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作文新思维_ Dincyfeng

时间:2024.5.4

GRE作文新思维Dincyfeng

contents

Preface............................................................................................................................... 3

GRE作文新手进阶面面观——AW综述 .......................................................................... 5

对流行说不——GRE作文常见误区总结 .................................................................................. 19

『姊妹篇之一』领略GRE作文思维发散的艺术——兼谈issue十大破题策略

.............................................................................................................................................................. 30

『姊妹篇之二』杂谈GRE作文的严谨性——请给argument多一些尊重 ........... 50

难题的解读和思路 .............................................................................................................. 51

从辛普森世纪大审判说survey ............................................................................................ 60

Argument中非传统的一些另类错误 ................................................................................... 68

argument在issue中的应用 ................................................................................................. 71

【FINAL篇】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对GRE Analytical Writing本质的终极探究 Issue篇 .......................................................................................... 74

argument篇 ........................................................................................................................... 98 感想和致谢篇 ........................................................................................................................... 128

网友精彩评论集 .......................................................................................................... 132

2

Preface

这不是一本讲述如何速成的书,也不是一本传授技巧的书。虽然在有些方面会讲述最基本的流程,但是更多的时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思考方式和本质上带来对AW观点的改变和启发。

如果要说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我想先从我一直所在的GRE作文版谈谈我为什么在论坛这个地方一直做下去。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追求的都是速成、技巧,甚至是投机。这样的态度也在AW中明显的可以感受的出来。盲目的迷信机经、投机的想依靠背范文来得高分、固定而陈腐的模板??等等等等??引发了许许多多的悲剧。

同时,尽管有很多前人的宝贵经验,但由于以讹传讹,存在着对AW理解的很多误区。一味追求大词、好大喜空的长难句、盲目的追求篇幅??等等等等??同样引发了很多令人扼腕的事例。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I can make a difference.

改变大家的对于AW的正确认识,引导他们从更为合理的和理智的方向去思考AW,思考从AW中获得的收益。引导他们去认识什么才是AW的真正要求,什么 AW要考的本质。 更重要的是,学会不盲从于别人的观点,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计划,学会独立而理性的思考,学会DIY。就如同《太傻十日谈》里面最核心的观点一样,让人们DIY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比AW本身更有价值的东西。

在这一切的一切的现状面前,我希望看到改观。我希望看到踏踏实实的学术讨论,看到浮躁风气的消失,我希望看到独立思考打破常规的勇气,看到以讹传讹的误区不再出现。

当我把这一系列的观点通过一个系列文章和一系列的学术活动表达出来,引起了大家的反思和争论,从此以后或多或少的走出了那些陈词滥调的经验和人云亦云的误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纵然耗费了我巨大的心血,耗费了我海量的私人时间,但是我依然乐此不疲,因为我在做一项崇高的事业。我希望能够或多或少改变一个时代人们对于AW的看法,能引导人们从最根本的地方去提高AW的水平,能引导人们去思考AW的本质、去思考DIY的本质, 甚至是人生的本质。

我不在于别人对我的努力做出的看法,对我的文章持有何种态度。因为我能明显的感受出来,在我当值的时代,作文版的风气在变化,大家的思考方式在变化,大家对于AW的态度在变化,无论程度有多或者少,我改变了一个时代的思潮,这就是我自认为的一个巨大的成功,做出这样的成就的喜悦只有我一个人能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这样的成就给了我巨大的内心

3

满足感,这是任何人的赞扬和评论也无法比肩的。

这就是我这本书的最大动力。现在,我希望这样的改变,能够从GRE作文版走出去,通过这本书的形式影响更多的人。我知道很多事情并不容易改变,但是有着这样一个愿望,无论我这次尝试成功或者失败,我都是在做一项崇高的事业,我在传承一种伟大的太傻精神。

Starting from this book, now it is the chance to make that change.

至于本书的各个章节,是我在这一年多的版主经历中最深刻的感触,这些内容不一定是真理,但是其中所反应出来的对于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打破传统的勇气都是很有价值的。

第一章所作日期较早,内容也较为粗浅,但对于还没有入门的朋友来说,是一个最初步的指引。而在之后的过程中,也许会因为各种以讹传讹的说法影响走入一些误区,这时可以回头来看看第二章对于误区的分析,这些误区是在我一年多的经历中看到最典型的一些例子,有着足够的代表性。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最有内涵的部分之一,分别是对于issue思路的引导和对argument思路的引导。这个部分可以在对AW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再来阅读,思路部分是AW中最美的艺术。

第五章是对AW本质的探究,是本书最核心的部分,这一章是建立在之前几章的思考基础之上的,从ETS的官方文件出发,回归最原本的写作本质的要求,建立一个思考AW的新体系。

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任何结果或者答案,而在于对AW探寻的过程和其中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希望读过本书的朋友,都能够和我一样,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DIY。

这个版本只是一个最初的版本,难免有不足和缺陷的地方,望读者多提意见,以后有机会将会不断做出完善和改进

Dincyfeng

5/24/2009 武汉大学

4

GRE作文新手进阶面面观——AW综述

GRE作文全称为Analytical Writing,我们通常称之为“逻辑写作”。在中国大陆参加考试的考生一般参加的是GRE split test,即作文与笔试(verbal)是完全分开的两个部分。

作文分数的目标

很长时间以来关于GRE多少分够用,作文多少分够用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我的观点是,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最好还是尽量提高文书写作能力,这对之后写PS,CV都是很有好处的,运气好的话教授也许会被你的PS打动(尽管概率很微小)。飞跃成功之后写paper之类如果写作能力不错的话也是比较占优势的,毕竟在美国读书写paper是很寻常的事情。不要指望到了美国再去锻炼这些能力,这肯定是来不及的。而在去美国之前,你几乎再也不可能如此认真的去专门练习你的文书写作能力了。

问题是似乎大部分人都不属于这个范畴

很多次看到有版友发帖担心自己作文考的不好想取消笔试,实际上作文分数可以不用那么在意。一般来说只要V+Q分数还不错(1250到1300以上),作文只要不是太低学校一般都可以接受的。很多学校甚至都没有最低线,理科的话3.5分就到可以申请的底线了,文科的话要求会高一些,但是4.5分一般也够底线了。(很多文科对文书写作要求还是很高的,具体要求还是到对应的院校官方网站上查询)虽然作文不好对某些学校某些专业确实会有影响,但是作文在申请中确实不是那么受到重视的。试想GRE本身在申请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及不大,更何况是期中的一个部分呢?至于能申请到什么学校,这个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你的本科学校排名,专业排名,推荐信的质量,专业申请出去的容易程度,GPA的高低,发表论文的情况,TOEFL成绩,PS写的好坏,你在国外的师兄师姐的口碑,运气等,可以控制的因素很多很多,作文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部分。

所以作文无论如何至少要达到3.5分以上(理科),最好是4分甚至4.5以上,这样不会让各个高校不至于因为你的作文分数而拒绝你。

要达到这一点的话,就要求issue至少写到3分以上(一般中国学生的argument会写的比issue要高),这还是一个比较容易达到的分数的。

机考时间及准备时间问题

对于很多新手来说报名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机考时间

先说说准备GRE的时间,流行的说法是4到7个月,其中也包括作文的时间,一般来说是

5

选在笔试之前的两到三个月,比如6G选在3月或者4月初机考,10G则选在8月份机考。 由于GRE现行的考试形式是split test,即作文考试和笔试是几乎没有关系的。考作文可以完全不懂红宝单词,只要6级单词就够用,如果熟练运用托福单词那么在单词层面上这就足够你写出一个好看的分数。

作文一般是独立准备的,所以流行的做法是在留出1到2个月的时间准备作文(至少一个月)的前提下,日期定的尽量的早,以便于给笔试留出足够的时间。实际上作文的难度是绝对不亚于Verbal的,作文同样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的项目,所以时间允许的话还是尽量早作安排。很多人会问作文之前需要做什么,一般来说把红宝书过一遍就可以,类反填空之类大可以放到考作文之后。期间可以看看阅读长难句作为调剂。有时间精力的可以去上新东方,但是一定要考虑上新东方的时间和机考时间的安排。可以选择7月底考完作文之后上新东方,这样作文就要靠自己复习。或者是上7月的新东方然后机考选在8月底9月初。

这里说一个在前一阵子报名时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都喜欢往月末报,理由是ETS每个月初都会更换题库,而月末的时候机经会比较准确,于是每年3月底和8月底的位置总是格外的抢手。

但实际上月末机经论是没有任何可以考证的来源的。ETS肯定是不承认的,因为这只是中国学生的专门对付那个禽兽机构的特别方法。所以只是中国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为了考证这个规律我把太傻寄托最近一年多关于机经的帖子全部翻过一遍,没有找到可以查证的源头。基本可以断定这个只是以讹传讹罢了。从我整理过的机经来看(见置顶机经贴),机经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不是说一到月初就立马变化的。而且一般来说练习作文主要还是以总高频为准,一般命中率会比较高一点。所以完全不必报名的时候一窝蜂的挤到月末去考。

对新东方作文的一点个人看法

实际上市面上的参考书完全已经足够我们在不上新东方的情况下应付作文了。就我个人而言新东方的作文课我是没怎么听的,因为感觉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参考书已经涵盖了新东方讲的内容。况且我一向认为作文不是靠教出来的,你考的高很有可能是因为你基础好思想也不错而并不是依靠所谓的技巧(当然我承认argument还是有一定技巧的)。所以那些先考作文再上新东方的考友不必担心错过了什么。更何况如果你一字一句的照着新东方的来的话(比方说新东方给的模板),那么很容易被判作雷同。

作文的评判标准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因为谁也不认识ETS的考官,只能靠官方给的一些评价标准。

很多考生最后出来的分数往往会很意外,考的好的会觉得是因为抽到了高频,考的差的就归结为人品不好,或者说是过分依赖于机经。

6

解决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一点,ETS是怎么判分的

一直以来关于E-rater的传言也是沸沸扬扬,在这个问题上官网的反应是,不依赖E-rater,GRE作文判分是依靠两个人工去判分的,分数为两个人工判分的平均值,如果分差超过一分则会由第三个考官评分。但是前一段时间G版的一个没收到笔考准考证的考友的作文却被判作雷同,这个事情还是证明了E-rater的真实存在性的。那么E-rater到底在评分中占多大的比例以什么样的形式参与评分还尚待考证。以ETS的口吻,GRE考试中机器只是一个essay-similarity-detection,而并非是用来判分的。对E-rater的具体说明我会在另一个帖子给出。

实际上评分的标准我很赞同我一个在宾法的同学的看法,那就是除了6分以外,其他分数都是很难预测的甚至是不可能预测的。对于issue题库中的244道题,ETS对每一道题的评分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个评卷人只负责评改一道特定的题,各个题目之间的评价标准自然会有一些区别。一道比较容易下手的题目你写的很好,但是其他人如果都会写的很好,这个时候分数就显然会比你的预计值低。因为你的分数不仅仅是你自己的水平决定,同时也是由其他test taker所决定。所以再不要奇怪自己的作文明显比4分的范文写的好而最后只得了3分。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翻翻很多谈AW经验的帖子你就可以看到很多经验之间的冲突,比方说估计自己可以拿到5分的最后只拿到了4分,而觉得自己考的一般般的最后拿到了5分甚至5.5分。

下面一个是字数问题

看见很多人发帖问作文字数应该写多少,这个问题在很多作文书里面都有写到。但是问的人仍然是很多。实际上ETS从来就没有任何的关于字数的要求,只要意思表达清楚了,逻辑链接清晰了就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从ETS给的范文来看,1分到6分的作文从篇幅上同样大致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所以篇幅上能尽量写长的分数至少会有一定程度的保证。至少不会让你的作文因为字数而影响分数。

从范文上来看要拿到一个高分issue最好到550,argument一般要写到400。一般来说也只有到这个字数才比较容易把你的所有意思表达出来。

初期作文如何下手

这个恐怕是新手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很多人刚开始准备作文的时候会很迷茫,不知道该从什么方向下手

不得不承认的是GRE作文的难度决定了我们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确实存在着一点点的恐惧感。最明显的就是篇幅问题,写惯了四六级的不到200字的作文突然升级到45分钟写500到700字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有托福底子的话似乎会轻松一点,但是也会有点不适

7

应。

首先是重心问题,对于时间不是很够的考友来说,把argument放在首位会是比较好的选择,毕竟argument和issue比较更注重思想,而这刚好是中国学生的强项,比较容易在短期之内收到成效。所以中国学生的argument一般也会比issue高出0.5到1分。这个时候的策略应该是保argu争issue

而对于时间比较充裕的考友们来说,开始时候可以从issue下手,比方说现在开始练习作文的10G朋友们,可以把argument缓一缓,因为这个在短期之内还是比较容易提高的。而且先解决对语言比较高的issue之后,用issue的语言来对付argu就会觉得非常的爽。不会觉得没有话说。

确定重心之后下面就进入较为实质性的阶段了,要说提高写作的途径是什么,千变万变离不开的前提就是多读多写,也就是多积累多练习。离开了本质一切所谓的技巧都只是空中楼阁。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积累如何练习呢?

这个问题很同意kizen的看法,一上来就狂写的人总是不够理智的,特别是在写第一遍issue和第一篇argument的时候会觉得很难受。AW真正提高的部分还是在你写作的过程中,但是在此之前看一定量的书还是很必要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积累到一定的量之后写几篇,从写的几篇中找自己最薄弱最需要加强的部分然后想办法解决,最后一个月左右进行模考训练

很多人一直在积累,一直不敢写,结果消耗了大部分时间,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克服对于作文的恐惧心理写几篇还是蛮重要的。

但是下笔写作文之前,要解决几个问题,一个是了解ETS的作文要求,一个是语言和例子的积累。还有一个是熟悉题库以及分类

关于作文要求,新东方剖析的其实已经不少了,市面上各种各样的作文书也涵盖的差不多了所以要做的就是上一个新东方或者是买基本作文书入门一下。以便于大致了解ETS要考什么东西,考的是什么形式,范文是怎么写的。完成了这一步,就算是走过了AW准备的第一步。

但是要注意到一点,就是新东方和市面上各种各样的作文书也只是他们对于ETS的要求的解读。真正制定游戏规则的是ETS。

再就是语言问题。中国学生总是觉得issue会比较的困难,和在语言上的缺陷是很有关系的。就我改过的一些作文来看,很多时候作文里表达的意思和作者本身想表达的意思存在很大的偏差。要说语言要求其实并不需要很高,达到可以不限制自己的思想表达就好。但是这一点

8

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达到的。我也不好多说什么,因为个人觉得这只能靠多看多背多积累。

很多版友就会问了,积累的话从什么地方下手呢?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弄清楚ETS要求的是什么,实际上GRE是为了到美国读研究生的人群而设立的,英语的要求的偏重自然和托福雅思之类不同,可以说就是学术英语的测试。无论从词汇量,阅读的长度和难度,还有作文的高度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我们要靠近的方向应该更倾向于学术英语。ETS要求的语言风格也就是冷静,公正,客观同样很适合这一点。

那么想一下周围什么东西是学术英语。不可否认science, nature之类都是很好的模仿材料,但是那些东西恐怕一般都没什么耐心读下去。再细心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最好的学术材料就是GRE自己,比方说GRE阅读和填空,甚至是ARGUMENT的题目,都是很好的源泉。熟读这些材料,比方说杨鹏的阅读长难句,对于自己的写作积累都是有莫大好处的。

但是我个人却是不太赞成过多的把这些晦涩的东西带进GRE作文的。

在论述我的观点之前先弄清楚GRE阅读是怎么出题的,一般来说是普林斯顿那些学英美文学的教授们把一篇很长的学术文章通过压缩变成大概只有几十行那么长的阅读理解,所以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句式上都是及其的浓缩的。句子填空就更不用说了,那是典型的逻辑填字游戏,非常的浓缩而且比阅读长难句更加晦涩。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句子确实保证了学术性,但是却大大提高了我们模仿的难度。句子写长并不是很难的事情,稍稍加几个从句就可以很轻易的写到60个单词以上,我没事干的时候曾经练习把句子写到100个单词以上。但是比写长句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我改过的一些文章在这个方面遇到的问题非常的严重,很多长句就是为了写长而写长,里面的逻辑联系倒是非常的松散。要弄清楚我们写长句是为了表达严密的逻辑联系的,而不是单纯为了写长而写长.

在基础不牢靠时间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想要模仿这样的长句(大量插入语,倒装之类),很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失去了原来自己的表达习惯,转而写出了大量这样的冗长的句子。试想评卷老师改到这些地方的时候会怎么样评分呢?

然而我却非常赞成在写作文之前多看看阅读长难句。

这似乎是一个paradox,但我上面一段只是说不要模仿阅读长难句来写文章,我之前的风格就很接近这样,但是那样的句子写起来费时间(因为同时也要保证其中的逻辑联系),导致我的issue一直严重超时,要知道考场上只有45分钟,所以不要过分的精雕你的语言。阅读长难句不是用来模仿的,而是用来找感觉的,因为阅读长难句本身风格就和平时读的很多文

9

章迥然不同,而我们需要的写作风格也是这种风格。另外读多了阅读长难句之后在文章中适当加一些30到40单词的长句子,长短句结合也是很出彩的。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阅读能力的提高使得在看范文的时候比较的省力。多看范文同样很可以培养感觉的。

另外也有很多其他的材料可以作为提高语言的材料的,比方说新概念4的一些经典篇幅,一些参考书上的优秀范文的很多很好的用法都可以拿来用,只是在使用这些大家都可以用到的东西的时候要尽量避开雷同探测器就好。

例子的积累

关于例子的积累我们先从ETS的要求来看一看

实际上ETS的要求就是全人类关于写作的基本要求,例子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能支撑观点就可以。从考官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评卷人都是文学背景出身,所以在提到一些专业学术的例子的时候要有必要的说明,比方说你在写一个例子的时候提到了牛顿,但是你并没有介绍牛顿是谁,那么在评卷人看来你在用一个他不了解的人在论述你的思想,他也就不能确定这个事例是否能够很好的支撑你的观点。反过来,你在例证的时候加入必要的说明,比方说在提到居里夫人的时候就可以说她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为人类做出了多大多大贡献,你举的人比较权威,那么她说出的话自然也就比较权威,从而就可以证明你的观点了。

弄清楚例子的要求之后就很好找例子了,身边的事例都是可以成为例证,上网找(比方说维基百科)也行,另外合理的编造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要注意一点,在西方文化中所有的例子都只能被看作为个例,无论例子给的有多少,都只是个例,不能严格的阐述问题。所以要尽量避免大段大段都是例子,毕竟逻辑论证上也是不可缺少的。

接下来是熟悉题库以及分类

一定不要小看了题库的分类,这对掌握整个issue的精髓是很重要的一环,分类分的好的话可以大大的减少联系作文的数量和时间。因为同一类的题目无论是从破题思路上还是选取事例上都是可以互相借鉴。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尝试着自己分一下类,这对熟悉题库是非常好的,觉得时间不够的话也可以参考一下各类参考书和网上的分类。同时熟悉题库也可以更清晰的看出ETS的出题思路和风格。

分类之后可以兼顾高频选取练习的题目了,一般时间允许的话issue最好写到高频前40篇(兼顾分类),argu模式比较通用一点,10到20篇也差不多了。时间不够的话最好写到I30篇,A10篇以上。A相对来说拿分会高一些,千万不要轻视了A。

10

关于机经

机经, 应该说是抓住了ETS在选取题号的时候不能做到绝对的等概率分布的漏洞而形成的。一个随机抽取题库题目的系统,应该是要保证每个题目抽到的概率大致相等,但实际上在相近的时间段之内ETS抽取的题目具有相当高的重复率。而且在高频段回头率高的很是可观,基本上前40题出现的频率总和就已经超过了二分之一、感恩于前辈机经的示范,于是大家在签订了保密协定之后也都心照不宣的公开了题号,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就形成了现在的“机经”。

要说在GRE写作中,ETS是大大方方的把全部题目都公布了出来的,但是要把这些题目都写一遍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只能挑选其中的一些题目练习,但是应该挑选哪一些题目练习呢?当然最好是考试中最有可能出现的题目了,这个时候就是机经派上用场的时候了,它可以告诉你什么题目是出现频率是最高的。经过无数前辈的亲身经历证明这个策略还是及其有效的,大部分人只要不是人品太差都可以碰到至少一道自己写过的题目。当然机经这个东西也不能全信,虽然有了机经大家考到写过的题目的概率大大提高,但是总还是有一部分比例的考友没能碰到的,所以最重要的的还是要提高自己的写作实力,机经只是提高考试分数的策略之一而已。

一般来说issue的机经会比较的有用,而argu的机经则不是那么的集中,倒不是因为issue高频集中一些,而是因为issue是二选一,比方说一个写过高频前40的人在一选一的考试中碰到写过的题目的概率是50%,那么在二选一的issue中碰到写过的题的概率就是75%,这个频率就是相当可观了。而argu的机经从人民群众的反映来看用处不大,所以argu的提纲最好是全部写出来,这样会保险一点点。

这里还有一个需要提醒的地方,就是刚开始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把最高频写了(比方说高频前15),因为最高频是在考试中很有可能碰到的题目,不如等中后期练的比较熟练了之后再来写,这样考试中碰到了也会更有把握一些。

考前模考可以选取高频前30篇或者40篇issue(当然也要兼顾各种大的分类),10到20篇argu在AWP1.73中练笔(最好不要用word或者文本文档txt),当然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可以视实际情况适当制定练习的数量。

GRE作文资料的选择问题恐怕也是新手们最关心的了

市面上的作文书一般是这么几本(至少我没看到其他的)

11

《GRE写作》 孙远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GRE/GMAT 写作技巧及范文 80篇》 Mark Alan Stewart 科学出版社

《北美GRE范文精讲》 Mark Alan Srewart /修锐 张雷东 世界知识出版社

《GRE作文大讲堂》 韦小亮 群言出版社

《猴哥GRE写作满分教程》 气象出版社

《GRE写作教程》 新东方黄皮教材

《GRE写作 5.5 Argument 篇》 李建林 外研社

《GRE写作 5.5 Issue 篇》 李建林 外研社

《GRE写作 100篇 Argument 篇》 钱坤强 外研社

《GRE写作 100篇 Issue 篇》 钱坤强 外研社

下面详细的讲一讲

《GRE写作 100篇 Issue 篇》

好书

特别是对于issue达到一定层次的同学来说,前面的讲解会让你对于AW的理解又精进一个层次,后面的范文风格和北美范文截然不同,个人更喜欢这本书的范文,感觉写的比较有新意。但是范文部分也没有太多除了范文之外的讲解,略显得遗憾。

《GRE写作 100篇 Argument 篇》

鸡肋型书籍,前面的内容跟issue篇一摸一样,后面就是清一色的范文,没有太多新意。 《GRE/GMAT 写作技巧及范文 80篇》 Mark Alan Stewart 科学出版社

写北美范文的那位先生写的另外一本书,所有的文章全部来自于北美范文,只不过多加了一点讲解。

这本书的视角大概是从美国人的角度写的,如果对AW的理解比较精进了可以看看美国人对于AW的态度是什么样子的。

还算不错的书。

《GRE写作教程》

俗称新东方的黄皮书,在新东方上课的时候会发。上面的对所有题目的翻译还是比较价值的,毕竟是新东方花了不少时间审定的,特别是没有电脑而又要写提纲的时候很有用(但是要注意题号和通用顺序的差别)。至于其他部分大概是评分标准,写作的一点语言和范文,都是几乎没有价值的部分

《猴哥GRE写作满分教程》

整本书大概是基于满分网上的一些经验材料写的,感觉是编写的很仓促的一本书,前面的讲解就非常粗糙,接着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官方范文之类。issue提纲参考了很多网友的,参考价值并不是非常大。后面的argue提纲倒是很详细,给了相当多的攻击点,内容的还算丰富。但在我看起来所有的提纲都很杂很乱,最后的名人名言也是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价格还死贵,

12

因为还送一张所谓的50000个习作提纲的CD,但是那些网友的提纲水平根本就是参差不全,况且一般人也没有时间去看那么多参差不齐的习作和思路。总结语就是:一本性价比比较底下的书

一般来说市面上比较容易买到的书而且质量也算不错的个人感觉有如下几本:

《GRE写作》《北美GRE范文精讲》《GRE作文大讲堂》《GRE作文 5.5 issue 篇》 《GRE写作》

尽管年代有点久远了(03年出的书)。但也算是新东方一代经典名师的一代经典教材,对issue,argument解说都算是还不错的,很详细而且还算实用,非常适合于新手入门的书籍,特别是作文初期还不敢写全篇的筒子们可以按照里面的章节慢慢从开头写到 body再到全文,对于消除作文的恐惧感也是蛮不错的。整本书从思路上还是条理上都很不错,新东方课堂上讲授的argue常见的错误类型简直就是这本书的翻版(至少我上新东方的时候是这样)。后面的提纲略显简单,但是有些提纲还是有部分参考价值。至于闪光句argue的还不错,issue的闪光句也不差,但是注意自己对闪光句的改写,毕竟有这本书的人不止你一个,直接用的后果我就不多说了。

《北美GRE范文精讲》

这是一本争议非常大的书,有的人说什么都不用买这一本就够了,也有人说这是完完全全的垃圾书。

我的观点是,多看一些书总归是好的,关键是你怎么去用这一本书。

北美范文,实际上是一个北美先生写出来的范文集子,修锐张雷东对部分文章进行了翻译和讲解而已。要注意的一点是,没有任何人承认这本书里面的文章是满分作文,作者也强调过这一点。但是据我一个得过6分的同学评价,这本书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达到了满分标准的,有部分文章游离在5.5分到6分之间。那么这个水平一般来说也没有区别,语言都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尽管所有的文章似乎是一个人写的而且模式化比较严重,但是仍然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的部分。

接下来说说怎么用这本书

整本书几乎全部都是范文,当然前面还是象征性的有一些讲解

很多人推荐通篇背范文,然而我个人而言是反对这一点的,首先雷同问题就很需要考虑,再者背范文是一项非常耗费时间的活动,如果是记一些用法或是句式效率感觉会高一些,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况,如果觉得背范文效果不错的话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另外,写北美范文的人是English literature 出身的,所以他举的例子和一些思想和我们还是很有些区别的,一些展开模式也不一定和我们的习惯模式相同,所以不必强行模仿

13

北美范文的用法简单的说,一个是积累语言,一个是破题暂时想不出思路时可以拿来参考 积累语言,比方说看到比较好的用法勾下来或者记录下来,学习一些逻辑连接词,这可是ETS还比较看重的一部分。至于破题思路,北美有一些破题方式还是很不错的,值得借鉴。可以在他的基础上自己发散,效果会更好一些。

《GRE作文大讲堂》

口碑很不错的书,虽然个人不是很喜欢。

感觉在孙远的基础上还是加了一些东西,但是都不是那么涉及到本质的东西,孙远毕竟讲的真的很不错了。

Issue部分的对题库的分类是一个很不错的部分,写作时兼顾高频和分类就可以按照这个类别来。至于怎么写的一些细节和方法一笔带过了,issue部分这本书最注重的就是每个题目的提纲和可以使用的素材,素材和思路很多都是用英文写的,而且写的非常的详细,篇幅也是非常的长(因为本人走的是非常华丽的文风路线,所以不是很能接受这些跟我风格完全不同的部分,也没有怎么认真看)但是里面的很多论证都比较的难以利用,操作性也不是很强,所以还是看个人感觉吧。

再是后面大片大片的论证工具箱,我是没有什么耐心读的,所以也不好评价。

比较讽刺的是argue部分虽然所占篇幅很少,但是算是全书的一个亮点了,里面的结合范文讲论证方法讲的还是很不错的。

《GRE写作 5.5 issue 篇》

个人觉得这是讲issue里面算比较好的一本书,亮点主要是讲解的比较有操作性。

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个人觉得就在前三章,即如何做到有内容可写,如何做到文章篇幅达到要求,如何写的漂亮。

如何有内容可写这一篇,结合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如何找题目的切入点,将题目分成了一些破题类别,如因果类,建议类等等,然后针对每一类讲如何破题。

如何达到篇幅这一章个人觉得写的不是很好,当然是因为自己用不上的缘故吧,就不评论了,大家自己看

如何写的漂亮这一章很可惜和我的风格很相悖所以也没有仔细看,大概是对开头中间结尾的一些技巧,还有写句子遵循的一些原则

至于后面的压缩题库,个人觉得题库压缩成76组题没有太大意义了,因为时间肯定不够还是写不完的。实话说题库分类很不好弄,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而且就算按照某一标准分类很多东西还是无法参照这个标准,毕竟issue命题太活了。比分说按照内容来分类,一些抽象类的题目就很难说是哪个领域,按照写法分?一个题目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不

14

同人分的都不一样。所以还是要体谅一下作者,题库分类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最好根据自己的感觉分一下题库,这样对题库的熟悉也有好处。

接下来是本书最大的篇幅的部分,就是每一个题目的提纲。个人觉得这个提纲反倒没有前面的价值要来的大。毕竟思路还是靠自己开拓比较好。不过参考一下也还是不错的。 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你很强操作性的方法去面对AW。

接下来是其他的一些可以用到的参考资料

各个书上的范文其实还是值得研究一下的,看看范文的结构,破题思路和深度,对自己的提高都是很有好处的。

另外一本就是阅读长难句了

阅读长难句不是用来模仿的,而是用来找感觉的,因为阅读长难句本身风格就和平时读的很多文章迥然不同,而我们需要的写作风格也是这种风格。另外读多了阅读长难句之后在文章中适当加一些30到40单词的长句子,长短句结合也是很出彩的。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阅读能力的提高使得在看范文的时候比较的省力。多看范文同样很可以培养感觉的。当然时间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还是算了。

接下来是太傻上的一系列精华贴和经验贴,多看看那些帖子,你就会知道那些牛人们是怎么一步一步成为牛人的。毕竟有着相似的经历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容易了解自己该怎么去做。

最后强调一点,没有所谓绝对的好书和坏书,每本书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关键的是看你如何去用这些参考书的方式。

还有更关键的一点要时刻记住:所有市面上的参考书都是那些写书人自己对于AW的理解,而出题人是ETS,也就是说唯一的权威是ETS,而不是新东方,或者是这些参考书。

只有ETS的要求才是王道。

然后讲讲提纲的问题

在考场上只有45分钟,所以要真正做到现场的分析题目,分析每一个细节,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由于对语言的不熟悉,还要花时间对文章润色,修改同样要留出时间。所以列提纲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承认有人真的就不列提纲,现场就能形成思维,而且非常流畅的写出来。然而大部分人还是需要一个提纲来起到一个提示的作用。实际上提纲也有助于形成一定的文章条理性。毕竟对于全文的框架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另外提纲作为一个心理暗示,

15

会起到对于备考情绪稳定的作用。毕竟“货”在手里,不管最后出到什么题目,总归是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的。

至于提纲的数量问题

在所有的244道题中,总会有一些题目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就是所谓的“机经”,Issue由于是二选一,抽到高频的概率会比较大一点,所以不用写的太多,120就已经比较的保险,大概临场有一道题抽到前120的概率超过97%。而argument机经没有那么有用,可以写到150,也比较的保险了。 事实上argument的提纲因人而异,很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写出argument的提纲,就只靠看别人的提纲,这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然而个人建议最好还是要把提纲列出来,不列全部也要列一部分。因为argument还是很需要临场的思考的,而列提纲的过程中,对于argument无疑也是一种快速的思考,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对于熟悉argument的思路套路还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下面说说提纲要包涵的部分

Issue部分

一般的来说,提纲因为要起到对于题目的轮廓回忆的作用,所以列的详细一点会比较好,然而同时也要注意一点时间。毕竟备考中提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最好还是把开头列出来,因为一个开头将是对于提纲的总领。很多人的提纲逻辑顺城做的不够强,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全局观,对于结构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这样的提纲不利的地方在于,没有清晰的构架,也不方便记忆。

提纲中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包涵例证。例证这个东西临时想的话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平时好好的准备一下,例证不必很详细,大概的提示到自己能看得懂就行了。

接下来很重要的一点是提纲的每一段一定要写明一个清晰的主题句。就算是在文章中,对于主题句的概括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最好在平时写提纲的时候就表现出来。同时平时写提纲的时候对于概括主题句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Argument部分

尽量的多挖掘题目,找出主要逻辑错误。可能找到的错误会很多,那么就尝试着按照小主题分段落。这样考场上就算回忆不出所有的错误,找出的错误也足够支撑一个高分作文。 要尽可能的熟悉题目中的细节,包括生词,用法。列argument提纲的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在于,顺便可以把题目中不熟悉的或者是理解有误的地方挑出来集中记忆。

对于列提纲来说,还是用中文比较好,这样的话思维会比较顺畅。除非是练习的比较熟练的或者是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再考虑用英文写提纲吧。看题目的话,第一遍列的时候一定不要看中文,一定要练习对这英文的argument文章再短时间找出错误的能力,而不仅仅抱着熟悉题目和其中的逻辑错误的心态。在看过英文文章之后,再来对比中文翻译,找找自己理解有偏差的地方。

16

列完argument提纲之后,可以对比一下其他的参考提纲,比如猴哥,有些时候你会获得一些自己没想到的思路,更多时候,你会收获超越猴哥提纲的兴奋和信心。

写提纲要注意的tips

写issue提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破题,有一个思路之后接下来的顺承就会容易很多,而写多了提纲之后就会发现,很多提纲的例子和思路都是可以通用的,特别是对于那些题目非常接近的来说。 写提纲最忌讳的一点是对这一个题目冥思苦想,时间浪费了不说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建议逼着自己在短时间之内提高效率。要清楚写提纲不同于写文章,目的就是节约时间的。

另外忌讳的一点就是为了一个提纲翻阅半天资料。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这么做,但是如果时间不是太充裕的话,这样做很多时候会发现翻阅了半天效果其实并不大,还不如参阅一下其他的提纲开拓开拓思路。

在时间不够充足的时候,融合其他人的提纲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摆上几份提纲,然后选取每个提纲比较有价值的部分,虽然有点花时间,但也是一种避免雷同的方法。 提纲一定要尽早列,否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容易一拖再拖,到最后就很紧张了。一定要尽早的把列提纲写上日程表,这对于整个AW的时间安排都会很有好处的。

接下来讲讲临考时大概要达到的状态,在初期的时候最好要对这个方面有个数

首先是要做到对于题库的熟悉,AW考试诚然存在运气成分,但是最好还是把这些运气成分减少到最低。不少人都是只熟悉了前50的题目甚至前30的题目,而对之后的题目已改不管。诚然很多这样的人最后如愿抽到了高频,而且比例非常的大。但是你能保证你抽到前50甚至前30高频(尽管概率超过80%)?你能保证在碰到题目的时候能流畅的写出来么? ETS把题目公布出来,很大一个好处就是让我们实现把题目充分的熟悉,特别是很多题目关键词的精细理解,比如issue 142中对于authority的理解,还有对于issue130里面的socialization的理解,都是需要重点注意的。这是对一个题目形成正确理解的重要部分。Argument中的很多篇章中其实还是有一些生词的,这些生词在考前一定要弄清楚含义。甚至专门的把这些生词收集起来背也不为过。如果在考试中碰到生词,而恰巧这些生词又是题目的关键部位(尽管概率很小),那么还是比较影响心情的。 至于熟悉的题目数量,issue最好在150以上,这样最后碰到完全没见过的题目的概率是低于1%的,算是把运气的成分降到了比较低的程度。至于argument也最好到150,甚至更多,毕竟argument只有一道题,没得选择。

然后要做到的是,提纲列的数量要足够。 不要以为提纲列到50就够了,对于issue,最好到100甚至120,argument最好能到120甚至150. 这里还有一个小技巧,从频数的低往高

17

列,这样给自己一些压力,另外可以对高频的提纲有更好的熟悉程度。曾经有很多人写到最后把低频的提纲都熟悉了,但是高频的反而没有那么熟悉。最后碰到的题目还是高频的概率更大,一定要把最多的精力放在高频上。

Issue篇:

尽量做到在规定时间之内写完。有人专门调查考试中写的速度和平时的对比,发现比平时快的人和不比平时快的人大概是一半对一半。不要指望你会成为写的比平时快的那个部分。练习应该在平时做到位。 每一个题目有想好的例子,而且尽量记得这些已经想好的例子,这会给考试节省一些时间的。 语言基本有自己的套路,开头有自己的模式。比如说背景式开头就可以准备各个方向的一些段子,问题式开头……等等等等,都可以想好固定的模式,考试中开头尽量快的解决,给中间的写作留出尽量多的时间。

Argument篇:

能快速的反映出argument中的逻辑错误。具体的说,最好在一分钟甚至40秒之内可以完成读题--反映出主要逻辑错误的过程 每一种逻辑错误有熟悉的攻击方式,有大致的熟悉的他因可能性,保证在短时间之内可以反应出这些东西。 开头的写作方式足够熟悉,确保能在3分钟之内完成开头,给中间的段落足够的时间。

考前两天: 模考还是不可以少的,主要是保持一种练习的强度,但是还是不宜过多,一天最多2套。(其实一套就差不多了)。然后是总结自己以前写过的高频文章(一定不要忽视了这一点),一些比较习惯的表达方式,比喻方式之类的都要熟悉。 然后是总结拼写语法错误,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把每一篇的出错的单词都总结到一个word中,然后集中练习。出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词拼写错误,另外一种是打键盘的时候不小心出错。不要忽视那些打键盘不小心出错的单词,这些不小心打错的单词要用backspace修改起来也是比较花费时间。不如练习一次性把单词打对,这对于打字速度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总结argument的常用模板。这里说的模板就是自己平时习惯的攻击错误的方式,每一种错误都挑出自己觉得写的比较好的,然后总结一下。

最后一个~~关于限时问题

个人观点是,在写的比较熟练之前不要轻易限时

限时之前也是要有足够多的积累才可以的。很多用法还有自己的模板用惯了之后对于速度的上升会比较容易,在此之前如果强行限时很容易为了写完而导致语言质量急剧下降,这样对于写作的提高也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基础比较好的话推荐在写了5到10篇之后再开始限时,当然这个方面主要还是靠自己感觉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资料的选择之后再写,实际上太傻上的资料已经足够复习了,在太傻上逛多了就会发现资料不是找不到,而是太多了不知道该看什么。但要记住一点就是,资料不在多,在于如何利用。

18

对流行说不——GRE作文常见误区总结

当版主这半年,改过的作文也算是不少了,给我的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好的文章总是有共同的优点,而不好的文章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甚至很多文章陷入了误区。下面就来看看这些缺陷和误区吧。

刚开始AW,大部分人总归是有一些恐惧感的,毕竟从四六级的100字作文到AW的500数量级,这个飞跃在心理上确实是一个大跨越。就算是考过T的人在篇幅上也会有点小小的不适应。然而很多人在看了3分范文之后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的issue至少可以到4分甚至5分。更有很多3.5分的人在自己的成绩出来之后跟范文对比觉得自己的issue肯定比3分或者是4分写的要好。于是开始质疑ETS评分标准的改变。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人会去分析5分,6分的范文,并努力从中学到高分的精华。但是面对每次出分大批大批(超过一半)的3分issue,从来很少人会去想,我们的作文缺乏什么,走入了哪些误区呢?现在我就从3分和4分的两篇官方范文为材料,解读这些误区。

下面我们看一下ETS给的官方范文

Sample Issue Topic

"In our time, specialists of all kinds are highly over-rated. We need more generalists — people who can provide broad perspectives."

