,讲究与中心配合的和谐性,讲究几个方面包围的完整性。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搞清包围的那几个方面的关系,若为并列关系,论序可以随意,除此而外,均有讲究,就要注意先后顺序。其次是要注意几个包围内容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做到既独立相存,又互相关照,其标志,有的是词语依次转换,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的“首先”、“第二”、

“第三”等;有的是以相同或相近的句式过渡,如《理想的阶梯》中三个包围内容的句式均为“理想的阶梯,属于……的人”,它们分别放于段首,提纲。(冠华作文网)

高考作文专家系列辅导(议论):联想拓展法

冠华作文 2015-01-07 08:45:01 高考作文 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辅导 阅读(140) 评论(0) 分享到 ?

?

?

?

所谓“联想拓展”,就是根据某些相反或相同的事、物、情、人等,由此及彼,展开联想,用以论证自已的观点,是一种思路自由开阔、经常运用的议论方法。

运用联想拓展法议论问题,往往在题目中显示标志,既挑明文体分支,又告诉人们所用的议论方法及论证角度。常见的有:①《……的启示》,②《从……谈起》,③《从……看……》,④《从……所想到的》,⑤《……的联想》,等等。文题确定之后,怎样用这种方法进行论证呢?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横向联想拓展,其特点是事与理必须是同一类的并列对象,相互间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如有一篇题为《老师保姆的联想》的习作,先摆出老师对学生实行多方面“管理”和“教育”,由此联想到“保姆”的特点,论证了“劝师莫把保姆当”的论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这横向联想拓展的方法,运用频率不高。

二是纵向联想拓展,其特点以人们的正常思路为序,纵向发展,循序渐进,逐次加深。例如《鸟飞鱼跃的联想》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一唐人诗句谈起,先从文学角度解释,然后从哲学角度发挥,把论证引向深入。接着通过“由此,我联想到人类的自由”一句过渡转换,由鱼鸟到人类,进入重点,深刻论述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解放思想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最后,以辩证的解释诗句含义作结。这样,借题发挥,联想拓展,夹叙夹议,生动活泼,使内容逐层深入,说理严密,很有条理地达到了议论目的。

联想拓展法论证问题,一要有明确目的,要沿着意旨去设计联想步骤,一步一步地接近终点,自然和谐,不能胡思乱想,杂乱无章。二要选择好达到目的的联想点,是人是物,是事是理,要恰当,要与目的有密切联系。如论述持之有恒的精神,选择“水滴石穿”的现象就很恰当。三要安排好联想点与生发内容之间的过渡,如“由此,我联想到人类的自由”,承接圆合,天衣无缝。四要紧密联系实际,这是联想拓展法的共性所在,但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不能拨高,以免联想成为空中楼阁,失去置信度。(冠华作文网)

疑问推进法

冠华作文 2015-01-07 08:46:13 高考作文 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辅导 阅读(150) 评论(0) 分享到 ?

?

?

?

所谓“疑问推进”,就是将论证的主旨和内容,通过一系列的疑问来凝聚和贯穿起来,以形成文章的主体骨架,是一种比较巧妙灵活的行文方法。疑问推进法在议论中的运用,就是根据议论内容,分别在有关段落设置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通过逐一设疑释疑,引人思考,激人情趣。它如波浪之起伏,疑问为浪尖,风推浪涌,推进发展,结构紧凑,中心明确而突出。

疑问推进法在议论中的具体运用,常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以设问为标志推进,即通过自问自答或先问后答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入论证。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问与答紧紧相连,语境和谐,推进自然,问的位置一般在篇段之首。例如《“人比人,气死人”吗》这篇课文就运用了以下设问:①“这句话对不对?”②“怎样才算会比?”③“首先是比什么?”④“其次是同谁比?”⑤“还有是怎样比?”⑥“是全面地比还是片面地比?”⑦“是以自已之长比别人之短还是以自已之短比别人之长?”这里共提出了七个设问,①问引出正面观点,②问引入本论部分,③④⑤三问按逻辑顺序,内容上深进,形式上并列,⑥⑦两问连用,结束本论。这样一篇不足千字的短论,竟运用了七个设问,围绕论点,问得干脆,答得简明,先问后答,破立结合,依次发展,逐层推进,有力地突出了文章内容。

