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量性分析的关系-毕业论文 (22)

时间:2024.8.22

【摘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手段。前者是对经济事物本质及其属性的分析;后者是对经济事物进行量的考察。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阐述学术研究界关于他们的争论,并分析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关键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经济学研究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引进别的学科研究方法或开创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为之服务。这些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确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于经济研究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在经济学界,主张定量分析的观点认为,采用数学语言,遵循数学所固有的逻辑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概念精确,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和混乱,混乱,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这种转换不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转换有助于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其对立的观点认为,虽然严格地遵循数学逻辑程序,能使混乱的思想呈清,但数学只是经济认识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质的分析,滥用数学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谬误。着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这种转换不仅无益,而且涉及到一种陈腐的智力几何学。结合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争论,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

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

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

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1997(5).

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

董瑞华,傅尔基.经济学说方法论[Ml.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曹均伟,李凌.经济学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争论与融合[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5).

刘其昌.经济学研究工作要自觉地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J].前线,1991.


第二篇:毕业论文(经济学)__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ResearchonLiquidityManagementof

ChineseCommerciaIBanks

毕业论文经济学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独外果在么.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p『。年冬A≯强

毕业论文经济学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在以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砖震少膨年f月御导师签名:

、V磊研力p7扩年r月U汩

毕业论文经济学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当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形势已经日渐明朗,金融与经济的相互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更为深远。在某种意义上,金融已经日益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内容,金融系统的运行顺畅与否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巨大。自2007年8月份以来,从美国次贷市场导致银行亏损开始,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并最终波及全球。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触发了剧烈的市场波动和恐慌,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流动性风险的忧虑。这场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全球银行体系甚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挑战。

自金融系统产生以来,流动性风险一直伴随在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流动性问题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如果流动性问题不能得以妥善解决,流动性支付危机就会产生,危及银行的生存,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这一问题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尤为重要。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分四部分论述了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的诸多问题。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结构框架等。第二部分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综述,主要介绍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流动性风险的成囚、分类及其衡量指标等。第三部分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合前面三章的论述和分析,在本文的第四部分,笔者给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几条政策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管理

Abstract

AtPresent,globalizationhasbeenthetrendoftheworld’Seconomy,therelationbetweenthefinanceandeconomicarebecomingincreasinglyclose.Inonesense,thefinancialeconomyhasincreasinglybecomethecoreofthenationaleconomy,whetherthefinancialsystemrunningsmoothlyornotwillhaveahugeimpactfortheentirenationaleconomy.SinceAugust2007,theSub—primemortgagecrisisoriginatedfromtheUnitedStateshascausedhugelossfortheworldbanksandbecomespreadtOthewholeworldrapidly.ThecollapseofLehmanBrotherstriggeredasharpmarketPanicandvolatility,andthenraisedtheconcernsofliquidityrisk.Thisfinancialcrisishasamajorimpactonglobalmarketsandalsoontheglobalbankingsystem,andalsohasbroughtagreatchallengefortheentirefinancialsystem.

Sincethefinancialsystem’Sappearance,commercialbankshasbeenalwaysaccompaniedbytheliquidityrisk,andbecomeoneofthemostimportantrisksofthecommercialbanks.Theissueofliquidityhasnotbeensolvedandbecomeoneofthemainproblemsfortheworld’SfinancialsectoLIftheliquidityproblemcannotbesatisfactorilyresolved,theliquiditycrisiswillthreatenthesurvivalofbanks,therefore,theliquidityriskmanagementisparticularlyimportant.Basedonthebackground,thisarticlehasresearchedtheliquidityriskmanagementofChinesecommercialbanksin—depthfromtheperspectiveoftheoryandpractice.

ThisarticleincludesfourpartsrelatedtOtheliquidityriskmanagementproblemsofChinesecommercialbanks.Thefirstpartofthearticlemainlydescribesthe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tostudy,thepresentresearchsituationathomeandabroad,aswellasthestructuralframeworkofthisarticle.Thesecondpartintroducestherelateddefinitionandtheorytotheliquidityriskmanagementofcommercialbanks,analyzethecauses.classificationandindicatorsofmeasurementfortheliquidityriskmanagement.Thethirdpartofthisarticlediscussesand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theliquidityriskmanagementforChinesecommercialbanks.Combinedthediscussionandanalysisofthepreviousthreechapters,inpartIVofthisarticle,theauthorhasgivenanumberofpolicyrecommendationstOstrengthenliquidityriskmanagementforChinesecommercialbanks.Keywords:CommercialBank,Liquidityrisk,LiquidityRiskManagement

目录

第l章引言……………………………………@OOOOB……………………1

1.1选题背景与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2

1.2.1国外研究现状……………………………………………………………………21.2.1国内研究现状……………………………………………………………………3

1.2.3结构框架…………………………………………………………………………5第2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综述…………………………………6

2.1流动性风险的相关概念……………………………………………………………62.2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分析………………………………………………“8

2.2.1流动性风险的内生机制…………………………………………………………82.2.2银行其他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92.2.3流动性风险的外生性:风险传染………………………………………………ll2.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11

2.3.1衡量流动性风险的静态指标…………………………………………………122.3.2衡量流动性风险的动态指标及方法…………………………………………13第3章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16

3.1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分析…………………………………………16

3.1.1超额准备金率逐渐降低………………………………………………………163.1.2存货差呈增长趋势……………………………………………………………173.1.3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整体较好………………………………………………193.2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20

3.2.1流动性过剩对信用风险的影响………………………………………………203.2.2流动性过剩对利率风险的影响………………………………………………203.2.3流动性过剩对其他风险的影响………………………………………………213.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22

3.3.1流动性风险管州意i』-!淡薄……………………………………………………223.3.2资产负使比例管理刁i脎合理…………………………………………………223.3.3流动性风险管婵的内挖系统缺失……………………………………………23

3.3.4流动性风险管理管理工具受限………………………………………………24第4章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25

4.1商业银行微观管理层面的建议…………………………………………25

4.1.1完善流动性管理战略,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254.1.2学习运用先进流动性管理技术,改进指标体系设计………………………264.1.3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监控及预警机制……………………………………274.1.4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内控体系,完善现有管理制度………………………274.1.5大力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强资产流动性…………………………………284.2宏观政策层面的建议……………………………………………………30

4.2.1改革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和制度………………………………………………304.2.2加快金融市场发展…………………………………………………………314.2.3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3l4.2.4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314.2.5加强政府干预和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32结论…??……????????…???……??…………?………???……??????????…?33参考文献………………………………………………………………34

第1章引言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自金融系统产生以来,流动性风险一直伴随在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流动性问题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如何度量并管理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每时每刻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一切经营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商业银行一旦丧失了流动性,发生了流动性风险,将使银行信誉遭受严重损害,整个经营风险加重,经营环境恶化,进而导致巨大亏损,甚至破产倒闭。而过多的流动性,也会使银行担负沉重的成本压力,丧失竞争力,也会导致额外的巨大损失,慢性的瓦解银行。正因为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流动性风险管理一直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流动性风险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种间接的综合性风险,是银行所有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具有潜伏性、爆发性和传染性的特点。虽然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但可能并不完全是由流动性管理本身引起的,如果银行的其他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长期潜伏、.积聚而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都会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表现和爆发出来。所以,巴塞尔委员会在《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稳健做法》中指出:“流动性管理是银行所进行的最重要的活动之