Benchmark 3

Generalists have the ideas and beliefs of what America is made of. America's wealth of knowledge can be related to the generalists of the past generations and the original leaders of our Constitution Period that helped shape our great nation. If our former leaders would have not been generalists when creating our country's Constitution in the late 1770's, American generations of would have been burdened with the constant understanding that they are doomed to failure.

The fact that our past leaders were not specialists gave the cre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the ability to be changed through amendments passed by our represented leaders of today. The Constitution was created with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countries needs and demands in running our society as it changes over time. The generalists approach to this creation of a non-specialized Constitution shows the need for todays generations to continue with the beliefs that a specialist would not follow.

America has learned from it's past and has done what it can to make the changes through adaption. America's greatness has been from the generalist leaders of the past, thinking for the Americans of the future. Americans with a broad perspective is what will continue to lead our great nation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9words)

不要对3分的文章不屑一顾,从每次的分数调查可以看出,能拿到4.5分以上的仅仅占中国考生的大约七分之一。超过六成的考生只得到了3.5分或者以下,这就意味着他们的issue

19

仅仅得到了3分(一般来说单项得分是整数分,而且argument会比issue写的要高)。很多人也许会很不服气,这篇3分的范文只有200多个字,篇幅这么短就算是自己脑子进水了也写的出来啊,何况这篇3分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不断,逻辑不清晰,自己怎么可能和这篇一个档次?

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篇3分作文好在哪里。

1. 层次分明;第一段以美国宪法为例,加上一个反问,突出通才的重要性。第二段写通

才对于宪法的灵活性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后一段写美国的过去辉煌是因为通才,而且将来也会因为通才变得辉煌。作者很好的组织了三个层次的观点。

2. 有例证;虽然没有怎么展开,但是对于题目起到了支撑的作用:美国宪法的全面性需

要通才的参与。就这个例证来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举出来这样的例子的。

3. 简短有力;几乎内容都是围绕着中心来写的,尽管里面的逻辑联系不强,但是没有废

话,文章没有冗长的感觉。

不要小看了这3点,很多人在这3点上做的很不好:论述分不清楚层次,每一个层次观点表达不鲜明;缺乏必要的例证,而说理又说不清楚,或者是例证和论述的观点脱节;另外是中国学生最喜欢犯的一个误区:文章长就是王道。然而冗长重复的文章实际上更是分数的毒药。很多人写长文章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几个误区将在后面详细的讲讲。

看到了这篇3分作文的优点,回来看那些3分的issue真的是不冤枉。ETS一向是标榜公平的机构,它评3分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不要以为自己的篇幅长,用词高级,观点多就会得分高。篇幅长根本不是重点,高级词汇如果用的不当反效果会很严重,观点逻辑组织混乱只会给考官暴露你的逻辑缺陷而已。

然而作为一篇3分的文章,里面肯定有很多很严重的问题。现在再来看这篇文章的缺点:

1. 语言文字问题;语法错误不断,句式混乱、晦涩,最后一段主语重复,没有给人丝毫的

美感,反而在理解上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这样的语言就是很明显的3分。

2. 观点欠分析;几个观点之间虽然有层次,但是没有深入分析,观点只是罗列出来,但是

没有写出逻辑上的顺承。

3. 缺乏对例证的分析;看的出来例证是可以证明观点的,但是缺乏必要的说明。宪法在哪

个地方体现了通才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文中均没有涉及。

4. 观点不鲜明;从开头开始就没有一个鲜明的观点,段落中也没有清晰的点出一个主题来。

5. 缺乏辩证;作者持全盘否定态度,没有考虑任何的特殊情形,没有体现这个论题的复杂

性。

6. 先入为主;最后一段没有任何根据就直接得出结论

这篇文章假如论点之间写出逻辑顺承,每个论点稍作扩充,减少一些语法错误,就完全有可能是一篇4分的作文。

20

很多issue 3分的同学和这篇文章犯下的错误肯定有相似的地方。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还有额外的烦恼,语言问题就是最头疼的地方之一。凑高级单词,凑复杂冗长的句式,以为单词NB,句子写的看不懂就是好作文,实际上这样的作文对于考官来说,冗长,晦涩,用词错误不断,句式混乱。拥有这些特征的作文怎么能不得3分呢?

如果你的文章拥有上述的特征,那么你的issue还停留在入门阶段,避免这些问题,才是踏上正轨的第一部。如果你的文章没有这些特征,那么恭喜,在issue道路上你已具备了向高分冲击的基础。

仍是和刚才一样的题目,下面再来看一篇4分的作文。

Benchmark 4

The need for generalists is undeniable but one can not underestimate the need and importance of specialists. The medical profession is a good example of an area that requires both generalists and specialists. If there were no generalists in the profession there would be no one to help patients determine when a specialist was needed. There are certain problems that a general practitioner can take care of and there are other problems that are out of his or her league.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is the an appropriate place to start when a patient develops a problem. Many times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is more than capable of handling problems that arise and other times he or she is unable to fully take control of the patient's care. It isn't a fault with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There is just too much to know for any one person to be an expert on all topics. It takes people years to become experts on a single topic, never mind being an expert on everything in the medical profession.

I am currently working in a large teaching hospital where the need for both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specialists is obvious. When a patient is admitted to a general medicine floor, the general medicine physicians are not always able to deal with every problem the patient has without some help from the specialists. It would be unrealistic, not to mention unfair to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to expect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to know everything about everything. The key is to know where everyone's knowledge and area of expertise lie and use their strengths to optimize patient care.

On the general medicine team in which I worked, the team would constantly be requesting consults from specialists. Whether it be a renal, psychiatric, orthopedic, rehabilitation, speech, gastroenterologist, or any other specialist, their input was constantly needed and used to get the patient well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he list of specialists can go on longer than one would think and it is just impossible for one person to know everything about each one of them.

Although the need for generalists is apparent, it would be hard to survive without specialists, also. When a person acts as a generalist, they know little bit about everything, but certainly not a totally inclusive knowledge of everything. The specialist is there to help add the expertise and inclusive knowledge that the generalist may be lacking.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remember with specialists and generalists is to recognize both'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capitalize on the strengths to achieve whatever goal may be desired.

21

同样的,不要看不起4分的作文,从这两年的分数调查来看,接近九成的中国学生的issue在4分或者以下。这篇4分作文也有它可取的地方,下面具体来看看:

1. 观点明确;从第一段开始就明确的提出,专才和通才都是需要的,后面的段落也顺承了

这一点

2. 论点辩证;看到了这个issue的复杂性,专才和通才都有各自的用武之地,也讲出了这

两者如何追求一个平衡。

3. 例证有力;用自己在医院工作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专才和通才在实战中的角色和责任。不

落俗套,很好的支撑了文章。

4. 语言得体;表意清晰,没有造成什么理解上的难处。整体上感觉也还算流畅,逻辑连接

词用的比较合适,展示了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

这篇文章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对题目的回应。其中的优点也是很多学生没有做到的,比如例证偏离主题或者描述例证不清晰,假定读者知道例证的背景让人在读例证的时候云里雾里;语言晦涩,逻辑连接词混乱;亦或者是观点前后矛盾。

下面来看看4分文章的缺陷,非常的有代表性。

1. 观点不够深入;这篇文章之所以被很多人不齿,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思想不够有深

度。仅仅说“因为专才对于某一个方面的知识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所以不可能所有的方面都有了解”而没有深化和展开。

2. 例证单一;虽然例证很好的证明了观点,但是全文中除了这一个例子就找不到其他的例

子了,一个例子被反复用,这点是issue写作的忌讳之一。毕竟一个例子只能是单一的个例,不具有代表性,这样也削弱了例证的有力程度。

3. 观点重复;刚开头的两段着实写的不错,但是后面接着的两段完全就是在重复之前的观

点。没有任何的深化和发展主题。

4. 论证不够有力;论证大概出现在第一段,但是论证的模式比较单调,条理不够清晰。

以上几点在我改过的作文中可以说是遇到的最多最典型的问题,究其原因,拿到issue没有话说,没有例子举,但是字数上又要努力的凑,于是文章后面总是难免重复前面的观点。这样的文章,就算语言过关,例证有力,照样只有4分。

多问一下自己,自己的文章有没有做到3、4分文章的优点?有没有遭遇和3、4分文章同样的问题呢?这样的反思将会给你的文章带来莫大的好处。

关于issue的思路问题和素材问题我会在后面的续篇中给出

好,现在看完了3分和4分的作文,相信大家对大面积的低分的原因已经明白些许了。真正的原因在我们自己身上,如果在这些方面做好了,ETS再禽兽也不会昧着良心给你低分的。想让ETS给高分?那么现在起,从弥补这些缺陷开始吧。

22

中国学生的作文和这些native的相比,又多了一些很独特的问题。从我改过的文章来分析其中的部分。

首当其冲就是词汇问题。由于红宝的影响力,大家似乎都对作文里面用红宝词感到很敬畏,于是乎觉得在作文里面如果有几个红宝词就会很牛,但是我改过的作文里面真正能把红宝词用的恰当的很少很少,可以说几乎就没有。红宝词很多其实是非常文艺化的词汇。越是文艺的词汇,用法越是微妙,用错的几率就越大。下面我举几个在改作文中碰到的真实案例。

eg. written documentation is omnipotent and ubiquitous

omnipotent这个词红宝的释义为:无处不在的,于是这个地方就想当然的把这个词用上去了,如果讲一下这个词一般用的场合就会发现用在这个地方完全是搞笑。omnipotent一般是指万能的上帝无所不在,如果说纸质媒介也是万能的上帝,那么美国考官看到了不是要笑掉大牙了。

另外顺便讲一下ambrosial,红宝释义为非常好吃的,有同学的作文就用上了这个词,殊不知这个词一般也是指神吃的食物,如果直译过来应该是“天堂般好吃的”。试想如果美国人看到我们用这个词形容美食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The mankind would give up the extravagant and colossal odyssey towards moon.

odyssey 在这个地方用的非常之精妙,把向月亮的旅程形容成一段长途而冒险的旅程非常的形象。美中不足的是colossal这个词用在这里完全就把odyssey浪费掉了,colossal的红宝释义为:巨大的,但是一般是用来形容巨大的雕像,因为从词源上就是这么用的。这个地方用来形容odyssey就显得不恰当了。

另外很多同学写文章时喜欢加一些好大喜空的形容词或者是副词,在说很多问题的时候也喜欢走极端,如果是不好的甚至说成十恶不赦,在issue题里面这可是一大忌讳。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tremendous,这个词很多人都喜欢用,但是这个词的程度非常的深,所以用对的也不多。这个词应该怎么用呢?比如说教育里面说学生巨大的潜能的时候就可以说 tremendous potential

还有一次碰到这样的:pragmatism is a sheer impediment towards revolutionary discoveries. 文章的观点是实用主义会阻碍想象力的发展,这儿出现的是“完完全全的阻碍”就有点过分了。作为issue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身的立场要恰当,这个时候多用一点may,少用一点极端的“大”词汇,甚至少用should,对issue的写作都是会有好处的。

另外一点是对于多音节词汇的拼凑:

很多人喜欢在句子里面加上很多形容词,看起来比较的高级,然而这个问题和后面将要讲到的句式问题一样,不要为了拼凑多音节词汇而加上不必要的形容词,这样的文章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flamboyant,同样是令人生厌的文章。

然后非常严重的一点是中式化的表达。

很少有同学可以写出摆脱中式化表达的句子,更多时候是因为脑中先有了中文然后“翻译”成英语导致表达上其实并不地道甚至会闹出很多笑话。

23

先说一个小例子,同样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中英文的思维模式也是很有差距的。 比如说,翻译“你是我最不想见到的人”

一般会翻译成:You are the person I hate to see most.

但是地道的翻译会是这样:You are the last person I want to see. 非常形象

然而更多的,中式化表达带来的会是误解,比如下面一个例子。

customs and the ethics are sediments of the long history

这个同学想说,道德习俗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很有创意,但是非常中式化的表达,因为只有中国人才会说沉淀这个词。在英语中,sediment是没有引申含义的,一般就是指的沉淀的渣子,考官如果看到这句话,是理解不了我们“沉淀”这种中国说法的。

说到中式化表达,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个很大的误区,翻译。

很多同学在表达不出意思的时候,喜欢把中文写出来然后找人帮忙翻译。我不是说这样的习惯不好,但是很多时候中英文对翻总会出现问题。

英文其实在逻辑上还算是比较严谨的,而中文的很多语句之间的联系就相对比较模糊,于是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就得理解原来中文的逻辑。我原来也曾受人指托,翻译过一些模板化的句子,猜测那些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且意思也很难完全覆盖。 所以翻译的时候,尽量按照意群去翻译而不是按照文字去翻译,这样为英语的形象化也带来了可能。

举一个例子吧:

人性具有盲目自信、对后果估计不足的弱点,而缺乏真诚的谦卑。

Blind confidence and the underestimation of consequence are identified as two ingrained weaknesses in human nature that directly lead to the absence of humbleness.

逗号的两边的部分是一个什么关系呢?顺承,递进,因果,还是转折?

无奈之下我选择了因果关系来翻译。但是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

总之写作文的时候尽量的按照英文思维,这样写出来的语言自然会顺畅很多,毕竟流畅才是写作语言的王道。

下面来讲讲一个被讲过了无数次的地方:语法和拼写

其实这两个本该是最不需要讲的地方,中国学生的语法在老托福的一次次语法满分中得到了充分证明。Verbal里中国学生的高分也是让美国人叹为观止,这跟单词的记忆可是分不开的。

然而事实证明这确实最需要强调的地方。

和语法高分反常的是,在写作中中国学生的语法却是错误百出,拼写同样是很多学生喜欢忽视的一部分,特别是看到ETS的评分标准里写到”may contain minor errors in grammar, word usage, spelling, and punctuation.”就觉得写错也无所谓。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中国学生大面积低分的最大杀手。语法拼写错误是比思维浅薄更可怕的东西。中国学生在思路上毕竟历经了高考的洗礼,写出文章肯定不是问题。然而因为对语言的不熟练导致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直接导致了表意不清,同时也严重削弱语言分。对比上面提到的3分作文,如果在语法,用词,拼写都有问题的话,那么恐怕连3分都难。

24

讲完了用词拼写语法,再来看看句式,这也是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的地方。

很多的人会觉得GRE作文中写出长句子就是牛作文,用红宝词就是高级作文。于是大量的冗长句子就出现了,这些句子内部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内容为了造长句而变得重复,毫无章法。读起来更是晦涩难懂。

也许有人会问,阅读长难句不也是晦涩难懂么

句子写长写难并不是很难的事情,稍稍加几个从句就可以很轻易的写到60个单词以上,但是比写长难句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我改过的一些文章在这个方面遇到的问题非常的严重,很多长句就是为了写长而写长,里面的逻辑联系倒是非常的松散。

要弄清楚我们写长句是为了表达严密的逻辑联系的,而不是单纯为了写长而写长。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句子越长,成分越复杂,错误也就越多,误读也越多,指代模糊,单复数混淆,从句两头时态不符,都是长句的后果。你卖弄的越多,露出的破绽也可能越多。所以如果没有必要去写长难句就尽量避免去写。

实际上句式这个话题从来就不该有争议,好的英语文章在句式方面讲究的是简单明了,表意清晰而且富有变化

简单明了,就是能够一句话表达的内容,就不要用两句话来表达。GRE作文的长度是靠充实的内容,发散的思路来填充的,而不是靠冗长的句子。

表意清晰,就是句子表达要准确,内在逻辑要清晰,要一目了然。GRE作文要表现你思想的深刻和例证的广博,必须表意清晰。

富有变化,就是句子的长度,结构,不要完全的死板。避免一味的长句子,更要避免全盘的短句子,你需要向考官证明你在驾驭句式方面的能力。

补充上面一个没有说完的话题,GRE作文到底多少词汇够用。

这个话题似乎也有挺大的争议。按照新东方的观点是,四六级的词汇就足够了。论坛上这也算是一个流行的观点。

然而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观点解释一下。

GRE作文这个层面上,能用红宝词级别的词当然是最好的,红宝级别的词表意精准,很多也非常的形象,用好了会使得你的文章看起来非常的学术化,也非常的有文采。

然而99%的人不属于可以用好红宝词的范畴,但是很多人又很羡慕红宝词汇,于是就出现我上文说过的那些红宝词的误用。

讲到这里关于语言的误区差不多就告一段落了,下面再来讲讲思路和行文的一些误区。

首先是篇幅问题。

这个也算是老生常谈了,但是总会不停的有板油问,AW到底要写多少够用。

对于这个问题,最多的反应就是,按照官方满分范文的字数来看,一般issue要写到550到600,argument写到400到450,或者说篇幅不重要云云。但是实际上发现了很多5分以上的获得者的篇幅都写到了700+

25

这个问题也在这里解释一下。

ETS对于6分的官方范文的评价是,也许有的文章没有比这些文章写的好但是一样拿到了6分。

从字数上来看,600+确实是6分官方范文最经常出没的字数。然而,那是6分,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企及的水平。

现实中我想大部分人因为这个观念在字数上根本不吃亏,但是为什么大量的学生还是倒在了3分上?

最大的问题还是,内容不够。或者像刚才的4分范文一样,前后观点重复。

不要因为字数不够就往里面废话和套话。宁愿字数不够,也别滥竽充数。在内容上,冗余和空虚是同义词

要知道,考场上只有45分钟,真正能在45分钟之内写到600字而且内容充实的人真的不多。不要因为觉得范文写到了600就要拼命写600甚至700,实际上如果不是一定要拿满分的话,issue450到500就是一个够用的字数。argument 350到400就是够用的字数(前提是内容不空洞)。实在觉得时间富余可以多检查语法拼写错误多修改也是好的。不要小看那几分钟的时间,无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GRE作文教育机构都在45min时间分配上专门列出了修改润色文章的时间,这都是有道理的。

除非是真的打字速度练到位了,思想上也有内容充实了,平时的写作习惯也练好了,再往高字数冲击吧。

然后说一说issue内容里面的问题

先说文章的逻辑问题

很多学生再写文章的时候喜欢做一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就比如上面提到的3分作文里面的最后一段,没有任何根据的就提出一个推论,这样的逻辑缺陷过于明显以至于会严重破坏你的文章形象。学过Argument的就都知道,这个逻辑错误叫做unsubstantiated generalities.

也有很多学生假定读者事先领会了他们在一些论点或是例证上的前提,然后在交代不清不楚的情况下开始了论证。

举个例子

你举了一个毛爷爷的例子,然后没有做出背景陈述直接开始对毛爷爷指手画脚,那么考官这个时候就不会明白你在讲什么,因为你并没有对背景做出说明。不要认为全世界都知道毛爷爷,还有人连北京都不知道呢。

再比如一些论点是有潜台词的(抱歉我一下没找到例子,以后有的话补上),不要假定读者知道这些潜台词,论述要做到完整,要有说服力。

细节上,一定不要轻视了逻辑连接词,这是issue论述时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逻辑连接词如果用好了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而如果没有用好带来的逻辑混乱会使整个论证体系变得牵强。实际中我发现很多人逻辑连接词的乱用误用已经不是偶然现象了。甚至会有人为了求新用一些没用过的逻辑连接词,比如therein, thereafter, insofar。这些连接词在用之前最好研究一下详细用法,否则用错了的话会很惨的。

总结一下来说,不要把issue只是当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东西,说的极端一点,在修改时,

26

可以用看待argument的眼光来修改你自己的issue,哪些地方逻辑有跳跃,哪些地方交代不清,哪些地方连接词不当,这都是要注意的地方。

平时写作中,一定要养好逻辑习惯

下面讲讲思路方面的问题。

一个很流行的观点是,在GRE作文里面,思想深度就是一切。

在评论这个观点之前,先看看这个观点是怎么来的

在初期,大家都在恐惧AW的时候,为了消除广大G友对于AW的畏难心理,于是很多人就大声呼喊,AW考的不是语言,只要你的思想够深刻,肯定有高分。大家便不再像之前那样恐惧,然而经过了以讹传讹之后,这个问题就被矫枉过正了,追求思想深度成了一切

这便是又一个误区。

让我们来看看ETS对于作文的要求。

the reader will consider how effectively you

1. Recognize and deal with the complexiti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issue

2. Organize, develop, and express your ideas

3. Support your ideas (with reasons and examples)

4. Control the elements of standard written English

简而言之,是四个方面:思路(立场)、结构(论证)、例证、语言

思路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于写作比较成熟的同学来说,选择思路立场,描绘文章结构已经比较熟练,这个时候的难点就不仅仅是思路。或者说仅仅有思想深度是不够的。 事实上从很多题目可以看出,出题人想要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广度”

何为广度?

广度就是你的文章所涉及到的范围,再说的好理解一些,就是内容的厚实度以及例证的广度。 广度应该和论证以及例证都有联系,我来举两个例子。

138"Only through mistakes can there be discovery or progress."

这是一道还算比较著名的高频,这个题目该如何破题呢?

略去如果破题的过程(等透析思路篇详细阐述),我可以得到以下内容:

1.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理念,它有它的合理性(举例,比如原子核

模型正是在前人不断的错误总结中才形成最后的电子云模型blablabla其他的我就不说了)

2. 然而,仅仅犯错是不会得到任何进步的。(举反例blablabla我也不说了)如果犯错就可

以进步,那么去鼓励犯错,我们会陷入一个没有尽头的错误循环中,永远无法自拔。

3. 这一个命题包含了一个隐藏的概念,那就是只有通过比较犯下的错误和成功经历我们才

能得到进步。人类的进步就是在这样不断地比较中获得答案,这样正确和错误对比中,错误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举例)

4. 然而,前人给我们总结出了很多很多的经验,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完全凭着犯错

27

来获得进步,那样的效率太低。如果借助前人的经验(实际上这也是前人对于错误和正确比较之后的结论),那么我们会更容易获得进步。(举例)

5. 同时,我们应该考虑犯错的代价,如果犯错的代价有可能超过所获得进步的受益时,我

们应该权衡。(举例)

6. 实际上,错误是成功必经之路。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是不可能一路成功的。但是这并不

是我们犯错误的理由,如果以“犯错会带来成功”为借口,那么这会是一个悲剧。实际上我们应该总结经验,在前进的同时尽量的避免犯错或者至少避免类似错误。

写issue能达到这样的内容,就叫做广度。用你的思路的发散性去打动考官,展示你对这个话题全面的认识,逼迫着他不得不给你高分。

这个算是内容上的广度。

另外一个算是例证上的广度。

这个方面也有一个好例子。

我只是一介理科生,所以例证也不是我的强项(特别是艺术类),我就借助北美范文来讲讲例证方面的广度

131"The arts (painting, music, literature, etc.) reveal the otherwise hidden ideas and impulses of a society."

不多讲这篇文章是怎么破题的,但是无论说艺术是否解释了那些隐藏的观点,都要有例子支撑,这篇北美范文就是在一个个例子中完成了论证。

1. 先看公共建筑,人们在古代和文艺复兴形式的建筑中看到的是超越环境的冲动,显然那

时最重要的建筑目地在于使神性更加荣耀,比如欧洲大教堂和埃及金字塔。中世纪的城堡贯穿中世纪,反映出在混乱中对军事的高度重视。

2. 再来看绘画。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总是基督教主旨,这是当时的社会占主导

低位的东西。到了18,19世纪,新兴上流社会在印象主义画家,例如雷诺阿(Renoir)和莫奈(Monet)在资产阶级主题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3. 20世纪不同了,比如3位最有影响力的画家:毕加索、达利(Dali)、波罗克(Pollock)。

毕加索的绘画生涯中,经历了一些列的改变,这些改变不完全反映了社会的脉动。波罗克的惊世抽象壁画也不是20世纪中期的社会脉动。同样的,达利以超现实主义画像闻名,但是这更多的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观。

不用再写下去了,这样的例子已经足够了

写issue能达到这样的例证,就叫做广度,用你的例证的全面性去打动考官,展示你对这方面话题全方位的了解,逼迫着他不得不给你高分。

看过这些,现在还认为思想深刻是压倒一切么?

ETS考的有一些题目本意就不是要你写出深度的,也就是说不是每个题目都可以写出深度的,比如上面这道131艺术类的题目,其实结论肯定是不一定,就看你如何论证,这个时候考官希望看到的是你对于艺术的理解,

对于描写艺术这个领域的驾驭能力。也许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个要求其实有点儿高了,因为中国学生从高中开始就一直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没有机会去读这些东西。

反观美国学校,本科阶段的低年级仍然会开写作课,写作课的练习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学评论,一种叫做随想。Tutor经常会要求他们读很多哲学,文化,艺术类的书籍,所以这些方面他们的阅读是非常的广泛,艺术对于他们来说就不是那么的困难。然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由于功利的教育,哲学、文化、伦理道德、艺术成了最头疼的话题。

这个话题中,立场是显然的,太偏向于某一方都是不妥的。这个时候考察的就是对艺术的理

28

解和其中的论证。

结论,对于issue,思考深度和内容广度同等重要。

最后讲一个误区,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和下篇文章的重点之一,稍稍带过。

这个误区就是:argument到底考的是什么?

多少人看到这个,就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是挑错误了。

可是有多少人想过,这个答案是谁告诉你的?这个答案有多少的可信度呢?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从ETS的说明来看看

Readers will consider how effectively you

1.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argument

2. Organize, develop and express your critique

3. Support your ideas (with reasons and examples)

4. Control the elements of standard written English

第三,第四点和issue基本上是一致的,需要支撑你的观点,还有需要标准化的英语。这个也就是整个AW的要求。然而仔细的看看这几条要求,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些要求根本就没有要你去挑错误!

在上面这几个要求中,我用红色标出了critique,这个词才是理解整个argument的关键所在 critique不是一种完全的批判,而是主要由归纳,评价,和批评组成。虽然critique和criticism词根一致,但是critique如果要强行翻译的话,应该是“评论”而并非批判。

那么从这里就可以得到写作时候的方向,我们要对这个argument的整体进行一个评价,而不是仅仅去挑错误。应该同时也去关注argument写的合理的地方。同时,argue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争吵的意思,而是一种describing somebody’s idea。所以引述别人的论点,比如“某某认为?”“某某的观点是?”,不掺入任何作者的感情色彩。

深入分析就留到下期讲探究本质的时候再说吧。

29

『姊妹篇之一』领略GRE作文思维发散的艺术

——兼谈issue十大破题策略

本篇文章包含

十大破题策略十八种破题方法

超过30个题目匠心独运的解读

一万六千字的倾心奉献

一直以来我都对GRE作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其最大的原因恐怕就在于GRE作文不同于之前经历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考试,它的魅力在于有着充分的发散空间,可以自由挥霍。每一道题都可以是一片天空:揣度作者的态度;体会题目中字里行间的意思和那些意犹未尽的暗示;亦或对题目的本质刨根问底;都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经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记得刚开始准备作文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按照参考书的提纲写的,然而随着对AW理解的深入,特别是看过市面上绝大部分参考书之后,觉得市面上的很多破题方式过于功利,虽然我承认这些破题方式非常的快捷有效,但是我一直觉得GRE作文的发散性不限于此。那个时候刚好也受到kizen前辈的那句“只有ETS的要求才是王道”的启发,于是毅然决然抛弃掉了所有的参考书,另起炉灶自己写自己的。不破不立,在扔掉参考书自己去思考这些AW论题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由于脱离了参考书的束缚,相信会带来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先来回顾一下传统的破题方式

一般的来说破题无外乎三种方式,赞同affirmative,反对negative,中立eclectic

1.affirmative模式-对所给出的题目持完全支持的态度,论证题目中所包含的命题合理的原因。

2.Negative模式-对所给的题目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论证题目中所包含的命题不合理的原因。

第三种中立eclectic即是介于这两者之间,采取折中态度,同时论述命题的合理和不合理性。 ETS在的要求里明确强调过对于complexity的重视,于是乎对于每一道题站在中间确实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两边的利弊都考虑充分,即在字数上有了保障,也对于问题的复杂性有了论述,而中立的观点又分成了两种小的模式,大正小负以及大负小正,简单的讲就是赞成的理由多一些或者是反对的理由多一些。

个人认为单纯的这样分类过于粗略,太抽象以至于所有的发散思维都可以归类到这样的三种。虽然我也承认,就按照中立的写法,把两边论述清楚,5分甚至6分都是没问题的,但是这样写未免有点太模式化,issue作为一个辩题,不是只有赞同或者反对这么简单的态度,立场可以复杂化,选取的角度也可以很多样的。

一.传统正负立场的的稍稍改进

写提纲的时候,一个很快捷的方式就是按照issue5.5的“正”、“反”、“正/反/合”的方式来写,每篇文章顺着固定的 让步赞同——转折提反对来写。那么这种正负立场稍稍改变一下说法,

30

就可以显得不那么的模式化。

下面具体说一下:

(1)承认题目有价值的部分,同时说明题目需要注意的问题或者是负面影响(大正小负) 这种破题大多数比较适用于建议类话题,典型的题目就是issue11

11"All nations should help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university designed to enga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world's most persistent social problems."

开头主题句:

I contend that to some extent it is of essence to develop such a university while some relevant problems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shall never be overlooked.

中间段落:

世界性大学是很好的建议。因为1.世界性大学可以促进各国之间青年的交流。而这些青少年是未来的主心骨

2.很多问题牵涉到多国利益,旨在解决国际问题的世界大学是有效的

3.然而负面影响不可以忽略。大学的意识形态,教授材料,语言等等都是要考虑的。

这样的写法实际上是对题目的一个积极的回应,努力的提出改进措施。

(2)在一个层次上肯定题目,在更高的层面上否定(大负小正)

这种写法的精妙之处在于,让读者接受了你的之前的观点之后,笔锋一转,抬高角度让读者又抛弃掉之前的观点。

99"In any realm of life—whether academic, social, business, or political—the only way to succeed is to take a practical, rather than an idealistic, point of view. Pragmatic behavior guarantees survival, whereas idealistic views tend to be superceded by simpler, more immediate options."

这道题可以先承认务实的重要性,在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确实可以保证最基本的生存

接着可以说,然而人的需求不仅仅限于基本的生存,在满足的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成就感,梦想),理想主义就是这更高层次需求的一个代表。 这样的破题引入了一个人的需求的层次概念,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否定之前的层次

再说一个艺术类题目131,这道题我的破题方式会比较罕见

131"The arts (painting, music, literature, etc.) reveal the otherwise hidden ideas and impulses of a society."

