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大学“老乡会”现象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 内容摘要:“老乡会”是当今所有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作者作为一名在校大二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收集法、观察法等质的研究方法对东北电力大学“老乡会”进行调查研究。文章认为,东北电力大学“老乡会”数量众多,分布又有显著地域性特点;共同的思想基础,相同的年龄结构,和长久的利益关系是“老乡会”存在的基础;“老乡会”对于学生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其消极作用,学校对其采取反对态度。文章同时对学校提出合理措施,以促进“老乡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东北电力大学 老乡会现象 影响 调查研究
一、 质的研究对象的确立
“老乡会”作为大学中一个民间的,自发性学生组织,是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可以说每个在外求学的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些“老乡会”的印记。“老乡会”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它的存在又需要什么条件,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这里我以东北电力大学为例,通过质的研究方法对高校“老乡会”进行了一些调查与研究,希望对上述疑问做出回答。
根据我对本校“老乡会”的观察与研究,我自己对“老乡会”做了如下概括(这里所说的“老乡会”是特指“大学生老乡会”)。“老乡会”,又称“同乡会”,它是由在校或离校的大学生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自发结成的学生组织,是大学中感情色彩最为浓厚的非正式群体。其主要功能是将一个高校或一个地区的数所高校的学生按地缘做划分,将其组织起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互帮互助并以此来强化地缘观念的组织。
二、对于“老乡会”研究的过程
本次调查研究我主要采取访谈法、观察法、收集实物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东北电力大学“老乡会”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确定研究对象以后,首先,我确定了访谈的对象:在各个院系抽取40名加入老乡会的同学,由他们推荐出两名在任“老乡会”会长,同时选取一名学工部的老师在他们空闲时对他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获取大量信息,取得第一手的资料。与此同时,通过对学校内“老乡会”活动的观察和查阅相关文献,在加以加工整理完成了此次调查研究。
三、研究成果
(一)、东北电力大学“老乡会”概况
1、发展历史
“老乡会”这一概念由何时而产生,在哪里首先出现,这以无从考证,这也是它的自发性与非正式性的特点所决定的。东北电力大学中出现的第一个“老乡会”也无从查找。但是,在我校,“老乡会”成员一般对自己所在的老乡会的历史有较为清楚的了解。我所访谈的40名同学中,有31个人能准确地说出自己所在的“老乡会”成立的年份,由哪一届的学长、学姐所创建,其中在这32个人中有12个人能准确而迅速的说出自己所在“老乡会”第一任会长的名字,甚至有个别的同学说起自己的“老乡会”可以用“滔滔不绝”来形容。
2、分布特点
东北电力大学现在有多少个地方性“老乡会” ?由于其非正式性的特点,我难以给出确切的数字。但是,据我的调查与了解,我认为,现如今本校至少存在着成百个各个地方的大大小小的“老乡会”。东北电力大学中“老乡会”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特点。东北三省“老乡会”数量较少,即使存在在成型的“老乡会”,组织也较为松散,成员数量较少。西北、西南以及南方地区“老乡会”出现分散与集中并存的的现象,也就是说他们大多会以省为单位组织一个“老乡会”除此之外还会以市或县为单位组成更紧密的一级“老乡会”。山东,河北,河南的“老乡会”数量相对较多,组织较为完善。而东南沿海省份,特别是江浙一带是“老乡会”划分最细的地方。
东电“老乡会”之所以会出现上面所描述的分布状况,我认为与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生源状况,文化风俗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老乡会”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且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自发性组织。东北三省之所以“老乡会”数量较少,或者即使有“老乡会”的存在,也鲜有人加入的原因就在于地理位置。东北电力大学位于东三省中部地区,距东三省大部分地区都不过十小时车程,这些省份的学生回家方便,不会也不愿通过“老乡会”这种方式解决思乡之苦,东北三省“老乡会”在本校中也似乎失去存在的意义。对于大部分西北、西南和南方省区来说,由于总体生源较少,一般没有条件按市、县组织“老乡会”,所以他们一般会以省为单位组织老乡会。但对于具有个别具有较多生源的市、县,他
们也会以市、县为单位组织一级更为紧密的“老乡会”。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区由于受齐鲁文化影响较大,较为重视礼节、宗族观念较为强烈(现在山东各地依然有很多祠堂,农村“续家谱”的现象依然普遍)有较强的乡土情结,因而这些地区的“老乡会”数量较多,组织也较为严密。而作为东南沿海的江浙地区一方面生源较丰富,另一方面经济发达,这些都为“老乡会”的细密划分创造了条件。
