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写作模式有范文

时间:2024.4.2

    记叙文结构的几种实用模式及其特点:

 1.时序顺进式

即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片断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其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

其模式如下:开头(引出故事)→故事主体(对人物或事物主体进行细致刻画)→结尾(议论点题)。

作文

鹅与猫的决斗(提要)

去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目睹了一场罕见的鹅与猫的决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至今使我难以忘怀。(开头:引出故事。“罕见”“惊心动魄”“难以忘怀”点出故事特点,吸引读者。)

那天一我刚放学回家,轻轻推开院门,只见一只母鹅警惕地瞪着一只野猫。刚出世不久的一群小鹅在母鹅的身后惊恐地围成一堆。地上散布着一些白色的鹅毛。显然,鹅猫决斗已经开始一会了。突然,母鹅伸长脖子,压低鹅头,紧贴地面,像离弦之箭一样冲了过去,将漫不经心地盯着小鹅的野猫狠狠地啄了一口,一撮灰色的猫毛被母鹅摔在地。野猫一个翻滚从地上跃起,翘起胡子,双目圆瞪……(描写具体决斗过程)。母鹅艰难地抵挡着野猫的攻击,笨拙的身体成了幼鹅的掩体。    (故事主体部分:描写鹅猫决斗的情景,突出母鹅舍身护幼的精神,为结尾的议论做准备。)

     我被母鹅这种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赶紧轰开了野猫。精疲力竭的母鹅趴在地上,用翅膀护住幼鹅。我来到母鹅身旁,轻轻地抚摸着它,安慰着它:一股暖流从我心中冉冉升起……(结尾:扣住母爱描写自己的感受或发表议论,深化文章主题。)

2.平列展开式

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基本模式是:

                                  材料 ①

开头(引出材料)  主体   结尾(抒情、议论)

                                 材料 ②

作文

看风筝(提要)

     星期天,我和爸爸去广场玩。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各种各样的风筝点缀在一望无垠的蓝天上,煞是美丽。(开头:引出材料,交待时间、季节、事由,突出美丽”)

     材料①:这边是一位快乐的老者在放“猪八戒吃西瓜”。……(具体描写)

     材料②:那边是两个小姑娘在放“蜻蜓戏水”。……(具体描写)(开头与材料①要有简单的语言过渡

     材料③:另一边是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一位机灵的小男孩在放“米老鼠”。他们好像遇到了一些麻烦,正在请教一位慈祥的老者。我忍不住走了过去……(具体描写) (开头与材料②要有简单的语言过渡

     (主体部分描写放风筝的几个片断。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材料变化)

   放风筝是一个看上去简单而有趣的游戏,然而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

(结尾: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议论,深化文章主题。)

也可以采用小标题法(或直接以一、二、三区分各材料)

孝敬父母在点点滴滴中

     春雨淅沥的清晨,我为爸爸撑起一方无雨的晴空;流星飞逝的夏夜,我为妈妈许下一个美好的心愿;秋虫呢喃的黄昏,我为妈妈送去一缕幽香;雪花纷飞的午后,我为爸爸寄去一件御寒的棉衣……

一窗外,春雨淅淅沥沥,窗内,我潸然泪下:刚过新年,爸爸却又要外出打工了。当爸爸拎着大包小包来向我道别时,我忙抹去了泪水,找来一把雨伞,“爸,我送你。”爸爸摇摇头,我急了:“外面下雨,淋湿了受凉了感冒了,谁照顾你啊?”爸爸无语。我撑起伞,拥着爸爸的肩,走入雨中。一路上,我尽量踮起脚,将伞向爸爸那边倾斜,我要为爸爸撑起一方无雨的晴空。雨水淋湿了我的左肩,可我的心里却是暖洋洋的。

二妈妈独自坐在院中,暗自垂泪。妈妈下岗了,怎能不伤心呢?我悄悄走过去,依偎在她身边,用纸巾轻轻擦拭渡过她脸庞的泪水。我知道,一切语言都是苍白,我能做的是陪她一起流泪。凝望星空,有流星划破夏夜的寂静,我在心中许下心愿:愿妈妈不再伤心,不再流泪!

三晚霞满天,秋虫呢喃,我扶着妈妈走在乡间小路上。忽然一阵凉风吹来,妈妈打了个寒颤。我忙脱下外套,披在妈妈身上。一股幽香飘来,循香望去,桂花!妈妈说:“好香啊!”我踮起脚,摘了一串,插在妈妈发间。那一刻,我蓦然发现,妈妈的秀发中竟有了根根白发,妈妈的眼角竟密布了鱼尾纹,妈妈的腰身已不再婀娜,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啊!我的心痛了,紧紧拥着妈妈:妈妈,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我要用一份孝心与你的后半生如影随形。

雪花纷飞,在外地找工的爸爸一定很凉了。我匆匆吃过午饭,翻找出一件厚厚的棉衣,冒着风雪,起了十几里的山路,为爸爸寄去了爱的温暖。我相信:有这份孝心相伴,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孝敬父母其实很简单,孝心就在点点滴滴中:孝心是一把雨伞,孝心是一个心愿,孝心是一串桂花,孝心是一件棉衣……

3.对比映照式

    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反衬式组合。其基本模式为:

                                 正面材料

开头(引出材料)→   主体   结尾(抒情、议论)

反面材料

说明:行文时一定要写出对比点,为议论、抒情做准备。至于先写正面材料还是先写反面材料则视作者的构思和材料特点而定。

作文

我的母亲(提要)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儿行千里母担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从俗语到古诗,歌颂这一伟大主题的名言名句多不胜数,而且脍炙人口。然而,我是女孩,母亲的女儿。我曾经憎恨我的母亲,坚决地否定母爱。(开头以对比的方式引出材料,吸引读者)

     那是20##年8月底,我考上了一所普通中学。母亲坚决反对我上高中……

     (描写我与母亲的冲突或父亲与母亲的冲突及我的心理活动

     快三年了,我很少搭理我的母亲,甚至很少回家。每当我从母亲的眼中读出痛苦与无奈时,我心中甚至生出一丝莫名的快意。

     然而我错了!大错特错!(以上两段过渡)  

     20##年5月15日,星期六,晚上11点15分。一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日子,一个让我终身愧疚的日子,一个让我谢天谢地的日子。因为从那一刻起,我读懂了我的母亲,终结了可能的终身遗憾。

     5月15日,学校难得地放了一天假,让我们回家和父母商量填报志愿的事。我把自己的想法和父亲说了,父亲没说什么。晚上是照例的看书。11点15分,我去客厅喝水,经过父母的房间,无意中听到了一段对话……(描写对话内容)

     (对比材料要写得震撼人心,方能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我如遭雷击一般立在饮水机旁。我的脑中一片空白。只觉得天旋地转,客厅里的家具像在空气中飘浮起来一样。忽然,“砰”的一声,我手中的水杯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我扶着饮水机,总算没有倒下。母亲从房间里冲出来抱住我,拼命地问我“怎么了”。“没事,妈妈——”我大叫一声,紧紧地抱住母亲,恨不得钻进母亲怀里。

      母爱,是伟大的。没错!

    (结尾:着力描写自己的感受,不可用太多的议论或抒情破坏文章的意境和情感氛围。若描写不到位,则可增加抒情或议论。)

4.穿插回放式

即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以某一物象为线索,将描写的内容通过插入、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操作的关键是选好串联的物象,并围绕一个中心截取生活中的材料。

其模式为:

   开头(交待物象,引出材料)→发展(引出材料)→高潮(引出材料……)→结尾抒情、议论)

作文

钢笔人生

     走进考场,我首先将一个精致的钢笔盒子放在座位的右上角。望着它,我思维的野马在记忆的原野上奔驰……

     以前,妈妈经常自豪地向亲朋好友炫耀,说我“抓周”的时候抓的就是钢笔。从此,父母对我的前程便充满了憧憬。“钢笔”便注定与我的一生结下渊缘。(交待物象及与的人生关系,是故事的开头)

     带着幸福的憧憬,父母亲高兴了好多年。从幼儿园到小学,我的成绩在智力正常的孩子中还算不错。我还会时不时地抓着钢笔做刻苦学习状,引得父母那带点虚荣的希冀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

     进入小(五),我开始恨钢笔了。因为像山一样的作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钢笔不再给我带来快乐。我的成绩随着小学毕业的临近而从优秀降到中等,再降到中下。感谢《九年义务教育法》让我顺利地进入初中。然而成绩却丝毫没有起色。为了我,父母的争吵愈来愈多、愈演愈烈:那种伤心明明是看着一位神童毁灭或天才堕落的伤心。我无暇顾及父母的伤心,因为我正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网络游戏可比钢笔有趣得多啦!

     初中三年,一眨眼就过去了。我虽然没有坏到哪里去,但自然也不是父母骄傲的“神童”。其间,我常常不自觉地用精彩的游戏镜头驱赶父母失望甚至痛苦的眼神。我知道父母每年在我生日的时候都会给我买一支精致的高级钢笔——它们正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父亲略显空荡的书架上。但我却不敢正眼看它们,甚至尽量不去父亲的书房。

     在父亲失落的目光中,我以“择校生”的身份走进了一所“全封闭管理”的学校。“全封闭管理”,这意味着我每五天半才能和我心爱的网络游戏幽会一次。果然,不到三天,我对游戏的渴望就像犯了毒瘾一样难以控制。更为恼人的是,班主任是个语文老师,要我们用钢笔书写,还说出了一大堆理由——虽然我一句也没记住。

     然而,改变我的也是一支钢笔。(注意这一段转折性过渡)

     那应该是开学后一个多月了。对陌生环境的新鲜慢慢散去,压抑在心底的顽劣就冒出来了。看班主任那憨厚的模样,应该不难骗倒他吧!我随便编了个理由去请假,他却随手就给我签了字。第二天.我按时回了校,却因为通宵熬夜实在打不起精神,以至语文课我都听得“摇头晃脑”。晚自修放学的时候,老师把我叫去了。我迅速制订了“低调”应对的策略。但老师的话却让我大吃一惊。“你昨晚去网吧了吧!”我哆嗦了一下。“你喜欢电脑,很好。我拜你为师,以后犯瘾了就去我家上。”他语气平和得让我感觉像是在布置一场阴谋。接着他掏出一个精美的盒子递给我。“这是我的拜师礼物,因为你是全班唯一还在用圆珠笔的人。”我的小聪明让我根本来不及反应,他就握住我的手——分明是狠狠地握了一下,一股热流迅速传遍了我的全身,等我抬起头,想说什么时,老师已经不见了。

     那一晚,我又没睡。但第二天却精神饱满!