1.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和环境完全隔绝,因此艺术作品确实不可避免的参杂流行的脉动。然而同时每个人看待社会趋势又是带进了自己的主观色彩的,因此在有色滤镜后,不可能真实的反映这些脉动。比如说贝多芬的“hero”原本是赞颂拿破仑的伟大,但是社会的实际脉动是什么呢?拿破仑自甘堕落建立皇权,内忧外患。如果从贝多芬的艺术去了解当时的脉动是不准确的。

2.诚然,从一个时代的某一件代表作品是不能真实的反映社会的脉动的,然而如果把一个时代所有的代表作品综合起来看,艺术是可以真实的反映时代脉动的,因为在众多的代表作品中总结出来的趋势避免了个人主观色彩。比如从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感受到的可能只是命运的无奈,从达芬奇的Mona Lisa感受含而不露的神秘微笑,然而纵观这一个时代的代表艺术作

31

品,都可以表现出对于宗教、封建束缚的反抗和对人文思想的启蒙,这个时代在历史上就称作为“文艺复兴时代”

3.即便是当代社会,艺术看起来更加多样性,似乎很难有一个趋势。然而多样性本身也是当代社会主题的一个特征。艺术的交融更多反映了世界更重视交融的趋势;流行艺术的节奏加快反映了社会的节奏同样越来越快

我在写这道题的时候,一直在找寻不同于平衡观点而又可以兼顾issue复杂性的立场,于是我先写艺术是不可以揭示脉动的,接着笔锋一转,引入了“单个艺术作品”和“同时代所有的代表作品”的不同层次,在更高层次上抛弃之前的观点,论证艺术是可以揭示社会脉动的。

这样写可以写出辩题的一个“turn”,而且不同于一般的否定之前的观点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同样是大负小正,也可以承认作者的观点,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指出其漏洞和忽略的情况(184)

184"It is a grave mistake to theorize before one has data."

作者的这个观点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先有数据再有理论符合人类认知的基本定律。

接着从作者的论点出发,如果没有数据的时候不能去得出结论,是不是就意味着认知停滞?作者的观点是一种消极的暗示。这个地方就是题设忽略的情况,没有数据的时候的一些假设和猜想正是通向真理的有效途径。

顺着题目继续说,要有足够的数据才能有结论,实际上很多时候数据是否足够是不得而知的,这便是题目的又一个漏洞。

那么这里的反对观点就是对作者漏洞进行攻击,正是体现思维复杂性和深度的好机会。

(3)融合对立选项(平衡观点)

很多题目总是会列出两个item,接受一个抛弃另一个,这个时候可以把找寻题设中两个认为对立的item之间的联系,指出两者是共存的

先说144

144"It is the artist, not the critic,* who gives society something of lasting value."

这个题目其实写成一般的平衡观点就是艺术家重要,同时说批评家同样重要,然后平衡一下 然而完全可以把相同的论述理由贯上不同的论点,说作者人为的把这两者的作用给分开了,实际上创作者和评价者合作起来才让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两者的结合。

1.艺术品本身实际上就有很深刻的内涵和永恒的价值,同时批评家可以让大家明白艺术品的价值在哪里

2. 那些流传远久有永恒价值的艺术都是批评家们帮助筛选出来的

3. 批评家可以给艺术家一些有益的反馈

同样的三个理由完全可以写成一边倒的方式,也可以质疑题目的either … or的选择。

201"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value system, a standard, a set of ideas—not to prepare them for a specific job."

这道题典型的破题方式便是强调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育的目标应该同时兼有二者。

32

二.前提论述(比如阐明某一领域的特征),在这个方向上拓展(政治,法律)

这种方式尤其适合政治类和法律类,在定义了某一个领域的特征之后,相当于圈定了讨论的范围,接下来的论述方向就变得明确了许多。

先说说法律类的180

180"Many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cannot be solved by laws and the legal system because moral behavior cannot be legislated."

首先可以论述一下法律的本质作为前提

法律的本质决定了法律是不可能完善的。法律是为那些大多数人的利益制定的,迎合的是大多数的利益,保障的是相对的公平而不是绝对的公平。只有在问题引起损失并且引起足够的重视才可能被立法。这就决定了法律是一个remedy而不是precaution 这样的本质决定了法律的不完善性,还是有很多漏洞可以钻的。

有了法律不完善的这个前提,论述Many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cannot be solved by laws and the legal system的原因不是因为道德不能被立法,就变得容易了许多:

很多问题的产生只是因为法律规定不完善,特别是在新成立的领域里面比如网络商业,法律还没有健全,毕竟法律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科学发展的。

政治类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比如在涉及到政 府应该注重长线还是短线的时候(56)

56"Governments should focus more on solving the immediate problems of today rather than trying to solve the anticipated problems of the future."

可以这么写前提:

个人都是为自己的眼前利益去奋斗的,如果没有一个政 府的领导,很容易造成混乱,而政 府的作用在于,可以比一般的个体更能够全面的,长远的看社会发展,政 府的使命和作用决定了它不可以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的解决社会问题。

然后就可以过渡到政 府应该长远的看待社会问题。

这样的前提论述的好处在于,给后文奠定了基础,在衔接上也显得更为自然,而且也是非常有利于反映对题目涉及领域的理解深度的。

同样的,很多领域的本质可以多思考一下,在考试中亦可作为“段子”使用,特别是在分领域写的时候,显得对很多领域有着深刻的了解,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比如在论述科学的本质的时候可以写,科学的作用是探索未知世界,满足对于求知的欲望,消除对于未知的恐惧。在写到很多科学和投资利益的关系或者是关注科学家领域的时候同样可以用到。

三.分解题目,个个击破

(1)将题目分离成几个独立的论断

这是一种在西方的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思路,在GRE阅读中也体现的很明显,灵感来自于NO.9 里有一篇文章曾经这么写

The specifically feminist part of Saint-Simonianism has, however, been less studied than the group’s contribution to early socialism. This is regrettable on two accounts.

33

接着列举这两个方面是如何的regrettable

北美范文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写法,值得学习。

159"The human mind will always be superior to machines because machines are only tools of human minds."

北美的开头:

This statement actually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three related claims: (1) machines are tools of human minds; (2) human minds will always be superior to machines: and (3) it is because machines are human tools that human minds will always be superior to machines. While I concede the first claim, whether I agree with the other two claims depends partly on how one defines “superiority”, and partly on how willing one is to humble oneself to the unknown future scenarios.

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通过分解题目,向考官展示了你对于这个题目关键点的掌握,对于命题的深刻理解。把一个题目分拆成三个,也易于结构的控制,使得框架非常的清晰,考官从分拆题目中也可以容易的把握你整体文章的方向。同时多个命题的论述在字数上也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

当然这样的分解题目最好还是在开头提出来,要让考官对你的结构走向和预期讨论的范围一步了然。同时开头分解题目也可以对自己全局的思路做一个提纲的作用。

(2)分析题目中的分论点的逻辑联系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题目中带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因果关系的部分。一个题目出来可以承认这个题目给出的原因,然后对于原因推出结果这个逻辑过程进行讨论。

7、"The video camera provides such an accurate and convincing record of contemporary life that it has become a more important form of documentation than written records."

其实可以分解成一个原因(The video camera provides an accurate and convincing record of contemporary life)和一个因果关系(so it has become a more important form of documentation than written records.),题目暗示了一个因果关系,可以肯定这个原因,而不承认video camera的精确性导致了更为重要性。

这种方法算是分解题目的一种,只是重点在于对这个题目中的逻辑关系的论述。

实际上这是从argument中学到的一招,稍稍了解过argument的都知道,因果关系不成立是一类重要的逻辑错误。那么逻辑都是相通的,issue中同样可以去否认提干中的逻辑关系,这也属于qualify题目的一部分,reject另外一部分。

(3)关键词分离写(88、7)

这种方式在于分拆题目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关键评价标准或者对象

34

比如说88题

88"Technologies not only influence but actually determine social customs and ethics."

以前一直认为这道题只能去论述科技和传统道德的影响关系,当破题已经山穷水尽,只能依靠论证、文笔取胜的时候,突然发现,其实完全可以把customs 和ethics拆开分别论述。找出这两个item的有区分的地方,分离来写,既可以体现对于题目理解的精细程度,同时也可以体现issue的复杂性,避免了笼统论述的含糊。

大致立意如下:

1.customs是可以被科技改变的,比如很多典礼和文化还有迷信都因为科学的进步而废除了,还是有很多传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2.但是ethics是很难被科技改变的,无论科技怎么变,道德是数千年以来人类共同承认的东西,是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的,反过来是道德影响科技的发展

这样的破题避免了和大多数人同一个立意然后完全拼论证的境地,另辟蹊径。

同样的,上面说过的第7题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破题

7、"The video camera provides such an accurate and convincing record of contemporary life that it has become a more important form of documentation than written records."

这道题目其实有两个关键点,一个在于题目设定的逻辑关系(因果),另一个是题目给的判断video重要性的判断标准。那么完全可以从题目给的两个标准入手,一个是accurate,一个是convincing,分别论述

1.摄影在accurate方面是有优势的。通过图像的再现,对于特定事件的细节都可以包含。

2.然而摄影并不能作为一种convincing工具。因为摄影的片面性,很容易会造成曲解之类。而written records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破题方式的要点在于对关键词的分拆,最好要写出两个方面的差别,这样写的更为有层次感一些。如果两个item写出了同一个观点,那分开写反而会显得冗余。

四.抽象题目具体化(136、212、37、25)

抽象化题目一向是题库中公认的最难以对付的一类话题,在韦小亮的大讲堂中的分类大多数属于“行为类”。这个分类还算颇有道理的,毕竟抽象类题目和个人的行为及判断标准联系不少。

个人认为,抽象类题目最难的地方在于,找不到一个有效的论述点。因为抽象类题目通常涵盖的概念非常的宽泛,甚至定义了关键词之后由于判断标准的无法准确建立整个话题仍然很难做到精细论证。这个时候不妨化抽象为具体,从更容易接触的地方来写这些话题。

然而就算是知道要把抽象题目具体化,如何具体化还是一个很需要讲究的话题。具体化的细节之间最好要有一定的层次和逻辑联系,防止零散的抽象化影响整体文章的逻辑联系。

35

由于抽象题目很难有一个通法,这里就多举几个例子,并且涵盖历史上著名的高频136、212

先从136开始说起

136"The absence of choice is a circumstance that is very, very rare."

很容易发现,题目短的比题目长的更为难写,毕竟找到的切题点和发散点要更难,更需要自己的进一步具体加工化。

这一题记得telsochina老师有一种很不错的破题方法。在这里引用一下

通过对于一些极端的个例来讨论这个话题

“In this essay, I would argue that we human beings always have choices if we think twice about our situations and count on the support and help of our family and society to explore various On the other hand, efforts can be mad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at societal level when choice is indeed limited for individuals.

The three extreme scenarios in our life may be used to illustrate my perspective: divorce, abortion and suicide.”

从看似最没有选择的三种情况出发,来论述即便是最极端的情况也是有选择的,进而可以推断在一般情况下同样有很多选择。从立场的选取来说,属于先主动的将自己放在一个论述的不利位置(看似最没有选择的三种情况),然后绝处逢生,令人拍案叫绝。

文章没有笼统的论述选择的存在性,而是将这一论述过程带进了具体的事例中,比如在divorce这种情况下,给出了seeing a marriage counselor, seek help from their friends and families who know them well这些选择的措施,令人信服。

文章的另一大亮点在于,事例虽然选取的较为“极端”,但是却是社会上非常普遍和容易理解的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也是抽象题目具体化需要注意的一点,虽然说是需要在个案分析中讨论题目,然而事例的选取要做到有信服力,就同时要兼顾普遍性和代表性。

这一题的具体化也可以有另外的一些方式,这里我给出两种

比如从人的需求层面来说,分层次来论述

由Maslow心理学家的人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分为一个金字塔的,在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之后,才能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选择需求是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

那么从需求层次的最底层来看,人最基本的需求便是“生理需求”,也就是吃饭,睡觉这些维持生存的东西,在这个层面上,人是无力去追求所谓的“选择”的,因为生存是唯一的选择。

36

所以一无所长而又好逸恶劳的人想要维持生机,犯罪作为他们的选择也就不足为奇。放眼自然界中,动物们为了生存常常没有选择,比如候鸟的迁徙。这些都说明,在满足最低层次的生存需求之前,谈论选择没有意义的。

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配偶需求之后,人们的选择开始多了起来。因为手上富余的资源更为丰富,人们可以选择求知,可以选择不同的工作方式。人和动物比较起来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人类已经在更高的层次上有了选择的需求和权利。可以在不同的标准之上选择。

这样的具体化也算是借鉴了之前“在一个层次上肯定,在更高层次上否定”的破题方式。把层次分开讨论,也算是具体化的另一种方式。同样也选取了一些容易理解的,比较普遍的现象,更容易理解。引入了“人的需求”理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一讨论,也显得条理性非常强。

同样的思路,同样的分层形式,我再用另外一种方式来破这道题。

这次选取的层面是:choice at different levels

从个人层面来讲,选择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从小到大人们面临的问题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过多。社会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的舞台,在维持基本需求的情况下,自由选择是人们的一种基本权利,也是人类平等和民主进步的必然选择。

从社会层面来讲,Especially for those governments who set the ultimate goal of earning the welfare of all the citizens.在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时候,通常是没有什么选择的。历史上充斥着不断的战争,那都是在利益纠纷的时候没有选择作出的最后决定。因为国家的主权不容许侵犯,人民的利益不容许亵渎。在这样的一个原则之下一个国家作出的选择通常是那个让民众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秉承“自由选择”理念无视民众利益的政 府终将走向灭亡。

这个破题方式在“社会层面”的论述时其实有一点偷换概念,把范围限定在了“把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作为目标的政 府”,但是仍然无碍于这篇文章在层次上将这道抽象题目成功的具体化,而且写出了每个层次的精髓。

花了这么多精力用三种破题方式去论述136,只是想说,对于抽象题目,具体化的选取是很有讲究的。同样的,用类似的方式也可以使用在其他的抽象题目上。

212"If a goal is worthy, then any means taken to attain it is justifiable."

这道题上面的方法仍然适用,比如说刚刚讲的at different levels同样是一种很有效的破题方式

同样是从个人层面出发和社会层面出发,选取事例,这样的论述也更为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比如说从个人角度可以说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等等。从社会角度可以说环境污染和持续发展

37

的权衡等等,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抽象题目除了分层次讲,同样也可以分为不同的抽象领域具体分析。这里略略的讲一下

37"In most societies, competition generally has more of a negative than a positive effect."

同样的,仅仅笼统的讲竞争和合作是很难讲清楚的,一个不错的解题思路是分为各个领域去破题,比如说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教育领域,科技领域等等

这样的横向展开将在后文详细论述。

再说一道题

25"Anyone can make things bigger and more complex. What requires real effort and courage is to mov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in other words, to make things as simple as possible."

事情更为复杂,这是很难论述的,那么不妨分拆一下

从知识体系来说,是越来越复杂,从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讲,是越来越简单。

1.现在的研究学习的是前人的基础上的,所以人类知识的体系最终走向的是越来越复杂,比如古希腊的顶尖数学家们研究的几何只是现在中学生的普通作业题。几个世纪前Newton的经典力学现在也只是我们college students的课堂教学内容。相信不久之后,现在获得诺贝尔(Nobel)奖的成果也只是学生们日常的作业题。

2.然而从我们生活感知的角度讲,却是变的越来越简单。一个手机现在已经包含了MP3, game player, mobile 等等功能,让我们使用的方便。交通上也是一样。

抽象题目的论述先到这里。

五.定义法

这种方法是一个非常有用也非常体现思维深度的方法。最常用的有两种

(1)对于关键词的定义(17、159、127、64)

很多文章的key point就在于如何定义关键词,题目给出的概念不够明晰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不同的理解就可以有不同的方向破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27了

127"Facts are stubborn things. They cannot be altered by our wishes, our inclinations, or the dictates of our passions."

这道题的一个很好的破题方式就是,根据“fact”的不同定义来讨论话题,怎么去理解“fact”决定了fact能不能被改变。

1.如果fact作为一种自然客观规律,这样的fact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所有的生物终将死亡。时间是不能倒退的,这些是我们通过亲身感受可以感知到的,无论怎么努力,这些事实是不可能改变的。

38

2.如果把fact理解为记录的史实,那么fact是有可能改变的。诚然发生过的事情不可以改变,但是历史本来就不可能完全真实的记录已经发生的事实。这样的情况下“fact”很多时候都是被改变的。

3. 如果把fact理解为人类发现的定律,这些fact同样是可以改变得,比如日心说,比如Newton的经典力学

之前提到的159题

159"The human mind will always be superior to machines because machines are only tools of human minds."

要深入的讨论,对于superior的定义就是很必要的,这个词的不同定义导致的就是不同的结论。

If the concept "superior" means calculating math problems at a faster speed, storing information in larger space and simulating results in a more accurate mode, it is unexceptionable that machines are superior to human.

If the concept “superior” turns to other facets like analytical thinking, innovative solution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cause human beings would have inborn advantage.

再比如一些很模糊的关键词的地方就更加需要定义

64"Many people know how to attain success, but few know how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it."

如果仅仅将success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来论述,那么这个题目的论述会很抽象,因为你所默认的success和考官理解的success不一定一样,甚至是很可能不一样。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差异巨大,更不用说还要加上文化上的差距了。

那么对于笼统抽象的题目,将题目最关键的词success做一个限定,接下来的讨论就会顺畅的多,考官也会很容易抓住你的讨论前提,这样你的文章将会更容易被读懂,交流障碍小,自然会留下一个更好的印象。

从这个题目来说,可以将成功更为细节化定义,比如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参加一次奥运会就是一种成功;对于商业精英来说,尽可能的盈利就是成功;对于政治家来说,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种成功。细节化定义之后再来讨论how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it就变得容易的多了。

定义法在GRE作文中的破题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明晰了讨论的范围,使得讨论的思路非常的清晰。很多话题如果仅仅笼统的说,很容易造成例子和所讨论的对象不能精确的匹配。

实际上GRE的作文话题涵盖的范围很是广泛的,就算是在单个的话题中一个概念的涵盖也

39

可以很宽泛的。就一个大话题泛泛而谈容易造成思维的不缜密,也很难把问题写的深刻细致。与其泛泛而谈,不如抓住一个方面或者一个定义把话题论述深刻论述清晰。定义法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和前提论述的方法类似的好处,在一开始就定下基调。防止在论证段中突然来一句“我这里的讨论范围是XXX”,这样未免显得有些突兀。

(2)对题目暗示的场景进行定义

每一个issue题目都有着特定的感情、语气,有着自己的推理过程和结论。顺着作者得到这些结论的思路,就会对题目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这个方式其实跟之前的前提论述有点相像,都是定义讨论的前提,可以作为让步段中对于作者观点的延伸,亦或作为衔接转折观点的基础。

比如上文中提到过的issue56题

56"Governments should focus more on solving the immediate problems of today rather than trying to solve the anticipated problems of the future."

拿到这道题,可以先从作者的角度来想想这个题目暗示的场景。问两个问题:

1.为什么作者要摒弃掉解决未来问题的机会而不是两者兼顾呢?

2.题目的主题对象是government,从这个主题对象的特征我们可以infer出什么?

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可以说抓住了作者的思路了。作者在这里假定了一个没有说出的前提,那就是:社会资源是稀缺的,不足以同时解决社会的近期问题和长远问题,所以取舍是必要的,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摒弃了长远问题。同时作者也隐藏了另外一层意思: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ould try to maximize the benefit of its citizens. 这就是政 府应该起到的作用,也就是为什么作者的论述主体是“government”。

那么在写这道题的时候,就可以在让步段的论述中定义一个场景:社会资源是稀缺的,没有办法同时解决近期问题和长远问题。必须在这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接着在这个场景下论述:而短期问题常常是危及生存的,作者基于这样的考虑将有限的资源放在解决短线问题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接下来的反方向论证中,又可以定义另外一个场景:一个源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政 府应该从大局出发,考虑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因为这才是作者所说的“政 府”的职责所在。 接着在这个场景下论述:政 府的职责决定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以大局为重,不能鼠目寸光,仅仅顾及眼前的利益。

这样的场景定义充分展现了你对于这个issue题目的来源,背后的隐含暗示的理解,同时在定义的场景下论述也把题目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衔接的更加自然。

再说一个issue11

40

11"All nations should help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university designed to enga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world's most persistent social problems."

和56题同样的,可以想想文中的一下暗示的场景

1.这些问题一般的大学为什么解决不了?为什么世界性大学可以解决?

2.为什么是建立大学的方式,而不是其他的方式?

答案就是题目隐含的一些场景:

1.很多问题单单靠一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必须依靠多个国家的合作,合作中需要一些理念或者说智力支持,这是世界性大学才能解决的

2.大学是优秀青年进修的场所,是各个国家未来的主心骨(backbone),影响着未来各国对于合作的的理解。大学就是一种灌输合作理念很有效的方式

那么在写赞同这个题目的观点的时候,从题目中infer出场景并进行定义,然后推广和细化讨论分析。这就是思维发散的又一种有效的方式。而且从题目出发,紧扣题目,也不容易偏离方向。

六.质疑题目的前提假设(190、17)

(1)质疑价值观

这种破题方式需要对题目所隐含的前提或者说道德参考标准或者说语气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谨慎使用,以免走火入魔

这种破题方式的灵感同样来自于argument,argument中最需要练习的就是将作者的前提拎出来,然后当作靶子大肆攻击一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ETS也明确过issue和argument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issue质疑前提假设的时候也需要稍稍改变一下角度,写的和argument一样的话后果会比较严重。

具体的说,argument更多的注重批驳前提的逻辑错误,更多的有一点咬文嚼字的味道,具有非常强的客观性。而issue中质疑前提是一种对题目所隐含的价值观的质疑,仍然带有很浓烈的主观色彩。掌握了这一点,才是对质疑题目前提假设更好的把握。

和前面的定义题目场景方式有一点类似,也是需要挖掘作者的暗示和前提假设,但是这个地方是从道德标准或者说是价值观来入手更多一点

举个例子:

17"There are two types of laws: just and unjust. Every individual in a society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obey just laws and, even more importantly, to disobey and resist unjust laws."

如果我来写,上来就会质疑这道题的一个隐含前提:作者不合理的假定法律是可以分为正义

41

和不正义的

题目实际上把法律和正义的概念混为一谈了,法律的本质决定了法律是不可能代表正义的。法律是为那些大多数人的利益制定的,迎合的是大多数的利益,保障的是相对的公平而不是绝对的公平。只有在问题引起损失并且引起足够的重视才可能被立法。这就决定了法律是一个remedy而不是precaution 这样的本质决定了法律的不完善性,不能和正义混为一谈。

推翻了这一条之后,就可以接着写,法律是必须要遵守的,无论合理不合理。

这样破题在推翻了题设前提之后,需要自己另外再建立一套前提,在这个先破后立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立论的技巧,不失为一种妙招。

再举个例子

190"As long as people in a society are hungry or out of work or lack the basic skills needed to survive, the use of public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art

这个地方作者也有两个很不合理的前提,

1.只要社会中有人在饿肚子,就不应该去支持艺术。换言之,要完全消除了饥饿,贫困之后,才能继续支持艺术。

2.作者错误的假定,支持艺术就不能得到资源的回报,不能对物质生活产生贡献

然而常识告诉我们饥饿,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就算倾尽全部社会资源也不一定可以达到目的,如果非要先解决贫困问题,艺术很可能永远也发展不起来;而艺术很多时候是可以和物质互相促进繁荣的,比如一个好莱坞就可以解决大量的人口就业问题,同样可以缓解社会的饥饿贫困。

这一题使用质疑前提比17题就更为容易一点,因为这个地方作者的前提假设更为混乱。这样写也更为针对题目,并且也比较显示思考的深度。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破题方式适用的地方并不是太多,因为题库中有明显的不合理前提的题目也并不多,只是在一些偶然场合也许会起到奇效。

(2)攻击绝对语气

很多题目喜欢用any这个词语,这个词上其实就可以大做文章了。这个词其实很不好的暗示了一种绝对的立场,而绝对化的立场在讲究立场合理的issue中是不搭调的。

212 - "If a goal is worthy, then any means taken to attain it is justifiable."

开头就可以攻击

by using the word "any" the author's ground may be absolute to some extent since in many cases the cost of the mean should weigh against the value of goal before making final judgment.

42

接着引出下文段落,重点写这里所说的cost-benefit analysis,独成一段。

还有很多题目喜欢用only这个词,一样的攻击,比如issue138

138"Only through mistakes can there be discovery or progress."

从only出发,得到两个立意:

1.这个地方用了only,实际上是一种很不好的暗示,只有通过犯错误才能进步,而完全忽略了人们对于总结经验中所取得的进步。

2.同时only也似乎在错误的鼓励人们去犯错误,而仅仅通过犯错误是不会得到进步的

七.步步逼近,直探核心

这是所有的破题方式中最抽象的一种,需要对每个话题的讨论构架,争论焦点有充分的认识。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仅仅可以用来破题,更多的可以用来拓展对题目的认识。

这种方法说白一点,就是一步一步缩小讨论的范围,找到争论的焦点位置。把握了这一点,那么题目向左走向右走就可以任意决定了。

下面举例子说明一下

还是刚才前面举例过的131题,顺便说一下我是如何想到这样的破题方式的

131"The arts (painting, music, literature, etc.) reveal the otherwise hidden ideas and impulses of a society."

按照一般的正负观点,向左走向右走都是可以的

而如果是向左走,大概可以是这样的观点: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和环境完全隔绝,艺术作品不可避免的参杂流行的脉动。尽管这些艺术作品代表的都是个人的对于社会脉动的理解,然而这样的理解中或多或少的会反映出来这些脉动。

如果是向右走,大概可以这样反驳:诚然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和环境完全隔绝,因此艺术作品不可避免的参杂流行的脉动。然而同时每个人看待社会趋势又是带进了自己的主观色彩的,因此在有色滤镜后,不可能真实的反映这些脉动。另外艺术同样也可以作为一种自娱,完全可以和社会没有关系。

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两边都承认的一个讨论基础是: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和环境完全隔绝,因此艺术作品不可避免的参杂流行的脉动。然而同时每个人看待社会趋势又是带进了自己的主观色彩的

双方争议的焦点是:究竟这样带着有色滤镜之后的艺术作品能否反映社会的脉动

这个地方就是题目的核心了,带着这个核心去思考问题,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是,反方的观点可以被正方拿过来使用,正方的观点可以被反方拿过来使用。因为核心部分是两边都承认

43

的,顺着题目的核心来利用相反观点的例子也成为可能。

继续往下深入,反方说带着有色滤镜的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社会的脉动的原因是这些艺术作品会曲解社会的脉动,同时也完全有可能是自娱自乐,比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就很难找到一个时代的特征观点。那么正方就刚好可以利用这一焦点,避重就轻,承认单个的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社会的脉动,也承认莎翁的作品不能反映时代的观点,但是每一件艺术品可以反映一部分脉动,因此如果审视一个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完全可以体会到社会的脉动。把反方的例子进行拓展:比如从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感受到的可能只是命运的无奈,从达芬奇的Mona Lisa感受含而不露的神秘微笑,然而纵观这一个时代的代表艺术作品,都可以表现出对于宗教、封建束缚的反抗和对人文思想的启蒙,这个时代在历史上就称作为“文艺复兴时代”。

至此,这个话题从核心问题出发,统一了两边的观点,这个时候向左走向右走就比较随意了。

再举一个例子

70"In any profession—business, politics, education, government—those in power should step down after five years. The surest path to success for any enterprise is revitalization through new leadership."

这个题目向左走,就是革新可以带来成功;向右走,就是保持原来的班子可以成功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新的领导层能不能比老的领导层更为成功

掌握了这个题目的核心,反方的观点也可以被正方利用

比如说反方也许会说老的领导层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财富,良好的运作方式等等,那么正方就可以接着这个观点说,因为原来的领导层已经做的很好,想继续进步就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同时新的领导层继承了原来的良好运作方式,更容易在已经有的基础上作出新改良,从而比原来更成功。

这样的探究题目的核心不是很适合在实际构架中运用,但是可以作为吃透题目的一种思维方式。

八.横向展开(186、164、36)

横向展开,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常说的分情况讨论。也是一种指出题目在一些时候成立,另一些时候不成立的有效方法。

(1)具体的领域展开

先讲讲适用场合

这就是常说的分领域讨论了,在题库中如果多留意的话,经常会看到有一些题目喜欢把领域列出来,比如说issue99和issue70

99"In any realm of life—whether academic, social, business, or political—the only way to succeed is to take a practical, rather than an idealistic, point of view. Pragmatic behavior guarantees survival, whereas idealistic views tend to be superceded by simpler, more immediate options."

70"In any profession—business, politics, education, government—those in power should step down after five years. The surest path to success for any enterprise is revitalization through new

44

leadership."

实际上这样的列出其实就是一种明显的提示: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不同的领域!

还有很多题目,带有any field 或者any profession这样的字眼,其立场是很绝对的,这个时候也是使用分领域破题的大好机会。比如

87"In any field of inquiry, the beginner is more likely than the expert to make important discoveries."

165"In any given field, the leading voices come from people who are motivated not by conviction but by the desire to present opinions and ideas that differ from those held by the majority."

这类题目的破题倒不是很难,甚至属于题库中最简单的部分,毕竟都把领域分好了,无论是凑字数还是整合构架都是很容易的部分。

这种方式同样也可以推广到其他的题目中去。

比如和上述提到的题目相近的题材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issue164

164"Sometimes imagination is a more valuable asset than experience. People who lack experience are free to imagine what is possible and thus can approach a task without constraints of established habits and attitudes."

和上面说的issue87题其实是非常相像的,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把87的思路拿来直接使用。分领域说明不同情况有不同结论。

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1.很难写出除了并列以外更深层次的逻辑,仅仅是几个段落的零落容易使得构架松散,建议段首多使用一些逻辑连接词,比如when it turns to the realm of…../In considering the field of…/When it comes to …等等

2.尽量写出每个领域独特的地方,如果两个领域用了同样一个理由,那不如合成一段来写,否则会显得非常的冗余。尽量写出分领域的特点也可以体现对各个场景的深刻理解。

(2)抽象领域的展开

和上面具体领域展开不同的是,这样的展开仅仅是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视角的考虑问题比单纯的具体领域展开要更为体现思维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两者相较而言,更推荐这种方式。

比较典型的是issue121

121"At various times in the geological past, many species have become extinct as a result of natural, rather than human, processes. Thus, there is no justification for society to make extraordinary efforts, especially at a great cost in money and jobs, to save endangered species." 这道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拆题目

比如说从良知的角度来展开,尽管很多物种是由于自然的原因灭绝的,然而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否认的,需要对人类自身发展引起的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

45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cost-benefit analysis),人类如果make extraordinary efforts,会严重损害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部分人的生存,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

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来讲,要救助那些物种会带来什么样子的后果同样不得而知,大自然作为一个intricate matrix of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我们的很多保护举动实际上却成为了加速灭亡其他动物的行经。

同时也需要关注每个论述角度之间的逻辑联系,尽量做到衔接自然

其他的题目也可以靠类似的思路展开,这里不再详述。

九.纵向展开(112、51、170、153)

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时间轴来展开,跟分情况讨论有些相像,但在段落逻辑联系之间联系要强一些。

(1)分阶段讨论

在教育类领域应用较多一点,最典型的应用就是issue51和issue112

51"Education will be truly effective only when it is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and interests of each student."

教育是否应该去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个话题可以从教育的各个阶段的性质着手,在初级阶段,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课程。而在大学阶段,满足需求和兴趣就显得重要了

具体的说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t is more imperative to adopt a national curriculum which ensures the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important subjects. At the nascent stage of education a broad foundation is required for subsequent advances in any particular field. Moreover most students might not be qualified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about their needs and where lays their greatest potential.

However at college level education aimed at satisfying th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every student has become necessary. Since college students have turned to be well-informed and responsible adults, education should be designed to help individuals to develop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achieve their goals.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形式,体现了对于issue复杂性的理解。

再来一个112

112"Some educational systems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apacity for reasoning and logical thinking, but students would benefit more from an education that also taught them to explore their own emotions."

和51类似的,破题时可以说需要case-by-case analysis

先定义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Reasoning and logical thinking refers to deduction, inference that forges people'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generates practicality while emotions comprises sentiments, personalities that endow us thousands of subtle feelings.

然后分阶段论述:

1.在初级的教育阶段,进行emotional exploration是更为必要的,这个时候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怎么控制和表达情感。

46

2.而在高等教育阶段,logical thinking and reasoning的教育就更为重要了。作为一个成年人、社会人,不仅是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家庭,社会负责。培养对应的工作技能就变得尤为重要。

涉及到教育类的题目这样的方法很多都是很适用的,毕竟初等教育的目标和高等教育的目标有着很大的差别。

分阶段写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明确写出各个阶段的显著特点和题设条件在各个阶段为什么不完全适用的原因

(2)短期和长远

这种方式也是从时间上来划分,灵感来自于之前的issue56题

56"Governments should focus more on solving the immediate problems of today rather than trying to solve the anticipated problems of the future."

实际上其他的题目完全可以借鉴这道题的思想,既要考虑短期问题,也要考虑长远利益。

举两个例子

33"Creating an appealing image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an is the reality or truth behind that image."

这道题的破题其实很简单,承认题目在短期的事务中是非常的有作用的,然而在长期的利益考虑下,对于内涵的关注的重要性仍然不可以忽视。

另外一个例子

109"The purpose of many advertisements is to make consumers want to buy a product so that they will 'be like' the person in the ad. This practice is effective because it not only sells products but also helps people feel better about themselves."

同样可以在短期和长期这两个限度之内讨论这个问题。和issue33非常相似,这里不作详述。

十.评价题目的价值(138、114、212、17)

淘完了题目的前提,定义完了题目的场景,再把题目分解来分解去,还是觉得不爽的话就把题目的价值也拿来评头论足吧。

这种方式的灵感同样来自于GRE阅读,在NO.7中有一篇文章是这么写的(略微改动): Freyre and Tannenbaum explains why the treatment of Black slaves was more severe there than in the Spanish and Portuguese colonies of South America. But this cannot be the whole explanation since it is merely negative, based on a lack of something.

在钱坤强的“issue100“篇中,issue138(Only through mistakes can there be discovery or progress)有一句话这么写的:The argument is merely negative, based on the act of being erroneous and even being fallacious.

北美范文中,同样有类似的方法:

17"There are two types of laws: just and unjust. Every individual in a society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obey just laws and, even more importantly, to disobey and resist unjust laws."

47

开头中这样写道:

it recommends an ineffective and potentially harmful means of legal reform.

