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电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4.3.31

高中化学电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通过( 4-15 )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 ---- 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⑴ 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⑵ 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⑶ 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⑷ 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 ---- 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 ---- 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第 1 页 * 共 9 页

⑸ 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能按照“设置问题情景 ---- 学生提出问题 ---- 进行假设和推理 ---- 通过实验验证 ---- 得出相关结论 ---- 引发新的问题情景 ---- 提出新问题 ---- 实验提供直接经验 ---- 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 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

2.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在实验 ---- 观察 ---- 讨论 ---- 推测 ---- 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 教学准备

1. 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

2. 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石墨电极、

第 2 页 * 共 9 页

一节干电池、两杯相同浓度的硫酸、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无水乙醇、一杯水、一颗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3. 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

4. 场地:有多媒体放映设备的实验室

? 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引入】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各种电池。大到宇宙火箭、人造卫星,小到照相机、手机,都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等。其实,这些电池都是应用原电池的原理制成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原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怎样?今天我们就想通过一些实验一起来研究一下原电池的原理。

【板书】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指导】介绍实验桌上的物品,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 1. 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2. 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3.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说明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 1. 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2. 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3. 铜片上有气泡

【设疑】铜片上的气体是哪里来的?

【学生讨论】学生激烈讨论,讨论的焦点问题有:

1 、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 (学生认为可能是氢气或 SO 2 或是氧气。最后同学认为最有可能的是氢气。本处不展开)

2 、氢离子转变为氢气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

(学生提出许多假设)

第 3 页 * 共 9 页

学生甲:电子应是铜失去的,因为气泡是在铜片上产生的。

学生乙:电子应是锌失去的,因为锌比铜活泼,易失去电子。

学生甲:电子应是铜失去的,若是锌失去电子,气泡应该出现在锌片上,怎么会在铜片上出现气泡呢?

学生乙:锌片失去的电子可以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上,溶液中的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电子,因此,铜片上有气泡。

学生丙:既然电子是锌片失去的,氢离子为什么不直接在锌片上得电子,而要到铜片上得电子呢? (对这个问题学生感到难以回答,期待老师的评判和解释。但老师不必急于回答)

【引导】电子究竟是锌片还是铜片失去的,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那么,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锌片上的电子是否通过导线转移到了铜片上?

【学生回答】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检测有无电流

【实验指导】使用灵敏电流计的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现象:电流计指针偏转 结论:有电流流过,说明导线中有电子流过,说明氢离子得到的电子确实是锌片失去,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上的。(但 是,对于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即“既然电子是锌片失去的,氢离子为什么不直接在锌片上得电子,而要到铜片上得电子呢?”还是觉得难以解释。)

【动画演示】由于锌片失去电子后产生锌离子,锌片的周围有许多来不及扩散到溶液中去的锌离子,对氢离子有排斥作用,使氢离子很难在锌片上直接得到电子

【学生小结】锌片:较活泼,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Zn - 2e - =Zn 2+ 铜片:较不活泼,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2H + +2e - =H 2 ↑ 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板书】 1. 原电池的概念:

【实验指导】给你一节干电池,用实验证明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现象:测干电池时,电流计指针偏向正极方向,测铜锌原电池

第 4 页 * 共 9 页

时,电流计指针偏向铜片方向 结论:锌片为负极,铜片为正极

【板书】 2. 原电池的原理: 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 Zn - 2e - =Zn 2+ (氧化反应) 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 2H + +2e - =H 2 ↑(还原反应)

【引导】 写出铜锌原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并比较其与锌片直接跟稀硫酸反应有何异同。 总反应方程式为: Zn+2H + =Zn 2+ +H 2 ↑ 相同点:总反应方程式相同 不同点:电子转移途径不同

【过渡】 原电池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那么构成原电池要有哪些条件呢?