3、运作情况
较为正规的“老乡会”一般会有一个高年级或较有权威的人担任会长,负责组织各项工作。“老乡会”一般每年都会开展几次活动,如迎接大一老乡和欢送大四老乡,郊游等活动。活动花费一般采取集资的方式,有些“老乡会”迎大一时,大一新生不用出钱,有些“老乡会”送大四时,大四学生不用花钱,不同地方的“老乡会”活动出资方式不尽相同。
“老乡会”和学校的学生会、社团相似,也会在每年新生入学时组织“招新”。开学初也是每个“老乡会”负责人最为忙碌的时候,他们会在在此时撰写寻找老乡的启示,张贴于学校的各个角落。“我们在学校迎新的那几天尽可能多张贴一些寻老乡启示,因为那几天都有送学生的家长。家长比较注意观察学校的环境,看到有自己家乡的老乡会,他们一般会代学生与我们联系,然后视情况加入老乡会”一位受访老乡会笑着说。“那几天课真够累得,天气又热,我们不但要在新、老校区各个食堂和寝室楼底下张贴启示,还要随时观察哪里的告示被撕了或是盖住了,然后再贴上新的寻老乡启示,这样的工作得一直持续到大一新生军训结束,这段时间也是最容易找到老乡的时候”他回想那时辛苦的情形依然唏嘘不已。“不过,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收获,我们今年“老乡会”找到了18个老乡。看到大家开开心心的在一起用家乡话聊天,互相交流感情,我觉得我们的辛苦值得”他一脸幸福的对我说。
访谈期间,我从一位某地区现任“老乡会”会长手中拿到一份他所在“老乡会”寻老乡时贴的告示,全文如下:
寻找山东XX老乡
远离家乡数千里,来到这陌生的城市,带着喜悦和未知踏入大学校门。作为新生,你们是否会感到孤独、无助。来这里吧,这里有你亲爱的老乡,能给你家
的温暖,帮你驱赶孤独;这里有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帮你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难题。亲爱的XX老乡们,如果想加入这个大家庭,请联系: 陈同学:158xxxx8175
王同学:152xxxx0717
QQ群:115xxx237
当然,各个地区“老乡会”所张贴的启示内容不尽相同,但不难看出,情真意切是所有寻老乡告示共有的特点。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看到“老乡会”所张贴的告示,然后根据电话联系并加入“老乡会”的。还有一部分同学,在没来学校前就已经加入所在地区的“老乡会”,这一部分同学大都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就积极地通过亲戚朋友或在网上寻找“老乡会”,然后通过互留联系方式加入老乡会。受访的40名同学中有6人是在入学之前加入的“老乡会”,其中有3个同学告诉我他们开学报到时是被老乡接到的学校。“人生地不熟的,看到热情的老乡,听到熟悉的家乡话,感觉特亲切”一个受访同学如此形容。
(二)、东电“老乡会”存在基础
“老乡会”之所以在各个高校能够长期存在并具有普遍影响力,究其原因,它有存在的基础和适宜它生长、生存的土壤。
首先,“家”的诱惑,是“老乡会”存在的最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入学初,那些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面对不同地区,说着不同方言有着不同习俗的同学和周围完全陌生的环境,总会感到与周围有些格格不入,难免会心生惆怅,多少会有些想家的感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无论以前相识于否,熟悉的乡音一下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只有家乡的人才会给自己带来家的感觉,能安慰一下思乡之苦。乡情不设防,相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相似的生活经历,他们更容易融入到该群体中。而一旦融入到了这个群体中,他们聊得最多的事,也是关于家乡的,满口浓重的乡音叙说着自己的往事、现在和未来。
其次,独特的年龄结构,是“老乡会”存在的另一重要基础。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都是独自走出家门,是他们独立生活的开始,也是他们心理转型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独处异乡,远离父母,面对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急需有人为他们指点迷津。虽然学校中会有生活辅导员、带班可以给他们应有的关怀。但毫无疑问,他们对于来自师长的教导很
难产生共鸣。在他们看来,只有乡音才是最佳的良药,只有老乡会中的同学才与他们有共同的语言,他们对于老乡有一种异常的信任感。
最后,相对长久的利益关系,是“老乡会”存在的最现实的基础。在受访的40名同学中,有近30人明确表示要回家乡,最起码回所在的省工作。回乡后,老乡们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相比于普通同学,在同一地区的老乡更有优势,因为老乡在你踏上社会后便可直接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伙伴。相比其它组织,“老乡会”或许是最为松散的,但毕业后或许是联系最为紧密的。
(三)、“老乡会”对于东电学生的影响
老乡会作为校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学生组织,其存在对于本校的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1、“老乡会”的积极作用