     谁说毒瘾戒不掉呢?只是人们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而已。

    (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要写得跌宕起伏,尽量减少繁琐的叙述,突出感人的细节)

     三年过去了,我的学习成绩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玩游戏的水平。

     今天,我第一次使用老师送给我的钢笔,我要用这支笔换一张中山大学的通知书送给我的老师。明天,我还要用这支笔创造更多的财富送给社会。

     钢笔,果然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结尾要铿锵有力,寓意深刻,还要注意照应开头)

小结:记叙文的结构模式相对而言变化较多,运用时可以使用单一的某种模式,也可以将其中的两种或几种合并使用。但不管如何变化都会遵循如下规律:

   开头(引出材料) →主体(具体描写,用生动的细节突出某种特点) →结尾(适当抒情或议论点题)。必须注意的是:段与段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要有过渡,结尾要照应。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模式对快速构思和行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篇: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原文出处】镇江师专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97~100

【分 类 号】G31

【分 类 名】中学语文教学

【复印期号】199808

【作 者】徐晓华/孙林生

【正 文】

根据初中语文大纲的教学要求,记叙文写作是初中写作教学训练的主要文体。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实际水平,是衡量初中写作教学效率的主要依据之一。为了切实了解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发展水平,客观评价初中写作教学现状,笔者随机抽取城乡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学生各一百名,以《最难忘的一件事》为题,进行了记叙文测试和有关问卷调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答卷,对两类被试用同一标准评定,结果统计列表如下:

表一:中小学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写作兴趣

项目 很感兴趣 较感兴趣 一般 怕写 讨厌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8% 20% 60% 10% 2%

n=100

初三年级 5% 21% 65% 9% /

n=100

比例差异检验 P>0.05差异不显著

题材来源

项目 亲身经历 想象虚构的事 在作品作文上 兼而 真情实感 看到的事 有之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51% 42% 5% 2%

n=100

初三年级 49% 35% 11% 5%

n=100

比例差异检验 p>0.05差异不显著

作文修改

项目 全文写好 边写边改 很少修改 从不修改

后再修改(A) (B) (C) (D)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54% 19% 26% 1%

n=100

初三年级 25% 23% 50% 3% n=100

比例差异检验 p<0.01 p>0.05 p<0.01 p>0.05 差异极显著 差异不显著 差异极显著 差异不显著 z=4.14 z=3.42

表二:中小学生作文测评分项比较 表二(1)

题材 审题

项目 真实 真实但 不真实 准确 不够 很不

典型 不典型 准确 准确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14% 45% 41% 46% 34% 20%

n=100

n=100

初中三年级 19% 46% 35% 48% 31% 21%

比例差异检验 p>0.05 p>0.05

差异不显著 差异不显著

立意 结构

项目 准确中 不够准确 很不 无中心 详略 不够 很不 心突出 中心突出 准确 多中心 得当 得当 得当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27% 42% 11% 20% 40% 33% 27% n=100

n=100

初中三年级 38% 31% 9% 20% 42% 33% 25% 比例差异检验 p>0.05 p>0.05 差异不显著 差异不显著 结构

项目 首尾及其 作文长度人均字数 呼应相似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46% 662 n=100

n=100

初中三年级 47% 814 比例差异检验 p>0.05 p<0.01 差异不显著 差异极显著

表二(2)

书面言语表达形态

项目 写作型 写作与 写话型 改写型 抄录型

写话结合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 14% 83% 3% /

n=100

初三年级 18% 2% 80% / /

n=100

比例差异检验 z=4.5 z=3.2

p<0.01 p>0.05

差异极显著 差异不显著

书面言语表达基本功

项目 生动 通顺 不够 啰嗦 词汇贫乏语言

通顺 平淡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16% 86% 14% 44% 46%

n=100

初三年级 16% 88% 12% 36% 38%

m=100

比例差异检验 p>0.05差异不显著

表达方式 错别字

项目 全文 略有 叙述结 适当抒 2个 3至 5至 7至 9至

叙述 描写 合描写 情议论 以内 4个 6个 8个 10个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 26% 55% 19% 14% 16% 16% 13% 2% 5%

n=100

初三年级 27% 46% 27% 17% 12% 10% 10% 2% /

n=100

比例差异检验 p>0.05差异不显著 p>0.05差异不显著

测查发现:在分项评定中,初中生在文章篇幅上明显长于小学六年级学生,选材也有所不同,而写作兴趣、审题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皆无显著差异。初中生两极分化极其严重,10%的初中生写作水平提高迅速,远远超过小学六年级学生;但至少也有10%的初中生,其写作水平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仍属下等。测查表明:初中生在三年的语文学习中,写作水平普遍发展得较为缓慢。也许有人会说:测试命题常见,缺少难度,初中生难以发挥自己的水平,却难不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笔者认为:该命题确实难度不大,但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和尽情发挥余地,完全可以写出高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层次、初中生应有水平的文章。然而,事实却不容乐观。三年的初中写作教学,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为何普遍提高不快?实施素质教育如何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笔者测试调查的目的是透视现状,针对流弊,寻求对策。

一、现状透视

如果说,初中生作文不如小学生,那不符合事实,也有违情理;如果说,初中作文教学不如小学,那不够公允,更无比较意义。本次测查的用意不在比较初中生与小学生

的记叙文水平高下,也不在评说初中与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劣,而是为了呈现一个事实:初中生的记叙文水平普遍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现状甚忧,问题严峻。透视初中生写作水平现状,笔者以为存在着下列主要问题:

一是写作兴趣不浓,纯属应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初中生在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中,写作兴趣普遍没有提高,74%的学生仍停留于小学六年级的淡薄或怕写程度。作文修改从现象上看,是写作习惯、技巧问题,而实质是态度问题。初中生作文写好很少修改或从不修改的达53%,再加上边写边改草率成文的竟达76%,远不如小学六年级学生重视作文修改。这足以表明,绝大多数初中生对作文抱任务观点,处于应付状态。如此态度,是导致初中生作文水平普遍提高缓慢的主观原因。

二是作文题材失真平淡,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笔者命题测试时要求写真人真事,写出真情实感,因为“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按理说,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感受深切、扣人心弦的事情,都有过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都经历过童年的欢乐或成长中的坎坷??,而这些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经历和感受都能成为该命题极好的题材。我们本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绚丽多彩的生活和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清新的气息和真情的流露。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在作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是那样的平淡、失真,难以看到个性的光芒。大多数学生所叙之事或胡编乱造、离奇虚假;或拾人牙慧、陈旧乏味;或套用范文,似曾相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做人无心体验生活,为文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

三是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语言大多苍白贫乏。心理研究表明: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存在四种不同水平的言语表达形态,即抄录型、改写型、写话型和写作型。写话型近似口语在对话时原始录音的直译,特点是语言简略和重复。写作型的特点是经自己思考和内部言语充分加工后而成,合乎语法逻辑要求。本次测查表明:小学六年级仅有14%的学生尚处于由写话型向写作型过渡之中,而初三有18%的学生已过渡到以写作型为主的言语表达形态。这部分初中生言语表达较为准确、丰富、成熟。但80%的初中生的言语表达仍以写话型为主,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水平相差不大。其中语言啰嗦者达36%;词汇贫乏、用语平淡者达38%。由此可见,初中生的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象上看,一是部分学生语库贫瘠,尤其是形容词、动词,往往同一个词在文中出现多次;二是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用概括叙述代替具体描写的现象,如该测查作文中全文叙述或少有描写且大多是缺乏个性的对话者竟达73%。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逐渐占主导地位,概括能力增强,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对事情的细节、现象感兴趣,而开始注意事情的特点、意义,因而语言的概括性增强,也不屑于写一般的细枝末节,但由于缺乏具体描写和细致刻画的技能和一定的语言积累,追求新颖典型的描写和高雅语言又不得,眼高手低,语言愈加显得笼统、空泛了。 四是审题立意能力不强,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本次测查命题学生虽然十分熟悉,但仍有52%的初中生审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审题不准确、不能突出重点“最难忘”的占28%;题意范围、特点不明,导致文题不符,把“一件事”写成数件事,把记事为主写成写人为主甚至写景为主的占21%。立意是初中生作文的难点,问题更为严重:有的题旨不明,只是记叙出事情的始末;有的题旨难显,材料不能充分表现主旨;有的题旨杂乱,多中心实为无中心;有的题旨浅陋,使文章失去应有价值。学生反映在审题立意上的弊病不仅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写作技能,更是缘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

二、教学对策

就中小学而言,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初中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之小学更为深重。初中记叙文教学普遍存在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做法,如要求学生背几篇不同

类型的范文,教给学生写作记叙文常用的几个套路等,教法简单僵化,教学模式陈旧。久而久之,就使初中生写作记叙文虽有一两招花拳绣腿,而终究没有练就扎实的功底。初中记叙文教学要改变两极分化,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达到甚至超过《大纲》的要求,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要针对初中生的写作现状,加大初中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力度,强化以往教学上的薄弱环节,精心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新路子。笔者认为,除了注意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着力培养写作兴趣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对策,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初中生的思想是最活跃的,他们充满着告别少年的喜悦与步入青年的困惑;他们有花季的情愫,也有青春的伤怀;他们富于向往和追求,生活最富有少男少女的青春色彩。初中生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纷繁复杂而又色彩斑斓。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写作的记叙文却难以看出个性的光芒,竟然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千人一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不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他们不善于感悟、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懂得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美,时时有美。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只要善于捕捉,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情趣。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发现、感悟美的方法和技能,既可结合阅读教学,通过分析范文,借鉴他人经验;也可通过交流讨论,使之在畅谈各自的发现与感受中得到感染、启迪。为了让学生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写作个性,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自由灵活的写作方法,摈弃形式主义,因为写作是心灵韵律的自然流露,表现形式当然也应该是自由随意的,就像与熟人谈心一样,可以无拘无束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应尽量让学生少写命题作文,因为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经历,即使面对同一经历,各人也有各人的不同感受,把题目定死了,很难让学生自由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教师只须对习作要求规定几个大致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去写,想写成记叙文就写成记叙文,想写成日记就写成日记,想写成随笔就写成随笔,而且字数也不要作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用自由的形式表达自由的内容,学生写起来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特征,写出个性。总之,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之养成体察生活美的良好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大力提倡自由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鲜明的写作个性。

