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课程结业论文)格式政农业科技—-1完成10月23日

时间:2024.4.27

园 艺 园 林 学 院

课程结业论文

题目: 农业科技与“三农”理论发展研究

学生姓名:

学 号:

班 级:

专 业:

指导教师:

2014 年 11 月

目 录

1 农业科技与“三农”理论的基本内涵………………………..……………..…………… 1

1.1 “三农”问题的基本内涵…………………………………………………………1

1.2 环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2 2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2

2.1 科技体制改革 ………………..……………………………………………………2

2.2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的保障…………………….………………………..3

2.3 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3

2.4 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战略保障…………………….…………………3 3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4

3.1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4

3.2 大力发展科技循环经济…………………………………………….……….……..5

3.3 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提高效率………………………………………………5 4 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6

4.1 政府部门起表率作用和高度重视……………………………………………………6

4.2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6

4.3 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6

参考文献……………………………………………………………………………….……..7

农业科技与“三农”理论发展研究

摘要

“三农”问题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总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的热点问题。农业科技与三农密不可分,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三农"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无疑是正确的、必须的。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农业科技;持续发展;和谐;稳定;

1 农业科技与“三农”理论的基本内涵

1.1 “三农”问题的基本内涵

我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矛盾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1]。这两大矛盾的解决,主要依赖于结合国家三农政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开启以来,给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促进了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结构的市场适应性。但在实践中出现了片面追求产业化的经营形式,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的提升,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动力作用,农产品生产主要依靠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2 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核心技术缺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国科学研究多数仍然是模仿式研究,缺乏原始创新。我国的农业科研综合水平低,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研究较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我国一贯缺乏创造思维的培养,致使培养出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强,从而导致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而表现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更为强烈。通过科技体制改革能够建立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完善农业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等,最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2]。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2.1 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体制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它包括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原则等内容。科技体制包括科研组织结构和科研管理制度两部分。科研组织结 第 3 页 共 7 页

构是指科研力量(人财物手段)分配的格式或布局,静态结构反映分配的数量比例关系,动态结构反映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反馈。按照所有制和经费来源的不同,一个国家的全部科研组织可以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非营利科研机构组成。

2.2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的保障

农业科技创新有其自身的动力机制,具有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推力与拉力。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内部与外部动力,使得农业科技得到稳健地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保障。

2.3 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2.4 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战略保障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和环境极其珍贵,破坏了就很难再恢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样人类也会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总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助与人类生命的延长;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早日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三、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和明显成效[3]。

3.1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公共服务所需成果的主要供给者。农业科研单位应积极围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积极调整学科,加快新兴学科及其新型研究领域的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三大创新能力[4] 。

3.2 大力发展科技循环经济

国家科技计划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很大,通过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计划体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比如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了13.120亿元,是在所有领域中经费最多的,有661项课题立项也是所有领域中最多的。可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已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5]。

3.3 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提高效率

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的转化,国家应该明确资源消耗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停止和限制高消费、高物产、低效率、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四、 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1 政府部门起表率作用和高度重视

对于建设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政府应做表率,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不只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标,在经济发展时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肓目的超前开发、超速发展,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政府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这一工作放在重要议程,认真落实[6]。

4.2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技术还不够先进,还有很多技术需要学习,尤其现在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需要科技[7]。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先进工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还必须努力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必须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就难以实现。

4.3 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要发挥农业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作用;对农业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指导并坚持以公益性为主;加强建设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完整创新体系;以政府投入为主体,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投入力度。

二要进一步拓展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进而分散和降低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以鼓励农业企业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最终形成以龙头农业企业和大企业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农业资金投入体系。

三要继续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提高科研人员的物质待遇并加强精神奖励;并要健全农民科技培训的机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支援农村建设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爱群.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 ,22007-11-17(B1).

[2] 刘志彪(作者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及措施[N];新华日报;20xx年.

[3] 赵松如;;农业贷款应该促进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应用[J];中国金融;19xx年11期.

[4] 戚国强;王立舒;魏晓莉;;试论农业信息化与中国的“三农”问题[A];农业工程科技创

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xx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xx年.

[5] 高萌;关于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若干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xx年.

[6] 张小刚;科技视野中的“三农”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xx年.

