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人类学的目标
一、定义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人的体质与文化变迁的学问。
二、泰勒经典定义
文化与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三、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三大关系
人与环境 物质文化 结果
人与社会 制度文化 机制 高度整合 文化适应 人与自我 心理文化 策略
第二节:人类学理念
一、文化相对论
1、概念
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个性。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
2、民族中心主义
1
指人们以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理解其他的文化,以自己文化价值观念来理解和判断其他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传统。
3、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认为文化或者文化是想都是相对而言的,文化相对论由两个连锁的意义构成:A、文化或文化形象是取决于保持文化的社会群体或民族的独特表现。B、由此而产生的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价值标准。文化相对论是有条件的相对论。
二、文化整体观
1、把人类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2、强调人类社会的不同部分是相互整合的。
3、对于人类学家来说,一个特定文化的研究不仅包括对政治、艺术、宗教、亲属关系、经济的研究,而且要把特定的文化的各个方面与更大的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整合形成系统来研究。
三、文化比较观
对整个世界的文化和民族进行比较。
比较研究形式:
A、共时性比较:对同一时代的广大区域内的资料进行跨文化的人类学比较。
B、历时性比较:对同一区域内不同时期的资料进行比较,以揭示变迁的模式。
C、跨文化比较研究:通过对所有收集到的不同文化的样本惊醒比较研究,从而得到跨文化比较的结论。 基本前提:把全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作为样本,对这些资料展开比较, 2
一遍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 重要性:它不但使研究者免去但一下在范围的限制,而且可以让研究者发现更多、更广泛人类行为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比较研究可以提供一种类似实验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人类邪恶的 分支学科
1、分类: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文化(民族学)。
2、文化人类学:对异文化的共时性研究。这些研究基于实在的田野工作,通过对特定人群的文化现象的研究,探寻人类文化的意义。 主要理论:古典进化论、传播进化论、法国社会学、英国功能学理论、象征人类学、美国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进化论、解释人类进化论。
3、20世纪下半叶,“社会文化人类学”出现。
第二章: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文化人类学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策略、具体研究方法、研究伦理)
第一节: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策略
一、主位与客位
主位:研究对象自己对事情的解释。文化内在的角度分析、理解。 客位:人类学调查者从自身出发对事情的解释。文化外部的立场和解 3
释。
要真正了解当地文化,多数人类学家认为调查和记录要以主位位主。但如果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二要找出真正原因,就要兼顾主位和客位两个方面,否则将是不负责的行为。
局内人:与研究对象同属于一个文化群体的人。
局外人:有着不同于局内人的生活体验和认识事物的方法的人。
二、整体与专题
整体调查:
是对一个群体或社区所做的全面详细的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群体或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和风俗等内在的所有内容。最后是以民族志的撰写为目的。
专题调查:
是对一个或者几个群体和社区所做的有专门目标的调查,其目的是微利验证某一理论或者某一问题进行专题的探讨。
由于文化本身是一个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其实是进行某一专题研究,也要注意文化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三、宏观与微观
面、宏观调查:一般来说,比较傲大的区域性调查或跨地区调查是宏观调查。
点、微观调查(一般以村、镇为单位):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数人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内进行调查。
4
四、定性与定量调查
在人类学研究中,定性处于主导地位。
中定性亲定量是人类学研究具有传统性的倾向。现在由于人类学的研究翻飞也扩大到复杂的大规模的社会,定量的方法也开始受到重视。现在的人类学者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