二、发挥范文的示范功能,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习写作。习字有字贴,练武有套路,初中生写作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是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范文学习写作,是使复杂的思维对象条理化、抽象的写作思维过程具体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有人说范文对于写作来说是“实物教授”。但问题是如何使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与借鉴,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而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而不是死搬硬套、作茧自缚。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偷其气就是模仿中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范文的示范功能,就是要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范文比较,从中找出差距,总结得失,作前指导要用好范文,作后讲评也要用好范文。作前要使学生明确写作要求,打开思路;作后要使学生对照范文,找出自己的不足,为进一步修改提供方向。我们反对机械模仿,但从范文开启思路触类旁通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往往在作前指导阅读范文时并不在意,但等到作后用范文去讲解,就会使他们从对照中明白差距,找到修改的路子。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习作要求选好范文,把力气花在发挥范文的示范功能上,要允许并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自选范文加以创造性的模仿。这样做,既沟通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又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探索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新路子。首先要教育学生懂得“文不厌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文不厌改”既是古今文章家的经验之谈,又是古今写作的优良传统。因为任何人对人情物理都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得那么清楚、深刻、周到;遣词行文也不可能不出疵病。正如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所说:“文章最难落笔便佳。”他认为,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全藉改窜”。其次要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使之善识瑕疵。那么,如何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从文章学的理论讲,无非是“旨意”、“格局”、“辞句”三个方面。文以“旨意”为主,在修改作文时,应先从“旨意”的修正入手。就记叙文而言,要先看记叙的内容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内容要去掉不实之辞,题旨要看有无价值,内容能否体现题旨。“格局”是结构谋篇,修改应注意结构是否完整、匀称。应注意记叙的疏密、详略、断续和曲折等方面的技巧运用。文学是语言艺术,作文功底全靠语言表达。修改“辞句”就是修改作文的语言。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引皇甫汸的话说:“语欲妥贴,故字必推敲。盖一字之瑕,足以为玷;片语之类,并弃其余。”由于只言片语不当而使文章受到损害,这是常见的事。第三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要讲究有格有序。笔者认为,从先易后难的教学原理和写作能力培养规律而论,训练的序列应为这样三个台阶:一改语言表达,二改结构技巧,三改谋篇立意。这就是说,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有三个逐步提高的境界:第一境界是要让学生通过自改,达到文通字顺,进而语言活泼生动;第二境界是要求达到结构完整,文气曲折贯通;第三境界是求得题旨鲜明,独特新颖有个性。这一训练序列在三年的初中作文教学中,要从实际、实效出发,分阶段实施;也可搞几个循环。笔者认为,系统地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初中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一条新思路。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我们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们的好班长》等文题。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更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呻吟;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这时,学生刚打完草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

的检查。2.指导小组修改。指导学生及时自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俗语说“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指导集体修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批改偏向问题也是十分严重、发人深思的。首先突出表现在“重大轻小”上。在调查时我们发现,85%以上的学校提出对大作文要精批细改,对小作文则可以简化,一般只是改改错字病句,不须眉批,也不须尾批。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错误做法。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在形式上可以有大小区别,但在实际教学时绝不能有轻重之分,应该要一视同仁,无论是备课、讲评,还是批改都须亦然。至于作文批改,袁微子说,应当重在思路的指点,内容的选择,要重批不重改,逐步训练由学生自己改,改要着眼于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品质的特点提出精批细改的,是很有必要的。但这里的“精批”,不应是“精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致,有重点;“细致”,不但不要大删大改,而且还要尽量少改、小改,努力改在要点上,一般情况,教师可用不同的修改符号标出来,留给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改,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其次是圈点偏向优美词句。有些教师把好文章狭隘地理解为美丽的词句,而对美丽词句的看法,又脱离了切合实际,讲究实效这一标准。有些语句明明不符合事实,明明属无病呻吟,胡套乱制,与前后文内容连接不上,与表现中心毫无关系,反而也被加上圈点了。不但不该如此,就算是反映了实际的美丽词句,也不能孤立地圈点。若我们这样去圈点学生的习作,就在暗示学生读书时只注重美丽的词句,作文时只用心于词句的修饰。此外,下批语时也要摆正优美词句的位置,例如笔者就曾于一学生作文后见过这样的评语:描写校园景色的词语不够美丽、生动,此分明表示不顾学生的思想与情绪,硬要他写出校园的美丽,长而久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素质,有害无益。

四、讲评偏“简”

据我们的调查来看,作后讲评基本超脱不了“总述写作情况——分述优缺点——评点一两篇学生习作”的路子。且评完即完,不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有的不能突出每次训练的重点和要点,满天撒网;有的草草了事,走过场;更有甚者,小作无讲评。 我们对“作后讲评”这一环节的教学应高度重视起来,努力摆正它的位置,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具体操作时做到如下三点:

1.坚持“多表扬,少批评,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兼顾优、差两极,鼓舞士气,培养学生热爱作文的感情。

2.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讲和评的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有大进,无疑则不进。要鼓励学生围绕本次的作文要求,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修改的各个环节中,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争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认识水平和自我评价作文的能力。

3.要有“反馈矫正”,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每一次作文,都可能只有少数学生甚至是个别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而多数学生则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绝不能评完即完,这样,会造成学生“欠帐”过多,以至完全丧失学习信心。应该要求学生写一次当一次,不吃夹生饭,保证大面积丰收。所以,必

须要有“反馈矫正”这个环节,即针对学生在习作中普遍存在或个别表现出来的问题,设计一定的矫正练习,为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的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现今,许多有识之士达成共识:作文教学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整体建设。广大的同行朋友们,我们肩负的使命神圣而艰巨。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教文”的思想,通过借鉴传统方法,吸收新鲜经验,来真正掌握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和正确的教学方法,将其推上一个科学的轨道。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对策 解决作文教学观念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树立起大作文教育观。这里说的大作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的封闭的作文教育观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是:写作目标由“应试”转向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写作内容呈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源泉;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人”为本位。关于这个问题叶老早有论述。他曾指出,写作目的应由“应试”为目标转为以“应需”为首务,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应该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他认为写作教学要以“立诚”为本。就是说要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写作源泉,让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叶老还倡导要把作文与“作人”统一起来。写作教学是以整个人类文化背景为载体的,对学生而言,作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写作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素质。以往的作文教学,急功近利现象较为普遍,只注重短期效益,其实这种短视的教学思想,必须彻底加以扭转。我们必须在大作文教育观的指导下,以培养四化需要的人才为终极目标,注重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和实用性,创设与作文教学相关的文化氛围,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作文与“作人”的统一。

现状 教学方法落后,训练形式单一,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多少年来,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作文教学的程序无非是作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一贯制,从无例外。作文题目老套的为数也不少。有的作文题目学生从小学做到高中,从爷爷辈练到孙子辈,只字未改,“涛声依旧”。教师关在校园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说明、议论,周而复始地练,其结果收效甚微,学生越练越没劲,越练越厌恶写作文。据抽样调查,小学、 初中、 高中怕写作文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5%、65%、85%。可见改革作文教学方法,变换作文训练形式,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

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前提条件和无形动力。而学生学习兴趣不是自身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老师一点一滴的加以培养。而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的兴趣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弱化呢?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训练无序,缺乏计划性。多数学校的作文教学跟着升学考试指挥棒转,考什么是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没有一定的序列。有的老师进课堂之前,作文题目还未拟好。有首打油诗这样写道:铃声一响,走进课堂,写何题目,待我来想。第二,训练无重点,指导不到位。教师的作前指导讲究面面俱到,从审题、立意到选材、构思,什么都讲,什么都没有讲清楚,结果哪一面都没有到位。第三,教学环节轻重不适,重改重讲,轻导轻练,缺乏科学性。教师最重视的是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总批眉批力求详尽贴切,其实如此辛辛苦苦,除了应付上级检查之外,其他无任何作用。

对策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最近听了一堂广告课颇受启发。课前,教师先布置学生搜集广告词,充分做好准备。上课开始,教师先让学生说广告,以后组织评广告,最后写广告。这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情绪激昂,一个个都十分投入,收获颇大。课后同学们都说这节作文课棒极了,很带劲。可见把课上活了,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被激活。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融作文教学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激发热情、生发灵感、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其次,要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学有所得,练有所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另外,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格局,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吸取写作源泉,实现作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突破。 三

现状 作文教学过程不完整,作文评改方法失当,教师岸上教游泳,学生不得要领,作文久练无长进。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般有“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讲赏析”等五个环节组成,而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只简化成“指导——习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这三个环节,也没有完全落实好,仍存在不少问题。作前指导,教师笼统讲讲写作技巧,再提几条要求便完事。写作是学生的事,教师便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将学生推下水,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教师在岸上袖手旁观。批改时,只要作文中主题正确都给及格分,高分严格控制。评语是无关痛痒的几句话,哪篇文章都通用。难怪学生拿到作文本看一下分数便放置一旁。 分析 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教育因素的方方面面。分析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对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发挥不到位。作前指导与作后批改都由老师大包大揽,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写作过程中的放手,实际是一种放任自流。因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这两个方面应该协调运行。二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文化水平等存在一个磨合的过程。教师几十年辛辛苦苦忙“应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一下子要转轨,搞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第三,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估往往不科学。教师未能根据训练重点,有侧重地给予评点打分,未能结合学生原有的写作基础给予评改打分,未能给有特色的作文打高分,难怪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痛。

对策 作文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教学过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不认识这一点,作文教学就不可能打破陈规定格,就不可能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事物、体验生活、提炼主题、精选材料、巧妙构思,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启示。即使评改作文,也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可以组织学生自己修改、相互修改、集体修改等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是作文教学走出低谷的有效措施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文。”长期以来,教师下水文不愿写,因而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上的缺陷以至写作中的难点、关键等均不甚了了,所以指导起来就抓不住要点,点不透机关,无法打通关节。这是作文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现在有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写下水文。通过下水文的写作,让教师身临其境地去体味作文写作中的酸甜苦辣,并从中寻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足发展的症结和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后扬长补短,改进教法,富有针对性地去指导、点拨和训练,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导写作,教师在游泳中教学生游泳,这是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又一有效措施。

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相信经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作文教学一定会冲破迷雾,迎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

带领学生越过作文的四道关

【原文出处】小学语文教师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199811

【原刊页号】33~37

【分 类 号】G39

【分 类 名】小学各科教学

【复印期号】199901

【作 者】秦锡纯

【作者简介】秦锡纯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正 文】

人们攀登那些险峻的山峰时,必须越过一道又一道的险关,才能到达顶峰。 小学生学习作文也像登山一样,必须越过几道难关,才会形成独立写作能力。 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小学作文训练序列”实验,我逐渐地发现小学生作文必须越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条有理、立意明确”这四道关。要取得作文教学的理想效果,教师就应当下功夫研究这四道关的内涵,探索带领学生越过这四道关的办法。

一、语句通顺关

低年级的作文主要是看图写话,内容是现成的,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说出图意;但是,很多学生却不能将说出来的内容比较全面、流畅地写下来。原因何在?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用词造句能力未过关。所以,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一道关是“语句通顺”关,低年级的作文训练必须以带领学生越过这一关为重点。

