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观后

时间:2024.4.29

三叶草分享语: 《录取通知书》里的学生可以自己决定他们应该走的路、应该学习的科目、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成绩。这里“Accepted”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是“录取”,而另一个潜在的意义则是“认同”。有时“录取”可能只是你在人生叉路上的一种选择,但“认同”才是你殊途同归的最终方向。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演员: 贾斯汀·朗 乔纳·希尔 布莱克·莱弗利

地区: 欧美 发行:2006

介绍: 男主人公是一个大学落榜的学生,因为怕家里人知道,所以自己编了一个大学出来,结果,因为一个网络上的失误,变得本来不存在的大学,变得存在,使一大群跟他一样失落的年轻人得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得已,男主人公只好继续把这个自己造出来的大学经营下去。可是没有不透风的墙,终于东窗事发,被真正的哈蒙大学告上法庭。可是,一场对现代教育的缺点的可圈可点,感动了法官,得到把南哈蒙大学的教学实验一年的特许。

原文地址: << 录取通知书>> (Accepted )观后感 作者: memory 快高中毕业的巴特比正面临着升学压力,他投出的8封大学入学申请信全被拒绝。这可不是他父母愿意看到的状况。但是,巴特比不是唯一一个陷入困境的学生,他的几个死党全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罗莉——从一年级就开始为进耶鲁而努力的女生结果却没有被耶鲁大学录取——可能今年有关系的学生特别多,可怜的她,到头来,一切都是鸭蛋,什么也没有。格伦被所有大学拒收,因为政治问题,在SAT得了零分。面对着因无法进入大学而逐渐黯淡的前途、父母施加的压力,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一群毫无经验的高中生,在对“自由主义”一词做出广义解释之后,雇下场地,请了个演员,搞了个虚拟网站,决定自己建立出一所根本不存在的“南哈蒙理工学院”,以该大学的名义给自己发出录取通知,借此蒙混父母和朋友们。

谁料,刚刚把他们认为需要的一切都安排好之后,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们发现自己的工作好像做得好过头了--从各地赶来的好几百个跟他们一样,被无数大学拒绝的人们站在了“南哈蒙理工学院”的门口,要求加入这个总共只有一座二层小楼的大学学习。面对着隔壁正规大学学生蔑视的眼光,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们在这条造假的路上越走越远,他们开始不断地完善着这个大学的功能,同时与那些慕名而来的学习者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努力让这座假冒伪劣大学变成一座真正合格的大学??

在中国被大学拒收的学生比比皆是,有些人复读,有些人进入社会,甚至有些人绝望了,选择死亡。好像没有人像巴比特一样去虚构一个学校来录取自己。当然这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行为,但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多么迥异的风格。

“分、分、分,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看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学生们都难以避免升学的辛苦和压力。而《录取通知》就像是一个用来让人清醒的警钟,告诫那些仍然身陷因无法升学而苦恼异常的年轻一代,虽然进入大学已经成了社会标准中的“优秀级别”,可是对于个人来说,更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形式,而不是都像无头苍蝇一样硬要挤上那座独木桥,于是,《录取通知》提出了一个疑问,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故事发生?影片中主要对焦的还是美

国教育体系中的缺陷,这些缺陷不但剥夺了孩子们创造力,还剥夺了他们从各方面吸取知识的权力。

刘易斯先生-施瑞德的叔叔因为看不惯教育界的那一套所谓的理论被一流学府解雇。在那些正统的教育者眼里,他是个十足的疯子。可是,他说的那一套却出乎意料的正确。“我们向学生抛出一大堆诱人的字眼,吸引他们来上大学,并自以为他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向他们灌输的东西将会让他们一生自责,变得优柔寡断。学生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将来能有个收入不错的工作。”虽然言论有些偏激,但是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一等一的学校,学术氛围很强,可是有多少分数高的学生却没有个体面的工作,为什么?因为,向他们灌输的东西绝大所数是老一辈认为他们需要的。他们只是接受,学好,然后拿到好成绩。 主动去学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的学生,却经常在专业考试挂红灯。 可是我认为那些人才是真正在大学里学到知识的人!大学培养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在未来工作上沉淀下来的只能是能力,而不是你的专业知识。我们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才是真正的大学!

