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论文

时间:2024.9.1

玛格丽特.米德和她的文化决定论分析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有感

摘要:从古至今,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无论是人们的行为、品性甚至性格特质都无一不受着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潜移默化的改变。而本书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决定论无论从思想行为上还是性别气质上都给了我深刻的震撼和影响。本书通过对一百英里内的三个部落中男女性别气质差异的对比,揭示性别的气质差异并不是规定好的,而是社会文化决定的。我以此来分析文化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 性别 文化人类学 性格特质 文化决定论

一、关于作者和本书的写作背景

玛格丽特.米德是20世纪最著名的人类学家, 以对青春期、性和社会化等问题的研究而著名。她有着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 曾实地考察过南部海域七种不同的文化, 并撰写了相应的研究专著。19xx年逝世后随即获授总统自由勋章。

米德诞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母亲则为争取妇女权益、黑人或移民待遇而四处奔走。米德 23 岁取得心理学的硕士学位,在研读人类学博士学位五年后,决定走出教室去从事田野工作,原来准备选择南太平洋群岛的波利尼西亚文化作研究对象,希望在他们的古老习俗及传统生活方式被文明侵蚀消失前作出观察纪录,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法兰兹·鲍亚士教授却因其地偏远危险而反对,二人终协商前往南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Samoa)研究,因当地有一所美国海军基地,米德可以随时求助。

如果说法兰兹·鲍亚士是美国人类学之父,那么玛格丽特·米德就

是人类学之母。为了探究人类的本性和文化的多样性,米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偏僻地区的当地研究事业。

米德在长达50多年的岁月里,寻访了连男人都很难承受的危险和孤单的偏远地区村子。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新几内亚的塞皮克(Sepik)河边与马努斯岛,还有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上,她用毕生的心血去进行试验和研究的男女文化性差异与养育、文化与基质的关系,给当时被弗洛伊德心理学所支配的人类科学投出了新的疑问。 同时,她又为伸张女性人权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最重要的是,米德将人类学广泛地传播给了大众,因此,美国社会得以从狭隘的文明优越主义中摆脱出来,去看外面的世界,并关注其他文化。 米德根据萨摩亚的田野研究资料,于19xx年出版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探讨了正值青春期的萨摩亚少女的性和家庭风俗,针砭美国社会对待青少年的方式,轰动一时。在她的观察中,萨摩亚社会没有什么不良青少年,因为萨摩亚人不要求青少年服从任何清规诫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成规证明自己的存在。当然,由于米德自己是女性,未能亲身参与萨摩亚人只准男性参加讨论政治、宗教、经济的聚会,使她对整体社会的运作体系的了解有了很大限制。后来米德再以《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对西方社会中的“性别”议题投下炸弹,影响了整个世代的女权运动者,成为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支持因素。。她描述的原始部落都在新几内亚,米德以这书奠定性别的文化决定论。

米德也如她自己的人生所展现的一样,对于性和婚姻采取了“宽容”

的态度。她认为随着人类的寿命被延长,一夫一妻制能够持续一生的可能性会减少,还劝告人们不要对婚姻抱太大的期望并且要预备结婚。她也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解释了这一预言。米德在学生时代已经与罗塞·克里斯曼结了婚,19xx年作为牧师志愿生的米德与在当地进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热诚的人类学家里欧·福群后不久,便与克里斯曼分手,1928 年 10 月正式与里欧在新西兰结婚,但二人在 1935 年 7 月亦告离婚,1936 年米德与人类学家格列高里·贝特森在新加坡结婚,开始第三度婚姻,并于 1939 年 12 月诞下女儿凯萨琳。但最后依然以离婚收场。虽然如此,但米德与众前夫和他们的新伴侣都维持良好的关系,度过了新形态的挑战性人生。

