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说课稿格式

时间:2024.4.21

初中历史说课稿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 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2、 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1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 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 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 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谨供参考

2


第二篇:初中历史说课稿模5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红军长征》说课稿

更新时间:2011-07-25 好评度:556

-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红军长征》,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红军长征》是新编川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是很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心思量。

2、学习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

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确定三维目标

识记与理解

(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以及到达陕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

(2)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2)通过探究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 产 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绘制简单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列举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绘制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长征中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团结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2)形成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新时代中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2、重难点突破

重点分析

(1)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八年级学生只需以此为点,以点带面,认识30年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体会红军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遵义会议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在中国共 产 党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即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就从党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 产 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重点突破方案:

(1)让学生阅读教材、参与“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找出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把它们连成线,制作红军长征路线简易图。使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掌握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

(2)指导学生从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引入,比较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突出强调会议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重点问题。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 产 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难点突破方案

对这一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理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一定要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指导革命取得胜利。遵义会议正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因此,它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四、教法与学法

当前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与学的进一步转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

(2)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

(3)比较法:比较类似的历史事件,得出结论。

(4)读图法: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了解发生的历史事件。

(5)分析法:分析史实,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诗词、故事、歌曲等相关资料。

(二)新课导入

组织简短的“长征诗词朗诵”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赛,各组代表朗诵自己最喜欢的长征诗词。教师激情点评,把学生带回到那充满困难,也充满斗志的长征岁月,由此引入新课。

(三)新课探究

第一环节:探究课文、感知长征

1、长征的原因

出示五次“围剿”的力量对比表:

国民党军人数 共 产 党

军人数 红军指挥者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0 万 4万 毛泽东

朱德

周恩来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 红

第二次 20万 5万

第三次 30万 3万

第四次 50万 7万

第五次 100万 8万 博古、李德 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 红军

失败

学生看表、分析,归纳出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19xx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向西突围的漫漫征途。

2、长征初期的路线

出示《长征路线图》,学生结合此图,阅读教材P70小字材料,提炼出长征初期的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突破四道封锁线后为什么是生死关头?在这个重要时刻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在遵义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遵义会议。

3、历史的转折——遵义会议

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①背景:会议前红军所面临怎样的局面?

②内容: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解决了哪些问题?

③影响:会议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 产 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解决前三个问题。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突出教学重点,我特地要求学生对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进行当堂记忆,并及时抽查。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 产 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代表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再进行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认

识到遵义会议正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是具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端,因此,它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局面出现了转机,由于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红军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取得了最后胜利。

4、长征的最后胜利

①长征路线:

学生通过“红色导游——重走长征路”这一活动,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一位同学作为红色导游,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在导游的带领下,完成填图,并逐一标注出重要地点,最后形成完整的红军长征路线:

1934.10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生死关头)——遵义会议(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10会师陕北——1936.10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长征结束)。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其一,长征结束的时间不是19xx年,而是19xx年10月;其二,三军会师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②重要战役:

为了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通过让学生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诗歌朗诵,来记住红军长征途中渡过的几条河流的先后顺序,并认识到这几次战斗的重要性。

学生讲述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雪山草地的故事,思考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

第二环节:思考总结,长征的意义:

因为这一环节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去思考:一是红军长征对中共和红军的考验,给后人留下的光荣的革命传统;二是长征的胜利,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开始走上抗日战场。

长征的胜利,宣扬了崇高的革命理想,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精神将代代相转,让我们进入第三环节的探究。

第三环节:丰碑永铸,长征精神永传:

1、长征精神: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诗词展开讨论,找出自己认为其中最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句。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概括出长征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进。

2、新时期的“长征精神”:

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了,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通过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台词:“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新时期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

(四)本课小结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与学的进一步转变,请学生小结本课主要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达标

为了检测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落实双基,我设计了这些题目,供学生当堂达标。 多媒体播放《七律·长征》,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 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长征途中,最能表现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军事行动是( )

A、突破四道封锁线 B、强渡湘江

C、四渡赤水 D、领导秋收起义

(2)红军长征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胜利。长征胜利的时间是( )

A、19xx年10月 B、19xx年1月

C、19xx年10月 D、19xx年10月

(3)歌曲中“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的是( )

A、陆、海、空军 B、红一、二、四方面军

C、红一、二、三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

2、填空题:

根据歌曲中提到的长征线路填空:

1934.10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生死关头)——遵义会议(转折点)—— —— ——

—— ——1935.10会师陕北——1936.10三大主力会师

3、简答题:

长征过程中,党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有何影响?

六、课后作业

考虑到我校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参差不齐,布置作业如下:

1、完成指导丛书上本课的练习。(全班同学都必须完成)

2、写一篇历史小作文《我的长征感言》(成绩较好及有兴趣完成的同学自主完成)

3、欣赏与长征相关的文学作品,并交流心得体会。推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诗词、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己完成)

七、板书设计 略

本篇文章来源于【大考吧】[];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地址:/shuoke/html/13115619452207_2.html

本篇文章来源于【大考吧】[];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地址:/shuoke/html/13115619452207.html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教案初中历史说课稿-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

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 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各位评委专家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教材方法过程三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把握第...

初中历史说课模板(教师招考)

历史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板书我将从教材学情方法过程四个方面说课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内容和地位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生成一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的内容第三单元...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一说教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

初中历史说课稿格式

初中历史说课稿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

初中历史说课模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第号考生鞠躬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将具体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个方面来进行我对本节课的说课教材分析首先谈谈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人教版主要内容包...

初中历史说课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说教材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

初中历史优质课说课稿

初中历史优质课说课稿第十三课挑战两极西平县蔡寨初级中学李静联系电话15036920xx8挑战两极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挑战两极是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13课它是在美苏两极对峙局面下西欧诸国联合发展...

初中历史说课稿1

初中历史说课稿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辛亥革命说课设计时间20xx327172407点击1052大中小一说教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

初中历史说课稿格式

初中历史说课稿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

初中历史说课稿1

初中历史说课稿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三册第24课内容现就这一课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方案一说教材分析1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的两部分内容都突出了一个新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

初中历史万能说课稿

初中历史万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教学设计及分析一分析本课教材教材结构内容地位是地图出版社初中新教材第册第章第课本节内容是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在中占据...

初中历史说课稿(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