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写作范例

时间:2024.4.13

评论写作范例

评论写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和能力考查。它往往在初试或复试中独立构成考试科目,或者在一科目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分值。评论写作往往要求学生对文章有着敏锐的发现力与感悟力、有着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题提供的原文往往短小精湛,内涵要么蕴藉丰富,要么尖锐深刻。对于前者,考生可从中引发多种论题,可从不同的阐释角度切入文章;后者则论题较为单一,但需要特殊的阐释角度(如女性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若没有特殊理论的支撑则无法阐释作品。要写好评论文,需要平时大量的阅读,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夫。此外,在备考阶段,有意识地进行专项训练也是很有帮助的。

此题为19xx年南开大学的考研真题,《绝望》(方英文)属于内涵蕴藉丰富的一类,可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如“精神胜利法”、人生态度、虚无主义、自我的匮乏、话语游戏、思维模式??等等。下面从“精神胜利法”和人生的虚无态度这两个角度,分别提供了两篇例文,仅供参考。

附原文(19xx年南开大学考研真题):

《绝望》文/方英文

甲:张三写了一部长篇小说。

乙:写了长篇小说又能怎样?写过长篇小说和能写长篇小说的人多了。

甲:张三的长篇小说出版了。

乙:出版了能咋?说不定是自费出版的呢?

甲:差矣!张三的长篇印了四万册,稿酬加版税赚了五万元。

乙:赚了五万元能咋?一本书赚了五十万元的作家我也见过,能咋?

甲:张三可是一地走红,名利双收了,由一个下岗工人,径直调进作家协会还当上了副主席。 乙:当了副主席能咋?

甲:据权威评论家预测,下届茅盾文学奖,张三是少不了的。

乙:获茅盾文学奖能咋?即使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又能咋?

甲:确实不能咋。问题是一个作家,活着的意义,就是要不断地写作呀!

乙:不断地写作又能咋?

甲:不能咋。但至少证明这个作家还活着吧!

乙:活着能咋?

甲:你的意思是人活着不能咋,只有死了才好?

乙:死了又能咋?

甲:你这个狗杂种!无论他人干什么,你都要问一个“能咋”,请问你这么做,又能咋?

乙:??

甲:不能这样嘛,这样就陷入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了嘛。

乙:你今天把我问得无话可说了,能咋?

评论范文一:

两幅嘴脸与一种虚无[标题:精炼,点出论题]

——评短文《绝望》

[引语:引出论题]时下,当“物质”从一个外在、有形的实体演变为一种内在、无形的文化形态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人格不得不发生着某种转型,以期赋予自身一种当下历史的合理性。当然,有时这种转型是以扭曲或变形的方式存在的,短文《绝望》便是一例,在幽默、漫画般的语言所描绘的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形象背后,深刻地揭示了一种人生存在的虚无态度,在捧腹之后让人感

到齿冷。

[层次一:何谓“人生的虚无态度”]表面上看,甲与乙持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对于张三的成功,甲在令人羡慕的转述中表达了肯定性的价值判断,而乙则处处表现出否定性的价值判断;甲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乙的人生态度则往往被认为是消极和悲观的。其实并非如此,在甲乙两种不同的面具后面有着某些共同的东西:一种虚无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这种虚无的人生态度通过否定外在的“他者”,进而否定自身,从而使自身的生存现状无法得以改变。当然,这种虚无的人生态度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哲学上的虚无主义也激烈地否定“他者”(社会的、体制的、文化的),但它同时也指向一种文化建构的可能性,鲁迅、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虚无主义就很能体现这一点。然而,甲乙的否定性态度并没有体现出一种文化建构的愿望和动机,只是一种消极地、不负责任地甚至是武断的情绪反应。可以说,甲徒具虚无主义的外壳,却没有虚无主义的实质。因而,将甲乙共同的特点称之为虚无“态度”,而非虚

无“主义”,做出这种界定可以避免概念的含混,益于问题的探讨。

[层次二:乙的虚无态度]文中,乙鲜明地体现出人生的虚无态度。对于张三的成就,乙缺乏任何正面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反应,而是表现出一副自以为是的嘴脸和蛮横跋扈的强盗逻辑,并在精神深处闪现着阿Q式的影子。乙拒绝认同张三,也就表明他拒绝了改变自己的任何可能,而且他还像阿Q那样从不利的情势中获得一种想象性的精神满足:当甲提出一种情况后,他并没有拿自己和甲相比,而是通过一个“他者”形象——一个比张三更强大他者形象——来比较;乙没有任何比较的资本(价值)可言,但他能让甲在更强大的“他者”面前遭到相对的价值贬值,于是乙便在甲的“价值贬值”中获得了一种“价值增值”的幻觉,从而也就获得了一种虚假的想象性满足。这里,乙的拒绝行为具有双重性:既拒绝了与“他者”的联系,也拒绝了自身任何改变的可能性。鲁迅也能拒绝过“他者”和自己,但鲁迅的文化人格是个高大的“强者”形象,而乙的鄙俗和变态的奴性使他缺乏文化批判与反抗的根基。因此,乙的这种否定,使他彻底失去了改变生存处境的可能。以“他者”形象来壮自己行色,是乙惯用的伎俩,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下草根一族的精神状态。当下社会是个急剧膨胀的物质社会,现代文明已经向不少人们展示了她迷人的外衣和灿烂的面孔,但贫富差距的