二、内容概述与分析

选择这本书是由于文化人类学课上李老师对玛格丽特.米德的介绍,我认为她是个很有个性又极具冒险勇敢精神的女性。所以便从她众多书中选择了这个与众不同名字的书。本以为这仅仅是一本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原始部落的比较的书。以为所说的性别就是原始部落之间男人和女人生活的对比。至于题目中所说的“气质”我完全没有理解。但开始读了之后才发现,作者写书的目的之深刻和在当时作者所处的大背景下这本书给大家带来的震撼使我重新审视了一次这本书的分量。在读之前找了大量的关于作者和本书的资料先进行了解最后才着手深入研读。以下是我对本书的背景了解和对三个部落男女不同生活习性及养育子女方式的概括总结。

周晓虹在为《文化与承诺》 中文译本所作的译者序中这样说到:“人类学家对文化与人格发展关系的关注, 归功于弗洛伊德19xx年发表的《图腾与禁忌》。如果说功能主义大师马林诺夫斯基随于19xx年起对特罗布里

恩德群岛上土著人性行为的研究, 不过是为了给弗洛伊德的泛性学说提供细节上的说明, 那么米德的研究却恰恰是以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否定为标志的。”(米德, 1988, 5) 当时,关于性别角色及其差异的最流行的观点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男性是人类先天的行为模式, 而女性不过是被阉割了的男性,男女两性不同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是由男女不同的生理解剖特征所决定的。因此,现代文明社会中,男女两性不同的人格特征具有生物学上的普遍性。

当弗洛伊德的学说蜚声于欧美大陆之际,米德首先发难。“米德对通常认为是男女特有的气质差异问题, 提出疑问: 男女气质差异是来源于生物体质结构上的差异, 还是由于文化后天造成的? 如果是源于生物学的结构原因,则不管在任何文化中,都应有同西欧社会相同的男女气质差异。”(绫部恒雄, 1988, ) 为了解答自己的疑惑, 米德在现实中寻找证据。19xx年,米德前往新几内亚境内三个原始部落—— 阿拉佩什、蒙杜古马和德昌布利做田野调查,研究男女性别角色与所处社会文化的关系。她发现,三个部落尽管毗邻而居,但是相互间的性别角色规范却迥然相异,并且,每一个部落中的性别角色均不同于当时的西方社会。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前三部分为三个居住在同一地区相差不过几百公里的原始部落生活记录。最后部分为研究结果寓意。

(一)阿拉佩什人

阿拉佩什人居住于山区,是一个以种芋头为生的宁和的民族。阿拉佩什是一个“合作的社会”,男人、女人共同料理家务、照看孩子,家庭气氛和睦。阿拉佩什人的生活是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内容而组织的,即尽管男

人和女人在生理和潜能上存在着差异, 但他们都在共同的事情上倾注了满腔的母性之爱,如珍爱孩子,把精力放在下一代人身上而不顾自己。孩子在学会走路之前,母亲对他们关爱备至,经常抚慰逗怜。当孩子长到七八岁时,其人格基本形成,男孩、女孩都学会用一种信任和自信的态度对待生活。但是,即便是男孩子也被教导不要太好强,不能欺侮他人。“性别上的差异在这里没有被刻意强调。孩子们所作的游戏没有一个是鼓励进攻和竞争的”(米德)。在阿拉佩什,伤害他人往往被认为是很严重的过错。所以,在身处如此的文化和教育方式中, 阿拉佩什男女在人格和行为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都显示出文明社会所谓的被动的“女性”行为模式: 礼貌顺从、文静温和、感情丰富、懂得爱与体贴他人、缺乏攻击性、不轻易向人挑衅、乐于助人, 只有极少数不正常的人才表现出侵犯行为。阿拉佩什对男人和女人的人格只有一种标准化的模式,米德将其描述为“母性的、女子气的、非男性的”。