无法忽视大家的期待的眼神, 巴比特决定继续这个虚构的学校。 为了管理好这个学校,他去一流学府——哈蒙取经。 在冠着一堆貌似高质量的课程锻炼学生的思维的名字下,他发现学生根本不快乐,也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课上有人疯狂的记笔记因为这些可能期考的时候会出现,有人睡觉还念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莫妮卡选了一大堆不喜欢的课,真正兴趣的摄影却只针对其他专业,导师说即使你修了,可能也拿不到学位,对将来的就业也根本没有帮助。在现实面前,她死也不愿意选,可是也死不了。所以她只好投降了。影片只是一闪而过的画面,可是却真真的提醒着我们什么。为了所谓的美好的未来,学生们放弃梦想,屈服于现实,应付着各种考试,考试前四处跑动,希望套到考题,虚无的忙碌着,到头来只是拿到了未来的敲门砖,能不能敲开门还说不定。经常,在英语比赛中,获奖的往往不是英语系的同学,却是理工科的?为什么?因为理工的同学把这当成一种兴趣,快乐的学习着。可是外院的却把它看成一种任务,被动地接受着。苦笑着。学习到底是什么?分数还是别的什么?有人读了四年,空有一个华丽的敲门砖,结果却什么工作也找不到。这正是教育的大弊端。 看到这样的事实,巴比特迷茫了。刘易斯先生点醒了他。“ 教育是一种服务行业,学生是为了一种经历而花钱来这的。 ”大学在社会上应该属于一种服务体系,不应该强迫学生坐在那里听从老师硬灌入脑子的数理公式,这个体系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然而,现今的年轻人都被塑造成同一种成功模式:好好学习,进入一所名牌大学,找到一份赚钱最多的工作——虽然这样的人生干净利落,却实在是乏味异常。

巴比特问了大家“你们想学什么?”大家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他们只是一直被传授如何学习。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体验。 巴比特根据不同人的特长开了很多课,直接由学生当老师。南哈蒙,所有的学生都是老师,同学间互补,互相学习。 他们还有个专门的画板写着他们需要什么。 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为了要在生活的舞台上充分的展示自己,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可是,正统的教育却不是这样的。接受,学好,拿好看却不实用的证书,参加工作,有时连工作都可能找不到。完全忽视了学生真正需要的。在南哈蒙,你选择你喜欢的课程,不考虑学位,文凭,全由兴趣说事,学生很快乐!

影片的最后,南哈蒙被正统学府——哈蒙告了。一场现实和梦想的较量。出乎意料地,主席却接受了这所学校。他说:“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并不

是分数,本质是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在这点上,南哈蒙成功了 ”。最终梦想战胜了现实。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一名失败者,通向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考大学也绝不会是唯一的一条途径。影片正好质疑了那些在社会大环境下已经形成的某种错误观念:是不是只有经历过大学生涯,才是未来会成功的前提?现在,“考入大学”对于人们来说,似乎已经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而是单纯地变成了某种机械的行为,而我们也认为那些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人,要更有想法一些,更有才能一些??

故事的灵魂之处就在于,《录取通知》里的学生可以自己决定他们应该走的路、应该学习的科目、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成绩。这里的“Accepted”有两种意义,第一种当然就是“录取”,而另一个潜在的意义则是“认同”。有时候,“录取”可能只是你在人生叉路上的一种选择,但“认同”才是你殊途同归的最终方向。当然,想要“认同”,被接受是首要的,代表着一种自我的肯定,可是需要记住的是,这并不能决定你是谁,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更不能决定你将来在社会上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臵上。然而,这些观念却支配着大学教育。

《录取通知》就传达着这样一种“认同”的观念,与目前年轻人在传统教育被教授的知识完全相悖,然而导演史蒂夫·平克并不是想批评现有的教育体系,而是希望人们能够从影片中认识到: 如何让大学生活适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 所以,当你将影片的主题概念简化,就会得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认同别人,但最重要的是认同自己。“认同”属于那些传统概念中的失败者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胜利,这样一部被概念化的影片所追求的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讲述的是人类要如何合理善用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 碌碌无为的大学生活能给你的未来添些什么?你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不是有价值呢?不知道,随心吧~

教育的改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落实~

Anyway,find your way to fight!

