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懈怠的阳光青年志愿者——徐渊
“很庆幸,每次自己都赶上了好时光。”
——徐渊
徐渊老师是我们人文10级的辅导员之一。初次见面,很多同学就被他身上散发着的诱人阳光所折服。不论男生女生都在暗暗揣测这位年轻辅导员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才能散发出这么阳光的气息。直到去年师大之星时,徐渊老师的事迹才被大家知晓。
时间回到上海世博会。在志愿者中,有一位20多岁的阳光大男孩,名叫徐渊。别看他年纪轻轻,却是圈内有名的"志愿者专业户",先后参加过20xx年特奥会、20xx年北京奥运、20xx年广西支教,并被评为"20xx年上海市大学生特奥志愿者巡讲团成员"、"上海师范大学20xx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先进个人"、"20xx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从大二开始参加志愿活动至今,虽然已经大学毕业、 仍然保持其志愿作风不改。这就是徐渊。
从20xx年的特奥、20xx年的北京奥运、20xx年的广西支教、再到今年的世博会,“志愿服务上瘾”的徐渊觉得这串经历让他的内心异常富足和快乐,这亦是他最美丽的一曲青春记忆。
从特奥开始志愿服务“上瘾”了
看上去徐渊十分儒雅,特殊的是在他短短的大学生涯中,志愿经历已是长长一串。单大型志愿经历,最近4年来所有的大型活动,徐渊都轮上了,他说:“很庆幸,每次自己都赶上了好时光。”
本科时,徐渊是上海师范大学就读历史师范专业的一名学生,从一进校门就接触了各类社团活动,到大二伊始迎接新生的快乐记忆,让他开始对志愿者有了最初步的认知。20xx年,他大二,看见特奥志愿者招募,便毫不犹豫地去了,在服务期里,他主要负责演员的管理和统筹服务。
也是在那一段时间,他和2007特奥形象大使吴方淼有了许多接触——吴方淼挥舞双手,带动现场所有演员为他鼓掌加油,标志性的开怀大笑再次出现在他略显黝黑的脸上,让人有一种沐浴阳光下的感觉,整个人不知不觉也跟着雀跃了起来。随着吴方淼和患有轻度智障的王守栋、患有唐氏综合征的赵曾曾共同领衔的公益宣传片在沪上的频繁播出,曾经默默无闻的吴方淼不仅有了生平第一次当明星的经历,也唤起了社会对这群人更多的关注。那段时间和他们接触多了,让我自己真切地感受到,当你真心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些关心和爱时,内心是那样的满足和快乐。徐渊说:“就是从那一次,让他忽而有了一种做志愿者会上瘾的奇妙感觉。”
每种经历对自己都有特别意义
此后,徐渊选择了将更多的业余时间投向志愿服务,久而久之,他与他的同龄学子相比,职场实习勤工俭学的经历屈指可数。每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注定了一种舍与得,在我看来,志愿服务让我更加接近社会,涉猎面更广、更宽、更深,这是一种不同于职场实习的一种特别收获。而且,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成长财富,让我学会感恩,学会生活,我想自己很愿意为之乐此不疲。
这个凡事都能看出优点的大男生还说:“每一种志愿经历对于他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徐渊向记者举例说:“比如西部支教,看着学生每周要步行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看到一位爷爷为了省钱,每天每顿喝粥,那种亲历的辛酸,让他从另一种角度明白,生活赋予每一个人的不同意义;比如特奥会,当看到特奥运动员那种坚强与乐观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再去抱怨生活有多么的糟糕,生活的压力有多大。”
徐渊说:“参加20xx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虽然不能在北京鸟巢、水立方这样的核心赛场做志愿者,但能为祖国的大事贡献自己的一些力量,仍然让他十分兴奋和高兴。他清晰地记得,那时他在上海体育场的新闻中心,和同伴们一起为来自世界各地报道奥足赛的媒体服务。”
支教当乡村教师 乐于奉献
就是这样一个文弱的书生男孩,当时做出了一个需要勇气的选择,报名参加上海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来到千里之外的广西田阳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本科四年,徐渊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出色的成绩、出众的能力,毕业之年有许多热门岗位便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徐渊却毅然选择了支教——这艰辛却充满诗意的一条路。徐渊的初衷很简单:“人活在这个世上,总要有能证明自己价值的地方,不在乎价值的多少。我只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尽可能地帮助有需要的人。我想,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价值。”
就是这样单纯的想法,徐渊得到了家人朋友的支持,也让他在支教之路上,更坚定,更勇敢。去年8月,徐渊坐上了赴广西田阳的火车,成为了广西田阳雷圩中心学校的一名乡村教师。由于缺乏师资,徐渊往往身兼数职,语数外一起教,还要兼任学生的心理教师和生活教师。忙碌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徐渊还经常主动与困难学生谈心,并用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每逢周末他还要家访,有时候一走就是一天。
早饭吃米粉,午饭、晚饭吃白米饭加冬瓜黄豆,常年不变,让许多学生身体状况变差,营养不良;学校的教学条件也很差,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没有课外书籍,缺乏体锻物品。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贫困儿童,父母常年在广东等地打工,部分学生还是单亲或者父母一方残疾等,生活条件十分困苦。为了帮助这些贫寒学生,徐渊在个人空间和网站上多次发帖,呼吁大家捐助爱心帮助贫困学生。
短短半年,徐渊已经帮数十名贫困学生募集到了生活费,还募到了许多衣服、书籍、文具用品等,分发给了当地的贫困学生们。(纪军委)
采访手记
采访时间:20xx年5月17日星期四
采访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辅导员办公室
被采访人:徐渊
工作背景:辅导员
采访人:纪军委
感言
对徐老师一直充满着崇敬之情,采访之前是十分忐忑的。而见到徐老师后我发现他非常的和蔼亲切,没有距离感,十分儒雅阳光,是充满了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的书生气。简短的采访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徐老师能够把握住生命中的机会是因为他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人不应该被生活打倒,而是应该坚定自己梦想并为之而奋斗,坚持不懈地奋斗。当记者问徐渊,是否为当上志愿者而感到骄傲时,他说:“在上海,做志愿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能够成为志愿者,是我的荣幸!”
