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时间:2024.5.14

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

赵建树

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于20xx年10月17日在苏州大学圆满落幕。通过对《展位查询手册》中参赛作品的整理,不同的视角来察看这届挑战杯参赛作品,为想要了解这届挑战杯提供参考。

参赛作品分科技制作、小发明创造、自然科学论文和哲学社科论文与社会调查报告四大类。科技制作、小发明创造、自然科学论文均包括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和数理类5小类。哲学社科论文与社会调查报告包括哲学、社会、经济、法律、教育、管理6小类。

根据竞赛规则,组委会对各省市自治区限额报来的各类科技竞赛作品进行初审,初审淘汰50%左右。淘汰后剩下的作品至少可获三等奖,称为获奖作品。然后再选出获奖作品的60%左右进入决赛,称为决赛作品。通过展示问辨等评审程序,最终决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还有三等奖。由于没有见到全部决赛结果,所以还不能反映全部决赛信息。但从梳理统计的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对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和几个省市挑战杯作品概况有一定了解,还可以看出我省挑战杯参赛作品的数量、分布、水平,从而使我们明确差距,找到方向,努力搞好下一届挑战杯竞赛活动。

- 1 -

一、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分类统计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注:自然科学获奖作品共计736件,进入最终决赛作品447件。

注:哲学社科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获奖作品共计394件、进入最终决赛作品246

件。全部获奖作品1130件,进入最终决赛作品693件。

二、七省市挑战杯科技作品统计 1、江苏省

- 2 -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注:江苏省获奖作品94件、进入最终决赛作品76、居全国第一。

2、北京市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注:北京市获奖作品66件、进入最终决赛作品55件。

3、上海市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注:上海市获奖作品共62件、进入最终决赛作品共45件。

- 3 -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4、河北省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注:河北省获奖作品共43件、进入最终决赛作品共28件。

5、陕西省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注:陕西省获奖作品共49件、进入最终决赛作品共35件。

- 4 -

6、山西省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注:山西省获奖作品共19件、进入最终决赛作品共6件。

7、河南省

内部参考资料1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概况赵建树

注:河南省获奖作品共35件、进入最终决赛作品共20件。

- 5 -

三、河南省36件获奖作品归属

1、河南工业大学:5件(自然科学类论文1件,哲学社科类论文3件,科技制作1件)

2、郑州大学:5件(自然科学类论文1件,哲学社科类论文2件,科技制作2件)

3、河南农业大学:4件 (自然科学类论文1件,哲学社科类论文3件)

4、河南科技大学:4件(自然科学类论文1件,哲学社科类论文2件,科技制作1件)

5、洛阳理工学院:3件(科技制作1件,哲学社科类论文1件,小发明创造1件)

6、许昌学院:3件(自然科学类论文1件,科技制作1件,小发明创造1件)

7、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件 (科技制作2件)

8、河南中医学院 2件 (哲学社科类论文2件)

9、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1件 (科技制作1件)

10、新乡医学院 1件 (哲学社科类论文1件)

11、安阳师范学院 1件 (哲学社科类论文1件)

12、河南理工大学 1件 (小发明创造1件)

13、中原工学院 1件 (哲学社科类论文1件)

14、河南大学 1件 (哲学社科类论文1件)

15、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1件 (哲学社科类论文1件)

16、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1件 (哲学社科类论文1件)

- 6 -

四、河南省4所高校的最终决赛成绩

由于全国的最终成绩没有正式公布,现在只能提供部分作品信息。 1、河南工业大学

特等奖1件、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2件获校级优秀组织奖。还获交叉创新二等奖,累进创新铜奖,最终以260分的团体总分继续领跑河南省高校,位居全国前列。

A、特等奖作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与政策考量——基于粮食主产区百村调研》,同时还获得交叉创新二等奖。

B、一等奖作品:《如何让“菜园子”直通“菜篮子”——基于郑州市“农超对接”现状调查》。

C、二等奖作品:《让世界文明种子在中国生根开花——在中国普及推广和发展“时间银行”的调查与思考》。

D、三等奖作品《化学小分子DMU——212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基于BIM地下食仓虚拟设计》。

2、郑州大学

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3件。还获交叉创新三等奖,累进创新铜奖。

A、一等奖作品:《南水北调移民与当地居民社会交往实证研究——以河南省浙川籍移民为例》。

B、二等奖作品:《社会工作视角下寄养家庭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以郑州市三十里铺村为例》。

C、三等奖作品:《多功能自动储能螺柱焊接机器人》等3件作品。 3、河南农业大学

二等奖2件,三等奖2件。

A、二等奖作品:《“45天速成”并非危“鸡”四伏——对河南地区

- 7 -

“45天速成鸡”消费者信任度调查及相关解读》、《分级提取法改善药用植物丰夏块茎蛋白质组分析的研究》。

B、三等奖作品:《聆听微小的呼声,基于河南大学生志愿服务福利院儿童的实践和探索》。

《上大学,值么?——基于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反思与调研》。 4、洛阳理工学院

二等奖1件,三等奖2件。

A、二等奖作品:《水泥企业工作水平评估体系的构成——基于河南省51家水泥企业的调查研究》。

B、三等奖作品:《四分裂高压线除冰装置》、《水泥回转窑窑衬清理机》。

五、本届挑战杯承办高校和夺冠高校的决赛作品。

本届挑战杯的承办高校是苏州大学,夺冠高校是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这三所高校都有6件作品进入决赛。

苏州大学的6件作品:

1、保护“迁徙的天使”——苏州市流动儿童医疗保险研究

2、仿蛇形洁肠疾病监测机器人

3、纺织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绳状染色关键技术

4、图形构建化嵌入式与物联网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道路的探索

6、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制备与器件制作研究

清华大学的6件作品:

1、前下视可见光空间五轴模拟系统

2、多光照环境下的第一人称手部检测

- 8 -

3、V—stroke可变冲程发动机的设计,制造与研究

4、可用于油水分离和水净化处理的双层TiO2基网膜

5、建设工程表见代理纠纷的审判方法和风险防范研究——基于全国230件案例的实证分析

6、民办初中在贫困地区何以相时繁荣地发展——基于河南省兰考县 上海交通大学的6件作品:

1、阵列布局轻质结构十六旋翼飞行器

2、采用高效无线供能的胃肠道新型钳位式微机器人诊查系统

3、基于稀疏正则化的多特征多源图像融合方法及其系统实现

4、核子分离能公式的改进及GK关系新特征的发现与解释

5、优化酶表达与定位对细菌脂肪酸合成促进的研究

6、无模板无有机添加剂制备分散纳米片状铂催化剂

- 9 -


第二篇: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考资料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参考资料

目 录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3

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9

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11

四、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 13

五、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 16

六、“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 19

七、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25

八、关于竞赛中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31

九、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优秀作品简介??????????????????? 32

2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4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

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 5

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四章 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6

第二十四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六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三十条 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 7

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提名,主办单位评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第三十一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

第三十三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五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第三十六条 为“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高校共同建设。

第三十七条 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8

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评审规则

(草案)

一、本规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全国评审委员会依据本规则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二、全国评审委员会的组成

1.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职称的40名左右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和2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

2.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2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下设若干专业组,各组设组长一至二名;

3.全国评审委员会下设由秘书长领导的秘书处,负责对参赛作品分类、统计、送阅和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

4.全国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正、副主任、秘书长除外)在终审完毕之前实行保密,在终审结束后可以公布;

5.全国评审委员会在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后解散。

三、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

1.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

3.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两阶段进行。预审要评选出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作品的80%左右的作品进入终审。终审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3%、8%、24%、65%的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4.评审注意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与 9

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

5.涉及需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参赛作品,须按章程第三章第十八条的规定严格把关。

6.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评委不得参与对其同省(区、市)高校、其本人亲属作品的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

7.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按《评审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四、评审程序

1.各省(区、市)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要按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对报送作品进行认真的初评。

2.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对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和发起高校直送的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作品取消参赛资格。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常务副主任的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赴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展示。

4.终审决赛期间,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到展厅对作者提出问辩,并审看发明制作类作品的实物。每个评委须向自己负责评审的作品的作者至少询问一次。

5.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将提交竞赛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按程序评定其参赛资格。

6.评委会应于终审开始时在主任的主持下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组委会对竞赛活动情况的通报。

五、各省(区、市)初评工作,由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规则主持。

六、本规则由竞赛主办单位负责解释,并由主办单位根据全国组委会的意见修改。

10

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

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本实施细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制定。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和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时须参照本细则执行。资格评判委员会依据本细则判定被质疑和投诉作品的资格是否有效。

一、关于资格审查

1.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含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4.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上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11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5.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6.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7.每个学校选送参加全国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只限报一件作品,其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总数的1/2件,研究生作品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1件,集体项目按学历最高者划分;

8.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二、关于形式审查

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共三大类。其中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参赛学生须在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中划“√”。

2.作品申报书相应栏目须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后签章确认。

3.作品申报书中B1表(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据实填写;B3表(科技发明制作)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发明点和创新点所在类别据实填写。此栏如填写有误,将影响作品的最终成绩。

4.作品申报中的B3表(科技发明制作)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

5.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三、本实施细则的解释权归竞赛主办单位。

12

四、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

一、 怎样选题

1.要根据科研、生产、教学、生活等各方面社会需要

2.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条件和特点

3.要考虑《挑战杯》的特点:先进性、科学性、现实意义

4.要掌握较多的信息

5.课题一般不宜过大,但必须有创新

6.若选国家项目的子项,则应把研究范围划清

7. 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

8.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来填写

二、如何挑选参赛项目

1.作品要符合竞赛章程的各项规定

2.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

3.作品的文件资料完整性

4.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

5.人文社科类仅限于:哲学、教育、社会、经济、管理、法律六个方面。

三、 填写作品申报书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挑战杯》竞赛章程、评审规则和《作品申报书》说明

2.个人作品:

(1)申报者需承担申报项目60%以上的研究工作

(2)合作者不超过二人,且均为学生

(3)合作者学历不高于申报者

(4)鉴定书、专利证书、发表作品署名均需第一作者

3.集体作品

(1)合作者超过二人

(2)合作者虽不超过二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

4.正确填报作品类别及学科领域

13

(1)科技发明制作A、B类区别

(2)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关键创新点来填写

5.手工填写时,文字要清楚、端正

四、 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的撰写

1.论文题目要鲜明,要能反映论文内容,研究范围和深度

2.论文内容要切题,结构要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3.论文一般要有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

4.论文结论要有理、有据、有新思想、新见解

5.引用他人信息时,必须深刻理解、融会贯通

6.可以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如:图表、曲线、附录、加注等手段,以达到重点突出、显示主线的目的。

7.要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达到文句简明、流畅。

五、 科技发明制作研究报告的撰写

1.申报科技发明时制作类作品必须附有研究报告

2.研究报告一般要有摘要、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作品的科学和先进性、作品的设计、制作、试验、作品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预测、参考文献等内容。

3.研究报告需附有相关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实物外观图(照片)等,也可附以鉴定证书,应用证明和专利证。

4.研究报告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句简明、流畅。

六、 准备作品展示和问辩的要点

1.作品展示,特别是问辩是终评的重要依据。

2.问辩重点在考察作者对参赛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以及工作实际达到的水平。

3.展版版面设计应简洁鲜明、吸引观众、文字宜少。内容宜精。

4.展示表演的作品要考虑电源等动力供应、注意安全、演示项目需反复演练,力争演示一次成功,若偶然出现故障,也应沉着对应。 14

5.口头陈述的开篇应开门见山,尽快切入主题并突出创新点以吸引评委。

6.参加集体项目的展示者应掌握未参加展示者的工作内容。

7.准备问辩要围绕作品主题,对项目的基本思路、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等几个环节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有问必答、有理有据。

8.对评委提的问题要听清楚,回答必须扣题,切忌答非所问。

七、评审原则

1.评审时应注重论文的科技含量、实用性、经济性和技术市场。

2.论文的创新点是突出的关键。

3.论文要评审专家普遍认可,大家都能看得懂。

4.参赛论文是初评的唯一依据,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5.参赛论文不等于丁作总结,初学者切忌在其中塞进作过的所有实验和得到的所有结果

6.论文题目是全文最简洁的概述,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准确交待论文工作目的、方法和重要结果.