一。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可以降低发生严重问题的概率。”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国家信用的存在,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国家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所忽视。随着2007年国内银行业全面开放,国际金融机构在国内大量设置分支机构,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而以重组改制上市为标志的我国银行改革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商业银行逐渐成为市场中的企业,国家的隐性担保将以某种方式退出,特别是次贷危机的爆发更给监管当局敲响了警钟。近两年银监会多次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更于2009年9月份下发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对加强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际同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研究建立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组织体系和操作体系,这是完全必要的和紧迫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银行业不断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引起了学术界和有关当局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也不断深入,但所得出的关于如何控制、管理和消除流动性危机的主张,以及加强流动性管理的结论却大相径庭。

1.2.1国外研究现状

1983年Diamond和Dybvig发表了一篇题为《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的里程碑式的论文,第一次对银行不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正式的分析,对挤兑行为的原因(或者说是商业银行不稳定性的根源)作出了理论解释。他们认为:商业银行提供的核心服务是流动性的转换,但这也从根本上带来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银行挤兑,这就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内生性根源。

Freixas和Rochet(1997)对D—D模型做了扩展,指出当单个银行发生危机时,存款者因为无法判断哪个银行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而倾向于把存款从各自存款银行中提取出来(羊群行为),如此银行之间就无法为对方提供紧急的流动性支持,银行间市场丧失功能,整个银行体系最终也走向崩溃。Diamond和Rajan(2001)研究了流动资产的短缺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区别分析了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是由于存款者的恐慌还是银行资产负债表原因,指出银行失败将减少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创造,从而加剧了整体流动性短缺,这将导致银行失败的蔓延和整个系统的瘫痪。

Kashyap在他的一系列研究中证明:存款保险体系是确保银行稳定性和避免危机的监管机构的核心组成部分,他认为存款保险基金能够确实起到消除危机的作用,但是存款保险是有成本的,它最多只能导致次优配置结果的实现。Gropp和Vesala(2004)选择欧盟国家作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市场导向存款保险制度确实能够降低银行的风险行为并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是存款保险制度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风险,最严重的就是道德风险。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2002)以1980年至1997年间的61个国家的情况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非风险调整的存款保险定价制度严重危害了银行系统的稳定,尤其是在刚刚取消利率管制和制度环境欠佳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如此。

Duffle和Alexandre(2001)建立了~个模型说明银行保持流动性与最小化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指出银行应重视资产变现策略: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如果以最小化预期交易费用为目标,应先卖掉高流动性资产;果以减少变现损失

为目标,则应先处理非流动性资产。Myers和Rajan(1998)对在利润最大化前提下,银行活期存款和授信放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从而得出银行流动性资产的最佳持有额。Koren和Szeidl(2002)分析了非流动性对动态组合选择的影响,研究了能即时出售的资产特征,说明了不同的投资者需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比重,强调了在资产组合和资产定价中流动性的重要性。

Thomas和Wang(2004)研究了在一定条件下,银行如何使用资产证券化来应对流动性冲击,指出对于面临相当大的流动性冲击时,保留风险的资产证券化是可行的。Paola(2002)指出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不仅源于银行挤兑,也来自于糟糕的流动性管理。在存在提款不确定性的系统中,银行间交易的存在将减少银行挤兑和失败的风险。因此,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减少由于较差的组合分散和银行挤兑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1.2.2国内研究现状

姚长辉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分为表面原因和深层次原因。表面原因一是由于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二是由于银行资金运用的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深层次原因则在于银行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他指出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有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中央银行采取的政策、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利率变动。

徐枫在《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应采取资产流动性管理为主、负债流动性管理为辅的平衡流动性管理策略。流动性管理主要有三个层次,依次是一二级备付金的调控、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和贷款资产流动性的改善。

王文华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管理策略》一文中从流动性需求的预测和需求策略的选择两个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策略。流动性需求预测主要针对客户提取存款需求、新增贷款需求、周转资金需要量三个方面进行预测分析;需求策略的选择方面主张采取储藏流动性和借入流动性的策略相平衡。

郭京华在《试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风险及其管理》一文中认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具有成囚多元性、承担集中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他同时还研究了如何构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机制这一问题,分别从完善宏观体制、央行监管机制的建立、商业银行内部监控管理体系的建立等三个方面对构建流动性管理机制进行了说明。

温坷和王立在《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缺位及制约因素分析》一文中对国外和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阶段性及其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不足的成因,从而为实行真正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明了方向。

乔海曙和熊正德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一文中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出发,论证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

童频和丁之锁在《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征及其制度背景》一文中通过借用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和发展阶段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判断。通过论证,他得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因素主要在于: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资本市场欠发达、商业银行内部缺乏流动性管理的动力机制、央行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不一致等。

从以上理论研究的综述中可以看出:国外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详尽,但较为分散,而且他们所提出的相关理论主张均建立在西方国家发达且较为自由的金融市场和体制的基础之上。对我国这样一个仍存在较强金融管制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借鉴意义必然大为缩水。中国需要真正适合国情的流动性管理理论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截止到目前,国内在银行流动性管理方面的研究仍旧相对欠缺,并且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的系统性研究和分析较少。

1.3结构框架

本文共分四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结构框架等。第二章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分类及其衡量指标等。第三章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指出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普遍较为充裕,并且更多的表现为流动性过剩:但是,流动性过剩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所导致的。结合前面三章的论述和分析,在本文的第四章,笔者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微观管理和宏观政策两个层面给出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几条政策建议。

第2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综述

2.1流动性风险的相关概念

流动性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角度,一般而言,流动性主要有三种层面的含义:资产的流动性、市场的流动性与机构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对流动性最常见的一种理解,指资产迅速变现而不受损失的能力。市场的流动性指市场使投资者迅速、低成本地交易金融资产的能力。机构的流动性则主要指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即机构能够保证经营正常支付的能力。其中,资产的流动性是最核心的流动性概念,是后两种流动性定义的基础,因为任何流动性市场都是由流动性的资产构成的,同时资产的流动性是机构流动性的根本保证。

本文只研究第三种流动性,即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机构的流动性。在各种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爆发所带来的后果最严重,这是由其经营方式和资产结构决定的。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的定义,理论界、实务界和监管者的认识不尽相同,下表2.1是对有代表性定义的一个归纳。

表2.1银行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的定义

出处(年份)定义内容

巴塞尔委员会.《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稳流动性指银行为资产的增加而融资以及健做法》(2000年)债务到期时履约的能力

流银行流动性。指的是一种在不损失价值动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2001年)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性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的银行在需要资金时,如果能够以合理的定

义彼得?罗斯,《商业银行管理》(2001年)成本立刻得到资金。则该银行被认为具

有流动性

流动性指银行随时保持以适当的价格取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2004年)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

续表

出处(年份)定义内容

流动性风险产生于银行不能够在既不超出时

流俞乔等《商业银行管理学:》(1998年)限又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满足付现要求动流动性风险指当银行债务或承付款项到期时性Cade,ManagingBankingRisk(1997)

风缺少足够结算现金的可能性

险流动性风险既包括银行不能在合适的期限、利

J.EMorganChase,AnnualReport

的率条件下为资产组合提供资金.也包括无法及定(2000)时以合理的价格变现某个持有的头寸义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

理指引》(2009年)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

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从上表可以看出,以上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的定义虽然侧重不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通过对上述定义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流动性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和三个方面的要素。两个方面的含义主要是指: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资产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及时获取所需资金的能力。流动性的三个要素包括:资金数量、成本及时间。一家银行如果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或者银行能够以合理成本较快的获得所需的资金,则可以说该银行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反之,则流动性不佳。