第一,满足情感需要,缓解“乡思”之苦,稳定学生情绪。从一个生活二十年的环境中,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每个学生心中或多或少多会产生思想波动。同时,由于处于向成年人过度的关键的后青春期阶段,心中有时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而大学生中很多郁闷心情的产生又直接或间接地与周围同学有关,因而不便向周围人诉说。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以情感关系为纽带的“老乡会”便向他们提供了一个发议论,谈感慨的场所,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抒发自己快乐或痛苦。一位受访的女生对我说:“老乡会只要一有活动,我都特别积极,也特别兴奋,每次都憋了一肚子的话对老乡们说。我发现自己在大学中很难像中学那样在找到真正的友谊。我不敢,也不想将自己的心里话向周围同学诉说,感觉周围人都太假了。”
第二,沟通信息,思想交流,资源共享。“老乡会”的成员一般包括学校中各个院系,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同学,可以说在信息沟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老乡会”在信息传播中具有信息渠道广、信息量大等特点。虽然大一新生入学时,从辅导员、带班那里能得到不少信息,但那些信息一般都局限于本学院、本专业。而对于跨院系的信息,尤其是在正式群体中少传播或不传播的信息,在老乡之间则能通畅传递,凡是关于老乡的信息会很块在群体内传开。1老乡会能快速而又准确的传播有效信息,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王大清,《在校大学生同乡会的利弊思考》,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xx年6月第1期
一名受访同学在谈及“老乡会”对他的积极影响时他感慨颇多,他说“老乡会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往远了说,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是被调剂咱们学校会计专业的,来这所学校的理科生大部分都是冲着电和动专业来的,说实话,当时的感觉就是特失望。因为我在家的时候就联系上了我所在地区的老乡会,我报到时是老乡会的学长去接的我,当我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后。一位学长对我说,学校开设了实验班,只要能通过该班的考试,大三时就有机会转到学校任意的专业。当天,我就去报了名,第二天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考试,并顺利的通过。现在我在学校的实验班学习,如果不出意外,两年后我能在学校里任选专业。假如不是老乡会的话,我对学习对生活或许就失去了希望,我现在可能还在原专业浑浑噩噩的混日子。”除了这位同学通过老乡会顺利考上实验班外,其他受访的同学还告诉我在学生管理规定,二学历考试,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等考试中老乡会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老乡们会在第一时间为你提供十分有效的“内部资料”,当然这也为考试作弊等不正之风滋生了土壤。同时,每年的寒暑假放假时的车票,也都是“老乡会”统一购买然后发放给各位同学的,这极大方便了同学,同时老乡在一起结伴回家,又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2、“老乡会”的消极作用
第一,频繁不必要的交际,加大了学生的经济、精神压力。老乡会是以成员的感情投入、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为基础和保证的。大学生一般没有收入来源,花费一般来自家庭,少数学生还有奖学金和贷款。老乡会中盛行的请客,赠礼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囊中羞涩,却又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否则在其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过度频繁的活动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的同时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同时,大学生将很大一部分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用来参加老乡会的各种活动,势必影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业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老乡会”中所传递的某些不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具有消极作用。初进大学的大一新生在得到学长、学姐有益的启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比如,某些老乡会“教导”新生不要把学校的规章制度放在眼里,教他们如何应付考试,如何与老师“处好关系”等。这些,对于那些刚入学,信服老乡学长、学姐如神明的大一新生来说消极影
响是巨大,难以弥补的。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有些时候甚至出现个别学生不通过正常的组织与程
同时,“老乡会”的存在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序反映和解决问题,而借助于老乡的力量去处理的情况,从而扰乱学校正常活动。在校园内发生的很多群体冲突中,往往都有老乡会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极其有害的。
(四)、学校对于“老乡会”的态度