(二)蒙杜古马人

与温和的阿拉佩什迥异,住在河畔的蒙杜古马人无论男女都非常粗暴,是一个有吃猪头和吃人习俗的民族。蒙杜古马社会鼓励男人凶狠鲁莽、富于攻击性、多占有女性、不养育子女;女人也表现出粗鲁野蛮、自私好妒和缺乏母性的性格和气质。男人大半多妻, 他们以姐妹换妻,无姐妹者则以暴力抢亲。在家庭中,父子关系紧张,因为儿子常看到母亲受到父亲的虐待而非常憎恨父亲,并且父子也常因年轻女人而互相仇视;夫妻关系粗暴, 男女都因怀孕期间繁多的性禁忌和未来将要照看孩子而憎恨怀孕。父母对孩子的处理往往极为轻率,很多婴儿生下即被弃于河中,未弃者亦不加养

育, 常被装在粗糙坚硬的密不透光的篮子里。母亲外出时,往往把孩子挂在屋子里。孩子哭叫时,母亲也不会立即喂奶,而是用手指甲狠抓篮子的外部,发出阵阵刺耳的响声, 等到孩子哭得死去活来时才喂一次奶,而且早早断奶让孩子随便吃硬的食物。稍大一点的孩子,母亲就将他们背在背上,却不用手提托,孩子只能抓着母亲的头发才不至于滑落。孩子一旦蹒跚学步就再无人看护。蒙杜古马人在自己随意组织的群体内学会了真正的独立自主,学会了以拳报拳的还击。他们无论男女都热衷于追逐权力和地位, 一致表现出文明社会公认的“男性”气质: 粗鲁、好妒、自私、冷漠、凶狠、暴烈、富有攻击性。愤怒与挑战代表了蒙杜古马人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和他们基本的生活态度。米德认为这是由他们的儿童养育方式所决定的。

(三)德昌布利

第三个部落是德昌布利,这里的男女的性别气质完全不同,男女性别角色与文明社会所认同的性别角色截然相反。米德观察到,德昌布利人给予六七岁前的儿童的教育是完全一样的,不论男孩、女孩都得到悉心抚养,父母总会满足他们吃奶的欲望而不让他们哭叫。但六七岁后,女孩学习手工技艺,被吸收到女子那种严肃的富有责任心的生活。而男孩则被弃置于社会边缘,时刻有一种被遗弃、被排斥的感觉。等到男孩进入少年期,他们要经过一次痛苦的割礼,然后离家到少年会所居住,在那里由年长者教授他们跳舞、装饰身体和吹奏笛子等技艺。当他们成长为青年男子时,已经习惯于看女人的眼色行事。尽管德昌布利是父系社会,男人是一家之主,但是男人只是表面上的社会支配者,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仪式生活

中,终日沉溺于舞蹈、打扮和吹奏笛子求爱。于是,女人便在性生活中成为支配者。在德昌布利,女人是社会的主导者,她们具有支配感,不为感情因素左右,性格开朗,精明能干,善于合作,从事为部落提供食物的生产活动,是维持部落生活正常运行的中流砥柱,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而德昌布利男人则喜好妆扮,沉溺于艺术创作活动,多愁善感,缺乏主见和责任感,情感上十分依赖女性, 常常生活于表面的优雅而实际被动的情况下。在德昌布利,女人具有文明社会的“男性”气质,而男人则具有文明社会的“女性” 气质。米德认为,这同样是由该部落的文化和性别教育方式决定的。

(四)结论性研究

通过研究, 米德得出结论: 三个原始部落男女的不同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不是由男女两性具有的不同生理结构决定的,而是与他们各自部落的传统文化相关。这项研究再次证明了米德的文化决定论。米德认为人的性格与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由性别决定的,而是文化影响的结果,是文化的产物。正像书中所说的那句话一样:“气质间的差异,即在个体与生具有的资质之间的差异,而不是性别之间的差异。”米德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作用: 男女两性的特征并不依赖于生物学的性差异,相反而是特定社会的文化条件的反映。19xx年,米德依据此次调查写成《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 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所作的又一次严峻挑战。在书中,她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能不概括地说:‘人类本质确有使人难以置信的适应性,他们对于不同的文化可以精确地恰当地分别作出反应,所以不同文化中个体间的差异也和同一文化中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一样,几乎无例外地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尤其是童年的早