8.科学思维和新的思路是全篇论文的灵魂。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

9.参赛论文总的基本要求: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内容切题:行文流畅、思路清晰;逻辑推理、科学准确。

10.掌握并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图表、附录、加注…、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

11.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锤炼并理清思路的最佳途径。

15

五、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

一、撰写参赛论文的要点:

1、参赛论文是初评的唯一依据.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2、参赛论文不等于工作总结.初学者切忌在其中塞进作过的所有实验和得到的所有结果;

3、论文题目是全文最简洁的概述.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准确交待论文工作目的、方法和重要结果;

5、科学思维和新的思路是全篇论文的灵魂。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

6、参赛论文总的基本要求: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内容切题,行文流畅、思路清晰,逻辑推理、科学准确;

7、掌握并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图表、附录、加注…,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

8、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锤炼并理清思路的最佳途径。

二、作品展示的注意事项

1、重视作品展示板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你开口之前,吸引观众(特别是评委)注意力,使他们驻足欣赏并产生第一印象的,便是你的作品展示板。因此,必须精心设计。首先,题目要醒目,如果太长,应设法突出比较关键的词语。其次,文字要简洁精炼,字不能太小而让人看不清,可以用不同字体突出某些重点。第三,展示的内容要精选,突出创新点,切忌轻重不分,应有尽有的和盘托出。第四,充分利用图表形象化的展示功能,辅以少量文字,使版面简洁明了、富于个性、活泼美观。

2、版面安排布局需体现作者展示意图

展示内容原则上应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与结论,一项都不能少。但展示板不过方寸之地,不能将所有内容都等量齐观地充分展示出来。因此,必须有简有繁,视作者拟强调的创新点而决定取舍。如果研究的是新问题,或者是用新视角与新思路研究老问题,都应在前言中点明:如果是引进了新的方法,或对老方法有所革新,也必须特别指出:如果有什么新发现,或为某些不确定的结论提供了新论据,更当重点展示有关实验数据。总之,当依创新点之所指,在展示内容的繁简安排上有所取舍。

3、实物演示应以增强作品展示效果为原则

工程类作品,实物或模型展示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最好还能操作演示,演示中应注意排除安全隐患,避免故障频仍。否则,效果 16

将适得其反。此外,实物展示还应包括图纸(工程类作品)、数据资料、有助于表明作品的完整性,但应经过仔细的整理和编排,便于评委翻阅和检视。

4、展板与实物展示应为增强口头陈述效果服务

展板与实物展示的作用均不在于代替口头陈述,而是为增强口头陈述的效果服务,最好取简洁明了、富于个性、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方式,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要点,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点。

三、有关问辩的准备问题

1、摒弃死记硬背,学会理解思考问辩重在考察作者对参赛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以及工作实际达到的水平,口头陈述切忌朗读展板上的说明文字或背诵事先写好的解说词,而是在对自身作品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展板展示的图表和实物演示进行生动的解说,解说中最好还能注入作者的热忱。

2、理解所追求的目标。一是对作品要传达的信息条理化,二是要将其中的重点抓出来,三是用概念清楚、逻辑严密的陈述,描绘出一幅简约的、使非专业人士易于领悟的作品图像。19xx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因曼:“我不能创造我不理解的东西”。可见理解是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因为只有理解透了,才能精确选定该当重点表述的内容,并找到适当的言词和表达方式。

3、加深对作品主题、主攻目标和科学思想的理解科学思想为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即科学思维或思考;思维活动的结果即形成科学思想;思路则是科学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因此,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考,它应贯穿于整个科技创新活动之中,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闪念,通过实践与思考的反复交替,才逐渐地发展与完善起来,是任何科技作品的精髓所在,必须加深理解。

4、口头陈述的开篇应开门见山,尽快切入主题,并能提出足以吸引人的问题,吊起听众想追寻答案的胃口,再亮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回答,引导听众理解工作中的创新点并接受你的结论。

5、为了突出主线,口头陈述中必然会忽略某些环节(如方法等)的细节,对此应做到心中有数,在问辩中有评委问到时方能应对有策。

6、准备问辩时除知所知外,还应知所不知,这些多半是你的工作未直接涉及,甚至世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好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方不至应对失据。

7、“阅漂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这些都是准备问辩的不二法门,要抓住一切机会多练多说。在多说多练的过程中,思想会愈来愈精炼,遣词造句会愈来愈丰富,表达会愈来愈流畅自如。陈鼓应:“做学问谈天最重要”。 17

8、“思维如智者,说话如常人”,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忠告,意思是解说尽量使用通俗语言,以非专业对口的人也能听明白为度。

9、一定要在平时多多练习,练习时一定要卡准3分钟时间,不要花时太多却连关键的东西都没表述清楚。练习时小组成员可相互提问。

18

六、“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

1.学术论文的选题

为了在“挑战杯”赛中获胜,参赛作品的选题至关重要像农民没用好种子,怎么辛苦也得不到好收成。就什么才是好的选题呢?简单的回答就是能打破现有市场需求和学术科技供给平衡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是新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观点。而如何去寻找能打破现有平衡的选题,则是大家最关心、最费周折的事情。首先要求做好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只有充分掌握了将要涉及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知道什么选题值得去做。这是一件需要时间、条件和方法才能做好的事情。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有关信息。当然,更不能忘记向有关教师咨询。

撰写学术论文的选题,实际上是科研选题。理、工、农、医类学术论文的选题,应偏重研究进展的追踪,特别要能提出新理论、新方法,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新。

社会调查报告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选题,则要瞄准社会热点问题,要能取得研究数据,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对策。

在具体捕捉科研课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检核与思考:

(1)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提出了什么新问题

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是形成科学研究课题的最重要的源泉。捕捉直接影响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或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更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每年,国家科技管理部门都用科技发展指南的形式公开科研选题方向,表明了国家各级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高校的教师或科研工作者通常依据《选题指南》提出的方向,申报有新颖性、创造性和意义较大的科研课题。

对于大学生或研究生来说,可通过导师的指导,或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题目。如果能选择科学前沿课题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更会有出类拔萃的机会。

(2)科学园地中有哪些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19

科学在不断发展,一门学科内各分支学科的交叉,各门学科的交叉与互相渗透,有可能产生交叉处的空白区,将目光投注到束二革好多“.yZ岛那些尚未被人开垦的“处女地”,往往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例如,某体育学院一研究生选择了《竞技体育技术、战术创新理论研究》,意在探索促进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创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一研究课题的提出,是在竞技体育科学与创造科学交叉区寻找到一块科研“处女地”。

再如,有人在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交叉结合中,找到有关“计量史学”方面的科研新课题。

(3)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吗

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寻找其缺陷和矛盾,也是捕捉科研课题的途径。历史上,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完全不加怀疑使用牛顿的经典力学公式时,爱因斯坦却对它进行质疑,重新考虑牛顿力学的时空观,从而萌发出建立新的时空观的设想(狭义相对论)。现在许多人致力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是源于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的怀疑和批判。

由于历史的局限,许多前人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结论,看起来无懈可击,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缺陷和矛盾,揭示这种缺陷和矛盾就是科学发现,深入研究就可能提出新的理论。

(4)书本上记载过什么难题

研究课题从实际中找,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些课题也可能来自书本中的难题。我国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早年在大学学习时,就从一本职6队论》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经过研究,最终创建了被国际数学界称为“侯氏定理”的科学理论。

国际上获得菲尔兹奖的20多位数学家中,有不少人是由于解决了“希尔伯特问题”中的某个问题或者历史遗留下来的其他难题而获奖的。数学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5)研究工作中是否发现有反常现象

根据研究工作中的反常现象选择课题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冯,卡门在他的导师的指导下做流体力学实验,以观察圆柱后面 20

水的流动分离。但是,圆柱后面的水流始终不稳定。导师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只关心他的“流动分离”课题。但是,冯〃卡门却注意到了这一反常现象。他想,这里可能有某种自然规律在起支配作用,于是,冯〃卡门把这反常现象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经过探索,结果发现了“卡门涡流”这一流体力学规律。大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如果观察到的意外现象或与传统情理不符的反常现象,就可以思考其中有没有科研新课题。

(6)学术争论中提出了什么问题

对于同一对象、现象或过程,存在着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这是利〃学发现过程中常有的事情。历史上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热的本质之争,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之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学术之争。争论时,双方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了解这种争论的前因后果与争论焦点,乃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许多科学研究,常常被学术争论所诱发。在了解当前学术争论的基础上,大学生也可以从中找到科研新课题。

(7)对同一个课题能否从新的角度去研究

对于同一个研究课题,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即从新的侧面、采用新的材料、使用新的手段去研究也可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例如,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问世以来,红学研究已风靡海内外,研究成果也可谓车载船装、千姿百态。然而至今仍有不少人情系红学,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选择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崔耀华一部洋洋洒洒36万余言的《红楼梦探幽》,可谓独辟路径。他突破考证派、思想评论派及艺术评论派的研究视野,运用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建立起系统分析《红楼梦》的科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新观点。例如:《红楼梦》不是梦,其本身的伟大艺术魅力无需索隐派艰苦考证便可为读者理解;《红楼梦》的核心是作家阐述自己哲学思想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治世思想和理论以及如何创造理想社会的艺术体现,书中人物是这些哲学思想的形象化描述。

在“挑战杯”竞赛前,我们可能知道组织者提供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的《选题指南》,对《选题指南》上的题目,我们应注意选好新的研究角度,力求有所创新。

21

(8)能否从论文中的限制词中找到课题

许多研究论文在阐述某种观点或结论时,经常有这样一类限制词:“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当程度上”、“在某种范围内”等。那么,究竞在什么条件下?在多大程度上?在哪些范围内?对于这些限制词的具体规范的寻找,可以构成相应的研究课题。此外,对于给定明确限制规范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超出规范的外推思考捕捉到研究课题。

(9)能否对他人失败的研究进行分析

科学研究中有许多失败或失误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或综合分析,以探索其失败或失误的原因,抑或在失败的废墟上重新筑起研究的大厦,也可以形成相应的研究课题。

以上所举课题的来源或线索,并不一定概括得全面。对于奥妙无穷的自然界和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鲜为人知的东西比比皆是,供科研选择的课题是层出不穷的。只要我们有创造的动机,善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总会找到合适的参加“挑战杯”竞赛的科研课题,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2.发明课题的选题

发明创造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人工事物的一项实践活动。不计其数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都是发明创造的成果。发明属于技术创造范畴,有别于科学创造中的发现。发明是人类运用自然规则创造出某种人工事物,而这种人工事物在没有发明以前是不存在的。如青霉素药品、电灯、复印机、电子计算机等,都是“人工事物”,是发明成果。至于科学家发现世界上存在着青霉素、电磁感应现象,不能算是发明,因为他们只是创造性地“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的自然规律,而这些规律在人们发现之前依然客观存在。当然,发明与发现也有联系,发现可以导致发明,发明也可推动发现。如果没有青霉素的发现,是不可能有青霉素药品的发明;正因为人们发现了激光原理,才导致激光打孔机、激光治疗仪、激光武器、激光音响、激光育种方法等发明的问世。当然,如果没有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文望远镜和电子计算机等产品的发明,人类要探索太空奥秘,作出新的重大发现也是不可能的。

22

对发明创造成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分类。从发明创造的成果形态分,有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

1)产品发明又可以分为物品发明(如合金、玻璃、水泥、油墨、染料、涂料、农药、食品、饮料、调味品、药物、纸、焊料等),设备发明(如各种机器、仪器、器械、装臵等),配臵或线路发明(这是指由空间和时间起作用的工作手段,如电压调节器、放大器,带有分支和闸门的管道系统等)。固定建筑物也属于专利保护的范围,可归人产品发明类。

例如,自行车是很早就发明出来的机械产品,关于它的发明至今仍层出不穷。如果有人用新型传动(如变速齿轮传动)改进普通链传动的自行车,就是一种发明创造。有人在传统的双叶罗茨鼓风机的基础上设计出三扭叶罗茨鼓风机,力图降低工作噪声,这也是机械设备方面的一项产品类发明创造成果。

2)方法发明可以分为产品制造方法发明(包括产品的机械制造方法、化学制造方法、生物制造方法)和非产品制造方法(如通讯方法、分析测试计量方法、修理方法、消毒方法等)。产品用途发明也可归人方法发明这一类。

例如,某发明人研究出一种电镀塑料物品的方法,能使塑料制品具有金属的外观。这是一项方法类发明。

分析产品发明创造实例,我们可以发现它通常历经“选择发明课题”、“构思技术方案”和“样品制作”等基本阶段。

发明创造的选题,要着重考虑市场需求和新技术运用,特别是交叉学科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如核技术,用于军事已不新鲜,用于医学也很平常,用于海关集装箱货物不开箱查验,则是近年来的一大创新。 选择发明创造课题,应考虑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1)先进性,即你的作品要能反映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能代表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或是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处于先进地位。这样,你的作品立意越高、越远,在竞赛中获胜的机率就越大。先进性还反映在作品具有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特征。在某一个领域,别人还未去研究,或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没有成果出现,而你的作品恰好能反映先进技术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这就说明你的作品具有先进性。 23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网络的发展又非常之快,如果你在这一领域做出一个有独到见解的作品,你的作品就具有先进性。

