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论文写作规范

时间:2024.5.15

中国学术期刊论文写作规范

范 围

本规范规定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主要项目的名称、标识、结构和编排格式,提出了各类文献的选用项目及其在印刷版期刊上排印位置的建议。本规范适用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其入编期刊,也可供其它期刊及文献检索与评价系统参考。

-----------------------------------------------------

刊名(KM)与刊号(KH)

期刊应具有稳定的刊名和相应的中国标准刊号(GB 9999)。中文刊名应按GB 3259的要求加注汉语拼音,同时应加英文或拉丁文的并列刊名。

文献标识码(WM)

一、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标识一个文献标识码。本规范共设置以下5种: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

二、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 “文献标识码:”或“[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如:文献标识码: A 英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Document code:”作为标识。

-----------------------------------------------------

文章编号(WH)

一、为便于期刊文章的检索、查询、全文信息索取和远程传送以及著作权管理,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可标识一个数字化的文章编号 ;其中A、B、C三类文章必须编号。该编号在全世界范围内是该篇文章的唯一标识。

二、文章编号由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 、出版年、期次号及文章的篇首页码和页数等5段共20位数字组成。其结构为 XXXX-XXXX(YYYY)NN-PPPP-CC

其中:XXXX-XXXX为文章所在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ISSN,参见GB 9999),

YYYY 为文章所在期刊的出版年,NN为文章所在期刊的期次,PPPP 为文章首页所在期刊页码,CC为文章页数,“-”为连字符。

三、期次为两位数字 。当实际期次为一位数字时需在前面加 “0” 补齐 ,如第 1 期为“01”。仅1期增刊用S0,多于1期用S1,S2,……。

四、文章首页所在页码为4位数字;实际页码不足 4位者应在前面补“0”,如第 139页为“0139”。文章页数为两位数字;实际页数不足两位数者,应在前面补“0”,如9页为09。转页不计。

五、文章编号由各期刊编辑部给定,

中文文章编号的标识为 “文章编号:”或“[文章编号]”。如:

文章编号:1003-2797(1997)02-0013-05

为发表在《图书情报知识》19xx年第2期第13~17页(共5页)上题为《关于社会经济信息化的思考》(作者:严怡民)一文的文章编号。

英文文章编号的标识为“Article ID:”。

-----------------------------------------------------

题名(TM)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选择关键词和

分类号。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参见GB 7713)。文献标识码为A、B、C三类的文章还应有英文题名。 -----------------------------------------------------

作者(ZZ)及其工作单位(DW)

一、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应符合GB 7713的有关规定。

二、依据 GB/T 16159,参照ISO 690,并经国家语委认可,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 :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 。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

如:ZHANG Ying (张 颖),WANG Xilian (王锡联),ZHUGE Hua (诸葛华)

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

三、文献标识码为 A、B、C的文章,应标明主要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以便于联系和按地区、机构统计文章的分布;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 )括起。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力学系,安徽 合肥 230001)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0)

作者工作单位宜直接排印在作者姓名之下 。如注于地脚或文末,应以 “作者单位:”或 “[作者单位]”作为标识。英文文章和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单位还应在省市名及邮编之后加列国名,其间以逗号“,”分隔。例:

(Institute of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四、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逗号“,”隔开,以便于计算机自动切分。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例:

韩英铎1, 王仲鸿1, 林孔兴2, 相永康2, 黄其励3, 蒋建民3

(1.清华大学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北京100084; 2.华中电力集团公司,湖北 武

汉 430027; 3.东北电力集团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6)

-----------------------------------------------------

作者简介(ZJ)

一、对文章的主要作者可按以下顺序刊出其简介:

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 职称, 学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任选)。在简介前加 “作者简介:”或 “[作者简介]”作为标识。例:

作者简介:乌兰娜(1968- ),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内蒙古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博士 ,19xx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主要从事蒙古学研究。

二、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 “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的标识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或“。”结束。

三、英文文章的作者简介用 “Biography:”(单一作者)或“Biographies:”(多作者)作为标识。 -----------------------------------------------------

摘要(ZY)

一、凡文献标识码定为 A、B、C三类的期刊文章均应附中文摘要,其中A类文章还应附英文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

二、中文摘要编写应执行GB 6447规定,篇幅在100~300字。

三、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四、中文摘要前加 “摘要:”或 “[摘要]”作为标识。

英文摘要前加 “Abstract:”作为标识。

----------------------

关键词(JC)

一、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凡期刊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为 A、B、C三类者均应标注中文关键词,有英文摘要者应同时给出英文关键词。一般每篇文章可选 3~8个关键词,由期刊编辑在作者配合下按GB/T 3860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中的人名、地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

