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作者:彭玉华(200914024130) 班级:2009级民族学班
摘要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1]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有学者称之为文化人类学。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度,民族学的发展获得了充分的养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族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的民族志材料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架构的源泉。本文从田野调查的概念出发,分析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及特点,从而研究了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关键词 民族学 田野调查 特点 意义
一、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又称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2]它是文化人类学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和解释文化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
与社会研究的其他方法相比,田野调查强调的是调查者本人“在场”或实地的调查,因此它区别于一般的文献研究,也区别与社会调查中常见的问卷调查的方法。正因为如此,田野调查通常要求调查者本人亲自到一个自己可以经验到的小型社区进行实地调查。
(一)田野研究方法的确立
早期的文化人类学家在理论上颇有建树,但大多不亲自进行田野调查,故有“安乐椅上的人类学家”之称。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是从博厄斯开始的。他批评进化论学派根据少量资料就排列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轻率结论,主张对一个地区文化历史做认真仔细的研究,强调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20世纪初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兴起,与当时方兴未艾的科学主义的实验方法是分不开的,并在功能学派的努力之下得以最终确立。马凌诺斯基通过对太平洋的调查,奠定了“参与观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拉德克里夫—布朗曾在大洋洲、非洲等地从市场其调查,对如何搜集原始社会亲属关系及社会结构方面的资料,有不少好的经验。其名著《安达曼岛人》一书反映了他深入细致地从事田野工作的情况。
其后人类学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了人类学独特的学术传统和学科特色。
(二)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1.观察与参与观察。民族学工作中特别注重观察,并以此为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方法。观察要深入,更要全面,特别对于某项活动,要“眼观六路”,就是说看的全,又要自始至终,把我全过程。这种方法是西方民族学家所倡导并付诸实践的,民族学发展史上许多重大的成果,都是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
2.个别访问。民族学调查强调“直接”性,即深入实地,面对面的接触调查对象。个别访问,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个主要方法。访问的对象以个人或一个家庭为单位。内容及可以围绕访问对象自身的情况,也可以了解其他问题。对访问的对象要精心选择,或者有阅历,或者是知情人,或[3]
者具有典型性。
3.调查会。开调查会是国内各种调查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在民族地区,调查会已是一种易于被接受的形式。
4.问卷法。问卷是社会学调查研究观察研究中采用的一种由调查对象填写的表格。民族学采用社会学的问卷法,一方面用于抽样,另一方面也用于观察和访问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些问题关心的程度、态度及心理状态。
5.谱系调查法。这种方法又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被调查者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庭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
6.自传调查法。这种方法,以个人为对象,全面记录其生平经历,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全部历史,而且反映出他们家族史、行业史以及民族史的某一侧面。对同一对象,也要进行多次调查,真实的材料,往往得之于最后几次调查。
7.定点跟踪调查法。这种方法,有人称为“历史溯源法”,是指在某一社区建立固定调查点,对于一个群体进行有间隔性的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观察,以研究这一群体在总体上或局部上发生的演变。
8.文物文献搜集。少数民族文物与常规文物不同,它存在于少数民族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只要具有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博物陈列价值,都可以视为民族文物。民族文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类型性,即富有民族特点。
二、田野调查实践的特点
(一)社会性和多元性
民族学以民族为研究对象,它关注的不是民族的某一局部,而是整体,即民族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某一民族的民族志,无疑是对该民族的全貌描述。费孝通指出:“民族学在中国主要是搞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所以,在中国,社会学和民族学从学术分科上说可以合二为一的。”[4]
民族社会是一个整体,民族学调查不能再满足于单一的民族资料的收集。在整体的研究中,民族学工作者遇到的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工程。这种多元性,在其他学科是不多见的。
(二)文化性和生活性
民族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文化。文化的范围很广,从广义广角讲,凡是人类创造的区别于自然的产物都可视为文化。在民族学的领域内,文化是举足轻重的,但民族学只侧重于研究文化的一部分,即非主流文化。所谓非主流文化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范围内,在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中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主流文化。而另一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民间”色彩,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的,就是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性。通过对不同的民族在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风土人情等行为方式的研究,民族学家探寻的是人类千姿百态的文化模式。
(三)历史性和现实性
对于民族学调查来说,洞察历史的深邃力在某种意义上更强调一些。通过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原始的、落后的民族的调查研究,民族学重新构建起人类前史的框架。民族学的调查不仅有着深沉的历史性,同时还表现敏锐的时代感,即现实性。民族学的调查是立足于现实的,它更重视目前的状况。
(四)实践性和探索性
推动民族学发展的源泉不在书斋,而在田野,民族学调查的基本属性是实践。只有民族学调查的实践,才会给学科提供用之不竭的营养。民族学的调查,只能亲身去实践,才会获取第一手资料。民族学的实地调查又是一个探索过程。调查者在进入实地之前,会带着许许多多假设,但民族学调查并不立足于假设,而是立足于调查所获取的实际资料。只有认真的、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探索,才会有民族学真正的发现。
(五)艰苦性和变化性
一般情况下,民族学实地调查,对于调查者来说都是在陌生的、偏僻的、具有族际差异的地方进行,艰苦性不言自明。不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在以封闭的落后的民族为对象进行调查时,民族学家们大都有过冒险的经历,自然、地理、气候、生活以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迭出不穷。
民族学不是静态的学科,它在不断的变化。民族社会在变,调查对象在变,调查内容在变,调查的方法和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一)民族学田野调查是科学生命力之所在,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可以这样说:没有田野调查,也就没有民族学。在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之前,没有真正意义的“田野工作”,但是有关民族学的资料,却通过非专业民族学家大量积累起来,被成为西方民族学“先驱著作”是由“地理大发现”之后蜂拥而入到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航海家、冒险家、旅行家、地理学者、殖民者、传教士们留下的。
正是由于民族学家们在田野工作中,获取了有关民族地区或原始部落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动态,并编辑成各种民族志,我们才可以通过他们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便我们能够更方便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鉴于民族学的多元性、现实性、变化性等多种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田野调查获取更为准确的资料,以及已经变化的动态信息。这样可以更为准确的对某一地区进行跟为全面的研究。
(二)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学科的传统方法,它不仅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也对其他相关的学科发生着重要影响[5]
当前,我国的民族学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这不但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在方法上创新。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是民族学创新的基本动力。我们可以将对民族学的学习,扩展到田野中去,在实践中得真知,可以更为加深我们对民族学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学习民族学。
参考文献
[1]宋蜀华 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
[2][3]姜立松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4]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N].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2).