(外一篇)

一群被整个社会主流拒绝拒之门外的人们,聚集在了一起,他们互相关心、彼此鼓励,各自为了自己曾经被主流们歪曲、揉碎的梦想努力打拼。和电影主角巴特比一样被所有高校拒绝的高中毕业生们,被哈蒙大学、甚至被幼儿园解聘的教师刘易斯,做了一辈子大学梦的退伍军人??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巴特比酷爱摄影;格伦痴迷厨房艺术——烹饪;热心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的罗莉梦想着不被干扰的独立、宁静;喜爱雕刻的本州最佳棒球手汉兹;还有无处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教师刘易斯;兴趣摇滚的退伍军人;热衷于意念控制的小青年;??等等。

一句话,上帝从来不创造无用之物,更何况是里面有上帝形象的人类。只不过生活在早被制度化了千百年的地球村,人类总是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并崇拜着自己所创造的所谓文明,并津津乐道。他们在各个领域里创造了自己的一套独有的评价体制,把体制内的人分门别类,并以自己能够进到体制内而沾沾自喜。对于高中毕业了的学生们,很显然上大学就是他们这个圈子里的第一准则。就像巴特比的爸爸所说的:“社会有它的规则。第一条准则就是:上大学。你想拥有快乐而成功的人生吗?那就上大学。你想出人头地吗?就上大学。如果你想要融入社会,就去上大学。”

让我们来看看电影中所描述的受人顶礼膜拜的主流社会吧:

长相肥胖、难入“人”眼、但学习优异被哈蒙大学录取的施瑞德。为了融入主流——兄弟会,处处被人歧视。每次自己热情伸出去的手和陪上的笑脸都被冷漠、嘲笑甚至厌恶所回绝。只有微笑着喝下别人吐了口水的饮料,只有迎合主流的要求把自己打扮成类似香肠的怪模鬼样等等来自己羞辱自己、供认耻笑,才是他唯一能在所谓主流谋得的地位。

人模狗样、风流倜傥的兄弟会会长安布罗斯, 他的主要能力体现就是尽可能多地脚踏两只船玩弄女性,并协助哈蒙大学校长尽可能多的把充满希望的年轻人拒之于大学门外,因为拒绝就是最好的抬高自己方式。哈巴狗一样地跟在校长——范霍恩的车后面奔跑,想尽一切办法拆散、赶走巴特比们而赢得主子赏个进法学院的骨头。用卑鄙下流的手段诱使、威逼施瑞德说出南哈蒙大学的底细,进而起诉它,臵之于死地。

当然还有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父母捧为掌上明珠的巴特比的小妹妹,她小小年纪却老到成熟,俨然一个主流社会的代表人物,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谓的主流意识对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是一个多么大的毒害和摧残呀!在自己的亲哥哥被所有大学拒绝而无比沮丧的时刻,她不但不进行安慰反而挖苦讽刺,并为自己比哥哥“强”而沾沾自喜。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当她识破哥哥面对巨大压力、绝望中不得已而进行的造假行为时,她没有滋生出丝毫的同情,反而觉得自己有了一次很好的敲诈哥哥而发财的机会,并用敲诈来的钱来进行罪恶挥霍。多么伟大的文明成果呀!每个人一出生就注定无法逃避被社会主流逐步塑造成充满傲慢和偏见的奴隶的宿命,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叹、无奈!

我们再来看看所谓正规大学里的课堂情况:老师们无精打采、照本宣科,学生们东倒西歪,有的在睡觉,有的在玩游戏,有的在认真听课——只为考试能够过关、得优。以及为了让学生们有事可做,学校设臵了各式各样的无用学科,并鼓励学生们报读更多的学科——其实也就是想方设法剥夺每个人的自我空间,让你完全忘掉还有自己。

而那些被主流社会所抛弃的人们所组成的冒牌大学——南哈蒙理工学院的情况又如何呢?这群被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们自己做起了自己的老师,互相帮助、相互鼓励,彼此挖掘埋藏在各人内心深处的梦想,并不受干扰地全身心投入到为实现之的努力当中。他们没有考试、不受束缚,快乐、幸福,按照自己的喜好勇往直前。格伦配制出了各式各样不可思议的美食;退伍军人把摇滚音乐演绎到了极致;汉兹的雕刻美轮美奂;热衷于意念控制的青年也小有成就,??等等。他们用看似混乱不堪的自我教育狠狠打了表面宁静安详的正轨教育一个响亮的嘴巴子。所以导演特地为冒牌大学起了个很有象征意义的名字——狗屁(S.H.I.T)大学。最后品学兼优的施瑞德和巴特比的梦中情人——莫妮卡也在哈蒙大学不堪重负、鼻青脸肿后成功加入了这所冒牌大学。