第二节:田野调查
1、定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居住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田野调查在人类学研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强调调查者本人在场、实地调查。
2、田野调查方法的确立:
A、早期文化人类学家在理论上颇有建树,但大多数不亲自进行田野调查,有“安乐椅上的人类学家”之称。早期人类学家大多持进化论的观点,他们主要依靠别人(传教士、旅行家、殖民的官员等)的资料,从不同的材料中加以取舍,建立符合进化论思想的人类进化的阶段。
B、19世纪末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萌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田野工作应从被誉为“美国现代人类学之父”博厄斯开始。(爱斯基摩人与印第安人的研究)他批评进化论学派根据少量资料就排列出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的轻率理论,主张对一个地区文化历史作认真仔细的研究,强调资料收集的重要性。
5
C、20世纪20年代,田野工作成为文化人类学家的常规研究方法,英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对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西太平洋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调查;【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人类学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民族志)“参与观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撰写民族志的基本方法;科学的田野调查原则:选择特定社区、一年以内的现场调查时间、对当地语言的掌握、先从本土的观点参与体验后面要达成客观的认识。
D、80多年来,西方许多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调查方法,发展了马氏的田野调查方法,使之逐步完善。 田野调查方法:
1、观察----直接观察:人类学者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并记录所发生的事。 局限性:受制于研究者自身文化的影响,从旁的短期直接观察有时并不能十分准确的理解研究课题。
-----参与观察:人类学者长时间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先决条件首先是在一个地区长期居住下来,观察的时间最少是一年。
---第二步是要学习当地语言,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这是对参与观察后更进一步的要求,也是田野调查的基本要求之一。
---提高了所收集资料的质量;提高了民族志的解释力。
6
人类写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通常会从最初的外在的直接观察转向主动的参与观察。
观察参与:民族志作者在实地调查中体验和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参与。
2、访谈:
通过向研究对象提问或与之交谈的方式来获取资料。
·报道人:是人类学者在田野调查中解释的能帮他们了解当地文化的当地人。
··关键报道人:是人类学者所研究文化的某方面专家,他能够帮助人类学者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
----非正式访谈:人类学家通过非正式谈话和闲聊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式。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
----正是访谈:--非结构 性访谈:是人类写者提供一个开放性的主体或问题,由报道人自由阐述。(深度访谈)
--结构性访谈:是人类学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的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
--半结构性访谈:是在一次访谈中同时容纳要求报道人回答的封闭式问题和允许报道人自由阐述的开放性问题。
要做好访谈的事前准备;记录要遵循忠实的原则。
3、问卷法:围绕调查的主体设计问卷——在所需要的调查群体中进行抽样。
4、谱系法:是手机家谱并编辑成系谱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结构性 7
质的研究方法。
5、个人生活史: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报道人进行深度访谈,并将报道人个人或部分生活以口语或书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回顾时叙述。
6、文物文献搜集法
7、定点跟踪法
8、调查座谈会法
第三节:田野伦理
一、对研究对象的责任
人类学者在获得当地人充分信任的情况下从事田野活动,并获得了许多本不为外界知道的敏感资料。他们的研究成果被人利用可能会对当地人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匿名方法、隐私权、肖像权、研究成果收益权)
二、对研究资助者的责任
在人类学中,常见的资质类型是专项研究。其研究目的有学院式的学术目的和直接应用目的。(按时完成的约定任务,对特定研究主体、时限、目的,出版形式和发行范围的约束)