用词造句的基本要求是用词准确,结构完整,合乎语法。为了达到这个基本要求,应当分两步训练写话。第一步,训练学生会写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简单句子。这步训练应当在一年级上学期完成。第二步,训练学生写含有修饰或限制成分的比较复杂的句子。这步训练应当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至二年级上学期基本完成。

低年级学生写话,经常出现的毛病主要有3种。(1)缺少主语、谓语或宾语。例如:“放学了,回家了。”(2)词语搭配不当。例如:“啄木鸟在树干上啄开几只虫子。”

(3)意思重复。例如:“春天来了,老师带领我们同学们到山上植树。”要使学生改正这些毛病,必须在作文课上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随时纠正语病;在作文批改中着重修改病句,并通过专门评改病句的讲评课训练学生发现和修改自己作文中的病句。如果能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写出来的语句就会渐趋通顺。

二、内容具体关

升入三年级以后,学生开始练习写片断作文,记叙动物、植物或物品的样子,记叙集体活动场面,记叙人物的外貌和动作等。这些作文大都是先看后写,带有“课堂素描”的性质。要写好这些作文,学生必须善于观察事物,发现它们的主要特点。但是,刚从低年级上来的学生大都不具备这种能力,对要写的事物常常是“看而不细”,“识而不准”;写出来的作文一般只有百八十个字,对事物只有笼统的记叙,而缺乏具体的描写或叙述。显然,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二道关是“内容具体”关,中年级的作文训练应当以带领学生越过这一关为重点。

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应当运用多种媒体,如实物、图画、投影、录像、录音等,展示要记叙的事物或场面,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抓住重点,发现特点。然后,训练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口头描述它们,个人自说,同桌互说,大家评议,教师总结。最后,再指点写作顺序和记叙重点,让学生动笔作文。

在作文批改中,应当把内容是否具体作为评价作文质量的主要依据。对那些内容丰富的作文,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对那些内容欠具体的文章,则要用眉批和总批指出缺少哪些内容,说明如何补充。在批改之后,要采用好作文与差作文对比的方式讲评作文。启发学生认识好作文中哪些内容写得具体,差作文中哪些内容写得不具体,讨论如何写

具体。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修改各自的作文,着重补充内容。这样的训练次数多了,学生就能逐渐学会具体地记叙事物,他们就越过了“内容具体”这一关。

三、有条有理关

在低、中年级,由于记叙的事物比较简单,学生写话或作文的记叙顺序大都是合理的。进入高年级以后,由于记叙的事物比较复杂,作文篇幅增多,便常常会出现层次不清、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例如,记叙动物或植物时一会儿写这部分,一会儿又写另一部分,显得杂乱无章;记叙事件时会出现前后情节衔接不上,因果交待不清等现象。这类问题不解决,学生的作文很难更上一层楼。所以,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三道关是“有条有理”关,高年级成篇作文训练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

在作前指导中,当学生明确了“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与本次作文类型相同的课文,想一想这些课文的写作顺序,从中明确本次作文“怎么写”。然后,具体地指导学生编拟作文提纲。头几次,提纲可以写得简单些,只写各段的大意;以后,要训练学生写出各段内部的几层意思,每层意思的几个要点等。提纲编得详细,表明作者想得清楚,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有条有理的。初学编拟提纲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投影仪或大纸出示某几名学生的比较规范的作文提纲,启发全班学生评议、借鉴。还可以出示内容不细或条理不清的提纲,指导全班学生评议、修改。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应当注意发现文章中条理欠清的句段,能够调整的予以调整,并用眉批加以说明;如果难以理顺,要用总批指出,或实行面批。

在一次作文中,如果多数作文条理欠清,应该采用修改例文的方式上讲评课,训练学生修改不通的节段。师生共同评改例文之后,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自己的作文和老师的评语,发现和修改条理欠清的节段。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渐渐地变得有条有理。

四、立意明确关

高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训练题的要求写出成篇的文章。无论是划范围自由拟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学生都需要准确理解题意,独立确定中心思想,进而依据中心思想合理地选材布局。材料选择得恰当与不恰当,结构安排得合理与不合理,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因此,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第四道关是“立意明确”关,指导学生越过这一关是成篇作文训练的又一个重点。

在作前指导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和审度训练题,不但思索它要求“写什么”,“怎么写”,而且思索“为什么写”,使他们如叶圣陶先生指示的那样“见题而知的,审题而立意”。例如对“记叙暑假生活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道题,应当启发学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训练题要求我们写什么?(2)暑假生活中哪些事情是有意义的?(3)我们为什么要记叙暑假生活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地答出这几个问题,那么,他们的脑海中就会形成“让老师和同学们知道我在暑假中有什么收获”这个中心思想,就会选择旅游、参观、游泳、下棋、看课外书等有意义的内容作文,就有可能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

在审清题意后,学生会笼统地感知本次作文要记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图。但是,这种意图往往是不具体的。例如对“记叙暑假生活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个题目,学生经过审题后会知道作文应当“反映暑假生活中的收获”,但对自己要写的“参观”、“旅游”或“游泳”、“下棋”这些具体事情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则不一定会十分清楚。因此,在审题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口述几种作文题材,说出各自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或说得不清楚,那就要启发其他学生说出来或说清楚。

在每次作文中,都会有一些文章中心不明或无中心。因此,要采用“对比式”或“修改式”上讲评课,着重指导学生分析例文有无中心,中心恰当与否,训练他们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来修改别人的和自己的文章。这样,学生就能逐渐越过“确定中心”这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小学生作文言之有物的有效途径。

为什么生活作文教学能帮助学生有话可写?“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因此,“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袁微子先生就曾强调: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指的是文章的形式,当然讲形式总是要联系内容的,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中,形式总是服从于内容的需要。所以,学生作文首先要有话可说,要有具体的内容。具体内容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产生作文的需要。可见,认识能力是表达能力的基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认识能力的高低,而生活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指导学生认识生活,通过作前指导,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等活动,接触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在扩展视野的同时提高认识,这样,有了生活材料的积累,学生写起作文来就有话可说,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言之有物”了。

2.生活作文训练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使之“言之有情”

由于生活作文训练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日常生活的人、事来写,让他们把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的事情表达出来,这就从小培养了学生写作扎根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学生在积累生活材料的过程,容易产生表达的“自我需要”,加上教师有意识的鼓励,他们的作文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浓厚起来。

从测试结果分析中,我们认识到学生作文的最大兴趣就是拥有材料。而生活作文训练的优越之处也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材,生活就是素材源,学生拥有了材料,就很容易产生表达的需要。这样,儿童“好表现”的特点,在生活作文训练中得以充分发挥,容易形成一种具有内动力的主动表达因素。这种因素一旦活跃起来,情感机制也就应运而生,笔端也就流露出真情实感。

生活作文训练注重的是提高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作文兴趣的培养。学生掌握了获取材料的能力,认识事物的积极性也就高起来。踊跃参加各种活动,因此有所感触,产生抒情欲望,积极主动地练起笔来,这样,势必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3.生活作文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作文方法,做到“言之有序”

在整个作文过程中,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我们从测试的参数结果中证明了这一观点。在生活作文教学中,实验教师不用范文引路,让学生放手作文,重在指导观察和思维训练,突破了把学生思路框入老师或少数学生作文的思路的局限。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生活的欲望,整个作文教学过程遵循写作学的“三级飞跃”规律。通过教师前段指导,重点放在激发兴趣,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积累和心理萌动,产生动机,完成作文感和飞跃的过程;然后进入中段指导,重点指导作文的技术操作,即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技巧,促成学生进行心理孕育,实行内孕飞跃;最后,教师进行后段指导,重点放在点拨学生,引导学生心理物化,思维表达成文字,并进行恰当修改,得到心理满足,完成作文的外化飞跃过程。

【原刊页号】77-78

【分 类 号】G31

【分 类 名】中学语文教学

【复印期号】199609

【作 者】赵一鹤

【作者简介】赵一鹤 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正 文】

提要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教师应该在作文的命题、辅导、评改、讲评等各个环节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以期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 培养兴趣 命题 辅导 评改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应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任务。从当代国外作文教学的状况看,有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着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能力。[1]在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为文指出,中学作文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不少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自觉贯彻这一原则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兴趣总是带有肯定性的“功利主义”的情感去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对象。一般学生对未来的需要总是朦胧的,他们对需要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考试的成绩上,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不光是考试获好的成绩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其次,兴趣的产生除个体需要外,还需要一个条件,即人的探究心理——好奇心,人人都有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表现的又特别突出,教师要利用这种好奇心,以新异的刺激引起学生定向探究活动,尽力扩大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以新颖、生动的命题,扩散型的诱导等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诱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其三,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实践的成败对人的兴趣的形成、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心理学讲,当人们多次地重复做某件事情后,便会在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产生一个相当稳定的兴奋点,以后只要主体再做此类事或仅仅想到这类事,甚至与它有关的事物就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感。特别是成功的实践会使人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愉悦,对持久深刻的兴趣形成有重要作用。

作文兴趣的培养在实践上是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的。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下面就作文教学的几个环节分析有关能力与兴趣的培养。

命题。是作文教学首要一环,题目命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无兴趣写,能不能写好。它是一次作文成败关键所在。学生写作的欲望直接导源于教师的命题,命题的能力是一位教师作文教学水平的反映,在这点上应该是慎之又慎的。早在50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的前辈们就提出了作文命题的原则应该使学生能写,会写。[2]所谓能写,就是适应学生的生活范围,使他们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所谓会写,就是指适合学生的写作能力,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使题目来源于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原则,至今看来仍不失它的现实意义。要把作文题目命得让学生“爱写”,除了在命题形式,方式,语言上作一些探讨外,根本还在于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感情,他们关心的热点,90年代的学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感染,又受到多种视听媒体的影响,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这一切都远非既往年代的学生所能比拟。作文命题应该有利于学生直抒其对生活的感受,这就会诱发他们的兴趣。