将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同样可以给很多题目新的立意

114"Humanity has made little real progress over the past century or s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ve taken place, but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humanity is no better. War, violence, and poverty are still with us. Technology cannot change the condition of humanity."

这个地方对于题目给出一个整体价值的评价,可以这么写:

题目所说的论断太过于消极,完全忽视了人类在人性进步上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忽视了科技在改变人类文明方面作出的巨大影响

至此文章正文结束,下面进入一些说明备注部分

对于每一种方法,都是一种发散的角度,可以选取其中的某几种然后进行加工。或者获得一个对题目更全面的了解,都是可以的。

下面来讲讲我的思路灵感来源

很多灵感在正文中已经写过,或来自于GRE阅读,或来自于北美范文,这些都是原汁原味的西方博学之士呕心沥血之作,从中细细品位,可以尝出很多不一样的滋味。

还有一些破题灵感源自和同学的讨论,也正如ETS颁布的AW的intro中建议的那样,你可以和同伴讨论,获得思路。

当然更多的来自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经历感悟,比如说读过辛普森杀妻案的时候,我开始对西方的司法制度有所了解,也从中感悟出对于法律本质的见解。西方人对于法律和正义也是作为两个分开的概念,所以也不奇怪北美范文为什么一开头就把issue17骂的狗血淋头了。 再比如我曾经涉猎过外国美术史,所以稍稍的对于艺术有一些浅显的感悟。很多时候艺术跟宗教、政治的关联(特别是中世纪)是非常大的,那些文艺复兴中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合在一起代表的社会脉动启发了我,于是就想起了issue131那道艺术高频题中文艺复兴的例子。

GRE作文破题的难度难在,题库中244道题领域涵盖范围之广,发散度之大,都是在传统中国文化教育中没有经历过的。从教育、艺术、文化、到跨领域的结合,在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中经常处于忽略的位置(尤其是理科生)。而在GRE作文中,可以说是打开了一个窗口,去想这些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寄托的星夜无夏前辈的一个帖子,对里面的一段话很有感触,在这里作为结束语吧

48

我对AW和一整个复习过程充满感恩。我想在这个论坛出没的人,没几个是真正一开始就喜欢英文写作的吧。我在这之前几乎已经很久没有写过中文,真的。我最多的就是写给了你们。除此之外,除了学术分析还是学术分析,稍微有点乐趣的就是电影分析,而很可惜,却也是从几近枯燥的学术角度。我甚至写不出任何一种为自己写的中文。我心里很清楚,当你根本没有对生活注入热情的时候,它也不会理你。

AW也是一样。如果你不是真的去真心与那些题目接触,不是一次又一次去体会字里行间暗含的意义和作者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信息;如果你不是在查找资料和信息的时候,对那些陌生领域的知识报以真正的尊敬,如果不是真的秉承着对知识的渴求。它也会毫无慷慨的让你才思枯竭。让你永远倒在逻辑的脚下自卑得永远站不起来。让你一辈子将自己打上没思想没逻辑没原创性的标签,最可悲的是,你还欣慰与此。真理是如此公平的对待着每一个人,它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可是当你真正体会到真理的存在,哪怕你抓不住它,它也很难从你身边走开。你的世界会从此变得如此的逻辑清楚,哪怕知识面还不够思想不够深刻,可是事情的条理因果就是如此有系统的可以联系在一起。从这里开始认识世界,成为一个智者只会是时间的问题。

49

『姊妹篇之二』杂谈GRE作文的严谨性

——请给argument多一些尊重

本篇文章一万七千字,包括:

对实验类考古类自然类难题的解读,从这些难题及其思考过程中谈谈argument如何有效的形成思路

从辛普森世纪大审判出发,谈论我们应该抱有怎样的一种心态对待survey

Argument中不同于传统的一些另类错误

从argument思维出发,谈谈issue中同样要注意的严谨问题

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提醒两句,这篇文章不是要给出一个通法,事实上连方法都没有,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去启发如何去思考argument,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argument及其内部的细节。

姊妹篇之一讨论完issue中思维如何发散的艺术,现在再来看看GRE作文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地方——严谨性

严谨一向是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最需要的素质之一,也是认知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对于一个论述系统而言,就如数学中的希尔伯特空间一样,需要一个完备性,观点没有和自身矛盾的地方,思路也务必做到清晰有致。其实在这个方面,argument题库做的是相当的不错,论据,中间前提,最终结论一个不少,每个逻辑链也至少做到了“seems logical”。这里就来谈一谈对于这样的一些seems logical背后,有着怎样的玄机。

其实很遗憾的是,由于在刚刚面对AW时,不少人肯定还是会有畏难和恐惧情绪的,毕竟字数要求之高,速度要求之快,体系要求之完善,都是传统的四六级没有办法相比的。于是相当多的人在初期面对AW的时候选择了从相对熟悉一点的issue来入手,在经历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又满足于自己issue所取得的成就感不愿意开始argument(至少我认识相当多的人是这样)。直到最后阶段匆匆忙忙弄了一点argument模板,提心吊胆的去考试。

当然这样的情况还有另外一个大背景的原因,大家似乎对argument都抱着比较轻视的心态,毕竟argument中包含的逻辑错误相对固定一点,不像issue涵盖范围广,语言要求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argument的盲目乐观对于近两年中国学生AW大面积低分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

50

诚然,argument逻辑错误在很多题目都非常的相似,开头结尾的模板也可以比较的万能化,然而就凭着这两点,绝对不能说argument是一件很简单的工作。这里似乎又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大家普遍都认为因为argument比较容易写,所以分数也容易得的高

然而这又是一个完全没有道理的推论。

谁敢说,argument就一定比issue简单,随便套个模板就可以拿到5分?谁又敢说,中国学生的argument就一定比issue得分要高?

ETS一直以来都是将两个题目的平均分作为最后的成绩,而且很多时候会四舍五入到高一点的分数。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的argument到底多少分,是绝对无从知道的。从中国学生这几年大量的3分来看,排除掉argument4分而issue只有2分这种很少见的情况,仍然有大量的中国学生argument仍然是3分。就算是那些得到5分的学生,谁也没有资格臆测他们的argument就一定比issue高。

我想说的是,不合理的轻视argument的现象太多太多了。Argument同时也是非常可以体现逻辑思维的严谨之美的。

请给argument多一些尊重。

谈了一点话外题,现在回到正题。

argument的内涵绝对不只是模板+错误,里面蕴含的逻辑思维的碰撞,才是里面最有魅力的部分。对于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考虑,每一个逻辑的推断,都需要琢磨。

argument和自然科学的要求也是很像的,一个科学的立论,需要历经从实验到结论的过程,正如argument中从论据到结论的过程,是一个道理。这里就先从argument167出发,来讲讲实验类的题目中如何去思考。

167.A folk remedy* for insomnia, the scent in lavender flowers, has now

been proved effective. In a recent study, 30 volunteers with chronic

insomnia slept each night for three weeks on lavender-scented pillows in a

controlled room where their sleep was monitored. During the first week,

volunteers continued to take their usual sleeping medication. They slept

soundly but wakened feeling tired. During the second week, the volunteers

discontinued their medication. As a result, they slept less soundly than

the previous week and felt even more tired. During the third week, the

volunteers slept longer and more soundly than in the previous two weeks.

51

This shows that ove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lavender cures insomnia.

A folk remedy is usually a plant-based form of treatment common to

traditional forms of medicine, ones that developed before the advent of

modern medical services and technology.

一种治疗失眠的偏方--薰衣草花香,现在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一次最近的调查中,30名患有慢性失眠的志愿者在三周之内每晚都在一个受监视的控制室内睡在带薰衣草花香的枕头上。在第一周,志愿者继续服用他们常用的安眠药。他们睡得很沉但醒来时很累。在第二周,他们不服用药物。结果与前一周相比他们睡得不那么沉并且感觉更累。在第三周,他们睡得比前两周时间长而且更深。这表明薰衣草在短时间内治愈了失眠。

这一道题乍看下去,逻辑相当的混乱,这个实验做的不明不白,没头没尾。感觉到有很多地方不合理但是要归类错误还要很下一番功夫。这道题能挑出的错误多少实际上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在实验类上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严谨逻辑。

在找这道题的逻辑错误之前,我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一个实验想要证明薰衣草是有效的,应该在哪几个关键点下功夫呢?

首先是明确实验目的,失眠的精确定义是什么,治愈的精确定义是什么,薰衣草能否达到这个定义。

最重要的就是对比实验,对比使用之前和使用之后的效果比较,而且这个效果最好是从数据上反映而不是从主观判断上反映。毕竟数据记录才是最为真实可靠的。同时对比两组人群在相似的条件之下效果的对比。实验过程中尽量保持其他的条件从头到位一致化。

总之就是一句话,单因素精确分离法。这个思想在实验科学中也是占到了及其重要的地位。 带着这样的思想,来重新审视一下argument 167,就会发现,拨茧抽丝变得不那么难了。

1.最开始的就是定义“insomnia”,这个词的定义如果模糊了,接下来的实验就无从说起。因为如果失眠的定义是每天晚上睡不着,那么可能这群人在实验中从头至尾就没有失眠。整个实验中“治疗”失眠更是无从谈起。如果失眠被定义为起床之后的感觉疲乏,那么整个结论就得按照新的标准来衡量。

2.接下来考虑一下传统的对于实验的攻击:对于sample的选取

这个没有什么多说的,30个人能否组成一个足够大的实验数目去证实结论

3.实验要想证明有效果,那么实验的持续时间也必须计算在内,三个星期是不是足够长的去反映实验效果呢?这也是值得怀疑的一点。

然后是实验中单因素对照法的一个重要地方:对比

4.对比同样分成两种,一种是纵向对比,对于实验之前和实验之后的症状进行对比,才能体

52

现疗效作用。如果仅仅说实验之后的症状,然后凭着对“失眠”的模糊映像来说明疗效,就是没有说服力的

5.另一种就是横向对比,即实验对照组,将体质足够相似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处于相同的环境下,处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一段时间之后的症状。在这个薰衣草实验中其实就少了这个环节,削弱了说服力。

缺乏了对比,就揭示了题目中最荒谬的一点:至始至终所有的人都睡在薰衣草的枕头上,怎么去证明薰衣草香是有效的?

再来攻击题目中最混乱的地方:“在第一周,志愿者继续服用他们常用的安眠药。他们睡得很沉但醒来时很累。在第二周,他们不服用药物。结果与前一周相比他们睡得不那么沉并且感觉更累。在第三周,他们睡得比前两周时间长而且更深。”

6.首先,第三周到底服用药物没有没有任何说明,那么就无法和前两周作出任何对比,实际上第三周实验就失去了意义,因为第三周服用药物和第三周没有服用药物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题目居然混为一谈,自然无法得出结论

7.然后是题目中最为搞笑的一点:如果把第一周和第二周对比,反而可以证明失眠药对于治疗起作用,而不是薰衣草的作用

8.最后,回到开始的定义,题目没有定义失眠,同样没有定义“治愈”,这样作者的结论就更无从说起。

至此这篇argument总算分析的比较透彻了,改进措施其实就是解决实验类的一些通法: 这里总结一下

1.要定义key terms,明确实验中要对比的标准,最好能够精确的数据化,避免“sleep soundly, fell tired”之类主观的判断标准。

2.sample的选取要合理,做到有足够的代表性

3.实验的时间要足够长以得出有效的结论

4.实验前的状况一定要考虑,以便于对比

5.最好有对照实验组,更有说服力

6.实验中要保持其他的因素不变,以保证不影响实验

掌握了这几点,实验类的argument应该就可以通吃了。

Argument中,通常涉及到社会类的不会太难,而最难的argument,莫过于自然科学类,特别是考古还有地球起源之流,常常不容易把条理分析清楚。这里就从个人认为比较难的两道题来说说。

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在整个题库中占据了字数最多的那一类,比如下面这篇文章140个字,几

53

乎是所有argument中题干最长的一道题。自然科学类文章经常在学术专有词上涉猎不少,所以会花很多功夫去解释,它难就难在学科背景还是要有一些的。比如文科生要是碰到地球撞击彗星的题目恐怕一时半会儿都理不清楚头绪。而考古类和地球起源的一个难点在于,作者经常在时间轴上露出一些破绽,而这样的破绽往往容易被忽略掉。另一个难点在于,经常很难分清楚哪些是推论,哪些是史实。

一道是argument37题

37.Woven baskets characterized by a particular distinctive pattern have

previously been found only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prehistoric

village of Palea and therefore were believed to have been unique to the

Palean people. Recently, however, archaeologists discovered such a

"Palean" basket in Lithos, an ancient village across the Brim River from

Palea. The Brim River is very deep and broad, and so the ancient Paleans

could only have crossed it by boat, bu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the

Paleans had boats. And boats capable of carrying groups of people and

cargo were not developed until thousands of years after the Palean people

disappeared. Moreover, Paleans would have had no need to cross the

river-the woods around Palea are full of nuts, berries, and small game. It

follows that the so-called Palean baskets were not unique to Palea.

一种具有独特花纹的编织篮子以前只在史前村庄Palea的临近地区发现过,因而被认为是Palea居民所独有的。然而最近,考古学家在一个与Palea隔着一条叫做Brim河的村庄Lithos发现了一个这样的Palea篮子。Brim河很深很宽,所以古代Palea人只能坐船穿过它,但没有证据表明Palea人拥有船只。而且能够运载大量人和货物的船只直到Palea人消失几千年后才出现。而且,Palea人应该没有必要穿过这条河流--Palea周围的林地有丰富的果实和小动物。这表明那种所谓的Palea篮子并不是那里所独有的。

这道题露出的马脚比较隐蔽,一般看第一眼大概能看出的错误是,没有证据表明P人拥有船只不代表P人没有船只,P地周围有丰富的食物不代表没有必要穿过河流

而考古学,特别是这道题,需要在“过去”和“现在”上仔细考虑,如果在时间轴上仔细考虑,那么题目中很多破绽就清晰的展现了出来

现在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不一样,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带着这个原则,重新审视一下这篇argument

Brim河很深很宽,这个条件没有交代是现在还是史前时代,如果是现在很深很宽,那么在史前时代,Brim河完全有可能很窄很浅,甚至根本没有这条河。

54

-Palea周围的林地有丰富的果实和小动物,这个条件同样没有交代是在史前还是在现在,如果是现在有丰富的果实,那么完全有可能在史前的时候这里没有足够的果实和小动物,所以有必要过去。

题目没有交代在Lithos发现的篮子是什么时候流传到Lithos的,这个篮子完全有可能是后来的人带到L地的。

作者的这一个不正当的前提,就引出了三个可以攻击的点。这就是考古类题目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OK,接下来在承认这几条的基础之上继续攻击

承认这条河在古代很宽很深:

没有证据说明有船并不代表真的没有船,很有可能的是还没有发现或者相关的证据已经丢失了。

就算是没有船,不能排除有其他方式过河,比如绕道而行,这是完全可能的。

能够运载大量人和货物的船只直到Palea人消失几千年后才出现,这一条没有任何意义,不能证明Palea人没有能力运载少部分人过河

承认在古代的时候P地有着很多的果子和动物:

没有说明果子和小动物足够维持Palea地区人口的生存,如果Palea地区人口较多,他们完全有必要过去

就算食物充足,也不能推断没有必要过去。也许P地区人正在谋求一些资源比如矿石等等,甚至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

最后一层让步,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忽略掉:即便证明了Palea人无法过河,完全有可能是Lithos的人使用船只过河带走了Palea的篮子。

至此,这道考古题目分析完毕,一共9处错误。

再来看一道地球起源的题目,这道题估计会让很多文科生头疼

50.From a draft textbook manuscript submitted to a publisher.

"As Earth was being formed out of the collision of space rocks, the heat

from those collisions and from the increasing gravitational energy of the

planet made the entire planet molten, even the surface. Any water present

would have evaporated and gone off into space. As the planet approached

its current size, however, its gravitation became strong enough to hold

55

gases and water vapor around it as an atmosphere. Because comets are

largely ice made up of frozen water and gases, a comet striking Earth then

would have vaporized. The resulting water vapor would have been retained

in the atmosphere, eventually falling as rain on the cooled and solidified

surface of Earth. Therefore, the water in Earth's oceans must have

originated from comets."

当地球在太空岩石的撞击作用下形成的时候,撞击产生的热量和行星越来越大的重力能量使整个行星融化,甚至包括表面。当时存在的任何水分都会蒸发并消失在太空。然而,当行星接近现在的大小的时候,它的重力强到了足以保持其周围的气体和水蒸气来形成大气层。由于彗星主要是由冻结的水和气体组成的冰,撞击地球的彗星将会蒸发。产生的水蒸气将被留在大气层,最终以降雨的形式落在地球已冷却而且坚硬的表面。因此,地球海洋的水分一定是来自彗星。

这篇长度不算长,可是在第一眼看下去很难分辨哪些是推论,哪些是史实。个人认为这篇题目出的比较失败,毕竟有专业背景的同学对这道题会更加得心应手。而文科生则会非常头疼。这道题另外难的一点是,没有什么太明显的套路,完全靠的是具体题目具体分析的思路来破题。

下面就先来把推论和史实分离一下

其实这也是argument中最棘手的一个问题之一,如何判断哪些背景是不可批驳的,哪些是作者的似是而非的观点。这个问题在下一篇讲本质的时候将会提到,这里就具体情况来分析。

前面几乎一半的内容都是题目的背景

As Earth was being formed out of the collision of space rocks, the heat

from those collisions and from the increasing gravitational energy of the

planet made the entire planet molten, even the surface. Any water present

would have evaporated and gone off into space. As the planet approached

its current size, however, its gravitation became strong enough to hold

gases and water vapor around it as an atmosphere.

讲的都是地球起源的时候因为所有的水分都会蒸发,所以是没有水分的,同时也讲了地球在接近现在大小的时候,可以维持周围的气体和水蒸气形成大气层

这些都是不可以批驳的

接下来的一句话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背景

56

Because comets are largely ice made up of frozen water and gases, a comet striking Earth then would have vaporized.

特别是理科学生,看到这句话很容易条件反射的认为,既然有大气层,那么慧星进入肯定会摩擦从而使水分蒸发。

虽然这是一条真理,然而在这道argument没有提到任何的相关背景,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关键的因果链接。我们就只好认为,这是作者的一个推论。

分离了背景和推论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根据背景去思考每一个推论是如何来的。事情就变的容易一些了。

Because comets are

largely ice made up of frozen water and gases, a comet striking Earth then

would have vaporized. The resulting water vapor would have been retained

in the atmosphere, eventually falling as rain on the cooled and solidified

surface of Earth. Therefore, the water in Earth's oceans must have

originated from comets.

第一句因果关系就是很想当然的漏洞,因为彗星大部分是冻结的水和气体所以进入地球的时候就会蒸发。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彗星会蒸发,也许大气层太过于稀薄而彗星本身温度非常低,则蒸发的部分可以忽略不计。

既然第一句不对,后面的跟着也有问题,即便彗星蒸发成水蒸气了,也没有证据说明会停留在大气层中。背景中只说过,行星在接近现在大小的时候可以维持大气层和水蒸气,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容纳新来的水蒸气,常识告诉我们很有可能这些水蒸气会重新散发出去。

然后回到刚才讲过的考古类的一条重要特征,时间轴概念模糊

这篇文章也有着同样的问题。即使彗星可以蒸发成水蒸气而且这些水蒸气可以保留,然而只有在地球已经接近现在大小的时候,彗星的进入才有意义。题目中没有说彗星的进入是在什么时候,完全有可能在地球接近现在大小之后没有彗星进入,那么题目的彗星生水说就没意义了。

接着后面一句eventually falling as rain on the cooled and solidified surface of Earth.同样可以攻击。水蒸气停留在大气层中就一定会降雨么?地球表面虽然温度已经降低,但是有可能仍然温度非常高以至于不能形成降雨。

在承认了前面所有的问题之后,最后一句结论自然也不能放过,狠狠的打击一番吧。

57

the water in Earth's oceans must have originated from comets.

就算彗星可以形成降雨,根本不能证明海洋是来自彗星的水分。彗星的水分有多少值得怀疑,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形成水(比如生化反应)同样值得怀疑。这点是一个传统的攻击点,就不多说了。

看似无从下手的argument 50到此就整理清楚了,在69个单词的背景之后,短短的54个单词的推论中居然就隐含着5个错误。从每一个小结论的前提出发,把它们全部揪出来还是不算太难的。

———————————————————————————————————————— 接下来从这三个题目出发,谈一谈我对于argument思路是如何破题的

其实argument对于逻辑的要求着实不低,对于每一个小推论,每一个中间结论,都要去怀疑其前提是否合理,其推断逻辑是否可靠。而考场上又只有仅仅30分钟时间,想要把这些东西都想清楚其实是很难的。

这里再说一个困扰了很多人的问题,很多题目错误太多,而时间太少,如何取舍?

我的回答是,在主要逻辑错误到位的情况下,宁可漏掉一些点而对每一个点充分展开,也不要每个点都写到但仅仅蜻蜓点水。

这个问题在下篇探讨AW的本质的时候再详细展开吧,这里讲讲如何去形成严谨的argument思路。

实验类的刚才已经说过了,有着相对固定一点的模式,只要抓住了实验科学一般的要求规律,此类argument的思路不成问题。

主要来讲讲更一般的argument。一个很不错的方式是,想想看题目的结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成立

比如上面说过的第37题:

37.Woven baskets characterized by a particular distinctive pattern have

previously been found only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prehistoric

village of Palea and therefore were believed to have been unique to the

Palean people. Recently, however, archaeologists discovered such a

"Palean" basket in Lithos, an ancient village across the Brim River from

Palea. The Brim River is very deep and broad, and so the ancient Paleans

could only have crossed it by boat, bu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the

Paleans had boats. And boats capable of carrying groups of people and

cargo were not developed until thousands of years after the Palean people

58

disappeared. Moreover, Paleans would have had no need to cross the

river-the woods around Palea are full of nuts, berries, and small game. It

follows that the so-called Palean baskets were not unique to Palea.

一种具有独特花纹的编织篮子以前只在史前村庄Palea的临近地区发现过,因而被认为是Palea居民所独有的。然而最近,考古学家在一个与Palea隔着一条叫做Brim河的村庄Lithos发现了一个这样的Palea篮子。Brim河很深很宽,所以古代Palea人只能坐船穿过它,但没有证据表明Palea人拥有船只。而且能够运载大量人和货物的船只直到Palea人消失几千年后才出现。而且,Palea人应该没有必要穿过这条河流--Palea周围的林地有丰富的果实和小动物。这表明那种所谓的Palea篮子并不是那里所独有的。

只有在

1.史前时代的时候Brim河同样很宽

2.史前时代Palea周围有丰富的果实和小动物,而且可以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

3.当时palea的人们没有其他的导致要过河的需求也没有过河的能力

4.对岸的人同样没有过河

5.在对岸Lithos发现的篮子是远古时候带过去的

的时候,题目的结论才会是成立的

多去想想,题设为什么成立,作者的考虑角度是什么,然后反其道而行之,抓住破绽,狠狠的攻击。

比如说作者在假想Palea人过不了Brim河,那么这个时候顺着作者的角度想,为什么Palea人过不了河呢?作者想,因为他们食物充足,没有过河的需求,而且那个时候河水很宽,他们也过不去

OK,破绽就来了,作者的每一个想法都很好,但是没有提供充足的信息去证明这每一个想法。在分析透彻作者的想法之后,下面就是我们应该在argument中应该去攻击的部分了。

该攻击的部分就是:他们食物不一定充足,不一定没有过河的需求,那个时候河水不一定很宽,就算很宽也不一定过不去

这样来想,就很容易发现,其实还是有很多的作者没有说的隐藏前提,需要我们一个一个挖掘出来。

作者在假想Palea人过不了河之后,又会想当然的说,Lithos的篮子肯定是远古的时候带过去的,而且对岸的人同样没有过河到palea

这两条,需要更深层次的去揣测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要求会更高一点。但是如果一旦挖

59

掘出来,会给整个argument增色不少。

50题也是一样,粗略的讲一下

50.From a draft textbook manuscript submitted to a publisher.

"As Earth was being formed out of the collision of space rocks, the heat

from those collisions and from the increasing gravitational energy of the

planet made the entire planet molten, even the surface. Any water present

would have evaporated and gone off into space. As the planet approached

its current size, however, its gravitation became strong enough to hold

gases and water vapor around it as an atmosphere. Because comets are

largely ice made up of frozen water and gases, a comet striking Earth then

would have vaporized. The resulting water vapor would have been retained

in the atmosphere, eventually falling as rain on the cooled and solidified

surface of Earth. Therefore, the water in Earth's oceans must have

originated from comets."

当地球在太空岩石的撞击作用下形成的时候,撞击产生的热量和行星越来越大的重力能量使整个行星融化,甚至包括表面。当时存在的任何水分都会蒸发并消失在太空。然而,当行星接近现在的大小的时候,它的重力强到了足以保持其周围的气体和水蒸气来形成大气层。由于彗星主要是由冻结的水和气体组成的冰,撞击地球的彗星将会蒸发。产生的水蒸气将被留在大气层,最终以降雨的形式落在地球已冷却而且坚硬的表面。因此,地球海洋的水分一定是来自彗星。

只有在

1.地球可以保持大气层之后有彗星进入

2.彗星进入大气层会蒸发

3.蒸发的水蒸气能停留而且能形成降雨

4.没有其他的来源获得水

的时候,作者的结论才会成立

除了第一条以外,其他的几条都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理清楚

第一天就像刚才说的属于题目隐藏的大前提,对逻辑的要求较高一点。

下面进入另外一个话题,有关于survey到底要不要批驳以及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态面对survey的问题

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先来说说我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和这个话题产生的背景

60

在接触argument初期,survey常常是最容易找出来的错误,根据很多新东方老师教授的方法,批驳survey的数据问题,抽样问题??等等,成了一种非常固定的思维方式

然而同时会有很多同学在经历了初期对于揪survey问题的成就感之后会开始思考,觉得survey的批驳太过于模式化,完全体现不出思维的深刻性,进而对那些喜欢批驳survey的文章嗤之以鼻,觉得那些人完全是浅薄,只能去揪出那些不重要的错误。

在这里我要澄清一下这个在很长时间内都矫枉过正的观念。

我想这个问题不能单纯的用yes or no来回答,比起survey是否值得批驳这个问题而言,应该多去关注对survey抱着怎样的一种心态才算合理。

在陈述我的观点之前,我想从辛普森世纪大审判这个生动的事例,来体会一下美国人在survey上的态度,以及survey到底在论证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案子,由于其影响力之大,被成为“世纪大审判”,前段时间我曾无意中看了一些关于这个案子的介绍,觉得非常有意思,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美国的审判制度和中国的是非常的不一样的,简单的说,在一个案子立案之后,美国人并不认为被告就等于是半个罪犯了,仅仅认为这个公民处于一个被动和不利的地位。检方和辨方就成了公平角逐的两方,一方要列出所有的证据证明,这个罪犯是有罪的,另一方的任务则是用尽所有的办法,怀疑检方在一系列推断中的漏洞,颇像我们在GRE作文中面对的argument,而我们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审判中的辨方一样,要批驳的是检方提供的一系列证据和这些证据拼凑起来形成的逻辑链。

下面先说一下背景:

翻阅过一些资料之后,觉得“走近美国”这本电子书写的不错,这里部分略写一下其中的片段作为这个案例的背景。

六月,在天使城发生了一桩重大谋杀案,死者是名人辛普森的前妻和一个年轻的餐厅侍从(辛普森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黑人橄榄球球星,在大家眼里,是一个“美国英雄”)。政府当晚就在辛普森家里发现一系列的物证,血迹,作案手套等等,案发后辛普森被视为头号谋杀嫌疑犯。因为辛普森和前妻分居后,辛普森始终无法释怀,屡有冲突的记录,用习惯的语言来说,这叫杀人动机明确,证据确凿。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翻案的可能。

61

然而从这里开始,精彩的好戏才刚刚开场。

在警察局还没有宣布辛普森为嫌疑犯的时候,他邀请美国最著名的律师之一夏皮罗作为他的律师,并且马上组建了之后名满全美的“梦幻律师团”,拥有全美国最优秀的几十名告急律师。

而决定整个审判命运的,就是由最最普通的美国老百姓组成的陪审团,他们被告知不能参杂自己的好恶,不得轻信双方的律师,全部按照法律的判断。这一点上,颇像argument中的考官。

在正常的角度看来,辛普森杀妻案铁证如山,整个审判过程中,检方不断的召集证人出庭,包括拣到两只血手套作为关键证据的佛曼和负责证明现场发现的血滴中有辛普森基因的冯姓技术警官。颇像我们argument中的survey和study,都是作为证据来引出最后的结论。

接下来最让人惊愕的是,辨方律师团居然就是从这里的证据的可靠性出发,把整个案件的证据全部推翻掉了。

首先从拣到两只血手套作为关键证据的佛曼开始说起,他在案发当天刚好当夜班,接到报警电话他到现场采集了一些最初的数据。然后就没有他的事情了。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在辨方手里,一切都不一样了。

辨方抓住了一个看似和案件无关的地方,即证人的种族主义倾向。这位作为检方关键证人的佛曼,居然在近十年里,断断续续地让一个剧作家录下了他的大量言论。在佛曼的录音里,他毫不掩饰他对黑人的仇视,夸耀自己的滥用职权。五个月前,他在这个法庭上,曾经发誓说真话并且宣称自己十年来没有提到过"黑鬼"这个词。但是,录像带中他宣称洛杉矶市政府里的黑人都该一起枪毙掉。

事情到了这一步,这个录音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录音使检方最重要的一名证人从可信变为绝对不可信,依据是佛曼的种族主义倾向,使人相信他可能有对辛普森栽赃的动机。

录音使辩方提出的不太可能发生的警察栽赃神话变得有可能。于是辨方抓住佛曼的录音,大打种族牌,从他的种族主义倾向中,质疑他作为一个证人的真实性。同时,这一举动也完全否认了这名警官发现的重要的证据的真实性。这一点颇像在argument中攻击survey的调查者使用的调查方法。

再说说另外一个重要的证人,负责证明现场发现的血滴中有辛普森基因的冯姓技术警官。

62

DNA证明血滴中的基因和辛普森的基因完全吻合,然而同样看似不可能批驳的证据,其真实性同样受到了质疑。

检方律师指出当初冯警官的作证有多处不符。基本上都是技术细节问题,比如说,他曾经说,取证时是按操作规定作了戴橡皮手套等防污染措施,但在录像里却不是这样。再比如,他说某一重要证据是他自己亲自收集,录像里却是技术级别还不够的助手在那里操作。另外,取到的血样没有及时送检,在高温的车内放置过久无人看管等等。问题是被告律师并不满足于把冯定位在一个"马大哈"的形象上,他们直追冯的个人品质问题。他们要通过提问,使陪审团留下这样的印象,冯前面第一阶段的证词,不是时日已久,记忆不清说错了而是有意撒谎,是有意掩盖警察局草菅证据,甚至有可能偷换证据的真相。

同样的,这一条就貌似argument中study中采集样本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当study或者survey在技术细节上处理不当的时候,完全是有理由去怀疑其真实性的。

其他的审判内容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在这里对这个案件的介绍就到此为止。

我们都知道,按照常理而言,警察没有必要去栽赃陷害,仅仅是一些个人价值观的倾向,绝对不至于严重到全部推翻所发现的证据的真实性。从技术警官的角度来说,仅仅是一些不太规范的操作,也绝对不会严重到威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地步。然而在argument中,这些都是绝对值得考虑的部分,

这场世纪大审判的结果想必大家肯定都有所耳闻,最后辨方胜利的关键地方在于,成功的利用种族主义质疑发现证据的警官是不可信的,同时成功的通过质疑技术操作细节来证明DNA鉴定也是不可靠的。在argument中,对应的就是通过质疑survey和study的真实性来达到质疑整个论据的可靠性的目的。

看到这里,我想对于攻击证据这一条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证据和大前提、中间的推断过程一样,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分,更无所谓谁重要谁更不重要。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证明一个最终结论。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

相应的,对于攻击一个结论的真实性,也无所谓攻击证据的可靠性更有效还是攻击推断过程更加有效。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证据的重要性是绝对不应该被忽略的。

在这个世纪大审判中,辨方正是通过质疑证据的真实性来达到攻击的目的的,尽管他们的手法在我们看来很不可思议。在看似完全没办法辩驳的案发证据和血样DNA证据面前,用

63

种族主义来质疑案发现场证据的真实性,用技术操作不规范的细节来质疑血样调查的可靠性,但是他们列出的怀疑足够的合理,足够的有说服力让陪审团信服这些证据是人为的,刻意的捏造出来的。

我无意去刻意抬高survey的批驳价值,我只能说对待survey,应该抱有一个更合理的心态去面对,不要认为survey就是argument中的主要逻辑错误,但是更不要矫枉过正认为由于survey不能体现思考的深刻性而觉得survey攻击价值不高。

Argument的首要任务是,discuss how well reasoned you find in the argument. 讲究的是对于整个的篇章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不仅仅是在推断过程上,同样体现在对于包括论据的每一个环节处理的细致上,这才是我要强调的严谨性

也许有人在这里会说,那我的结论是什么呢?argument中survey,尤其是没有交代的survey,到底应不应该批驳呢?

对此我表示遗憾,我在这里写了这么多,不是为了得出一个结论,到底要不要或者是到底值不值得的问题,我想做的,是带来一种思维方式,是带来一种启发,去思考survey在argument中的价值、地位,以及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survey的问题。至于什么时候应该批驳,什么时候不应该批驳,我想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吧。

事实上,谁说survey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细腻程度?就算是在题目中完全没有交代的survey,同样是可以很精彩的从多个论证角度进行质疑的,而这个过程中同样是非常的体现思维的严谨程度的。满分范文中,有一篇就是攻击完全没有交代的survey,但是攻击的较为出彩,表现了对于survey的各个方面应该具有的关注程度。

请看下面这篇范文

A recent survey of dental patients showed that people who use Smile-Bright toothpaste are most likely to have capped teeth -- artificial but natural-looking protective coverings placed by dentists on individual teeth.

Those people who had begun using Smile-Bright toothpaste early in life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capped teeth than were people who had begun using Smile-Bright later in life.

In addition, those who reported brushing their teeth more than twice a day with Smile-Bright toothpaste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caps on their teeth than were those who reported brushing with Smile-Bright less frequently.

Therefore, people wishing to avoid having their teeth capped should not use Smile-Bright

64

toothpaste.

再来看看别人是怎么攻击的。

In evaluating the evidence of the survey, one must consider how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If the questions were leading or if the survey relied on self reports, the results might be unreliable -- people might just respond with the expected answer.

One must also consider how broad the survey was.

If the survey was limited to a few patients of a certain dentist, the results might be attributable to those particular individuals and that particular dentist.

Hence, the generalization drawn might not apply to most people.

In addition, even if the survey was broader, one must consider whether it was limited in certain ways.