[7] 王泽杰;范荣春;;浅析农民工外出对家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威宁县麻乍乡为个案[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xx年。


第二篇:农业科技论文


伴随着入世后我国在农产品领域的日趋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传统农业发展格局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农业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日渐增多,农业科技所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的水平,部分领域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27%提高到现在的43%。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我国的农业科技还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但是所取得的显著进步是不可否认的。现代农业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整 体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43%;建立了生物技术与杂交育种技术为代表的新品 种培育体系,杂交水稻和抗虫棉等6000多个动植物新品种投放农业生产中,为粮食生产,特别是肉、蛋等的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技术以及种养、机械化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和土地的使用效率,2007 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每亩350公斤,总产达到5亿吨,已经达到了丰年有余的水平;建立了畜牧水产等良种繁育、集约化养殖及疾病防治技术体系。目前,我国畜牧总产跃居世界首位,科技贡献率达50%,肉、蛋等产量在全世界排在第一位。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劳动产比率偏低、生产和经营方式较落后。一方面我国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利用率编低。如:我国农业有很多地方仍采取漫灌措施,灌溉利用效率不到40%,比先进国家低1倍;肥料利用 效率不到35%,低于世界一般水

平1 5%~20%;农药利用效率也不到30%;高产稳产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5%。

农业科研领域。一是研究经费不足。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占GDP比重仅约0.4%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研究经费是农业科技开展的基础,我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划拨。世界每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所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为140 人,我国还不到80人。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 %到4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尽合理。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二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三是研究领域过于狭窄,固守陈规,未能突破传统格局。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一直局限于粮、油、棉、麻等大宗类农作物,全国从事大宗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占全部农技人员90%以上。

农业推广领域。一是推广人员和推广经费匮乏,推广力度不够。全国参与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 0.05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推广度仅约25%,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而发达国家已接近1.0%。二是推广设备陈旧,推广渠道狭窄,推广手段单一,推广群体单元化。三是农业科技的时效性、地域性和不稳定性及农产品的外部性特征,导致了农户既期望能无偿获得最新科学技术,又不愿自己去承担采用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形成一道“弹性屏蔽”,无形中增加了推广难度。

发展方向

1.由“自然化”向“工厂化”发展:21世纪,将有相当部分的作物、蔬菜、花卉由田间移到温室,再由温室转到可控的环境室内,走向“工厂化”生

产。到那时,农业生产将按市场需要,进行周年播种,全年收获。因此,未来的农业生产将淡化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特点。

2.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很大活力,特别是在解放劳动力上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本领高强的机器人将参与农业全程管理并完成各种农活,使农业生产进入自动化时代。

3.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现代农业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可谓是“化学时代”,然而这种化学农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都带来破坏。随着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发展,这种局面正在发生变化,到21世纪,目前的化学农业将被生物农业所取代。

4.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石油农业”在大大刺激了西方国家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危害。而“生态农业”可以获得生产发展、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产和利用、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因此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5.由“单向性”向“综合性”发展:综合性农业的特点是:土肥方面它既用有机肥、绿肥、秸杆还田,也配用无机氮、磷、钾肥料;此外,在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均科学地综合治理;并且综合农业还应对经济、就业、环境、自然、景观、食品品质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加以综合考察和安排。

6.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21世纪,人均耕地将更少。因此农作物布局方式将由平面向立体发展,其巧妙之处在于利用各类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错落组合,综合搭配,构成多层次、多功能、多用途的高效生产系统。

7.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21世纪,农业将趋向可供观光的公园场所发展,里面不仅有最新的技术管理,更有各种珍贵的动物、植物、花卉以及娱乐场所。

8.由“土地型”向“海洋型”发展:21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海洋的农业时代。那时,人类不仅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生产力,而且把目光投向海洋,从海洋中获取更为丰富的“新型食品”,大力发展“海洋农业”。 2 应对措施

2.1加大各科研生产要素投入

要扭转资金缺乏不利局面,就必须扩展现有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强化推广农业科研机构与企业、公司通过资金、技术等融资合作的形式, 加强与相关社会经济组织、基金会的联系,吸纳社会资金来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注重加大推广和开发生产环节中的投资比重,力求推广为