2)实用性,即你的作品要能为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服务,解决人们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或给人们生活的某一方面带来好处。如果你的作品不能解决问题,对人们无关重要,或是人们的生活中可有可无,甚至它的性能比同类产品还要差,这就说明你的作品不实用。实用性还表现在:当今人们生活中急需解决某一个难题,而又没有这样的产品。而你的作品却能应运而生,急人们之所急,这就突出了你的作品的实用性。要选择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我们就需要细心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人们生活中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从实际出发,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设计产品,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作品一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可行性,即发明作品不光在理论上是先进的,而且在实际中也行得通。当我们设计一件作品时,只在理论上进行考虑,而忽略了在实际中各种情况的变化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就有可能在制造技术方面或现实需求方面遇到障碍。因此,我们在选择发明课题时,要综合考虑实际中各方面的因素,各种情况的变化以及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既保证作品在理论上可靠,又使其在设计制作和使用方面可行。3.发明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发明创造的本质是提出新技术方案,因此方案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将设想变成现实的关键性技术阶段,是对设计者创新能力的挑战。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发明作品,应在技术方案上体现出设计构思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因此,参赛者要学习和掌握技术方案创新设计的方法。

样品制作,是完成发明作品的重要环节。技术方案确定之后,应考虑样品制作的工艺方法。动手制作之前,要将总体构思理顺,对整个系统有一个粗略认识。要明白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只有这样,发明作品的制作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24

七、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1.学术论文的概念

在“挑战杯”竞赛中,学术论文的撰写是一个重要环节赛者应掌握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取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学术论文种类很多,按学科分,大致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相应地划分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其中各自又可能细分出各门学科的论文,如物理学论文、土木工程论文等。学术论文是用思辨方法进行研究,以间接研究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如理论性研究、细则研究、目标研究等。学术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问题的理性认识为主要内容,提出新的知识、新的见解、新的解释、新的方法和原则等,从而提高认识,指导实践。学术论文展示了崭新的论点以及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富有深刻的哲理性、透彻的说理能力、辩证的逻辑力量等。

不管哪种论文,其全部价值及价值的大小均取决于论文的内容。学术论文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科技创新的成果,这是学术论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根本点。这里说的新成果,主要是指“前人所没有”和“前人所未知”的新见解、新发现或新设计。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论文从头至尾都要新,如果这样要求,很可能什么论文也写不出来。

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要具有新思想、新方法、新结果。三新不是并列的,新思想是首要的。为了表达新思想才建立新方法,有了新思想必然产生新结果。所以评价文章水平高低,首先要看其有无新思想。优秀的学术论文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学术价值

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创造性,能提供新知识、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揭示科技活动的规律。论文选题应立足于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一些已经做过的工作如果没有新的进展就不应选择。重复选题或采用同一思路研究的题目都是缺乏新意的。论文结果应该有新观点。有一篇关于齿轮降低噪声研究的论文,从提高制造精度方 25

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得出了一些结果。虽然论文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没有错误,但只是把用现代分析技术测得的数据堆砌起来,缺乏本质的分析,没有说明研究工作究竟取得哪些实质性的进展,主要结果末超出前人,没有新发现和新观点。这样的论文缺乏创新点,在参赛时是没有竞争力的。

(2)社会价值

论文应具有实践性、应用性,有推广价值,能解决科技活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对科技活动起推动、促进作用。

(3)资料、文字水平

撰写论文要资料翔实,数据可靠,概念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文字简明,通俗易懂,符合科技论文的格式。

除综述、专著和快报外,在学术论文(简报)中报道的原始数据,通常只出现一次,再次出现只能作为二次文献引证。参赛的学术论文中,如果有较完整的可靠的原始性实验数据或统计数据,无疑会增加参赛作品的水平。

写好论文的关键取决于科技活动的水平和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是写好论文的基础。要通过深入查阅有关文献,在实践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提出新的观点。

从课题研究成果到科研论文,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要写好论文还在于写作者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提高研究报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学习撰写论文的基础知识,参加写作的实践。

2.学术论文的结构

一篇论文的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开头要做到首尾连贯、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条理清目中间到结尾,

一般论文的结构可归纳为“前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但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不同,论文的结构也不完全一样。

(1)前言

应说明提出该课题研究的缘由和重要性,省内外、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已进展到什么程度,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课题研究是在什么基础上开始的,达到什么程度等。

26

(2)正文

要以论为纲,论点明确,论据确凿。学术论文应简明精当,以表达一项研究工作中最主要的、最精彩的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结论必须有事实证明,但不宜罗列过多的事实;引用文献资料或别人的材料,必须在脚注中表明出处。

(3)结论

扼要提出研究的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有待今后讨论等。

3.学术论文写作要点

(1)题名

科技论文的题名,也可叫论题、命题或题目。题名,被喻为论文的“眼睛”。好的题名,既能提享全文,标明物点,又能引人注目,便于记忆。阅读论文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题名。从文摘、索引、题录中找到的也是题名。题名应便于科技工作者阅览、编目。基于这种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对学术论文题名的写作提出如下要求:

1)题名应是鲜明、恰当词语的逻辑组合,具体、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及其研究范围和深度。例如:《大陆板块在西藏高原的碰撞》,题名比较简明,文中的重要内容“碰撞”及特定内容“在西藏高原”均有提示,是一个好题名。 。

2)题名应有利于索引分类。题名中应避免不常见的缩略词、字符、代号和公式,以便提供实用信息。信息情报人员往往把题名作为编录索引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题名不恰当,容易把文中揭示的信息漏掉,造成文献的漏检。论文的中外题名应一致,但在书眉上因题名过长,可用缩略题名。题名命好后,最好用主题词表检查一下,应该把可作索引用的字都包括进去,并把重要的字尽可能靠前写。如《电磁调速离合器电磁场的有限元法计算》题名就比较符合要求。

3)题名应概念统一,简约精炼,切忌冗长空泛。如《煤、电能、劳动力的合理转换》,按文中意思是讲能量转换,而题名概念不一,若改为《热能、电能、机械能的合理转移》就比较好。又如,《关于中国公元前三千年至今为止的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就比较紧凑合理,若改成《中国气候的研究》貌似简练,其实太笼统空泛。因此,要求题名精炼,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为宜。美国《美 27

英格兰医药》杂志,在稿约中规定题名限制在75个字符以内,以防冗长题名的出现。有的论文题名貌似精炼,但会出现与其他同类论文雷同或不适当扩大的现象。如《×××的若干问题》、《×××的机理探讨》等,前者有可能雷同,后者有可能不切实际,应注意避免。在有些情况下,还应考虑采用副题名。例如:

①题意未尽,用副题名说明论文特定内容;

②论文分册或分篇出版,可用副题名提示特定内容,以示区另lJ; ③用副题名引申题名或对题名进行说明,或对长题名进行改造。 副题名处在从属地位,一般可在题目下面用破折号引出;也可以用小字与主题名分开;也可以在题目与副题名间用冒号隔开。如《论基础科学研究的社会功能——兼议建设基础科学的重要性》,这是副题名作引申。

论文应根据内容需要,安排章、节、条、款、项等小标题。一般论文小标题分四层,第一层标题居中写,占行;第二层、第三层标题缩二格写,占行;第四层标题缩二格写,不占行。

(2)署名

写作论文,均应署名,一般写在标题下面。

论文的作者,只限于那些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接参加全部或重要研究工作,作出重要贡献并了解论文的全部内容,能对全部内容负责解答的人。其余有关人员,或列人参加工作人员题名页,或另外对其逐一致谢。

个人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研究成果,署名的次序按对该课题研究贡献大小次序排列。在一项工作中,谁提出研究课题或设想,谁承担主要工作,谁解决关键问题,都是衡量贡献大小的标准。

(3)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的作用有:

1)报道作用。摘要即摘取论文的主要内容,读者看了摘要后就可决定是否读全文,大大方便读者。

2)索引作用。摘要是二次文献的著录内容,同时有利于文摘报刊转载。

摘要应有与论文同等量的情报信息,应该说明研究的缘起、问题及重要性,试验过程与方法,研究成果或结论,应用范围及意义等内容。 28

摘要的写作要求:

1)简短。摘要字数以200一300字为宜,约为论文正文字数的3%左右。IS05966建议少于250词,不超过500词。对评审的学位论文或论文,节缩全文写成的详细摘要,可单独印发,字数可达2500—3000字,写作上要求突出具有新见解的内容。

2)自含性。摘要要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信息,并有数据结论。

3)独立性。摘要是一篇短文,能独立使用,可以引用或编文摘卡片等。

4)不评论。摘要必须忠实原文内容,无须对正文作评论或解释。5)特殊性。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一般只用标准科学术语和命名。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另立一行排在摘要左下方,并要求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4)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导言、绪言或序论等,有时不署这些题名,但也是论文的一部分,写在正文之前。古人说“立片言以居要,用一篇之警策”,指出写文章先提出要点臵于开端,这就是前言。前言是向读者揭示论文的主题、目的和总纲。其作用是便于读者、新闻记者了解全文,引导读者了解有关科技成果的意义、试验方法和论文展开论点的计划等。常见的前言包括以下内容:

①提出课题的现实情况和背景;

②说明课题的性质、范围及其重要性,突出研究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

③前人研究成果及其评价;

④达到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⑤研究工作的新发现等。

前言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解释,不要注释基本理论,不要推导基本公式,不要介绍基本方法,不过谦也不吹嘘,应言简意赅,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学位论文前言中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应对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评述,以反映对翻阅文献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

29

(5)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创造性的信息主要由这部分反映。因此,正文的水平标志着论文的学术水平。

要写好正文,首先要有材料、有内容,然后用观点去统帅材料,并按逻辑规律顺理成章。正文部分特别要注意内容淮确先进,少而精;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深浅程度适合既定读者对象;文字力求明确具体。

(6)结论

结论,是全篇论文的归结,是对引言提出问题的呼应。结论,从内容上讲,不是实验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更深一步的认识,是从正文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过程而得到的新的总观点。写作结论应包括:

①说明理论的适用范围,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的问题;

⑦说明成果意义,对前人有关本问题的看法做了哪些检验,哪些与本结果一致,哪些不一致,作了哪些修改与补充;

②本文尚未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可参考的关键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

结论的写作,要慎重严谨,结论要有说服力,恰如其分。

结论要用肯定的语气和可靠的数字写作,决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在科技工作中,若下一步研究工作有新的设想,在研究中有新的问题(如仪器设备改进,留待后人解决的问题等),可在结论中提出,以有助于搞好课题“接力赛”。

(7)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工作总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提炼的。凡论文中引用前人的文章、数据、结论等资料时,均应按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出参考文献表。这样做,足以反映出起初的科学依据,严肃的科学态度,尊重前人的科学成果,还有利于读者了解此领域里前人做过的工作,便于查找有关文献。列参考文献的范围应以与本文密切有关,确经作者阅读并有所借鉴者为限,多列或不列都是不妥的。

30

八、关于竞赛中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课题研究可以说是整个竞赛活动的核心部分,建议参赛同学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寻求指导教师的帮助

应该说指导教师是大学生特别是本、专科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导航灯,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提供理论上、方法上的帮助,在遇到突发问题或事件时进行解答,从而使我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不断完善,从而走向成功。

2.积极争取学校(院)的场地支持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之上,特别是由于目前科技的发展,许多项目、设计、制作都必须以现代化的仪器和设备为基础。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与学校(院)协商,争取将课题研究尽可能与教师的日常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为课题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3.充分利用有限的科研经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参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资金投入。因为不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均需要不断地实验、制作、调查、了解,不断地查询资料,反复论证,这些均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来购臵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相关的书籍资料。因此,有限的资助经费应合理有效地使用,“好钢应用在刀刃上”。

4.努力掌握研究的方法、步骤

学术研究属于知识创新活动,学术论文是知识创新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步骤,可参阅本书“4创新人门”。 发明创造的本质是提出新技术方案,因此方案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将设想变成现实的关键性技术阶段,是对设计者创新能力的挑战。这要求研究者:一要学习和掌握技术方案创新设计的方法;二要学习和掌握样品制作的工艺方法。重要的是,在动手制作之前,将总体构思理顺,对整个系统有一个粗略认识;还要明白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只有这样,发明作品的制作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31

九、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优秀作品简介 1清华大学——《计算机代数系统maTHμ》

(1)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大类:科技发明制作A类

项目小类: 信息技术

(2)项目简介

传统的代数运算冗长繁杂, 利用现代计算机代数系统可以将人们从手算过程中解放出来, 并极大提高演算正确性.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国外巨型商业计算机代数系统已垄断着全球市场, 利润可观, 而国内此领域则远远落后, 对进口软件的依赖威胁着国家信息安全. maTHμ项目通过系统研究, 整理撰写了约30万字、包含约200篇参考文献的计算机代数理论文档. maTHμ项目理清了复杂代数系统的完整架构, 开发了丰富的底层函数库, 词法分析器, 语法分析器与解释器, 实现了基于规则的符号计算框架, 并提供数学排版的图形用户前端及开放的二次开发平台. maTHμ系统功能包括超大型整数快速运算 , 任意精度的浮点数运算 ,整数的素数判定、因子分解、数论函数等,多项式的基本运算、最大公因子、 因式分解等,方程求解,基本函数支持,数学常数,表达式的化简与归约, 符号微分, 符号积分,符号求和,微分方程符号求解等.最终完成了完全自主研发、不依赖任何第三方系统的计算机代数系统maTHμ 填补了国内计算机代数系统领域的空白. maTHμ系统的出现有助于打破国外巨头垄断,在科研、教学与工程等各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3)详细介绍