【板书】 3. 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实验习题】请用实验验证下列哪些装置构成原电池?并据此对比分析,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 C 、 D 、 H 构成原电池

【学生讨论】

(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和补充、修改,最后得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甲:从 A 、 B 不构成原电池可知,构成原电池必须有两种活动性不

第 5 页 * 共 9 页

同的金属 作电极。从 F 、 G 不构成原电池可知,要组成原电池还必须构成闭合回路

学生乙: H 也构成原电池,是因为水果呈酸性,说明构成原电池需酸溶液。 学生丙: D 也能构成原电池,说明构成原电池不一定要酸溶液,也可以是盐溶液,结合 E 可知,构成原电池电极材料必须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学生丁:从 C 可知,电极材料也可以是象石墨这样能导电的非金属。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练习】对于上述能组成原电池的装置,分析正负极和发生的电极反应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正极材料本身并未发生变化,负极和电解质溶液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追问】假如把上述 C 装置的电极改为 Cu 和 Ag ,能组成原电池吗?

【学生回答】不能,要构成原电池,负极和电解质溶液之间必须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请同学结合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将氧化还原反应: Fe+Cu 2+ =Cu+Fe 2+ 设计成 一个原电池。

【学生回答】负极:铁正极:铜电解质溶液:硫酸铜

【学生补充】正极材料还可以是石墨或比铁不活泼的其他金属,电解质溶液中必须含 Cu 2+ ,除硫酸铜外,还可以是氯化铜、硝酸铜等。

【小结】按板书的内容,归纳本书的内容和要点

【布置作业】 1 、课本习题一、 l 、 3 、 4 ,二、 l 、 2 、 3 2 、回家搜集废干电池并拆开,弄清它的构造及原理。

? 评价方案

本课时为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本课时教学是否成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 教材处理是否合理。

第 6 页 * 共 9 页

探究性教学要对教材内容有所扬弃。探究性教学要以大纲为依据,教材仅仅是本参考书。因为现有教材的知识大都是以陈述性方式直接呈现,而探究性教学要求教材提供问题情景和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事实材料,而不只是结论的堆砌,因此,探究性教学首先要求对现有教材作适当处理。

? 教学过程是否优化。

优化的教学过程就是灵活机智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如激励性策略,即使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任何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自主性策略,即要求设计的问题有一定思维含量,讨论要注重实效性,讨论过程要注意学法指导,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诊断性策略,即教学过程中经常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程序;创造性策略,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尤其是创造性的意见。

? 教学效果是否显著。

教学效果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首先,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得到很好的启发,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时间长、参与空间大等;其次,好、中、差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基本达成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案例说明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在思维发展的层次上,学生的形象思维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也正在迅速发展之中。

第 7 页 * 共 9 页

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

因此,本节课的部分实验是由教师预先设计的,但同样起到了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 本节课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因为小组的每个成员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不同,充分的讨论有利于组内的交流和互助,使实验探究活动成为全体同学而不是部分尖子生的活动。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肯定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心里有很多想法,其中不乏正确的和错误的、常规的和富于创新的想法。因此要让学生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既能丰富学生对原理和正确结论的多角度的认识,也是对学生探究精神的一种肯定和保护。

由于本节课采取讨论式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应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小组较合适,以便于学生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和讨论。在学生实验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中,接受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个别指导。

本节课实验过程中应注意:

1 、锌片及时从溶液中取出

2 、注意灵敏电流计的量程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课堂教学点评 : 乐清市教研室 / 马金余

今年 11 月 26 日,在虹桥中学召开了乐清市高中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研讨会,邵益君老师为大家上了一节题为《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公开课,本案例系该课的教学实录。

公开课后,听课教师对公开课作了高度的评价,归纳如下:

第 8 页 * 共 9 页

1 、合理处理教材内容。一方面,对教材中的探究性内容进行深刻挖掘;另一方面,对教材中不适宜探究性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补充一些问题情景,拓展了教材的思想内涵。

2 、讲究探究教学策略。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制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互相讨论、主动发言,并大胆质疑,提出一些独特的想法,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设置的问题恰到好处,并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学生不能立即作答,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思维,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可从不同方向去思考,得到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第三,每次讨论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讨论较充分和彻底;第四,课堂组织严密,一个问题提出后,首先在组内讨论,讨论后各组在中心发言时又会引发组间讨论,公开课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断,整堂课气氛热烈而有序。