“老乡会”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的非正式群体,学校很难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并且,“老乡会”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上述一系列的弊端,严重时甚至会干扰学校正常活动秩序,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正常活动的开展。所以,本校领导和老师对于老乡会是持反对意见的,学校每年到“老乡会”活动频繁的时候,都会予以不同形式的干预。一位受访的学校学工部老师说:近几年学校中发生了几起用“老乡会”名义对同学进行诈骗的事情,所以现在我校对老乡会采取了一些措施。“每年招新时,我们都是小心谨慎的张贴告示,怕被学校逮到,老乡会的活动也大部分在地下进行。”一位受访的老乡会会长无奈的说。
四、总结与讨论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老乡会”亦然。我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和对此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者,我认为:学校不应对老乡会一棒子打死,而应该做一些工作,充分发挥“老乡会”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从以下来几方面入手。
首先,深人到学生中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化解其心理困惑。学校要防患于未然,及时了解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思想动态,努力帮助他们解决所面对的困难,排解他们心中的不良情绪,使他们及早适应新的环境和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争取做到,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老师和组织,而不是老乡会,避免他们过度依赖老乡会的情况。
其次,正面教育、积极疏导。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必须坚持说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指明方向。使学生明了真善美与假丑恶以及是非观,自觉提高认识,打破狭隘的老乡观念,提倡五湖四海的广泛团结和友谊。2 2 刘志军,《对大学生老乡会的引导与管理》,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20xx年第1期总第三十七期
最后,针对老乡会存在的弊端,学校应该主动加强对它的管理与引导,但绝对不是强加控制。学校通过对“老乡会”的管理能及时地掌握学生中出现的情况,从而能尽快处理学生中出现的矛盾,做好疏导和解释工作,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样,合理的规范与引导,也会使“老乡会”逐渐步入正轨,逐步成为大学校园中的正式群体,为构建“和谐东电”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大清,《关于在校大学生同乡会的利弊思考》,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xx年6月第1期
[2] 刘志军,《对大学生老乡会的引导与管理》,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20xx年第1期总第三十七期
[3] 王效仿,《大学生同乡会的社会学思考》,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4]陈贵虎,邱菊《大学生同乡会的社会学思考》,新世纪论丛
第二篇:研究论文
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主题词:(1)兴趣(2)情感效应(3)心理优势(4)学习环境
内容摘要:在倡导英语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和能力的今天,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死抓”应试教育而不肯放手,忽视学生的直接体验健康情感的培养、忽略学生个性差异和教育教学方法上的灵活多样性和策略性,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学习情感淡漠,动力不足,形成了初一稍有兴趣,初二兴趣不佳、两极分化严重,初三不感兴趣、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局面。如何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已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应给予充分关注、并需进一步认真研究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兴趣与英语教学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和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强调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句话是对兴趣作用的高度概括。一个对英语学科怀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会把学习与研究英语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孜孜以求长期不变,甚至终生不移,最终有所建树。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做方能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毕,趣犹
1
存”,让学生爱学、乐学呢?