传统的代数运算冗长繁杂, 利用现代计算机代数系统可以将人们从手算过程中解放出来, 并极大提高演算正确性.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国外巨型商业计算机代数系统已垄断着全球市场, 利润可观, 而国内此领域则远远落后, 对进口软件的依赖威胁着国家信息安全. maTHμ项目通过系统研究, 整理撰写了约30万字、包含约200篇参考文献的计算机代数理论文档. maTHμ项目理清了复杂代数系统的完整架构, 开发了丰富的底层函数库, 词法分析器, 语法分析器与解释器, 实现了基于规则的符号计算框架, 并提供数学排版的图形用户前端及开放的二次开发平台. maTHμ系统功能包括超大型整数快速运算 , 任意精度的浮点数运算 ,整数的素数判定、因子分解、数论函数等,多项式的基本运算、最大公因子、 因式分解等,方程求解,基本函数支持,数学常数,表达式的化简与归约, 符号微分, 符号积分,符号求和,微分方程符号求解等.最终完成了完全自主研发、不依赖任何第三方系统的计算机代数系统maTHμ 填补了国内计算机代数系统领域的空白. maTHμ系统的出现有助于打破国外巨头垄断,在科研、教学与工程等各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4)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传统的代数运算冗长繁杂,利用现代计算机代数系统可以将人们从手算过程中解放出来,并极大提高演算正确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外巨型商业计算机代数系统已垄断着全球市场,利润可观,而国内此领域则远远落后,对进口软件的依赖威胁着国家信息安全. maTHμ项目通过系统研究,整理撰写了约30万字、包含约200篇参考文献的计算机代数理论文档。maTHμ项目理清了复杂代数系统的完整架构,开发了丰富的底层函数库,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与解释器,实现了基于规则的符号计算框架,并提供数学排版的图形用户前端及开放的二次开发平台。 maTHμ的创新点及技术关键主要包括: 独有的符号处理功能,国内领先。maTHμ自主开发的符号处理功能能够处理一般符号积分、符号微分、符号求和等复杂运算,填补了国内此领域的空白。 语法简练,算法效率高。maTHμ使用了类Mathematica语法,和其它高级语言以及现有计算机代数系统相比,其语法规则和表示方式更接近数学运算思维。 32

众多基本算法运行效率已超过现有的国产计算软件,与国外商业巨头算法效率也基本持平。 模块化程度高,可移植性强。maTHμ的各个部分由完全独立的模块构成。例如很容易将语法分析器进行替换,同时支持类Lisp语法。将来还能够统一支持现有流行的其他数学编程语言,如Maple,Matlab等等。这是任何一家商业巨头所无法做到的。 此外maTHμ具有开放平台,二次开发灵活;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5)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

选取中科院数学化实验室自动推理平台MMP及国外巨型商业系统Mathematica,与maTHμ系统进行对比。 选取计算机代数系统32项基本功能特性来进行比较,可以看出maTHμ在功能上支持上较MMP有较多优势,在符号微积分、规则编程、函数式编程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与Mathematica基本持平。 算法效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阶乘测试的运行时间,计算10000!,MMP,Mathematica,maTHμ分别用时800,16,15毫秒,计算10000000!后两者分别用时34891,36359毫秒,而前者无法得出结果。maTHμ表现较MMP更优,与Mathematica接近。 在基本函数的执行效率上maTHμ与Mathematica已经不相上下,maTHμ还开发了一些优化算法,从而较Mathematica有更优的表现。例如对于求解15次位移分圆多项式方程的根,Mathematica无法求解,maTHμ则可精确求得所有解。

(6)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评审、鉴定、评比、展示等活动中获奖及鉴定结果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于20xx年4月10日完成本作品科技查新报告(编号:2009-164),查新结论为:“本查新项目研究的“计算机代数系统maTHμ”,国内未见相同的公开文献报道。” 作品于20xx年4月获本校“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作品与20xx年6月获首都“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7)作品所处阶段

已开发完成版本V1.0

(8)技术转让方式

(9)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实物、产品,现场演示,图片,录像

(10)使用说明及该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提供该作品的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及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

maTHμ主要目标对象为学生,教师,数学工作者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科研、工程工作者。国外商业的计算机代数系统功能强大、使用方便,但是价格昂贵。我系每年都要投入20万美元进口国外软件,大量科研经费外流,然而许可数量仍然不足,盗版现象仍无奈地存在着。与此同时,现有的开源计算机代数系统一般功能薄弱,开发滞缓,用户界面也很粗糙。maTHμ无论在系统架构,功能和用户界面上都接近了专业的商业软件水平。maTHμ依托于大学研究团体的开发模式效率较高,在价格上对国外软件会有明显优势,同时maTHμ开发平台开放,方便扩展功能。经过更多时间的发展与投入,maTHμ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越来越雄厚。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代数系统maTHμ对我国的科研乃至国家信息安全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力地促进我国科学软件产业的发展。由于计算机代数系统在科研等领域的广泛应用,maTHμ的经济效益将会十分可观。软件、书籍销售,技术支持以及相关服务都是可取的盈利模式。

(11)专利申报情况

已于20xx年6月4日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12)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33

MMP(图形前端又名ELIMINO)为中国科学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开发的自动推理平台,为国家“973项目成果”。 MMP以符号计算为支撑, 以数学机械化算法为核心。包括支撑系统, 符号计算系统, 核心模块和应用模块,其自动推理功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其符号计算系统主要处理多项式及其吴方法,且于20xx年4月后停止开发,缺乏模式匹配、符号积分、符号微分等更一般的符号计算功能,图形前端只能处理传统字符输入。 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研究了Linux平台下的计算机代数系统编译器前端与后端的设计方案,主要研究如何将语法处理前端从编译器设计中独立出来,以及利用现有符号计算包GiNaC开发的求值器作为运行时支撑。 maTHμ项目除了独立地设计完整的编译器外,还独立地实现了完整的高效符号计算包,不必依赖任何第三方软件包,也不局限于Linux平台。并能处理函数式、逻辑式等更接近数学思维的语法模式。 CASC为江西工业大学于90年代初开发的符号演算语言系统,实现了基于“复杂关系”概念的表达式化简方法的化简系统。 而maTHμ项目除了基于规则的化简模块,还开发出了具有完整功能的通用计算机代数系统。 GiNaC为开源的符号计算C++库,实现了使用C++语言来进行基本的符号表达式运算,目的是提供C++环境下符号计算功能开发的底层框架环境。实现复杂强大的如符号微积分,因子分解,方程求解的符号计算功能则不属于GiNaC的开发范畴。 Mathematica和Maple分别为美国Wolfram Research公司与加拿大Maplesoft公司开发的商业通用计算机代数系统,他们开发历史较长,功能完整强大,影响深远,占据着全球计算机代数系统领域大部分的市场份额。Wolfram Research还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数学资源网站Mathworld。但另一方面,两者价格昂贵,核心代码私有封闭,在这两点上常为部分科技工作者所诟病。

2清华大学——《“识别-扰动”淀粉样蛋白聚集的杂合小肽合成与作用初探》

(1)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识别-扰动”淀粉样蛋白聚集的杂合小肽合成与作用初探

项目作者:孙逊

项目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项目小类:生命科学

(2)项目简介

本作品基于“识别+扰动”策略合成了一系列的双亲性小肽,可以特靶向性结合老年痴呆症关键致病蛋白(Aβ)并改变其表面的微环境,进而改变Aβ聚集的动力学、热力学性质和毒性。该类化合物可以减轻Aβ对神经细胞的毒害作用,保护神经细胞。该类化合物提出了一条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物开发的新的途径。设计合成的某些化合物可以用作老年痴呆症的药物先导物用于药物研发。

(3)详细介绍

当前老年痴呆症已经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杀手,而市面上有效的治疗药物很少而价格昂贵,并且这些药物的靶点都不是老年痴呆症中最关键的致病蛋白Aβ。本作品采用“识别+扰动”策略,设计出的一系列小肽分子,具有本征的双亲的性质:即小肽一端亲水(带有电荷的四聚体氨基酸),另一端疏水(含有非极性氨基酸,如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两亲分子具有改变溶剂表面张力的能力。我们发现这些多肽所致溶剂表面张力的改变与其对Aβ聚集行为的影响程度密切相关。其中EIVY,EIVY-EEEE,EIVY-KKKK可以增加溶液表面张力并加速聚集,而EIVY-RRRR则减少溶液表面张力而抑制聚集。他们都会改变聚集物的形态。我们进一步发现四种多肽对Aβ聚集行为的影响会都降低聚集中毒性最大的寡聚体的含量而降低Aβ的细胞毒性。总结来说,该类多肽能通过识别部分(EIVY)特异性地影响Aβ的局部微 34

环境,并通过带电荷的部分(EEEE,KKKK和RRRR)调控Aβ聚集,而达到影响Aβ聚集、降低Aβ寡聚体毒性的目的。

(4) 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Aβ的聚集体的会产生毒性,当前对A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其聚集抑制剂。本作品利用“识别-扰动”策略,设计并合成具有特异性识别Aβ能力的小肽分子:该类小肽分子可以识别Aβ;同时通过静电作用干扰Aβ的疏水聚集,进一步降低Aβ的聚集体产生的细胞毒性,为开发廉价的抗老年痴呆症药物提供研发思路。

(5)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提出“识别-扰动”的设计策略,并据此制备出可有效降低Aβ细胞毒性的系列多肽化合物,为抗老年痴呆症药物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发现多肽所致溶剂表面张力的改变与其对Aβ聚集行为的影响程度密切相关。该相关性分析从浊度时间图中直接提取聚集动力学的有用信息,比已报道的光散射的动力学分析更为简便;

3、根据不同的Aβ聚集行为,提出了多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减少Aβ寡聚体细胞毒性的假说。

(6)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中合成的双亲性短肽可以调节Aβ聚集,进而保护神经细胞免受Aβ的毒害;依据“识别+扰动”原理设计合成的多肽或其衍生物可以作为老年痴呆症的药物先导物并降低药物成本。

(7)学术论文摘要

在老年痴呆病患者脑中的非正常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可导致具有神经毒性的寡聚体生成。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了连接的策略来设计多肽,即将Aβ的识别片段和溶剂扰动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所有合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可以在体外不同程度地影响Aβ的聚集过程和聚集物形态。这些化合物影响Aβ聚集能力与其改变溶剂表面张力的程度相关。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减少Aβ寡聚体来抑制Aβ在神经细胞系中所产生的毒性。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了在设计小分子化合物干扰Aβ聚集时,分子识别、溶剂性质和物质的双亲程度是考虑的重要方面。

(8)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上或报刊上发表及所获奖励

该作品的一部分已写成论文(Hybrid Peptides Attenuate Cytotoxicity of β-amyloid by Inhibiting Its Oligomerization: Implication from Solvent Effects),被Peptides(影响因子2.56)接收,审稿意见之一:“The authors have produced a very nice study exploring the strategy to design hybrid peptides for preventing cytotoxicity of Abeta.”该作品也获得了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论文特等奖。

(9)鉴定结果

暂无

(10)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技术及技术文献的检索目录

1、J. Hardy and D. J. Selkoe. Science 2002;297:353

2、W. Hoyer, C. Gronwall, A. Jonsson, S. Stahl and T. Hard.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105:5099

3、M. G. Cacace, E. M. Landau and J. J. Ramsden. Q Rev Biophys 1997;30:241

4、T. J. Gibson and R. M. Murphy. Biochemistry 2005;44:8898

(11)申报材料清单(申报论文1篇,相关资料名称及数量)

35

申报《“识别-扰动”淀粉样蛋白聚集的杂合小肽合成与作用初探》论文一篇和相关查新报告。

(12)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老年痴呆症(AD)是当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大敌人之一,目前相关的研究的靶点主要集中在Aβ。Aβ是在病人脑中的淀粉样沉淀的主要成分,而后者是公认的AD病理学特征之

一。Aβ的寡聚体(分子量较小)和纤维状沉淀(分子量较大)会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在目前最主流的AD发病假说“淀粉样”假说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以Aβ为主体的研究的很大一部分就集中在抑制Aβ的聚集和沉积方面。当前发现有效的分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刚果红(Cong Red)及类似物;两性分子(一些表面活性剂,如di-C6-PC);吡啶盐类(pyridinium)和Aβ聚集核心区(Aβ16-20,KLVFF)为母体的多肽类抑制剂,其中多肽类在生物毒性方面远远优于其他各类化合物。但是多肽类主要以KLVFF的结构(Aβ自身相互作用的区域)为研究的起点、以Aβ和其他蛋白相互作用的区域为出发点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Aβ与ZAβ3的相互作用区(EIVY)为起始点,提出“识别+扰动”的策略,设计了一系列新的多肽,以干扰Aβ聚集并减轻Aβ的细胞毒性。在设计中,扰动部分从两性分子类抑制剂中获得思路,引入带电荷的极性氨基酸(E,K和R),与位于识别部分的非极性氨基酸(IV)形成两性分子的类似物,从而调控Aβ聚集。两性分子具有改变溶液表面张力的能力,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该能力与多肽影响Aβ聚集的能力相关,这些设计的多肽分子可以为多肽类抗老年痴呆症药物提供设计思路。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倾转动力系统的可自由起降验证机》