辅导。辅导学生作文,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而又是往往被忽视的一环。辅导从广

义上讲,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作观察采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的练习都是一种辅导,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狭义的辅导指作文命题以后的辅导。命题后的辅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审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实质上是培养学生掌握恰当的思维方法,具体要求学生通过审题理解题目提供的关于作文内部的质的规定性。审题使学生搞清命题对文章传达对象的规定,即取材范围,文体,立意要求,结构及表达方式要求等。总的使学生对命题的意图,要求有清晰的了解。命题后辅导的作用在于:一是帮助学生梳理记忆材料。学生作文不同于一般的成人写文章,更不同于创作。它不是产生在有了感受而发的,不是在预先积累了很多材料后自己命题而作的,而是一种外来的,出于外在要求而写的。他们原来的记忆储存是潜在的,零散的,这就要通过辅导激活记忆,诱发联想、想象,开拓思路,才会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其二,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立意。现代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其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尚在形成阶段,加之社会的、学校的影响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拘束了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辅导中如能有效诱导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其三,通过辅导激发他们的作文灵感,学生一般不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的,需要启发诱导,才会产生作文的欲望,命题后导之以情,创设诱人的情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样才会使学生有兴趣进行作文。其四,通过命题后的辅导,给学生提出一些恰切的要求,如内容上,表达、文面、时限等要求。这样既保证了作文的目的性,也为下一步作文评改作了准备。

评改。作文评改问题上如何才能确有实效而又不致教师大量花费精力。这一直是影响作文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问题。虽然教学大纲中也讲到“评改要采用多种形式,讲求实效”,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却有许多困难。这些困难首先来自习惯认识,习惯上大家认为精批细改是作文批改唯一有效途径;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以批改见红的繁简作为检查教学认真与否的依据;学生家长,特别是城市里的学生家长常以作文见红的多少评价教师的工作。所以在我们对百名语文教师的调查中,全部都是坚持了精批细改的。在同一些教师座谈中,不少教师也反映这样作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改一次作文耗费几十个小时,反到影响了整个教学工作,也影响了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但又苦于无奈也只得这么去做。看来如何改革作文评改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关键。也绝非语文教师自身可以解决的。

作文批改的重要性除了它是写作前指导的反馈和继续;是写后评讲的依据和基础,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的直接交流。往往多有这种情况,一次作文的批语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此后作文的兴趣的建立。恰当的,特别是贯注情感的鼓励性评语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作文批改是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必须十分慎重,虽然这是件耗时费心令人感到厌烦的事。鉴于此,教师首先要克服厌烦情绪,要从责任感出发,投入爱心,适时调节情绪,随时对每篇作文都有一个新鲜感。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教育学家爱默生讲“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千万不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文批改上,笔者主张应该是重批轻改的,把精力放在批,特别是眉批上面不放在改上。过多的改,所谓满篇见红的做法从实践中看,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是你做得越细他越不重视,结果是劳而少功。这样倒不如作好眉批,把改的工作让给学生。 讲评从作文教学过程讲是一次作文的总结,是面对全班学生总的一次作文批评。方式上多用总结式讲评,总的指出这次作文的成绩和存在问题;重点讲评式,挑选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分析;学生互评,讨论总结等,笔者以为无论形式如何都应该有利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作文教学,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仅靠作文教学自身可以完成,有必要呼吁各科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领导共同重视,共同努力才行。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第三步:探讨写法 在上述研读领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对这类文章的写法(主要是构思和章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比较异同,寻找共性,探求规律,从而逐步形成共识。关于文章的写法问题,古人说“文无定法”,可大体则有。中学生训练的四类文体(记叙、议论、说明、实用)中,应用文有一定的格式自不待言,其他体裁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就议论文而言,总的来说通常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亦即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这就形成了“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模式。具体到某一题型又有相对的定式,如对一般事理的阐发可采用“引话题亮观点”“正面说反面议”“驳异议明是非”“提办法做总结”(古人称之为“起、承、转、合”)的思路展开,而对一些消极现象的评论则以采用“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道实质”的构思方法为佳,如此等等。

一般地说,对文章写法的探讨,我们固然应注意审题立意、选材剪裁、语言表达等方面,但更应着眼于文章思路和结构的分析揣摩上,因为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中学生写作的困惑主要有两点: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解决这两个问题,前者易,后者难。而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模式,有助于学生摆脱不知“怎么写”的迷惘,从而合理地谋篇布局,严谨地构思行文。因此,在写作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写法探讨”这一环节。抓住这一作前指导的环节,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该“怎么写”的问题,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第四步:训练操作 这一步骤的实施,大体分这几步进行:首先出示文题,接着进行审题指导。审题指导的侧重点可因题型、文体的差别而异,对记叙性的命题作文主要指导学生如何抓“题眼”,如何把握“旨趣”;而对供料型议论文,审题指导的内容应着重如下几个方面:(1)弄清着眼点,抓住材料的“神”;(2)把握侧重点,确定最佳议论角度;(3)选准联系点,力求和生活贴近,等等。然后指导学生编拟提纲,最后师生同作。平时的训练,通常是学生习作,教师“旁观”;其实,学生习作,教师亦下水垂范,我以为这个办法很好。师生共同参与,对学生来说,可激发兴趣,增强“竞争”意识;就教师而言,“下水”尝试,不仅与学生沟通了感情,而且能品尝到训练的甘苦,真切地体会到这次写作的困惑之所在,以便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有利于加强习作指导的针对性。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平常我们自己不“下水”实践,只知纸上谈兵,叫学生写作是缺乏说服力的。当然,教师“下水”垂范,既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还需要有点勇气。这个道理不言而喻。

第五步:交流评议 习作初稿拟成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便结合各自的写作实际,在课上或课后作双向交流,分别谈本次写作的心得体会,尤其是主要困惑,及时而准确地反馈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信息。然后在全班筛选、推举出合乎这次写作要求、最能体现这次训练目的和意图的优秀习作(包括教师的“下水文”在内)与具有典型性失误的习作各一组(每一组二至三篇即可),引导学生集体议论,对比剖析,品评优劣。对优秀习作进行赏析,并揭示其成功的底蕴;对另一类习作则分析其典型失误之所在。这里姑且不论以上这一做法有多大好处,只是说它的确一改了过去那种在习作讲评课上通常仅由教师评议讲析的习惯做法,“交流”乃属创新之举,而“评议”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一做法还多少带点“教学民主”的味儿,与传统的做法相比,总算是进步了。

第六步:指点迷津 经过上述交流评议,随后重点小结归纳出本次写作训练中出现的典型失误,并进而给学生指点诊治的方法。这样做,其目的在于诫人以谬,让学生引以为鉴,同时“治病于已然”。这一步至关重要,它侧重于解决“不该怎么写”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症下药,纠正偏差,从而走出写作的误区。

第七步:修改重作 要求学生重温此次习作训练的目标要求、基本写法、易犯毛病??在进一步明确该与不该“怎么写”的基础上,然后对照自己的习作当堂进行自改,或者互改。对一般习作应作大幅度的修改,乃至重作,以便升格提高;优秀习作则进一步加工润色,以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笔者则有目的有规律(便于轮番循环,且好、中、差兼顾)地重点抽改(面批)几篇。同时,对学生的批改适当作巡回指导并及时检查、验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应当指出,在这一环节上,我们似乎没有尽到对每一位学生的习作进行“精批细改”的义务,但我以为这倒不失为一种可贵的尝试。广大语文教师呼唤作文教学的改革,他们(包括我在内)的最大愿望之一是渴望能从“愚公移山”式的作文批改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因此,只要我们的尝试是切实可行、讲求实效的,那大可不避“偷懒取巧”的嫌疑。

第八步:总结升华 最后,在整个训练接近尾声时,要求每位同学对此次写作训练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总结经验,分析得失,强化认识,然后写心得笔记,从理性的高度揭示这类文章的写作规律,力求形成一定的理论,用以指导今后的写作实践。附带要说的是,必要时还可根据班级实际,由这次训练中的成绩突出者牵头负责,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开辟个关于这类文章写作专题研究的栏目,介绍写作经验,展览优秀习作,供同学们继续学习、借鉴,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佳作投寄给有关报刊杂志。这无疑也是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诱发进取之心的一种理想手段。

上述写作教学指导的八个步骤,是密切联系、环环紧扣、相辅相承的。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序列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其次序可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事实上,倘能灵活运用且知变通,其意义异乎寻常。当然,这一写作指导的程序是否尽善尽美,是否就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终南捷径,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坦率地说,它无疑还有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地方。比如,对初学写作(尚未“入门”)的学生来说,作为进行“入格”训练的一种手段,教师在作前对习作的写法作一引导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应看到某些不足。从平常的训练结果来看,多数学生只按提示的思路写,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程式,这就难免有“八股式”的嫌疑。怎样才能做到使学生既“入格”又“破格”,善于稳中求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个性,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索。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80年代以来,中学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一样,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作了不少探索,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控制论”为指导,研究作文教学定向、定质、定量、定序等内容;2.以“系统论”为指导,探讨作文教学中教师、学生、知识(能力)等结构的功能在系统整体中的最佳组合,探讨作文教学的序列;3.以“信息论”为指导,探求信息输入、检索、传递、输出、反馈等环节的最佳状态;4.寻求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最佳结合方法,或读写结合,或以读促写,或以写带读;5.强调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

6.注意学生的生活实践,指导观察、分析、积累;7.改进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以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分类只是为了论述方便,实际上它们是相互交叉渗透,难以截然分开的。这些探索研究的深度、广度尽管不尽相同,但却各具特色,无疑都是有益的尝试。

但是,与阅读教学一样,作文教学并没有因此扭转效率低的被动局面。如果把阅读与写作比作语文教学的两条腿,尽管阅读这条腿还远非人们期望的那样健壮,而作文这条腿较之“阅读”明显短了一截!其原因值得认真研究。

任何一种教育研究都应该具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论研究,即用一定的哲学原理来阐述和规定某一种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目的等;二是教育原则研究,即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来确定此一处教育的内容,基本要求,指导性原则,检测标准等;三是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用以规范实施上述要求、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操作程序等。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反观作文教学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作文教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层面,理论研究的队伍小,研究成果也缺乏深厚的理论内涵,有的论文仅是某一时期迎合某一热点话题的即兴之作。因而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必然影响教育原则研究的理论层面。公正地说,这十几年来,作文教育原则的研究是有成绩的,如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作文检测标准的改进等都表明作文教学研究的成绩。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作文教学改革的成绩仍不尽人意,例如,比较符合汉语语言特点的统编作文教材至今没有问世;试图通过对内容、语言、结构三种独立成分的“分项累计”或“分项综合”而试行的作文质量检测标准,效果仍不理想;有一些经过试点并逐步推广,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至今仍属于“民间行为”,教育主管部门显得过分谨慎,因而推广不力,难以大面积丰收。最活跃的当推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研究。广大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落后局面有切身感受,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大胆改革。有的提倡学生多写多练,有的指导学生办手抄报,有的坚持课前五分钟讲话,有的鼓励学生对教师批改写“读后小记”,有的规定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但这些仅仅是少数教师的个体行为,难以形成作文教学改革的“大气候”。

作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整体结构上的涣散,成果推广上的不力,经验总结上的不深,是导致作文教学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着一定的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中的某种先天不足,势必导致实践中的某种失衡或失误,作文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四重四轻”就是这种失衡或失误的表现。