二、关注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 使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达到未雨绸缪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把社会和学校老师向他们提出的要求变为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或把他们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动机充分调动起来。为此,我们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这是我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更新观念、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精心设计并优化每堂课,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宽容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环境,有效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促成其心理优势,最终使之自觉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使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拥有生命之水
面临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英语教师必须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研究者转变,要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者,并为之提供英语学习的宽松环境、营造愉快的气氛,以有效地培养其兴趣、激发其潜能、促成其个性健康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与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方能能消除教师自身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不利影响,诸如“喜优厌劣”、批评指责过多,眼神缺乏亲善力、知识面狭窄、教法陈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等。
1.要具有极大的工作热情。热爱教学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只有具有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对教育工作产生极大的热忱,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开拓创新。相反,一个教师若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没有对工作的极大热情、积极负责的责任感,看到学生漠
2
不关心甚至产生厌恶情绪,走进课堂心灰意冷、漫不经心,那就不可能了解到学生地爱好、潜能、个性及内心世界,也不可能会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其结果也必然要失去学生的信赖。
2.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英语是语言课,同时又是工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靠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交流情感,同时要靠语言这一工具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已经教师深思熟虑而达通顺流畅、到位得体而又赋予特色的语言艺术,应该充满趣味和幽默感,使课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前苏联教育家马克连柯说:“只有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语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运用上能做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就变成一个有技巧的人了”。
3.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中,我们尤其要强调研究性学习、彻底打破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互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而又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过去那种让学生打开英语课本单调枯燥地背诵单词、句型、课文以及机械重复地做操练、甚至教师包揽课堂而独唱式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诸如每天上课着装要有主持人一样的服饰格调、组织教学开头要讲究有悬念、结尾力求能“妙笔生花”、深入研究教材并做教材的鉴赏者和探求者、研究学生并真正地做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并把他们当作自己教学创新的合作伙伴。
四、重视情感效应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中学生的情感,其最大特点是直觉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不断的进行情感交流,充分把握并利用其积极因素,重视“情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持久兴趣,进一步发展其个性及思维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
3
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1.首先要熟悉了解学生。医生就医,首先要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那么作为教师要想教好学生,也应当首先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基本情况,并不断地与之交流、适时加以正确引导,与之建立起积极健康而又深厚的情感,方能进一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自己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课堂教学也才会有真正的反思和有效的自控乃至积极性的评价。
2.要尊重关爱学生。“爱是教师艺术的基石,爱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教师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和伙伴,这是师生情感协调,形成默契的基础,进而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促成教学双边诸如融洽而又和谐的师生关系等诸多积极因素,进一步点燃他们对英语学科热爱、对老师崇尚的火花,最终使他们由喜爱教师到钟爱教师所教的英语这门学科。
3.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褒”少“贬”。心理学家明确指出:人具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其中“社会尊重”需求最为高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因此,教师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学生,避免以学习、性别、家庭、相貌等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任何偏见,不但不能“喜优厌劣”,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深刻意识到一个小小“竖拇指”的效力,并把marvelous,ok,good,great,excellent等时刻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时不时地当作小礼物一样分发给学生,使他们在情感上能不断地获学习上的动力。