综合表2.1概念表述,我们将流动性风险的定义表述为:商业银行不能随时以合理的成本筹集到所需的资金以履行自己的金融义务和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给银行造成信誉或经济上的损失,甚至导致银行破产倒闭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一般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不能及时满足存款人的提现要求;2、信贷资金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合格借款人的需求;3、投资业务萎缩,且不能以有效的主动性负债来解决资金来源;4、在市场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被迫以低价出卖资产或高价购买债务。

这里要特别指出银行流动性风险与偿付风险的区别与联系。偿付风险是指银行丧失偿付能力,即资产现值不能支付其全部负债的风险。这一点与流动性风险相似,其表现都是银行没有偿付全部债务的能力,都会导致银行倒闭,在很多时

候两者是同时出现的。但两者也有重大区别:一般的流动性缺乏可能是暂时的,而丧失偿付能力则是永远的。一般而言,银行在具有偿付能力的情况下也可能失去流动性,但流动性不足不~定导致银行丧失偿付能力。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充分控制流动性风险会使支付困难由暂时变成永远,就是说,流动性风险最终可能转化为偿付风险。

流动性风险具有极大的危害,它不仅会给银行带来信誉上的损失,严重时甚至会置银行于死地,致使银行破产倒闭。而如果这一问题在银行系统乃至生产、流通性企业中扩散开来的话,将会在“多米诺骨牌”效应得作用下,致使整个国民济陷入流动性危机之中。巴林银行破产案、美国大陆伊利诺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以及中国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等等都与流动性风险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2.2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分析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一种风险,是银行所有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任何银行在任何时刻都面临流动性风险。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表现各异,生成机制也多种多样:有的内生于银行制度本身,有的来自于银行其他风险的转化,也有的来自于其他银行的风险传染。

2.2.1流动性风险的内生机制

银行为存款人提供活期存款合约,同时向借款人提供非流动性的贷款,这实质上是一种流动性转换与创造,即把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高流动性的负债,从而为整个社会创造流动性。同时,也为面对流动性冲击的存款人提供了一种流动性保险。

但与此同时,银行在提供这种服务的过程中集中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冲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自身的流动性问题。当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由于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积累和加剧而不断降低,公众就会对银行产生破产倒闭的担忧,进而诱发存款人采取提取存款的自发性行为。一旦单个存款人的自发性行为变为群体性行动时,就会爆发对银行的挤兑风潮。如果银行不能够采取立即而有效措施以平息挤兑风潮,银行将会产生支付危机,从而导致其破产倒闭。

也就是说,银行流动性风险是由资产与负债流动性的不匹配所决定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导致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出现不稳定,进而引发流动性风

险。因此,流动性风险的根源在于银行制度本身,即使是银行自身的经营正常,但如果存款人预期其他存款人将提前取款,并产生自己取款时银行无法支付的担忧,那么其最优决策就是也提前取款,如果所有的存款人都做此预期,银行就会面临无法控制的流动性危机,造成银行挤兑而倒闭。这就是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内生性根源。

2.2.2银行其他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

众所周知,银行的各种风险是高度相关和互相影响的,有时甚至很难将其完全区分开来。流动性风险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种间接的综合性风险,是银行所有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其他任何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都有可能转化为流动性风险。也就是说,虽然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但可能并不完全是由流动性管理本身引起的,如果其他各类风险长期潜伏、积聚而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都会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表现和爆发出来。

1.信用风险的转化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债务人不能履行其合约义务(无力支付或不愿支付)而对银行造成相应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本质上经营的就是信用,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如果银行把资金贷给业绩不佳或信誉不高的客户,借款人经营不善无法还款就给银行带来了坏帐,一旦市场上流传银行盈利下滑乃至亏损的传言,该银行将面临挤兑等流动性困难,不得不以更高的成本去保留原有存款或取得新的资金。如果情况继续恶化,银行将不得不通过低价变卖资产来满足其流动性需要,这可能导致其最终破产。2008年美国加州IndyMac银行(IMB)被客户挤兑最终破产,就是因为受次贷危机影响,房贷客户无力支付房供,进而引发了存款客户恐慌性挤兑。此外,宏观经济的恶化、资产的集中、大企业的倒闭、竞争的加剧等都会让银行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并导致流动性风险的上升。而一旦信用风险上升,银行的信誉和评级都可能下降,从而使其筹资成本大幅度上升。更严重的是,如果信用风险破坏了银行财务上的健康,那么无论出多高的价格将都无法获得资金,银行的流动性必然枯竭而倒闭。多数大的银行危机都包含了严重的信用问题和流动性恶化的共同作用。

2.市场风险的转化市场风险又叫价格风险,指的是由于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波动性的变

化、或价格间的相关性变化而引起的金融工具组合价值的不利变动。例如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债券与股票的价格下跌、衍生商品(期货、期权等)的价格波动等带来的投资与交易损失。市场风险对于积极进行金融工具交易的大银行最为普遍。市场风险带来的价格变化直接导致银行的损失和流动性水平的下降。资金提供者在评估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信用时会仔细考察其交易帐户的风险,如果市场风险以及它对盈利或资本的影响太大,资金提供者可能要求银行支付更高的利率,或者不愿提供长期融资,甚至不愿提供任何期限的融资。

3.操作风险的转化

操作风险有时又被称为交易风险,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未能识别和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例如,1995年震惊全球的巴林银行损失15亿美元而破产,就是因为一个交易员的违规投资造成的。

在一家银行内部,直接影响流动性的系统包括支票和证券清算系统,电子银行,跨行清算系统等。如果产品变动,管理者必须调整系统以确保所有的交易都能处理,如果处理交易的系统未能或延迟执行,重大的问题会很快出现。比如客户使用自己的账户遇到困难,他们就可能选择关闭账户,这将使银行流失存款,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

4.声誉风险的转化

声誉风险指的是公众的负面看法对银行经营的影响。银行的声誉对其以合理的成本融资,以及面临流动性困难时获取资金都是很关键的。无论什么原因,公众对银行负面的看法都会导致存款者、其他资金的提供者以及投资者寻求更高的补偿,例如更高的利率、额外的信用支持。如果这种负面看法持续下去,资金的大量流出会使银行面对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5.利率风险的转化

利率风险是由利率的变化而引发的银行收入和资金安全的风险。某些利率风险与市场风险是重合的,比如利率上升引起的债券价格下跌,既可以认为是市场风险,也可以认为是利率风险。

利率变化会影响银行的资产价格和融资成本。在利率上升时,银行主动负债以获取流动性的成本会增加,同时如果银行由于市场利率变动而盈利减少,资金提供者可能要求额外的补偿甚至会拒绝融资。利率变动也会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

的内在价值。例如,在利率上升时,多数证券的市场价格降低,为了维持作为回购协议抵押品或存款抵押品的资产价值,银行必须抵押额外的证券,这就增加了融资成本。同时,替代的融资来源成本也会上升,因为此时存款者和其他的出借人都要求得到更高的利率。此外,银行用来管理利率风险的表外业务工具也可能引起流动性风险。这些工具的现金流通常对于利率变动十分敏感,并且如果管理不当,可能在利率变动时带来未预料的融资需求和其他现金流出。

6.战略风险的转化

战略风险是指不利的经营决策、对决策的错误执行、或对行业变化缺乏反应而对银行盈利或资本带来的当前和潜在的影响。银行必须能以支付得起的成本来给它的债务融资,任何战略目标的计划都必须考虑它对银行融资能力的影响。对于资产迅速增长的银行,吸引和保有足够的流动性通常是一个问题。如果管理者错误估计了进行一项新业务对于流动性的影响,那么银行的战略风险会增大。管理者必须仔细考虑,最初计划的支持战略风险的融资是否会把流动性风险增大到不能接受的水平。