一、重形式、轻内容。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问题,即内容与形式问题。作文教学现状是,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等都要详细讲,反复讲;学生则认真练,反复练。但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它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他还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通过写作

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指出:“前人在作文训练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经验,显然是值得重视的。”这里的质料(思想认识),原料(思想情感),写作兴趣,思考能力等等,我们不是没有注意,而是缺乏足够重视,或者说重视的程度不到位。作文是人写的,但我们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往往比较注意作文本身,而忽视写作文的学生,把作文教学引向传授知识、技巧的死胡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二、重批改,轻指导。批改也是指导。新大纲规定,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得以从“精批细改”的重压下喘息片刻。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教师之所以“业至辛勤”地批改作文,除了责任心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挑剔性的检查。教师积极改进批改方法,本意是想提高作文指导的效率,正因为这样,学生作文本上“朱笔留痕”可能少了,某些病句、错别字可能漏过了,忽略了。这能得到领导和家长的理解和首肯吗?显然,这里的“重批改”对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涵义,纠正的关键在于上下左右要达成共识。

我说的作文指导,并不等同于所谓“作文教学的三道程序”(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因为作文教学的内容远非这三道程序所能涵盖的。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种“三道程序”说使“诗外”的东西如观察、积累、情感、兴趣等等统统不见了。那么说成“作文课”的三道程序行不行?还是不行,因为无论是命题、批改、批评都是在指导。虽然不同阶段的指导各有其侧重和特点,但谁也否认不了批改、讲评都是指导这个事实。朱绍禹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试探》中把它称作“作文前指导、作文中指导、作文后指导”这样说比较准确、科学。这不是在搞文字游戏而是为了科学地界定作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重灌输、轻反馈。“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叶圣陶《论写作教学》),在现行的作文指导中,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拥有评价的特权。但由于时间、精力乃至情绪、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对学生作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语言、结构技巧等方面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因此有人提出“真正的反馈,一定要避免评价,避免灌输”。教师应该把“自己应该完成的反馈和评价的任务大量地交给学生去做”(美·约翰·梅尔《对学生作文尽量少作评价》)。这就需要变重灌输为重反馈,变单项反馈为多向反馈,努力扩大读者源,满足学生的发表欲望。这方面工作,其实同行们多有尝试,效果也非常好。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修改;或誊写一两篇作文挂在黑板上集中讨论修改;或张贴优秀习作供学生揣摩、借鉴;或让学生办“手抄报”展览评比;或编印《作文选》让作品“发表”等等。问题是其中一部分尚处于自发阶段,未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差生”作文中反馈出来的点滴进步,对其“进步”应及时予以鼓励诱导,爱护其积极性,而不应求全责备。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曾明确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对“差生”更应如此。

四、重课内,轻课外。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现状是“说起来清楚,做起来糊涂”。比如人人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实际上教师又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找米、积米上。他们不管学生有没有东西,只管大讲如何选料、配料、掌握火候,讲究色香味等等。这有什么作用呢?与其这样,不如先设法使其“库存”充实起来。培养一个“巧妇”谈何容易,何况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胜义精言,世间本没有许多”(叶圣陶《论作文教学》)。即如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也常有眼高手低之感,又何必苛求于学生呢?

课堂教学,系统的课本知识学习,是学生打基础、长知识、增才干的重要途径,但

不是唯一途径。我们还更应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方法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去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上学期我校组织两位青年教师(均为宁夏作协会员)分别搞了“小说创作”和“诗歌创作”讲座,学生很感兴趣,把一个可容纳200多人的大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都挤满了人。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去迟了也只能站在窗外。学生的这种热情,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

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感,便有了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这时候,尤其需要加强指导,教会学生去观察、分析、积累、选择、运用,写出各类体裁的文章。

有感于中学作文教学滞后的现实,对其研究和现状作了粗线条的分析与描述,意犹未尽,却苦于无力诉诸笔端,由此更体会到教学生作文之难了。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的,必须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去探索。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个性、不同写作基础的学生,对作文命题的反映有所不同。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教师的启发指导是外因,它为学生学习写作创造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了解学生的情况,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研究他们对命题的反映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对上海市重点中学的729 位同学作过一次喜欢哪类作文形式的调查: 参加调查人数 作文形式 人数 占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729 喜欢自己拟题 320 43.89%

729 创造想象命题 149 20.43%

729 材料作文 94 12.89%

729 喜欢命题作文 66 9.05%

为什么喜欢自由拟题和创造想象命题呢?他们的回答是:自由灵活,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思想不受任何限制,可以纵横驰骋,凌空翱翔。

命题作文,学生究竟喜欢哪些题目?不喜欢哪些题目?笔者又作了一番调查。调查表明,凡是符合学生心理的命题,就能引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欲。反之,不符合学生心理的命题,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厌烦,增加心理压力,产生害怕心理。由于初、高中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不同,对命题的要求也就各异。刚进初中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日益发展,但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份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加上生活经验不足,要进行较高形式的抽象概括还有一定的困难,常常要借助于直觉形象。所以我们在命题时,要适应这一情况,让学生写一些亲眼目睹,直觉形象的题目,如《进中学的第一天》、《新老师给我的印象》等。初二学生身体的突然增长和性开始成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进入“成人世界”,他们比初一学生有着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要求别人以成人标准来看待自己,反映在命题上,他们对《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语文教师》等题目感兴趣。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片面性,他们写的议论文,往往有时表现为以偏概全,绝对化。一般说理较肤浅,简单论说后便得出结论,他们怕写议论文,针对这些情况,开始时,可以命一些从记叙文到议论文的过渡性题目。如《划船的启示》、《由“为学”所想到的》、《登山的思索》等,让学生从一种活动或某一件事中悟出一个道理来,以发展其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高中这个阶段,由于生长成熟及各种能力的增强,不仅生理上有急剧的变化,而且心理上的变化也特别激烈,具有少年向青年过渡的特点。他们的智力、体力的发展,以及道德品质的成长,逐渐达到成熟而接近成人的水平。他们在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都具有与初中生不同的特点。随着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他们好怀疑、爱争论,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喜欢探求和争论,对有独立思维特点的命题有兴趣。如《愚公不愚》、《狂人不狂》、《对××事件的看法》等,他们会去寻找论据来进行论证,这对他们发展思维的组织性、批判性和深刻性是有裨益的。

高中学生理论思维得到了发展,知识的深广度增加了,他们的理解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有所提高,尤其喜欢写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对于《苦与乐》、《顺境与逆境》、《弛》等一类命题,一般都能从两方面辩证地来分析论证,设想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求结论。从一因多果、一果多因来思考,辩证地看问题。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关心国家大事,喜欢阅读报刊,尤其是有关政治生活道德修养的内容。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喜欢议论,谈看法,如对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八运会等。

二、结合讲读课文命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范文学习。学观点、学知识、学语言、学技巧,吸取营养,并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结合单元设计、课文讲演,设计一些作文命题。让学生通过仿写,掌握有关写作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结合讲读课文命题,主要有下列两方面:

1.结合范文的思想内容命题

如学了《故乡》,写《今日宏儿访水生》。学了《卖炭翁》,改写为《卖炭翁的故事》。学了《纪念白求恩》,写《白求恩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学了《包身工》,改写为《芦柴棒的故事》或《“芦柴棒”还健在》。学了《孔雀东南飞》,改写为《刘兰芝的故事》。学了《药》,改写为《夏瑜在狱中》。学了《孔乙己》,写《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等。

2.结合范文的表现手法命题

既可全面结合,也可以结合一点。学习小说和写人的记叙文,可侧重某一个写作方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如读了《祝福》,写《祥林嫂的肖象描写》,读《故乡》,写《闺土的肖像描写》、《×××的肖像》、《我的自画像》。有时可综合写:学习《范爱农》,以人物的交往为线索,可以写《我与他(她)》等。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命题

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年龄特征不同,教师命题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初一学生以写一个人、一件事为主,以写记叙文为主,而高中则可同时写几个人或几件事,以写议论文为主。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实际出发,善于捕捉写作的题材,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充分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凡是来自生活实际的命题,学生写起来往往津津乐道。例如:《儿时趣谈》、《难忘的一课》、《课堂记趣》、《我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留在心灵深处的记忆》、《我所敬爱的一位长者》、《当我被误解的时候》、《我做的一件荒唐事》等。这些命题让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事,写起来就有劲。

四、结合课外阅读命题

结合学生课外阅读命题,经常写些读后感及文艺作品的评论等文章,既可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又可丰富学生作文的题材。这类题目面广,例如《读×××》、《评×××》、《我喜爱的一本书》、《介绍一本书》、《生活的强者》、《梨花的品格》等。 指导心理

写作前指导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批改与讲评的前提或基础。指导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败。

作前指导主要是学生明确目的,增强练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掌握方法和要领,提高练习的效果。既能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又能防患于未然,避免一些可能产生的偏颇。

据调查,目前在作文指导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放任自流,教师命题后,让学生自己去写,等待交卷即是,结果是学生感到难以下笔,抓不住重点,不明确中心,即使写出来,也往往不符合要求,而有些学生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看到题目便写,想一句,写一句,写到哪里就算哪里,根本不考虑质量,能完成“奉命”作文,应付交差便可;一是越俎代庖,给学生设框框,定条条,让学生按教师的固定模式去填词、填句,照葫芦画瓢,其结果导致学生的作文模式化,“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大同小异,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写作前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即明确写作的目的要求,准确理解题意,激发写作欲望,教给写作方法。针对中学生的作文实际,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应

多方引导,积极启发,鼓励学生通过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来拓宽思路,要多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一个材料的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然后从诸多角度的比较中找出自己感悟最深、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角度去写。凡是对生活观察比较细致,体会比较深刻的学生,作文往往写得较好。

作前指导的内容和范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观察积累指导。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解决来源问题。据调查,作文的困难主要在内容方面。作文不能搞无米之炊,不少中学生握起笔来,感到没有什么可写,或者写起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其实,中学生范文读了数百篇,写作知识也掌握了不少,不能说脑子里一点东西都没有,那为什么一听到作文,就感到头痛呢?这显然是与中学生不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有关。观察是作文的前提,掌握了观察的本领,犹如挖掘学生写作的源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90%是通过观察得到的,中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首先就得把观察的大门敞开,让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通过观察,积累感性材料。观察是作文教学的导入契机和信息内化的主要手段,中学生求知欲强,喜欢观察,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把握写作契机,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审题立意指导。审题是分析题目词语的含义、中心词、修饰词之间的关系,副标题的限制作用,使学生把握题旨,抓恰题鳞,明确选材范围、结构和体裁以及人称等。 初一、二年级学生审题能力较差,往往作文不知从何下手,或者写得文不对题,审题就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时教师审题讲得过多、过细,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懒于思考。所以,要注意启发式,让学生独立思考。一般说来,审题要解决四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内容,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二是确定重点,明确哪些是重点应详写,哪些是非重点应略写,是侧重写人还是侧重写事;是侧重立论还是驳论;三是确定文体,即根据题目确定写哪一种文体的文章;四是确定人称。指导审题,可采取比较法,用几个题目进行比较。