二是以反问为标志推进,即通过只问不答,答寓问中的形式,提出疑问,实则在答,或加强调,或作结论,或重语气。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问得有力,推进干脆,位置常常在篇段之末。例如《华队公会的供状》这篇课文就运用了这种写法:①“这还可以认你们是中华国民么!”②“这是什么样的治安?”③“但是,你们这样做了么?”④“你们无损于国体,难道他们华捕反而有损于国体么?”⑤“懂得义务懂得责任的是你们么?”这五个反问,分别出在四个段落,三个在段末,两个在段中。①问揭其卖国实质,提纲挈领;②③问否定华队的标榜,驳第一个谬论;④问将华捕与华队放在一起作比,极言华队反动,驳第二个谬论;⑤问问后跟答,矛以强调,击其本质,驳第三个谬论。这样,本论部分,段段有反问,构成推进之势和行文脉络。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互不牵连,但围绕中心是明确的,即批驳“没有血性”、“没有天良”的反动本性,并以其反动行径为佐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这一反动言论驳得一败涂地。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要根据文章内容,具体确定用哪种疑问推进法,如从结构过渡上考虑可用前者;倘从内容上考虑可用后者。二要在关键地方疑问,要确定适当的位置,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要滥问。(冠华作文网)

高考作文专家系列辅导(议论):实例史据法

冠华作文 2014-12-31 09:12:09 高考作文 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辅导 阅读(2044) 评论(0) 分享到 ?

?

?

?

所谓“实例史据”,就是通过列举事实、陈述例子、摘引历史故事来阐述道理,论证观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摆事实”,是一种最常见、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中,恰当地运用典型事例,可以胜过许多说教,增强说服力。

实例史据法的显著特点,是让事实说话,在表达上是以叙述为主,是大议论之中的小记叙。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叙述实例史据的文字比较详尽,具有介绍始末、交代原委、陈说经过的功用和特点。比较生疏、知者甚少的例据,一般采用这种方法,如《谈骨气》一文就是这样。文章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具体运用了三个事实论据,一是文天祥兵败被捕,拒绝引诱,写诗明志,慷慨就义;二是穷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三是闻一多怒对敌人手枪,宁死不屈。三个例据,三段叙述,都在二百字以上,比较具体详尽。作者选择这三个事例很有讲究,从时间来说,两个古代,一个现代;从人物身份来说,一个士大夫,一个平民,一个知识分子;从在文中的作用来说,一个证明“富贵不能淫”,一个证明“贫贱不能移",一个证明“威武不能屈”,而且,三个事例的安排顺序,与孟子的三句话顺序一一对应,吻合一致,共同证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可见,这三个论据,概括力强,覆盖面大,起到了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论证效果。

另一种叙述实例史据的文字十分简洁,多则几句话,少则一句话,比较概括凝炼,可以随时拈来。这种论据,人们一般比较熟悉,无须详述细说。例如《理想的阶梯》,全文不足二千字,而用古今中外名人的事实论据就达十五人,请看第六节的一段文字:“但今日的处境,总不至像布鲁诺、伽利略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至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习写作吧?”短短一句话,就用了三个世界名人实例,概括而简炼,真实而典型,点到为止,见好即收,驾轻就熟,议论风生,堪为用据高手。

运用实例史据要注意四点,一是所举例据要真实,有根有据,切不可凭主观意愿而杜撰捏造,那样就站不住脚,就失去了可信度。二是所举例据要典型,有代表性,有概括力和普遍意义,否则就缺乏说服力。三是列举论据与议论说理之间要有适当的过渡文字,使之衔接无缝,和谐无痕,如《谈骨气》中“南宋末年"、"另一个故事”、“还有个例子”等,就是三个论据的引入过渡文字。四是列举论据的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切不可叙述过多,喧宾夺主,冲淡议论而偏了文体。(冠华作文网)

高考作文专家系列辅导(议论):层递深进法

冠华作文 2015-01-02 09:57:26 高考作文 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辅导 阅读(297) 评论(0) 分享到 ?

?

?

?

所谓“层递深进”,就是一层进一层,逐次递进,逐层深入,是一种常见的议论方法。这种方法,在形式上表现为纵向结构,但又不是时间的延伸,内容的承接,而是议论的步步深化,阐述的层层拓进,使读者沿着行文顺序,对所论的问题有个深层的了解,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层层深进法,开篇一般先设置深进的“点”。这个“点”既可以是中心论点,也可以是中心论题;既可以是某种现象,某件事情,也可以是某种言论,某个警句、格言、诗行、对联等等。然后由此为端,逐层剖析、论证。例如,《事事关心》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文章以一副对联开篇,耐人寻味,没置深进之“点”,接着,沿着这个“点”,介绍它的出处,交代引用动机,阐释对联含义。在此基础上托出中心论点:“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然后,先古后今,以古论今,围绕中心,正反论证,先评价对联作者的政治主思想渊源,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一分为二,公正客观。经过这几步深入议论,对联可借鉴之处已一清二楚,于是,用一节文字过渡,转入深层论述,指出只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