2.2.3流动性风险的外生-I生:风险传染

对于单个银行而言,流动性风险除了来自自身经营以外,还可能来自其他银行的风险传染,这是一种典型是外生性风险。也就是说,即使银行自身的资产组合与风险管理做得很好,但如果受到其他问题银行的外部传染,也可能被动地陷入流动性危机。这是由金融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金融脆弱性的表现之一。

概括而言,风险传染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直接的资产负债表渠道,是指因为一家银行倒闭,无力偿还对其他银行的债务,从而引起其他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和危机。二是挤兑渠道,是指当公众对整个银行体系失去信心时陷入恐慌时,会不加区别地对所有银行进行挤兑,危机就从问题银行传染到其他没有问题的银行。三是资产价格渠道,是指某家银行资金短缺而大量变现资产,引起整个市场资产价格的下跌,从而使得其他银行遭受损失。

2.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由未来的资金需求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商业银行若要有效控制流动性风险,就必须科学地识别和测算已知的和潜在的资

金需求规模和时间,通过分析、测算,使银行对自己的流动性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是根据其资产与负债的有关数据和信息来测算其流动性风险,还有一些商业银行除了计算财务比率外,也将市场融资环境、本银行的市场形象、信用级别与融资成本等作为衡量流动性风险的参考标准。

2.3.1衡量流动性风险的静态指标

1.存贷款比率

存贷款比率=贷款/存款,传统上是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一个基本指标。该指标综合反映了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特征。一般该比率越高,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贷款难以变现,存贷款比率越高,意味着银行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发放流动性低的贷款,并且银行要发放新的贷款必须运用存款以外的负债购买。而较低的存贷款比率意味着银行可以用稳定的存款来为新贷款融资,流动性风险较小。

存贷款比率虽然简单直观,但是也存在较大缺陷,最根本的在于只考虑总量关系,忽略了存款和贷款的性质、期限、质量等结构因素。比如,同样是贷款,但抵押贷款与信用贷款、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的流动性显然不同;存款也是如此,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对公存款与对私存款的流动性风险也不一样。

2.核心存款比率

核心存款比率=核心存款/存款总额。该指标集中反映了银行负债方的流动性。商业银行的存款按其稳定性可分为核心存款和易变存款。核心存款是指那些相对来说较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的存款,季节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其影响也较小。因此核心存款是商业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不过,~旦商业银行失去了信誉,核心存款也会流失。易变存款受利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旦经济环境变化产生对银行不利的影响,易变存款往往会大量流失,然而此时也正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增强的时候,所以在测算流动性时,不能考虑此类存款。

核心存款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能力。一般而言,地区性的中小银行该比率较高,而大银行特别是国际性的大银行这~比率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Lr,d,银行的要高,因此该指标也存在局限性。不过对同类银行而言,该比率高的银行其流动性能力也相应较高。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核心存款的统计相对比较困难。例如,一般情况下,

活期存款对利率等外部条件的反应较为敏感,因此我们把它划入易变存款,但是活期存款往往存在相对稳定的余额,根据定义这个相对稳定的余额应该划入核心存款范畴,但是这个余额本身的计算以及如何与核心存款进行有效地加总都是难题。

3.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

贷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如果贷款不能在二级市场上转让,那么这类贷款就是银行所有资产中最不具备流动性的资产。通常,该比率较高,表明银行流动性较差;该比率较低则反映了银行具有很大的贷款潜力,满足新贷款需求的能力也较强。一般情况下,该比率随银行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大银行的比率高于中小银行。由于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忽略了其他资产,特别是流动性资产的性质,因此该指标往往不能准确地衡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而且该指标没有考虑贷款本身所具备的流动性。贷款能从以下两方面提供流动性:一方面按协议定期偿付的利息和本金本身就提供了流动性;另一方面某些贷款经过处理之后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转让,从而提供流动性。由于呆帐风险和二级市场转让的不确定性,贷款所能提供的流动性较难估算。

4.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流动资产是指那些投资期限不超过1个月、信誉好、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这类资产是“临时"存储在资产负债表上,具有较好的变现能力。流动性负债指的是1个月内到期的各项负债。流动性比率反映的是银行面对支付压力时的偿付能力,该比率越高,表明银行存储的流动性越高,应付潜在流动性需求的能力也就越强。总的来说,银行的规模越大,该比率越小,因为大银行一般并不需要存储太多的流动性。

以上四个指标,都是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关项目来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这些指标的共同缺点在于:它们都是存量指标而不是流量指标,都没有考虑到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获得流动性的能力。由于银行的规模对其在市场上获得流动性具有相当大的相关性,因而这些指标一般不能用来比较规模不同的银行之间的流动性能力。另外,银行的信誉对银行的流动性能力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几乎所有的数量指标都难以用来衡量银行的信誉。

2.3.2衡量流动性风险的动态指标及方法纯粹的静态流动性管理并不存在,因为流动性风险就是一种动态资产运动带

来的风险。上述的静态指标可以认为是一种基于当前情况的事后统计。显然,要全面反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必须动态预测将来一段时间内潜在的资金供求状况,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缺口"概念。

1.流动性缺口

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银行能获得的资金和应偿还的债务之间的差额反映了该银行的流动性能力。为了衡量这种能力,把未来一定时期内资金使用和资金来源之差定义为流动性缺口。若流动性缺口为正值,则表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资金的供给不能满足资金的需求,银行就必须通过动用现金储备、变现流动资产或在市场上获得资金来填补缺口。如果流动性缺口为负值,则表示该银行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有现金流量的盈余。这种盈余当然表明了银行所具备的流动性能力。但由于现款不能创造收入,当银行具有超额现金盈余时,银行管理者应考虑将其用于新的投资。

要估算流动性缺口,银行应该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新增贷款净值、新增存款净值以及到期的资产和负债等关键变量。预测内的流动性缺口的绝对值过大对银行不利。比较理想的状态是,预测的流动性缺口略小于银行的可立即变现的资产总额,这样,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就能得到保证。

2.现金流量法

这是美国商业银行使用较多的一种流动性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种方法不仅强调了现金流量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实际和潜在现金流量的概念。实际现金流量是指那些按合同规定发生的现金流量,如即将到期的资产和负债,但实际中,还存在大量不可忽略的潜在现金流量。

一般来说,实际现金流量具有较大的可信性,其数值可以大致算出,但潜在现金流量很难进行较准确的估计。美国银行在估计时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每种现金流的发生概率匹配一个权数,权数通常在0到l之间,当然实际中这个权数不是一成不变,会根据现金流量的不确定程度随时进行调整。

3.资金结构法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在稳定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针对不同的存款稳定性结构,应当安排相应的流动性储备。而对银行的贷款需求,银行也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及本身的资金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满足。所以,资金结构法就是在对银行的存贷款资金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来预测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并相应安排银行流动性准备的方法。

首先,将银行存款和其他资金来源根据估计的提取概率分成三类:(1)“热钱”负债,即对利率极为敏感或近期提取可能性高的存款或其他负债;(2)不稳定资金,或称敏感资金,即在近期内有很大的比例(如25%一30%)会被取走的客户存款;(3)稳定性资金,也称核心存款或核心负债,即被提走的可能性极小的存款,忠诚度高。其次,根据各种资金被提走的可能性,确定三类不同负债的流动性储备比例,例如热钱负债确定为95%,敏感资金确定为30%,稳定资金确定为15%。进而就可以得到针对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准备水平。

