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1-3章讲义

时间:2024.5.4

语 言 学 概 论

课 程 规 划

1、课程名称:本课程的名称叫“语言学概论”,又称“理论语言学”或“普通语言学”。

2、课程介绍:“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具体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有关语言的基础理论和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语言文字的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奠定一个全面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3、课程目的:本课程要求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语言观,掌握语言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具备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实际的语言现象,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作出贡献。

4、教学院系:绵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与对外汉语学院。

5、预备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语。

6、

7、教材: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1;’月第四版。

一、认识课程

比较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难

语言学概论:理论多,概念多,抽象

《语言学概论》重点讨论语言的性质、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从语言结构整体和全局来考察和把握语言的结构脉络,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些课程则是从某一个侧面来研究语言的结构。如果将语言看成为一座结构复杂的大厦,“语言学概论”就相当于为了解这座大厦的结构而举办的一个展览 。

二、学好该门课程的重要性

1、学习与语言相关的每一门课程都需要语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语言学概论的学习可以为学习这类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语言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语言与日常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有关。

如: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

助听器的验配和调试

3、语言学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密切

借助语言理论知识,比较母语和外语的异同,提,高学习技巧和外语水平。

语音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本书所介绍的元音舌位图P55和辅音表P61,在学习外语时自觉纠正发音。

本书第四章 “语法”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比如我们要学习泰语,我们从第四章就可以了解到泰语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其语法结构类型同属孤立语,那么我们从P115页就知道孤立语的主要特点就是缺乏词形变化,词的次序很严格。虚词的作用很重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词序,很多都是由虚词来表示。汉语语法和泰语语法的主要特点都是样的,汉、泰语均有虚词,等等

参考阅读书目

1、普通语言学教程

“现代语言学之父”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著,高名凯根据法文原本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 19xx年11月初版本,19xx年2月第3次印本。译本有岑麒祥所作《前言》。著者晚年在日内瓦大学三次讲授普通语言学,逝世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e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同学们的笔记和遗留的手稿整理成为本书,19xx年在巴黎洛桑出版。全书从序言到索引和目录,一共只有331页。其中除"绪论"外,分为(一)一般原则,(二)共时语言学,(三)历时语言学,(四)地理语言学,(五)回顾语言学的问题等五部分。

索绪尔认为(1)语言现象应分为言语(Parole)和语言(Langue)两部分,语言学因而可分为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2)语言有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因之语言学又可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3)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是能指(Signitiant)和所指 (Signitie)的对立统一体。语言符号有两个特性:一、符号的任意性,二、符号的线条性。(4)语言学有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之分。 (5)在语言的机构中,各要素形成组合关系(rapports syntagma- tiques)和聚合关系(rapports as sociatifs)。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他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参看高名凯《德·索绪尔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2、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

[美]爱德华·萨丕尔(1884—1939)著,出版于19xx年,把语言研究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陆卓元译,陆志韦校订,商务印书馆19xx年2月初版,19xx年 2月重排本。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代表。他们的《语言论》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3、语言论

[美]布龙菲尔德(1887—1949)著,出版于19xx年。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钱晋华校。商务印书馆19xx年4月初版, 19xx年第2次印本。布龙菲尔德认为(1)人类语言是由刺激和反应构成的言语行为。(2)语言形式有粘附形式(bound form)和自由形式(free form)之分。(3)复合的语言形式采取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即按层次区分它的组成部分。(4)语言形式的切分和归类根据分布及替代。参看赵世开《布龙菲尔德》,《国外语言学》19xx年第2期。

4、现代语言学教程

初版于19xx年。汉译本有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 10月初版。[美]霍凯特(Charles Francis Hockett,1916--),美国语言学家。19xx年1月17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19xx年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萨丕尔等著名学者的指导下进修人类学和语言学,同时经常到哥伦比亚大学参加鲍厄斯主持的美洲印第安语讨论会,19xx年获人类学博士学位。 从19xx年起,霍凯特一直在康奈尔大学教语言学和人类学,并曾主持基础汉语教学,为美国培养了一代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19xx年他曾担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xx年被选入美国文理科学院,19xx年又被选入国家科学院。19xx年他曾来我国讲学5个月。 霍凯特是位多产的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从19xx年到19xx年,他共出版了专著、论文146种。其中重要的有《音位学手册》、《现代语言学教程》、《语言、数学、语言学》、《语言学的现状》、《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

此书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集大成的一部理论著作,它科学地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末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并展现出美国结构语言学后期的基本面貌。 该书自问世以来,虽然经历了语言学各种新兴理论的冲击,但仍旧一再重印,并出版了波兰文译本(1969)和西班牙文译本(1971),至今仍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被公认为全面、扎实、稳妥的现代语言学手册。《教程》全书六十四章,除绪论(第一章)外,归纳为十二个大问题:

(1) 通过声音发信号:音系。这部分主要论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音位理论和方法。(2) 音系和语法:不同的模式层面。这部分主要论述语言的结构,其中第十六章"语言的构造"是全书的纲。(3) 语法系统。这部分主要论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法理论和分析方法,其中第三十一章"语法的核心"至关重要。(4) 语素音位系统。这部分论述语素的音位编码和语素的同一性问题。(5) 习语。

(6) 共时方言学。(7) 语言的个体发生。这部分研究个人从小到大的言语习

惯的发展过程。(8) 种系发生。这部分论述语言历史演变的规律。(9) 语言的史前状况。这部分论述探究语言史前状况的基本方法。(10) 文字。(11) 文学。

(12)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这部分论述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对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其中,前四个问题(第二章-第三十五章),论述语言的结构和分析语言的原则与方法,可称之为"描写篇";后八个问题(第三十六章-第六十四章),论述语言演变的规律和探索语言演变过程的原则与方法,可称之为"历史篇"。

霍凯特认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习惯系统",包含五个子系统:语法系统、音位系统、语素音位系统、语义系统、语音系统。其中,语法系统、音位系统、 语素音位系统是中心系统,语义系统、语音系统是外围系统。《教程》的主要任务在描写语言的中心系统,即整理出语言的音位系统和语法系统,并以语素音位系统为"中介"把这两个不同层面的系统联结起来。霍凯特在《教程》中所表述的描写语言的这套理论框架和描写技术,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语言学家们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中心系统描写的进一步程序化,可概括为"由表及里"和"分层单向推进"的基本原则。《教程》归纳总结出来的音位研究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语法描写的程序是简明实用的。如果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是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那么霍凯特的《现代语言学教程》就可以说是美国结构描写语言学成熟阶段的带有总结性的著作。

5、语言问题

赵元任著,系著者19xx年在台湾大学的演讲记录,台北版,19xx年再版。商务印书馆19xx年6月初版。

6、语文常谈 吕叔湘著。三联书店19xx年9月初版。

7、现代语言学研究 王德春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xx年6月初版。

8、现代语言学 赵世开著,知识出版社19xx年8月初版。

国内高等院校文科的语言学教材

9、语言论

高名凯著。科学出版社19xx年10月初版。本书试图以能体会到的马克思主义精神,批判继承以往和现代语言学家的成就,进而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

10、语言学概论 高名凯、石安石主编。中华书局19xx年6月初版。本书根据19xx年4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的决定编写。

11、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10月初版。以后多次重印。

12、语言学概论 马学良主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xx年11月初版。本书大量运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资料对普通语言学有关理论和范畴的论述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13、语言学引论 戚雨村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xx年5月初版。本书系为外语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

14、语言学概论 王德春著,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

15、普通语言学纲要(21世纪高师文科系列教材) 汪大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9月

16、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 陆俭明、沈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此外,语言学核心期刊如《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等也应经常阅读。

导 言

“导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介绍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的范围和内容,起到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指路的目的。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语言学”这一重要概念而进行阐述和展开的。因此在这一部分中应当彻底了解什么叫做语言学以及与语言学有关的其他问题。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1、语言学的定义

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这是语言学的定义。

这个定义稍微简略了一点,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C.F.Hockett)说:“由语言学家的研究所产生的关于语言的系统学问就是语言学。”(《现代语言学教程》,第2页,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这个定义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研究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具有良好的语言学修养的语言学家;二是经过研究所产生的,不是支离破碎的具体知识,而是关于语言的系统的、完整的、具有理论价值的学问。

另外要注意的是,语言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属于科学的范围,它就得遵守科学的普遍原则。英国语言学家罗宾斯(R.H.Robins)说:“说语言学在较严格意义上是一门科学,这就是说语言学处理一种特殊的材料,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并且运用可传授和描写的、可通过原理和系统的理论得到论证的方法来进行处理。语言学的这种处理过程的目的,在于分析材料和进行一般的论述,尽可能联系有关规律和规则,总结语言学范围内无限种类的现象(言语或书面语中的话语)。语言学处理材料的方法和它的论述,受科学的三原则的指导:

(1)彻底性,详尽地研究全部有关材料;

(2)一致性,整个论述的各部分不自相矛盾;而且在彻底性和一致性两原则的范围内,没有彼此矛盾的现象;

(3)简洁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宁要简短的论述或术语少的分析,也不要冗长的论述和术语多的分析。”(《普通语言学概论》,第18页,李振麟、胡伟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

也就是说,语言学是实证的,它必须排除一切主观的臆断、猜测,或者所谓的内心的体验、感觉等,而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守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

2、语言学的对象

语言学的对象,那当然是语言了。这里要注意的是,语言不但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而且是唯一的研究对象。

为了讲清楚什么叫语言学,有必要叙述一下语言研究的历史,并把语言学同古代的语文学进行比较,使我们对于语言学这个概念有一个更为明晰的了解和把握。

语言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也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中国、印度和希腊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各自的语言研究。因此,从世界范围来讲,这三个文明古国都是语言学的摇篮。它们的语言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和学术传统。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印度人和希腊人所从事的语言研究,大多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典籍中的书面语,而他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借助语言研究的成果来研究政治、哲学、逻辑、历史、文学、宗教等学科。因此,从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来看,古代的语言研究只是这些学科的附庸,还没有发展成为以语言为唯一研究对象的独立的学科。因此,人们把古代的语言研究称为传统“语文学”(philology),以区别于现代意义上的、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linguistics)。

以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为例,我国的传统语言学主要研究先秦典籍中的文献语言,即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而不重视对活的语言即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口语进行研究。这是在研究范围上的不足之处。而在研究的目的方面,古代的人并没有把语言作为他们研究的最终目标和唯一的研究对象,而是把它作为经学的附庸,把对语言文字的研究作为经学的一个部分。由于古代的书面语是由汉字书写成的,因此中国的传统语言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特别重视对文字的研究。每一个汉字都有形、音、义三个方面,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就逐渐形成了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这三个学科都是我国传统语文学的分支。我国的传统语文学又叫做“小学”。

现代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语言学发展。现代语言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年,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创立而诞生的,虽然到现在只有两百年的时间,但却取得了并且正在继续取得过去几千年来所未曾取得的成绩。现代语言学摆脱了传统语文学中语言研究的附庸地位,它以语言本身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对语言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和全面的研究。现代语言学非常重视对口语的研究,但也不忽视对书面语的研究。

由此可见,语言学和语文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学以语言作为它的唯一研究对象,而语文学虽然也研究了语言,但却是为其他学科(如经学)服务的,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而存在,它的终极目的不是语言研究本身。

(2)从研究范围来看,语言学既重视口语也重视书面语,既重视现代语言也重视古代的语言,既重视共同语也重视方言,既重视发达民族的语言也重视落后民族的语言。总之,语言学对一切语言现象都感兴趣,它把一切语言现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语文学则只对古代典籍中的书面语感兴趣,其范围十分狭小。

(3)语言学所进行的语言研究,是在科学的语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研究是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和全面的,因而是可靠的;而语文学则缺乏科学

性和系统性,它所作的研究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所得的结论并不十分可靠。

3、语言学的任务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并使人们掌握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描写语言在某一历史阶段的状态(描写语言学或共时语言学);

②追溯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语言学或历时语言学);

③探索各种语言的共同规律(理论语言学或普通语言学)。

前两个方面是对某一具体的语言进行研究,它们属于专语语言学或个别语言学的范围。例如要对汉语进行研究,无论是描写汉语在某一历史阶段的状态,还是追溯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都可以把它们归为汉语语言学的范围。对英语或法语进行研究,则可以归为英语语言学或法语语言学的范围。

在专语语言学或个别语言学中,描写某种语言在某一历史阶段的状态的研究,叫做描写语言学或共时语言学。它截取某种语言某一时代的横断面,进行静态的描写研究,而不涉及语言的历史发展。语言虽然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但描写语言学则要以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打个比方,这种研究好像是在对一个正在运动的人拍照一样。这个人尽管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他的动作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但所拍出来的照片却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对这个人的身体四肢等的运动姿势进行分析研究,是以拍照时那一瞬间这个人的相对静止的状态为依据的。)

描写语言学可以截取语言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横断面。因此,它既可以对语言比较古老的状态进行描写研究,也可以对语言现在的状况进行描写研究。语言的“现状”或“状态”一词,不能仅仅理解为語言在今天这个时期的状态,也可以包括古代的某一历史时期。

在专语语言学或个别语言学中,由今及古,逆向地追溯一种语言的发展线索,或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对一种语言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进行纵向的历史研究,就叫做历史语言学或历时语言学。例如,汉语史、英语史、俄语史等学科,都应当属于历史语言学。

历史(历时)语言学必须以描写(共时)语言学为基础和出发点。换句话说,语言的历史研究应当从语言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出发。例如,研究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的发展过程,虽然属于历史(历时)语言学的范围,但这一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中古汉语和对现代汉语的的描写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正如要研究一个人的运动过程,就得在这个人运动的时候,连续拍下一系列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相对静止的,但只要把这些照片拿来一对照,这个人身体四肢动作的变化过程也就一目了然了。)

因此,语言的历史研究必须以语言的描写研究作为基础。但是语言的描写研究也不能忽视语言的历史演变,因为语言的历史演变可以帮助人们对某一时期的某种语言现象作出比较深刻的认识。

任何语言都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而每一个语言成分都有声音(语音)和意义(语义)两个方面。

因此,对语言的研究,可以从(1)语音;(2)词汇和语义;(3)语法这三个部分(或四个部分)来进行研究。这就形成了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等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对于这些学科,既可以从语言的某个横断面上来进行静态的描写研究,也可以研究它们的历史发展进程。

探索各种语言的共同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属于理论语言学的任务。我们现在所学习的语言学概论就属于理论语言学的范围。

理论语言学又称普通语言学或一般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研究虽然并不局限于个别语言,但它却是在综合各个个别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對所有语言都适用的一般规律的。因此,越是深入细致地对各个个别语言进行研究,理论语言学的水平也就越高,成果也就越大。反过来,理论语言学对个别语言学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语言的交际过程

语言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五个步骤来说明。

(1)说话人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刺激产生了思想,并有把这个思想传递给听话人的动机,之后寻找相应的语言形式,即词语和语法规则,把思想组织起来。