[5]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2.
第二篇:新闻学实习调查
实习调查报告
20xx年x月x日,是我大学毕业实习开始的日子。根据就近原则,我义无反顾的选择在本地单位鄂州,后经家里安排来到鄂州xx杂志进行为期3个星期的实习。
在实习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虚心向老师请教,顺利的完成实习工作。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从各个方面对实习单位的一起规章制度、运行方式、日常业务和内部的一些小细节进行了观察与调查。“学生”这个称谓在调查过程中,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或许大家都不会对我有戒备之心,更加容易给我讲述他们真实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跟带我的实习老师沟通,而且还跟其他的老师进行了简短的沟通。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简单的谈谈自己对新闻行业的一些认识。或许我的调查不能上升到很高的境界,也许我所调查的结果在很多人的心里已经是默认的结论。但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是自己亲身用实践检验理论,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也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能少走一些弯路!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我实习的单位---xx杂志。
办报理念: 大众化、平民化、都市化、时尚化。
办报方针:面向市场,关注社会,服务大众。
去那之前,我期盼着,以为如同电视剧里描述的那样,大家饱满而热情的工作,闲暇休息的时候一起喝点东西聊聊天,办公室里会时不时的有些欢声笑语,自己也会充实而愉快的度过两周的实习生活。但是现实真的永远不会像电视剧那样精彩而舒适。杂志社在一栋办公楼里,来往的白领们都穿着光鲜亮丽,气质而冷漠。看着这些人,都是独自进出,偶尔有边走边交谈的也都好像是谈工作,很严肃的样子,所有人都散发着特殊的气质,与在学校里接触的人大不相同,在学校里很自信的我一下子有种害怕的感觉。到了发行部的时候,我见到主管,他只是公事化的给我安排了办公的地方,然后叫来一个工作人员大致给我讲了一下这里的工作内容,因为我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与这份工作并不对口,所以我只能是尽可能的了解这里,了解这里的情况,而在工作上,我只能做些杂散的事情,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气馁,因为我知道,不管是做什么样的工作,总会学到以前没有见识过的有用的东西。
在那里,我实习的期间,我的任务就是帮忙整理文件,接电话,复印资料,开#5@p等,
有时候我也力所能及的做些清洁的工作。这些看起来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但是从这些事中我的确学到了怎样更好的与人沟通,怎么适应大家合作的工作氛围。而在闲暇的时候,我也慢慢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到杂志社的运行与管理情况,这些使我受益匪浅。
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国内外杂志种类很多很多,要想在这个市场上拥有一习之地,就要做许多努力。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而我每天坐公车到公司就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
在杂志社的这段时间,由于我的工作相对零散,也比较轻松,于是我花出很多时间与这里的同事学习,比如与人交谈的技巧,处理事情的方法,不管做什么要灵活多变,要善于动
脑,工作上绝对不要死板,但是一定要有原则。通过以往的经验和这次实习,我越来越感到社会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拥有多种能力、掌握多种知识,并且容易变通又善于交往的人才。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社会完全不同于学校里,人际关系是相当重要、也是相当复杂的。特别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一切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尤其要搞好人际关系。公司下属的这几种杂志都在同一层楼上,这边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与他们交往和交流。平时对他们的尊重和对工作的虚心使我很快融入了他们。尤其是几个年轻的大哥哥大姐姐,不但教我们怎样搞好工作,还教我们怎样与领导相处。他们后来的热情,完全使我融入其中,开始时的惊慌失措也慢慢消失。
这次的实习工作,真的使我受益匪浅,我重新定义了自己的目标,不再那么幼稚的如同电视剧的剧情一样幻想自己的未来,我看到现实中的一切,看到许多未曾领教过的新事物,学到很多,也更懂得很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想我会变的更感性,更成熟。我的目标也变的更明确了,对充满挑战的未来世界,我更加憧憬。我也决定,以后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充实自己,让自己在校园的大门里,就长出翅膀,不要在走入社会的那一天才开始认识社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努力,所以我相信,我的明天,一定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