商业银行对合理的贷款需求都应予以满足,尤其是对基本客户的贷款需求。但由于银行业务安排上的需求,以及对贷款质量的考虑,有时并不能满足所有客户提出的贷款要求。所以现实地存在着贷款组合中各类贷款满足度的差异,这就使得银行可以事先确定不同类贷款需求的满足度(如对基本客户的满足度定为100%,对新的次要的客户的满足度定为50%等等),结合对贷款需求的预期,对贷款需求流动性准备进行综合测算。这样,综合资金来源流动性准备与贷款需求准备,就可以最终得到银行总的流动性需要量。

第3章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3.1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分析

3.1.1超额准备金率逐渐降低

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准备金,是反映银行银根松紧和流动性状况的一个直观指标。根据图3.1可以看出,从纵向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平均超额准备金率自2000年以来基本呈下降态势,银行业平均超额准备率由2000年7.6%下降到2009年的3.13%,下降幅度接近60%。从横向比较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明显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超过的水平达到3-7%,这与直觉不太相符。因为超额准备金的收益很低(前几年维持在0.99%的低水平,近一年维持在0.72%的低水平),对于资金相对紧更讲求效益的股份制银行而言,应该保留水平更低。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由于不具有像国有银行那样的吸收储蓄和获取资金的能力,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更谨慎。

超额准备金率(%)

20

18÷

16}

14I

他加8

2_■

2000年2001年2002t"j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一银行业jF均“豳有商业银行十股份制银行

图3.1国内银行业超额准备金率变化(2000-2009)

数据米源:人民银行《巾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各期

我国银行业的平均超额准备金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主观上商业银

行加强了对流动资金的头寸管理,尽可能的将多余的资金投到收益较高的货币市场或债券市场中去,使其尽量少的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在;客观上,近年来人民银行支付的超额准备金的利率不断走低,从1998年的5.22%下降到2009年的0.72%,这大大减少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收益,增加了其机会成本,从外部加大了商业银行压缩超额准备金的压力。

3.1.2存贷差呈增长趋势

存贷差是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与贷款总额的差额,与之相关的一个指标是存贷比,即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从整个金融机构角度分析,自2000年始,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差额便不断扩大,呈持续背离趋势。2009年底,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了28.2%,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加31.7%,存贷差的绝对数量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9.8万亿;存量的存贷比为66.89%。这意味着,2009年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大约有三分之一滞留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内循环,存贷差扩大趋势明显,如图3.2所示

万亿元

mO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存款总额一贷款总额

图3.2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趋势图(2000-2009)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中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各期

自1995年以后,商业银行面临的情况一方面是风险管理的外部监管要求日益规范和严格,银行必须控制高风险资产,即贷款的规模,而另一方面,银行负债的主要来源——存款一直保持持续增K的态势,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出现了以银行存差不断扩大为代表特征的流动性过剩现象,1995年我国银行业首次出

现了存差,而在这之前的年份均是贷差。从存差增长的趋势图(图3.3)上,可以看出2000年银行存差突破了2.4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94万亿元;2008年和2009年,银行存差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6万亿元和3.5万亿元。

万亿元

25

20—

15—

10—

O!口口口口一Ⅱ一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图3.3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增长趋势图情况(2000—2009)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各期

自2000年以来,国内金融机构的存贷差呈持续大幅增长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由于金融体系外汇资产增长较快。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呈现双顺差,企业、居民将获得的大量外汇转换为人民币存款,这体现在银行概念上就是资产方的外汇资产增加、负债方的人民币存款增加。由于是以非贷款的形式向居民和企业、部门提供资金,因此存差扩大,贷存比下降。其次是由于银行持有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总量不断增长。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而商业银行受风险管理意识增强、资本充足率约束等因素影响也改变了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的单一盈利模式,努力提高债券等低风险权重的资产占比,银行资产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再次是由于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与核销力度加大。不良贷款的剥离与核销会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发生调整,贷款余额下降,转换成等额的信誉好的有担保的优质资产或等额核销所有者权益,但并不影响负债方存款余额,囚此存贷差额会相应扩大。

3.1.3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整体较好

从表3.1中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净融出位置,流动性十分充裕;其他商业银行总体上虽也处于净融出的状态,但由于基数过大,流动性并不充裕;其他金融机构和外资机构处于净融入的位置,流动性则相对紧张。总体上看,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较为充裕,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明显好于股份制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

表3.12007—2009年金融机构回购和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表

单位:亿元

2009年

国有商业银行

其他商业银行

其他金融机构

其中:证券及基金公司

保险公司

外资金融机构.271666.42692398209620740327361152008年—112087-23119949133675226538402932007年.121608.1872099232228453105541096注:本表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农信社联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负号表示净融出,正号表示净融入。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各期。

从表3.2中也可以看出,近三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整体较为稳定,流动性比例一直处于4096上下,并且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2008年和2009年所有商业银行均达到了2596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近两年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持续提高,这有助于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

表3.22007-2009年商业银行流动性和拨备情况表

2009笠

2007年末2008年末

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

4i.7%四季度末43。2%流动性比例36.3%46.2%41.8%42.9%

拨备覆盖率39.2%l16.4%123.9%134.3%144.1%155.O%数据来源:银监会刚站柏天统计数据(www.cbrc.gov.on)

综合上述分析,虽然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逐年下降,但从存贷差、资金市场交易和流动性比率等数据反映出来的,是近几年商业银行总体流动性水平十分充裕,明显处于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没有暴露出明显的流动性风险。超额准备金率的逐年下降,更应该理解为商业银行投资渠道多样化发展的表现。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银行也整体处于流动性过剩局面而忽略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只是从整体和长期而言,对于个别银行特别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某一特定时期依然会爆发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业整体上的流动性过剩,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使得银行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的管理中存在诸多隐患,一旦这些潜在风险爆发,必然会引起个别商业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业的危机,进而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爆发,危及银行的生存,全球信贷危机的爆发既是明证。

3.2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当前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过剩的状况,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如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高涨、降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货币政策传导阻滞等,而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流动性过剩增加了银行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的暴露程度,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3.2.1流动性过剩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过剩的流动性必然会刺激银行的放贷冲动,随着商业银行上市改制的推进,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信用扩张能力,充足的流动性和较大的存贷利差必然刺激各家银行更为积极的信贷扩张,造成银行贷款规模的异常膨胀。2006年-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增长速度分别为15.1%、16.1%、18.8%,2009年增速更是达到了31.7%,由此可见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扩张是何等迅猛。

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将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走高,而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和成效的显现,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的经营会受到影响,其信用风险将会增加。除此而外,在流动性过剩压力下,过多的资本追逐过少的项目,必然会导致银行业过度竞争,盲目追逐大客户、大项目,竞相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贷款利率以获取优质贷款客户和贷款项目,使得潜在的信用风险不断积累和扩张。

与此同时,直接融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崛起,进一步造成了银行信贷行为的抓曲。由于进入直接融资市场的企业大多是实力雄

厚、信誉良好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使得银行失去了部分优良的贷款对象,银行不得不考虑向风险更大的企业和项目贷款,但又缺乏理性评估对这些贷款对象、项目并对它们进行科学合理定价的能力,由此带来的信用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3.2.2流动性过剩对利率风险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显著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剧了商业银行存贷款的期限错配,加大了存贷款业务的利率风险。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会使银行的收益和经济价值在利率波动时面临损失的风险,是银行重新定价风险和收益曲线风险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业务中,存贷款始终占据相当的比重,因此这类业务的利率风险是整个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表4.2可以看出,银行负债短期化和资产长期化矛盾突出,期限错配明显,而且从近几年的形势来看,投资冲动引起的中长期贷款刚性增长趋势,使得银行调整期限错配面临刚性约束。

表3.32000-2009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期限结构(%)