三、学术责任
人类学者在从事田野工作是有着学术研究这的这一身份责任,之中包括对人类学科的义务、对于学生及公众的义务。(研究行为和研究成果必须满足学术评审委员会的要求;在田野调查和作品发表时有责任维护他们的学科诚实和声誉;应该尽其所能为后来的田野工作者创造 8
条件,以便他们能够继续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 人类学的职业责任要求人类学家首先要保护研究对象。
第三章 婚姻、家庭与亲属关系
第一节:婚姻
一、定义
婚姻是社会认可的一个或多个男人(男性或女性)与一个或多个女人(女性或男性)的关系——相互之间有持续的性接触的权利。
1、对偶婚(多个男人与多个女人);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一妻一夫制;同性恋婚。
2、家户、世带、走婚。
二、乱伦禁忌及人类学解读
1、定义:是对社会习俗或制度规定的某些亲属之间的性关系或婚姻关系的禁忌。
2、乱伦禁忌是防止家庭成员之间同性的竞争而发生冲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机制。
三、婚姻分类
1、内婚制:必须从自己所属某种群体之内选择配偶的规定(古埃及、秘鲁、日本皇室、某些宗教、阶级)
2、外婚制:············外·······(同姓同本不同婚)
3、优先婚:交错表亲婚
9
平表婚:嫁娶父亲兄弟的儿女或母亲姐妹的儿女。
交表婚:····姐妹······兄弟···。
夫兄弟婚
当女子的丈夫死后她必须嫁给亡夫的兄弟,而亡夫的兄弟也有去寡妇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家族财产) 妻姐妹婚
男子在与某家长女结婚后,有娶妻子达到婚龄的妹妹们为妻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婚姻习俗。(妻子在世时同时娶妹妹;妻子过世后才能娶妹妹)
4、单偶婚
一夫一妻制,一生中可能有许多配偶,但是却不能同时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偶。一部分人或明或暗的存在着多妻或多夫的形式) 多偶婚
一夫多妻制(最流行的婚姻制度,明显的父权制特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也是富人和显贵的特权)
一妻多夫制(兄弟共妻婚vs非兄弟共妻婚)对男女比例认为不平衡的一种补偿,出自经济上的考虑,可以保持土地家族不再分裂,也可以自然的控制家庭人口增长以适应严酷自然环境和落后社会制度)
5、群婚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子在同一时期同两个以上女子结婚。 10
四、婚姻的功能
1、性的满足
婚姻关系的确立,为婚姻关系的双方提供了稳定的性伙伴关系,有助
于稳定人类社会性秩序。
2、为繁衍后代提供适宜的条件
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 ——费孝通
3、经济互助
4、保持社会群体的稳定
5、增进不同群体的联合
第二节:家庭
一、定义
为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
同生活的亲属。 人类婚姻形式的多样性,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家庭形态的多样性。
默多克:一种社会集团,以共同的住处、经济合作和繁衍后代为特征。
包性括了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其中至少有一对可以发生性关系,以
及这一对男女亲生或收继的儿女。
二、家庭vs家族:家庭比家族小
家户vs家庭:家户指在同一处居住的人,不论其是否有亲属
11
关系。
家庭的共同性:婚姻与血缘关系为基本关系。
三、家庭的分类
1、核心家庭
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
特殊:单亲家庭 丁克家庭
2、主干家庭
子嗣单独继承制
3、扩大家庭或组合家庭
多存在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有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同多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其家庭成员可能还有已婚子女的后代。 Eg:汉族的累世同堂家庭
联合家庭:由诸同胞兄弟及其配偶子女们组成的家庭。
Eg:印度教传统的家庭。
4、单偶或多偶家庭
单偶家庭:指单一配偶结婚而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是属于单偶家庭的一夫一妻制。经历数次离婚和结婚的人的家庭是单偶家庭的继续一夫一妻制。
多偶家庭:包括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两种婚姻所造就的家庭。
?家庭的形态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一个社会可以有多个形态并存。可以说在其发展与循环中有三个阶段:扩张、分散与分裂、取代。 12
中国的家文化就是分、继、合的文化。即分中有继,继中有养,养中有合。
夫妇家庭——包括未婚子女的核心家庭——由父母与长子的核心家庭以及未婚子女组成的主干家庭——长子及其他儿子的核心家庭分家前的扩大家庭——除长子之外的成婚儿子分家之后的纯粹主干家庭。
?轮火头:以老年父母在诸子家轮流定期生活为其特点。
反哺:以诸子成婚分家后,父母享受所有儿辈平均分担供奉口粮、赡养费以及为父母轮流耕田为特点。
?学习外来家庭分类结构理论后,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不能简单引进和照搬接受,而是要通过具体的研究,真实的反映本土家庭的复杂情形。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补充已有的人类学的家庭理论和方法。