(1)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基于倾转动力系统的可自由起降验证机

项目作者:王耀坤

项目大类:科技发明制作A类

项目小类:机械与控制

(2)项目简介

该验证机采用独特的可倾转中段翼身/主动力系统、变距调姿动力系统,并综合应用于单尾撑气动布局,以保证飞机具有较好的短距/垂直起降性能和稳定悬停性能,同时具有固定翼飞机的良好空中巡航能力。

(3)详细介绍

围绕现代无人机对短距和垂直起降性能以及悬停性能的要求,设计出具有短距/垂直起降性能和稳定悬停性能的无人验证机。该飞机采用独特的可倾转中段翼身/主动力系统、变距调姿动力系统,并综合应用于单尾撑气动布局,以保证飞机具有较好的短距/垂直起降性能和稳定悬停性能,同时具有固定翼飞机的良好空中巡航能力。中段翼身和主动力系统的一体倾转设计,既能满足动力系统倾转的需要,又能减小倾转过程中机身和机翼对于螺旋桨滑流的遮蔽作用。安装于翼尖和尾部的调姿动力系统,用于平衡主动力系统的力矩及敏锐抵抗外界扰动。通过使用数字陀螺和激光陀螺增稳技术,降低了对操纵人员的操纵技术要求。

(4)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1)对一种新的倾转机翼的方案进行探索,预期实现短距和垂直起降,通过倾转机翼减小了机翼对发动机下洗气流的遮蔽影响。

2)本无人验证机设计了一套简洁的插接模式,能将整机分解为6部分,减少了飞机所占的空间,有利于运输。

36

3)对一种新的控制方案进行了验证。独特的尾部电机调姿模式,增大了力臂,增强了控制效果,同时也能为飞机提供部分升力。

4)本项目采用了新颖的电子增稳系统,通过串联水平仪控制电调转速,使得飞机悬停的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5)本飞机采用了独特的四起落架,并采用缓冲性能极好的减震设计。

6)本项目同时设计了简洁易于维修的倾转机构,利用收索机通过一级减速使机翼倾转。

(5)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

本项目所发展的短距/垂直起降飞行器,在短距/垂直起降、空中悬停、零半径转弯、高机动性、长续航能力、大载荷能力、强抗扰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 该项目的研制成功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缩短我国短距/垂直起降飞行器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拓展我国民用无人飞行器的应用领域。

(6)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评审、鉴定、评比、展示等活动中获奖及鉴定结果

20xx年获得本校“冯如杯”二等奖 20xx年获得第五届首都“挑战杯”特等奖

(7)作品所处阶段

模型样机

(8)技术转让方式

转让专利

(9)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论文,录像,模型实物

(10)使用说明及该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提供该作品的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及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

本项目所发展的短距/垂直起降飞行器,在短距/垂直起降、空中悬停、零半径转弯、高机动性、长续航能力、大载荷能力、强抗扰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 该项目的成功将对我国短距/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所形成的验证机将来发展成各种级别的短距/垂直起降飞行器在多方面具有很宽的应用转化前景:灾区空中监测、战场空中侦察,实时传递信息;空中预警和协调指挥;目标指示、通讯中继、灾区评估、战果评估;电子干扰,攻击敌方重要目标;农林牧业等领域的巡查空中平台。这类飞行器在海上更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满足军舰和大型船只对空中飞行平台的苛刻要求。该项目的研制成功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专利申报情况

正在撰写专利技术交底书

(12)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国外情况: Vought Hiller Ryan 三家合作的 XC-142 XC-142 可以装载 32 名士兵,四台发动机和 5 个螺旋桨(4 个推进螺旋桨加一个机尾的姿态控制螺旋桨)全部交联,所以只有还有一台发动机在工作,5 个螺旋桨都会转动。空军对 XC-142 作了大量的测试,包括空运、空投、沙漠、山地、航母、搜索救援、装载机动车辆等。近几年倾转机翼有受到重视,波音的 147 型属于倾转机翼公务飞机 。波音投标美军“先进战区运输机”(Advanced Theater Transport,简称ATT)的方案也是倾转机翼的。(2)国内情况:国内暂无此类飞机的报道。

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民币指数期货期权定价研究》

(1)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人民币指数期货期权定价研究

37

项目作者:崔旻抒

项目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项目小类:经济

(2)项目简介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编号:70831001,70741009,70521001。该项目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起,本文负责人民币指数衍生产品定价模型的建立。本项目目前已经获得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本文拟给出人民币指数衍生产品的框架设计,并且参考美元指数期货以及期货期权的定价模型对人民币指数期货及期货期权进行估值,建立人民币指数期货及期货期权的均衡定价模型,并重点考察美式期货期权价值的特征,以为企业交易策略和相关公允价值的计算提供基础。

(3)详细介绍

发展新型人民币衍生产品需要理论定价模型作为基础。公允的估值模型一方面可以为今后产品推出提供交易价格基础和评估准则;另一方面,为执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计量企业相关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提供技术参考。本文首先建立人民币指数期货的均衡定价模型,并应用真实人民币指数数据模拟计算期货价格。在确定了期货公允价格的基础上,建立人民币指数欧式、美式期货期权的均衡定价模型,提出了基于二次逼近的货币指数美式期货期权定价方法。对期货期权价格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期货期权定价模型能够体现人民币指数美式期货期权提前执行的特征,并且能够反映人民币指数期货期权的定价参数对于期权价格的影响,可以为交易策略和企业相关公允价值的计算提供技术支持。

(4)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建立公允的估值模型一方面可以为产品推出提供交易价格基础;另一方面,为执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计量企业相关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提供技术参考。1、建立人民币指数期货的均衡定价模型,并应用真实人民币指数数据模拟计算期货价格;2、建立人民币指数欧式期货期权的均衡定价模型;3、提出人民币指数美式期货期权估值的二次逼近方法;4、模拟计算人民币指数欧式、美式期货期权的价格,重点考察美式期权提前执行的特征。

(5)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

1、提出综合考虑贸易因素和资本因素的人民币指数;2、提出货币指数美式期货期权定价的二次逼近方法,将Whaley提出的定价一般美式期权的框架扩展到货币指数期货的情况;

3、设计适用于场内交易的人民币指数期货及期货期权产品的基本框架,并建立人民币指数期货以及人民币指数欧式、美式期货期权的均衡定价模型,为发展新型人民币衍生产品提供理论准备。本研究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

(6)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评审、鉴定、评比、展示等活动中获奖及鉴定结果

本项目目前已经获得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发表的论文如下:(1)人民币指数美式期货期权定价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管理学领域第一流杂志,已经录用)(2)人民币指数及其信息价值,《世界经济》,2008-12 (3)外汇市场呼唤人民币指数,《当代金融家》2008-9 (4)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思路,《世界经济情况》,2004-5

(5)金融风暴与救市机制,《管理评论》,2009-4 另外专著《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路径与策略》已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7)作品所处阶段

(8)技术转让方式

(9)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38

(10)使用说明及该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提供该作品的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及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

(11)专利申报情况

(12)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本文提出人民币指数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涵盖期货、期货期权,并分别欧式和美式两个基本类型。本研究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对于人民币指数产品来讲在国际上也是填补空白。本文拟给出人民币指数衍生产品的框架设计,并且参考美元指数期货以及期货期权的定价模型对人民币指数期货及期货期权进行估值,建立人民币指数期货及期货期权的均衡定价模型,并重点考察美式期货期权价值的特征,以为企业交易策略和相关公允价值的计算提供基础。

5华东师范大学——《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1)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项目作者:李源源

项目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项目小类: 教育

(2)项目简介

待业大学生是已具有相当数量的社会群体,目前有一部分人把其视为消沉群体和社会负担。这无疑忽视了待业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利益诉求。鉴于此,本研究以生存状态为切入点,对上海地区的2129名待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46名相关人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勾勒出这个群体基本的生存肖像。同时在调查结果与五种常见刻板印象的对比中,进一步揭示出待业大学生真实的群体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挖掘待业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源潜力和价值。

(3)详细介绍

本项目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正文,第二部分为附件。 第一部分:正文共6个章节

第一节:引言。主要介绍了已有研究对待业大学生群体本体研究的不足,以及社会上流行的刻板印象对待业大学生群体的误读。并指出,本研究试图以待业大学生生存状态为切入点,以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和呈现待业大学生群体真实生存状态,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挖掘待业大学生群体人力资源的潜力。第二节:研究设计。主要阐述核心概念、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在概念界定中,主要涉及待业、待业大学生和生存状态的概念;在研究思路中,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步骤;在研究方法中,主要介绍数据来源、样本状况,以及为何选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概况。主要从待业大学生群体总体性和内在成员的差异性特征两方面介绍了待业大学生的生存状态概况。通过日常安排、经济状况、人际交往以及生活体验的描述,介绍了待业大学生生存状态的总体性特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待业大学生群体内在成员在生活现状满意度以及对未来生活信心上的差异。第四节:讨论与分析。主要驳斥了当前社会比较流行的五种刻板印象:待业大学生构成了社会风险;待业是源于非理性就业价值观;待业大学生因为待业而成为消沉群体;待业大学生是缺乏责任感的“啃老族”;待业总是无奈的选择。在大量的数据和访谈事实的基础上,在驳斥人们刻板印象的同时,进一步描绘和凸显待业大学生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第五节:研究结论和政策性建议。在研究结论中,本文指出,待业大学生是富含人力资源潜力、内部充满张力和积极因素的知识型群体。在对策与建议中,本研究首先从尊重待业大学生群体特征,重视专门政策制定来指出政府职能的发挥对待业大学生群体的意义;其次,从重新 39

认识待业大学生群体,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指出社会舆论的价值;最后,从调整心态,积极走出封闭交际圈来强调待业大学生群体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第六节:结语。指出人们了解、关注和支持待业大学生群体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附录(共8个)附录一:文献综述附录二: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调查问卷附录三:调查数据附录四:问卷发放情况附录五:问卷开放题整理附录六:访谈提纲附录七:访谈对象介绍附录八:访谈记录

(4)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待业大学生是已有相当数量的群体,一部分人将其视为社会负担,这无疑忽视了他们的群体特征。故本研究试图勾勒出待业大学生的基本生存肖像,使人们正确认识这个群体的人力资源价值。基本思路:首先从总体性和差异性两方面概述待业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其次通过调查结果与刻板印象的比较与讨论,进一步凸显待业大学生生存状态的特征;最后,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

(5)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性

科学性:(1)通过2129份调查问卷获取第一手数据,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以46名相关人员的个案访谈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先进性:首次以生存状态为切入点,以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展现待业大学生群体真实生存状态,为人们了解、关注和支持待业大学生提供依据。独特之处:(1)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2)打破人们以往对待业大学生的消极刻板印象。

(6)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被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采纳,并已刊印300册,在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共青团上海市19个区县的委员会、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上海市中致社区服务社范围内推广(成果采纳证明以及宣传册请见附加材料)。

(7)作品所处阶段

(8)技术转让方式

(9)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10)使用说明及该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提供该作品的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及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

(11)专利申报情况

(12)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将大学生待业现象定性为“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和“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且主要从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和期望工资理论来解释大学生的待业现象(张士斌,2009)。国内借鉴西方的理论框架并基于本土语境,主要从以下关注待业大学生群体:(1)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待业现象进行归因解释。有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市场机制运作的固有缺陷,如市场主体残缺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待业现象(赖德胜,2001;黄敬宝,2007);汪丁丁(2006)认为大学生待业问题主要是总量性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引起的;何丽君(2006)认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如职业期望是影响该群体能否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此外,很多学者认为大学生待业与高校教育改革的滞后是紧密相关的。高等教育的学科、培养模式以及服务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不适应是引起大学生待业的主要原因(刘志业等,2003;陈伟鸿、宣仕,2004);(2)关注待业大学生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杨雄(2005)认为当前大学生待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结构性原因,如果处理不善则会影响城市社会的稳定;杨继莲(2008)认为知识失业提高了教育成本,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加剧了收入 40