第二篇:陈淑珉老师采访稿(2)
雅典魅影—进才中学陈淑珉老师访谈录
东海边,浦江地,身处上海市进才中学雅典园,在美丽夕阳之下,我们和学记团的老团友,进才中学摄影社的指导老师—陈淑珉老师在进才图书馆进行了一次交谈,这也是学记团的第一次采访。
初入学记团,追逐梦想
20xx年的1月31日,青年报社学记团在27周年庆暨2012级小记者入团之际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陈叔珉老师在带领摄影社学生远赴德国办摄影展的百忙之余所寄出的一封感谢信。
“还记得当年我们培训是在东湖路,每次去那里都有一种朝圣般的兴奋,我每次都不会迟到,那幢小洋楼就像是我的家一样。有一次,大冷天的,我赶着去培训,结果摔倒在地上,当时就没有知觉了,后来还是被人扶起来送去医院的。只有那一次我没到,之后的一节课我虽然打着石膏,但还是去了。” 对于学记团,陈老师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这里是她开始追梦的地方。
“在学记团的那些日子令我终生难忘,在学记团的锻炼让我学会了勇敢,学会了争取,也学会了闯。是学记团成就了今天的我,它带给了我喜悦与财富,我很感谢它。学记团可以说是我的娘家,每次看到学记团的人,就像看到娘家人一样。”陈老师如是说。
梦圆学记团,坚持梦想
当初第一次考学记团的摄影记者,陈老师并没考中,直到第二次才成功。陈老师回想起自己的第一次接触摄影,是在长宁区的少年宫,那时她尚且年幼,但对摄影的兴趣已生根发芽。
在摄影这方面,她并没有什么特别过人的天赋,但她依旧坚持,决不放弃。她还记得自己当年骑着脚踏车去东湖路培训、交稿,哪怕是在最紧张的高三,也不例外。“一张照片发表可能要拍无数次,但当你成功时,那种成就感会让你觉得一切都值得。”
有一次,陈老师还因不慎,摔得胳膊脱臼,绑着石膏赶稿子。在学习最繁忙的时候,学记团和摄影更是成为了她的精神寄托。在这条梦想之路上,她是寂寞的。“人想要取得梦想,除了坚持之外,关键还是要耐得住寂寞”,陈老师在她从19xx年学习摄影到现在,当年一起和她有着摄影梦想的人,到现在耐得住寂寞依然坚持的人寥寥无几的情况之下,总结道。
育人有成,感恩社会
目前,陈淑珉老师是国家二级摄影师,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她的作品在国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奖。除了个人专业上取得的成绩之外,她还竭尽全力培养学生。上海市进才中学摄影社创办于20xx年,指导老师陈淑珉老师被同学亲切地称为小陈老师。
摄影社20xx年与日本机构联合承办了中日高中生国际文化交流(摄影)活动,20xx年参与了迎世博影展,20xx年参加花博会摄影大赛,促进了上海与各地的文化交流。去年寒假,中德建交40周年之际,摄影社23个同学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德国柏林的摄影展。
这次摄影展给了德国人民一个了解中国,了解上海的机会。摄影展的作品共66幅,分为精彩世博、沪上风情、锦绣中华、校园雅韵四个篇章。展出的摄影作品经历了半年时间的准备与积淀,其中还包括社团中近三四年来的优秀作品。
在摄影展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摄影,也学习了德国人的严谨有礼,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心怀感恩。在旅程将要结束的时,带队的德国司机说了这样一段话“很高兴认识这样一个来自上海的好团队,他们漂亮年轻,歌棒舞美,来自有着悠久文化的中国。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我祝愿你们有更好的成绩与更大的收获。”在场的学生无不为之动容,因为他们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谊。
近年来,进才中学摄影社在陈淑珉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在国内外各项摄影比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包括3项国际大奖、2项全国奖项、242项市、区奖项。陈老师个人也曾多次获得市级指导奖。
“如果能让同学们通过学习摄影,亲近自然,更加热爱生活,他们通过镜头发现美的瞬间,传递爱的信息,在用相机记录时代变迁的同时,也把自我成长的精彩轨迹保存下来,这正是我从事这项工作的最大意义,”陈淑珉老师动情地说。
在她的影响之下,进才中学摄影社在20xx年给每位老师拍下了他们最生动的教学瞬间,并制成挂历。而在更久之前的妇女节,他们也为教职员工中的阿姨们,记录了她们最美的画面。她的教学中的感恩之意可见一斑。
采访结束后,陈老师送我们走出了雅典园,她还有工作尚未完成(摄影社同学的优秀作品还有待她的指导),当被她送出雅典园的我们回头看时,她已走回教学楼。而整个进才校园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幽静、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