(2)语言中枢通过神经调动发音器官发出表示思想的声音

(3)说话人发出的负载着思想的志波在空气中运动并到达听话人的耳朵。

(4)声波振动听话人的耳膜,刺激听觉神经,神经把传来的信息传到大脑。

(5)听话人的语言中枢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还原为与说话人相同的思想。

借用信息论的术语,这五个步骤分别叫做“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2、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语言学既然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就应当属于科学的范围。它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手段,都必须遵守科学研究的原则。语言学是科学的一员,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当然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仅仅知道这一点还远不够,还应当进一步地知道,语言学不但属于科学,而且在科学的体系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语言学同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往往为其他学科所采纳,语言学往往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因此,有人说,语言学是领先的科学。

3、古代的语言研究主要与社会科学有关

在古代语文学的时期,语言学主要是与社会科学发生联系,尤其是与古典文献的研究发生密切的关系。语言研究的成果往往被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所利用。语言研究是当时各种社会科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清人张之洞在《书目答问·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有这样一段话: |

“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语文学(即小学)是掌握当时的哲学、史学、文学、政治学的基础和关键。

在古代的印度和希腊,也与中国的情况大致相似,他们的语言研究一般也是为宗教学、哲学、历史学、逻辑学、文献学、文学等学科服务的。

4、现代语言学与自然科学的密切联系

在今天,语言学不仅仍然与以上各门社会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且越来越多地与各种自然科学相联系和结合。例如,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神经学、病理学、情报学、数学、通讯工程等学科,都与语言学有关。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新兴的学科,更与语言学直接相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与语言学相结合的学科越来越多,产生了一系列新兴的边缘学科。

由此可见,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从古到今,它都显得非常重要。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其他学科的注意与关心,越来越广泛地被其他学科所采用。语言学既与社会科学相联系,又与自然科学相联系,因此,它既是一门领先的科学,又是一门基础的和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科学。它在科学体系中已经占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还将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三、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既然语言学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那么,语言学的的功用必然非常广泛。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1、为语文教学服务。

语文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与学的内容可以是本族语,也可以是外语;既可以是现代语言,也可以是古代语言;既可以是口语,也可以是书面语。语文教学要借助于语言研究的成果,例如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都必须运用语言学的有关知识。

2、为贯彻和执行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和语言文字政策服务。

如何推行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和文字,涉及到如何贯彻和执行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的问题。如何推广汉语普通話,进行汉字改革以及做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都属于语文政策的问题。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和语文政策,必须以语言学的研究为依据。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和语言文字政策,有利与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以及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3、为新兴的科学技术及其他实用的目的服务。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学科,其中有许多都与语言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符号学、情报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通讯技术、情报检索、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等。这些学科都与语言学有密切的关系。

四、语言学的类别

语言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下面是比较重要的几种分类。

1.具体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

具体语言学就是对具体语言的体系及其特点进行描写、分析、研究,找出语言规律。

普通语言学是概括各种具体语言和亲属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它研究各语言的共同规律和一般原理。

2.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状况,研究语言的共时作用规律。研究的重点是同时存在的语言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语言的体系性。

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规律。研究的重点是历时变化着的语言现象,是语言要素从古到今演变的连续性。

3.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对语言现象进行理论研究,概括语言事实,形成科学原理。其根本任务是系统而深刻地研究语言学基础理论,为应用语言学提供指导。

当用理论语言学原理来解决各项实际任务时,便形成了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一方面要应用理论语言学的原理,另一方面要研究应用过程本身,因时因地制宜地应用语言理论解决实际任务。

4.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

内部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体系和语言的社会功能。

外部语言学研究语言和社会、心理、思维、符号、文化等关系。由于这些研究,形成了语言学的若干边缘学科。

王宗炎把语言学研究领域分成中心地带(语言本体的研究,如,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文字学)边缘地带。中心地带指语言本体的研究,如,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文字学,边缘地带有许多边缘学科,如语言教学与翻译、社会语言学、修辞学、风格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副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民族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生物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哲学语言学等。

五、语言学研究的历史

由于语言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它。中国、印度、希腊 - 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远在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就出现了巴尼尼(波你尼)的《梵语语法》(《波你尼语法》),古希腊出现了第欧尼修的《希腊语法》;中国汉代出现了“小学”。不过传统语文学阶段,语言研究还处于从属的地位,服务于文史哲经典的注释。

19世纪20年代历史语言学的建立,把语言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使语言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初期结构主义语言学诞生,注重语言本身的系统研究,语言学进入现代语言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转换生成语言学,使现代语言学迈上了新台阶,为计算语言学奠定了基础。后来,又兴起了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注重语言外部和深层关系的语言学。

六、语言学的流派

1.传统语言学

传统语言学一般指十九世纪以前的语文学和十九世纪以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二十世纪初叶以后,虽然现代语言学兴起,但传统语言学仍在发展。语文学从音义结合的观点对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解释经典、言语修养和语言教学有很大作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所进行的谱系分类至今影响着对亲属语言的研究。

2.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成为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他首先区别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社会的、纯心理的;言语是个人的,心理和物质的。他主张语言学以语言为唯一对象。其

次,他区分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第三,他区分了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组合关系是指在文字或口语的线性结构中一个语言成分与其他语言成分的关系。组合关系就是共现关系,是两个以上相连续的单位构成的横的线性关系。联想关系是语言成分按一定共同特点相互联系的纵的潜在关系。

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各个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结构语言学有五个学派,其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学派为古典结构主义学派,五十年代以后兴起的伦敦学派(又称为功能结构语言学派)和莫斯科学派(又称控制结构语言学派),分别从功能和控制的角度发展了古典结构语言学。

3.生成语言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乔姆斯基批判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根本观点,建立了生成语言学。他认为,人脑有一种天赋的普遍的掌握语言的机制,当输入一定的语言材料后,它会加以识别并加工出一套规则系统,然后利用这套系统生成新的句子。这种机制就是人普遍具有的语言能力。他认为,语言学的对象应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行为,语法就是对语言能力的描写。

4、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为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创立。

当代语言学界,主要有两大对立派别,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针锋相对的,甚至是“不共戴天”的,即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和韩礼德建立和发展的“当代系统—功能语法”(常被称为系统语法或系统语言学);也有人称之为“功能语言学”或“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语言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韩礼德探索并发展了系统语法理论,六十年代中期,韩礼德集中精力探讨了语言的功能问题,到七十年代初,基本上形成了他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他把语言的功能主义解释为3个元功能 (meta-function)和它们在语言中的体现,具体为:

(1)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metafunction):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过程的反映,是所说的内容在语言范畴中表现为及物性(transitivity)、归一性(polarity)和语态(voice)。

(2)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metafunction):语言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活动和做事的手段,必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在语言中由语气(mood)、情态(modality)、语调(key)等范畴体现。

(3)语篇元功能(textualmetafunction):上述两种功能最后要由语言使用者把它们组织成语篇才能实现。语篇功能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从而使语言使用者只能生成与语境相匹配的语篇。

5、认知语言学

作为一个名词,“‘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新词”(林书武1999:1),而作为一个语言学学派,认知语言学也是“近十几二十几年来逐渐兴起的一个成长中的学派”(张敏1998:4)。目前,关于认知语言学,有如下看法:一、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一个语言学学派(沈家煊2000a:29;张敏1998:3);二、目前一般将国际上形形色色的语言学潮流分为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两大阵营 ,认知语言学属于后者的一个分支(张敏1998:

11);三、认知语言学所追求的目标是解释语言现象(沈家煊2000a;文旭2001)。 认知语言学有着如下的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

(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客观主义的认知模式无法

恰当地对人类的心智活动和与之相关的人类语言进行描写,提出了一种与之针锋相对的新的认知理论 ,称为“经验主义现实论”,又叫做“非客观主义的认知观”(张敏1998:39;赵艳芳2000:29;文旭2001:30),作为其哲学基础。这种认知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embodied),人类概念系统的核心直接以人类的感知、身体运动和经验为基础;(2)思维是想象的(imaginative),那些不是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的结果;(3)思维具有完形特征(gestalt properties),概念有一个总的结构,而不仅仅是根据一般规则搭概念“积木”;(4)思维具有生态结构,而不只是抽象符号的机械操作;(5)概念结构和理性不可能用形式逻辑来精确描述,但可以用具有上述特征的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来描写(张敏1998:39;文旭2001:30)。

(二)认知语言学的工作假设。认知语言学有这样一些工作假设:(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而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所以,对语言结构进行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2)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功能有关,并以它们为理据;(3)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而是和语义、词汇密不可分;(4)语义不仅仅是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知息息相关;(5)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其重要的理论 (林书武 1999;文旭2001)。

本章知识要点及重、难点

1、知识要点:①语言学 ②语文学 ③语言学的对象 ④语言学的任务 ⑤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⑥语言学的功用。

2、重点:①语言学 ②描写语言学(共时语言学) ③历史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④理论语言学。

3、难点:①注意区分“语文学”和“语言学”这两个概念;②注意“描写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区别。

复 习 思 考 题

1、什么叫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语言学的的任务包括哪三个重要的方面?

3、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怎样?

4、语言学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例如,要了解一台电视机,首先就应当知道这台电视机有些什么样的功能,它能够做些什么。这是从电视机的使用功能方面来进行认识和了解的。如果进一步深入,则应当弄清楚这台电视机的内部,是由哪些零件组合而成,这些零件在电视机工作的时候,分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等。这是从电视机的内部结构方面来进行了解和认识。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要认识和研究语言的时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研究语言的功能,也就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起什么作用。二是从语言的内部结构来研究,也就是弄清楚语言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又由哪些更小的部分构成,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等等。这种研究着重于结构和系统。 本教材第一章的内容就是讲语言的功能,即语言在社会交际及思维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则分别从语言符号的性质,以及语音、语法、词义等方面来叙述语言内部的结构和组成。这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另外,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语言也不例外。因此,教材的最后三章,即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则从不同的方面专门讲述语言的发展变化。 至于第六章,则是讲语言符号的代表——文字,以及与文字有关的书面语的问题。这就是教材的整体安排情况。

第一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语言的社会属性

1、什么叫人类社会

所谓“人类社会”,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域,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使用相同的语言的一群人所组成的集体。同一社会的成员,正因为在社会内部互相依靠,互相帮助,才能够得到必要的生活来源和发展的机会,任何人都不能离开自己的社会而独自生存下来。

2、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语言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它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依相存的关系。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①语言依存于社会。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②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许多动物虽然可以彼此传递一定的信息,但却没有人类社会的那种由词汇和语法组成的语言。人类社会正是依靠语言才能维持,离开了语言,人类社会便不能生存和发展。

(二)语言具有全民性

语言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共同的、统一的。

1、任何阶级、任何集团都不能垄断语言,语言一视同仁为之服务。

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具有全民性的特点。全民性,就意味着不具有阶级性。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全民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产生已经有几十万年了,在语言的创制之初,没有阶级,没有国家。语言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这时,语言当然没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一个社会虽然分裂成各个不同的阶级,但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却是共同的,语言一视同仁地为所有的阶级服务。

有人用“敌对的阶级没有共同的语言”、“什么阶级说什么话”这类例子来证明语言具有阶级性,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上面两例中所说的“语言”和“话”,都不是在语言学著作中有着严格定义的语言,而是指说话(言语),尤其是指说话的内容,即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在语言学中,语言是指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而不是指说话以及说话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语言具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这点同说话是不相同的。说话是对语言的运用过程的运用和结果。说话中包含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因此,说话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具有一定的阶级性,这点,和语言不一样。

2、语言在人们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变异、不同风格,但都没有偏离统一的语言规则、影响相互的交际和理解。

(1)语言的社会变异

语言是一个社会中全民的交际工具,没有阶级性。但一个社会并不是铁板一块,社会可以按照一定的性别、年龄、阶级、阶层、行业、教育程度等,分为各个不同的社会集团。不同的社会集团在使用语言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一些不同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点。在对某些词语的语义理解上,也可能出现一些差异。不同的社会集团在表达和理解上的这些不同特点和差异,就叫做语言的社会变异。

(2)语言的风格变异

语言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也可以产生一些差异。例如同一个大学教授,他在课堂上使用语言的情况和在家里使用语言的情况就不一样。同一个作家,他在写严肃的政论文和写讽刺小品时,对语言的使用也不一样。这种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异,叫做语言的风格变异。

(3)语言的社会变异和风格变异也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语言的社会变异和风格变异,都是社会的产物,是全民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研究这些变异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的社会变异和风格变异虽然体现出千差万别,但它们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和语法规则,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全民语言所共有的。语言正是在各种变异中表现出自己的全民性质。

正如人们的像貌存在着千差万别,但正是在这千差万别之中,才表现出了人的像貌上的共性。可以说,语言存在于语言的社会变异和风格变异之中,语言的社会变异和风格变异同样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是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人类社会中语言信息传递的作用

(1)通过信息的交流,社会成员可以彼此分享各自的经验感知和思想成果,更好地分工与协作、发挥潜能。

(2)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无限的,信息内容可以跨越时空。无论多么丰富的信息,都可以借助语言的形式传递给他人。

(3)从古至今,人类知识的积累,社会文明的进步,首先得益于信息的可传递性。

(4)人类社会能够建立起如此辉煌的文明,是以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为基础的。

2、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其他方式与语言的关联。

除了语言,人类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传递信息,例如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烽火、鼓点,等等。

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信息传递方式,如文字、旗语、电报代码等。 另一种是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等,它们有时可以脱离语言独自传递信息,但其所传递信息有限的。它们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的。

(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1、什么是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可称为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在发挥人际互动功能时也是在传递信息,只是这种信息传递的是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2、互动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

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例如,甲和乙在等一个朋友,有这样的对话: 甲:快到时间了,小王肯定不会来了。

乙:还有五分钟,他一定会来的。

这里,甲先传递的信息是他对时间的判断,然后传递的信息是,他认为小王来的可能性非常小,并且他表达了他确信的态度。

乙虽然首先传递的信息也是时间,但重点已不在是客观的时间,“还有五分钟”,是乙针对甲强调的“时间不多了”,表达了他认为还有时间的主观态度。

乙进一步传递的信息是,他认为小王到来的可能性很大,并且表达了肯定的态度,这完全是针对甲的话语中表达的态度的反馈。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交际双方在主观情态表达上是彼此互动的。

人际互动功能在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尤其能体现出来。比如:住同一栋楼的两个熟人出门时在电梯里碰到,可能有这样的对话:

甲:出去啊?