情况下,大多数人并没有享受到物质盛宴的果实。文中的“张三“,是个名利双收的成功人物,他可以是个实体,也可以是个被甲的话语所建构的虚体人物,其实质在于他是当下物质社会的重要表征,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也无处不在地隐藏在人们的内心之中,既给人希望,也给人以焦灼与痛苦。乙对张三的态度,就是当下草根一族对于富裕阶层的文化态度,从张三这种不以为然甚至略带仇恨般的语气中,我们可以隐约触摸到当下草根一族中的社会心态和文化心理,这为我们在当下的物质社会中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协调好人与自我的关

系提供了有益的警示。

[层次三:甲的虚无态度]剥开甲那层所谓上进、积极的虚伪外衣,其本质

还是一种虚无的人生态度。首先,在甲与乙的争论中,两人的伎俩如出一辙。如果说乙是通过莫须有的“他者”来壮自己行色,而甲同样是以张三来壮自己行色。甲的陈述并非是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是在与乙的对话中获得一种心理优越感,这同乙是一样的。其次,两人都表现出主体性的匮乏。在争论中,甲同乙一样,尽管也获得了 “价值增值”的虚拟感受,但也相对性的遭到了价值贬值。甲在羡慕的语气中陈述张三的形状时,其实他自身的价值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他越是例举张三的成功,自身的价值越是遭到相对性贬低。他们都表现了主体的虚弱与匮乏。当然,甲与乙也有不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乙反而具有些许的独立性,其独立性就表现在对张三的否定性态度上,正是由于他拒绝了“他者”也就变相地肯定了自己。反之,正是甲在迷恋性的认同“他者”中就丧失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甲更具有欺骗性与迷惑性,他往往披着所谓的“上进”、“积

极”、“精神”等外衣实施这一欺骗。对于甲们,我们需报以清醒的认识。

[层次四:虚无与犬儒主义]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甲乙都体现了一种的犬儒

主义。犬儒主义产生于民间,是一种扭曲的反抗形式,要么表现为一种玩世不恭、愤世嫉俗(乙),要么表现为一种委曲求全、接受现实(甲);它把对现实的不满要么转变为一种粗暴的拒绝与不理解(乙),要么转变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和不反抗的清醒(甲),这都是一种错误的文化反抗形式。民间的犬儒主义和文化的虚无主义相互影响与碰撞,共同塑造着当下人的精神世界。甲乙两人对张三的态度,很能体现草根族对物质世界的态度,在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下,现在社会往往被塑造为一个物质的盛事乌托邦图景,里面充斥着一个个现代神话与传奇故事,这极大地刺激了全民对物质财富的想象与热情。而对于远离财富或物质贫乏的草根一族来说,这种刺激往往更为剧烈,甚至是以一种扭曲或变形的方式存在着,甲乙便很好地说明了这点。面对这种差距和鸿沟,面对自身的软弱无力,草根一族除了欲望和焦虑之外还有什么?也许唯有这人生的虚无所产生的痛苦、无

奈和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层次五:话语世界中本质的虚无]如果把目光聚焦在“张三”身上,问题

会变得更为微妙和深刻了,也许我们会发现另一种更大的虚无。从话语符号角度看,“张三”其实是一个被话语建构的符号,他不具备更多的现实指涉意义。在文中,“张三”一直处于一个充满张力、甚至分裂的话语场域之中,甲要做的是努力建构和修复“张三”这个形象,而乙则是不断地解构和拆散这一形象。在这种话语争论中,“张三”作为确定性的“所指”已不复存在,而成为一个“漂移的能指”。这样,作为本质性的“张三”便不复存在,而留下一个个被话语建构的“张三”。于是,“张三”的本质与真相便被严重地忽视与遮蔽了。这种本质的缺失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也体现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当下文化的影响。在众声喧哗的多声部中,现代传媒对当下精神的塑形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人们的

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日益离不开传媒的影响。但是,现代传媒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而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具有遮蔽存在真相的功能。当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拥抱当代的传媒世界时,我们惊奇地发现或是愚蠢地忘记:现代传媒象一个变戏法的人,他将真相隐藏起来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真相,而是将一个个道具花样百出地呈

现在你面前时,你会如何感想?

[结语:总结全文,发人深省]若那样,我想这才是最大的虚无,《绝望》

所揭示的深刻道理正在这里。

评论范文二:

精神的胜利法:人性中无法抹去的魅影[标题:精

炼,点出论题]

——评短文《绝望》

[引语:引出论题]小尼姑曾对阿Q切齿痛骂:“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未免有些妇仁之见,在鲁迅举刀“杀”死阿Q之前,阿Q曾豪壮地喊道“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又是个什么?应该又是一条英雄好汉阿Q吧!果不其然,时隔几十年后,又出现了一个陈奂生??看来还是阿Q目光长远,知道自己不能断子绝孙,不仅不能,而且还有子子孙孙无穷匮乏之势,短文《绝望》又是一例。