3 、突出实验基础作用。本课时中问题背景的设置、讨论后假设的验证、到最后规律的得出都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获得,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更使学生懂得了实验是化学知识的来源,也是化学最高法庭,使学生明白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精神。

4 、发挥媒体辅助功能。本课时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示原电池原理,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5 、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公开课中,学生会偶而提出课前没有预设的问题,邵老师都能临时调整教学程序,对学生临时提出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或讨论,或解释,作了适当的处理。

第 9 页 * 共 9 页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苯芳香烃》网络教学设计

苍南中学 王加奖

【设计背景】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是教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必然给教育系统带来极大的变化。而交互式的计算机系统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把课本和图形合而为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媒体资料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多媒体服务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本人在组织《苯芳香烃》一节教学时,设计利用多媒体局域网及因特网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苯是芳香烃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结构中的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学好苯的知识对学习苯的同系物具有指导作用,苯的结构的研究发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很好的素材,一定要很好利用。为突出重点和难点,第一课时重点进行苯的结构的教学,第二课时进行苯和苯的同系物的性质的教学。在对苯结构进行教学时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这一节课设计成网络教学,通过教师设计的网络课件以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理解苯的结构,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对象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上过一年多的信息技术课,在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方面已经具备进行网络自主探究的能力。苯环上碳碳间的这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和前面学过的烷烃和烯烃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一时很难理解,苯结构的知识不应该是老师强加给予的,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获取的,这样印象会特别深刻。 媒体分析 网络教室内的数十台电脑构成一个局域网,整个局域网与校园网接通,不仅在校内交流信息畅通无阻,而且可以访问因特网。网络以其强大的 主动性需求、交互活动方式、开放的空间与广泛的信息来源,启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分子组成以及芳香烃的概念。

2.掌握苯的结构式并认识苯的结构特征。

3.理解共价单键的可旋转性。

能力方法目标

1. 培养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 培养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2.在宽松和兴趣盎然的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体会到计算机网络不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辅助学习的工具。

【教学重点】

苯的分子结构知识的建构

【教学难点】

技术难点:建立怎样的网络平台以及如何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知识难点:苯的分子结构知识的主动建构

【学习方法】

在老师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网络辅助学习

【所需时间】1课时

【设计思路】

科学素质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教学对于加强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凯库勒苯环结构假说的提出,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应当如何树立敢于批判错误、求真求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批判精神;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家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想像能力、坚定的科学信念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借以培养自身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苯的结构教学,我想应该成为科学探索的再现,所以多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尝试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以建构注意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建构注意教学模式视学生为认知的主题、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在苯结构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教师,只作为学生认知的指导者,引导他们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发现问题,研究解决自己发现的这些问题,从而在探究苯的结构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在于探索苯的结构,在教学中我设计以“抛锚式教学”来开展学习。

(一) 创设情景:教学一开始,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

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 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

2. 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

3. 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叫作苯。但苯分子结构是十九世纪化学一大之迷。

(二) 确定问题:要探究苯的结构,需要知道哪些知识,要了解什么内容,在老师帮

助下,选择确定当前最想探讨的若干问题,这些发现的问题即为学习的中心内

容。被发现的问题即是“锚”,这一阶段即是“抛锚”。

(三) 自主学习:当确定了要探究的问题以后,我不是告诉学生如何去解答这些问题,

而是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用哪些方法去研究这些问题:书籍

收集资料、上网查询、实验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取信息,从而掌握如何

来获取和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

(四) 协作学习:当学生分组找到信息来解决原先确定的探究问题以后,互相讨论、

交流,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苯的结构知识的主动构建。

(五) 效果评价:以一组课堂检测题,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达成检测,自我评价学习

效果。

在整个过程中,分为四个阶段: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

【教学流程】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流程作如下设计: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根据教材内容,在网络课件上设计了九个小专题,分别是:学习目标、问题提出、网上探索、交流园地、随堂检测、扩展学习、相关链接、课后作业,给我留言。扩展学习和相关链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学习。 【教学实录】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教学后记】