乙:出去。

虽然甲乙的对话没有传递什么实质的信息,因为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段对话让甲乙都感觉到了人际关系正常友好。如果什么都不说,两个人就会感到窘迫或对方有敌意。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日常见面时的寒暄问候话语,其主要目的不是传递客观的信息,而是为了人际关系的互动。

3、人际互动功能的特殊表现

(1)书籍、报刊上的话语表现了人际互动功能。

书籍、报刊上的话语似乎只有说话者,看不到受话者。其实,每一个阅读者都是话语的接收者。写作者在用语言传递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以说话人的身份向阅读者表达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使阅读者也会有情感态度的回应和共鸣。在诸如感谢信、情书之类的书面形式中,更明显地表现出人际互动的功能。

口头话语在有些情况下,只有说话者一人也表现了人际互动功能 。

例如,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他爬了起来,粗鲁地对着石头咒骂了一句。

在这个环境中,说话者把石头假想成了受语者。

又如:呼天抢地时,说话者是把天地当作了受话者。一个人自言自语时,是把自己当作了受话者。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除了具有交际功能之外,另一个功能就是思维的功能了。在这两个功能中,交际功能最为重要。如果一种语言当它不能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时,也就不能再作为人们的思维工具了。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思维离不开语言

1、什么叫做思维

(1)思维的定义如下:思维是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以及发现事物之间有规律联系的过程,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

说简单一点,就是认识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人们平常所说的“想”、“思考”、“考虑”,都是指思维。

(2)思维和思想的关系。思维是运用大脑的过程,而思想则是运用大脑的结果,可以说,思想就是思维的结果。思想是通过思维活动而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

理解、观点和看法。

(3)哲学中把思维看作是人类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的感觉器官对外在事物直接的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还算不上思维。思维是理性的认识。思维以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同时借助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两种思维: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

一般说来,思维必须利用一定的载体,也就是说,思维一定要依托一种工具才能进行。

根据思维时所依靠的载体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思维分为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两种类型。

语言思维指以语言作为载体的思维。这种思维以语言为工具,运用抽象的逻辑形式来进行的思维活动。一般的语言学著作中所提到的思维,大都是指这种用语言来进行的抽象的逻辑的思维。因此我们在下面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时,所说的“思维”,也是指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而不包括非语言思维。

非语言思维指不用语言作载体的思维。例如,足球运动员踢球、射门,汽车司机驾车,音乐家演奏乐器,他们都在进行思维活动,但并没有使用语言,而是依托其他载体来实现的。

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语言学中的重大的问题。语言和思维虽然是不同的社会现象,但它们之间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①概念的表达离不开语言中的词语。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人们所看到的事物,都是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有各自特征的事物。对于这些不同的事物,人们通过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舍弃了它们具体的、个别的特征,而抽象概括出它们所共有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形成了概念。

概念是概括地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不具有物质形式,必须依靠一种物质形式来表示它。概念借助于语言中的声音这种物质形式来固定和表示,这就形成了语言中的词语。

可见,词语可以用来表示概念。语言中的词语是人们思维成果的表达者和贮存所。

②判断、分析、推理离不开语言中的句子。

形成概念只是思维的第一步。概念用词语来表示。而更为复杂的思维则是要发现事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这就要使用判断、分析和推理来进行了。只有通过判断、分析和推理,人们才能形成丰富的思想。要进行判断、分析和推理,就必须选择语言中适当的词,并使用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组成句子。可见,比较复杂的思维是以语言中的句子为形式的,而句子不仅包含有一定的词,而且还使用一定的语法规则。如前所述,语言就其结构本身来说,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由此可见,无论在哪个阶段上,思维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

4、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

人们在思维的时候,一般都使用自己的本族语,甚至使用自己的方言。人们

在思维的过程中一般不说出有声音的言语,因此,思维使用的是内部言语。使用内部言语不须发出声音,但是,各个发音器官却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之中,因此,内部言语也有发音动作。这点,已经为科学家所证明。

外部言语则是要发出声音的言语,它用于交际的场合。

二、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 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还可以从神经生理学的实验中得到证明。人类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它们的分工不同。人类大脑的左半球控制人的语言,也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它们属于同一个大脑半球。至于人类大脑的右半球,则既不掌管语言,也不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而只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掌管语言的大脑部位,与大脑中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的部位,都位于大脑的左半球,这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说明两者的密切关系。而掌管感性直观思维的部位,则位于大脑的另外一边,这说明它与语言的关系显得比较疏远。

总体说来,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之间是有对应关系的,虽然有些并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目前已知,人类大脑有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和听区,这四个区对称地在大脑两个半球中存在。除此之外,大脑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区:

(1)说话中枢

(2)书写中枢

(3)视觉性语言中枢

(4)听觉性语言中枢

三、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

思维和语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还可以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得到证明。 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基本上是同步增长的。观察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大体上也就可以了解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

1、儿童学习语言的两个阶段

儿童学习语言一般都要经历两个阶段,它们是:

①独词句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所说的话(句子)中只包含有一个词(或一个词的重叠形式)。例如他能说“狗”或“狗狗”。

这时,儿童已经能够区分不同的事物,对它们进行归类。这说明儿童已经懂得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了它们的共性,从而正确地形成概念,并使用具有语音形式的词来表达它了。

②词的组合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双词句开始的。在这一阶段中儿童懂得词的组合。例如他能说“白狗”。

这说明儿童不仅能够掌握个别的词,也掌握了语法规则。

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规则组成的系统,掌握了词和语法规则,也就掌握了语言本身。

2、从具体到抽象

无论是思维的发展还是语言的发展,都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独词句阶段,儿童仅仅能够掌握个别的单词。在词的组合阶段,儿童学会了语法规则,学会了分析现成的句子,并学会选择恰当的词来创造新的句子。对于思维来说,在前一个阶段,儿童仅仅具备了概括事物的能力,并形成概念。而在后一阶段,儿童能够在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判断、分析和推理的方法。以后,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无论是学习单个的词语还是学习句子,所学的东西都会越来越抽象。这与思维的进步是一致的。因为,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总是由具体走向抽象。

3、语言的学习是通过说话(言语)得到的

儿童学习语言是通过说话(言语)得到的。儿童所能听到的话不是很多的,但他却能根据这不多的话,掌握一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从而可以听懂他过去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也能讲出他或别人从来没有讲过的话。可见,儿童所学习的是语言而不是说话(言语)。正如一个人只要看别人下几次棋就学会了下棋一样。因为这个人所掌握的不是个别的具体的棋局,而是记住了每一个棋子,并掌握了一整套下棋的规则。

4、语言能力是否先天的

一种语言的结构非常复杂,而儿童却能够在短短的几年之中毫不费力地学会它。相反,在掌握语言之后,学习简单得多的算术规则,却要困难得多。因此,以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认为,人类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语言习得机制”,是人类通过遗传得来的。而动物则没有这个“语言习得机制”,因而不能掌握像人类那样的有声语言。

四、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聋哑人没有正常人的有声语言,但聋哑人仍然能够思维。这是因为:

首先,聋哑人的大脑机制同正常人一样,仍然是完善的,他们也有专管思维和语言的大脑机制,甚至发音器官也是正常的。而且他们同正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当中。

第二,聋哑不能听话和说话,只能理解为他们不能使用以声音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有声语言。但聋哑人可以通过动作来表达思想,可以通过视觉来接收信息,换句话说,聋哑人以各种复杂的动作来代替有声语言中的声音。这只是表达思想时所使用的的工具和载体的不同。从广义来讲,这也是一种语言。而且,聋哑人的“手指语”用手的各种动作来代表有声语言中的不同音位,从而拼合成词,组成句子。可见,聋哑人的“语言”同正常人的有声语言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不过,表达思想时所使用的的工具和载体中,最方便最灵巧的还是声音。由于表达思想时所使用的工具的不便,对聋哑人的思维也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聋哑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比正常人差一些。

总之,思维总得以一定的物质形式作为载体和依托,“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五、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

语言和思维虽然关系密切,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别。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差别就是思维能力的共同性和语言的民族性。

1、思维能力的共同性

思维能力的共同性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的共同性。这是因为,思维是人类大脑特有的一种机能。既然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此思维能力也具有共同性,它不因民族而异。

这里所说的思维能力,是指思维的规律而言,而不是指具体的思维模式。具体的思维模式可以因国家、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甚至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等一系列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思维规律则指人们在思维时,都得首先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分析和推理。正因为全人类的思维形式和规律相同,不同民族的人才能够通过翻译和外语学习来进行交际,沟通思想。

2、语言的民族性

思维能力虽然没有民族性,但作为思维的工具---语言,却有强烈的民族性。世界上多种语言的存在便是证明。我们只要对比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就立即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①语音的民族性

以语音为例,汉语没有与清辅音相对立的浊辅音音位,如在汉语中有∕p∕音位,却不存在与之相对立的∕b∕音位。相反,在英语中,辅音的清浊对立却非常重要,如pig(猪)与big(大),正是因为∕p∕、∕b∕这两个音位的清浊对立,才显示出它们之间在意义上的差别。

英语的辅音没有送气不送气的对立,而汉语辅音的送气与不送气则非常重要。例如“搬”和“攀”,由于前者的声母是不送气的∕p∕,而后者的声母是送气的∕p‘∕,才体现出了它们意义上的差别。

即使是那些在汉语和英语中似乎都相同的音位,其组合关系也不一定相同。例如英语里有复辅音的存在,如“study”一词中的[st-],而在汉语中则不存在类似的组合关系。

②语法的民族性

从语法来讲,汉语有量词,英语则没有这一类词。

例如,在现代汉的“三本书”中,数词“三”与名词“书”不能直接组合,中间一定要插进去一个量词“本”,而英语的数词与名词则可以直接组合,如“three books”。

英语有形态(即词形变化)以及由形态所表现出来的数、格、体、时、人称、态之类的语法范畴。

例如,在“three books”中,当“book”与“three”组合时,一定要选择表示复数的形式“books”。而在汉语中,则无此类情况。

③词汇和词义的民族性

至于词汇和词义,除了极少数表示科技、文化、政治方面的词外,不同语言中的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有人认为,既然客观世界对于各民族都是一样的,那么,不同语言的词汇只是给已经区分清楚的不同事物加上不同的语音形式而已。

例如,表示同样一个概念,汉语用yānjiù(研究)这种语音形式,英语用 [st?di]“study”这种语音形式。

这种认为不同语言的词汇只是给区分清楚的客观世界贴上不同的语音标签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尽管客观世界对于各族人民是一致的,但对客观世界的区分、归类,各种语言却不一样。

就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吧,汉语的“研究”和英语的study并不完全对应,因为study的意义是:give time and attention to learn or discovering something,可见study也有“学习”的意思,而汉语的“学习”也可以译为英语的learn。它们的关系如下:

语言学概论13章讲义

再举一个例子。分析一束白色的光,在光谱上便可出现由红到紫的逐渐变化的颜色。对光谱上的颜色的感受,除色盲外,全世界的人是一样的,但汉语把它切分成七段:红、橙、黄、绿、青、蓝、紫,而英语则切分成六段:red,orange,yellow,green,blue,purple。汉语的七色和英语的六色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只不过汉语有“青”、“蓝”的区分,而英语却只有一个blue。blue既包括汉语的“青”,

语言学概论13章讲义

又包括汉语的“蓝”。它们的关系如下:

英语不分“青”、“蓝”,并不等于说讲英语的人不能感受“青”、“蓝”这两种颜色的区别,只是在一般情况下,他们认为无须区别而已。当需要区分时,他们可以称“青”为light blue,称“蓝”为dark blue。

对于光谱上的颜色,有的民族切成五段、四段、三段,甚至两段。例如在非洲利比里亚的一个黑人民族的语言中,便只有一个表示暖色的词(相当于汉语的红、橙、黄)和一个表示冷色的词(相当于汉语的绿、青、蓝、紫)。各种语言切分的段数不仅不同,而且各段的起止点也不尽一致。我们假设有三种语言:A、

B、C,它们对光谱上的颜色的切分如下:

语言学概论13章讲义

在AB这种语言中, g,h,i,j,k,l,m覆盖了整个光谱;在C这种语言中,n,o,p,q覆盖了整个光谱。很明显,A语言相当于英语。B语言的颜色数目虽然与汉语一样,都是七个,但它们的起止点与汉语并不一样。因此,B语言的g,h,i,j,k,l,m 与汉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并不一一对应。至于C语言,无论是颜色和数目,还是切分的起止点,与上述语言都不完全一致。

3、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结构

从以上叙述可知,每种语言无论是在语音、语法上,还是在词汇和语义上,都有它自己的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结构。这种不同的结构体现了语言的强烈的民族性。我们不能因为思维能力的共同性而忽视语言的民族特点,同样也不能因为语言具有民族特性而否认思维能力的共同性。忽略前者的代表是十三世纪以来的所谓“普遍语法”。(最著名的是十七世纪法国的阿尔诺和兰斯洛所作的《普遍唯理语法》,他们认为存在着一些对所有语言都有效的共同的语法原则。)忽视后者,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代表(E.萨丕尔和B.L.沃尔夫都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

六、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1、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

2、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语言的。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虽然思维能力是全人类普遍的,但是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会有所不同。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可以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

(1)从词汇系统看思维方式的差异 如泰汉亲属称谓中,汉语称哥哥、姐姐,泰语称

(2)从语法系统看思维方式的差异。

例如英语普通名词在句中出现的时候,一般得标明它是有定(前面加the)还是无定(单数前面加a),可数名词还得标明是单数还是复数。汉语则不必。 从上述的举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在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充分体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不能因为人类思维能力的共同性而忽视语言的多样性,也不能因为语言的多样性而断定各民族的思维能力有强弱之分。

七、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1、机器不能进行思维

思维(指抽象的语言思维)是人类大脑特有的机能,人类以外不存在这种思维。作为一种机器,电子计算机(电脑)虽然能够代替人类大脑的部分劳动,但电子计算机(电脑)却不能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它的智能只是人类智能在机器中的再现。

2、计算机科学对语言学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对语言学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给语言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边缘学科。另一个则是更加严格和公正地检验语言研究的成果和方法是否正确。

本章知识要点及重、难点

1、知识要点: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②语言是人类的重要思维工具;

③语言具有全民性的特点;④语言和说话(言语)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⑤儿童学习语言的两个过程以及这两个过程与思维发展的关系;⑥人类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及功能;⑦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⑧计算机科学对语言学的影响。

2、 重点:①语言的两个重要的社会功能;②语言和说话(言语)的关系;③人类思维的共性和语言的民族性。

3、 难点:①语言和说话(言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②语言与思维的关系。③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结构。

复 习 思 考 题

1、语言和说话(言语)有那些区别和联系?

2、为什么语言具有全民性的特点?

3、什么是语言的社会变异和风格变异?它们和全民语言的关系怎样?

4、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5、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怎样?

6、儿童学习语言有哪几个过程?这对于说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7、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由大脑的哪几个部分掌管的?它说明什么问题?

8、为什么说聋哑人也能够进行思维活动?

9、为什么说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则各民族不相同?

10、机器能思维吗?为什么?