治是不对的,只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也是不对的。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将古人古事,众多道理,浓于笔端,既收总全文,又强调了中心,新颖独到,读来兴味盎然。

层递深进法论证问题,论点的出现有四种情况:一是开头,提纲挈领;二是中间,承前启后;三是结尾,与结论融合;四是题目,鲜明醒目。前两者较少,后两者居多,这是由层递深进的特点所决定的。 运用层递深进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深进的“点”确定之后,要紧紧扣住不放,集中专一,顺延拓深,始终如一,不枝不蔓,以免影响阐述深度;二是层递深进要自然和谐,内容发展要步步加深,词句过渡要层层衔接,避免跳跃性而造成断层裂痕;三是要讲究收束之深的“度”,防止夸说过分而牵强附会。(冠华作文网)

正反对比法

冠华作文 2014-12-31 09:10:51 高考作文 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辅导 阅读(1960) 评论(0) 分享到 ?

?

?

?

所谓“正反对比”,就是正面和反面对比。对比的内容,既可以是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的对比;对比的形式,既可以是句式、词语的正反相照,也可以是时间、人物的正反相对,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既可以用于立论文中,也可以用于驳论文中;既可以用于议论之首,也可以用于议论之末或议论之中。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对比,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立场观点,突出文章阐述的是非,具有较强的论证效果。

正反对比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

一是通篇运用对比,从头至尾,处处有对,段段有比。例如《说谦虚》一文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围绕“谦受益,满招损”这一中心,摆事实,讲道理,对比纷呈。首段,“谦受益”与“满招损”,是论点对比;收束,“虚心使人进步”与“骄傲使人落后”,是结论对比;中间的二段“不认识“与“认识”、“无知”与“有知”、“很多知识”与“知识不够”、“有涯”与“无涯”,三段“不少科学家”与“顽固愚昧的统治者”、“光辉”与“黑暗”,六段“谦虚、谨慎、严肃、认真的态度”与“自满的态度”等等,是本论对比。可见,这篇短论,无论是摆事实,讲道理,还是援引用,大都是以正反对比的形式出现的,既从正面论述了“谦虚”的意义,又从反面阐明了“骄傲”的危害。这样,一正一反,正反互补,对比映衬,使文势迭宕多姿,使说理严密透彻,有力地突出了正确观点。

二是局部运用对比,只在文中某一处或某几处出现。例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就是这样,全文21个自然段,五段的“当面”与“背后”、“开会”与“会后”,七段的“只要”与“不要”,十三段的“大事”与“小事”,十七段的“第一位”与“第二位”,十八段的“不说”与“行的”、“对人”与“对已”,二十段的“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正确”与“不正确”、“他人”与“自已”等。这六个段落的

对比,将两种鲜明对立、截然相反的内容放在一起,无需多言,正与反一目了然,观点倾向十分清楚,充分体现了对比说理的鲜明性和说服力。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要注意两点:一是正反顺序的客观安排要合理,或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排序的依据是主题和文题,如《说谦虚》以“正”在前,《骄必败》则又以“反”在前,这样对比,行文井然,正反有序,才不致于杂乱;二是要认真取舍,因为可以构成对比的事物和内容太多,正反词语、正反警言、正反材料、正反人物、正反现象等等,要根据需要,精心选择,灵活运用,以增加行文的色彩,使之变化多姿。(冠华作文网)

设喻明理法

冠华作文 2015-01-03 08:46:11 高考作文 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辅导 阅读(261) 评论(0) 分享到 ?

?

?

?

所谓设喻明理,就是巧妙地运用人们比较熟悉的通俗懂的事物来作比喻,以说明人们比较生疏的抽象的道理,从而达到以喻明理、喻至理明的效果。

用设喻明理法,可以改变议论文常见的那种枯燥、严肃、呆板的文风,增加论证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倍受人们喜爱青睐的一种议论方法,是修辞手法与论证方法有机结合的产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喻证法”。