分配的不平等;(3)从社会制度建设角度,论证各种制度安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有人提出建立大学生失业紧贴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政府保障模式(林毓敏,2007;赵海峰,2008;)。由此,已有研究主要基教育学等学科视角,从市场的供求矛盾、高等教育的培养体制及社会产业结构等因素出发,探讨大学生待业的原因、社会效应及试图解决的路径。这为今后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思路和依据。然而,已有研究呈现以下不足:过多考虑应该怎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重视外部环境,而忽视已经客观存在的待业大学生群体;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理论论述,鲜有运用实证研究。这带来的后果是:在理论上,待业大学生群体本体研究成为“盲点”;在认识上,人们主观判断甚至臆想形成的“刻板印象”,成为社会认识待业大学生群体的主流观点;在实践上,由于人们缺乏对待业大学生真实状况的把握,使现行相关政策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因而,本文首次以待业大学生生存状态为切入点,以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待业大学生群体,在此基础上,强调待业大学生是充满张力且积极的知识型群体,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6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

(1)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

项目作者:陈震聃

项目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项目小类: 社会

(2)项目简介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十几年间,从个别省份试点工程发展到全国战略工程,也成为了严峻就业形势下一个新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内各个地区及部分省(直辖市)的1260名大学生“村官”、133名村干部、166名村民开展问卷、访谈等形式的调查,运用SPSS统计,查阅相关资料,全面了反映大学生“村官”计划总体状况,并在充分学习政策和认真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提出了十九项具体且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3)详细介绍

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社区)党支部负责人助理、村(居)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从缓慢成型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 作为一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时期农村干部的重要政策,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课题。 20xx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以浙江省为例,4月14日浙江日报最新报道显示我省已有13687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但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就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情况尚未进行过大规模跨省区的系统性的调研,有的调查范围狭小、有的研究停留于理论层面,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施情况缺乏全面的评估和反馈,关于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总数不多。由此,各级政府特别是政策制定部门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现状尤其是所面临的困难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 因此,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情况,我们以浙江省十个地市的大学生“村官”为主要调研对象(因舟山地区所招聘的大学生均为社区工作者,故未对舟山地区开展调查),同时结合福建、江苏、内蒙古、四川、湖南、上海、北京等全国十余个省以及直辖市大学生村官,开展了自该计划实施以来,跨省市(区)最多、单体“村官”范围最广的关于在职大学生“村官”的调研活动。 调查报告在对省内各地大学生“村官”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省内外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和大学生“村官”任职地区村干部和村民的调查结果,同时通过浙江省内典型地区 41

的对比。在掌握目前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报考任用、岗位工作、培训教育、待遇保障、未来发展这五方面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总结研究大学生“村官”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以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学习、分析现有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以及已有研究成果,就现有大学生“村官”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后,提出 “七大创新、五项深化、四层联动”,共十九项具体且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七大创新:赋予大学生“村官”新定位,并提出选聘机制、交流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帮扶机制、创业机制六方面关于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的创新性建议;五项深化:以选聘、培训、保障、考核、流动全方面的系统化的机制为载体,力求集中各地区实施状况优良的机制,在力度上加深,在范围上推广,此外,还就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给予补充方案;四层联动:针对政策制定部门、基层领导干部、各大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村官”,给予不同提议。

(4)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为全面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现状,我们开展以浙江省为主要调查点,全国范围内十省六市的关于在职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研。通过总结研究大学生“村官”所面临困难以及计划实施的不足之处,结合分析相关政策以及已有研究成果,就大学生“村官”计划机制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后,提出 “七大创新、五项深化、四层联动”,共十九项具体且操作性较强的建议,谨向各级政府部门未来制定政策提供决策性参考依据。

(5)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

数据来源的科学性:实地走访大学生“村官”及相关人员、部门;分析方式科学性:运用spss软件分析;调研活动科学性:全国范围内跨省市(区)最多、单体“村官”范围最广。 调研报告以机制建设为载体,就建立长效机制提出补充方案,对解决当前普遍存在问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各层面人员所提建议具有较高针对性;对现有政策实施具有较强辅助性;对引导改革创新方向具有较准确预见性,适宜在浙江省乃至全国推广。

(6)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评审、鉴定、评比、展示等活动中获奖及鉴定结果

20xx年 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等奖

(7)作品所处阶段

(8)技术转让方式

(9)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10)使用说明及该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提供该作品的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及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

(11)专利申报情况

(12)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国内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分为两类:一、针对某一地区的现状或个案的讨论;二、理论分析为主。 一、某一地区的现状分析主要有:栗振宇等人(2007)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对28名大学生“村官”针对角色定位问题的探讨;刘云等人(2008)针对鹤壁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现状开展分析;李包庚等人(2007)以慈溪市为例的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讨论;胡建兵等人(2002)对江苏海安地区大学生“村官”离任分析;王寅(2007)通过对大邑县88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分析现状;殷殷(2008)对苏北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探讨该政策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作用;袁君宝(2008)对武汉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与优化分析;典型个案分析:梁毅(2008)对峪口镇兴隆庄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赵罗进行访问。陈统奎(2008)对戈新化等五名大学生“村官”的访谈。以上调查报告的调查范围集中于某一部分地区或个别较为典型的大学生“村官”,存在调查数量少、代表性不够高等缺憾。 二、理论分析。王壮、高扬(2008)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角度分析现 42

状,认为要当好做好“村官”需要大学生在思想层面上有三点准备:(1)大学生“村官”,必须要育强烈的带领村民致富的使命感、责任感。(2)大学生“村官”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3)大学生“村官”必须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 李诚、谭静、施心耕为主的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村官”应实行定向培养,即订单培养模式: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设计相应课程。吴亚军(2008)认为可将大学生“村官”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促进大学生“村官”留任。以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对该计划进行的理论层面的分析。 综上所述,因大学生“村官”分布散,调查访问较为困难,故当前国内专家学者较多以部分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或以典型个案作为分析重点,或在理论层面就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讨论。本次调查研究汲取、总结了此前各方面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浙江省为主的全国1260个乡村的实证调查,以大学生“村官”和相关地市组织人事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干部、村民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大规模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别访谈,大量收集有关政府部门资料,分析现有国内研究成果等,从多角度出发,综合多方面因素,提出村官机制建设的创新性结论和建议。

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小型倾转旋翼飞行器》

(1)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小型倾转旋翼飞行器

项目作者:郭剑东

项目大类:科技发明制作A类

项目小类: 机械与控制

(2)项目简介

小型倾转旋翼飞行器是一种可以垂直起降、空中悬停、低速前飞,通过旋翼倾转可以像飞机一样高速巡航飞行的独特构型飞行器。该作品由旋翼、机翼、机身、水平尾翼、垂直尾翼、旋翼短舱系统、动力装置、倾转机构、起落架和飞行控制系统等组成。我们完成飞行器的总体设计、结构布局;设计、加工相关设备;开发机载控制系统、航姿测量系统以及地面监控系统,并展开了一系列地面、空中飞行试验,取得小型倾转旋翼飞行器全模式飞行。

(3)详细介绍

小型倾转旋翼飞行器兼有直升机和飞机的特点,既能象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又能象固定翼飞机快速前飞。总体设计上采用正常的上单翼飞机布局,在机翼上设置襟副翼,机翼外侧布置可倾转的旋翼短舱;飞行器尾部安装水平安定面、垂直安定面以及升降舵和方向舵;布置前三点式起落架;两台发动机分别驱动两副旋翼工作,并通过同步协调轴保证双旋翼转速同步;采用电动位置伺服系统及蜗轮蜗杆机构提供旋翼倾转所需要的力矩。小型倾转旋翼飞行器飞行模式多,包括直升机飞行模式、倾转飞行模式以及飞机飞行模式。在直升机飞行模式时主要由左右旋翼提供力和力矩,旋翼总距同步操纵控制飞行器的升降运动,同步纵向变距控制纵向运动,纵向变距差动实现航向运动,总距差动实现滚转运动;在飞机飞行模式时,旋翼总距操纵改变拉力矢量的大小,副翼调节滚转运动,升降舵提供俯仰力矩,方向舵实现协调转弯;在倾转过渡飞行时主要通过控制旋翼短舱的倾角与飞行速度的对应关系,同时协调总距与纵向变距。完成倾转过渡模式飞行。

(4)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设计目的:1、研制一种可以垂直起降、空中悬停、低速前飞,通过旋翼倾转可以像飞机一样高速巡航飞行的独特构型飞行器。2、通过研究倾转控制实现直升机飞行模式向飞机飞行模式转换。基本思路:1、根据飞行器的特性设计旋翼倾转机构。2、建立直升机、飞机以及倾转过渡段的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3、开发机载飞控系统、地面监控系统以及航姿测量系 43

统实现倾转过渡飞行。创新点:1、设计桨叶,兼有直升机的旋翼飞行特性和飞机的螺旋桨飞行性能。2、设计旋翼倾转机构。3、设计倾转过渡模式的飞行控制律。4、机载飞控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关键技术:1、倾转机构设计与双旋翼转速同步协调技术2、旋翼特殊桨叶设计技术。3、飞行器全模式飞行非线性动力学建模技术。4、倾转过渡飞行控制技术。技术指标:旋翼数量 2;桨叶数量3*2;旋翼直径1.1m;机翼旋长0.3m;机翼翼展1.6m;发动机功率2kw*2;最大起飞重量15kg;有效载荷4kg;最大前飞速度25-30m/s;试飞时间15分钟

(5)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

科学性:实现了由直升机飞行模式向飞机飞行模式的倾转过渡飞行。先进性:设计并完成国内首架取得成功飞行试验的小型倾转旋翼飞行器。1、自主开发了系统的软硬件设备。软件方面主要包括地面站监控系统、机载飞行控制律、飞行控制计算机操作系统、航姿信号处理单元。硬件方面包括航姿测量模块(IMU)、GPS接收模块、舵机驱动模块、遥控解码模块以及基于ARM架构的飞控计算机。2、建立其非线性飞行力学仿真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基本模块:操纵输入模块,包括总距、横向周期变距、纵向周期变距、总距差动、纵向周期变距差动、副翼操纵、升降舵、方向舵以及发动机短舱倾角。3、倾转机构提供由直升机模式向飞机模式过渡飞行所需倾转力矩,采用蜗轮蜗杆传动机构,通过高精度数字舵机驱动蜗杆带动蜗轮,联动倾转轴旋转,从而实现发动机短舱及旋翼系统倾转。4、同步协调轴协调双旋翼转速同步,从而使双旋翼产生的气动力平衡,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其次从安全角度出发,当一台发动机空中故障停车或转速下降时,可以通过协调轴传递转速,实现一台发动机带动双旋翼工作。

(6)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评审、鉴定、评比、展示等活动中获奖及鉴定结果

2008.11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特等奖。

(7)作品所处阶段

中试阶段

(8)技术转让方式

(9)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实物、录像、现场演示

(10)使用说明及该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提供该作品的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及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

使用说明:通过地面监控系统控制小型倾转旋翼飞行器以直升机模式垂直起飞,在直升机飞行模式获得一定的前飞速度,进入倾转转换走廊,机载控制系统与外控手操纵补偿下实现过渡模式飞行,最终以飞机模式高速前飞;在着陆时,通过旋翼短舱的倾转,由飞机模式飞行到过渡模式飞行最终以直升机模式降落。技术特点和优势:1、飞行速度快、航程远,具有固定翼飞机的高速飞行特性。2、可以实现垂直起降、空中悬停、低速贴地飞行。3、耗油率低,在巡航飞行时,因机翼产生升力,旋翼转速低,相当于两副螺旋桨,所以耗油率比直升机低。应用前景:小型倾转旋翼飞行器融合了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的优点,是一种军民两用的高技术产品。1、军用方面,不需要机场和跑道,生存力强;速度快、航程远、有效载荷大,特别适合装备物资的突击运输;实现垂直起降,特别适合装备海军舰载飞机。2、民用方面,可以在没有机场的地区执行运输任务,在出现紧急事故、灾难时它可以及时迅速的出动执行救援任务,节省宝贵时间。同时可以完成海洋勘探、航空拍照等任务。

