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作文教学,创行“任务驱动”
湖山中心学校 李文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而任务驱动作文就是学生在非常强烈的自我要求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展示真实自我,出色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回想我们过去的传统作文教学,结合课改下的习作教学新要求,我大胆尝试着任务驱动作文的改革教学,以促进作文教学有质的提高和跨越。
一、正视过去,倡导“任务”
不管是年轻的教师,还是教学经验颇丰的老教师,谈到作文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作文难“教”。而作为接触过作文的孩子们,也是没有几个人对作文有强烈兴趣,很多人甚至非常害怕作文。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派纷呈,但“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却一直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为了摆脱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征服“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人们进行过多方面研究,倡导了新概念作文。它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自主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在为什么作文的问题上仍然没有深入的思考,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可以发现,不久又走向了另一倾向:过分强调张扬个性和审美情趣,而弱化作文的实用交际、社会评价功能。这个后遗症已严重影响了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和孩子们的书包里,随处可见许多各式各样的习作辅导教材。《作文500例》、《好词、好句、好段》??可以说它们对于学生们提高语言、锤炼语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老师们一味强调语言的规范和精彩,使学生们已经过分依赖于各种辅助材料,甚至需要“随身携带”。最终使学生的作文成为临摹的产物,而没有自己的一点思想和主见,可以说这是不真实和毫无意义的,学生们最终还是谈“文”色变。
对此现象,省教育厅教研室柯孔标老师在一《教学月刊》中从语言学习本身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究,详细比较分析了口语和书面语学习条件上的差异,如学习动机、学习机制、学习途径、语言要求、练习密度、反馈结果等等方面,让我们发现了作文学习条件比语言习得难得多,甚至可以说是“恶劣”的。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改变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回归作文之原本——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只为做人与做事服务。不要让作文越来越像“才子才女”而“弱不禁风”。把学习作文与学会生存,塑造人格充分结合,让作文与学生的健康同步。
于是,我们倡导“任务驱动作文”。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应发挥小学生残留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着重改进作文学习的外部环境,在强烈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写出作文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培养用作文与别人交流的习惯与兴趣。习作轻松自由表达心里,使学生不再害怕作文,并渐渐喜欢作文。
二、创新模式,实施“任务”
相对于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驱动作文有全新的实施模式,包括教材的 1
处理、课堂的操作、课后的评价都更为开放、大胆和有效。
1、 整合教材,巧设“任务”
这是实施任务驱动作文的前提。现行教材的每一单元习作训练都给同学们提供了较为单一而实用价值不高的习作内容,如把作文写具体,春游等。使学生没有自主,受到限制,缺少生活经验而觉得作文难,怕作文。习作以生活为本原,以交流实用为最终目的。在符合不同年级孩子的习作要求前提下,将习作巧妙设置成任务,作文教学目标考虑从纯语言取向转向内容、语言、个性等的多元取向。应将教材与生活实践体验充分结合,将之进行修改重组设计并扩展延伸,有时甚至要大胆发掘校本资源,将教材变得“面目全非”。使之贴近学生生活,给予自主的读写时空,能激发孩子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和书写兴趣。
2、 指导探讨,发现“任务”
在习作前指导的课堂操作环节中,打破传统的强调认识习作要求、遵照习作提示小心木纳牵引或者“照本宣科”模式,而是通过一种活动在交流讨论中引发学生发现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任务,并强烈要求自我用自己喜欢的习作形式去完成它,对于所谓的习作要求却不必急于强调,淡化语言规范,重视自主表达,给予学生自主、灵活的写作空间。
3、 反馈交流,美化“任务”
这是作文教学课堂操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对于实施任务驱动作文模式则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落实作文教学目标的保障。因为指导探讨环节中并未提及习作的任何要求,习作轻松表达自我内心,当习作初稿形成后,在这要有效落实。 反馈环节中我们必须清醒做到:
(1) 评价习作的标准不仅是语言的规范和精彩,更有内容、个性、文体、意义
等多元化方面的考虑。
(2) 反馈评价中也要围绕单元习作训练要求有效落实重点一两方面,做到“一
落实多进步”。如续写更注重内容的合理而有创意,书信强调真情实感和格式正确。
(3) 评价方式做到集体、小组、个人充分结合。学生的创写是非常自主和开放
的,因而其内容和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也应打破传统的集体单一性进行,采用多样结合。
4、 体现价值,圆满“任务”
任务驱动作文教学不把习作本身看成目的,而把习作看成现代人文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孩子们发现了“任务”,并完成了“任务”,就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完成任务的程度和效果,体现习作价值。而不能像传统一样习作只是写给语文教师一个人批改的,学生只当是一次简单的作业。我们要有多种反馈形式,可以通过习作展览等多种模式,而像写信作文甚至可以如实寄出,让当事人亲自感受与评价,发现习作强大的实用性与人文性。
我们倡导任务驱动作文,旨在摆正作文与做人的关系,作文是为做人与做事服务的,作文写的好固然重要,做一个真诚的、高尚的、能干的现代人更重要!