For example, were the survey respondents old people?

Was the survey limited to a certain city or geographic region?

Factors such as these could explain the survey results and could undermine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the survey results.

这么一大段话,攻击的仅仅是题目中的一个词语,叫做survey,而且这个survey没有任何的其他交代。然而作者把这个点展开论述的非常详细,从调查的广度和人群出发,同样体现了对于这个地方批判性思维的深入思考。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写人人都会写,一点新意都没有能得高分么

这便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要说的是: 深刻不等于新意

如果还有谁敢跟我说新意问题,我倒要反问一句,你找遍ETS的评分标准,有没有哪一句话说,要求写出别人没有写过的新意!?

Issue中也是同样的问题,很多人过分去追求新意,而忽视了很多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误区分析中有提到过,在下一篇分析本质的时候也将详细的讲讲,这里就不多说了。

对于这样的没有任何交代的survey,确实有很多很模式化的东西,但是要写的有条理,写的有信服力,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很多人写同样的东西,却写不出严密性,写不出逻辑顺承性,写不出清晰的细节,写不出合理的假设,自然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没有交代的survey,可以攻击的,无非是调查取样的样本是否足够大,样本本身有没有足够的代表性;质疑调查的权威性,何人、何时、何地进行,能否反映真实的情况。接下来就是组织语言,让你的这部分论证更加的有条理性和严谨性。

65

对于没有交代的survey,其实很多时候survey的取样时间也是值得注意的,过去的情况不能反映现在,这一条在很多argument中屡试不爽。

而对于有交代的survey,这里也总结一下,也有很多不同形式的survey用不同的角度进行批驳。

比如survey的时间性的问题,参见argument 161

161.In a study of reading habits of Leeville citizens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Leeville, most respondents said they preferred literary

classics as reading material. However, a follow-up study conducted by the

sam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type of book most frequently checked out

of each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in Leeville was the mystery novel.

Therefo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respondents in the first study had

misrepresented their reading habits.

在一次由Leeville大学所举行的关于Leeville居民阅读习惯的调查中,多数被访者说他们倾向于阅读古典文学。然而,由相同的研究人员随后进行的调查发现Leeville所有公共图书馆中最经常被借阅的书是神秘小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次调查的被访者错误地表达了他们的阅读习惯

这道题的主题就是批驳survey的有效性,哪个survey到底有效的问题,然而还有一种很有可能的情况,就是两个survey都是有效的,因为作者没有说这两个survey调查的时间差距,完全有可能两个调查的时间差距比较大,而在这个时间差距之内居民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导致survey最后的结果同样发生了改变。

接下来说说survey中的信用问题(怎么感觉和刚才说的审判好像),参见argument 242 242.The following appeared as an editorial in the student newspaper of

Groveton College.

"To combat the recently reported dramatic rise in cheating amo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these institutions should adopt honor codes

similar to Groveton's, which calls for students to agree not to cheat in

their academic endeavors and to notify a faculty member if they suspect

that others have cheated. Groveton's honor code replaced an old-fashioned

system in which students were closely monitored by teachers and an average

of thirty cases of cheating per year were reported. The honor code has

proven far more successful: in the first year it was in place, students

reported twenty-one cases of cheating; five years later, this figure had

dropped to fourteen. Moreover, in a recent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66

Groveton honor council, a majority of students said that they would be

less likely to cheat with an honor code in place than without."

为解决最近上报的大学生作弊现象显著增加的问题,大学和学院应该采取和Groveton学院类似的诚信制度,该制度要求学生同意在学业中不作弊,并且当他们怀疑别人作弊的时候通知老师。Groveton的诚信制度代替了原有的学生被老师严密监视的老体制,在老体制中平均每年有30起作弊被上报。该制度被证明成功的多:在它实施的第一年,学生上报了21起作弊;五年后,这一数值下降到了14起。而且,在最近一次由Groveton诚信委员会组织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说有了诚信制度他们更加不太可能作弊。

Survey中默认了上报的作弊数目和实际的作弊数目应该是一致的,而忽略了survey中上报的数据之外隐瞒的部分。那么隐瞒了多少起,这个数据无法精确的调查,从而survey也是没有可信度的。

接下来讲讲survey的权威性问题,参见argument 156

156.The following is taken from an advertisement placed in a weekly

business magazine by the Dickens Academy.

"We distributed a survey to senior management at International

Mega-Publishing, Inc.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clearly indicates that many

employees were well prepared in business knowledge and computer skills,

but lacked interpersonal skills to interact gracefully with customers.

International Mega-Publishing decided to improve customer satisfaction by

sending their newly hired employees to our one-day seminars. Since taking

advantage of our program, International Mega-Publishing has seen a sharp

increase in sales, an indication that the number of their disgruntled

customers ha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Your company should hire Dickens and

let us turn every employee into an ambassador for your company."

我们对International Mega-Publishing,

Inc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清楚地显示很多员工在商业知识和计算机技能方面准备充足,但是缺乏与客户得体沟通的人际交往能力。International

Mega-Publishing决定通过让他们的新员工参加我们为期一天的研讨会来提高客户满意度。在参加了我们的课程之后,International

Mega-Publishing的销量急剧上升,这表明不满意的顾客数量显著下降。你们公司应该聘用Dickens来让我们把每名员工变成你们公司的大使.

这个地方的survey根本没有说明调查的权威性,那么这个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了,完全有

67

可能是Dickens在这个地方因为广告的需要夸大了员工在与客户交流沟通能力的缺乏。

Survey要做到公正,就必须要由第三方来调查,这样才能保证其基本的可信度。尤其是在这样的商业活动中,广告的嫌疑就非常大了。这同样也是survey非常要注意的一点。

Survey中对于调查问卷(即调查所用的问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调查问卷设置的不合理完全有可能导致得不出合理的结果。参考argument 115

115.The following appeared in a clothing industry trade journal in the

country of Sartoria.

"A popular fashion magazine recently conducted a survey of consumers'

opinions about clothing prices, using prepaid mailing envelopes.

Eighty-nine percent of the approximately 20,000 respondents reported that

they were either "dissatisfied" or "very dissatisfied" with current

clothing prices. The large number of responses indicates that the

Sartorian clothing industry is at risk. Given the survey results, clothing

manufacturers must find a way to reduce prices in order to keep their

existing customers and maintain their businesses."

一本流行的时尚杂志最近组织了一次有关消费者对服装价格的意见的调查,调查使用了预付邮资的信封。大约20000名回应者中有89%报告说他们对于当前服装价格是"不满意"或是"非常不满意"的。巨大的回应数量表明Sartoria的服装工业正面临危险。根据调查结果,服装生产商必须设法降低价格来保持他们现有的消费者并维持他们的业务。

这项调查根本没有说清楚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服装的价格态度的选项到底有哪几个,如果一共只有两个选项,“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那么及其有可能的是11%的人没有选择而另外的89%的人选择了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一份调查问卷的选项,也可以使重要的影响因素。

讲完了survey,接下来讲讲几个在argument中不常见的逻辑错误,因为比较少见所以被主流的参考资料或者老师忽略了。

首先说说对于关键词的定义的问题。

这种方法也曾经出现在满分范文中,这里引用一下:Sample Argument Topic

Hospital statistics regarding people who go to the emergency room after rollerskating accidents indicate the need for more protective equipment. Within this group of people, 75 percent of those who had accidents in streets or parking lots were not wearing any protective clothing (helmets, knee pads, etc.) or any light-reflecting material (clip-on lights, glow-in-the-dark wrist pads, etc.). Clearly, these statistics indicate that by investing in high-quality protective gear and

68

reflective equipment, rollerskaters will greatly reduce their risk of being severely injured in an accident.

在6分的body首段中,就清晰的点明了“保护性装备”和“预防性装备”的区别: First of all, as mentioned in the argument, there are two distinct kinds of gear -- preventative gear (such as light reflecting material) and protective gear (such as helmets). Preventative gear is intended to warn others, presumably for the most part motorists, of the presence of the roller skater. It works only if the "other" is a responsible and caring individual who will afford the

skater the necessary space and attention. Protective gear is intended to reduce the effect of any accident, whether it is caused by an other, the skater or some force of nature. Protective gear does little, if anything, to prevent accidents but is presumed to reduce the injuries that occur in an accident.

这样,在接下来的论述中,这篇范文从这两个定义出发,攻击文章中把这两种作用截然不同的装备混为一谈,这样的定义前提,令人眼前一亮。

题库中也有类似的题目,回到刚才讲过的实验类题目argument 167

167.A folk remedy* for insomnia, the scent in lavender flowers, has now

been proved effective. In a recent study, 30 volunteers with chronic

insomnia slept each night for three weeks on lavender-scented pillows in a

controlled room where their sleep was monitored. During the first week,

volunteers continued to take their usual sleeping medication. They slept

soundly but wakened feeling tired. During the second week, the volunteers

discontinued their medication. As a result, they slept less soundly than

the previous week and felt even more tired. During the third week, the

volunteers slept longer and more soundly than in the previous two weeks.

This shows that ove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lavender cures insomnia.

一种治疗失眠的偏方--薰衣草花香,现在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一次最近的调查中,30名患有慢性失眠的志愿者在三周之内每晚都在一个受监视的控制室内睡在带薰衣草花香的枕头上。在第一周,志愿者继续服用他们常用的安眠药。他们睡得很沉但醒来时很累。在第二周,他们不服用药物。结果与前一周相比他们睡得不那么沉并且感觉更累。在第三周,他们睡得比前两周时间长而且更深。这表明薰衣草在短时间内治愈了失眠。

题目没有定义失眠,同样没有定义“治愈”,这样作者讨论失眠的时候就非常的模糊,谈论治愈的结论就更无从说起。

在一个argument中,作为论证的前提,关键词一定要事先定义,这样之后谈论到这些关键

69

词的时候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清晰的推断逻辑链。

接下来是一个很多argument犯的错误,偷换概念

其实这类错误也是定义关键词的一种延伸,题目中往往喜欢在不知不觉中把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可以看看argument195

195.The following is a letter from an editor at Liber Publishing Company

to the company's president.

"In recent years, Liber has unfortunately moved away from its original

mission: to publish the works of regional small-town authors instead of

those of big-city authors. Just last year, 90 percent of the novels we

published were written by authors who maintain a residence in a big city.

Although this change must have been intended to increase profits, it has

obviously backfired, because Liber is now in serious financial trouble.

The only way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is to return to our original mission.

If we return to publishing only the works of regional small-town authors,

our financial troubles will soon be resolved."

近年来,Liber很不幸地偏离了其原始使命:出版地区性小城镇作家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大城市作家的作品。就在去年,我们出版的小说中有90%都是由那些在大城市拥有一处住所的作家写的。尽管这一改变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增加利润,但它显然事与愿违,因为Liber现在正处于严重的财政问题之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回到我们的原始使命。如果我们回复到只出版地区性小城镇作家的作品,我们的财政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

题目中直接的把”work”和”novel”这两个词当作了一个概念,尽管出版的小说大部分是由大城市的作家写的,但是出版的作品仍有可能是城镇作家占大多数。

还有一题 argument 158,题目竭力证明垃圾场对居民健康没有影响,举出的例证是垃圾场附近居住的人们患皮炎和垃圾场关系不大。这个地方同样是偷换概念,把“患皮炎”和“影响健康”混为一谈。

下面一个错误是自相矛盾。题目所说的两个地方自己和自己矛盾。

典型的就是argument 192

192.The following is a letter to the editor of the Roseville Gazette.

"Despite opposition from some residents of West Roseville, the arguments

in favor of merging the townships of Roseville and West Roseville are

overwhelming. First, residents in both townships are confused about which

70

authority to contact when they need a service; for example, the police

department in Roseville receives many calls from residents of West

Roseville. This sort of confusion would be eliminated with the merger.

Second, the savings in administrative costs would be enormous, since

services would no longer be duplicated: we would have only one fire chief,

one tax department, one mayor, and so on. And no jobs in city government

would be lost-employees could simply be reassigned. Most importantly, the

merger will undoubtedly attract business investments as it did when the

townships of Hamden and North Hamden merged ten years ago."

尽管West Roseville的一些居民持反对意见,支持合并Roseville和West

Roseville的呼声还是占了上风。首先,两地区的居民经常搞不清在需要服务的时候应该和哪个政府联系;举例来说,Roseville的警署接到过很多West

Roseville居民的电话。这种混乱可以通过合并来消除。其次,管理开支将会得到很大节省,因为服务不再重复:我们将只有一个消防局,一个税务局,一个市长,以及其他等等。市政府的工作岗位并不会减少,雇员可以被重新委任。最重要的是,合并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商务投资,就像Hamden和North 在十年前合并时所发生的那样。

一方面,题目中说因为服务不再重复,管理开支将会得到很大节省;另一方面,市政府的工作岗位不会减少,雇员可以被重新委任。

这两个方面明显就是矛盾的,如果服务不再重复,那么市政府的工作岗位就会减少,雇员不可能被重新委任。如果市政府的工作岗位不减少,那么管理的开支就不可能节省。

还有类似的题目,这里不再详述。

下面进入最后一个问题,关于issue中的严谨性的问题。

这一个问题就是issue和argument的交融的地方,只是被太多太多的人忽略了。这里我要提出的是,用argument的严谨去启发issue的写作。

在之前误区分析那篇文章中就有讲过,issue中也是非常讲究逻辑顺畅的。这点是和argument相通的地方,作为人类写作的共有要求,不要认为严谨仅仅存在于更加应试的argument中,作为平时的一种良好习惯,严谨应该融入我们的血液中。

从argument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常见的错误,而仔细的想一想,每一篇argument,其实就是一篇短小的issue,那么在issue的练习中,带着argument的眼光去看待,就会发现写作中的逻辑问题是多么多么的重要。一般而言,argument中其实也有很多逻辑错误容易出现在各位的issue中,值得注意

71

首先就是关键词定义的模糊,这个问题在刚才的argument中已经着重的讲过,关键词定义的不准确,很容易造成后面论述的模糊性,你的论述都含糊了,那结论怎么能站得住脚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上一篇破题帖子中强调的对于定义法的重要性,无论在什么地方,写什么类型的文章,要让读者清晰的抓住你的论述主体,明白你的评价标准。这才是issue应该达到的交流的艺术,这才是写文章应该达到的交流的目的。

接着讲讲因果关系的问题。

Argument中有一种常见的错误,叫做因果关系不必然,简单的说,就是由题目中的证据推断不出题目中的结论。在issue中,这类问题其实出的也不少,具体表现在很多人的例证似是而非,根本无法直接证明题目中的结论。甚至我见过思维跳跃及其厉害的,从一个例子到结论几乎要三步推论,但是她可以一步到位。这样的文章自然容易让人读起来如云里雾里。

所以例证对于论据的支撑,要有足够的直接性和关联性,否则不仅例证偏题,而且整个文章的严谨性也大打折扣。

然后是一些过于绝对的语气也要避免

这就好比argument中经常出现的“这样的政策绝对可以盈利”一样,完全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实际上issue中有很多题目也有着非常绝对化的语气,比如上篇文章讲过的issue 212 212 - "If a goal is worthy, then any means taken to attain it is justifiable."

很显然这都是要避免的。Issue作为一个“辩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立场要合理,不要偏激,不要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过于绝对的语气容易走向偏激,影响issue的立场复杂性。

实际上甚至should,ought这类主观语气很强的词语也要尽量少用。中国学生写习惯了“我们要怎么怎么样”,直接翻译过来就是should,must这类甚至带有“命令”性质的词汇。然而你有权利命令谁呢?经常性的一句Political leaders must do….或者Government must consider…不自然的会显得自己像是宇宙统治者一样发号施令。翻翻北美范文,就可以发现只有在那些题目立场有问题的时候或者是作者要带有一些个人情感色彩的时候才会使用比较强烈的词汇。

接着说说类比的问题

相信大家对于argument中的false analogy并不陌生。很典型的错法就是两个地方进行比较,说一个地方施行某个政策成功了所以另外一个地方也需要去施行类似的政策。作为一种很有效的论证方式,类比出现在issue中也是很出彩的。然而我见过为数不少的同学不恰当的进行类比,那么这种方式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了。作为类比,不要求像argument中那样做到

72

每个条件都精确的一样,至少也要做到“合理的类比”,做到有说服力。

然后是无关项的问题

Argument中的题目在有些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和论证无关的句子或者是例证,这同样是一种逻辑问题。Issue中不求每句话都参透主题,至少也要每句话不偏离中心,这其实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

其他的逻辑错误大家自己去类比到issue中去吧,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

我写这一段的用意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启发大家去思考自己issue中的逻辑问题。哪些地方逻辑有跳跃,哪些地方交代不清,哪些地方连接词不当,这都是要注意的地方。

严谨是一种美德,而逻辑通顺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最后用一句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

Argument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思维的逻辑游戏,同时也可以当作一种良好的习惯。当严谨融入学习中的每一个角落,这无疑将是受益终生的。

73

【FINAL篇】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对GRE Analytical Writing本质的终极探究

终于来到了终极篇,本文将从GRE Analytical Writing的本质出发,对江湖上的种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和概念作出一个系统而详尽的论述

本篇文章三万七千字,内容包括

从出题的来源和方式出发,探究我们如何看待issue和argument

从ETS给的direction出发,探究issue和argument写作要求的本质

感想篇——学会思考,学会感恩

感谢篇

Issue篇:

作为开篇谈论的第一个话题,我想从一个issue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始谈起——我们如何看待issue以及issue到底需要我们讨论什么

新东方,市面上的参考书谈论过了无数次,流行的喜欢给出的观点是,你的观点是什么都不重要,可以对题目中的话题采取任意的立场:赞同、反对或是中立均可

这个观点绝对是一个真理,在ETS的官方指南上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说明:

you are free to accept, reject, or qualify the claim made in the topic, as long as the ideas you present are clearly relevant to the topic you select.

然而这样的一个direction只能是大概指出一个模糊的方向,没有提供太多可以参考的实施方案或者价值。下面我从issue题目的出题来源和方式,先去探究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issue,然后再来从题材的角度讨论issue到底需要我们讨论什么。

中国学生在中学时代经历的作文形式和GRE作文有着显著的差异。无论是从题材的涵盖范围还是思维方式上,GRE作文的要求方式都是令中国学生耳目一新的。传统的中国中学的作文,最常见的就是“命题作文”,给出一个关键词然后自由发挥,后来改进一点叫做“话题作文”,给出一个引子,然后在引子的基础上展开。

GRE作文中issue题目到底怎么去看待呢?有一个广受大家忽视的东西——ETS的direction

74

点出了issue题目的本质。这里说到的direction不是前一段时间才被引起重视的AW intro(其实direction是在intro后面最不起眼的地方) ,而是我们平时模考的时候使用的AWP1.73将quick start这一项的勾去掉之后所多出来的对于写作的介绍的那个部分,是在题目出来之前显示的direction。看到这里赶紧把AWP173调出来,翻到direction的部分吧

Direction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Each topic will appear as a brief quotation that states or implies an issue of general interest.

这句话清晰的表明,每一个题目不是像中国传统的命题作文的毫无生气,而是都带有一些特定兴趣倾向和感情色彩的。

或者乐观积极

78 "Schools should be required to teach the essential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human beings and thus help eliminate wars, cultural clashes, and other forms of conflict."

学校应该教给学生所有人类之间本质的互通性,这样就能有助于消除战争、文化抵触和其他形式的冲突。

或者悲观消极,

114 "Humanity has made little real progress over the past century or s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ve taken place, but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humanity is no better. War, violence, and poverty are still with us. Technology cannot change the condition of humanity."

人道主义在上个世纪并没有真正的发展。科技发展,但是人道主义的整体面貌并没有得到改善。战争、暴力、贫穷一直困扰着我们。科技不能改变人道主义状况。

或者持关切态度

40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should not be concerned with whether their work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the larger society.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t they pursue their individual interests, however unusual or idiosyncratic those interests may seem."

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学者和研究者的著作能否对社会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如何追求实现自己的兴趣,无论那些兴趣显得是多么的非同寻常。

或是批判

61 "High-profile awards such as the Nobel Prize are actually damaging to society because they suggest that only a few people deserve such recognition." [05/14; 06/1]

最高荣誉比如诺贝尔奖实际上是在损害社会,因为这种奖项在暗示只有少数人才配得上这样的荣誉。(少数和多数,精英和大众)

75

68 "People make the mistake of treating experts with suspicion and mistrust, no matter how valuable their contributions might be."

人们总是错误地对待专家,怀疑、不信任他们,不管专家们的贡献有多大。

或者装深沉

64 "Many people know how to attain success, but few know how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it." 很多人懂得如何去获得成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如何最好的去利用成功。

206 "People are too quick to take action; instead they should stop to think of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of what they might do."

人们行动太快了;他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行动的可能后果。

或者是建议

79 "Major policy decisions should always be left to politicians and other government experts, who are more informed and thus have better judgment and perspective than do members of the general public."

重大的政策决定应该留给那些政治家和政府专家们,他们比老百姓拥有更多的信息,因此具有更好的判断力和远见。

或者偏激

212 "If a goal is worthy, then any means taken to attain it is justifiable."

如果一个目标是值得的,那么追求目标的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

或者对现状的忧虑

128 "It is often asserted tha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free the mind and the spirit. In reality, however, formal education tends to restrain our minds and spirits rather than set them free." 人们经常说教育的目的是释放人们的心灵。但实际上,正规的教育却倾向于束缚而非释放了人们的心灵。

130 "How children are socialized today determines the destiny of society. Unfortunately, we have not yet learned how to raise children who can help bring about a better society."

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决定了社会的命运。遗憾的是,我们还不知道怎样培养孩子使他们对社会有益。

或者说教

134 "Stud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realize that mental agility and rhetorical skill must be accompanied by sincerity and the true conviction of their own beliefs."

76

必须鼓励学生们意识到:机智和修辞技巧必须以真诚和真正的信仰为基础。

或者冷漠

223 "Education is primarily a personal matter; it has little to do with school or college." 教育主要是个人的事情,与学校或者大学基本没有关系。

或者是武断

184 "It is a grave mistake to theorize before one has data."

在没有证据之前就得出理论,是重大错误。

以上只是我随手找的一些题目的内容,并没有严格的加以分类,我只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说明,每一个issue题目都是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当你去揣测它蕴含的感情的时候,你才更有可能和他进行更为平等和有效的交流。

每一个issue,都是statement of opinion,带有着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给出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讨论。对于每一个题目,需要做的是,和题目进行交流。这才是理解issue题目的第一步。

(根据在Princeton教授那儿套到的消息)ETS出题不同于中国的作文题目出题方式,比如一排人坐在一起讨论出一个题目。ETS出题是相当的个人化的,每一个出题者只提供一道题目,最后在提供的所有题目中根据领域进行筛选。所以每一个人出题的时候带有的个人主观色彩也是比较浓厚的,这种个人的色彩带入了出的issue题目中,就形成了不同题目不同的兴趣倾向。

除了感情和兴趣倾向之外,每一个题目同样蕴含了作者的在这个方向上的观点,推理过程,暗示的背景。顺着作者得到这些结论的思路,就会对题目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这一点在之前的破题篇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详述。

GRE作文题目和中国传统的题目比较起来,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是,题材的涵盖范围是特别的广,从科技、政治、社会、媒体、到中国学生关注甚少的艺术、文化,无所不包

然而我在这里并不想去罗嗦强调GRE作文的广泛的涵盖范围。仅仅通过把各种题目分成不同的领域不能看出任何问题。我把GRE作文中的题目换一种思路去分类,按照题目所关心的对象和态度,将题材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然后再来总结GRE作文issue题目所体现的思维,和其中启发讨论的内涵。

77

1.对于历史类,几乎的一个共性是,讨论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最著名的就是issue 103 103 "The study of history has value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it is relevant to our daily lives." 研究历史的价值只体现在这种研究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时。

Issue 120,issue 226等等都是讨论历史的价值,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而已,这里不再详述

2.对于科技类,题目经常会引导我们思考,科技的功能是什么,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科技作为一种对人类影响深远的事物,经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新事物和方便,同时也会带来很多复杂的问题,科技类题目就会经常涉及这些对比、争议、影响

比如issue 88和issue196

88 "Technologies not only influence but actually determine social customs and ethics." 科学技术不但影响而且决定了社会风俗和道德规范。

196 "Technology creates more problems than it solves, and may threaten or damage the quality of life."

科技产生的问题多于所解决的,可能威胁或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

3.涉及到教育的时候,题目经常会谈到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的功能或者目标,一个是教育的方法

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石之一,ETS对这个方面也是特别关注,包括课程的选择,注重的方面,培养人才的方向,都有涉及

最著名的就是issue 51

51 "Education will be truly effective only when it is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and interests of each student."

只有针对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育才真正的有意义。

94也是一道高频题

94 "Universities should require every student to take a variety of courses outside the student's field of study because acquiring knowledge of various academic disciplines is the best way to become truly educated."

大学应该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以外的课程,因为让学生们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才是教育的最佳方式。

4.学习、求知也在题库中占据很大的一部分,主要是包括如何去学习去求知;人类知识的体系结构如何去建立,如何去进步;人类如何去认识世界和周围的社会

人类自古以来的认知方式,包括归纳,演绎,比较,怀疑等等,都是涉及到的范围 典型的就是issue 4

4 "No field of study can advance significantly unless outsiders bring their knowledge and

78

experience to that field of study."

任何领域要取得重大进展,都需要外领域者的知识和经验。

另外一道

225 "People often look for similarities, even between very different things, and even when it is unhelpful or harmful to do so. Instead, a th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on its own terms; we should avoid the tendency to compare it to something else."

人们经常寻找相似处,不管两个事物有多么不同,即便这样做没有意义或是有害的。我们应该就事论事,避免把它拿去和其他事物比较。

5.特定的社会角色,比如government、公司、模范、领导、英雄如何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职责,如何去更有效的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

这类涵盖的题目就比较多了,包括如何看待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公司的责任,领导的使命,榜样的模范作用。他们的社会角色不同,但是都为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152 "The only responsibility of corporate executives, provided they stay within the law, is to make as much money as possible for their companies."

对于公司的执行官,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公司赚取尽可能多的金钱。 43 "To be an effective leader, a public official must maintain the highest ethical and moral standards."

一个政府官员要想成为一位有成效的领导者,必须有极高的伦理和道德修养。

6.关注个人成功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我们如何去定义、衡量、看待这些关键因素 192 "Success in any realm of life comes more often from taking chances or risks than from careful and cautious planning."

生活各个方面的成功更多是来自机遇或者冒险,而不是仔细和谨慎的规划。

64 "Many people know how to attain success, but few know how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it." 很多人懂得如何去获得成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如何最好的去利用成功。

170 "The surest indicator of a great nation is not the achievements of its rulers, artists, or scientists, but the general welfare of all its people."

伟大国家最可靠的标志不是其统治者、艺术家或者科学家的成就,而是全体人民的福利。

7.价值观的碰撞,比如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传统和革新,conformity and individuality 198 "Instead of encouraging conformity, society should show greater appreci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社会应该赞赏个性差异,而不是鼓励一致统一。

235."Most people are taught that loyalty is a virtue. But loyalty—whether to one's friends, to

79

one's school or place of employment, or to any institution—is all too often a destructive rather than a positive force."

大多数人被教育说忠诚是一种美德。但是,忠诚-无论对于朋友、学校、受雇公司或任何机构来说,经常都是一种有害而非积极的力量。

8.文化和艺术的本质及其功能,更具体一点,文化的认同感的重要性和艺术的目的及其和批评家的联系

131 "The arts (painting, music, literature, etc.) reveal the otherwise hidden ideas and impulses of a society."

艺术(绘画、音乐、文学等)展现了那些隐藏的观点和社会的脉动。

207 "Rituals and ceremonies help define a culture. Without them, societies or groups of people have a diminished sense of who they are."

典礼和仪式有助于确立一种文化,否则人们的社会或群体的角色归属感削弱。

以上8个类别不能涵盖全部的issue题目,但是也涵盖了绝大部分的题目

从这些分成的类别中,也可以领悟到issue中所蕴含的一种思维。也就是ETS希望我们关注和讨论的东西,总结起来,大概是这样:

对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地位/职责、对人类认知/价值观的思考,对人类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的关注,对于不同价值观不同观点的态度。

从题材上来说,这才是issue想要启发我们讨论的东西。

从出题上来讲,每一个题目都还是很有讲究的,每一个题目的立场都经过了精心挑选,都既可以找到支撑的观点,也可以找到反驳的观点。没有一个题目是完全不可辩驳的,ETS不会那么变态把一个词的字典般经典解释似的题目拿来要你发表观点,也不会把一个完全胡说八道的没有逻辑价值的观点要你狂批一番。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对每一个题目进行任意的支持/反对/限定,进行发散式的,自由式的讨论。

如何看待issue的讨论就先到这里。

80

在题材的多样性方面,一直以来有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就是一个人在考场上考到的两道issue题目中,究竟这两道题是不是不同类型的题目。

从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料来看,这个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在GMAT的考试中,由于专业比较单一,因此GMAT的AWA中issue和argument都只有一道题目,没有任何选择。而在参加GRE考试的考生中,涉及到的考生专业范围非常的广泛,因此为了相对公平,才在考试中给出了两道题的选择,而且这两道题一般来说都是分属于不同的类型,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碰到完全不熟悉的领域的题目的时候有第二种选择。

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在准备过程中随意放弃掉一类题目。毕竟ETS的分类标准也是考生无从知道的,分类标准的不同会很容易导致你认为不同的类型ETS认为是相同的类型的。另外,AW也是一个让你更为广博的认识不同领域的世界的机会,值得珍惜。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考试恐怕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动力去了解那些陌生的领域。

进入下一个话题,issue要求的本质是什么

还是打开刚才的AWP173的direction,在issue的direction上,有这么几句话,以分列点的方式,详细的列了出来。

the reader will consider how effectively you

1.Recognize and deal with the complexiti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issue

2.Organize, develop, and express your ideas

3.Support your ideas (with reasons and examples)

4.Control the elements of standard written English

大致概括一下,就是四个方面,立场(思路),结构(论证),例证,语言

这才是issue的要求中最精炼的本质部分,下面就从这几句话出发,来详细的论述一下

1.Recognize and deal with the complexiti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issue(立场思路篇)

这句话的两个关键词我用红色标了出来,complexity and implications,即辩题的复杂性和背后的内涵。

先说说complexity这个词。

81

这里先推荐另一个好东西,ETS的36篇官方范文(从1~6分)及其评分标准,里面对于各类的文章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评分标准,这里就以这些评分标准为据,来说明我的观点。

打开ETS的对于6分的评价,多翻阅几篇,就不难发现,complexity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有多么的高,体现了ETS对于这个词语的极端的重视程度。稍稍摘抄几段:

第一篇

The essay immediately identifies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issue and then playfully explores both the benefits and the drawback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over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第二篇

By the third sentence, we know that this essay will address the complexity of the issue ("not simply being representative but creating them as well") and that the writer is fully in command of this discussion.

第三篇

While acknowledging th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serious and of global dimensions, the essay explores the complexity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第四篇

Although other "6" responses may not be as eloquent as this essay, they nevertheless all display the test taker's ability to articulate complex ideas effectively and precisely.

第六篇

This observation is indicative of the writer's sophisticated grasp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issue.

在六篇issue官方的6分范文中,有5篇的评语在complexity这一点上都达到了惊人的一致,足以说明complexity这个词的重要程度

同样的,5分的评语中也有相当比例强调了文章在complexity上的体现,甚至在部分的3分和4分的评语中,文章没有写出complexity被视为了一种缺憾,摘抄一个4分的评语和一个3分的评语

4分:These two ideas are adequately developed in the course of the paper, but not with enough fluency or complexity to merit a score of 5.

3分However, the writer never seems to consider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issue

考虑issue的复杂性,俨然才是写好issue的头一件事情。

82

然而很多人认识到要写出complexity,但是对complexity这个词的含义仍然存在着极大的理解偏差。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对complexity这个词的内涵作出一下说明。

一个辩题的复杂性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考虑“正”的观点或者是“反”的观点,这是complexity的最基本的含义,但是这样的复杂性是不够的。

怎么才算表现一个题目的complexity呢,从刚才说过的几篇6分范文来看看吧。

"Bo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tools and the uses to which humanity has put them have created modern civilizations in which loneliness is ever increasing."

作者先讲到了科技带来的方便,讲到了科技带来的好处,接着笔锋一转,说明这样的表面上的方便如何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孤独。科技的purpose是好的,但是发展方向正在偏离这个最初的purpose。接着从人类历史的角度出发,来说明这样的复杂的关系

"Our declining environment may bring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ogether as no politician, philosopher, or war ever coul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global in scope and respect no nation's boundaries.

Therefor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oice of unity and cooperation on the one hand or disunity and a common tragedy on the other."

这个题目中范文的的复杂性体现在:

指出环境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阐明了环境问题,国家利益,政治博弈之间互相牵制的关系,指出对于环境问题靠国际合作的困难所在,并且提出了在这样的困难之下,也许后果真的是“tragedy”

下面再来说说其他的体现复杂性的方式

在破题篇中,其实已经给出了很多可以体现复杂性的方式,这里再来回顾一下

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出题目再一些情况下成立,另一些情况下不成立。 破题中最典型的就是横向展开和纵向展开

横向展开,

(1)具体的领域展开。主要是一种分领域的展开,指出在什么领域适用在什么领域不适用

(2)抽象领域的展开。和具体领域展开不同的是,这样的展开仅仅是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视角的考虑问题比单纯的具体领域展开要更为体现思维的复杂性

纵向展开

83

(1)分阶段讨论。主要是说明在各个时段所采取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2)短期和长远。主要是把问题从短期利益到长期利益进行划分论述

然而这样的复杂性也仅仅是停留在结构上,仍然只是一种算是表面的复杂性。

复杂性更多的体现在,对于问题多因素多视角的全面考虑,对于题目的成立条件进行审查,考虑题目有可能没有排除掉的特例情况,亦或者是指出题目在关键词上的定义模糊,使得题目的价值取决于对于关键词的定义。

复杂性不等于广度,就算是一边倒的观点,照样是可以写出其复杂性的。对于一个观点在多因素多视角上支持,这样也展示了一种更高的更广的视角,既显示复杂性,同样也是显示深刻性的。

这才是复杂性应该拥有的内涵,传统的正反观点仅仅是复杂性最基本,最初步的体现。

说完了思路的复杂性之后,对于如何选取立场这个问题应该也清晰了不少,立场需要的,是对于问题复杂性的体现

尽量不要死守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尽量展现你的开阔的视角和对于问题多方面的考虑,这对于体现复杂性都是非常的有好处的。

接下来说到另外一个关键词,implication

这个词一般来说不是一种题目的暗示,我认为在这个地方更多的含义倾向于“内涵”。对于题目的推理过程,蕴含的前提进行一个全面的审视。这一个点上,我觉得对应为“insightful”更为恰当一些。

下面来从官方范文来说明我的结论。

在官方范文的评语中,出现频率仅次于complexity的,不是implication,而是insightful这个单词

This outstanding response displays cogent reasoning, insightful, persuasive analysis, and superior control of language.