立意指导是指导学生如何确立中心或主题。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而初中学生往往不注意立意,看到题目便信手写去,常常写成流水帐,这都是与不明确中心思想有关。文章是以“中心”来统帅,就要养成下笔之前确立好主题的习惯,只有“意在笔先”,心中有数,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才会有根据。有位教师教了《挥手之间》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写一个有意义的欢迎或送别的场面,要把送别和欢迎气氛具体写出来。有一篇文章写得很动人,但立意不高,格调低沉,写送别父亲回大西北,写得依依难舍,同情父亲长年累月不能与家人团聚,表达了知识分子过“牛郎织女”生活的痛苦,老师说文章写得不错,但立意低沉,引导学生讨论。有些学生说,你去试试看,不要唱高调。最后老师想结束讨论,但欲罢不能,多数学生认为应写真情实感,说真话,于是老师表态,不能强求统一,鼓励大家保留意见。

布局谋篇指导。材料选定以后,就要考虑在文章中如何安排组织。就议论文来讲,布局谋篇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学生编拟提纲,提纲是文章的蓝图,是对文章的结构布局、段落层次的总设计,学生编写提纲、修改提纲,实际上是进一步构思的过程,可以使文章条理化。有的教师不注意这项工作,致使学生不善于事先考虑材料的安排,提笔就写,结果,自然是内容无重点,层次混乱。所以布局谋篇指导,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选择角度、注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作文指导不要把学生的思路固定在框框里,更不能以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指导方法要灵活多样,有利于开拓思路、活跃想象、激发写作热情。

批改心理

批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和深入、作文效果的检查,又

是作文后讲评的基础和准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心理的辅导。教师通过批改,可以检查了解学生作文的情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从而激发思维,活跃想象,提高写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作文批改的原则:一是尊重学生劳动,注意调动写作积极性。具体表现在教师批改时多就少改,尽量保留学生作文的“本来面目”。决不能大批大改,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尽量少改或不改。即使改,也要尽量尊重原意,防止用教师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如果教师任凭自己的看法或主张,随兴之所至,任意增删,把不合自己心意的地方大删大改,甚至把学生作文改得面目全非,通篇是红杠杠、乱涂乱划。这样便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信心。

二是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学生的作文,不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第一步是先求其“通”,第二步再求其“好”,也就是首先要求他们的作文有具体内容,通顺明白,朴实无华,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写得生动、简练,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学生水平不同,特点各异,要因材施教。内向型学生文思深刻而少激情,外向型学生富于热情而容易空泛;女生擅长形象思维、叙事描写,男生长于逻辑思维、议论阐明。教师应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批改。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批改方法。例如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可从基本功着眼,先要求他们把话说通,段落分清楚。可在遣字造句上多批改,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帮助他们从立意构思、篇章结构、语言表现力等方面多考虑,提出更高的要求。至于中等水平学生的作文,往往写得一般化,四平八稳,要求他们发挥创造性,从构思立意新颖、独特等方面多考虑,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三是讲求实效。如果教师费心费力地批改,学生不动脑,不动手,那是劳而无功的。批改不仅要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而且要培训学生评论和修改文章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上,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讲求实效,要求教师批得准确,改得恰当,富有启发性。至于批改多少,评语长短,采用何种方法等都要从具体情况出发,讲求效果。

四是启发思考,多批少改。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修改,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自己修改的机会。批改要启发学生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从教师点拨中受到启发,自己把它改正过来。这比教师改好,切忌用中心不突出,层次不清楚等笼统的的批语。

据问卷调查,由于初、高中学生年龄特征不同,心理状态各异,初中生希望总批中鼓励性语言多一些,有利于调动积极性。高中生则不同,希望具体指导,眉批多一些,最好用商榷性语言,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对待差生的作文,最好多进行详批细改,对语言文字基本功太差的,要在字、词、句方面多下功夫去点拨、疏通,对那些生活面窄的学生,指导他们加强课外阅读,注意观察生活,对结构层次散乱的,可和他们一道进行调整梳理,让他们多做仿写练习。要扫除他们心理上障碍,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克服写作中的毛病,要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切不可一味指责,使他们丧失信心。

传统的批改方式全由教师批,教师改,现在为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一般组织学生参加批改,如教师先批,学生后改,学生相互批改,学生自批自改,小组集体批改,班级典型批改等。批改的过程,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

讲评心理

讲评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命题、指导、批改等环节的归纳、总结和提高。它

包括学生评议和教师讲评两方面。讲评是批改的延续和发展,是批改的进一步深化,将批改的情况加以归纳,提高到写作规律上分析,使学生有较深刻的认识。

讲评要有重点,每次讲评要抓住一、二个带有共同性的重要问题予以解决,不要泛泛而谈。问题分析得透,才能解决得好。讲评可以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某一方面去谈。如果学生作文在遣词造句等问题上较为突出,也可以从语法修辞的角度去讲评。 讲评时对学生作文的成绩或优点,应充分肯定,多表扬,少批评,这样学有方向。缺点、错误也应指出,帮助学生改正。在讲评中,要特别注意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学生写作中的创造性因素要善于发掘,那怕是有一个独特的开头,或一个独到的细节,都要启发学生共同分析、评论,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大家发挥创造性。

讲评要讲求效果。要求学生写“作文后记”,便是巩固讲评的有力措施。每次“后记”只谈一、二个问题,篇幅不要太长,要有重点。既可以谈讲评后的收获,对讲评课的意见,也可以阐述自己的写作意图,介绍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写作体会,还可以对自己作文作全面评价,谈成功的经验,或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写“作文后记”,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评价作文的能力,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水平,同时,也可养成学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巩固效果的另一措施是“一题多做”或“一题多练”。学生作文,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次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存在很多问题,通过讲评,找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从而产生了重写的欲望,教师如能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一题多练”,必定会收到实效。

讲评的方式:一是综合讲评,对全班学生作文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共同的优缺点,提出今后努力方向;二是专题讲评,根据作文教学计划中的要求,结合学生作文中集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作专题评析;三是典型讲评,选出较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进行重点讲评;四是对比讲评,选出不同结构,不同内容,不同写法的作文,进行对比讲评等。

二、改进命题,广开题源,崇尚实用。

学生练习作文感到“没的写”,命题不当是重要原因,“没的写”却又“硬要写”,只好勉为其难,敷衍凑数,滋长了不良的文风。命题失当,远离学习实际,使学生感到是老师“要我写”。因此改进命题,实在值得认真研究。怎么改呢?我以为原则依然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站在学生的立脚点替学生设想。既要看到学生之间相同的地方,注意来源于生活,符合年龄特点,结合阅读教学,又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区别,重视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智力,发展个性。为此,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生活的天地,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影响也大都有许多不同,他们的兴趣爱好更是千差万别。他们爱什么,恨什么,追求什么,教师都应大体熟悉,然后才能命出学生愿写又有所写的题目来。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就必须做学生的知心人,把命题命到学生的心坎上。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命题的导向作用,变应试为应需,加强作文教学的实用性,积极谋求开发智力战略重点的转移,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提供认识和表达的方便。这是作文职能最本质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丰富多采人际交往的需要。

应需作文顺应生活与工作之需,重在实用的意识十分鲜明,认为写文章首先要考虑好此文写给谁看,文章怎样才能在他(或“他们”)身上发挥作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作文教学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如日本有的学者把使用语言表达目的分为五项:(1 )报告(通知、给予知识情报);(2)说服(激发理智使之理解);(3)感动(诉诸感情引起反应);(4)导致行动(使之能够具体行动);(5)娱乐(使之感兴趣)。

有的日本学者则把表达目的分为另外五项:(1)为了传达意志和要紧的事情而写;(2)为了记忆(备忘)而写;(3)为了使多数人知道而写;(4)为了把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写;

(5)为了说服他人而写。尽管这些学者对表达目的分类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中都注意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明确语言表达的目的,这确实是培养学生实用写作能力的捷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使用频率最高的实用文体写作训练列为作文教学的重点。西德的说写训练中实用型命题就很多,如《记一次汽车比赛》、《一则失物启示》、《架设野营帐蓬的方法》、《从车站到自己家里的路程说明》等。香港高二级写作训练,从形式上看,有新闻报道、说明书、对话、发言、书信等;内容上则注重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如访问有关人员,写一份一年来班级蓝球比赛大事记,既锻炼了学生的采访能力,又通过整理采访材料,提高了学生按一定顺序写作的能力。近年来国内作文教学对实用性作文也作了不少探索。许多教师认为,让学生的作文有实用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文章的实用价值,是调动他们写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好办法。19xx年高考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重点考自述性文章的能力,其内容直指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弱项——心理承受力的问题,作文就是做人,高考作文命题表现出很强的教书育人、学以致用的特色。

作文教学还应重视智能的创新导向。命题忌旧贵新,新颖、别致的命题,有启发性和鼓励性,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利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发挥创造性。如《我心目中的一尊塑像》、《我的一个梦》、《我们遨游太空》、《北京——20008年奥运会》、《21 世纪榕城大都市》等,这些题目适合中学生富于幻想的心理,能调动创作的内在动力,有利于迅速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储备和知识储备,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前二年有一道想象型的高考作文试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试题要求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以满月为重点,用天幕、云彩、柳梢等陪衬, 构成一个画面, 再把这个画面用200 字左右描述出来。试题提示,除了满月之外,还可以想象出很多不同物体,因而也就能想象出很多不同画面。想象是神奇的,想象作文特有的充分包容性,激发了考生们的灵气与聪慧,写出了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

要广开题源。命题的方式可以统一定题,也可以按程度命题,还可以因人命题。此外,命意不命题,或多出几个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拟题,或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定一个题目作文等命题形式也值得重视,因为它有利于在兼顾共性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取材、拟题和择题的能力。当然,选题作文是定题作文的必要的补充,教师拟题时要充分顾及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实现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三、作文指导要适度、适时、得法,引导学生说写结合。