[层次一:乙的精神胜利法的独特性]《绝望》以简捷、戏谑之笔写出了人性深处的那种无法根除的劣根性:精神的胜利法。短文以对白的方式写甲向乙叙说一个人的成功故事,而乙却处处语锋相向,气势逼人,当甲说“张三可是一地走红,名利双收了,由一个下岗工人,径直调进作家协会还当上了副主席”时,乙说“当了副主席能咋?”??一个个“能咋”活脱脱刻画了一副阿Q式的嘴脸和心态。阿Q在与小D、王胡的对决中从不言败,尽管他是彻头彻脑的失败者;而乙在与甲的对决中,也是不甘失败,似乎也感受不到失败的羞辱。当然,乙毕竟不同于阿Q,如果说阿Q的“人打畜生”、“儿子打老子”或自己打自己的形状体现了一副奴才相,而乙的一声声的“能咋”则体现了一副十足的痞子相。阿Q让人感到可怜,而乙却让人感到可恨,可恨他盛气临人下的强盗逻辑,可恨他粗鄙背后的顽瞑不化。从乙身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鲁迅那穿透一个世纪的、直至我们灵魂深处的忧虑目光,还有耳旁萦绕的那声沉重的人文叹息!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现代人看起来比我们的祖先阿Q们聪明得多了。阿Q只所以让人痛惜、怜悯,是因为“胜利”的获取是以自身切切实实地痛楚感受为代价的,要不是以头撞墙为代价,要不是自己打自己。这是何等的代价!而现代人就不同,那个陈奂生,尽管他感到花五元钱住宾馆不如去买顶帽子,但他切切实实得享受到了宾馆的好处,不仅在沙发上坐了,而且在床上睡了,还用毛巾擦嘴了。而乙似乎更聪明,如果陈奂生还有吃亏的念头,而乙却没有丝毫的利益受损,他没有阿Q的挨打受辱,也没有陈奂生的利益得失,然而他依然想获得一种精神胜利后的美妙感受。而且,他获得精神胜利的感受是那样的巧妙:当甲提出一种情况后,他并没有拿自己和甲相比,而是通过一个“他者”形象-——一个比甲更强大他者形象——来比较;乙并没有任何比较的资本(价值)可言,但甲在更强大的他者面前遭到相对的价值贬值,于是乙便在甲的“价值贬

值”中获得了一种“价值增值”的幻觉,从而也就获得了一种虚假的想象性满足。可见,精神胜利法并非只是当年阿Q在极端劣势下的“保护”手段,它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自我防范、自我美化和变相自恋的的心理手段。乙比阿Q的那种来的更自然,也更不易觉察,而试图进行的文化拯救也似乎变得更加艰难了。

[层次二:精神胜利法导致人的惯性生存状态]因有了精神胜利法,人的生存似乎变得轻松多了,没有了改变的必要,只要尊其惯性而为就行了。当乙以一声声“能咋”来驳斥甲的时候,实际是拒绝了任何改变生存状态的可能,精神的或物质的。他不羡慕甲所说的更好的生活图景和生存状态,甲的任何描述也激不起他改变现状的愿望和企图。乙所固守的是一种恒定的生存状态,没有任何的激情、欲望、梦想和悬疑,也就没有了波澜壮阔的生命形式。当然,你也可以说,乙所固守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无功利的”人生态度。如果是的话,那也是一种否定性的无功利人生态度。尽管人很难真正做到“无功利性”,但许多文人雅士如嵇康、陶渊明、沈从文等,他们的“无功利”背后实则表现了在物质困乏情境下一种生命的充盈和精神的自由。而乙却让人看不到人性中这些美丽的东西,看到的只是贫乏、狭隘、麻木和鄙俗。生存并非因此而轻松,而是更加承重;人性并非因此而美丽,而是更加丑陋!

[层次三:惯性生存的根源:精神胜利法拒绝了欲望]乙之所以无法改变自己,是因为精神胜利法使他人性中缺乏一种深沉的东西:欲望。这里的欲望不是平常所谓的由人的身体而激起的纯粹肉体意义的生理反应(亦即性欲),而是相对于他者由于自身的匮乏(精神的或物质的)而激起的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它不庸俗也不鄙俗,十分习见却又是一种高贵的东西。原始人面对奔跑的兽群,被激发起的是对食物的强烈欲望;早期人类面对丰饶的原野时,被激发起的是垦植的征服欲望;正是征服世界的欲望与雄心,使早期资本主义在贫瘠的封建主义的土壤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文明;而正是由于一种深沉和崇高的欲望,使中华民族劈荆斩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欲望,一个通常被误读的概念,其实背后包含了多少庄严、美丽而又崇高的东西。同样,若人性中缺乏这种欲望,你会安于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贫困而不思进取。而精神胜利法无法让人正视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差距,从而也就无法激起改变这种差距的强烈欲望,从而也就让人安于现状。尼采曾非常憎恨地将这种安于现状却又振振有辞为自己辩护的人称之为“庸人”,把他们的那套把戏称之为“奴才哲学”。如果说阿Q是五四时期一个从里到外的、彻头彻尾的奴才,而乙则是当代社会中一个骨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奴才本性的人。可恨、可悲的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劣根性,也就安心坐稳了“奴才”的位子。

[层次四:欲望的匮乏使乙被排斥在现代社会之外]显然,乙的这种表现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被抛离了现代性社会之外。现代社会是个物质社会,而且是个急剧膨胀的物质社会,有人曾经说这个社会正在以幂的形式向前发展,中国亦如此。因而,在这样一个社会,催生了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欲望:让生活更富裕、让知识更丰富、让身体更美丽、让能力更强??所有这些无不以欲望作为强劲动力。尽管在当代的物质社会,物质和欲望共同催生了许多负面的东西,但毫无疑问,欲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强劲的生命力,使我们的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迅速膨胀的股民大军、让平民成为英雄的“星光大道”、“超女”的推出以及各种各样的彩票??所有的欲望和狂热构成的诸种合力共同把当代社会塑造成了一个“超级神话”。“超级神话”就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表征,也是当今

