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4.5.15

目录

引言....................................................(2)

一、 解析语言习得.......................................(2)

二、 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5)

(一)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5) (二)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影响...........................(7)

三、 如何利用及应对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8)

(一)重视及加强普通话的学习.........................(8) (二)建立一种“方言+标准语”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9)

四、结论................................................ (9)

1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 方言 语言习得 意义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

2

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xx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并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换句话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那么,为什么我国语言学界,尤其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界,关于这个问题却要区分“习得”和“学习”,并为此而争论呢?笔者以为,

3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学关于语言习得的讨论,几乎全部集中在Krashen(克拉申)关于“习得”与“学习”的理论上。那么,我们就先从Krashen的理论谈起。

可以说,Krashen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区分“习得”与“学习”之上。Krashen认为:习得是无意识的过程,如同第一语言掌握的过程。当习得发生时,习得者不一定总能意识到这个过程,他/她也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他同时认为,学习是掌握有意识的知识,是“知道这种语言”(know about the language)。需要澄清的是,Krashen并没有认为课堂教学只是学习,而没有习得。由此可见,Krashen自己的主张是“习得”加“学习”。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Krashen认为,仅靠学习不能使得学习者达到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在他看来,只有“习得”,而不存在“学得”。换句话说,按照他的观点,仅靠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没有听与读的语言实践过程,人们无法达到运用语言的程度。因为按照他的观点,仅依靠“学”,是学不“得”的。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作为一个通用的概念,在国外的文献中,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可以置换的。关于“习得”与“学习”的区分,只是Krashen的一家之言。比如,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之父”美誉的Ellis,就曾明确地在关于语言习得的专著中提到,他使用的语言习得的概念等同于语言学习(learning)。

5至此,我希望说明的问题是:习得与学习的概念,对国外大多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来说,是不加以区分的,除非涉及到Krashen的理

4

论,才会特别讨论这个问题。因此,当我们看到国际上有关研究文章中提到“语言习得”这个用语时,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学习和掌握语言。而本文所指的语言习得正是指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二、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前面已提到语言包括主体语言或母语,以及客体语言或外语,方言对这两种语言的习得都有一定影响,现分析如下:

(一)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

诚然,语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常通过对方言的喜爱表现出来。乡音作为个人归属的最明显的标志,带有浓重感情色彩,标志某人是某一群体的成员。从文化历史的层面上看,方言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较为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财富,方言是保存这些历史文化财富的重要途径。人们往往通过方言来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反过来又通过体现本民族、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一些文艺作品来显示自己的方言的魅力,树立自己语言或方言的威信。

人自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必定是自己的方言,母语的习得从方言开始。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

5

件。

方言对于人们学习普通话大致有三大影响:

1、普通话辨音与发音能力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的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已在掌握方言母语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儿童时代所具有的语音感知能力、发音能力已经朝着方言的方向发挥了。他们成年后对方言母语的语音知觉就很敏感,对标准普通话的语音知觉就很不敏感,往往感知不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普通话辨音能力受到影响。成熟后的发音器官的活动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定势,有时即使感知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也难以改变方言母语发音的习惯性定势,普通话语音发出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2、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的普通话如果存在发音错误或缺陷,往往给人口齿不清、说话含混的感觉,影响语言表达和交际。普通话有而方言没有的词语和句型方言区人往往不熟悉,只能听懂却不能积极地表达出来,方言有而普通话没有的词语和句型又不便翻译,只好放弃不用,只能使用普通话和方言共有的词语和句型,以致词汇贫乏、句型单调,语言表达能力大受影响。以方言为内部语言的人往往缺乏普通话的语感,运用普通话交际时,还要经过一个内外部语言的转换过程。由于多了一道翻译的手续,他们理解和表达普通话的敏捷度必然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运用普通话交际时就没有运用方言交际那样流利自如,因而显得有些笨嘴拙舌。

3、心理上受到影响

6

方言区人对于方言母语有着难以割舍的认同心理,学习普通话时,心理上会发生碰撞,暂时不适应时,会对学习普通话产生抵触情绪,对普通话缺乏归附动机。另外,从语言学习心理角度来看,成年人已过了最佳语言学习年龄,学习标准普通话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由于这些潜在的心理障碍,使得很多人只满足于勉强应付低水平交际的地方普通话,不愿意努力学习标准的普通话。

(二)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影响

1、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

人们总是对陌生的事务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学习者初次接触一种语言,产生文化紧张心理是很正常的。而方言能够尽快帮助学生熟悉并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当地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对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是十分有益的。