也许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在影片结尾的法庭听证会上。原本高高在上制定规则的一方坐下来审判规则里蠕行的“罪犯”,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胜利诉讼,我想如果是在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离经叛道的听证会,却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制度中人性化的一面。想想我们的民办学校被禁,看看我们的小商小贩们唯一谋生工具的被毁,我们除了无言还是无言。

巴特比在法庭上所作的群情激昂的最后陈辞中所发出的疑问是令人震撼的:“传统是什么?传统只不过是压抑人性的伎俩的积累。”其实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只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它还是个无法孕育的胚胎。李银河女士的颠覆性传统的发言(且不论她的观点正确与否),许多人接受不了,进而群起而攻之,以至于美得惊动了中央,她也只好闭口缄言了事。和影片片尾巴特比激动人心的胜诉相比,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期阶段,还远不止我们总理所说的要发展100年,我想有可能还要

1000年,甚至10000年。

其实最让我心动的并非是影片本身的故事情节,说实在的故事情节有点远离实际并近似荒唐。但当巴特比无奈地告诉父母被所有学校拒绝,父母眼里流露出无比失望的神情时;当巴特比准备道出真相、解散学校,一位年轻人说“我接到南哈蒙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爸爸妈妈说‘第一次为我感到骄傲。’” 时。我的心碎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就在那年轻人一番言论之后,全场爆出一片雷鸣般的掌声。我想那不是崇拜的掌声,不是仰望的掌声;而是和着眼泪感天动的共鸣的掌声。

巴特比接着问他们“你们还有谁有向其它大学写过入学申请书”,全场的人都举起了手。而当他再问“有谁还被其他学校录取过”,全场却鸦雀无声。那是一片被人遗弃在喧闹街角的孤独沉默,那是一片令人心疼不已而又不知所措的沉默。在那些看似正常的人们当中,有谁愿意来抚慰、温暖这一颗颗受伤、哭泣的灵魂呢?有谁愿意伸出手来扶一扶这些生命干涸、摇摇欲坠的幼小生命呢?哪怕是一个拥抱、一个眼神,我想对于他们来说“足已”。至此我脑海里浮现了那被没收或者砸烂了谋生工具、在街边哭泣的老人;我想到了那些无学可上、在城市的垃圾桶里翻找宝藏的农民工子女;我想到了那些无家可归流落他乡、日落后不知所终的流浪儿童??。谁能够救他们?谁能够给他们以安慰?

其实影片过于理想化了,这种事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实现,但他揭示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本质问题。中国现在最严重的教育问题。在中国,不说影片中的教育方式,中国现在的教育比片中哈蒙大学的教育教条百倍。学生为什么而学?现在老师们都承认,是为了以后有口饭吃,这还是学习的本质么? 当学生从内心都不是为学习而学的时候,他又怎可能怀着好奇与激情去沉入研究呢?有多少人现在学习就是为了通过一次考试,为了进入一所大学,而不是去真心的热爱学习,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又能学出什么效果呢?会出现大批大批的人才么?不是真心喜爱的东西你为他付出的努力再多,也赶不上你真心热爱的东西你愿为他付出的努力。这样下去,人类何时能发展到我们所畅想的文明程度?

社会的主流如果是限制,从教材中就灌输讲有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那么带着压抑、束缚的自由还是自由么? 法律是要遵守的,但现在的法律,又有何不被教条、曲解、僵硬化了呢?

从某些方面来讲,现在的教育,不是在束缚我们公民的思想,就像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了控制人民一样,来束缚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大脑,灌输给我们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么?教育中所谓的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创造力早已烟消云散,但愿在几万年后,人类仍还在的时候,能再次做到这两点。

影评3: 电影的逻辑硬伤不少,但是我不想详细谈;象征意义也很多,但我懒得说。我只说说自己提出来的三个关键词:教育、大学、我。 我很赞同巴比特对理想的阐述。教育不是用严苛刻板的方式剥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激情,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天分,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和内容。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发现,原来美国的孩子也要会面临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好吧,据说是因为美国佬特别眼馋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果,特别是在知识掌握方面的成就,所以专门来跟我们学习过。好吧,但那毕竟是美国。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种时候还是会很羡慕人家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小学的时候告诉我们,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初中告诉我们是为了成为有用之才;高中告诉我们是为了幸福地活着??MD,越

听越clamp了??