讲得太多,面面俱到,越俎代庖,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讲得太少,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起不到点拨的作用。学生作文之前是应该指导的,但指导可否让学生自己讨论进行呢?答案是肯定的。变教师讲为学生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课堂上将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时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高尔基介绍写作经验说,他写作前,总是把写作内容讲给别人听,别人听后说好,他再写成作品。日本有一篇《关于‘找窍门’》议论文练习实录,作为说写的示范收编在日本国语教科书里。这个练习的具体过程便是从说话开始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使学生对于选题的中心和论述层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写好文章奠定了基础。台湾语文教学界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近些年他们引进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将先说后写郑重地写进了教学大纲里。在《国民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命题后,酌与学生作短时间之讨论,再令学生撰写??”讨论时间虽短,效果却很长远,学生自能养成一看见命题就用心思考的良好习惯。讨论还没开始,学生大多就已进入“口欲言而嗫

嚅,足欲行而踟蹰”的“愤悱”状态,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交流看法,各抒己见,更是能集思广益,激发作文表达的欲望。教师要讲的,学生几乎全能说到,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学生容易接受。从讨论中,学生明确了作文的目的,即为什么写;获得了许多材料,即写什么;还可以找到完篇的办法,即怎么写。这样,个个跃跃欲试,不仅“有的写”、“乐于写”,而且自信必能写好。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师忽视兴趣培养有关。

我有幸听到于永正老师的一堂作文训练课,训练内容是写人物的外貌。他一上课就说:“我今天要在你们班上找两个人(借班上课),是某某和某某。听说他们两个很有特长,大家可以说说他们的外貌,但不要直接告诉我,看我能不能从全班同学中找出他们两个。”学生一听,兴趣都上来了,争先恐后地说起来,从脸型、发型、身材,说到衣着,说到其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如红领巾戴歪了)。等到于老师真把他们找出来,这两个同学的外貌特点也基本说全了。最后于老师再鼓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位同学,把他的外貌写下来。这时,学生写起来非常轻松,而且句句都是抓住特点来写。试想,如果于老师一上课就生硬地布置:“今天的作文课,我们要写班上某某的外貌。写外貌一定要抓住特点??”那么,学生能如此兴趣盎然吗?能写得如此得心应手吗?于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赋予作文训练一种有趣的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习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主体需求。语文教师在每次作文训练时,都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这样训练,学生有兴趣吗?

3.联系学生生活,展现童真童趣。要使学生乐于习作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把作文训练与学生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作文训练不应该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应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

学生的作文写什么?其内容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可惜的是,我们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常常忽略这一点。我们让学生写《我敬佩的一个人》《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趣的事》??小学生的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值得尊敬的人?哪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没有,只好编,导致抄袭成风。于永正老师说得好:“小学生以写记叙文为主是对的,但什么事都冠以‘难忘’‘有意义’,什么人都限以‘敬佩’‘高尚’,就把孩子给框死了。”我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也是这个意思。

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才能展现出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真”的往往是“美”的。即使平淡一点,朴素一点又有何妨,只要学生学会把自己的生活展现出来,学会“为自我表达与交流而写”。

二、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

影响小学生作文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写作的素材和学生的表达能力。而现在的小学生并不缺乏作文的素材。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还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交际活动,都能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学生觉得写作文难,关键是表达能力不够强,这是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主要因素。所以,常出现学生有素材也觉得无话可说或者说不具体的现象。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1.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积累一些词汇,特别是课文中那些优美的片段,熟读成诵后,对其中的好词佳句烂熟于心,这对学生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才能把心里想说的话用合适的书面语言写下来。积累得越多,表达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心里的话再多,也不会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除了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课本上的名篇佳作外,还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从各种课外读物中积累语言。要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过一篇文章,就把其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语言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应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2.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表达技巧。教材中的课文,对学生练习写作都是很好的范例。有些课文学完后,可以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有侧重地要求学生学习某一方

面的作文技巧,或是谋篇布局方面,或是结构方面,或是描写事物的方法方面,做一次“小练笔”。例如,在学了《伟大的友谊》后,我要求学生仿照其中过渡段的写法,写一篇短文,其中也要包含一个过渡段。再如《桂林山水》一文对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句式工整,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把事物的特点写生动写具体。这种练习,可以使学生巩固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从而逐步提高运用各种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说写结合,设置作文坡度

在作文教学中,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作文前指导得比较详细,但是开始写时,有的学生还是咬住笔杆,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他们的头脑里思绪混乱,不知该从哪里写起。的确,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听老师把作文要求讲清后就动笔,难度太大。为了降低难度,可以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坡度,采用先“说”后“写”的方法。 有一次,我们班举行拔河比赛,赛后,我要求学生把这次活动写下来。作文前,我先让学生说说比赛的经过,说说拔河时自己是怎样用力的,你看到别人的姿势怎样,说说自己在比赛时心里想些什么。每一个问题,先让基础好的学生说,再由基础差的同学补充。这样,既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滔滔不绝大说一通的机会,又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在别人的基础上复述一番或作些补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说完后,再让学生开始动笔。如果发现个别学生还有困难,可以再指导他说一说,直到他能顺利动笔。

通过“写”之前的“说”,学生对作文的思路已经比较清楚,也能把握住从哪些方面把事情写得生动具体。这种先“说”后“写”的方法,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中间台阶——“说”。学生从会说,到会写,难度已经降低,基础差的学生也不会呆若木鸡了。

四、勇于“下水”,教师示之以范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如果语文老师能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那么对学生习作将是很有好处的。

1.了解题目难易,做到心中有数。“下水”方知水的深浅。同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前先“下水”,就能了解作文的难易,从布局谋篇,到确定详略,甚至遣词造句,心中都会有一个底儿。只有教师自己胸有成竹,指导起学生来才会得心应手。

2.为学生示之以范,提高作文质量。学生学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模仿他人作文到独立习作,这中间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为,毕竟他们年纪还小,还不会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再加上学到的知识有限,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就决定了他们的作文必须从模仿起步。教师的“下水”文可以在内容选择、写作顺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给学生很好的示范。

3.教师多写“下水”文,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勤于笔耕的习惯。教师的每篇“下水”,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于永正老师说过:题目出好了,教师能亲自“下水”,写一篇“下水”文,就是最好的作文备课。

五、加强批改,激发学生兴趣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决不能忽视批改这一环节。

1.针对学生情况,采用面批、集体批改等多种方式。那种单一的由教师在办公室埋头批改,然后发还学生便了事的方法,教师负担很重,学生却收益不多。对那些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最好采用面批的方法,当面向学生讲清作文中的成败得失,使学生每一

次习作都有所收获。特别是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如标点符号的使用,采用面批的方法,在学生自己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效果是非常好的。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可以把作文片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投影出示,在班上集体批改,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鼓励学生写“第二稿”。如果教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学生一翻了之,那批改又有多少意义呢?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写“第二稿”,即学生根据教师的修改,重新写出师生都相对满意的作文。完成“第二稿”的过程,是学生在表达上跨上一个新台阶的过程。对质量较好或者进步较大的“第二稿”作文。我在班上进行表扬,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3.在评语中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教师对学生的一句赞扬,可能使学生终生难忘。作文教学中,我不放过任何一个能给学生鼓励的机会。我们班上有一位叫周萍的同学,作文写的不错。在一次批改中,我在她的作文后面加了这样一段评语:“你有着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只要你能不断努力,勤学苦练,我想,许多年后,会出现一位叫周萍的大作家。”此后,我发现她对作文的兴趣比以前更浓了。在班队课上,她还向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作家。对基础差的学生,更应该鼓励他们每一点小小的进步。我在一位同学的评语中这写道:“把这篇作文跟你的第一篇作文相比,谁都会发现你的进步。努力吧,你会写好作文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评语中的鼓励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这比什么教学方法都好。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作文:初中记叙文开头结尾技巧

初中记叙文开头结尾技巧一、开头的5个常用技巧万事开头难,作文也是如此。起好头,能为顺利地展开文章打下基础。古人写文章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是很有道理的。一个能让人“一见钟情”,引发别人无穷遐思的开头,往往能使…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与评价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与评价毛洪其(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中学高级)课程内容记叙文写作教学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相对于议论文、应用文体的写作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可能是生活的需要、交流的需要,也许是考试的引导。但…

初中记叙文写作误区专项指导:选材(2)

初中记叙文写作误区专项指导:选材(2)[美文引路]母亲肖复兴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

【初中记叙文600字:军训进行时】

【初中记叙文600字:军训进行时】太阳晒得人有些发晕,在宽阔的跑道上一抹抹绿色的身影映入我的眼球——是的,军训进行时。还只是军训的开头我就有些撑不住了。我不喜欢这一身橄榄绿的军装,也不喜欢这些严厉的教官。“全部…

中考作文记叙文范文

记叙文范文记住这一天早晨起床打开窗户迎面吹来清新的空气我深深地吸了一口顿觉神清气爽一天新的生活开始了是啊眼看中考就要来临学习更紧张了老师们似乎比我们还要紧张当然还有父母有时候想想也有点可笑可在一笑而过后我却深切...

初中记叙文写作模式有范文

1时序顺进式即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片断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其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其模式如下开头引出故事故事主体对人物或事物主体进行细致刻画结尾议论点题作文一鹅与猫的决斗提要去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

初中叙事性记叙文的写法

叙事记叙文写作指导一叙事记叙文写作指导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准确运用书面语表达自己要说的话选取一个生活事件或其中的一个片断进行记叙教学重点选取生活事件或片断进行记叙教学难点同上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二写作指导在记叙...

初中经典记叙文10篇

亲情的力量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的作业做完了闲来无聊便找弟弟一起玩电脑小游戏一开始他就认真地向我提出每人玩一局不许耍赖哦我欣然同意了接着弟弟玩完了一局轮到我了大概觉得我没有打游戏的细胞看我打十分无聊便到外面玩去了果...

初中记叙文写作方法

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6要素描写物体的就要从运动状态物体形态或变化上来说了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

初中记叙文教学方法

初中记叙文教学方法一讲清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讲授一篇记叙文首选要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这些人事反映了什么问题而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总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地点的因此中学记叙文的教学应该把时间地点...

中考记叙文作文范文

中考记叙文作文范文凝聚爱与被爱爱与被爱有时都很简单甚或仅仅凝聚在一个芒果上那天同往常一样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打开冰箱发现冰箱中安静地躺着一个大芒果旁边还放着一张字条儿子芒果记得吃字虽然很少但是却能感受到丝丝的...

初中生600字记叙文, 难忘的一件事

那场雨触动了我的心灵一场雨唤醒了朦胧的大自然一场雨点缀了生活中的每件事一场雨触动了我的心灵雨为何是无色无味的雨为何总喜欢打扰大自然的安宁雨为何有时候的声音是那么的渺少却又那么的响亮那次的一场雨让我看透了从未感受...

初中记叙文(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