2、缩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过程

文化具有排他性。一个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突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的人,其对新文化的适应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而方言能够帮助他们缩短这种文化适应的过程。

3、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源流、特定的地域范围和特定的使用人群。而方言能够使学习者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个最有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最终提高他们外语习得的速度和成效。

4、容易对标准外语的学习产生误导

7

方言可以缓解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缩短其适应过程,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但是,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弊”还是显然易见的,例如刚开始若是跟着方言学会了不标准的发音,那么以后很难改正。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便于各种文化的交流,不可否认,载承着一方水土风情的方言对这种文化的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利用及应对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或是为了利用好的影响,或是克服坏的影响,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习得语言,加强各际的文化交流。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利用或克服方言对学研习得的影响呢?我提出如下几点意见,以供学者或语言教学者参考:

(一)重视及加强普通话的学习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语言政策,推广普通话、讲好普通话是一个公民的责任。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普通话二方言+声调。其实不然,因为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等诸方面与普通话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区域的语言有着自身的特点,即或是同为北方方言,或在同一区域,也有各自的特征,这就是我国语言的特点。因此各方言区的人要讲好普通话,必须了解其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不同点,然后进行改正,这样才能讲好普通话。

(二)建立一种“方言+标准语”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

8

笔者认为,在促使学生选择学习外语的众多因素之中,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才是其学习的根本原因。可从目前我们对语言习得环境的综合利用上来看,重课上学习而轻语言实践习得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是对语言习得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或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强、只喜欢跟自己统一语种的人“扎堆”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良好有利的语言习得环境实际上仅限于课上环境,课外环境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惜。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研究课方言开发和利用,并努力建立一种“方言+标准语”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标准语仅是语言交流、沟通的工具,而真正促进更深入的文化交流的是方言,我们必须重视方言的文化交流作用。

四、结论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将世界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认为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其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注重依赖语境。 汉文化无疑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留学生在汉语习得或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必须熟悉他所处的文化语境才能顺利进行交际,否则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交际障碍。地方文化语境是来华留学生最先直接接触的具体语境,他们在华期间的一切生活和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所以,研究地方文化语境对汉语习得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言是地方文化语境的重要构成要素,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其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并加以“扬长避短”。如此,才能真正的加强跨文化的

9

交际,才不会出现那种仅会讲语言,但不懂文化的现象。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135页。

2、龚亚夫:《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几个概念》,《英语教师》,天舟文化出版社 20xx年第1期。

3、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外语教学》20xx年第3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张崇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世界汉语教学》19xx年第3期,四川大学出版社。

10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孔子人生的形象

【摘要】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儒家文化为何一直能获得这么多中国人的芳心,当然与儒家的文化在不同的时期焕发出不同的生命力有关,其中也不与孔子的诗意的人生形象息息相关。

【关键词】诗意 孔子 人生形象

在20xx年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孔子》吸引了许多中国人的眼球,历史上的孔子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可是在这部电影当中,周润发先生饰演的孔子形象十分具有神色。这部电影并没有从孔子的出生讲到死亡,而是讲到孔子已到“知天命之年”从政的那段时期。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孔子,他不仅是一个文弱书生,更多的是展现出追逐自己心中那份到“道”并愿付诸实践的勇敢者。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这个形象一直被人们所熟知,并且一直传承到现在。但是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一生艰辛、志不得意的诗人形象;是一个不断面临挫折而又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那么什么是诗意呢?

在《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一编第四章先秦文学《庄子》当中有这么一段话,说“《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起伏、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我想这句话不仅是对《庄子》语言的形象写照,更是庄子这个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的描绘。他给人一种飘逸,不可捉摸的,奇崛怪异的美。而《现代汉语》当中对“诗意”的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一种以美感的意境。我非

常喜欢这个解释。

从《史记.孔子世家》当中,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孔子的出生和生平事迹。孔子的出生也是非常特别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父亲叫叔梁纥,是鲁国的大将,相传他曾在鲁国著名的战役中,为了鲁国的军队能顺利进城,他一人扛下桥梁,真可算得是力能扛鼎。不仅如此,叔梁纥也长得非常高,也许孔子就是遗传到这方面的基因,所以他长得有”九尺六寸”。他的母亲叫颜征在,非常贤惠。其实,叔梁纥在娶颜氏之前就有一位正式妻子,所以当颜氏嫁进叔梁纥,他就注定要遭受被排挤的命运。叔梁纥可谓老来得子,所以《史记.孔子世家》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好像历史不一般的人物都有不一样的出生,特别是在体貌上的与平常人不一般之处,似乎孔子也不例外。孔子生来就“圩顶”(《史记.孔子世家》生而育上圩顶),