设喻明理法在议论文中的具体运用,从篇幅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通篇用设喻明理法,即全文上下,自始至终运用比喻手法来说理。例如,《太阳的光辉》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首先,文章的题目就运用了比喻,具体形象,含义深刻。然后,第四段挑明比喻:“我看用太阳的光辉来比喻我们党所领导的六亿五千万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太阳”喻我们伟大的中国共 产 党,以“光辉”喻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接着,以此为喻端,喻如星辰,频繁点缀,正喻反喻,交错出现。太阳有“黑点”,我们的事业也有“缺点”,但人们并没有因此就否定了太阳的“光辉”,也没有因此就否定我们事业的“成绩”。“黑点”无损于太阳的“光辉”,“缺点和错误”也无损于我们事业的“伟大”。太阳造就了人类,“普照大地”,“光明磊落”,中国共 产 党创建了“新中国”,造福人类,“虚怀若谷”。这些,在文中不同段落的关健地方出现,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二是局部用设喻明理法,即在文中有关地方,恰当地用上一两种比喻,如初春的花蕾,点缀其间,灵活闪现,它不具备通篇的整体性和相关的连贯性。例如,《批评和自我批评》就运用了这种局部喻理的论证方法。文章以“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脸是应该经常洗的”等日常生活现象,来比喻人的思想和党的工作“也应该打扫和洗涤”;用“积满了灰尘”和“灰尘满面”,比喻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受到侵蚀;以“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比喻社会中各种危害党的思想意识和作风,等等。这种比喻,既有一定的联系,又独立存在,配合密切,喻理恰当,使比较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具体,易于理解,大大增强了论证效果。

设喻明理法是一种运用较为普遍而又十分灵巧的议论方法,但要用得好,应注意两点:一是“喻”与“理”之间的相似点必须是人们所能理解的,要由喻及理,由浅入深地将其揭示出来;如果不顾“喻”与“理”之间的一致性,往往会弄巧成拙。二是设喻的前后,要加以适当的引渡和阐发,以达到“喻至理明”的效果。(冠华作文网)

援用称引法

冠华作文 2014-12-30 09:49:14 高考作文 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辅导 阅读(195) 评论(0) 分享到 ?

?

?

?

所谓“援用称引”,就是在议论之中,将有关言论拿来为我所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引用”,以增强说服力。引用的范围,或名人名语,或格言警句,或成语谚语,或古今诗文,或凡人实话,等等。它们有的可以充当论点,统领全文,有的可作为结语,归总全篇,但大都则用在本论之中,作为论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增强论证力量,揭示问题实质,充实议论内容,增加行文色彩和主题的可信度。

援用称引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暗引,又叫间接引用,并非原文原名照引,而是由作者归纳概括提炼后转述引进,即引其大意,形式上不用引号,对于那些引语过长而又非引用不可的,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明引,又叫直接引用,则是将原文原句照摘入文,或语段,或文句,或警词,形式上须有引号标出,这种方式具有片断性和可信度,因而在写作实践中普遍见用。

例如《说谦虚》这篇短论,文章虽仅千把字,但引用就达六处之多,而且都是直接引用,都以引号标出,鲜明醒目。这里,既有开篇见引,以作中心论点的;也有收束见引,用作归总全篇;更有正文见引,用作论述证明的。这样,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而深刻。引用的文字,多则十几字,少则六个字,它们分别出现在相应的恰当的段落之中,短小精悍,灵活生动,与作者的论句融会贯通,和谐一体。引用的内容,互不重复,颇具匠心:"谦受益,满招损”,是引古代格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引古代名家著作中的警句;“哪里来的异端”,是引反面言论;“吃一堑,长一智”,是引社会俗语;“诸子百家,无所不晓,九流三教,无所不通”,是引旧小说中的套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引领袖名言。这些引用,形式不同,内容有别,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援用称引,十分成功。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讲究援用称引的正确性,不可断章取义,任意歪曲,更不能杜撰捏造,冒名顶替,张冠李戴;二是要注意援用称引的和谐性,要加以选择,不能乱引,要从内容、句式、风格、词语、修辞等方面综合考虑,使之与上下文吻合一致,不可若即若离,似连实断;三是要讲究援用称引的科学性,要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堆砌重叠,因为我文为主,引语为客,援用过多,便反客为主了。(冠华作文网)

以退为进法

冠华作文 2014-12-30 09:50:43 高考作文 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辅导 阅读(202) 评论(0) 分享到 ?

?

?

?

所谓“以退为进”,是指以退让作为进取的手段。军事上,“以退为进”,能更多地消灭对方;拳击时,“以退为进”,能更狠地击倒对方。如果将这种方法恰当地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就能够很好地说服对方,有助于论证力量的增强和论证效果的表达。

以退为进法在论证中的运用,一般体现在有关语句上,简明扼要,内容具体,文字不多,少则一两句,多则三五句,这些句子,在关系上表现为转折复句或转折句群。例如:

①不俭而能廉的人古来的确是有……但是因讲究奢华而大搞贪污或横征暴敛……的人,那可就更多更多了。(《应该敢提“俭”字》)

②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友邦惊诧论》)

③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都有的。(同上)