Insightful analysis accompanies the historical references.

This outstanding response displays insightful analysis, meticulous development, impressive vocabulary and a mastery of the elements of effective writing.

This is an insightful, well-articulated discussion of curricular responsibility and the larger issue of academic responsibility.

84

This essay sustains a well-focused and insightful analysis of the issue.

Insightful要求的,其实也就是对于问题的内涵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implication和complexity是紧紧相关的。Implication更多的是一种内涵。有了implication,才更容易的写出complexity来。

接着我想强调一个之前强调过的地方,深刻不等于新意

先来讲讲我谈到这个话题的背景。

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ETS考官对于千篇一律的观点会感到厌烦,所以写成一般般的观点不容易给高分。于是喜欢自己在观点上,结构上写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然而我再次把之前写过的那句话写出来:找遍ETS的评分标准,有没有哪一句话说,要求写出别人没有写过的新意!?

深刻不等于新意,更不等于怪异

这句话在issue中尤其适用,好的文章的标准是公认的,有着对问题深刻的认识,全面的分析,以及和读者有效的交流。并不是靠着标新立异来达到目的的。

————————————————————————————————

明晰了思路和立场,下面来说说审题的问题

这同样是一个长久以来被忽视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基本了,都认为不可能出现偏题所以不用考虑。

然而在读过了以上对于issue题目的本质之后,这个问题应该要重新审视一下了。ETS官方范文中一些评语,同样也强调了“focus”这个单词的

拿到题目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组织观点,不是去想例证,最重要的一点是,分析清楚这个题目在说什么。

相当多的题目其实是不容易第一眼就想透彻的,有些题目的特定关键词的精确理解直到现在都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议,有些题目需要考虑其中几个论断的关系。而审题的这一步,将直接对这些地方的理解起决定性的影响。

简略的说,审题的关键在于“全面准确”

85

先来说“全面”

虽然很多题目是有侧重点的,但是在找出侧重点之前,需要对题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果只是随便选取题目的某一个局部从字面上展开,那么很容易因为自己的主观臆测把题目写的似是而非。

很多偏题的文章,其实都是一种打擦边球的立场,看似和题目所述有关,但是又没有直接的对应。亦或是对其中局部的一个词语着重的强调,而完全忽略了题目的整体性。

记得曾经看到有人这么写issue 144

144 "It is the artist, not the critic,* who gives society something of lasting value." *a person who evaluates works of art, such as novels, films, music, paintings, etc. "

是艺术家而不是批评家,带给社会一些具有持久价值的东西。

在第一段的时候写,艺术家和批评家都可以带来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

但是第二段开始,就写起了其他的东西也可以给社会带来持久的价值,比如说科学也同样可以给社会带来很多持久的价值。接着的第三段开始写研究历史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很多持久的价值,等等。

这个地方需要抓住作者想表达什么。就像之前说过的那样,每一个issue题目不是一个针对关键词的命题,而是一个包涵作者的感情语气,推理过程,背景暗示的观点。你需要做的是对这个观点或者说是讨论范围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对于题目字面上的分解和理解。

就这道issue 144题目而言,作者想要讨论的范围是,艺术家和批评家对于社会的价值以及他们之间角色和价值的比较,这才是你需要抓住的地方。

上面的这种破题方式而言,仅仅抓住了一个字面上的局部,即“give society something of lasting value”,接着从这一点展开,那么这个题目就很容易写成“社会上什么角色会带来更多的价值”,完全偏离了原来的主题,也背离了作者的讨论范围和立场,把一个issue题目当成了“命题作文”,在题目给的关键词上写出自己的理解,这样是不可取的。

再来说说“准确”

还有一种不是那么严重的偏题的情况,便是对于题目所给关键词的理解偏差。这里举个例子

142 "The well-being of a society is enhanced when many of its people question authority." 当许多公民质疑当权者的时候,社会才能更富强。

86

这里的authority的含义是需要精确理解的,至少也是需要预先定义的,引用钱坤强的理解: “这里的authority在《英汉大词典》上有如下几个含义:1.权,全力;管辖权,当权的地位

2.当权者;行政管理机构;3.当局,官方; 4.权威的典籍;权威,有权威性的引文; 5.学术权威,专家,泰斗。在这5个主要释义中,第二个是最切题的,如果理解为“权力”或者“权威”,应是执政者(政府、官方、当局)的权力或权威。如理解成“社会的权力或者权威”则是不准确的。如果理解引申为各个专业领域中专家的权威,这样的思路就很容易导致文章跑题。”

这里提到的题目只是为了说明,对于词的精确含义的理解同样是值得重视的,这也是审题的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

审题作为写好issue的第一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切忌不能对题目以偏概全,断章取义。题目的侧重点的选取应该在全面准确理解issue题目的前提之上选取,而不仅仅是从字面上的意思出发,选取局部意思自由发挥。

说完了关于审题和偏题,下面进入direction的第二条:结构和论证

2.Organize, develop, and express your ideas

这句话的关键词也有两个,Organize和develop

这两个词,是整个issue中最需要下功夫的两个部分,对于考官来说,这两个部分是最能影响整体的印象的。可以说Issue的要点在于两个地方,一个是思维,另外一个是交流。结构和论证便是交流中最重要的部分。

先来说说Organize

这同样是一个长久以来被忽视的部分,很多人写issue写到哪里算哪里,每一段想到什么写什么,然而文字功底毕竟又不是那么强,最后造成了读者在读的时候往往要费不少力气去弄清楚每个段落之间的联系和作者的态度。

6分的范文中,同样也有非常多的文章在结构上得分不少,下面是部分的6分文章的评语: The essay distinguishes itself in part by its excellent organization.

The first paragraph analyzes the claim and announces the writer's position;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agraphs provide clear examples supporting that position.

87

The essay is carefully constructed throughout, enabling the reader to move effortlessly from point to point as the writer examines the multi-faceted implications of the issue and provides compelling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 the premise and take the argument to an effective conclusion.

The essay is clearly organized, although the writer does not rely on conventional phrases (such as "first," "second," etc.) to signal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stead, the organization and focus progress through the line of reasoning that moves fluently and coherently from one paragraph to the next.

这些文章的整体思路非常清晰,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顺承都比较自然,从论证到最后的结论整个line of reasoning很顺畅,让人读起来也非常的舒服,这才是好文章

说到结构,最显著的标志还是分段的这个标记。段落作为观点分隔最直观的方式,也是组织整个文章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说上面这三段评语中的第一个,就是用自然段很清晰的串起了结构:The first paragraph analyzes the claim and announces the writer's position;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agraphs provide clear examples supporting that position.

实际中,很多人的分段都显得有些随意,一个观点没有完全展开便另起一个段落继续写,或者是两个观点放在了一个自然段中。其实这个问题稍稍注意还是很容易避免的,每一个段落对应一个主题,并且注意段落之间的意思顺承就没问题了。

讲构架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如何让读者快速的抓住一个段落的主旨和段落之间的联系?这里推荐的一种方式是,重视段落的主题句和开头的总领作用。

总-分结构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能让人快速清晰的把握文章的脉络,对于一个段落来说亦是如此。每一个段落最好能在开头就摆出主题句,然后进行深入论述。这对于读者来说是很容易抓住一个段落的大意和段落之间的意思顺承的。对于一个篇章来说,最好能在开头对作者态度和全文的行文顺序有一个大致的暗示,使得读者在读的时候心里也有数。

好的文章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能与读者达到有效的交流,而段落以及文章的结构无疑是达到这个目的最重要的方式。

GRE阅读中讲技巧的时候,最为重视的,同样是对于结构的把握,我们可以从这里找到一些能让读者更为轻松的掌握文章脉络的方式。

88

翻开杨继的阅读书,在讲到文章规律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

“大段举例之前的观点或者大段举例之后的总结往往就是主题句,以前者更为常见”

在讲到提高阅读速度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

“不管用多块的速度处理文章,必须找出主题句TS”

想想看做阅读的主题题型的时候,最快的方式是什么?先看开头,然后看每一段的主题句,找出这些主题句之间的意思顺承,最后确定作者的态度。

写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要指望考官会为你找出每一段写了什么,而是需要你去告诉考官,我每一段写了什么。

引用Michelle的话,中国传统写作,讲究的是“读者的责任”,强调读者要去揣测作者的态度。而西方的写作,讲究的是“作者的责任”,强调的是作者要让读者更容易的读懂文章。

作为开头来说,总领全文不仅是对行文的重点以及态度的一个明示,同时对于写作者来说,在考场上短短45分钟内也是一种对自己写作内容的提示,形成一个对于文章整体构架的把握。自己写的时候带有一种大局观念,对于文章构架的清晰程度是非常的有好处的 。 这种方式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却是相当的有效和快捷的。

组织结构方面其实还可以有非常多的方式,这里再强调另外的一项,逻辑连接词。

虽然我承认,没有逻辑连接词的文章,同样可以形成清晰的构架,通过观点的 顺承,引导读者一步一步走向结论,在6分的官方范文中,确实就有这么一篇,其评语如下:

The essay is clearly organized, although the writer does not rely on conventional phrases (such as "first," "second," etc.) to signal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stead, the organization and focus progress through the line of reasoning that moves fluently and coherently from one paragraph to the next.

然而在更多的官方范文的评语中,就可以感受到ETS对于逻辑链接以及逻辑连接词的重视,下面是部分6分文章的评语:

transitional phrases help move the argument forward ("Unlike the twenties, the sixties????" and "By doing so, King successfully began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race.")

Transitional phrases -- "because," "however," "for instance" -- help guide the reader through the argument.

89

各个分数段在逻辑连接词这个环节上,也体现了很明显的差异,这里挑出部分,来仔细对比一下

部分5分文章的评语中可以看到,5分的逻辑连接词也是用的不少的,只是没有那么的通顺。特别是第一个评语,强调了段落之间的逻辑连接词

The organization is clear, yet transitions between paragraphs are not always smooth.

the essay is well-organized, in part because the writer connects ideas through the use of appropriate transitions: "but," "usually," and "for instance," among others.

4分中,逻辑连接词的使用则没有之前那么有效和通顺

Sentence structure is generally adequate, although many of the sentences would benefit from restructuring and the use of transitions to more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the writer's ideas. 从3分的评语来看,文章是完全忽视了逻辑连接词

transitional phrases would help connect several important ideas whose relationship is unclear

不要觉得逻辑连接词这个东西很低级,觉得firstly,secondly这样的类似词语很俗气,实际上这样的单词在引导读者这个功能上是相当的强大的。就如官方范文的评语那样:

Transitional phrases -- "because," "however," "for instance" -- help guide the reader through the argument.使得考官可以快速而清晰的抓住你的观点之间的顺承关系。

再次翻开杨继的阅读,专门有一节讲到了阅读文章中重要的起承转合词的问题

(1)原因、结论

比如therefore, hence, thus, conclude这些词汇会引起明确的结论

(2)转折连词

However:这个词是引起转折的最常用词,几乎每出现一次,就有一次大的转折作用,值得高度警觉

But,yet:如果出现在一段之首,说明这一段有历史性大转折,和前段所讲的完全不是一个范畴,比如一个全新观点。

如果出现在一个立论和现象刚刚说完之后,这样刚才讲到的内容全部作废,他们之后的话才是作者的真是落脚点。

Although:不带although的另一个分句就是全句的主句

同时逻辑连接词也不能乱用,有些逻辑连接词比如therein,thereafter,insofar as乱用的情

90

况不占少数,这些连接词最好还是多看看其用法再使用吧。

说完了organize,下面再来说说develop

Develop这个词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如何去具体的把一个点展开,可以说是最不需要详细说明的部分,这里就略略的讲一下

这个关键词相关的部分我只想讲一点,

对于每一个文章所提到的观点,必须详细的说明和展开,至少要做到论述清楚

5分的评语中,出现以下的评语

many of the reasons and assertions receive only cursory development or explanation

4分中也同样没有做到很好的展开

Some good ideas emerge, but, unfortunately, they are not well developed.

切忌出现没有展开的观点,这样不仅不会为文章增色,只会带来负面效应。

谈到结构和论证,这里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一定要避免思维的跳跃性。

这个问题在中国的考生当中见到的真的是不少了,两个点之间经常出现没有逻辑的因果,其实是之间的逻辑reasoning完全的漏掉了,看的人自然云里雾里

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例子,就在argument题目中随便找一个吧,反正这也是相通的

比如说一个文章说A地采取了一个措施获得了成功,然后说B地也需要同样的措施来获得成功。这个地方实际上应该说,A地通过这个措施获得了成功,而A地和B地在很多关键因素上及其的相似,所以B地也需要同样的措施来获得成功。

这只是一个例子,为了说明在构架上的逻辑也是非常必要的,一定要让读者轻松的顺着你的思路走下去,而不是中途出现断层或者跳跃。

3.Support your ideas (with reasons and examples)

支撑观点,包括推理和例证

这也是区分高分和低分重要的地方之一,毕竟在思维和立场搭建出一个框架之后,往里面填充的,也是构成一篇文章篇幅最大的部分,就是这里的推理和例证

Reasoning这个部分同时也有着很多的论证方式,但是在这个地方也要注意到ETS官方intro中有这么一句话

91

Your response may, but need not, incorporate particular writing strategies learned in English composition or writing-intensive college courses. GRE readers will not be looking for a particular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r mode of writing; in fact, when GRE readers are trained, they review hundreds of Issue responses that, although highly diverse in content and form, display similar levels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persuasive writing.

无论是对比论证,正反论证,类比论证,定义论证,等等等等,形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展现critical thinking and persuasive writing

利用的最广泛的,也是最有效的,还是正反论述,即考虑一个论点的反面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达到反证论点正面的有效性。假设其反面的可能后果和忽略的情况等等,这都是可以体现思维的复杂性和深刻性的。同时也为篇幅的展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这个部分要讲的话就太多太多了,每个人的论证习惯也是不尽相同的,这里不作详细展开

下面来讲讲例证

先是例子该如何选取以及适用场合问题。

在ETS的AW intro中有这么一句话,

The readers know that a writer can earn a high score by giving multiple examples or by

presenting a single, extended example.

多个例子和单个大例子都是可以的,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

在direction中,有这么一句话,比intro中的这一句要有用的多

Support your views with reasons and examples drawn from such areas as your reading,

experience, observations, or academic studies

在direction中的这条建议所列举的四个例子来源中,我想重点推荐一下第四个方面,academic studies

这才是例子来源最有效,最快捷,也是最能体现你的独特性的

从自己专业的领域中找例子,一个很大的优势便是对于这个例子的来源,背景非常的熟悉,用例子的时候有话可说,而且也不容易偏离观点。

然而在使用专业领域的例子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需要遵守的:不要试图去卖弄你的专业术语和知识,对于出现的专业术语,能用简单的词语替代就用替代,要么就解释清楚。特别是一些专业的学说,一定要向读者表明例子的背景以及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92

当然一些比较简单的术语还是可以用的,比如地球人都知道的opportunity cost这样的小术语,作为考官是肯定懂的。

再来讲讲举例的时候需要注意和避免的问题:

(1)切忌例子和观点脱节,或者是似是而非

还是从ETS给的范文评语中来看看,这里选取的是几个3分或者4分的评语。

The position is adequately sustained, but the examples given are not always clearly relevant

例子和观点没有清晰的联系,这是举例的大忌之一。举例就是为了证明观点的,比例子本身更重要的是例子和观点之间的联系。例子不要举的似是而非,这样既浪费篇幅,还影响了全文的结构。

(2)切忌例子不交代清楚

仍然是ETS的范文评语,也是3~4分的范文评语。

the two examples are loosely connected and undeveloped.

Although the examples are well chosen and support the writer’s position, they are not always clearly explained.

例子没有充分的展开或者是没有交代清楚。比如有的人喜欢举Taoism and Confucianism,但是完全有可能的是别人没有听说过这两种思想,这个时候在后面加一个从句修饰 “two ancient Chinese ideologies”就会清楚的多,这就是交代问题。

有的例子没有解释清楚,则会造成例子是什么都写不清晰,更不要说这个例子和观点之间的联系了。

(3)尽量避免一些陈腐的例子,比如提到丑闻就是水门,在那么多同样利用这个例子的文章中,你就只能拼论证和语言了,而论证和语言又从来不是中国学生的强项,自然会吃亏不少。

实际上作为中国学生举例子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比如美国学生在写丑闻的时候用滥了的例子不是水门事件,而是安然公司的财务丑闻(因为是02年以来比较大的丑闻之一)。作为中国学生,用一些东方的例子(当然最好还是解释一下背景),美国人是会非常感兴趣的。

(4)尽量不要死守一个觉得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GRE作文体现的一种思维便是广博的视角,就如上面说过的复杂性是一样的。再有说服力的例子,在西方的文化观念中,例子只是一个个例,说服力是有限的。

(5)不要过分依赖于例子,例子不是论证的全部

93

有部分的4分文章的评语如下:

the reasoning is not developed as fully as it would be in a response at the score level of 6 or 5.

reasoning的部分才是体现分析性思维的最有效的部分,如果仅仅靠着例子来说明全部的观点,那么很多时候都会削弱文章的说服力。还是那句话,所有的例子都是一种个例。例子写的再好也是为说理论证部分作为基础的。全篇的例子只是本末倒置,更是容易造成堆砌例子的感觉。

例子的部分讲到这里,下面进入issue的最后一个部分,语言

4.Control the elements of standard written English

语言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学生前期准备最重视的部分和后期准备最轻视的部分。一直以来对于中国学生低分原因争论不休,而我则坚持认为,相比于思维的浅薄和例证涉猎的狭隘,中国学生吃亏最多的,仍然还是语言

上面这句direction的要求很明确,standard written English,问题又显现了,什么是standard written English?

从官方范文的评价具体来说,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语,一个是precise,另外一个是variety. 这两个词,分别对应就是word choice和sentence structure(syntax)

一个典型的6分评语是, effective sentence variety and the use of precise word choice help confirm the score of 6.

这句话代表了ETS对于语言的最明确的要求。

什么是precise,我想读文章的时候是很容易感受出来的,用词的到位这里就不再详述。而用词不精准,最多见的,就是用词的程度过深/浅或者过于文艺化,用词的场合不符合词语的本意。

“大词”的应用,特别是红宝词的应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难做到理解其使用的深度和用词的场合。使用的时候需要谨慎对待。不要去试图向考官展示词汇量,ETS的评分标准中,没有词汇量的大小这一条

词汇在整个的“标准的语言”中,其实占的比例是不大的,不信可以看看ETS对于某一个6分文章的评语

94

This is not a flawless paper: word choice, for example, is not always precise.

But the essay's cogent analysis, effective organization, and sophisticated sentence structure merit a solid score of 6

词汇讲起来也是一个很泛的东西,更多的还是靠自己积累。下面说说句子的结构,这是比词汇的选择更为重要的地方。

句子的结构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个是避免结构松散,另外一个是注意句式的多样性。 很多人喜欢把句子通过“凑”的方式写长,抛开冗余的感觉不说,影响最大的一点还是句子结构的过于松散

ETS的5分评语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

loose syntax and imprecise language ("Generalized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begin molding

students at a very early age so they can get ready for the future ahead of them in gaining more facts about the basic subjects and...")

尽量的把这样的句子分开写,照顾读者的方便的阅读。弄清楚长句子的作用是来表达一个清晰的逻辑,仅仅为了写长而写长容易在结构上和逻辑上都没有紧凑的感觉。

句子写长没问题,但是一定要避免结构松散

ETS在句子多样性这个环节上同样的非常重视:

至于句子的多样性,个人认为一个很不错的方式是去回顾一下语法书,那里对于句式的总结还是非常详尽的,随便选取几种,都可以让文章的句式结构不那么的死板

ETS的评分标准中,根本没有对于句子长度的标准,没有人说,句子写的长会得分更多,写的短会失分更多。相对于句子写长写短这个比较表象的问题来说,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句式结构的多样性。不要仅仅纠缠于定语从句,其他很多结构的并用才是显示对于句式多样性的驾驭。

再次强调,句子写长写短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写出句式结构的多样性。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语言上碰到的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拼写语法问题,一个是语言不能准确的表达意思的问题

拼写语法这个问题在我之前的文章也强调过,这里就不再重点强调。每次写完文章之后,应该养成习惯到word中去检查拼写语法错误。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拼写语法错误

95

这一项出问题,足以让所有其他方面,包括思想,构架,例证苍白无力

3分的文章标准中,着重的强调了这一点

contains occasional major errors or frequent minor errors in grammar, usage, or mechanics that can interfere with meaning

语言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意思的问题也非常的常见。这里的建议是,在写完文章之后,一定要给其他人看,看别人对于这个文章的理解和你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有没有偏差,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自己写的文章自己是很难看出表达方面的问题的。

再就是一些次要一点的问题,比如写的句子过于抽象化和概括化,读起来就很生硬。这个时候可以多加入一些具体化的细节,让整个句子显得更为生动一些。

另外一个不那么严重的缺陷是,习语掌握的不够熟练。由此引发的一些误用等等也不少。

毕竟不是母语,积累的不够多,这点也确实难以提高。语言是一种习惯,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原始积累的。

很多人推荐通过背诵范文提高语言,这一点我不是很赞同,第一效率不是很高,毕竟背的能用的部分不是那么多。第二碰到同样的题目的时候写作会受到很大的干扰

这一点我想最好的方式是在平时阅读范文和其他文章的时候,多留个心,把觉得好的用法摘抄下来,这就相当于把背诵范文中最有价值的那个部分留下来了,既保证了效率,也不会干扰自己正常的写作思路。

语言要做好,很重要的一点是:流畅。无论是issue还是argument中,都需要和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流畅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盲目的模仿长难句,拼写语法造成的障碍,都是在打碎文章的整体感觉,都是妨碍流畅表达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正如在NBA球赛中,好的裁判的标准是,让观众在看比赛的时候忘掉裁判

好的语言的标准是,让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忘掉语言

讲完了这四个方面,下面再来从整体讲讲

ETS在谈到评分标准的时候,有一段废话:

96

Holistic scoring means that each response is judged as a whole: readers do not separate the

response into component parts and award a certain number of points for a particular criterion or element such as ideas, organization, sentence structure, or language. Instead, readers assign scores based o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response, considering all of its characteristics in an integrated way. Excellent organization or poor organization, for example, will be part of the readers' overall impression of the response and will therefore contribute to the score, but organization, as a distinct feature, has no specific weight.

这是完全的大套话,什么内容都没有,从里面也得不到任何的有效信息。

还好的是从ETS给的另外一个评分标准中,找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特别是3分的标准中,有几个关键词给人的印象非常的深刻(我用红色标出来)

Score 3

A 3 paper demonstrates some competence in its analysis of the issue and in conveying meaning but is obviously flawed.

A typical paper in this category exhibits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s vague or limited in presenting or developing a position on the issue

is weak in the use of relevant reasons or examples

is poorly focused and/or poorly organized

has problems in language and sentence structure that result in a lack of clarity

contains occasional major errors or frequent minor errors in grammar, usage, or mechanics that can interfere with meaning

虽然4~6分的标准中,没有出现类似的关键词(one or more),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的是,某一个方面的缺陷,虽然对整体没有致命的伤害,但是也绝对有非常明显的伤害

所以对于想冲击高分的考生来说,在某一两个方面作出亮点固然可圈可点,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每一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均衡性。万万不要偏废了某一个方面,这样的做法非常容易导致其他的亮点被这样的缺陷完全的淹没掉。

final本质篇issue部分讲到这里,下面进入argument篇

97

Argument篇

姊妹篇分析argument中,讲到了如何去思考argument,这里就顺着上次的部分,来讲讲argument的本质部分。这次会带来对传统的argument思维的完全颠覆

在文章的开头,我想先强调一个被无数人忽视,然而却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argument这个单词的意思是什么?代表了什么?

也许很多人就会说,argument的词根不就是argue嘛,代表的就是一种驳斥,argument就是一种对给出的文章要进行的驳斥

这里我要说的是,这是个人云亦云,大错特错的观点

一个大部分人都忽视的地方是,Argue这个词本身就是中性的,就是一种describe some body’s ideas.直接翻译过来就是:“XXX认为说??”的意思,不带有任何的作者的感情色彩。同样的,argument也是相当中性的一个词语,以argue为词根,同样也是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的。意思就是“立场,论断”

其他的不多说,就从ETS给的36篇issue官方满分的评语挑几句话,就可以看到argument这个词出现形象有多么的中立:

the careful choice of words and carefully structured paragraphs help unify the structure of the argument.

The essay's argument -- that curriculum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many voices, including that of private business -- is clearly expressed and adequately developed.

每一篇issue task中的文章,都是一篇argument,其特征是:包涵作者的reasons,examples,最后去试图说明一个观点。

再来看看ETS的AW intro不起眼的地方,赫然把argument这个词精准的定义了一番。 argument-a claim or a set of claims with reasons and evidence offered as support, a line of reasoning meant to demonstrate the truth or falsehood of something.

那么说到这里,有人就会奇怪了,argument既然不是一种攻击,那我们写的东西是什么?

98

平时的习惯中,我们总喜欢把argument task和argument这两个项混为一谈,然而我们写出来的文章不能叫做argument,我们写出的文章叫做critique to the argument,真正的argument,是题目中给的那篇小短文。

这里我想着重强调的是,我们的任务名称不是叫做argument,而是analysis an argument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区别么,不就是一个概念上的替换么。而我要说的是,这个概念的明确对于面临argument的时候的心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rgument task(以下简称argument)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对于题目有一个全面的分析。而不仅仅是去把题目当作靶子批驳一番。仅仅把argument当作一种挑错误的任务是不可取的,因为argument任务的内涵要比挑错误这个概念广泛的多。

讲到这里,我想还是先把ETS的direction搬出来看看,仍然是上面提到过的在进入issue task 和argument task之前出现的那个direction

Readers will consider how effectively you

1.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argument

2.Organize, develop and express your critique

3.Support your ideas (with reasons and examples)

4.Control the elements of standard written English

这次我仍然把critique这个单词用红色加粗加大号字来重点强调,这个单词才是理解

argument的核心所在。如果用一个单词来概括argument task的本质,那么就是critique

下面来重点讲讲这个单词的内涵。

查阅大韦氏词典之后,可以得到如下的解释:critique:an act of criticizing;especially: a critical estimate or discussion

注意解释的后半部分,强调了两个单词,一个是estimate,一个是discussion

Criticize这个单词继续往下查,终于可以得到一个更为清晰的解释

Criticize: 1 : to consider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and judge accordingly: EVALUATE

2 : to find fault with: point out the faults of

综合来看,和我们需要的critique意思最接近的一个单词,就是evaluation

critique不是一种完全的批判,而是主要由归纳,评价,和批评组成。虽然critique和criticism词根一致,但是critique如果要强行翻译的话,更为接近“评论”而并非批判。

99

在ETS给的AW intro中,亦找到了对这个词的精确对应:

一方面,intro中给出了需要做的:

write a critique by fully developing each of your points in turn.

另一方面,intro中也给出了在我看来是决定性的指示:

The "Analyze an Argument" task assesses y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alyze, and evaluate arguments and clearly convey your analysis in writing.

这里的关键词是三个 understand, analyze, evaluate. 这三个词概括了我接下来要讲的argument本质的所有部分

再回到之前说过的direction,有这么一段非常重要的话,更为详细的定义了我们应该干的事情:

The argument writing task is designed to test your critical-reasoning skills as well as your writing skills. Your task is to critique the stated argument in terms of its cogency (logical soundness) and in terms of the strength of the evidence offered in support of the argument.

我想通过这一段话,更为精确的说明critique和evaluate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实际上critique这个词确实是需要评价一篇文章合理的地方,很多文学评论或者是艺术评论就会有很多篇幅去说明这个作品在哪些地方有可取之处。GRE阅读当中,相信见的这类褒贬参半的critique是相当的频繁了

然而在这个地方,评价一篇argument,并不是说去同时关注文章写的好的和合理的部分,以及文章写的不好的和有缺陷的地方。因为argument task中给出的文章实在是太weak了,没有值得我们去评价合理的地方,也没有这个必要性。

关于critique在argument task中是怎么样的表现形式,下面这段话格外的重要,请仔细阅读并细加体会:

这里ETS说的critique的内涵,不仅仅是从逻辑方面找出其疏漏,更多的是去仔细检查其中的每一个分离的环节,找出作者有哪些没有说出的隐藏逻辑,指出其证据提供的支持的强弱,指出哪些地方可以以及如何加强论证,哪些必要的可能性在文章论证的时候被忽略,哪些信息和定义模糊需要更清晰,哪些额外的论据和事实可以削弱/加强论证。

简略和通俗的一点说,critique不仅仅是去关注如何去证明一篇文章哪儿是错的,更多的要关注如何去使这个文章是对的。

100

在AW的intro中,我找到了可以支持我的观点的部分,这几句话同样非常的重要:

carefully read the argument--you might want to read it over more than once

identify as many of its claims, conclusions, and underlying assumptions as possible

think of as many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and counterexamples as you can

think of what additional evidence might weaken or lend support to the claims

ask yourself what changes in the argument would make the reasoning more sound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了,这不就是批错误的改进意见么

这里说的这么多,想要表达的不是一种对于错误的改进意见,critique的含义我已经写的非常的明白了,如果非要说改进意见,那么这只能说是一种表面现象。

我要强调的是,挑错误在整个critique中,占的比例不是绝对多数,中国学生长久以来受到传统英语的影响,从来就忽略了critique这个词语的准确含义。

中国学生写了那么多argument,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作品,也有非常多的人是靠着对于范文上改进意见,其他因素的可能性的模仿写作写的很好的。几乎所有人,都是把改进意见和其他因素当成了对于挑逻辑错误的一种展开和后续解释,这样的一种思想只能说完成了对于argument task写作的“形似”,而没有达到“神似”。于是挑逻辑错误被过度的重视了。很多写的比较好的着重强调了其他因素可能性和改进意见,这才是从“形似”迈向“神似”最为重要的一步。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挑逻辑错误、改进意见、他因解释不是一种主从关系,后两者不是为前者服务的,它们的地位是平行的。

看到这个地方,我想对于argument task,对于critique,应该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了吧。

从宏观上说完了argument task的内涵和本质,下面回归direction,从每一条上来具体分析argument的要求是什么。

Readers will consider how effectively you

1.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argument

2.Organize, develop and express your critique

3.Support your ideas (with reasons and examples)

4.Control the elements of standard written English

101

辨析、组织、论证、语言,还是四个方面

1.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argument

这一条是argument中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话

这里的两个关键词是,identify和analyze,其实也就是一个意思,有了辨别然后分析嘛

首先需要的,就是找到题目中的关键因素。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关键因素?

这里涉及到的第一步就是来分析题目。AW intro中,也着重解释了analysis这个词

analysis--the process of breaking something (e.g., an argument) down into its component par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ey work together to make up the whole; also a presentation, usually in writing, of the results of the process

给的方向很明确,要有效的去分解题目,了解各个部分是怎么合成一块儿的,intro中也有涉及

you should consider the structure of the argument--the way in which these elements are linked together to form a line of reasoning, that is, you should recognize the separate, sometimes

implicit steps in the thinking process and consider whether the movement from each one to the next is logically sound.

正如在上篇的argument思路篇中说过的那样,如何去分析argument的最好方法,就是顺着作者的观点和逻辑推理出发,然后抓住破绽攻击

光这样泛泛的说恐怕很难说的清楚,这里加入一个例子吧

上篇写完argument思路篇之后,糖糖说漏掉了一个难题33,这里就以这个考古学的argument 33来讲一下怎么去分解题目吧。

33.The following report appeared in an archaeology journal.

"The discovery of distinctively shaped ceramic pots at various prehistoric

sites scattered over a wide area has led archaeologists to ask how the

pots were spread. Some believe the pot makers migrated to the various

sites and carried the pots along with them; others believe the pots were

spread by trade and their makers remained in one place. Now, analysis of

the bones of prehistoric human skeletons can settle the debate: high

levels of a certain metallic element contained in various foods a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people who migrated to a new place after

childhood. Many of the bones found near the pots at a few sites showed

102

high levels of the metallic element. Therefore, it must be that the pots

were spread by migration, not trade."

在广泛区域分散分布的很多史前遗迹发现的形状独特的陶壶导致考古学家提出疑问:这些壶是如何流传的?有些人相信壶的制造者迁移到别的地区并把壶随之带来;另一些人相信壶是通过贸易流传的,而它们的制造者仍然留在一个地方。现在,对于史前人类骨骼的分析可以解决这个争论:在多种食物中都含有的某种金属元素的高含量与那些成年后移居到新地方的人有很高的关联性。在一些遗迹的壶附近发现的很多骨头都显示出这种金属元素的高含量。因此,这些壶肯定是通过迁移而不是贸易来流传的。

要来分解题目,首先要明确要分解出来的东西是什么。

ETS的intro中在这个方面也定义了几个关键词:

assumption--a belief, often unstated or unexamined, that someone must hold in order to

maintain a particular position; something that is taken for granted but that must be true in order for the conclusion to be true.

conclusion--the end point reached by a line of reasoning, valid if the reasoning is sound; the resulting assertion

要分解一篇argument的话,最重要的还是三个东西,evidence,assumption,conclusion

其实ETS这样的分类是相当的死板的,这里主要目的就是要分析出作者的逻辑链,这一点解决才是最重要的。这里还是按照argument思路篇中讲的那样,从作者的角度出发,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

在第一句话就有一个小的evidence,

“在广泛区域分散分布的很多史前遗迹发现的形状独特的陶壶导致考古学家提出疑问:这些壶是如何流传的?”