物质社会最大的现代性特征。而在这个“超级神话”中,每个人都在叙述着自己的现代故事,在为房、为生计、为生存的搏杀中,欲望也改变和重构着我们的人性。社会神话和个人神话共同谱写着一曲曲欲望的悲欢离合之歌。可以说,欲望正是当代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尽管欲望使人在物质社会中承担了马尔库赛所言的“单面人” 的嫌疑,但欲望的确以成为当代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也是现代人之为现代人的根本原因所在。于是,由于精神胜利法的存在,使乙缺乏这种具有正面价值的欲望,从而也就使他游离于现代性之外,成为一个与现代社会不搭边的非“欲望者”、非“物质者”。

当然,欲望者、物质者并非就是没有精神的欲求,也并非只是否定意义的简单代称。也许,就所受的教育而言,中国人很难接受这种物质社会以及其中的“欲望者”形象或“物质者”形象。因为在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历史上,为了回避这种物质的贫困,我们曾经创造了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抗拒和蔑视这种物质性的欲求,而且得到了古代文化中那种“重道轻器”传统的强有力地支持。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让人习惯于饿着肚子高唱社会主义赞歌,让人在物质面前有种罪孽的感受。文化的阴影和惯性总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在当今一个物质丰饶、追求物质的社会中,让人们感到谈物质理亏、谈金钱有罪。当你向一个饿着肚子的人大谈崇高理想与精神情操的时候,是不是有种戏谑、粉饰和践踏的东西在里边?当然,乙绝非是那个时代所培养的“情操高尚”的人,在乙欲望匮乏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并没有看到他有多么的崇高与美丽。就像欲望不同于性欲一样,乙的拒绝欲望也说明不了他有多少高尚。在很大程度上说,物质社会是社发展的必然趋势,欲望人生也是人性发展的必然,如果否定这点,也就违背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也就违背了真个现代性的发展历程。乙的症结在于此,精神胜利法的症结亦在于此。也许,在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的一个伟大的转型期间,我们的文化也需要这样一个伟大的转型。

[层次五:精神胜利法的深层根源与当代的生存土壤]当然,如果全然否定乙的精神胜利法并不足取,乙依然体现了对社会的对抗情绪。尽管物质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但物质社会并非就是大同世界。有第一世界,就有第三世界;有富裕阶层,就有贫穷阶层;有精英一族,就有草根一族。在当今的社会,贫富分化是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下面潜藏着社会永恒的游戏规则——权力关系。在这个香喷喷的、日益膨胀的硕大的奶酪面前,那些精英一族成为这个奶酪旁边的尊贵客人,而为数众多的草根一族却被据斥门外。买房难、孩子上学难、有病就医难??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横亘在草根族通往天堂(如果有天堂的话!)的道路上。身处这种繁华的物质世界,人却悲凉地发现,很难寻觅到甚至再也感受不到那种幸福的味道。很显然,乙属于这草根一族。面对身外的繁华与富有、面对这差异与不公,乙们——这些当代的阿Q们——又能做什么?只能发几句牢骚,借那精神胜利的方法来温暖一下一颗悲凉、无奈而又渺小的心灵!也只有在这话语符号的世界里,乙们才勇敢地让自己朔马横刀、挥戈一击!唯此,他们才能获得一种生存的幸福感受。也唯此,权力社会才会给草根族投以宽容和大度的一笑。可见,精神胜利法,是一次契约,是一个共谋,是一次友好的妥协,是一个变相的交易,它的一方是权力社会,另一方是草根一族。

[结语:总结全文,回应论题]也许,如果天堂真的降临到人间,如果没有了巨大的差异和不公,如果没有了草根一族??阿Q会真的断子绝孙,我们这些阿Q的子孙们才得以斩断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尾巴,才能拂去我们人性中那个萦绕不去的魅影。

高考作文训练之——评论体议论文

对特定事物或特定言论进行评价的文章。目的在于分清是非善恶,功过美丑;或者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评论体议论文首先要明确评论对象,而后

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鲜明地表现出来。就中学生而言,评论对象主要是言行思想和文艺作品两方面,通过释义证明、推因论果等多种

论证方法确立自己的观点。

1.把握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的一般写作方法。

2.培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题目1:一句英国谚语说:说话是银,沉默是金。生活中许多人把它奉为人生信条。你是如何看的呢?请你就此问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2:自选一部名著或一篇文章,写一篇文学评论。

要求:(1)体现评论文的体式特点。

(2)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3)题目自拟。

(4)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3:选择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加以评论。

要求:(1)观点明确。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1写作指导:这是一个需要辩证分析的问题。沉默是金,有条件限制,要辨析沉默

什么时候才是金;说话是银,同样也要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人失去做人的底线只为保全自己而一味沉默,这就很难称得上是“金”了。

题目2写作指导:确立中心,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前提。一篇文章尤其是一部作品,往往内容很多,我们写评论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能选择特点突出的几个方面展开,这样也比较容易驾驭材料。其次,应当注意把目光始终对准作品本身,以审美的眼光对作品评优论劣,不要写成读后感。

题目3:选题应考虑自己的特点,评论要有高度。

例文1

上海 邱俊铭

前几年,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做“沉默是金”。现在,这首歌已不再流行了,但“沉默是金”这四个字却深深地印在了人们脑中,有些人甚至把这四个字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沉默有时确实是金。沉默可以是一种无声的讽刺,可以起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有时安慰某人,可以轻拍他的肩或紧握他的手。又如,谈到一个自己不熟悉不明白的事物的时候,缄口不言也远远胜过不懂装懂、夸夸其谈。