教育,是要让我们成长的。人不会停止发展,不会停止成长,所以,也不会停止接受教育。但教育并不是一定要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一边打瞌睡,一边记录某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词。是让自己的灵魂成长、起飞、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个扼杀人性的角落里痛苦挣扎?? 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但不幸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喜欢扼杀人的求知欲了。以至于我们寝室的人,凡找到工作的,现在都将学习视为“总算摆脱的包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学习不是苦差事,我现在特别想去反驳我的初中班主任。因为当我越发地浸淫在知识的海洋中,我越发觉得快乐。知道原本不知道的东西,发现原先没发现的事物,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呀。为什么非要苦着脸去读、记、背、写呢?

关于大学我已经说过很多话了,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最早的大学就只是一帮年轻人和一些长者,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历,汇聚一堂,互相学习。把不同来头不同背景的人放到一起,甚至不需要老师他们也可以互相学习。我至今还是向往民国时期的大学。自由思辨、兼容并包、三教九流??有真正重视教育的环境,有努力保障学生和老师生活水平的社会,所以即使是战争频发,照样大师辈出;即使条件再艰苦,照样可以做到和国际接轨??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现在很多大学都是倒过来玩的。所以大学都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也很悲哀。

最后来说说“我”。电影里面那个有注意力涣散症的人兴奋地对巴比特说,他接到通知书后,平生第一次听见爸妈说我们以你为骄傲。巴比特在影片高潮中与古板校长对峙,说:知道什么?你是罪犯。因为你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是真的犯罪!

杀一个人的肉体,不过毁灭了他的形体而已;但是杀一个人的灵魂,尽管他还能行尸走肉,但比死了还要可悲。

系统是为你设计的?

它教你顺从你们的心。做个顺民?

你们呢?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你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 也许想做诗人?或者魔术师,艺术家?或者只想周游世界"

我说,我要做一个作家,要作个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家。所以对我而言,一切外部的环境变迁,都无所谓,我只要沿着自己的梦想前行就可以了。我永远不会成为顺民,永远要抗争自己的生产空间。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只有我才能做到,所以我绝对不会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

教会的青年聚会历来有个环节就是欢迎第一次来到教会的慕道友,我们都要唱歌欢迎。一直唱的都是《你是唯一》。 歌词很好:世界有你会更美好,没有人能像你,在神的眼中你是宝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你总是如此如此特别,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人能取代你。 据说每次都有会众一边唱一边哭,因为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是如此特别如此重要,不是“地球离了你照样转”。

前些日子带领青年聚会的弟兄说想要换个歌——因为这首歌已经唱了两年多了,结果遭到一致反对,只好不了了之。大家依然每次都会高唱“你是如此如此特别”?? 本来就是。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很羡慕我,认为我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该走什么路,我总是说“你也可以”。然后他们就会笑起来,心想这个人还不错,满谦虚的。其实我说的是实

话。

有梦想,敢于为此付出代价努力追求,是很好的。当然,和现实必要的妥协也是应当有的。在这个电影里,这帮年轻人不还得要求政府给他们办学的权利么?不过,政府也还算通情达理,给了一年的试用期。于是,皆大欢喜。

大学的本质

《ccepted》中文名字被翻译成《录取通知书》,想想倒是贴切。电影开头异想天开,让你以为只是一群青年人的玩笑,可愈到后来,这个玩笑被开得愈真实,尤其当Gaines穿得像模像样站在法庭上为自己创建的大学申辩之时,他慷慨激昂的陈词,让观影的我也为之一阵。 在Gaines和几个朋友建立的SHIT大学里,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老师,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课程,在完全随心所欲的环境里,每个人的潜能和激情都被完全的释放出来。谁能说这样的大学不是好大学呢? 仔细想想,我的大学四年,我真正学到的是什么呢?又或者说,我上大学是为了听教授讲解专业和非专业的课程吗?完全不是。大学更像是个自学成才的地方。像电影里退休的偏执老教授所说,大学其实是个服务行业。它给我们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我们读书,体验世界,寻找生活的真谛,探索内心的悸动,开掘自身的潜力,这才是大学,激情和创造的发现地。 很遗憾,全世界的大学都有无聊的考试,繁琐的论文,还有催人入眠的教授,但千万别让这些讨厌却不可避免的东西阻碍你在大学的时候释放激情、创造力还有探寻内心真实的自我。对于一些已经完成了探索自我内心世界的天才们来说,他们的激情和创造力已无需通过大学这一环境来激发,那么OK, skip the part of university. 当然许多人,还有许多人的家长把大学看成一个功力的地方,一个能够得到好工作的跳板。不过如果你真的只把大学当成将来找工作的一个砝码的话,这会不会太可悲了呢? a