这句话其实是一个中间结论intermediate conclusion:这些壶是流传开来的

这里隐藏了第一个assumption:因为这些壶形状独特,所以肯定是流传开来而不是每个地方自己独立制造的。

作者的第二个很重要的evidence是:

“在多种食物中都含有的某种金属元素的高含量与那些成年后移居到新地方的人有很高的关联性。”

作者想用这个evidence推断出来的中间结论(intermediate conclusion2)是,金属元素的高含量和成年后移居到新地方的人有关联性,所以骨头中某种金属元素的高含量是因为移居造成的。

103

同时在推断这个中间结论的时候,作者有两个隐含前提(assumption)

第二个assumption是:这些人在移居前和移居后都吃过那些所谓的“多种食物”而且含金属量比较接近,所以都有金属元素来源的情况下是迁徙影响了骨骼内的金属元素含量(如果移居后没有吃过这样的“多种食物”,那么骨骼内的金属元素含量高就不是因为迁徙) 第三个assumption是:金属元素高含量和移居之间的关联性等同于因果性(实际上有可能是巧合,比如移居的人刚好是比较特殊的人种之类)

接着在上面的这个intermediate conclusion2基础上分析第三个evidence

“在一些遗迹的壶附近发现的很多骨头都显示出这种金属元素的高含量”

作者利用这个evidence想说明的是这些高金属含量的骨头证明了壶遗迹旁这些人是迁徙过的(intermediate conclusion3)。

然而作者在这个地方也有两个隐藏前提没有说出来

第四个assumption是,这“一些”遗迹的情况可以代表所有的遗迹

第五个assumption是,这些骨头的金属元素的高含量除了迁徙的来源而没有其他来源(有可能是当地的饮水之类的原因)。

接下来作者在这第三个intermediate conclusion基础上继续向结论推进:

因为证明了这些壶遗迹旁的人是迁徙过的,所以得出最后的结论,这些壶是通过制造者迁徙流传的

这里同样有两个没说出来的assumption

第六个assumption是,这些骨头一定全部是那些制造壶的人们的

第七个assumption是,这个地方不是壶的发源地(如果这个地方是壶的发源地的话就有可能是其他地方的人迁徙过来学技术)

在evidence到intermediate conclusion再到final conclusion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包涵了或多或少的assumption

这个地方把结构再来理清楚一下:

Evidence 1壶的形状独特→intermediate conclusion 1壶是流传的

Evidence 2金属高含量和迁徙有相关性→intermediate conclusion 2金属高含量是因为移居

Evidence 3遗迹旁的骨头富含金属→intermediate conclusion 3遗迹旁的人迁徙过

Final conclusion 壶是通过制造者迁徙流传的

104

每一个红色箭头,就代表其中有隐藏或多或少的assumption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分解题目的能力。按照ETS的要求把题目的隐藏前提,论据,以及结论分别的揪出来。一共7个assumption,这7个assumption就是我们需要去攻击的地方。

这里说到的identify,就是去辨别哪些是evidence,哪些是intermediate conclusion,哪些是final conclusion,在这其中又包涵了一些什么样的assumption。在分析argument中,最能体现分析能力的,就是对于这些assumption的剥离。

正如刚才谈到argument本质的时候说到的那样,实际上argument很多时候不是去找有多少个错误,而是找有多少个值得“evaluate”的点

什么是一个“点”呢?其实就是刚才说过的哪些critique的内涵:

找出作者有哪些没有说出的隐藏逻辑,指出哪些地方可以以及如何加强论证,哪些必要的可能性在文章论证的时候被忽略,哪些信息和定义模糊需要更清晰,哪些额外的论据和事实可以削弱/加强论证

这些“点”有的不能算是错误,比如考虑影响一个论断的不同的因素,也是一个点,比如刚才讲到的argument 33,就把一个传统的因果不必然的“错误”分成了两个点来写。每一个点实质上是对于一个assumption的evaluate而已。

一般而言argument中可以写的点都在5个以上,少于4个点的还是非常非常的罕见的,就算是一直以来被认为只有两个点写的161,其实可以写的点也是多于5个的

161.In a study of reading habits of Leeville citizens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Leeville, most respondents said they preferred literary

classics as reading material. However, a follow-up study conducted by the

sam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type of book most frequently checked out

of each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in Leeville was the mystery novel.

Therefo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respondents in the first study had

misrepresented their reading habits.

在一次由Leeville大学所举行的关于Leeville居民阅读习惯的调查中,多数被访者说他们倾向于阅读古典文学。然而,由相同的研究人员随后进行的调查发现Leeville所有公共图书馆中最经常被借阅的书是神秘小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次调查的被访者错误地表达了他们的阅读习惯

105

一般来说,这里比较容易看出的两个点是,1.第二次调查的结果不一定是对的 2.第一次的调查结果不一定是错的

那么这个地方很多人漏掉了考虑两个调查之间的间隔时间的问题,如果两个调查之间的间隔时间比较长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在这个时间间隔之内居民的阅读习惯已经产生了变化,两个调查有可能都是对的。这个点就属于作者没有考虑的情况。

然后可以从书籍的分类的角度来继续分析,古典文学和神秘小说不是完全两个不同的领域,其中交叉的部分是不少的,所以这两个调查的结果很有可能都可以反映真实情况。

继续从prefer这个单词出发分析,没有人说prefer只能是一种书籍,那么很有可能的情况是很多人对这两种书籍都prefer,这样两个调查的结果也都有合理之处。这一点就属于信息和定义的模糊

最后还可以无赖一把,因为作者认为仅仅根据两个调查结果不同,就说第一个调查是错的。实际上第二个调查完全有可能也是错的,这样两个调查都是错误的,自然的两个调查的结果有可能不同。

这样的分析下来,这篇文章可以写的点就成了6个。

讲完了如何identify和analyze,下面来说说analyze中要注意的问题

Analyze argument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区分哪些地方是可以攻击的,哪些地方是不能攻击的。这同样是分拆题目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些地方的攻击实际上是不妥的,甚至会有钻牛角尖的感觉。

下面来具体的说明一下

先从一个争议非常大的题目开始说起。就是之前有人提到过的argument 17

17.The following appeared in a letter to the editor of the Walnut Grove

town newspaper.

"Walnut Grove's town council has advocated switching from EZ Disposal

(which has had the contract for trash collection services in Walnut Grove

for the past ten years) to ABC Waste, because EZ recently raised its

monthly fee from $2,000 to $2,500 a month, whereas ABC's fee is still

$2,000. But the town council is mistaken; we should continue using EZ. EZ

collects trash twice a week, while ABC collects only once. Moreover,

EZ-which, like ABC, currently has a fleet of 20 trucks-has ordered

additional trucks. Finally, EZ provides exceptional service: 80 percent of

106

respondents to last year's town survey agreed that they were 'satisfied'

with EZ's performance."

Walnut Grove的市委提议选择ABC Waste,而不是EZ Disposal(它是过去十年中和Walnut Grove签约提供垃圾收集服务的机构),因为EZ最近把他们每月的收费从$2000提高到了$2500,而ABC仍然是$2000。但市委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继续使用EZ。EZ每周收集两次垃圾,而ABC只收集一次。而且,EZ当前的卡车拥有量和ABC一样都是20辆,但它已定购了更多的车辆。最后,EZ还提供优越的服务:去年市镇调查中80%的回应者同意他们对于EZ的表现是"满意"的。

这个地方开头的两句话就是一个因果关系

Walnut Grove's town council has advocated switching from EZ Disposal

(which has had the contract for trash collection services in Walnut Grove

for the past ten years) to ABC Waste, because EZ recently raised its

monthly fee from $2,000 to $2,500 a month, whereas ABC's fee is still

$2,000.

于是这个因果关系应不应该批驳就成了一个争论。在我看来,分清是否应该批驳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分清文中作者的观点和作者给出的背景

在这个地方,如果这个因果关系是town council的观点,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文中给出的一个背景交代,无法批驳。

如果这个因果关系是the author的观点,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文中的一个推理,这个推理就是可以批驳的。

从这道题来看,作者的观点应该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But the town council is mistaken 从这里的but开始,作者宣布了自己的立场,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之后的部分都是作者的推理,属于可以批驳的部分。

所以这里开头的这个因果关系属于题目交代的背景,就是不可以批驳的。

在上篇讲地球起源的那篇argument 50中,重要的一步就是分离背景和作者的推论

107

50.From a draft textbook manuscript submitted to a publisher.

"As Earth was being formed out of the collision of space rocks, the heat

from those collisions and from the increasing gravitational energy of the

planet made the entire planet molten, even the surface. Any water present

would have evaporated and gone off into space. As the planet approached

its current size, however, its gravitation became strong enough to hold

gases and water vapor around it as an atmosphere. Because comets are

largely ice made up of frozen water and gases, a comet striking Earth then

would have vaporized. The resulting water vapor would have been retained

in the atmosphere, eventually falling as rain on the cooled and solidified

surface of Earth. Therefore, the water in Earth's oceans must have

originated from comets."

当地球在太空岩石的撞击作用下形成的时候,撞击产生的热量和行星越来越大的重力能量使整个行星融化,甚至包括表面。当时存在的任何水分都会蒸发并消失在太空。然而,当行星接近现在的大小的时候,它的重力强到了足以保持其周围的气体和水蒸气来形成大气层。由于彗星主要是由冻结的水和气体组成的冰,撞击地球的彗星将会蒸发。产生的水蒸气将被留在大气层,最终以降雨的形式落在地球已冷却而且坚硬的表面。因此,地球海洋的水分一定是来自彗星。

这篇长度不算长,可是在第一眼看下去很难分辨哪些是推论,哪些是史实。第一步就先来把推论和史实分离一下

前面几乎一半的内容都是题目的背景(标记红颜色的部分)

讲的都是地球起源的时候因为所有的水分都会蒸发,所以是没有水分的,同时也讲了地球在接近现在大小的时候,可以维持周围的气体和水蒸气形成大气层

这些都是不可以批驳的

接下来的一句话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背景

Because comets are largely ice made up of frozen water and gases, a comet striking Earth then would have vaporized.

特别是理科学生,看到这句话很容易条件反射的认为,既然有大气层,那么慧星进入肯定会摩擦从而使水分蒸发。

虽然这是一条真理,然而在这道argument没有提到任何的相关背景,更重要的是,这个地

108

方出现了一个关键的因果链接。我们就只好认为,这是作者的一个推论。

下面来总结一下

能不能批的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不是作者的观点或者推论

最清晰的表明作者态度和推论的词语,主要是逻辑连接词,特别是however, yet, but这样的转折词;because, since, so这样的表示因果的词语;表示“显然”态度的这些词语比如clearly,obviously等等。

这一点我在官方的AW intro中找到了支持我的观点的部分

In tracing this line, look for transition words and phrases that suggest that the author is

attempting to make a logical connection (e.g., however, thus, therefore, evidently, hence, in conclusion)

即这些逻辑连接词会暗示作者试图建立的逻辑链,这些逻辑链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部分。 有的时候because也是不能批驳的,就像刚才的argument 17那样,要判断这个因果关系是不是背景

背景不能单独批驳,但是可以批驳作者的观点和背景之间存在的逻辑联系

下面进入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虽然非常的简单,但是实际中发现不少人还是会走入这个误区

一个被无数人说过的,但是同样是很重要的问题是,在argument中千万不要带进个人感情色彩,一定要尽量做到绝对的客观。在argument写作界面的direction中,明确的规定了如下几条:

You are not being asked to agree or disagree with any of the statements in the argument You should analyze the argument’s line of reasoning.

Your should consider questionable assumptions underlying the argument

You should consider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evidence would help strengthen or refute the argument.

Your may discuss what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f any, would help you to evaluate the argument’s conclusion.

后面三条就是刚才已经说过的critique的内涵,而前面的两条说的是一个意思,要从作者的推理过程去着手,而不是去从作者的立场着手看待argument

Intro中也有一样的指示:

Your task is to discuss the logical soundness of the author's case by critically examining the line of

109

reasoning and the use of evidence.

从逻辑出发来分析,而避免从个人立场出发分析,这一点稍稍注意一下就可以了,这里不再详述。

下面进入第二条:

2.Organize, develop and express your critique

在这一点中,将涉及到的有:攻击顺序的问题、段落安排的问题、开头的作用等等的问题、

和issue中的第二条一样,这句话也有两个关键词,organize和develop. 说到这两个词,仍然是一个构架问题和一个展开问题

一般来说argument思路都不会的那么难,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两个词将是影响argument得分最最关键的部分

先说organize,这个词在ETS给的官方范文benchmark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但是在argument中,各个点之间也很难有自然的意思顺承关系,怎么去体现“构架”呢?

其实在构架这一点argument和issue是一样的,主要是通过两个点

1.准确的逻辑连接词

2.每一段主题句清晰表达

纵观官方范文中被评价为organize well的某几篇文章,段与段之间的意思顺承不是特别明显,是表现在一个段的内部的逻辑组织,某篇满分范文的评语如下:

The points are cogently developed and are linked in such a way as to create a logically organized essay.

Transitions together with interior connections create a smoothly integrated presentation.

另一篇满分范文的评语:

The writing is fluent -- transitions guide the reader from point to point in each paragraph

这里我用红色标出了transition这个单词,这正是好构架的关键之一。从一个段内部的联系来看,更多的通过逻辑连接词来使整个论证构架更为清晰。

然而也有一些argument段内没有明显的逻辑连接词,更多的是通过一种并列的段和段之间

110

来展现清晰的构架,逻辑连接词很清晰,比如说another point the author stresses is … 但是我认为这里的构架清晰更多是通过每一段主题句的清晰表达来实现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清晰的总领,让人一眼就看出每段的意思和总体的排列。

还是那句话

不要指望考官会为你找出每一段写了什么,而是需要你去告诉考官,我每一段写了什么

这样的思路相会对构架的清晰带来更多的好处。

说完了构架的问题,下面说说段落应该怎么分才算比较合理。

这个问题和另外一个问题一起来讨论,就是在有很多攻击点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取舍。这个取舍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种分段的过程。

下面从argument 89出发,来说说什么攻击点是“大”点,哪些是“小”点。

89.The following appeared in a newspaper published in the state of Celera.

"Speed limits on our state's highways should be eliminated in order to

increase our state's prosperity. Because greater speed means more

efficient travel, commercial deliveries will be faster, increasing

business profits. Elimination of speed limits will also make driving more

attractive to motorists, so that more people will use the highways,

providing more highway toll revenues for the state. At the same time,

safety on our highways will not be affected: daytime speed limits were

eliminated last year in the western states of our country, and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ccidents in these states has been

reported."

本州高速公路的限速应该被取消以促进本州的繁荣。由于更高的速度意味着更高效的交通,商业物流将会更快捷,从而增加商业利润。限速的取消同样也会使驾驶对于司机更有吸引力,因而更多的人将会使用高速公路,为本州带来更多的路费收入。同时,高速路的安全并不会受到影响:本国西部州去年取消了白天的限速,那些州上报的事故数量并没有显著增加。

还是先按照上面说过的一样,来分拆这个argument的关键部分。

这个argument最常见的错误还是推理过程中的无逻辑,几乎每一句话都是没有证据支撑的。第一句话是作者的conclusion,先放着不管,等最后再来收拾。

1.从第二句话开始看,提高速度的限制不代表更高的速度,这是一个偷换概念;

111

2.就算提高了速度,商业物流也不一定会更快,毕竟影响商业物流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

3.从商业物流更快也推断不出会赚更多钱,老掉牙的攻击点,这里就不说了

4.提高限速不一定会对司机更为有吸引力,也许有司机因为这个举措更为担心安全问题吸引力反而变小

5.就算更为有吸引力也不一定会有更多人使用高速公路,人们也许只因为自己没有需要所以不用,也许只是原来使用高速的人使用的次数更多了而已

6.就算用的人更多了,也不一定会带来更多路费收入。没有证据说明高速是收路费的,收取的路费下降了没有也没有说

7.上报的事故不等于真实的事故

8.取消了白天的限速就算有效,不能推广到全天都取消限速,晚上取消限速也许会带来很多副作用的

9.就算本国西部没有显著增加,不一定可以推广到全国

10.事故没有显著增加也许是有其他因素,比如人口减少,车辆减少等等

11.事故虽然没有显著增加,但是“增加”这个事实就说明高速路的安全还是受到了影响的,不像文中所说“高速公路的安全没有受到影响。”

分析完了后面的内容,再来回到前面的conclusion

12.就算可以带来更多的路费收入,商业增加了利润,也不一定会促进本州的繁荣,繁荣这个词的定义没有给出,如果繁荣定义成文化,科技或者是人口数量方面,那么作者没有提供任何信息可以让我们相信这些措施导致了这个州的繁荣。

至此这个argument分析结束,一共12个可以写的点

接下来麻烦的事情就来了,这么多错误,考场的时间又那么少,根本不可能全部写完,怎么办呢?

在上期的讲argument的时候,曾经强调过这么一点:

在主要逻辑错误到位的情况下,宁可漏掉一些点而对每一个点充分展开,也不要每个点都写到但仅仅蜻蜓点水。

那么什么点是比较重要的呢?

说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这个argument的结构,即作者的思路顺序

作者的结论是,限速可以促进本州的繁荣。引用的中间结论是三个,1.限速可以增加商业利润,2.限速可以带来更多路费,3.限速对安全没有影响

作者这里推理的几步就非常的清晰了,从限速这个概念出发引出三个中间结论,再有这三个

112

中间结论引出最后的结论

那么我们要攻击的时候,这几步就是关键的步骤,最好都要照顾到

这个题目就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分为四段来说,每一段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

第一段攻击,限速可以增加商业利润

第二段攻击,限速可以带来更多路费

第三段攻击,限速对安全没有影响

第四段攻击,限速带来的上述好处不足以让一个州繁荣

再来具体一点,第一段中,可以攻击的点有三个

1.从第二句话开始看,提高速度的限制不代表会有更高的速度,这是一个偷换概念

2.就算提高了速度,商业物流也不一定会更快,毕竟影响商业物流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

3.从商业物流更快也推断不出会赚更多钱,老掉牙的攻击点,这里就不说了

这三个点中,第二和第三个点和主题离的更近,而且更为容易展开。所以优先写第二个点,然后是第三个点,第一个点可以稍稍带过。

再来看第二段,可以攻击的点也有三个

4.提高限速不一定会对司机更为有吸引力,也许有司机因为这个举措更为担心安全问题吸引力反而变小

5.就算更为有吸引力也不一定会有更多人使用高速公路,人们也许只因为自己没有需要所以不用,也许只是原来使用高速的人使用的次数更多了而已

6.就算用的人更多了,也不一定会带来更多路费收入。没有证据说明高速是收路费的,收取的路费下降了没有也没有说

这三个点实话说都比较重要,但是每一个点要说清楚耗费的笔墨还真不少。按照和主题关联的程度大小,优先写第5个点,然后是第4个点,第6个点可以带过一下

然后是第三段,可以攻击的点有5个

7.上报的事故不等于真实的事故

8.取消了白天的限速就算有效,不能推广到全天都取消限速,晚上取消限速也许会带来很多副作用的

9.就算本国西部没有显著增加,不一定可以推广到全国

10.事故没有显著增加也许是有其他因素,比如人口减少,车辆减少等等

11.事故虽然没有显著增加,但是“增加”这个事实就说明高速路的安全还是受到了影响的,不像文中所说“高速公路的安全没有受到影响。

“第9点部分地区代表全部”这是个比较明显的类比错误,优先写。然后是第7点上报事故

113

不等于真实事故.这亮点和第三段主题是直接联系,而且错误也非常的明显,优先考虑

然后再来考虑其他的,事故没有显著增加可能是其他的原因,再来写白天限速不代表全部时间都可以限速,这个可以带过,字数不多就可以说清楚的。如果有时间再写第11点吧。

第四段就是第12点,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纵观这个思路,我再来总结一下:

对于assumption的攻击是能体现思维的深度的,建议放在优先的位置,特别是对于几个经典的前提式错误,比如说类比错误,以偏概全错误,关联性等同于因果性,因果不必然等。每篇文章中,这类的经典的错误不多,少则1~2,多则3~4个,最好都不要漏掉,每一个都要好好的批驳一番。

对于作者的推论中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几个中间结论和前提,是作者的推论构架的关键点,一定要优先作为重点批驳。比如刚才说到的四段的主题,最好一个都不漏

然后是对于文章逻辑的分析,比如上面的第11点和12点,更是能体现思考深度的,甚至能区分很多人,但是是在主要经典前提式错误写完之后再来写。

有些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点,尽量不要错过(比如刚才的第7点),但是要注意,一定要说清楚

对于survey类的错误,一般来说有精力有时间的情况下再去批(除了少数题目中survey占的比重比较大),特别是完全没有交代的survey,放在最后有时间再来批,没时间最后放掉也不可惜的

说完了argument中攻击点的取舍问题,下面来说说在刚才argument 89例子中稍稍提过的问题,关于argument段落的分布问题,这同样是argument构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一般来说,段落的分布也没有一个定势,没有人说分三段就一定比分四段好,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分了几段比不分段肯定要好。这同样是一个构架的问题,分段的作用是给读者一个更清晰的大局

分段最需要注意的基本原则是,每一段最好有一个小主题。讲到这里先来说说“主题”这个词在argument中的一个位置

114

一整篇argument是一个critique,critique的内涵也在之前详细的讲过。然而critique是文章的一种形式,每篇argument task文章不是一种回答问题式的写法,更不是一种逻辑错误的排列。既然是一种“评估”,那么评估也应该是有应该围绕的核心

这里的核心主要就是argument作者的建议,比如刚才说到的argument 89,作者的建议是限速会带来一个州的繁荣,那么所有的段落都应该围绕着限速是否会像作者所说会带来的好处,这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

从细节一些的段落来看,每一段都是作者的一个推理的重要步骤,或者是从evidence出来的一个中间结论,或者是从一个intermediate conclusion迈向另外一个intermediate

conclusion.每一个段落直接的瞄准中间的一个环节,全方位的评估,这才是各个段落应该有的主题

再次引用一下刚才的各段内容

第一段攻击,限速可以增加商业利润

第二段攻击,限速可以带来更多路费

第三段攻击,限速对安全没有影响

第四段攻击,限速带来的上述好处不足以让一个州繁荣

作者的推理是,从前三个点推出最后的结论,那么写段落的策略也很简单,批驳每一个关键的推理过程。

再来看看官方满分范文的分段情况:

Sample argument topic

Six months ago the region of Forestville increased the speed limit for vehicles traveling on the region's highways by ten miles per hour.

Since that change took effect, the number of automobile accidents in that region has increased by 15 percent.

But the speed limit in Elmsford, a region neighboring Forestville, remained unchanged, and automobile accidents declined slightly during the same six-month period.

Therefore, if the citizens of Forestville want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automobile accidents on the region's highways, they should campaign to reduce Forestville's speed limit to what it was before the increase.

这里它的每一段主题句是

However, the citizens of Forestville are failing to consider other possible alternatives to the increasing car accidents after the raise in speed limit.

115

A six-month period is not a particularly long time frame for the citizens to determine that speed limit has influenced the number of automobile accidents in the area.

Again, the demographics of the population are important.

第二个和第三个主题放在了一段写,这个地方我认为如果分开写会更有条理。但是也不影响对于每一段主题的清晰阐述,主题句之后的展开和这些主题句联系紧密,值得学习。

分段遵循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一段中批驳的逻辑错误不管有多少,都要和这一段的主题相关联,如果有多个批驳点,那么最好互相有联系。尽量避免没有关联的几个点凑成了一个段落,这样就会有拼凑痕迹,显得不是那么自然

一个错误成一段也是可以的,不过在点比较多的时候不是推荐这样的写法,毕竟这样很容易让段落之间的逻辑连接词黔驴技穷。同样的,一个assumption分为一段也可以,大致的从3~4个assumption出发构成整个评估的框架,也是比较清晰的。

对于段落的讨论就先到这里,再来说说论证顺序的问题

一般新东方给出的顺序是,就按照题目中的点或者说逻辑瑕疵出现的顺序来一点点论证。然而这个观点曾经引起了非常多的争议,很多人都觉得这样显得构架松散之类,加上所谓的“让步式”攻击法的流行,于是普遍都开始抛弃顺序攻击法。

这里我要为顺序攻击法来正名

先从之前说过的identify和analyze开始说起,毕竟文章的结构也是为了这两个地方而服务的

关于如何identify和analyze,我再次把AW intro中涉及到的部分搬出来

you should consider the structure of the argument--the way in which these elements are linked together to form a line of reasoning, that is, you should recognize the separate, sometimes

implicit steps in the thinking process and consider whether the movement from each one to the next is logically sound.

这里我用红色重点的标出了几个关键点的地方:

Line of reasoning, thinking process, movement from each one to the next

116

这些语句清晰的表明,我们不是仅仅去挑错,而是要顺着作者的推理出发,揪出在这些推理中隐藏的逻辑进行评估。

而从阅读的常识来说,写文章的顺序也是从开头到结尾一步一步的推理,引导读者顺着作者的推理一直到最后的结论。很少有文章在其中的内容上颠三倒四,那样会让读者不能清晰和快速的理解作者的意思。

Argument task中给出的242篇argument,一般都不超过140词,但是在结构上却是相当清晰的,每一个引用的evidence,每一个中间结论,到最后的final conclusion,清清楚楚。一般来说如果有不是完全按照这个顺序写的,顶多就是把结论在段首写,作为一段的主题句。这样的构架也同样的非常清晰。

Argument task其实是一个分析过程,这样的分析过程就是按照作者的思考顺序来的。所以按照篇章的行文顺序进行攻击和按照篇章的逻辑顺序进行攻击,在实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argument文章一般的逻辑顺序和行文顺序是大致符合的。

回到刚才说过的argument 33,还是从这道题出发,说说论证的逻辑顺序是什么样子的。

Argument 33

Evidence 1壶的形状独特→intermediate conclusion 1壶是流传的

Evidence 2金属高含量和迁徙有相关性→intermediate conclusion 2金属高含量是因为移居

Evidence 3遗迹旁的骨头富含金属→intermediate conclusion 3遗迹旁的人迁徙过 ↓

Final conclusion 壶是通过制造者迁徙流传的

这里的带箭头的一个方向就是作者的思考方向,和原文比较一下不难发现,这样的作者思考方向和文章行文顺序是一摸一样的。我们批驳的顺序就是像这个图一样,是作者推理的顺序,从evidence到intermediate conclusion再到final conclusion,每一步都很自然。

下面再来说说让步式攻击。

我要指出的是,这个让步式方法的提出在本质上具有非常大的迷惑性。因为和顺序式攻击法

117

相比,两者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为了说明我的观点,再来看看刚才argument 33的这个图所表示的逻辑推理过程。

再来试想一下,如果用让步式攻击法,要怎么开始攻击呢?

重新回复一下在分析这道题的时候的思路。

1.每一个evidence推出对应的中间结论

2.接着在intermediate conclusion2基础上分析第三个evidence

3.接下来作者在这第三个intermediate conclusion基础上继续向最终结论推进

就像上面这个图画的那样,红色箭头代表的就是中间的推理过程。

好,下面开始进行让步式攻击:

在说到第三个evidence的时候,即要推出第三个intermediate conclusion的时候,是需要在第二个intermediate conclusion的基础上分析的:

Even if migration has direct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high levels of metallic element (second intermediate conclusion), the author still cannot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migration had appeared in the sites mentioned (third intermediate conclusion).

在说到最终结论的时候,用让步式攻击法:

Even if the third intermediate conclusion can be well validated, the author cannot draw the final conclusion that pots were spread by migration

对比一下这样的两种攻击方式,不难发现,让步式攻击同样也是顺序式攻击,本质上两者没有任何的区别。

唯一的区别是:让步式攻击法用到了逻辑连接词even if

这样看来那些坚持让步式攻击比顺序式攻击要高级云云的,就显得非常的可笑了

顺序式攻击并不是唯一的一种可行的方式,ETS给的AW intro中也给出了另外的方式: You might want to organize your critique arou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rgument itself,

discussing the argument line by line. Or you might want to first point out a central questionable assumption and then move on to discuss related flaws in the argument's line of reasoning.

118

ETS认为先把最关键的可疑前提挑出来,然后再写与之相关的逻辑错误,这也是可以的。虽然我个人认为可操作性有点牵强。

说完了中间的展开问题和段落问题之后,再来说一下开头的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在说到issue篇的时候,开头是在全篇的谋篇布局上起到总领的作用,对作者态度和全文的行文顺序有一个大致的暗示,使得读者在读的时候心里也有数。然而在argument中,开头占到的作用则会稍稍有些区别。重新引用一下刚才说过的第一条:

1.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argument

要做到“辨别”argument的关键地方,是argument task的重要步骤,这一步就完全可以在开头解决。

下面一步就来了,开头的“identify”到底要具体到什么地步?

这个地方各人的说法不一,有的粗略到只包涵结论,有的细致到每一个错误都无所不包。这里先来看看官方6分范文的开头吧

有简短的理清主线的

The agrument is well-presented, but not thoroughly well-reasoned.

By making a comparison of the region of Forestville, the town with the higher speed limit and therefore automobile accidents, with the region of Elmsford, an area of a lower speed limit and subsequently fewer accidents, the argument for reducing Forestville's speed limits in order to decrease accidents seems logical.

有提出错误类型的

The argument contains several facets that are questionable.

First, the reliability and generalizability

of the survey are open to quesiton.

In addition, the argument assumes a correlation amounts to a causal relationship.

The argument also fails to examine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I will discuss each of these facets in turn.

有直接简述结论然后提出自己观点的

The notion that protective gear reduces the injuries suffered in accidents seems at first glance to be an obvious conclusion. After all, it is the intent of these products to either prevent accidents from occuring in the first place or to reduce the injuries suffered by the wearer should an accident occur. However, the conclusion that investing in high quality protective gear greatly

119

reduces the risk of being severely injured in an accident may mask other (and potentially more significant) causes of injuries and may inspire people to over invest financi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in protective gear.

这样看来,开头是什么形式并不是那么重要,甚至开头不一定要identify细节到每一个错误和每一个evidence. 真正的拉开各个人之间的分数档次的,不是identify这一步,而是analyze这一步。但是在identify这一步来说,还是尽量的写出来,作为一个更为完整的结构,以及对题目大致元素的梳理,都是有益的。

一个argument task开头应该要包涵什么呢?

Identify题目中的conclusion和evidence,我认为这还是比较必要的。至于中间结论,要说起来长度就比较长了,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裕的话就算了吧。

一般来说拿到题目之后,在1分钟左右读完题目,反映出基本的结构和准备写的点,接着最好在3分钟之内写完开头(一定要给后面的具体段落分析留出足够的时间)。开头大致的点明结论和证据以及两者之间如何联系(不必点明每一个assumption),字数控制在60~90左右,基本上就可以保证在3分钟之内流畅的写出来。

要注意的是,在写出这些基本元素的时候,一定要表达清楚,让读者一眼就看出你写的是哪个evidence和conclusion. 很多人对文章的略微paraphrase都漏掉了一些明确指代的部分,使得读者要重新回顾argument的题目才懂得作者说的是哪个evidence.

Organize这个词就说到这里,下面进入另外一个关键词:Develop

Argument不是将自己要写的点往上罗列,不是去堆积观点,而是去给出逻辑推理或者说是详细的分析。这就是区分各个分数段的最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能体现“analytical”这个单词最确切的含义。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这里引用一些官方范文的不同分数段的评语,这里主要来对比一下同一个题目中6分和5分的评语差别,发现有一些地方是惊人的一致:

某一个题目中,其6分评语和5分评语分别为:

6分Each of these points is analyzed insightfully and in great detail.

对应5分Each point is described in a generally thoughtful way, but not as fully as in a 6 essay.

120

再换一篇关于牙医的题目:

6分The discussion is smoothly and logically organized, and each point is thoroughly and cogently developed.

对应5分The paper does not analyze the argument as insightfully or develop the critique as fully as the typical "6" paper

最典型的是那道电影厂商投资的题目,其5分的评语及其经典,而且醍醐灌顶:

6分Each of these points is developed

对应5分Although more points are made here than are made in sample 6, each of the points made in the 6 essay is developed.

That is not the case here.

In this essay, each point is supported (by perhaps an additional sentence), but it is not further developed.

Develop并不仅仅是6分的要求,很多4分的文章之所以被打成4分,就是因为再develop这一点上做的不够好,来看看如下4分的评语:

there is much less analysis here than the length would suggest.

The first third and last third of the essay are relatively insubstantial, consisting mainly of general summary statements

While all three criticisms are relevant, development is only cursory. this 4 response lacks the fullness of development and analytic precision that might warrant a higher score.

想再argument中更充分的展现analytical thinking的能力?ETS发出了清晰的声音:重视对于每一个点的develop吧

下面再来说说对于每一个点如何展开

其实还是前面讲过的那些critique的本质,这里再次的提出来:

找出作者有哪些没有说出的隐藏逻辑,指出哪些地方可以以及如何加强论证,哪些必要的可能性在文章论证的时候被忽略,哪些信息和定义模糊需要更清晰,哪些额外的论据和事实可以削弱/加强论证

其实和issue文章一个样,很多论证的方法都是相通的,归谬论证,反面论证等等,argument不需要展开的太过于详细,毕竟还有其他的点要一并展开,要做到整体构架的平衡,不要忽

121

视了任何一个点的展开。和issue中的要求一样,没有展开、没有说清楚的点,还不如不写。

寻找他因、归谬、反面论证等等,都是很容易掌握的,Argument中论证最常用的,诉诸常识法,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偏差,这里带过一下

诉诸常识,其实就是作为论据来攻击argument,但是这样的常识控制在什么范畴之内很多人还是会不经意之间出现偏差。比如我见过在论证道路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时候,说常识告诉我们中国的地理环境各个地方差异很大云云,这个就有点太过于细节化了。常识是全人类都公认的东西,这叫做是常识。和issue中例子一样,尽量避免过于专业化的描述,尽量用各种学科背景,各种文化都能理解的常识。我们的作文是被有着或多或少文化代沟的人批阅的,尽量要让他们理解,issue如此,argument亦如此。

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develop”,就是:

Develop是拉开各个分数段最关键的地方,其遵循的原则是,1.清晰2.详细

说完了develop和organize,下面进入第三条

3.Support your ideas (with reasons and examples)

这一点实质上就是刚才说过的develop的更一步细化。这里不再细说,主要只讲一点,论证中的逻辑错误的归类问题。

记得张雷东还曾经号称有一种“流氓大法”,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类为“证据不足”,相信看过刚才对于critique的理解之后,就可以发现这样的方法还是或多或少有点狭隘的。

由此我想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到底需不需要把逻辑错误归类出来呢?

诚然,很多时候说the author commits a fallacy called “false analogy”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有人说这样攻击的更为精确

在讨论这个争议之前先来看看ETS的AW intro对于这个地方的声明:

Many college textbooks on rhetoric and composition have sections on informal logic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at might prove helpful, but even these might be more detailed and technical than the task requires. You will not be expected to know methods of analysis or technical terms.

122

这里明确的说出,没有必要去强调这些专门的术语。

然而不强调术语不代表每一个错误都可以笼统的概括,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即: 对于每一个写出的点,一定要精确的说明题目中什么地方作出了什么不合理的假设,而不是笼统的说,题目漏掉的他因,或者说题目证据不足。

至于example和counterexample,同样要交代清楚,这和issue其实也是相通的,具体的注意事项亦可参考issue中的关于例证方面的说明

在展开这个环节里,尽管我一直强调要详细的展开,但是同时也不要矫枉过正,要顾全大局,毕竟考场上只有30分钟的时间,每一个点说的足够清楚就可以了。在点的展开和点的数量上,要做到平衡。

支撑观点没什么好多说的,就先到这里吧。下面进入最后一个地方,语言

4.Control the elements of standard written English

长久以来关于argument的语言一直是被忽视的部分,但是在我看来这也是argument的重要部分之一。特别是在develop的部分,如果有好的语言对于论证的精确性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的。

Argument一直被视为比issue简单的最大原因,恐怕就是因为普遍认为argument的语言要求没有那么高。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argument任务性和方向性确实较之issue更为单一一些。这就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语言变化来完成任务。于是江湖上开始流传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模板

模板的到来让很多时间紧迫的人看到了速成的希望,然而紧接着由于大量低分的开始流行,大家在反思的同时也把所有的罪状到丢在了可怜的模板上。于是模板又成了“人云亦云”和“俗套”的代名词。

在这里我要重新为模板正名。

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ETS在argument语言上有没有要求。

答案肯定是有的,但是要求到什么程度呢?下面还是从ETS给的官方范文的评语来看看吧

123

以下是从三篇6分文章中选出的和语言相关的部分:

For the most part, the writer uses language correctly and well and provides excellent variety in syntax.