期经历。而各种条件又是受文化所决定的。可见, 两性之间的标准化人格之差异就是由有规律的文化所产生的,每一代的男女都会被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影响, 陶冶其个性, 并使之合乎要求。’”

三、根据自己的经历对作者的文化决定论的评价

从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进程来看,玛格丽特.米德的功劳和成就是不可小觑的。她的提问和探究对社会心理学的思想进行了挑战。使后来的我们可以不单单从遗传决定学中解释我们的性格、特质和成长的差异性。也让我们同样看到环境对人类的塑造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男女气质差异是来源于生物体质结构上的差异, 还是由于文化后天造成的?并且由于米德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探究文化对人格的影响程度, 大批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也纷纷开始研究儿童的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

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人性是绝对可塑的,从前人们所认为的关于青春期和性别的“生理特征”,实际上都是由不同社会的独特文化制度所塑造成的。她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 存在着密切联系, 研究范围包括个体是如何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所置身的社会或文化要素的影响, 以及如何在所处文化范围内构筑自身的人格等。从我个人的成长而言,我相信文化对人有重大影响,甚至有些是根本性的影响。比如人们的认知水平、兴趣、个性甚至性格等。像曾经的寓言故事“孟母三迁”也能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外公是老干部,在外公的教育熏陶下我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因为家人给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所以自己时刻都有着一股使不完的劲儿想要进步,同时怀着一颗感恩和积极进取的心想要

因为我的努力而让家人生活的更好,让外公为我而骄傲。这些无不是环境对我的影响作用。

然而,如果笼统的说文化决定人的一切我认为是不对的。米德的文化决定论一味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描述不同文化塑造出各自独特的人格特征。在逻辑上, 已经把人格假定为文化的产物, 人格是被动地由文化塑造出来的。她将文化与人格的关系简单的归结为是因与果的决定关系, 具有决定与被决定的单向性。米德在其儿童研究方面表现出极端的“文化决定论”立场, 带有将社会文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立起来并且完全否认后者的倾向, 这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人格的主动性。而正如我的经历所述,虽然我受环境影响很大,但是人格的许多方面是由遗传的决定作用的。就像我生活的环境一样,我从小在外公家长大,外公外婆和妈妈、舅舅、小姨都是性格极温和不骄不躁的人。而我的性格却像从小接触最少的父亲,倔强、遇事有些急躁,性格外向但却不善于表露自己柔弱的一面。

当然,除了我之外还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遗传基因对人的重要影响。比如一个画家或者音乐家的孩子更具有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潜能和具备成功的品质。这都可以说明人的性格特征是不能完全有文化环境决定的。当然,从米德对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的研究的确可以明显看出她对文化决定论解读的证据。阿拉佩什是个“阴性”社会,理想的人恰恰符合西方社会对于理想女性的想像,“阿拉佩什男子并没有养成对女子颐指气使的习惯,也没有要求女子对他们唯命是从。在他们的观念中,男女之间不存在天赋的差异。??理想中的男子应该具有和蔼可亲、慈爱友善的秉性。而蒙杜古马人却走向另一极端??无论男女,文化

强调他们都应具备一种勇猛刚强的性格特征(宛如我们所说的男子气),以至完全摒弃了那种温柔的特征(即我们通常认为女子天赋的秉性)。”这些更好的诠释了米德的文化决定论思想。但我认为也这说明了米德所犯的错误和对文化对性格影响的误用或是偏用。米德在本书中用某种文化中的一个主导性格来说明整个社会的性格特征,米德的文化决定论认为, 一个社会的个体成员拥有完全相同的文化认知。事实上, “文化本身是从一系列个体行为、价值、态度中抽象和重构出来的。文化与认知在社会内部的分配不同,也不平均,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观念并不完全相同”(徐黎丽, 2005,)。因此,用单一的人格定义整个社会的人格, 用单一文化模式解释一切成员的人格, 并不能完全准确、真实地反映社会成员的人类类型的全貌。她忽视了个体的人格差异或者是隐藏着的碍于社会主导文化的压力而惧怕暴露的偏离的性格。