二、多个关键词之间应用分号“;”分隔,以便于计算机自动切分。

三、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应冠以“关键词:”或“[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前冠以“Key words:”作为标识。例:

关键词: 汽油机; 燃爆控制; 电子点火; 模糊逻辑

Key words: gasoline engines; knock control; electronic ignition; fuzzy logic

----------------------

分类号(FL)

一、为从期刊文献的学科属性实现族性检索并为文章的分类统计创造条件,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应标识分类号。

二、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进行分类。

三、文章一般标识1个分类号,多个主题的文章可标识2或3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一位,多个分类号之间应以分号“;”分隔。

四、分类号前应以“中图分类号:” 或 “[中图分类号]” 作为标识。例:

中图分类号: TK730.2; O357.5

五、英文文章以 “CLC number:”作为标识

(CLC —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

收稿日期(GQ)

一、编辑部收到稿件的日期,根据GB 7713的规定,依照GB/T 7408,采用完全表示法的扩展格式YYYY-MM-DD 表示。

二、收稿日期以“收稿日期:”或“[收稿日期]”作为标识。如:

收稿日期:1996-02-24 

三、英文文章以 “Received date:”作为标识。

----------------------

基金项目(JJ)

一、基金项目指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属于文章题名注释的一种,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

二、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或“[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

三、基金项目名称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例: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9637050);“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0-74)

四、英文文章以“ Foundation item: ”作为标识。

----------------------

参考文献(WX)

一、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 ,在本规范中采用 GB 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编排。

二、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a. 主要责任者 (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 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b. 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c.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d.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e.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f. 文献起止页码。

g.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三、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 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2、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3、对于数据库 (database) 、计算机程序 (computer program) 及电子公

告 (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4、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要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

其载体类型 。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

(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四、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 “参考文献:”(左顶格)或 “[参考文献]” (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参照ISO 690及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1]刘国钧, 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15-18. [2]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

[3]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 [4]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 北京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 b. 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5]何龄修. 读顾城《南明史》[J]. 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

[6]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 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 [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33(4): 62-67.

c.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 [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 原文献题名 [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钟文发. 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 赵玮. 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68-471.

d.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N]. 报纸名,出版日期 (版次).

[8] 谢希德. 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1998-12-25(10). e.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 

[9]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f.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 [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0] 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 [P]. 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 g.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 [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1] 王明亮. 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EB/OL].

http://www. ;/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 

[12]万锦坤. 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 英文版 [DB/CD].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

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五、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 。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而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

---------------------

模拟样本A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第38卷第1期 19xx年1月

-----------------------------------------------------

文章编号: 1000-8608(1998)01-0011-04

分灾模式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的再思考

李 志 刚1, 陈 向 东1, 王 平2, 张玉顺3

(1.大连理工大学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辽宁 大连 116024; 2.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3.广东省地震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70)

摘要: 简要回顾了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的发展; 从结构的分灾思想 、分灾元件、分灾模式、分灾设计基本原则等方面, 系统研究了“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 讨论了分灾模式与结构控制的关系; 通过对典型结构设计的分析, 说明分灾模式的设计概念是可行的, 有助于结构的防灾减灾以及工程师形成可操作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 抗震设计; 结构最优化; 结构可靠性;分灾模式; 结构控制 

中图分类号: TU352.110.4 文献标识码: A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和成灾模式认识的加深, 人类有可能采取更加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防灾减灾设计方法, 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建立合理的结构设计概念, 使结构以较低的造价, 得到较高的安全性能,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

1 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的发展

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 人们关于结构防灾减灾设计的概念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 主要有以下这些设计概念(以地震灾害为例):

“刚性结构体系”设计概念: 即大大增加结构的刚度, 使其与基础成为一个刚性整体. 这

种设计很不经济, 较难实现[6~8].

“柔性结构体系”设计概念: 这种设计虽然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用于结构的地震荷载强度 , 但在大震作用下会由于结构变形过大而导致结构破坏, 甚至倒塌; 在小震及常规荷载作用下 , 又会由于刚度过低而很难满足结构的正常使用要求[9].

“延性结构体系”设计概念 : 这是目前采用较为普遍的设计概念 , 即适当控制结构的刚度,使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变形状态, 以消耗地震能量, 保证结构不倒塌[10].“结构控制体系”设计概念是近年发展起来的, 是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一次突破…………

2 分灾子结构

作为框-剪结构的分灾子结构, 非灾害荷载作用下 , 带缝剪力墙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灾害荷载作用下, 一方面利用带缝剪力墙的缝隙联结面材料进行耗能 ;另一方面 , 联结面开裂, 刚度降低, 结构动力特性发生变化, 周期变长, 有利于结构抗震.框桁结构 , 用一个桁架代替剪力墙作为结构的分灾子结构. 框桁结构具有受力明确、计算简单、可人为控制破坏顺序(弱腹杆→中强梁→强柱)、结构全部由杆件组成而不会出现刚度突变、可人为控制刚度、不易造成材料浪费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陈向东, 蔡文学. 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初探[ J]. 自然灾害研究, 1996,(4): 22-27. [2] OU J P, YOSHIDA O,SOONG T T, et al. 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 Earthquack Eng,1997, 38 (3):358-361.