1.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进行网页浏览,关键词搜索,会应用bbs进行网上讨论。如果不具备这几点,自主探究就会受阻。

2.鉴于学生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建议在上课之前对本节课用到的计算机相关操作进行简短培训。

3.网络教学需要网络课件的支持,学生要在网络课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不是漫无目的学习,所以网络课件的设计是网络探究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4.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切忌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机器。应携带随身麦克风、电子教鞭,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氛。教学网络只是你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来教育的新理念,它会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深刻的变革,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甚至教育的体制发生根本的变革。本案例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的总结,虽然还存在着许多值得商榷地方,但毕竟是“新生儿”,需要大家的呵护和培养。

《苯 芳香烃》是高中有机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芳香族化合物的代表物,特别是对苯的结构和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解与深化是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它的突破会对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与芳香族化合物概念的理解有着深刻影响。因此,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本案例从“设计背景及思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学生学法”等方面对《苯 芳香烃》的第一课时进行了很好地理论说明和实践分析,采用“抛锚式教学”,使本课时的教学意图明确,教学过程实际,取得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1、教学过程是基于网络下的教学,教学环境新,学生学习方式新,学习内容新,营造很好的学习氛围;

2、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3、配套课件上设计的板块鲜明,给学生学习途径指明方向,体现教师的指导地位作用,特别是网上浏览、网上探究、网上协作以及网上BBS讨论,给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资源空间与环境空间。

4、案例对本课时的教学心得、教学质凝、学生活动的现象等等进行分析与探索,及时地进行反思,体现了良好教师的素质,这不仅为今后教学积累经验,而且提高了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与技能。

几点思考:

教育部于20xx年7月出版了中学各科的《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最大的改变是不再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从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并且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调整。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因此,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如何有机的结合,成为目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但是我们要解决或注意几个问题是:

1、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课件的区别。信息技术是指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传播音像、图形文字、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而多媒体课件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习形式展示的过程。多媒体仅是信息技术中的一部分。

2、信息技术的定位。课堂教学仍是学生学习求知的主阵地,信息技术的结合应是课堂 教学的辅助。学生的学需教师的引,学生的疑需教师的点拔。变教师的主讲、主体为引导,并不是放开课堂给学生完全自由,学生的自制力与自控有限,还需教师的统率和指导。

3、亲身体验与视听觉的感受。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如果都用视频文件代劳就会失去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独有优势。对于微观事物宏观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物质结构三维立体化等,用信息技术辅助,利用视听觉的感受,加深理解与分析还是非常必要的。

4、时间与教学。新课程标准确定学科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而基于网络下的教学往往耗时较长,有时难以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因些在设计整合时,应克服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与完成学习任务的矛盾。对课前的知识准备与课后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设计,课堂中的网络资源的配置,要经过精心安排。学会留疑和置疑,给学生自主发展。

5、能力培养。每一课时都有学生能力的综合体现,但不是每堂课都能培养,也不是一节课能培养起来的。课堂主要是引导学生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培养的意识,当然一些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但不是全部。通过学生自己的潜移默化和训练,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继续发展打好基础。

方瑞光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黄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因此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时...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乙醇结构的实验探究

高二化学新教材生活中的两种有机物乙醇我想一堂课一开始要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巧妙地安排了李白的诗用意是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知究竟的欲望有利于矫正被动型接受式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山丹一中魏学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新教材教学反思化学组张珍我们现在使用的是鲁科版的新教材对于任教老师来说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新教材各方面均存在不足如何发现不足并进行调整便成为我们新教师需迫切思考的一个课题新教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高要第一中学化学科组莫若婷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中进行反思一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望都职教中心张晓雪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印江民族中学化学组吴智勇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李家埠初中冯海燕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高密市凤城中学杜晓燕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应对以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作为新形势下的一名化学教师我们必须作出深刻的思考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之间俨然一副...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首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

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姓名尹春艳单位吉林省桦甸市第八中学邮编132400电子邮箱22390733qqcom联系电话139xxxxxxxx本人20xx年参加工作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下面我要从这几方面...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