可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来个沉默是金。这行得通吗?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欧洲举办的指挥家大赛上,要求每一个指挥家都指挥同一支曲子。轮到了日本青年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他指挥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乐谱中出了错,使得曲子的这一段听上去不和谐。于是,他停了下来,指出了这个错误。可是每个评委都肯定地坚持说乐谱没有问题。小泽征尔重新指挥。又到了那个不和谐的地方,他又停了下来。这一次他肯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全站起来,鼓掌向他祝贺大赛夺魁。原来,乐谱确实是错了,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其实,当时并不是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发现了乐谱上的错误,可是他们都顺滑而过、不了了之。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以充分的自信、严谨的艺术态度,勇敢地指出了错误,所以也只有他一个人获得了金奖。

可见,“沉默是金”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行得通的。在该说话、该表态的时候,沉默实际上是一种毫无原则的表现。这种圆滑而不负责任的方式自然是不可取的。在生活中,这样的沉默是要不得的。在工作中,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大胆地说,不要怕说错,不要怕说了以后担当责任。只是得防止泛泛而谈、人云亦云。看来,“沉默是金”实在是一门艺术。

最后,以美国詹姆斯《强者的座右铭》中的一句作为本篇的结束语:“有时需要发言,有时需要沉默。”

文章通过细致的辨析告诉我们:对“沉默是金”应既要看到它正确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足的一面。文章着重强调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沉默不语。既从理论上作全面分析,又从实

际出发突出重点。

例文2

——读《呼兰河传》

河北 金兰

一、何人绘得萧红像

读罢她为童年的小城所作的《呼兰河传》,了解了作者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漂泊流浪的一生,才真真切切地感悟到那位诗人作家为作者题的那句诗的意味——“何人绘得萧红像,望断青天一缕霞”。萧红的一生,正如青天尽头那一缕红霞,艳丽而凄美,无奈的苍凉,绝望深处残存着那游丝般的希望,希望又终难逃被绝望吞灭的厄运。

了解了萧红生命中本应洋溢青春激情和活力却充满动荡流离的11年,也是她生命中最后的11年——一位3l岁便英年早逝的才女,也就可以理解作者在生命尽头,在病痛与死亡的痛苦中挣扎着写出这本传记的良苦用心,那种在绝望的深渊中执著地期盼温情,温情中又浸润了悲凉的复杂心境。一个20岁离家漂泊,曾经惨遭抛弃,走投无路的女子,终于幸运地遇见了毕生唯一的伴侣,相依为命,在20世纪30年代战火频烧的中国颠沛流离;终于幸运地遇见了那个时代的一盏明灯——鲁迅先生,从此有了与这位精神导师并肩作战的激情岁月。但这一切的幸福都似那一缕丝细的霞光,艳丽而短暂,4年后,与萧军感情出现裂痕,萧红只身前往日本,同年,作为伟大导师与精神庇护者的鲁迅先生逝世。流落异乡的陌生与孤立,形单影只的寂寞,感情上难以愈合的伤口,身体的病弱,社会的动荡不安,辗转避战的流离,人生中种种的不幸交织成她生命历程中最为寂寞的时期。在孤苦无依的时候,她以怀想往昔的生活排遣现实的创痛,而生命中最安逸的时光无异于在慈爱的祖父的爱抚下无知而快乐的童年,回到了童年,用一个孩子懵懂的视角加以成人理性的思考展开了对故乡那座灰色的城的回忆。这已不可能是单纯地快乐得无杂质的回忆,字里行间渗透着悲凉的意味,即便是一时忘情地想起一些欢快、热闹的场景,也总在不经意时悄悄将心境归于恍惚空寂,现实的残酷总在刺痛着在回忆中获得短暂慰藉的心灵。

慰藉虽短暂,对于作者却是一次自我拯救。然而命运到底是作弄人的,作者正在用温情的回忆小心翼翼地擦拭心头的伤口,坚强地准备生活的时候,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如一片乌云,扼杀了青天尽头那一缕彻底孤独的霞。读萧红的作品,如《生死场》之类,展现在眼前的总是那个年代人们最普遍的生活状态,也是极为触目惊心的画面,像牲畜一样失去了尊严的人坚强地挣扎在生与死的界限上。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作品背后那个女子坚强、倔强甚至近乎固执的心,而在《呼兰河传》中,这份坚强熔化在纯挚的童心中,竟有了别样的意味。

二、只有一句话

《呼兰河传》是一部十万字的传记,作品结构也由“城、我、他”三部分构成。其中第

一、二章像一部记录片。作者将镜头拉近呼兰城,对准城内的东街西巷,将城内不同年龄、身份、阅历的人的生命状态简约而生动地表现出来。而第五、六章则更像是一部部电影,抑

或是记录片中的特写,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中最不凡的几个熟识的人,细致而生动地再现了呼兰城人们真实的精神状态。但书中最重要的第三、四章讲述“我”的故事的部分,却是全书最重要的一段文字。说它重要的原因,只是因为第三章开篇的那一句话。