基于对米德思想和论证方法的批判,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人格是遗传基因与生活经历和文化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的全部心理特征是在具有一定的生物遗传特征又生活于具体文化条件下所展示的,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生理遗传因素的双重影响。因此, 过分强调文化因素的作用, 忽略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势必会削弱米德的文化决定论思想的客观性。

四、我眼中女权主义的米德

也许现在的女性可以随心所欲的讨论自己的女性地位和权力,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奇怪和先进的想法。当然,我们更不会认为她们是有违传统的。现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倡导男女平等和提高女性权利地位,

甚至某些歧视女性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但是,在上个世纪初期,在民间女权运动还没有兴盛。女人的地位还是相对低下不敢与男人相量衡。然而,在20世纪的20年代的学术界,因为这位玛格丽特.米德的进入,学术界开始了一翻新的变化和进步。

20世纪初期的学术界还是职业女性受到男性普遍性排挤和压制的时期。但在五十多年的岁月里,作为一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米德不仅在那个狭隘不平等的年代里通过研究从人类学角度对女性主义研究贡献了基础理论,并且长时间、大领域地考察了那些连男人都很难忍受的边远和危险的地区,而且许多时候都是孤身一人。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女性的能量,并让人们开始一种不一样的眼光来对职业女性进行审视。

我觉得米德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女人应该保留她们自己的独立身份,不应该隐藏在男人的背后”。也许正是这个思想和想法在米德进行学术研究的五十多年里一直为女性的权益做着理论的斗争,我想没有几个女性可以在学术界为女性开辟某一个理论学科。但是米德做到了,她的研究为女性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是创始人之一。从我读的这本书中可以淋漓尽致的看出米德的人类学证据向西方传统的男强女弱的性别思维定势发出了质疑:没有规定好的性别气质与性别分工,不同文化中的女性可以有不同的的文化定位。当然也绝不是只有现代文明民族的两性关系才是唯一正常的存在。她的观点动摇了西方传统的男性集权,为女性权力的发展和争取平等的机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美中不足的是,米德虽然向世界证明了性别的气质和分工是没有规定好的,男女可以有不同的定位和分工。但是她没有具体指出在现代社会里

哪一种文化模式更适于女性生活,身处当代社会现实中的女性应向着什么样的生活方向努力?是像书中温和的阿拉佩什女人一样只关心孩子的成长还是与男人一样粗暴的蒙杜古马毫无娇羞之气的女人一样自私自利?亦或是一个如同德昌布利社会一样的男女分工关系,女性主导一切而让男性充当配角?米德没有向我们提出一个明确的女性权力和地位的发展方向,当然所有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个文化相对主义的大环境下自由的分享女性权益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男女世界的公平竞争方向。

五、我的书评

阿拉佩什人、蒙杜古马人和德昌布利人

一个性情温顺,男女都是以易亲近,熟悉作为社会交往的标准,村

落感觉就是一个网络紧密的大家庭,男女以养育儿女作为人生中的大事

一个性情暴躁,嗜好猎取人头,食人肉,以此为炫耀的资本,男女

皆粗暴强悍,人际关系紧张,防备心理严重

一个是爱好艺术的民族,男性性格柔和,喜爱艺术,女性从事捕鱼

等,是的经济来源的保障,记得脚有趣的就是作者说男人们颇为不屑的看着女人捕鱼,而自己在专心绘画,雕刻,专研舞蹈,以便在舞会时让女人观赏,二舞会则可以算是对女人工作的奖励

三个不同的部落,虽然地理位置相差不远,但“气质”迥异,米德

带领我们依次走进这三个地方,在一步一步的过程中开始思索??