年份2000200l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活期存款/

84.4586.269l-6391.6493.0385.1188.5593.178.3785.78

定期存款

中长期贷款

42.4852.2865.5175.7888.34100108.1114.9123.8151.7

/短期贷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相关统计数据(业!:唑竺:艘!:塑)

2.加剧了银行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业务的利率风险。

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导致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大量央行票据和债券的收益率低下,如果将来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则这部分资产的收益会出现不足以弥补其资金成本的情况,给银行收益带来损失;如果未来市场利率上升,则前期购入的这些证券类资产的市场价值将呈下降趋势,银行就会面临持有证券机会成本高,而低价抛售则又遭受损失的两难境地。

3.2.3流动性过剩对其他风险的影响除了上述影响以外,流动性过剩还会引起其他的风险隐患,比如在流动性压

力和股票市场的“井喷"行情下,银行业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违规流入股市,一些企业通过虚拟贷款用途或干脆挪用的方法,使得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一些银行发放“无抵押、无担保、无指定用途"的所谓高端类的“三无"个人信贷,为部分个人消费信贷流入股市创造了便利,2007年6月银监会查处八家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中资银行的事例恰为此提供了佐证,这些违规行为无疑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和潜在的信用风险。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银行目前普遍面临的流动性过剩,并不意味着银行没有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问题,长期以来,政府信誉对银行的支撑使得存款人和银行普遍缺乏流动性风险的意识,更缺乏管理流动性风险的经验和能力,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结构严重错配的现象,负债结构日趋短期化,而资产结构趋向长期化,流动性风险实际上是在不断积累的,在流动性过剩时,这种风险会被掩盖起来,然而它就像是暗礁,威胁着我国银行体系的安全。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但流动性过剩却反过来增大了银行的潜在流动性风险,使得银行爆发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所导致的。

3.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管理意识、管理理念、内控系统以及管理工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上。此外,监管当局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总结起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3.1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与近几年来指标反映的各商业银行良好的流动性状况有关,更与以中央银行为代表的政府隐性担保背景赢接相关。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背靠国家信用,获得了公众的极大信任。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认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改革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基于政府的信用,银行不会拿不出钱。而居民其至把银行:随接当作政府SJL¥幺J,认为政府是不会拖欠老百姓钱的,所以把钱存在银行是最安全的。国家信用取代商业信用,淡化

了商业银行自主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只能被动依赖中央银行的指标监管,风险管理的主体发生错位。

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国家信用对商业银行的支持必将逐渐放开,商业银行必须真正商业化起来,充分认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强流动性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长远看,培育具有真正竞争力的金融机构是国家对商业银行进行改革的根本目标。

3.3.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尽合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实施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监管当局按照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实行的监管措施,侧重于对银行各项业务的约束。商业银行按规定的比例规范自身的业务行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本质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行为的一种约束和监管机制,是宏观管理手段。所以,中国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其实是在执行央行的监管规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银行自身情况出发的风险管理方法,这导致目前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只注重流动性状况的良好表现,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的重视。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控体系与国际相比较而言,指标达5个之多(包括流动比率、存贷比例、法定准备金比率、拆入资金比例和拆出资金比例等),监管指标过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灵活性,使其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缺乏反映银行不同时点流动性状况的指标。不同时点,同一银行的流动性状况相差很大;由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差异,在某一时点流动性比率相等的两家银行,在另一时点也可能相差很大。总之,评价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指标不多,除了资产负债搭配外,银行从市场上获取额外资金的能力并没有在指标中充分体现,一定程度上会将“流动性充足’’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强”相互混淆。

3.3.3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控系统缺失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还未建立起针对流动性风险较为科学和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过于简单化。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的组织机构(如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也没有聘请或培养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对流动性风险缺乏系统、深入的管理:其次,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缺乏从早期的风险预警到中期

的风险转移,再到后期风险挽救(降低风险损失)这样的管理机制设计。

目前对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仅限于每日的库存现金和支付额,对贷款的需求预测相对忽视,缺乏科学预测方法,不能进行风险的事前防范,同时也缺乏事后的补救能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采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也比较片面,主要是动用准备金、债券回购市场融资和同业拆借等,缺乏一揽子解决方案。同时,商业银行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全程监控机制,不具备在复杂环境下动态高效调动银行资源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消除的能力;处理流动性风险的方法落后,大多固定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框架,没有相应的软硬件来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方法。

3.3.4流动性风险管理管理工具受限

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大量运用多种金融衍生品来规避流动性风险。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国内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工具上受到极大限制。我国货币市场的规模小,市场交易主体较少,二级市场缺位,这些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的资产变现能力和获取主动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和创新。具体来说:第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品种较少。为了在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基础上同时获得一定的收益性,我国商业银行增加了资产总额中的债券持有比例。但在我国债券市场品种中,国债和政策金融债多、企业债少,而国债中,短期债少、长期债多,单一的中长期债券发行时的商业银行灵活调整获得流动性的局限比较大。第二,票据市场中流通的票据95%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余下5%是商业票据,没有定期发行3个月和6个月的规范的商业票据,更没有商业票据的二级市场。第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缺失。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对商业银行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了负债的稳定性,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结构不受存款户资金需求的影响,保持经营的稳定性。近几年,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扩展,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放开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负债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购买流动性的渠道比较狭窄。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机制不完备,导致银行获得流动性的成本较高,

动性风险的能力。

第4章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信用将不再是商业银行信誉的支撑者,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以至最终倒闭将不再是神话。因此,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引起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高度重视。健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改革现行以监管当局为主体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核心,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协调统一为宗旨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章从商业银行微观管理和宏观政策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4.1商业银行微观管理层面的建议

完善流动性管理战略,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4.1.1

国内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并建立起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在银行的董事会中建立相应的委员会作为流动性风险的决策机构,同时明确划分董事会、管理层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利。董事会依据主要股东的风险偏好,直接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银行的管理层则依据董事会制定的战略,具体负责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工作成效由董事会考核。

一般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有专门的流动性经理对流动性头寸实行密切关注,制定不同阶段的头寸运用计划。而我国银行缺乏这样专门部门,不利于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考虑在银行内部各级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内设立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提高流动性管理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具体而言,该部门负责制定K、中、短期资产流动性控制目标和措施,对本行及辖属分支行的资产流动性进行定期考核、监测和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决策机构和有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可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经验设立流动性经理,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部l、J为主要责任部l’_J、流动性经理为主要责任人,做到专人负责、明确任务、落实职责。

4.1.2学习运用先进流动性管理技术,改进指标体系设计

1.大力运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加强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

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还很落后。我国银行必须学习和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识别、风险计量和风险控制的能力,并更多的应用统计技术、数理建模技术、信息技术,采用先进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等,实现流动性风险的科学量化管理,从经验性的传统管理提升为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管理。

建立流动性计量模型是一项复杂工作,既包括短期、中期、长期,包括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及其缺口的预测,还包括趋势性、周期性、季节性和临时性因素的分析,这些不但需要运用复杂的数学和统计工具,还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系统做支撑。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质量不高,规范性不强,成为流动性管理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包括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数据需要。在建立相关模型时,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必须深刻理和紧密结合我国系统商业银行的经营背景、业务流程和流动性风险特点,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

2.完善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

银行要实现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到真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过渡,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全面评估各项指标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指标的计算口径要统一、数据要真实。具体做到:①结合银行日益复杂的业务活动,赋予指标一定的动态性,建立指标浮动的区间值。②将指标体系划分层次,以适应在总分行体制下风险管理的层次性,从而将适用于法人的规定区分于所有非法人的分支机构,提高指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③指标的具体实施要落到实处,建立相应执行机构,收集完整数据,准确考核风险,避免形式上的验收和停留于事后检查。