(11)专利申报情况

44

(12)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研究情况:由于倾转旋翼飞行器具有独特的飞行优势,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贝尔直升机公司就开始对其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但倾转旋翼机存在很多自身复杂的技术难点,特别是倾转过渡飞行模式动不稳定性,导致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直到90年代初美国的V-22“鱼鹰”倾转旋翼机首次完成由直升机飞行模式向固定翼飞机飞行模式的过渡飞行转换。20xx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对海军型倾转旋翼机MV-22进行了一系列测试,但事故频繁发生伤亡惨重,20xx年美国国防部才批准恢复对MV-22倾转旋翼机的飞行测试。直到最近V-22倾转旋翼机才刚刚投入使用,而且还存在很多技术难点尚待改进。在民用方面,20xx年11月由贝尔直升机公司和意大利的阿古斯塔公司联合研制的第二架BA609原型验证机展开飞行试验。据预测,BA609在未来20年将有600-700架的市场,该机投放市场后将会对中型和重型直升机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国内研究情况:我国对于倾转旋翼机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没有相关的倾转旋翼飞行器的设计参数,目前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1、倾转旋翼/机翼耦合系统过渡飞行瞬态响应分析。基于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倾转旋翼机过渡飞行瞬态响应分析模型,研究过渡飞行状态下倾转旋翼机非线性非定常气弹耦合动力学特性。数值计算表明:建立的时域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分析倾转旋翼机在过渡飞行时的瞬态特性,能够反映倾转旋翼机旋翼/机翼间复杂的气弹耦合动力学关系。2、倾转旋翼飞机建模与仿真。据航空学报载为了研究倾转旋翼飞机的控制问题,建立了倾转旋翼飞机的数学模型。其中旋翼模型采用改进了的叶元法,旋翼诱导速度计算采用改进了的动量法。在MATLAB仿真环境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可反映倾转旋翼飞机的基本特性,对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提供帮助。3、我们在研究倾转旋翼机基础上,根据实际条件,自主制作完成了小型倾转旋翼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开发了软硬件实现部件,设计了飞行控制律并成功实现了直升机飞行模式向飞机飞行模式的倾转飞行试验。 8苏州大学——《丝织物原位纳米生态染色与功能整理》

(1)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丝织物原位纳米生态染色与功能整理

项目作者:吴志翔

项目大类:科技发明制作A类

项目小类: 能源化工

(2)项目简介

本项目提出了真丝原位纳米生态染色及功能整理的构想,通过先进的相转移技术和微晶控制技术获得高分散微晶纳米分散体系,然后在一定预处理的丝绸表面原位合成有色纳米材料,从而赋予真丝牢固的颜色而且多项的功能如抗菌、防紫外、阻燃等,而且整个工艺过程无污水废水排放,属于环境友好型加工技术。

(3)详细介绍

在当前限用和禁用纺织化学品已达25类2000多个品种以及印染废水排放标准日益苛刻的严峻形式下,传统的真丝染色和功能整理技术在能源、水资源尤其是生态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十一五 “节能、减排、降耗”的需求,而且真丝染色牢度差以及功能单一也限制了真丝推广使用的情况下,本课题创新性地提出丝织物原位纳米生态染色及功能整理的构想,使整个工艺过程无污水废水排放,在经过一定预处理的真丝表面进行原位合成有色纳米材料,赋予真丝牢固的颜色和抗菌、防紫外、阻燃等多项功能,属环境友好型印染加工技术,社会经济效益明显。通过相转移技术与微晶控制技术制备出无机微晶水性分散体,以丝绸为基材,然后经过浸-轧-烘后整理,工艺快速、高效,工序简单。产品生产过程无污水废水排放,同时赋予丝绸牢固的颜色以及优良的抗紫外、抗菌和阻燃等附加功能。采用SEM观察了处理前后 45

丝绸表面的微观结构,通过测色配色仪测试了丝绸的色度参数和色牢度,采用UPF测试仪、防火性能测试仪以及抗菌测试仪对染色后丝绸的功能进行了测试,部分测试结果通过权威测试检测机构认定。研究结果表明:无机微晶水性分散体中纳米微晶具有非常好的分散稳定性,长期放置无分层现象,处理后的丝绸表面呈现均匀而细小的纳米粒子, 粒度大小为10nm左右。随着无机微晶水性分散体浓度的增加颜色深度增加,水洗和摩擦牢度最高可达到4级以上,日晒牢度可达到6级以上,染色后的丝绸即使在低浓度下也表现出优良的紫外防护性、抗菌性以及阻燃性。相比传统丝绸染色及纳米功能整理工艺更具市场竞争力。

(4)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作品设计、发明目的:针对当前印染行业每年排放大量污水废水,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且真丝色牢度低、产品功能单一的现状,本课题创新性地解决了这类问题,工艺过程中无污水废水排放,同时赋予真丝牢固的颜色和抗菌、防紫外、阻燃等多种功能。创新点:生产过程中无污水废水排放,原料使用和加工过程中均不使用禁用和限用化学品,染得高色牢度的同时赋予真丝抗菌、阻燃、抗紫外等多种功能。查新报告显示本技术国内未见报道,属国内领先技术。产品综合性能尤其是色牢度方面优异,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类产品。技术关键:无机纳米粒子在真丝表面原位合成。主要技术指标:形成2-3个色相;无机微晶水分散体系制备以及染整加工过程中均为零污水废水排放,无禁用化学品的使用,属于清洁生产工艺;真丝复合面料符合环保要求,pH值为中性, 甲醛含量小于25ppm;功能真丝织物水洗色牢度和摩擦色牢度为4-5级,耐日晒色牢度为6级以上, UPF指数为40以上,抗菌率达99%以上,达到GB5455-85 B1级阻燃标准,且对织物的手感、透气性无明显影响,同时具有耐久性。

(5)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

本项目将先进的纳米技术应用在传统的丝绸染整领域,赋予丝绸染整新的理念,开发出丝绸染色和多功能整理一体化加工工艺,制得的产品以及加工技术同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亮点在于无污水废水排放,高的色牢度,又具有抗菌、阻燃、抗紫外等特点,而且对强力有较大提高,对丝绸的手感无明显影响,从而极大提高了丝绸的综合性能,增加了传统丝绸的科技含量,拓展了丝绸的应用领域,因此技术的产业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可显著提高我国丝绸的国际竞争力。查新报告表明:国内外未见本产品制备工艺的报道。经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苏州疾控中心等权威检验检测机构测定结果表明:本产品综合性能优异,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本产品现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0910025491.4)。

(6)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评审、鉴定、评比、展示等活动中获奖及鉴定结果

1.无机微晶水性分散体nano-super(R)对真丝的染色和功能整理,已被《印染助剂》杂志录用,并于20xx年1月刊登。(附件三) 2.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纳米染色真丝对UV-A阻碍率达到94.7%,对UV-B阻碍率达到99.7%,可耐50次水洗。(附件四) 3.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证明本产品甲醛释放量仅为0.024mg/g,符合国家纺织品标准0.070 mg/g,pH值为7.2,日晒牢度6级以上,达到1级Z阻燃标准。(附件五-

八) 4.苏州市疾控中心站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证明本产品对金黄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均具有优异的杀菌和抑菌效果,杀菌和抑菌率在99.0%以上,对真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附件

九) 5.江苏沙印集团、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本产品进行试用,评价较高。海安蚕宝茧丝绸科技有限公司与本项目组签订合作开发协议。

(7)作品所处阶段

完成小试,产品中试正在协商中

46

(8)技术转让方式

可一次性技术转让或有条件技术转让

(9)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实物、产品、现场演示、图片、样品

(10)使用说明及该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提供该作品的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及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

本技术生产过程中无污水废水排放,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印染治污成本;同时染色与功能整理一体化,减少工艺流程,工艺更加简便,成本更低。本技术现用于真丝染色与整理,未来还将推广至其它纺织品印染领域。 19xx年以来,印染助剂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均保持了快速和健康的增长。20xx年,世界印染助剂行业总产值已超过170亿美元。本技术节能环保、无污水废水排放,符合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降耗”的政策,属环境友好型加工技术,同时产品色牢度高且集多功能于一体,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技术推广使用后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1)专利申报情况

提出专利申报 申报号 200910025491.4 申报日期 2009 年 3月5日

(12)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丝绸染色和功能后整理中所使用的部分染料和整理剂属于禁用或限用品种,染色中废水排放导致污染严重,而且丝绸染色牢度尤其是耐水洗牢度以及光牢度差也是一个公认的问题,极其影响丝绸的推广应用,探求环保型高品质的真丝染色工艺成为市场的需求。染色方面,为提高牢度,近几年兴起真丝绸活性染料染色,将蚕丝的反应性羟基和活性染料共价键结合,但不易染成深浓色泽,染色时需加入大量中性盐促染,易造成“灰伤”,更严重的是废液极难处理,直接改变江湖水质,破坏水的生态环境。而超细涂料染色新工艺,能提高丝织物染色鲜艳度,减轻印染废水排放量,有利于环保,但因分子量大,不溶于水,对纤维缺乏直接性,不能以单分子形式渗透到纤维素纤维的内部,更谈不上能以微细粒子进入到纤维中去。即使是经过改性预处理,使之以架桥方式对涂料粒子进行吸附使具有一定牢度,但本质决定这种吸附仅发生在纤维表面,故环染现象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基本特征。天然染料染色曾经是绿色纺织品的代名词,主要用动物和植物染料,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上染率低,色牢度差,需金属媒染剂(许多被列入生态纺织品禁用名单)。另外天然染料在动植物中含量少,需大量砍伐植物或猎取动物,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功能后整理是提高真丝档次和附加值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高分子材料,其整理剂应用方便,且储存较稳定,但耐洗性和热稳定性差、容易黄变也是开发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在纺织品生态整理方面,无机功能整理剂的高效性、安全性、生态友好性使之成为目前禁用纺织品功能整理剂理想的替代品,为纺织品生态整理提供了新途径。无机纳米功能整理剂在制备和应用中的技术难点:①比表面大,容易团聚,存在制备、储存、应用中的团聚问题;②与纺织品无结合基团,主要依靠黏合剂成膜作用而固着,导致手感和甲醛的问题;③非水溶性物质,应用前需有效分散,否则无法发挥纳米功能;④多为银系列,除了成本高外,还对织物颜色有影响,此外对真菌抗菌效果不是很好;⑤后整理用整理剂只存在于纤维表面层中,一旦脱落便不能补充,往往不耐洗涤,功效耐久性不理想,且可能会由于初期溶出量大而存在使用安全性问题。本产品采用纳米材料原位合成技术与传统的丝绸染整技术相结合,过程中无污水废水排放,在使丝绸获得坚牢颜色的同时赋予抗菌、防紫外、阻燃等多种功能,且不影响丝绸的手感强力,加工过程中不使用禁用或限用化学药品,属于生态友好型加工工艺。

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负电子对撞机上ttZ产生过程的单圈QCD和电弱修正》 47

(1)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正负电子对撞机上ttZ产生过程的单圈QCD和电弱修正

项目作者:戴磊

项目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项目小类: 数理

(2)项目简介

本文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在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理论下对e+e->ttZ过程的最精确的物理预言,为今后正负电子直线对撞机上的实验数据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3)详细介绍

作者在标准模型下完整、精确地计算了e+e->ttZ协同产生过程的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单圈阶的辐射修正。作品中研究了该过程的产生截面与对撞能量的依赖关系,微分截面和顶夸克对的不变质量的关联;并给出了所有末态粒子的横向动量的精确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单圈阶辐射修正将大大地提高理论预言的精确程度,因此对相关过程的实验数据分析中是必须加以考虑的。本工作是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对实验上验证标准模型中顶夸克和规范玻色子的耦合、发现新物理迹象,研究电弱对称的破缺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它为将要建设的国际直线对撞机的物理设计,以及在未来实验中寻找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的实验数据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4)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在国际直线对撞机的物理目标中,精确测量e+e->ttZ过程对研究顶夸克物理具有重要作用。高精度地给出该过程物理观测量的理论预言,便能够为未来实验上精确测量顶夸克和Z玻色子的耦合,进而确定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物理迹象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国际直线对撞机物理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5)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性

对超高能过程的精确理论研究是当前粒子物理现象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该作品对e+e->ttZ过程进行了完整的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单圈阶的辐射修正研究,给出了物理可观测量的精确预言。 在该研究中解决了量子场论微扰计算的巨大计算量和复杂代数推导运算的困难;解决了三体末态相空间蒙特卡罗积分的收敛性问题;利用量子场论知识完成了五点标量,矢量、张量积分函数的准确推导和精确计算,并进行了正确性和可靠性。

(6)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工作是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作品完整、精确地计算正负电子直线对撞机上e+e->ttZ过程的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单圈量子修正,这对实验上验证标准模型中顶夸克和规范玻色子的耦合、发现新物理迹象,研究电弱对称的破缺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它为将要建设的国际直线对撞机的物理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未来在实验上寻找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的实验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7)学术论文摘要

作者在标准模型下完整、精确地计算了e+e->ttZ协同产生过程的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单圈阶的辐射修正。作品中研究了该过程的产生截面与对撞能量的依赖关系,微分截面和顶夸克对的不变质量的关联;并给出了所有末态粒子的横向动量的精确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单圈阶辐射修正将大大地提高理论预言的精确程度,因此对相关过程的实验数据分析中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8)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上或报刊上发表及所获奖励

48

论文“One-loop QCD and electroweak corrections to ttZ production at an e+e- linear collider” 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D》(Physical Review D) 78,094010(2008)。该刊物已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权威检索收录,影响因子4.69。至今为止,本文已被他引2次。 本作品荣获第三届“挑战杯”合锻集团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9)鉴定结果

论文的URL: /abstract/PRD/v78/e094010 科技查新报告显示:未见与本作品查新点相似的公开文献报道,本作品具有新颖性。

(10)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技术及技术文献的检索目录

[1]S. L. Glashow, Nucl. Phys. 22, 579 (1961); S. Weinberg, Phys. Rev. Lett. 19,1264 (1967).