有人评论《呼兰河传》时说到,也许《呼兰河传》整部作品只说了这一句话,这便是一句最平淡无奇的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评论者认为这句话“平而出奇,虚而生实,远而及近,空而纳万物”“是彻底的还原,是至纯之境”,认为它“包含了作品所有的秘密:主题,调子,结构”。“‘城与人’是主题。‘我与祖父’代表生命流程的两极——‘生与死’。‘住’显示了作品‘恒与变’的意蕴。”我对作品的理解还到不了这样高深的境界,但踏着作者思绪的足迹去寻觅,便可知作者对城的回忆是由于祖父,忆城是忆祖父,写城是为了写祖父,前两章一幕幕的生活场景仅仅是一个背景,一个布局,为的是让祖父在回忆中可以安安稳稳、实实在在地坐在家中的后园里休憩。名为传城,实为忆祖父,因为那是作者生命中享受到的最真切、最无私、最深挚、最温暖的关爱,忆城恋城,实是怀恋那段在祖父的庇护下快乐而安闲的生命,离城弃城,原是因为这种爱伴随祖父的逝世而消失。

与那句达至纯之境的文字相照应的,是在全书的末尾:“呼兰河这小城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将一张纯挚的回忆之网不落痕迹地一把收回。

三、最光辉的形象

那是一位温和慈爱的老人,善良,睿智,细致入微地照顾着天真的小孙女。那是一位六十多岁还将一只猪抱回家亲手用黄泥包好烧熟,看着小孙女把所有嫩肉都吃掉才舍得吃的祖父。那是一位气喘吁吁地追着鸭群跑只为抓一只鸭子给小孙女吃的年迈老人。那是一位怕穷打更人听见小孙女无知的笑话心中难过悄悄关严房门的善良房东。那是一位晚上教孙女背唐诗白天陪孙女在后园玩耍的老顽童。

总而言之,那是你可以想像到的最善良慈爱的祖父,也是在我所读过的书中形象最光辉的长辈。难怪作者在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仅回忆祖父来自救,祖父也许是作者如青天般寂寞晦暗的生命中唯一的一缕霞光,最无私最明丽的爱。

本文评《呼兰河传》,首先介绍了书的主要内容,而后重点评论书中的人物——我的祖父。从作者的特殊经历入手,分析刻画这一形象的情感背景,引出了人物的典型意义。题目用得好,语言具有文学性。

例文3

陈鲁民

数学家苏步青病逝,有人会问:谁是苏步青?物理学家袁家骝辞世,也有人会问:袁家骝是谁?可是,影星张国荣驾鹤西去,如果还有人问:谁是张国荣?大家一定怀疑他是不是

外星人。的确,可以不夸张地说,当今中国,已很难找到一个一点儿也没听说过张国荣的人,这就叫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如果“行功论赏”,传媒无疑居功至伟。

你只要上因特网,任何一个带有搜索功能的网站,都能轻而易举地查到数万条张国荣的新闻;或者看报,就会成百上千次地看到张国荣的名字;你说俺没文化、不识字,那你总要看电视、听广播吧,那更是声情并茂,到处都是“哥哥”的消息,真可谓铺天盖地,无缝不入,直扑你的耳朵、眼睛,想躲都没地方躲。要是仅限于对张国荣之死知道了,议论了,叹息过,也就算了,照样过日子,那倒也无所谓。毕竟“人固有一死”,“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从24楼往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不论是大名鼎鼎的演艺明星,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而如果像某些星迷那样,因此而茶饭不思,五内俱焚,终日以泪洗面,甚至痛不欲生,那就有点不值得了,尽管这是他的自由。

要是星迷们那一阵子难受过去了,泪也流了,神也伤了,该纪念也纪念了,该祭奠也祭奠了,然后擦干眼泪,振奋精神,再追新星,也是情理之所在,合乎逻辑的选择。怕就怕有些超级星迷沉缅于此不可自拔,终日心神不安,思绪恍惚。看报,报上是“哥哥”的报道;上网,网上是“哥哥”的信息;看电视,屏幕上是“哥哥”的旧作新闻;白日梦鬼,只见“哥哥”招手,于是便“我也来了”,走上张国荣的路。我这还真不是随意杜撰,自张国荣跳楼后的3天里,香港就有6人自杀,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近日也发生多起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其中就不乏狂热的追星族,被心理专家称为“张国荣现象”(4月8日《北京青年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所以,任何负责任的媒体都应该教育提醒人们关爱生命,而不能给自杀提供任何美丽的理由,包括明星的自杀。可是,不知是为了逞口舌之快,还是表明自己的独到见解,某些传媒和名人却在有意无意地渲染美化张国荣的自杀,或曰“诗意的逝去”,“飘然而去”,或用死亡“完成了一个传奇”,或曰“为了让青春永驻”,“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等等。这对于饱经风霜的人来说,当然不会有啥影响,就当是发高烧说胡话;可对那些涉世未深天真幼稚的追星族来说,就可能是致命的诱惑,如果他们也想像心中的偶像那样“让青春永驻”,也“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悲剧就可能发生。鉴