更为具体的建议是,在银监会目前要求的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最大十户存款比例和最大十户同业拆入比例等监管指标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下列指标监测本行流动性风险状况:

①流动性覆盖率=高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目的资金净流出量

该指标主要衡量商业银行未来30日内,在压力情境下,用所持有的高流动性资产应对资金流失的能力。高流动性资产指的是具有安全性较高、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较低、易于估值和变现、市场交易活跃等特征的资产。需要说明的是,

测算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时,对于没有明确提取日的负债应以一定的比例计算最低流出量,对于已经承诺的信用额度也应以一定的比例计算最低流出量。该指标旨在确保流动性储备资产至少可以使商业银行在资金净流出的压力情景下能一直持续经营到第30天。

②净稳定资金比率=可供使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

该指标主要衡量商业银行在未来1年内,用稳定资金支持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能力。旨在促进银行运用更加长期的资金来源以支持资产负债表内、表外风险暴露和资本市场业务活动,鼓励通过结构调整减少短期融资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防止银行在市场繁荣、流动性充裕时期过渡以来批发融资,鼓励对表内外资产的流动性进行更充分的评估。

4.1.3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监控及预警机制

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包括正常经营下的管理和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由于流动性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有效的流动性监控和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

1.建立流动性管理日常监控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流动性日常监控制度,缺乏对银行短期、中期和长期流动性风险的综合分析与预测,难以对突发性的流动性危机及时做出反应和采取应对措施。因此,商业银行要综合运用流动性期限缺口和现金流量分析方法,做好日常资产负债流动性监控工作,并通过定期更新管理政策指引、流动性指标管理、头寸管理、总分行间资金往来管理、流动性资产组合管理、融资授权管理等,将流动性水平调控在适当范围之内。

2.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

我国银行应借鉴西方银行的成熟经验,采取科学的预测和计量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指标体系以实时监测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及时发出预警,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主要是通过设立一系列专I、J的指标,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暴露和潜伏的各种流动性风险进行监测,进而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中长期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状况做出判断和预警。4.1.4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内控体系,完善现有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内控体系

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可能来源于银行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风险内控体系的不完善会导致风险的层层积累。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起完善的流动性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系统构成主要包括:①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的风险甄别系统。②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的风险报警系统。③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职能的风险决策系统。④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的风险规避系统。⑤对不可避免的或突发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救援系统。总之,商业银行要建立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建立风险管理评估与绩效报告的全面管理系统,从而提高对风险预警的及时性、风险评估的全面性、风险计量的精确性和风险消除与规避的有效性。

2.完善现有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

①修改和完善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匹配管理,在措施中体现出既要控制长期限的资产负债缺口,也要控制短期限的资产负债缺口;既要控制负缺口,也要防止正缺口任意扩大。②加强对分支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全行的流动性管理应实行自上而下、一级管一级、一级保一级的管理顺序。从全行资金平衡角度看,不能彻底取消对分支行的存贷比管理,要建立起存货比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管理相结合的流动性管理政策,不能因为实行存贷比而搞“一刀切”,也不能放弃存贷比使分支机构失去控制。⑧加大内部资金调控杠杆力度,及时根据全行资金状况调整内部资金价格。特别是配套资金价格,对于存贷比严重超标或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的分支行可以采取特殊的资金定价措施,比如提高价格上浮幅度等。

4.1.5大力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强资产流动性

根据资产管理理论,保持和增强资产流动性是防止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措施之

一。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通过储备资产流动性是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资产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产结构单一,贷款占总资产中比重过高。银行应积极采取措施,调整资产结构,实现资产配置多元化,增强资产流动性。

1.降低贷款性资产、提高非信贷资产的比重,使债券、投资、不动产、外币资产等非贷款资产占比不断提高。增加贷款种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尝试

贷款出售等方式降低贷款比重。逐步提高票据贴现、质押贷款的比重,积极开办消费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等低风险贷款,以增强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

2.优化储备资产结构,扩大二级准备。随着商业银行系统控制功能和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其系统资金运作和清算能力将明显增强。可以逐步降低现金、在途资金的占用,扩大债券、短期国库券等二级准备资金。同时加大资金交易力度,充分利用货币市场交易工具,通过银行问拆借市场办理同业抵押拆借、同业信用拆借、国债交易、债券回购等业务,既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又保证不降低资产流动性。

3.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动的证券,极大提高银行贷款和其他非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银行信贷资产打包重组,并经过信用增级在金融市场上出售,银行的风险也随之从资产负债表中转移。证券化一方面可以使银行的资金来源增加,增加资产的流动性,使银行将流动性低的贷款变成具有高流动性的现金,从而显著降低贷款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促使银行更有效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解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已经启动,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发行了41.77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30.19亿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反响很好。但由于目前内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资产证券化的准备工作非常繁琐,加上央行和银监会本着审慎创新的原则,后续推进速度较慢。

4.积极开拓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积极推出适应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特点的金融服务方式和风险管理办法。尽管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风险较大,但是其融资需求所占市场份额较大,而且人民银行也已经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规避风险的政策措施,并取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限。另外,从长期来看,随着大型企业的短期融资制度的建立,直接融资得到发展,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更应该关注。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其中包括运用利率机制、抵押贷款机制、担保贷款机制和信用贷款机制等,也包括应促使各类银行将贷款重心从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等转向中小企业及其相关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己不容忽视。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落实合法有效担保比较困难及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等问题,但对商业银行增强信贷议价能力、分散信贷集中风险、提高资产流动性、培育信贷利润增长点等具有重

要意义。商业银行只要能转变观念,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量身设计融资产品,中小企业信贷就有无限广阔的空间。

4.2宏观政策层面的建议

4.2.1改革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和制度

1.修改《商业银行法》

1995年制定的《商业银行法》适应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银行业经营管理市场化的要求,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国际化、规范化,其在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发展需要,修订将成为必然。比如《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存贷款比不超过75%,流动性比率不低于25%等,作为规范商业银行行为最高层次的国家性法律,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做出强制性的指标规定,难以兼顾到各种不同情况,缺乏弹性和灵活性。

2.制定防范和处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专门法律或法规已成必要

可以在现有的《预防支付风险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制定银行防范和处理流动性风险的专门法律或法规,以形成对流动性管理的全面法律约束。

3.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

首先,可以考虑取消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的支付,同时用流动性资产对总存款的比率来提高银行总的流动性水平和清偿力。现在,不少国家(如美国等)己取消了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的支付,只对活期存款(含居民活期储蓄存款)支付法定存款准备金。而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实行定期存款的零准备金制度也成为可能。但若仅取消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银行总的准备金水平必然下降,中央银行利用准备金率进行操作的空间也会缩小,所以可以规定银行流动性资产对总存款的比率来补充使用。

其次,应取消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支付。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一方面扭曲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资金关系,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积极性。第三,建立两级准备金制度。两级准备金制度是指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和流

动性资产(指商业票据和短期国债等)占总存款的比率制度,前者是法律规定的,后者是中央银行规定的。若取消对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银行总的准备金水平必然下降,中央银行利用准备率进行操作的空间也会缩小,所以可以规定银行流动性资产对总存款的比率来提高其总的流动性水平和清偿力。

4.2.2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一个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将拓宽银行融资渠道,并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货币市场:继续完善已有的以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国债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发展票据转贴现业务,使其成为银行流动性管理和头寸调剂的重要手段。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这样通过货币基金所聚集的资金大部分还将留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部。