2
第二篇:教师论坛稿----关爱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快乐学习
关爱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快乐学习 A老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次两会,总理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上得起学,上好学。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是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理念。可是,当我们一谈到关注每一个学生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潜能生,仿佛成绩好是错误似的,成绩好老师就不用太关注他。所以本次论坛,我们语文组就从关爱优秀生、中等生谈起。
B老师:对于徐老师说的这种现象,我也深有同感。让每个孩子上好学,我们教师就应关爱每一个孩子,其实优秀生也需要关爱。由于他们学习成绩的优秀,使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正面评价的环境中。这些孩子在班集体中有很强的优越感。同时因为教师过分的重视和额外关注,又使他们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容易形成自负、自私、脆弱等不良性格,教师要充分认识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这种特殊性,并根据其特殊性采取相应措施给他们以切实的帮助。
C老师:的确如此,“优秀生”往往比较自负,有时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对待这类学生要适度的赞赏,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用较为含蓄的语言,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促其自省,使他们能够意识到教师的意图,因而能正确评价自己,戒骄戒躁,扬长避短,向新的目标奋进。
D老师:李老师谈的问题我也深有感触。我班有一个女孩,她聪明、学习成绩很优秀,我很喜欢她,任课老师也很喜欢她。可是最近我发现她好象变了,在同学面前非常专横,她总要同学听她的,并且只管别人不管自己,最近上课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她这种自以为是的表现。是因为老师给她的信任太多。于是一天放学后,我找她深入地谈了一次,严厉地指出了她存在的问题。她已经认识到:班干部应当首先管好自己,起好带头作用,只有这样,在同学中间才会有威信,别人才会服管。最近两天她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也能主动关心别人,对不服从管理的学生还能跟他们讲道理。因此我感到对一些优等生,就应严格要求,让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1
E老师:徐老师说的很有道理。在教学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距较大。优秀生吃不饱的现象尤其明显,这样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其自主充分的发展。我们应常开优秀生座谈会。如每次考试前开动员会,考试后开总结会,学习方法交流会等等,总之,通过开会,使学生明白老师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并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班级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既增强他们的自信,又增强他们为班级争光的集体荣誉感。
F老师:我认为还应明确对优等生的学习要求。要使优秀生的学习成绩保持领先,第一,要给优秀生充分自主发展的时间。老师布置常规作业,其中的基础题优等生可以不做,这样优秀生就有了充足的由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来完成更深的、能力要求更高的作业;第二,为了保证优秀生的自学质量,老师要给他们指定学习范围和具体的学习要求,让他们能够有的放矢。 G老师:以上几位老师谈了对优秀生的教育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教师应特别关注.曾经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作文:《渴望做差生》其中写到:“我真的恨自己是个中等生。老爸老妈总是这样说:‘这孩子不上不下的,考名牌大学没什么指望,放弃了又太可惜,??.’而老师更是忽略了我,鲜花样的微笑、阳光般的温暖都给了优等生,个别辅导的机会和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又施舍给了差生。我们中等生只能呆在被遗忘的角落,我们举手,老师看不见,班级活动。鲜有我们的身影。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没我的份,进步奖、鼓励奖更是被差生所垄断。我渴望做个差生.”读了这篇作文我们又怎能不警醒. 中等生亦需关爱.
H老师: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你细心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我们长期以来“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往往导致了“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而在一个班级中占绝大多数的是那些优点、缺点不大明显的中等生。丢掉他们,将是一个多大的失误呀!
2
I老师: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而且他们可能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这与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在中等生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往往是互相斗争的,而且极易向两极转化。我们一定要重视中等生的教育,促使他们向优等生转化,以防止他们落入后进生的队伍。
J老师:在对中等生实施教育过程中,对他们应多一点关爱。班主任要把爱和关心撒向每一个中等生,让他们沐浴在老师爱的阳光下。拥有和享受老师的爱,是每个学生的渴望,更是每一个中等生的渴望。老师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兴趣上引导他们,学习上启发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方方面面上都在意他们,要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
K老师:张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我认为老师还应努力给中等生多一点机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大舞台,让中等生活起来,动起来。所以我们就应该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要给中等生提供一个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做贡献力量的机会。除了在课堂上给予中等生机会外,还要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促使许多平时不声不响的中等生全身心地参与进去,在各种活动中焕发他们的青春活力,发挥他们的兴趣特长,从而化解他们的烦恼痛苦,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找回他们的自尊自信。
A老师:对中等生还应多一点帮助。中等生一般有一定基础,教育和学习的起点不低,他们有差距,就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付出艰苦的劳动。应具体帮助,逐一提高。例如:在作文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学生没有东西可写,一到作文课就抓耳挠腮,东拼西凑,我就鼓励他,让他先写了一句话,再写两句话??最后,这个学生就能写一篇作文了。因此,对待这些中等生,老师不应急于求成,要具体帮助,热切期待,善于体谅和同情,甚至允许他们在某方面遭受挫折和失败,扶助他们不失信心地继续努力。
3
B老师:上述三位老师谈了对中等生“多一点关爱”、“多一点机会”、“多一点帮助”,我再加个“多一点”,那就是“多一点合作”。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必须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的作用。首先要争取各科老师的配合。大多数中等生是因为学习方法有问题:有的上课很被动,完全是被老师牵着走;有的从不质疑,造成消化不良;有的思维呆板,不能举一反三??所以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应该更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并及时指导,这就需要班主任及时去和任课老师了解这些中等生的最新情况,并做好协助工作。这样才能让他们进步更快,才能让他们全面发展。
C老师:对于中等生的教育除了要争取各科老师的配合外,还必须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中等生渴望发挥,也渴望取得成功,却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渴望向人倾诉,但又不知心里话儿向谁说。他们不愿被动地成长,但他们又犹抱琵琶半遮面,教师和家长要经常交流,让他们多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提醒家长要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多赏识孩子,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负担。实践证明,中等生积极向上,就会促使优秀生加倍努力,以稳固自己的领先地位,同时又会使学困生的一些行为失去市场,从而有利于班级整体状况的改善,因此中等生的教育不容忽视。