于此,如果你是一个负责的娱记,如果你是一个有良知的写手,那么,对张国荣之死那亢奋的渲染,那“诗意”的炒作,就请到此为止吧,各位也该歇歇了。

本文是针对某些媒体在张国荣自杀事件上的做法所发的议论。文章一针见血,揭出了自杀对青少年的危害,批评了不负责任地美化自杀行为的错误认识。

例文4

黄 勇

广东高校参照就业率高低淘汰所谓“冷门”专业的做法,引起了各界的争议(《中国青

年报》4月15日报道),这并不奇怪。因为就业率高的专业不一定是热门,就业率低的专业不一定是冷门。单纯地将就业率高低与冷门、热门专业划等号,本身就值得商榷,再由此决定一个专业的生死存亡,就更值得探讨了。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些专业就业率不高的问题的确值得高度关注,人们对高校办学的诸多围惑也正由此而来。但如果我们就这样争论下去,见仁见智的东西实在太多,最终只能是莫衷一是。大家不妨换个思路先“求同”。从认识一致的地方开始说起,便于进入理性讨论的空间,被迫搁置一边的问题才能得到足够重视。比如,准备出台这一措施的广东有关部门的人士也承认,一些基础学科专业不能单纯与就业率挂钩来决定其命运。因为,基础学科是一切应用学科的基础,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而同时,大多基础学科专业就业率偏低也是事实,这说明一些高校在基础学科专业设置上确实存在问题,那就是招生人数大于市场需求。解决办法是:现行专业结构保持稳定,但招生计划必须压缩。

应用类专业应按市场需求设置是不容置疑的。但应该注意的是,要对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细致分析。有的行业“供大于求”是纯粹的人才过量,如会计学专业,很多高校曾一度蜂拥而上,这种专业的招生计划就应该毫不手软地压缩直至取消(当然其中有全国平衡的问题, 应该有优胜劣汰的机制);有的专业,如国际贸易,看起来量多,但市场不接纳的主要原因是人才质量问题,培养了那么多毕业生,却出不了几个很快就能走上国际贸易谈判桌的人。这样的专业的调整,重点应该是强化培养手段、提高培养水平,而不是在招生中大起大落,甚至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只有这样,我们面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热门专业就业率偏低的现象,才不致犯下“历史性错误”。

真正体现对市场需求的尊重,就应该重在分析调研,而不是简单意气用事。江苏一所高校今年新增税务本科专业顺利获得批准,是因为详细的市场调研表明,目前全国的税务从业者中有本科学历者不足20%,中高层次的人才急需,而且不是一年两年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专业长、短线特色兼具。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只跟市场潮流设置专业实际上永远跟不上,因为潮流和社会需求变化太快。一些著名高校办学成功的实例说明,只有敏锐地瞄准市场走势, 走在潮流的前面, 大胆作出预测,早做准备,在专业设置上“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与社会需求合拍。

首先将需要评论的问题以及相关争议提出,然后换个思路看问题,看似迂回,实际上巧妙地引到了问题的根源,即自己要树立的观点。继而在此基础上加以阐发并层层深入。论证过程中紧扣“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论题择取相关事例,正反对比,使全文有理有据,顺理成章。

例文5

扬 曲

攀名之风由来已久。古有“附骥”之说,蝇蚊附在骐骥尾巴上,骐骥日行千里,蝇蚊亦日行千里——讽喻的大概就是这攀名之风吧。不过还得说于今为烈,因为市场经济下名也有价,知名度可作为无形资产。文坛上演与名人打官司,演艺界作兴与名人闹绯闻,图书出版市场盛行跟风炒作,经济领域充斥“傍名牌”现象,都是这攀名之风的表现。

前不久发生的清华北大爆炸案,实际上就是一种攀名之祸,是攀名之风愈演愈烈的一个恶果。日前,北京市一中院公开审理这一案件,4月2日《京华时报》刊登有关报道,标题就是《炸清华北大只为出名》,文中说,“黄称之所以选择这两所学校,是因为清华北大都是高等学府,是名校”。想那黄某,想出名却不具备相应实力,与名人打官司、闹绯闻都没来由,与清华北大这两所名校也拉不上关系,怎么办?反正名是非出不可的,于是就出此下策。

本来,出名是一种手段,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出名,是因为出名能带来种种好处。与名人闹绯闻,一旦闹出名来,就有了市场,有了人气,有了可观的出场费。傍名牌商标,是为了省下广告费,缩短上市过程,凭空套取别人的无形资产。而炸清华北大,则没有上述种种好处。倘若案件难以侦破,则有违初衷,难以达到出名的目的;而案情一旦水落石出,虽然爆出了不大不小的名气,但给自己带来的却不是好处,而将是法律的严惩。如此就只能理解是为出名而出名,出名由手段变成目的,变成可以不计后果、不惜代价地追逐的一种无实际内容支撑的空洞的价值。这实在是攀名之风演进下去的一个必然轨迹。

名成了对象化的东西,就凌驾于人之上,反过来支配人了。这就像人们信奉神灵,本来是为了得到神灵的关照,但信来信去,神灵被对象化了,变成凌驾于人之上的东西,反过来支配人。又像人们追逐金钱;本来是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追来追去,金钱被对象化了,变成凌驾于人之上的东西,反过来支配人。促使黄旻翔制造清华北大爆炸案的,不是别的,正是被对象化了的名。所谓鬼使神差,名在这里充任了鬼神的角色。套用一句流行语:出名需要理由吗?不需要。

攀名之风引出了攀名之祸,实在非人们所愿。但这一点儿扫不掉人们攀名的雅兴,攀名正未有穷期。就在清华北大爆炸案发生之后,一家玻璃膜产品生产公司在国内一家著名门户网站发布广告,标题竟然是《北大清华爆炸后的反思》,广告称,爆炸中北大农园餐厅的一些玻璃因受到强烈冲击而破碎,校方为安全遂将餐厅玻璃全部贴上防护膜云云(3月13日《京华时报》)。上演了一幕攀名的连环戏。真要反思清华北大爆炸案,就反思一下这攀名之风吧。