④不错,这个宗旨很好。但是要问,在最热闹的大马路,是游行演讲的学生,是聚集听讲的群众,却给排枪打死打伤打散,这是什么样的治安?(《华队公会的供状》)

⑤不错,这也很正大。但是要问,同胞被屠了,……这对于国体有没有损伤?(同上)

以上五例都用了以退为进的议论方法,据例可知,它表现为这样四个特点:

一是比直接进击更为有力。它犹如以拳击人,先收拳于怀,运足气劲,再猛攻对方,治其于死地,这是以退为进方法的主要特征。在句式上,它往往先肯定,后否定,肯定为“退”,否定为“进”,肯定在于蓄足进势,否定是肯定的目的所在。在遣词上,退进用词十分明显,如例①的“的确是有”,例②④⑤的“不错”,例③的“即使”都是“退”;各句中的“但是”都是“进”。这样,先退后进,以退为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二是既有独立性,又具附着性,为全文总的论证方法服务。如例①④⑤就是为举例论证服务的,例②③为对比论证服务。三是由于它进攻性很强,论证力很盛,所以常被用于驳论之中,如以上五例,都出自驳论文,从而提高了批驳效果,增强了驳斥的战斗力。四是它的体现单位是语段和句子,因而生动灵活,用来比较方便自由,易懂好学。

运用以退为进的方法进行论证,要注意两点。一是它往往用于本论之中,引论不用,结论少见。同时,它又是议论的高潮,或加强力量,或增加深度,所以要掌握好节奏和火候。二是在立论中一般不用,即使偶尔用之,也要讲究分寸,防止语“进”过度,使人难以接受而影响说理效果。(冠华作文网)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微写作满分例文

20xx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微写作满分例文一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1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2今天早晨是家长...

高考微作文辅导讲义

高考微作文辅导讲义北京20xx年高考作文将采用一大一小的写作形式小作文又称微作文这说明小作文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继续不断地出现所以广大考生绝对不能忽视对小作文的关注和训练小作文测试并不新鲜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小...

20xx年高考微作文辅导讲义

20xx年高考微作文辅导讲义北京20xx年高考作文将采用一大一小的写作形式小作文又称微作文这说明小作文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继续不断地出现所以广大考生绝对不能忽视对小作文的关注和训练小作文测试并不新鲜从上世纪80年...

20xx年高考微作文辅导讲义

20xx年高考微作文辅导讲义北京20xx年高考作文将采用一大一小的写作形式小作文又称微作文这说明小作文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继续不断地出现所以广大考生绝对不能忽视对小作文的关注和训练小作文测试并不新鲜从上世纪80年...

20xx全国2卷高考同题作文范文:独立使人成长

独立使人成长某自然保护区出台的严禁给野生动物喂食的规定看似不近人情实则用心良苦我想此举旨在防止动物对嗟来之食过度依赖意在培养动物独立觅食的能力其实在自然界无论是被老鹰摔下悬崖才得以学会飞翔的雏鹰还是只有挣扎后破...

20xx辽宁省高考作文范文

平凡如沙光亮如珠一个失意的年轻人为自己的无人欣赏庸庸碌碌而苦闷老人说成为沙滩上的一粒珍珠吧这洋就没人忽视你沙子只有成为珍珠才能获得认可吗一沙一世界平凡如沙我们亦可以创造伟大玲珑剔透沽丽珍珠以它奶白色的光泽轻而易...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20xx高考优秀作文及评析江苏卷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格沉稳水的灵秀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常年保持一种蔚蓝沉稳的大山却一年四季变幻出不同的景色请以quot水的灵动山的沉稳quot为话题作...

20xx年高考作文阅卷及例文·上海卷

一题目20xx年高考作文阅卷及例文上海卷根据下列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

高考英语作文范文写作要点_0

高考英语作文范文写作要点高考英语作文范文关于高中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问题ampnbspampnbsp英语一点都不难学全世界都承认英语是最简单的语言在美国英国三岁的小孩就会讲英语五岁的小孩则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

20xx高考英语作文范文

高中英语作文范文ProtectingtheEnvironment保护环境Environmentalproblemsare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allovertheworldFore...

高考英语作文范文

高考英语作文范文关于高中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问题ampnbspampnbsp英语一点都不难学全世界都承认英语是最简单的语言在美国英国三岁的小孩就会讲英语五岁的小孩则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连美国英国的傻子弱智都会...

历届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范文

20xx年上海高考作文及范例假如你是启明中学MingQiMiddleSchool的李明想申请一个扶贫项目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根据以下启事写一封申请信信中不能提到真实姓名和学校VersionADearSirsHel...

高考微作文(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