2.资本市场:一是根据新的《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加快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不仅要继续扩大已推出的短期公司债券规模和品种,而且要积极探索中长期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交易。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由经纪人制度主导的股票场外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的上市创造条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业投资的发展。三是积极发展证券类和交易类衍生产品,扩展资本市场的深度。

4.2.3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在银行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入世后的中国银行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也很有可能会出现个别银行破产的现象。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如果政府为了保障存款人利益而允许没有偿债能力的银行利用存款人及政府的资金继续冒险经营,后果会更严重。而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保险公司会通过严格的金融监管和有效的经营辅导,建立预警系统,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中国银行业一直存在一种制度安排来维持社会公众对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的信心,即国家这个超级股东承担了存款保险公司的大部分功能。然而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推进,市场要求加大经营透明度、提高银行市场化程度,这就必然要求建立面向所有存款性金融机构、按市场化运作、可操作性的存款保险制度。4.2.4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2000年巴塞尔委员会在《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稳健做法》中强调指出:“为

了使公众了解银行及其稳健性,每家银行应建立机制以确保银行的信息有恰当的披露”。流动性危机的爆发往往伴随着存款人的挤兑,而挤兑正是出于对商业银行的信心下降。这种信心下降,可能源于虚假的消息,甚至出现个别经营良好商业银行由于挤兑而倒闭的情况。公开、透明的信息能够让存款人了解银行的真实情况,减轻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对于稳定存款人信心,避免缺乏事实根据的猜疑和从众行为很有帮助。

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对银行信息披露己经有了一些规定,其中还有一些条款涉及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情况的披露。比如2002年9月18日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一百一十五条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按照规定及时、真实、完整地披露会计、财务信息,满足股东、监管当局和社会公众对其信息的需求”。2002年5月21日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中对此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要求。但是,总的说来,我国银行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执行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后监管当局应对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频度及职责等进行更严格的规范,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建立系统化、透明度高、及时性强的信息披露机制。

4.2.5加强政府干预和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从政府干预这个方面来说,中国占有更大的优势,这也有利于我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动荡中保持稳定。由于西方政府不拥有金融机构的股权,那只能通过特别立法等形式才能干预市场,这无疑将流失一部分市场信心并造成更大的不确定性。相对而言,中国政府在市场干预方面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在中国,政府对金融机构保持着严格的控制和监督。汇金公司成立于2003年,作为国有金融机构的持股人并且扮演稳定器的角色,它可以更好的保护改革中的金融机构的利益,并对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做出应对。在政府的主导下,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上市而进行资产重组或转型,外资银行则以先进的风险管理和技术作为交换参股中资银行。与此同时,银监会、证监会这样的监管者也发布了很多规则和指引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强制要求银行维持最低资本金,以加强流动性风险方面的管理。

由于我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山口J'l-向型行业,全球经济衰退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无疑将会经历?一场寒冬。在这场寒冬发生的过程中,银行的信贷质量将受到企业还贷能力的影响,在资金的流动性

方面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信贷方面流动性风险的监督管理,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结论

1.流动性风险内生于商业银行制度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内生性风险。银行的实质是一种流动性转换与创造,即把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高流动性的负债,从而为整个社会创造流动性。但同时,提供这种服务的银行集中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冲击,使得流动性风险成为内生于银行体系的问题。

2.流动性风险还可能来自于其他方面

流动性风险是一种间接的综合性风险,是银行所有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流动性风险的生成机制也多种多样,除了内生于银行制度以外,还可能来自于其他银行的风险传染,也可能来自于银行其他风险的转化,如果控制得不好,银行的其他风险如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最终都可能转化为流动性危机。

3.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总体趋好,但仍有不少问题

基于多种不同的流动性指标,从纵向的历史比较来看,我国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在近几年总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流动性风险处在相对较低和可控的水平上,但仍有不少问题,比如负债短期化和资产长期化矛盾突出,期限错配明显。

4.我国宏观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货币性流动性过剩

从诸多指标综合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近年来银行业的存差持续大幅度增加。流动性过剩客观上有助于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其他问题。

5.指出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尽合理

(3)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控系统缺失

(4)流动性风险管理管理工具受限

6.针对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足,从微观管理和宏观政策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件汇编(中国人民银行

译)[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国人民银行译)[M].北

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3](美)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四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冯学敏,何雁明.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J].海南金融,2007(1)37—39页

[5]赵玉娥,王耀宗.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发展状况及措施选择[J].福建金融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2005(2)21—22页

[6]曹幸仁,赵新杰.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过剩迹象[J].中国城市金融,

2005(7)23—25页

[7]董积生.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06(6)41—42页[8]连建辉,翁洪琴.银行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J].财经

科学,2006(3)33—34页

[9]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13页

[10]杨有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35—37页[11]张磷.开放经济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5

[12]刘招军.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与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13]李开白.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量化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14]温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5]唐杰.试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D].诬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6]金煌.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fragility:Atheoryofbanking.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1(109):287-327.

【29】DuffleandAlexandre.LiquidationRisk,2001.8.[30】FreixasXavierandRochetJeanCharles.Microeconomicsofbanking.Cambridge,

Mass:MITPress,1997.

【31】Gorton,GBankingpanicsandbusinesscycles.OxfordEconomicPapers,1988(11):751-781.

致谢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许亦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定稿,许老师给了我关键的启迪。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他也给予了我许多帮助。许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和诚挚待人的行为表率,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

在我这三年的学习期间,得到了很多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我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领导、老师与工作人员,以及向我传授课程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此,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及身边的同学、朋友,在我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地支持和鼓励我,使我能专心学习,谨在此将本文献给他"ffJ!

谢谢你们了!

李巍20lO年4月

毕业论文经济学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李巍,男,1983年5月21日生。

2004年7月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2004年7月进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作,主要从事内部资金管理与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006年9月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体系构建的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9月刊。

[2]农发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年12期。

毕业论文经济学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更多相关推荐: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对比的论文_文档1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对比的论文1伍红梅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及结合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Z12伍红梅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及结合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33余丛浅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异同...

博士论文写作指南(定性研究类)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指南定性研究类一目的为使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博士生了解定性研究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学位论文写作框架制定本指南方法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性基础知识和研究技能基本知识应完...

燕山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范例

燕山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范例说明:规范中所引用的示例,只作为论文书写格式的示范,并不代表论文研究内容的示范。ADissertationinMechanicalManufacturingandAutomatio…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在英语中问题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question和problem科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AquestionBproblemCquestion和problemD都不是答案B留意最新的研究报道及时查询报道性文章从中可以...

论文格式范文

摘要职业发展是企业员工工作的期望因为职业发展意味着员工能沿着组织层级阶梯的晋升而获得内心的成就感或者能跨越组织间流动而获得的自我价值感而Arthur19xx指出职业发展须具备明确工作动机信念价值观态度具备相关的...

报告范例

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

温州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

行政20xx178号关于印发温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定的通知各部门各学院现将温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二六年十一月八日主题词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通知温州大学校长办公室20xx年11月8...

研究课题论文格式要求

河南省新一轮农村骨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高中数学研修课题论文格式说明试行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二一年七月为了统一论文的撰写编辑印刷便于处理储存检索和交流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特对论文的编写格式及打印提出如下...

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经济管理类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

研究生论文范例(请参照格式)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范例说明规范中所引用的示例只作为论文书写格式的示范并不代表论文研究内容的示范21博士学位论文局部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关键技术的研究ResearchonKeyTechnologieso...

哈工大研究生论文范例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范例说明规范中所引用的示例只作为论文书写格式的示范并不代表论文研究内容的示范21博士学位论文宋体小1号字加粗局部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关键技术的研究黑体2号字RESEARCHONKE...

定性研究论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