五、潜心研究并优化教法、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4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然贵在得法”。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授布鲁纳认为:如果能找到合适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条件,就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目前,课堂教学仍是大多数地方英语教学的唯一阵地,而初中阶段又恰是学生心理活动由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潜心研究教材、不断优化教法和学法,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一切积极因素,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重视新授课的导入技巧诱发英语学习兴趣。“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在潜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上课,尤其是新授课,如果教师一开始能用简洁有趣的语言或富有启发性的表情、动作造就悬念,或创设“惊疑”情境、有意设置“冲突”,就会轻松地诱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引入“索趣、探异思维”之境地。①、故事导入。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最爱听用浅显英语所讲的故事,一旦他们发现自己竟能听懂故事的大概情节时,就会表现得异常兴奋。在教学JEFC BOOK III L111时,教师一进教室就可向学生说:“Now,I’ll tell you a story. Once there was an old tiger...”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会被吸引过来。接下来,教师借助表情、手势、挂图、幻灯完整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并告知学生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全部内容,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不愁被引入对文中词句的深入探究之中。②、设问导入。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习思考的源头,在平淡无奇处恰当设问质异,可将学生引入求知境界,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JEFC BIII L86 时,倘若教师开口设问:“Have you been ill?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回答:“Yes”,但心里也都会在嘀咕:老师干吗问这么个问题?教师接着发问:Have you ever heard of the kind of illness that comes and goes quickly?问题看上去似乎有点儿怪,学生不免也会惊讶: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有来去匆匆的病呢?教师继续以神秘地口吻发问:If yon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is kind
5
of illness,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OK? 教师如此一惊一奇地设问,何愁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不浓厚?③、动作导入。教师奇思妙想的设问源于对教材地潜心研究,有时也可虚张声势、情景表演,将学生引入佳境、激“趣”导学。在教JEFC BII L87时,宣布上课喊过立起,学生坐定之后,教师起先一言不发,只是面带焦急神色在口袋里、讲桌上东翻西找。学生立刻就会意识到教师是丢了什么东西,当教师告诉他们I can’t find my pen . It may be in one of my pockets.并将之板书出来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语言点,于是便会兴致勃勃地与教师一道“找”起东西来。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式的导入。JEFC BⅢL78是一篇有关“世界人口”的简明科普文章,没有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情节,学起来是有点儿枯燥乏味感。一上课教师可先让学生做一道数学题174×60×24= ?学生不免会顿生疑惑:教师搞什么名堂,英语课上怎么让做数学题?不过疑惑归疑惑,争胜心还是能占上风,答案250560被快速算出来了。当老师告知他们这个数字正是全世界一天之内出生婴儿的数量时,他们几乎是个个都睁大了眼睛,“Oh!”“Ah!”“So many!”唏嘘不停、惊叹不已。接下来老师又问:“Oh,it goes on .What will the world population be in 6oo years?学生便会兴趣更浓,争先恐后地找答案,有的竟然动用了计算器找到了54872640000这个巨大的数字。教师接下来一边用“What will the world be then?”继续发问,一边放起了录音。 “stand room only”这个关键词被他们牢牢地记在了心底,同时也引起了他们对世界人口危机大事的关注。
2.坚持启发教学降低教学难度 保持学习兴趣。孔子曰:不愤不启,不启不发。既然当前大多数地方初中英语教学的环境还只限于课堂,那么,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多动脑子、又多做文章,要进一步优化教法,使得课堂教学大容量、快节奏,难度低、效率高,要善启多发、促成师生互动,这是发展学生兴趣和个性,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①、适时“点
6
划意群”增进理解诱发思维兴趣。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过程,教师不能搞一言堂,否则就势必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有启无发或不易发、甚至不敢发,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如JEFC Book II L11课文第一段: Everyone in China likes Mid-Autumn Day. It usually comes in September or October. On the day everyone eats mooncakes. A mooncake is a delicious, round cake. It looks like the moon. 在教学第一句时,教师若在Everyone in China下划一线,不需讲解,学生便能理解“in China”是后置定语。在下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一鼓作气用总结性的语言对“Mid-Autumn Day ”做相关知识的介绍以实现对此句的全部理解和更多的信息输入。如Yes.Mid -Autumn Day comes earlier than 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 comes in September or October. But the Spring Festival comes in January or February. 