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会有这样的话:“这个孩子竟然和男孩子一

个样!一点没有女孩子的样子”“这个男人娘娘腔~~” 这样的话绝对不会出现在阿拉佩什人和蒙杜古马人口中,因为他们的社会中不会强调性别

的差异。

在最后,米德提出一个可以选择的社会可以走的三条路:第一,社会将男女差异标准化,即我们所见的这个社会,规定男女差异并对离轨者进行限制,但这样就扼杀了个体的天赋,同时对于离轨者与正常人都有影响。第二,与第一相反,不规定什么标准,减少差异的限定,这样的缺陷就是会使整个社会变得简单,文化就会不够丰富,因为男性女性,年少年老没有太大的差异。第三条,貌似是搞出两条路线,折中的办法,既有标准又不限死(我是这么理解的)??

我觉得她最想表达的就是关注个体,关怀个体,而不论是男性女性,发挥他们的天赋气质,而不是以社会的标准来强行压抑。从性别推及个人,再从个人推及人类,这个过程很美妙。

这是我喜欢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地方,它更加的丰富,更加的生动,也更加的具有人文关怀的东西和理念,以各种活生生的生活故事,人,生命展示给我一幅宏大的生命画卷。你想一想,在我们这样生活的时候,其他的人们又过着另外一种生活,这些居然不一样!这种感觉很好。

它的核心是人,不是理论也不是逻辑的推理思辨。这本书,给我们一种不一样的思维视角。

六、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宋践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 [美]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M].周晓红等,译.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1988.

[3]维基百科:玛格丽特·米德

[EB/OL]./stn=sitehao123.

[4][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传承[M].周晓红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5]张海钟.现代女性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6]徐黎丽,石璟.论米德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J].思想战线,2005,(3).

[7]王艳峰.文化相对主义如何面对女性的现实处境[J].社会观

察,2004,(10).

更多相关推荐: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人偶戏是海南省临高县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它以其历史悠久和社会基础广泛,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它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临高的历史的地位和现实的影响上,广为群众喜爱,使得临高成为中国人偶戏艺术…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正文

学科代码0101学号040101010072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xx级姓名XXX指导教师XXX教授完成时间20xx年4月5日独善其身...

文学类课程论文范文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文学类)

题目系别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本科毕业论文外语系年月日雪国見川端文学伝統美学摘要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日本传统美学从上古时代一直发展至今川端康成是传承日本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他著有千只鹤雪国古都等作品的川端康成并于19...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孔子人生的形象摘要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儒家文化为何一直能获得这么多中国人的芳心当然与儒家的文化在不同的时期焕发出不同的生命力有关其中也不与孔子的诗意的人生形象息息相关关...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分校保定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电大指导教师日期(以上各项目请学员按照样式自己填写)学生毕业设计(…

英语文学类论文格式

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文学方向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1论文应用英语撰写2论文中采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必须统一并符合规范化的要求使用新的专业术语缩略语习惯用语等应加以注释3论文一律用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曲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姓名崔璇学号091165年级20xx级层次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李平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完成时间20xx年8月20日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

文学类论文发表的写作思路总结

文学类论文发表的写作思路总结作者论文发表向导网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疑问或需要帮忙的请联系文档共享者文学类论文发表的写作思路与其他类型论文的比较有其独到之处这是因为中国文学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洗礼在朝代的...

英语非文学类论文格式

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一供语言学翻译文化和教学方向论文参考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1论文应用英语撰写2论文中采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必须统一并符合规范化的要求使用新的专业术语缩略语习惯用语等应加以注释...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中国文化中的语言文学摘要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各种表达符号语言也可以说是用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等方面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国家地区民族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征曾几何时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地广人稀民族繁...

文学类论文(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