又因《史记.孔子世家》:“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 命运似乎总是不公的。可是苦难的命运对一些坚强、面临磨难、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人来说,他们会愈挫愈勇;反之,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往往会使他们一蹶不振。

似乎上天总喜欢开玩笑,有时突然制造一个事故,看看这人间的人类将怎样处理,似乎我们就像木偶戏中的木偶一样。年少的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面临父母双亡的苦难。(《史记.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纥死。”、“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可是面对这样的人生苦难,孔子依然遵循母志,潜心学习,并最终把父母合葬。(《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郰 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

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当怀着一颗热情而又充满自信的心去参加某宴会,却被别人赶了出来。(《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要絰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还未成年的孔子就这样不知碰了多少壁,可是他从来没有气馁,抱怨、以及谩骂。

孔子是一个非常学习的人。他常常是“学无常师”。他曾“适周问老子礼。”(《史记.孔子世家》:“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他自己也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只不过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就像学习,不好的就对他加以劝诫合改正,孔子还说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不耻下问”。我们不仅要向比自己身份低、懂的道理比我们多的人学习,所谓“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此言得之。孔子不仅向身边的人请教学习,而且还向天、向地学习,向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习,所谓“天地有大言,循序四时,得以生长。“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观。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单单只有在书本上能学到东西,其实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乃至于我们人类本身,哪一个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当一个人完全进入到学习当中去,他就会被自己所学的东西所吸引。孔子当年去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太师称之。”这是一种多么旷达的学习态度,竟然让学习的人令人废寝忘食,令人不食其物本味。

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四时而不惑,五十古来稀,六十而耳顺,七

十古来稀。”

三十岁,正是一位有志青年施展抱负和才华的绝好时期。对于一向认为“学而仕则优”的孔子来说,他当然也不例外,可是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里,孔子的政治抱负必然要遭受到重重打击,而且当时的鲁国的国内环境也不安定。“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公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公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可见当时的鲁国是多么混乱。

虽然鲁国很混乱,可是孔子依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说游说诸侯,希望得到各国重用。孔子极力主张“恢复周礼,行仁、义、礼、智、信”。景公问政的时候,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这个来维护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可是在那样礼崩乐坏的环境下,这种学说不被别人采用,所以最终遭到排挤。(《史记.孔子世家》:“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崇丧遂哀,既产厚葬,不可以为俗,﹍﹍

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鲁定公即位的时候,鲁国出现了“陪臣以执政”的局面,鲁国著名的“陪臣”阳虎囚禁了鲁国的“三桓”之一的桓子(《史记.孔子世家》:“桓子怒,因囚桓子。”)阳虎由此益轻季氏。

鲁定公十二年,即孔子五十二岁时,孔子开始出仕。《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孔子在中都治理了一年,百姓无不称焉。《史记.孔子世家》上说:“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于孔子的执

政能了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于是孔子又被升为鲁国的司空、大司寇,代理国相,行摄相事。在孔子任职期间,鲁国百姓虽然多加称赞,可却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鲁国的邻国齐国害怕鲁国的强大,危及自身的利益,于是齐国派出使者告于鲁国之会。在这次“夹谷会盟”当中,孔子的政治能力得以表现。孔子在会盟之前,他对鲁定公说:“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史记.孔子世家》在“夹谷会盟”开始后,孔子表现出的那种淡定和从容正是他作为内心自修的结果,最终这次“夹谷会盟”以鲁国的完全胜利而结束。

已经进入仕宦里面的孔子已经表现出他的独特的政治才能。在孔子的指导下,鲁国先后进行了著名的“堕三都“事件,以达到集中鲁君的权力,削弱“三桓”(叔孙氏、孟孙氏|季孙氏)的势力。历史总是这样,改革者势必会遭到反对派的顽强抵抗,孔子的这项行动当然也不例外。一方面他所堕的“三都”之一与齐国交界。如果堕毁,则为齐国敞开鲁国大门,那时将会使鲁国处于亡国之境;另一方面,虎视眈眈的齐国当然不能看到邻国的强大,于是齐国就使了一计,用财色、美色诱惑鲁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于是选齐国中好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马三十驷,遗鲁君。”鲁国的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于是孔子走。”孔子的政治主张最终以失败告终,于是便开始了他的长达十四年的漂泊在外的游离生涯。