如此有素的语言点化与训练,就不难促成学生活泼有声的语言实践,不但会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增进学生对句意的理解,而且还能十分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启发发散思维 择机集中索趣。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材编排有序,难点分散、词汇重现率高, 这给教学提供了方便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倘若能合理的利用教材内容优势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不仅能培养学习兴趣,还可实现“集中识词”。如JEFC BI L41 Jim's Family Tree,当学生知晓了Jim is Kate's brother. Kate is his sister. Mr. Green is their father. Mrs Green is their mother. Jim is Mr and Mrs Green's son. Kate is their daughter之后教师若能择机发问:Who is Jim's son? Who is his daughter?学生情绪激昂、兴趣提速。一部分学生会因词汇量的限制急不可耐地用“汉语”作答,大多数学生则会争先恐后地“翻书”、“查词”求解,教师此时只需简单的板书出这些学生们想知道而尚不知道的生词,便能使他们瞬时铭记在心;倘若教师有意识地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这些词造句,就能轻松达到“集中识词”。如Mr. and Mrs. Green's father is Jim and Kate's grandfather. Mr. and Mrs. Green's mother is Jim and
7
Kate's grandmother. Mr. and Mrs. Green's sister is their aunt. Mr. and Mrs. Green's brother is their uncle. Jim's (or Kate's) son is Mr. and Mrs. Green's grandson. Jim's (or Kate's) daughter is Mr. and Mrs. Green's granddaughter. ?...如此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启发思维练习,学生学习就会轻松愉快、内心也感到非常充实,因为他们感到一下子学会了好多东西,自然也会喜形于色。
六、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发展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课,课堂教学终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无论容量再大、节奏再快也未必能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语言需求,因为语言与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所说的那样:“课内(所设置的情境)不管如何逼真都是假的,只有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才能真正掌握语言”。因此,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语言水平的第二课堂活动,创办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英语乐园,不仅是弥补课堂英语教学环境不足的最直接举措,也是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施展才干、体验成功、进一步发展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开办校园“英语角”活动
为了使得学生能将课内所学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应用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在校园某一固定场所设定“英语角”,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尽情学说、学用英语的环境亦是一个可行而且十分有效的举措。“英语角”里要有外籍教师或本校高素质的英语教师组成的专家咨询服务台,以随时排除学生所遇到的言语困难。具体活动要有明确的要求,但不宜太高。如“能用英语表达的就不说汉语”;“师生发言权充分民主自由”,即:教师、学生均可就某一话题发表观点和看法。开始阶段可能会有不少学生心存畏惧,教师要不断地“鼓励”他们开口:一个汉语句子里加有
8
一两个英语单词——“不错”;一个英语句子里加有一两个汉字——“很好”;能完整说出一个英语句子——“非常了不起”;能用几个英语句子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非常棒”。总之,教师要力求能给学生一个愉快、开放的环境,使学生心态自然平静、学说英语变为自觉行为,那么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就能渐渐发展、浓厚起来。
2.继续加强传统课外活动项目营造良好学习气氛
目前,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在英语课外活动中使用的手段已较为先进,如组织学生看英文电影、电视节目,收听乃至举办英语广播,但大多数地方初中只能进一步强化形式多样的传统课外活动项目来营造校园英语环境,效果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如进行英语书法、听力、演讲、小品表演、品文欣赏或写作等各种比赛,举办英语故事会、辩论会、英语晚会、英语墙报、手抄报等。这些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英语学中用、用中学,施展才华、体验成功的契机,在他们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必将发挥其应有的催化和润滑作用。
结束语:一个人的兴趣不仅天生就有,更重要的还要靠后天的培养。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及时注意到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发展历程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无疑将会使自己的教学事半功倍,进而也会彻底扭转初二兴趣不佳、分化严重,初三无兴趣、中考不理想的局面。如果广大中学一线英语教师都能这样行动起来,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打破“费时多、见效慢、效率低”的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必将为期不远。 参考书目:
1.张金保、张凤辰编《学会学习》黄河出版社1997.6
9
2.孙少强《家庭教育心理学讲话》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9
3.张艳华薛松奎责编《素质教育观念》2001.7
4.张思中《张思中外语教学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7
5.王曾选杨大楔《中学英语教法讲话》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5
6.李发仁《独生子女教育指南》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5
7.中学英语报刊(1996—-2007)
10
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研究论文
马集镇中学
11 玉秋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