1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语言学有什么影响?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章主要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对语言进行阐述,而在这一章中,则主要从语言自身的结构方面来阐述语言。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语言和说话

“语言”和“说话”这两个词是人人都懂得的,但是,这里要讲的“语言”和“说话”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和“说话”,而是语言学中所使用的专门术语。这一点,希望大家要特别注意。

在语言研究的历史上,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首次提出和区分了“语言”和“说话”。他称“语言”为langue,“说话”为parole,这两个词都是法语词。在有的语言学著作中,“说话”又被称为“言语”,“说话”和“言语”是同一法语词parole的不同译名。

1、语言

语言,如前所述,就其结构本身来说,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而每个语言成分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

因此人们既可以从词汇和语法两方面来分析语言本身的结构,又可以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来分析语言本身的结构。

词汇就是词的总汇,即一种语言中所拥有的全部词和成语之类的固定词组。 语法则是使用语言的一整套规则。词汇和语法规则组成了一种语言的系统,打个比方来说,词汇好比是建筑材料,而语法则是建筑规则。

词汇和语法都是社会长期约定俗成并且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产物,任何人都不能杜撰词语或违反语法规则。可以说,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他们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大体上是相同的。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这种语言中的词汇系统和语法规则。

2、说话(言语)

说话(言语)包括“说”和“话”。“说”就是造句,“话”就是造出来的句子。人们的说话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并选用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组成句子的过程。

可见,说话不同于语言。说话就是对语言的运用,其中包括对语言的运用过程“说”和运用语言的结果“话”。

说话可以说出声音来,也可以不说出声音来。说出声音来的言语叫外部言语。外部言语用于交际的场合。不说出声音来的言语叫做内部言语。内部言语用于思维。无论是内部言语或者外部言语,都是对语言的使用,它们都属于说话的范围,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说话还可以包括写作,因为写作也是对语言的一种运用,只不过使用的不是口语,而是书面语。因此,写作的过程和所写下来的话也属于说话的范围。

3、语言和说话的关系及区别

语言和说话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社会现象。语言是说话时的工具,而说话则是对语言这种工具的运用。作为工具本身,当然不等于对于工具的运用了。但是,没有工具,何来对工具的运用呢?因此,我们既应当看到语言和说话的区别,也要看到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

下面的比喻,都可以用来说明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语言好比是打字机的字盘和打字的规则,而说话则是打字的过程和打出来的文章。

语言好比是下棋时的棋子和下棋的规则,说话则是下棋的行为和具体的棋局。

语言好比是1、2、3、4、5??等数目字和运算规则,说话则是具体的运算过程和运算出来的结果。

下面,对语言和说话的关系再作一些阐述。

(1)从语言和说话的区别方面看,有两点最为重要:

①语言的有限性和说话的无限性。

在一种语言系统中,词的数量和语法规则的数量都是有限的。在语言的某一历史阶段,语言中的音位、音节、语素、词,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则的数目都是固

定的,而所说的话和可能说出的话则是无限的。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说话则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②语言的社会性和说话的个人性。

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任何人都不能随便改变,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而说话,不管是说话的内容或者是说话的方式等,都允许具有一定的个人特点。

(2)语言和说话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语言存在于说话之中,说话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语言不能脱离说话而独立存在,要了解一种语言,就必须从人们所说的大量话语中找出那些反复使用的材料和规则。这些材料和规则组成了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因此,离开了说话,便无所谓语言。

②说话也离不开语言。

说话时必须从语言的词汇系统中选取适当的词和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组成句子。说话是以语言为工具和基础的,没有语言便没有说话。正如没有棋子和下棋规则,也就谈不上下棋的行为和具体的棋局了。

③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从说话开始的。

说话具有一定的个人特点,无论是在语音、词汇、语义或语法方面,都允许说话者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或对语言的偏离。但是,如果以后社会接受了它们,承认了这些新的语言现象,那么这种创新或偏离便进入到了语言系统之中,它们就属于语言而不再属于带有个人特点的说话了。可见,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是通过人们的说话来实现的。

4、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而不是说话

由于说话具有无限性的特点,因此任何人都没有精力去研究它,而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有限的,这就使语言的研究成为可能。由于说话是语言的存在方式,因此语言学家一定要通过说话来研究语言。说话只是研究语言所使用的材料,而语言才是语言学家最终研究的目的。

二、语言与符号

从语言自身来讲,语言是由大大小小的符号所组成的完整的系统。语言是符号系统,这就是语言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为什么要用符号来交际?

1、什么是符号

符号不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而是代表某一事物的记号。例如,交通路口的红绿灯就是一种符号,它分别表示不许通行和可以通行。

红色和绿色的灯光,只是带有颜色的光线而已,它本身并不等于“不许通行”和“可以通行”,而在这里却被人们赋予了“禁止通行”和“可以通行”的意义,因此交通路口的红绿灯就是一种符号。

同样的道理,语言中的词也是一种符号。词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可以表示某个事物的记号。它是通过声音来代表一定的意义的。例如,当人们发出mǎ这个声音时,就表示“马”的意义;而发出shù的声音时,则表示“树”的意义。

词这种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

其中,声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它代表着意义,是意义的存在方式,而意义

则不具有物质性。我们也可以说,声音是词的形式,意义是词的内容。词的意义在许多情况下与概念大体一致。每一个语言符号都是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构成的统一体。

符号可以是听觉的,如语言;也可以是视觉的,如交通用的红绿灯;也可以是触觉的,如盲文。在人类所使用的各种符号中,语言是最复杂的一种。

2、为什么要用符号来交际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有人说,人就是使用符号的动物。可见,使用符号来进行交际,是人类的重要能力之一。人类之所以使用符号来进行交际,是因为使用符号,尤其是使用人类特有的语言符号最为方便灵活。

(二)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

凡是符号都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它们是①两极性和②任意性。

1、两极性

符号必须具有两极性。两极,按照索绪尔的说法,就是“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é)。“能指”又可以称为“形式”或“表达者”,“所指”也可以称为“意义”或“被表达者”。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离开了能指和所指中的任何一方,符号都不能存在。

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就是能指,而“禁止通行”和“可以通行”就是所指。它们的结合就是符号。

在语言符号里,能指就是声音(也可以是人们头脑中的音响形象,在思维便是),所指就是意义,它们的结合便是语言符号。

不表明意义的声音(如下雨声),以及不被某一声音表示的意义(如未和语音形式结合的概念),都不是语言符号,因为它们不具有两极性。

2、任意性

符号的任意性是指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没有道理可说的,因而是不可论证的,它们的联系只是社会的约定而已。

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红色的灯光和绿色的灯光与“禁止通行”和“可以通行”并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只是人们相互约定以后,得到社会的承认而已。如果在制定这条交通规则的时候,人们使用另外两种颜色来表示“禁止通行”和“可以通行”,也未尝不可。

同样,在语言符号中,音、义的结合也是任意的,无理可说的,不可论证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例如,在汉语中,人们称“火”为huǒ。

为什么讲汉语的人一定要用huǒ这个声音来表示“火”的意义,是没有理由可说的。如果起初人们把“火”叫成shuǐ也未尝不可,只不过不被社会承认罢了。一旦社会承认huǒ这个语音形式表示的是“火”的意义,任何个人就不能随意改变它了。

可见,语言符号的能指(声音)和所指(意义)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因此,语言是一种社会的集体习惯。

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可以用来解释世界上存在着多种语言的道理以及各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上存在着各种差别的原因。

(三)符号与象征和征候的区别

为了进一步认识符号任意性的特点,我们把它与象征和征候作一番比较。 象征也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可以论证的。

例如,在法庭上用天平象征公平,用鸽子来象征和平。

征候表示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它相对于事物本身来说也可以算是能指。 例如,人们只要看见烟就知道起火了,看见一个人脸红就知道他害羞。 “烟”和“脸红”是能指,“火”和“害羞”是所指。

与符号和象征不同的是,征候作为能指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征候包含有一部分事物本身的特征,征候的能指往往是所指的结果。例如,烟是起火的结果,脸红是害羞时神经系统发生扰乱反映在脸上的结果,其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四)语言符号中的声音、意义与现实现象(包括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1、几个术语的意思

(1)什么是编码?

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

交际过程中的编码:说话人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刺激产生了思想,并有把这个思想传递给听话人的动机,之后寻找相应的语言形式,即词语和语法规则,把思想组织起来

(2)什么是解码?

用特定方法把数码还原成它所代表的内容或将电脉冲信号、光信号、无线电波等转换成它所代表的信息、数据等的过程。

交际过程中的编码:听话人的语言中枢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还原为与说话人相同的思想。

(3)什么是客观现实?

客观现实是四维时空中外在于人的所有存在:当下和历史上所有的人物、事物、现象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

(4)什么是心理现实?

心理现实则是客观现实经过人的认知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各种知识信息。

2、语言符号是各种符号中最复杂的一种。语言符号可以代表现实现象。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与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可用图表示如下:

(教材p23的图)

此图可作这样的解释:

(1)声音和意义相结合就成为一个语言符号,它们的关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2)声音是通过意义与心理现实相联系的,意义是联系心理现实和声音之间的桥梁。

(3)声音和意义相结合所形成的语言符号,是用来指称心理现实的。

(4)从编码的角度看语言符号和心理现实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从解码的角度看语言符号“指称”离散化了的小块心理现实,只能指称心理现实的一部份而非全部,所以我们常会有“言不尽意”的遗憾。(离散化指把连续型数据切分为若干“段”,也称bin,是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手段。切分的原则有等距,等频,优化,或根据数据特点而定。 语言符号的离散性指的是语言符号之间的界限是清楚的。)

(5)从编码的角度看,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的关系也是相互的,是以人的感官和大脑(以及其他延长的感知工具)作为中介而彼此联系的。从解码的角度看语言符号的意义是以心理现实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五)语言单位

语言符号能够反复使用,并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产生出无限多的句子。语言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单位组合而成的。小单位构成大单位,大单位构成更大的单位。简单地说,各个语言单位由小到大的排列是:

音位→语素→词→句子

比较完整的说法是,可以在词和句子之间插入词组和分句,即:

音位→语素→词→词组→分句→句子

其中音位不能算作符号,因为音位只有声音,而没有意义。也就是说,音位只具有能指,而无所指,不具备符号必须具备的两极性。

语素、词、句子都属于语言符号,既有能指(声音),又有所指(意义)。其中,语素是最小的语言符号,词是能够单独使用的最小的语言符号,句子则是符号与符号的组合序列,它是最大的语言符号。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德.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的。语言符号的这两个性质和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密切相关。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既然是一种符号,因此符号所具备的条件之一任意性,也是语言所应该具备的。

(1)语言符号任意性具体表现在:(要求结合人类不同语言的种种现象来认识) 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

第二、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汉泰语中对爸、妈等称呼

第三、同样有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如泰语的狗的音与汉语马的读音相近,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联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人类之所以有多达5500种语言种语言,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音义联系的任意性。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我们在前面已经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因此这里只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作一些补充。

第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是最初创立语言符号时的情况。语言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任何个人都不能擅自改变它,这时它就不再是任意的了,而是具有规定性,任何人都得遵守。

第二,语言符号不仅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而且是一个社会一代一代留下来的遗产,人们只能接受,而不能任意更改,对于每一个使用者来说都具有强制性。

第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仅仅是就单个符号(如语素或单纯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当语素组成词,或词构成词组或句子的时候,选用哪些语素或不选用哪些语素,选用哪些词或不选用哪些词,就不再是任意的了,而是有理可说,可以论证的了。

例如,“一、二、三、四、五??十、千、万”,这些词的音义关系是任意的,但当它们组合成“十九、“二十三”时,却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可说,可以进行论证的了的。

2、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线条性,这是语言符号不同于其他符号的一个重要特点。

声音只能一个一个地发出来,所以语言符号只能顺着时间,一个接一个地前后相继出现。也就是说,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中绵延,而不能在空间上展开。 由语言符号所组成的话很象一条线,因此可称为言语链。

语言符号既然具有线条性的特点,因此可以对它们进行切分,从而形成大大小小的许多语言单位。

例如,我们可以把“我们学习语言学”这句话切分成“我们”和“学习语言学”两个部分,即

于是就得到了“我们”和“学习语言学”两个单位。

单位和单位组成一定的结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组合关系。在“我们学习语言学”中,“我们”和“学习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偏正关系。偏正关系是一种语法结构的关系。

研究语言单位与语言单位组合起来所形成的结构关系,是语言学的重要任务。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之间的差别

任意性和线条性虽然都是语言符号的重要特点,但是,它们的范围不一样。任意性是指单个符号内部声音和意义的关系,而线条性则是指符号与符号所出现的先后顺序。

二、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系统,它是一种分层装置,依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这种装置构成了语言的层级体系。

1、“层”和“级”

所谓“层”,是指语言的①底层(音位层)和②上层(符号层)。

语言的底层是由音位组成的,因此又称“音位层”。音位的数目在各种语言中不尽相同,但大体上有几十来个。汉语中的b,p,m,f,d,t,m,n……(辅音)和a,o,u,e,i……(元音)都是音位,这叫音质音位。在汉语中,声调和轻声也是音位,它们叫非音质音位。为数不多的音位可以组成较多的音节,这为语言符号提供了形式部分。

音位层中的任何成员都不能算成是符号,因为它们只有声音而没有意义,不符合符号所必须具备的两极性的原则。

上层则是由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组成的,因此这一层又叫“符号层”。

在上层内部又可分为若干级。

第—级是语素。它的形式部分即声音是由单个的音位,或者音位与音位的组合音节构成的,声音与意义相结合,构成了语言中最小的符号——语素。

例如,在“棉花”(mián hua)一词中,“棉”和“花”都是语素。这两个语素分别由m,i,a,n和h,u,a这些音质音位,再加上阳平和轻声这两个非音质音位构成的。

第二级是词,它是由语素组成的。

例如“棉”和“花”这两个语素就组成了“棉花”一词。

第三级是句子。它是由词通过组合而形成的。

例如“小王”、“正在”、“读书”三个词可以组合成句子:“小王正在读书。”

2、语言的能产性

所谓语言的能产性是指人们只要使用几十个音位就可以生成无限多的有意义的句子。语言的能产性是由语言的层级体系所表现出来的。

在语言的层级装置中,每增加一层或级,数目便成倍地增加。

音位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通过排列组合,到语素就会上升到几千,词可达数万数十万之多,而句子则是无限的。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这个分层装置是靠什么来运转的呢?靠组合和替换。这样就形成了两种最基本的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 组合关系

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每个声音不可能同时出现,必须一个挨着一个地出现。这就是前面所讲的语言的线条性特征。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组合关系正是建立在语言的线条性的基础上。

所谓组合关系,就是语言单位和语言单位组合起来所形成的关系。

例如:“我们热爱祖国。”是由“我们”和“热爱祖国”通过组合而形成的,而“热爱祖国”又是“热爱”和“祖国”通过组合而形成的。“我们”、“热爱”、“祖国”这三个词则是由“我”和“们”,“热”和“爱”,“学”和“校”这六个语素分别组合而成的。

以上参加组合的语言单位都是音义结合的符号,是符号和符号的组合。除了

符号,声音与声音,意义与意义也可以形成组合关系。

例如,在汉语中,n,a这两个音质音位和“去声”这个非音质音位,通过组合,就形成了nà(那)这个语言符号。n,a和“去声”这三个音位之间的关系也是组合关系,但音位不是符号,只能称为语言单位。

2、 聚合关系

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功能的语言单位,它们自然类聚成群,其彼此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聚合关系则是通过联想类比,根据语言单位的同一性而形成的。

例如,“我们热爱我们的学校”,是一个由组合关系而构成的句子,这个句子中的每个词都可以通过联想类比,用替换的方法,换成另外的词:

我们 热爱 我们的 学校

你们 看见 他们的 农场

他们 来到 这家 工厂

老师们 参观 那家 公司

?? ?? ?? ??