[3]陈志平. 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 科技日报,1997-12-13(5).

[4]牛光庭,李亚杰. 建筑材料[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5]KAYEYAMA M. Incompatible displacement methods

[A].SPRIET J A. Numer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3.43-57.

[6]徐道远,符晓陵,寿朝辉。 混凝土三维复合型断裂的FCM和GF [A]. 涂传林. 第五届岩石、混凝土断裂和强度学术会议论文集[C].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19-24.

[7]隋允康,王希诚. DDDU(2)程序原理和结构的简要说明 [R]。大连: 大连工学院工程力学研究

所,1984.

[8]陶建人. 动接触减振法及其应用 [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88.

[9]王杏林. 建筑砌块联接件 [P]. 中国专利: CN 1036800, 1997-09-27.

[10]GB 50023-9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Rethinking of concept of structural design against natural

hazard based on damagereduction mode

LI Zhi-gang1, CHEN Xiang-dong1, WANG Ping2, ZHANG Yu-shun3

(1.State Key Lab. of Struct. Anal. of Ind. Equip., Dalian Univ. of Technol.,Dalian 116024, China; 2.Inst.of Eng.Mech. of State Earthq. Bureau, Harbin 150080, China;

3.Inst.of Earthq. of Guangdong Prov., Guangzhou 51007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design against natural hazard is reviewed briefly.The structural design based on damagereduction is studi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agereduction mode and structural control is discussed. Examples show that the method herein is rational and helpful to structural design against natural hazard.

Key words: aseismatic desig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tructural reliability;

damagereduction mode; structural control 

收稿日期: 1997-03-10; 修回日期: 1997-10-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493300);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9800462) 作者简介:李志刚(1936-),男(满族), 辽宁金州人,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模拟样本B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19xx年3月 第25卷 第1期

-----------------------------------------------------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

手 势 语 言 与 原 始 礼 仪

常 金 仓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系,陕西 西安 710062)

[关键词] 手势语言;原始礼仪;中国文化

[摘 要] 研究礼的起源,仪式分析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先秦礼书记载的大量动仪,实际上就是由许多原始民族中习见的手势动作语言发展而来的,而乐舞则是更加生动形象的手势动作语言。由手势动作语言转化而来的礼节仪式最初仅仅是一些简短的片段,经过数千年的损益,后世产生的新文化因素不断被吸收进来,它的原始形态反而不易为人察觉,但它的精神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 H026.3; K8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5293(1996)01-0026-05

Sign language and origion of rites

CHANG Jinc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China)

Key words: sign language; origion of rites;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An analysis of rituals is a correct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he origion of rites.The PreQin Book of Rites has a lot of records of rituals,which actually stem from primitive people''''s sign language,later to become the more vivid images in music and dances.Step by step,the inconsitent rituals with sign language as its origion develop into rites with new cultural elements added to them bit by bit in the course of thousands of years.Now,although the very beginning of rites if hardly seen,its essence as an influential force on Chinese culture is certain.

近年来常有讨论礼仪起源的文章见诸报刊,这确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中国古人一向称自己的国家是“礼仪之邦”,说明礼乐之教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一个本质特征。礼仪的形式,我们一般把它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原始礼仪,它完全是史前的初民处理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一些习惯性行为,通常也叫风俗习惯,不过它不是风俗习惯的全部,而只是风俗习惯中有固定仪式的部分[1]。第二阶段就是文明时代的礼 。随着等级制度的形成,它较之于原始礼仪已经灌注了浓厚的等级意识,它是国家产生后借助原始文化、改造原始文化而形成的国家制度;二者有本质的不同[2~3]。文明时代的礼渊源于原始礼仪已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了,所以关键在于原始礼仪是如何产生的。上述那些文章证据是否确凿,结论是否正确,暂且不论,我以为在研究方法上就大有可商之处,因此在提出浅见之前,有必要对研究方法先作检讨。