四、家庭的功能
1、生物性功能(最基本)
2、心理功能
3、教育功能
4、经济功能
5、宗教功能
6、政治功能
第三节 亲属制度
家庭成员:姻亲、血亲。
亲属关系:社会构成的一种秩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础结构。 13
一、亲属关系概念
指人们通过婚姻和家庭而结成的相互关系。
1、 生物学范畴的问题(基础)
2、 社会关系和文化确定性
亲属关系网络:一般是以特定的个人为起点确定一个人的辈分关系是第一步工作,因为辈分关系在确立亲属的分类方面特别重要。第二部要明确亲属网络中人们的性别以及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再进一步就要区分亲属中的血亲与姻亲。
在任何一个亲属关系系统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即使是这种完全基于生物学基础的生物关系,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不同的区分标准。(社会关系、鬼婚、表亲) 生物父亲和社会父亲有本质差别。
二、亲属分类原则
1、血亲:由出生所决定的亲属。彼此之间有血缘关系。
2、姻亲:有婚姻产生的,包括一个人的配偶及其配偶的一切亲戚。 划分亲属关系的八项原则:辈分、年龄、直系旁系有别、性别、称呼着本身性别、中介亲属性别差异、婚姻、亲属关系人的存亡。
三、亲属称谓制度
亲属关系的基本表达方式:不仅表示出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关系,而且还包含一定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在内,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体系。
第四节、续嗣
14
有世系、血统的含义。从文化意义上讲使之一个人呢为社会承认的与其祖先之间的联系。
一、 原则
在任何社会中,人们都有一套计算亲属的规则。强调亲属之间的一部分一部分联系而忽视另一部分联系。使每一个人只和一部分划分清楚的亲属发生关系。这种规则即为续嗣原则。
二、 单系续嗣
是最普遍的一种续嗣规则,是从父亲或母亲的系统来追溯祖先的续嗣方式,以单系续嗣为基础,人们形成世系群。这是成员彼此有亲属关系的集团。大家根据明确的谱系追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
1、 父亲续嗣:一个人的亲属群体是由这条男性的世系线索划定的。在父系续嗣的社会里,妇女必须与世系群以外的男子结婚。所生的儿女不能产生新的世系群。只能属于她的丈夫的世系群。
2、 母系续嗣:每一代儿童都是根据其母亲或母亲血统确定的。亲属群范围由母亲一方而定。
母系≠母权、女权。
三、 复系续嗣
1、 双系续嗣:指一个人的血统计算既可依父亲又可依母亲。
2、 双边续嗣:指个人同时从父母双方追溯其血统,而不问其性别。(流行于欧美)
第四章 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
15
第一节、生物的性别与社会(文化)性别
男 主外 公共领域 社会人 男性美
女 主内 私人领域 家庭人 女性美
一、生物性别
性别:中文、男性与女性的生物学差异。
英文、生物性别——性sex
社会性别——性别gender
生物性别:男人与女人在生理方面的差别。
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的意义还指两性在肉体上的关系。
二、社会性别
Gender: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1、 不同文化赋予男女不同的社会作用、行为准则。表现形式及象征意义等的现象。
2、 强调男女差异并不取决于生理上的不同而是由社会问你话因素造成的。
3、 性别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社会随着历史的变迁,性别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发生变化。
4、 社会性别在本土文化中常常被视为“自然而然”,其实,这种自然而然的感觉正式文化的特点和力量之处。
5、 一旦跨出本文化,与异文化接触,你就会与人类学家一样感到这些习惯。并不是自然现象。这就是文化的特点,即文化史某群 16
体成员共享的“内部”知识。
第二节、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
一、 女性人类学的产生
二、 发展时期
1、 把妇女添加到民族志中
A、 民族志里表现出来的男性意识偏见:带着本民族中男性文化占主
导的意念,认为文化也是男性掌握最重要的知识,问问题也方便。男性调查对象提供的情况代替了全社区、全文化的状况。而妇女的存在,观点和经历则被弃之不顾。(不真实)
B、 以女性为调查对象的田野工作,女性民族性。
和当地妇女交朋友,详细记录她们日常从事的各种活动和自身经历的回顾,充分体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捕捉她们看社会、看个人、看周围事物的特殊眼光。
挖掘和研究当地群体的社会结构以及这些人怎样看世界的民族志——为传统的结构功能现实主义写作方式增添了新的内容。(真实)
2、 妇女人类学
把妇女添加到民族志中的局限性?
“添加”只能解决在人类学研究中是否再现妇女的问题,却不能分析为什么在大多数社会中女性从属于男性的现象。也不能够揭示男女两性社会性别差异的成因何在。
妇女人类学的出现:
研究者应该把重点放在妇女身上,重新界定一些基本观念,重新 17
检查原有的理论,审视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知识。
理论上,妇女人类学是一种性别本质论的体现。它公开申明研究的性别偏向,但未能承认其性别偏向的不完整性。且把所有的妇女归为一个类别。假定他们有相同的观念相同的需求。忽略了人类社会中由于种族、地域、阶级、阶层、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内在差异和社会性别差异同等重要。