其中,“热爱”、“看见”、“来到”、“参观”??等词,组成一个聚合群,这个聚合群叫做动词,这些词之间的关系就叫做聚合关系。“学校”、“农场”、“工厂”、“公司”??,所形成的聚合群叫做名词,这些词之间也存在着聚合关系。

又如:对汉语中的bān(搬),分别用p、f、s......去替换其中的b,就成为了pān (攀)、fān(翻)、sān(三)......等等。b、p、f、s......等既然能够处在相同的位置上面,也就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可以组成一个聚合群,这个聚合群就叫做声母,声母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聚合关系。

以上所讲的聚合关系,都是建立在语言单位组合的基础上,通过替换而得到的。不通过组合关系,仅仅依据语言单位的某一特征,通过联想类比,也可以建立起聚合群。例如语言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根词、同源词、同音词,等便是。不过,语言学家更关心以组合为基础,通过替换所建立的这种聚合关系。

3、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区别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两种不同的关系。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组合关系存在于言语链中,它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在现实系统中出现的语言单位为基础,因而现存的。而聚合关系却不在现场,它潜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第二,组合关系可以使人立即想到语言单位有连续的顺序和一定的数目,而聚合关系中的语言单位却没有一定的顺序,也没有一定的数目。

第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处于不同的范围,每个范围的价值都不相同。即是:

语言中的一切关系,不管是在语音和语法方面,或者是在词汇和语义方面,都可以纳入到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中去。

例如,就语法关系而言,词类的划分可以属于聚合关系,而语素组成词,词与词组合成各种结构(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则属于组合关系。

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一、 语言能力

1、人类语言能力的两个条件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任何动物都不可能具有人类那样的语言,即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人类之所以有语言,是因为人类具有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必须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是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

前面讲过,思维能力是人类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能够把具体的事物,经过概括,使之成为一般的抽象的东西。词的意义部分词义便是从无数特征各异的具体事物中,概括出它们的共性,使之抽象化,而成为概念的。可以说,语言中的词就是概念的物质化的符号。

有了高度概括的词。人们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利用句子的形式来进行判断、分析、推理。如果没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人们便不能掌握语言这种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第二,是灵活的发音能力。

许多动物虽然能够发音,但只能发出为数很少的简单的声音。人类的发音器官很灵活,能发出一个一个的清晰的声音。这些清晰的声音构成了一种语言的几十个音位,经过各种不同的组合就可以成为几千个语素,上万个词,从而产生出无限多的句子。

2、人类语言能力是先天的

抽象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组成了人类的语言能力,它给人类的语言提供了足够的意义要素和声音材料。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的。它是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得到的,并遗传给后代。动物由于没有这个先天的语言能力,因此尽管给予严格的训练也不能说话。

不过,人类的语言能力虽然是先天的,但是掌握一种语言却需要学习,这是后天的。人类先天的语言能力在人类的大脑中只是潜在的东西,必须要有后天的语言环境和刺激,这种能力才能诱发出来,从而掌握一种语言。

二、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所有的动物都没有人类那样的语言。这是因为:

首先,动物不具备语言能力。换句话说,动物的大脑没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动物也没有灵活的发音器官,因此动物不具备足够的意义要素和声音材料。

其次,动物不具备产生语言的需要。人类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能够劳动,而动物不能劳动。人类的劳动是一种集体的劳动。人类在劳动中必须交流思想,配合行动。这样,共同的劳动便决定了人类创造语言的需要。

这两个条件就使语言的产生成为可能。因此,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动物由于既没有语言能力也没有产生语言的需要,也就没有语言。有没有语言,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语言是动物与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三、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动物没有语言,是指动物没有人类那种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这个意义上的语言,而不是说动物没有传递一定信息的能力。事实证明,动物也有一定的交际方式,这种交际方式是动物之间用来传达信息的,我们姑且把它说成是带引号

的“语言”。这种“语言”与人类的语言有着根本的区别。

与动物的“语言”相比较,人类的语言具有七个特点,这就是人类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方式之间的根本区别。

1、单位的明晰性

所谓单位的明晰性,是指人类的语言具有可分析的特性。

人类的语言不是一片混沌,而是可以分析成界限清楚的一个一个的单位。例如“我看书”这句话便可以分析成三个单位:“我”、“看”、“书”。这三个单位也可以分别与其他单位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则构成无限多的句子。

反之,动物的交际方式是不可分析的,它们是一个整块。

例如金花鼠有三种不同的报警信号。一种表示危险来自鸟类,另一种表示危险来自蛇,最后一种表示危险来自稍大的地面动物。从这三种叫声中都不能分析出“危险”这个概念和“捕食者”这个概念。它们是一个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整体。

2、任意性

同一种类的动物的交际方式是完全相同的。例如同一种类的蜜蜂或同一种类的金花鼠的交际方式完全相同,这是动物从其遗传基因得到的,说不上任意性,因此动物对于自己的交际方式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

在人类语言中,哪个声音与哪个意义相结合,各民族都可以自由选择,具有任意性的特点。这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

人类的笑声、哭声、呻吟声是非语言的东西,世界各民族是一样的。这是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它们与动物的交际方式相似,不具有任意性的特点。

3、结构的二层性

结构的二层性实际上是对单位的明晰性的进一步的阐述和具体分析。这两个特征实际上可以合并成一个特征。

在本章的第二节中,我们论述过人类的语言是一种两层的结构装置,即底层(音位层)和上层(符号层),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语素、词、句子这三级。结构的二层性是动物的交际方式所不可能具备的。

4、开放性

开放性即前面所说的能产性,也可以叫做生成性或创造性。这一特点是由结构的二层性决定的。它指人类可以运用少量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而造出无限多的句子。这在本章的第二节中也已经阐述过了。动物的交际方式是一种封闭系统,它们的数量有限,所传递的信息是固定的。

5、传授性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的,但这仅仅是指“能力”而言,掌握一种语言,则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可见,人类的语言具有传授性的特点。动物的交际方式却不需要学习,它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本能。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人类用语言谈论的事物,可以不在现场。人类既可以谈现在的事情,也可以

谈过去和将来的事;既可以谈眼前的事,也可以谈遥远的甚至于不存在的事情。这说明人类具有想象能力、预见能力和回忆能力。

而动物使用它们的交际方法时,则必须在现场。例如金花鼠使用报警信号,一定要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因此,动物的交际只是由当时当地的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是对具体情景的感性的反应。

7、内在化(internalization)

只有人类的语言才具有内在化的特点。动物虽然能用一定的声音进行交际,但却不能自言自语,而人在思维的时候却能自言自语。语言的内在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现象。

人在进行思维的时候必须使语言内在化,他必须自己和自己进行一种内在的对话。这种内在的对话是用词语的形式进行的。如果没有这种内在化的语言(即内部言语),人类便不能思维。动物的交际正因为不能内化,因而它们不能发展高级的思维。

人类浯言的这七个特点,与动物的交际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具备这七个特征,才能称之为语言。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本章知识要点及重、难点

4、知识要点:①符号必须具备的条件:两极性(能指、所指)和任意性;②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③语言符号中,音、义与现实现象的关系;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⑤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底层(音位层)和上层(符号层)。底层由音位组成,上层由语素、词、句子这三级组成;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⑦语言能力的两个条件:抽象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⑧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5、重点:①符号必须具备的条件;②语言符号中,音、义与现实现象的关系;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④语言这种分层装置的内部结构及与语言的能产性的关系;⑤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6、难点:①语言符号中,音、义与现实现象的关系;②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复 习 思 考 题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符号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语言符号中的声音和意义与现实现象的关系怎样? 什么是语言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的层级体系是怎样构成的?它和句子的无限性的关系怎样? 什么叫组合关系?什么叫聚合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人类的语言能力包括哪两个方面? 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和动物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有哪些区别?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

第一节 语音和音系的区别与联系

一、语音学和音系学

1、什么是语音学?

语音学(Phonetics)是对人类语言发音进行的研究,它包括建立一套描述语音的方法和体系,也包括与之相关的理论建构,还可以包括由此带来的应用前景。 语音学研究的对象是语音的自然属性方面,语音的自然属性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方面。语音有发音 — 传递 — 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生理 — 物理 — 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由语音学的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 — 声学语音学 — 听觉语音学分别加以研究。其中语音的生理、物理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属于语音自然属性的研究,听觉方面的研究则主要是对语音心理属性的研究。

2、什么是音系学?(P40)

音系学旧称音位学。20世纪30-5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音系统的研究集中在对音位的研究,故称音位学。后来语言学界对语音系统的研究重心转向了其他方面,就不再使用音位学这一术语。

3、语音学与音系学的区别

区别:

语音学 音系学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所有人类语言 人类的某一种语言

语音的发生、传递 音与音的区别、联系感知 组合规律

区分语音学和音系学,与区分语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密切相关的。 语音学研究的对象是语音的自然属性方面,主要包括语音的声学属性(物理方面)、发音学(生理方面)属性、。(本章第二、三节就分别是声学、发音两个方面的语音知识)。语音的自然属性是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在某一种语言中的作用不是语音学主要关注的对象。

音系学研究语音在某一具体语言中是如何作为语言符号的形式的。自然属性相同的语音在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作用不同,音系学关注的是语音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

区分语音学和音系学,区分语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原因。

二、语音的最小单位

语言符号的形式部分即能指是语音。语音具有物质性的特点,因此,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对语音进行研究的科学叫语音学,它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研究語音,首先要从最小的语音单位做起。

在话语中,人们自然感觉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音节。

例如,在“我们学习语言学”这段话中,虽然只有三个词(“我们”、“学习”、“语言学”)但任何人都能感觉到它是由七个音节组成的,即“我”( wǒ)、“们”(men)、“学”(xué)、“习”(xí)、“语”(yǔ)、“言”(y??n)、“学”(xué)。 ( “我”( wǒ)、“们”(men)、“学”(xué)、“习”(xí)、“语”(yǔ)、“言”(y??n)、“学”(xué))一般说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

音节还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

例如,把ban(班)、dan(丹)(不标声调,下同)这两个音节拿来比较,an是它们的共同部分,去掉这个共同的部分an,便得到了b和d。

同样,比较ta(他)和ti(梯),去掉它们的共同部分t,便得到a和i。

上述的b、d、a、i都不能再进一步分析,它们是语音的最小单位。语音中的最小单位叫音素。音素按照一定的组合关系可以构成音节。语音研究应当从分析音素入手。

二、音标

1、记录音素的标音符号就是音标。

汉字不能作音标,因为一个汉字一般只代表一个音节,而不表示音素。汉字的尺寸太大了。

英语,俄语等拼音文字的字母,一般也不适宜作音标。

例如,在英语中,同一个字母c既可表示[k],如cap[k?p](帽子),又可表示[s],如peace[pi:s](和平)。

在英语中,两个字母也可以表示一个音素,如English[i?g?li?](英语)中的sh读[?]。

有时,字母甚至不发音,如lamb[l?m](小羊)中的b。

俄语,法语等使用拼音文字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汉语拼音字母也是一种音标,从基本情况来看,它是用来标写汉语音素的一种符号。

2、什么是国际音标

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的国际音标是世界上最通行的音标。国际音标的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3、国际音标记录语音有宽式和严式的区别。

(1)什么是宽式标音?

一种比较概括的标音,又叫作“音位标音”,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和差别可以不必记录。宽式标音放在“/ /”(双斜杠)中。

(2)什么是严式标音?

严式标音又叫做“音素标音”,是一种详尽记录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国际音标严式标音要加方括号[ ]。

如汉语普通话的“挡”,用汉语拼音字母可以标写成dang,国际音标的宽式(音位)标音为/ta?214/严式(音素)标音为[tɑ?214]

用例如汉语的“班”字,用汉语拼音字母可以标写成ban,国际音标则宽式标写成[pan],严式标音也是[pan55]。

4、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的区别

(1)国际音标是为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而设计的标音系统,汉语拼音是专为汉语普通话设计的标音系统。国际音标需要区分的音比汉语拼音要多得多,音标符号也就多得多。

(2)国际音标与汉语拼音字母的区别

A、汉语拼音的每个字母有大写、小写、手写体、印刷体等不同形体;而国际音标的每个字母只有一种形体,同一拉丁字母的不同形体是不同的音标,代表不同的音素,例如国隙地音标[ɑ]和[a]表示的是不同的音。

B、汉语拼音与国际音标中可能用不同的字母表示。比如,汉语拼音的b d g,国际音标是[p t k],汉语拼音的 p t k 国际音标用[ph th kh ]。

三、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語音

1、语言交际的过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说话就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

我们假没有甲乙两个人在进行交谈。

首先,甲的大脑通过思维的活动,产生了某个思想。他要把这个思想,作为信息,传达给乙。这就要在贮存在他的大脑中的词汇系统中,选择出恰当的词语,并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将它们组成句子。这里的词和句子都以内部的声音的形式出现的。这是大脑的活动过程,因此是一个心理过程。

然后,各个发音器官配合行动,发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声音。这是一个生理过程。

声波在空气中振动,由甲的口中传到了乙的耳朵中去。这是一个物理过程。 声波到达乙的耳朵時,耳鼓膜发生振动,并将这些振动通过神经传递给了乙的大脑。这又是一个生理过程。

乙的大脑把这种由神经的冲动所代表的音响形象重新解读成思想。这时乙便懂得了甲的意思、这又是一个心理过程。

这时整个信息的传递过程也就完成了。

当乙要对甲说话时,又把刚才的过程重复一遍。

这个“心理——生理——物理——生理——心理”的过程,相当于信息论中的“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的过程。

可见,语音学与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语音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2、从语音学到音系(音位)学

从生理的角度去研究发音原理,弄清楚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叫做发音学或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

从物理的角度去观察语音,研究声波的种种物理表现,叫做音响学或声学语音学(acoustic phonetics)。

从心理方面出发,研究人耳如何接受语音,把它传给大脑,大脑又怎样分析和感知,叫做听觉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

这种建立在生理、物理、心理研究上的发音语音学(发音学)、声学语音学(音响学)和听觉语音学,都是属于对语音的自然属性方面的研究。

但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成员用它来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作为语言的能指——语音,如果只从它的自然属性方面去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这个基础上从语音的社会功能方面去进行研究。这是音系(位)学

(phonology)所研究的内容。音系(位)学的研究涉及到了语言本身的构造,属于语言学本身的范围。即学习音系(位)学,必须以语音学为基础。在三种语音学中,发音语音学最容易掌握,因此,要学好语音学,应当从发音语音学开始。

第二节 从声学看语音

这一节主要是从语音的物理性质方面进行阐述。本节中第二部分“音质的声学分析”偏深偏难,只要求作简单的了解即可。

一、语音四要素

声音就是物体的振动,它形成了音波。下面就是一个单纯的振动所产生的音波图。它表示两个完全的波,代表两次完全的振动。

(教材第46页上的插图。)

其中,A或A'叫波峰,B或B'叫波谷。AA'或BB'叫波长。AC或BD叫振幅。

人类的语音也不例外。我们可以把语音分析成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个要素。

1、音高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是由音波的频率决定的。音高与发音体有关,人类语音的高低取决于声带这个发音体的长短、厚薄、松紧。声带的松紧可以控制。

2、音强

音强又叫音重,就是声音的轻重或强弱,它取决于振幅。

3、音长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的持续时间。

4、音质

音质就是声音的性质,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

音质的不同取决于①发音体、②发音方法和③共鸣腔的大小形状。

在人类的语音中,音质的不同取决于:

(1) 发音物体的不同,即声带振动还是不振动。

例如,[p]和[b]的不同,就在于后者用了声带这样一个发音体,而前者未用。

(2)发音方法不同,指气流遇到阻碍时用什么方法来克服。

例如汉语中的“搞”(g??o [k?u214 ])和“好”(h??o [xɑu 214 ])中的声母,都使用了舌面后(舌根)和软腭,但发g([k])时,使用了爆破的方法,而发(h [x])时,则使用摩擦的方法。

(3)发音时共鸣器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人的口腔、鼻腔、咽腔都是共鸣器。发i([i])和a([ɑ])的不同,正是口腔这个共鸣器不同的原因。

音素属于音质的范围,因此,音素是人类语言中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研究语音应当首先从音质入手,然后再研究依附于音质的长短、高低、轻重这些非音质的特征。

二、音质的声学分析

上面从发音的角度对音质作了分析。下面从声学的角度来分析音质。 声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两大类。

1、乐音/噪音

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总是保持一种整数倍的比例关系的声音,穹的波形总是有规律的叫乐音;不具备整数倍关系,波形不规则的叫噪音。也就是说乐音是由发音体有规律的振动产生的,而噪音却是发音体不规则的振动产生的。

语言中的元音是乐音,辅音是噪音或噪音与乐音的混合。

2、基音/陪音

声音大都是由许多频率不同的纯音构成的复合波,其中频率最低的那个纯音叫基音,其他叫陪音。

乐音是由若干个频率不同的纯音组合成的。其中频率最低的叫基音,其他的纯音叫陪音。陪音的频率是基音的整数倍。基音的强度最大,它的频率决定整个声音的音高。陪音的不同,取决于共鸣腔的大小和形状。

3、基频 共振峰

说话时声带振动产生的基音的频率叫基频,用F0表示,被共鸣器强化的各个陪音叫共振峰,用,F1,F2,F3??表示。

(P48)

语言中的元音取决于陪音,而不取决于基音,也就是说,取决于各个共振峰的绝对频率,而与基频无关,在决定元音音质的共振峰频率中最重要的是F1和F2。这与音乐中陪音依存于基音的情况不一样。元音的基频与共振峰没有依存关系。

三、声学分析的仪器和软件

用仪器对语音进行物理分析,是实验语音学的课题。常见的仪器有浪纹计、语图仪等。今天则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把语音分析成一连串的数据,并可以根据这些数据重新合成声音。

第三节 从发音生理看语音

一、发音器官

现在,我们从发音的角度来分析和描写各个音素。要弄清各个语音的情况,首先应当了解发音器官的构造。

(教材第52页的插图)

人类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1、肺;

2、喉头和声带;

3、口腔、鼻腔、咽腔。

肺是动力部分,空气从肺部出来。声带附在喉头上,声带是发音体部分。口腔,鼻腔、咽腔是共鸣器部分。

口腔是比较复杂的发音器官,它由上腭和下腭两部分组成。附在上腭的发音

器官,从前到后的是:上唇、上齿、齿龈、硬腭、软腭、小舌。

齿龈是上腭前端突出的部分。

硬腭的齿龈后口腔上壁坚硬的部分。可以再分为前腭、中腭,后腭。

软腭是硬腭后的较软部分。小舌与它相连接。软腭和小舌都能自由地上下移动。

附在下腭的发音器官,从前到后的是:下唇、下齿,舌头。 舌头可分为舌尖、舌叶和舌面三个部分。

舌头的尖端叫舌尖。

舌头自然平伸时,相对于齿龈的部分叫舌叶。舌尖和舌叶又统称“舌冠” 舌叶后面的部分叫舌面。舌面又可分为舌面前、舌面中、舌面后。舌面后又叫舌根。

空气通过咽腔可以进入口腔和鼻腔。软腭(包括小舌)可以起调节作用。软腭下垂,通向口腔的通道受堵,鼻腔畅通,便可发出像m([m]),n([n]),ng([?])这类的鼻音。如果软腭抬起来,堵住通往鼻腔的通道,气流就从口腔里出来,所发出来的音就叫做口音。

能够活动的发音器官叫主动发音器官,如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

不能活动的发音器官叫被动发音器官,如上齿、齿龈、硬腭等。

二、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

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例如汉语拼音中的a、i、u、e、o等属于元音,b、g、n、p、t、s等属于辅音。

元音和辅音在发音特点上主要有三点区别:

第一,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发音器官不形成阻碍,发辅音时则在某一发音部位上形成阻碍。

第二,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保持均衡紧张,面发辅音时,只在形成阻碍的那个地方紧张。

第三,发元音时气流较弱,而发大多数辅音时,气流较强。(发边音、鼻音等辅音,气流也比较弱。)

三、元音

1、决定元音不同的因素

元音的不同取决于口腔这个共鸣器的形状的不同。

在口腔中,元音的不同可以由舌头和嘴唇来调节。舌头可前可后,可高可低,嘴唇可圆可不圆(展)。这样就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元音。舌位的高低与张嘴时的大小有关,嘴张得大(开),舌位就低,嘴张得小(闭),舌位就高。因此,在有的语言学著作中,用口腔的开闭来代替舌位的高低。

因此,我们可以用①舌位的前后、②舌位的高低(或口的开闭)、③嘴唇的圆或不圆(展)这三个方面来描写一切元音。这三个音素的结合决定着元音的音质。

根据舌位的前后位置,可把元音分为:前、央、后三种。

根据舌位的高低,可以把元音分为:高、中、低三种。在“高”与“中”之间还可以加上“半高”,在“中”与“低”之间加上“半低”,这样就分为五种:

高、半高、中、半低、低。当然还可以作更详细的区分。

至于嘴唇,则只须区分为:圆唇和不圆唇(展)两种。

2、八个基本元音

人类能发出的元音是相当多的,但是首先应当掌握八个基本元音。这是因为八个基本元音在舌位图上占据了重要的关键位置,是描写一切元音的基础。其他元音都可以以这八个基本元音的位置为基准,在舌位图上作一些调整,使舌头或前或后,或高或低,嘴唇或圆或展,便可以作出正确的描写。

八个基本元音以及对它们的具体描写如下:

(教材第55页上的图)

如图所示,八个基本元音中,[i]、[u]、[a]、[ɑ]最为重要,它们占据了四个最重要的位置,组成一个不太规则的四边形。

[i](即汉语拼音中的i),是一个前而高的元音。

[u](即汉语拼音中的u),是一个后而高的元音。

[a](即汉语拼音ai中的a),是一个前而低的元音。

[ɑ](即汉语拼音ang中的a),是一个后而低的元音。

其他则为[e]、[o]、[?]、[?] 四个元音,在舌位图上所占据的位置是:

[e](即汉语拼音ei中的e),是一个前而半高的元音。

[o](即汉语拼音中的o),是一个后而半高的元音。

[?](即汉语拼音ie,üe中的e),是一个前而半低的元音。

[?](即英语all中元音的发音),是一个后而半低的元音。

列在舌位图竖线左边的元音为不圆唇元音,如[i]、[e]、[?]]、[a]、[ɑ];列在舌位图竖线右边的元音为圆唇元音,如[u ]、[o]、[?]。

八个基本元音的简单表述如下:

[i] 前、高、不圆唇

[u] 后、高、圆唇

[e] 前、半高、不圆唇

[o] 后、半高、圆唇

[?] 前、半低、不圆唇

[?] 后、半低、圆唇

[a] 前、低,不圆唇

[ɑ] 后、低、不圆唇

八个基本元音,其中前元音都是不圆唇的,后元音除[ɑ]外都是圆唇的。 上面是用X光照相得出的八个基本元音发音的舌位图像:

(教材第56页的图。)

其他元音都可以参照八个基本元音来描写。

例如:舌位不变,将[i]发成圆唇音,就是元音[y](即汉语拼音中的ü)。

[o]的不圆唇音就是[?](即汉语“哥”ge[k?]中的元音)。

[?] 的不圆唇音就是[?](即英语“but”[b?t]中的元音)。

在[?]和[a]之间的元音就是[?](即英语“map”[m?p]中的元音)。

在前元音[a]和后元音[ɑ]之间,有一个央元音[A] ,“啊”(汉语拼音为a,国际音标为[A])或“妈”(汉语拼音为ma,国际音标为[mA])中的元音,就是这个

[A] 音。

[A] 是央元音中的低元音,而央元音中的中元音是[?],也就是北京话轻读时的“的”(de[t? ])和“了”(le[l ?])中的元音。央元音[?]处于不高不低、不前不后的位置,发音时最自然省力,因此在轻读时或弱化元音中往往使用它。

除了八个基本元音外,以上六个元音[y]、[? ]、[?]、[?]、[A]、[? ]都要求掌握。

四、辅音

不同的辅音是通过不同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而有所区别的。

发辅音时,气流受阻的部位就是辅音的发音部位,克服阻碍的方法就是发音方法。

1、发音方法

清和浊 送气和不送气 鼻音和口音 塞、爆与擦 颤音、闪音或搭音、边音、近音和半元音

(1)清和浊

发辅音时,声带振动的音叫浊辅音,不振动的音叫清辅音。因此“清”、“浊”亦可称为“不带声”和“带声”。

例如,[b]与[p], [d]与[t], [ɡ]与[k],[v]与[f],[z]与[s]]等辅音,就是浊辅音和清辅音的区别。

普通话以及汉语的大多数方言中没有与清辅音相对立的浊辅音。而在英语、俄语等其他的语言中,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对立非常重要。

(2)送气和不送气

发音时通过喉部的气流较强,喉头同时带有一点轻微的摩擦的辅音叫送气辅音,反之则是不送气辅音。

国际音标表示送气的辅音可以使用三种方法:一是在音标后面加“h”,二是在音标的右上方加小号的“h”,三是在音标后面加倒写的逗号[‘]来表示。如[t]的送气音可以标写成[t?]、[th]或者[t‘]皆可。

至于不送气的辅音,则直接写出音标,不用附加符号。

在汉语的辅音中,不送气和送气往往是成对的。它们是:b[p]和p[p‘]、d[t]

和t[t‘]、g[k]和k[k‘]、z[ts]和c[ts‘]、zh[t? ]和ch[t? ‘]、j[t?]和q[t? ‘]。

汉语辅音的送气和不送气非常重要,是区别意义的重要手段。

例如“哥”和“科”两字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送气,而后者送气。即“哥”(gē[k ?])“科”(kē[k‘?])

“肚子饱了”和“兔子跑了”这两句話的区别,也是由辅音的送气与否来决定的。

(3)鼻音和口音

发音时,软腭(附小舌)低垂,堵住口腔的通道。气流从鼻腔出来,便产生了鼻音。如[m]、[n]、[?]。如果软腭抬高,堵住鼻腔,气流从口中出来,发出来的辅音就叫做口音。如[b]、[p]、[p‘];[d]、[t]、[t‘];[g]、[k]、[k‘];[z]、[s];[v]、

[f];[l]??。

清和浊 送气和不送气 鼻音和口音 塞、爆与擦 颤音、闪音或搭音、边音、近音和半元音

(4)塞、爆与擦

“塞”就是闭塞,它是指发音器官的某两个部分紧紧靠拢完全堵住气流的通路,气流的通路,气流堵在口腔,对口腔形成很大的压力。闭塞之后突然打开,让压力很大的气流冲出而发出声音,这叫做“爆”如:[b]、[p]、[p‘];[d]、[t]、

[t‘];[g]、[k]、[k‘]等音都有闭塞过程,都是塞音。同时这些音也都有闭塞后打开让气流冲出的过程,所以也都叫“爆音”。

“擦”就是摩擦。与塞音不同,发擦音时发音器官的某两个部位只是靠近,留下一个狭窄的缝隙,让气流从这个缝隙中挤出来。如果气流通过的缝隙在口腔的正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擦音。如北京话中的“夫”“思”“喝”的起首辅音f[f]、s[s]、h[x]。

(5)颤音、闪音或搭音、边音、近音和半元音(教材P59)

“颤”就是颤动,它是舌尖、小舌这两个柔软的尖状物处在十分放松并有气流的冲击的状态下连续颤动而发出的音。小舌颤音[R]、舌尖颤音[r]

“闪音或搭音”是舌头颤一次发出的音。如英语中的very[? ]。

“边音”是在舌头的中间位置堵住气流出路,让气流从舌头的两边流出的方式。北京话的l[l]

近音、半元音介乎擦音和高元音之间,也即发音通道留有比擦音大但比高元音小的缝隙,所以气流通过时受到的阻碍小于擦音大于高元音,只是稍微有些摩擦。如半元音[w]、[j ]

2、从发音方法上来区分辅音

从发音方法看,可以作下面的区分:

塞音:[p]、[t]、[k],[p‘]、[t‘]、[k‘],[b]、[d]、[g]、 [?];

鼻音:[m]、[n]、[? ](后鼻音);

擦音:[f]、[v],[θ]、[? ],[s]、[z],[?],[? ],[?] 、[?]、[?],[x],[h];

塞擦音:[ts]、[ts‘]、[dz],[?]、[?‘],[t? ‘]、[t? ],[t?]、[t? ‘]

颤音:[r]、[R];

闪音:[? ];

边音:[l];

半元音:[w]、[j ]。

3、从发音部位来区分辅音

根据发音部位,依照发音器官由里及外的顺序,可以把辅音分为以下数类: 声门(喉)音:[h]、[?];

小舌音:[R];

舌面后软腭音(舌根音):[k]、[k‘]、[g]、[x]、[?];

舌面中硬腭音:[j];

卷舌音(舌尖后音):[?]、[t? ‘]、[t? ]、[?]、[d?];

舌面前齿 — 腭音:[t?]、[t? ‘]、[?];

舌叶龈后音:[?]、[?‘] 、[?],[? ]、[d?];

舌尖龈前音:[t]、[t‘]、[d]、[n]、[s]、[z]、[ts]、[ts‘]、[dz]、[r]、[? ]、[l]; 舌尖齿间音:[θ]、[?];

唇齿音:[f]、[v];

双唇音:[p]、[p‘]、[b]、[m]、[w]、[?]。

(教材第61页辅音表)

汉语拼音字母声母与国际音标对照表

语言学概论13章讲义

语言学概论13章讲义

语言学概论13章讲义

第四节 音位与音系

本节及其后的两节,都是从音位(系)学的角度对语音进行阐述。

如前所述,语音学是对语音的自然属性进行研究的科学,而音位(系)学则要对语音的社会功能进行研究。音位(系)学是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中各个语音的功能的一门学科。它是语音学的提高。语音学的研究是从语音的最小单位音素着手,而在音位学中则首先应当搞清楚音位这一重要概念。

一、音素与音位

(一)音素与音位两个概念的完整定义

1、什么是音素?(第二节中已讲过)

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的角度切分的最小的线性单位

2、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一个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功能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

(二)音素与音位的关系

为了弄清楚音素同音位(这里指音质音位)的关系,我们在这里先用比喻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在一所小学里有张、王、李、赵四位老师,其性别、年龄、外貌、性格都不相同。我们称他们为“张老师”、“王老师”、“李老师”、“赵老师”。这是从他们是不同的个体的角度上来称呼的。