Diction and syntax are varied and sophisticated, and the writer is fully in control of the standard conventions.

This is a smoothly written, well-developed analysis in which syntactic variety and the excellent use of transitions make for a virtually seamless essay.

在重点的地方我用红色标了出来,倘若与issue评语比较的话,要求还是明显要低一些。比如issue中要求的是两个点,一个是precise,另外一个是variety.但是argument中仅仅对variety作出了说明,强调了以下逻辑连接词,对precise倒是没有多少要求,更多的是要求“uses language correctly and well”,这一点相信做到还是不那么难的。

说明了这一点之后,再来回归我要说的模板问题。第一个涉及到的就是:什么是模板?

很多对于模板的认识太过于狭隘,这在很大部分上都要归功于新东方多少年来上课内容陈腐,毫无革新的结果。传统意义上的模板,就是直接把一些范文中的语言直接照搬成万能句,在写作中套上部分题目中的内容,就成了一篇文章了。

这样的模板本身是无可指责的,就像如果以中文写argument task,我经常用“通过比较xx和xx,作者的结论xxx看似是合理的,然而实际上还是有很多漏洞的。”或者是“作者犯下了一个类比不当的错误,如果不能提供xxx,我不能接受作者的观点。”也不会降低我文章完成整个任务的质量。

在ETS给的AW intro中,明确说明了,写作的模式和形式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写出的实质性的内容,和这些内容反映出来的思想:

GRE readers will not be looking for a particular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r mode of writing. In fact, when faculty are trained to be GRE readers, they review hundreds of Argument responses that, although highly diverse in content and form, display similar levels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tical writing.

但是很多人的问题在于根本不会使用模板,一般使用模板很常见的问题是,太过于生搬硬套,或者是因为模板不熟而耽误思路,甚至是通篇模板而看不到一点实质性内容。这都是argument写作的大忌。

124

生搬硬套就不用说了,一篇满是拼凑痕迹的argument,肯定是做不到流畅这个标准,自然在语言上失分肯定不少。甚至会经常出现因为强行套用句式而造成指代不明或者表达不清的情况,这都是很失分的。

模板不熟的话,出现的后果就是在攻击过程中思考用什么模板这个过程耗费的时间过多,而整个argument task只有30分钟时间,每一分钟都很宝贵,这样的后果我就不多说了。

通篇模板而看不到实质性内容,这个问题就是比较严重的,模板的作用在于,给出一个高效的模式去串联你的思想,但是模板本身是不能体现任何的analytical thinking的,也就是说模板使用的再熟练,也不会给文章带来直接的好处,仅仅是更有效的表达你的思想,其好处是隐形的。通篇模板则会让人味同嚼蜡,说了半天废话而一点都没有点到主题。

ETS的某篇4分文章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被打为4分的,看看他们给的评语:

Although the essay appears at first to be well developed, there is much less analysis here than the length would suggest.

The first third and last third of the essay are relatively insubstantial, consisting mainly of general summary statements (e.g., " A logical path is followed throughout the paragraph and the

conclusion is expected." and " If the two missing pieces of information had been presented and were in the author's favor, then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author made would have been much more sound than it currently is.").

The real heart of the critique consists of minimal development of the two points mentioned above.

Therefore, although two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argument are analyzed and the writer handles language and syntax adequately, the lack of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keeps this critique from earning a score higher than 4.

这段评语相当的中肯,蓝色是评语中所说的“无实质内容”,其实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模板句。稍稍看一下,就可以体会到ETS对于模板句的态度。

再次强调,模板句是不会为文章加分的,ETS看重的永远是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分析能力。

然而在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一下模板的重要性。

在argument一共30分钟的时间里,可以说是寸秒寸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直不停的去输

125

入,在表达的时候仍然要保持思路的流畅性。这个时候模板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谙熟于心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时候会给流畅的思路带来保障。在实际考试前,每一种错误的出现都要做到第一反映,要做到每一种错误的表达方式都烂熟于心。

这里我想要重新定义一下“模板”

模板不是一种照搬的万能句,而是一种在平时写作中使用熟练的针对各种错误的表达方式。

不要天真的以为,argument就没有雷同探测器,ETS不可能不去防范对于argument的背诵行为。不要想当然的说argument雷同判罚没有那么严格。谁也不清楚对argument雷同判罚尺度和issue比较会如何,但是相信ETS花重金研究这个项目多年,应该会有一定的办法看出一个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完成analytical thinking.

上面这段话的结论是,所以模板最需要做的,是修改。一定要小心ETS的雷同探测器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模板

Argument篇到此结束

写完了刚才的issue篇和argument篇,其实不难发现,有很多地方是两个部分都相通的,从说过的direction对比也可以看的出来,每个部分几乎是惊人的一致的:

Direction in issue:

1.Recognize and deal with the complexiti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issue

2.Organize, develop, and express your ideas

3.Support your ideas (with reasons and examples)

4.Control the elements of standard written English

Direction in argument:

1.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argument

2.Organize, develop and express your critique

3.Support your ideas (with reasons and examples)

4.Control the elements of standard written English

都是在理解所给的材料的基础上展现分析思维,同时要有效的和读者进行沟通。

在AW intro的issue篇和argument篇中,在各自篇的结尾,有这么两句话,对比起来很有意思:

126

Issue篇:

What matter is not the number of examples, the number of paragraphs, or the form your

argument takes but rather, the cogency of your ideas about the issue and the clarity and skill with which you communicate those ideas to academic readers.

Argument篇:

What matters is not the form the response takes, but how insightfully you analyze the argument and how articulately you communicate your analysis to academic reader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task.

把标的红色关键词部分对比一下,会发现这两组词其实就是同义改写,没有任何区别

也就是说,issue和argument其实是相通的,要求的本质上也是一样的。这也就代表,issue和argument有很多互相融合、互相借鉴的部分。

Issue的破题中,就有很多题目可以引用argument的方式,或是质疑前提,或是思考其题目中acclaim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是比较有效的借鉴。

同样的,在issue行文中,以argument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逻辑,对写作也是很有好处的(这一点在姊妹篇之二详细讲过,这里不再重述)。在argument中,也需要像issue中那样用发散的思维对所给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审视。

Issue不是天马行空,同时需要有argument的严谨,而argument不是带着脚镣跳舞,同样需要issue的不拘一格。

从作文的角度来看,很多人issue觉得写的不快,写不出东西。其实也可以在argument中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写argument的时候会比较轻松,不会觉得没有话说而且写的也很快?

因为写argument的时候,已经找到了错误,自然行文的时候带着清晰的思路和坚定的立场,脑子里有货,所以很容易写。

那么在issue中其实是完全可以拿过来思考的,为什么会觉得issue写的艰难,为什么没话说,很简单,因为内涵还不够,思考还不够深刻,想法还不够发散。GRE作文是一个全新的窗口,逼着你去想那些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去挣扎在那些是是非非之中。只有在经

127

历了这一切痛苦的蜕变之后,才可以收获从思维到内涵的全面升级,这个时候再来面对issue,带着像写argument task那样的strong conviction去写,就会很容易发现issue经常会有说不完的东西。

Argument和issue一样,都是写作,而除了语言不同以外,全人类的写作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convey strong conviction

整个Final篇对AW本质的探究就到这里全部结束。

下面进入感想和致谢篇

一年多之前,我刚刚接触AW的时候,同样的对这片陌生的领域充满了恐惧感。回想起那个时候,盲目这个词是形容我当时状态最准确的词语。

和大部人一样,也曾经有过刚开始写文章的不适应,有过冥思苦想issue题目的痛苦,有过对于argument到底怎么样才算写的好的迷茫。

然而当这一切都过去,回看这一切时,才发现这一切的挣扎当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这里的文章写到了很多误区,不仅仅是我看到的,还有很多是我亲身经历的。在这个系列写完之际,有两点是我最想说的:

学会独立思考

我想在整个考GRE过程中,让一个人学到更多东西的,是作文部分,因为笔考部分的模式相对固定一点,而在AW过程中,收获最多的,就是如何去思考

就单从每个题目的思考而言,AW的题目无所不包,逼迫着你去思考那些以前从来没有关注的东西:政府该不该资助艺术,文化怎么实现认同性,人类如何去认知……等等等等。

但是我想说的思考,不仅仅是在AW考试的这个范畴之内,更多的是在接触AW过程中你以怎样的态度去思考AW这个考试。AW考试它本身和它之中的内容都是值得玩味的,你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对生活,对人生有着怎样的观念,对世界的事物、对于其他不同的观点有着怎样的态度,都会在AW中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你在AW中面对的各种选择,采取的态度,或多或少都会在生活中有所体现。

128

我们都在不断思考AW的本质,但是最后的答案呢,却是回归了我们一直融入的生活中,回归了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和认知方式中,回归了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态度中,回归了我们一直坚持的各方面的原则中。

就从学习AW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独立的思考,如果不能独立的思考,就会一直陷入流行的误区中,就像我这几篇写过的那样,最多达到人云亦云的境地。

就我自己来说,从人云亦云突破出来,勇敢的去质疑一切一切的传统观念,也是经历了非常痛苦的思考过程。毕竟简单的模仿是很难有所收获的。不破不立,在抛掉一切自己另起炉灶时,才发现自己得到的,是一整片天空。

在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作出判断时,同样要像面对AW那样,去思考、去怀疑、去分析。而不是盲从于一些流行观念。我想,这才是从AW中应该获得的更多的东西。

学会感恩

这一点我想从论坛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开始说起。

一个论坛之所以为论坛,最重要的地方,是人

我们为了同一个梦想汇聚到这个地方,留学的道路不像我们从小学到高中,有老师可以教我们怎么做,什么是最有利的。留学是一条探索的道路,这条道路上没有指路人,我们都只能靠着不知名前辈们的经验摸索自己的方向。

那么这个性质就决定了留学当中我们都是靠着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着走过来的。论坛最大的作用不是其中的备考资料,而是这些互相扶持的精神,以及这些精神所形成的论坛氛围,这才是一个论坛最宝贵的部分。我们不妨称之为“太傻精神”,正是这种太傻精神的传承,才有了我们论坛丰富经验的积累。

要知道这里没有人有义务帮你看作文,没有人有责任帮你定计划,没有人被强制着要帮你回答问题。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自愿的。

我只想说的是,对于这样的付出,我们或多或少的需要抱有一些感恩的心情。

从我自己来说,刚刚开始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只是来潜潜水,下个资料。再后来,在那么长时间的过程中,看到Steven和贝壳的耐心和细心,我得到的不只是感动。这样的精神

129

的传承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而是靠所有来这里追逐梦想的人互相扶持。

后来,我从太傻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在对GRE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开始学着和Steven比刷屏回帖,开始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精华贴。

再后来,渐渐的,当帮助别人也成了一种习惯,我收获到的,不止是一份快乐,也有很多份感恩的心。

再再后来,我在老虎(tigerdavid)的怂恿下开始申请版主,尽管自己当时也很菜鸟,但是仍然想着怎么去经营好一个作文版,怎么去帮助更多的人。

到现在,同样是一颗感恩的心,于是有了你们面前的这个AW系列,加上去年写的新手进阶和误区分析,一共接近9万字。

有人会说你图什么,我只是一笑,在这里用一颗感恩心来看待一切,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

学会感恩,这同样是学会做人的第一步。当你在考后分享自己,你自己也是这种太傻精神的传承者。

最后引用taisha的话:“当你尝试去为所有人付出的时候,太傻的你,最后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下面是感谢部分。

感谢贝壳,你带给了我在太傻最早和最持久的感动,我还记得在太傻上是你第一次给我加分,那条加分的短消息直到现在我还一直留着。很庆幸可以在太傻认识你,是你让我有了做这里的版主的想法,从开始到现在,我印象中太傻的G版总是漾着那一片怡人的淡紫色。

感谢莎莎,尽管相识和贝壳相比晚了快一年,但是却是相当投契的朋友,同是狮子座,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谢谢你在我消沉的时候鼓励过我,我一直都记得。在我办提纲讨论活动的时候,也是你带给了我最多的感动,同样很庆幸有你这个朋友。

感谢mike和海鸥,我们一起见证了作文版走向历史最辉煌的时期,同事这么多时间,我们之间,不仅仅是默契。

130

感谢Tigerdavid,我还记得第一次给版主发短信就是给你发的,没有你的赏识,恐怕我也不会在这个地方一直做到现在。

感谢Michelle,在我写这个系列的时候,给了我很多灵感,没有你,恐怕这个系列也要失色不少。

感谢糖糖,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在写系列过程中给过不少有益的反馈,final篇中写argument 33就是因为你的提议,这个例子确实不错。

特别感谢:

感谢龙哥,尽管接触不多,但是每一次跟你的谈话都带给我的东西绝对不止用“受益匪浅”来形容。我会一直记得08年寒假你带给我们三天精彩的串讲,真的很感动。后来的每一次谈话,都让我感受到一个大师高屋建瓴的评说。

感谢kizen,从我接触GRE的初期到现在,一直给了我巨大的影响。我印象中在太傻的日子,已经深深刻下了你的痕迹。很多思路受你的影响太过于深刻,以至于直到写这个系列才建立了我自己的体系。

感谢Viper,尽管你从来就没有接触过GRE,但是你在文学、艺术、哲学上令人叹为观止的涉猎让我收益良多,除了龙哥,你是对我AW帮助最大的人。

感谢一直以来支持的朋友,和有耐心看完这个系列的人。

Dincyfeng敬上

20xx年3月22日

131

网友精彩评论集

firstsha发表于 2009-3-5 12:21

早上我抽空看了看你的这篇帖子, 我觉得你把北美那本书用活了

北美那本书issue部分我没有看过, 但是所有argument部分我全部都看过,有的还背了些,以前糖糖她们问我该如何复习argument, 我只会说自己去看北美范文然后总结模板就可以了, 我觉得北美那本书的A写的不错, 至于其中的奥秘, 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今天看了你的文章,觉得你真把北美的精髓都领悟了

很多人多说北美那本书是垃圾, 又说只是语言好云云, 我以前一直觉得这本书应该还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但是我自己也没有深究, 今天看了你的帖子, 我算是明白了 呵呵 ps. 你的这篇帖子真可以找作为北美范文的一个新版本和注释了, 很不错

其实对于很多人包括我在内, 对于北美是有一定恐惧心理的,当初就是因为害怕雷同, 所以issue部分我根本没有去看, 生怕受到影响, 而很多人在问我经验的时候, 我也一再强调北美的书不要看了, 看argument就好

若是你的下一篇帖子能指出北美范文我们究竟改如何看待(我相信这是很多版友都想知道的), 现在对于很多人, 一提到北美, 立刻就是两个字: 雷同

于是北美先生变成了北美垃圾云云, 若是你能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我想说的是我们都知道北美语言不错,但是究竟改如何运用), 那对于某些声称北美是垃圾的人一个最有力的回击, 也是对版友们最正确的帮助

毕竟, 现在的说法太多了, 若是真的出现了一篇很有说服力的帖子, 我相信, 这是一个突破

Michelle30702发表于 2009-3-6 08:59

关于北美范文,I和A我都看了大概10篇左右的样子,都不算多。

看北美范文是我准备AW做的第一件事,打开韦氏词典,仔细地看每一篇ISSUE。 不敢评论他的思想和背景,最起码北美范文告诉了我应该如何去写一篇正规的学术文章(academic writing),清晰的结构,正式的用语;

告诉了我应该如何把自己简短的思想展开成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

告诉了我应该如何去运用一些小词,如何去运用一些有效的词语,而一是广泛空洞的话语; 告诉了我如何去把一个看似宽泛的ISSUE题应用到具体生活中去,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只是准备了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就没有仔细看北美范文,因为发现自己列提纲的时候会受到作者思路的影响;从而习惯了拿到一个ISSUE题之后,自己仔细地想一想,想多了不知不觉碰见的题原来都自己都可以展开。其实这样的进步也是从北美破题策略的启发。

132

其实我真的觉得总是要求北美范文有太多变化等等真的太过于苛刻,我现在发现自己的提纲列来列去,例子也总是那么几个换来换去,写起来句式也就是同样的用来用去,自己都做不到,何必去批评他人。

我想我们对待北美这样的工具书,或者任何一本学术著作的态度应该是一样的。

我们看学术作品或者期刊文献再写自己的论文的时候,就我个人而言,总是会觉得同一个研究问题,看了别人的思想之后自己就很难进步了,很难写出自己的东西,那是因为我自己还太过于浅薄,无法发现之前人的思想到了哪一个地步,而就有多大的空间让我继续发展;又或者是我没有发现前人的思想还有哪些漏洞,我可以从哪些地方去弥补。

如果我们所上交的任何一篇论文,老师明确告诉你,不可以有任何的地方与中国期刊网上雷同,你会吓得不去看期刊网吗?中国的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学术治学是不够严谨的,许多论文只是不停的复制粘贴,而期刊网上的文章本身也是相互拼凑。

好像有点类比错误了,呵呵,其实我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要证明,对待学术著作,我们也会被作者的思路影响,关键在于我们要明白我们作为读者的位置,我们是去学习,但更重要的在于领悟。ETS设置雷同也是想要我们能够有自己的观点,拥有自己的主见是任何一个人,更何况是一个想要做研究生,做学术的人的基本要素。

所以端正态度去看北美,就不会有雷同的事情发生。

关于莎莎姐把本贴带跑题,那我就再说回来吧,刚看完这篇文章。

这些天我也一直在想ARGUMENT,很同意版主关于严谨的看法,我也可以从版主的文章中看出严谨之所在。只要不是自己的文字,都会清晰地注明“引用”二字,整篇文章结构上很清晰,分别讨论的问题都很有逻辑,让我一步步按着你的思路走,最后得出你的结论。

当我看到你从辛普森的案子来说明ARGUMENT的时候,我笑了,

因为前几天自己厌学的时候,看了看BOSTON LEGAL中的一个案子,辩方律师在总结陈词的时候的思路和ARGUMENT的破题思路是一样的,当时我看的时候,突然间发现AW带给我真的不仅仅是一次考试,一个分数了。

关于你的文章,没什么好说了的,很期待你关于攻击顺序,或者你提到的AW本质的讨论,呵呵,最后,很欣赏楼主,思想很棒。呵呵!!

133

likj123发表于 2009-3-23 12:29

一直很感谢丁烯的帮助...帮我想了很多问题...

把自己的感想也说一下吧...

发现原来我的文章得一句一句的贴...

中国的作文考试考文章,gre作文考试考人。

自从我看了那篇没有写完的6分范文的时候就像..如果是高考...这篇作文肯定最多也就三十分。

有些东西倒可以引发我们思考...是文章更重要呢?还是人更重要。

网上有几天几天搞定AW...我觉得...不好...

得高分有两个方面,一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二是你怎么让别人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十几天时间可以完成第二点...但是最重要的第一点...要花多长时间呢?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你觉得你想清楚了,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我们也许把目标调一下结果会更好...考之前,多留出一个月...好好想想这些问题...再看看别人怎么想...最后告诉自己...,没有标准答案...坚持自己的同时肯定别人。

也许通过这样...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考试也就变得不那么恶心了...

有人说...我就想要三分...告诉我怎么办...我想...你都想要三分了..你还想办什么啊...

有人说找人tikao(就是这两个字非法!)...我觉得gre和toefl是所有考试里最不能让别人替的...因为他们是一个历练的过程...而且不仅是一个历练的过程..举个我看西游记的例子:

我觉得西游记最启发我的内容在于大闹天宫这个剧情...有人说孙悟空本事很大...真的很大吗?连人家手掌心都跳不出去大什么大呢...天宫不会这么废物...让一个野候打得七零八落

看看孙悟空获得了什么吧...吃了蟠桃...吃了金丹...八卦炉里练得火眼金睛...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动心忍性...

什么意思呢...没有这个过程...这个小猴必然死在取经路上...通俗点说...想要干大事,先得长本事...否则就算有机会...也是危机...有了实力...才能够转危为机...

所以我觉得玉帝一定是个明君...容忍了这个小猴...并给了他这些机会...

这个过程...总觉得和考g考t出国很像....

一开始的我们...飞扬跋扈...天老大我老二...其实自己水平根本不咋地...还天天特嚣张...

134

一段时间后...在八卦炉里烧的实在是不行了...五行山下压得实在透不过气了...

ok...开始放低心态...开始修炼内功...我忘了谁说过一句话...这次不说我先生说了...

流水只有在低处和遇到阻拦时才能释放全部的活力...很形象...

gt是必要准备...T保证你能活...G保证你活得更好...

我就不明白了...多花点时间考虑下你以后怎么能活得更好有什么不好呢...就非得...

不要总想着速成...不要总以为别人十天..你也十天...不要不服气...你在长本事...你有什么不服气的呢...跟自己较劲干死你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

话说我也没看到几个就准备十几天最后考出好成绩的...

写的是很惨烈...很感人...可是你不觉得你活该嘛...而且虽说你考完了...成绩好不好呢?

我觉得太傻不应该鼓励这种精神....还给精华...额...应该直接删帖....当然了...有些工科学生很忙实在没办法除外...

我看绝大部分都是心理安慰贴...我还剩十天...没看呢...急!!!!!!!!!怎么办?

“哥们!别怕!我当时也十天!不也过来了吗!加油..”

陈丹妮:“你怎么不把你考了两分也告他呢...”

本来时间很宽松...自己计划两个月...玩十天..闹十天...好不容易塌下心来了...女朋友又玩十天...闹十天...最后就剩20天了...悲五天...哭五天...就剩十天了...想起论坛了...

"兄弟们拉弟兄一把..."其实你是真不知道...那些人看了自己竞争对手这个状态心里有多么高兴....(夸张了...)

为了感谢你对他们的安慰(就这个词吧...)...发一句“兄弟!加油!没问题!!看好你!”

陈丹妮:“是没问题了...肯定考不好..”

同志们...要知道...我们不能拿敬佩的眼光对待这些烈士们...动动脑子...

有人问上大学哪年最重要...普遍答法是大三...

这种回答什么意思呢...外在压力不大就不重要...

人生每天其实都一样重要...有时间的时候想想自己能干什么...而不是别人又让我干什么了...

一句话...当努力到达一定境界...结果就是一种必然...而不是一种选择...

135

不知有多少人过去之后不愿回首这段经历...也不知有多少人过来之后...会感恩这段旅程。

借丁烯地盘把我这两个月准备过程中想到的一部分写下来...也算是个纪念和感想...(丁烯:“费这么多话才想起在我地盘,你又忽略我!”)

丁烯...眼光犀利,洞察敏锐的你...一定发现了...小妹又写跑题了...我也刚发现..当散文吧...

你说的本质探究...我看...与其说是对考试的探究...不如说是对人的探究...钦此...

ETS-Teaser发表于 2009-3-23 16:16

说点不同意见

LZ此文花了不少心血,看得出下了很多功夫,投入了大量思考,很多看法点出了部分AW写作核心,但要说是“对GRE Analytical Writing本质的终极探究”未免有些夸张,不够严谨,简单说说

1. 总体看,你的分析紧扣ETS范文标准,进行精确解读,精神可嘉,但问题也正在于此,因为从西方写作尤其是分析性写作看,ETS的标准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也比较初级,那些所谓6分范文其实并不是因为符合ETS的标准,而是首先符合西方思维、分析和表达规律,ETS评分只不过是此种规律的一种外在反映而已,所以仅仅分析ETS的范文和评分标准既不能揭示英语写作的本质,也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终级探究”

2. 你对AW写作的分析比较全面,但对很多内容的解释仍是一种泛泛而谈,如结构、语言、论证等,更多是引用摘录市面上的参考书或陷于就事论事,对写作本质、分析思路、逻辑梳理等未能在理论和哲学层次上加以升华。应该肯定,读者可以从你的文章中得到一些新鲜客观的认识,但当他们在面临具体题目和能力拓展时仍会感到茫然,因为他们其实并未真正抓住AW实质,只不过加深了对部分题目的理解而已

3. 在我看来,任何对AW本质的终极探究根本不能从ETS或GRE开始,而是要从整个西方文化、社会、历史、哲学、文学等高度进行审视、澄清和解剖,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

这好比如果你只是追随你的老师,那么你最多只能得到100分,而如果你能够超越你的老师,那么你已经洞悉了一切

136

Michelle30702发表于 2009-3-23 21:24

对于你对这篇文章的回复,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一直认为对别人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或者驳斥的时候,就像写ARGUMENT一样,提出充分的论据,充分的展开,最重要的是要提出改进方案,破了就得立,或者更加严谨一些,就像我们对于写学术论文之前的文献综述,提出别人已经研究了什么,更重要在于指出研究的空白或者研究的不足之处,那么这样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之后的论文打下论述的基础,如果你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你自己能够把你所说的那些东西展现给我们看,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你所指的从整个西方文化、社会、历史、哲学、文学等高度进行审视、澄清和解剖,说起来很多人都会说,但是如何从?我想这才是提出反对意见最应该展现的东西。

其次,针对你的第一点评价,我想你的评价始终建立在对于英文写作的本质探究上,而此篇文章,很显然,只是针对GRE AW,难道你要告诉我英文写作仅仅是GRE AW,亦或者英文写作是指ISSUE或者ARGUMENT?所以我想,探究GRE AW的要求,本来就要以GRE为开始,而以ETS为参照。

而据我所知,作者本人是拥有自己的观点之后,再去寻找ETS评分标准作为依据的,就像我们写ISSUE的思想和推理,但想要寻找有力的支撑。

最后,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英文写作自然不仅仅是指GRE AW,写GRE AW的基础要求是ETS的要求,而GRE AW的最高要求便是英文写作的最高要求。GRE AW是写作,无论是ISSUE还是ARGUMENT都是写作,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是写作。我想,你所提到的理论化或者哲学层次的东西应该是我们日常学习所说的方法论的东西,比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类的方法论,而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写作的基本理论,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中英文写作的差别是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比如是induction还是deduction等等,写作的基本精神和要领是相通的,而ISSUE和ARGUMENT也是写作的两种表现形式,就像我们从小写记叙文或者说明文两种文体一样,但它们都是写作。我想我同意ETS的要求是对英文写作基本规范的外在要求,那你认为内在是什么呢?我想,内在的思想,应该不是让别人教的,而是自己去思考领悟的。

在我们探讨GRE AW的要求时,考虑到中国GRE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文化底蕴,你又如何保证你所说的从文化等方面的剖析能够让读者明白?如何能让读者不像你所说的第二点一样,在面临具体题目和能力拓展时不感到茫然?所有的方法论或者理论读者真正要明白的话,也得需要消化吸收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而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于方法论或者理论的详细阐述和解释是必不可少的。你所说的东西整体上建立在一种对于写作高要求的基础之上,我想,如果你能抽出时间,仔细把你的反对意见写出来,让我们看到才能证明你的观点,否则你的反对其实没有任何内容。希望你可以详细的展现你的思想,期待中。

以上拙劣之见,可能开始的言辞稍微有些激烈,请谅解。

137

Kizenliang发表于 2009-3-22 22:34

“我看到四维(郭敬明的网名是“第四维”)把最后一块文字的砖石砌好,然后他拍拍身上的尘土,起身离开。一扇门被缓缓打开:他把终年养育他的孤寂种植成一片茂密的森林,他把曾经念念不忘的热爱书写成昼夜不寐的雪。此刻他和他的城堡并排站里在长大之前的最后一寸光阴里,带着被风雪擦亮的忧伤,是这样的引人入胜。”

这是张悦然写给郭敬明的《幻城》的序。

我想,换个名字,可以把这段话送给Dincy。我之所以不自己写,是因为我envy她的文字。

鉴于我和Dincy的关系(各种复杂而纠结),我在省略掉一些必要的冠冕堂皇的赞美之词之后,说一些符合我风格话。

其实我最为欣赏的是感想和感谢部分。

我想很多东西即便Dincy写出来了,他也未必真的把他自己的真实感觉和想法表达出来了。 如同某句填空所说的一样,“语言是关于思想的阴谋”。

一如在某个寒冷的北京的冬季,我毅然决然的丢掉手中所有的作文书,翘掉了第一节新东方的Issue课一样,那种你想要抛弃掉一切繁文缛节、框架禁锢的想法,如此之强烈,时刻嘶咬着你的内心,你怕少看了一本书,你觉得那上面都是真金,但是你又怕雷同,你又清晰的知道,这些书都不是ETS官方认证的读物。

就如同《太傻十日谈》里面最核心的观点一样,DIY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想,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到DIY,你的GRE考试考得再烂,你也比那些Verbal考到700分以上的人,要成功,要值得。

所以这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章,这种心境不可能再被复制。

来说说正文部分,先谈赞扬的话。

细节部分不必多提,仅从逻辑的严谨性上面来说,或者单单从字数上面说,这个系列已经做的足够详细。

它不是去交给你一个怎么速成的方法,而是去告诉你,怎么准备一个叫做AW的考试,如果你仔细去读,你会发现,即便你理解了,你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去体会和实践里面所说的。

但是这难道不是必然么?不要指望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你去完成GRE考试,不可能。 如果说这些方法部分最值得肯定的,一定要说是Dincy对于ETS官方文件的解读。

138

实际上这应证了我在考SUB的时候的一个发现。

准备SUB的资料少的可怜,但是复习1-2周考出95%这样的分数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真题和ETS的practice book上面说的极其相似,甚至到了每一道真题都和Practice Book上面的每一道题目的考点一一对应的地步。

这样子考试,我真的不知道需要害怕什么。

这让我想起老罗说过的一句话。

GRE是一个标准化考试。什么叫做标准化考试,通俗来说就是在网上放一套题,然后考场上发下来的就是近乎一样的题目。

所以按照这个理论来说,其实不需要什么参考书,好好看看ETS的官方文件就OK了,既省钱又省时间。

不过可惜的是我在考作文前的几天才想明白这个道理,而且实际上我也没有仔细去看那些对于文章的评分细节。

好在作文板有了麦克的关于intro的解读,以及Dincy这篇基于对ETS官方文件(包括direction)的分析的长篇大论。

静下心去,好好想想看,ETS到底想考什么,希望你怎么答,这才是考前应该好好干的事情。

当然,看看Dincy同学这些颇为有逻辑感和细节性的分析,也会是非常不错提高方式,这当然得益于此人深厚的数学和物理功底,呵呵。

再来说一些可以继续改进的话。

如果全篇都赞扬,就不是属于Kizen的文字了。

当然,我想,下面的这些话并不是否认和批评,而且也不仅仅是写给Dincy,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这些精神财富,但是是不是这些就是尽头了呢。

突然间就又想到了《太傻十日谈》。

太傻说过的话,抛开一切的一切,留学申请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想问。

抛开这么多的方法、技巧和细节,GRE分析写作的本质是什么呢?

真的有这些方法、技巧和细节么?

碰巧Dincy提到了飞龙和Viper这两个老朋友(都是高中同学)。

139

我会很大胆的设想一下这个问题。

对于拥有着极强甚至说超强语言驾驭能力的飞龙,对于知识面广博程度让人拜倒的Viper,他们去写AW的作文,真的有那么多需要考虑的么?

一个用英语作为载体,去考察逻辑思维的考试。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也许我是害怕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推翻掉所有我们曾经想过、写过的一切的一切。

那么就留给后人继续去思考吧。

这个算是我对于AW最为终极的思考吧,还需要感谢这篇文章的启发。

无论如何,Dincy同学不负众望完成了他的大作,也许数年之后我不再记得这些具体的分析和逻辑流,但是我会记得:

有这么一个人,从GRE的作文考试中,

放弃了很多,

收获了很多,

留下了很多。

kizenliang

20xx年3月23日凌晨

140

特色

——————————————————————

目前市场上的作文指导书大多数都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认识来写的,忽视了实际AW操作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因此产生了很多以讹传讹针的误区。适应中国学生的特点并且能从写作考试要求的本质出发的作文书几乎没有,而这恰好才是AW中最需要重视的部分。鉴于此,本书作者在长期了解和思考考生的现状的基础上写出本书,希望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足够的启发:

1.颠覆传统,从本质出发领悟AW的魅力

2.结合真题,对超过40道题目匠心独运的讲解

3.基于中国学生的特点,对传统误区最全面客观的分析

4.回归考试要求,对ETS官方文件最鞭辟入里的解读

141

更多相关推荐:
There are some key steps in career planning(范文4篇)

TherearesomekeystepsincareerplanningTherearesomekeystepsincareerplanningThefirstoneistostudyyourselfUnderstandingwh...

英语作文Career_Planning

CareerPlanningCareerplanningdoesnotnecessarilyfollowroutineorlogicalstepsEachofusplacesweightondifferentfactorsandm...

英语作文Career Planning

CareerPlanningCareerplanningdoesnotnecessarilyfollowroutineorlogicalstepsEachofusplacesweightondifferentfactorsandm...

my career planning

关于事业规划的口语对话AListenThecampusradioistalkingaboutthematterofgraduationBYesitsthegraduationseasonagainBythist...

My career planning

EveryonehasdreamjobMydreamjobistobecomeateacherAteachercanteachtrainpersonnelforthecountryIthinkthisisaverygreatand...

Career planning

CareerplanningHelloIwastheonewhocomesfrom09advertisinglilingthetitleofmyspeechtodayisquotthecareerplanningquotIgive...

career planning对话

AHiBIheardyouhavegraduatedfromcollegerightBYeahIhavebeengraduatedforayearNowIamanpostgraduateinHITAHITIheardthepost...

Career planning

Careerplanning班级10国贸3班姓名元华伟学号20xx10430341ForewordThefirststepistohaveadreamtomakemydreamcometrueHadatarge...

Career planning 英文版

ChoosingacareerisabigdealIt39saboutsomuchmorethandecidingwhatyouwilldotomakealivingNecessityofcareerplanning1Longti...

my career plan 英语作文

CareerPlanAsasayinggoesLiving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careerplanningissoimportanttoeveryuniversityst...

How To Write A Career Goals Essay

HowToWriteACareerGoalsEssayTheobjectiveofaCareerGoalsessayistogaugewhetherthestudentscareergoalswillbemet...

Career goals

CareergoalsModernsocietyissuchasocietyofrapideconomicdevelopmentandisalsoahighlycompetitivesocietyMakingcareerplans...

career planning(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