性别本质论强调的是男女两性都具有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不可改变的本质属性。
起点与立足点仍然是以男性中心主义所建构的女性的概念。和女性气质为依据。与男性中心主义一样的缺陷。
作为一种策略,用女性中心主义来取代男性中心主义在当时包括现在不但行之有效,而且功不可没。
3、 女性主义人类学
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和女性主义的立场建构的一种人类学理论。
女性主义人类学的指向是双向的,不只研究妇女,也研究男性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指男女两性及男女两性之间的社会性别关系。
既批判男性中心论有对妇女中心论倾向进行反省,以矫正本质主义倾向所造成的偏差和误会。
4、 社会性别人类学
明显的本质主义的倾向以及与政治运动的密切联系。
两者在名称上都只使用同一个社会性别属性(妇女和女性主义), 18
容易引起男性以及有其他社会性别认同和其他性倾向者的反感和排斥。
包容性更广泛的社会性别人类学。
社会性别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男女两性,还包括同性恋及双性恋者,以及其他社会性别认同和其他性倾向的人。
研究把社会性别放在各种关系中来思考,并将这种关系延伸到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
充分理解和认识不同的社会背景、民族、宗教信仰、阶级阶层和年龄的人。
同时,社会性别人类学的研究还引发出对男性研究的兴趣,批判了一些强加于男性的定义,从反对压迫妇女的性别不平等延伸到反对歧视同性恋鞥任何形式的不平等
三、 主要理论
1、 实践理论
实践的含义很广,包括人们做的任何事情,以及这些行为反应出来的社会性别含义。认为塑造社会性别观念的是男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而不是人们具备的什么特质。研究的目的应该是解释受社会文化左右的行动者如何改变他们的生存条件。
2、 位置理论
对文化女性主义和解释主义的回应。
关注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男性权威问题以及女性如何思考和 19
感受这些经验。分析女性的本质需要、角色和定位。
认为女性所处的这些位置是社会文化的构建。这种建构被“客观”、“自然”、“普遍性”这类概念掩饰。
3、 表演理论
把社会性别看做是男女自己行动的后果而不是男女本来是什么
认为人们的性行为、性倾向、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并不是由某种固定的本质特质决定的,而是人们在社会这个舞台上表演的结果。
4、 酷儿理论
英文queer的音译,本意“怪异”,口语中对男女同性恋及双性恋者的贬义总称。泛指所有的在社会性别认同和性倾向上与主流文化和社会性别规范不符的人。
在称谓上有意模糊了男性同性恋者、女性同性恋者和双性恋的界限。
研究的发展不是单向的在时间顺序上也不是简单地以先后序列安排。关键是这些研究关注的重点都无外乎社会性别观念,社会性别差异和平等问题。而且都是依靠社会性别这不断变化和扩大的概念为主体,以公正、关怀的理念开展的。
第三节、对女权主义运动和人类学的贡献
一、 对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
1、 差异研究挑战了女权主义者提出的一些概念。
20
2、 追寻动态的平等比一味单纯追求不切实际的“解放”(
假设制度本身就不平等的探讨导致差异和不平等的根源)更实际、更有意义。
二、 对人类学的贡献
从根本上打破了西方和非西方的分界,帮助人类学学科领域重新定位,修正了一些被人类学研究歪曲了的社会现实和被女权主义误导的错误发展方向。
在道德和民族志方面的研究不把研究者的意愿和观念强加给研究对象。为人类学方法论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五章 族群 民族与种族
第一节、族群
族群:利益互动的宠儿 民族:历史结构的产物 种族:天赋血统的孩子
一、 族群
1、早期欧美:异类的、非主流的、亚文化的或少数民族的群体。
2、二战后:定义和用法逐渐宽泛
3、50年代:马克斯·韦伯,率先提出综合性族群定义
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而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4、80年代:一方面强调基本特征要素,另一方面也纳入了新要素。 5、90年代:社会阶级、社会集体、都市和工业社会群体等新成分。 21
二、定义(核心基本倾向于文化包括主观心理要素)
1、族群是人群的一种分类,在所表示的群体有一个名称符号。
2、族群的区别特征在不同时代与场合体现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
3、族群成员在心理、感情和价值观念上通过感知他者的特征而产生认同。
4、族群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维护群体的边界,排斥异己群体。
5、族群通常指在一个较大社会中居于文化分主流地位并且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群体。其中包括移民群体。
三、族群性
是实体,等同于族群;是族群的性质和特点;族群意识;兼有族群及其意识,表示某一族群的社会文化区别。
四、族群认同
1、族群的认同:社会成员对某族群的认知和感情依附。 产生及存在的条件:族群间的互动
2、要素:
文化要素:共同的历史记忆、遭遇;语言、宗教、地域、习俗等文化特征。亲属、亲属宗族的认同。
但是实际中,认同并非在这些客观要素上成比例等量发生,族群认同不仅是族群成员对族群文化的接纳,而且还是他们主观心理归属的反映。
五、族群认同理论
1、原生论、根基论
22
2、情境论、工具论
3、边界论
4、融合论
5、对立论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