我想当孔子离开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是多么无奈,他的内心痛苦也许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时,他便会退而求隐,可是那个时代是属于孔子的,他的那种执着精

神,追求“道”的人性光芒永放灿烂。

孔子开始经历十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涯,这一年孔子五十六岁。孔子先后经历了卫、宋、陈、楚等国。在这些国家中,孔子都极力推崇自己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可是由于许多原因,这些国家都不能实现孔子的主张,在这一路上孔子率领众多弟子推崇自己的思想,可是却遭遇到众多艰难险阻,孔子在匡地被阻止前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常暴匡人,匡人于是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当颜渊再次见到孔子的时候,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夫子在,我怎么敢先死去呢?”当孔子离开曹国到达宋国的时候,孔子正在一颗大树下习礼,可是司马桓魋想要追杀孔子,把那颗树砍去。于是孔子又逃离了。在郑国又一次孔子迷失了,子贡询问夫子的下落,郑人回答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累累若丧家之狗。”当时郑人就是这么评价孔子的,可见当时孔子是多么狼狈不堪。可是当子贡把这件事告诉孔子时,孔子欣然一笑。他说:“是啊!(《记.孔子世家》“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这就是孔子,他的内心就是这样淡然、笃定、从容,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是一种人生面临磨难而又笑对人生的旷达境界。就像于丹讲《论语》心得时所 讲:“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仁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去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内心安静、坦然。孔子来到陈、蔡之地围困绝粮七日,跟从他的弟子们都生病了,

可是孔子却慷慨激昂,讲诗诵经,弹琴歌唱。(《孔子家语.在厄》“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迁徙兵 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 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

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也有“孔子厄,作《春秋》。”这句话,可见在圣人面前,绝不因为眼前的一时一地之难而一蹶不振,而是正视困境,保持一颗“仁心”以一种诗意的境界对待。也正如司马迁所说:“大抵圣贤发愤之作。”经过十四年的颠沛流离生涯,孔子返回鲁国,可是这时已进入“古来稀”之年的孔子又开始经历人生三大不幸中的两大不幸。一是老年丧子。(《史记.孔子世家》“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二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弟子子路之死,结果因为这件事孔子生了一场大病。“孔子病”,可见孔子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弟子。我想当孔子闻得弟子,儿子先逝的消息,他肯定不是先嚎啕大哭,但是他的这种伤痛又有谁懂呢?

晚年的孔子是非常悲凉的,但是他又是幸福的。他用他所剩下的时光教书育人,编辑整理“儒家经典”他希望把自己的思想通过这些书籍流传于后世,这就是这位老者知道最后一直孜孜不倦对“道”的追求。想象一下当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门槛边,他俨然就像一位“道者”,好像怀着一颗仁人之心在思考着什么。

通观孔子的整个人生历程和主要思想,我认为孔子的人生形象就是诗意的。这种诗意来自于生命的张力,这种张力的本质就是精神,这种

精神给人一种美感。就像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认为:“美

在于生命,生命的本质是精神,精神体现在活力上,故美在活力,活

力也就是创造力。不管这个“生命”的内涵多么丰实,但落实到具体

的人生过程中,就是对人生艺术化的重视。(《文史哲》——“立人”

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史记.孔子世家》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2】《论语》 内蒙古出版社 2006

【3】《孔子家语》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4】《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美学 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6】《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2007

更多相关推荐: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正文

学科代码0101学号040101010072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xx级姓名XXX指导教师XXX教授完成时间20xx年4月5日独善其身...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分校保定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电大指导教师日期(以上各项目请学员按照样式自己填写)学生毕业设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学生姓名所在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探析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对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形象及其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范文)

附件四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一统一使用A4纸打印装订毕业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正文小标题为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学生应当将毕业论文制作成WORD电子文档要求提供电子稿二毕业论文形式要完整应当包括封面目录...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人偶戏是海南省临高县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它以其历史悠久和社会基础广泛,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它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临高的历史的地位和现实的影响上,广为群众喜爱,使得临高成为中国人偶戏艺术…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

甘肃省电大职业技术学院专科毕业论文论文名称浅谈方言与语言的关系姓名茹昕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联系电话浅谈方言与语言的关系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

杨雪--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中国文化中的语言文学摘要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各种表达符号语言也可以说是用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等方面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国家地区民族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征曾几何时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地广人稀民族繁...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及格式

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格式一毕业论文项目构成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学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的有关部分二对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论文中...

汉语言文学论文(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