[2]P. W. Higgs, Phys. Lett. 12, 132 (1964). [3] F. Abe et al. (CDF Collaboration), Phys. Rev. Lett. 74, 2626 (1995). [4] S. Abachi, et al. (D? Collaboration), Phys. Rev. Lett. 74, 2632 (1995). [5] D. Chakraborty, J. Konigsberg, and D. Rainwater, Annu. Rev. Nucl. Part. Sci. 53, 301 (2003). [6] K. Hagiwara, H. Murayama, and I. Watanabe, Nucl. Phys.B 367, 257 (1991). [7]A. Lazopoulos, K. Melnikov, and F. Petriello, Phys. Lett. B 666, 62 (2008). [8] T. Hahn, Comput. Phys. Commun. 140, 418 (2001). [9] A. Denner, Fortschr. Phys. 41, 307 (1993). [10] G. J. van Oldenborgh, Comput. Phys. Commun. 66, 1 (1991). [11] G. ’t Hooft and M. Veltman, Nucl. Phys. B 153, 365 (1979). [12] A. Denner and S. Dittmaier, Nucl. Phys. B 658, 175 (2003).

(11)申报材料清单(申报论文1篇,相关资料名称及数量)

1、申报作品简介(一份) 2、申报作品英文原文(一篇) 3、申报作品中文翻译(一篇)

4、科技查新报告(一份) 5、专家推荐信(两份) 6、作者简介(一份)

(12)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已经运行的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将实现7TeV的质子束流对撞,未来的国际直线对撞机(ILC)设计的正负电子对撞能量也在几百个GeV或TeV量级。这将为我们实验上寻找新物理、确定新物理模型、精确确定模型参数提供有力的实验平台。 未来的这些高能对撞机上将要进行的主要物理研究工作的内容之一就是顶夸克物理。对顶夸克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揭示电弱对称性破缺的机制,发现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物理迹象。因此,实验上精确确定顶夸克和规范玻色子的耦合,如t-t-Z耦合强度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到强子对撞机上对撞过程的末态有大量的喷注,本底比较大,国际直线对撞机上可以对这一过程做更精确的研究。在国际直线对撞机的物理目标中,精确测量e+e->ttZ过程对研究顶夸克物理具有重要作用。高精度地给出该过程物理观测量的理论预言,便能够为未来实验上精确测量顶夸克和Z玻色子的耦合,进而确定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物理迹象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理论上精确计算直线对撞机上ttZ的伴随产生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对于标准模型下这一过程的的完整的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单圈阶的辐射修正还没有研究过。本文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在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理论下对e+e->ttZ过程的最精确的物理预言,为今后国际直线对撞机上的实验数据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种新型的钯催化乙二酸酯酸钾脱羧偶联反应》

(1)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一种新型的钯催化乙二酸酯酸钾脱羧偶联反应

项目作者:尚睿

项目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项目小类: 能源化工

(2)项目简介

49

一种基于钯催化的脱羧酯基导入方法被开发。使用廉价原料草酸单酯酸钾取代金属有机试剂,利用脱羧而在芳环上高产率的导入酯基,使得草酸单酯酸钾发展成为一种廉价,官能团兼容性好的酯基导入试剂。同时,DFT理论计算详细研究了反应机理以及过渡态能量变化。

(3)详细介绍

本文在合成方法学上第一次以脱羧偶联的办法实现了芳基卤化物一步到芳香酸酯的高收率,高官能团兼容性转化。具有传统合成方法所不具有的良好官能团兼容性,以及操作的安全性,试剂廉价低毒,催化量低,原子利用率高,更加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不但对溴和碘代芳烃,对于惰性的芳基-氯键也成功活化,该方法具有重要的工业和合成价值。同时运用DFT理论对于反应的机理以及过渡态能量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

(4)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发展一种新的从芳基卤化物(特别是惰性溴化物,氯化物)直接转化为芳香羧酸酯的方法,该方法较已有方法更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且具有更广的官能团兼容性,为有机合成化学提供新的手段。

(5)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性

本文在合成方法学上第一次以脱羧偶联的办法实现了芳基卤化物一步到芳香酸酯的高收率,高官能团兼容性转化。具有传统合成方法所不具有的良好官能团兼容性,操作安全性,试剂廉价低毒,催化量低,原子利用率高,更加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该方法具有重要的工业和合成价值。

(6)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芳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具有重要的工业以及实验室合成价值。传统的芳香酸酯合成方法存在试剂毒性高,官能团兼容性较差,试剂价格昂贵,对空气和湿敏感,难于大规模制备等诸多缺陷。 近期,基于脱羧而形成化学键的反应方法在方法学领域被广泛关注,我们发展了一种新的基于脱羧偶联的酯基导入法。具有前人方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势。该方法不论作为实验室合成还是工业制备方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7)学术论文摘要

芳香羧酸酯不论在实验室全合成还是制药工业上都是非常有用的构建基元,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钯催化的脱羧酯基导入方法,使用廉价原料草酸单酯酸钾取代金属有机试剂,利用脱羧而在卤代芳环上高产率导的入酯基,使得草酸单酯酸钾发展成为一种廉价,官能团兼容性好的的酯基导入试剂。该方法成为可取代传统芳香酸酯合成法(R. Heck Carbonylation)的更加绿色经济的新方法,对有机合成工业和药物化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作者系统的研究了反应的详细机理以及过渡态的能量变化,对于理论化学机理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作品以实验事实和理论计算为依据,列举了20余种催化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并以最优条件为基础以三十余种带官能团的底物以实验事实为依据逐一列举了反应分离收率。证实了该方法的普适性和官能团兼容性。对于困难的芳基-氯化学键成功活化,并以实验观察及DFT理论计算为依据详细的阐述了反应的机理,以及全催化循环中每一步的能垒和过渡态构型。同时解释了配体效应的影响。以十余种底物展示了该方法对于取代氯代芳烃的适用性。

(8)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上或报刊上发表及所获奖励

本论文已发表在国际化学领域权威杂志《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上 (J. Am. Chem. Soc. 2009, 131, 5738-5739.), 该刊物已被国际科学文献索引(SCI)权威检索收录,影响因子为8.091。 本作品荣获第三届“挑战杯”合锻集团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50

(9)鉴定结果

科技查新报告显示: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见他人报道的与本次查新项目研究内容和方法一致的报道。 JACS审稿意见意义: 高 新颖性: 高广泛兴趣: 高 学术表现: 高

(10)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技术及技术文献的检索目录

(1)A recent review: Barnard, C. F. J. Organometallics 2008, 27, 5402. (2)Recent breakthroughs: (a) Munday, R.; Martinelli, J.; Buchwald, S. L. J. Am. Chem. Soc. 2008, 130, 2754. (b) Watson, D.; Fan, X.; Buchwald, S. L. J. Org. Chem. 2008, 73, 7096. (c) Martinelli, J.; Frechmann, D.; Barder, T. E.; Buchwald, S. L. J. Org. Chem. 2008, 73, 7102. (3)(a) Myers, A. G.; Tanaka, D.; Mannion, M. J. Am. Chem. Soc. 2002, 124, 11250.(b) Tanaka, D.; Romeril, S.; Myers, A. G. J. Am. Chem. Soc. 2005, 127, 10323. (4)Forgione, P.; Brochu, M. C.; St-Onge, M.; Thesen, K. H.; Bailey, M. D.; Bilodeau, F. J. Am. Chem. Soc. 2006, 128, 11350. (5)(a) Goossen, L. J.; Deng, G.; Levy, L. M. Science 2006, 313, 662. (b) Goossen, L. J.; Rodriguez, N.; Melzer, B.; Linder, C.; Deng, G.; Levy, L. M. J. Am. Chem. Soc. 2007, 129, 4824. (c) Goossen, L. J.; Melzer, B. J. Org. Chem. 2007, 72, 7473. (d) Goossen, L. J.; Rudolphi, F.; Oppel, C.; Rodriguez, N.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3043.

(11)申报材料清单(申报论文1篇,相关资料名称及数量)

1、申报作品简介(一份) 2、申报作品英文原文(一篇) 3、申报作品中文翻译(一篇)

4、科技查新报告(一份) 5、专家推荐信(两份) 6、作者简介(一份)

(12)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是目前有机化学的热点之一,脱羧偶联的概念被提出后,德国科学家Goossen (Science 2006, 313, 662 )和美国科学家Myers (J. Am. Chem. Soc. 2005, 127, 10323) 分别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脱羧偶联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形成有机化学合成中所需要的负合成子,让稳定且廉价的羧酸代替昂贵且不稳定的金属有机试剂。 近期该领域被方法学研究的许多课题组所关注,先后在国内外高档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本文的工作第一次实现了在活化惰性化学键基础上的脱羧酯基导入,通过脱羧偶联的反应方法首次实现了需要使用高纯剧毒一氧化碳的Richard Heck Carbonylation反应。对于Heck Carbonylation反应是目前唯一的从芳基卤化物合成芳香酸酯的有效工业及实验室方法。自19xx年被发现,多年来由于要使用高压的一氧化碳,而大大被限制了使用范围。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降低反应所需CO的压力。近期的突破参考: 1.Barnard, C. F. J. Organometallics 2008, 27, 5402. 2. Munday, R.; Martinelli, J.; Buchwald, S. L. J. Am. Chem. Soc. 2008, 130, 2754. 本研究工作第一次以脱羧的方法实现了Heck Carbonylation反应,不再需要一氧化碳,并且具有更好的官能团兼容性。(2)第一次且实现了低催化量和相对温和条件下的单金属催化脱羧和偶联。目前的脱羧偶联反应主要是Goossen的铜-钯双金属催化脱羧偶联。我们的工作不仅催化量很低,而且实现了惰性的碳-氯键活化基础上的脱羧偶联,即钯起到同时活化卤代苯和催化脱羧的双重作用。关于双金属催化的氯苯和芳酸的脱羧偶联参考: Goossen, L. J.; Zimmermann, B.; Knauber, T.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7103. 铜钯共催化的脱羧体系参见文章: (a) Goossen, L. J.; Deng, G.; Levy, L. M. Science 2006, 313, 662.

51

更多相关推荐:
大学生挑战杯优秀获奖作品范文

大学生挑战杯优秀获奖作品范文宜宾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策划书宜宾学院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挑战杯现已逐渐成为了我校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越来越受到广...

挑战杯优秀作品案例

附挑战杯优秀创业案例展示由于版权原因故今展示策划项目部分内容及所有图例本作品结构分为执行总结项目背景市场机会公司战略市场营销生产管理投资分析财务分析管理体系机遇与风险风险的资本退出另附调研报告以及产品技术可行性...

挑战杯获奖作品

序号:编码: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作品申报书作品名称:关于绿色物流可行性的研究基于我国中部地区物流基地调查学校全称: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申报者姓名(集体名称):**类别:□自然…

历年挑战杯获奖作品

获金奖的作品15件1东南大学基于卫星移动通信的信号实时跟踪伺服器创业计划2清华大学智能家庭系统创业计划3上海交通大学分布式ISP接入方式创业计划4山东大学驼铃创业计划5西安交通大学安行知资讯传播有限公司创业计划...

挑战杯 创业计划大赛 获奖作品 范文 公司战略与组织结构

第四章公司战略与组织结构4.1公司名称中文:青岛欣能海水淡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英文:QingdaoXinnengSea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Co.,Ltd.4.2企业文化4.2.1核心…

清华大学摘得“挑战杯”一等奖获奖名单如下:[1]

第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清华大学于19xx年承办清华大学摘得挑战杯一等奖获奖名单如下北京大学刘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土地评价模型的建模研究清华大学陈邕涛等中华学习机CAI软件开发工具清华大学吴丹...

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通知 (1)

关于举办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通知各高校团委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xx年上半年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竞赛主题科技引领未来创新筑就...

第八届全国挑战杯获奖作品

第八届全国挑战杯获奖作品编码BB211011BB311021AA211022BB311023CC211031ID311032JD311033HD211034DC211035GD411036AA211051AA2...

创业计划书范文_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作品

挑战杯培训指南执行摘要前言你是大学生吗你想创业没有成本没有经验对吗你对淘宝网不够了解又苦于没有货源没有信誉起步难对吗没关系我们公司帮你你没有经验我们教你没有货源我们提供没有成本我们拿东西先给你卖卖出去让我们公司...

关于举办怀化学院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预通知)

怀院团发20xx号关于举办怀化学院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预通知各系部团总支学生分会为进一步活跃我校学生学术科研气氛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完善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动机制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获奖作品

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获奖作品目录一.执行总结1.1综述-------------------------------------------------------------61.2公司------------…

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名单

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共有内地152所高校的200件作品进入全国决赛竞赛评审委员会共评出金奖作品65件银奖作品135件铜奖作品450件港澳地区共有10所大学的23件作品进入全国决赛评出金奖作品4...

挑战杯获奖作品(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