他们四人在个体上的的区别,就相当于音素与音素的区别。

在这所学校里,张老师和王老师是语文老师,李老师和赵老师是数学老师。 “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是从教学功能的角度对老师所作的功能类别的划分,是类的概念,而不是指具体的某位老师。这相当于音位。

可见,音位是对一种语言中的语音所作的功能类别的划分。一种语言中的音位与具体音素的关系,可以看成是功能类别与类别下面的具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正如在“语文老师”这个类别下面,包括了张老师和王老师,在“数学老师”这个类别下面,包括了李老师和赵老师,一个音位下面也可以包括了若干个音素。

张老师和王老师虽然是不同的老师,但在讲授语文课的功能方面,是相同的;李老师和赵老师在讲授数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也是相同的。同样的道理,属于同一音位的各个音素,虽然各不相同,但在语言交际中的功能则一样,这些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

(三)音素与音位的异同

1、区别

音素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出发定义的,是针对所有人类的语言的,是仅依据有音质区别而得出的。(也就是说音素包括了所有人类语言能够区分的音)

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出发定义的,是针对某一种具体语言的,是仅依据有无区别该语言中词的语音形式之功能(进而也区分了字词的意义)而得出的,它可以是音质上有区别,也可以是音高(如汉语的声调)、音强(如英语的词重音)、音长(如泰语的长短元音)有区别。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也可以粗略地说成“区分意义”。(也就是说音位只包括了某一种语言必须区分的音)

2、共同点

音素和音位的共同点,都是最小的线性单元。音素或音位都还可以切分为更小的语音特征或区别特征,但语音特征或区别特征组成音素或音位并不是按时间的次序先后出现的线性组合,比如[m] 这个音素的双唇、鼻音等特征是在同一时间使用的。所以,语音的线性单位是音素,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是音位,“线性”二字是不可少的。

3、音位和音素的联系

(1)在音流某个位置上出现的音位一定有其自然属性,体现为某个音素。

(2)音位是对具体语言中起相同作用的若干音素的抽象,也即,一个音位可能包括几个不同的音素,它们在音流的不同位置上出现。

二、对立和互补

从上述的譬喻中可以见到,对一个学校的老师,根据教学功能的不同,可以把他们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类别。这就涉及到分合的问题了。

张老师、王老师应该合并成一类,李老师、赵老师则应该合并成另外一类,

分别叫做“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这是合的问题。

而对于张老师王老师,则必须把他们同李老师和赵老师分开,因为他们所讲授的是不同的课程。这是分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对于一种语言中的不同音素,也有一个分合的问题。

如果某些音素在交际中有着相同的功能,就应当把它们归纳到同一个音位中去。这就是“合”。

如果某些音素在交际中的功能不同,就应当让它们分属不同的音位。这就是“分”。

对一个学校的不同老师,分成两类或者合并成为一类,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那就是他们所学的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以及能讲某门课或不能讲某门课的差别等。

而对一种语言中的不同音素,哪些应当区分,哪些应当合并,也有一定的标准,这就是对立和互补。对立和互补,是一种语言中音素和音素之间的两种重要的关系,是我们区分或归纳不同音位的主要标准。

我们先讲互补,再讲对立。

1、互补

从音素的角度来讲,人类能发出的声音是很多很多的。即使在同一种语言里,如果仔细分辨,所发出的声音也比我们感觉到的要多得多。例如在现代汉语中,“哀”(ai[ai])、“安”(an[an])、“啊”(a[A] )、“熬”(ao[ɑu])、“昂”(ang[ɑ?])五个音节中都含有“a”这个元音,但这个“a”却代表着不同的音素。

在“哀”和“安”中,它是一个舌位比较靠前的[a],这是因为它受到了后面的元音[i]和舌尖鼻音[n]的影响的原故。

在“啊”中,是一个舌位适中的[A],因为在它的后面没有其他的声音影响它,因而处于一个比较适中的位置。

在“熬”和“昂”中,是个舌位比较靠后的[ɑ],因为在它的后面是个后元音

[u]和舌面后(舌根)鼻音[?],它们的发音都比较靠后,受其影响,自然比较偏后了。

可见,在汉语拼音中,“a”至少包含了[a]、[A]、[ɑ]三个音素。以上五个音节可以严格标音为“哀”([ai])、“安”([an])、“啊”([A] )、“熬”([ɑu])、“昂”([ɑ? ])。

在汉语中[a]、[A]、[ɑ]三个音素之间的关系,就叫做互补关系。

所谓互补,是指在一种语言中,出现某个音素的环境(或位置),不出现其他音素,而在出现其他音素的环境(或位置),也不会出现这个音素。

例如,在汉语中,在[i]、[n]这两个音素的前面,只能出现[a]这个音素,而不会出现[A]、[ɑ]这两个音素。

在其后面没有任何音素的环境下,只能出现[A] ,而不会出现[a]、[ɑ]这两个音素。

在[u ]和[? ]的前面只会出现[ɑ],而不可能出现[a]或[A]。

再举一个例子。

英语cool[ku:1] (凉爽)和school[sku:1] (学校)中都有[k]这个辅音。实际上这两个词中[k]的发音并不一样。cool中的[k]是个送气的辅音,实际上发成[k‘],而school中的[k]则不送气,标写成[k]即可。从音素的角度看,这两个词中的[k]应当严格区分为[k‘]和[k]。

[k‘]和[k]的不同,是因为它们出现的环境(位置)不一样。

在[s-]的后面,只能出现不送气的[k],而不能出现送气的 [k‘];在前面没有

[s-]的情况下,则只能出现送气的[k‘]而不能出现不送气的[k]。

英语中的[k‘]和[k]之间也存在着互补关系。

在一种语言中,处于互补关系的几个音素有可能被归纳到一个音位中去。 ...

例如,在汉语中,尽管可以把一个“a”严格区分为[a]、[A]、[ɑ]三个不同的音素,但讲汉语的人并不认为它们有什么显著的差异。即使把“哀”[ai]和“安”

[an]中的[a]发成[A]或者[ɑ],人们仍然知道所说的是“哀”和“安”,只不过听起来感到有点别扭,不那么标准罢了。

同样,把“啊”[A]发成[a]或[ɑ],把“熬”[ɑu]、“昂”[ɑ?]中的[ɑ]发成[a]或[A] 也不会引起意义上的误解。

可见,汉语中具有互补关系的[a]、[A]、[ɑ],没有对立关系,这三个音素的功能相同,应当归纳到一个音位中去。

英语中的情况也是如此。前面所谈到的[k]和[k‘],在英国人或美国人看来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把cool中的[k‘]读成是不送气的[k],把school中的[k]读成送气的[k‘],英国人或美国人仍然能够听懂。

英语中具有互补关系的[k]、[k‘],不具备区别意义的功能,也应当归纳为一个音位,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

2、对立

在一种语言中,如果不同的音素具有区分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的作用,这几个音素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关系。

所谓区分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就是从语音方面区分它们是不同的词(或语素)。这是从词(或语素)的能指方面来说的。既然是不同的词(或语素),它们的意义就应当不一样,因此,我们也可以换一个方式,把“区分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说成是“区别意义”。这是从所指方面来说。

判断一种语言中的不同音素是否处于对立关系之中,可以使用替换的方法。 把一个词中的某个音素换成另一个音素,如果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说明这两个音素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它们之间就存在着对立的关系。

例如在汉语中,把“安”[an]中的[a]换成[i],就成为意义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词“音”[in]。

[a]和[n]这两个音素具有辨义的作用,可以区分词的语音形式,处于对立的关系之中。

同样,把“安”[an]中的[n]换成[i]就成为“哀”[ai]。

[n]和[i]也处于对立关系之中

语言中处于对立关系的几个音素必定分别属于不同的音位。

对立和互补是语言中一个声音与另一个声音之间最重要的两种关系,是我们考察某一声音在一定语言中的功能的重要依据。因此,声音之间的对立关系和互补关系是区分和归纳一种语言的音位的重要依据。

三、音位和音位变体

(一)音位定义的阐释

音位是一个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功能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

现在,对这一定义作一些说明。

首先,音位是属于一定的语言的。

因为在一定语言中属于不同音位的音素,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属于同一音位,反之亦然。

例如在汉语中,[p]、[t]、[k]和[p‘] 、[t‘]、[k‘]应该是六个音位:/p/、/t/、/k/、/p‘/、/t‘/、/k‘/。而在英语中,却要把它们归纳成三个音位:/p/、/t/、/k/。

因为在英语中,送气辅音和不送气辅音只是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即

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中的辅音有清浊的对立,因而[p]和[b]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音位,可以写成/p/和/b/。如果把pig[pig](猪)中的[p]换成[b]就成为big[big] (大),意义发生了变化。而在汉语中,即使把“班”[pan]读成[ban],也不会引起意义上的误解,只是觉得发音不够准确罢了。

由此可见,从生理或物理角度出发分析出来的音素具有普遍的意义,它对于各种语言来说都是一样的,而音位的分析却要视具体语言而定。这是因为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出发,根据它在特定的社会中的交际功能来确定的,因此,音位是属于一定语言的。

其次,音位一定要能够区分词的语音形式,即必须具有区分意义的功能。 语言中的词或语素都是由音素构成的。不同的音素是否也属于不同的音位,应当根据它们是否处于对立关系之中,即它们能否区别词或语素的意义来确定。如前所述,汉语的/k/、/k‘/是两个音位,它们能区分不同的意义,而英语的/k/、/k‘/则属于—个音位,不能辨义。

第三,从区分意义的角度来说,音位是最小的单位。

在汉语中,“改变”[kaipian]和“改换”[kaixuan]的语音形式不一样。它们的差异体现在第二个音节“变”[pian]和“换”[xuan]的不同上。这两个音节虽然起到了区分意义的作用,但它们并不是最小的区分意义的浯音单位,因为还可以把音节进一步划分为各个音素。

汉语中,“改”[kai]和“赶”[kan]在音义上的不同,是通过[i]和[n]的差异来区分的。[i]和[n]应该分属于不同的音位,可以分别标写成/i/和/n/。音位不能再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能够区别意义的单位了。可见,从区分意义来说,音位是

最小的语音单位。

(二)什么是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是属于同一音位下面的具体的音,即同一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 用前面所打过的比喻来讲,在一个学校中,“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相当于音位,而“张老师”、“王老师”、“李老师”、“赵老师”则相当于音位变体。

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就是类别和成员的关系,类别由成员组成,成员的数目可以多少不等。北京话的/a/是一个音的类别,它至少包含[a]、[ɑ]两个变体。

“变体”不是相对于“正体”而言的,所有的成员都叫变体。在各个变体当中,有时需要选一个变体代表整个音位。被选的往往是印刷上最常用的、或者语音上受邻近音影响最小的那个变体。例如北京话中/a /音位选用a 就同时符合上面两个标准。

音位变体可以分为:①音位的条件变体和②音位的自由变体。

属于同一音位具有互补关系的音位变体叫音位的条件变体。

例如,在英语中,音素[k]、[k‘]都是音位/k/的条件变体。在汉语中,音素[a]、

[A]、[ɑ]是音位/a /的条件变体。

音位变体大多属于条件变体。此外,在音位变体中还有一些变体不受条件环境的制约,它们的出现是自由的。例如在汉语的南京话、四川话中,[l]和[n]这两个音素完全可以自由互换,它们不具备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是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可以表示成:

音位变体中不受环境条件制约的变体就叫做音位的自由变体。

四、区分和归纳音位的标准和方法

处于对立关系中的音素必然属于不同的音位,对立关系是区分不同音位的标准,在操作上可以使用替换的方法。

在汉语中,把“担”[tan]中的[t]换成[t‘],就成为“滩”[t‘an]了。

再依次使用[p]、[p‘]、[k]、[k‘]去替换每个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就成为了“班”

[pan]、“攀”[p‘an]、“甘”[kan]、“刊”[k‘an]。

由于“担”、“滩”、“班”、“攀”、“甘”、“刊”在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方面都不相同,这种不同是由[t]、[t‘]、[p]、[p‘]、[k]、[k‘]的不同来区分的,因此[t]、

[t‘]、[p]、[p‘]、[k]、[k‘] 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应该分别属于不同的音位。

音位要用双斜线来表示。这六个音位应该标写成:/p/、/p‘/、/t/、/t‘/、/k/、/k‘/。写在双斜线内的音标即表明所指的是音位,而不是音素。

要把不同的音素归纳到一个音位中,互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例如,汉语中的[a]、[A]、[ɑ]就具有互补关系,不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在发音上它们又非常相似,因此可以把它们归纳到同一音位之下。即 ..

而英语中的[k]和[k‘]也具有互补关系,不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发音上也很相似,因此也应当归纳到同一个音位之下。 ..

(三)归纳音位的原则

音位归纳目的:将具体语言中无限的语音归纳成数目确定的音位。在一种语言中,把众多的音素归纳为数量较少的音位,一般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对立原则

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

上的差别,这几个音素就形成一种对立关系。

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

汉语:/k/、/k‘/分属不同音位。

“姑”[ku]、“哭”[k‘u] —— 对立——/k/、/k‘/两个音位

第二个原则是互补、相似性原则

一个音位中所包含的音位变体,在分布上大都具有互补关系(音位的自由变体例外)。

例如,在英语中,[k]、[k‘]具有互补关系;在汉语中,[a]、[A] 、[ɑ]具有互补关系。由于它们又具有相似性的特点,因此在英语和汉语中,把它们分别归纳到/k/音位和/a/音位中去。

应该注意的是,归纳音位不能仅仅根据互补关系,还必须考虑相似性的原则。 例如,在汉语中,h[x]和ng [?]就具有互补关系。[x]只能出现在元音的前面,充当声母,[?]只能出现在元音的后面,作韵尾使用。但由于这两个音素在发音上的差异较大,不具有相似性的特点,因此应当划归不同的音位/x/和/?/。就是说,在某种语言中属于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在发音上应该相似。

例如,在汉语中,[a]、[A] 、[ɑ]三个音素可以被归纳为一个音位/a/,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三个音素的语音非常相似。而在英语中,[p]和[p‘],[t]和[t‘],[k]和[k‘]的发音差别不大,也是它们被归纳为一个音位的理由之一。

应当注意的是,所谓语音上的相似,是就说这种语言的人的感觉而言。我们说[a]、[A] 、[ɑ]三个音素相似,是就说汉语的人的听觉而言的;而[p]和[p‘],

[t]和[t‘],[k]和[k‘]的发音相似,是说英语的人的感觉,如果换成中国人,一定认为他们分别是不同的声音。

第三个原则 随意替换性原则

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可以自由替换而无辨义作用的若干音位可以归并在一起。语音上不同的音素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并且在一切活语言环境中可以彼此替换,没有功能差别。 普通话[u]、[U]、[w]是/u/的变体;方言[n]、[l]是/n/的变体。

任何音系中,一个音位内的所有变体与另一个音位内的所有变体

相互具有辨义作用,因此对立性原则是最根本的原则。(区分不同音位)