有些学者在开始思考礼的起源时就已先验地假设礼必然是先出现于生活的某种领域或某个侧面,例如宗教、饮食、男女,等等。这种假设可能是来自古人论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敬于鬼神”。《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之始在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内则》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一望而知,古人论礼,多临事取义,各就礼之一体立说,原不可执一端而遽定礼之起源。讨论事物的起源,尤其是千万年前的事物的起源,预先假定它最先发生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或饮食的分配过程中,这种假定本身就是非常错误的。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往往是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 。这种综合通常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情形下形成的 。在氏族社会里经常发现这样的事情,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后,过上两三代人,大家就都不记得它的来历了,千万年后的我们企图确定它最初发生在哪个生活领域,是既无可能,也无意义的。换言之,礼最初出现于何种生活领域不是我们探索的目标,我们首先应该摒弃这种假设,只要能指出它的产生与何种文化因素相关就足够了。

…………

由于礼仪起源于无声的手势动作语言 , 频繁行礼的实践培养了中国人行重于言的心理[7]。古代中国人不以巧言如流的口辩为能,而崇尚木讷不言 。这与古代罗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那里,哑剧取得了中国礼仪的地位,而手势语同时又帮助演说家获得了成功。罗马演说家西赛罗曾著《演说家专论》,评价手势动作在演说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平庸的演说家,仅仅是凭借了动作的威力,获得了雄辩的一切荣誉和嘉奖。而那些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的演说家由于缺乏借助动作表达的内容而失去了听众的青睐 。《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阳货》:“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孟子?尽心下》解释说:“恶利口,恐其乱信也”。老子虽然反对儒家的礼乐制度,以为“礼,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是由礼乐表现形式的影响而形成的言行观,与儒家并没有多大区别。《老子》45章:“大巧若愚,大辩若讷” ,认为口讷而不善言者才是最能明辨是非本末之人。56 章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天下》论百家短长优劣,深不以惠施善辩为能 ,说他“日以其知与人之辩,……不辞而应,不虑而对,篇(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 以为寡,益之以怪……是以与众不适”。司马迁描写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似乎也是伟大的人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不善言辞是忠厚诚实的表征。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尽管千差万别,而在言行关系上却如此一致,说明这种言行观来自一个更早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礼乐文明。

[ 参考文献 ]

[1]莱斯利?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2]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罗伯特?罗威.文明与野蛮 [M].北京:三联书店,1987.

[4]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

[5]孔狄亚克.人类知识起源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董淑华,黄贞姬.古汉语词表现的语义特征 [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50-153.

[7]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 [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

[收稿日期] 1995-12-11

[作者简介] 常金仓(1948-),男,

研究。 山西原平人,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化

更多相关推荐:
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模板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仲伟秋1张志伟2董爱平212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要通过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短柱和普通钢筋混凝土短柱在轴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两者抗剪强...

学术论文标准格式

学术论文标准格式一作者简介顺序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单位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二摘要100150字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直接提出主要观点概括主要内容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三关键词35个名词性术语四正文各级标题层次为一二34...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模板

全文15倍行距标题标题标题标题二号宋体居中加粗说明标题是能反映论文中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含义笼统泛指性很强的词语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尽可能不用动宾结构而用名词性短语也不用的研...

中国学术期刊论文写作规范

中国学术期刊论文写作规范范围本规范规定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主要项目的名称标识结构和编排格式提出了各类文献的选用项目及其在印刷版期刊上排印位置的建议本规范适用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其入编期刊也可供其...

学术期刊论文格式标准

学术期刊论文格式标准一文章题名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够概括出文章要旨字数不要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上副题名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共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二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作者署名位于文题正下方其下一行...

国内外学术期刊 论文范文 网址+密码

1维普VIP密码账号nm531密码1314202维普帐号nm531密码1314203免费万方入口http2186911437wfcddbcddbfthtm4比较好的ibrarylibwebelibdologin...

学术论文标准格式的规范范本

学术格式规范一题名TM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在...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

以某中文核心期刊学报征稿要求为例供初学者参考一本刊的编辑出版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19xx0201试行标准化要求投向本刊的稿件要求著者提供题目最多不要超过2...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

《大学英语教学》学术论文类稿件格式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学术论文类稿件格式要求1著录标准1排列次序英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按作者姓名英文字母或汉语拼音的顺序列于文后2具体要求项目齐全内容完整顺序正确标点无误3注意事项只有3位及3位以内作者的其姓名全部列上...

中文期刊、小论文格式和要求(工学)

题目三号粗体居中段前空1行段后空05行学号姓名小四粗体居中段前后各05行日期五号居中段前05行段后1行摘要这是文献报告写作要求排版格式要求包括用纸页面设置字体行距等基本要求中强调独立撰写不可简单剪贴现成资料对文...

正规期刊发表论文需要的格式

正规期刊发表论文需要的格式论文题目黑体3号子作者姓名单位地址邮编主题词关键字XXX黑体4号内容摘要xxx黑体4号300字以内正文宋体小4号字22006000字符数为宜注释采用尾注形式需注明引文出处作者出版社页码...

学术期刊论文(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