科研服务,科技成果为生产服务。

2.2 深化改革

进一步完善现有农业科研体制我国农业科研体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申报环节上应适度降低“职称门槛”,鼓励、支持一部分工 作业绩突出的初、中级人员主持有关中小级课题项目,使得青年科技人员学有所用,以发现、锻炼和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力量;传统的重科研 轻开发、重项目轻市场而致使某些科研人员为 科研经费而去“科研”的局面必须打破。改革将单一完成科研合同计划作为人员调资晋职的主要依据的做法,注重项目后期推广在农民中的实用性,以促使农科教、产学研有效结合。

农业科研机制亟待创新

一是要完善激励机制。政府首先要确保科技人员最起码的工资福利待遇,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分配上采用按岗定酬,按任务定 酬,按绩效定酬和让技术、管理、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的方式,实行绩效利益分配制,杜绝利益分配平均制。

二是要健全约束机制。引入竞争淘汰制,强 化岗位责任制,废除干部身份终身制,推行 全员聘用合同制。

三是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制度,相关人员要具备相应资格,持证上岗,促使科研人员日常的培训学习由自发转向自觉。同时,也要确保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 才走上农业科研岗位。

2.3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在今后推广活动中,应转换传统的完全依赖 政府农技推广中心(站)的模式,要充分调动 科研教育机构、社会经济组织、农民、企业 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力争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推广服务优质化。要加大围绕优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 安全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相关高新技术 等领域的研究推广力度,力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发展,确保经费投入产出最大化。各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及相关推广经费应给予充分保证。

2.4 加强人才培养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度增开园艺、蔬菜、 果树、畜牧水产、农产品深加工及贮运等相关专业课程,力求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与此相对应,科研机构也要提高与此相应的岗位比重,以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均衡、平稳、快速增长。注重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使其不断 更新、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经常深入开展科技人员下乡援教活动,通过开办培训班、专业讲座、现场答疑等方式,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产和技术基础。

更多相关推荐:
论文标准格式范文

试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两课教师角色的转变(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阳111000)内容提要:深化两课改革必须解决两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问题。过去两课用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使两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现代信息…

科技论文格式及科技论文范文

科技论文格式和写作技巧近来编辑部经常接到一些作者询问所投稿件能否采用如何给期刊投稿稿件有什么要求等方面的来电这些问题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投稿时要分析所投期刊的性质和定位二是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做好选题三是要掌握科...

科技论文格式样本20xx-11

科技论文格式样本页面设置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cm右2cm距边界页眉15cm页脚16cm论文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二号黑体加粗居中作者四号楷体加粗居中单位地址邮编6号宋体居中摘要小5宋加粗控制在200300字...

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要求

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要求科技论文一般包括以下9个部分题名论文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1题名题名又叫题目文题标题是科技论文的中心和总纲应准确恰当简明扼要醒目规范便于检索2署名署名表示论文作者声明对...

科技论文写作格式

科技论文写作格式科技论文写作科技论文格式范文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和要求科技论文格式题目写作简明扼要论文科技格式写作科技论文一般包括以下9个部分题名论文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1题名11题名的要求题名...

标准论文格式+要求+范文(超全)

标准论文格式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

科技论文格式模板

带作者信息的论文格式模板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多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作者所在单位及部门所在省和城市邮编摘要宋体5号字宋体5号字篇幅200300字摘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论文的被引用率和被EI等检索类期刊的收录率内容主要包...

科技论文写作格式与基本要求

科技论文写作格式与基本要求摘要对科技论文写作的意义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基本要求等方面作了简要阐述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科技论文是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主要载体是获得科技信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统一投稿格式要求附件

标题居中二号黑体一般在20字以内如有附标题则为小二号黑体作者1作者2四号楷体1学校和院系省市邮编2单位全称省市邮编五号楷体单位全称非省会城市前加省名摘要简要说明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研究目的采用方法和主要结论摘...

科技论文格式样本20xx-11

科技论文格式样本页面设置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cm右2cm距边界页眉15cm页脚16cm论文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二号黑体加粗居中作者四号楷体加粗居中单位地址邮编6号宋体居中摘要小5宋体加粗控制在200300...

专业技术论文格式

专业技术论文要求1题名2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1行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

专业技术人员科技论文写作试卷一考试 满分试题

专业技术人员科技论文写作试卷一考试会员名山花烂漫客观题得分97主观题得分总分97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5题151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A爱因斯坦B牛顿C诺贝尔答案A2衡量国家科技领先的标志之一是A获诺贝尔奖...

科技论文格式(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