互补相似性原则将条件变体加以合并;

随意替换性原则将自由变体加以合并。

四、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1、音质音位

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因此,以音素作为其变体的音位就叫做音质音位。音素有两类:元音和辅音。音质音位也就是以元音和辅音作为其变体的音位。

以上所列举的各个音位变体,都是音质音位。

2、非音质音位

音高、音重、音长都不属于音质的范围,但在一定的语言中它们同样能够起到区分词的语音形式即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也应该算是音位。

非音质音位就是建立在音高、音重、音长基础之上的音位。

非音质音位可以分为:①调位、②重位、③时位。

使用音高的不同来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音位叫做调位。

汉语的声调就是—种非音质音位。

例如,[t‘ɑ?],在汉语中可以有不同的声调:“汤” [t‘ɑ?55 ]、“糖”[t‘ɑ?35]、“躺”

[t‘ɑ?214 ]、“烫” [t‘ɑ?51 ]。

这些声调能够区分词的语音形式,它们构成了四个非音质音位,可以标写为:/1/(阴平)、/2/(阳平)、/3/(上声)、/4/(去声)。

像汉语这种以音高来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音位,叫做调位。

英语、俄语中的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弱来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这类非音质音位叫重位或势位。

日语、壮语则可以通过音长来构成音位,可以把它们称作时位。

第五节 音位的聚合

一、区别特征

1、什么叫区别特征

具体语言中(在一种语言中),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就叫做区别特征。 例如,在英语中,/b/、/p/是不同的音位。我们把bill/bil/(帐单)中的/b/,换成/p/,就成为pill/pil/(药丸)了。它们的语音形式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

英语中的/b/、/p/都是双唇塞音。/b/是浊音,/p/是清音。根据清浊的对立就可以把这两个词区分开来,因此,“清”和“浊”在英语中都是区别特征。

在汉语的北京话中,/p/、/p‘/是不同的音位。如果把“班”中的/p/换成/p‘/,就成为意义完全不同的“攀”/p‘an/了。

北京话的/p/和/p‘/都是双唇塞音,/p/不送气,/p‘/送气。通过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就把这两个词区别开来了。因此,北京话中的“送气”与“不送气”都是区别特征。

如前所述,音位是属于一定的语言的,因此区别特征也是属于不同的语言的。 如普通话/p/音位的区别性特征与英语/p/音位的区别性特征不同:

在英语中,音位/p/通过清浊的不同而与音位/b/相对立;而在汉语中,音位/p/则通过不送气与送气的不同,而与音位/p‘/相对立。在不同的语言中,音位/p/的对立关系不一样,因而有着不同的区别特征。

普通话/p/:辅音性;双唇音;塞音;不送气;口音

英 语/p/: 辅音性;双唇音;塞音;清音性;口音

理解一种语言音位中的区别特征有两个好处。

一是根据区别特征的多寡,可以判断两个音位的远近(即相似程度)。

例如,北京话中的/p/、/p‘/之间只有一对区别特征的不同,即不送气和送气,

它们彼此相近。而/p‘/和/k/之间除了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外,还有双唇和舌面后(舌根)的区别,因此/p/、/p‘/之间的关系要近于/p‘/、/k/之间的关系。

二是通过区别特征,可以更加准确更加简洁地说明各个音位的本质特点。 例如在北京话中,指出/p/、/p‘/的区别特征是不送气和送气,就比笼统地说这两个音位不同,要准确简洁得多。我们可以把一种语言中的某个音位分析成一束区别特征。例如英语中的音位/d/就是:舌尖音+塞音+浊音。北京话中的音位/k/就是:舌面后+塞音+不送气

以上所讲的区别特征都是从发音方面(语音的生理方面)来确定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的语音学理论中,特别是雅各布逊(R.Jakobson)和哈勒(M.Halle)的著作中,区别特征是从音响方面来确定的。他们使用声学实验,从频谱分析资料中找出了各个音位的区别特征。例如,只要用九对区别特征,就可以描述英语的28个音位。雅各布逊等人认为,用十二对区别特征便可以说明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全部音位。

2、区别特征与发音特征的区别

区别特征不等于发音特征。区别特征是指语言中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也就是说,在发音特征中只有部分特征才可以算成是区别特征。

例如,在北京话中,音位/m/的发音特征有:双唇、鼻音、浊、不送气。 其中,只有“双唇”和“鼻音”才是区别特征,而“浊”和“不送气”只能算发音特征,而不能算区别特征。

这是因为,/m/通过“双唇”这一特征,与北京话中的/n/、/??/、/k/等不是双唇的的音位相区别;通过“鼻音”这一特征,与北京话中的/p/、/p‘/、/t/等口音音位相区别。因此“双唇”和“鼻音”是北京话中的区别特征。

北京话中的“鼻音”都是浊音,同时也不送气,不存在与音位/m/相对立的清鼻音/m/,以及送气的鼻音/m‘/。“浊”和。 (注意:字母下面加上一个小圆圈)

“不送气”虽然是北京话中音位/m /所具备的发音特征,但却没有区别音位的作用,不能算是区别特征。

二、聚合群

1、双向聚合

具有同一区别特征的各个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音位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一对或几对语音特征的对立。

双向聚合:某些音位分属两个聚合中,呈平行对称分布;有的音位

彼此依靠多项特征相互区别——多项对立

音位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一个音位依据一个区别特征与其他一些音位组成一个聚合群,同时又依据另一个区别特征与另外一些音位组成另一个聚合群。这种同时处在两个聚合群中的音位在结构上具有对称性的特点。我们可以说这个音位处于双向聚合之中。音位的聚合具有平行、对称的结构特点。

如:/p/ /p’/ /m/

/t/ /t’/ /n/ 整齐对称分布

/k/ /k’/ /?/

不送气 送气 鼻音

北京话中的音位/p/,依据“双唇”这一区别特征,可以与/p‘/、/m/组成一个聚合群。(教材P71)

在“不送气”这个区别特征上,又与/t/、/k/组成一个聚合群。

这样,音位/p/就同时处在两个不同的聚合群中。

另外,根据“送气”和“鼻音”这两个区别特征,还可以添上/t‘/、/k‘/和/n/、/??/。

音位的双向聚合说明,一种语言的音位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系统的整齐的一面。双向聚合是音位系统的主流。

处于同一聚合群中的音位,一般都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

例如在北京话中,/p/、/p‘/、/m/可以同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的韵母相组合,而不能同撮口呼的韵母组合。

不过,有时处于同一聚合群中的音位,其组合关系也可以不同。

例如在北京话中,/m/、/n /、/??/这三个鼻音音位虽然处于同一个聚合群之中,但它们的组合关系却并不一样。/m/只能出现在元音之前,如“妈”/ma/;/n/既可以出现在元音前,又可以出现在元音后,如“那”/na/和“安”/an/;而/??/则只能出现在元音之后,如“鹰”/i??/。

这种在组合上的不整齐,是语音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在古代,它们的组合关系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属于同一聚合群中的音位一般说来其组合规则是一样的。

普通话音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中,往往出现不对称的现象。

2、单向聚合

一种语言中有少数音位只具有单向聚合的特点。例如北京话中的r/?/就是其中之—,即

/?/只有横向的聚合(发音部位:卷舌),而没有纵向的聚合(发音方法:近音)。

[注意:教材P63页,北京话中的r有的教材上标作卷舌浊擦音/?/]

单向聚合不是音位的主流。音位的单向聚合说明,一种语言的音位系统虽然具有系统的、整齐的一面,但有时也具有不系统、不整齐的一面。这种不系统、不整齐往往是由语音的历史演变形成的。在北京话中,除了/?/以外,还有一个音位/l/也具有单向聚合的特征。

第六节 语音单位的组合

一、音节

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一个音位可以构成一个音节,如“衣”/i/,也可以由多个音位构成一个音节,如“关”/kuan/。

在汉语中,一个汉字大致可以代表一个音节。

从发音来讲,每发一个音节,发音器官的肌肉就要先增强后减弱地紧张一次。 在一个音节中,紧张的顶点叫音峰。

紧张最弱的是两个音节的交界处,叫音谷。

音峰一般落在元音上。元音前辅音的紧张是迅速增强的,元音后辅音的紧张则是逐渐减弱的。

例如,在“困难”/k‘unnan/一词中,肌肉紧张两次,是两个音节,音峰在元音/u /和/a/上,音谷在两个/n/之间。辅音/k‘/和第二个/n/是迅速增强的,而第一个和第三个/n/则是逐渐减弱的。

由于元音后辅音的紧张是逐渐减弱的,因此往往发不全一个完整的发音过程。一个辅音发音的全过程包括“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处于元音后面的辅音,往往只有“成阻”和“持阻”,而没有“除阻”。

例如,广州话中,入声字的韵尾/-p/(“鸭”/ap/)、/-t/(“一”/jat/)、/-k/(“国”/ku?k/)就是这种情况。英语connect/k?'nekt/(连接)中的第二个/k/也是这种情况。

在一个音节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音组合叫复元音。复元音虽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音,但只构成一个音节。

例如“该”/kai/、“哀”/ai/和“阿姨”/a/、/i/的不同就在于,“该”、“哀”只有一次紧张,是一个音节,它们的韵母是复元音,而“阿姨”则有两次紧张,是两个音节,其中的韵母都是单元音。

音节内处于同一紧张增强阶段或减弱阶段的不同辅音的组合叫复辅音。 例如英语clock/kl?k/(钟)中的/kl-/和spring/spri?/(春天)中的/spr-/。汉语北京话中没有复辅音。

语言中有少数成音节的辅音,这时音峰就落在这个辅音上面。

例如客家话的“五”、“不”等,都发成成音节的/m/ (注意:在m下面加上一个小的竖线)。成音节辅音在标音时要在音标下面加一小直杠来表示。

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不相同,因此各种语言的音节结构都有它自己的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的特点。音节结构的不同,是各民族语言不同的具体表现。

二、语流音变

在说话的时候,语音并不是一个一个孤立地发出来的,而是以连续的话语即语流的方式出现的。这时,一个音往往受到邻近的音的影响而发生一些变化,这就叫语流音变。可见,语流音变就是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同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1、同化

同化是指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音位因受另一个音位的影响,变成与它相同或相近。

例如在汉语中,“脸”读/lian/,“面”读/mian/,但“脸面”一词实际上则读成/1iam-mian/。

这是因为“脸”中的/n/,受到“面”中/m/的影响,由舌尖前鼻音变成了双唇鼻音/m/。

这种后面的音同化前面的音叫“逆同化”。

在英语中,like/laik/ (喜爱)的过去时liked读/laikt/。字母“d”本来应读浊塞音/d/,但在这里由于受清塞音/k/的影响,就发成了/k/。

这种前面的音同化后面的音叫“顺同化。”

2、异化

异化是指两个原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

生变化,变得跟邻近的音不相同或不相近。

例如,在北京话中,上声的调值是214。“土改”两个字都是上声。但是,“土”字在这里的调值却变成了35,与“改”的调值不一样。

看来,同化是为了追求发音的顺口,异化是为了避免发音的拗口。不过同化和异化只是语流中发生变异的可能性,是否发生,如何变异,决定于语言社会。

3、弱化

在语流中,有些声音的强度减弱,变得来不清晰,这就叫弱化。

弱化也是各个语言都十分常见的现象,弱化也有程度的不同,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弱化通常发生在轻声(汉语)或弱读(重音型语言)音节中。弱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材76至77页):

(1)从元音来说,弱化常见的表现是:复元音单化,单元音(高元音/i u ü /除外)央化。

(2)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词通常是弱读的。

(3)从辅音来说,弱化通常发表为发音阻碍的减少,常见的有:清音→浊音,塞擦音→塞音(或擦音),塞音/擦音→边音/近音。

(4)汉语声调的弱化形式为轻声,轻声则丧失原有的调值,时长上变短,音高变低或承接前音节的音高曲线走向。

汉语的轻音就是一种弱化。例如在北京话中“豆腐”一词中的“腐”本来是有声调的,读上声。但在这里读轻音,失去了声调。

4、脱落

读成弱化音的进一步丢失就叫做脱落。

例如在北京话中,“豆腐”/toufu/弱化以后就读成/touf?/,进一步弱化就可以读成/touf/,音位/?/脱落了。

三、韵律层级(自学)

我们都知道语法层面的各级单位是: 语素 词 词组/短语 小句 句子

欧洲的系统功能学派和19xx年之后的美国音系理论都提出,语音层面上有大小不同的各级单位。

音位 音节 音步 停延段 语调段

更多相关推荐:
汉语言文学专科学习计划

汉语言文学专科学习计划今秋我报名参加了阿瓦提电大工作站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的学习计划用二年半的时间修完全部课程力争取得电大开放式教育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书现将我的学习计划列出如下一参加并争取通过电大汉...

语言学概论答案

1e是前半高元音2汉语中脑袋连读读做naut这种现象属于弱化3是前半低不圆唇元音4发音的动力源是肺5具有均质性抽象性的是语言6舌面前元音是e7u是后高圆唇元音8卷舌元音是r9最小的交际单位是句子10汉语普通话中...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立关系和互补关系36同义词可分等义词性音稳定性民族性3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一知识题填空与选19韵母分成韵头韵和近义词反义词包括9组合关系是语20语流音变举地域性择腹韵尾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言...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要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南20xx1028一导言部分导言部分重点搞清如下问题1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关于语言学的学科性质有两个要点需要把握一个要点是要搞清楚语言学是科学的研究语言的学问所谓科学一是同语言研究的语言文学时期划清...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绪论第一课时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学习目标1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2明确学习本课程的学习目的3了解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1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2学会观察语言现象并能具备用语...

《语言学概论》学习指要

语言学概论复习指要一填充1从语言的本质来看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功能角度来看它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和认知工具从自身的结构角度看它是一种符号系统2语言的结构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3音位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类后者又包...

语言学概论中文版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语言学11定义语言学常被定义为是对语言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语言学研究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而是人类所有的语言为了揭示语言的本质语言学家首先要对语言实际使用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关语言使用...

学习语言学概论绪言的认识和感想

学习语言学概论绪言的认识和感想语言学概论绪言的学习首先使我区分了这门课程与已学过的现代汉语的不同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属于普通语言学或一般语言学的范畴它所研究和关注的是人类语言的共有现象和共同规律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和...

应用语言学概论重点知识整理

应用语言学概论重点知识整理1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即定义1简单的说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有关方面发生关系的学科2进一步说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应用各部分结合部接触面包括结合接触的动态变...

《语言学概论》配套阅读书目

1语言学概论作者高名凯石安石主编出版社中华书局印刷时间20xx12语言学概论第三版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岑运强主编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xx1013语言学...

语言学概论第二章

语言学概论第二章PhoneticsandPhonology这一章学习一定要记住一个词sound这里的sound千万不是指音标就是指人听到的声音记住这一点对于以后的理解至关重要这一章分类讲sound是怎样产生的语...

语言学概论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语言学概论课程作业姓名年级杨晓红20xx秋学号学习中心7121230920xx温州学习中心龙湾第三章第五章一名词解释1词类词在句法结构中所表现出的特点类型2语法形式借以表达语法意义的载体或形...

语言学概论学习计划(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