紧跟社会热点,给热衷于攀名的人们兜头一盆冷水,是该清醒一下了。本文难得之处在于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透过现象本身深究其实质。联系社会上种种攀名之实例,探讨一个共性的问题(第四段)。事件本身不能不引人深思,本文更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抓住一点深入挖掘,才有可能写出有深刻见解的文章。

评论体议论文训练指导

(1)思想评论以议论说理为基本表达手段,对精神意识、观念信条、态度准则等人们在思想方面的倾向、动态,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明辨是非,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思想评论大都形式短小精练,内容相对集中。它往往只抓住一个问题或问题的一个方面,深入分析,讲清道理。为了使论题有针对性,通常选择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热点或人们尚未普遍注意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却带有某种倾向、趋势的导向性问题。思想评论不能有评无论、平面说理。在作出判断,提出主张、看法后,要有“论”作后盾,有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论证格局。

思想评论也不能就事论事、囿于事实。应该以一个具体的事实、现象为缘起议论、发挥,进而从个别到一般。如果就事论事地满足于说清楚眼前的事实,就会使思想评论失去应有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2)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 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他议论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他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是它的个性。评论一般基于以下五个问题展开:①这部作品说些什么?②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③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④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⑤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写文学评论要注意选题。对叙事文学,评论的角度应着眼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对抒情文学,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对一篇作品,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认真权衡,初学者最好选一个小的内容。 书信写作格式

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1.称呼

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

(1)给长辈的信。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性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师傅”。假如连名带姓,在信首直称“孙松平老师”、“王达夫师傅”,就显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为郑重起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

(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给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写机关团体名称。如“XX委员会”、“XX公司”。致机关团体领导人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职务作称呼,亦可直接在机关团体称呼之后加上“领导同志”、“负责同志”、“总经理”、“厂长”等。

如果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两个称呼应上下并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后,尊长者在前。

上述五种场合,有时还可按特殊对象,视情况加上“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形容词,以表示敬重或亲密之情。当然,这要用得适宜,如对好友称“尊敬的”,反而显得见外,对无特殊关系的年轻女性贸然称呼“亲爱的”,那就有失检点了。

2.正文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3.结尾

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可参见下节《常用书信用语》的“祝颂语”。)

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

(1)在正文写完之后,紧接着写“此致”,转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敬礼”。

(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一定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不得尾缀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写“祝你”、“敬祝”,再空两格写上“安好”、“健康”等。

4.署名和日期

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如果是写给的亲属、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儿、弟、兄、侄等,后边写名字,不必写姓。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等,以示尊敬。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

日期一项,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点,尤其是在旅途中写的信,更应如此。

更多相关推荐:
作文评语大全

作文评语大全文章虽短但叙述生动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通过仔细观察采用了合适的语言把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出来文章虽短但不显单调语言通俗但不失风趣对人物的...

作文评语大全

1文章的语言很流畅也写出了老师的感受2你是老师的知音希望我们共同切磋在文学的百花园中采撷芬芳的一束3对不起这一段老师没有读明白你愿意为老师再解释一下吗谢谢你4你的字迹工整书写很优美老师要向你学习文章选材如果再新...

作文评语荟萃

作文评语荟萃作文开头1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2开头简明扼要3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4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5文...

作文评语~好

1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2开头简明扼要3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4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5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

常用的作文评语

常用的作文评语作文开头1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2开头简明扼要3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4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5...

作文评语大全

高中作文评语高中生作文评语评语大全高中议论文记叙文作文批改评语集锦记述类词雅文练写景生动布局新颖用词简达娓娓细说清婉可喜写景状物入木三分层次井然结构严谨行文洒脱趣味隽永淡远情逸隽永含蓄平铺直叙亦有情韵简洁流畅意...

作文评语集锦

作文评语集锦1简单交待时间地点和结果语言简练规范开篇吸引人以开头较有新意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开篇简明扼要精炼有序重点描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景喻情开头颇有新意倒叙开头渲染意境开头直奔主题也是一种写法开头很活泼拟人化手...

作文评语

四字作文评语记述类词雅文练写景生动布局新颖用词简达娓娓细说清婉可喜写景状物入木三分层次井然结构严谨行文洒脱趣味隽永淡远情逸隽永含蓄平铺直叙亦有情韵简洁流畅意义深长言近旨远不同凡味明察秋毫描述生动内容曲折耐人寻味...

小学生作文评语集锦

小学生作文评语集锦1你很善于观察生活能敏锐的捕捉一个个有意义的瞬间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学生2文章的语言很流畅也写出了老师的感受你是老师的知音希望我们共同切磋在文学的百花园中采撷芬芳的一束3对不起这一段老师没有读明白...

作文评语范例

作文评语范例晓佚发表于20xx1025201400推荐作文评语范例说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作文教学进行老师打分学生逐句修改并加上恰当评语的批改模式改革评语力争具有针对性亲切性形象性鼓励性童趣性以下评语仅是示例学生尽...

作文评语大全

1简单交待时间地点和结果语言简练规范开篇吸引人以开头较有新意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开篇简明扼要精炼有序重点描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景喻情开头颇有新意倒叙开头渲染意境开头直奔主题也是一种写法开头很活泼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开...

作文评语大全

1内容紧贴现代生活新颖别致把握时代脉搏尽现时代气息2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3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4叙述详细具体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跃然纸上5以...

评论作文评语(56篇)