D老师:以上几位老师谈了对优秀生和中等生的教育问题。而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发生激烈冲撞的今天,学生又不得不在题海和分数中挣扎。他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个别学生自杀、离家出走、厌学和自暴自弃。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怎样让学生快乐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才能避免种种悲剧的发生。
E老师: 现在的中学生,个性独立,思想复杂,受社会的影响也比较大,不爱学习,表现另类,少数学生穿奇装异服、抽烟喝酒,谈情说爱,甚至打架斗殴、离家出走、行凶伤人。是什么导致这些现象的发生,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呢?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对学习缺乏兴趣。孔子说过,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即使他再学,也是被动学习,会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他怎么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4
F老师:第二、感觉压力大。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和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对学生在考试分数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这样概括“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感觉学习上的压力很大。家长望子成龙也对子女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懂事的孩子生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不懂事的孩子又怕父母打骂,表现出最怕学校开家长会,更怕班主任向家长告状,感觉家庭压力大。
G老师: 的确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学生不快乐。我认为师生关系不和谐,同学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协调,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使他们不快乐。学习成绩和表现都比较差的学生,对老师的教育和批评有一种对立情绪,即使是老师在班上只是点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有时会认为老师是在针对他们,心中就会闷闷不乐或有意与老师作对。而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往往会引起成绩差的同学的嫉妒和不满,同时有的学生因为成绩比较好而产生自傲感,更加剧了与其他同学关系的紧张;因而产生焦虑情绪而不快乐。有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或者过严,或家庭父母离异等因素也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孤独的心又怎么会快乐?
H老师:(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对策研究 )
那么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呢?我们想出了一些对策 。
第一、构建积极进取和谐温馨的班集体。一个积极进取温馨和谐的班集体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想构建积极进取和谐温馨的班集体确定班级目标很重要。一个班级没有目标就会一盘散沙。班主任在接手这个工作的时候,就要和全体学生一道,定下班级目标,如创造先进班级或文明班级,在学习、纪律、文明习惯、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读书,更要学会做人。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个人的发展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随时检查及时调整,让学生做起事来有针对性。
I老师:李老师讲得真是太好了,我非常赞同李老师的观点,我觉得让学生快乐学习,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必须要先尊重学生,不能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如“你不可救药”“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象社会上的阿混”等,否则,老师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产生觝住情绪甚至 5
对老师的仇恨,有时后果不堪设想。可以多开展活动如主题班会、班级球赛、春游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协调师生的关系。
J老师:构建积极进取和谐温馨的班集体,还应该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可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异、性格的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闹矛盾或互不理睬,有的甚至在班上拉帮结派,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老师要及时调解和引导,在班级学生中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快快乐乐每一天。
K老师:岳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我认为让学生快乐学习除了要协调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年级的语文教学注重运用快乐学习法,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要求学生对课文的背景、内容和人物进行全面了解,然后自己选择其中一个角色表演,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他们必须认真查阅资料、展开讨论与合作,在活动中培养了学习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讨论、演讲、故事、歌曲、小品等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此外运用多媒体可以增加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教育家斯特卡特金所说:“如果我们能让100%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学习,那才是我们教学的幸福与骄傲”。
L老师: 让每个孩子都能兴致勃勃、快快乐乐地学生,学生还要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成长时期,他们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他们有成年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有时又无处倾述,只好将其隐藏在内心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不良后果。为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要留意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变化,老师要学会倾听,与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和谐关系,帮助学生排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我想,只有心理健康,学生才可能快乐学习、生活。
C老师:我还要补充一点,那就是架设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桥梁。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无论哪种沟通方式都不应该成为告状的途径,沟通中要尊重学生家长,不要因为学生表现比较差而把怨气发在家长身上;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优势, 6
多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各种综合能力才能得到和谐发展,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A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并且让他们都快乐学习,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相信在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实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