九月三号,距离上篇日志八天了。回到学校,直至觉得郁闷。如出一辙的科目,毫无性格的教师,枯燥的生活。一直在考虑那是否是我需要的大学生活。成为高考牺牲品的我,用了三年才进了这个众人向往的象牙塔,如今觉得好似围城。高考失利的时候,我看《录取通知》,为自己不被高考承认而难受,现在想起S.H.I.T的自由高校,不禁质疑我所接受的大学教育。求同存异,还是求异存同?一个纠结的问题。中国就是个世界加工厂,用高效的流水线生产者统一的产品然后廉价的卖往世界各地。人也不例外,就说回答个问题,就因为害怕不与别人观点苟同,连回答的勇气都没了,一节课就是老师的喋喋不休。现在就想对中国教育吼一句:SHIT!就像那个电影中一样,对那些传统教育的痛斥,反叛。这样的学校不会再现实中存在,那我只能在精神上寄托了,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南哈蒙理工学院,保持自己的个性,思想,独立。我相信这才是我的竞争力,大学不是功利而是升华,他不是进入社会的助推剂,而是帮你处理事情更大气更有风度。再看一遍《录取通知》,激励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奋进。

更多相关推荐:
录取通知 观后感

看录取通知后有感这次的形势政策电影我选择了看录取通知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被它的剧情吸引到了这部电影主要是说主人公巴比特是一个会伪很普通的高中生小聪明不少但是却没有展现在课业成绩上高中毕业时被8所大学拒绝录取然而他的...

录取通知书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观后感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是部题材很好的美国电影主要写的是一群以巴比特为首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被无数大学拒之门外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自己办起了一所叫南方哈门工业大学的学校这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

《录取通知》观后感

录取通知观后感刚开始不知道课堂上看的电影叫什么名一个同学说她看过叫录取通知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深深的触动了我因为曾经我们也一样经历过高考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想起了我们自己曾经相似的经历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多少学...

20xx010320录取通知观后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观录取通知有感经同学推荐我看了录取通知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四个字不可思议一个连续被八所大学拒绝的人竟然将一所不存在的大学由骗局变成了现实看起来荒谬但这正向社会大环境已经形成的某种观念...

录取通知书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时隔一年再来看这部影片笑点和泪点都没有改变打开电脑想写影评时最先想到的是那天看完电影后座观众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这电影只能美国人拍听到以后心里一颤肝脏都有点疼因为我知道她说的99是对的而我想说的...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该做的事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该做的事报道前准备工作报到必备物品录取通知书这个必须带新生到校应该要交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交上去时不会再发下来的如果有心可以提前复印一份留个记念这是你十几年寒窗的朔果可以送给父母感谢他们不辞辛苦...

录取通知书发放感悟

录取通知书发放感悟恰逢值班高中高职录取通知书发放责无旁贷我负责分发各类通知书每逢这个时候真正的几家欢喜几家忧中考不骗人实力努力体现的淋漓尽致侥幸甚少意外无多奇迹缺乏算的上是付出总有回报不劳而获并不存在此时此刻成...

交通安全观后感

交通安全电影观后感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聪明智慧有人会说是家财万贯其实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不是有一句话说生命是革命的本钱吗生命是珍贵的是公平的它对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再拥有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马路上车...

安全知识观后感

安全知识观后感太平小学赵江旭最近学校关于安全问题进行了教师学习一些应急知识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今后遇到类似的突发情况奠定了基础1交通安全关爱生命安全出行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要牢记这是我们每个同学都知道的可...

交通安全讲座观后感

交通安全讲座观后感交通安全讲座gt观后感一为了保障我校中学生们的交通安全以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学校组织观看了有关交通安全的宣传片安全众所周知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如此复杂的问题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各类交通工具的增多和提...

交通安全视频讲座观后感精选六篇

精交通安全视频讲座观后感精选六篇交通安全视频观后感一闪现在我眼前的是亲人们凄惨的神情无助的哭喊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伤悲呢是风驰电掣的速度是醉意朦胧的眼睛以及极度疲劳的瞌睡和惨不忍睹的车祸现场没错这就是交通安全影...

交通安全教育观后感

交通安全教育观后感交通安全教育gt观后感一珍视生命从小时候起我们不断被灌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39一停二看三通过39几乎形成了我们对交通安全的全部认识今天观看了事业部团委及技术中心团支部组织的交通安全教育影片眼前浮...

录取通知观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